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范文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会考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

第1篇:高中历史会考重点范文

一、力:力士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

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第2篇:高中历史会考重点范文

1、计算式:φ=BS(BS)

2、推论:B不垂直S时,φ=BSsinθ

3、磁通量的国际单位:韦伯,wb;

4、磁通量与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成正比;

5磁通量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

二、电磁感应: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注:判断有无感应电流的方法:

1、闭合回路;2、磁通量发生变化;

三、感应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

四、磁通量的变化率:等于磁通量的变化量和所用时间的比值;φ/t

1、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的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磁通量的变化率由磁通量的变化量和时间共同决定;

3、磁通量变化率大,感应电动势就大;

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1、定义式:E=nφ/t(只能求平均感应电动势);

2、推论;E=BLVsinaθ(适用导体切割磁感线,求瞬时感应电动势,平均感应电动势)

(1)VL,LB,θ为V与B间的夹角;

(2)VB,LB,θ为V与L间的夹角

(3)VB,LV,θ为B与L间的夹角

3、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大,感应电动势不一定大;

4、磁通量的变化量大,感应电动势不一定大;

第3篇:高中历史会考重点范文

题例1:2010年1月1日,M公司用银行存款2 500万元从证券市场上购入N公司发行在外70%的股份并能够控制N公司。同日,N公司账面所有者权益为3 400万元(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相等),其中:股本为2 150万元,资本公积为850万元,盈余公积为8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320万元。N公司按照10%的比例计提盈余公积,M公司和N公司在此之前不存在关联方。M公司与N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所得税核算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1)2010年4月17日宣告分派并发放2009年现金股利120万元。N公司2010年度实现净利润745万元;2011年4月18日宣告分派并发放2010年现金股利400万元,2011年实现净利润810万元。2010年N公司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为60万元,2011年N公司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为70万元。(2010年与2011年由于可供出售金额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均未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2)M公司2010年6月销售300件甲产品给N公司,每件售价1万元,每件成本0.7万元,N公司2010年对外销售甲产品150件,每件售价1.2万元。2010年末甲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为每件0.8万元;2011年M公司出售100件乙产品给N公司,每件售价5万元,每件成本3万元;2011年N公司对外销售甲产品60件,每件售价10万元;2011年N公司对外销售乙产品30件,每件售价6万元;2011年12月31日,甲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为每件0.6万元,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为每件3.6万元。

(3)M公司2010年6月30日出售一项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给甲公司,该项固定资产的售价为500万元,账面价值为360万元,N公司购入后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入账,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4)2010年6月1日,N公司按面值购入M公司2010年1月1日发行的五年期到期一次还本、分次付息债券,准备持有至到期,实际支付价款为1 500万元(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票面利率(等于实际利率)8%,每年1月15日付息。

要求:

1.编制M公司2010年和2011年与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会计分录;

2.编制MN集团公司2010年末合并报表的调整、抵销分录;

3.编制MN集团公司2011年末合并报表的调整、抵销分录。(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参考答案:

解题前的分析:M公司与N公司的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M公司以支付现金资产的方式取得对N公司70%的持股比例,由于在购买日被购买方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等,所以在编制合并报表时,M公司无需对N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另外,由于购买日M公司的购买成本2 500万元大于应享有被购买方N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2 380(3 400×70%)万元,所以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会产生120(2 500-2 380)万元的一项商誉。

详细解读:

要求1.编制M公司2010年和2011年与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会计分录。

1)2010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N公司 2 500

贷:银行存款 2 500

2)2010年分派2009年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84(120×70%)

贷:投资收益 84

3)2011年分派2010年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280(400×70%)

贷:投资收益 280

要求2.编制MN集团公司2010年末合并报表的调整与抵销分录。

第一,调整分录(按权益法对M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

(1)借:投资收益 84

贷:长期股权投资 84

此笔调整分录的目的是要把成本法下收到现金股利的会计分录调整为权益法下收到现金股利的会计分录。

(2)借:长期股权投资 422.8

贷:投资收益

422.8

N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745-150+150-150+105

-140+14+30-70+70=604

M公司应享的投资收益=604×70%=422.8

提醒考生:子母公司以及同一母公司下的子公司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或事项中涉及到损益类事项的,应当对来源于子公司个别报表中的净利润进行调整,母公司应按子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乘以其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应承担的投资损益。

(3)借:长期股权投资 31.5(45×70%)

贷:资本公积

31.5

第4篇:高中历史会考重点范文

关键字:新课标;高中历史;分析;实践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无论是教学的侧重点,还是教学方法,都与从前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从而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一、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特点

(一)教学目的过于传统,只是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高中教学中,普遍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备好课,不断地钻研教学大纲,将那些所谓的重点,考点全部打包传授给学生,而这种传授方法,就是将枯燥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其实这种方法是非常错误的,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并不能很好将教学的本质达到。

(二)教学的氛围相对比较严肃,缺少学生之间彼此讨论以及思维发散的过程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认真地授课,学生坐在下面认真地做着笔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存在了很多年。这就造成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氛围相对严肃,学生之间没有相互讨论的机会,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这就压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发挥出来。

(三)教师的评价以及考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反馈受到限制

一般而言,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是通过考试来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很客观,很全面地去评价一个学生。单独从考试成绩来看,很多学生,他可以考出很好的成绩,但是他的历史脉络并不清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很局限,这就是典型的会考试的学生,并不能说他们就是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单纯的从成绩来评判历史学习的好坏。

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

(一)将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分成了几个板块和专题,这就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因为历史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的学科而言,比较具有复杂性和细碎性。很多小的历史事件都是沿着一条时间线的发展相互串起来的。所以只要我们把握住这条时间线,然后将这些事情串起来,历史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现在的课本,每本书都分为不同的方向。用整本书来讲政治,讲经济,讲历史人物等等,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另外,每个单元之后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专题,这就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起来。

(二)新课标的历史书将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

新课标对于历史的发展顺序有了更加清晰的展示,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从古至今,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各个现状,让我们觉得历史都在不断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新课改发生的变化。同样也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更加明确教学不可再墨守陈规,要学会创新,用更加专题化的板块将知识系统分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从而更好学习知识。

三、新课标对于历史教学提出的一些新方法

(一)教师必须具备更新传统教学观念的素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从前的那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要时刻具备更新传统教学观念的能力,制定更加符合现在教学要求的方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推进,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再始终像从前一样不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充,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者的工作,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做好帮助学生学习的工作就可以了。

(二)要明确教学的重点不再是教学的结果,而是教学的

过程

从前的传统教学,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就是考试和平时的测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者其中的要领,教师大多都忽略了,这就需要教师明确,现在的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注重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了解更加浓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感受历史文化气息,学习历史文化名人,以史为鉴,更好地开创未来。这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也是我们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最主要成果。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的,明确了动力,才能够更好地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新课标相比较于从前的旧课标,有一个最新的变化和要求,那就是更加注重实用性,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结合实际,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来。比如说我们在了解了一个历史事件之后,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它对于现实生活有什么影响,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实际意义,这些才是我们高中生必须要掌握和应该掌握的问题。

四、结束语

高中的历史教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都要在不断变化中学会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遵循新课标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将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也更加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是教学水平不断推进,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最有力证明。高中历史的知识不算复杂,但是却包含了古今中外,尤其是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历史知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史为鉴才能够更好地开创未来,不断地用历史教学来激励自己,将有利于自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依宁.新课标下对高中历史作业流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潘明足.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3,19:54.

[3]韩丽群.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 网络财富,2009,11:130-131.

第5篇:高中历史会考重点范文

一、备课组教学总体目标

本学期历史教学主要是完成必修一第七、八、九专题和必修二经济史的内容,而这学期我们对学生又进行了分科,即学习文科的同学将要面临历史的高考,所以对学生上学期不重视历史科的学习,应该作一些说明和鼓励,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四川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二、历史备课组整体教学策略基本要求

1、对备课组的基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进度安排及周课时进度的安排

第1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5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曲折发展

第6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及讲评练习。

第7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第8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9周:大众传媒的更新、专题总结

第10周:期中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二)

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任务,我组三位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如期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业务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教学中。除认真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解读》外,还经常分析高考、会考方向及教改的趋势,狠抓教材的学习与新观点、新思维、新情景的学习研究,并注意发挥集体协作精神,与政治、地理相关学科老师共同研究高考、会考信息和动向,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展。

二、继续规范教学常规,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1、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备课深入细致。加强集体备课,每一节课在上课前都认真的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哪一个知识点该怎么讲,大概用多长的时间讲,都认真的讨论过。在制定教学目的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2、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定主讲、定内容、定时间。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都是全员参加,全员参与。

3、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问题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4、坚持听课活动。每周都要组织组内听课活动,听后还要组织讨论,吸取他人之长,以补自己的不足。

5、组织公开课活动。每两周安排的一次组内老师的示范课,听后集体评议,并时常请资深教师指导,以求进步。

6、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多媒体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7、进行 “中学历史目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专项课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果。论文多篇获奖,并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8、以学校博客群组作为平台,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反思。张xx、徐xx两位老师获得市级博客比赛“最佳互动奖”和校级博客评选“十佳博客”。

三、不足:

第一、平时的组题,要做到精选,并且要做到精做,提高单位时间的做题效率,尤其是出现原题时不能做错。前几次考试中,都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原题,但学生普遍的失分较多。

第二、做题方法对学生传授的不够,同学们不能做到以不变来应万变。

四、下一阶段的工作要具体做好:

第一,让要加强集体备课,要把备课工作做到更细。并且要加强三位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

第二,注意习题的选题与练习,精讲精练。加大作业的批改,从作业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的不足。

第三,一定的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把学校的指导方针落实到实处。

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三)

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根据高二文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第一、总体目标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因此我在教学进程中,将有目的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三历史教学应注重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我在教学中,将强化和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特征中去考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深化认识,受到教育、得出启示、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正确处理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的关系

我将采用三段式复习,即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重点复习方法,同时把教学计划作调整,侧重点在后两段上,以增强能力训练的力度,

第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届高二文科共有2个班,共计93人,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学习习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三、主要教学措施

1、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度。

2、狠抓学风建设,管理好自己的课堂,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要求来进行高二历史教学;真正做到常规教学落到实处。

3、关于考试:按照年级组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次阶段考试,做到精心命题,细心阅卷,认真讲评。

4、关于作业:要求学生按进度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好所订同步训练资料,;教师平时加强监督,按时、按要求批改好作业。

5、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群策群力。

6、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国古代史》。

1、假期补课期间完成《中国古代史》第一至第二章的教学。

2、下学期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选修I第三章至第四章教学任务。

3、第5-7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前四节教学任务。

4、第8-9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后四节教学任务,进行一次模拟测试。

5、第10周复习准备月考。(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6、第11-13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前四节教学任务。

7、第14-15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后三节教学任务。

8、第14-15周完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的教学,

9、第16-18完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三章的教学,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10、第19周复习,准备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德育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用简洁有效的记忆方法记忆知识点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纵横联系,形成小专题和规律性的认识;重视对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指导,主要是通过高考题的练习来完成;重视对学生引导重新解读课本,仔细分析和巩固记忆课本上的内容,把基础知识落实到课本上;体现历史学科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重视有关人文主义的知识点的挖掘和引导。

3、教学任务: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掌握相关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能力。

4、重新认识、感悟新课程。通过深入学习,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5、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科组的常规管理,认真对待。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五)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xx版20xx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选修)》为教材,以xx版《高中历史I、III(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历史I、III(选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参。

三、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必修I-III、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争与和平》,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四、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安排

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选修I第七、八、单元教学任务及第五周测试,理科完成必修I复习任务,第三周周六进行第一次模拟测试

第5-7周文科完成第九单元与选修III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及第八周测试,理科完成必修II复习任务并在第六周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第8-9周文科完成选修III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教学任务及测试。理科复习必修III及进行第三次模拟测试。

第10周复习准备段考。(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第11-13周讲评段考试卷及文科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理科全面复习加强练习,进行第四次模拟测试。

第6篇:高中历史会考重点范文

一、引导学生端正复习态度,做好充分准备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并不受到理科班学生的重视。在他们看来会考只要过了就行,不追求优良率。比如有一次在上历史课时,一位理科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在做物理习题被发现后,笔者对他说:“要会考了,平常要抓紧点,不能顾此失彼。”哪里知道,他竟然冒出一句:“老师,我那刚考进大学的表哥已传授经验给我了,会考会考就是大家都会考,只要及格就万岁了。会考前两周再突击复习一下就行了。全省只有5%不过关,我不会这么悲惨的。”笔者一时无语,但也意识到在复习迎考阶段,能否端正态度和扎实准备是会考成败的关健。

师生是会考的主角,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复习主动性,笔者专门制作了课件,花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灌输会考很重要的信息。并针对学校历次考试的成绩,结合2010年的会考等级标准,鼓励每个学生写下一个目标第,要求目标明确,要“高能可攀”,而不是高不可攀。这是一个总的目标驱动,这样学生对每次测验考后分析很重视、很警觉,复习课堂能产生一种张力,营造了良好的复习氛围。

二、依据会考纲要,整合教学内容

在会考前,高二历史备课组三位教师都熟读会考纲要,把《会考标准》中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重视条目解析,条目解析对于程度差的学生尤其重要,因为这部分人往往上课不动笔的,所以会考条目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2011学年历史会考取得突出成绩的一点重要原因就是:所有的会考条目解析都是三位教师自己编的,并且拿到备课组会上互相交流、研讨,不断修改,力求精益求精。编订会考条目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整整三本必修课的条目解析的编订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像笔者所负责的必修三条目解析,先后六次易稿,整整用了两周的时间。

此前,笔者通过泉州市会考交流得知有些中学的做法是抛开教材,仅用条目解析,教师上课的时候通过板书把知识点重新整理,让学生把整理出来的东西就记在条目解析里面。但是,笔者在反复琢磨之后,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选择了在复习阶段仍然使用教材上课,但不再把知识点通过板书梳理一遍,而是只写梗概。因为会考条目解析本身就是自己编的,要整理的知识点都在条目当中显示了。上课的时候做的是跨专题的整合,特别是到后期,把认为重要的热点知识通过专题串联的形式跟学生讲解。因为从历年的会考非选择题来看,都有跨专题整合的题目,而且考得基本上是重点知识。所以在复习课的时候如何把分散在各个专题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是必要的。

三、巧设情境,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

会考复习课的好坏决定了成败的关键。但是复习阶段又是学生最不愿意学的阶段,因为经过此前的反反复复之后,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教师讲的东西在考试之前的默写中都有,特别是程度比较好的同学。所以,如果复习课是对知识点的简单提炼,是对新课知识梗概的重复的话,那么这样的复习课在学生中的“市场”就非常小。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我的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知识点的炒冷饭,而是有新的内容的,笔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备会考条目,二备会考题目。基于近年来会考越来越趋向情境化、越来越灵活的情况,笔者充分了挖掘了教材中可以挖掘的材料,把教材当成一本史料,通过阅读和讲解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材料解题能力。

有些时候上课一开始就把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原有的知识解决。比如,在复习《百家争鸣》一课的时候就直接把各个思想家的原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辨是哪一位思想家讲的,这些话体现了思想家的什么思想。分析题目的时候笔者也会针对具体题目穿插相关的在新课过程中没有讲过的历史小故事,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复习课也是很有味道的。

四、讲练考结合,提高复习效率

会考要出好成绩靠默写是不行的,必须得有一定量的练习,而且要精选、精练、精讲,通过讲解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在复习阶段选择有典型性的材料讲解是非常必要的。

第7篇:高中历史会考重点范文

[关键词] 课改 历史教学 困惑 对策

课改之风吹遍祖国大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对新课改给予高度重视,伴随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暑期我们通过网上“师培”和聆听全国名师到黔东南实地讲学的形式等,学习了不少新课程教学理念,并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付诸实施,力图使教学得到全面改革和突破。

本学期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有所感悟,也存在许多困惑。现结合教学实际,我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

困惑一:高中历史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怎么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快的适应课改后的教学,使自己迅速成长?

本人认为我们有必要群策群力,加强集体教研,当然,最好是每节课都能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从教学内容到学生情况,从教材整合到教学设计,从教学手段到习题的选取,都进行集体探讨,打造出一份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然后各人再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改、使用。真能如此,当然很好,但这极不现实,我们的工作性质、工作时间都不允许这样做。每周能有一次集体备课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对策:那么如何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推动教学?目前我们采取两种做法:一是师徒结对子,充分利用骨干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优势,发挥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增进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使老教师的经验和年轻教师的活力有机结合,实现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同事间,尤其是本学科的同事间,经常性的相互听课和评课以及课后交流。通过听课、评课,发现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不足的地方再进行修正,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例如:《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我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采取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先给结论,再让学生找依据。我感觉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发散思维,又能巩固基础知识。(展示《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本校的王治琴老师则以传统课的形式,把案例的相关资料事先印发给学生,对课文的子目进行改动,对知识点重新组合,效果也很不错。

教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一个人的方法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通过集体教研,同伴互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困惑二:课文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即初中历史的知识要好。可是,我们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并不重视历史学习,中考又是开卷考试,对基础都不重视。进入高中,学起历史来相当吃力,常常出现一问三不知,事件和时间颠倒,人物及事件张冠李戴等情况。引导基础知识不足的学生走上新课改的轨道,成为新时期历史教学亟待解决的事。

对策:①上课中重视线索的理清;②通过提问或临时测试了解学生不清楚的知识点和相关的线索和内容;③根据学生的现状指导学生理清知识线索,并逐课消化知识;④课后复习强调学生要自己理清线索。

例如: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四课: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弄不清中国古代朝代顺序,因此,在上这一单元时就很有必要给学生理清中国古代朝代顺序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又如,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把整个近代史浓缩为八课(旧教材占一本半书的空间),不给学生理清近代中国的分期,能行吗?

困惑三:上课进度紧,课时少,课堂上无法补充太多的内容。旧教材采用通史体例,而且高一年级每周三课时,比较容易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采用专题史体例,每周只安排两课时,而必修一政治专题史的容量大,涉及古今中外,很多内容学生一点基础都没有,实在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例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内容这么多,跨度这么大,一节课怎么解决?

对策:①紧扣课标,重点内容的确定以课标为依据,大胆的取舍;例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要求老师先了解课标的要求,严格按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等的相关要求讲解,不必刻意展开。充分利用课文的三个子目(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进行归纳,因为这三个子目即涵盖了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概括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又如:我上《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时,用奥运会导入,给学生讲奥运来历、鸟巢、马拉松来历,学生很感兴趣,热情高涨,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中度过。但教学任务没完成。(展示《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件)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完成教学任务,的确很难。

②课后练习处理。一是将课后练习作为线索融入课文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例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的《本课测评》题――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一题,就可以作为本课第二个子目的线索,教师只要把这一问题讲清,第二个子目就迎刃而解了。二是把课后练习答案印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慢慢消化,课堂上只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提示。

③以知识体系图解的形式作为板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文的基本线索和主干知识,省时且高效。例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用下面这种形式板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④利用学生现有的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释疑。例如: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时,让学生按学生现有资料《金太阳导学案――历史必修1》上面的要求完成作业,课文的基础知识就已基本掌握,然后教师给学生释疑。学生往往搞不清邦联、联邦、总统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多党制、代议制等概念,不明白国家结构、国体、政体的区别,因此有必要在这一单元的相应的知识点中交代清楚。(展示《金太阳导学案――历史必修1》课件)。又如:上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也是让学生按《金太阳导学案――历史必修1》上面的要求完成作业,然后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检查,让我惊奇的是,不少学生竟然能用曲线的形式表示法兰西艰难的共和之路。把原本抽象的东西变得如此直观。

其实有很多时候学生的创造性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展示部分学生自画的曲线图课件)。在学生完成资料作业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回答:英国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兰西和美国的共和制等政体,哪一个更好?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中国的体制最好。我以人们的着装为例,引导学生认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生立刻领会,不管哪个国家的政体都应适应本国的国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困惑四:新课改强调课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课堂讨论”便是课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显现学生个性等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然而平时的课堂讨论很难达到预想的目的,学生太拘束,欠主动,尚未养成主动发言的习惯。如何使课堂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也是执教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策:①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首先,先易后难的让学生发言,设计问题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总体水平,难易要适中。虽然有些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不需要熟读深思,就可以轻易地从书中找到答案,但在课改刚实施、学生对课堂讨论还不适应的初期阶段,用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讨论,敢于讨论,让学生们有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其次,讨论的问题要紧扣教材,既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第三,讨论的问题要具有争议性、开放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上《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②注意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有了充足的感性材料,有了想讨论的欲望时,才是问题提出的最佳时机。例如,在上《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罗马法对世界影响之深刻而广泛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及时提出问题――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

③善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首先让学生看书分析第一子目,为什么遥远的古希腊能实行民主政治?同时提醒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考虑,然后指出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突出地理的作用。其次,分组让一学生分别扮演梭伦改革时期、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期的公民,对改革作一简介,并以自己一天的行程为主线把梭伦改革时的社会状况串联起来。一开始学生无从着手,我便把从网上下载的课件取出其中一段《伊阿宋的一天》展示给学生,学生不仅有了答题的方向,而且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尤其是男生十分激动,纷纷要求表演。(展示《伊阿宋的一天》课件)。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补充说明,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例如:古希腊公民的概念、三次改革在古希腊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画出楼梯形状并依次标明奠基、确立、高峰字样),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实质等。

当然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讨论一些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能激发探究的积极性,讨论的效果更好。例如,在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时,女同学就问,为什么在罗马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中,妇女都没有享有和男子平等的权利?当然这个问题我是叫同学们自己去查资料,然后利用晚自习解决的。

④营造课堂讨论氛围。首先,仔聆听学生的发言,用非言的方式如点头和面部表情,表达你对学生的发言感兴趣。第二,以激励为主,讲错了也不正面批评,讲不出来的让其留有余地;第三,平时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愿与老师象朋友一样交谈。第四,允许学生们一起说,甚至坐着说。

困惑五:对考试的迷惑和忧虑。 会考、高考改革方案没有确定,教师教学心中没底。虽然我们反对“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的教法,但不容否认,会考、高考的导向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现在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主要还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多学校每学期的期末统考、会考、高考成绩直接与老师的奖金挂钩,虽说奖金不多,但也关系到老师的切身利益。教学能不以考试为中心吗?可是,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贵州省有一个关于会考和高考的完整方案。这就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新教材的使用,会考、高考的考试模式也一定会随之变化。那么,会考、高考到底会怎么改呢?会不会增加新题型呢?对学生的要求会不会提高?或者提高到什么程度?

对策:以课标的精神为中心。按课标要求对点讲课,认真体会课标的精神所及;课标之外的内容以以前的小字体一样的方法处理;考试内容也以课标为依据,课标以外的内容尽量少考,有的干脆不考。

困惑六:教学资源不足,难以满足教师需求。教师不可能拥有许多课外资料,对教材内容补充、理解,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备每节课都查那么多资料。在许多地方电脑并不普及,多数学校目前也达不到人手一台电脑,根本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

第8篇:高中历史会考重点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课本知识材料化;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27-02

如果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通过历史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使学生在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达到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历史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历史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简单的概括就是:“有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要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解决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在浙江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正确看待和合理利用好我们手中的教材便是提高新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知识连接”

现在我们的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其中一大变化就是在每一课旁边穿插了很多“资料卡片”、“知识连接”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材料的形势呈现,这些材料在帮助我们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在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上起着很大作用,所以合理利用好这些材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

如必修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中,西周分封制作为中国古代早期一重要的政治制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学生难以整体把握的难点,而当我们讲到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时,按传统讲法无非就是老师给学生们讲述我国古代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有三种:姬姓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学生听完也就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思维的空间,更不用说形成一个整体的把握。不妨我们换一种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旁边“(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资料卡片”,让学生围绕“卡片材料”自己去分析、思考并找出分封的对象。又如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课《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中的“代议制”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那什么是“代议制”呢?学生之前是很少接触这个词的,光靠老师讲解,既枯燥,又难懂,还不如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正文旁边的“知识链接”(这个“链接”就是专门解释“代议制“的),然后老师再配以简单的讲解,难题迎刃而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①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灵活。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省去了教师费尽心思地到处找材料和苦苦干讲却无人问津的痛苦,可谓教的轻松;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通过对这些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知识连接”等材料的分析轻松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愉快地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还培养了自己分析历史材料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可谓学的灵活。这正好体现了我们新的高中课程理念所强调的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原则。②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资料卡片”和“知识连接”上的材料往往在很多作业题和考试题中就有出现(如上面周公兼制天下的材料既在学生“作业本”上出现过,又在今年期中十校联考中出现过,像这样的材料也很可能在以后的会考或高考中出现),这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也是很有帮助的。总之,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而易见。当然,书上的“资料卡片”、“知识连接”很多,并不是所有的都必须用上,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筛选,看能否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

二、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和图表

与“资料卡片”和“知识连接”相同,新教材本中还穿插了很多的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历史图表,合理利用好这些地图、图片和图表对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1、历史地图的合理利用。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六王毕,四海一”时,这部分内容如果全靠老师无图苦讲,学生很难建立起整个“四海一”的空间概念,其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而教材中那幅《秦朝疆域图》的作用便凸现出来。学生在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在北面,击退匈奴后,秦主要是通过修建长城来加强北部边防;在南面学生会在地图上发现一些“象郡”、“南海郡”等地名,再结合教材文字的阐述,学生便会知道秦朝在当时的岭南一代主要是通过设郡来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问题解决。

2、历史图片的合理利用。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中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时,教材中那幅《清代军机处值房》图片就非常有说服力:一间小屋,两张椅子,一张桌子,一副床榻,老师不用解释学生就明白了军机处的一大特点――简陋。老师还可在此基础上作引导,这样简陋的地方还有什么好处?学生开始思考,聪明的学生马上就反映过来了:越简陋,越不容易引起人们重视,保密性就越强;同时越简陋,人员越少,但办事效率却很高。都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军机处的特点全出来了。

3、历史图表的合理利用。如必修一专题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本来这节课的内容在老教材中是用一章来编写的,而新课标要求用一节课完成,课堂容量很大,光靠老师讲,其效果可想而知。而教材中那幅《1840―1990年列强发动的见表》对帮助完成本课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从1840―1990年列强主要发动了哪些,战争结果,分别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何影响,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再配以老师简单提示,问题解决。

这样做的好处:形象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图表,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好这些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和图表可以非常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地图、图片和图表的能力;再者还可减轻老师负担。可谓一举多得,整个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展现。当然,如同“资料卡片”、“知识连接”的利用,书上的地图和图片也是很多的,也需要老师进行筛选,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三、课本知识材料化

其主要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材料来分析。即老师根据课本知识的重要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自行阅读教材进行探究分析,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再加以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先围绕问题自己探究,然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过程。

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一课时,我们就首先提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我们的农业经济也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演变而持续发展,那么,推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然后让学生通读全课进行探究归纳。就这个问题而言,书中是找不到现成直观的答案的,学生必须通读全文后对一些分散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得出结论。然后再将自己的结论与同学,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使整个课堂教学经历一个在课前提出问题、在阅读中探究问题、在交流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就学任务的过程。又如选修四第六单元第三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一课,我们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李四光在科学上的主要理论成就;二是李四光如何应用他的科学理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们的老师就首先简单介绍了李四光本人,李四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曾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然后马上提出两个问题:1、那么李四光在科学上主要有哪些理论成就呢?2、而他又是如何应用他的这些科学理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然后让学生通读全课进行探究归纳。通过阅读、探究、思考、最后归纳出结论。在平时教学中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教材的习惯,让其在预习过程中结合书上的“课前提示”,试着自己提出一两个问题,然后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这也是延续学生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手段。

围绕一两个问题,通过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材料来自行阅读分析,新课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已悄然达到。这种采取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的做法还有其它好处,同样是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老师从繁琐冗长的讲述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学生,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被动接受中解放了出来,增强了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背课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课本,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在将来的高考中也将会受益匪浅的,可谓一举多得。当然,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的,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模式化,固定化,课本知识材料化也不例外。

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意识为基础。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而以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参与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同时现代教学论还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那么纵观上面合理利用教材的三个环节,通过一系列教材中的材料、图片及主体内容的感染,个性的分析,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完成了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的飞跃,从自主探究活动到发散思维的培养,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生成,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维。课堂的有效性达到。

参考资料:

[1] 刘大才.《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强历史教学有效性例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

第9篇:高中历史会考重点范文

工作总结是对这一年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评价、分析以及研究,从而分析不足,得出可供参考及改进的经验。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新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一历史新教师工作总结范文1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

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

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转换。

1、对问题进行“变式”。

“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如,20__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长城题中的一问:“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请参照材料(略)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这里面的“所学知识”即是在平时学习中的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在教科书中却没有关于魏晋时期经营河西地区的内容,也没有关于汉长城促进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容,这样,本题便无法纳入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中。

因此,需要将本题的呈现情境进行转换,以接近或适应所构建的知识结构的情境。如,根据材料所知修筑长城是西汉开拓河西地区(西北地区)的一个举措,代表了西汉经营西北地区的努力和活动,因此可以将此题变换为“分析西汉、东汉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响”,便可将该题纳入到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中了,可以顺利地迁移“西汉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设置西域都护、使者校尉”等内容进行分析和回答。

2、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

“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如上题,问题的情境进行转化后,便将该题“类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关于“西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和意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

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总之,新教材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在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加强了集体备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一历史新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

一方面,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而且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到了高中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观念加上高中课程很多以及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些难度;另一方面,有些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较多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

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有时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经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关师德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业余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教学生会学,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给学生爱和鼓励,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步步提高。

二、教研情况:

本人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研活动,主动和前辈学习,各尽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本人坚持听课并做好记录,写好教案。积极参加学校为新教师组织的培训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公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

在向本学科及其它学科和班主任的请教中钻研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等,这些都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平时还注意在网上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课件,听网络课程,努力充实课堂。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之前先就自己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向组内老师请教或上网查资料解决,就知识,方法,技巧,思维等给学生予以指导。

本人深知“学习无止境”,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

高一历史新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精心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三是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充分发展,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使有兴趣,也未免有疲劳之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数。准备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查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课堂教学艺术更加多彩,有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让学生淡化紧张疲劳,在愉快、欢笑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重结果轻过程,只看考试分数,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和体验,将不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过程评价可以体现在课堂讨论、剧情表演、主题辩论、学生问答、提纲展示、课堂演讲、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评价的及时性将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添注了积极动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效能。

(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又一重要体现。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需要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交流。能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培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力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评价。拓展评价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4)强化德育、全面发展是贯彻新课改教学的目标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各种手段“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等德育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包括意志、理想、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培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等综合素质,真正发挥历史学科在学生全面教育中应有的、潜在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立品、做人、做事。

(5)、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和文学。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

而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可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因此,要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高一历史新教师工作总结范文4班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这学期是我担任历史教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一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向学科的前辈教师请教,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第二,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的结合新课标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曾经对我们说:“一堂课的内容对老师来说可能要讲几遍甚至几十遍,可是对学生来说可能他这辈子就听这一次。”所以我深刻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听老教师的课,跟随老前辈学习经验也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结合着老前辈们的间接经验加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我的收获很多。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第三,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学习靠努力更靠兴趣,掌握方法历史很好学。

第四,认真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如认真听老教师讲课,认真写教案,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系统的带领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迎接阶段性考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

第五,加强和各班主任的沟通交流,把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汇报给班主任最终取得他们的帮助共同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做努力。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经验不足是我面临的问题。我深知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谦虚谨慎”是校长告诉我的真理。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是: 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第二,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阶段性复习课,力争通过阶段性复习巩固充实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三认真的进行试题测试研究,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做到为战而练。第四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

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通过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感悟到教和学之间的互动性的重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相长”,“我与学生共成长”,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一历史新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新教师,自从2008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

一方面,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而且考试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到了高中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观念加上高中课程很多以及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些难度;另一方面,有些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较多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有时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经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罗马法的起源》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罗马法”,概念抽象深奥难懂且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故事性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当回法官来审理案件,随着学生审理同一个案件或新案件所依据的法律,进而阐述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当讲课之前,我拿出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也特别用功,所以这堂课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很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关师德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业余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教学生会学,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给学生爱和鼓励,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步步提高。

二、教研情况:

本人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研活动,在本学期主动和前辈学习,各尽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本人坚持听课并做好记录,写好教案。积极参加学校为新教师组织的培训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公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在向本学科及其它学科和班主任的请教中钻研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等,这些都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平时还注意在网上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课件,听网络课程,努力充实课堂。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之前先就自己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向组内老师请教或上网查资料解决,就知识,方法,技巧,思维等给学生予以指导。

最后,本学期还有一项的挑战--期末考试。为此,本人和全体学生进行了共同努力,加强复习引考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全力冲刺,希望能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