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皮肤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皮肤管理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皮肤管理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皮肤管理基本知识

第1篇:皮肤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 健康教育 管理措施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稳步推进通过对与新生儿管护相关的重点人群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消除或减轻影响新生儿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新生儿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 新生儿健康教育

1.1重要性

新生儿,从胎儿脐带切断、结扎开始直至生后第28天,这一阶段医学上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的28天是极为短暂的,但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胎儿过渡到新生儿,随着第一声啼哭脱离母体后,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各器官功能要通过一系列适应性调整逐步健全起来。据世卫组织网站媒体中心新生儿降低死亡率实况报道第333号报统计:新生儿死亡占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37%。绝大多数(75%)新生儿死亡发生在生命第一周,而且这些死亡中,25%-45%发生在生命最初24小时内。故如加强新生儿健康教育,做好新生儿管护措施的实施,对降低新生儿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

1.2健康教育内容

新生儿的家庭做为管护新生儿的基本单位,要积极争取他们参与到健康管理干预中来,这样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但多数家庭缺乏管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健康干预,所以掌握相应知识技能是必要的。

1.2.1基本知识

出生时的平均体重为3200克左右,出生体重达到或超过4000克为巨大儿;出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可导致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约7~10天体重恢复;满月时,体重增加600克以上为正常。生理性黄疸一般7~10天左右消退。脐带脱落时间一般在出生后1~2周;假月经、乳房肿大与泌乳、“螳螂嘴”与“马牙”等都属于新生儿期正常的生理现象;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纯母乳喂养可满足6个月内婴儿所需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0~6个月的正常足月婴儿如果采用纯母乳喂养或者配方奶喂养,一般不用额外补充钙剂,但应于生后15天开始,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满月内的新生儿能看清楚的最佳距离为20厘米左右;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促进婴儿发育,满月内的新生儿一昼夜的睡眠时间一般为16~18个小时;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在婴儿出生72小时后采集足跟血,进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等疾病的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出生后3~5天内进行,如果初步筛查有问题或可疑,应于3个月内进行复查或转诊到专科医院,以便及早发现听力异常; 前囟(在头的顶部)是由4块颅骨相接处形成的空隙,出生时对边距离约为2.5厘米,一般在12~18个月时闭合。

1.2.2技能

婴幼儿发热时体温超过38.5℃,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或给予退热药物。新生儿发生腹泻后,不需要禁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调整饮食,并及时补充液体,避免发生脱水。数呼吸次数,有助早期识别肺炎。在相对安静状态下,2天至2个月的婴儿呼吸次数不应超过60次/分,2个月至1岁的婴儿呼吸次数不应超过50次/分。 避免儿童发生摔落、烧烫伤、溺水、中毒、触电等意外伤害。

1.3健康教育实施措施及开展形式

疾控机构开展新生儿健康教育基线及需求调查,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进行评估为开展好新生儿健康教育提供实施的基本方向。

妇幼保健机构根据疾控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基本方向,为新生儿家长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及时更新及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2 管理措施

2.1建立新生儿健康档案

在辖区内建立新生儿健康档案,分析新生儿健康信息,开展病情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及社会、心理、行为等危险因素干预。

2.2定期健康检查

专业卫生工作者在妇女分娩后立即进行家访,是可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的卫生战略。这一战略在死亡率高的环境中已显示其积极效果。新生儿访视,于新生儿出生28天内家访3~4次,高危儿应适当增加家访次数,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幼保健人员实施。家访的目的是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处理,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或减轻发病的程度。家访内容包括:了解新生儿出生情况;回家后的生活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喂养与护理指导;体重测量;体格检查,重点应注意有无产伤、黄疸、畸形、皮肤与脐部感染等。咨询及指导。如在访视中发现严重问题应立即转医院诊治。

2.3护理管理

2.3.1出生时的护理

新生儿娩出后应迅速清理口腔内粘液,保证呼吸道通畅;严格消毒、结扎脐带;记录出生时Apgar评分、体温、呼吸、心率、体重与身长;设立新生儿观察室,出生后观察6小时,正常者进入婴儿室,高危儿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提倡母婴同室,尽早喂母奶。新生儿出院回家前应根据要求进行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筛查和听力筛查。

2.3.2新生儿居家管理

有条件的家庭在冬季应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0~22℃左右,湿度以55%为宜;保持新生儿体温正常恒定。提倡母乳喂养,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方法。新生儿皮肤娇嫩,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父母应多与婴儿交流,抚摸有利于早期的情感交流。应尽量避免过多的外来人员接触。注意脐部护理,预防感染。应接种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

综上所述,新生儿的健康教育及管理措施应该受到重视,新生儿时期罹患的各种疾病的后遗症将可能影响孩子今后一生的幸福,如能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就可能防治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沈晓明,王卫平编.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第2篇:皮肤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浅谈;实习考核内容;标准及措施

一、概述

学生在经多次教学实习训练及实习标准化操作考核,达到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才能进入三年顶岗实习。为了达到强化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熟悉实习环境、实习内容、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合格的中级美容师、中级美发师、中级化妆师。

二、考核目的

1、评价学生对美容美发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

2、巩固校内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美容美发化妆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检查美容美体学生掌握面部皮肤护理及美体护理,全身穴位的知识及经络理论;

4、检查美发学生掌握洗发、男女剪发、h发、吹风造型等工作流程及技能要求;

5、检查化妆学生对色彩、日妆、新娘妆、晚妆的掌握及运用。影楼各类造型的基本技能。

6、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品质和职业道德。

三、考核依据

1、《美容师考级指南》、《美发师考级指南》;

2、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

3、美容美发学与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4、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综合实纲及任务书。

四、考核内容

(一)美容美体操作技能考核内容

1、面部皮肤卸妆、洗面、按摩专业手法;

2、各类皮肤的专业护理;

3、保健美体护理(颈肩部、开背、减肥、全身保健按摩);

4、经络美体护理(卵巢保养、耳烛、全身淋巴排毒);

5、SPA水疗。

(二)美发技能考核内容

1、洗发、头部按摩、卷发杠技巧、编发辫;

2、盘发造型、女士长发碎剪 、男士无缝推剪;

3、烫、染发技术;

4、吹风造型。

(三)化妆技能考核内容

1、化妆效果图绘画技巧;

2、局部化y技法;

3、日妆化妆技巧、新娘化妆技巧、晚宴化妆技巧;

4、创意化妆技巧。

五、评分标准

(一)优秀

能独立完成实习的各项内容。美容美体:护理手法操作熟练、穴位准确。指标整体达到有关规范的要求,仪器操作符合规范要求,操作熟练,爱护仪器设备;实习报告完成的认真,内容符合规范要求,有总结创新;模范遵守实习纪律,能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实习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美发造型:双手梳理头发技术熟练,左右手配合协调,各项技术符合定级指标,实习报告完成的认真,内容符合规范要求,有总结创新;模范遵守实习纪律,能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实习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化妆:熟练掌握新娘各种造型、晚宴造型、创意造型。各种造型设计优美,技术纯熟,妆型清透,符合大赛、定级标准。 实习报告完成的认真,内容符合规范要求,有总结创新。

(二)合格

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基本能完成设计和实习的各项内容,美容美体:护理手法操作基本熟练、穴位准确。指标整体基本达到有关规范的要求,仪器操作基本符合规范要求,操作基本熟练,爱护仪器设备;实习报告完成的认真,内容符合规范要求,有总结创新;模范遵守实习纪律,能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实习中基本发挥了示范作用。

美发造型:双手梳理头发技术基本熟练,左右手配合协调,各项技术基本符合定级指标,实习报告完成的基本认真,内容基本符合规范要求,有总结创新;模范遵守实习纪律,能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实习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化妆:基本掌握新娘各种造型、晚宴造型、创意造型。各种造型设计优美,技术基本纯熟,妆型清透,基本符合大赛、定级标准。 实习报告完成的认真,内容符合规范要求,有总结创新;模范遵守实习纪律,能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实习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六、考核措施

考核措施见下文表1。

参考文献:

第3篇:皮肤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0年1~6月收治老年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12例(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65~80岁。糖尿病病程最长30年,最短5年,入院后均进行血糖监测,空腹血糖7.7~13.1mmol/L,餐后血糖13.8~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5.5%~7.5%。

2护理方法

2.1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在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明白控制血糖的重要性,采取发放知识手册,开办学习讲座,当面示教等形式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或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糖尿病足的危害和可预防性,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健康行为。

(2)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的强化控制达标能肯定地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的并发症。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阻止或延缓周围神经和周围血管病变发展,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

(3)正确合理的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走出“饥饿疗法”的误区,避免饥饿诱发相关激素分泌,引起血糖反跳性升高,加重对身体的损坏[2]。按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约占20%~30%的比例分配饮食处方,按1/5,2/5,2/5或各1/3分配的比例,制定三餐食谱,多选谷类、玉米、黄豆等粗杂粮及瘦肉、鱼、乳制品以及高纤维食物,少食多餐,减少动物性脂肪摄入,注意营养搭配。对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应该控制脂肪和盐的摄入,禁止饱餐,绝对戒烟限酒。

2.2足部护理

2.2.1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足部护理可降低足部溃疡的发生率下40%~80%。

(1)加强检查:每日检查足部,注重足部皮肤是否有水泡、擦伤、裂口,局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皮肤色泽及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和双脚皮肤温度的变化情况;

(2)足部皮肤护理:每晚用38~40℃温水泡脚20~30min,洗完脚用柔软浅色毛巾轻轻拭干,包括足趾间,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感觉是否正常,足部干裂可涂羊脂油、营养霜保护足部皮肤,不要使用刺激性肥皂。禁用热水袋。

(3)积极预防足外伤:避免受伤和感染是的预防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根本措施,选择适宜的鞋袜,应选鞋前部宽大、使脚趾能完全伸直、可稍活动为宜的布鞋及帆布鞋;选择对皮肤无刺激、松软、保暖、袜口应宽松的棉线袜[3]。

(4)足部按摩:按摩足部,可以促进足部末梢的血液循环,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30min,动作轻柔,从趾尖开始向上按摩,血液循环明显改善,有利于糖尿病的恢复。

2.2.2患足局部的护理:

糖尿病足皮肤水疱一旦形成,应根据水疱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1)压力不大的小水疱不必穿破,用碘伏消毒后再用消毒纱布包扎,任其自行吸收。

(2)压力大或体积大的水疱,宜无菌操作下抽取渗液,使疱内压力减小,而后进行消毒与包扎。

(3)水疱破裂形成溃疡时,应对伤口进行常规消毒、清除坏死组织,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多者可先用1%~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创面,再用0.9%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局部用庆大霉素24万U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冲洗,最后创面可用庆大霉素+胰岛素+山莨菪碱或地塞米松纱布湿敷,3次/d,待坏死组织分泌物减少时使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同时局部配合使用氧疗红外线灯照射。护理人员还应密切观察伤口是否有异味、出血或脓性分泌物,有渗出的创面需做深部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敏,为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4]。并随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但伤口包扎不能太紧,以免影响血运引起软组织损伤甚至组织坏死,同时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伤口愈合。在处理水泡和溃疡创面过程中要配合全身用药,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织营养,促进创面愈合。

3结果

12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过全身综合治疗,11例痊愈,1例好转,空腹血糖4.7~6.5mmol/L,餐后血糖6.7~11.8mmol/L,糖化血红蛋白4.1%~6.3%。

4讨论

糖尿病足发病率高,特别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目前对于因糖尿病所致的末梢神经和血管病变尚不能彻底预防。但控制血糖、加强护足部护理和避免危险因素的伤害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溃疡的关键。因此,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检查,进行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开展糖尿病足病的预防性护理,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黄晓萍.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的分析和预防[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11):1137.

[2]赖朝蓬,白昆霞.糖尿病足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4):2827.

第4篇:皮肤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3990-0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由于上气道解剖结构和(或)神经肌肉控制等多个环节的异常,造成睡眠时反复出现呼吸暂停、低通气,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睡眠结构紊乱。患者有晨起头痛、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夜尿频、减退等症状,并可有心、脑、肾、内分泌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效果不一。近年来无创呼吸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经鼻CPAP治疗其优点即无创又显效,是OSAH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同时可以对其产生的并发症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又有很好治疗效果。另外,CPAP还可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心病患者的肺功能和气体交换。尽管如此,在临床上医生还是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患者对CPAP治疗存有疑虑,从而导致顺应性不高,尽而影响了治疗效果。针对此问题,作者从2005开始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关注细节,不断规范治疗技术(呼吸机操作与管理),通过加强治疗支持(对疾病基本知识宣传教育、治疗开始后的密切随访、支持等)的应用,二者兼顾,使患者由被动接受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大大提高了OSAHS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及肺心病患者对CPAP治疗的顺应性。从而保证了治疗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预防和改善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治疗方法与措施

1.1治疗支持〔〕〕

1.1.1基本知识宣传与教育

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打鼾是一种疾病,而视为熟睡的表现,更不了解OSAHS对身体的危害性,尤其是缺氧可导致机体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如:高血压、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等,因而基本知识宣传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与患者沟通的最好桥梁。

首先采取对就诊的患者,发放有关OSAHS基础知识宣传资料或小册子,进行普及教育。在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当晚,安排观看录像宣传片,让患者对疾病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当监测报告出来后,重点任务放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信息交流上。根据报告诊断内容,逐一回放睡眠监测中出现的呼吸事件的类型、发生次数、暂停时间、事件发生与睡眠期和的关系、以及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变化与呼吸事件的关系等视频图像,并详细讲解,让患者及家属通过对图像的观看,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结合临床表现,阐述并发症产生的机理,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充分认识,从而愿意接受医生提出的CPAP治疗最佳方案。

在决定对OSAHS患者进行CPAP治疗后,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CPAP治疗目的、大致工作原理、治疗过程中如何配合及注意事项。从而消除紧张心理。此外,还可以介绍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进行交流,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1.1.2制定计划,跟踪、随访疗效

对采集的病史、临床表现、多导睡眠监测数据、建立个人资料档案。作者针对患者情况,安排详细随访计划,尤其在CPAP治疗的第1周内,进行个体化健康指导。

重点加强首夜治疗效果的监测和管理。治疗前利用10―20分钟与患者充分交流,针对敏感类型和对治疗信心不足的患者采取前半夜用全自动呼吸机治疗,后半夜脱机自然睡眠,但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必须连续监测,以便作治疗前后对照,用科学数据阐述治疗效果。

早晨将夜间Auto-Cflex-CPAP治疗的数据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数据及时下载,在完成报告后,让患者看图了解每天治疗后,呼吸事件、打鼾事件、呼吸紊乱指数等数据尤其是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中血氧饱和度及氧减指数比治疗前的数据有哪些改善甚至得到了纠正。与此同时还要了解患者经CPAP治疗后的主观感觉――以往的临床症状是否得到明显改善,对患者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积极帮助解决,1周后,重新安排在CPAP治疗的同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用科学的数据证明治疗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的可靠性,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治疗带来的益处。

1.2治疗技术〔2〕

1.2.1选用呼吸机与压力滴定

选用全自动智能型呼吸机(Auto-Cflex-CPAP)。因为计算机可以检测到患者上呼吸道气流变化情况,自行调整压力。

通过全自动智能型呼吸机2―3天的治疗,综合检测数据,将选择压力的平均值,输入单水平呼吸机中进行逐夜压力递减治疗,同时配合指脉氧监测。一直找到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的最低压力值。从而提高患者对CPAP治疗的顺应性。

根据睡眠呼吸障碍诊断类型及病人的一般状态可选择全自动智能型或双水平呼吸机。根据压力滴定结果,对选择全自动智能型呼吸机的治疗压力区间设定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避免因面罩漏气造成压力突然升高,导致脑电觉醒反应,影响睡眠质量的改变。同样可以提高患者对CPAP治疗的顺应性。对慢性阻塞性肺心病患者应选择双水平呼吸机治疗,设吸气末压力与呼气末压力差要在3―5cmH2O柱之间,可以降轻呼气阻力,从而提高患者对CPAP治疗的顺应性。

1.2.2选择合适的鼻面罩

面罩选择过小或佩待戴过紧时,可致面部、鼻根皮肤破损。面罩佩戴过松可出现明显漏气,当漏气时机器追踪系统会给短暂一个很高压力(全自动呼吸机有漏气补偿功能),可造成患者突然醒来且感觉不舒服,因此,有些患者拒绝接受这种治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采取,(1)根据患者的面部特征选择大小合适的精选型鼻面罩,同时头带松紧要适度。(2)对面部消瘦的患者,在面部凹陷处垫少许薄棉片,以确保固定紧密不漏气。(3)针对皮肤易过敏者,在面罩与皮肤接触处垫薄棉纸,防止发生过敏现象。(4)对张嘴呼吸的患者,试用下颌托或口鼻面罩。从而减少或避免了由于面罩的问题,而影响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对CPAP治疗的顺应性。

1.2.3配置加热湿化器,提高舒适度

使用CPAP治疗时,一定压力的冷空气持续刺激可使鼻粘膜干燥,甚至出现充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选用配置加热湿化器的呼吸机,因为其对缓解鼻部症状有较好效果。操作时要根据季节、室温条件,调整湿化器的温度,从而提高鼻腔舒适度。

1.2.4完善人机连接,密切观察

在治疗前询问鼻腔是否通畅,如遇感冒鼻塞可用1%呋嘛滴鼻液滴鼻,如有慢性鼻病需首先行鼻病治疗,以保证通气效果。

将呼吸机放置低于头部位置,紧密连接送气管道和鼻面罩。患者取坐位,固定好头带松紧适中后,再让患者平卧,将头部左右转动,检查面罩周围无漏气为好,然后将送气管面罩一端固定在头顶上方,避免因翻身而牵拉至身下压住管道,造成送气不畅,影响治疗效果。

指导患者学会有效呼吸。告知夜间变化不会影响送气效果。可以采取任何舒适。

同时,连接并固定好脉搏血氧监测仪与患者的手腕上,观察数据显示情况,确保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脉率指标的连续性。

夜间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与节律、有无继续打鼾及憋气,并且观察送气管道有无脱落、鼻面罩是否漏气,加热湿化器运转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总结

OSAHS患者对CPAP治疗的顺应性,虽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治疗支持(对疾病基本知识宣传教育、治疗开始后的密切随访、支持等)。二是治疗技术(呼吸机操作与管理)。

根据多年工作观察,发现大部分患者往往对自身疾病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甚至对呼吸机治疗存有疑虑,主观上处于被动状态,因而 CPAP治疗的顺应性是不高的。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只注重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疾病的宣传教育,使其认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我们通过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实践,体会到治疗支持是对OSAHS患者、合并有并发症的高血压病或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断、治疗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环,不能忽略,应放在首位。临床证明,我们在加强以往CPAP治疗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向病人疾病基础和CPAP治疗知识的宣传教育方面上,并且做到将每天治疗后监测数据对比结果,通过电脑播放给患者看,使他们充分了解治疗的有效性,同时让其说出治疗后自己的感受,另外还让患者之间交流体会,这样不仅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也增强了患者对治疗配合的积极性,将原来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疗,大大提高了OSAHS患者及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对CPAP治疗的顺应性,充分体现了治疗支持的价值,故二者必须兼顾,缺一不可。

第5篇:皮肤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日本老年福利服务可分为居家护理服务和机构护理服务两大类。居家服务指的是加入保险的老人可以大部分时间住在自己家里接受各种服务。服务种类大致有居家护理、入浴护理、访问看护、访问康复训练、居家疗养指导、日托护理、痴呆老人生活护理等13种。机构护理服务即被保险者完全离开家庭,住进护理机构接受各种程度的护理。包括介护老人福祉机构、介护老人保健机构和介护疗养型医疗机构3类服务。还有专门为老人提供疗养、康复、咨询等服务的福利机构。日本政府鼓励社会福利团体、企业、个人等民间力量参与开办养老机构,政府予以资助。

日本老年护理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达到健康老龄化为目标。健康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成为老年型人口以后,健康老人、健康高龄老人和健康百岁老人比重日益上升,而病残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逐步下降这样一个过程或一种状态[2]。在日本介护护理中,处处体现“像家一样温暖”的理念,提倡QOL理念、注重生命的质量、生活的质量及人生的质量。护理人员要帮助老人回归社会。一方面重视疾病预防保健和康复训练,另一方面在服务设施中创造适应生活的实际环境,尽量让老人自己洗澡、更衣、写字、烹饪、行走等,增强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使老人充分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为重返社会做准备。

日本从事老年护理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介护福祉士和社会福祉士。介护福祉士一般分为3级:1级为护理兼管理,负责安排管理辖区内护理员的工作,参与对老人的护理;2级的能做所有的护理工作;3级的只能从事简单的家政服务和一般性护理工作。他们主要为老人或者因残障造成生活自理困难的个人提供与医疗、护理、保健和生活等相关的综合性、专业化的援助,以维护他们的尊严及基本人权,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主要任务是帮助进食、排泄、沐浴和健康机能训练。对于介护福祉士的培训,日本有相当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教育机构和专门教材。教材对医学知识的要求较低,主要偏重于社会福利概论以及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还有各种生活护理技能。例如IGL健康福祉专门学校的介护福祉学科总课时1830学时,其中心理、身体结构等医学知识300学时,人与社会等相关知识240学时,生活护理技能等介护知识1290学时。课程设置包括沟通交流技术、人间尊严、社会理解、生活环境、老化的理解、老年痴呆症的理解、生活支援技术、介护基本知识等必修课和手工、烹饪等选修课。社会福祉士则是自愿报名,然后由政府出资,接受88个小时(56小时理论培训+养老院32小时实习)的资格培训,考试合格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到居住所在地的相关部门登记注册,等待上岗。

1我国养老护理亟需培养专业护理人才

近年来,我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兴办养老事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主办养老机构。与此同时对专业化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但是,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中国城市老人失能和半失能的比例达到14.60%,农村已经超过20.0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人与护理人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但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书的也不超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都无法满足老人的护理需求。专业养老服务人才与管理人员匮乏,严重制约了社会化养老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必须重视养老从业人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2多途径、多渠道培养老年护理人员

从事老年护理服务必须有相应资质,积极推行老年护理人员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借鉴日本经验,我们应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体系。(1)在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独立的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中专、大专、本科甚至硕士等不同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2)面向全民,开办老年护理短期培训班。对准备从事老年护理的人员实行初、中、高3个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鉴定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按照培训的不同级别提供相应的老年护理服务;(3)加强在岗职业培训。对在岗的老年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完善考评体系和资格审查体系,以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3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员

培养老年护理人才,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从业人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老年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1)培养“尊老爱老、关爱他人”的服务理念

老年护理,不仅要拥有高超的技术,充满对老人的尊重、关爱和愿意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日本IGL集团提倡的“邻人爱”(请像热爱你自己一样去关爱你身边的人)和“受容、宽容、许容”的理念。要培养老年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尊重老人的人格和尊严,全身心地投入,为老人进行“五心”(责任心、同情心、爱心、细心、耐心)的亲情服务。

2)培养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

老人历经沧桑特别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爱护。他们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表情、一言一行观察得十分细致,要求较高。再加上老人机体各方面逐渐出现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认知障碍等退行性改变以及孤独、忧虑、多疑、固执、情绪波动大等心理特点[3],使沟通交流能力成为老年护理人员必备的素质。首先要理解尊重老人,把握好沟通的时机,掌握与老人的沟通技巧。护理人员与之沟通时要态度真诚,语言亲切,语调平和,语速放慢,语句简短,通俗易懂,主题突出,常使用商量性语言。特别重视目光、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沟通技巧。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充分了解老人的思想、需求,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老人的健康。

3)培养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

第6篇:皮肤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网络在线考试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98-03

《病原生物与免疫》等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相关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从课程内容的结构、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总结。

问题与分析

过多的基础医学课程群 各专业主导制定的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有各自的基础医学课程群,以病原生物与免疫为例,设置的课程有护理专业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美容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医学营养专业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基础;公卫专业的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在强调自身专业特点的同时,忽略了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也忽略了有限的基础医学教师资源,导致了各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名称不同而课程目标基本一致,没有真正体现课程目标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导致了课程管理上的困难。

单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班教学是指教师直接讲授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对于部分理论性强的基础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过多的说教式教学,使学生变得被动和依从,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进程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教学情况评估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与临床岗位密切联系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概述、细菌、病毒以及免疫基础,课程面向刚入学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在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反映病原生物内容繁杂零乱,免疫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习压力大;而教师反映学生不重视基础医学课程,教得辛苦。

课程改革的实践

(一)改革思路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取舍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内容;以职业活动为主线,按教育教学的认知规律编排课程内容,形成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课程组织形式;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案例教学、传统讲授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且横向以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完善主体教学,建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改革实践

1.构建基础医学平台课程。以职业导向,内容够用、实用的高职课程观为出发点,基础医学教师参与各专业团队的岗位群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分析并理出后续课程和岗位能力需要支撑的内容。如医学美容专业提炼出与美容药物、临床医学概论、皮肤美容技术、美容外科技术、护理技术概论等后续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应用点,化妆品污染引起皮肤感染、美容手术引起感染或传染的微生物以及如何防止美容手术操作中的感染、消毒灭菌的原理和应用等专业技能素质。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现支撑各专业的基本核心内容是相同的,即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分布;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菌群失调;消毒、灭菌、无菌和无菌操作;物理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来源及类型等;以此构建平台课程《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内容编排根据临床工作过程和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细菌、病毒等以感染途径为主线进一步整合,整体形成病原生物总论、病原生物各论和免疫基础。同时,每个专业需要突出的针对性强的知识内容形成扩展性的学习专题,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功能将其强化。目前,护理专业消毒灭菌与院内感染、超敏反应疾病与防治,医学营养专业病原生物与食源性疾病、免疫与营养,医学美容专业的体表微生物分布、皮肤免疫功能与美容,公卫专业病原生物预防与疫苗等已经设计成网站学习专题,由课程组教师负责每个专业开设特色专题讲座;要求学生选一个小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网站专题和文献检索,完成一份读书报告;每年开展综合性应用型知识竞赛等来强化专业针对性知识的应用,使病原生物与免疫既对各专业起广泛的支撑作用,又实现与专业目标的对接。

2.实践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模式可直接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进度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病原生物的“总论”内容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对于刚入学的95%以上(5%为三类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新生,在病原生物的总论教学中引入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内容与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内容重新组合,融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于一体,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利用职场化的实训基地实验室,第一次就带学生进实验室实践“细菌分布检查与培养”,循着细菌在哪里,细菌长什么样,与人类如何相处等一系列的实践探究中达成基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目前,“理实一体”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总论。

教学进入病原生物各论阶段时,教学内容点多面广、容易混淆。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形态和生理机能医学知识,在每周只有一次的教学安排等前提条件下,适时地引入案例教学模式。以岗位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铺展课程教学线路:真实的典型病例(图片或文字案例)问题展示学生思考由教师导出教材及辅助资料范围讨论分析(问题的根源、解决的方法等)点评讨论结果达到教学目标。可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论证,使学生触类旁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直接的作用,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目前,案例教学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各论。

而免疫内容主要是免疫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以多媒体辅助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学校的校园网资源构建辅助的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形成主体与辅助、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紧密结合起来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功能。基于自主学习的智能化教学资源如同步学习资源、标准化的考核评价和网络智能在线考试系统已经建成;智能化的互动界面引入情境化的学习案例替代简单性的描述,易于学习和理解。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智能在线考试系统,及时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在查漏补缺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丰富的同步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自我测试后立刻找到相关学习资料,通过自学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由原先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够经常检测自己,并主动学习。教师则成了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协作者。

总结与反思

改革成效 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提示学生的接受度是肯定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协作交流和思维拓展能力。2011年的合格率达到了99%,更多的学生表现出愿意与教师交流和探讨,改变了以往只有到了期末才有个别学生来找教师求助的现象。网络讨论、短信平台、课间讨论的参与人数与日俱增,学生间的讨论也增加了学习的快乐和同学的友谊。作为支撑多个专业的基础医学平台课程,改革后的课程目标包含基本的基础目标和对各专业能力培养支撑性强的应用性目标,既具有基本医学知识,又强化专业特色内容,是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研究的成果之一。依据职业活动特点和前后知识的继承关系编排课程组织形式,其中病原生物各论以感染途径把细菌和病毒等进行了整合,有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而在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压缩、大班教学难度大的背景下,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特点为突破口,结合教学进程,实施了多种教学模式,并且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有助于课外辅助的自主学习。由此构成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单一向学生传递的教学活动,出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改善了病原生物与免疫课时减少与教学效果提高之间的矛盾,也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深化改革的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开展案例教学需要形成典型性、针对性案例。只是单纯地花时间讨论难以解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好问也使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与课程改革相应的评价方式仍然难以突破,考核内容和比例虽有改变,增加了过程考核的比例,如实践操作能力、课堂参与表现、专题读书报告等,但区分度还不够,更加合理有效的考核内容和指标还在探索中。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双师”素质的培养。面对多个专业,我们提出了建设“多重素养”课程组,一方面专业教师引入课程组,同时基础教师融入行业岗位实践,增加岗位需求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便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病原生物与免疫等基础医学课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有力支撑部分。

参考文献:

[1]王维金.运用教学模式 推进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7):64.

[2]伍建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8):91-92.

[3]李永芳,唐瑜菁,齐冰,等.细胞生物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8,25(2):69-71.

[4]童旭红.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适用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39-40.

第7篇:皮肤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依据国家有关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岗位需要,我校三年制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能从事城乡基层医疗及预防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根据此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为: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初步达到临床助理医师的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预防保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预防和危急重症病的初步处置能力;具备卫生保健初步指导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获取专业领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二、按需构建课程体系

以实现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结构的要求,结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的特点,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把社区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作为临床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设和删减,重组分为五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思政、体育、英语、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生命过程、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及基本变化规律。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预防医学、临床综合技能训练等,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能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五官科学、中医学概论、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要求学生较全面学习医学有关知识,掌握急重症的处理技术和常用的护理技术,正确处理好医疗保健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涉及面广泛的特点。实践教学模块即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积累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培养其临床诊断、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比例

总体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原则是缩减职业基础课程,按有关要求开足通识教育课程,提高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的比例。课程结构比例调整为:通识教育课程占26.54%;职业基础课程占20.96%;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占52.50%。

(三)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1.校内实验、实训课进行大胆改革,删减陈旧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减少示范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调整后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由原计划的1:0.42增加到1:0.51。

2.突出临床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了多个临床技能实训室,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细化训练项目,并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以技能考试为指挥棒,将实践课考试作为独立的科目进行考核,以达到学生能系统规范、独立操作临床基本技能的目的。

3.临床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进行,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由医院临床教师带教,一边学习一边见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4.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实习,除在医院顶岗实习外,所有学生均分批轮换到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让学生熟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等。

(四)新课程体系的特色

1.新课程体系突出面向基层岗位的特色职业教育,开设面向基层岗位的医学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实习,亲身感受工作岗位的任务,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第8篇:皮肤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糖尿病病程迁延,长期患病可引起多器官损害,导致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缺陷及衰竭,时刻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预计2010年将达到14%,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2]。2型糖尿病的有效控制依赖于患者长期良好的自我护理。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自我护理的长期性、复杂性,患者的依从性常常不够理想。为了强化患者的自护行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学会自我管理方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和关键[3]。

1 临床资料

2007年2月~2008年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均符合1999年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8~85岁,平均61.5岁,病程2~9年,胰岛素治疗者11例,有合并症者5例。通过查阅病历、问卷调查、沟通交流等方法收集资料,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饮食控制状况、遵医嘱用药情况以及对注射胰岛素的态度、对低血糖反应的预防与处理能力、自我监测能力及患者家属的相关疾病知识与照顾患者的能力等。

2 护理指导

2.1 健康教育 糖尿病教育是一切治疗的基础[4],据统计,接受过相关教育的糖尿病患者较少,老年患者仅为28%[5]。因此,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基本知识、饮食、运动、药物疗法等系统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2.2 心理疏导 糖尿病病程长,目前仍然不能彻底根治,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而导致70%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甚至抗拒治疗等情绪。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及时纠正患者认识上的误区,为患者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饮食指导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饮食指导,使患者充分认识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主动自觉地控制饮食,掌握每日需摄入的总热量及饮食量、主副食的搭配及三餐的合理比例,必须定时、定量进餐,不可随意加减,适当限制钠盐的摄入,少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4 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型、饮食习惯、劳动强度等情况,制定具体的运动项目、运动频率、运动强度和运动量[6],需特别注意的是,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贵在坚持。步行是老年人最安全、最易坚持的首选运动方式,一般在饭后1 h 左右运动最为合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坚持运动,2~3次/d,20~30 min/次。

2.5 足部护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让患者接受有关足部护理以及预防糖尿病足的健康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指导患者坚持每日用40°C以下的温水洗泡双脚,一般时间为5~10 min,不要赤脚行走,穿着柔软透气的鞋袜,以免异物损伤足部皮肤。同时,要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的习惯,一旦发现有磨伤、水疱、感染等要及时处理。

2.6 使用胰岛素的指导 临床中对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已越来越普及。本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11例,出院后仍需注射胰岛素者5例。通过护士的讲解指导、操作示范,本组患者及家属基本掌握了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药物注射单位的计算、注射时间的安排以及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更换等。教会患者或家属用试纸或血糖仪定时测尿糖、血糖。

2.7 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 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特殊症状(如头晕、心慌、乏力、出冷汗、手足或嘴唇麻木等)和防治知识。最易出现低血糖的时间是在注射胰岛素后2~4 h,嘱患者身边常备一些糖果和饼干等含糖食品,以便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迅速服用。经指导,本组患者基本掌握了相关知识,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低血糖。

3 结果

实施护理指导后,患者及家属的糖尿病知识水平和患者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增强。通过问卷调查,本组患者28例能够掌握糖尿病基础知识、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27例能够积极控制饮食;26例能够坚持每日适当运动;25例能够坚持每日进行足部检查和护理;29例能够按要求服药、知晓低血糖的症状及如何预防和处理;28例能够主动监测血糖、尿糖;11例胰岛素治疗者9例能够掌握注射方法和技巧;患者家属绝大部分能够掌握糖尿病基础知识、技能和防治方法,并协助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本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增强了患者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自我行为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自护行为,有利于充分发挥患者在护理活动中的作用,使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逐步实现良好的自我护理。同时,患者家属的积极支持、协助和配合,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护行为、控制疾病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敏丽.慢性病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0.

2 国秀娣,成琦.老年糖尿病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96,11(8):2930.

3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10.

4 陈家伟.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4(2):5152.

第9篇:皮肤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1加强全科医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全科医疗是一种深入群众生活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比较全面化、规范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患者,关心病人,在我国的传统医疗发展中,就已经形成了善于专研、博学探究的医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大医精诚,杏林春暖”的医疗道德,这些医学思想随着医疗体系的发展已经逐步得到了提炼升华,最终融汇于医疗行业的职业规范中。作为全科医疗的主要服务人员,全科医师是与病人最先接触的基层医生,患者由于受到伤痛的刺激,特别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感、无助感,这就需要全科医生在进行患者身体伤痛的救治时,还要关注患者心理上的恐惧,对患者进行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关怀和疏导,是患者减轻对身体伤痛的焦虑感。通过全科医生的全面诊治和治疗,患者在受到医疗保健的同时,还将对医生产生感激之情,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全科医疗的服务质量,达到社区居民的满意,并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2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

2.1注重医疗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由于当前实行的社区医疗和医院就诊的双向医疗模式,在坚持“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护理念基础之上,不断增强全科医生的基本知识,为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治疗提供医疗保障。

2.2掌握系统的内科知识

在医疗系统中,由于健康医疗的分科比较细,内科又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医疗部门,一般来说,内科的基本功包括对病人病史的查询、分析病人的心电图和相关化疗结果以及给出合理的额诊断判断等,在当前的医疗体系中,很多年轻的医师并不注重医疗诊断的基本环节,在患者还没描述完整病情的时候,医生就已经给出了自己推测的诊断结果。所以在改进医疗方案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医生的职业诊断,在具有扎实的医疗基本功的基础上,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重视医疗诊断中的视、触、叩、听,通过科学的检查以后在给出明确的诊断方案。如果全科医师的内功基本功不过关,就十分容易造成对病患诊断的误诊或者漏诊,甚至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2.3掌握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诊断

社区的居民人流量较大,并且从幼儿、年轻人到老年人,所以全科医师就必须要系统掌握多学科的疾病诊断,并熟悉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以便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全面的医疗诊断。据调查,当前的社区医疗主要以心血管疾病、软组织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以及皮肤病等常见病居多,并且老年人中的多发病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脑血管病为主,但是病情程度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当前,大多数社区的全科医师在眼科、妇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医疗技术的学习,最重要的基本诊治技能仍有待提高。

3具备高尚的医疗职业道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师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正在不断的增加,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甚至出现医患纠纷的问题,为了及时解决这种问题,必须注重医疗中的以人为本,除了增加对疾病诊疗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升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照料,这也需要患者更多的理解医师的工作,形成医患关系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另外,由于现代社区医疗模式的开启,也为医患关系的缓和提供了机会,在诊疗过程中,全科医师可以更加接近社区居民的生活,是重塑医师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需要全科医师把握当前的职业发展需要,以最真诚的服务意识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4强调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不断促进自我发展

由于社区医疗主要面对的是广大社区居民,所以全科医师的工作相对于医院来说就显得比较独立,缺乏与其他科室部门之间的医疗交流,容易导致全科医师的专业知识陈旧,无法及时与当前最新的医疗技术接轨。所以当前的全科医师大多都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以及临床诊疗经验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社区全科医师不断拓展医疗知识范围,主动吸取新的医疗理念,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以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实现自我专业的突破,并不断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积极参加医疗培训或者争取进修金辉来实现自我职业的长期发展。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