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估值方法范文

医药行业估值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估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行业估值方法

第1篇:医药行业估值方法范文

1月份,受到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A股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调,A股整体下降了8%。在这轮下跌过程中,医药板块整体上涨超过2%,跑赢大盘超过10个百分点,继续展现出在大盘弱市情况下避风港的角色。1月份是年报业绩预报集中披露的时期,医药板块有近一半的个股披露了2009年的业绩预报,其中80%都是预计业绩同比增长在30%以上,其中70%的业绩增长在50%以上。2009年良好的业绩增长趋势给市场以更强的信心,抵消了医药板块目前高企的估值水平。

医药板块2009年预计实现净利润超过200亿元,相对于目前7600亿元的总市值,整体的市盈率在38倍左右,但是如果剔出非经常性损益以及低估值的原料药股,目前行业2009年整体的市盈率已经接近50倍,是市场整体市盈率的2倍,即使医药板块2010年整体业绩有30%的增长,而市场整体业绩增长10%,2010年的绝对市盈率超过35倍,相对市盈率也接近1.7倍,在历史上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医药板块已经透支了2010年全年的业绩增长。

2月份如果宏观经济政策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市场继续维持目前的格局,则医药板块在良好的业绩预期支持下将可能继续保持强势特征。从1月份上涨幅度较大的个股来分析,主要是业绩超过预期的个股,如长春高新和江中药业,以及估值相对比较低的个股,如康缘药业、益佰制药和华东医药等。由于业绩预报已经基本完成,后续上市公司2009年业绩超过预计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相对低估值的个股在2月份可能会获得较多的关注和补涨的机会。

但是从2010年上半年乃至全年来分析,医药板块的空间有限。

医改深化行业延续乐观

随着2009年医疗体制改革推出了多项措施以后,2010年医疗体制改革进入了试点和观察效果的时期。2010年的第一个月市场主要集中的基本药物的配送商的选择以及医院改革的试点方面。在基本药物的配送环节上,原来国家计划推出统一的方案,但是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由于基本药物是以各省为单位展开,各省还增加了补充的基本药物,因此配送也基本上也由各省来制定配送商的选择方法。

在各地确定了配送商以后,基本药物制度将会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计划在2月底之前完成30%的覆盖,到2010年底实现60%的覆盖。但是目前对于实施基本药物以后对基层医院零差价销售药物带来的损失的补偿方案还没有完全确定,按照目前的形势看需要地方政府作为主力来承担这一部分的费用,这可能要等2010年各地的财政预算计划制定以后才能够确定,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在补贴基层医疗机构的难度较大,可能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援。在这种情况下,完成2月底30%覆盖,2010年底60%覆盖的难度较大。

中国政府网2月3日报道:国务院总理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由各省(区、市)分别选择1至2个城市或城区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三甲医院和2000多家县医院的联合工作,通过三甲医院的扶持来提高县级医院的技术水平,尽快把县医院提高到二甲医院的水平,解决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能力弱的不足,缓解我国人民群众对高层次医疗的普遍需求与我国医疗资源过多的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之间的矛盾。

医疗体制改革按照既定的方案在稳步的推进,因此我们延续以往的观点,医疗体制改革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并不都是正面的,医药行业也要承担一部分的医疗体制改革的成本,因此在看到医疗体制改革给医药行业带来的容量扩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药品价格的下降和单人次药品消费的减少。

行业大面积预喜

业绩快报全部正增长  截至1月底,共有11家公司公布了业绩快报,11家公司在2009年都实现了盈利,而且无论是销售收人和净利润都实现了二位数的增长。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11家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在15-25%之间,基本上和行业的增长数据相符,西南合成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较大来源于新的资产的注入,而乐普医疗的接近50%的销售收入增长则反映了血管支架这一细分子行业依然处于快速增长期。净利润增长幅度在20-35%之间,基本上都快于销售的增长速度,说明上市公司的销售利润率水平有所提高,这和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相同。

预增公司原因各不相同

目前有50家医药类上市公司预计2009年利润实现增长,其中预计业绩增长在50%以上的公司超过30家,预计业绩增长超过100%的也超过20家,反映了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9年所享受到的政策优惠、流感疫情所带来的突发性业绩增长以及利率下调带来的财务费用的卞降。

在2009年,医药类上市公司取得了可以成为辉煌的业绩增长的背后,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这对于我们分析2010年医药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有所帮助。

第一点是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医药公司增长速度显著放缓,业绩开始分化。未来中小板医药企业的分化会更为明显,一些企业会成长为垒业务模式的大型制药集团,一些则继续走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而一些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

第二点是主营业务外的收益在业绩增长中唱主角,但是如果剔出这些因素,医药行业的大面积,高幅度的增长就不会这么明显。

第三点是利率的下调对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影响明显,最为突出的就是贷款较多的医药商业类公司,但是随着加息周期的到来,这种收益将会逐步淡化。

第四点在主营业务快速增长的企业中,昆明制药和海南海药是推出股权激励的企业,而新华制药和星湖科技则是产品毛利率大幅提高带来的业绩的增长。管理层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业绩释放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观察。而2006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原料药品种的价格都有过明显的上涨行情,这让我们要重新审视原料药行业。在环保日益加强的今天,污染权能否成为一种资源而给相关企业带来超额收益。2010年原料药的价格波动依然会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业绩增长难敌估值过高

医药板块一直处在高成长预期与高估值之间:的矛盾中,0009年前三季度医药板块整体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了22%。按照目前公布的业绩预告判断,2009年全年医药板块主营业务利润增长在27%左右,其中有不少渠道补充库存和流感疫情爆发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长。2010年医药行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上市公司也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财务成本,转型成本等多项成本上升的压力,预计2010年整体的业绩增长会略低于2009年,在22-25%之间,达不到市场预计的30%以上的增长。

因此在目前的价格上,大部分的医药股缺乏足够的安全边际,随着年报的逐步披露,市场对医药股的预期也将会有所下调,进而影响到医药股的股价。

第2篇:医药行业估值方法范文

在炒股前,艾波对经济几乎没有了解。他通过一本名叫《炒股入门知识》的小册子了解关于股票的基础概念。刚入场的失败让艾波焦虑,他开始每天都向身边炒股的同事打听:哪只股明天会涨起来,幻想着会有那种翻一番的股票出现。

艾波的投资风格激进。他喜欢重仓某只股票或者某个行业的股票,还曾不顾朋友的建议,在大家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对煤炭股持续加仓。

由于工作原因,艾波经常会看工信部对各个行业的“十二五”规划,然而在规划出台之前,一些热点题材已经被炒作了。这时候他会根据市场的热点,研究工信部的文件,结合分析热点实质,再选择要不要跟随,如何跟随。

“顺势而为”再加上“寻找不确定中的确定性”,就是艾波的炒股理念。所谓的“不确定中的确定性”是指在对某个行业或企业高度认可的情况下,即使短期中期走势难以判断,但长期机会巨大,艾波也会“坚决建仓”。

艾波爱看各种民间炒股大师的博客,还会跟炒股的好友切磋交流。“听别人的炒股思路,我总是逆向思维—当所有人都知道一种方法能赚钱的时候,这种方法的赚钱效应肯定会消失。所以每次听别人分享炒股思路时,我总会告诉自己,以后不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炒股,更重要的是借鉴别人的分析方法。”

个股分析

艾波最得意的股票:闽福发A(SZ:000547)

2012年1月初,艾波发现闽福发A在跌到4元钱时成交量稳步放大、逐步上涨,于是便潜伏了这只股票,并在大盘调整那段时间继续介入。2012年5月初,该股涨到6元钱,艾波顺利出货。

艾波为什么选择它?

该公司拥有非常多的概念:参与金矿(公司合营企业大华大陆公司,计划以现金1.3亿元入股宏益矿业公司,开采凤山县金矿);参与金融(入股广发证券)、新能源汽车(参股奇瑞公司),还是军工概念股(公司为部队各军兵种提供挂车电站,柴油发动机组成套设备)。

中信建投上海沪闵路营业部副总经理王炳伟

多注重主营业务的增长,少关注概念性题材

闽福发A一季报业绩增长高,是该股近期相对走强的主要原因。但公司的主业还是在通讯行业方面,其他的各类参股概念对公司的业绩不会有太大的提升。部分机构的参与也是看中公司的利润增长较高,其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值得跟踪和关注。

很多人都喜欢炒作题材股,但是市场上却很少有散户真正赚到钱。我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1. 对于公司经营业务只看确定的部分,不确定的概念炒作谨慎操作。要对公司进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2. 短线操作要及时止损,切勿贪多。

为何8成的仓位?

艾波认为2012年的PMI已连续6个月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而2011年年底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参与了一些制造业的调研,企业主表示当时他们的毛利率连5%都不到,所以艾波认为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定会有一定程度的放松,可以提高持仓。

第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时,股市跌到2200至2300点,艾波开始进场。此后每个星期都会加2到3万元资金进去。一直持续到2100点。股市开始反弹后,遇到波段调整继续加仓。

仓位分布理由

煤炭有色板块

艾波说煤炭行业他肯定长期持有,“越跌越买”。短期看虽然煤价上行空间不大,但煤炭股价格调整会领先于煤价调整大致半年时间。煤炭股与宏观经济环境关系密切,目前经济形势不景气,但已基本处于谷底位置。如果等到实体经济真正出现扭转,煤炭股可能已经爆发过了。

持有红星发展:具有小金属概念,钡与锶产能全球第一,钡与锶矿资源谋求国家保护、国际话语权与定价权的预期强烈。

机械行业板块

该行业目前处于低估状态。虽然预计二季度企业的业绩仍难以好转,但是国家已经开始进行一些大的企业合并,并对“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机械制造业进行重点扶植,部分股票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

持有机器人:依靠其前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优势,主要产品工业机器人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激光加工、洁净环境机器人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是“十二五”重点支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企业。

医药行业板块

医药行业虽然2010年涨得很多,但是未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具体来讲有两个方面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是民族品牌,例如知名品牌像同仁堂、云南白药,包括现在走势比较差的马应龙;另外一方面是医疗器械制造,虽然现在这些企业的股票给的估值都相对较高。

持有丽珠集团:苗药生产企业龙头,公司的心脑血管、止咳化痰和感冒用药等产品特色鲜明,自有太子参等中药原材料种植基地,有资源优势及价格上涨预期,在研乙肝用药Y101,具有想象空间。

未来考虑可能加仓的个股及行业

酒鬼酒(SZ:000799)

艾波认为酿酒行业是A股真正的价值投资之所在,虽然目前处于高位,但如有深幅调整,可大胆介入。高端白酒如贵州茅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但中长期看,酿酒行业有三个投资点:一是中端白酒的市场前景广阔,尤其像泸州老窖,具有一定高端市场的同时,又有多个子品牌面向中端及低端市场,后续发展值得期待;二是中华名酒的复苏,像酒鬼酒;三是葡萄酒行业,代表是张裕,这取决于人们饮酒习惯的改变,长期看也值得期待。

中核科技(SZ:000777)

艾波认为现在核电行业整体都属于高估值,尤其是中国核电。但是中国的核电事业肯定要发展,核电的审批也一定会恢复。而一旦恢复审批,核电股的上涨将会非常迅猛。

中信建投上海沪闵路营业部投资顾问胡建宇

煤炭板块短期机会不大

国内港口煤价运价上周出现下跌,显示下游需求继续弱化,5至7月份煤价走弱概率较大。煤炭行业的确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煤炭行业4月份的信贷、工业增速、发电量数据的恶化触发了央行降准的措施,预计先行指标即将触底,全年宏观经济风险并不大;政策上由微调到继续宽松已确认,政策利好有望对冲经济下滑预期。市场短期风险不大、机会不大。

红星发展是化工企业,本身没有矿产资源,或者说采矿收入占公司业绩的比例微乎其微,谈不上小金属概念。作为一个前期被大幅炒作的公司,公司业绩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增长,并不支持股价继续上涨。

机械行业板关注海洋工程装备

更看好机械行业中的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随着各国对大陆架资源的重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开始步入黄金发展期,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采设备的发展前景看好。2011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订单达69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海工装备技术含量高,造价也高。2011年钻井装备和生产装备价格平均每座3.97亿美元,远远高于船舶制造单价。目前,多家船舶行业巨头正积极进行转型扩张,迅速提高海工装备业在业务结构中的比例。这也为全球造船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延续“蓝筹”+“细分行业龙头”的推荐逻辑。

机器人作为一个创业板的公司,一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37.45%,利润增速下降10个百分点,但是依然维持较高的利润增速。作为“十二五”重点支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企业,利用PEG估值模型进行估值,该股当前股价19.9元估值合理。

医药行业板块留意政策转向

医药板块正走出政策底(低价招标转向)和盈利底(普药企业盈利改善和中成药成本下降),全年乐观。目前该板块2012年预测市盈率22倍,扣除金融服务后,相对市场溢价43%,估值基本回到历史均值。

今年医药板块个股走势将会类似2007年。2007年的新医改使企业广泛受益。其中,一二线公司弹性小,没有催化剂的公司走势偏弱,而一些弹性大的公司走势较好;2011年普药和商业药受政策压制较大,一旦政策转向,受到压制的企业盈利改善的弹性很大,从而为股价增值带来弹性空间。广州药业收回王老吉商标这一重要事件值得关注,广药和白云山股价虽然已经大幅上涨,但之后如果合理回落,应该考虑其中长期价值。

丽珠集团题材比较多,抛却这些题材,该股本身估值就比较合理,如果之前提到的这些题材能够给市场带来短线活跃的机会,那么估计未来一段时间无论短线还是中长线都有较大的看点。

艾波考虑加仓的个股及行业

酒鬼酒是国内唯一的“馥郁香型”白酒,曾经通过超高端定位成功树立名酒形象。公司现有产能2万吨,成年基酒3万吨以上,构成良好的品质保障。2010年开始公司营销体系初步到位,已显出较好的营销效益。2011年公司业绩创出新高,我们认为这不是一次偶然的爆发,预计2012年将继续确定的增长。

从技术上看,酒鬼酒趋势近期比较强势,可继续持有,但处于高位震荡,若想止盈,可先适当减仓三分之一。

核电是中国新能源的基础,更安全、更高效则是未来核电发展的方向。在“核生热,热生气,气生电”的基本发电原理下,1950年代开始的一代核电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今天以二代和二代半为主的核电技术路径上。我们认为,随着三代核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各国在四代核电技术上的不断投入,核电正在朝着更高安全性和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日本核泄漏事件给全球范围内发展核能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影响了核电审批和建设进程。目前整个行业的投资热度正在下降。

至于中核科技,该股近期不破五日均线,如果可以守住21元,可以继续看上;若是破21元,则注意适当减仓。趋势不强。

投资理念

跟着工信部政策炒股

艾波平时会看很多工信部的各种文件规划以及行业的“十二五”规划。然后根据“十二五”规划以及其他的相关文件选择相关行业。

艾波如何看准一个公司

看公司拥有的资源或者产品的发展前景。

关注每股净资产及企业增长速度。看以前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有没有持续性。如果持续性强,将来预期比较好,则有投资价值。

艾波的投资技巧—如何参与题材炒作

找到题材相关股票:从股吧中把大众股民对某类题材感兴趣的股票全部列出来。当板块启动时,先看龙头股是什么,然后看这个题材类似的股票。

入市时间:在个股涨停后等待调整的时间里,看市场表现择机入场,或等待较大回调参与第二波上涨。

何时退出:多数题材,一般介入后涨幅超过10%就会出掉,不再贪多;如果炒作个股距起涨点已经翻倍,会坚决出掉。

北京弘道黄浦投资投资总监路雷

艾波善于利用A股政策市的特点,结合具体行业和企业的实际运作数据,作为自己决策交易的依据。他现在挑选公司的思路基本正确,建议今后继续发挥自己对政策与企业基本面因素敏感的强项,寻找一个最熟悉的行业里最熟悉的好公司,在大盘确认中长期向好时做波段持股。同时着重关注行业的龙头品种、高毛利率和较高壁垒等,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容易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企业。

此外,股票价格只是对公司内在价值的一种体现,并不是直接反应。特别是某个较短的时间段里,我们没办法确定地说某个公司或某个行业的估值低就一定会涨。相对的低估值可以帮我们寻找一个相对的安全区间,然而启动却需要天时地利的配合。艾波强调的诸如机械非常低估、有整合预期,这些都是炒作的必要条件,但会不会轮到它们还需要市场的实际检验,我们不要去预判。

Tips

艾波的一次失败经验

发展(SZ:000752)。艾波一开始很看好这只股票。但第一波拉升后股价的调整期很长,艾波挣到一点钱就抛掉了,没有获得最理想的收益。

失败经历的经验教训

1.最初的判断往往是正确的,尤其是对题材鲜明的个股的预期。但大盘下跌时往往泥沙俱下,大家都很悲观,自己也不敢进,回过头来看其实当时的判断并没有错。

第3篇:医药行业估值方法范文

【关键词】换股合并,换股比例,现金选择权,价值评估

2008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需要做优做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按照城市产业发展和国资整体布局转换的要求,优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产业资源的整合,优化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比重结构,鼓励国资企业(集团)走上市发展的道路”,并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

本次重组由三项交易构成,该等交易互为等效条件,共同构成本次重组方案不可分割部分。

按照上述方案,上海医药重组时曾提出以下三个现金选择权安排方案:

从以上比较方案中,公司最终会以方案二(中铝模式)为推荐方案。因为,方案二能够规避上实控股行使现金选择权的潜在争议,且资金压力适中。由于中西药业的估值过高,为平衡中西药业与上实医药股东利益,考虑折价换股吸收吸并中西药业,所以给予中西药业全体股东现金选择权将有利于股东大会的通过和重组的进行。上海医药重组后,基于对“新上药”的估值分析,流通股东行使现金选择权的风险可控。

三家上市公司的换股合并,对上海医药是否像合并预案中预测的那样起到了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或者说此次企业合并交易活动对上海医药的企业价值有什么影响?下面将运用三种主要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1) 股价分析法

为了便于观察上海医药(“新上药”)在资本市场上的走势特点,我们特意选取了两个参照体来衡量:一个是标的主要蓝筹股的沪深300指数,一个是同为医药流通行业的A股市值第二大的公司广州药业。我们将2009年4月30日到2010年4月30日的期间走势分为四个阶段,结合K线图,分析各阶段股指、收盘价格变化如下表2所示:

综合考虑第一到第四阶段,在市场得到医药重组消息的初期阶段到实施换股合并后,上海医药的股价在市场上的表现是良好的,超过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其中广州药业也走出了超过指数行情的良好走势,显示出了整个医药流通行业的盈利看好预期。

(2)财务指标分析法

为了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来评价换股吸收合并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效应,我们选取了2009年12月31日(备考利润表)、2010年12月31日(重组完成第一年)和2011年12月31日(重组完成第二年)上海医药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衡量换股合并活动对上海医药企业价值的影响。

①偿债能力分析 如下表 3所示:

从以上偿债能力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医药在重组以后的偿债水平都有所提高。其中,流动比率三年普遍好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率逐年提高。资产负债率水平经过重组后,明显改变了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率较2009年有所下降,处于同行业较优水平。因此,在偿债能力方面,上海医药通过重组上市后,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②营运能力分析 如下表4所示:

从以上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中,可以看出随着上海医药重组规模的急剧扩大,各项营运指标较同行业平均水平有所偏低, 其主要原因在于与上海医药短期内密集的并购重组不无关系。新收购的各级子公司为上海医药带来大量资产,尤以CHS的影响最大。上海医药2011年应收账款较2010年增加了人民币36亿元左右,仅CHS的应收账款就高达人民币24亿元;同样的,CHS的存货金额占据了上海医药2011年存货总增量的接近一半。

③盈利能力分析 如下表5所示:

从以上盈利指标可以看出并购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逐年提高,各项盈利能力指标除营业毛利率以外,都处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上。公司重组后的净资产逐年提高,资产收购速度迅速。但是,公司的营业毛利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制药业务2011年实现毛利人民币41.7亿元,较2010年下降了人民币3.1亿元,毛利率下降近4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对原子公司广东天普实质控制权的变更使得两项具有较高毛利的产品被剥离,对制药业务的毛利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制药存量业务的毛利率下降近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2011年药品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引起,其中尤以中药材价格上涨最甚。中药产品占据了制药业务总量的近1/3。

2011年,医药分销业务实现毛利人民币32.7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人民币11亿元,增幅高达50.9%。医药分销业务的高速发展使其毛利占比从2010年的30%扩大到了2011年的40%。但就7%的毛利率而言,则比2010年小幅下降了0.3%。受制于整个医药分销行业重组的大环境以及国家对于分销产业链差价率的严格管控,分销业务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上海医药也受到影响。

重组完成后,在中国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中,拥有国药股份和一致药业的国药集团依旧主导行业发展,在经营与财务管理各个方面均占据明显优势。而上海医药在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方面表现强劲,发展潜力亦不容小觑,只是营运效率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因此,总体看来医药重组后价值效应得到了积极的体现。

此次医药产业重组符合上海市政府的产业政策调整,对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上海医药的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抵御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重组后的“新上药”成为了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规模仅次于国药控股的标杆企业,企业价值得到了提升,为上海医药带来了积极的重组效应。

但是,上海医药大规模重组工作基本完成后,由于资产重组规模大、涉及面广;重组完成后,上海医药无论是业务范围还是产品种类都将大幅度增加,且业务板块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内部组织架构复杂性大大提高,后续整合的难度依然很大,对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到位仍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短期内可能存在整合后相关企业在盈利水平或是协同效应方面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风险。上海医药内部仍亟需开展运营和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应。

同时,医药板块行业增速放缓,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在国家推进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医药总额控费、零加成试点扩大,GSK事件影响加大,抗菌药物限用,全国各地重启药品(基药)招标工作等使得医疗机构用药金额增幅进一步受到遏制,行业增速有放缓趋势,整体利润率可能会继续走低。因此,医药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形式以及产业政策变化将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景气程度,并且行业走向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可能对医药板块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换股合并发展的还比较缓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制度改革,消除了长期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制度。但是,我国还处于全流通初期,市场上还存在着非理性的赌博心理和投机炒作行为;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还不太完善,因此必须加快股票市场改革的步伐。

新的合并会计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购买法。换股合并是合并的一种方式,因此非同一控制下的换股合并也应当采用购买法核算。但以中国目前的国情看,换股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包括购买价格的确定,所增发股票的公允价值如果以其合并生效日的市场价格计算就需要我们的股票市场价格充分反映其内在的价值。同样,中国的生产要素市场目前尚无法提供各种资产准确的公允价值,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无法准确确定。

因此,为了防止股票价值中的虚高现象,建议在确定购买成本前,可以用同行业股票发行价格的平均价格对为实施换股而发行股票的价格进行调整。采用“基于账面价值的购买法”,不调整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资产账面价值,将购买法与账面资产净值差额全部列为商誉,与合并后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参考文献:

[1]陈革,2004,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首都经贸大学博士论文

[2]陈亚民,2008,《战略财务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栗煜霞,2008,《中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杜兴强,2007,《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版)》,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第4篇:医药行业估值方法范文

4月突如其来的一系列地产调控政策,将市场预期的周期股引领市场反弹的预期彻底击垮,而大盘蓝筹股节节走低,更使得众多基金经理高举的“价值投资”旗号再受抨击。

早在2008年熊市中,“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就曾备受质疑,不少人对之前牛市保持的价值投资思路产生怀疑,甚至否定。这类怀疑和否定近期重又抬头,且正反两方交战激烈,基金经理到底如何看待价值投资与短期回报的矛盾?

本周走进《投资者报》“基金经理面对面”专栏的嘉宾,分别是国泰基金投资总监归江、嘉实价值优势基金经理陈勤、兴业社会责任基金经理傅鹏博。归江用了地产商冯仑曾号召大家要“听奶奶的话”来调侃投资心得,“奶奶的话是什么?没错,就是常识。”无论市场大悲或大喜,投资者都应从常识的角度独立思考,恪守基本的投资常识。

价值投资不等于不挣钱

《投资者报》:在上一轮熊市中,很多人一提长期价值投资就认为是短期回报不行,从去年四季度以来,被认为价值投资者“爱”投资的蓝筹股持续不振,让各方对价值投资重新质疑,你怎么理解长期理念和短期基金业绩表现之间的关系?

归江:相信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其实是基金行业的承诺而不是托词。现在一谈长期投资,包括很多基民在内的投资者都会认为,这势必意味着短期业绩就一定不行。这其实是对价值投资的误解。

比如,我们没有参与去年6、7月份市场最疯狂的有色、煤炭等资源类个股的炒作,并在7月初率先减仓,这些都是遵循着价值投资原理的操作。缺了这些“炒作”,我们的业绩也还不错。

中国的股市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特征就是波动性高、成长性高。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可能不会在短期内获得暴利,但可以为投资人在长时间里带来合理稳定的回报,因此其在新兴市场中仍是一套很好的投资方法体系。

不成为排名游戏的角斗士

《投资者报》:但我们也知道,几乎所有基金经理都疲于应付短期排名的压力,你会为了让公司旗下的基金业绩短期排名好,而给基金经理施压吗?

归江:我们不希望自己公司的基金经理们成为排名游戏的角斗士、圈钱游戏的孱头和过山车的驾驶员,而是有独立价值观,能够为持有人创造绝对价值的人。

我们关注企业,但只在乎企业的内在价值。此外,我们其实也不太研究市场的短期波动,但会判断市场的重大转折点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关键时候,往往是客观的、基于长期的历史研究给了我们力量。

《投资者报》:其实,不管是2008年的熊市还是最近有关价值投资的争论,都存在“A股市场缺乏价值投资标的、上市公司成长抵御不了市场波动”的看法,从你的投资经验看,真实情况是否如此?

归江:在公募基金业的多年投资经历,让我对价值投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有脱离市场波动的、内在的规律在主导市场,这就是企业的内生增长完全可以覆盖市场和经济的波动,长期投资回报取决于企业的内在价值。

美国最近有一本书专门研究1955年以来财富100强企业的成长规律,发现企业停止增长的原因有85%是出在内在管理,外部市场的因素只占到15%。而中国过去十年的资本市场也体现出相同的规律。

问题是,不管媒体还是卖方的报告往往都把焦点放在政府政策、宏观经济上,但我们必须要记住,宏观因素、市场波动并不能决定我们的长期收益。这种群体性的误区,正是我们低价买入好公司的机会。

《投资者报》:我们注意到,陈勤管理的基金名称就带有“价值”,而且特别强调是以“相对价值投资理念”为核心,这听上去很飘渺,怎么理解和实现这样的描述?

陈勤:要从理论上讲清楚以相对价值投资理念为核心,其实挺复杂,简单来说主要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在此原则下,根据不同的经济周期及市场趋势研判,决定基金的大类资产配置以及行业偏离决策;其次是在个股选择上,通过深入研究寻找优质企业,运用估值方法估算其内在投资价值,并根据国内市场的特殊性及波动性,综合考虑可能影响企业投资价值以及市场价格的所有因素,发现具备投资价值的个股。

目前市场投资机会可能存在于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异、基本面改善、亦或市场预期改变所提升的投资价值等,因此,相对价值投资适用范围广泛,在各种市场、各种行业都能挖掘出价值型投资机会。

生物医药具弱市逆涨可能

《投资者报》:如果秉承价值投资的脉络,接下来的投资机会在哪?

第5篇:医药行业估值方法范文

其中,中国建材集团以344.6亿美元营收第三次上榜,列第319位、全球建材企业第2位;中国医药集团以261.9亿美元(合1650亿元人民币)营收第一次入围榜单,位列第446位、全球医药企业第10位。这也是国内医药行业第一家跻身500强的企业。

4年前,宋志平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出任营收规模650亿元的国药集团董事长。彼时,宋志平在接受《英才》采访时给自己定下目标:十年后,全世界如果只剩下五个医药公司,其中应有一个是国药。

2013年9月,再次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他乐观地预计:“今年国药集团的销售可能要超过2000亿元。”

过去10年中,国药集团的营业收入年均增幅32%,利润总额年均增幅45%,总资产年均增幅32%。毫无疑问,从收入规模及增长速度来看,国药集团表现耀眼。

然而,在医药行业,大多数观点仍然认为只有研发才是王道。事实上,医药研发和制造业务的利润率也确实比流通业务高出许多。而在国药集团去年1650亿元的营收中,主要来自国药集团传统强项"医药流通配送",医药工业的收入仅为130亿,位居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十强榜中第8位。

作为一家以流通为主、利润率微薄的企业,国药集团如何与那些利润丰厚的跨国制药巨头竞争?

在医药流通领域,国药集团已经是国内市场上遥遥领先的老大;但在研发和制造方面,国药集团的优势并不突出,未来它将如何弥补“短板”?

疫苗、化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医院与大健康产业……哪一个将成为国药集团的下一个发力点?

笑言对国药最大贡献就是在国药主业"医药产业"中加了“健康”两个字的宋志平,虽然他和他的国药团队未来要走的路或许并不那么平坦,但令人期待。

重新讲故事

在今年的《财富》全球500强榜单中,共有10家医药类企业。除国药集团外,其余9家都是以研发见长的跨国制药公司,其中辉瑞制药的利润率达24%,利润率最低的默沙东,也有13%;相比之下,国药集团不到2%的利润率,倒是更接近零售行业老大沃尔玛(利润率3.6%)。

对于“靠卖药发家”、低利润率的质疑,宋志平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用终端拉动实业”也是一种不错的打法,国药集团以流通商而非大药厂的身份跻身500强,并没有什么不好:

“如果没有配套的物流和服务来支撑,制造业其实是苍白无力的。过去很多人崇拜制造业,觉得工厂冒着烟才是在‘干正事’,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我们做的是无烟工业,没有污染、没有排放,也能做到500强,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转型升级。”

4年前,宋志平出任国药集团董事长的同时,国药控股(01099.HK)已敲定上市。“国控本身是以医药流通配送为主的,上市后,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建全覆盖全国的商业配送网络。”两年前,宋志平曾对《英才》记者这样说。

在国药控股上市前,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国内共有1.3万家医药批发企业,其中八成以上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到1亿元,前三家的总市场份额约20%。而在美国,三大医药批发企业麦克森药物批发(MCK)、卡迪纳医药(CAH)、美源伯根(ABC),占据了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

中国的医药商业网络急需整合。国药控股在关键时刻上了市、融了资。迅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分销配送及零售网络,正如宋志平说“先把网络搭好,剩下的事情都来得及。”

此后一年,商务部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通过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充分市场竞争,培育1-2家年销售额过千亿、跨地区、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过百亿元的区域性大型医药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占全行业年销售总额80%以上。”2011年,国药控股成为国内第一家销售额超千亿的医药流通配送企业。

如今,通过大规模的整合,国药集团的医药物流分销配送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176个地级以上城市,14万家行业客户,三级医院覆盖率达95%;拥有与国际水平接轨的30个配送中心和近300家分销中心。

曾经与国药集团规模相当、被业界并称“三驾马车”的另外两家央企——上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201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80亿元人民币、981亿港元(约合789亿元人民币),与国药集团差距明显。

“国药的体系确实非常成熟,在国内没有人能超越他。”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生物谷董事长张发宝认为,国药集团的整个体系基本已经搭全了,这让它相比其他同行更有竞争力。

事实上,中国医药行业的“三驾马车”,都在全国配送网络的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关:在中国,医药流通有很多政策壁垒,每个省、每个区域的政策可能都不一样,而且上游的制药企业很少有特别强势的,不少制药企业必须借助有资质的流通商才能完成药品的配送和销售,这种背景造就了国药、九州通(600998.SH)这样的商业巨头;而在美国,像辉瑞这样的上游大药厂,非常强势、议价能力很强,而且其全国的流通体系基本是统一的。因此,药厂只需要找经销商代为销售,药品的价格和售后还是由药厂自己掌控。

不过,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虽然国药集团体量已经堪称“巨无霸”,但目前来看,并未对整个医药流通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反而是提高了行业集中度,促进行业发展趋向规范。

除了传统的医院、零售药店等渠道,在电子商务领域,国药集团也开始发力。

今年7月,国药集团旗下的产业基金国药集团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向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医药商业领域,面向医院的第一终端基本已被占领完毕,市场集中度很高;而以药店、诊所为主的第二、第三终端市场,被1万多家小型医药批发企业瓜分,市场集中度非常低,想象空间较大。这个市场的特点是客户数量多、地区分散、单位规模小,服务成本、服务难度都远远超出第一终端。

作为国内第一家B2B医药电子商务企业,珍诚医药在线已在这一市场上深耕10年之久,其创造的“药联5万家”、“云联千商”的模式,正是针对这一市场“多、小、散、乱”的特点。在此之前,其已经获得包括华睿投资、通联资本在内的多家机构投资。

据统计,2011年,中国医药电子商务规模仅为4亿元,到2012年就超过15亿元,增长幅度高达300%。

“相比其他行业电商的持续烧钱、大起大落,网上药店相对更稳定,一般实现盈利也更快。”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药品比较特殊,相关部门对于网上药店的交易资质有着严格的管控,网络售药的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这就避免了“一窝蜂”式的恶性竞争。

“老大”的短板

201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国药集团旗下主营医药商业的上市公司国药股份(600511.SH)、国药一致(000028.SZ),净利润率分别为4.1%、2.6%;而专注生物制药和诊断试剂的天坛生物(600161.SH),净利润率则高达24.9%。

但在国药集团1650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制药工业板块的销售规模仅130亿元,天坛生物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仅9亿元。

谈及国药集团的发展前景,张发宝认为,“要成为真正的行业支柱,不仅要控制终端,还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

“商业零售网络可以通过并购在短时间里迅速做大,但医药研发和制造的技术门槛比较高,靠并购快速做大的路不一定能走得通。”正略咨询合伙人陈庚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了这样的担忧。

宋志平也坦承,国药集团虽然在国内已是公认的“老大”,但要成为全球大佬,最大的门槛是技术,研发和制药是未来必须要补上的“短板”:“我们这几年主要把精力花在搭建商业网络上了,现在调过头来就要开始整合医药工业,这个进展也应该会很快。”

他对医药工业板块的期望是:在2015年之前做到500亿元营收,其中化学药在300亿左右,生物制药和中药各100亿元左右的规模。

对此,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对《英才》记者表示:“国药集团在意识到自己的研发能力弱后,也着重在此方面施力,拉高短板,能够容纳的财富就会更多。”

国药集团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制造板块收入的5%—6%,拥有2名工程院院士和几千名科学家。作为集团研发方面的核心平台,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为中国整个化学药行业贡献了50%的技术来源。

当初刚宣布国药集团与上海医工院重组时,医工院里很多人都想不通:我们搞研发的为什么要“嫁”给一个卖药的呢?

为此,宋志复去跟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沟通,用协同效应去说服他们:“一旦大家联合起来,此国药就非彼国药,我们能做成中国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平台。对大企业集团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协同效应。”

重组后,医工院的发展速度加快。2010年11月,在上海医工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医工总院成立后,国资委拨付了5亿元资本金来支持它的发展:“这是这么多年来国家为医药集团拨付的最大一笔资本金。”

过去两年,国药医工总院向跨国公司出售了两项技术,作价分别为1000万美元和600万美元,在宋志平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过去都是我们从发达国家买技术,现在也有人家来买我们的技术了。”

在刚刚过去的10月,由国药中生成都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得到全球市场“通行证”的疫苗产品。

国药中生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四大疫苗生产商,在国家计划内免疫疫苗市场,占有80%的份额;在全球市场,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国药中生近3年的出口疫苗达到1500万美元左右。

陈庚认为:在医药工业方面,国药集团的实力虽然并不算最强,但它在疫苗、制剂、现代中药、器械等领域有一定的优势,如果选中一两个重点发力,有可能很快做到老大。

对于医药工业板块,除了自主投入外,宋志平还打算将“并购重组”这把牛刀也拿来小试一番。

近几年来,国药集团先后收购了国内医用中间体7-ACA的主要生产商山西威奇达药业、印度仿制药生产商Aurobindo Pharma Ltd的中国子公司——阿拉宾度(大同)生物制药公司等。

2012年11月,宋志平还公开表示,国药集团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机会,希望能收购海外科技企业。

在研发上,中国跟海外的差距确实很大,因此,最快的办法就是通过并购,把好技术拿过来。为了与强势的跨国制药公司合作,宋志平甚至愿意放弃他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屡试不爽的杀手锏——“七三原则”(见本刊2011年第3期,《宋志平:做好的逻辑》)。

大健康平台

“大健康平台”是宋志平为国药集团规划的一个发展方向。

今年6月,国药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国药集团以现金出资,占70%的股权,对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和新乡市中医院5家医院进行集团化管理。

“医院是最后的一块资源,或者说是我们能分配的最后一杯羹,所以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另一方面,对国药集团来讲,如果有自己投资的医院,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销售上,就又有了一块稳定的市场。”

在中国的药品市场上,医院占据了八成的市场销售,药店等零售渠道仅仅占两成左右的份额。因此,医院对于医药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

至于要把医院办成什么样?王永庆创办的台湾长庚医院是宋志平心目中的一个样本,他希望国药集团投资的医院也能在即将到来的公立医院改革中起到鲶鱼效应:“世界上最好的组织是企业。对于医院来说,企业化运作能使它效益更大化。”

“国药集团投资的医院,目前是不分配利润的。”按照宋志平的想法,要把利润先留在医院,用作再生产、再扩大。但从长远来讲,最终还是要用市场化的机制来运作,“甚至会培养它上市”。

宋志平的布局是先在大中城市做10个左右的医院进行试点,然后建立模型,再推广开。“如果有10个左右的医院在手上,一是可以总结经验,二是可以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再去吸引投资,形成更大的资本,再去继续做。”

其实,早在2004年前后,卫生部就曾出台过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的政策,当时,也有不少医药商业和生产企业以托管、收购的形式投资医院,但由于那时的市场开放程度有限,真正经营好的医院并不多。

现在,医院市场开放的信号渐趋明朗。10月14日,中国第一个健康服务业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

因此,资本市场对于医院的盈利能力十分看好。张发宝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现在是投资医院的黄金时间。

除了医院,国药集团在2012年底先后投资控股了“1健康网”、现代阳光体检公司,杀入体检行业,宋志平希望国药还能涉足养老产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美国健康服务支出约占其GDP的17%,经合组织国家一般也在10%左右;而中国当前的比例只有5%。

“我总是讲央企要深根于大行业。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确是个大行业,但不局限于医药。美国的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大概有3.5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医药这一块只有3000亿美元。因此,不是说医药不重要,但作为国药这样的大型央企,又不能仅仅做医药,还应该拓展相关的领域。当然,不能搞简单的多元化和多角化,而应该从自身出发,做那些和原来的产业有关联的事情。”

轻资产并购

成立于1998年的国药集团,一向有并购重组的传统,至今一路合并了13个“中字头”的企业。

尤其是在2009—2010年,国药集团一口气与中生集团、上海医工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3家重量级央企进行了重组。

在并购重组中,最难的是文化的整合。而宋志平自豪地告诉《英才》记者,国资委领导曾经评价过,国药集团旗下4家央企的整合是所有整合里最成功的,“文化融合的非常好,迅速达到了合心合力。”

而新国药集团的快速增长,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间断地收购、兼并重组。

也有人曾质疑,为什么老要收购人家,自己建不行吗?

关于收购的好处,宋志平在前些年中国建材的发展过程中就深有体会。过去10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并购过600多家企业。在宋志平看来,有时候自己从零开始新建,对时间和资源都是一种浪费。

“海螺水泥用40年时间做成了全国最好的水泥企业,中国建材也想要做到最好,难道也要花40年吗?而且当时水泥产业已经处于过剩状态。那么我们就去整合现有资源,用了7年时间,做成了一个超过海螺的水泥企业。做医药也是一样。现有的药店已经在最好的位置上了,难道我们非得在它旁边再开一家吗?其实,把那些分散的药店和网络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模式和集团效应,也是一种价值创造。”

至于风险,宋志平认为并购要比自建的风险小,“比如说,并购一家水泥厂,你能够清楚地知道它有多少销售额、多少利润、市场在哪儿。要是自己建一个工厂,从设计到建厂、生产,再到把产品卖出去,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你有多大把握能预测三五年后的市场呢?”

对于中国建材和国药,宋志平认为二者的并购思路是一样的,都是以整合资源来实现快速成长,但具体操作方式则区别很大:“建材大多是‘短腿’产品,它的并购着重要考虑的是区域战略;而医药的并购几乎不需要考虑区域,其资产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并购时能否准确估值是最关键的问题。”

由于医药行业的技术门槛较高,其并购并不像建材行业那样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因此风险更大。

不过,宋志平并不惧怕风险:“高风险、高收益是通行的道理。风险和利润本来就是双刃剑。全世界做企业的,没有谁能获得高收益还能规避风险的。”

外行董事长

2009年6月的一天,宋志平正在前往首都机场的路上,突然接到国资委的通知,要他回去开会。

折回到国资委,宋志平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国资委领导决定任命他担任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的第一反应是:难道要把我从中国建材调出去?

宋志平在中国建材集团干了30多年,带领这家当初只有20亿元年收入的公司上市,一路过关斩将、合纵连横,做到今天年收入2170亿元的行业巨无霸。

毫无疑问,他对中国建材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对于医药,他从未涉猎。

因此,在接到任命通知后,宋志平答复的第一句话是“医药我不懂”;第二句话是“要是让我当国药董事长,建材这边大家肯定会认为这是个开头,以后要逐步把我调走”,国资委领导答应派人去中国建材,把这件事情讲清楚:绝不把宋志平调走,只是让他当个“双料董事长”;第三句话是“如果组织上认为这种方式好,那我就去做,我服从安排”。

15分钟的会开完,宋志平赶到机场,还赶上了原班飞机。飞到伦敦落了地,他立刻打开电脑,看看国药集团都有哪些业务,经营情况如何。

后来,宋志平在国药集团的内部报告会上讲:“来国药当董事长,其实我有挺大压力。社会上有一些看法,说怎么做建材的去做药。我只知道国资委在让我过来的时候,有一条选择标准就是要找一个学习能力强的人。既然来国药做董事长,就应该学些东西,至少要做到外行中的内行。”

正式走马上任后,宋志平很快去基层跑了个遍。有时候在药厂参观,他会详细询问关于各种萃取工艺等流程细节。大家觉得很好奇,董事长不是外行吗?怎么懂这个?

这时候,宋志平会笑着说:“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就是有机化学啊。说起来,建材是无机化学,制药是有机化学,制药才是我的本专业呢。”

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有人能靠30多年前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知识去掌管一家企业。事实上,宋志平接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后,几乎把原先还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和思考了。

“我不吸烟,也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也不打高尔夫球。很多人说那你干嘛啊?我说想问题,想累了就去看书,看书累了就去想问题。”

几年下来,国药集团上上下下慢慢地忘记了宋志平原来是个“外行”。

“因为我太融入了,甚至在开董事会商量事情的时候,他们也经常忘了我其实是个外行”,宋志平笑道,“但是我必须提醒自己,我还是个外行,我有自知之明,虽然很多事情我想了很多遍,但我最大的担心就是自己想错了。”

怕自己想错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多听各方面的意见。

国药集团的董事会一般都是从早上9点开到晚上9点,中午吃盒饭,大家边吃边讨论,晚饭就要到9点之后再吃。这样可以保证9个董事人人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中国建材,宋志平身兼董事长和CEO,从战略决策到具体事务都得管,“在建材,你不让我做我也得做,大家也得要我做,我要是想当‘甩手掌柜’,他们会跑到我家里来找我。”

相比之下,他在国药集团做的是“纯粹”的董事长,在董事会里也就是“九分之一”,只管大方向和战略,不干预、不参加执行层面的事情。宋志平觉得这样的制度也不错:“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所有的制度都要和实际相结合。”

药价虚高:错不在流通商

《英才》:有人说,当前药价虚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流通环节加价太多。国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流通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宋志平:道理很简单,如果真的是流通环节加价太多,我们不是应该挣很多钱吗?事实上,你看到流通业务的利润率是很低的。不过,因为这个行业比较混乱——美国90%以上的药品流通只有3家企业在做,而中国有1万多家——这的确造成了一部分资源的浪费。

此外,药价高的最重要原因还在于“以药养医”。现在中国的医院里,药价实际包含了供养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

《英才》:国药集团的销售渠道里,零售和医院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宋志平:三四千万收入,这算很好了,普通位置的店,年收入不到1000万。

《英才》:基本药物配送占的份额大吗?

宋志平:占了一大块。做流通零售行业的,关键看规模,哪怕利润率很低,一旦规模大了,都能赚钱。所以我们一直在做基药配送。

《英才》:今年国药集团首次进入500强。不过对比来看,国药的利润率比500强中其他几家医药企业低不少。

宋志平:确实,老有人问我说,怎么国药全是靠卖药啊?工业做得这么少,怎么跟人家竞争啊?第一,我们也做工业,今后会加快速度;第二,靠销售做大不丢人。国药集团走的是终端带动上游的路。

在中国来讲,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如果你手上没有市场,你的药厂怎么做?所以你看现在国药这几年发展这么快,是因为我们在市场上占领了先机,很多药厂要通过我们的网络进行销售,这样密切的关系也为选择性并购提供了一个前提,很多药厂愿意被并入国药,因为国药除了投资,还可以帮他卖药。终端网络是一个基础,现在国药的基础已经打好了。

投资医院:做更大的事

《英才》:6月,国药集团在河南收了几家医院,今后会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吗?

宋志平:会。我认为医院是最后的一块资源,或者说我们能分配到的最后一杯羹,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在一两个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加大力度。

《英才》:其实,除了国药,还有不少别的医药企业也在做这件事。你觉得国药有什么优势吗?

宋志平:会比他们都快,一定会做在别人之前。我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人,是一个想好了就做的人,不会拖泥带水。你别看我性情很温和,说话也慢吞吞的,但我做事不是这样。我是说做就做,而且会不断督促下面的人。

《英才》:对于投资医院,你心中有没有一个时间表?

宋志平:因为最近才刚刚进入,其实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我大致的想法是先在大中城市做10个左右的试点。一方面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之后拿这个再去吸引一些投资人,比如说一些基金、私募,再投入,形成更大的资本,再去做更大的事。

生物制药:先赶上再说

《英才》:在研发和制药领域,中国整个行业都相对落后,国药要在医药工业上发力,有哪些好方法?

宋志平:国外的跨国公司确实走在我们前面,不论从研发还是技术、产品,差距还是很大的。首先必须要承认这个差距,事实上,我觉得整个中国经济都是赶超型的,只有赶上了,才能谈得上超越。

至于追赶的方法,我们的想法还是要和跨国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比如说过去我们和跨国公司合作要求自己控股,现在就放弃了,可以采取我们参股,别人控股的方式。

《英才》:合作的具体形式呢?国药负责哪些工作?

宋志平:跨国公司有好产品、有完整的工艺,我们不参与太多研发。合作建厂,国药主要负责制造和流通。

《英才》:那国药能拿到核心技术吗?

宋志平:中国一开始制造汽车不也是引进嘛、手机不也是引进嘛。如果中国当年不跟人家合作,今天自己能会做吗?这其实就是一个技术扩散的过程。

《英才》:你去年也提到直接去海外收购生物制药公司。

宋志平:对,这也是一条路。主要是在研发领域,希望收购一些科研中心、高技术公司,毕竟在技术上国外比我们要先进很多,通过并购,充分利用国际上的优势,也是一种集成创优。

《英才》:去国外并购,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宋志平:首先,挑选到一个好项目很不容易。找到项目后,怎么能够准确的估值?尤其是在生物科技领域,很多项目是正在培养发育过程中的,你怎么判断它是否能够做出来,这里面是有很大风险的,但是高风险高收益。一个项目看起来越好,隐藏的风险往往就越大。

《英才》:有没有你觉得很好的项目,但因为估值太高而放弃的?

宋志平:放弃的多了。其实国药集团的底子并不厚,要想进行大的收购,我们的实力还有欠缺,所以我们必须精挑细选、提高命中率,减少失误。

真正董事长:决策执行分开

《英才》:作为国药集团的外部董事长,有没有你提出的提案被否决的?

宋志平:当然有啊。在国药,不管是谁提的提案,都要首先经过经理层,再到董事会。在董事会上大家一人一票,董事会有九个人,我的意见只是九分之一。

《英才》:对你来说,在国药集团做董事长难吗?

宋志平:当时国资委说,我这个外部董事长不需要坐班。我一开始给自己定的是每周去两天,后来我发现我去了之后,总经理得不时地来我办公室汇报。我在国药是不管执行层面的事情,如果我讲了很多话,人家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后来我觉得还是不去为好,听国资委的,不坐班。结果一不坐班,我这个董事长就做得非常好,跟总经理关系也很好。他只要定期跟我汇报,我就管决策、战略思想,定期给大家上上课、分析分析问题。

《英才》:作为央企的第一位“双料董事长”,你觉得这种制度以后适合大范围推广吗?

第6篇:医药行业估值方法范文

据《投资者报》最新推出的特别报道“抗震牛基金”数据显示,易方达基金在“抗震牛基金”多项考察指标中排名靠前,其中,“三项排名合计前五公司”指标中易方达基金以旗下14只产品入选的好成绩名列第二;在“连续两年业绩排名前1/5数量最多的前五公司”指标中,以9只产品入选的好成绩位列亚军;在“龙头基金继续强势前五公司”指标中,以旗下3只产品入选的好成绩排名第四。

易方达基金执着于“长跑中胜出”,旗下各类型基金均追求长期优异的投资回报,在主动权益、指数量化、固定收益等业务领域中具备均衡、卓越的投资管理能力。

剖析内因:执着于“长跑中胜出”理念结硕果

在基金圈,易方达基金公司执着于“长跑中胜出”的理念由来已久。这也正是该公司能够在《投资者报》“抗震牛基金”特别报道的各项指标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易方达在投研方面已形成四大特色。第一,主动权益投研团队已创建了一套成熟、独到的投资研究体系,特别是团队强调研究的前瞻性和准确性,用制度化、流程化、系统化的方法,深度挖掘投资品种的内在投资价值,为投资决策提供了强大的研究支持;第二,易方达主动权益投研团队使用“大平台,小团队”的管理方式,加强不同层级、不同团队之间的整体协同,并坚持“投资导向,研究驱动”,实现投研贯通及无缝衔接,将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投资结果;第三,主动权益投研团队坚持知行合一、共同成长的投研文化,始终保持开放、包容、不偏执及内外融合的学习心态,形成团队内部的凝聚力和通力合作;第四,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实现了对投资的全程控制,为投资者保驾护航。

对2016年的“猴市”,易方达基金显得颇为成竹在胸。“首先,投资中更加注重选股的安全边际,加强去伪存真的梳理,关注业绩和成长逻辑兑现的可能性。其次,立足中长期盈利成长性和稳定性的原则构建组合,适时对各类投资机会保持密切关注;兼顾短、中、长期的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散布局,保持组合流动性和稳定性,并积极适时进行结构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易方达基金告诉《投资者报》记者。2016年易方达主动权益投研团队将继续努力搭建平台、建机制,专注投研团队建设,加强“投资导向,研究驱动”的互动,力争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保持旗下产品的业绩稳定并执着于在“长跑中胜出”的理念。

权益类:着重“基于产业基础的成长股投资”

从易方达旗下权益类产品来看,易方达平稳转增长和医疗保健行业基金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产品。

Wind统计显示,作为平衡混合型基金的易方达平稳增长,2013年到2015年业绩持续表现领先,特别是2013年和2015年分别名列同类基金业绩前三分之一和第二名。

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经理陈皓 “以成长为主的全面均衡投资”为投资理念,奉行简单、朴素的投资价值观,个股投资侧重对景气行业个股市值空间的把握,获取公司早中期快速成长期的收益,偏好逆向操作,同时通过降低行业和个股的集中度来降低组合的波动和回撤。

展望2016年,陈皓表示,“将继续坚持从宏观角度研判大势与从微观细节深入印证相结合的投研思路,从产业中观层面入手做好阶段性的组合配置。2016年看好改革与创新两条主线:改革集中体现在从国企改革到供给侧改革,再到军队体制改革等广泛领域;创新集中体现在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再到金融行业创新等广泛领域。”

易方达医疗保健行业基金业绩稳定,曾连续两年业绩排名居前五分之一。据《投资者报》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场近3000只非货币型基金产品中,仅有227只于近6年中完成了这一目标,占比连1/10都不到,十分难得。

据公开资料显示,易方达医疗保健基金经理王勇科班出身,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偏爱三个方向,一是着眼于具备产业基础、竞争壁垒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二是着重关注具备持续性和弹性的成长类个股的投资机会;三是通过前瞻性的产业判断,来发掘未来价值被低估的品种。

展望2016年,王勇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称,“对医药行业的投资,需要深入挖掘个股的投资机会,提高对个股基本面和估值面的关注,尤其需要关注投资标的的业绩成长和估值匹配性。关注所司产业基础和前景,尤其关注基于产业基础的竞争壁垒和发展潜力;通过前瞻性产业判断,发掘未来一段时间市场价值被低估的品种。

固收类:建议信用配置向高等级逐步倾斜

固收类产品易方达基金表现同样出色。以易方达增长回报A(B)为例,该基金连续三年排名前1/3,而全市场完成这一指标的仅有170只产品,其业绩稳定突出性可见一斑。

第7篇:医药行业估值方法范文

【关键词】 并购重组 企业价值评估 问题 思路

一、并购重组和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

1、并购重组的内涵

并购重组,包含着企业并购与和资产重组。同时,企业并购与和资产重组是一组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种意思,其共同的特征是取得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与企业并购不一样,资产重组是指能够管理或控制企业资产的主体,对资产的结构或附加于特定资产上的权利进行调整的行为。同时,并购和重组相互渗透,它们不仅可以没有关联、分别进行,也可以互为因果。它们的区别在于并购重在股权关系,重组重在资产关系。

2、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

企业价值评估是对一个企业进行整体的评估,而不单单是将该企业各项资产进行相加,企业价值评估不仅要考虑企业目前拥有的所有资产的状况,还要考虑企业的持续获利能力,不仅要考虑有形资产的评估,更要深入研究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在进行评估时,既要考虑企业过去经营时形成的各种企业附加因素如商誉等,又要结合企业目前所处的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的调控,评估企业在未来可能获得的收益及期限,从而综合评估待估企业的价值。所以,企业价值评估需要有一种全局观,注重整体性,同时还要谨慎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去衡量一个企业的真实价值。

二、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中企业价值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有形资产价值,忽视无形资产价值

目前,企业并购重组时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一般会使用各项资产价值相加的方法,特别重视有形资产价值。而常见的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技术、商誉等,未在企业的账面上作出相应的计量和确认,但是这些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尤为重要。例如高新技术型企业,可能没有多少固定资产如设备、厂房以及原材料等,但是却坐拥一些高新技术、优异的管理以及其他一般难以获取的资源等,单看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显得毫无意义,与该企业的实际价值相去甚远。

2、评估方法选择及运用不当

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是国内外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主要采取的方法,每一种方法的使用都有不一样的侧重。一般地,能够用两种方法进行评估时,评估师会采用对客户有好处的一种方法;而在不具备同时用多种评估方法的条件下,误用一些评估方法人为造成资产价值虚高,导致并入的资产存在很多“泡沫”,为一些大股东挖空上市公司提供了方便。评估师在进行评估时,有时使用成本法会未考虑到评估企业所具有的一些“软资产”,这样就很难体现出其整体的盈利能力。此外,由于每家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地理位置等存在差异,很难采取市场法得出评估结果。所以,就企业价值评估来说,收益法相对而言是最适用的评估方法,而成本法、市场法只能是作为备选和参考的方法。

评估方法运用不当突出表现为对收益现值法的滥用。虽然收益现值法在国外采用比较广泛,但是由于国内缺少关键信息的公开,参数的取得途径有限,使得收益法的使用有着很大的人为控制空间,一直以来都被市场置疑和诟病。

3、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投行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证券市场暂时还只发挥了融资功能,其余基本功能如价值发现、分摊风险、资源分配等均还未发挥应有作用。对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会使股价并不能体现一个公司的真实价值,使证券市场无法在评估上市公司价值时提供一个考虑依据,使有些明明合适的评估方法形同虚设。

在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已经具有稳定而完善的体系,很多并购重组的案例经过投资银行积极的参与,在其合理专业的策划下成功。我国的投资银行主要是国有成分的有限责任公司,创新乏力、受众少、融资方式有限,规模、从业人员水平、运作方式等有局限性,导致我国投行难以履行策划咨询的职能。

4、相关制度不完善,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当前,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愈演愈烈,大多数并购均有国有企业参与其中。而在实际并购过程中,由于国有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政策的缺失,往往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具体原因:一是资产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被忽视。资产评估业集中度不高,评估机构与地方政府机关还有着某些交集,而一般企业并购重组的业务大多交给当地机构,尤其是土地评估,各地、县评估机构往往听命于客户,出具的评估报告不负责,不利于行业内良性竞争,不利于评估机构独立性的保持和评估质量的确保。

二是国企管理者渎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当前,很多国企在进行战略转型,有不少企业因此盘活了资产,得到了并购重组带来的好处。但是,有些国企由于管理者经营不善,外债缠身、现有人员安置等问题突出,所以着急出手,这种类型的企业并购无一不处于被动状态,而居于优势地位的买方经常会采用一些手段使评估机构评估结果尽可能偏低,最终迫使卖方接受不合理的交易价格。

三是评估行业相关法律仍不完善。与企业价值评估有关的法律法规仍需完善,如《公司法》、《证券法》未对评估师的权利明确规定,也未明确提出对评估机构以及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但相关内容比较陈旧,已不能跟上经济的发展脚步。自2012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新《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具有革命性,但缺乏实践性。

三、优化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中企业价值评估的思路

1、深化对企业价值评估的认识

企业管理层应该格外重视企业价值评估。评级机构应当考虑到企业估值和其他评估有出入,企业价值评估和企业财务分析关系紧密,不单要看一项资产的价值,而且要看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持续获利能力。评估人员应对相应的专业知识熟悉,对宏观环境较好地分析与把控,并能熟练使用相关财会理论和现代信息数字处理技术。由于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状况、发展趋势,以及不断产生的新理念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部门如国资委、资产评估协会等应切实提高监管力度,提高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强化培训,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选择并合理运用评估方法

企业价值评估应主要采用收益法,并参考其他方法。同时,相关部门应尽早颁布实用性的法律法规,如对量化折现率敏感性参数等的制定方法。国外资产评估在数据的选择上已经有了很多研究,许多参数如收益法中折现率的采用、风险溢价等,有数据研究机构定期发表在《评估年鉴》上,不同的行业和回报风险的估计有动态数据供评估师参考和使用。中国缺乏类似机构,在选择评估参数时,评估师主观性很大,导致很多案例中不同评估师选用的数据没有统一标准。所以,我国亟待建立专业且具有公信度的市场数据动态研究机构。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案例库的建设,作为对规则和法规的补充。

3、规范健全证券市场,发挥投行应有的作用

上市公司明确产权、责权,进行合理管理,才能促成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在进行上市公司改组时,要贯彻《公司法》,严格按照企业理论,在内部建立健全体制。此外,要保证公司的透明度,精准、及时地举行报告和公司重要事情的公开,并确保上市公司的独立运作。同时,证监机构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使其不断改善自律机制。中介评估机构也应该提供客观公开的服务,相关事务所应谨守职业操守,遵守行业规则,依法公正履行各自的义务。

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行在业内术业有专攻,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理念以及市场定位,有的投行专职股票方向,有的则把债券业务当作重点。国内投行要转型成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银行,就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拓宽自身业务,如参与企业并购重组活动,发挥咨询策划的功能,以顾问的形式在经济浪潮中取得一席之地,以增加对风险的抵抗能力。总之,应以特色业务为主,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4、完善企业价值评估环境,加强指导和监管

在我国资产评估的发展史上,各行业行政机构人为造成不同评估业务的垄断,多方管理的标准不一致,使资产评估经常面临很尴尬的局面。所以,应该勇于改变现状,有关管理部门不应该直接参与到评估的具体业务,而应该进行宏观调控,完善价值评估环境建设,加强辅助和督管,推动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研究,为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寻找新的符合实情的方法或制度。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已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应尽快完善资产评估规范。对于能源矿业行业来说,开发周期长、相关成本高,采取并购的方式能够较快地进入生产阶段,节省部分成本支出,因此企业出境并购投资的行为持续升温。对于生物技术及医药行业来说,在研发不给力、创造性较低、药品安全事故频发、流通成本过高等背景下,行业内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对于光伏产业来说,国内需求不多,主要靠出口,由于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不断出台,行业过剩的态势比较明显,整合也难以避免。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行业并购主要以取得技术专利、技术团队和产业研发优势为主,并购更偏向于行业的热点技术,移动互联网、垂直社交化整合等成为近年来行业发展的主流,也成为了行业并购的主要趋势。对于汽车行业来说,预计到2015年前十家整车汽车产业集中度将达到90%,形成三到五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从而推动整车企业横向兼并重组。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并购重组更趋活跃。而对于零售业来说,由于电子商务的普及,为扩大行业的渗透率,各大连锁百货企业都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加大线上渠道。

在与国际资产评估行业、准则的衔接上要加强互动往来。积极组织对新版国际评估准则的翻译工作,鼓励开展中国评估准则与国际评估准则、美国、英国等国准则的比较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我国企业并购国际化的进程,辅助并指导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岳公侠、李挺伟、韩立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研究[J].中国资产评估,2011(6).

[2] 胡政:并购中的资产评估:基于交易双方博弈视角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3] 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联合课题组:上市公司2009年度并购重组资产评估专题分析报告[J].中国资产评估,2010(6).

[4] 张夕勇:并购与整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第8篇:医药行业估值方法范文

深呼吸是胸腹式联合呼吸,一种不消耗过多体能却有利于健康的运动方式――深吸气时,先使腹部膨胀,然后使胸部膨胀,达到极限后,屏气几秒钟,逐渐呼出气体。呼气时,先收缩胸部,再收缩腹部,尽量排出肺内气体。生活中,深呼吸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可以排出肺内残气及其他代谢产物,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以供给各脏器所需的氧分,提高或改善脏器功能,增强免疫力。

让钱深呼吸也是这个道理。

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运用吸气――加深吸气――屏气――呼气――完全呼出的深呼吸法则。适时把握投资的动静之态,甚至要以退为进,才能吸入更新鲜的“氧分”,获得更高收益。

让你的钱呼吸起来!

钱会呼吸?是的。钱在不同时间段所表现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如果考虑到钱的不同存在形式――现金或各类资产,这种差异会更大。中国老百姓都能明显地感觉到,近十年里,房产是钱最好的存放形式,股市就差一些,最悲惨的是把钱存成现金,但如果把时间段拉长或缩短,比如一年、两年、三十年,那么结果又不一样了。所以必须控制好钱的“呼吸”节奏,而当前,则是让钱来一次“深呼吸”的最好时期。

会休息才能更好工作

何谓“深呼吸”,用个学术点的定义就是胸腹式的联合呼吸,消耗体能不多,但这个简单的动作可以牵动上百块肌肉工作。把这个概念引申到钱上,则意味着消费保守、投资静态,减轻资产负债表压力,让钱休养生息,希望在未来大趋势来临时将钱的更大威力发挥出来。

为了更好的明晰这个概念。首先要澄清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养钱”就是把钱存在银行账户里,这显然是错误的,“养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如人在行走过程中也会自然呼吸一样,你也必须要保持钱的流动性和增值能力。用一小部分资金定投基金或精挑个股,都属于“养钱”的内容。这区别于把大笔的钱投入到固定资产上或进行投机炒作。

二是把钱的“深呼吸”等同于非常保守的理财策略,这也是一种误导。在投资理财中,保守的含义是赚取稳定的低收益,尽可能的规避风险。而让钱“深呼吸”则是以退为进,静候大趋势然后放手一搏。

会游泳的人都知道,如果一直在游泳池里游泳的话,均匀的呼吸换气就能游到对岸,可在惊涛骇浪的大海里,你就需要更好的水性,包括长时间的屏气以绕过暗流险礁。不幸的是,我们投资理财所面对的资本市场,绝不会是平静的游泳池,简单的长期持有、资产配置是不可能达到财务自由彼岸的。即使是最稳健的定期定投也不够,让钱做好深呼吸并控制投资的节奏是必要的。

举一个更贴近现实的例子,假如你在2001年开始工作,到现在一直实行一种僵化的资产配置策略:收入除去消费后的钱,有三分之一储蓄,三分之一做稳健投资(比如定投基金),再用三分之一做高风险投资,那么正常的工薪收入会让你到现在仍无力购房,即使购房也要承担大量负债。但假如你早一点儿利用高负债杠杆买房。那现在的资产负债表一定好看得多,看似标准的理财法则却不如有些冒险的举动有更好效果,这是因为你的投资节奏与货币价值波动周期不合拍。没有把握住经济高速增长,货币隐性贬值而又没出现通胀的大趋势。当然,未来十年就会是截然相反的局面了。

理财是为了让钱生钱,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的工作,钱也一样,不能让钱太疲惫,也不能让钱日复一日机械的工作,这样会降低效率。让钱学会“深呼吸”是对理财更高层次的要求,但却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养钱”是为了抓住趋势

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很难用技术分析手段通过短线操作赚钱,也无法通过实地调研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成长股,把握趋势、尽早布局资产是最简单最安全的策略。当然,这种策略的难度在于对趋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在趋势到来时你是否有充足的“弹药”和勇气抓住它。

准确判断趋势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因为要寻找出某一阶段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看它是支持市场向上还是向下?比如在6000点的时候,外部危机、内部紧缩和高估值都不支持市场继续向上,而在2000点以下的时候,宽松政策、低估值、经济复苏显示股指处于安全区域。当然,把握趋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比起精准的择股和择时还是容易得多。

相比于专业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没有月度、年度业绩考核,所以只需要静候趋势来临时再操作也来得及,这个时间甚至可以长达三五年。那么,在市场趋势不明或趋势向下时干什么呢?让钱做一次“深呼吸”,在2005年股市和房市发力上涨之前,有长达五年耐心“养钱”的好时光。你可以静态的、观察性的保持投资的意识,却不行动。你也可以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卖出不适宜的资产,再精挑出更优质的金融品种。这个过程中,不要指望市场给你很高的回报,即使有也可能是陷阱,你只要保持资产良好的流动性,认真地研究市场和个股去发掘价值,然后等待真正趋势到来的信号就可以了。

投资要顺势而为,有效把握趋势才能让钱更快的生钱,前提是需要让钱休养生息。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很简单的逻辑,却非常实用。

现在,让钱做一次“深呼吸”吧

金秋十月,A般市场给投资者带来了丰硕的果实,专业机构都在畅谈如何做好牛市第二波,最新经济数据也显示,中国和世界经济都在强劲的复苏中。这时。我们却倡导让钱做一次“深呼吸”,希望大家谨慎消费多攒钱、不做大规模的投资而只是“打游击”,让资产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等待大趋势来临,这样的策略是否不合时宜?

其实不然,前文中已经说过。在明显趋势没有到来前是“养钱”的最佳时期,现在即是这个阶段。这里还可以补充几条:当资产价格泡沫严重膨胀、政策方向不明朗、经济结构面临较剧烈转型时,都应该让钱休养生息,控制风险,静观趋势的走向。下面,我们就用具体的问答形式,来阐述一下为什么当前是让钱做“深呼吸”的好时机。

这些财富趋势将延续:

数据表明经济已经全面复苏,怎么能说现在市场没有明丑的趋呢?

如今的经济复苏更多的是靠政策推动的。在未来,不仅是激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回归理性,而且其后遗症,诸如通货膨胀、银行坏账和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将逐渐显现出来。政策退出过程中会有很大不确定性,所以还不能说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趋势已经确立。此外,“调结构”成为未来经济工作的重点,这是个不能再回避的问题,过程中必然经历阵痛,这也会折射到金融市场上。投资就是要承担风险,但是当未来风险远远超过潜在收益时。为什么不好好的让钱休养生息一下,等待经济结构转型取得有效进展呢?

在资产价格存在严重泡沫时确实应该好好“养钱”,但如今是处在这个阶段吗?当前股市的泡沫不大,但旁地产泡沫很大,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又会影响到股市。

中国的房价走势已经形成了“双头”形态,目前正处在第二个“头”的顶峰,第一个“头”出现在2007下半年。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很可能比2008年更惨烈,时间也会持续得更长。

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在政策导向上不会像金融危机爆发后那段时间过分支持房地产业,至少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再出现了,而真实购买力的虚弱和市场的技术形态也支持这一判断,当然还有一点不能不提的是,年初的政府“救市”,已经在老百姓心中形成了“房价永远不会跌,有政府挺着呢”的思维定式,所以有点钱的人都参与到炒房中来,只要散户疯狂,市场必然调整,股市如此楼市也一样,这也应该算是救市行动的后遗症之一吧。

中国人资产布局的最大一部分在房产上,当这个市场面临巨幅调整或者长期横盘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养钱”。

很多人预言,明年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果真如此的话,现在谨慎消费,积攒钱财还有什么意义?

关于这个问题,还记得我们7月刊的那篇文章《你赌不起通胀》吗?当货币出现超常规发行时,就应该积极地布局资产,只要在可承受范围内,即使较高负债也要接受。而一旦通胀真的来临,反倒对高杠杆负债者产生巨大威胁,因为随之而来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所以,通胀越严重,资产价格往往会跌得越狠。既然认为通胀已经临近,那就尽快减轻资产负债表压力,让消费保守一些吧。

如今人民币升值预期这么强烈,中国的资产价格将再次面重估,这样的大趋势都已经迫在眉睫。哪还有心思让钱。深呼吸。

人民币升值预期是近期支撑资产泡沫的最主要炒作概念,既然是概念,就只能是昙花一现,不意味着真正的趋势来临。当美元开始升值,美元套利交易逆转,如果那时中国仍存在巨大的资产泡沫,将会面临巨大风险。当然对于做短线的人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概念,但普通投资者最好还是要把握趋势,远离概念炒作。

连巴菲特都对美国经济的复苏景表示乐观,在全球市场都明显好转时,不赶紧积极主动地“抢”钱会不会就错失机会了?不能总生活在金融危机的阴星吧?

我们在去年底就建议在危机爆发时要勇敢入市,而如今危机过去,却提倡让钱休养生息。看似荒谬的逻辑却非常合理。未来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对全球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不得不防。巴菲特一方面说经济复苏,另一方面把公司更多的资产配置在固定收益产品上,这老头,大大的狡猾。

一个理财师的利率投资法

他1998年进入银行工作,2003年才开始个人的投资。今日,即使是经历了金融危机、大幅市场波动,张申仍可笑言“近三个月收益率超过20%”。

市场周期在循环中变化,面对当前希望与危机相伴的“焦灼”市场点位和氛围,张申显得更加镇静。他对于“损失”和“得到”的理解很有意思:

“很多人面对损失第一反应是‘恐惧’――没有理由、不择手段的逃避风险。”他坦言,“投资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不断去寻找真正有价值的标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投资,真正适合投资的人不会超过现在参与市场人数的20%。”

投资结构,保持流动性

2003年,开始个人投资之初,张申选择基金和债券。但是,由于利率降低,张申现在并不持有债券。而基金只是围绕子女未来教育而进行的基金定投,并搭配一套完整的个人商业保险计划。

“我现在主要关注的是股权投资。”在张申看来,现在虽然以股权投资为主。但是自己不会无时无刻满仓投资,会留出固定的仓位,比如1/3来保持自己足够的流动性。“最多做到3/4”,毕竟现在的宏观面有不确定的因素存在。“在创业板上市前后这段时间,我可能会去作比较确定的行业,如农业(受利于通胀预期),基础医药行业(医改和行业自身业绩增长),金融和房地产。创业板对于我们来说是全新的。它是否能够取代当前的‘壳’资源?如果可以取代,对主板的影响也尚不确定,会不会拉低主板的估值?”

在房地产火热的2009年,张申并未投身房地产市场。在他看来,个人房地产投资的综合收益率未必比股票更高,同时对流动性的需求也不满足自己对投资的需求。“随着个人资产和市场环境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计划地配置一些房产资产。”在2006-2007年期间,张申曾经参与商品期货。“但是,由于工作原因,我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盯盘。在投资上,我不做纯技术的东西。”

利率宏观投资法

“我是一个巴迷”,张申说。他不频繁交易,不是买卖快出的“快”。选择的股票是会持有一定时间的。

他说巴菲特对他的影响最大,“判断、了解、买入、持有、比较,我的操作都是有理由的。我有完整的投资日记,把所有的投资过程写下来。”

由于在银行工作,张申对利率变化更为敏感。何时加息、降息加息的空间和频率都是张申判断的基准。虽然国内投资者可以掌握的信息不如欧美开放,但更多的是很多人放弃了判断的工具和思考。现在是低利率,债券需要在高利率购买。“如果又可以找到一个年回报在7.5左右的时期,我就会亳不犹豫去买。”

张申的策略是不抄底,不逃顶――因为这些是自己不可能准确做到的。“我会依照个人的判断标准衡量价值。虽然这个标准未必是完全正确,但是已经经过多年的积累并形成的价值中枢,并不断修正。”张申会根据利率、货币供应量、宏观经济指标还有“美林时钟”来进行资产配置。

“最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面对市场,张申很平静。在不断的买卖中,一个人依靠一己之力战胜市场是难度较大。现阶段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宏观的研究上。作为投资者应该有自己投资的逻辑和判断。“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就是从宏观到微观。判断宏观基础,再去决定自己是否要做,怎么做。现在张申看指标。发电量、CPI、PPI、经理人指数、出口和Mt、M2以及信贷投放等货币指标。张申通过指标判断经济是否进入相对良性状态,从而选择行业。普通投资者很难判断公司的价值。所以,判断宏观更重要。

投资首先要量力而行,做自己能够把握的。投资对外是和交易对手、市场做博弈,对内是对自己人性的一个挑战。所以从“行为金融”看,股价波动是正常的,影响你投资回报更主要的是来自你内心的波动。很多人赔了很多还是不懂,只是等着股票自己涨回来。虽然,根据价值原则,肯定会有一天涨回来,但是你要考虑时间成本。面对市场很多人是“被动”的,因为人们没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所以不清楚市场的真实面貌。要知道,投资是动态的,不同时期要根据不同市场环境做必要的调整,被动的死守从长期来看获得基准回报的概率都很低,更不要说超额回报。

今年7月。张申提出指数基金在3100后就可以抛,每涨100点就抛1/3。直到只剩1/3仓位。不清仓的原因是虽然3300点处有压力、风险,但是不足以完全离开市场,我只需要降低仓位控制风险就可以了。在张申看来,十几年中。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是22-25

倍之间。而3400点的时候平均市盈率已经超过安全线了。虽然股票市场炒的就是预期。但是人们不能在2009年8月就炒到2010年的8月份。做出这种判断的基础还是宏观。7、8月份的投资减缓,贷款投放下降了。9月市场价格已经合理了,特别是宏观经济所反映的状态,符合甚至超过了预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消化价值和价格的落差不大。美元指数由86跌倒70多,很多资金回流到中国。虽然贷款没有之前的投放速度,但是可以直接参与投资股票的资金回来了――除了贷款。还有热钱。

对于未来,张申仍是看好“从现在这个时点上看。未来1―2个季度我还是看好的。当然也要进一步观察政策面。”随着发电量上涨,开工率还会持续上涨。“这是否就意味着工业恢复,接到订单?”在他看来,从现在的基点复苏,市场再差也会比去年好。所以,现在再去买有真正业绩支持的好公司就没有太多风险了。

通胀不可怕

在张申眼中今年一直火热的通胀预期并不会十分可怕。“理论上通胀是正常的。2007年的通胀是输入型通胀,而2010年则不会复制2007年的模式。”张申表示,当经济危机来的时候。美元先贬值,随即升值,随后爆发次贷危机。

在2008年的绝大部分时间中。除了极少数的农产品外,其他大宗商品都在跌。其原因是,经济趋缓,需求下降,供大于求。现阶段大宗商品不跌是因为大家预期经济应该复苏了,铜、铁都在涨,大量信贷投放必然会派生通胀压力。G20都在讨论“退出”的问题,澳大利亚也开始加息了――这些给大家一个概念,要通胀了,甚至有人说恶性通胀蠢蠢欲动。但是不会很快会来,明年不会国内出现大幅的通货膨胀。首先国内有很强的价格调控机制。

世界上总是不缺钱的。美元贬值的时候,就会推动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的上涨。随着经济的复苏,市场需求的增加,大宗商品的价格将会逐渐恢复需求的支撑。在~段时间之内,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在一个高位徘徊。如果可以在一个合理的价位震荡,需求上升。投机资金退出,这就可以成为可以合理接受的。

投资是艺术不是科学

投资是科学还是艺术?在张申眼中。投资是一门艺术。人们很难找到一个定律,然后大家按照这个定律去做就都可以通过投资获利。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一定快乐,更多是刺激。我希望投资不是压力,而是一种责任,并使自己可以学会享受其中的品质。“我们没有权利指责别人的短线投资,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短线会带来更大的快乐,一天之内可能会赚10%,但是它带给我的痛苦会更多。

在投资中可以充分的认识自己。面对价格波动。自己不可能不害怕,那毕竟是钱。很多人拒绝调整,是因为他放弃了改变自己的机会。投资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控制力的磨练。很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好。这时候。弱点就会非常明显的展现,追涨杀跌,赔钱就埋怨,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投资需要不断地修正和控制自己。让自己忍受煎熬和寂寞。当你看到市场有风险的时候,你会不会让自己果断地出来,“这很难”。

面对取舍,张申认为“坚持”是指对市场不离不弃,而不是买入后“死扛”――那不叫长期投资而是长期赌博。在他看来通过2008年的调整和积累,中国市场会越来越开放,健全,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全流通、创业板将会让市场在以后几年中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平台,逐步规范的市场更接近于欧美。如果你不掌握必要的技巧和足够的专业你一定不会胜利。如果说投资是艺术。张申则是希望自己的艺术形态会更多。自己越敏感,这样投资时候确定性越强。“投资者应该学会找确定的东西。如果你还在赌,在20年后你获胜的概率很低,被淘汰的概率很高。”

N个会呼吸的办法

你现在是否需要“养钱”?

茅台酒厂股票是一个好的购买对象吗?

A,是,一只优质的蓝筹股,不是么

B,哦,价格太高,同样的钱可以多买几手别的股票,分散风险

c,我想,我需要看看它最近的财报再做决定

D,也许是,但我还没有介入酒类投资的计划

你有投资房子吗?

A,我有一套小户型的,计划过几年换一套大点的

B,是的,有几套,这是我最主要的投资品

c,还没有,这种商品不利于交易

D,很好的投资品,就是太耗费精力了

E,是的,有,但这和买股票有什么关系?

你的未来需要钱吗?是多少?

A,我不清楚具体的数额,但应该需要一大笔

B,是的,直到退休,我知道每年必须要累积多少

c,需要,数额巨大到令人沮丧

D,我想,需要先从赚一笔钱开始

下列素质哪些是投资的必要条件?

A,耐心

B,坚强

c,独立

D,灵活

E,自省

F,智慧

c,常识

H,冷静

I,富足

I,胆识

K,毅力

L乐观

你是否有下列投资习惯?

A,询问别人对自己持有股票的意见

B,赚钱时反复宣讲当初为何看上这只股票

c,买入前有严格的“止盈”“止损”策略

D,做类似的决定“一旦股指涨/跌到3000就清仓/买入股票”

充分的流动性会带来哪些结果?

A,宽松的货币政策

B,通胀的预期

c,投资市场的上涨

D,企业业绩的增长

E,经济复苏与繁荣

股市通常反映的是下列哪项?

A,经济的增长与下滑

B,市场供求关系的表现

c,人们对上市公司未来的预期

D,市场资金的充分与匮乏

下列描述会否引起你转向防守型策略?

A,多数投资者上半年有超过30%的收益

B,“十一”后行情为创业扳的推出带来可观的开户量

c,部分机构在加大可转债、封基的资产配置

D,超过1/3的机构预测未来市场走势不好

钱呼吸要点

不要过高估计专业投资者的技巧和智慧

充分利用你已知的信息和知识,而不是听别人的

寻找“价值洼地”的可能性永远存在

在投资股票前先买一套房子

你投资的是公司,而不是股市

尽量忽视股市的短期波动,如果你的目标在未来

投资股票能够赚钱,也有同样的赔钱可能

预测经济是没有用的,预测股市短期走势也没用

持续关注你所持股票的基本面,这个游戏永远不会结束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股票投资。

也并不是每个人、每个阶段都适合股票投资

一般投资者的优势在于对“家门口”状况的了解程度甚于专业投资者

拥有并保持与众不同的优势,能帮助你在股票上赚钱

在股票市场上,一鸟在手胜于十鸟在林。

跟随趋势,给投资点儿耐心

他现在是上海好买信投资管理公司的市场经理。曾供职《福布斯》中文版,还在大学做过助教。凭借不断的学习钻研,以及些许“运气”,Richard在投资的路上走得顺风顺水。

注重积蓄很重要

Richard平生第一笔大额支出是在2000

年。当时上海房价在不断上涨,考虑到将来总有一天要独立生活,于是他咬咬牙向父母借了些钱。花了8万元买了套一室一厅。两年后这套房子涨到大约17万时,他卖出了。

第一笔买房基金中有5万是他学生时打工赚的钱。“当时读大三,也是碰到比较好的老师,对我们学生挺照顾,所以机遇很重要。”Richard感慨道,“学校老师经常给我们项目做,这些收入我也不怎么花。所以就攒起来了。”

在2000年8万块钱不是个小数目,正是因为他平日的积累,才能够果断地出手。平日努力工作积攒财富。当多头市场到来时,方能把握机会好好投资。相比之下,“月光族”们即使工作体面生活洒脱,面对财务自由的目标往往因为手中没有“弹药”而裹足不前。

2004年为了结婚需要。Richard凭借手头积蓄。又贷款买了一套房子。2007年股市4000点左右时,因为多次加息导致还款压力增加。他选择卖出手中的部分股票,提前还上了商业贷款,保留了公积金贷款的部分。问及原因,Richard解释道,“主要是商业贷款利息高,股市风险也越来越大了,提前还款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余下的钱我选择拿在手中作为机动资金。”

投资就像滚看球

从同事那借来的《滚雪球》是对他投资影响最深的一本书。Richard说自己最欣赏将获利不断积累起来的投资风格,或许每次收益不是很高,但能保证收益有好的连续性,最终定能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Richard正式投资股票,开始于2003年。“父亲也投资股票,他的一些朋友到我家里互相交流,有时我也旁听一下。对投资有了兴趣,就开始利用各种渠道找资料自学,那时特别关注杨百万。”

毕业后Richard进入《福布斯》中文版工作,并开始了自己的股票投资。他始终认为。利用自己的知识,赚些能赚的钱是不错的选择。

在财经媒体工作的好处在于,时常有机会接触到宏观经济以及股票市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工作生活中遇到值得我学习的人很多,当然我不会完全按照某个人的做法办,结合自己的情况和投资实践,总结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很重要。”

2008年的大熊市里,Richard最初将房产外约40%的资产配置在债券基金上。在2700点上半仓加码股票,“当时觉得2700差不多了,没想到后来跌得更惨。”2700点到1600点的过程令Richard印象深刻,由于主要投资在概念股上,等到股市见底时这笔资金已经损失过半。这次的经历对他触动很大,“控制风险很重要。巴菲特的投资收益回报设定到20%,我将自己的设定到20--30%之间,争取比他高那么一点,如果投资能到这一区间,我就会降低仓位以控制风险。”

股指跌破1700点时,Richard已经从《福布斯》跳槽到了好买。Richard认为当时的点位已经差不多了。而好买基金研究总监乐嘉庆。以及部分工作中接触到的基金经理和业内人士也持类似的看法,于是他再度开始加仓股票。由于债市逐渐降温,他同时逐步卖出债券基金,开始转投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最多的时候,股票和股票型基金合并计算,约占其所有资产的70%。

生活才是终点

3000点后包括好买基金在内的一些机构开始提示风险,Richard将股票仓位降到了40%左右,并在7月份携妻去了一次日本,国庆则在上海周边旅游。他的理念是挣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年轻不花老了就花不动,更犯不上孤注一掷。“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有个朋友,在2006年时将房子卖了50万,又借了50万,全部投资股票,最后还是让他博对了。这种人值得钦佩,但不是我的风格。”

Richard当前的仓位是50%股票和30%的现金,剩下的用于消费。他认为今年债券收益不大。接下来打算继续关注A股和香港市场。做中期投资计划,积累后为改善住房打算。对于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品种他兴致缺乏,好在Richard在花旗和汇丰银行工作过的妻子喜欢投资银行理财产品。

“她觉得比存款收益好就行。我们家的理财都是互不影响,既能各展所长。也不至于为了投资决策发生争执。知足常乐。”无意间,Richard的家庭也达成了不同资产的合理配置。

选择“防守”还是“进攻”?

投资者不能改变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的起起落落,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顺应不同的经济和市场状况。事实上,股票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股票选择,了解这些股票的“性格”和打法可以让投资者应对自如,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把钱投到什么地方。

有一种分类方法认为,经济周期原则可以给所有股票分为三大类:股价与经济周期相关性高/基本一致/无关三类。

第一种周期性的公司和第三种非周期性的公司可以形成替代效应,强周期和高成长是股票投资获利的两大法宝;而经济繁荣并不能带动其股价有靓丽表现。而经济减速或衰退也不会对其股价带来威胁的公司则是资产配置里的稳定基因。

呼吸法则VS周期性

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包括:

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基础大宗原材料,水泥等建筑材料,工程机械、机床、重型卡车、装备制造等资本性商品;一些非必需的消费品行业也具有鲜明的周期特征。如轿车、高档白酒、高档服装、奢侈品、以及航空、酒店等旅游业。金融服务业(保险除外)由于与工商业和居民消费密切相关,也有显著的周期特征。

当经济高增长时,市场对这些行业的产品需求也高涨,业绩改善会非常明显。这些行业的公司股票就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而当景气低迷时,各行各业都不再扩大生产,对其产品的需求及业绩和股价就会迅速回落――这就是专业投资者存在的意义,判断经济周期运行到哪一阶段并具体分析上述行业的受影响程度如何。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行业和公司都难以摆脱宏观经济冷暖的影响;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根据周期运行选择进行哪一类的投资。

虽然作为新兴市场,中国经济预计还要经历20年的工业化进程,在此期间经济高增长是主要特征,出现严重经济衰退或萧条的可能性很低,但周期性特征还是存在。中国的经济周期更多表现为GDP增速的加快和放缓,如GDP增速达到12%以上可以视为景气高涨期,GDP增速跌落到8%以下则为景气低迷,期间多数行业都会感到经营压力。上述这些周期型行业占据股票市场的主体。其业绩和股价因经济周期更迭而起落。虽然预测经济什么时候达到顶峰和谷底如同预测下一场恋爱会在什么时间地点发生和结束一样困难,但大致的方向把握有利于开展投资的节奏。

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当货币政策(通常是利率变化)刚开始发生变化时,通常市场上并不能看见效果一周期型股票还会维持一段之前的态势。“屏气”――可以在此时开始考虑转变投资策略。

还有市盈率,这是个极具误导作用的指标:低市盈率不代表其有投资价值。相反,

高市盈率也不一定是高估,因为要配合行业周期的长短;由于对利润波动不敏感,相对于市盈率,市净率可以更好地反映业绩波动明显的周期型股票的投资价值,尤其对于那些资本密集型的重工行业。

屏气只是静态,不是“不投”

强周期、经济复苏时用进攻策略,周期轮换时选择“屏气”以待,弱周期、缺乏机会时购入成长型公司――这就是最基本的“金钱深呼吸法则”运用。

因为经济周期和市场周期的交互作用。不同行业的股票表现各异――在经济由低谷刚刚开始复苏时,石化、建筑施工、水泥、造纸等基础行业会最先受益。股价表现也会提前启动;随后的复苏增长阶段,机械设备、周期性电子产品等资本性商品和零部件行业表现最好;在经济景气的最高峰,商业一片繁荣。这时的主角就是非必需的消费品。如轿车、高级服装、百货、消费电子产品和旅游等行业――每一轮经济周期里,配置不同阶段受益最多的行业股票才可能让投资回报最大化。

然后。在周期性波动和行业表现之余,才能精细到具体的上市公司。哪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更强健?谁的现金流更充裕?谁的主营业务贡献更平稳?这一切都将决定股票的走势。

多家证券研究机构意见相左:有人建议布局、有人直言谨慎;有人看好美元走强、有人称复苏尚早……十字路口,确定性机会难寻。尽管“结构性机会”仍在,但追寻结构仍需大量专业知识支持。

此时,配置一定的商品、债券和其他结构性产品。保有确定的收益就更显重要。

防守时专注成长

经济周期陷于低谷,股票市场持续下跌或因前景不明、大幅震荡时投资者用来规避风险的品种,或是为投资寻找避风港、或是伺机布局等待机会。

典型的防守型行业是公用事业,如供水、供电、供热等行业,但中国电力80%需求以上来自于工商企业,因此电力行业的表现也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另一类防守型行业是食品、日用消费品等居民生活必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比如不论经济冷暖,生活必需品都要消费。此外,医药行业也具有防守特征,生病就要吃药,人们不会因为GDP增速下降了2%而不感冒。

由于防守型股票数量相对较少,在经济和股市低迷阶段,它们成为投资者扎堆避险的地方,估值上升,买价并不便宜,市场复苏后涨幅也有限――因没有大跌。自然没有补涨。简单来说,防守型是那种不会偏离价值很远的投资品。

偶尔令人激动的是。一些防守型行业的公司股票也可以提供成长型股票的回报,这类公司通过持续不断的兼并收购或扩大产能实现长时间的业绩增长;或者是被冠以另一个名号一成长型股票,他们即便在熊市中也能年复一年创造业绩和股价的成长,当市场环境转好时,又会追随大势而表现突出。这也就是“结构性机会”常在的原因。

所谓“成长”,是因为公司找到了需求不断扩大的新产品或业务,竞争对手相对较少,而需求随着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成熟而逐渐爆发,因此成长型企业多出现在新的经济模式中,容易被冠上时下最流行的概念,如:环保、低碳、高科……此外,传统行业的新业务模式、新市场份额也可能带来成长的机会。

只是看上去很美?

股票投资原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只是看上去很美。

拿强烈的周期性投资来说,有一个现象叫板块轮动,步步踩准基本只是神话。更多人留在了“步步接棒”的阵营里:屏气等待时,有可能因时间过短或是过长而被“诱空”和“诱多”性机会吸引,提前释放能量;保守性布局,更可能因为看不懂新模式、新业务而难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或是承受过多的不确定性风险。

我们总是强调,买入并一直持有不是有效的投资策略,更不是“长期投资”的方法。股票投资理性回报总是与系统风险相对,我们提倡的、能做的,只是寻找到避免自身的干扰产生过多人为的“非系统性风险”的方法。

什么时候重新开始进攻?

人们要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通常需要迈过三道关。第一道关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过度的消费;第二道关是学会合理的资产配置;第三道关是把握好投资的节奏。只有领悟了钱的“深呼吸”法则,学会“养钱”。并及时捕捉到大趋势,才能冲破这第三道关。

钱的“深呼吸”的过程可以比喻为游击战,其特点是:保持资产的机动灵活。寻找个别的机会小范围出击,然后逐渐地积蓄力量。再展开大规模的全面进攻。那么,该什么时候开始全面进攻呢?也就是说,怎样判断真正的趋势来临呢?我相信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因为目前市场就处在一种混沌的状态,那我们就看看真正趋势来临有哪些信号吧。

对当前市场造成压力的因素有房地产泡沫何时破裂、通胀来临以及随之而来的紧缩货币政策、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大、银行坏账的增加、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萎缩、美联储通过加息退出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等。这些因素当然不会同时发生作用,而且对市场的压力有大有小,可如果资产价格继续膨胀的话,每一条因素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真正趋势来临的信号就是这些困扰中国经济的因素得到解除。至少有转好的迹象。比如:

房产价格出现大幅的调整。挤出了泡沫并且成交量开始放大;

政府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住了通胀或通胀预期又没对经济造成很大伤害。

地方政府找到了新的税源,并且没有对民间投资产生很大的抑制(像物业税);

银行坏账没有大量增加并严守住了资本充足率红线;

各个阶层老百姓收入得到了实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