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建筑的特点范文

智能建筑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建筑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建筑的特点

第1篇:智能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医院 建筑智能化系统 应用 特点

[Abstract] complexity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de high demands on the network, hospital information network platform features a new modern hospital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of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e-base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s a platform, integrated medical, clinic, office automation, medical records, medical imaging digital management, transmission, and many other functions in on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system applications in the modern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spital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applications.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关系到自身的存亡。这就要求医院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节约能源,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医院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今日之医院建筑是尖端医疗技术的宠儿,新的诊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也对医院建筑及配套设施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应用特点:医院建筑作为为特殊“顾客”(患者)服务的场所,有其明显的专业需求特点,医院的智能化系统应为“以病人为中心”、“圆满完成医疗任务”这两个工作核心服务,满足医院数字化发展需求。 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应以“实用、可靠、先进”为宗旨,以“环保、节能、质量”为重点,既要满足医院的要求,又要达到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在设计内容和产品选型上要有前瞻性、产品性价比好;采用先进和成熟的技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还要有冗余和可扩展性,把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这三大功能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的集成,把医院建成真正的智能化医院。

医院综合布线系统包括数据网络系统和语音通讯系统的布线。要求系统能实现高速数据通讯,高显像图片传输,支持各种网络设备、通讯协议、多媒体系统及语音通讯。医院数据网络系统包括内网数据系统和外网数据系统。内网数据应用于医院信息化系统;外网应用于连接互联网。为保证医院医疗信息系统安全,两套网络采取物理隔离完全分开。

医院信息化系统应用主要分为两部分: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和医疗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Picture A 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由于HIS 系统范围不断扩展(包括加入电子病历系统\ 检验信息系统等),其数据传输量越来越大,而PACS 系统可以连接各种影像设备,影像设备的动态图像实现网络内部的传送、存储和处理,因此医院信息化系统对综合布线系统带宽的要求极高。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A)是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为基础,完成对冷水系统、空调系统、新风系统、送排风系统、热水系统、变配电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梯系统等的监控功能,并通过总控室向各种监控设备发出控制指令控制其运作,对上述各系统设备运行管理,以达到管理便捷、节约能耗、舒适的目的。医院内各种建筑设备及医疗设备众多,BA 系统的控制应重点考虑系统节能、提高管理效率及可靠性,实现了楼宇设备计算机管理、医疗服务网络化和管理自动化。

医疗监控及示教系统是医院建筑特有的智能化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它包括了手术室监控及示教系统、重症监护及三方可探视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医疗监控及示教系统建设的目的是规范医院的管理,改进对患者的诊治、护理水平。同时,将监控过程录像保存,有助于分清责任,减少医疗纠纷。

1、手术室监控及示教系统手术室监控及示教系统就是通过在手术室内安装音视频采集设备,将手术室内医护人员的活动情况及手术细节传送到示教室内。在示教室内观摩的医护人员、实习生通过本系统可清晰地观看麻醉师、护士、医生手术的全过程,是提高医院医疗技术的重要手段。

本系统要求在每间手术室设置2 台摄像机,一台为无影灯自带的模拟摄像机,另一台为全景摄像机。同时在每间手术室设置1 个隐藏式话筒,安装在手术室的适当位置(一般为无影灯架上)。系统在控制室内配备有音视频存储设备,可将手术过程的音视频信号实时记录、存档,以供日后教学分析用。

2、重症监护及三方可探视系统重症监护系统就是通过在重症病房内安装摄像机和拾音器,使得医护人员在护理监护中心即可实时观察病人的情况。既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又给病患创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治疗环境,同时还可以同步记录事件发生过程。本系统要求在ICU、苏醒室、重症病房、BICU 的每个病床前安装1 台彩色半球摄像机,同时在每间重症病房顶上安装1 个拾音器。系统控制中心设于各病区的护理平台,主要是对前端设备所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显示在显示设备上,并进行存储。三方可探视系统是利用一套音视频系统,实现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之间的三方可视通话。本系统要求在ICU、隔离室及谈话室各设置有摄像机及拾音器。控制中心要求设于ICU 的护理平台处。患者与家属之间的可视通话,由护理人员进行控制。

3、 远程会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是为了增强医院间学术交流,寻找社会力量对疑难病例进行远程距离会诊,或利用自己的专长帮助他人,是一种新型的医院手段。远程医疗需在医院内设一会诊室,内设一套远程医疗可视诊断系统,能将会诊的实况通过摄像系统将图像传送到会诊室投影设备上,并具有语言交流功能。远程会诊系统可利用ISDN 数字程控交换网或Internet 网进行双向交流。

4、医疗监控及示教系统的技术选型医疗监控及示教系统应采用统一构架、统一网络的数字医疗监控系统(IP 监控系统),并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实现视频图像统一管理,通过网络存储系统实现图像的统一存储管理。

采用数字医疗监控系统的优点是各层护士站可通过网络监视本层重症监护室病人情况,将来病人家属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探望。示教室通过网络既可以调看手术室图像,也可以调看重症监护室、ICU 室、BICU 室图像,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广域网实现远程医疗会诊。采用统一的数字医疗监控系统后,使医疗监控系统功能更加强大,使用更灵活,扩展性更好,同时方便管理。医疗数字监控系统由摄像机、拾音器、编解码器、网络交换设备、管理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磁盘阵列柜组成。取药叫号系统可有效地改善服务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本系统管理电脑直接控制叫号系统、显示系统及语音系统,可同步显示当前系统工作状况。系统通过显示屏显示姓名和呼叫取药病人,实现药房取药的科学、合理管理。

结语

医院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不但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还要关注其合理性、投资的经济性,各项功能应作到整体规划,再按用户需求取舍、分步实施,为将来医院智能化发展留有冗余。随着建筑智能化系统在现代医院中的广泛应用, 必将为现代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

【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11-2007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第2篇:智能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监理

近年来随着智能建筑的迅猛发展,智能建筑工程监理也日益成为工程监理的一个课题,成为工程建设的一个焦点。同时,智能建筑工程涉及管理部门多,跨专业多,新技术、新产品推出快,监理人员应如何应对?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工程监理经验及思考谈一下智能建筑工程监理的几个重点。

一、监理人员应深刻理解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的含义。

1.智能建筑的由来

1984年1月,美国哈特福德市将一座旧金融大厦进行改建,实质是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自动化系统。改建后的大厦,称之为都市大厦。智能建筑这一名称从此出现。从第一座智能建筑诞生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智能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什么是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通过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传统建筑技术的结合,使传统建筑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化,能够自动或智能化地实现和提高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传统建筑要求的建筑物,以及提供传统建筑物所不能提供的服务。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结合的产物,是有智能化集成系统的建筑。

3.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区别

因为无论哪种建筑物都是供人使用的,而对安全、便捷、舒适等的要求内在的存在于建筑的使用要求、建设、设计、施工等内容中,并非智能建筑所特有。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根本区别在于实现这些功能的方式和能力的不同。

从理论上说,智能建筑是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建筑。若把智能建筑比作一个人的话,目前建筑中的信息中心机房就是大脑,综合布线是神经系统,各类监视系统和传感器类似于人类的感官系统,各类执行机构则相当于人类的手和脚。

4.什么是智能建筑工程?

智能建筑工程是使传统建筑具备智能化的的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GB50300-2001)中,智能建筑工程被列为建筑工程的九个分部工程之一,包含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电源与接地、环境、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共10个子分部工程,每个子分部工程又包含若干分项工程,共38项。其功能是实现建筑物的智能化,或增加传统建筑所无法实现的智能化功能。

5.智能建筑工程与信息工程的区别

智能建筑工程和信息工程都包含大量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但智能建筑工程是建筑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是一个与结构、装饰、安装等专业并列的专业,这是智能建筑工程与信息工程的根本区别,不具备这个特点的弱电工程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工程,而应当归于其它行业,如信息产业工程、机器人产业工程等。

二、专业监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1.要具备较强的弱电专业知识。由于智能建筑工程涉及大量的弱电设备及软件,作为专业监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弱电专业知识。当然,监理工程师很难做到样样精通,主要应掌握各系统、设备和软件的外部特性,重点是功能特点、调试方法、安装要求、接口界面和安装环境、系统接地等内容。

2.要具备一定的土建、安装、装饰等建筑施工知识。由于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必然伴随与其它建筑专业的交叉配合施工,因此,要求监理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土建、安装、装饰等建筑施工知识。

3.要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4.要具备较强的工程综合管理能力。

三、监理人员要了解所监理项目的具体智能化功能需求。

智能建筑依据使用功能不同可以分为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媒体建筑、体育建筑、医院建筑、学校建筑、交通建筑、住宅建筑、通用工业建筑等若干类,就算同一类建筑对建筑的智能化需求也不尽相同。监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所监理项目的设计意图、业主要求,掌握项目的功能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智能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

四、监理人员应了解智能建筑工程的特点。

智能建筑工程有着与传统建筑工程不同的一些特点,工程监理人员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进行监理工作。

1.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一体化

由于智能建筑工程专业性强、发展快,一般设计院对此类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往往将此专业设计留待施工单位深化设计,施工招标也往往将设计和施工一起发包。因此实际施工时设计和施工经常是一个单位。施工单位有可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进行设计,这要求监理人员站在业主的角度对工程设计进行审核把关。

2.涉及管理部门多

智能建筑工程建设除按照传统工程一样要接受建设主管部门管理、遵守相关建设法律法规外,部分专业还要接受一些其它部门的管理。

消防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要接受当地消防局的管理,消防验收要由消防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消防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要接受当地公安局的管理,安全防范工程验收要由公安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卫星电视按照《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国务院第129号令)申请验收。

监理人员应积极协助业主按照相关要求履行建设程序,以免业主因不了解相关要求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专业性系统功能检测多

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多、功能复杂,且专业性强,其功能是否达标需要由专业人员并配备专门仪器检测。根据检测要求,一般将智能建筑工程大致分为以下系统:

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电源与接地、环境、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等。每一系统又可能包含若干个子系统。

监理人员必须通过对一个个系统进行专业化的检测来检验工程是否合格,不能仅凭感官认识来判断。

4.系统复杂,调试运行周期长,工作量大。

智能建筑系统往往功能复杂、涉及其它专业多,因此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调试运行。

监理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到智能建筑系统的复杂性和系统调试周期长的特点对工程工期的影响,积极采取必要措施以免影响整个工程的竣工验收。

第3篇:智能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物;雷电灾害;防护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19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快了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步伐。在此形势影响下,智能建筑物的生产规模及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为人们良好的居住环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智能建筑物在使用的过程中相关的电子元件存在着抗干扰能力较差等问题,加大了雷电灾害发生的几率。

1 智能建筑物整体的概况

某智能建筑物设计上采用了最新的设计理念,内部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设施相对比较完善,线路布局较为复杂,连接着大量的精密性仪器。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该智能建筑物内部的设备灵敏度较高,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雷电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存在,为设备的正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加大了该智能建筑物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该智能建筑物长50m,宽25m,高度为90m,建筑物总共分为25层。结合该地区整体的气候变化状况,可以发现这些该地区年平均密度为80.8d/a。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分析,得知该智能建筑物每年受到雷电灾害的次数约为0.406次/a.建筑物内部配有照明系统、宽带网络等。同时也分布着一些常用的办公物品。

2 智能建筑物雷电灾害分析

根据该智能建筑物内部分布的物品及线路布局状况,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的办公资料及电气设备等。这些物品的可燃点较低,很容易受到明火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设计方面禁止该智能建筑物内部堆放易燃易爆的物品。

由于受到雷电灾害的影响,影响了该智能建筑物整体的安全性能。主要表现在:(1)当该建筑物遭受雷击时,外来人员进入该建筑物内部接触到相关的电子设备时,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2)由于建筑物内部部分导线的绝缘皮层破损,受到雷击时该建筑物内部的基础设施存在着漏电的安全隐患;(3)受到雷电灾害的影响,破坏了建筑物的物理结构,影响了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4)当雷击现象较为明显时,局部的电流或者电压将会瞬间升高,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火灾;(5)遭受雷击的建筑物,内部的智能系统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能及时地响应相关设备的操作请求,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6)用户线路上的过电压,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传输到该智能建筑物内部相关的装置上,影响了设备的灵敏度。

3 智能建筑物雷电灾害的防护措施

3.1 直击雷的防护措施

所谓的直击雷,主要是指雷雨天气中的闪电之间地击中智能建筑物、周围的其它装置、或者防雷装置等,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建筑物内部部分区域导电线路上的电压和电流明显增大,温度也在相应升高的过程。

对于这种雷电灾害,主要的防护措施有:(1)在该智能建筑物内部容易遭受雷击的区域安装质量可靠的接闪器,并在相关的传输导线上安装传感器,及时地将雷击信息传送到相关的技术部门,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2)为了增强防雷效果,可以在该建筑物主体的立柱上增加引下线,并构建接地装置。同时,采取焊接的方式将接地装置与引下线之间形成统一的整体,扩大不具有导电性能装置的保护范围;(3)接闪器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尺寸规格,主要的参考依据是根据相关的计算公式,确定具体应用过程中的技术参数,确定出接闪器最大的应用范围,为防雷效果的发挥提供可靠的保障。

3.2 相同电位下的联结防护措施

在智能建筑物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地电位反击电压的存在,加大了智能建筑物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相同电位下的联结防护。即利用物理学等势面的相关原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将建筑物内部独立的装置、带电的导体等,利用相同电位的导体将这些独立的个体联结起来,使得智能建筑物遭受雷击的过程中导电装置的电位差能够减少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的过程称为相同电位下的联结防护。它的主要原理在于利用等势面的特点控制电位差的范围。结合这样的措施,智能建筑物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所有的结构钢筋与金属管线连接在一起,形成导电性能良好的导体。通过这样的操作,有利于消除雷击过程中感应过电压带来的影响。

3.3 雷电波入侵的防护措施

智能建筑物内部的线路或者管道主要采用的是全埋的方式。它将与用户端的电缆外层、金属管道等与建筑物的外墙方面的预埋件相连。设计过程中建筑物内部主要的金属物需要与防雷预埋件构成统一的整体,增强防雷效果。实现这样的目标,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将所有的电缆、金属管道接地。雷电波的入侵主要是通过导体传输一定的电流和电压,设计过程中的接地操作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2)将避雷装置分别安放在变压器高、低压两侧。

3.4 电磁屏蔽的主要防护措施

为了减少电磁波对于智能建筑物的干扰影响,需要利用相关的防护措施达到电磁屏蔽的目的。一般情况下,针对智能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可以采用法拉第式的防雷网进行全面地布控。这种防雷网主要是将建筑物内部的墙面、地板、金属导管、金属管线等看做统一的整体,使其呈现六边形的网状结构。这种笼式的避雷网能够有效地发挥出电磁屏蔽的效果,并对遭受雷击的智能建筑物进行分流、分压操作,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智能建筑物整体的内部构造特点,采取合理的电磁屏蔽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防雷网的屏蔽效果。

4 结束语

当雷电灾害发生时,建筑物内部局部的电流和电压将会明显的增大,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了相关设备的安全性能。因此,需要对智能建筑物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必要地分析,并找出可靠的防护措施,提高智能建筑物整体的抗干扰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智能建筑物的内部构造特点,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增强防雷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涪德,梁建文.高层智能建筑物综合雷电防护措施[J].现代建筑电气,2012(06).

[2]王肃.电子信息系统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5(12).

第4篇:智能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绿色建筑;相互关系;一体化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未来的中国,仍将是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发展智能、绿色建筑,开展建筑节能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2010 远景规划中对智能建筑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拟投入巨资对建筑智能化给予推广。根据国外权威机构预测,21 世纪全世界智能大厦的 50%将兴建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有专家预测今后 10 年中国的智能建筑将会达到 8000 ~9000 栋。

绿色建筑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重大措施,也是建筑师们对世界“绿色文化”潮流的积极回应。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民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的建筑,它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高新技术成果,使建筑物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为人类营造舒适、幽美、洁净的居住空间。智能建筑是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新技术手段,即通过智能化实现建筑的舒适、安全、健康、方便和节能降耗。推广绿色建筑的智能化技术,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1、智能建筑的内涵及特点

1.1 智能建筑的内涵

美国智能建筑学会( American Intelligen t Build-ing Institute,AIBI) 将智能建筑定义为: 智能建筑是通过优化建筑结构、系统装备、服务和经营四个要素以及其内在联系使其达到最优组合,以获得高效、舒适、便捷、安全的建筑空间。欧洲智能建筑集团( The European Intelligent Building Croup) 把智能建筑定义为: 创造一个使用户发挥最高效率,同时以最低的保养成本,最有效地管理本身资源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应提供反应快速、效率高和支持力较强的环境,使用户能达到迅速实现其业务的目的。在我国 GB/T 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智能建筑这样定义: 智能建筑( Intelligent Building) ,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是通过其中的各种智能化系统来实现的,结构的上层是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 Intelligent Building M anagement System,IBMS) ,下层为三个智能化系统: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BuildingMa nagement System,BMS),通信网络系统 (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CN S ) 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 on Syst em,OAS) 。智能建筑的根本目的在于: 使用户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更加安全高效;使建筑更加易于运营管理; 采用技术手段优化和保证设备运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1.2 智能建筑的特点

1)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办公和居住环境智能建筑首先确保安全和健康,其防火与保安系统均已智能化,空调系统能监测出空气中的有害污染物含量并能自动消毒,使之成为“安全健康大厦”。智能大厦对温度、湿度、照明度均加以自动调节,甚至控制色彩、背景噪声与味道,使人们像在家里一样心情舒畅,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节能在满足使用者对环境要求的前提下,智能建筑通过其“智慧”,尽可能利用自然光和大气冷量( 或热量) 来调节室内的环境,以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在节电、节水、节材、节气等能源资源方面利用高新技术,最大限度的节省能源也是智能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3)满足多种用户对不同环境功能的要求智能建筑要求其建筑设计必须具有智能功能,除支持 3A( 或 5S) 功能的实现外,必须是开放式、大跨度框架结构,允许用户迅速而方便地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或重新规划建筑平面。

4)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和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中,用户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与统计分析等多种手段,可及时获得全球性金融商业情报、科技情报及各种数据系统中的最新信息; 通过国际计算机通信网络,可以随时与世界各地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商贸等各种业务工作。

2、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相互关系

2.1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关系

二者都强调节约能源、资源,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智能建筑首先是强调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这个意义上智能建筑一定是绿色的、生态的建筑。生态智能建筑必须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 自然环境) 。考虑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以往人们对智能建筑的各种智能的评定,可以将所有的智能需求分成四类: 单个用户的需求、机构的需求、当地环境的需求和全球环境的需求。绿色智能建筑就是在“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环保”的原则下提出的。绿色建筑的实施离不开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发展又促进和带动了绿色建筑。因此,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都应在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进行分阶段设计和实施。

2.2 绿色建筑对智能化与信息化的需求

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在工程中涉及大量的技术与政策问题,比如建筑设备、资源利用、管理信息、生态等领域,有大量需要解决的智能控制与信息管理等课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各类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并顺利地进行工程建设,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

2.3 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

2.3.1 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内容

1)信息。信息是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基础,在绿色建筑工程中,需要广泛采集环境(大气、水体、气象等)、生态( 物、动物等)、建筑物( 结构、地基、建材等)、设备( 能源、空调、水处理、供电、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社会( 安全、资讯、服务、管理、行政等) 等领域的信息,社会活动与生活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为绿色建筑的控制、管理与决策创造良好的环境。

2)控制。绿色建筑的控制包罗万象,有绿色能源———从太阳能、风能、地热应用到区域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等的控制; 有利用峰谷电价差的冰蓄冷系统的控制; 有采用最优控制技术充分利用自然能量来采光、通风,进行照明控制与室内通风空调控制,实现低能耗建筑,若辅以可再生能源则成为零能耗建筑; 有可以随环境温度、湿度、照度而自动调节的智能呼吸墙; 有应用变频调速装置对所有泵类设备的最佳能量控制; 有自动收集雨水、处理污废水、提供循环使用的水处理设备控制体系等。

3)管理。绿色建筑的管理涉及环境、生态、能源、资源、建筑物、设备、社会、安全、通信网络等。由于各子项之间相互关联,有些子项之间的目标甚至相互矛盾,因此管理不能仅着眼于单一子项,而要信息共享并充分协调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2.3.2 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特点

1)大系统,多目标共存。为实现绿色建筑建设目标,设置环境、能源、资源、生态、安全、信息等监控管理系统,虽然众多子系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但是各子系统的目标是不相同的,通常需采用多目标模糊优化控制。

2)学科交叉,多技术结合。绿色建筑中智能系统的监控管理对象分属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能源工程、信息工程、化学工程、设备工程,在一个子系统中,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目标。如模仿“人体表皮组织———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应激性能的气候调节设备( 呼吸墙) ,就要综合运用新型墙体材料、过滤器、气候调节设备、室内外空气参数检测设备、智能控制装置、建筑能耗及居住人的舒适度为综合目标进行自动调节。

3、智能、绿色建筑一体化发展

智能、绿色建筑一体化( 即二者之间的柔性融合) 发展即是建筑物以“可持续”(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来实现人、资源、环境三者的最优化发展。

3.1 国际智能系统融入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 2000 年 USGBC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U.S.Green Building Council 的第二版《绿色建筑评估体系》7 项评估体系总指标总计 69 分,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 BAS 的影响约有 14 分,占总分 20%,占绿色建筑入围﹙26 分﹚的 54%,由此可见,智能化系统对绿色建筑影响很大。

3.1.1 智能系统在建筑节能中举足轻重

通过运用现代网络和通讯、生物技术实现对建筑物的科学调控,对于智能建筑节能有着重要意义,美国建筑界正在研制通过信息和智能技术实现建筑节能。近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开发的500 栋新型建筑物能够利用微型计算机管理包括照明、加热、取暖、制冷和空调设备等在内的全部耗能系统,控制自己能源的消耗,与普通建筑物相比,可以节约能源20% 左右,节能效果十分显著,而且可以减少管理人员。

3.1.2 智能系统促进建筑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智能与绿色合二为一,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以绿色理念促进智能,体现了人类对现代生存环境在安全舒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方面的不懈追求。从长远来看,既是满足以人为本,解决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丰富、完善、更新、拓展传统建筑的需要,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2 我国智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特点

3.2.1 智能、绿色建筑以政府主导为特点

1994 年,我国发表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提出建筑节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以及城市建筑与生命线工程的防灾灭灾综合发展等项目是中国人类居住区持续发展的优选项目。1996 年,我国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措施。2004 年 2 月,建设部制定了《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小区﹚管理办法》;同时,作为科技奥运十大项之一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作为我国第一套绿色建筑项目标准,首先应用于奥运建设。

3.2.2 智能化系统与绿色建筑的柔性融合

在我国已有多个城市的公共建筑建立了基于计算机控制网络技术的开放式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网络与以 Internet 为代表的数据网络的一体化集成,对建筑耗能和室内热湿环境及空气质量进行远程监测控制,优化系统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以实现城市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总之,我国建筑产品正在逐步向智能、绿色建筑一体化战略阶段发展。

3.2.3 我国智能与绿色建筑一体化实施的战略问题

1)构建智能绿色建筑的体系结构。由于智能与绿色建筑一体化发展是近年来认识上的突破,如何促进两者共同协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于智能绿色建筑体系的架构也仅是一种初步的探索﹙图 1 ﹚。智能绿色建筑体系结构应包括其目标、过程和内容等多方面的集合,应涵盖智能与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与时展相符的条件。

2)智能绿色建筑一体化实现的战略途径。智能绿色建筑一体化实现的战略途径是资源优化利用,我国目前对建筑物资源的优化利用研究非常活跃,但大家都集中在某项单项技术上,如废弃物的利用技术,人、机、时资源优化利用方面,而从建筑物整个系统生命周期内动态控制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此,笔者从智能绿色建筑系统全过程和整体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动态智能绿色建筑系统的资源和信息流发展模型( 图 2) 。

3)智能绿色建筑一体化发展的政府行为。①促进智能绿色建筑市场规范组织的完善,智能绿色建筑市场规范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对智能绿色建筑的生产、销售过程的抽查和检验,有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因此,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市场作用,政府管理部门逐步有序退出市场主体地位,转向对市场参与者资质和竞争行为的管制。②调整产业政策,建立促进技术应用和发展政策及相应的机制。

4、结语

智能、绿色建筑体系是建筑业、房地产业和我国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战略目标。当下,智能、绿色环保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各行各业中的高新科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应到智能、绿色建筑中。由于绿色建筑既与智能建筑相互关联,又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紧密相连,因此,大力推广智能、绿色一体化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政府应通过调控投资、价格和税收等政策予以引导和支持企业紧跟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和创新,并逐步建立对智能绿色建筑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尹伯悦,陆有忠.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发展与应用状况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J].工程建设,2006( 2) : 48-51.

[2]王胜波.浅谈智能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J].当代建筑,2001( 2) : 42-43.

[3]程大章,刘 刚.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探索[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5( 10) : 56-61.

[4]尚春静,刘长滨.21 世纪的中国智能建筑: 回归绿色与自然[OL].中国绿色建筑网,2006.

第5篇:智能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绿色;节能;

0引言

建筑节能低碳化在实现智能化、人性化的同时,也是人们追求绿色生活的品质要求。智能建筑的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由于建筑物的建筑材料、结构与管理方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建筑能耗,节能理念贯穿于建筑物的规划建设全过程。本文将对智能建筑的绿色节能这一课题展开具体探讨与论述。

1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

智能建筑的绿色与节能概念最早源于绿色建筑的理念,在绿色建筑的理念里,追求以最小能源消耗、最有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最低的环境负荷下,构建安全、健康、便利及舒适的建筑空间,达到人、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智能建筑的绿色与节能在于,不局限于用智能系统管控建筑设施,而是更充分地利用智能系统来构建绿色建筑,发挥智能科技在节能和减排以及环保中的作用,以“智能”服务“绿色”,使得建筑拥有活力的生命和可持续的生机。

虽然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我们生存的环境更为便利、舒适。但是作为建筑,其始终是能耗大户,为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发展更多地偏向了绿色与节能。这一点从我国对于智能建筑的定义也显然可见,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0)将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自动化设备BA,办公自动化OA及通信网络CA,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但在随后的几年,国家对该标准中智能建筑的定义进行了修订,新标准GB/T 50314-2006将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可以看出,在新修订的智能建筑定义中,添加了“节能、环保、健康”的概念,由此,智能建筑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智能建筑设计中通常会考虑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同样地,绿色建筑的设计里也会涉及很多智能化技术和信息自动化技术,正是两者相互渗透的关系使得智能建筑具有了绿色与节能的属性。一般地,智能建筑中的绿色与节能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的利用等;智能暖通空调系统,如区域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变频空调系统等;智能室内环境控制,如室内照明控制,随环境、温度、湿度自动调节的呼吸墙等;智能的给排水系统,如对泵类设备根据需要的智能调速、雨污自动收集和分离、污水的一体化处理设备等。可以说,智能建筑的绿色与节能并非简单的建材和新设备的组合,而是在它们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出绿色建筑的功能特点。为体现出绿色建筑的功能特点,就必须对智能建筑进行恰当地管理,使建筑系统中的环境、生态、能源、建筑结构、电器、设备、通信、网络等管理相互协调,以实现绿色环保的最终目标。

2智能建筑中的高耗能问题

真正的智能建筑,应该是能够感知各种需求并用最小的代价和最少的资源去满足这些需求。但一些所谓“智能建筑”,由于种种原因,甚至成了高耗能建筑的代名词。

2.1缺少智能系统规划设计,盲目上马,造成不良效果主要表现为:很多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高,技术也先进,但在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智能化系统的开通率低,实际应用程度也不高,系统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设备资源的浪费,形成投资黑洞。再者,业主的需求不明确,常常在前期考虑不周全,给设计单位提设计要求时,容易造成漏项。

2.2智能建筑空调采暖、照明等方面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智能建筑的许多监控设备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机器24h运转,使智能建筑的耗电要比普通建筑增加近30%。

2.3智能建筑工程技术问题颇多,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内部安装的各种现代化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尽管我们已经有从设计、产品、安装到维护的相关专业人员,但是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管理水平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3智能建筑节能的特征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现阶段应先了解智能建筑节能的特点。

(1)系统性。在建筑节能具体实施并取得持续实效的长期过程中,宏观层面上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维护、设备更新等一系列环节。

(2)综合性。智能建筑节能涵盖甚广。在技术层面上,包括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节能门窗、节能灯具、节能电器、新能源的利用(如热泵技术、蓄能技术)等诸多产品与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工程。

(3)多主体参与的特点。智能建筑节能的参与者涉及政府(代表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建筑师、设备工程师、业主、生产厂家、物业管理人员和建筑实际使用者等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和平衡。在设计阶段,设计师的节能意识直接影响了建筑物在日后的节能管理和维护;在使用阶段,物业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物业本身能从节能改造中获得多大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和节能改造最终实施的关键。

4优化智能建筑的节能规划设计

经验证明,规划设计决定了工程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建筑智能化的规划设计阶段,紧紧围绕节能要求,做好节能规划,在系统设计中集中体现节能思路和建筑运行管理模式,是做好设计的关键。1)能耗计量(分系统计量)。能耗计量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对能耗的计量对建筑(群)内的各使用部门的能耗费用进行计算与考核;二是通过对各部门的能耗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并通过这些数据对浪费能源的行为施加压力(如定期地公布各部门的能源使用数据),促使大家节约使用能源,逐步养成节约使用能源的良好习惯。2)能耗分析(历史和趋势分析)。能耗分析是通过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采集各类信息与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环境的数据和实际使用所要达到的环境指标要求,建立几套科学、有效的节能运行模式与方案。这个工作需要在系统建成后对系统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后逐步实现,以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5智能建筑的节能措施

了解了智能建筑节能的特点,优化了节能规划设计之后,本节将从再从耗能“大户”———空调、照明等着手确定解决办法。

1)空调设备的节能控制。a.降低室内温度值设定标准。因为人的舒适标准是有一定范围的,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舒适性空调室内标准为:夏季温度24~28℃,相对湿度40%~65%;冬季温度18~22℃,相对湿度40%~60%。在规定范围内,采用下限来节能。b.最小新风量控制。空调系统为了符合卫生标准,需引进室外的新鲜空气,称为新风。在夏季或冬季,新风量越大,耗冷量或热量就越多;新风量越少,就越经济。c.提前预冷要关闭新风。对于办公类建筑和商业类建筑,为使人员在到达室内时温度较为舒适,要提前开机,开机时,要关闭所有新风阀,减少新风负荷的消耗。d.设备台数控制和最佳启停时间。通过具体工程的用电分析,能源消耗以空调设备和照明动力设备为主,夏季比冬季用电量增加约30%。因此,控制设备台数和最佳启停时间,特别是冷水机组和照明设备,耗电量可大大减少,节能效果显著。e.空调设温根据区域进行划分。对于建筑物内、外区之间的过渡区域的温度设定,可根据室外温度进行温度设定补偿控制,以节约能源。如酒店大堂、博物馆的序厅、办公建筑的入口大厅等区域。f.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对设备进行污染报警(空调过滤器压差报警),及时清除污物,提高使用效率。

2)照明的节能控制。a.时间表控制模式。地下车库的照明可按区域分为车道照明和车位照明,按时间程序进行控制。在白天开启车道照明即可,入夜后可开启全部的照明,随着夜的深入,逐步关闭车位照明及车道一半的照明;在下半夜,仅留车道的一半照明即可,既方便管理,节能效果又好。b.按“需”提供照明的控制模式。在建筑的设备区域,如电梯机房、水泵房、地下配电间等,灯通常是关闭的。只有当管理人员进入时,声音探测器才会自动将灯点亮。当房内人员走后,探测器控制延时工作一段时间,将灯自动熄灭。c.维持光通量的控制模式。在建筑中,采用调光控制方式,调节灯具输出,始终使灯具保持光通量最小维持水平,让灯具在整个工作期间,既满足了照明要求,又节约了电能。维持光通量的控制模式,可利用感光元件接收空间的光环境。

3)玻璃幕墙运行的节能管理。隔热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主要方面。为了提高幕墙的保温性能,减少热损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改善采光窗玻璃的保温隔热性能,尽量选用中空玻璃,并减少开启扇;第二,对非采光部分采用隔热效果好的材料做后衬墙(如浮石、轻混凝土)或设置保温芯材;第三,做密闭处理和减少透风。

4)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培养,提高运行管理效率,促进节能。一方面,可以组织专家讲授或设备制造商与系统集成商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争在短时期内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工程技术人员,组建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智能建筑管理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国内智能建筑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高等院校的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效管理人才,充实到物业管理与节能改造的实际工作之中,提高智能建筑的综合节能水平。

6绿色智能建筑发展的展望

所谓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即是将智能建筑的设计方法和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以“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来实现人、资源、环境三者的最优化发展。

通常,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所形成的建筑被称作绿色智能建筑,对应绿色智能建筑,其所使用的技术被称为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常见的包括:节能技术、节地技术、节水技术、节材技术以及智能化设备及技术。实际上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在我国已有多处应用的实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迎合绿色奥运的口号,体育场使用了地源热泵,可以从土壤中吸收能量,夏季吸收土壤中存贮的冷量向鸟巢供冷,冬季吸收土壤中蕴涵的热量为鸟巢供热。又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膜结构等相关技术使自然光能得到充分利用,能实现一天中绝大部分在封闭的场馆中利用自然光进行照明,大大的节省电力能源;同时在“水立方”,3万平方米的屋顶可以把雨水100%的收集,相关资料显示,该雨水收集系统一年收集的雨水量相当于100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因此这种高雨水收集率的建筑对于北方缺水地区尤其适用。

此外,将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用于原有建筑的改造也是今后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如厦门中银大厦节能改造项目,在对原大厦的能源改造中,首先对技术落后的2台冷水机组和4台水泵进行更新,提高运行效率;其次,重置了冷冻水温度以符合预期冷冻负荷;再次,采取了控制通风的先进控制策略;而后,对风机和水泵进行变频改造;再而后,通过楼宇设备监控系统实现对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的开启、运行监测,水流量根据实际负荷进行自动化调节;最后,对照明系统进行了节能改造。据了解经改造后,该大厦每年可节电近95万千瓦时,省电达30%,为国内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利用绿色智能建筑技术进行节能绿色改造提供了借鉴。综上所述,在今后,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必将成为建筑的发展方向,也只有这样,人们对于绿色生活以及节能的全新要求才能得到最大满足。

7结语

节能是建筑的永恒经典课题,只有绿色节能的建筑才是名副其实的智能建筑,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一体化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建筑规划建设中始终贯彻绿色节能理念,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思想,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节能项目管理,相信我们的未来完全可以实现节能低碳的绿色生活理想。

参考文献:

[1]周巍,陈宏伟.智能建筑与节能浅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5)

[2]卢深.浅析智能建筑中的节能设计[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

第6篇:智能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智能化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新的方向。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今天,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要求城市建设中必须加快绿色节能建筑的推广,通过智能化楼宇的建设实现绿色楼宇智能建筑目标。利用智能化建筑电气系统设计有效减少楼宇电力能源消耗,提高电力能源利用率,为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通过高效基础设施的选择、精确的信息管理以及有效的实施维护减少智能楼宇故障发生率、提高楼宇能源利用效率。通过集成能源管理系统,以较低成本实现智能楼宇运行需求,促进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1 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基础分析

在现代智能建筑的开发建设中,电气系统设计是关系到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关键,是关系到智能建筑使用过程中维修便捷性的关键,针对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重要性,现代智能建筑开发建设中应加强电气系统设计。通过专业的、科学的电气系统设计工作减少施工难度,同时满足建筑智能化运行需求。在现代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研究及实践中,应对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基础进行分析。针对影响电气系统设计质量与应用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论证,在确保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保障智能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针对影响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运行的因素,在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前应对配电系统、电力供应线路、通信线路、自动控制系统等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满足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运行需求为中心开展设计工作,以此满足系统运行需求。

2 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与施工

2.1 遵循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基本原则。为了满足智能建筑的运行需求,在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中应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以此保障设计效果及设计目标的实现。在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中应首先遵循满足智能建筑使用功能的原则,针对智能建筑照明、动力、中央空调以及通信等需求进行基础设计工作。在遵循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设计中还应遵循经济效益原则。该经济效益原则不仅是建设投资经济效益,更是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运行经济效益。在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根据电力需求的分析与计算,科学确定电气系统线径与负载,以此实现投资经济性原则。在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注重节能设备的运用,通过节能措施的应用、降低线路损耗、运用先进照明器材等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2.2 智能建筑强弱电设计要点。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强电和弱电两类。强电设计部分主要由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动力系统组成。作为智能建筑智能化运行的基础,供配电系统是电气系统设计的基础与关键,是担负着智能化系统运行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的预定功能对用电负荷进行分析与计算,并根据用电负荷容量及分布情况确定供变电主机位置,以缩短低压供电半径降低线路损耗。在进行供配电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智能建筑供电峰谷差异以及季节性用电需求,以满足智能建筑运行需求为基础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虽然在现代节能环保理念下家电企业开发出节能电器,但是家用电器中的高电压、大电流、高功率电器仍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主流,因此,在智能建筑的电气系统设计中仍需对供配电系统进行强化设计,以此满足智能建筑电力能源需求。

照明系统的设计根据建筑功能、建筑结构以及自然管线利用为基础,选择最佳光线利用方式确定光源点,以此减少电力能源的消耗。针对强电设计需求,在强电电气系统的设计中还应加强防触电安全措施的运用。

在注重强弱电设计过程中,电气系统设计还应涵盖通信弱电系统的设计。根据智能建筑结构设计内容以及使用需求进行通信系统的设计。按照职能建筑常规设计要求以及相关规范对弱电系统进行设计,以此满足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运行需求。在通信系统的设计中,针对通信系统干扰特点,设计过程中还需考虑线路抗干扰能力。以智能建筑设计目标为中心开展电气系统的设计工作,满足智能建筑运行需求。

2.3 强化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质量管理。在我国智能建筑发展中,由于电气系统设计问题引发的使用故障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对数据的复核、计算公式复核以及设计工作质量复核不足造成了设计质量存在问题,进而影响了智能建筑的实际应用,针对这样的问题,现代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中,设计单位应加强自身设计质量管理。通过设计内容复核、设计公式复核、设计数据复核等工作,确保设计工作中的各项参数符合设计要求、符合实际应用要求,以此满足智能建筑运行需求。针对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需求,现代智能建筑设计单位还应建立质量控制与监控机制,通过设计审核、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等工作保障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质量,满足智能建筑投资建设施工需求。

3 智能建筑电气系统安全设计分析

在现代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中,电气系统使用安全性是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需求,在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中,应针对未接电金属部位、非带点保护箱等设备做好接地连接。通过电气系统安全防护设计避免使用者触电事故的发生。针对智能建筑电气系统安全设计需求,在强弱电系统的设计中、通信线路的设计中应加强安全保护接地设计,同时以设备外部绝缘、接地保护等保障使用人群及设备的安全。以电气系统设计规范为中心,以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特点为基础,运用现代电气设计理论及技术方式提高电子系统的安全性,满足智能建筑电气设备运行需求。

结语

在现代城市建设与规划中,智能建筑以其特点及优势成为了办公楼宇、高档住宅建设的主流。在智能建筑建设中,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关系到电气系统的使用安全、关系到电气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针对智能楼宇电气系统运行需求,在现代智能楼宇设计中应加强对电气系统设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通过遵循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基本原则、通过遵守智能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确保智能建筑电气系统满足运行需求,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同时,以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的优化、新技术的应用实现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促进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第7篇:智能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互联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行业自身的发展,智能建筑以适应时展潮流,符合人们追求安全、舒适的鲜明特点,在社会上广受关注和欢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在各个行业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点在建筑行业中的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也不例外,尤其是智能建筑中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中,更是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消防设施作为一个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对于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早期发现和通报火灾,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保卫生命财产的安全,可以将互联网技术合理的运用到智能建筑中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中。本文通过介绍现有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详细的介绍了智能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与互联网的设计及运用[1]。

一、现有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现有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

现有建筑中的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的产生及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近年来,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各项建筑中消防设施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技术标准也逐步得到了完善。现有建筑中的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消火栓系统,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防排烟系统等,其主要的作用是用于火灾预防、灭火扑救和避难、逃生。但是,想要保证整个建筑的消防安全,必须确保建筑消防设施的合理安置。

在实际生活中,建筑中的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最重要的部分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勘察火灾隐患的过程中,背负着保护建筑物内部财产安全以及居民生命安全的重大使命,其设计与安装必须要符合国家消防标准。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建筑消防系统大部分仍然被作为独立的系统存在,缺乏对自动控制其他体系的控制力度,在关心不到位的情况下,导致我国自动报警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封闭性,不仅阻碍了建筑消防产业发展拓宽,对其他系统与智能化系统的结合也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在对很多建筑物以及公众场所的消防检查中,很多场地和建筑物的消防设施安装的并不规范或者仅是做表面功夫,一旦发生灾难后果不堪设想[2]。

2、现有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古城镇、古建筑庙宇等,大多分布在农村地区且分散,由于维护、维修、保养及值班,需要一定技术级别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地方财政投入捉襟见肘,无法培训所需足够多的技术人员,而现有的技术人员因待遇太低不安心于本地工作,除了平时的维护、维修、保养外,消防中心控制室的值班也成为问题,按照每班1人,三班制,每天需要3名中级消防员进行值班,对地方财政来说难以承受。现实情况是缺技术、缺财力,造成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瘫痪,消防设施不能联动,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

(2)大中城市,以地产商开发的楼盘为单位,大小楼盘分隔为块状,单个楼盘配备完整的建筑消防设施。按照消防法及消防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必须有专人值班,三班制,存在技术人员资源的大量浪费及管理成本支出过高。

以上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现在的建筑消防设施加互联网得以解决。

二、智能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与互联网的设计及运用

1、智能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与互联网的设计特点

智能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主要是采用计算机智能多媒体技术的显示动态图像、检索、打印和编程等功能,系统的自动化设计应用互联网监控系统主控制器与终端控制器的通讯联系,具有火警、盗警、匪警等多种接口和传感器。系统的监控中心通过报警台的无线对讲功能,完成报警人工核实及各报警台的统一指挥调度并每隔一段时间向用户现场终端控制器实施扫描监测询问,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智能建筑的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主要是由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的。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对于火灾的预报、扑灭及保障人们的人身及财产,安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个完整的消防体系是由火灾报警设备、灭火设备与避难诱导设备等组成。在整个消防体系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处于核心地位,能够在火灾初期,将燃烧产生的烟雾、热量和光辐射等物理量,通过感温、感烟和感光等火灾探测器变成电信号,传输到火灾报警控制器,并同时显示出火灾发生的部位,记录火灾发生的时间。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是消防体系中的联动控制,它能够向消防设备、非消防设备发出控制信号,这直接关系到整个消防工作中灭火工作的成败。总之,智能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使得消防人员及时对火灾现场情况进行处理,减小了火灾的损失[4]。

2、智能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与互联网的运用

智能建筑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与互联网运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运用,我们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把互联网和建筑消防设施的自动控制联系起来,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消防中心控制室利用互联网将其连接在一起。例如:小到庙宇,大到娱乐场所、宾馆、写字楼、群楼及大型石化企业等,使其互联互通,进行远程集中监视、集中控制,从而减少大量消防技术人员,降低管理费用,同时提高了建筑消防设施自动运行的可靠性,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结束语

智能建筑是未来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对于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智能建筑消防设施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运用中更为突出。智能建筑中消防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对火灾事故实施早期的快速处置,还能够有效地融入到公共安全系统和人们的智能化生活中,为保障人们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宝山;建筑消防设施的设计与使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04)

[2]王江红;现代建筑中消防自动控制装置的设计与应用[J].通讯世界.2013(04)

第8篇:智能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字:火灾监控智能建筑应用分析

1前言

为了创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工作环境,实现设备监控和节能[1],智能建筑采用了大跨度框架式建筑结构,并以综合布线系统为联系纽带,配置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一般认为,火灾监控系统是智能建筑中设备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智能建筑防火安全体系的核心与消防系统集成的关键。据此,本文分析探讨当前火灾监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应用形式,结合智能建筑特点及其防火安全要求,说明火灾监控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火灾监控系统的基本结构与性能特点

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1998)规定,火灾监控系统一般由火灾探测器、输入输出模块、各类火灾报警控制器和消防联动控制设备等共同构成,其基本构成原理。

由于火灾信息探测与数据处理方式、火灾探测器与火灾报警控制器之间的配合等,决定着火灾监控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形式,因此,火灾监控系统根据火灾探测器与控制器之间连接方式、火灾报警控制器中火灾信息处理方式和网络通信能力、系统设计所基于的技术特征等,可分为下列几种基本结构形式:

2.1多线制系统结构

多线制系统是基于工业生产过程点对点控制方式开发的传统型系统,其结构特点是火灾报警控制器采用直流信号巡检各个火灾探测器,火灾探测器和火灾报警控制器之间采用硬线对应连接关系,一般系统线制为an+b(n是探测器数;a=1,2;b=1,2,4)。随着微电子技术发展,先进的多线制系统采用数字编码技术,最少线制为n+1.多线制系统由于工程设计、施工布线和系统维护复杂,已逐步淘汰。

2.2总线制系统结构

总线制系统结构的核心是采用数字脉冲信号巡检和数据压缩传输,通过收发码电路和微处理机实现火灾探测器与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协议通信和整个系统的监测控制。总线制系统的结构特点是系统线制为an+b(n是探测器数;但a=0;b=2,3,4等),一般是二总线或三总线制,体现了智能建筑中系统集成、综合布线的技术特点;当火灾探测器与火灾报警控制器之间、各种功能模块与火灾报警控制器之间都采用总线连接时,称为全总线制系统,其工程布线灵活,可通过模块联动或硬线联动消防设备,系统抗干扰能力强,误报率低,总功耗小。

2.3集中智能系统结构

集中智能系统结构一般采用总线制和大容量通用火灾报警控制器,其特点是火灾探测器主要完成火灾参数的采集和传输,火灾报警控制器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火灾信号识别、数据集中处理储存、系统巡检、报警灵敏度调整、火灾判定和消防设备联动等功能,并配以区域显示器完成分区声光报警。显然,建立在总线制基础上的集中智能系统能满足智能建筑中系统集成的基本要求。但是,系统中火灾报警控制器要及时处理每个探测器送回的数据并完成一系列设定功能,当建筑规模庞大、探测器及消防设备较多时,单一主机可能出现系统应用软件复杂庞大、火灾探测器巡检周期过长、系统可靠性降低和使用维护不便等不足。

2.4分布智能系统结构

分布智能系统结构是在集中智能系统优势基础上形成的,它将火灾探测信息的基本处理、环境补偿、探头污染监测和故障判断等功能由火灾报警控制器返还给现场火灾探测器,免去控制器大量的信号处理负担,使之能从容实现火灾模式识别、系统巡检、设备监控、数据通信等功能,提高了系统巡检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显然,分布智能系统结构强调总线上有效数据传输,对火灾探测器设计提出了及时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更高要求,通常是采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ASIC)技术来降低分布智能系统中高性能探测器成本,提高性能价格比。显然,分布智能系统结构符合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思想和综合布线的性能要求。

2.5网络通信系统结构

网络通信系统结构可在集中智能或分布智能系统基础上形成,特殊之处是将计算机数据通信技术应用于火灾报警控制器,使控制器之间能够通过Ethernet及TokenRing、TokenBus等通信协议,以及专用通信线或总线(RS232、422总线、485总线)交换数据信息,实现火灾监控系统层次功能设定、远程数据调用管理和网络通信服务等功能。显然,网络通信系统结构既可专用通信网络实现,也可基于开放式的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再配以分布智能数据处理方式,能适应高性能火灾监控系统的发展需要,为城市消防数据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奠定基础并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3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应用要求

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1998)中规定,火灾监控系统有三种基本设计形式: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火灾监控系统应根据被保护对象的特点和要求,综合考虑建筑物的规模性质、火灾载荷、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的难易程度、火灾事故的可能后果等因素,确定相应的系统设计形式并完成设备配套。围绕智能建筑,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强调系统集成及其实现,要求按照智能建筑甲、乙、丙三级设计标准合理配置火灾监控系统。因此,综合考虑智能建筑特点和防火安全要求,其火灾监控系统一般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设计形式,并需具备下列性能要求[2]:

(1)具有模拟量或智能化火灾信息探测处理方式,实现数据连续采集和有效传输;

(2)具有总线制系统结构,便于实现系统集成思想和增强系统工程适应性

(3)具有及时可靠的火灾探测报警能力,系统误报率低、稳定性和兼容性强;

(4)具有火灾探测器环境补偿、灵敏度分时自动调整和基本火灾模式识别功能;

(5)具有数据共享、电源及设备监测、网络化数据通信和消防设备优化管理功能;

(6)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和服务于系统的综合管理软件。

必须指出,智能建筑一般用于高可靠性、高安全性、舒适性强、反映要求灵敏的对象,或是能源消耗高且有很大节约潜力的对象。所以,智能建筑并不强调是否具有最先进的火灾监控系统,而是强调在满足智能建筑提出的火灾信息探测处理、系统结构和火灾识别三项基本要求前提下,火灾监控系统能与智能建筑中各子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发挥作用。

4智能建筑中火灾监控系统的应用形式

根据智能建筑结构形式、保护等级、物业管理方式等的不同,火灾监控系统作为智能建筑消防系统及设备的集成中心。

4.1中控机系统形式

中控机系统应用形式如图2示,它由集中智能式火灾报警通用控制器、楼层显示器、类比式火灾探测器及模块连接的普通探测器构成,总线制,也可支状布线,系统基本容量500编码点左右并可扩展成系列。智能建筑要求这类系统中火灾探测器能够采集现场参数及特征,火灾报警控制器存储火灾特征数据并可对采集数据集中进行多级类比判断处理,能够可靠识别并判定火灾。中控机系统形式的典型产品有Simplex4100、NohmiR21Z等。此外,按分布智能系统结构也能构成图2系统形式。

4.2主子机系统形式

主子机系统应用形式如图3示,它是由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加区域控制器,或是由通用火灾报警控制器加功能子机(完成楼层显示和区域管理功能,或仅完成区域管理功能),并配以类比式或分布智能式火灾探测器和模块连接的普通探测器构成,总线制,一般采用多机大容量,适于大型工程。在智能建筑中,主子机系统形式一般采用小容量标准化火灾报警控制器多网方案,火灾信息处理采用集中智能或分布智能方式,数据通信要求高,系统组态灵活,适应性强,典型产品有NittanNF-3E、Simplex2120、FCI7200等。

4.3节点机系统形式

节点机系统应用形式亦如图3所示,它可基于LonWorks技术实现并采用网络通信及总线制系统结构,特点是火灾探测器一般采用类比式或分布智能式数据处理,火灾探测器中可采用Neuron芯片取代原有的CPU;通用火灾报警控制器借助LonWorks技术的开放性而形成节点机,实现基本功能或基本配置相同,既可作上级管理主机(需扩展功能)也可作区域报警子机使用;通用控制器之间采用以太网(Ethernet)或专用传输网络(如effeff公司GEMAG网络,JohnsonControls公司METASYS网络等)实现数据通信。一般,节点机系统形式中通用火灾报警控制器之间采用支状或环状联接,可与楼层显示器配合分区;通用控制器基本容量多采用99报警地址+99模块地址的标准化设计方案,互联数量可达32~62台之间,消防设备或由消防中心联动控制台集中联动或是由分散设置的控制器和模块联动。节点机系统形式典型产品有Sentrol8000(2~31网)、MerovaM80(2~27网)、EdwardsEST3(2~64网)等。

5智能建筑中火灾监控系统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综合考虑火灾报警技术现状和智能建筑实际需要,当前智能建筑中火灾监控系统的结构与性能特点可归纳如下:

(1)火灾探测器采用点状超薄结构和总线制,具有火灾参数连续采集、类比或分布智能数据处理、环境自适应等能力,多参数复合探测和采用ASIC技术是当前技术热点;

(2)火灾报警控制器采用微处理机或工控机结构和标准化功能接口,具有火灾参数运算、火灾模式识别和数据信息网络通信能力,可基于微机开发技术或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功能和容量合理配置,消防设备联动灵活可靠,当前技术热点是节点机形式配以视窗化专用应用软件;

(3)系统整体设计采用总线制和多设备监控方案,多种系统结构形式并存,系统具有多种数据通信方式,系统管理、人员培训、救灾预案制作等软件化,当前技术热点是系统数据通信标准化和设备监控管理规范化,实现智能建筑火灾监控系统的开放式结构。

不难看出,智能建筑火灾监控系统技术发展涉及三个方面。在火灾探测器技术方面,以二总线制超薄结构、分布智能和专用集成电路(ASIC)技术为基础,实现探测器环境自适应、多参数探测处理、高可靠性和低误报率。在控制器技术方面,以通用控制器实现集中智能或分布智能技术方案为核心,火灾信息处理采用阈值、趋势、滤波、相关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多种探测算法组合[3],实现火灾模式识别和数据通信联网。在系统整体技术方面,以现场总线技术为基础实现系统的开放性,重视数据监测分析、工程适应性设计、火灾智能判断、设备优化控制和系统网络化数据通信,形成专用火警计算机系统及视窗化人机交互界面和应用软件。

特别强调的是,火灾报警控制器实现开放性设计和数据通信标准化是火灾监控系统与智能建筑数据共享和有机联系的基础。智能建筑火警信息数据共享可改变火灾监控系统自成封闭体系现状,促进相应技术和产品发展,实现火灾监控系统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等的系统集成。

6结束语

第9篇:智能建筑的特点范文

作者:肖旭艺 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建筑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中国有苏州园林和北京皇家园林等。现在建筑高耸林立,智能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由于中国的智能建筑起步比较晚,中国的智能建筑应该也是参照国外的智能建筑来建造的,吸收好的方面大胆创新。中国可以把智能建筑发展的更好一些。建筑是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面镜子。人类几千年的建筑史表明,建筑总是映射出它所处时代的科学水平,并且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活动需求是建筑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则是实现建筑两大基本目标———功能与美观的手段。

首先我们来谈谈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缩写IB)这一概念,在上世纪末诞生于美国。第一幢智能大厦“城市广场”于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Hartford)市建成,这是第一座智能建筑。智能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会更加重要。不管任何一项技术都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改进,智能建筑对于人的需求应该达到更好的满足。智能建筑中需要有高科技。在外观的设计中也可以把中国文化的元素加入其中,使得智能建筑更有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文化渊源流长的国家,中国的元素有很多方式得以体现。虽然智能建筑的起源是来自外国,可中国对于智能建筑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智能设备的设置也要考虑到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在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实际运行的效果应该把中国文化也考虑进去。现在有很多智能建筑都是国外的。中国在引进这一先进的建筑的时候应该先消化和吸收,再考虑用中国文化元素加以在外观上的改造,这样就更有中国的特点。在考虑智能建筑系统的整体方面,应该把中国的元素考虑进去。这样的考虑不是表面上的考虑,应该考虑整体的效果。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不是生硬去表现中国的元素而是要用科技的方式表现好。中国对于科技的理解也应该是比较深刻的。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高层建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拔地而起。这些旅游宾馆、商业大厦、办公大楼、银行证卷大厦等,都需根据不同用途来配备现代化的设备。在现代建筑物内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提供一套完善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网,不仅在建筑物内传输话音、数据、图像,还可与国内外互通信息,查阅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竞争需要。

早在1986年我国“七五”计划初期,由国家计委会同国家科委主持制定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这项由中国科学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完成的科研成果,于1991年通过鉴定。智能化融入于建筑,就成为当今现代化建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趋势。同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们这些需要提供了技术基础。这一时期智能建筑主要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普及程度不高,但是人们的热情是高涨的,得到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以及业内专家的积极响应,可以说他们是智能建筑的第一推动者。建筑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他们能否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又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要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法,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受益的用户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的设计、良好的效果。要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来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合,智能建筑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功效。智能建筑将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他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智能建筑护结构:人工变化的能力已发展成自动的,机械的,机动化,甚至“更本能”的自主调节。智能建筑的“智能”还会更明显的体现在:建筑物能“知道”建筑内外所发生的一切;能“确定”并“采取”最有效的方式,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安全;能迅速“响应”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业主的各项需求。为了使智能建筑得以名副其实,还有必要引入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等技术。总之,智能建筑体现着“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人”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人生活得更舒适,安全,方便,使人类生活更加文明化。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在现代科技中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向国外出口的高科技中有许多打上了中国制造的印记。中国文化的元素在意识形态和物质上都得到了体现。中国文化对现代智能建筑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这里中国文化对智能建筑的影响是中国美术建筑与智能建筑的结合,是艺术与科学两者合作产生的。中国艺术家可以把中国元素融入智能建筑之中,这样对智能建筑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我国的文化与智能建筑的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与人们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关联。非物质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智能建筑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