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管理价值范文

知识管理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管理价值

第1篇:知识管理价值范文

论文摘要:以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为切人点,分析了企业客户管理的发展现实,并结合海尔、联想、五粮液等国内著名企业的经典案例,就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和提高其客户价值.以及客户让渡价值的可能性和方法问题进行了详尽探讨,为强化企业家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和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提供了进行战略思考的方向.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它使“地球村”的每一位公民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强大冲击.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并购,盈科数码动力控股香港电讯,网易、新浪、搜狐等一批网络企业的诞生,IT业股票价格的一路舰升,都标志着现代企业的运作已彻底从传统的生产产品转向以人力资本、智力资源开发为主.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经营资源,知识管理已经跃升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然而,面对如此滚滚激荡的时展潮流,究竟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资源呢,这似乎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成败所思考的关键。于是乎,新企业家开始设立“首席知识官员”(CKO职位,以求通过引进和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把企业的智力资本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使股东权益最大化.

1国内品牌企业新经营理念举要

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企业为了寻求更多的客户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已经逐渐把经营管理的重心前移,开始视客户管理为重中之重,着重建设一个面向市场、善待客户的企业已经成为企业家所共同追逐的时尚.对此,海尔集团(HAIER)推出了无搬动服务,把检测线延伸到了客户家庭,使客户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尽善尽美的售后服务;同时,海尔经营家庭中央空调又率先提出为客户免费设计的理念,让客户直接参与到产品设计活动中,尽情遨游于个性化的售前服务空间里.而联想集团(LEGEND)则设置800免费服务热线,凡是涉及联想电脑的所有问题,联想工程师都会亲切与之交谈,热情为您解答,让您充分地领略“客户至上”的美妙感觉。无论是海尔还是联想,在客户管理过程中都灵活地运用了两种理念:整合、创新知识的知识管理理念;“客户就是上帝”的客户价值理念。

营销学理论认为,客户在购买过程中,一般会综合运用其知识、经验和努力等因素,按照“价值最大化“的原则,从众多的品牌和供应商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价值最大化”是客户购买行为的主要目标,也是其评判交易成功与否的标准。为此,TCL在客户管理过程中首创“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使客户在购买TCL产品获取价值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客户让渡价值.

2客户与客户让渡价值理论分析

客户价值和客户让渡价值是相互关联的一对组合.前者是指客户购买产品时期望从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系列利益构成的总价值;后者是指客户获得的总价值与客户为获得这些总价值所支付的总成本的差额。客户购买产品期望获得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形象价值、人员价值的同时,也相应地支付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体力成本。

客户让渡价值观念所包含的思想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客户购买产品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产品具有的功能和质量,同时,客户购买产品所付出的,也不仅仅是购买价款。因此,让渡价值可以视为客户购买产品所获得的利润.如同企业希望通过销售产品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一样,客户的购买行为也渴望“利润最大化”.为了确保客户满意,提高客户让渡价值,企业可以通过2种途径进行3种选择:或者尽量提高客户价值,或者尽量减少客户成本,或者在提高客户价值和减少客户成本两个方向上作以营销努力。

在营销实践中,企业仅靠自己的价值链,是无法把客户所需要的价值传递到客户端的.对此,企业需要从供应商那里得到需要的价值.然后进行产品生产,进而将产品交给分销商销售,同时自己或者依靠服务商为客户提供服务.只有将这些机构的价值链组合起来,才能够将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传递给客户,形成自己的客户价值让渡系统。比如,电力供应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需要从发电企业购人电能,然后通过电网卖给客户,同时为客户提供设计、咨询、安装、调试、维修等服务,整个过程要靠发电企业、供电企业与客户3者相互配合形成的价值让渡系统才能完成.

3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设计

在如今的新经济时代,加强知识管理,理性地挖掘客户价值让渡系统的潜能,使整个系统有效地运转起,为客户提供尽可能多的让渡价值,应是每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整合及设计客户价值让渡系统所拥有的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并把自己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团队,以实现客户让渡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呢,这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在战略态势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利用“知识缺陷分析器”综合分析自己的知识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战略.在市场营销实践中,残酷的竞争无处不在,商家之间可能为争取市场占有率的每一个百分点而拼得你死我活.企业的内部资源是否充裕,外部条件是否优越,在行业中处于何种地位,这些情况对于企业选择和实施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旦我们明确了企业执行每一项商业功能所需要的知识资产之后,对知识资产作进一步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此,要将企业现有的知识水平按照高、中、低3档进行评级,得出量化的评分结果。同时,企业还应基于商业智能报告和专家评判,给主要的竞争对手评分。两者相比较,便可迅速得到一个形象的结果,即本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该予以考虑的技能获取方案的种类,以及基于本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的知识差距分析,了解用于弥补差距所需的时间。

这种分析可以让企业最高管理层清楚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发现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威胁与机遇,从而使之在“现有的知识缺陷究竟是可以通过增加知识摄取量来弥补,还是要通过捆绑、合并或者收购行动等更全面的方式来弥补”这一问题上做出战略决策,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企业获取知识的框架,设计和实施相应的知识网络,不断积累影响客户价值和客户让渡价值转变的知识,为提高客户让渡价值建立一条快速的绿色通道.

(2)建立学习型组织,并逐步过渡到知识型团队.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学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行为一般分为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两个层次.个体学习可以通过亲身实践、理论学习和他人的经验提示3种方式来进行.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组织学习是个体学习的进一步升华,它可以使个体的隐含知识表面化,转换成为组织所共有的知识.但无论是个体的学习还是组织的学习,一般都是随时间的推移而促使个体和组织心理能量的积聚和突变,从而推动组织的不断向前发展。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通过数据库、应用软件、电子会议、工作群组、电子邮件以及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来实现。而学习型组织一旦建立,可以有效地促使企业快速学习新的知识,并通过个体能量的表面化和有效化,帮助企业实现集团能量的飞跃。

其实,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就等于为企业向知识型团队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在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后,把所有的用于网上学习的过程延伸到分享“最佳操作规程”的地步也就易如反掌了。在这里,从内部和外部培训向知识创造的改变,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过程。从软、硬件设施的角度来讲,创建学习型组织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对于知识分享过程也是十分有用的。另外,从“人”的角度讲,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已经为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作好了行为和文化方面的准备.

(3)利用知识管理手段,建立和保持客户对企业的忠诚感.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对企业的信赖和对企业产品的重复购买.忠诚的客户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当一个企业能有效控制其客户资本时,便会增强自身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可能性.有关调查显示,客户忠诚感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二是客户对企业及其品牌的良性感知.在某种意义上,客户忠诚感是企业员工忠诚度的反映.如果企业员工们常为自己的工作所激励,并能够从工作中感受快乐,获得满足,那么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便会更积极地影响客户,转而增加客户购买和重复购买的可能性.同时,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也会促进客户对企业的忠诚.相反,如果1个企业的员工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整天不安心该企业的工作,那也就很难让人相信这家企业的客户能建立并保持对企业的忠诚感.对于1个企业来说,提高其员工忠诚度的方法是首先确定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加以实践,并投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利用各种形式广为传播,使之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可,从而深人人心;其次是丰富工作内容,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受挑战和快乐;此外是让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决策,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另外,客户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认知一般是通过使用产品、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广告等方式实现的.客户的良性感知和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质量以及企业的公众形象等因素密切相关.企业的产品质量越好、价格相对越低、售后服务越完善、公众形象越完美,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越强,越容易建立起对企业及其品牌的忠诚感.对此,企业可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去努力增强客户的信任度。

第一,利用IT技术,建立企业形象itp别系统(CTS)(包括企业理念识别子系统(iM)、企业视觉识别子系统(VI)、企业行为识别子系统(lEl)),通过现代的艺术形式,把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文化传统、工作作风等文化因子传播到四面八方,使客户更好地了解企业及其产品.比如五粮液集团在中央电视台(CCTV)推出的企业形象系列短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五粮液集团的企业文化,使公众在欣赏音乐、舞蹈或电视故事的同时,轻松地了解了五粮液集团及其系列酒,进而为集团的品牌延伸和扩展战略培育忠实的客户群.

第2篇:知识管理价值范文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082-03

Abstract: It is concluded that knowledge space and value space of new high-tech enterprises have coupling mapping relationship by mea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value chain model.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have three aspects in terms of main body, object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knowledge value chain mod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alue-added,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mechanism of new high-tech enterprises value-adde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cluding market innovation oriented mechanism,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dynamic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value-added, high-tech enterprises should promote knowledge sharing, innovation and value chain management ability,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btain long-term and effect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 words: high-tech enterprises, value-added, mechanism research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接替了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密集型特点,知识管理能否更好的嵌入到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链管理中显得更为重要,企业高效的知识价值链管理有助于竞争优势的获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突破现有的知识价值链管理策略是当今研究的重点。

一、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价值链模型

国内对于知识价值链已有一些探索,盛小平(2007)认为知识价值链是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来创造企业利润和核心竞争力的动态过程,是作为分析知识管理能否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一种工具。[1]张瑞红(2013)提出知识价值链是企业以顾客为导向,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知识资源,实现顾客价值增值、企业价值增值的管理过程。[2]王树祥(2014)从符合生产要素的知识属性基础上出发,构建了知识价值链和评价企业综合价值的指标体系。[3]本文在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价值链的含义,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价值链是指基于目标、要素、过程和流程的企业知识链与价值链的耦合,是以价值增值为核心的知识获取、共享、利用、创新、保护和转化等一系列活动以及为这些活动提供基础支持的辅助活动,目标是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本质上是知识空间和价值空间的循环映射关系。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价值链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其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知识管理与价值链管理的耦合过程,根据对知识价值链模型的分析,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包括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

(一)主体因素

根据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价值链的分析,企业知识价值链的两个主体分别为价值的知识管理和知识的价值管理,因此,主体影响因素包括价值增值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两个方面。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分为两个部分,基本活动范畴和辅助活动范畴,价值的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管理的投入因素和运行因素,知识管理在投入时包括知识型人才的投入因素和经费的投入因素,知识管理包括知识获取因素、知识转移因素、知识利用因素、知识创新因素、知识保护因素、知识转化因素六个运行因素。知识的价值管理就包括基本活动管理因素和辅助活动管理因素,基本活动管理因素包括基础管理能力因素、技术创新管理因素、生产经营管理因素、市场开拓管理因素,辅助活动管理因素则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管理因素、人才资源管理因素和财务运营因素。

(二)客体因素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知识,价值链管理的客体是企业价值,所以,基于知识管理研究企业的价值增值的客体因素包括知识和价值两个方面,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因素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因素、知识转移因素、知识共享因素、知识的时间价值因素和知识价值评估因素等;影响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价值的评估不是直观的可衡量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增值点很难分清楚,价值还存在交叉性等。

(三)环境因素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管理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外环境都影响着企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和价值形成过程。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竞争者、环境中能提供的知识量等,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在政府的引导和法律规范的范围内会得到应有的发展,否则交易成本将大大增加。例如,外部环境中能提供给企业的知识量决定了企业的知识获取水平,竞争者影响企业的知识获取水平和价值增值水平。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和价值增值的直接环境,内部环境中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文化、团队组成、资源配置、知识型员工的配置情况、管理水平的先进程度、创新环境的完善程度。[4]

三、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机制

将知识管理融入到价值链管理中,二者的链接存在着一定的链接机制,根据价值链增值的机制,将链接机制分为市场创新导向机制、生存发展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

(一)市场和创新导向机制

1.市场导向机制。在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管理中,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是稳定的供求关系,良好的市场导向促使稳定供求关系的形成。相对于传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并通过新产品的开发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新产品开发是其主要价值增值途径。高新技术企业每开发一种新产品,都必须有传统企业和其他企业没有发现或开发的新市场和新客户,而且以这些客户的特殊需求为核心,进行专门的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需求推动下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其产品知识含量高、成本低,能够快速吸引客户。正是通过市场导向机制的作用,让市场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从而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

2.知识创新导向机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都会引起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研发创意往往来自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企业知识体系的扩充两个方面。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体系有极大的影响,进而可以促进和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新技术在融入生产过程,转化为产品,获得新的价值增值来源。[5]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越多,能力越强,掌握的创新技术也越多,新产品开发能力与效率就会越强,企业通过产品获得的价值增值机会也就越多,企业价值增值的效率越高。

(二)生存和发展动力机制

1.生存动力机制。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知识竞争时代里,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要承受竞争者、客户、供应商、替代产品和新进入者的重重压力,技术更新换代的威胁,也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存亡。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要与供应商结盟、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产品的异质性并对于新进入者建立壁垒,降低企业的竞争压力,为企业更好的实施知识管理做足铺垫并提供保障措施;其次,企业要实施知识管理,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发展动力机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而稳定的价值增值来源,从而增强竞争力。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中的知识含量、研发手段不断地增加,提高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的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合作,通过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迅速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持续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高新技术企业就可以获得可持续、稳固的价值来源。

(三)激励驱动机制

激励机制可以保障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包括信息激励、制度激励和价格激励三种激励模式。

1.信息激励。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的各个主体能够互为合作伙伴关系,构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可以通过获取的信息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就会提高另一方的满意度,各个主体都去不断探索解决新方法,激励的目标就达到了,信息激励可以增强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主体之间的合作意识。

2.制度激励。可以通过完善产权管理制度来发挥作用,产权激励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产权多元化,分给技术创新人员相应的股份,激励新产品的技术创新;二是确立创新成果和创始人之间的所有权,激励并推动创新。

3.价格激励。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的基础是各个主体之间形成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的主体之间是利益共同体与市场关系的结合,是系统内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特殊关系。价格激励是实现由不同主体所组成的系统内部价格合理稳定,保证收益的稳定增长的激励机制。[6]

(四)评估和反馈推动机制

1.评估推动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对自身的知识管理现状和预期的知识管理情况比较,通过评估找出知识管理过程中在方向、方法上出现的问题,不但确保了知识管理的运行状况和现有水平,还能对知识进行总结和积累,完善知识管理体系。[7]对企业知识管理和价值增值水平进行总结和评价,保证知识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2.反馈推动机制。反馈推动机制强调企业内部的两种改进方式:一是人为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调整;二是企业内部自发的对微小的偏差进行改进。这样就能实现企业知识管理和价值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的不断优化,增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增值能力。

四、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策略

(一)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共享能力

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网络基础建设,突破企业知识库的信息查询的常规作用,更好的进行人员组织的知识共享;其次,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建立柔性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通过企业自己的网络平台,优化现有的知识管理策略;再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体系,在组合薪酬的基础上,结合股份激励和个人成长激励等办法增加精神上激励,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责任感;最后,开展企业知识共享的相关培训,保证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同时,改善企业硬件设施,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二)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也不在局限于产品上,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可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应变能力,给企业带来不可效仿的隐形资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产业间合作,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将企业掌握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确立技术、知识、市场的核心地位,提高企业成长能力和竞争能力。在高新技术企业谋求发展的同时,应加强企业的技术、知识专利保护,使企业的专利不泄露,应形成专业的管理部门,对相关的知识型员工实施激励政策,保证企业的利益。

(三)提高企业的知识价值链管理能力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合理化分配,控制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明晰企业的价值导向,使高新技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价值链管理绩效的有效办法是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内部的自组织管理,需要企业多方面资源的整合,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发展目标为导向促进企业的自我管理模式,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成立企业监督部门,对企业的各项制度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的自组织管理,加快企业的成长速度,为高新技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五、结论

随着知识价值链管理在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中的不断深化,企业可以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价值链模型,得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空间与价值空间的耦合映射关系,再进一步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包括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在知识价值链模型和价值增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机制,包括市场创新导向机制、生存发展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提升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知识价值链管理能力,使知识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长期且有效的竞争优势。

[参 考 文 献]

[1]盛小平.面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价值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7):10-13

[2]张瑞红.基于知识价值链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J].企业经济,2013(3):47-49

[3]王树祥,张明玉,王杰群.生产要素的知识属性与知识价值链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4):160-168

[4]史健勇.基于价值链重构的企业竞争情报价值增值研究[J].情报科学,2014(5):37-41

[5]杨楠.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4):79-83

第3篇:知识管理价值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研究框架;综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已经在知识管理领域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的切入点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虽然相关研究所选择的研究路径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基于对知识管理自身概念的不同理解,笔者将其研究的整体思路归纳为三种研究框架,即基于过程视角的研究框架、基于资源视角的研究框架和基于关系视角的研究框架。对这些研究框架的梳理和归纳,既是对现有知识管理研究范式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知识管理研究方向的探索。

一、 基于过程视角的知识管理分析框架

作为组织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被看作是由多种行为所构成的一个行动集合,因此,很多学者从过程的视角来构建知识管理分析框架。运用这一分析框架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通过三个维度展开。

1.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维度。在借鉴Polanyi(1959)隐性知识概念的前提下,Nonaka与Takeuchi(1995)对组织知识创造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进行分析并创造性地提出了SECI模型。在此基础上,Mahoney与Williams(2003)总结了组织内能够导致知识薄弱的九个障碍,并认为知识创造是组织内部SECI模型运行的结果;Rieraet等(2009)的进一步研究更是证明,SECI内部各个转换方式之间的平衡与否标志着组织知识创造能力的高低。

2. 个人与组织维度。除了SECI模型之外,Hansenet等(1999)还将组织因素纳入知识创造和知识转化的研究领域,进而认为,既然组织内部的知识转化可以分为编码和个人化两个阶段/过程,那么,如果将隐性知识看作是一种个人的经验、反应以及个人才能的内在化,那么隐性知识的扩散和转化必然要受到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Disterer,2003)。正式基于这样的假定,许多学者开始将对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纳入的研究到特定的组织情境下,并充分考虑个人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知识的创造、获取、共享以及使用维度。很多学者将知识管理理解为组织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使用直至提供组织绩效的整个过程。除了从过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以外(陈国权,2009),从外部获取或学习知识也已成为组织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Lavie,2006),进而有助于组织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提高对外部机会和威胁的识别能力(Danneels,2008)。在实现了获取知识的基础上,Lee(2001)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知识在不同的个人、团队或组织之间的转移或传播。为了防止共享行为缺失所导致的知识囤积(Knowledge Hoarding),组织应当从文化、支持、信任、回报、态度等方面推动组织知识的共享(Strickland,2004)。基于程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大体表示为三维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事实上,上述三个维度已经出现了较高程度的交叉和融合,许多学者已经将其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并进一步提高了这一知识管理分析框架对于组织知识管理活动的解释能力。

二、 基于资源/能力视角的知识管理分析框架

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组织所具有的其他组织难以模仿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或能力(Barney,1991)。基于这一认识,很多学者将组织的资源或能力作为分析平台,以此建构了知识管理行为、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

Bharadwaj(2000)认为组织的资源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的经营绩效,因此通过三个维度构建了信息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分析框架。Paiva(2008)把制造知识看作组织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并认为由于这些知识对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的获得和保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让这些知识参与到企业早期的决策中。为了探讨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实践与创新绩效的关系,Chen与Huang(2009)将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作为中间变量,并认为知识管理能力在二者之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余以胜、李丹(2010)在对行业创新联盟进行研究时,提出联盟内的企业应当将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知识资源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创新型虚拟组织,共同完成某种知识产品或提供知识服务,实现知识创新。上述研究都将知识看做是组织的核心资源,从而围绕这一核心资源来研究其与组织行为、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核心资源对于组织绩效的解释能力,许多学者在基于资源视角知识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将“核心能力”的概念与知识管理过程相结合,从而构建了基于核心能力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框架,进一步深化了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在过程视角研究内容的影响下,许多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从知识的产生、共享、转移等行为转移到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移能力等以能力作为核心内容来开展研究。Mariano Nietoa,Pilar Quevedob(200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一方面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对于技术机会的把握和知识的溢出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相对于技术机会的把握和知识的溢出而言,知识吸收能力对于创新绩效具有更大的影响。此外,作为对知识管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Robert Parent,Mario Roy和Denis St-Jacques(2007)还分析了动态知识转移能力在社会网络条件下的生成、扩散以及使用新知识来满足需求的过程。

除了对获取能力和吸收能力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以外,还有很多学者进一步提出了知识管理能力、知识资源能力和知识能力等概念。Teece(1997)等认为,知识管理能力是组织创建、获取、整合和配置知识的能力;Tanriverdi(2005)将知识管理能力定义为组织创造、组织、转移并应用知识资源的能力,在将知识与其他资源和能力综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Carrillo和 Gaimon(2004)提出了“知识资源能力”(Knowledge-based Resource Capabilities)的概念并认为,知识资源能力是物质生产知识或信息系统、企业员工的知识以及管理系统知识的综合。作为一种更全面的表述,宁烨、樊治平(2008)提出了知识能力的概念,并将其理解为一个组织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和能力,以及对组织内外知识、资源和能力进行协调、重构并更新的一种学识。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基于资源/能力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在这一框架体系之下,更多地是将知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按照知识管理活动的不同环节细分为不同类别的能力,并进步研究其对组织创新绩效或组织绩效的影响,并对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深入挖掘。基于这一框架的研究主要将知识管理看做是组织的内部活动,虽然也对外部环境有所涉及,但更多地是将其看做一种外在的影响因素来进行处理。

三、 基于关系视角的知识管理分析框架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越来越离不开外部网络的支持,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通过对创新联盟、开放式创新、研发网络的深入剖析来探讨新环境下如何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绩效水平。针对网络化环境下组织适应性的提升问题,Gurneeta Vasudeva Jaideep Anand将联盟成员组织的吸收能力进一步按照多样性和使用次数的不同维度来加以拆分,不同类型的吸收能力对于组织在知识联盟中的绩效有着不同的影响。与之不同的是,陈劲(2011)将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渠道、企业与外界联系的频繁和密切程度等因素引入到对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中,以此来研究提升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的途径。由于将外部环境和外部组织引入到分析的情境之中,组织与环境、组织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关联也就成为了影响组织知识管理绩效水平的重要因素。

针对知识在组织间传递的日益加强,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发现,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有助于组织知识、资源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成果和经营绩效(Inkpen & Dinur,1998;Inkpen & Pien,2006;Lavie et al.,2007;McEvily & Marcus,2005;Norman,2004)。杨锐等(2010)就网络结构关系互动对创新活动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结构具有中心势不高强的关系联结小团体互动和中介协调等特征;基于不同知识基础的创新活动需要建构不同的网络关系组合和相应调适的网络结构;网络互动是基于技术相似性和技术关联性在行业内部和行业间展开。

事实上,正是由于组织与其外部环境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对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akansson首先提出了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他认为网络能力是指组织改善其在网络中位置以及处理与其他组织之间关系的能力。方刚(2011)在组织网络能力分成战略性的网络规划能力和操作性的网络配置能力、网络运作能力和网络占位能力,进而构建了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所具有的显著正向影响。徐国东等(2011)则进一步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产学研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活动,证实了网络能力对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基于关系视角的知识管理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

通过对基于关系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相对于基于过程视角和基于资源/能力视角的研究,网络关系以及网络能力的导入丰富了知识管理研究的内涵。虽然进一步突出了网络关系、网络能力等与外部网络有关的影响因素,但就研究框架而言,并没有完全打破前两种框架的基本思路,或者说基本可以看作是对之前研究的补充。

四、 现有知识管理研究框架评述

通过对现有知识管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虽然现有研究已经对组织知识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已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如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在对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研究时,没有对组织内部不同层次主体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区分。虽然有些学者对个人的知识转移与共享的动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在分析的过程中对于个体在组织内部所处位置并未做过多考虑。事实上,对于组织内部的个体而言,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视角对于其在知识管理活动中的态度以及自身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不将处于不同位置和关系中的个体加以区别,就不会对有众多个体参与的知识管理这一复杂系统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基于网络视角的分析框架,虽然在前两个框架的基础上对外部环境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将其作为影响组织知识管理绩效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外部环境对于组织的影响大多采取一种静态视角来进行分析,并未对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深入探讨。这一不足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现有知识管理框架对于组织与其外部网络之间关系的存在、衍生和延续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因而无法对网络环境下组织知识管理能力的增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未来对于组织知识管理的研究,应当在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出多层次的、动态的知识管理研究框架来加以深入。

参考文献:

1. William B.Bean, M.D.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Arch Intern Med,1961,107(4):617-618.

2. Nonaka, I.and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Oxford Uni- versity Press,1995.

3. Joseph T. Mahoney and Charles Williams. Sticky Knowledge: Barriers to Knowing in the Firm. Sage, London,2003.

4. Hansen, M., Nohria, N. and Tier ney, T. 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nowled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1-10.

5. Disterer, G. Fostering knowledge sharing: why and how?.Proceedings of the IADIS Inter- national Conference e-Society,2003:219-260.

6. 陈国权,宁南.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现状、问题、方向.中国管理科学,2009,17(1):157-168.

7. Danneels, anizational antecedents of second-order compete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 urnal,2008,29(5):519-43.

8. Lee, C.S. Modeling the business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1,(39):191.

9. 宁烨,樊治平.知识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80-85.

10. 陈劲,蒋子军,陈钰芬.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5):72-82.

11. 杨锐,李伟娜.网络结构、关系互动对创新活动的影响――苏州IT产业集群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2010, 28(7):1094-1103.

12. 方刚.网络能力结构及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2011,29(3):461-470.

13. 徐国东,郭鹏,于明洁.产学研合作中的网络能力对知识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情报杂志,2011,30(7):99-1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双平台协调的群组变权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项目号:09YJA630047)和吉林大学211工程基金(项目号:SLJJ-CX)研究成果之一。

第4篇:知识管理价值范文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模糊评价的探讨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的绩效水平以及模糊评价体系,为日后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模糊评价水平提供宝贵的建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日益繁荣,会计师事务所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本篇文章主要对知识管理绩效模糊评价的方法和意义进行概括,同时对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指标要素的构成进行分析,最后对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指标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在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下,作为知识型企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日益创新与发展,知识管理绩效模糊评价在会计师事务所中日渐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相应显著的成效。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特定的量化指标和评价方法,对相应经济效益和执行职能后的结构进行综合性评价,对作为知识型企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模糊评价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一、知识管理绩效模糊评价的方法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日益繁荣。目前知识管理绩效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手段,具有其独特的模糊评价方法。着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知识管理绩效模糊评价的方法有无形资产计算值研究法、知识管理决策的报酬研究法以及平衡计分研究法等。上述研究方法为静态式的研究评价模式,对于知识管理绩效模糊的定性评价分析多与知识管理绩效模糊的定量评价分析,不同的研究方法所研究的结论通常为被研究企业对对学习性组织能力、对待突发所产生的反应能力以及对知识资产积累成果的描述。

二、知识管理绩效模糊评价的重要意义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不仅能够有效帮助相关企业改善其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同时也能够加强相关企业管理者对自身企业的管理,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就知识管理绩效发展的整体性而言,一方面,知识管理过程中的财务绩效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促进相关企业逐渐向知识型和学习型的企业机构转变,不断加强企业文化资源和文化形态的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文化凝聚力,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各部门所需要的专业型资源和知识进行吸收和整理;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绩效模糊评价能够通过对财务的管理,使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能够有依据、有理论以及有组织的对企业内部知识进行创新,从而不断完善企业各部门的知识资源,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推动企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指标要素的构成

1.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人力资源。

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工作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智力以及付出相应的劳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质量,从而全面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而就会计师事务所相关工作人员的智力而言,其智力主要是高知识积累性和专业化的劳动,只有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知识含量,才能够不断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指标要素的构成之一,其具体的表现在于会计师事务所相关员工的知识结构、员工的会计专业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员工的学习氛围。

2.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重视力度。

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现代化社会中,世界已经逐渐走向一体化和知识管理的时代,知识管理在新的形势下在社会各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应用,作为会计师事务所中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知识管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管理绩效指标不仅能够通过对内部相关财务和知识的管理,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其经营效益和利润,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发展进程中需要的成本资金,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建设新型的企业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前提。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重视力度是其指标要素的重要构成之一,其主要的表现在于,会计师事务所对知识管理总裁旨为与其相关部门的设立、知识管理战略的措施和资金预算以及对相关员工的知识培训情况等。

3.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结构元素。

结构元素是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骨架,能够有效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良好稳固的组织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结构元素是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指标要素的重要构成形式,其具体的表现在于能够通过相关的审计工作,将会计技术、审计工作程序加以实施和完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结构进行治理、对其内部的文化和制度进行规划。只有不断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的结构元素,才能够促进其进步与发展。

4.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作为具有庞大知识理论的系统,能够对相应知识进行创造、整理合共享,并通过创造更多新的知识使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管理系统。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知识体系是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指标要素的又一构成形态,作为知识型企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内部的知识系统是一个能够不断挖掘新知识、获得新知识以及通过知识提升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能力的过程。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知识体系构成因素表现为,对相关会计人才的吸收和保留,对相关会计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对相应会计信息的规范与管理以及对会计信息交流和转化等。

四、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在发展进程中,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殊性,其中比较明显的知识特点为,其一是对相应会计政策和法规的案例分析;其二是对会计工作人员项目底稿与沟通轨迹的比较等。相对隐性的知识特点为,其一是个人对会计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认知;其二是个人对会计相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把握。在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根据一致性、完整性以及实用性的原则,当从知识管理角度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重视程度、结构元素以及知识体系进行构建。

五、结语

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模糊评价在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主要对知识管理绩效模糊评价的方法和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同时从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人力资源、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重视力度、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结构元素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知识体系等对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指标要素的构成进行分析,并对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志红.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定量评价模型[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3(01):37-39.

[2]林政萍.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及其在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财富,2011,05(03):202.

[3]蒋尧明,杨晓丹.基于DEA方法的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7(06):91-101.

[4]邱吉福.会计师事务所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基于聚类与决策树方法[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05(02):77-83.

[5]刘笑霞,李明辉.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特征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2,03(02):82-89.

第5篇:知识管理价值范文

根据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结合企业的组织特性和知识管理的特点,从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保护能力、知识管理设施、企业效益五个方面设计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并选取多个子指标,建立了一套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知识管理绩效灰色多层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对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首先应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依据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值的确定,然后采用灰色多层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对某公司的知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A代表一级指标Ai的集合,记为A=(A1,A2,…,Am);Ai代表二级指标Bij的集合,记为Ai={Bi1,Bi2,…,Bin}。则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制定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通过制定评价指标评分等级标准,并赋予一定分值,将定性指标Bij转化成定量指标。本文制定如表2所示的二级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

步骤二,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为了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利用组合权重法,即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两两比较法等,设一级指标Bi的权数分配为ai(i=1,2,…,m),各指标权重向量:A=(a1,a2,…,am),(ai≥0,Σai=1,i=1,2,…,m)同理二级评价指标Bij的权数分配为:aij(i=1,2,…,m;j=1,2,…,n);各指标权重向量:Ai=(ai1,ai2,…,ain(i)),(ai≥0,Σaij=1,i=1,2,…,m)本文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步骤三,组织专家评分并建立评价样本矩阵。组织5位专家对组织知识管理绩效按评分等级标准进行评分,求得评价样本矩阵D(因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值)。

步骤四,确定评价灰类,即确定评价灰类的等级数、灰类的灰数及灰数的白化权函数。设评价灰类序号为e,e=1,2,…,g,即有g个评价灰类,为了描述上述灰类,需要确定评价灰类的白化权函数fe(dijk)。本文按“优”、“良”、“中”、“差”设定4个评价灰类,其相应的灰数及白化权函数:第1灰类“优”(e=1),灰数1∈(4,∞),白化权函数f1;第2灰类“良”(e=2),灰数2∈[0,4.0,8.0],白化权函数f2;第3灰类“中”(e=3),灰数3∈[0,3.0,6.0],白化权函数f3;第4类“差”(e=4),灰数4∈[0,2.0,4.0],白化权函数f4。

步骤五,计算灰色评价系数。对指标Bij,被评对象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为xije,xije=Σfe(dijk),k=1,2,…,p)。对指标Bij被评者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总灰色评价数为xij,xij=Σfe(dije),e=1,2,…,g)。对于指标B11,被评对象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x11e,当e=1时,x111=Σf1(d11k),k=1,2,…,s)=f1(5)+f1(5)+f1(4)+f1(3)+f1(5)=1+1+1+0.7500+1=4.7500同理有e=2,x112=4.000;e=3,x113=2.6665;e=4,x114=0.5000。则受评者就评价指标B11属于各评价灰类的总灰色评价数为e=1,2,…,g。x11=Σx11e(e=1,2,3,4)=11.9165。

步骤六,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评价者就指标Bij对被评对象主张第e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为rije,rije=xije/xij,则被评对象的评价Bij指标对于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rij=(rij1,rij2,…,rijg),将被评对象的Bi所属指标Bi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综合后,得被评对象的Bi所属指标Bi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i,Ri=(ri1,ri2,rin(i))。就评价指标B11,主张被评对象属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为:r11=(r111,r112,r113,r114)=(4.7500/11.9165,4.000/11.9165,2.666/11.9165,0.5000/11.9165)=(0.3987,0.3357,0.2236,0.0420)同理可得其他权向量,将被评对象的B1所属指标B1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综合后,得被评对象B1所属指标B1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1:按照上述的方法可以依次得到R2~R5。

步骤七,对Bi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的Bi作综合评价结果:Bi=Ai×Ri=(bi1,bi2,…,big),所以:B1=A1×R1=[0.3736,0.2535,0.0394,0.0826]按照此方法同样可得到B2~B5。步骤八,对A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A作综合评价的结果记为B,则有B=A×R=[0.3820,0.3568,0.2469,0.0543,0.0239]步骤九,计算综合评价值。设将各灰类等级按“灰水平”赋值,得各种评价灰类等级值化向量C,按前述方法得:C=(5.0,4.0,3.0,2.0,1.0)于是受评者的综合评价值W=B×CT=4.2104。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值为:该组织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属于“好”灰类。这与实际中专家所得的结论一致。

3结论

第6篇:知识管理价值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设计知识管理;产品快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4-10901-0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先进制造理念的产生,制造业正在迅速地向并行化、分布式、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方式转化,企业已由传统的小而全的企业逐步向分散的企业联盟发展,设计和制造的知识不再存在于原有的一家企业,而是由多个联盟企业分享。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分布在各个联盟企业中已有的设计知识和准确地分析并提取外界的有用信息,是提高产品设计速度的关键。不注意知识积累而导致知识资源的流失,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关心的核心内容所在。

2 知识管理基础理论

2.1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概念关系辨析

有关知识的定义以及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区别,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研究。

1998年,世界银行的《知识促进发展》一文对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区别进行了阐述,指出:“数据是未经处理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等;信息是有意义的,以某种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而知识是有价值的信息,是能用于生产的信息。”

学者Harris认为“数据是己知知识的最低层次,数据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必须被分类、聚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经过处理后就变成信息,而信息有具体的主旨和目的,否则信息也没有意义。当信息和事件的来龙去脉相互结合以及经验相结合,这才变成了知识。”

Leonard-Barton认为“知识和信息细微的区别意味着前者在企业环境中包含了相关的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可以诉诸行动的信息。知识在量上远远超过信息。当人们将信息运用到某一特定的工作中时,信息就转化成知识。信息只是知识的组成部分,并非知识的全部。”

以上所示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金字塔形的关系,底层是数据,最上面是知识。数据:是反映事物运动状态的一种非物质材料。信息:是己经排列成有意义的数据。知识:表示信息的应用,而信息是知识的基石。知识必须是经过加工提炼,将很多信息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而得出的系统结论。

2.2 知识分类

2.2.1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从认知论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波兰尼在1966年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为认识知识以及知识活动提供了基础。

所谓显性知识,是指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可确知的知识。典型的显性知识主要指以专利、发明、科学发现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存在于书本、计算机数据库中。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不易用言语表达,传播困难,不易被人所认识,不易被其他人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如产品设计经验类知识等个人或者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是知识管理理论对人类知识认识的深化。它研究了人们隐含在头脑中的经验、体会、直觉、诀窍等知识的价值与转化、学习的规律,揭示出隐性知识是当今世界上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竞争和成功的关键。企业能否充分挖掘隐性知识就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知识管理理论特别强调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与编码化、协作学习和工作、头脑风暴、知识共享等多种方法使每一个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汇集为组织的知识资本,以转化为组织的生产力。

2.2.2 OECD的知识分类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知识可以分为四类如下:

前两类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通常以数据库、技术文档等形式存在;而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们储存于人们的脑海中,与员工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是个人经验的一种体现。如前所述,知识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对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隐性知识进行开发,实现知识共享,将潜藏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实现其价值。

2.3 知识的转化过程

知识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统一体,这两种知识是不能完全地分开而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不断地交替变换,这种作用是知识产生的源泉。从认识论角度考察知识有四种转化过程:即社会化、外在化、综合化、内在化。

社会化:是从隐性知识中获得隐性知识。这种形式主要是特定的个人或团队以共享经验的方式传授或者创造知识,通过讨论、交流、体验、观察、模仿等感性体验来共享和变换知识。

外在化:从隐性知识中获得显性知识。是对隐性知识的清楚表述,并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过程依赖于类比、隐喻、演绎、推理和假设,倾听和对话是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重要工具。由于显性知识可以借助通讯、网络、出版物等先进技术和媒介进行传播,因此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促进隐性知识大量传播的关键性步骤。

综合化:从显性知识中获得显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团队将各种零碎的显性知识加以综合并创造出新知识。利用文件、数据库、计算机等工具对零碎的显性知识进行知识创造就是一个综合化过程,这是一个利用个人的总结、归纳、提炼、整合等思维能力,对现有显性知识进行组合、使显性知识系统化并创作出新知识的过程。

内在化:从显性知识获得隐性知识,将通过社会化、外在化和综合化过程得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通过内在化过程,能够产生操作性知识。内在化意味着经过前面三个过程产生的新的显性知识(组织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个人知识)。组织成员接收了这些新知识之后,可以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可见,企业知识的四种转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连续过程和统一整体。

2.4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并不是全新的概念,但由于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不同,角度不同,因而对其内涵也有不同理解。著名学者黄顺基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中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学问”。乌家培教授在谈到知识管理时说: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经历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此外,著名的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 Group)也给出了知识管理定义:KM=(P+k)S,其中KM(Knowledge Management,KM)表示知识管理,P表示员工(People),K表示知识(Knowledge),S表示共享(Share),+表示技术。该公式形式化的表示了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共享、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构建知识管理系统。

不管定义上如何的纷繁多变,从这些不同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对于知识管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解:强调对知识的管理,即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应用过程的领导、控制、指挥、协调的管理活动;强调对知识的创新活动的管理,即如何利用原有的知识开发创造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并将之投入市场获得经济回报。

本文中将知识管理的定义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是将组织可以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2.5 知识管理的分类方法

2.5.1 Rose Dieng从创建组织记忆的角度将知识过程分为六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提供支撑。

如需求分析阶段需要通过分析业务过程来确定业务过程中所用的知识,企业建模、流程重组技术等就成为该阶段的技术支撑;组织记忆建立知识生产的关键阶段,需要将不同来源的知识分类、整理、提炼并加以存储,将分散知识提升为组织记忆。知识工程技术、实例推理技术、Agent技术等提供了组织记忆建立阶段的技术支撑,其他如知识分发需要知识服务器技术,知识使用需要信息检索、群件技术等。

2.5.2 技术成熟度分类法:技术成熟度分类法主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技术成熟度的高低,另一是技术聚焦点的变化,这样就得到了知识管理技术的成熟度矩阵,它既能使我们认清当前的技术状况,又可以使我们看到技术的未来发展。

从中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技术将越来越从知识存储和检索层次的应用向促进知识共享和智能技术利用方向发展。而在这演变路径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成熟度高低不同的技术。如在存储和检索方面,文档管理、数据库管理已经得到很成熟的应用,而信息请求、搜索引擎则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在知识发送方面,Email、工作流基本上已经是成熟技术,而Netcasting以及P2P技术等则还有待成熟。

3 产品设计知识管理技术框架

3.1 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企业产品设计开发中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设计知

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对设计知识管理和运用不当,没有充分利用相关的设计知识。在企业实施设计知识管理,支持产品快速设计必须解决如下目前存在的问题:缺乏可支持基于知识的产品快速设计的系统化的理论;由于开发一个产品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参入,其各自的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各有不同,因此往往对同一个产品缺乏共同理解;由于设计人员的变动,在设计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诀窍不能正确完整地传递,而由于对已有的设计知识了解不透彻,因而导致设计错误的重复;目前的工程图纸和商用CAD系统仅仅记录了设计的结果而不是设计的过程,而且CAD系统通常只支持设计的详细阶段,取代图板以表达设计的最终结果,由于它丢失了大量设计意图和设计过程信息,给产品设计信息的重用带来了困难。

3.2 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的知识管理体系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

(1)研究基于知识的系统化的产品快速设计理论,构建基于知识的产品快速设计模型。

(2)管理多种知识源、多种形式的设计知识。所管理的设计知识载体(存储)类型应是多种形式的。

(3)设计知识的结构化。实现设计知识的分类保存,同时保留设计知识之间的相关性。

(4)开放性。能适应不同的企业和产品,且能进行设计知识的动态维护和更新。

(5)易用性。能提供相应的工具,便于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知识建模、检索、重用设计知识。

3.3 构建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的知识管理框架

基于以上产品快速设计对于知识管理的需求分析,结合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可以构建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的知识管理框架,其中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六个部分,四个层次指包括平台层、狭义知识管理层、工具层、应用层等四个层次,六个部分指包括上述四层和知识库及产品设计重用技术等共六个部分。

平台层主要提供系统的基础设施,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协议等部分。

狭义知识管理层主要实现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即知识的采集、知识精炼、知识维护等功能,为其他层次提供透明的知识使用平台。

工具层提供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的知识管理工具集,如设计流程导航工具、专业设计知识库建库工具、标准件建库工具等。

应用层包括通用的产品快速设计平台(如基于知识的产品概念设计、基于知识的产品配置、基于知识的产品平台构建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特定行业的实际建立面向特定行业的专用快速设计系统。

知识库中包括了基础数据库、设计知识库,及检索知识库等几个组成部分。

产品设计重用技术主要包括基于知识重用的产品快速设计理论等,指导设计知识的重用,为设计知识的重用及实现产品的快速设计等提供支持。

4 结束语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产品快速设计知识管理的框架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可服务于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使之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和智能化设计与管理的平台,无论是在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质量和内在品质方面,或是在增强企业快速而持续的创新设计能力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个十分值得我们去研究领域。我期待着与各位专家合作,共同开发出一个可应用于实际的产品快速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乌家培.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J]. 中国改革报, 1998,(6,2).

[2]邱晖, 孙正顺. 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和策略[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1):52-54.

[3]OLeary, D.E.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uter. 1998,31(3):54-61.

[4]武玫, 杨德华. 知识管理的实质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发展[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3):1-5.

第7篇:知识管理价值范文

1现有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回顾

知识管理应用评估研究文献较少,多数都是对知识管理相关问题的评估,如知识资本的评估、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估、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估等,并且这些文献中所涉及的多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2-5]。文献[2]通过对知识、产品、流程和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对组织知识管理绩效进行了探讨;文献[3]采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对知识管理进行评估;文献[4]从知识循环过程的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绩效指数( KMPI) ,并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估。文献[5]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文献[2-5]提出的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评价方法中,多数需要人工设计各评价指标对评价标准的隶属函数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这种人为的因素将影响知识管理水平评估的准确性。因此针对以上评价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本文拟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相结合,设计一种知识管理绩效指数( KMPI)模型方法,并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模式和策略实施的评估;评估了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总结了企业知识管理实施存在的问题,并且剔除相关影响因素,为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调查数据来源

大部分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仍处于起始阶段。本研究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管理水平、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对企业进行调查,得到真实的评价数据,首先初步设计一个合理的调查问卷。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企业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一些与知识管理相符管理制度,对这些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真正地推行知识管理。考虑到相关指标在企业内难以获取对应的数据,设计了一个囊括企业知识管理所有情况的调查问卷,本研究设计的调查问卷实际还包括本研究的背景,以便被调查的对象理解我们意图更有针对性地填写问卷调查。通过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方式搜集相关资料。首先通过面谈形式,取得企业高层的支持;其次是现场调查,通过与主要负责人面谈形式,了解企业目前知识管理的现状;最后技术部门负责人、研发项目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供应链管理部、财务管理部发放问卷调查表7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5 986份,以获取研究数据。得到企业的调查数据后,邀请10位有关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分析整理出可靠的样本数据。在初步拟订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预选指标集(包括10大类129项指标)后,邀请10位管理学专家(H企业后内部6位,日本丰田2位,德国FHG 2位),在充分理解本研究提出的知识管理模型和有关理论分析的前提下,对类指标进行筛选工作。

3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和绩效评价原则,对预选的指标进行筛选、整理,按照以下的原则进行: ① 评价企业的组织、人力、技术、市场等资源在知识管理框架下的配置情况; ② 评价知识管理本身对企业的组织、人力、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③ 评价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的程度; ④ 评价企业实行知识管理给企业发展带来的贡献; ⑤ 充分考虑指标体系的完整性。

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本研究中,主要目的在于对此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建立起一个基本框架。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绩效评价的目的、原则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结构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知识系统等 5个方面运用 AHP 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属于一级指标,设立5个二级指标及26个三级指标,见表1。

4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要对一个企业的每一项指标进行具体打分并非易事,因为企业的许多指标所对应的事情的等级是很难确定的,因此可以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布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具体的绩效评价工作。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分析理论的结合,是一种基于推理能实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6]。本研究主要利用模糊集和隶属度函数等概念,应用模糊交换原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对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整体的评价。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aty于1977 年提出的,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7] ,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在模糊综合评判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关键,它反映各个因素在综合决策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响到综合评判的结果。由于反映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体现为多层次、多角度、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特点,因此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计量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过程略)。

4.2 模糊综合评价

依据模糊评价的方法,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过程如下:

(1) 确定评语集。评分等级分为 5 级,即 V=(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2) 确定指标隶属度。各个指标的隶属度采用德尔菲(Delphi )法,根据H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并邀请 10 位专家进行评分,分别按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评语标准对H企业的各个指标进行打分,最终确定了各个指标的隶属度。根据确定各子因素隶属度来建立评价矩阵,可得出各个一级指标的隶属度模糊评判矩阵。

(3) 计算各一级指标的评价向量。

(4) 计算综合评判结果。构造H企业的综合模糊评判矩阵R:

R = 0.036 0.486 0.379 0.090 00.059 0.487 0.413 0.041 000.451 0.441 0.108 00.087 0.673 0.217 0.023 00.025 0.583 0.295 0.099 0

那么,由各个一级指标相对目标层的权重向量w0 = (0.323,0.323,0.214,0.140),便可得到H企业知识管理综合评价向量B0, B0 = w0 · R = (0.0410.5090.3770.0730)。

若将评价集中各等级量化为V = {V1,V2,V3,V4,V5} = {2,1,0,-1,-2}, 2 表示优,1 表示良,0 表示一般,-1 表示差,-2 表示很差。

则该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模糊评价结果为:

B·VT =(0.0410.5090.3770.0730) (2,1,0,-1,-2)T = 0.518

由此可见,H企业的知识管理绩效介于一般与良好之间,评价结果与该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可以说明,本研究中H企业的知识管理指标体系权重分布比较合理,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5结论及建议

评价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此首先要找到企业知识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H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总体水平一般,应从知识系统、结构资本、市场资本等个方面加以改进:

(1) 对于指标知识系统(U1)而言,它在知识管理绩效总评分中所占权重最大,而企业在信息规范化、知识交流状况等方面状况一般,因此企业应成立专门的信息采集部,加强企业内部有关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内部知识与信息的从交流与整合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团队应注重外部单位获取知识与技能,使研发成果更适应市场需求,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2) 对指标结构资本(U2),其员工满意度的状况一般,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可促进员工忠诚度提高,而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是工作效率和服务价值的保证,也为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因此,为提高员工内部服务质量,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加强知识管理推行力度,实现知识共享,提高员工各项专业技能非常必要。

第8篇:知识管理价值范文

1.1知识协同的内涵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知识协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管理和协同学等理论是知识协同的思想与方法基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知识协同提供了技术与平台支撑。目前,现有文献关于知识协同的研究分散于多个领域和主题中,知识协同已受到了各领域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到政务、商务和高校科研等领域,研究主题包括电子政务协同、客户知识协同、供应链知识协同、基于网络的知识协同、知识协同技术方法、集群环境知识协同,以及人力资源协同等方面。从文献研究现状看,我国尚缺少对科研领域的知识协同研究,这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不相符。加强科研管理领域的知识协同研究,将有助于增强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效率,减少科研经费重复投入的问题,减少科技项目低水平和高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关于知识协同理解和定义,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少代表性的认识。Nielsen指出知识协同能够以增强知识创新的方式提升联盟中各主体的业务绩效水平;Anklam指出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就是知识协同,知识协同以协同、协作、共享和合作创新为主题。樊治平等人指出知识协同是重要的战略管理思想,是实现快速知识创新的最有效方式,可通过多主体、多目标、多任务等的集成方式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协同知识创新,从而实现“1+1>2”的知识协同效应。胡昌平和晏浩指出知识协同需要连接组织内部各个部门或人员,整合组织内部知识资源,协调组织内部各类系统。柯青和李刚指出知识协同通过创新性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实现组织内外知识资源的协同管理和运作。因此,知识协同可以理解为一种基于合作互补以实现共赢的整体优化思想,其主要通过知识管理来增强各主体的协同能力,进而提升联盟中各主体及整体的协同创新效率和业务绩效水平。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知识协同是以创新为根本目标,以知识管理和协同论为基础,由多主体(组织、团队、个人)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是各组织优化整合相关资源,进而提升整体业务绩效的管理模式和战略手段。通过知识管理方法,各主体之间可以实现更加紧密的协同,协同效力高的主体联盟中知识流动、管理和创新的水平也会提高,因此知识管理与协同管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为顺应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需要将知识协同引入科研管理的实践领域。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是对知识管理和协同管理的综合运用,是在跨主体的协同环境下,将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分别与科研管理和科研项目活动相结合并互动发展的过程。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要实现的业务目标是在增强各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促进科研活动整体效能的质的飞跃。

1.2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特征

从战略层面看,我国加强科研管理领域的知识协同能力,就是要把国家创新体系视为科研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生态总系统,把全国各科研组织机构视为科研活动的职能单元,通过提高各职能单元的协同水平来消除科研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以实现科研创新的整体优化。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科研管理活动需要借助知识管理和协同管理的方法,形成整体协同知识创新的新发展模式;其次是科研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协同既包括科研管理业务的协同又包括知识管理的协同;最后,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要实现多管理主体、多业务层面和多资源要素的统筹。知识协同环境就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科研组织机构、法规政策、制度规范、资源体系、技术平台和运行机制等要素,其中知识协同机制是指协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联系科研管理活动和资源要素的纽带,并由此形成相关的协同活动规范和运转模式。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相关机制可以划分为

2个层次类别:第一类是知识管理层面的协同机制;第二类是科研管理业务层面的协同机制,具体包括资金、人员、技术、设备和项目等资源要素的运行机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就需要针对科研管理涉及的各个方面分析不同层面协同的基本原理和机制。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构建协同环境,促进知识高效流动来优化科研管理相关决策,进而带动各类科研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共享,最终提高整体协同创新效率。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机制包含了与科研创新有关的各种资源要素,其中知识资源是比其它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它既是对管理中各要素情况的加工分析和反映,又是科研活动重要的成果内容,还是管理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持。在协同科研管理环境中,知识资源在诸多协同机制中流动,并被各个主体加以利用以进一步提高协同效力。因此,知识管理是知识协同实现的基础。

2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构建研究

协同是为了实现各类要素的关联互动和有序整合,各要素互动和整合的过程及规律是知识协同相关机制形成的基础,而知识协同机制的集合就是知识协同的内容结构和发展框架。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应该是基于多种机制的多层面协同,需要构建知识协同框架以引导知识协同的建设和实施。构建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框架,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如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需要围绕哪些要素进行,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哪些互动规律,当前还有哪些问题阻碍了知识协同相关机制的建立等等。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构建过程,是一个扫除现有障碍和建立新秩序的过程。

2.1科研管理中知识协同面临的障碍

(1)知识资源的管存用不当问题。

在科研项目管理现有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还存在“失存和失用”的问题。当前,负责科研项目档案和文件管理部门,对产生于科研项目的报告、论文、专著等知识资源存在“重藏轻用”问题。知识资源收集、开发、共享和利用的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其对科研管理协同的支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2)知识资源流动不畅问题。

在科研项目管理活动中的各主体之间,知识资源缺少传递和流动。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咨询专家、知识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等主体角色之间存在知识差等问题,不同领域中相近学科的科研管理活动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知识共享和交流没有贯穿科研管理协同的活动全过程。

(3)协同政策和制度不完善问题。

政策和制度是知识协同运转的保障。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是在原有管理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协同,并不是完全打破原有的管理边界,不等于完全开放和透明,各主体仍然有自己的独立性,仍会保留自身的管理权利。在目前科研管理活动中,各科技研发力量之间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政策和制度规范,真正意义上的协同框架和协同环境尚未建立起来。没有政策和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各协同主体之间的权责不清、义务不明,导致协同过程难以进行。

(4)协同技术平台不兼容问题。

当前基于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知识协同正快速发展,这种虚拟合作技术大大提升了协同管理的效率。在科研管理知识协同中,各科研机构自身已有一套技术标准和管理平台,在重塑这些管理主体协同关系和相关机制的前提下,如何让这些技术平台进行互通、互联和互操作,关系到知识协同建设的实际效果。当前,我国科研管理活动中,对跨主体的技术平台协同的发展建设还未起步。以上四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是科研管理中要解决的知识障碍,后面两个问题是要解决的协同障碍。这些问题既是我国科技体制现状的成因,又是影响协同创新发展和提升整体创新效能的关键问题。在科研管理活动中,通过引入知识协同的思想方法,既为解决当前这些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方案,又为科研创新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新理念和思路。

2.2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框架特征

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框架要构筑于科研管理中各要素互动联系的基础之上,要围绕各类要素及其动态发展规律,进行知识协同设计。科研管理中包含多资源要素,科研管理活动也是一个多层面的业务模式,因此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框架也是一个多层次结构。胡昌平和晏浩认为协同知识管理具体包括3个方面,即目标协同、技术协同、资源协同。LawrenceLiu在协同战略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在组织维度,协同框架包括了3个重要部分,即人与文化、过程与治理、技术。沈丽宁认为协同要素是企业内部开展知识交流和共享的保证,是协同的支撑。主要有人力协同、技术协同、资源协同和流程协同4个要素,其中人员、技术、资源和流程分别是协同知识管理的主体、手段、对象和过程。佟泽华指出知识协同包括4大要素:知识主体、客体,时间、环境。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发现,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应该是一个多元和多要素的体系结构,它在内容上至少包含了主体、过程和客体三类协同。人员和组织机构等要素可以归为主体这一类别。科研项目、知识、技术、资金等要素可以归为客体类别,客体就是知识协同的对象和内容。管理过程、协同过程、知识流程、各资源流等要素可以归到流程这个类别。此外,相关法规、政策、制度、战略、协同目标等内容构成了各协同主体的外部环境。知识协同可以分为3个层次类型:主体、客体和过程,它们之间是互动联系的。我国科研管理机构之间的协同通过这三个分类中各要素的协同关系来实现,每个分类中的要素之间也是需要互动和统筹的。其中,知识资源是比其它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其既是对管理中各要素情况的加工、分析和反映,又是科研活动重要的成果内容,还是管理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持。跨主体和多要素的知识协同中的各种联系接近网状模型。各要素的协同关系是一个体系,一般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确立开始,然后利用各种要素之间的协同运行机制和传导机制来管理主体联盟中分布的各种资源,进而通过开展相关业务活动来达成战略目标。优化协同关系的体系建设,可以提高科研管理的整体绩效水平。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各种机制关系中,跨主体、跨项目、跨流程、跨资源和跨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协同特征,又是当前我国科研管理活动需要首先突破的关节点和难点。这种协同体系具备跨主体和跨资源等一系列特征,是一种松散而又密切的业务协同框架。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不能依靠一个局部和片面的规划方案,需要对科研管理领域中的各个要素、关键关系和协同框架进行整体规划。从外至内,这五个“协同”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主体、流程和客体3类协同之间的交叉关系和层次关系,也反映了科研管理机构中知识协同框架从宏观至微观的层次关系。在实践中,仍需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各层次协同关系的实现研究,通过建立相关运行机制,调整优化管理体制,来搭建知识协同的框架结构。在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之际,构建我国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框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知识协同框架需要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在跨主体、跨项目、跨流程、跨资源和跨平台等各个方面加强科研管理的协同性。

3结语

第9篇:知识管理价值范文

摘 要:文章介绍了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绩效评估,分析了图书馆绩效评估与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相应的绩效评估和影响力评价体系,并基于该评价体系提出了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0-0118-03

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过程中,获取、组织、共享以及使用知识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方式,在信息资源中,知识逐渐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理也逐渐向知识转向,而不是简单地配置和运用传统资源,这种管理模式就是新时代下的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给图书馆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传统意义上图书馆是作为信息储存和传播的中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近年来业内人士逐渐转而研究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企业组织来说,知识管理是为了体现出竞争优势,对于图书馆来说,知识管理是要体现出为读者扩大知识获取的使命和价值观,这与企业组织截然不同[1]。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知识管理绩效评价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作为知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绩效评价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重点之一,但是在现实实践中,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成果还不理想。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对图书馆绩效评估与影响力评价体系做了一些探讨。

1 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绩效评价分析

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评价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不仅要评价是否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的目标,还要形成一个对管理的效益和效率进行检测和评价的体系。在知识管理基础上进行的图书馆管理中,绩效评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对图书馆管理实践的评价有利,同时从图书馆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还有助于对图书馆管理中的不足进行充分的掌握,把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图书馆管理现状,打好图书馆管理实施的基础。

1.1 图书馆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定义最初出现在管理学,这种管理的目的是增加企业的竞争力。管理者是具有创造知识能力的人,所以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是通过管理者使知识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和管理。其基础是知识的发展、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管理基础上进行的图书馆管理是指在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改进过程中要合理地应用相关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达到提升图书馆管理职能的目的,最终使图书馆的管理目标得以实现。本文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统计了中国期刊网图书馆绩效评价检索统计图(见图1)。

图1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价期刊统计图[2]

与企业的知识管理不同的是,图书馆学中涉及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客观的知识,其存在方式为编码,比如数据库及文献等形式,同时还包括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累积下来的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以及拥有的知识等,侧重显性知识;根本精神是在公众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社会性,是自由和平等的,最终实现知识管理的共享;优势在于序化和结构化了图书馆中的社会公共知识,通过分类、导航和编目等形式使形成的知识集合方便实用;具有间接性和潜在性的效益产生形式。

1.2 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估

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绩效评估最初也是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该办法在20世纪60年代末被美国图书馆引入到图书馆领域[3]。在图书馆中,绩效评估有机契合了效率和效能,其中效能是对设定目标的完成程度进行测评,也即是预设结果的最大限度的完成程度,在图书馆学中指的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效能;效率是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评定,在图书馆学中指在图书馆服务提供过程中资源利用以及资金的效率;评价则是在以上效能和效率的测评过程中使用的程序。从以上说明中不难看出,对图书馆进行绩效评估也就是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投入资金作为总投入,选用相应的评估方法,采用统一的指标,评价和测评在一定时间内图书馆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图书馆经营过程中取得的业绩以及图书馆收获的总效益。简单来说,图书馆绩效评估就是图书馆总投入和总产出的综合比较。

2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与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主要关注的是为达到一定用户需求所投资的信息资源量和经过个性化信息服务收到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即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的实现是在为了预期需求而投入的特定服务的过程中进行的。本文依据SMART管理原则,并与图书馆管理者工作方式相结合,制定了绩效评估与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4]。

2.1 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化原则

在图书馆中,为了方便知识管理的开展,应该进行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实现知识管理的系统化,不仅要把最新的科学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来,还要具有易操作的特点。知识仓库和网络技术是知识管理系统上的核心所在,其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其本质是一个工具箱,能协助用户创造、组织、交流知识,同时还是一个集成的多功能系统,能支持知识的管理和处理,不仅支持组织和获取知识,还可以对知识进行分类、编辑、调试等。

图2 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结构[5]

2.2 评价指标明确化原则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与影响力评价指标首先需要具有明确性原则。即明了具体的设置每一项评价指标的指代内容和实际意义。明确化具体化原则是在所有评价指标指代项目、标准及实施时间和方式众所周知的情况下,考核工作完成情况。

明确化具体化的评估手段需要采用定量的分析方式。设置指标时首先统计单位和范围要准确,以便保证指标评估能力正确并可估量。然后是指标的量化描述要明确具体不可存在意思分歧,如若确实不能量化也必须做到细分到最小单元且指标所指代内容能够获取。

2.3 评价体系的实用化原则

切实可行的评价目标能激励被评估者努力的意愿,故此评估指标的内容必须是能够经过辛苦奋斗去工作并最终有达到的可能性。但是若指标的内容远远超过人们的能力,并且通过努力也遥遥不及,那这样将严重妨碍被考核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使绩效考核评估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故指标的实用性原则是不容忽视的,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被考核者的实际情况,使目标与评价体系目的一致,增强目标的实现可能性[6]。

2.4 评价体系的实时性原则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指标的设置必须有确切的时间要求,这是由于如果考核指标无时间范围要求,那评估将失去实时性原则。在评估体系设置之初就要充分考虑每个指标的考核评价时间要求,必须按评估工作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给指标制定确切的时间。根据此原则要求,需要将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是针对一个个特定的时间点,如此评估才能顺利进行并可预期完成。

3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与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内资源的存储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涉及面较广,要构建相应的存储体系实现关系的协调以及对各类程序的管理。

3.1 建立综合化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取国际标准,借鉴国内图书馆的一些成功的案例,把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进行划分:图书馆资源包括馆舍建筑、人力资源、设备、经费以及馆藏。馆舍建筑是图书馆基本建设和实际利用的体现;人力资源能使图书馆馆员的岗位设置得到有效控制;设备包括设备的配备以及使用和维护;把握好经费的来源与开支,能使经费使用更为合理,从宏观上进行调控;评估馆藏资源时设置类型、载体和语种均不同的评估文献,以便对馆藏资源的总体组成有总体的掌握。图书馆服务是面向用户的,所以评估时要综合考虑用户的基本情况、图书馆的服务设施、馆藏资源利用率等[7];图书馆业务的评估主要是针对馆藏文献资源的,包括对采访、加工以及典藏管理的评估;图书馆研究的评估主要是评估研究成果和交流状况;图书馆管理绩效的评估主要是对业务、党务以及行政上的管理进行评估,以便对图书馆的管理者进行监督和考核,使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能切实地落实管理措施。

3.2 确立指标权重

在知识管理基础上构建的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中,考评对象不同,每个绩效指标的地位和作用也都有所不同,所以在绩效评估时,要充分考虑评估主体、评估目的,评估对象、评估时间以及评估角度,根据以上因素的不同、根据绩效指标的地位和作用分配适当的权重。权重系数的确定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评分法、统计试验法、主观判断法、变权重法、等权重法以及AHR决策分析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获得科学、客观、公正的指标权重系数,可以把以上几种权重系数确定方法综合使用,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时可以采用打分筛选的方法。设置完成绩效评价的指标并确定权重之后,就构建完成了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具备易操作性并且行之有效,能使图书馆低效率的问题得以改善,能使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使馆员的凝聚力得到有力的强化。

4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与影响力评价体系的实施策略

4.1 加大实证研究力度,绩效评价指导馆藏建设

在知识管理基础上对图书馆进行绩效评估的目标是依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建设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并为图书馆资源的建设保驾护航。图书馆资源绩效评估的开展应该以用为主,首先进行评价模型的构建,构建完成以后全面地评价馆藏资源的质量、资源的经济性以及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在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时还要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调查相结合,决定现有的馆藏资源是否需要继续购买,同时将需求量有较大缺口的图书馆资源列入补充购买计划。所以图书馆资源服务绩效评估在未来的研究中有较大的实用性,而且还会增大实证研究的比重。

4.2 优化绩效评价的规范、标准

在知识管理基础上构建的图书馆绩效评估,在国外成熟的模式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观点可供借鉴,同时在参与研究部门之间研究成果的推广也相对便利。在国内的研究中也可以参考这些成熟的模式,在研究中通过权威组织的加入提高研究的层次,规范研究成果并进行参与部门内部的推广。所以,权威单位的积极参与是图书馆绩效评价未来研究的一个导向,用相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图书馆发展情况的不同,对指标和达标水平进行制定,保障评估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有效。

4.3 加强组织之间的合作,推进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未来的发展中,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共建势在必行,尤其是近几年新兴的在云计算原理上的云服务模式,也是图书馆未来的服务方向之一,个体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是分散在互联网中的,云服务可以整合这些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形成的新的服务体系可以动态分配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使各个图书馆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的绩效评价也应该开拓一条合作的道路,按照统一标准,实现研究成果的共享,减少重复劳动。在图书馆中,知识管理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使知识的利用、共享和创新得以实现,使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基本职能得到加强;另一方面也是图书馆生存空间拓展的需要。作为信息的集聚地,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员的丰富经验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可以实现知识的增值,并通过有序化、结构化和系统化知识的共享,使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5 结语

在图书馆的绩效评价中,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和科学,图书馆要加强对图书馆绩效评估信息的收集、鉴别和加工,同时在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中,还要把一些可以变化的指标添加进去,使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仅能得到公认,而且在图书馆的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红卫,陈香珠.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价设计[J]. 图书馆学刊, 2010(6): 11-15.

[2] 邓湘琳.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3] 田倩,高波.我国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2):60-63.

[4] 李建霞. 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1(5): 42-52.

[5] 盛小平,徐引篪. 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J]. 图书馆杂志: 2004(6): 2-7.

[6] 孙小鸥.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