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产生的条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法经济学;制度;法律的帕累托最优和改进模型;均衡选择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05-02
一、法经济学产生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法学与经济学本是社会科学体系的两大分支,有着各自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而将二者融合所形成的“法经济学”,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究竟为何?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实际上,法经济学出现至今也不到四十年时间。1958年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率先开创了《法律经济学学报》,1959年、1960年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又相继发表了《联邦通讯委员会》和《社会成本问题》两篇论文,这成为该学科的奠基之作。1973年,波斯纳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上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法律的经济分析》,由此标志着法经济学真正诞生。
法经济学是将法律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加以考察并分析其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长久以来,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和萨缪尔森、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综合学派一直占据着经济学理论的主流地位。这种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和“完全信息”假设基上针对个人(个体)展开的研究,即在一些假设基上,通过“奥卡姆剃刀”① 剥离冗余问题,在保证整个范式体系逻辑清晰的前提下,利用数理工具实现理论模型化和普适化,并借此解释经济现象并预测其变化趋势。显然,这种过分推崇“个人(个体)主义方法论”②,忽视了社会和制度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种局限性也逐渐被科斯等经济学家意识到。正如弗兰克・奈特(1935)指出的那样,社会科学的研究实际上已经揭示出社会制度和生活条件对人的行为却有重要影响,我们不能将社会(集体)的和制度(法律)的因素排除在人类行为的理论之外。因此,波斯纳创造性的将效率、效益与反映本土具体的、动态的社会规范和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观有机结合,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成本―收益比。
实际上,法经济学天然的理论基是制度经济学,即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作为产生于经济活动的法律,由于它具有改变资源配置结果的意义和功能,所以在法律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效益最大化”原则,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费用获取最大收益的“法律的帕累托最优”。这种法律制度安排(资源配置)能够使人们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因此而使境况变得更遭。但同时,在法律的具体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均衡模型”(Caldor―Hicks efficiency)则显得更加实用。该模型认为如果一项法律制度的安排使一些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另一些人的福利减少,那么只要增加的福利超过减少的福利,就可以认定这项法律是有效益(效率)的。可以说,法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法律的帕累托最优与改进”,是对原有科学体系和研究范式的一项突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法律制度的均衡选择
和其他制度一样,法律也是人与人相互博弈形成的共同信念下的自我维持系统,是一套用于规范、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行为选择的制度体系。戴维・菲尼(1992)曾指出,法律制度是宪法秩序、制度安排和规范规则的具体表现。但是,随着时间、技术、偏好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法律制度能否实现制度均衡,即实现“效益与正义”兼容(平衡)却值得商榷。诺斯(1991)曾指出,在现实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任何个体和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就实现了制度的均衡(帕累托最优)。但是,如果可以从新提供的制度选择中,社会主体所得到的净收益大于从现有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中得到净收益,即获得新的赢利机会时,这种新生的潜在制度就会颠覆原先的制度均衡并进入非均衡状态,而这又为社会主体选择新的制度体系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法律制度变迁本身就是一个制度在均衡和非均衡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因为法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效率和效益标准,指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如果那些从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获得利益的人,其增加的利益足以补偿(并不要求实际补偿)在同一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受到损失的人的利益,那么这种资源配置过程就是有效率的,结果也是有效益的,以此制定的法律在社会范围内也会被尊重和接受。以国家制度形成为例,用一个机构建立一套保护产权与社会发展的大规模武力系统比建立小规模私人武装系统,用国家公权力救济取代私人救济更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国家来建立法律制度和执行体系可以使私人协议难以达成的契约所引起的损失降低。这就是现代产权经济学中的“霍布斯规范定理”(normative Hobbers theorem)。在此基上,诺斯(1998)又进一步凝练出国家法律制度的基本目的,即(1)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2)在第一个目的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家税收。尽管二者之间不断发生冲突,但是由此形成的法律制度在均衡与非均衡之间的交替选择过程,所带来的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
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各国不得不依靠更多的立法和执法活动来应付层出不穷的问题。传统法律体系“以不变应万变”制度均衡状态已经岌岌可危,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和推动其制定和运行的效益(效率)。这就为法经济学提供了难得的施展空间和表现舞台。从社会主体(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对比、谈判或博弈的视角分析法律制度均衡,可以更好的实现“法律的帕累托最优和改进”。因此,要实现法律制度均衡状态所需的必要条件应该是:(1)现存的法律制度已经获得了各种资源所产生的所有潜在收入的全部增量;(2)这样的潜在利益存在,但是改变现有法律制度的成本超过可能取得的潜在利益;(3)如不能对制度环境做出根本性改变,则原有资源配置格局无法变化。若满足上述条件之一,即可实现人们所追求的法律制度均衡选择。
参考文献:
[1] 曲振涛.法经济学原理评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17.
[2] 刘伟,魏杰.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5-41.
[3] 科斯・哈特.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 罗伯特・考特.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关键词:实验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作者简介:吕晓英(1976-),女,山西古县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蒲应(1975-),女,陕西汉中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10-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27-02
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传统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不足,将实验方法引入教学成为未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实验教学是最直观和最形象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形成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国内一些高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实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仍需探讨实验教学方法的依据、作用和在教学中的应用等问题。
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思路与依据
实验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这一新兴学科在市场实验、个体决策实验及博弈实验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48年张伯伦(E.H.Chamberlin)在哈佛大学首次进行的模拟市场实验,该实验用以检验完全竞争的古典经济学理论。随后史密斯(Vernon Smith)在1956年开展了“双向叫价拍卖”实验,通过买方出价、卖方要价达成了多轮交易模拟市场。史密斯及其同事还运用实验比较了明码标价、折扣销售等其他交易制度和双向拍卖制度的效率差异。实验经济学的另一个领域是博弈实验,在纳什提出的博弈理论基础上,1965年奥尔森(M.Olson)研究了合作的群体效应,拉普波特和沙玛(A.Rapoport & A.Chammah)开展了重复博弈实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2002年史密斯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运用实验技术在制度经济学领域、信息理论和市场行为研究领域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丰富了经验研究方法。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为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思路与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难以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经济理论。实验经济学打破了人们固有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在实验室研究中,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简化了复杂的市场环境,并在实验环境中加入了某些变量或改变变量的组合,从而测量了决策主体的行为特征,使实验成为研究经济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方法的价值和魅力在于不仅能有效验证经济理论,而且还能对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制度做出有效评价。本科阶段的西方经济课程内容大多数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为框架,尽管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完全等同于实验经济学,但是通过实验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模拟真实市场运行的方法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思路与依据。
二、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教学弥补了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传统的西方经济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和理论推演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即便是目前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案例教学方式也依然摆脱不了学生参与程度低的局面。实验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的不足。在经济实验中,学生由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实验参与方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者,由于可以亲身体验虚拟市场和场景并进行决策与分析,这种参与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了直观的感受,改变了将经济学视为枯燥的概念分析、公式推导的观念,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理论推导模式和案例教学方式。
经济学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大多采用理论演绎推导的方式,这种理论教学的模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越来越不适应现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需要经过加工整理和统计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学生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分析方法、加深了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中应用实验教学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经济学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定位。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大部分高校在本科学习阶段的第一或第二年度开设经济学,由于低年级学生掌握的经济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少、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定位于对经济理论的阐释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而不是对实验方法的研究。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的特征体现在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上。经济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一样,包含了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等环节,具有可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但是经济学实验的对象是具备复杂思维特征的人类,实验对象的差异,即人的差异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经济学在实验设计和应用上又不同于物理与化学实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设计有效的实验、清晰讲解实验规则、支付报酬和分析实验结果。
1.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根据实验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实验主要检验和研究在不同的环境与制度下参与人的行为特征。实验经济学可以概括成由环境、制度和行为构成的体系。因此,在西方经济教学中,实验设计的核心在于确定实验环境和实验制度。实验环境的构建应与一定的研究目标相联系,其复杂程度以能否说明问题为限。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实验对象的决策环境进行简化和对实验条件加以控制,由此在课堂上再现一个可操作的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以达到实验目标。实验制度确定了被试者(经济实验的参与者)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进行交易或决策,规则的变化会对被试者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在供给和需求实验中,将被试者随机分成买者和卖者两种角色,进行一篮子苹果的交易。买者给出苹果的估价(支付意愿)为x元,卖者销售苹果,成本为y元。通过买卖双方竞价,当供给和需求相等而达到市场均衡时,确定出苹果的市场价格为p元,买者获得的利润为x-p,卖者的利润为p-y。如果分析销售税对交易的影响,则需要改变游戏规则。假设对一篮子苹果征收t元销售税,那么在交易中买者和卖者需要纳税,由此获得的利润比进行自由贸易时减少了t元。不同的实验适用的规则存在差异,应视具体情况来确定。
通常设计的经济实验包括市场交易、信息和博弈、市场结构、产业组织等内容。由于设计一些复杂的实验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目前部分高校开始应用一些比较成熟的实验经济学教学软件,如经济组织和经济行为软件(elab软件)。在利用已有实验教学软件的条件下,实验设计简化为对实验参数和实验条件的调整。
2.讲解实验
在进行实验之前,编制实验讲解手册并运用清晰的引导语阐述经济学实验成为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教师向学生详细说明实验的游戏规则和实验场景。具体而言,讲解的内容包括被试对象的人数和经验水平、角色分配的原则、实验方法、实验持续时间、实验的轮次、被试者的货币或其他报酬、实验结果的记录及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等内容。实验角色的选择通常采取“随机化”方法,即角色的分配随机产生。在说明规则时,教师一方面要避免实验参加者对实验意图的揣测,特别是要避免对参与实验的学生给出一些微妙的提示,使其在行为上迎合研究者的实验意图,从而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另一方面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学生偏好的话语或暗示性语言,以防止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实验前对行为的对错和好坏已有判断,影响实验结果。
3.支付报酬或奖励
可控性是经济实验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了在实验中控制经济环境,必须给参与实验的被试学生支付报酬或奖励,以此向被试者提供激励,从而减少被试学生行为的变异性,降低甚至排除随机行为带来的干扰。
实验经济学理论认为,支付报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单调性(Monotonicity)。即参与实验的学生认为报酬越多越好而且不存在饱和状态。第二是凸显性(Saliency)。即被试学生所得的报酬必须与其行动有关,这种关系能突出显示实验设计者所希望的制度,被试者应理解这种关系。第三是优超性(Dominance)。在实验中被试学生的效用变化来自实验报酬,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可以忽略不计。根据实验经济学理论,现金最符合这三个标准,由此现金成为国外开展经济实验的报酬支付形式。但是受我国教学条件和经费支持的限制,向被试学生支付大笔现金的做法并不实际。可供选择的报酬支付方式是争取学校少量的经费支持,为实验收益排名前几位的学生支付一笔小额的现金或给予小礼品等物质奖励。这种做法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资金,而且可以获得示范性的激励效果。
4.分析实验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不仅有助于验证经济理论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常采用学生讨论的形式分析实验数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由发言解释和总结经济规律,引导他们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讲授经济理论。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评,最后由学生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将实验的分析结果提交给教师,以便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四、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实验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尚未在高校中普遍推广,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展了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教学研究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经济学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仍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设计实验取决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如何巧妙地设计适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成为实验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避免实验设计的繁琐和节省时间,一些学校直接使用实验经济学专用软件,但是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如何将实验软件应用于经济学教学实践以及改进实验的问题。此外,实验教学的理论分析中还缺乏有关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量化分析。因此,实验教学将在未来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和教学理论的深化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增刚.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J].经济评论,2002,(11):82-84.
[2]马旭东.浅析高校开设实验经济学的意义与方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2):8-11.
[3]刘文燕,等.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法应用探索[J].当代经济,2009,(5):116-117.
然而这个被经济学家视为“漂亮娃”的理论,在某些经济地理学家眼中却不过是“丑小鸭”,他们批评空间经济学的非现实假设和数学模型,认为奉行的是实证主义范式,并不能有效揭示经济空间中的现实机制。因此,围绕着空间经济学模型是否具有现实性存在着重大理论争议。这涉及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空间经济学利用非现实系统假设所揭示的聚集机制是否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实机制?该问题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系统的质疑,直接关系到空间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有效性。
本文力图揭示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的聚集机制的内在本质,指出它所揭示的聚集生成机制超越了非现实系统假设与数学模型的外在理论形式,其循环积累的正反馈机制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实机制。因此,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经济空间理论的静态、机械的先验论与构成论,从生成机制的动态过程中揭示出空间经济学聚集的现实机制,从而给空间经济学以一种新的发展路径,进而展示空间经济学真正的发展潜力与方向。
一、空间经济学非现实假设与现实结论的争议
1.非现实系统假设批判。地理学家批判空间经济学实证主义的非现实系统假设。谢泼德指出,经济学家将地理空间视为同质化的、一维的和牛顿力学的。1]152马丁批评克鲁格曼等人给空间理论研究穿上的数学化“主流”的紧身衣使空间经济的发展中社会、文化和制度因素被忽视了,例如在空间集聚模型中有着重要表现的历史和路径依赖的概念。“历史”并非指“真实”的历史,即实际空间聚集并未伴随着真实的和特殊背景的时间段演化,区位模型中的时间概念是抽象逻辑的或模拟的。同样,“路径依赖”也是简化的模拟或解决序列,其程度和区域形式仅仅由区位模型中的特殊化的初始条件和参数决定,而非由技术、制度与社会演化中真实复杂的、地方化嵌入的及自发的社会一历史过程所决定。桑雷认为空间经济学在简单的两区域基础模型发展到多区域经济和引入农业运输成本趋势中始终存在非现实主义的缺陷,即使初始的非现实性条件后来发生了变化。
2.非现实系统假设与现实性结论。一些经济哲学家认为,尽管对空间经济学非现实性模型的指责在多种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模型所展现的真实世界现象的核心可能是真实的(或近似为真实),故可得出现实性结论。他们认为,由于克鲁格曼关注复杂性的易处理性,其系统模型自身要求简化许多现实方面,侵犯了全局真理①;克鲁格曼认可新古典经济分析是一种有用的虚构,或者说是对有用的虚构的利用,尽管这些虚构在字面上是非真实的,侵犯了绝对真理标准②。系统地侵犯全局真理与绝对真理标准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谬误”。然而当谬误是关于研究现象的非本质/非相关特征或是仅被暂时孤立的特征因而服务于对本质和相关特征的真理追求时,借助于这些谬误空间经济学能揭示复杂现象的本质。这些经济哲学家同时注意到,克鲁格曼将科学发现的目标视为在实用考虑的约束下追求相关方面的真理,随着建模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以识别真实世界现象的本质元素为目标。
3.非现实系统假设的再批判。地理学家塞耶对上述观点持有异议,塞耶指出非现实假设应用的合理性在于其是否影响研究客体的关键属性或过程。若非现实假设而仅与研究客体偶然相关,或许有助于澄清关键客体的性质。若非现实假设对研究对象很关键并且影响研究过程,则假设将产生问题。使用非现实假设模型的关键还在于模型结论是否被直接应用于实际的具体案例。若关键过程或关系在抽象过程中仍保持其性质和力量的基本特征,则抽象推论可被运用于具体案例。尽管如此,仍有必要从抽象谨慎地回到具体,加入偶然条件与其产生差异的测定。若模型假设的非现实性不仅是关于偶然事件方面的,而且是关于必然属性和关键对象预测方面的,则建立在模型基础上的具体系统可能产生严重误导,即便模型假设仅作为思想试验。
据此,塞耶批判空间经济学使用了新古典实证主义模型,关注事件规则而忽视变量的概念化和理论的具体化。其“缺陷”在于使用假设孤立出关键机制却以忽视其大部分关键性特征为代价,故是一种“伪具体性”解释,表现为建立模型对少数元素进行抽象,在抽象模型基础上理解具体情形下发生的事物,而非通过连续的调整和添加元素从抽象回到具体。塞耶看来,克鲁格曼“将具体研究作为一系列隐藏在文字自负下的误解予以消除。在维持主流理论和可解性愿望的驱使下,空间经济学用数学表述遮盖了一系列概念化而产生了问题”。
综上所述,空间经济学利用非现实系统假设能否得出现实结论存在争议,争论双方均沿袭实证主义假设一结论逻辑链条,经济哲学家强调作为链条后端的结论的有效性,即非现实假设可得出解释真实世界现象的有效结论;而地理学家关注研究客体性质和具体环境及条件,因而强调链条前端的假设环节,要求对经济空间进行具体化和经验化研究。空间经济学如何使用非现实系统假设得出有效结论和现实机制这一核心问题仍悬而未决,该问题涉及空间经济学理论建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空间经济学的非现实假设与现实机制
空间经济学的结论能够不同程度地解释现实世界的聚集现象已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检验,但结论与某些现实的耦合却并不足以必然性地推论出空间经济学基于非现实系统假设的聚集机制是现实存在的。对聚集机制的真实性或现实性的讨论,需穿透空间经济学的数学语言和模型形式。考察克鲁格曼等人建构理论的深层逻辑,本文认为,空间经济学中的聚集机制并非实证主义的事件规则,而本质上属于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研究者观察/发现的现实机制,因而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机制现实存在性的讨论要求超越“假设一结论”实证主义逻辑的樊笼,用(批判)现实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空间经济学探索聚集生发机制的过程。
实证主义旨在揭示事件呈现出来的经验规则,反映离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将科学置于事件规则性(演绎法)基础上的思想起源于休谟因果律,它由感觉经验出发,所关注的现实仅由原子式的事件组成,一般以“如果x事件发生,则事件y发生”的形式出现。基于实证主义视角非现实性假设与孤立封闭系统在空间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借助于上述条件经济学家才能孤立出与聚集经济相关的原子事件及其发生次数/序列,从而总结出聚集的经验规则。而批判现实主义坚信科学研究现象背后的结构和机制并非经验主义的单纯现象,而是一种更为持久的真实结构,其不但独立于我们的认识和经验之外,同时也独立于获得它的条件。空间经济学所揭示的聚集机制正是这样一种独立于非现实假设和封闭系统的现实机制。
(批判)现实主义提出了生成机制的概念,并对机制的必然性和真实存在性进行了说明,“真实存在的生成机制是区分必然与偶然序列的标准,一个序列Ea、Eb是必然的,当且仅当存在一个生成机制在被‘Ea’事件刺激时,产生事件Eb。”在空间经济学中,聚集事件/性质/结果是在初始扰动下,由聚集生成机制经由不同阶时段自组织生成的,在生成过程中t期事件的结果是t+l期事件的动力源,由生成机制反复迭代,持续作用。
西蒙当年认为有限理性的理论是“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的理论”。他提议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但是近来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三方面的研究并不足以构成有限理性概念的核心。西蒙是个反对主流经济学中的最优决策模型和全部均衡概念的人,但是过去二三十年中,主流经济学却在最优决策和全部均衡的分析框架中将西蒙提到的这三方面研究全部吸收了。首先以Wald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将不完全信息引入传统的最优决策模型和全部均衡及对策论模型,使得主流经济学中的最优决策和全部均衡模型可以用来提示不完全信息对经济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但是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引入不完全信息的模型并未抓住有限理性概念的实质。他们认为不完全信息不是有限理性。例如Aumann(1997)认为大多数有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的对策论模型并不是有限理性模型,而是超级无限理性模型。例如有名的Milgrom的防止进入的序贯均衡模型中虽然有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但这个模型中,没有完全信息的局中人知道对方的生产函数、目标函数以及一个不确定的生产函数参数的所有可能状态,及各种状态发生的事前概率,他可以用动态规划和这些不完全信息算出完全的最优动态对策,并对对手的最优动态对策完全了解。这哪是有限理性,明明是超级无限理性,比传统的完全竞争模型中对个人理性的要求要高得多。
在传统的瓦尔拉斯完全竞争模型中,每个决策人不知道他人的生产条件和嗜好及他们的决策,他只根据价格信号做决策,因此在这种模型中,每个决策者所需的理性和信息处理能力比有不完全信息的对策论模型低得多。所以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八十年代兴起的有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对策论模型在推动有限理性数学模型方面是一个失败。
以Radner(1996)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最优决策的计算成本引入经济模型,可以说是将西蒙提到的有限理性概念中的第二个因素变成了主流学派的数学模型。但不少经济学家例如Aumann(1997)最近指出,这类模型仍然是完全理性模型,信息处理费用本身并不是有限理性概念的实质。
最近发展起来的五花八门包含决策和计算成本的经济模型也证明,如果计算和收集信息的费用很高的话,最优决策和全部均衡中都会出现直观决策、模仿(所谓羊群行为)、按固定规则决策等看似不是完全最优化的决策过程,但这类决策不是像西蒙所言的非最优化而只求满意的决策,而是考虑计算成本的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决策。最优决策的本质并未变,只是当约束条件复杂时,最优决策的形式也多样化了。
因此可以说西蒙提到的有限理性的三要件都没抓住有限理性概念的要害。以完全理性为基础的主流学派模型可以将这三要件在完全理性最优决策和全部均衡框架内吸收。九十年代的动态对策均衡概念就可以用来预测供求不等的现象。钱颖一的有名的软预算约束对策论模型中,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长期供不应求就是自利决策交互作用产生的一种任何个人都不能单方改变的后果,这种后果就是供求不等的均衡。所以均衡并不一定意味着供求相等。很多动态均衡模型还能预见内生变量自发地随时间流逝而演变。所以西蒙及奥地利学派、非线性演化经济学派反对均衡的一些概念都被主流学派全部均衡模型所吸收。
八十年代以来有几个研究方向开始触及有限理性概念的实质。对策理论经济学家早就用囚犯难题的模型证明,个人完全理性决策的交互作用可能导致全社会无理性的后果,而Neyman(1985)和Rubinstein(1986)发展了有限固定规则机制(finite automata)模型。在这类模型中,对策局中人没有什么最优决策的理性,只是按固定规则决策,而社会理性却有可能在个人有限理性的基础上出现。Smith(1982)、Weibull(1995)、Fudenberg和Lerine(1998)发展了不少演化对策模型。在这类模型中个别决策者没有最优决策的理性,而个人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会使选择不同策略的局中人人数随时间演化,一些看似理性的所谓纳什对策均衡会在这些无个人理性策略演化过程中出现。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有个人的个人理性可能产生社会无理性的后果,而缺乏个人理性的决策的交互作用之演化有可能产生从全社会而言看似理性的后果。而颤抖之手(trembling hand)对策模型预见个人非理性策略有可能在均衡中占优势。
Guth等(1982)、Binmore等(1985)和Aumann(1997)将游戏规则理性与个人行为理性相区别,他们认为规则理性是一种有限理性。他们用社会实验证实人们追求规则理性的行为(例如追求“玩的就是公平”,fair play)看似个人行为的非理性。而规则理性往往不能由个人行为的理性产生。
早在1921年,Knight就指出有限理性的根基是所谓“根本的不确定性”(fundamental uncertainty),它不同于不完全信息。Georgescu-Roegen(1971)、Shackle(1961)、Slater和Spencer(2000)都将这一思想发挥。他们认为不完全信息是指决策者知道某一变量所有可能的取值以及每一值发生的概率,而根本的不确定性是指决策者根本不知道变量有几个可能的值,更不知道每一个可能值发生的概率。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称这种根本不确定性为认识力的不确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见Lawson,1960,pp.42-43)。
这些经济学家还认为所谓根本的不确定性不是外生给定的自然界的不确定性,而是人类决策交互作用内生地产生的社会不确定性。换言之,哪怕自然界完全没有不确定性,人们决策互动的后果也可能产生根本的不确定性。凯恩斯(1973,p.113)将这种社会性内生的不确定性称为碰运气(aleatory)不确定性。如果我们以这种根本的不确定性作为有限理性概念的基础,则我们可看出,西蒙提到的和对策论模型中的不完全信息与有限理性根本不搭界。不完全信息概念可能与完全理性并行不饽。实际上有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对策模型中,岂止是完全理性,每个局中人都具有超级完全理性。
最近黄有光、姚顺田、杨小凯、赵一民等经济学家掀起一阵用瓦尔拉斯均衡模型研究有限理性理论的浪潮。他们重提Hurwitz定理,该定理证明瓦尔拉斯竞争模型是所有可能的激励机制中达至社会理性所需信息处理费用最小的激励机制。换言之,瓦尔拉斯竞争机制在达到社会理性的条件下,对个人理性的要求最低。这种特点不但指社会总的计算费用低,而且个人决策面临的不是不完全信息,而是“根本的不确定性”。每个决策者不但不知道他人的生产函数、效用函数,而且对有不确定性的参数个数、取值范围及其概率分布一无所知。如果他们要获得这些不完全信息,收集不完全信息的费用大得不可行,即使收集到了,以此为基础计算最优决策的费用也是大得不可行。因此每个人只能按照看得见的市价做决策,而不理他人的决策及他人的私人信息。
而市价与决策又有互相依赖关系。更复杂的是,当人们用超边际分析(给定职业对资源配置的边际分析加选择职业时用的总费用—效益分析)选择专业时,每个人的最优专业化水平依赖于看得见的价格,而什么价格看得见又与所有人选择的专业化水平有关。例如如果所有人选择自给自足,则市场上就看不到任何商品的价格。
由于这种看得见的市价和决策之间的互相依赖性,一个经济中即使没有外生的不确定性,个人决策之间及其与价格的互动也会产生社会性的根本不确定性。而人们的做决策过程,就是一个通过他们决策的互动以及所有人决策与价格之间的互动,逐渐用价格制度试验不同的分工网络,一步一步通过社会试验,了解对全社会有利的组织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价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不确定性 敏感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7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1-0010-04
The analysis of uncertainty in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
DOU Guanshen*, LU Jianlong, QI Fangjia, WU Weidong, FENG Sha, YING Xiaohua**
(Center for Pharmacoeconomic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uncertainty in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Methods: The concept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uncertainty in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by searching relevant literatures. Results: The presence of uncertainty, which may be produced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process, can affect the accuracy and confidence of the results of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and it can be effectively evaluated and treated by completing the research design and improving the statistical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Conclusion: The uncertainty should be reduced from all aspect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confidence in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Meanwhile, the uncertainty can be assessed by sensitivity analysis during evaluation, which can assist the researcher to control the uncertainty factors.
KEY WORDS pharmacoeconomics; uncertainty; sensitivity analysis
药物经济学评价应用经济学原理及方法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效果,目的是从整个人群方面考虑高效分配和使用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1-2]。一项完整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包括投入测算、产出测算、投入产出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由于存在治疗的不确定性、数据的准确程度、药物治疗和效果之间的关联强度以及价格变化等变数,且这些变数无法在评价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完全避免,故它们都会影响投入和产出的计算、乃至最终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就是用于应对和解决这种问题的。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
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是指经济主体不能确知未来经济状况、收益与损失的分布及概率等。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由于评价条件的限制和数据缺陷等因素,评价结果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预知的偏差,这就是不确定性。
产生原因
不确定性可以发生在药物经济学评价过程的各个阶段中,从评价流程上看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评价设计问题。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很多不确定性都是由样本组的设置不合理引起的[3]。例如,样本数量过少就可能在统计分析中产生较大的抽样误差,使原本没有差异的结果出现统计学差异,从而增加二类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又如,在进行评价设计时,患者个体差异(性别、体重、饮食习惯等)的客观存在也会导致不可避免的系统误差。因此,应根据具体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扩大样本数,同时尽量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其他有关因素的统一,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由样本组设置不合理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对最后评价结果的影响。
2)评价方法问题。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因每种分析方法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利弊,故分析方法使用不当也可能产生不确定性。例如,最小成本分析法是在两种或更多种药物治疗方案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来比较不同方案成本的,所以使用前需首先证明两种或更多种方案所获得结果的差异不显著,然后才能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的方案[4];但成本-效果法却适合只有1种药物治疗效果或临床结果的场合。因此,如果未能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就会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最终影响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
3)数据的收集与使用问题。规范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对信息的要求很高,需要准确的流行病学信息、药物治疗效果、消耗的服务类型和数量以及价格水平等,但评价者往往不能完整地获得这些准确的信息。此外,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也会产生不确定性,如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方式的选择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合作程度和记忆偏差等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由此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
分类
不确定性可分为数据相关和评价过程相关两类。其中,评价过程相关不确定性又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评价结果外推的不确定性,即从一个临床结果(临床指标的变化等)外推到健康产出(如生存率)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评价结果普遍性的不确定性,即从一种评价背景转换到另一种评价背景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选择的不确定性,即在分析数据时选择的模型合适与否所产生的不确定性[5]。鉴于此,Brigger等建议,可将不确定性分为4类,即样本数据、结果普遍性、结果外推和分析方法相关不确定性[6]。
处理方法
完善评价设计
药物经济学评价设计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和不确定性。不同的评价设计能避免不同的研究偏倚:①前瞻性研究可有效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回忆偏倚,而样本选择与分组的随机化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不同样本组之间的同质性,盲法则可减少数据测量中的不确定性[5]。②样本选择要严格。规范的临床试验设计都会制定严格的样本选择标准以控制混杂因素,但这会降低数据的普遍性,进而影响到结果的普遍性和外推性。如果降低样本选择标准,虽然可得到真实条件下的效果数据、提高结果的普遍性和外推性,但又会增加数据收集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且无法分析混杂因素的效果。③应综合权衡不确定性和内、外部有效性。药物经济学评价既要最大程度地减少不确定性,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平衡内、外部有效性。因此,传统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的首选方案是前瞻性药物经济学临床试验,其次为结合Ⅲ期临床试验的平行研究。在此前提下,也可考虑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案,以提高临床试验结果的普遍性和外推性,如为提高样本的普遍性,可同时纳入临床试验和回顾性研究等[5]。
改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是传统的处理抽样误差的方法。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时,为了减少因为抽样误差引起的不确定性,可以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按照以下几点进行数据处理:①数据收集完毕后可采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组别的差异,如均值比较、统计数据的可信区间等。②获得的数据如呈偏态,则应将数据转化为正态分布之后再进行统计差异性检验(可信区间的计算以原数据为准)。在确定效果数据或者转换后的效果数据为正态分布之后,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检验方法对数据的可信区间进行差异性检验。③在不能确定数据为正态分布时,可以采用非参数方法Bootstrap法或Jaeknife估计技术计算成本效果比的可信区间[7]。
进行敏感度分析
敏感度分析是一种在临床试验和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因所得临床资料存在不确定性而用来评价改变试验条件或其在一定范围内的估算值对治疗结果或结论稳定性影响程度的方法[3],是药物经济学评价中衡量不确定性的最常用方法。敏感度分析通常通过验证一个或者几个不同参数的不同估算变动对数据的影响来确认关键变量所在,由此分析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敏感度分析可以让评价者清楚地了解到哪些因素对评价结果是关键变量,从而重视评估和控制这些关键变量,以减少系统误差、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敏感度分析已经成为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成本效果分析中常用的概率敏感度分析也已成为决策中衡量不确定性的主要方法[8]。
敏感度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单纯分析法(包括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阈值分析法、极值分析法和概率分析法,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归纳如表1。
敏感度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使所评价的影响因素(单个或者多个)作一定幅度的变动(其他因素不变),进而观察评价结果的变动程度。其进行的一般步骤为:①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需要进行敏感度分析的不确定因素如药品价格、治疗费用、治愈率和/或贴现率等(并不需要把每个不确定因素都纳入敏感度分析),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咨询有关专家或依据经验确定等方式确定所选因素的大致变动范围。对难以确定变动区间的因素,应适当放大变动区间,以保证变动情况不会超过设定区间。②依次使所选择的各个不确定因素在设定区间内作同样幅度的变动,然后分别记录因这些因素变动所导致的评价结果的变动程度并计算敏感度。敏感度=评价结果的变动程度/不确定因素的变动幅度,一般用百分比表示。这样就能建立起不确定因素的变动幅度和敏感度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而可以直接比较各个不确定因素在设定区间内的敏感度大小。③通过列表和作图等方法可以更为直观地比较不同不确定因素的敏感度大小,由此判断哪个或哪些是容易产生不确定性的敏感因素。确定敏感因素后,即应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尽可能地予于控制,使这些敏感因素尽可能真实、准确,以减少结果的不确定性。
结语
近年来,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从临床用药选择逐步扩展到药品政策和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评价等。但是,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不容忽视[9]。我国的药物经济学学科发展历史较短,高水平研究人员较少,对不确定性因素也易于忽视,直接表现为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中依旧有一定比例的评价没有进行敏感度分析,而在进行了敏感度分析的评价中,分析方法及标准亦亟待规范[10]。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敏感性分析时,首先要根据最终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在计算成本时全面考虑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尽量避免遗漏和错误纳入,产出分析则需要确定干预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并考虑贴现。此外,当前越来越注重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的普遍性和外推性、即实际社会效果,故药物经济学评价应考虑到临床试验结果与现实效果之间的差异以及关键影响因素对结果可能造成的不确定性,进而通过相关分析提高评价结果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胡善联. 药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4, 19(14): 19.
谢红光, 周宏颧. 药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5, 4(1): 1-4.
马爱霞, 李洪超. 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难点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 28(6): 142-146.
张顺国, 陈敏玲. 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J]. 医药导报, 2000, 19(5): 495-496.
杨莉, 胡善联.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处理不确定性的方法[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07(5): 11-15.
Agro KE, Bradley CA, Mittmann N, et al. Sensitivity analysis in health economic and pharmacoeconomic studies. Appraisal of the literature [J]. Pharmacoeconomies, 1997, 11(l): 75-88.
何志高, 祝汇江. Bootstrap法在费用-效果分析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统计, 1998, 15(6): 29-30.
吴晶, 吴久鸿, 刘国恩. 2009-2010药物经济学学科发展[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0(6): 5-15.
符一男, 马骏捷, 马爱霞. 卫生技术评估中的不确定性评估方法[J]. 中国药物评价, 2012, 29(2): 160-162.
何志高, 张玲, 周东. 药物经济学国外研究现状及国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J]. 中国药房, 2001, 12(12): 708-710.
(收稿日期:2014-03-18)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均衡分析;消费者;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主体内容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发展史的两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边际革命”(第)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这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将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归纳为《微观经济学》;将主要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归纳为《宏观经济学》,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后,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区分,我国理论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大学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思维范式。当前,《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基础课,甚至成为很多其他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对逻辑推演和数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中,普遍感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对这样一门体系严密、逻辑关联性强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师通过框架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掌握各部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结构
《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的概念、理论繁多。国内本科教学中该课程课时安排一般在48~72课时之间,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不降低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提纲挈领的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主要理论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体理论问题的细节。从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来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内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论”。
1.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微观主体行为分析为出发点。经济运用涉及两类市场:产品(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交易双方是相同的两个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在产品(商品)市场上,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供给方;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消费者拥有并销售原始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是要素市场的供给方;企业购买并使用要素进行生产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方。
2.七大主要理论。《微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包含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但如果围绕“微观主体理及其结果”这一逻辑主线,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要素市场需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其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行为;生产者均衡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供给行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要素市场的供给行为;要求市场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要素市场的需求行为;一般均衡理论探讨所有市场同时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市场均衡理论阐述了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下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的相互均衡。这七大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分析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及其后果,从而得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分析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应“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这一研究对象,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通过将既定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二是生产者基于成本收益决定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决定产量)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费者将拥有的既定原始生产要素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四是生产者通过将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四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内容包括均衡的决定和均衡的变动。以消费者均衡理论为例,消费者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分析及消费者均衡的变动分析。消费者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一个简化模型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假定收入既定,消费者将全部收入分配于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效用最大化。这部分分析存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理论。
1.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是指如何得到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1)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体衡量,可以构建相关效用函数,通过求解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结论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花费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水平必须相等。(2)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水平不能具体衡量,只能相互比较高低,因此不能构建相关效用函数。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个分析工具,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两种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换比例与按照价格水平的交换比例必须相等。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关注的是达到均衡的条件,以及均衡条件下的均衡状态。对于均衡取得的过程,以及非均衡状态的特征并不关注。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决定都是采取了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摘 要: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都有关于货币理论的教学内容。文章认为,可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讲授货币理论内容,使学生了解不同的经济学家如何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经济现象,解释现实经济问题。通过分析比较,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发展学生的鉴别评判能力。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货币理论 比较教学法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当中都有货币理论的教学内容。货币理论是经济学当中最富有争议的领域之一。从货币的本质与作用到货币的变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等,这些内容都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方面,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不但说明了货币是如何产生和演化的,而且阐明了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关系下货币作为资本职能被虚拟化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理论重视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分析,深入研究货币数量作用于物价水平、国民产出之间的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制定和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讲授这两门课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两门课程中的货币理论的差异?笔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讲授,向学生展示两种理论对货币问题不同的解释。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对货币理论的相关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政治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
(一)货币的产生与演化
对于货币的形成和诞生过程,马克思始终围绕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这一中心展开。商品的内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两种商品的外部对立。作为商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而且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性,但是它直接表现出来的是使用价值,它表现不出自己的价值,这就构成了矛盾。商品的价值形态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才能得到表现。由此,通过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论证了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演变历史,就是货币产生的历史。货币本质上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从商品界逐渐独立出来的。马克思揭示货币产生历史过程背后的逻辑,又通过逻辑关系的分析再现历史过程。
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它们共同体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前者是表现商品的价值,后者是实现商品的价值。由于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买到一切商品,它就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具备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在发展中逐渐脱离贵金属转化为信用货币。流通手段职能使得货币脱离开金银成为一种可能。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在人们手中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因素,所以人们关心的并不是货币足不足值,而是利用这个货币能否买到其他商品。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可能性,可以用贱金属代替贵金属,甚至用没有价值的纸币代替有价值的贵金属作为流通手段。交换当中不需要真正的足值货币,于是就产生了纸币。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也是信用货币产生的基础。货币的支付手段使得人们只要保证这个票据支付的可靠性,这时候用票据代替货币流通也是可以的。因此,在支付手段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货币。
(二)货币资本与资本主义信用
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下,货币还执行资本的职能,也就是说作为价值增值的手段执行的职能。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成为资本。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互分离,货币可以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这个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任何一种资本最初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总是以一笔货币的形态出现,所以称为货币资本。由于资本和利润之间有一种稳定的联系,即等量资本要带来等量利润,而资本的第一形态是货币,这样就使得货币获得了一种新的用途,即为它的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的用途。因此,货币就具有了借贷资本的职能。
货币的借贷资本职能是现代银行业及各种金融业的发展基础。在借贷资本运动的基础上,资本主义信用活动和信用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货币和证券等信用工具的交易使资本有了二重存在形式。一重是以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形式存在于职能资本家手中,另一重是以所有权资本或信用工具的形式存在于借贷资本家手中。有价证券也能为持有者带来收益,所以这也是资本,是虚拟资本。由于在经济当中存在信用工具,存在虚拟资本,就产生了围绕虚拟资本运动的活动,即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没有价值基础的经济活动,它们可以在没有实体经济相应增长的条件下,仅靠虚拟资本价格的上涨而得到扩张。如果虚拟经济的价格普遍被高估,就会出现泡沫经济。
(三)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流通是保证和促进商品流通的必要条件。因此,为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在流通中要有一定的货币量。因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是交换的媒介,所以货币量首先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总额。另外,在一段时间内货币要完成多个商品的交换,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速度。如果用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用Q表示商品数量,P×Q就是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用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则流通当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写为:G=(P×Q)/V。
当货币由金银变成纸币时,货币创造起来很容易,纸币的发行量有可能超过流通当中所需要的真正的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纸币贬值使同样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更多的纸币数量,出现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产生通货膨胀。
在资本主义证券市场发展的条件下,纸币不仅充当流通手段媒介商品流通,而且用于进行证券买卖。因此,需要对货币流通公式做出调整,用M代表所发行的货币(纸币及其他形式)数量,Q■表示金融资产的数量,P■表示金融资产的价格,用V■表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流通速度,用V■表示金融资产的货币流通速度,则扩展的货币数量公式可以写为:M=(P×Q)/V+(P■×Q■)/V2。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虚拟经济的膨胀容易诱发通货膨胀。公式中,等号右边第一项属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膨胀起来不容易;第二项属于虚拟经济,这部分膨胀起来非常容易。如果虚拟经济部分发生膨胀,货币当局就需要增发货币满足社会上交易有价证券的货币需求。如果货币供给随着虚拟经济的膨胀而增加,当这个泡沫破灭时,这些货币仍留在流通当中,这时货币量就超过了商品交易当中需要的货币量,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因此,泡沫经济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
(一)早期货币数量理论
20世纪30年代之前,货币数量论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宏观经济理论。早期的货币数量论用来解释经济体系中名义变量的决定。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数量论形式,第一种形式与欧文·费雪有关,第二种形式马歇尔和庇古的剑桥方程式。
费雪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把货币视为交易的媒介,从而探讨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支撑。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可以表述为一个交易方程式Py=MV,其中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M代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y为一国的实际国民收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其中V是由公众的支付习惯、使用信用范围、交通和通讯的方便程度等制度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所以V不变。Y是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的国民产出,短期内它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V和y可以视为常数。这样的话,均衡的物价水平就取决于货币数量。
与费雪强调货币交易媒介作用不同,剑桥学派把货币视为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认为货币不但具有随时购买商品的能力,而且可以存储起来延期使用。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剑桥方程式”:M■=KPy。其中,M■表示持有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K为经济行为人希望以现金余额和存款形式持有的货币占国民收入(Py)的比例,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y是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国民产出。为了解释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还需要引入货币供给。假定货币供给M■是由货币管理当局决定的,那么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M■=M■,将货币需求方程代入均衡条件得到M■=KPy。由于K和y是不变的,因此M■决定P。这样的话,假如货币市场最初是均衡的,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会引起不均衡,货币市场的新均衡只有在价格水平上升时才能得以恢复。
(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凯恩斯在《通论》中首先批评了古典经济理论的充分就业假说。古典理论认为市场的调节机制能使国民经济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这种看法成立与否主要取决于古典利率理论是否成立。在古典利率理论下,货币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可贷资金的供给也即储蓄,可贷资金的需求也即投资,只要利率恰当,储蓄就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
与古典利率理论不同,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是分离的,两者之间并无逻辑联系,利率也不具备调整两者至均衡的能力。一方面,一国的投资量不完全取决于利率,而主要依赖于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只有当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大于利息率时,人们投资才是明智的选择。另外,不确定性、风险、期望和投资者信心都会对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一国的储蓄量取决于国民收入和边际储蓄倾向。如果边际储蓄倾向递增,那么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当中用于储蓄的那部分将会递增。因此,一国的储蓄量与投资量并不必然相等。
在批评了古典利率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引入了非充分就业假设。他认为,在存在大规模失业的情况下,古典的货币数量论需要做出修正,即一般物价水平P应为常数,而国民收入y会变动。也就是说货币数量的增加对P没有任何影响,而就业量从而国民收入y会和货币数量的增加所导致的有效需求做出相同比例的增长。这一过程将持续下去,直到实现充分就业。此后,货币扩张将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这时“古典理论就会再次盛行起来”。
凯恩斯模型中更复杂之处在于货币数量的变化和有效需求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具体来看,一方面,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满足人们交易需求的活动现金余额Md1,另一部分是满足人们预防与投机需求的非活动现金余额Md2。Md1与国民收入y成正比,Md2与利率成反比。在这里,凯恩斯首次将利率作为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加入到货币需求函数当中。另一方面,货币的供给是由货币管理当局决定的。货币当局通过货币供给的调整,能够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
(三)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弗里德曼继承了马歇尔、凯恩斯等人的观点,把货币视为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弗里德曼把货币需求当做财富所有者的资产选择行为加以考虑。他认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以用一个多元函数表示货币需求函数:Md/P=f(yp,w,rm,rb,re,dP/Pdt,u)。其中Md/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yp表示实际持久性收入,用来代表财富;w表示非人力财富与持久性收入的比例;rm表示预期的货币名义收益率,rb表示预期的债券名义收益率,re表示预期的股票名义收益率,dP/Pdt表示预期的价格收益率,u表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因为利率的变动往往是和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同方向变化的。由于影响货币需求的是货币和其他资产之间相对预期收益的高低,因此当货币的预期收益率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同向变动时,货币需求将相对保持不变。事实上,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往往是同向变动的,所以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只是持久性收入,即Md/P=f(yp)。这就意味着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进而影响一般物价水平变化的主要是货币供给。
三、比较与评价
政治经济学对货币本质、产生原因及货币价值尺度职能进行了详细分析。马克思之前,人们只是承认货币存在,但并没有说明货币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从历史的逻辑出发,认为货币的产生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化。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内在矛盾获得了一种外在表现,一边是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另一边是价值独立化的表现形式——货币。马克思指出了货币向纸币这种价值符号发展的趋势,自货币符号化以后,它的社会属性便更加明显,货币的虚拟化是价值形式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方经济学货币数量理论为讨论货币数量问题提供了方法借鉴与思想启示,为货币政策制定和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凯恩斯批判了传统货币数量论“价格上升仅仅是货币数量增加的结果”的说法,从而否定了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观点。凯恩斯认为货币通过利率对经济发生了实质性影响,这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继承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但同时也受到了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影响。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则吸纳了动态因素和制度因素,使得理论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课堂中适当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领会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深度及其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提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理解的准确度,并认识到它的一些原理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解释力,还可以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发展鉴别评判能力。
参考文献:
[1]蒋雅文,耿作石,张世晴.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张彤玉,张桂文.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规模经济 奶牛养殖
一、规模经济的涵义
无论是规模经济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还是其后的经济学家,其对规模经济的定义基本上都是围绕成本概念来展开的。微观经济学认为,所谓规模经济又称为规模节约。规模经济最核心的涵义是指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即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增;反之,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即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减;当规模收益递增时,称作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规模收益递减时称作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规模经济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生产要素在企业的集中程度和投入产出量的大小,可以把规模经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第二个层次是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第三个层次是多工厂水平(多种产品工厂)上的规模经济,或叫企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本文主要研究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
二、规模经济的理论综述
自经济学成为一个专门学科起,对经济生活中规模经济现象的研究就开始了。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乃至斯密理论的继承者阿林杨格,都从分工角度对市场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然而,自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马歇尔之后,对规模经济的研究则基本放弃了分工理论,转而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为人们更好地认识规模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分析工具。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在其传世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序言中指出了国民财富增长的两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分工。他认为通过社会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在既定的资源基础上增加社会的资财。为了说明分工能够产生的经济利益,他详细地比较了独立生产与分工组织生产的效率差距。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分散生产、简单协作与工场手工业等不同分工形式的比较,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大规模组织生产带来的生产效率的巨大进步和财富的巨大增长。同时也使人们看到了机器大工业所引起的对工场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马歇尔是第一个重视并较为系统地研究规模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根据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程度,马歇尔从企业的角度将规模经济的多种形态归结为两类,即: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他认为,内在经济的产生是由分工和机械的使用造成的。企业内部的分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与管理的分工;另一种是生产过程中工人之间的劳动分工。对于外在经济,则主要是从分工与决定工业地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上来论述。当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时,外在经济就产生了。
阿林・杨格发展了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第一次论证了市场范围(规模)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的相互作用、自我演进的机制,从而超越了斯密定理“关于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杨格的分工理论被后人命名为“杨格定理”,即:“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
(二)新古典经济学规模经济的思想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领域是在价格机制引导下的资源配置。由于规模经济包括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两种情况,而外在经济是与报酬递增联系在一起的,这在杨格和马歇尔的分工理论中都可以看到,但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静态分析无法解释报酬递增的动态增长。因此,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就仅仅研究由技术决定的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尽管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存在一定缺陷,但它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观察和认识的有益视角。
(三)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科斯在《企业性质》一文中提出了有关企业存在的交易费用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交易费用理论进一步阐明了企业代替市场交易中管理对规模经济所起的作用。当时正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价格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能够自发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的产生恰恰是从研究产业一体化的规模问题中遇到的困惑而引发的。
(四)“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又被称为“短板理论”,指某一事物的发展和成效取决于全部因素中最为不利的一个因素,即“短板子”,其实质是要求对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目的是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制约规模经济的因素分析
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可将这些条件分为内部可控因素和外部不可控因素(能否控制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而这些因素一旦不能满足或变化,将改变农户的规模经济效应。即影响到规模经济性曲线斜率的变大或变小,左移或右移。如图所示。
(一)外部不可控因素
1.市场需求规模
产品不同,对生产企业的规模要求不同。在发达国家中,市场规模较大的产品要求生产企业必须超过大规模地生产,通过与生产技术相适应的规模化生产来实现低成本,如汽车业、钢铁业的生产规模一般很大。就奶牛养殖业而言,养殖规模的大小与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直接相关。奶牛养殖业所提供的原料奶是乳品行业生产链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奶制品平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2.买方市场
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只要提高价格,就可立竿见影提高经济效益,因而降低成本被视作是次要因素。这时,生产经营的目标是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生产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将不被考虑。而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由于出现激烈竞争,企业无法通过降价来获得更大盈利,因此,谈规模经济必须是在买方市场的前提下。就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户而言,他们多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不能与大市场抗衡,且处于近乎完全竞争市场,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无法通过改变原料奶市场价格获得经济效益,只有通过扩大养殖规模,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来获得更大的利润。
3.行业状况
行业不同,生产企业进入退出的壁垒不同。大企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方式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资本后盾,其高额的资金投入是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壁垒。而对于呼和浩特市地区的奶牛养殖业来说,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95%属于分散养殖,养殖户进出相当自由。
4.饲料供应
规模化低成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供应是形成规模效应的重要前提。奶牛成本及日常的饲料消耗是影响奶牛养殖户规模效应的主要因素。由于乳制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奶牛饲养出现“泡沫”,拉动奶畜价格上升,增加了奶农的投资负担,同时,提高进入壁垒。充足的饲料供应及饲料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影响奶牛饲养的成本支出。完善的、稳定的饲料供应市场,有利于奶牛养殖规模的扩大。
5.政策制度安排
生产企业的规模经济与当时的社会的政策制度安排有着密切关系。不同时期,政府的制度安排不同,企业对生产规模的选择不同。目前,国家很倡导乳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呼和浩特市,要努力打造“中国乳都”,积极鼓励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对奶牛养殖户的贷款支持,技术培训、完善服务体系等。
(二)内部条件
1.农户素质
养殖人员素质的提高反映在规模效应上,即在相同的投资、生产规模条件下的成本降低。养殖人员素质高,可更快吸收先进的养殖技术,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科学饲养奶牛,减少饲料资源的浪费,还可减少单位产出的工时或提高单产,从而降低牛奶的单位成本,提高奶农收益。
2.基础设施投入
在现代化的生产中,设备要求较高,生产设备的高额投入,固定资产折旧费很高,这就要求规模化的生产以降低单位产出的固定成本分摊。因此,在生产规模不是很大时,设备的投资越少,经济性越高。对于奶牛养殖行业,经营适度的奶牛头数有利于养殖户采用合理有效率的饲养管理,同时也降低了单位牛奶的固定成本分摊,便于提高养殖规模效益。
3.饲料地面积
对于不同的产品,考虑到各个产业的投资要求、资金使用不同,有不同的自制率要求。自制率越低,降低成本的因素越少,产品的规模经济效益越差;反之,产品的规模经济效益越好,投资规模要求越大。对于不同的产业,合理的制定自制率将有完全不同的规模经济效应。对于汽车工业来说,自制率不应低于30%;对奶牛养殖业而言,饲料成本占饲养总成本的70%~80%左右,没有足够的饲料地面积,很难满足奶牛的饲料消耗,容易造成投资收益不明显现象,奶农扩大规模的积极性受到挫折。因此,饲料地面积对养殖户饲养规模有很大的制约性。
4.养殖经验
养殖经验丰富的奶农,饲养管理经验丰富,饲料配置合理,同时可以及时地发现奶牛身体的异常,疾病防御能力极强,能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多年的养殖经验,他们已经从养殖中获得了甜头,愿意继续投资,完善养殖中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样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
5.经济效益
养殖投资回报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规模经济性,它主要表现在奶牛养殖的投资收益是否大于其从事其他职业的机会成本。如果养殖的机会成本很高,养殖收益不明显,乳品市场不稳定,鲜奶收购不及时,则会造成奶农屡屡倒奶现象。饲料价格攀升,而鲜奶的单位价格基本保持不变,奶农无奈杀牛卖肉。低投资、高收益,是奶农继续养殖和扩大规模的主导因素。
在追求规模经济的过程中,除了上面论及的需求问题和市场条件问题外,规模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也值得注意。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愈来愈大,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作用升值已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在我国养殖业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日益递增。
四、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学生、教师都对该门课程非常重视。国内外许多高校教师都在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方面做过许多研究。Johnston(2001)通过使用课程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看法,并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复杂的经济学习题。Meyer and Cleary (1998)认为,经济学教学应该转变观念,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成果,主要是通过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的认识,主张加强案例教学。赵红梅(2002)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把微观经济学的框架结构融会贯通到整个教学过程。戴魁早(2011)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和案例教学时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调与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是单一的课本讲授, 内容复陈旧, 并且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大都难以完全掌握,一知半解的学生比例不少。另一方面考试方法过于简, 就是传统几种题型,只要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老师的笔记,大多能顺利通过测试,考试成绩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过度强调数学工具
数学方法的大量使用是目前经济学教学的普遍现象,经济学对问题的研究,首先是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条件,然后构造数学模型和图形,最后进行数学推导。国内许多高校在经济学教学时喜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却忽略了对学生经济学分析思想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很难从日常经济现象中找到经济规律,这也是造成我国经济学研究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主要因素。
(三)案例教学缺乏互动性
在长期的经济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积累了许多教学案例,但案例的使用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且许多案例都远离生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徐伟(2011)建议经济教师应该构建一个小组,规范案例采集、创作和更新。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许多教师在案例讲授时缺乏与学生互动,失去了一个让学生能深刻体会经济学思想的机会。比如,在讲授厂商停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几组,每组学生代表生产不同产品的厂商,但却需要相同的生产要素。教师在一旁不断变化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学生根据成本的变化来决定是否停止商品生产。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就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厂商会在产品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时候选择停产的理由了。同样,在讲述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案例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设置临时法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占优策略。
三、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与合理的考试方式
鉴于国内经济学教学的情况,对经济类学生选用的课堂教材外,可以选一些国外经典教材作为辅助读物,如曼昆《经济学原理》、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并注意考察学生辅助教材的阅读情况。在考试方面,并将小论文写作体现在平时成绩中。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期末考试试题中,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加大案例分析的分值和计算题的分值。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馈作用。
(二)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想
实际上,大部分经济现象即使不用数学也能讲清楚它的因果关系,但是数学有它的好处,因为数学是最严谨的一种形式逻辑,尤其有不少人在运用语言时逻辑容易不严谨,但通常为了严谨性可能失去一些有用性。过度强调数学工具会使学生产生误解,把经济分析的方法误认为目的,却忽略了更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经济学思想的培养,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经济规律,使经济学理论可以为日常生活决策提供参考。
(三)案例教学要体现互动性
针对微观经济学理论较多且较为抽象,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践,多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来提出问题,或者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学生们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在案例选择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合适的案例。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让学生自己来举例,学生举出了电影票价在周一至周日价格不同,且每天不同时间段票价也不相同的案例,教师再通过引导,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就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价格歧视理论。
四、小结
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复杂、内容繁杂以及研究方法较多,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起来相对较为吃力,教师教学也比较困难。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仅谈了个人在微观经济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心得,希望能抛砖引玉, 加强和老师们之间的交流, 共同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Johnston C.Student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in first year in an economics and commerce faculty.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1,20(2):169-184.
[2] Meyer,Shanahan.On variations in conceptions of ''price'' in economics.Higher Education,2002(43):203-225.
[3]赵红梅.关于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教学体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36-40.
[4]戴魁早.关于本科阶段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向导,2011(1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