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基于教材,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朝花夕拾》,在熟读该书之后,再反复阅读课文,并且完成自己的读后感。课前,教师应当仔细检查学生的读后感,并以此作为评估学生的出发点,从而为学生拟定课堂教学目标。课中,教师先让学生交流各自的x后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在全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正式教学前知道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是作者获得乐趣的地方。
在课前探讨读后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情节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并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以教材为出发点,提高学生探索课文的兴趣。此外,教师将读后感中几种不同的看法列举出来:(1)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无趣的,不利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作者表现出了极度的不满和厌恶之情,并批判了封建私塾的陈腐;(2)三味书屋也是作者热爱的乐土,是作者探索知识、了解世界的地方,作者写出了私塾干净、整洁的环境,并表示了对往事的无限追忆;然后再由教师指引学生以各自看法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课文主旨。
二、基于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探讨读后感后,学生对于课文都有了各自的看法,这时,教师的引导极为关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疑惑再次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这样预设问题的情节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能饶有兴致的认真阅读和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讨论过后,教师应将学生的不同体验进行对比并总结学生的意见:
(1)认为三味书屋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地方,其理由是:作者请教先生问题时,先生不乐于回答;教学过程中只读经书,先生迂腐,课程无趣;私塾里设有很多规则,比如迟到要被戒尺惩罚,打人要被罚跪等;师生之间没有课外交流,关系不密切;读的经书语句生涩,难以理解,学生经常溜到院子里玩。从这些描述中看出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学生被过度束缚,课堂学习气氛压抑,不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间接表示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2)认为私塾也是一个充满甜美回忆的地方,其理由是:三味书屋很干净,是一个庄严的地方;先生对待学生是温和的,有一把戒尺,但是不经常用,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看过很多书,知识渊博,先生也是一个懂得礼数的人,学生拜礼时,先生会和蔼的答礼;作者为自己在课堂上画的画而骄傲,并为卖掉画而感到遗憾。这些细节的描写都体现了作者对孩童时期无比怀念的感情。
在这次讨论中,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快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画面,能够进一步对文章主题有更深层次的体验,这种体验十分真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基于探究,启发学生思维方式
教师应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帮助学生把握散文中渗透的情感,提高学生阅读的热情,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学生探索的结果,教师当适时鼓励,学生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此外,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不高,个体间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见解来开拓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探讨过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鉴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对作者社会背景和生存状态的了解十分必要。教师应当向学生讲解,鲁迅辗转各地,见证了军阀的凶残统治,对世事感到厌恶,回忆起美好的往事时,心中多了一丝安慰。
关于三味书屋,私塾是旧时传播文化的教学场所,多年后,作者在书屋发生过的往事仍历历在目,三味书屋在作者心中,早已超越其现实意义。而百草园有奇特的动物、昆虫和植物,让孩童时期的作者就感受到大自然无限的趣味,是作者自由的港湾;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篇散文描写的是作者无忧无虑的童年,与眼前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读后感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集。
这篇散文内容简练明了,语言优美,生动,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文章讲述了一位财主家的“奴才”受到财主的压迫,总是向人诉苦。一天,他遇到了个“聪明人”,便向他诉起苦来。聪明人听后安慰了他:很快会好起来的。奴才很感动。但是,奴才的生活并没改变,不久,他又找人诉苦,这人是个“傻子”。傻子听后大怒,替奴才抱不平,去砸财主的屋子。奴才反叫人赶走了他,还讨好财主。因此,奴才得到了财主的赏识。“聪明人”来祝贺他,让奴才以为是聪明人的预言实现了。于是他很感激聪明人。
这是个很荒诞的故事,不是吗?文章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正代表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种是“聪明人”,他们对于别人的苦难只是说好话,而不付诸行动,却往往得到感谢;一种是“傻子”,他们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人,但不一定有好报;还有一种就是“奴才”,他们常常受到别人压迫却只是诉苦而不反抗,甘受统治者的统治。但让我见识了现实社会中一些人的所作所为。文章通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不同态度,批判了社会中一些人虚伪、谄媚的所作所为,使正义得不到伸张。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傻子”其实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力量。
在现实中,一方面语文教师对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新课标意识不断增强,语文课堂新貌焕然,令人欣喜。另一方面,不少老师盲目跟风,为拓展而拓展,为延伸而延伸。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成了作秀的“绣花枕头”,也令人忧虑。本文拟从拓展点、拓展形式及拓展原则三方面对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做些探讨。
一、立足文本,由此及彼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文本和课堂教学而言的。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是“例子”就要用好。拓展延伸也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拓展点应立足于何方?“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
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时精心选好拓展点,使拓展的面与课文的点有机结合,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可从以下二方面入手:课文相关资料,课文内容主题,文体和生活。
1.向课文相关资料拓展
与课文的相关资料主要有三类。
一是作家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及其作品。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彰显着他们的人格魅力。了解作者生平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了解苏轼“历典八州”的人生经历,让学生透过“承天寺夜游”对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加深理解,触摸到一颗旷达之心。同样的还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文章。另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但窥一斑不等于观全豹,不妨借课文,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可以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向《朝花夕拾》延伸。另外,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也有差异,可以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让学生有更多文化的积累。
二是课文背景。与当时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或有特定的政治背景的文章,可向其写作背景延伸。
三是课文鉴赏、评价文章。苏教版的教师用书提供了很多别人的鉴赏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写学了某文、看了某书之后的读后感。
2.向生活现实延伸
生活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林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潮海,风云雪雨,天体运行都是活的书。活的人、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变化,都是活的宝库,便是活的书。”语文学习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应冲出教室,冲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因此课堂上可以向新闻消息、学生的个人经历、独特体验等方面延伸。
二、不拘一格,“拓展”生花
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评议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
1.从时间上来看,有课前的拓展延伸。比如预习新课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搜寻有关信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等。有课内的拓展延伸,即在课堂上进行。有课后的拓展延伸,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石壕吏》一文学习后,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写成记叙文或短剧。
2.从地点上来看,有教室、校内的,也有街头巷尾、田野山林、公园博物馆等。
3.从形式上而言,更是五花八门。课堂上的拓展延伸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类:①阅读,主要是对相关内容文字的浏览,以获取信息或增加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讲述,学生结合课文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社戏》一文可让学生讲述自己看戏的经历。③辩论,针对文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在不同意见的撞击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考虑、分析问题。如针对《奇妙的克隆》中克隆人的利弊进行辩论。④写作,往往是针对文中的句式、写作方法的学习,也有课后延伸的作文写作。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捕鸟”动词后,也把一个动作进行分割,用精确的动词来描写刘翔跨栏的过程。⑤表演,对课文进行改写,成为适合表演的剧本,然后由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如《皇帝的新装》、《石壕吏》。⑥展示,学生在课堂内的收获以某一类型的作品来展示。如摄影作品、绘画、手抄报等等。⑦鉴赏,提供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艺作品供学生欣赏、评价,接受艺术的感染熏陶。
三、心中有度,方显天地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要注意以下二点: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09-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独特体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重视每一位阅读个体,张扬学生阅读个性,正确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从而引领学生阅读走向正轨。因此,本文则分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1 激趣教学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数学生好动、爱玩,若只要求阅读数量,而不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久之,学生易对阅读产生厌烦心理,影响阅读的有效性,更不能够较好的实现对话。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应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趣味”为抓手,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打开对话通道。如:可运用教材激趣、结合生活实际激趣、利用故事激趣等,以运用教材激趣、运用多媒体激趣为例,即是在学生学习教材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有意地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瀑布录像,通过多媒体中展示瀑布,可让学生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当吸引学生的眼球后,教师可话锋立转,转移到今天所学的课文上。播放紫藤萝录像,将紫藤萝与瀑布做对比,让学生感受紫藤萝盛开时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将其称之为“紫藤萝瀑布”。通过创设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其朗读的欲望。又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时,可采用多媒体播放《童年》的开头歌曲,并向全班学生说道“听到这首歌是否能够想起自己的童年呢,那时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对于大作家鲁迅先生而言也不例外,也有值得自己回忆的童年,今天就跟寻着鲁迅先生的步伐,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陆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通过新课导入完成后,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并予以指导,从作者籍贯、代表作及作品风格等几个方面予以阐述。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
2 个性教学
教师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应用行动示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中外名著,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与学生分享,既能丰富自身的知识,还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在课余时间,还可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在阅读后师生都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并在班级内进行互评,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激情,还能有效地拉近师生关系。在为学生推荐阅读物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等方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书。可选择通俗易懂的科幻类、故事类图书,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等不同,推荐图书时,也应注意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地推荐课外读物。此外,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课外阅读,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如可在班级中设立“读书角”,教师可带捐书,并动员学生将个人图书放在“图书角”中,由班干部进行借阅管理,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书源不足问题,并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3 情智教学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若没有了情感,也就没有了文章,更没有语文。文章是人赋予情感表现的产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怎能离得开情感。通过情感教学能够使课堂情意浓浓、情趣盎然,让学生乐此不疲、爱不释手。人一旦离开情,好比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但在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思想交流中传递智慧,并碰撞智慧,进而产生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发展智慧、传递智慧。而只是并不等于智慧,知识知识外在的,需要个体内在而生成。孙双金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熟读深思,要求学生学会及善于质疑,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能够标新立异。即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思考及聪明起来。此外,语文中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情,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样一来,课堂中也就不会出现只见书本、不见生命;只见教案,不见学生的问题,从而使得语文课堂犹如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如:学习《多一些宽容时》内容时,可将一副对联交给学生,上联为:无私、无欲、无怨、无悔,才有大将风度。这副对联是从课文内容中总结出来的。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来概括出其他内容,并补充下联内容。有的学生经过探讨,得到下联: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方显宰相胸襟。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中所选取的作品是学生学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因此,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加强语文阅读有效性探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现象之一:据调查,大部分小学生都拥有10本左右的卡通或动漫之类的书,年级越高则数量越多。这些书有的甚至成了学生的世界“名著”。
现象之二:受应试教育积弊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把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窄化了,只推荐升学考试应阅读的篇目。
现象之三:家长急于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把课外阅读当成提高写作能力的唯一目标,为学生购买大量的作文书籍,令大多数学生生厌。
怎样的课外阅读才能成为诗意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栖居地?
一、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语文教师的立足点应该从学生出发,结合课文学习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就文体扩读。老师在教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后,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海底世界》推荐《海洋》一书;学习了《揠苗助长》,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多用成语故事》;学习了《动物的互惠互助》《动物园的晚上》等课文后,向学生推荐《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可介绍《三国演义》让学生读。
2.因作者促读。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紧接着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写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在教《早》时,我找来一幅鲁迅的肖像,拿着一本厚厚的《鲁迅散文集》走进教室,为学生们饶有趣味地朗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据内容导读。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或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麋鹿》一课之前,让学生去寻找、搜集有关介绍“麋鹿”的知识短文。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向学生推荐书目前,为了使学生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依据推荐的书目中的有关内容,设置一些富有情趣的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向学生推荐《动物漫谈》系列丛书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同学们,你想知道小鸟为什么能在树上睡觉吗?你想了解兔子的耳朵为什么特别长吗?你想知道在世界上什么蛇最大吗?《动物漫谈》系列丛书将为你解开这些谜团。”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对这些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赏读节选,诱发兴趣。许多学生对书本没有吸引力,在于他们没有尝到书本内容的甜头,教师在课堂上,在向学生推荐书的同时,可有意选取精彩片断,朗读分析,让学生欣赏。如向学生推荐《窗边的小豆豆》时,可向学生讲述其中的一个故事,学生听后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争着阅读。
三、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说起课外阅读的指导,就会让人想起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厌其烦的方法和技巧。其实,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是保持热情,保护兴趣,阅读氛围的营造更重要。
1.班级读书会。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班级读书会”是可以选择的举措之一。“班级读书会”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2.挑战性阅读。为生活和命运而阅读,是一个很诱人的阅读理念。如果我们的学生能面临这样的阅读情境,那么课外阅读会变得很光明。“挑战性阅读”正是基于这样思考的一种课外阅读指导方式。首先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自觉地发现“挑战”,这种挑战的任务是需要学生去补充知识的或经验的空白的,那么,阅读就形成了。
关键词:课前;激趣;课堂;高效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近年来,为了追求优质理想课堂,一直强调教师的备课,强调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等等,可课堂上也仍常是沉默一片。教师常喊“无味、无味”,学生也常叫“无趣、无趣”,因此,教学的有效及至高效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以求的。促使教学有效、高效有多方面因素,而“课前激趣”就是高效课堂得以实现的好途径。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通过“课前激趣”来保证高效课堂的实现。
一、课前注入“音乐味”,给语文课堂蓄情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音乐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运用音乐,以形象直观生动的大量刺激对学生发生作用,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和艺术上的“共鸣”。而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就让学生接触倾听与课文相关的歌曲、音乐,会给学生大脑提前注入相关的美的词汇、美的画面、美的乐感,这能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感受到“美”,提前给课堂“蓄情”。
例如,讲述课文《桥之美》这一说明文,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把握课文内容,陶冶高雅生活的情趣,我在上课前两天就布置学生去搜索、倾听有关桥的歌曲,并记录下相关的歌词,这样布置,学生很乐于去做,竟然还有的学生高呼:“老师,我喜欢听歌!”过了两天,等我上到《桥之美》这一课时,课堂气氛竟意想不到地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听了关于桥的歌曲并看了视频,那些桥好美啊!”有爱好唱歌的学生站起来竟唱起了歌曲《北京的桥》:“北京的桥千姿百态,北京的桥汇丽多彩……”同时大屏幕放映我提前准备的北京各地桥的图画来配合学生的歌唱,从学生虽稚嫩却熟练的歌曲中生动地教材中所表达的内容,把枯燥的说明文一下变得生动形象,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讲授课文非常顺畅。这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并简单的“课前准备”便给课堂注入“音乐味”,使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深刻,使课堂达到高效。
在教学《黄河颂》之前,我联系音乐老师提前教唱《黄河颂》、《我们是黄河泰山》等,待课堂上结束前,全班一起合唱“我漫步黄河岸边,浊浪滔天向我呼唤,祖先的历史像黄河万古奔流……”歌词感情真挚,优美动听,感染力强,近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在讲述课文《云南的歌会》前,我布置学生学唱《蝴蝶泉边》,在课堂上同样收到了一般讲解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课前植入“文学味”,让语文课堂飞扬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堂的日益程式化、标准化使本应接近文学欣赏的课堂几近成了中考习题训练课,不用说缺少美,就连乐趣都可遇不可求。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和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运用好课外阅读,让学生多接触文学,让学生头脑中多些“文学味”,就会使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文《孤独之旅》一直让我感动,那“荡人心心魄的音乐美、邈远空灵的图画美、细腻感人的人性美”。(曹文轩语)无不令我痴迷、陶醉。可第一次给学生教学此课,学生并没有过多的感动,甚至有些茫然,我不禁开始深思:是课文中那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压迫着学生,还是那沉闷不语的主人公威胁着学生……后来我提前在假期便布置学生阅读曹文轩小说《草房子》,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简要赏评。再次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没有茫然的表情,取而代之的竟是异常的激动,课堂较为活跃。曾有一段课堂实录:
师:曾经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的独子杜小康,“家底最厚实”在杜小康身上有何体现?
生1:杜小康曾是草房子的“领头羊”。
生2:他是孩子们个个羡慕不已的“大班长”。
生3:他曾有油麻地孩子们中第一辆自行车。
生4:他还有帅帅的皮带。
课一开始,学生们竟一反初三沉默的常态,呈现出的却是化被动为主动,化沉默为活跃的蓬勃场景。这是学生们从小说《草房子》中所得到,这一对话无疑是给有效课堂设置了一个大大的耐人寻味的“药引子”。
在欣赏课文中环境描写时,学生们也是各抒己见,更有一位爱探究的学生谈到:“我喜欢《草房子》,喜欢那里面的人物,可是我曾嫌那里的环境描写太多,曾去查阅资料,有一段话让我深受启发,那是作家曹文轩说的:‘我是一个很在意风景描写的作家。因为我认为,人物的行为、性格、情绪离开他生于其中的自然环境,是无法得到了最彻底的解释的’。”此刻,我彻底被孩子们课前的“乐于投资”感动了。
是阅读,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是阅读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给学生植入“文学味”。的确,课外阅读不仅和语文教学相得益彰,而且会使语文流光溢彩、魅力无穷。而课前阅读文学作品更可促使语文课堂“飞扬”,促成其高效。
三、课前注入“人情味”,让语文课堂灵动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美妙境界。中学生年龄尚小,生活阅历少,情感体验不够丰富,对文学作品中一些和他们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的情感内容就不能做到比较好的体会和产生共鸣。而影视作品直观形象,利用音乐声响光影变化形象地表达情感,使这种蕴涵于人物或景物中的情感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内化为个人体验。因此,观看影视作品也不乏是一种好的激“情”手段,而我更倾向于“课前投入”,提早给学生注入“人情味”,为课堂教学“引路”,从而让语文课堂更灵动。
如在教授七年级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前,考虑到原小说中英子的线索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英子的成长历程,我下载了根据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改编的电影,给学生观看。也许,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枯燥,也许学生们更青睐于直观视频,学生们看得极投入,观后,同学们还不时地吁嘘不已,而我则不多“插足”。课堂上,学生们读到“英子”都显得兴奋,似乎“英子”已成了他们的“老朋友”了。课堂上学生们各个跃跃欲试,气氛异常活跃,无论是英子的成长,还是爸爸的“挚爱”,学生们都说得很好,找得很准。而作为老师的我,讲得不是很多,因为学生已经被“激活”了,确切地说是被课前的观看影片激活了,因此,我也就不那么“累”了,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
再如,学到九年级的课文《音乐之声》时,脆利用课前时间给学生观看外国电影《音乐之声》,.,学生很感兴趣。主人公玛利亚热爱唱歌,活泼欢快的天性,总是显得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影片中美丽的画面,生动的场景,使玛利亚的形象如在学生眼前。这样的“课前准备”的确为课堂的高效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影视形象与现实物象的酷似感让影视在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揭示和对景物所蕴涵的情感意义的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这种揭示和表现有时比小说逼真,比小说更真实。所以,课前利用影视来给学生注入“人情味”,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容,确实具有很好的效果。
四、课前引入“生活味”,让语文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只有适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细玩味,做好课前的充分的“热身”、激趣,那么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由于课前时间充分,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写得很精彩,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待到上这一课时,便由学生自身切实的体验、具体生动的描绘――《我心中的乐园》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饰和清新的层次。由于学生课前有充分的体验,很快便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课堂气氛分外活跃,学生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可见,“课前热身”功夫是很有必要的,它为激活课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然,要想给语文课堂“生活化”,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景,充分注重课前的有效准备,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头脑中有“生活”,那么实现课堂的“生活化”,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不是天方夜谭了。
其实,“每种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王荣生《〈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例评议》)我只是觉得语文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是立足于“合适”,追求的应该是“有效”。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效的激趣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况且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而“课前”必要的激趣也正是这一本位的体现,我也正在努力把握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从而促成有效甚至是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
2.《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出版2012年1月版
3.《语文学习》2007年3月版
4.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邓卫国《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6.李照兴《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7.贾龙第 方海玲《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关键词:阅读教学;练笔;想象;仿写
1.练在经典段落处。所谓经典段落是指在遣词造句方面、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一定独创性的段落,大家耳熟能详,或能熟练背诵。初中语文教材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段落,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雪后捕鸟”一段,《社戏》一文里“月夜行船”一段,都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描述了雪后捕鸟和小伙伴们驾船的情景。在赏析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之后,可让学生练一练,用上一系列的动词,仿写一个片段。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了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如爬树“我先紧了紧裤腰带,往手心里吐了点唾沫,两手搓了搓,然后双手抱树,两只腿也紧紧地夹住,脚用力一蹬,往上耸身,噌的一声就上去了一截”。还有的写打篮球、摸鱼、投沙包等,写的都很是传神。
2.练在情动处。在初中语文教材里面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动人,语言真挚感人。紧紧地抓住这些,你就能让学生的心与文字直接对话,聆听着文字的呼吸,感受着文字的张力,从而能够达成深刻思维、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捕捉住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使他们语言的内化、情感的积淀、思想的领悟喷薄而出,并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如执教《背影》一文,在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抓住重点段落读懂了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树立了伟大父亲的形象,老师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写一段读后感。有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书中父亲提着橘子蹒跚的背影,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拨动,便会引发我无限的感慨。一个普通的父亲的最普通不过的动作,总会碰触到我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让我想起我的父母,想起他们乐观幸福的笑容;想起我放假回家,母亲见我时孩童般的喜悦;想起他们冬日里依然在凛冽的寒风中,守着收入微薄的小摊,任冷风吹痛了脸颊;想起他们日渐加深的皱纹、愈加清晰的白发……真的,想到此处,我便忍不住泪眼蒙蒙。”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使整节课的教学达到了。
3.练在文本空白处。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可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
如《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在这个地方可以设计一个随笔练习:猜想一下,此时韩麦尔先生在想些什么?有同学这样写:“四十年了,我一直在这里,窗外是小院子,面前是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长高了的胡桃树,还有亲手栽的紫藤,而如今要同这熟悉的一切永远的分手,怎不叫人伤心。”想象力非常丰富。
4.练在意象还原处。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在学到“饱经风霜”这个词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具体描绘一下饱经风霜的样子,有同学是这样描写的:他满脸皱纹,皮肤蜡黄,没有一丝血色,两鬓斑白,颧骨高高的突起,眼窝深陷,充满了忧郁,干枯的手指,青筋条条绽出,身上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凝固的“饱经风霜”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强烈的、深刻的生命活力。这个词语伴随着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了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5.练在技能迁移处。在技能迁移处运用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例如,在学了一首小诗“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后,我要求学生仿写,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好多同学的句子就写得特别的精彩:勤劳把幸福的门推开了,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宽容把爱的门推开了,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中,练笔将技能的学习运用活化了,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在练笔的过程中,精神生命不断得到新生。
6.练在拓展延伸处。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给予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驰骋,既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好多文章往往是言尽而“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遐想和思考的余地。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教给他们创新的钥匙。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如《变色龙》一课,奥楚蔑洛夫遇到了将军的哥哥,又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呢?拓展延伸处,学生再一次触摸人物的灵魂,接受一次情感的洗礼。
总之,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依托文本,寻找随文练笔的落点,适时适度地进行课堂练笔,这样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作用,更对学生语言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让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整体构建,这才是语文真正的归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