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山东潍坊市“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简述
“345优质高效课堂”的积极推行为课堂教学的充实和丰富增添了活力和动力,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注入了新的血液。“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所谓“三步”是指每一堂课应该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过程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五课型是指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基本课型。
二、山东潍坊市“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潍坊市中小学教师发展读本(课堂系列)“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教学模式。这是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发展读本,通过学习、了解。我对其有了初步认识,经过实地考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在我们县甚至全区实行此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要求构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主,轻负担重实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课堂。为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为了更好的实施课程改革,改变当前新课程实施的肤浅状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由“边缘”到“核心”,作为教育工作者们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
三、浅谈“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本人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实地观察、学习“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经过近两年的课堂实际,本模式形式多、内容丰富,在这里不能一一展现此教学模式的魅力,也不能全部展现出此教学模式在我的课堂中的运用,现列举一种模式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交流。
课堂教学流程
检查回顾
自主交流 预习新知
激发兴趣策略
小老师任务
学习课文
小组任务
趣味练习、强化巩固
课堂小结,综合评价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列 分析
引言:数列,是一种典型的离散型函数,是高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生活中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对数列知识的讲解,具体例题的分析和课后练习题的巩固,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数学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后的练习过程中,在解决数列问题的时,可以对其他类似的数学题进行触类旁通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的重视数学数列的教学过程和方法[1]。对教学设计不断的进行优化创新,对数列的基本公式和概念进行有效的传导,并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数学数列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探究,重视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系统性的创新思维模式。
一、高中数学数列的应用简析
作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列蕴含着灵活多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例如,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数列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生物细胞分裂、中国人口增长及密度、产品规格的设计等都会涉及到数列的应用。通过对数列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足够的重视数列教学方法,不断的探究、创新数列教学方法,采用最有效最快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熟练地掌握数列概念的同时,能够充分、灵活的对其进行应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们在课堂的学习中有紧迫感,成就感,还要让其在课下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二、高中数学数列教学的创新
(1)数列教学设计的优化。数列、一般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是高中数学数列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数列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主要包括对数列的定义、基本特点、通项公式、分类方法、具体应用等知识点的学习。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系统化过程,是用系统的教学方法将数列教学理论,同学习理论原理进行转换,使之成为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料的具体计划。创新理念的数列教学设计解决了"教学成果";"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问题,通过教学设计来解决教学问题,探究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并在新的教学方案实施以后及时的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规划操作其过程程序,判断其实施的价值。这一过程也是教学优化的的过程,能够提高教学成果,创造出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案。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时,首先设置一个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有一个印度国王想要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其有什么要求,这个发明者说:请在棋盘上的64个格子中的第一个格子放入1粒麦粒,然后在第二个格子中放入2粒,第三格放入4粒,第四格放入8粒,以此类推,每一个格子都需要是前一个格子的2倍,国王听了就答应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国王应该给这个发明者多少粒麦子吗?然后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数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
(2)创新理念下的"数学概念"。对数学对象本质属性进行反映的思维方式,是数列的数学概念。它的定义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指明外种延的,一种是描述性的。对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应记住其名称、了解其涉及到的范围、简述其本质属性并运用其概念进行判断。数学概念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和数列。在对这些陈述性概念进行设计时,设计者应对上述概念体现的概念特点进行表明。并且在高中数学数列学习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列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列实际应用的价值,则可以通过将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引入到课程教学汇总,从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并且在数列学习中可以结合其他知识点进行学习,比如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解决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3]。
(3)创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关注学生的需要为基础的。为学生服务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当认识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接受能力、对同一数列概念的认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单单的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数列的运用规律及特点是不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方法更适合他们。不但可以尽可能的缩短教学时间,让他们掌握数列教学的基本内容,还可以通过课后有关数列的习题的练习,强化其对基本知识的记忆[4]。对于接受能力不算很好的学生来说,简单的数列习题应适当的留给他们,让其自行的解决,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老师可以直接的进行讲解,并帮助学生们分析。从学生的具体需要出发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才能够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出现[5]。
结语:数列教学活动的创新,数列教学方法的改进,没有永恒的教学模式规定。教师运用那种教学方法,以什么样的方式形式呈现出来,需要数学教师灵活的掌握。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不但要对教学内容特点特征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照顾到弱势群体。总之,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究创新高中数学数列的教学方法,使其既可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朱达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引入的十种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知识构建 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选修3《基因工程》专题的核心,上承《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一节,下接《基因工程的应用》[1]。本节知识内容抽象,讲述的是生物工程前沿技术,教学难点多,学习难度高,因此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
1.1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必修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内容的延伸,先让学生在学习本节前对这一内容进行复习,再预习本节内容,让基因工程的操作以一个整体的形式被学生掌握。把教材中四个操作程序分配给四个小组下去预习探究,完成探究后把结论向大家展示。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基因工程原理及基本操作程序;
能力目标:尝试设计某一转基因生物的研制过程;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能关注基因工程的新进展。
1.3教学手段:PPT演示 分组探究 课堂讨论
2 教学过程
2.1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必修2中《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内容,预习本节内容;
教师:准备好学案和PPT课件
2.2引出课题
用PPT课件展示抗虫棉和不抗虫棉的图片,重现在必修2中学习过的转基因抗虫棉的操作过程,同时结合本节教材图1-6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图,引出基因工程的操作四个基本程序:剪切-----拼接-----导入-----表达。
2.3快速复习1.1《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内容学习环节(快速完成即可):
①“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的复习;②“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的复习;③“分子运输车” ——运载体的复习。教师用PPT展示限制酶的作用特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它们的功能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作用的?”由学生进行回答。
2.4新内容的学习:教师用PPT展示“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图”,让学习小组找出图中与必修2中《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内容的差异,由小组推选代表回答。
2.4.1目的基因的获取
引导学生回顾基因工程的概念,提示注意“更符合人们需要”的那个基因就是“目的基因”,获取的具体方法可以如下:
①从基因文库获取目的基因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认识基因文库,让细菌等生物代替存储部分相关基因,获得部分相关性状,建成基因文库。在筛选目的基因时,可以从具有性状个体中提取出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再引入受体细胞使之表达,从而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得到目的基因。用这一步骤培养学生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②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与学生一起推导基本程序:细胞内寻找所需蛋白质的mRNA反转录 单链DNA合成 双链DNA(即目的基因)。学生已经有了中心法则的知识作为基础,让学生参与推导写出,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学习成效。
③利用PCR技术扩增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插图阅读课本,教师播放FLASH演示整个过程,然后让学生比较DNA的人工扩增与DNA生物自主复制的区别,以及整个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及其意义。概括总结扩增的四个步骤: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重复。这一步骤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
2.4.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引导学生读图,先明白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再提出问题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启动子、起始密码子的区别?终止子和终止密码子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结合必修2所学的中心法则内容进行交流讨论,然后一起解答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合理利用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组织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2.4.3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只有进入受体细胞,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共存并得到表达,才能实现目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中成功产生所需性状。根据受体细胞的不同,将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再与学生一起归纳出导入动物、植物和细菌三种受体细胞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强调导入的成功率很低,有利于过渡到下一步骤: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2.4.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这里先让学生认识到检测和鉴定的必要性,可以提问:目的基因导入了受体细胞后,就一定能表达吗?回答是否定的。再进行师生互动,由此让学生认识到检测和鉴定性,再由学生阅读并总结出检测鉴定的层次和方法:1.分子水平检测:①检测是否插入目的基因;②检测是否转录形成mRNA;③检测是否翻译形成蛋白质。2.个体水平鉴定,根据其性状来确认个体是否经成功基因改造。
2.5设计发光圣诞树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设计出发光圣诞树的流程,这样一个总结性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将基因工程操作各个程序步骤有机地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严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加深对这一节知识的掌握并学以致用。
3.教后反思
预习在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虽然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大部分知识,但相隔较长时间,学生学习起来仍然有较大难度,因此在复习原来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效果不错。最后让各小组设计发光圣诞树,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习的成效。
在一些细节程序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基因表达载体构建、PCR技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运用、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以及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的方法等有难度的知识时,教师要通过FLASH动画和列表比较,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在教学中,要让课堂充满浓厚的科研氛围,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在初中开展名著读教学,不仅有利于拓展课内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而且对中学生审美能力和个性培养,乃至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由于受年龄、家庭条件和外界接触面小等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对语文名著阅读兴趣不高,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认知不到位和方法不对等问题,影响了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探讨如何优化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名著阅读教学模式陈旧,内容枯燥
调查表明,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陈旧。教师基本上都是套用“主题人物情节”的程式进行教学,按部就班地将学生引入既定的教学环节与步骤之中。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创新不够,仍停留在段意归纳、写作主旨和特色掌握的层面上,使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介绍背景、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的程式性机械运动,无法推动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和探究。
2.课任教师名著知识储备与体验不足
要使名著阅读达成既定目标,离不开课任教师的悉心启发和指导。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名著方面知识储备不够,体验不深,名著知识匮乏,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指导。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去原原本本地通读名著,致使如果不借助名著辅导性的材料就难以进行教学,所以他们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时只是照本宣科,重点放在知识点讲解上,无法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所提供的指导也是抽象与样板式,没有感染力,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3.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缺乏有效的考评制度
和其他课程一样,初中语文也有自己的考核标准,其最直接、最明显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但是,名著阅读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套用传统考核办法则容易导致名著阅读变成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达不到名著阅读的真正目的。鉴于此,要完善初中语文考核机制,尤其要建立名著阅读教学方面的机制,通过机制引导教师抓好名著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从中受益。
二、增强名著阅读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措施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爱好
对名著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真正进行名著阅读。教师应充分发挥阅读课的示范作用,从教学途径、教学媒介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对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爱好,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增强对名著的审美能力。在具体的指导中,应将激发学生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将审美教育融入其中,改变传统的注重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着力挖掘名著文本,将名著文本中的崇高主题和完美形象通过形象而丰富的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亲历美的体验,为其所熏陶和感染。同时,教师可根据课堂阅读示范作业顺势将课本选段延伸至名著整个文本,并为其布置一些问题以引导他们课后去阅读该名著。
2.注意阅读意识和技巧的培养和训练
一是做好读前准备。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看目录、序言部分,让学生做好阅读思想准备,并借此让学生掌握名著产生的时代条件和文化背景,从而为了解和进一步阅读名著做好准备。
二是谈演阶段。这即是课堂阅读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名著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开展谈感想、讨论、简述、角色扮演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巩固阅读成果、拓展阅读层次和增强阅读能力。
三是写作实践。阅读教学后进行写作实践。主要围绕名著来写作,形式不拘一格,读后感、章节续集、故事概要、人物素描、情节摘要、结尾改写、序跋补记等都可以,而且对其中优秀的作品进行奖励和表彰。
3.优化教学设计和完善学生阅读效果评测办法
阅读教学设计要打破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进行教学教案式的安排,应从动态性出发,根据名著的主要内容、基本情节和鲜明特色来设计课题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既发挥注重个体差异性又符合个性的完整的教学系统。同时,完善阅读效果评测办法。一定的评测制度是激发阅读兴趣,保障阅读效果重要手段。比如,笔者在教学实践就尝试过建立阅读档案袋制度。把班上每位学生的读书表现、已读书目、学生自我反思、读后感、参加的读书活动、师生评价、参与校级名著阅读知识竞赛情况等阅读情况记录在案,并据此做出过程性和终结性的不同评价,以督促、激励阅读教学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钱卫华.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探究[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项目式教学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机地结合,把教学内容打散,重组成一系列完整的项目,以任务为导向来安排课堂教学,实现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目标。项目式教学法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而不再强调以“教师”为课堂中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无论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环境,还是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上,项目式教学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缺陷,为了让项目更够顺利实施,教师需要先讲授任务涉及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完成任务,因此教学时间变长了。怎样才能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既解决知识点的传授又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我们认为可以将知识传递环节放在课外实现,课上直接通过任务来实现知识的内化。在信息传递十分便捷的当今社会,在学生熟练运用网络工具的前提下,课前实现相关学习内容的了解是可行的。这样一来,就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直接通过项目来解决问题,实现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此转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将发生改变,由“主角”转变为“导演”,组织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建议和进行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和谐,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探究。这种颠覆传统的“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学习方式被称为“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这种新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应用在项目式教学中。
二、翻转课堂概述
1.翻转课堂的理解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微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1]之所以称为“翻转课堂”,是因为实现了三个角度的翻转。第一,翻转了教学方式,了原来“填鸭式”和“一刀切”的模式。该方式迎合当代学生个性化的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第二,翻转了教学结构,“课前知识传授—课中吸收内化”,最有效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第三,翻转了师生角色,即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而教师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导演”,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和指导学生课堂学习。
2.翻转课堂的现状研究
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与之相关的研究日趋增多,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的模式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Talber[2]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模型,该模型简要地描述了课前和课中实施的主要环节。张宝辉等[3]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翻转课堂模型,主要由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组成,并提出“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钟晓流等[4]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等相融合并进行建模,构建出“一个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简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上和课下的双边互动过程。然而,将翻转课堂模型付诸于实施,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模型的研究者很少。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营销》课程设计
《网络营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策略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理论素养和网络营销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使之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网络营销专员。在“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通常采用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任务来驱动课堂教学,首先完成对网络营销基本知识的讲解,然后采取技能训练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实践。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实施中,逐渐掌握网络营销的方式,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方法,配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尝试机会。
1.学习者分析
《网络营销》课程开设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适应大学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在知识结构上也有电子商务概论、管理学原理、PS图像处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等相关课程作为支撑。但是学生的营销学思维还没有形成,营销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还不是很强,仍然习惯于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方面看,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在网络上交流,掌握一些网络工具的使用都不成问题。在一项调查中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学习能力。他们习惯通过互联网搜索来下载学习资料,通过网络浏览拓宽视野,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
2.课堂教学准备
(1)准备教学资源网络营销资源库是实施“翻转课堂”网络营销教学的资源保障。资源的种类多样,由教学文件、文本资源、视频资源、教学课件及题库资源等组成。视频的建立方式比较多元化,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求自行录制,也可以直接利用符合课程要求的开放教育资源;当这些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时,教师可以对开放教育资源进行修改、整合使之满足教学需求,也可以由社会培训机构、相关企业提供优秀视频资源。(2)创建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单是教师以任务为单位设计的学前引导单。它以文字、图表形式展现,帮助学生明确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等。《网络营销》课程的课前学习任务单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任务以及困惑与建议(如表1所示)。
3.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根据《网络营销》课程性质和学生特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1)课前知识传递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课前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在课前自学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来完成知识的传递。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完成对本次任务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将学习资源和课前学习任务单共享到网络上,提前布置学习内容以及相对应的任务。学生下载教学资料,自学相关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录下困惑和建议,然后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检查掌握程度。最后学生通过交流平台把任务单反馈给老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堂教学。(2)课中吸收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加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达到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两种形式。图1“网络营销”课翻转课堂流程图其一,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的训练。对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实施学生质疑、师生交流、教师个性化分类指导。课前学习任务单上反馈的困惑,先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教师集中引导解答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最后教师再一对一地指导个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思想,教师则要注意控制局面。其二,主要是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对课程的应用性知识部分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协作探究学习。首先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其次由学生自行分组,控制好每组人数;第三,每组同学根据任务的特征进行组内分工;第四,组内进行协作探究,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内化。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查,了解各组的进度,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全面掌控教学过程。(3)课后总结反思学生在课后把教学活动过程中制作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上,并总结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以工作日志形式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分享。通过这样的反思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内化学习的内容。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后也要进行总结,反思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思考完善翻转课堂的方法。
4.课业评价
一般的课程考核都采取“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期末考试方式,它既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而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因此我们决定将评价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整个教学活动实施过程性考核,最后的期末考试为总结性考核。课程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五个项目实施过程性考核,成绩由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自评是学生学习完一个项目后的自我评价;互评是不同组别之间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是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评价,包括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反馈情况,课中小组工作中的参与情况、合作表现等以及课后工作日志的反思情况。
四、“制作商品描述”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目标和任务,实现了环环相扣。我们以《网络营销》课程中的一个任务——制作商品描述,来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1.学情分析
制作商品描述任务模块,主要是介绍网店装修中如何对商品信息进行介绍。其中商品信息的视觉展示和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本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从学习对象特征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子商务概论,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等课程,已经熟练掌握PS软件。制作商品描述的任务本身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对此也较熟悉,并且易上手,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所以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从教学目标角度来看,在知识上,掌握制作商品描述的四个步骤,信息收集、卖点挖掘、视觉展现以及实践监控;在操作上,能够熟练操作PS软件,以及对信息逻辑关系的梳理;在应用上,能够灵活使用上述步骤制作商品描述。
2.教学设计
制作商品描述的任务,分两个维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一个是分别从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进行设计,另一个是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来进行设计。该教学设计是通过任务驱动来引导学生做出商品描述,设计过程如表2所示。
五、小结
【关键词】感受;魅力;创新;方式Feeling education charm, innovation teaching way——on "SanZhu five-step"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practice and some feelings
【Key words】Feeling; Charm; Innovation; way 伴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春风,桑植县推行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 “三主五步”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在这一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学校为了切实落实教改方案和计划,尽快全面推动学校的教研教改工作,把四年级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三主五步”的教改实验工作。其中,我任教一个“实验班”。
我们的教研由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的搭起过河之桥,已两年多时间。这期间,有关的培训学习、交流讨论进行了很多次,可以说感触颇多,其中有惊喜,有收获,也有迷惘。其实,在学校教改实验成果还没有出来之前,我没有理由多说什么。任教“实验班”是授命于学校的安排,这里简述自己关于实施“三主五步”的一些做法及感受,旨在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使自己的教学与之共进,实验成果与之共享。
1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转变观念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概括地说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学校推行“三主五步”教改实验,首先要我们每个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心态。其实,在刚接手这个实验班之初,我对“三主五步”这一教育理念充满疑惑。同很多老师一样,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所谓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在强大的应试教育面前,教改教研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敢说它们都失败,其中或多或少已被我们所遗忘。但历经了两年多“三主五步”理念的熏陶,我觉得自己已经在慢慢接受它,且不说它在我的教学上出了多大成果,至少我坚信自己的选择。从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来说,坚持“三主五步”的教学理念,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并要求我们放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充分还课堂于学生,做一个真正的“渔”者,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做到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力与智慧,这就是“三主五步”的基本理念。当然,学生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没有哪种教学方式能对教育教学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在教学研究的路上有足够的耐心。
2重视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好前瞻性作业
做好学生的“导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真正了解学生。如何让自己在课堂教得轻松,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得愉快,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上多花一份心思,而前瞻性作业的呈现是我们轻松驾驭课堂的一条很好的教学途径,这也是“三主五步”教学中所说的定向自学。即在每一堂课之前,把每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或可能遇到的难题用作业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查找资料及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来寻找答案。然后再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加以巩固。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收获的满足与乐趣。尽管如此,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留空白,不能把每一堂课都挤得满满的,而要给每一节课留有空余时间,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有效的调控和指导,使之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教学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开展小组合作,建立良性合作氛围
在接受教改实验教学任务之初,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全班42个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一小组在划分前,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表现欲搭配;2、优、差生搭配;3、自控力搭配;4、男女搭配。尽量使每个小组做到能力均衡,优劣互补。同时,还在各组分别选出两名成绩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正副小组长,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以便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展开。为开展有效小组学习活动,我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课堂展示活动”,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在这里展示自己。比如:唱支歌,讲个故事,背首古诗,说名言警句,讲时事新闻等等。这一学习活动开展
不到一个月,我明显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上台胆子大了,讲话有礼貌了,课外爱学习了,同学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由此教学确实给我带来由衷的快乐。
4重视课堂学习中的小组合作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2]“三主五步”课堂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讨论学习。无论是小组间的讨论,还是全班的交流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讨论是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良好方式。因此,我在教学课文时,每一次的阅读体验,都会鼓励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而每一次的小组讨论,学生们都会积极投入,每一次的全班交流,孩子们都会热情高涨,他们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也希望感受这种分享带来的快乐。在“三主五步”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孩子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价值。
5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联系。这种引导和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改变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方面。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后,更重要的是坚持。[3]为了让孩子们的这种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坚持下去,我在班上建立了合理的激励制度,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鼓励。上课时,除了要求自己有感染力、号召力外,还通过恰当的评价来营造小组学习活动气氛。如鼓励优帮差以及差生发言;鼓励小组集体汇报;及时肯定小组的长处及小组长的能力。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给予表扬;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给予表扬;小组认真参与讨论同样给予表扬。这样的激励和表扬通过教室黑板前左下角的“小组评比栏”中体现出来,具体操作由学习委员及时统计,按百分制计算,做到一周一记,一月一评。最终,每月得分最多的3个小组会得到优和良的评价奖励。这样,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在取得教改实验成果之即,学生乖巧了,学风形成了,上课不再那么费力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一天天进步。我每天都会感受到他们的变化,享受他们带给我的许多惊喜和快乐。
教学中的惊喜和快乐,正是我参与教改实验的愿望,我将继续带着这份喜悦,进行“三主五步”教学的更深层次的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李正坤.《中小学教改实验指导》,2001.10,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 教材教法
随着初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社会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是为将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其目的和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使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主要内容,初步理解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初步掌握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初步具备独立钻研和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能力,具备选用适当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以及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能力。因此,此门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到整体综合素质都会有较高的要求。为适应时代的挑战,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学科建设,“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在课程设置的时间、考试手段、考试方法、课程内容的精选和调整等方面应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1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时间设置
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小学语文方向、小学数学方向、小学英语方向)“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一般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开设,而且小学语文方向和小学英语方向为专业任选课,只开设一学期。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应将开设时间适当提前至二年级下学期,并且小学语文方向和小学英语方向应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该门课对培养学生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有深远的指导作用。一个教育学专业(小学教育方向)的师范生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首先,他必须要对这个职业有兴趣,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引导。提前开设本门课,有利于提早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有利于让学生去探求、实践,稳定专业思想,树立致力于小学数学教育这一职业的信心和信念。
(2)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提前开设本门课,能够让学生尽早地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3)应将小学语文方向和小学英语方向“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专业任选课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开课时间由一个学期增加为两个学期。使学生更为系统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为学生切实提高实践和研究能力提供时间保障。过去,我们所提倡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小学教师要“一专多能”,在现当代同样应该提倡。要着力改变目前小学语文方向和小学英语方向的毕业生不能或很难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
(4)通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质。例如,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如:4787÷53,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是因为百位上不够商1,因此必须往后多看一位,商就在十位上。而大部分学生习惯的说法是,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说明不够除。这种说法不严谨,任何一个数(那怕很小)除以一个数,永远都够除。又如:分数除法,其计算规则是: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而将其规则归纳为:分数除法就是颠倒相乘则是错误的。当然,要想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养成一种严谨的数学语言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教学的不断强化,并让学生逐步领会,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5)“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设置的时间的提前和将小学语文方向和小学英语方向“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专业任选课设置为专业必修课,能够使“微格教学”和“微格训练”有时间保障和质量保障。学生的不自信、胆怯、声音的响度、语调、造作等诸多不足可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逐渐得以克服和改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独立性在这样的有针对性的实践中得以提高。
2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实践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是教育学的分科教学法之一,是教学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化。它主要解决的是小学数学“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教什么”固然重要,但教法课教学生如何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即“如何教”则是时刻都要面对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传授教学理论和方法,而且更要关注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去实践这些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问题的处理能力。学生在实践中的处理能力的有效提高,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促成和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在讲完某一基本理论后,可以选择一个课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讨论。例如:
讨论题: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通常称为基数;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编号或元素所占的位置,通常称为序数。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基数、序数”的教学怎么来进行设计。
①小学数学教材是如何设计的;
②跟小学生讲“基数,序数”小学生能否接受。如何把握好教学的分寸;
③能不能脱离教材,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进行设计;
④教师呈现自己的设计引发学生的讨论。
“让六个学生站在讲台前一字排开,问:讲台前站有几个同学(六个),第六个同学是谁?(某某某)六个和第六个意思一样吗?
这样设计,既让小学生领会了六个(基数)和第六个(序数)的意义,又让小学生认识到了六个(基数)和第六个(序数)的不同。
又如:空间与图形中的“确定位置(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讨论题: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先横后纵还是先纵后横?
①教室里“学生的位置”其表述方法是先横后纵还是先纵后横?
②生活中或数学中描述位置是先横后纵还是先纵后横?
③教师呈现自己的设计引发学生的讨论并达成共识。
“学生的位置”,其表述方法是先“纵”后“横”,而生活中或数学中描述位置则习惯于先“横”后“纵”,对比二年级的课《看望老人》,其描述位置的方法又是先“方向”后“距离”。如果教师在小结中对表述位置的方法做必要的概括,对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效果更好。
(2)在完成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进行完整的综合性实践,之后教师进行课例设计与讲评。具体过程和步骤是: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提前布置)――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教师课例设计讲评。
通过这个过程实际演练,既考了察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环节的把握,如: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确定的是否明确;教学是否正确;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学组织是否生动、形象、准确、凝练;板书是否设计合理、工整;教学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等。同时,通过学生的讲评讨论,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好的方法。而教师课例设计讲评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照,引发学生对教学设计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从最初的模仿,逐渐变成对自己更高的规范的要求。在实际演练过程中,适时地让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象以及专家的教学点评,能让学生吸取营养,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通过开展这样的实际演练,还能让学生逐渐体验从大学生到小学教师角色的转换。能使学生更多的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从长远来讲,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思考意识和思考方式,将会终生受益,使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灵性、悟性,有利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
3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成绩考察
对于“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考核,要改变过去仅限于考察对本门课程基本理论掌握的状况,还要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如: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综合的测试。具体为:
在学生平时的实际演练和讨论中,教师根据学生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从教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并给出成绩。
期末考试分成面试和笔试,面试可采用“说课”或针对一个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问题进行“演讲”。如: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请你加以分析等。
通过平时成绩的考察,能及时的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教师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通过期末的面试和笔试,又从技能实践和理论知识两个方面考察了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成绩考核更趋于公正、合理,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内容的精选和调整
在新一轮课改实验已进入第8个年头的今天,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材和课程内容显得相对滞后,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由于大学教材的使用相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内容的精选和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内容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脉络,与小学数学课改实验教材相适应来进行精选和调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小学数学教师适应社会的的要求和发展。
4.1 精选和调整的原则
①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为精选和调整的基本框架;②构建“宽基础,理论扎实,强技能,实践性”的课程内容。
4.2 精选和调整后的内容
第一章小学数学基础理论:(1)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法;(2)整数的四则运算;(3)整数的有关数学问题;(4)分数的概念和性质;(5)分数四则运算;(6)分数的有关数学问题;(7)小数的概念和性质;(8)小数的有关数学问题;(9)百分数及百分数的有关数学问题:(10)量与计量;(11)整数的性质(整除、因数与倍数、奇数与偶数、2、3、5的倍数特征、质数、合数、互质数、分解质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增加“小学数学基础理论”这部分内容,旨在构建“宽基础,理论扎实,强技能,实践性”的课程内容,使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部分内容函盖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比重最重的“数与代数”的内容标准。这部分内容的增加,能够改变以往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过窄的状况。
第二章小学数学学习概述:(1)学习理论综述;(2)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简述;(3)小学数学学习分类与学习方式。
第三章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与实施:(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2)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第四章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的结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学段目标);(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目标领域、内容领域的相关内容。
在众多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材中,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方面的内容大多是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简介或是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概述,而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力求全面认识和把握新课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学段目标,知识目标,过程性目标),深入地进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学习领会,并进行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的解析。使学生学习后能够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五章数与代数的教学:(1)数与代数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内容分析与教学要求;(3)数与代数的教学研究。
第六章空间与图形的教学:(1)空间与图形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内容分析与教学要求;(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究。
第七章统计与概率的教学:(1)统计与概率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内容分析与教学要求;(3)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
第八章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1)实践与综合运用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内容分析与教学要求;(3)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研究。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侧重于让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学生在掌握了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又深刻的认识和领会了“新课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更富于实践性和研究性的学习。
以上课程内容的精选和调整,自成体系,应该也能够适应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问题情境 培养 中学生 英语 自主学习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39-01
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兴趣的策略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情境。教师应使问题成为学生不断探究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1难度适中且有效
在英语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首先要难度适中且有效,使学生跳一跳都能够得着,感受到学好英语并非是力不能及的事情。学生们便会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而不应全是流于形式的“Do you understand?”“Yes?”或是学生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等无效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
1.2贴近生活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把英语与中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创设自然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只有创设了真实自然的情境,学生才能较快地进入最佳的自主学习状态。
1.3有挑战性,要有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状态的基础上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使之具备目的性和挑战性,且与学生的已有英语水平构成适当的跨度,让学生自主学习时有思考的空间。这样会使学生心理形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1.4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英语学习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围绕着“学”而不是“教”而设计问题情境,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问题情境不应该是展示教师个人英语口语水平的大篇陈述或是让学生围着教师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而是要以全体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在情境中都能有所学,都有机会自主学习。
1.5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同时要求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等,以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 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步骤
2.1知识文化背景准备
教师把握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准备,因而也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负有决定责任。教师以自主学习的内容为导向,把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已有知识水平做好分析,并把所需知识背景收集以备展示,让学生能自然地根据教师引导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A Red Red Rose 这篇诗歌时,可以通过网络、图书、杂志等资源把和这篇诗歌相关的内容做好准备。教师在课前可以给学生看这首诗的视频,通过其中所润含的浓厚的文化美感,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诗人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样学生会对这首诗有着主动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开展。
2.2确定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口述或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利用实物、图片、动作或交际、多媒体计算机等等)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即在真实情境下,选择出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任务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从而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去,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Two Life-saving Medicines时,笔者设计了以
下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life-saving mean?”,接下来笔者又问道:“What are they ? Do you know who discovered them?”,“Do you know which one was discovered by accident?”学生在这些问题情境下,会急切得寻求答案,因而这时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思维特别活动,在这种情境下讲授课文内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化学学科观念 铝 教学
[中图分类号] 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086
一、思想和背景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化学科学素养的内涵是化学观念,化学观念包括化学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价值观念等。化学学科观念是指运用化学观念认识和理解物质世界。化学学科方法是以探索科学问题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与技能、领悟化学思想观念的活动。化学价值观是通过化学与生产、社会、生活的联系,对化学科学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对化学技术、化学产品是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的感悟。
教材知识是基础,化学思想是灵魂。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教法和学法,是规律,能提升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化学学科思想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守恒观、分类观、转化观、环保观、结构观等。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科思想的归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对化学学科的完整理解。
铝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铝元素占地壳总量的7.73%,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但人类对它的认识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铝的广泛使用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这是为什么?以铝的存在、工业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为例,简述如何使化学学科思想贯穿于化学教学中。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铝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含量,通过对铝的工业制法的探究,认识工业生产流程的步骤,知道获得铝的方法,学习铝的化合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转化观。
2.通过了解铝的工业生产流程和工艺,认识化学思想中的环境思想、分类观等。通过讨论、分析、评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
3.了解铝的物理性质,认识铝单质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原理,从微观给予解释,培养学生的结构观。
4.了解铝的主要性质和应用,使学生认识守恒观、能量观等,让学生知道铝为什么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5.通过对铝冶炼方法发展史的了解,体验化学科学发展的历程,以及化学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贡献。
三、教学过程
问题1 通过专题二的学习,我们知道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我国有很长的海岸线,十提出发展海洋强国,我们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我们所需要的物质,如氯化钠、镁、溴、碘,进而可以制得氯气、烧碱等重要的化工产品。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把目光转向地壳,地壳含有更丰富的化学物质。地壳中含有哪些常见元素?它们大都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元素形成的物质类别主要是哪些?它们组成的微粒是什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含铝的矿石名称是什么?主要成分是什么?属于哪类物质?其组成微粒是什么?该矿石通常含有哪些杂质?
[建构]地壳中的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铜、锌、锰、铬、碳、硫、磷等,它们大都以化合态的形态存在,以氧化物、硫化物及各种盐的形式存在土壤、岩石和各种矿物中,组成它们的微粒主要是阴阳离子,少数以分子或原子等微粒存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约为7.73%。含铝的矿石叫铝土矿,是铝元素在地壳中的主要存在形式。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Al2O3,属于氧化物,其组成微粒是铝离子和氧离子。
[设计意图]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而世界是物质世界,人类需要的物质大都来自自然界。物质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各种元素形成种类繁多的物质,物质根据结构、性质与组成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有的是由离子构成的,有的是由原子构成的,有的是由分子构成的。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和解决,培养了学生的物质观、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等。
问题2 自然界的铜含量比铁少得多,为什么铜器时代比铁器时代早很多年?而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多,人们广泛使用铁有2千多年了,为什么铝广泛使用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人们使用更多的是单质铝,铝有哪些物理性质?根据已有的知识归纳铝的哪些用途是由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建构]古代人们冶炼金属都是用木炭还原得到的,化合态的铜得电子能力强,易被还原,铁较难还原,所以铁器时代比铜器时代要晚很多。而铝更活泼,化合态的铝更难被还原,所以人类广泛使用铝只是现代。铝有导电性――导线;铝有导热性――炊具;铝有延展性――包装糖果香烟等;铝与其他金属形成合金,铝合金密度小、强度高、塑性好、抗腐蚀能力强、装饰美观――建筑业、电子行业、汽车车轮骨架和飞机构架等。
[设计意图]通过人类对金属的发现、应用,从化学史的角度和科学发展水平的角度让学生认识物质。各类物质有很多共性,但每一种物质也有自己的特性。根据铝的金属通性和特有性质(如导电性强、密度小等),使其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让学生充分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的价值,培养学生物质的应用观。
问题3 铝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以氧化物和盐的形式广泛存在,工业上通常以铝土矿为原料提取铝,铝土矿中还含有氧化铁、二氧化硅等杂质。如何由铝土矿制得金属铝?反应原理是否与制铁、铜相同?工业上钠和镁是如何制备的?制备铝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工业生产铝的流程是什么?工业生产铝发生的主要反应有哪些? [建构]自然界的铝是含有杂质的化合态的铝,要得到铝单质,可以对比已经学过的钠、镁、铁的知识。在初中学习过铁的冶炼原理,是用还原剂CO还原铁矿石氧化铁的方法得到生铁的,能否能用该原理冶炼铝呢?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铝很活泼,很难用还原剂把它从矿石中还原出来。钠、镁的制取原理是把它们的化合物加热熔融,通入电流进行电解而制得。因而铝的制备应用电解原理,工业上通常是电解氧化铝而不是氯化铝。自然界的铝矿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铝,因此要进行净化除杂。
[设计意图]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有的物质在自然界是存在的,但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混合物,需要分离和提纯;有的物质自然界不存在,或者存在很少,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必须经过化学方法制备或合成。通过铝的制备过程培养学生关于工业生产流程的意识,了解其反应原理、发生的化学变化和主要操作,培养学生物质的制备观、转化观。
问题4 铝是金属元素,铝单质的化学性质应该很单一,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铝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还是都兼有?铝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生成物是什么?构成生成物的微粒是什么?铝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什么?每个化学反应的价值是什么?
[建构]铝单质的化合价为0价,在铝的化合物中铝只有+3价,因此铝不管和什么物质发生反应,只能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而其他物质与铝反应,表现出氧化性,所以有氧化性的物质大都可以与铝反应,如非金属单质(如氧气、氯气、硫)、水、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硫酸)、常温下氧化性酸(如浓硫酸、浓硝酸)、一些金属阳离子等。
[设计意图]虽然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够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从反应的实质来看,都是由于具有强还原性引起的,性质其实很单一,生成物的种类是氧化物、铝盐或偏铝酸盐。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氧化还原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推断生成物,即氧化剂生成的还原产物是什么、还原剂生成的氧化产物是什么,使学生形成物质的转化观。
四、教学感悟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站得高、望得远,教学设计中始终要有化学观念,把化学观存放在教师的思维中,将化学观念体现于教学设计中,把化学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施予不同的化学观。
1.关于物质结构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微粒观。从原子组成、结构、变化的教学,到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教学,再到晶体结构与性质的教学,都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学习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深入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教会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从微观的角度学习物质的性质,从微观世界认识宏观物质。
2.关于化学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守恒观、转化观、能量观、平衡观。学习化学反应,不但要知道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还要知道该反应为什么能够发生。在一个化学反应中,要遵循能量守恒、质量守恒,人类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化学能,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声能、电能等。我们学习的可逆反应、盐的水解、络合反应、溶解平衡都要建立平衡并要遵循平衡移动原理,因此学习化学反应要有平衡观。
3.关于有机化合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结构观、转化观。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原子结合方式和官能团。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能够写出有机物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并能指出其官能团,而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烃可以取代或加成转化为氯代烃,氯代烃可以水解成醇,醇羟基可以氧化为醛基,醛基可以继续氧化为羧基,羧基可以生成酯,酯类物质可以水解成羧酸和醇等。通过有机物的学习可以体会到化学反应的转化观。
[ 参 考 文 献 ]
[1]毕华林.化学基本概念:内涵分析与教学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4):76-83.
[1]谢杰妹.以问题推进学生学习[J].化学教学,2014(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