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

第1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

任职期间主要从事油田通信IT基础设施运维和IP宽带数据网、运营支撑系统、数字电视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撰写了《建立基于ITIL的综合运维管理平台 提高油田通信整体信息服务水平》的论文,对油田通信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油田通信IP宽带数据网扩容、营业计费系统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及建设方案制定。2008年7月在中国石油信息管理部广域网参与中石油总部网络运维,并主要参与了“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项目之一《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另外,还参与编制了《大庆油田“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主要负责编写“网络和基础设施”、“生产保障”两部分内容。参与编制了《大庆油田“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主要负责编写“网络和基础设施”、“生产保障”两部分内容。主持编制的《油田通信IP数据网2010-2012年滚动发展规划》对今后三年的IP数据网络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为配合NGN项目实施,主持了公司对营业计费系统升级改造工作,这是继2001年之后首次从整体架构上对营帐系统进行改造,意义重大。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油田通信万兆网建设工程、油田数字化系统工程、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工程、营业计费系统升级改造等工程设计工作。其中,《2004年宽带网扩容工程》、《2006年油田数字化系统工程》、《114及96760系统改造工程》获得了油田公司优秀工程设计项目一等奖。

今年,主要参与了《大庆油田三网融合网络技术与应用研究》科研项目。该科研项目的相关成果在大庆油田,乃至中石油所属各单位、国内其他任何地区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通信资源地理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技术研究,独立开发完成了《油田通信“96760”呼叫服务中心系统开发》项目,并分别获得了大庆石油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我主要参与的《大庆油田通信公司SCDMA短信网关工程》获得了大庆石油管理局企业信息化优秀软件;我独立开发的“油城百事通信息系统软件”、“油田通信网络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分别获得了青年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我撰写的《云计算技术研究及大庆油田云计算中心建设构想》、《IP宽带数据网建设现状及发展设想》、《通信公司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建设》等论文先后在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和公司科技论文集中发表。

基于我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我连续6年被公司聘为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2009年2月,我被大庆油田公司评为2008年度油田信息化先进个人。

第2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乡镇企业 ;发展; 产业结构

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稳定社会秩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一.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

在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资金匮乏。乡镇企业由于受规模和经营的限制,资金有限,会影响到整个生产过程的运作。

(一)努力推进乡镇企业信用建设。乡镇企业首先要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诚实守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乡镇企业融资难主要原因是融资信度低,所以加强乡镇企业信用建设对于解决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充分利用民间信贷。乡镇企业之间可以进行互的临时资金融通,要发挥彼此之间信息比较优势的作用,缓解乡镇企业融资困难。通过合法手段吸收投资,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三)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有规模的乡镇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合法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有融资经验的乡镇企业可以带动刚启动的乡镇企业进行融资,获取多方贷款。1充分利用筹集到的资金,改进技术,更新设备,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做好产品生产销售。

(四)加强贷款担保机制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健全乡镇企业融资法律法规,不断改变乡镇企业目前融资难的现状,缓解乡镇企业在资金需求上的不足。2

二.改善人才管理机制

得人才者得天下,不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不管其规模大小、级别高低,人才可以说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以新时期乡镇企业要留住人才,吸引高素质人才。

(一)努力提高乡镇企业主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人格魅力。企业主是企业的“领头羊”、“主心骨”,一个有信誉、有魅力的领导者会让企业员工对其充满信任,对企业发展前景满怀希望,愿意与企业同甘共苦,一同成长。企业家要让企业长期发展就不能任人唯亲,专断独行,更不能埋没人才,浪费人才,排挤人才。

(二)重视奖惩有别,激励员工。企业的奖惩制度应该作为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遏制不良企业风气,积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3努力处理好员工主观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行为结果与报酬的关系,报酬与满足个人需求的关系,建立起一种强大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员工,给企业员工以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管理层应尊重自己的员工,关心人、重视人、信任人,关心员工的生活、成长、学习,注重员工的综合性发展,强调员工在公司中的重要地位,让他们发挥出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在企业内部建立晋升机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注重培训内部员工,从企业内部选拔人才,除了让本企业员工感受到职业的规划性,更得到归属感。更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提供丰富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学以致用,视企业如同自己的生命。

三.提升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乡镇企业只有改变以前传统的、落后的经营方式,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转变经营者的传统观念。企业经营者应明白:先进的技术是企业进步的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企业经营者要改变以往传统观念,才能让整个乡镇企业有彻底的改变,才能去影响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大力引进企业所需技术人才,摈弃陈旧设备,采用生产效率高、无污染的生产设备,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先进企业的技术。

(二)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企业要创新就需要人才、技术、先进设备等,这一系列的投入都离不开经费,为此,政府应该发挥优势提供乡镇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另外,乡镇企业主也应该清楚认识到创新后的生产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增加企业利润,自愿进一步对创新技术科技加大投入。

(三)创建技术创新机制。加快制度创新,适时的制度创新能够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形成企业内在的动力机制。成立乡镇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培养大量技术创新人才。明确创新者在企业中的利益,允许创新者以技术入股等各种形式获取收益。充分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改变那些对资源、能源等依赖程度过大,发展严重受影响的经济发展模式。

(四)提高乡镇企业管理水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活力增强,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弊端明显地暴露出来,加强乡镇企业管理势在必行。谁能及早认识这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谁就会成为今后竞争中的强者,为此乡镇企业要做到:

(1)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加强管理实践锻炼,通过不断实践与总结来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二是加强管理理论知识和实务的培训。对乡镇企业来说,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与要求,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2)提高乡镇企业科学管理的效率。良好的企业管理效率不仅需要建立起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积极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引进和借鉴现代管理思想和手段,大力推进企业管理的完善和创新,通过抓好人力、营销、质量、成本、财务、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管理,更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管理,抓好专业管理,优化现场管理。从而才能够实现乡镇企业提高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

(3)逐步建立一套具有乡镇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在我国独有的经济特色下乡镇企业应该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现代化、科学化的轨道。

五.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

(一)调整产业结构。要注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利用全国各地丰富的、特色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吸引投资,增加收入,从而促进乡镇各行各业蓬勃发展。

(二)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开发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形成特色优势,加快由自给自足型农业向商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探索农民小生产与产品的大市场之间的衔接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乡镇经济和优质高效产品,努力提高产品品质、档次和科技含量。

(三)调整体制结构,培育企业现代职能。乡镇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有效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尽快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和股权结构,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改制和改造,构建乡镇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机制;4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兼并和联合等资本运作手段,实施跨乡镇、跨区域的兼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资本的社会化,提高企业规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六.加快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建设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发展的升华,都是迅速推进发展的强心剂,与国外相比,我国乡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落后了许多,5面对参差不齐的乡镇企业,如何使好的带动差的、信息化发展快的带动信息化发展慢的、信息化意识强的带动信息化意识弱的。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信息化建设应该形成共识。要让乡镇企业家们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根据企业自身实力确定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杜绝盲目跟从的现象。

(二)系统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应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以及企业的愿景和目标来系统规划。明确信息化的目的,规范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全面实现信息化。

(三)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软件。乡镇企业可以选择便于使用、灵活性高的、可以快速实施的软件产品。

(四)加强专业信息化人员的培养。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对逐步实现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有效地促进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五)网上渠道。目前,全国各地许多企业已经在网上开展产品展示,比如,福建的许多企业在网上开展公司产品展示,客户一天24小时都可以在网上浏览公司的产品,有意向的客户就很容易了解产品,找到企业,实现交易成功。实践证明,产品展示渠道多样化是政府引导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开拓网上市场、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一种有益的活动和有效形式。

总体来看,我国乡镇企业应该积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正视存在的不足,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经验,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壮大自身,改善人才管理机制,提高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加快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云升.新时期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与现实,2006,(4):169-171.

[2]张婷婷,扬静.乡镇企业策略人力资源管理探讨[N].福州晚报,2006-03-10(5)

[3]邱家洪.试论中小企业人才吸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6):49-51

[4]秦雪.我国乡镇企业的现状及发展[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13

第3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运动,它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部署,解决中国上亿人口日常生活所需,所以国家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就一定要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运作。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也会被企业和农户所认可,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一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只有利用科学技术指导农产品进行生产、组织和贸易,才能真正提高农业的现代化、信息、标准化和现代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多农产品的产品都是居于全国的前列。因此,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贸易的电子化运作,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地区农产品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真正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体系并不健全

从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发展趋势来看,各省市在建站、购机和入网都设立了相应的程序,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国家在行政上条块分割了网络发展,甚至还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国家对于农产品的信息不够重视,导致农业信息化系统与规范化水平低,农业信息的收集和的格局也没有在市场上形成。尤其是农产品信息的加工、利用和农业信息的开通方面更加欠缺,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发展非常地缓慢,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农产品加工市场和农产品设计市场也会非常地滞后。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运作也无法形成农业信息化体系。农业信息服务缺乏针对性,使目前农业信息建设还局限于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传播,导致对于农业市场的信息传播的力度不够。

(二)政府没有起到建设电子商务的主导作用

从国外的发展来看,农业仍然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弱质的产业,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所起到的是主导的作用。国外为了发展农业,制订了更加详细的规划和政策,同时加强立法和增加投入,因此从国内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在政策方面发挥得并不是很够。尤其是在1996年制定了《“九五”期间农村经济信息体系的建设规划》,整个过程只重视纸质的信息,并没有对信息网互联及信息共享上花功夫。在项目的投资上,农业部也没有进行过多投入,虽然在前几年就提出了“金农工程”,但国家并没有针对农产品贸易提供专项资金,加强信息体系的建设。

(三)农业信息的渠道不顺畅

由于农产品的信息并不顺畅,信息接收的方式过于落后,农民的信息意识也会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过去农产品信息,都是由于农村的基层主要是通过开展办班、发资料和有线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播农业信息,这种方式显然是跟不上市场变化。农民过于被动地接受基层干部和农业信息机构的传播,导致农业信息的传播效率出现了问题。农村信息的单向性和被动性,极容易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引起价格波动,无法真正体现农产品的价值。过去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已经使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和养什么,在整个过程都需要经验,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限制,他们没有及时直接地从事市场所需要农产品的生产,因此农业信息的渠道不顺畅,直接导致电子商务在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受阻。

(四)电子商务管理资源分散

由于国内大部分的企业还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化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企业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组织构架过度老化,在组织架构中,缺乏电子商务的管理人才,导致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只是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电子商务管理资源的分散,更加不利于农产品的贸易。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充分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

只有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的建设,才能够构建农业信息中介机制。农产品企业要有选择性地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并通过规范农业信息标准,提供更多农业、农村和农民所需要市场供求信息和科技信息,加强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方面的建设,直接扩大信息采集的覆盖面。

农业企业还需要构建农业信息中介传递方面的机制,保证农业信息能够进村,然后传递到每一个农业企业。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是联结互联网和农民的纽带,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推销哪一类产品,都需要通过农业信息服务站在互联网上进行。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和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的电子商务化的建设,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工程,将信息化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强化管理层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建立信息的责任制和企业信息主管为核心的信息组织体系,为制定企业信息化规划和技术方案,做好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建设,从技术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配套设施,都能够实现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真正培养一支强大的信息化的队伍。

(二)政府推动现有的基础设施资源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资源,需要通过政府推动并整合信息基础的构建,建立一个完善的乡村多级农产品贸易的信息网络,农业信息是一个典型的公共产品,而且有非常强的外部性,无法通过市场进行提供,在网络经济时代,农村基础建设概念过于广泛,而不应该局限于水利和中低产田方面的改造。还需要将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由各级政府共同组建一个庞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针对当前农业的需要,提供农业信息基础资源,节约投资,缓解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不足。

要积极从上到下构建信息平台,形成综合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国区域内信息的连通。同时,在农业电子商务机构内部组建农业专家咨询机构和技术配货服务公司,对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咨询。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农业电子商务公司,并在公司内部设立信息化专家坐席,专职负责整体策划,建立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整合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建立适合各农业生产单位自身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分行业或分地区建立网页,便于农户和顾客及时方便了解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另外,农业信息也是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的依据,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出发应对农业信息基础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抓好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的试点

我国的农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一定要建立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内部建立互联网系统,利用网络进行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同时在企业内部实现电子化管理,降低管理的费用,提高企业动作的效率,农业企业还需要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将产品的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农产品的贸易调查,签订合同,履行电子商务契约,全国有部分企业已经建立综合性强的电子商务系统,将贸易活动尽可能地转移到网络系统中进行完成。

为了着力提高农产品的效率,农产品电子商务总体上还是处于一个网上传信息的初级发展阶段,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所需要配套条件和市场发展机制并没有形成。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并没有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全球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最终趋势,只有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顺应网络经济时代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真正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提高农业产品的流通,真正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的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需要推动农产品的认证,健全法规和完善农产品贸易的信用制度,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还需要改革传统的物流方式,开展大范围的限时送货,设立专职人员通过电话营销和互联网进行业务沟通。

(四)重新整合电子商务管理资源

农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不能只是停留过去只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地进行利用,利用电子商务庞大的资源网络,形成更强大的竞争优势。农民、企业、顾客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模式下信息的沟通,它与传统的商务模式截然不同,农业企业也需要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改造,从而实现企业组织扁平化管理,扫除电子商务管理的障碍,真正提高企业和效率,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要将电子商务系统与企业资源的ERP和业务流程紧密结合,打破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组织进行重新组建,建立一个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新企业。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中国的企业在互联网交易上进行了不断实践和探索,要想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平台和交易业务平台,就需要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问,为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施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引导企业进行重新整合资源和商务流,真正改变传统的交易,形成更多高效的产业链。由于中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激烈的商务模式和产业链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进行重新评价和继承原有的业务方面的流程,真正整合产业链,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商务运作,可以说给企业带来更多新的价值,包含了观念和管理意识的创新,加强信息技术的改进和渠道的拓展,起到品牌提升,标准统一改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明.农贸企业电子商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海大学学报,2012.

[2]王佳.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贸易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第4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煤矿;调度信息化;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 TD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95-2

0 引言

煤矿作为一种重要能源,在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煤矿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管理和生产效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煤矿调度是整个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煤矿调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前景,为有效提升综合实力,煤矿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生产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从生产业务、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加强调度信息化建设,建立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煤矿调度工作质量,实现煤矿企业的现代化调度管理。

1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煤矿生产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了煤矿行业的高科技生产含量,有利于改善生产信息滞后等传统煤矿生产状况,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高效性。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从煤矿生产调度环节入手,主要研究煤矿生产业务流程、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其中煤矿生产业务流程包括煤矿的开采、清洗、运输等,人员管理则是人员分配和班次调整。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煤矿生产的高效化管理,保障安全生产。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以实时调度为基础,综合各类信息数据,实现煤矿生产现场的全面指挥和控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生产调度信息系统查看煤矿生产状况,例如煤矿产量、人员班次安排等,通过总结和分析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从而作出科学的生产管理决策,为煤矿生产的整个过程提供全面指导。因此,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管理人员决策的准确性,避免了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生产事故,减少了各种安全隐患,有利于煤矿生产效益的提升。

2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简单性和便捷性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需要煤矿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更加简单性和便捷性的调度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并熟练地进行操作。根据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践分析,系统的应用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强大功能和先进技术方面,还应该体现在简单操作性方面。因此,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需要结合生产实际,开发一套简单、易操作的管理系统,方便企业领导和基层员工使用,从而更加高效、快捷地完成各项调度和控制工作。

2.2 适应性和实用性

煤矿生产现场的环境十分复杂,需要提高煤矿调度信息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在煤矿调度化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生产调度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和计划实施应用的环境,设计灵活性较高的软件,保障煤矿调度信息管理系统的适应能力,从而满足生产需求和环境变化。实用性也是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是软件质量的直观评价标准,调度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密切联系调度业务的工作实际情况,并结合煤矿各个开发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确定软硬件的设计条件。

2.3 安全性和可靠性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中要积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提高调度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首先,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涉及众多的线路和设备,需要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修,避免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例如建立防火墙,提高安全防范能力,防止网络病毒或黑客的袭击,保障各项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2.4 发展性和先进性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煤炭调度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始终坚持发展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在实现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在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面,要应用符合高新技术潮流的新型软件和硬件,从而将系统的各项指标提升到领先水平。煤矿调度信息系统可以采用Web开发新技术,利用C#语言、B/S架构、Web Service技术、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等提高系统的先进性,还可以借助路由设备以及无线技术加强网络管理,实现煤炭调度信息化的创新性建设。

3 煤炭调度信息化建设措施

3.1 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要将总调度室和相关生产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作为主要的研究目标,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实现更加具有灵活性的报表管理服务,使得煤矿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机制,从而更加直观、系统地对整个煤矿生产过程和经营状况进行掌握和控制,为煤矿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经营提供可靠、及时的信息资料。

3.2 增强信息化建设意识

我国煤炭行业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煤炭企业要增强调度信息化建设意识。首先,提供充足的资金,为调度信息化建设购置更加先进的煤矿管理设备,引进科学的调度管理技术;其次,煤矿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对煤矿各部门人员进行定期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化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而使得自动控制技术逐渐代替劳动强度较大的人工操作,保障煤矿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3 构建调度指挥平台

煤炭企业需要构建调度指挥平台,方便管理人员和领导对各基层单位或部门的安全信息、生产业务数据、生产过程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和综合利用。煤炭生产业务数据主要指的是自动化办公数据、图纸资料管理数据、综合统计数据、生产计划数据等,因此,煤矿调度需要处理的数据种类丰富,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功能提供保障,其调度指挥平台中的用户与数据操作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3.4 建立应急指挥系统

由于煤矿事故常发,这样就需要在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中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从而能够在紧急的状况下实施相应的救灾指挥。通过实施事前计划或相应的应急措施,继而将所有的人力以及可能的物力进行调动,在煤矿事故发生之后,能够对事故发生的现场进行有效控制,排查潜在的危险,保护现场人员安全,调动所有的资源和力量使事故对人员以及财产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对整个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煤矿企业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根据相关的建设原则,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调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煤矿生产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推动煤矿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琰涛,位建峰,刘晨.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2(05):94.

[2] 张国君.我国煤矿生产调度系统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技术与市场,2014(12):323-324.

[3] 王建.煤矿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4] 张萍,杨洪涛.煤炭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探讨和实践[J].山东煤炭科技,2010(05).

第5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绿色矿山;智能矿山;建设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采矿行业发展的状况总体令人堪忧,主要是采矿行业没有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矿山企业仍然存在着矿产资源开采不充分,开采过程中大量可采资源被遗失浪费,开采能耗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同时,由于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前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的矿山企业正迫切需要改变现有落后的资源开采利用模式,寻求一种高效、节能、绿色、安全、智能的发展模式。

1、 绿色智能矿山建设现状

矿山行业的发展,以煤矿为代表,经历了人工开采、传统机械化开采、自动化采矿等几个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矿山行业也开始逐步进入信息化发展模式,现代化矿山建设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已逐步延伸扩展到安全环保、生产运行、行政决策等管理系统的方方面面。在一些大型矿山业企业率先建立了ERP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部分岗位无人值守的智能操作系统,已达到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在看到这些信息化矿山建设为我国矿山行业发展做出引领示范的同时,必需注意到,由于我国信息化矿山建设的起步较晚,经验尚不足,并且大部分企业缺乏对智能矿山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另外,还存在行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以及高素质人才的技术支撑等系列问题,造成了国内采矿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偏低的局面,我国目前矿山业智能化的总体发展水平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及国内其他行业。

在绿色建设方面,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目前主要集中在采矿生产、区域环境保护等环节,并没有形成完全意义的绿色矿山。截至当前,我国采矿企业数量已突破12万家,采矿城镇数量超过300个,采矿人员总数约2100万,矿业体系非常之庞大。但上述矿山中的绿色矿山数量极少,绿色示范矿山仅在500家以下,远远低于我国五年绿色矿山试点目标。同时,上述矿山的管理缺乏科学有效机制,其整体格局混乱,特别是针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的采矿行业还缺乏高效的开发和保护技术手段,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另外,我国缺乏准确的绿色矿山建设的定位,对绿色矿山管理内容、经营内容等设置不明确,е率┕す程中只能实现绿色矿山“形”的构建,并没有把握其根本。整体而言,我国的绿色矿山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矿山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和管理仍有很大缺陷,矿山建设的生态保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2、绿色智能矿山建设措施

绿色智能矿山建设是一项充满美好前景的科学发展战略,实现绿色智能建设不仅需要矿山企业自身的优化升级,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需要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多角度多层面的去探索和推动。建立绿色智能矿山,促进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须创建“开局合理、资源集约利用、科学创新发展、节能减排、信息一体化、智能决策”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具体措施应包括:

2.1 保证矿山的开局科学合理

矿山的开局合理,是绿色智能矿山建设的基础条件。保证矿山的开局合理,首先是矿业权的设置方案要科学,其次是矿山企业在调研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阶段,要树立大局观念、要根据矿产资源的赋存及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定位,选择先进适用的生产工艺,要以提高采矿效率、实现规模经济、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为基本原则。已有矿山企业加速基础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建立高效平衡的矿山生产环境,是实施绿色发展的基本条件。行业监管部门,要引导矿山行业以总体设计――分步实施为指导的策略方针,做好绿色智能矿山建设的发展规划,督导矿山积极探索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发展模式。

2.2 促进资源的集约开发利用

搞好矿产资源的集约开发利用,一可减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利于集中建设环保设施提升绿色开发水平;二是便于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矿山智能化水平;同时,资源集约开采还有利于延伸产业链,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矿山企业要避免采富弃贫,应通过提升智能化技术水平,提高采矿回采率,加大残存矿产资源的回收力度,对具有利用价值的伴生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开采,扩大对矿山废弃物的二次资源回收力度,是实现绿色智能矿山建设的基本途径,也是资源集约开发利用的基本要求。

2.3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时代赋予企业的历史责任,同时,矿山企业通过加强节能减排,还能有效推动绿色智能矿山建设。矿山企业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就要及时改善能源消耗管理,通过淘汰高耗能的、落后的生产设备,更新改造生产工艺,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以此来提高单位能耗产值以及废弃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以及废弃污染物排放,这正是绿色智能矿山建设的要求。

2.4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现代企业的发展更要突出强调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在绿色智能矿山建设中,科技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发展也要讲成本和效益,那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智能矿山的建设也是如此。鉴于我国采矿行业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的现状,各矿山企业应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管理,汲取同行业的成功发展经验,打破自身发展的常规约束,从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创新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绿色发展方式,以适应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而需要。

2.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标准。

我国正处在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中,依法、守法、合法生产经营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健全完善法制保障,也是绿色智能矿山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各矿山企业要意识到制定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标准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其次,政府部门要适时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行业发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还要积极鼓励矿山企业高效节能信息化发展,对高能耗不环保、现代技术装备水平低、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企业责令升级改造。第三,矿山行业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促其树立绿色智能发展的先进理念。

2.6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目前,世界将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既是信息控制技术。矿山行业要想与时俱进,不落后于潮流,就必须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矿山企业的两化融合既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绿色智能矿山的最有效手段。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家和社会对矿山行业实施高效、安全、绿色、智能生产的要求不断提高。未来的矿山行业,必将逐步拇统矿山模式朝着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现代化、智能化的新模式转变,实施绿色智能矿山建设是适应时展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推进数字化智能矿山建设 提升矿山管理水平[J]. 水泥工程,2016,(05):4.

[2]林强. 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07).[4]王帅华. 信息化智能矿山建设[J]. 科技视界,2015,(04).

[3]靳利飞,安翠娟. 关于绿色矿山建设的优惠政策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2):349-351.

第6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359-03

1 概述

云计算是继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次变革。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推广云计算的计划。目前,关于云计算的概念仍然众说纷纭,不同文献资料和专家对云计算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总之,云计算是一种对信息资源的使用和按使用量付费的商业模式。云计算的基本特征是:云计算是超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通过虚拟化技术提供高效、通用、可扩展的按需服务,对用户来讲价格相当低廉。在云计算环境中,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拥有硬件和软件资源,并进行管理和维护等操作,终端用户只要拥有任何一台可以联网的电脑即可。

2 云计算应用服务模式

云计算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1-3]。目前关于云计算用于信息服务的模式包括以下三种类型: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4-5]。

SaaS:以服务的方式将应用程序提供给互联网用户,用户不需要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应用程序,更不需要购买应用软件,而是通过Web租用所需软件的功能。实际上,这种服务模式不但特别适合中小企业,可以大大减轻中小企业IT部门的运行成本,对于任何规模的企业都可以通过SaaS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服务。

PaaS:对于开发型客户,它提供了一个设计、开发、测试的平台作为服务,本质上它以SaaS的形式向开发型用户提供服务。比如谷歌App Engine平台,提供的基于谷歌数据中心的开发、托管网络应用程序的平台,每个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500M的存储空间,可支持每月约500万页面浏览量的CPU和带宽。

IaaS:以服务的形式提供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硬件以及相关软件,客户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来远程访问计算资源,包括计算、存储以及应用虚拟化技术所提供的相关功能。比如当你想运行成批的程序,但你没有适合的软硬件环境,可以通过Amazon 的EC2实现;当你想在网络上一个短期的网站,你可以使用Flexiscale;当你想在网络上存储大量的文件,可使用Amazon 的S3。

这三种模式都采用外包的方式,可以减轻企业IT部门负担,降低管理成本,从更高的层次看,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商业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资本支出获取功能更强的商业服务。

云计算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IDC (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调查数据报告显示: 2008年全球范围内云服务总值达160亿美元,2012年这一数值达到420亿美元。因此,IT应用的提供方和消费方将通过云计算联系在一起,这将为信息计算业提供几万亿的商业机会[6-7]。

2013年中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7.6亿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速度达36%。鉴于大企业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云计算在大企业中多以私有云应用为突破点,实现企业内部“研发―采购―生产―库存―销售”信息一体化进程,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首选SaaS/PaaS服务,云计算将成为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困扰的变革方向,如缩短信息化建设周期,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等。

3 云计算案例分析

提供关于云计算商业应用的大公司主要有Google、亚马逊、IBM、微软等。由于各公司研究云计算的基础不同,云计算发展的方向和概念也不同,所以各自云计算项目产品的服务功能也不同[8-0]。

Google是云计算的提出者,并且其在云计算技术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围绕因特网搜索创建了一种超动力商业模式。Google的云计算商业产品有IaaS类型的Apache开源项目Hadoop和PaaS类型的Google App Engine。Hadoop是一个能够让用户轻松架构和使用的分布式计算平台,向用户提供高可靠性、高扩展性和低成本的开发环境,用户可以轻松地在Hadoop上开发和运行处理海量数据的应用程序。App Engine是Google的另一项云计算服务项目,它向用户提供一个基于Web的管理控制平台,用户可以运行用Python设计语言编写的Web软件。

云计算产品商业运营模式最成功的当属亚马逊(Amazon)。亚马逊的云服务市盈率在美国高科技公司中遥遥领先,远超Google、IBM和微软等,2012年Amazon的云计算业务占全美云计算业务的15%左右。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下称AWS)提供的云计算服务产品有: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 ;简单存储服务(Simple Storage Service,S3) ;简单数据库服务(Simple Data Base,SDB);简单排列服务(Simple Queuing Service,SQS);弹性MapReduce服务;内容推送服务CloudFront;AWS导入/导出服务;关系数据库服务等。

IBM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其大部分软件产品是中间件。2007年,IBM公司的“蓝云”(Blue Cloud)计划,旨在“通过分布式的全球化资源让企业的数据中心能像互联网一样运行”。对IBM来说,就是希望在基于互联网提交的情况下,基于整个互联网提供中间件。“蓝云”的目的就是帮助客户充分利用云计算的能力,通过基于SOA的Web服务,与他们现有的IT基础架构集成。所以“蓝云”特别关注IT管理简化方面的突破性需求,以保证安全性、可靠性、隐私性和高效性。

云计算近几年在国内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多地成立了云计算组织和云计算产业园。云计算产品遍地开花,各大IT公司都有自己的云计算服务产品。软件即服务( SaaS)类的云产品有:网易的企业闪电邮、金山快盘、金蝶友商的友商KIS、友商智慧记等、奇虎360的360安全卫士、360杀毒、360保险箱等产品。平台即服务(PaaS)类的产品有:阿里云(社区网站云计算、渲染云计算、应用托管(ACE))、PPTV(PPCloud流媒体云技术平台)、百度应用、行云(游戏平台、云端服务器、运营管理平台);基础平台即服务(IaaS)类的产品有:盛大云(云主机、云存储、云硬盘、数字分发、云监控等)、西部数码的云主机、苏州国科综合数据中心有限公司(云计算、云存储等IT支撑服务)、中兴通讯、华为、浪潮都拥有各自的云计算产品。

4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云计算是随着分布式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处理器技术和宽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多种新技术的综合发展和商业实现。云计算以大数据为中心,主要解决大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管理和基于虚拟技术的并行计算。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虚拟机技术,即服务器虚拟化。通过虚拟技术和分布式技术,将大型的物理服务器集群虚拟隔离出一台台好像各自拥有CPU、内存等高性能的独立服务器,从而把大量廉价的计算节点形成有机整体,提供动态可伸缩的高性能可靠的计算服务。

2) 云数据存储技术。云存储是云计算的一个应用实现,也是云计算技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对于大多数普通个人用户来讲,也是最经常、最普遍的云应用。比如我们用的360网盘、百度云存储等都是免费的云存储技术。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地实现对数据的读取等操作。

3) 云数据管理技术。云数据的特点主要是海量性、异构性、非确定性,海量数据分布存储在物理存储器上,云数据管理技术必须能够高效地实现数据的查询、排序、分析等操作。Google的GFS(Google File System)和BT(BigTable)是云数据管理的解决方案,并已成为了事实标准。

4) 分布式编程模型。为了方便开发人员,基于云计算的编程模型必须简单并且保证后台复杂的并行执行和任务调度向编程人员透明。Map-Reduce是大多数IT厂商使用的云计算编程思想和工具。

5) 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云计算服务器可能同时运行上百种应用,如何方便地进行业务部署和开通,快速发现和恢复故障等,保证整个系统提供可靠的不间断服务也是云计算面临的巨大挑战。

6) 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云计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包括用户数据加密与隔离技术,用户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云计算基础设施的防护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强的技术手段,乃至法律手段去解决。

5 云计算的风险

云计算在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计算与数据存储的同时也有监管、审计等一些风险漏洞。云计算仍然存在一定风险,列举如下:

1) 法律法规。为了确保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能够履行约定的承诺,应当用法律法规约束他们必须向相关部门提交审计和安全方面的证书。

2) 特权用户访问。使用云计算,企业的机密数据将交由外面的人员来处理,企业是否有权利要求服务提供商提供本公司负责监管并享有特权的管理员方面的具体信息以及控制访问方面的具体信息,以保证数据泄露时方便进行追责,使客户权利得到保障。

3) 数据存储位置与数据隔离。使用云计算服务存储数据时,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数据具体存放在什么位置,甚至哪个国家,实际物理位置在哪台机器上就更不用说了。所有用户的数据都位于共享的环境中,数据加密与数据隔离技术能否真正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 生存能力与数据恢复。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会被收购吗?或者更糟糕的是,会破产吗?如果面临这样的状况,需要多久才能把数据交还给企业。对于客户来讲,该公司采用的数据格式是否可以直接导入到另一家提供商的基础设施上而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6 结束语

首先介绍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对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对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几种云计算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这些面向不同用户群的云实例在其实现过程中的突出特点进行了对比。总结了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及云计算仍然存在的风险,如何从技术层面和法律法规层面规避风险仍是云计算面临的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 Kenjie.Kushida.Jonathan Murray and John Zysman ,Diffusing the Cloud:Cloud Comput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olicy[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11,11(3):209-237.

[2] Kai-Di Chang, Chi-Yuan Chen.Internet of Things and Cloud Computing for Future Internet[C].Communit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Vol 223 pp 1-10.

[3] Christian Kloch,Ebbe B.Petersen and Ole Brun Madsen .Cloud Based Infrastructure[J].the New Business Possibilities and Barriers.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tions.2011,58(1):17-30.

[4] 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38(4):32-37.

[5] Armburst M..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P].Tech. Rep. UCB/EECS-2009-28, EECS Department, U.C.,Berkeley, Feb 2009.

[6] Guoliang Chen, GuangZhou Sun, Integrated research of parallel computing:Status and Futur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1,54(11):1845-1853.

[7] London S.Inside Track: The high-tech rebels [J].Financial Times, Sept. 6, 2002.

[8] A. Geppert, M. Kradolfer, and D. Tombros. Market-based workflow managemen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operative Information Systems,Work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7, 1997.

第7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PTN;分组传送网;智能电网;电力企业;数据通信网

电力通信网是在电力系统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强大专用网络,其主要目的是确保电力企业数据通信网的稳定和高效运行,也是现代电力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建立起来的特高压电网系统有力地推动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面对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原有的数据通信技术已远远落后于智能化电网的发展进度,因此,需要努力尝试使用承载IP业务等具有更加广阔前景的技术[1]。

电网智能化的发展使得电力企业数据通信网中的通信业务逐渐向IP业务转变,对宽带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长,光传送网技术解决了IP业务颗粒小无法适应传送业务的难题,可调度性明显增强[2]。PTN技术是设置在IP业务和底层光传输介质之间的一个层面,是针对分组业务流量设定的,其分组技术能够实现多业务承载。PTN技术还是IP、传送网和太网三者的结合技术产物,该技术顺应了网络发展的IP化、智能化和宽带化,增加了独立控制面,传输效率和传输方式得到有效拓展,能够提供统一的全业务,确保了传输数据的业务特性和分组交换要求,同时还继承了SDH传送网的优势,同步性能更好。本文将详细介绍PTN组网在电力企业数据通信网中的应用情况,并以其在某电力公司数据通信网中的应用实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应用特点。

一、PTN技术概述

(一)PTN技术的特点

PTN组网(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是一种光传送网络架构的具体技术,PTN技术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统计传送要求设计而成,其核心业务是分组业务,不仅具有更低的使用成本,而且还沿袭了传统光传输技术的诸多优势,包括可靠性高、可用性强、流量工程管理、OAM便捷管理、可扩展性等。PTN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完全满足电信级要求,这是基于连接技术实现的,其管理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用户进行区分管理,并根据业务优先级划分管理,这种灵活的连接管理方式与传统电路连接方式相比,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接入选择,从而提高宽带的统计复用能力[3]。(2)完善的OAM管理能力,任何PTN传送技术都具有OAM管理特点,且能够实现端到端的管理机制,除了具备传统的分组设备要求,PTN技术还进一步强化了电信级所要求的性能管理需求,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多级TCM监视。(3)超强的网络保护,PTN的网络保护基本不存在延时性,也就是可以实现即时、快速保护,其提供的环网保护可以在50ms内完成点对点连接通道保护倒换。

(二)PTN技术的优势

(1)生存性。PTN技术的生存性是其最显著的一项技术优势,也是分组传送网中的主要优势,其生存性主要通过控制平面的恢复技术来实现,这种恢复技术指在控制平面的参与下,当发生错误时,能够重新计算保护路径,或者在错误发生之前预估计算保护路径,在传送平面的保护方面有路径保护技术和环网保护技术两种[4]。(2)全业务承载能力。PTN的分组交换内核不仅提供了多种数据业务的适应性,而且还借助伪线仿真技术提供原有电路服务的后向兼容性,使其在满足业务数据传送需求的同时还能支持传统电路型业务。(3)分组时间同步。分组时间同步是分组业务的客观需求,时间同步包括时钟同步和频率同步,在实现方式上可以采用太网同步方式[5-6]。(4)互联互通。PTN的分组承载方案是在传送角度方面入手的,电力通信网是一个大型的MSTP网络,其节点可延伸到多个本地地域角落,PTN网络则具备与当前MSTP网的互联互通能力。

二、电力企业数据通信网现状及PTN独立组网的发展

(一)电力企业数据通信网现状

电力企业的数据通信网属性由电力行业自身需求决定,需要具备电力系统实时控制功能,通信站点的密度也较大,对可靠性、安全性和实时性的要求都较高,电力企业数据通信网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有力保障,也是建立现代化电力企业的重要基础,随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电力调度对自动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逐渐向全IP方向发展。与传统SDH通信传输系统相比,其基本业务单元是基于2Mb/s来实现业务传送的,在SDH平台上建成的MSTP体系虽然具有较多的业务承载能力,但是MSTP体系是基于TDM内核技术的,其在承载IP分组业务时效率并不高,而且配置极为复杂,灵活性也较差,因此,有必要探索如何实现对上层业务的高效承载,这就需要建成新一代多业务传输平台[7]。当前电力企业数据通信传输网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宽带容量不足。国家骨干电网的宽带容量为2.5Gb/s或10Gb/s,远远低于智能化电网的传送需求,省级地区以下的宽带容量也无法满足当前智能化电网的终端传送需求。(2)生存性较差。当前采用环加链形式的环网传输方式无法有效抵御多次故障,不利于智能电网对传输的可靠性要求,更无法满足其多重保护和自愈需求。(3)集成和优化能力不足。现有网络的建设基础是分层、分段,没有高度集成化的网络管理,不利于网络优化和业务维护。

(二)PTN独立组网的发展

PTN设备组网过程中需考虑电力企业数据通信网的特点,需采用分层结构,对于各地区的通信网网络结构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接入层、汇聚层、骨干层。其中,接入层结构为拓扑结构,接入方式为双节点星型接入,汇聚层为双节点挂环结构,作用在于预防节点失效风险,骨干层没有循环系统,而是通过相关汇聚层节点直接相连[8]。此外,每个骨干机房还配置有两个大型的PTN设备用于设备端口的业务接入和调度,并将风险安全分担。PTN的网络保护技术有环网保护和线性保护两种,其中,线性保护又包括1+1保护和1:1保护。环网保护方式是基于故障邻节点的环回保护倒换实现业务端到端的倒换的,这种保护方式支持多种功能,包括环相交、单环保护、环相切保护功能,这样可以实现对链路多故障点的保护。1+1线性保护基于MPLS隧道配置两条可以同时运行的通道,具体选择哪条通道来传输分组数据需要由宿节点决定,这种传输方式即业务双发选收。1:1线性保护模式同样配置有两条通道,但是在某一时刻只有一条通道是可以运行的,这种传输方式即业务单发回收[9]。

在当前电力通信网络环境下,PTN传输网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当根据现有网络建设和发展特点逐步建成,并由MSTP逐步向PTN+SDH混合组演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PTN独立组网,其形成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建设初期、建设中期、成熟阶段[10]。(1)建设初期。建设初期需要依托现有的MSTP网络构架从新业务接入点入手,这一时期,接入层会出现零星的IP业务接入需求,PTN设备也主要是在接入层引入,混合网组合模式中,PTN设备需兼顾SDH功能,因此面向IP业务的传送能力就被限制了,无法有效发挥其内核IP化优势,这一时期主要是为PTN网络的建设和设备运行管理积累经验。(2)建设中期。电力企业数据通信网的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需要越来越多的IP业务接入,考虑到GE接入环的需求,汇聚层的相关节点可由MSTP逐渐升级为PTN设备,并以此具备GE环的接入能力。(3)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各类业务信息均已实现IP化,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形成全PTN全设备组传送网,在完成成熟阶段建设后,后期的运行管理难度将大大降低,运维成本也将大大压缩,产出比得到显著提升[11]。

三、PTN在某电力公司数据通信网中的应用实践

(一)组网分析

当前某电力公司数据通信网中的MSTP和SDH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使用,并建成四大环网覆盖分局,从保护投资和电网业务安全性分析,本地电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依赖于TDM,PTN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与MSTP共存。为了有效防止SDH网络故障,降低PTN网络扩容后的维护难度,建立PTN数据承载网,需要将PTN技术作为MSTP网络的互补技术,这也比较符合新疆电力的发展现状。

(二)网络架构

某电力PTN组网是在本地区变电站、通信光缆的基础上建设的,根据某供电公司业务新兴的地理接线结构,需分三层建设PTN数据承载网。在建设初期需要覆盖地调、市域汇聚点,后期需覆盖县调、县域汇聚点。根据网络规模规划,PTN组网网络层次分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相交结构。核心层是郑州电力PTN传输网的主要元节点,需要核心层设备具备多业务传输能力,同时需要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运行可靠性。汇聚层负责业务聚集和疏导,汇聚层需具备多业务传送和业务聚合能力,为接入层提供聚合和转发功能。接入层主要负责业务的接入,应当具备灵活快速的业务接入能力,同时支持环形组网,满足业务接入的灵活性。

(三)保护方式

PTN传输网的保护方式有三种:接入链保护、设备保护、网络级保护,其中,网络级保护又分为环网保护与线性保护(与上文所述相同)。结合当前郑州电力通信现状,某新建PTN网络的保护方式主要有1+1网络级保护、接入链保护、设备级保护。1+1网络级保护可实现业务双发选收,接入链保护可采用LAG保护,由两条通道组成一个LAG保护,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业务接入

本地区的PTN传输主要用于信息类业务的管理和行政语音任务的接入,经过分析,当前的PTN业务接入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SG-ERP业务,即配电信息采集、营销业务分配等。(2)视频监控业务,变电站站点的视频监控。(3)外网业务。高清行政视频会议。(4)会议电视业务。应急视频电视业务。

四、PTN组网应用效果

PTN组网在国内现网的应用效果可从运营商角度进行分析,以中国移动为例,借助PTN技术构建了大型本地或城域承载网组网,3G基站业务接入PTN接入环,在有条件的网络中,GE接入环通常以双节点与汇聚环跨接,汇聚环以GE接口通过骨干层的OTN传递到核心层PTN设备中,核心层设备的GE光接口与RNC对接,从而实现基站到RNC的回传承载。移动的这种典型组网方式可实现端到端的保护,类似于MSTP的全程通道保护模式,从而实现对全网的网络保护。3G业务通过PTN组网接入设备上的光接口可直接接入PTN网络,2Mbit/s等业务可通过PTN接入设备上的仿真盘接入PTN网络。电信与联通也在积极开展测试工作,并在各地推广以PTN组网承载的3G和专线业务。

结语:

在电力信息传输智能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数据通信业务已呈现出明显的IP化发展趋势,PTN作为分组技术与传输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其承载IP业务的能力是非常明显的。通过某电力公司PTN传输网的应用实践分析可以看出,PTN组网的诸多优势为后期软交换的接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当前并没有将安全生产大区业务承载于PTN传输网络致伤,但是可以预见的是,PTN未来仍将成为生产业务的备用通道。PTN传输网的建成有助于提高综合数据业务的传输宽带容量,缓解MSTP传输压力,为建成智能化电网奠定坚实的信息通信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成. 电力通信SDH/MSTP网络向PTN网络演进的策略研究[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12:27-33.

[2]蒋俊飞. 电力通信网中PTN和OTN技术的应用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13,36:32.

[3]刘平心,,刘卫华. PTN支持下的电信级以太网在电力系统通信的应用前景[J]. 山东电力技术,2009,06:22-24.

[4]汪强,朱延章,葛光胜,等. 分组传送技术在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应用探讨[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09:139-146.

[5]吴维农,唐,卓灵. IEEE1588v2时间同步技术在新一代电力骨干网中应用研究[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08:2533-2535+2545.

[6]李圆,王一达. 电力通信网OTN+PTN组网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14,20:19.

[7]谢雪峰,董勇,凌剑波,等. PTN技术在祁门电力调度数据网中的应用[J]. 电力信息化,2013,05:72-76.

[8]陈红艳,袁辉,张向东. OTN与PTN、SDH技术在电力通信网的应用[J]. 光通信研究,2013,04:24-27.

[9]刘伟,郑仲男. PTN在郑州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研究[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01:59-63.

第8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物流 物流产业 物流管理1

【Abstract】From the base theories and conception of the logistics, the research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ome problems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at now, suggeste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development foreground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first chapter survey, it first introduced the concentric logistics schools at the present, then, it explained the process of the logistics conception change and few classifications of the logistics. Because the logistics has become an economic hot spot in China from 2000,logistics assumed important sens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n it put stress upon expou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China of later years. In China, the logistics still in starting develop stage the professional ration logistics service behind developed country a lot, but it has already developed a litter, the variety service has moderate developed, furthermore, the logistics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s also had moderate scales. but it still has a lot problems which to be expounded at five aspect in second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rose advic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which mention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and bring out the strategy mod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end of the article. It predicted the development foreground of the logistics, which oriented the development feature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lots of problem and challenge after China joined the WTO.

【Key words】 logistics; logistical industry; logistical management

【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连接着生产环节、分配环节和消费环节等,物流产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于物流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中国物流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先进企业的竞争压力和来自制造业等其它业态企业的企业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的冲击。如何摆脱目前的低档次竞争态势,以价值增值为核心,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提升物流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就成为每一个企业都在认真考虑的问题。

物流活动贯穿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成为各环节的连结器。加快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流资金利有率、缩短资金周转期,增强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对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世界各国逐步对物流予以越来越高的重视,并对物流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物流的特征包括:1.物流的核心目的是向客户提供“准时、保质、保量、低成本”的综合服务;2.以降低服务对象的流通成本为目标,是“第三方利润来源”;3.物流过程实质上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一体化”过程;4.国际化和社会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5.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是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企业整体实力的提升需要生产各要素的有效整合,其中以信息技术应用为表,以管理技术革新为体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

自80年代初由日本引入物流概念之后,我国开始了对物流的研究。经过近

二十年的发展,物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

1. 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至2000年末,我国运输线路中,铁路营业里程6.8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内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沿海港口万吨以上泊位646个,民航机场129个,航线1120条,里程151万公里,管道运输2.5万公里。货运量总计135亿吨,货物周转量总计43359亿吨公里。与此同时,各地以交通部45个公路主枢纽为中心,加快进行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其中上海西北物流园区、深圳平湖物流基地、沈阳公路主枢纽等已投入使用。

pp2. 物流技术设备市场活跃

pp我国的集装箱生产能力和国际市场份额都已居世界首位。各种物流设备制造企业及附属配件制造企业达3000多家,一些企业如昆明船舶设备集团公司等积极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提高技术水平,已可以独立制造自动化仓库、AGV、搬运机器人等产品。但总的来看,我国物流设备制造企业的规模一般偏小,承担大型项目及成套设备制造的能力不足,高技术产品的质量不够稳定,因而国外物流技术设备厂商如西门子、大福等纷纷进入我国市场。由于我国在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烟草、家电、IT等制造企业和连锁商业企业的物流系统建设中对先进物流技术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物流技术设备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物流中心或自动化仓库的建设项目经常有国内外多家企业参与竞标。

pp3. 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

根据中国仓储协会进行的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有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在逐渐提高。企业目前的物流需求以物流运作为主,更强调物流总的形式,需要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与第一次、第二次调研结果相比,市内配送服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同时物流过程管理、物流决策、数据采集等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方兴未艾

4. 物流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符元干线传输网络;四大骨干网络的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连通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从而使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得以应用。由于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是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的基础,我国的物流软件市场正稳步增长,杰合伟业、快步易捷等一批新兴的物流软件企业正在成长,跨国IT企业如IBM、CA等也努力开拓我国物流软件市场。

5. 工商企业致力于物流合理化

近年来,不少工商企业认识到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抓紧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促进企业物流合理化。神州数码、华联超市、国美电器等企业都已经建立或正在筹建自己的物流体系。特别是青岛海尔集团,在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流程再造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使企业的运营效益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资金周转达到一年15次,呆滞物资降低73.8%,仓库面积减少了50%,库存占用资金减少了67%,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中国物流示范基地。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物流虽有一些发展,但也应看到,在对物流的研究及应用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不足,现代物流的观念尚未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普及,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工作质量不高,服务内容有限,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三是有点无网或有网不畅,信息交换渠道不完善,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竞争秩序不规范,现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尚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五是关于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比较滞后,特别是实际运作,更为滞后。

(二)国外研究新成果

早在1997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就在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地区分别成立了三个多边合作物流研究小组。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本地区物流的现状和特征,把握观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描述在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联盟的基础上建立全球物流网络的构想,为本地区各个国家制定物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物流研究小组起先由国际经合组织的成员体的代表参加,1998年起吸收了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等非国际经合组织的成员体的代表参加。

多边合作物流研究小组致力于货物运输的高级整合物流研究,以及由当代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推动的多式联运发展趋势问题的研究。其宗旨是促进关于多式联运管理和基于跨区域物流理论和经验的交流。物流支持系统的实施和全球整合物流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被认为是未来10年内全球物流发展的目标和挑战。

多边合作物流研究小组认为在过去的20多年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国内和国际物流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的获取以及当地的消费市场已不再是影响公司跨过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反,怎样在全球范围安排复杂的生产设计和分销系统则是跨国公司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跨国公司的生产链——从原材料的获取、半成品和成品的运输以及为消费者提供分销服务——都将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而这一复杂过程将运用JIT技术进行最有效的操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全球物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预测全球物流系统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变化中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跨过贸易的特征加以研究,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握多式联运系统和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的新趋势。在全球化生产的价值链中,跨国公司的重点在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以及财务支持活动的协调安排,以使整个价值创造过程利润最大化。为取得高质量的全球物流服务,跨国公司对跨国界运输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国外物流研究的热点主要表现在对环境问题和绿色物流的研究,以及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运输系统对全球物流产生的影响。绿色物流是当前国际物流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1997年全球环境问题会议在Kyoto的召开,环境问题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许多国家对将环境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而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提出,绿色物流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环境问题对物流影响的另一个方面表现为回收物流的产生,包括运用可再利用资源对产品的重新设计以及废弃物资的回收问题,而由世界经合组织(OECD)支持发展起来的三个物流研究小组则走在对这方面问题研究的前沿。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针对具体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目的,本文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外结合、学科结合和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势相结合的基本导向,坚持采用以下方法:

1. 规范研究

2. 综合分析与逻辑推理相结合

3. 比较的研究方法

4.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四、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本文从物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策和我国物流产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在第一章综述中,首先介绍了当今的几种物流学派,然后说明了物流概念的衍变过程,以及有关物流的几种分类。由于自2000年以来,物流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热点,它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之后,着重阐述了近两年来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的现状。我国的物流产业尚处起步发展阶段,专业化物流服务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距离,但已初露端倪,多样化物流服务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物流设施和装备也初具规模。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产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制约因素。这些在第二章从五个方面给予了阐述。第三章则针对第二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并引出了相关的战略模式。本文的第四章则是结尾部分。这章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物流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入世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联系目前现实情况,根据最近几年我国物流发展状况,从宏观入手,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详细地阐述了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落后、管理落后、设备落后和人才欠缺这几个方面。进而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相应的对策:尽快制定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总体目标、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物流管理、注重物流领域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分别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实施建议,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发展现代化物流的战略模式。

参考文献:

[1] 冯耕中 《我国现代物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储运》2002年第1期

[2] 徐勇谋 郭湖宾p《国际物流研究的新动向》p《体制改革》 2002第6期

[3]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02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4] 《物流红皮书道破中国物流业软肋》《中国经济时报》2003-4-2

[5] 程晓华 《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e-works.net.cn

[6] 王之泰《现代物流学》 中国物资出版社

[7] (美)唐纳德.Jp鲍丁.索克斯p戴维丁.克劳斯 《物流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8] 陈梅君《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

[9] 李守林 《有关物流企业几个问题的探讨》 《中国储运》2002年第2期

[10] 田忠良 《中国物流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经济导报》2002-8-26 tdctrade.com

【正文】

第 1 章p综述

物流概念传入我国已有近20年的时间,我国的学者、研究人员对物流的发展历史、内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应看到,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微观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国对物流的研究起始于物资系统,但由于物流概念本身界定的相对模糊,因此,仍有很多人将物流与物资流通混为一谈。

1.1 物流学派综述

商务分流说: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所谓商务分离,是指流通中两个组成部分商业流通和实物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

黑大陆学说: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E?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①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了,他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下 ,我们看不到的黑色领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

第三利润源泉:“第三利润源泉”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

效益背叛说: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的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例如,包装问题,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分钱就必然转到效益上来,包装节省。利润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如果节省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

成本中心说:含义是,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主要是为了要搞合理化、现代化,其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式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

利润中心说: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个利润源”。

服务中心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这种认识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战略说:是当前非常盛行说法,实际上学术界和产业越来越多的人已逐渐认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仅仅是一项具有操作性任务。应该说这种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企业战略是什么呢?是生存和发展。物流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在哪个环节搞得合理一些,省了几个钱。

1.2 物流的概念

首先产生的是“PD”概念。“PD”(Physical Distribution),是指从生产厂家到用户的“货物配送”。五、六是年代,当西方管理科学的中心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到非生产领域时,“PD”的概念开始形成,并受到重视,当时被美国企业界称之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神童”。七、八十年代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对现代工业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后,其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社会物资供应系统的效率,而不是生产过程本身。而且,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不仅应搞好产品制成后从生产者到用户的货物配送的管理(即PD),而且还应搞好产品生产前从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运输、仓储和库存等的材料管理(Material Management),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零部件等的运输和库存的管理(Internal Inventory Transfer)。由此,形成了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Logistical Management。

“物流”一词的译法,今天,在亚洲主要城市或地区说的“物流”是指“Logistical”,原词直译为“后勤”。这个词起源于西方的早期战争时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使用,当时是指军队为维持战争的进行所需的人和物的支持保障系统。后来,这个词被英美学者借用在工商领域,是指一个企业对其原材料管理、货物运输和仓储、集散之间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但在翻译上,汉语“物流”一词,最初却是引自日本人对“PD”的翻译。六十年代,“PD”的概念从美国引入日本,日本人最初把它翻译成“物的流通”,后来由日本大阪大学学者平原直(Hiragana)改为“物流”。八十年代初,“物流”这个词从日本传入中国,首先在中国的物资经济领域采用。九十年代,“Logistical”的概念直接从欧美传到中国,首先在中国的物资经济领域采用。九十年代,“Logistical”的概念直接从欧美传到中国,这时中国和香港均沿用“物流”的译法,虽然有人建议建议“Logistical”直译为“后勤”,以区别与PD的不同。但经过众多专家反复研究,考虑到从PD到Logistical虽然有内涵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基本上是物流概念在外部延伸,因此沿用“物流”的译法不会产生实质上的歧义;而且,“物流”一词更形象和贴切地反映了当今它在工商领域所代表的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在从其生产地到消费地所进行的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资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仓库管理以及废物回收处理等一系列以物为对象而实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这样的译法不仅比译为“后勤”更接近原词所代表的内容,也避免了汉语“后勤”中所包含的那些与此无关的,诸如联谊会、俱乐部、食堂之类的内容。当然,近年也有人建议同日本人一样,译成“综合物流”,但考虑到“物流”的译法已为大多树人所接受,加不加“综合”没有关系。

物流的概念,以前比较常用的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中间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

1.3 物流的分类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其基本要素都存在且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类型。在对物流的分类标准方面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1.3.1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即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的参与者是构成社会总体的大生产、大集团。宏观物流也就是研究社会再生产总体物流,即研究产业或集团的物流活动和物流行为。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很大空间范畴的物理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宏观物流也指物流全体,从总体看物流而不是从物流的某一个构成环节来看物流。因此,在我们常提出的物流活动中,下述若干物流应属于宏观物流,即:社会物流、国民经济物流、国际物流。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宏观物流主要研究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和社会之关系再社会中之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1.3.2 微观物流

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其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针对某一种具体产品所进行的物流活动也是微观物流。我们经常涉及的下述物流活动皆属于微观物流,即: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生活物流等,微观物流研究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由此可见,微观物流是更贴近具体企业的物流。其研究领域十分广阔。

1.3.3 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的大领域。社会物流研究再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物流活动和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活动。因此带有综观性和广泛性。

1.3.4 企业物流

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企业物流又可区分不同类型的物流活动,如企业生产物流。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生产物流的过程大体为原料、零部、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门口”开始,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一个一个环节地“流”。在“流”的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制品仓库便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

1.3.5 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对跨国公司来讲,国际物流不仅是由商贸活动决定,而且也是本身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分别在不同国度中生产零件、配件,又在另一些国家组装或装配整机,企业的这会总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也需要依靠国际物流。

1.3.6 区域物流

区域物流是相对于国际物流的概念,是一个国家范围之内的物流,如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均属于区域物流。

1. 4 关于物流产业的基本知识

1.4.1 物流产业的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物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传统上的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使得经济中的物流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传统的、分散进行的物流活动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物流活动的低效率和高额成本,已经成为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制约因素,并被视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从50年代到70年代,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管理,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在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的物流革命。首先在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内一个独立部门和职能领域。之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不再仅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形成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发达国家经济中出现了为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即“第三方物流”企业。各种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大量涌现及其表现出来的快速发展趋势表明,专业化物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化分工领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4.2物流产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物流活动久已存在,但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物流产业是维系这些复杂交换关系的纽带和血管。因此,物流产业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物流产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当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企业和不同部门时,各种物流要素很难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仓储设施的闲置等。随着物流活动从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分化出来,各种物流要素也逐渐成为市场资源,专业化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各种物流活动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对各种物流要素进行整体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物流要素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

第三,物流产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当物流活动从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中独立出来后,物流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成本因素,而成为一个为生产、交易和消费提供服务的增值因素,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专业化物流企业不仅可以提供货物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有形服务,而且可以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传统流通部门所难以企及的。相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物流服务创造的是产品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并正在成为全球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2章 中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来,中国物流产业的总体规模目前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比较低,这一方面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和制约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2.1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是:

2.1.1 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1998年以来,山东省经委以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为切入点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试点工作,得到山东省及其周边省份许多企业的广泛认同和参与。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分配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一批颇具竞争力的企业,例如海尔集团、青岛啤酒、上海宝钢等,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在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已开始尝试和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其三是在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中,如私营企业、快递服务行业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等,也产生和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物流服务需求。

2.1.2 专业化物流企业和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等。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如UPSV、TNT 等大型国际物流企业在纷纷进入中国的快递市场。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他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转化。例如,中国发展规模较大的准物流企业——中外运集团与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合作中,根据客户市场的发展和物流需求的变化,不断规范、调整和创新企业的物流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服务内容从简单空运发展为全程物流服务,服务区域从天津扩展至全国,服务规模从最初的几笔货物发展到每月数百吨,成为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最主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公司、北京华运物流公司等。这些企业依靠灵活的竞争策略和对专业化物流的知识,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较快,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方面围绕货运、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比较迅速。以货运为例,目前我国货运企业有数千家,整体发展比较规范、典型的货运企业,如中外运,能够提供包括报关、商检、运输合同管理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服务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地位。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物流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务。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刚刚开始这方面的尝试,还缺乏成功的运作经验和实例。

2.1.3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交通运输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军队等行业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仓储设施近年来发展迅速,年投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990国内仓储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仅为4。2亿元,1998年为65。8亿元,比1990年增长14倍之多。

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包括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数字数据网(ChinaDDN)、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和公用中继网在内的四大骨干网络,总容量已达62万个端口,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所有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连通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这就使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得以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和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人背肩扛的手工搬运方式。目前,我国自主开发和研制的各种包装设备和搬运机械设备分别多达数百种,估计仅搬运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年产值就约为400-500亿元。

2.1.4 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物流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物流产业将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天津市也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天津现代物流发展纲要。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如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的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2.2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这“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据调查,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4.1%和59.8%,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1%;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和供货方承担的物流活动分别为76.5%和17.6%②。与此同时,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见表2.1),并成为企业经营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中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表2.1 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设施保有情况

汽车车队 仓库 机械化装卸设备 铁路专用线 其他设备

生产企业 53% 59% 34% 3% 0%

商业企业 39% 44% 14% 3% 0%

在工商企业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企业内部物流活动逐步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化物流的潜在需求。但由于物流行业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一方面企业内部运输和仓储等设施、各种物流装备、各类物流从业人员等资源,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合理的交流和流动;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的剥离。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需求仍难以转化为现实。

2.3 服务方式有限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中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

第一,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的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龙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第二,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例如,全国从事公路货物运输的经营业户有274万户,平均每个经营业户拥有的运输车辆仅有1.43辆;拥有运营车辆超过100辆的企业也只有中远、中外运等少数企业。

第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

2.4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比较落后

虽然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已有较大的发展和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是:

第一,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有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美国为6869.3和253.59,德国为14680.4和65.94,印度为5403.9和21.6,巴西为1885.8和118.4,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③。

第二,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在交通枢纽、公共储运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各种工商企业内部仓储也难已构成企业投资发展的重点。目前,交通部的公路主枢纽规划虽已经形成,但是仅有上海、深圳等地的一级主枢纽开始投入建设;航空货运基地尚在规划之中。我国经济系统中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这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乃至运输效率的提高.

第三,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以货物运输设施和装备为例,铁路的货运重载、高速、自动化管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高速公路和高级公路还比较少,汽车专用公路仅占公路总里程的1%,等外公路仍高达20%以上;公路货运中各种专用运输车辆的比例仅占全部货运车辆的3%;沿海港口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建设的北仑港、盐田港、秦皇岛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港口的集装箱码头的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相对于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其他国家已极少采用的件杂散货运方式在我国港口仍普遍存在;民航货运业还很不发达,全国航空货运飞机仅有14架,以客运飞机搭载货运仍然是主要的航空货运方式。

第四,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如在运输设施方面,一是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尽均衡,东部地区交通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其次,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尚未形成合理分工关系,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在同类货源上进行盲目竞争,使得各种运输方式不能合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第五,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是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关键问题,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国物流设施和装备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的主要表现,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例如,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我国海铁联运的集装箱运输在集装箱运输总量及铁路运输总量中的比例都比较低,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二是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例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三是物流包装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虽然目前我国对商品包装已有初步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仓储设施相衔接的物流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卸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的影响较大。

第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为例,一是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资采购管理(MPR)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二是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5物流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物流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要有充分的市场要求基础、活跃的市场主体以及完善的物流设施,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以保证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并使各种物流活动规范有序的进行,促使物流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5.1 现行管理模式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运输管理制度上,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响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和协调;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地区各管一块,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不仅无法适应和满足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物流产业的发展。

首先,影响各种物流服务方式的协调发展。例如,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的多头管理和相互分割,各种运输方式长期以来呈现分离发展的局面,不同运输方式在运输组织方式、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使得物流企业很难根据市场需要选择合理的运输服务方式,许多企业只能利用单一的运输方式来开展物流服务,而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许多现代化物流服务方式难以开展。

其次,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下,各种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假设缺乏必要的协调,一是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例如公路主干线路与铁路主干网络的平行发展,各地争相建设港口、机场等现象;二是涉及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国家运输系统与地方运输系统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和有关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投入,对物流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发展十分缓慢。这种“重线路、轻节点”式的发展,即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影响着整个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

2.5.2 不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

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参预企业经营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除铁路系统政企合一的体制外,其他行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政企不分的现象,例如港政管理和码头经营合一,这一方面影响政府的公共职能,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

2.5.3缺乏明确有效的政策措施

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下,受部门、地方利益牵制,现行政策法规数量虽多,但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在价格政策方面,以多式联运的价格和收费为例,集装箱运输采用的是新线新价、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而件杂散货运输还采用国家定价方式,集装箱运输价格有时明显高于件杂散货的运价。如20英尺集装箱铁路运价比铁路整车运输价格高70%左右,非常不利于集装箱运输这种先进运输方式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各种物流服务的发展。在税收政策上也存在不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因素,如运输企业从事运输服务的营业税为3%,而物流企业或仓库企业、批发企业在专项物流服务并从事经营性运输服务时,营业税为5%。在投资政策上,政府对基础设施等硬件投入较大,但在物流教育、技术创新、开发与研究、市场宣传等方面投入和资助则明显不足。

2.6 物流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仅有10所左右,仅占全国全部高等院校的百分之一;与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虽有开展,但尚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教育刚刚开始起步;物流职业教育则更加贫乏,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第 3 章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一直被忽视,物流产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至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本章在上章探讨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经验,提出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建议和对策。

3.1 尽快制定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总体目标

顺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物流产业将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积极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针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和实际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物流服务需求为依托,最大限度的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和支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方针。

在此前提下,未来5—10年内,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应当是:通过建立健全适应物流产业发展需求的相关制度,规范、发展和完善包括各种基础设施在内物流系统。其主要包括: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优势物流企业;以重要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及沿海枢纽港口城市为依托,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具备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物流设施系统,基本构筑起我国的物流网络系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物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规范、法律框架和政策体系。

应尽快明确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和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全局性重大影响的作用,一方面要在国家2015年远景规划中体现这一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可借鉴日本政府的《综合物流政策实施大纲》的形式,发表政府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已经或声明,以引起全社会对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视。

3.2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生存状况不佳,除我国物流整体环境有待发展之外,物流企业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物流服务的发展经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3.2.1全面确立社会化物流服务的意识和观念

在这方面必须做好两项工作:其一是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提供者的全面服务观念和意识,使他们能够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努力;其二是提高现代物流服务使用者全面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意识和观念,使潜在的物流服务需求转变成实在的物流服务需求,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物流服务的规模。只有双方充分理解和把握第三方物流的特征,转变传统的物流观念,携手建立起真正的物流战略联盟,第三方物流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3.2.2国家采取倾斜政策鼓励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我国工商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最大障碍是它们多数都有自己的物流服务体系和设施,要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存在一个很大的“退出成本”问题,甚至包括自我服务人员的安置问题。同时,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要提供服务也有“进入成本”问题,由于现代物流服务设施所需投资很大,所以其“进入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服务企业。从优化资源配置和扶持专业化物流的角度出发,国家一方面应当制定相应法规消除物流发展的区域封锁和部门分割;另一方面,应该实施相应的经济政策来限制社会上那些自我服务的物流设施及其组织体系的扩充与扩展。应当通过限制生产企业自办物流、自建物流服务体系来推动中国物流业的市场化的进程。同时,国家应仿效发达国家曾经采取过的政策和措施(如豁免交通税和减税等),尽快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去降低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成本,以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产业的更快发展。

3.2.3规范我国物流服务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

必须全面规范我国物流服务的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包括尽快建立物流服务市场的准入机制,明确规定注册登记物流服务企业的必要条件,全面界定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的权利和责任,制定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相关法律和行为规范,讨论和提出第三方物流服务标准和质量认证等。因为没有这些政策、法规和行为规范,很难保障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只有政府的规范,我国的信用制度才能建立起来。

3.2.4努力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素质

对于新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让货主企业满意,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具备以下一些素质:一是具备广泛的网络。没有地面网络的支持,一来无法及时采集信息和协同作业,二来也无法完成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户的物流需求。二是标准规范的作业。如果各网点不能标准化作业,就无法保证各项作业按照事前的统筹安排进行。三是规模经营和完善的管理手段。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实现规模经营和有效的管理,才能对不同的货主之间的物流业务进行集成,才能给物流用户带来低成本的服务。四是高于物流服务购买方的物流技术。货主购买物流服务而不是自己运作,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在物流上做过大的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没有高于货主企业的物流技术,很难被货主企业选为合作伙伴。五是具备较强的社会资源集成能力。由于货主企业的物流需求会随自身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全部依靠自己的投入,在时间和能力上都可能跟不上需求的变化,服务就难以到位,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具备较强的社会资源集成能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才能为货主企业提供满意的服务打下基础。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要达到以上条件并非易事。对于那些已经逐步成长起来的新兴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和货主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为他们带来增值服务,也是拓展物流企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对货主企业来说,以往库存成本、订流程单处理、缺货损失和物流损耗等隐性成本可能散落在企业的不同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能和货主企业一起将这些隐性成本和显性物流费用结合起来加以控制,将为客户带来增值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和货主企业进行更广泛的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合作,为货主企业提供科学而系统的信息就可以让自己切实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3.3 加强物流管理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商战中,物流管理同样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作用。竞争成功的企业一般具有成本优势(成本低于竞争者)或价值优势(产品或售出物有超出竞争对手的附加值)或二者的统一。物流管理可以增加效率,是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途径很多,比如节约物质资源、降低劳动消耗。但这些途径都要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条件、生产工艺的程序化、规范化等方面的制约,虽然有潜力,但挖掘受限。另一方面,目前我们企业的浪费和损失相当严重:备料库内,大量原材料、零部件在锈蚀、老化、腐烂;车间内外、生产线两侧,堆积着大量的半成品、残次品和零部件;原材料、成品库内,大量滞销产品在其中“虚度年华”……这些损失和浪费是由于企业不注重物流管理或物流管理混乱造成的。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效益的呼声迭起的今天,企业必须加强物流管理,才能在最重要的竞争领域——物流领域搏一高低。

目前物流管理行业、地区分割严重,并且各行业权力交叉,给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障碍。所以,必须要由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负责全国性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物流网络的规划和统一布局,推动综合性、跨行业、跨部门的物流法规的制定,使物流业不仅与全国经济建设相协调,而且还可以使各区域内部物流业发展相协调及物流内部各环节相协调。

物流管理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因此,企业应加强物流的管理,以获取竞争优势。改善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有利于内部充分挖潜,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轨道;有利于促进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积极引进各项现代化管理方法;有利于通过综合治理,促进企业的整体优化。

3.4 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模式

从物流的内涵和功能可知,发展现代物流对企业的战略意义首先是可以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再为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做出贡献。若从长远和战略的观点去思考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定位,则要将物流从企业日常管理系统水准升华到经营结构层面,建立起战略物流的理念,将物流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3.4.1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目标模式

通过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在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划指导下,普遍推广普及物流管理技术,使物流逐步成为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3.4.2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步骤

(1)物流系统设计。应从成本核算和工作作业环节的最小单元开始,以降低成本和系统优化为原则,对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确定物流活动内容和管理范畴。(2)明确企业物流服务的主体。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发展完善企业自我服务的物流系统(像天汽集团、海尔集团等大型企业),还是将物流服务功能从企业生产活动中剥离出去(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这应对企业物流功能剥离退出成本和物流经营费用进行科学的测算后进行决策。(3)积极引入JIT、MPRII等管理技术,按供应链理论对企业内的生产管理进行整合,还应按物流管理思想对销售系统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配送能力、市场反应速度和售后服务水平。(4)建立企业物流的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5)按ABC会计核算方法建立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制度。这包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预算、物流收益评估的方法和规范。(6)建立企业物流组织,保证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3.4.3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战略的展开方向

对物流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向社会提供优良的第三方服务。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企业发展战略:(1)在市场细分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市场定位决策。(2)按ISO9000或类似的标准,对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质量设计。将企业服务承诺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以便使无形的服务有形化。(3)引进EDI、GPS及条形码技术等,开发企业的物流服务信息系统。(4)对上述内容进行包装,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服务营销策,组织专门的营销队伍开拓市场。(5)对企业可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合理定价。(6)对企业的网络化扩张形式进行设计,以便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网络扩张可以是直接投资,也可以采用战略联盟或相互等各种方式。3. 5注重物流领域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

我国物流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资本、技术和能力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差距。我国物流理论研究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普及了知识,提高了对物流与采购的认识。但从总体上看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管理、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物流政策研究,做的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注重物流领域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

3.5.1注重物流领域的研究工作

首先,要集中全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各方面力量,包括大学、科研研究、物流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联合会。联合会要充分发挥联系面广、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开展物流理论和政策研究,为我国物流理论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要把每年一次中国物流学会年会办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物流学术交流会。当前,尤其要学习国外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物流标准化、物流技术、物流政策,以及生产制造业、流通业内部物流整合的基本原则、实用模式、效益测算和案例分析的应用研究。其次,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参与国际间物流学术研讨和研究项目的合作,促进我国物流学术界与国际物流学术界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再者,要有计划的邀请国际知名的物流专家、学者和物流企业家到中国考察和讲学,传播先进的物流观念和物流技术。

3.5.2.继续推动我国物流与采购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

我国物流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缺乏实用型人才,缺少物流管理师和物流工程师。据测试,未来5年,我国高端物流人才需求将达3万人左右,中级管理人才需求将达10万人左右。物流教育与培训要注意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具体实践,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培训方法和培训教材,着力培养物流实用型人才。要继续争取教育部的支持,恢复设置高等教育物流管理及物流工程专业,列入高等教育目录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或在工商管理下恢复“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在管理科学与交通运输类下新增物流工程专业。在有条件的高校增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或者供应链管理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方面,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要选择有条件的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开办物流专业,培养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争取设立全国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物流教材编审委员会。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特别是资质证书教育。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培训点,着力培养师资力量,继续推进与施加贸易中心(ITC)达成的物流与采购高级人员培训计划。要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具体指导下,积极推进物流师的培训与认证工作。

第 4 章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

4.1 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物流产业发展的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物流产业作为新兴的服务部门,已经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仍然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但在相当一些领域和地区已经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和潜力。

从物流的细分市场来看,发展迅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一、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物流”继续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二、一些优势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管理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上述两部分企业对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的市场需求将成为支撑中国物流产业发育与发展感的主要市场基础。此外,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物流服务,如商品快运服务、配送服务等也有快速发展,这一方面是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一种必然反映,同时也是市场竞争和商业流通方式不断创新的内在需求。

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一是更多的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在公路货运、商品分销、仓储设施等领域的开放,将为从事物流服务的外资企业提供多样化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这些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以服务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和采购等方面物流活动为主。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但同时也为国内物流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其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经营经验的可能,对促进中国物流产业的整体发育是十分有益的。二是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发展。这类企业的经营理念、机制、管理方式能够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合理使用和组织各种物流资源的优势明显,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扩张都十分迅速,是中国未来产业发展进程最为活跃的部分。三是国有经济中的部分传统运输、仓储、批发企业,在其原有业务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成为物流产业中强有力的竞争者,从中也会有一些企业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

从物流的区域市场发展来看,经济发展迅速和比较活跃的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也快于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等将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

可以认为,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物流产业将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经济增长点 。

4.2 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总成本约相当于GDP的16.7%。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物流领域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但同时也说明我国物流成本的节约的空间还非常大。1998年以来,山东等地开始了以优化企业物流管理 为切入点的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的试点工作,青岛啤酒、海尔集团、山东东大药业等优势企业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完善产品配送系统、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等,在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原材料和产品库存水平、以及促进传统储运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变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仅青岛啤酒一家1999年降低物流费用3900万元,其中,仓库面积由7万平方米减少到2.96万平方米,库存下降使资金占用下降了3500万元,仓储费用下降187万元,市内运输周转费用降低了189.6万元。

据世界银行估计,通过发展物流服务业,提高运输效率,加快商品周转与减少资金占用及其利息支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十五”期间,如果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降低到15%,每年将为全社会直接节省约2400亿元物流成本,并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4.3 物流产业将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健康发展

首先,物流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降低产品成本。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调整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有助于制造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其次,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新型商业企业和业态形式的发展。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市场发展的要求,都在寻求新的市场发展空间。

再次,物流产业能够促进运输服务方式的创新和传统运输企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服务需要把多种运输方式的集成,从而为客户提供最合理的运输路线,最大限度地节约运输时间和成本。这将促进我国新型运输方式的发展,特别是多式联运的快事发展;二是物流企业的中心是满足市场需求,这将改变运输企业以运力为中心的经营观念,进而促进运输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三是物流产业作为服务部门,其服务水平必须与现代经济的生产、贸易以及消费发展水平相适应,这就要求运输企业大力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最后,物流产业发展还会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领域的发展。如物流设备制造行业、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等。

4.4 物流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目前许多跨国公司和国际先进企业在选择新的区域市场和生产基地时,都非常注重当地的物流设施和物流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在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我国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快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强化物流领域的竞争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所有的中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 束 语

物流学是研究物流、人员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计划、调节和控制的科学。一个国家的“物流”水平充分反映出该国的综合势力和时常竞争能力。综观当今世界,凡是人才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物流”的发展速度也快,“物流”水平也高,“物流”业就获得较高的东经机收益。“物流”在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作者根据最近几年我国物流发展状况,从宏观入手,较详细地阐述了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对物流发展研究有兴趣者,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且缺少一定的时间经验,另外物流行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文章的大部分观点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研究。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注释:

① P?E?德鲁克 《经营的黑暗大陆》 《财富》 1962年

② 中国仓储协会 《中国物流市场供求分析报》 2000年中国物流研讨会论文集 P14

③ 邓志高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研究》系列报告之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 1999年第144期

参考文献

[1]刘华,程海峰 《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 中国物资流通2002年第1期

[2]李锋,薄涛 《大胆创新: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中国物资流通 2001年第8期.

[3]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司长 陈文玲 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对策建议.》 中国经济时报. 2001-07-11

[4]肖义家《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构架》 中国物资报.第123期

[5]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 经贸运行[2001]189号

[6]王之泰 《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

[7]王莉 《物流学导论》中国铁道出版社

[8]马士俊 骆薰馨《现代企业物资管理》 航空工业出版社

[9]苏科玉 《物流管理》 河南大学出版社

[10] 陈大方《工业企业物资管理》同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