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思想教育,实现思想防范
加强思想教育,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正确树立当前社会利益多元化和根本利益的关系,不断增强自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在民营企业中,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不仅要会管理、懂经营,还要有法律意识,懂法、用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遏制犯罪的发生。
1、开展法制宣传。检察机关预防犯罪人员要经常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发放法制宣传材料,展示法制宣传资料、典型案例宣传片,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必要时可以搞民营企业内部的犯罪人员现身说法,进行警示教育等。
2、上专题法制课。由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向民营企业中的股东、厂长、经理及财务、采购等人员上法制课,也可以聘请专家讲课。讲解本行业犯罪的基本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重点讲职务侵占罪、挪用公司资金罪、商业受贿罪、泄露商业秘密罪等罪的含义、构成要件、立案标准及刑罚处罚等。同时介绍一些生动的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达到有的放矢的法律效果。
二、制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防范措施,形成企业内部的预防工作机制
对于一些小型民营企业和刚成立的民营企业,检察机关要协助其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用制度管理公司、用制度约束人员,使企业员工尽心尽职地干好本职工作。对那些规章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式发展需要的企业,检察机关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需要及时协助民营企业建章立制,补塞漏洞,防患于未然。
1、协助建立廉政制度。检察机关要帮助民营企业建立一整套廉政制度,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和重点企业,要建立本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较为科学和可操作的廉政制度,使民营企业的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的人员不能侵占、不敢侵占。另外,建议民营企业对本企业中易发生犯罪的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和较大经营项目中的有关人员签订廉政责任书。责任书应明确具体约束条款,明确责任和处罚决定。使企业的经理(厂长)和其他有一定“权限”的人员不管在职务上、在岗位上或在购销活动中,形成犯罪预防的纵向横向约束机制,从而不断提高其法制观念和廉政意识。
2、协助建立企业内部的预防犯罪组织。建议民营企业特别是较大的民营企业成立预防犯罪组织或指定专人负责犯罪预防的监督和落实。
3、协助企业健全财务、采购、供销等经营环节制度。对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其建立科学正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其在财务管理上真正作到“三分三清一落实”。三分即:会计与出纳分开,经办人与审批人分开,管理费用和经营费用分开;三清即:每一笔资金来源清、用途清、去向清;一落实即:财务人员的职责范围和责任落得实,形成“经理(厂长)批钱不用钱,会计管帐不管钱,出纳管钱不管帐”的良性资金管理机制。对民营企业中的采购、销售等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检察机关可协助民营企业进行跟踪检查,参加其招标、投标、评标等重要环节工作,临场监督,预防犯罪。
三、打击和预防并举,通过打击促进预防
经济领域的犯罪分子,大都比较狡猾、犯罪手段比较隐蔽、善于隐藏罪证,不易遏制。在预防方面要做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检察官要象一个高明的医生那样,既能开“药方”,又能做“手术”,在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及时剖析犯罪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动机以及犯罪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以起到杀一儆百、警示后人的效果。
(一)抓住重点,坚决打击民营企业内部的职务犯罪。在办理民营企业的案件中,要在维护企业声誉和正常生产秩序的情况下,依法办案、文明办案,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宽容而又有约束力的社会环境。
1、依法严惩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经济犯罪。目前的民营企业有一大部分是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租赁、承包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制和资产重组变为民营企业的,在服务民营企业和在民营企业开展犯罪预防工作中,发现原在国企的工作人员有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等经济犯罪行为时,要依法严厉打击。
2、发现民营企业内部的职务侵占、挪用公司资金、商业受贿等经济犯罪时,及时建议公安部门立案查处。由于检察机关办理这类案件有较丰富的经验,在公安机关查处此类案件时,我们要充分运用检察指导侦查、律师见证等制度指导公安及时收集、固定证据。通过打击惩治此类犯罪,进一步净化民营企业的内部环境,使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壮大。
3、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民营企业的行贿问题。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方方面面,民营企业向其他单位行贿的现象比较多,这与我们反腐败斗争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在民营企业中进行犯罪预防时,做好行贿问题的预防工作也是我们搞好民营企业犯罪预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严厉打击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的渎职侵权及索贿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四、建立与民营企业联系点制度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作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56-02
1 引言
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实践与深入,改革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被当前诸多中小民营企业广泛应用,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小民营企业运营中重要作用及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诸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开始逐步地进行改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与国际企业接轨,成熟地走向国际市场,以获取更多更好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力量。具体表现在:(1)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招聘、引进、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这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一切以人为本,特别是对于资金相对缺乏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人才的重要性尤为突出;(2)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包括人才开发及战略资源的储备;(3)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中小民营企业更好的培养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帮助企业组建优秀的企业团队,这也是中小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站稳及继续前进的根本及基础。而作为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3 当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主要表现在观念问题、战略问题及制度问题等三个方面。
3.1 思想观念问题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是资源而不是成本”是其所强调的。然而,在我国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企业主及管理者却对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人是成本,只要出足够的钱就能招到人才,留住人才。而实际上,在真正的人才眼光,薪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更为看中的是在企业的发展平台,是企业对他们的尊重。当企业无法给他们提供他们想要发的平台时,不尊重他们时,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最终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3.2 战略问题
纵观当前我国诸多中小民营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过程中,对人力资源规划是否支持或切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缺乏必要的考虑,包括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相关制度、评估、绩效考核等;也有一种情况,即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时,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深入的研究与解析,导致所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及体系与企业战略发展相背或不匹配,这样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管理无法顺利且有效的实施,还给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之无法实现既定方针及目标。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使企业的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3.3 制度问题
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90%以上,因此,其形成或组建起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带有浓厚的家族气息与色彩,多数企业管理者或重要的位置都是由企业主及企业主的亲朋好友占据着,这给在创业初期的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优势,人员团结,齐心协力,目标一致,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企业不仅好管理,还可以节约更多的成本、时间、精力去开发和经营更多的项目,是其它管理模式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时,原来的家族成员,原来的管理模式,原来的规章制度都将无法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民营企业特殊的管理模式,在其中还存在着其他企业并不存在的较尖锐的矛盾:家族成员间的矛盾和打工者与老板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只能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但事实上,我国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规章制度还尚有待进一步的建立及完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随着企业的逐渐壮大,问题也将愈发明显,如家族式管理模式容易导致单一产权制度的产生,权力制衡制度的缺失,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缺失,同时也会导致企业的薪酬制度缺失或不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缺失或无法有效实行,形同虚设。这必将会给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设下重重阻碍,加上层层枷锁,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和提高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4.1 深刻认识和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用人理念
正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诸多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方面缺乏科学的选聘制定,任人为亲,过于随意,认为多付点工资就能招到人才,留住人才。然而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容易。在调查了解中,越优秀的人才,看中的更多的是企业为他们提供的发展平台,企业对他们的尊重与重视,薪酬待遇远在其次。因此,本文认为,中小民营企业的企业管理者应转变用人理念,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上,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开发人力资源可以为公司创造价值,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则时,应考虑到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
4.2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制定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人力资源管理分为规划、制定、实施、评估等几个部分。规划则是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的根本,而人才资源管理的实施则是为了更好的为企业所服务。因此,在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时,其首先应考虑的是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企业的发展。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4.3 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优势已在渐渐变弱,被现代的企业管理、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所替代。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在发展,在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在解决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开来,严格进行制度化管理。还应注重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事实证明,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4.4 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其重要性是勿庸至疑的。它代表着企业的精神,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代表着企业的内涵,是企业的灵魂,同时也是企业与员工之间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为:树立企业品牌意识,塑造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因为“物有精品,人有精神”。只有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通过运用共同的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进取的精神等文化观念引导,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出巨大的潜在能量,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更是其团结企业员工,是一把精神的钥匙,能有效增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凝聚力,激发其积极性及创造性,与企业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中小民营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方法总是比问题多,只有认真正视问题的存在,并积极努力地研究解决途径及方法,才能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实施。因此,在完善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更需要企业管理者从思想上去认识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景华.人力资源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改进方法
我国的民营企业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因子。但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管理制度不完善,核算不规范以及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等。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重视其财务管理改进办法的探索。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家族式财务管理现象普遍存在
在民营企业中,其很多都是家族式企业,家族成员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绝对地位,财务管理方面的人员也大多是家族成员。在部分民营企业中,居于财务管理岗位中的家族成员并不具备全面的财务管理技能,又加上精细化分工机制的缺乏和越权行为,使得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极为混乱,内部控制制度也流于形式,财务数据信息存在失真问题。这极大的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理念落后
部分财务工作人员认为,在民营企业中,其主要工作内容是登记企业中的出账、入账并按照年度、季度和月度编写反应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中的所有数据主要来源于税务发票,并且此项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在此种认知的影响下,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对于相关数据中的问题不会认真思考,使得会计信息质量极低。这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工作人员不重视企业的资金流向,对每一阶段的的财务信息也没有进行严格把控。因此没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数据,增加了财务风险,弱化了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三)内部控制力有待提升
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都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会计信息质量。然而在民用企业中,其存在较大的财务内部控制漏洞,各岗位人员的职责不明,会计、出纳以及审计之间没有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内部监督处于失控状态。再加上部分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流于形式,审计与财务职责混淆,严重制约了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使得民营企业存在较多的烂帐和坏账问题,降低了企业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长此以往,民营企业很容易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资金周转缓慢和资金受困难等问题。
(四)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来看,其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升,部分会计工作过人员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以及敬业精神都还需要强化。在民营企业中,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工作能力不高,在工作中缺乏先进管理理念的指引,降低了财务管理效率。再加上,很多中小型民营管理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是同一个人,其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主要是听从管理者的安排,使得企业所获得的财务信息真实度有待考证。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是登记相关信息和编写报表,由于其认知的缺乏,财务人员通常不会主动分析数据信息,也不能够发现会计信息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够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五)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有待强化
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成熟,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加,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帮助民营企业规避风险。但在民营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中,其缺乏风险评估部门,不能够帮助民营企业做好金融风险评估工作。其次,民营企业自身的规模一般较小,其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程序不透明,信用等级也比较低,这些固有缺陷进一步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再者,在生产经营上,民营企业对风险的关注力度不够,对风险控制的投入力度也不够,不能够较好的防控风险。
二、原因分析
(一)规章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企业规章制度、内部控制机制、会计基础以及职权分配制度都还不完善,企业运行的秩序相对比较混乱。再加上管理人员过渡重视生产和销售,对理财的关注不够,使得民营企业在运营中出现了财物资源的浪费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
(二)缺乏危机意识
由于民营企业存在严重的家族式成员问题,在财务管理中,这些人员不仅缺乏工作经验而且也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再加上各项决策都是由经营者自行决定,但并不是所有的经营者都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和较高的财务素养,这极大的降低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管理技能较差
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其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家族内部成员,由这些人员所组成的财务管理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技能和雄厚的财务知识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降低了财务管理质量。其次,民营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存在盲目接受经营者命令的情况,财务数据失真问题存在,并且工作人员不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系统的分析其已经掌握了的财务数据信息。再者,大部分民营企业都不会在财务人员入职前进行培训,不仅使得财务人员流动频繁,而且还会降低财务核算质量。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极大的阻碍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改进方法分析
(一)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在现代民营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因子,其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居于战略地位,民营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具体而言,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摒弃之前的传统认知,不能将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财务信息的记录上而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准确记录并分析处理企业中的财务数据,强化对财务预算项目的管理,做好财务结算工作。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利用己有的财务数据对民营企业中的资金资源进行调整,优化资金资源的利用结构,以保证其财务资源处于最优化状态。
(二)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在民营企业中,其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财务人员的素质决定的。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工作技能和财务知识,还必须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综合素养,以便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民营企业的运营中,需要做好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其会计技能,全而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并做好财务人员的激励工作,让他们都完全按照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具体而高,民营企业可以采取思想与法制相结合的教育体制,引导工作人员的思想,并深化其对税法和会计法的认知。其次,民营企业要重视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帮助他们与时俱进,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能,提高其业务技能。再者,民营企业要强化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的职业操守,并严格持证上岗制度。此外,民营企业还要建立健全内部惩罚制度,严格打击违法乱纪行为和假账坏账行为,加大财务工作人员犯错成木,以此全而提升其素质。
(三)加大内部控制力度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信息质量,而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又离不开内部审计制度和财务监督制度,因此,为了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必须要加大对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和财务监督人员的工作。具体而高,在内部控制中,要依据岗位选择管理人员,并将会计、出纳与审计等财务职能部门分开,让其处于独立办公状态,形成三足鼎立,让其相互监督。这三大部门要形成独立体系,并让审计部门为财务的核实检验提供切实数据,强化审计部「〕与其他两个部门之间的联系,让其共同发挥保护民营企业财产安全的作用。在民营企业中,加大财务内部控制力度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便为企业中的财务管理打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一般而高,民营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其在财务管理方而的重视度相对缺乏,风险预测控制体系也还不完善,使得其不能够很好的地域财务风险。为了提升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对财务风险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其运用财务信息的能力,发挥其对财务风险预警方而的作用_具体而高,财务工作人员要对各类会计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及时了解民营企业的生产运营状祝,利用科学的方法预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分清主次风险,事先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减小财务管理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c提高营运资金的利用效率在民营企业营运过程中,周转时间短、形态变化大的营运资金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提高营运资金的利用效率,首先需要做好生产环节的经营管理工作,依据民营企业生产的实际情,控制好营运资金的使用量,并烙守勤检节约传统美德,挖掘资金潜力,有计划的使用资金,进一步提升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现金和}存款管理中,需要遵循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定期核定民营企业中的现金限额,将管账和管钱的财务人员分开,让其相互牵制。同时,民营企业要做好银行存款的结算和清查工作,以保障存款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存货管理方而,需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规范物质采购、领用程序,强化对样品的管理,做好存货的盘点工作,避免其在财务管理中出现漏洞。在应收账款管理方而,要严格调研评价赊销客户的信用,做好征信工作,按照规定日期及时收取相关账款并妥善处理死账和呆账
四、结束语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推动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现就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民营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将对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是档案部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民营企业档案是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民营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信息资源。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对民营企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各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求民营经济向着规范、制度、诚信发展;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也需要依据企业真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各有关部门和工商联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在规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协作,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经营者树立档案意识,健全档案工作,完善基础管理。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
(四)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与民营企业同步发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工商联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把推动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民营企业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向民营企业广泛宣传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遵循指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原则,诚心诚意、一视同仁地为民营企业服务,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时,要提出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要求。在积极鼓励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制度的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档案工作,承担好保护档案的义务。
各级工商联要主动发挥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交流、研讨档案工作的平台,并把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列入对民营企业经营者培训和对民营企业发展进行指导的内容。
(五)不断提高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服务的实效。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拓宽服务渠道,突出服务主题,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档案业务咨询、档案整理和代存、档案技术服务及档案人员推荐、培训等服务;适时引导建立档案业务协作组织,提供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逐步建立适应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特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民营企业对档案工作的需求。
(六)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分类指导。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指导,要坚持自主管理、因企制宜的原则,树立和培养典型,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启发民营企业对档案工作的内在需求,引导民营企业做好档案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行分类指导。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中关系国家利益和安全、涉及公共利益、记录社会重大事件和活动,以及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档案的监管。具体范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七)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全面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工商联以及有关行业组织应加强领导和指导,密切配合,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民营企业实际、有效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三、促进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八)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档案工作。民营企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企业档案管理,确保档案真实有效。把档案信息资源的积累、保管和利用纳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在保证档案齐全、完整和准确,便于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档案管理方式可采取集中统一管理、分级管理或寄存等多种形式。倡导企业实行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等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
(九)制定企业文件材料归档和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民营企业应明确本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与归档要求,确保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准确与系统。企业应强化对资产产权、商业信誉、知识产权、合同协议、客户信息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文件材料的收集和积累。制定档案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档案归档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利用便捷。
(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档案。民营企业应收集和保管职工在本企业工作中形成的履历、鉴定、工资、考核、技能评定、奖励和处分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档案,并将有关档案材料及时补充到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授权的具备人事档案管理条件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或有关部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其财务状况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民营企业长期发展利益,也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本文从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分析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并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管理进行探究。
关键词:
民营企业;会计基础;现状;举措
一、我国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家族式管理模式。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多为家族式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企业集权现象严重,就是所谓的“一股独大”。这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特点,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企业愿景的统一、政令的一致,但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大多为家庭成员,一方面缺乏对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管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没有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凭感情、义气办事,所以在进行企业重大经营战略决策时,很容易采用亲缘和血缘代替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从而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
2.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产生技术性和知识性错误。目前,我国不少民营企业账目不清,弄虚作假,会计信息质量失真,一方面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另一方面就是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如有些会计人员没有继续深造,理不清科目、帐薄、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对费用分类,搞不清应使用哪一个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等;对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划分不准确;缺乏辨别真假发票能力;经济事项是否真实、合理、合法,也判断不准。民营企业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往往跟企业经营管理者存在“沾亲带故”的关系,容易受到追求短期利益的影响,无法发挥自身的财务素质来服务企业。有些会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多数会计人员会受到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工作的“指手画脚”,使自己陷入“无可奈何”的窘境;另外,对于新出台的一些财经法规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
3.企业经营管理者不重视,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对会计核算工作认识不足,疏于监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者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上,他们认为会计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要落到经济效益的指标上,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只把会计部门当成收、付款的一个窗口,认为会计工作就是收收支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一切工作都是领导说了算,因此也没有必要学习业务和更新知识,致使有些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工作缺乏了解和完善,导致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制度要求不符,进而影响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3.1企业缺乏健全和规范的财务工作规章制度。部分企业未能严格遵守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甚至违反相关规定,对不该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财务收支及一些贪污、违法乱纪行为开了方便之门。
3.2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待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部分会计人员丧失了基本的职业道德,违反纪律、违反原则的事件时有发生,对于一些明显不合法的行为不管不顾,甚至为了蝇头小利而故意为之。
3.3会计监管力度有待加强。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缺乏有力的监管,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会心存侥幸而去违反一些制度和原则。虽然部分企业也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管理的目标,制定了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岗位工作职责、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内部稽核制度,但由于实施不到位,监管不到位,这些制度最终都成为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或者嘴上说说,流于形式,而很难真正实施。
4.财务工作停滞不前,缺乏创新的工作方法。我国部分民营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还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基于成本因素及其他种种原因的考虑,没有向电算化核算方式转化,会计人员电算化知识缺乏现象较其它会计领域严重。许多会计人员和企业财务领导会计电算化知识缺乏,对本企业电算化会计的软件、硬件及生成的会计资料的组成内容不甚清楚,或缺乏对电算化会计资料的管理经验,重有形的、纸介质的档案管理,轻无形的、光、磁等介质档案管理,管理无序,权限混乱造成存有会计数据、会计软件的光、磁介质会计档案和其它会计文档资料未及时归档纳入正常管理程序。
二、解决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存在问题的意见及建议
1.加强自身财务管理,逐步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民营企业加以引导,使其加强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建立《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组织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财务人员到财务核算制度健全的大型企业参观学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不具备设立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企业应指导其依法委托具有会计记账资格的机构来做账,避免其聘用社会人员。
2.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量的大小,配备足够的、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我国民营企业应该大力吸引高素质会计人才,相比之下,民营企业高素质人才还相对缺乏,因此吸引人才是解决民营企业会计核算不力的重要解决办法。同时企业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留住会计人员,坚持以人为本,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和爱护会计人员,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开展工作,稳定会计队伍,杜绝无序跳槽现象的发生。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会计核算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首先会计人员自身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熟悉会计的基本知识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练好基本功,掌握操作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同时不断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学习,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处理各种会计事项,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其次,相关部门应在社会上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使会计人员熟悉和了解国家和行业各项相关的财经法规和政策,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会计法、税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建立会计人员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4.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来确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遵循合法、有效、全面、适时原则、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及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方法,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的会计控制,从而达到加强会计核算、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和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5.加强会计电算化建设。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以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最高新的技术、最精细的管理获得最优厚的收益。
三、结语
关键词:民营企业 集团化 财务管理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据《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6(2008-2009)》称,截止2009年底,民营企业已达657.42万户(而到2010年6月已达789.41万户),创造的GDP已经占到我国经济总量的40%以上,其中民营上市公司56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5%。我国民营经济无论是资产规模、人员规模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成绩面前也应该看到差距,从外部来看,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大部分是民营的股份制企业集团,从国内来看,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无论是资金还是规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国有企业正通过集团化并购,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综合实力,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也将面临集团化管理的问题。为此,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入手,对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路,以期共同商榷。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民营企业是中国特有的概念,民营概念的出现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私人所有制下的私有企业从经济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目前为止,民营企业这个概念还未获得政府文件的正式认可。所以, “民营企业”这一概念并不是经济学的专业术语。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是相对国营企业的概念提出来的,是私营企业概念的延伸,一般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许多民营企业都具有“双重角色”,投资人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管理者重企业经营而轻企业管理现象严重,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从个体经济发展壮大而来。企业管理者的意识观念普遍落后,经验主义思想严重,无法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更不用说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来指导企业的运营过程。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时,主要依靠个人意愿,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倾向,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民营企业往往得不到应用,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在民营企业处于中小规模阶段,尚可以通过投资人参与管理行为来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随着民营企业集团化规模的扩大,这种缺乏全局性的财务理念,容易放大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造成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风险增大,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二)民营企业理财内外部环境危机并存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影响巨大,特别是民营企业集团化进程中将遇到理财内外部环境危机并存的局面。国内环境方面,金融危机造成企业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国上调了5次存款准备金,截止2011年5月18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21%的历史高点,导致民营企业贷款难度激增,而在集团化过程中由于资金“瓶颈”而无法壮大,甚至出现集团资金连锁反应的窘状。在外部环境方面,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金融危机下由于市场信心不足,企业销售不畅,同时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造成经营风险增大,加上国内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生产成本以及人力成本上升,很多民营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况,而民营企业集团由于规模大,失去了原来做为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经营状况普遍陷入困境。
(三)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民营企业表现出个人专权和家族式控制,而在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仍然难以摆脱这种局面。有些民营企业集团将内部控制定位为各种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的制定,认为有了这些规章制度,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规章制度关键是要靠有效执行,没有有效执行的制度和缺失制度情况是一样,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有些民营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仍然没有摆脱大股东“绝对话语权”现象,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股东大会、监事会作用有限,甚至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互相监督、制约的作用。有些民营企业集团还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认为只要依靠外部审计就能解决内部财务管理的问题,不需要花费固定的费用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财务管理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三、对民营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民营企业集团化是现代民营企业制度确立的方向,也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所以,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对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意义重大。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特别是财务人员积极性,全面提升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认知度。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时,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施民主式和参与式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步消除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二是树立合作与竞争的理财观念。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必然要扩大“竞争半径”,要加强和其他企业之间的沟通也合作,来建立一种和谐的竞争关系,确保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三是要确立资本多元化的财务管理观念,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资金“短板”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要通过多元化筹资渠道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达到优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目的,不断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初创阶段的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实施
在初创期,由于受民营企业集团资源有限的制约,创新能力、获利能力等方面都还明显不足,再加上资金有限,难以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在这个期间民营企业集团收入和利润都比较低,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都比较高。为此,民营企业集团在初创期实施财务管理主要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控制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避免集团化后企业财务管理界限不清晰,带来的管理缺位现象,同时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二是要合理筹集资金。由于民营企业集团在初创期经营不稳定,且对资金需求量较大,在外部融资受到较大限制时,主要还是靠内源资金来解决,通过投资者的追加投入或减少分配的方法来积聚内部资金,或者通过投资于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或区域,来争取政府财政无偿资金或贴息贷款支持。三是在业绩评价方面,民营企业集团在初创期应重点考核收入增长率以及EVA增长、研发费用增长率等,以内部业务流程的规范合理为考核修正指标,重点对初创期的财务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业绩评价。
(三)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实施
民营企业集团在成长阶段财务管理的好坏决定了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在这个阶段,企业已经逐步摆脱初创期的发展“短板”,已经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成为其主要内容,要引入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减少低效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来不断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资金管理方面,民营企业集团要逐步依托其规模优势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并以资金成本的高低作为筹资战略的决策依据。在业绩评价方面,民营企业应以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为财务战略评价标准,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志望.对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6(10)
一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间的出入,这种出入并不是当事人主观愿意造成的,如:客观经济活动中,有些不确定因素,往往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而不同素质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一些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也会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导致会计信息不实。其次是由于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而相关的法规、制度尚未建立。旧的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而由此生成的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出入,造成信息的不实。再者是由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会计计量、会计确认条件的变化也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
二是由于领导授意企业财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有意造假。如为了避税、为了争取上市、为了员工和自身利益而造假。财务造假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相对较多,是因为中小民营企业多是企业老总决策,财务会计人员受雇于企业,只能听任企业老总决策。老总要求避税,财务会计人员只能替老总想办法避税。老总要粉饰报表,财务人员就得为其粉饰报表。因为企业是老板个人的,在社会还存在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财会人员的力量是有限的。民营企业财务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少交税就可以多赢利。多摊销成本就可以少赢利。从而少交税。民营企业因是个人的,因此在缺乏国家监督和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企业老总完全可以利用内部控制人和最先得到信息的优势制造虚假信息。偷逃税收、粉饰报表欺骗他人。其次民营企业老板还能利用各产权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关系。来为自己谋利。在股份制中各方利益是不一致的。各行为主体普遍具有利己的动机,这种利己动机在信息不对称时就可能行为化,就会使不同利益主体产生利益冲突、发生矛盾。这种利益上的矛盾。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大股东、经营者的“合谋造假”。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再者在企业内部由于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不同、拥有信息的多少、快慢不同也会出现利用信息不对称为己谋利的事。这就是部门经理、业务人员吃回扣,财会人员挪用资金、贪污的原因。
民营企业要发展就得规范,走集团企业的路子,明确产权关系,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应适应新的管理体制的需要。及时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已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才能确保民营资产保值呢?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理顺产权关系,建立母子公司体制
民营企业进入企业集团管理后,由于有部分企业是在脱钩时进入企业集团的。这就使得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有些同集团有产权关系,有些还没有。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对其子公司进行一次全面审计。通过审计,搞清资产现状,产权在集团的,报财政部重新确认;产权不在的,报财政部批准后上划企业集团母公司。在此基础上,企业集团应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真正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子公司按照《公司法》改制后。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规范动作。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统一决策和选聘经营者的作用。建立集体决策及可追溯个人责任的董事会议事制度。董事会中可设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独立董事。董事会与经理层要减少交叉任职。董事长和总经理原则上不得由一人兼任。
二、建立健全各种财务规章制度,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企业集团理顺产权关系后,要积极行使出资人的权利。要根据民营企业进入企业集团管理后的具体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对外担保、民营资产监督管理、内部审计、责任会计、财务会计报告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要装订成册。定期对集团及所属成员企业的财务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全体员工要认真学习集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熟悉各项制度的具体规定,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集团还应定期对各所属企业执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集团内的各项财务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企业集团及所属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有效地杜绝因个别人不按财务制度规定的程序办事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
三、对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实行企业集团委派制度
为了加强企业集团对各所属企业的财务管理。确保各成员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客观真实,督促各成员企业认真执行集团的各项财务制度,强化企业集团对各成员企业民营资产和日常经营情况实施有效的监控。企业集团应对其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委派的财务负责人的人事档案由集团统一管理,工资、福利待遇由集团解决。企业集团对委派的财务负责人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年终根据每个委派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以此作为对每一个委派财务负责人奖惩的依据。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可以使企业集团及时了解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动态情况,有效防止所属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办公会、企业的经营班子在重大经营活动中的决策失误。可以及时制止所属成员企业不按国家和集团的规定对外投资、对外担保。私设小金库和设账外账,在经营活动中背着集团搞体外循环等现象的发生。
四、及时编制企业年度财务预算和财务会计报告
企业集团每年年底都要根据集团上一年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考虑本年度企业集团的发展规划和国家经济形势,结合国内外市场情况编制本年度的财务预算报告。同时,要求成员企业根据集团的财务预算编制本企业的财务预算报告。企业集团的财务预算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预支出,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保证及时偿还到期银行贷款。预算内资金支出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制,限额以上资金支出实行集体联签制。
为确保企业集团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企业集团应要求所属企业必须按国务院《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合理地确认和计量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每个企业只能设一套会计账簿进行核算,不
得账外设账。任何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财会部门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对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实行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依法管理子公司投资、融资事项
企业集团应当通过法定程序加强对全资、控股子公司资金的监控,建立健全统一的资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内部结算中心的功能,对集团内部各企业实行统一结算。要利用网上银行等先进手段。强化对集团内部企业资金结算的动态管理。集团通过网上银行支付授权、查询等办法,随时调动内部企业的闲置资金。要搞好银行合作,通过银行统一授信的办法,实行由集团统一向商业银行贷款。根据需要分配给成员企业使用,贷款到期后再由集团统一还款。这样做既可以降低分散筹资的成本,又可以降低信贷资金的风险。企业集团要规定成员企业严格按照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杜绝资金账外循环现象。要严格把好成员企业的对外投资关。集团所属企业的对外投资。必须经企业集团批准后,才能实施。
六、制定企业对外担保管理措施,依法审议子公司及其以下企业对外担保事项
企业集团应依据《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审查被担保单位的偿债能力和信用程度。集团的子公司及其以下企业的对外担保,必须报企业集团批准后,才能对外担保。企业集团应严格控制对外担保,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外担保或负债风险。
七、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处置企业各项资产
企业集团所属子公司以下企业的资产处置,必须报企业集团批准。集团所属子公司的各项资产处置必须由集团报财政部批准立项,并经财政部门认可的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评估,评估报告最后还需经企业集团和财政部的确认,才能实施有关的资产处置事宜。企业的资产转让应采取拍卖等公开方式进行,严禁私下和人情交易,最大限度地减少处置资产的损失。
八、搞好子公司及其以下企业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强化企业财务监督职能
[关键词] 中小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对策
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然而,众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依靠其灵活机制不断取得效益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就是一个常常让企业领导层感到棘手的问题。管理不规范、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激励机制等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优秀员工流失的直接原因,也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员工离职率高
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的聘用主要是靠朋友或亲人介绍,很少在社会上公开招聘。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产品本身很容易被同行模仿,总经理对外聘的员工没有足够的信任。但即便如此,员工的流动性仍然很大。员工离职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员工不能胜任工作。朋友介绍到企业来的员工普遍学历都偏低,而企业事务烦多,往往需要员工身兼多职,因此一般来讲每个员工都必须具备多项工作能力,一般员工很难适应公司的工作。
(2)企业的薪酬及福利没有竞争性。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福利方面公司除了提供工作餐外,既没有保险又不解决户口问题,节假日没有活动,奖金也很少发。企业新聘员工的试用期一般是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的工资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很多员工过不了试用期就辞职了,而另一部分进入企业时没有经验的员工,等学到了技术、得到了煅练后马上就跳槽寻找高薪的工作了。
(3)领导的领导风格存在偏执。中小型民营企业老总有着崇高的地位,只要是老总决定的事,不管是对是错,员工都得无条件执行。有时为了企业的利益,老总不遵循商业规则,强行要求员工执行其个人意志,而一旦发生纠纷,当客户追究起责任来时,又归结到员工身上,同样的事重复发生几次,员工就难以接受。
2.缺少人力资源规划
(1)缺少专业管理人才,中小型民营企业缺少规章制度,造成管理混乱,但是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缺少管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若企业能有一位专业的管理人员,制定适合公司现状和发展的规章制度,将业务流程规范化,那这些管理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2)面对人员流失,公司反映迟缓。由于员工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任何规章制度的约束,他们已经养成了做事托拉的习惯,应对已发事件做出反映非常迟缓,包括企业总经理也是一样,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高层在面对企业员工离职时的态度上。
企业总经理并不会及时的想办法招聘员工弥补职位空缺,当公司业务开始繁忙时才开始着急招聘的事。可是,招聘及员工甄选是需要花一段时间的,而新员工要适应公司的工作和环境也需要花费时间,这期间事务很多,根本就忙不过来,也经常出错。
3.未建立培训制度
中小型民营企业大部分还没有形成员工培训制度,公司的权责分配不当,员工的素质有待提高,业务员、质检员等缺乏相应的产品知识,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技能,而工厂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还不是很高,普通员工也缺乏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培训。
4.缺乏考勤制度和激励手段
一般来说,老板总是希望花最少的钱能办更多的事。在中小型民营企业,总经理也总是觉得只要按时给员工发工资,员工就会就会努力地为其工作,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但事实并非如此。公司没有建立考勤制度和采用合理的激励手段,大部分员工态度散漫,工作没有积极性,工作效率也非常低。
二、改善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对策
1.做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又称人力资源计划,是指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发展制定出的有关计划或方案,以保证组织在适当的时候获得合适数量、质量和种类的人员补充,满足组织和个人的需求。中小型民营企业应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保证相应的岗位上能得到相应的人才,并且合理预测人员的流失,做好充分准备,在员工离职后能及时找到后继人员,避免因职位空缺而给公司造成损失。企业可根据以往的资料来预测员工的离职状况,并做好防范措施,一旦员工离职应及早出好人员补充的准备。
2.改变员工招聘的方式
中小型民营企业以往的员工聘用方式主要是依靠朋友或亲人推荐,很少面对社会招聘。企业可以尝试着面向社会招聘,而不能仅靠朋友介绍这一条招聘路径。因为在面向社会招聘时接触到的人员的层面比较广,可为公司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也更容易招聘到优秀人才。但是在员工甄选时要注意全方位考察应聘都的整体情况,最终选择最适合公司要求的人才,而不能盲目选择最优秀或是待遇要求最低的人才。只要公司做好各方面的把关工作,外聘员工一般来说都是值得信任的。
3.建立培训制度
员工培训,是指组织在将组织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员工从事学习和训练,增长员工的知识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个人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使员工能胜任目前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与任务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从该定义中不难看出,培训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像中小型民营企业目前所处的这种状况,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学习型组织是非常必要的。据分析,中小型民营企业主要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领导的领导能力培训、员工技能培训、团队合作能力培训等。
4.建立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建立考核制度,员工的业绩没有公平合理的界定,奖励和处罚都只是凭管理者个人的感觉而定。员工不论工作是否努力,行为是否有过失,所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从而使得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和警觉性,工作效率低,而且产品的不合格率也偏高。因此,当前公司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吸引并留住优秀员工,必须在激励方面下工夫,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首先,在薪酬福利方面,公司应提供在同行业中有竞争力的待遇。除了工资不能比同行的其它公司低外,可以提供住宿、保险、年终奖金等,过年过节发放福利,环境比较恶劣的车间工人可以给予适当的环境补贴。根据员工在该公司的工龄及学历、拥有职业技能证书等的不同,在同级员工的工资上也应有所区别;其次,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工作表现突出,各方面都优秀的员工可以提拔做主管或是部门经理,工厂里较基层的管理岗位(如手工组长、质检员、办公室文员等),可以采用由员工轮流担任的方式进行,每月表现最好,产量最高的员工可以担任此职位,并且在工资上也应有所体现;另外,为提高工厂员工的绩效,可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合理运用,实行工资制度改革,将原来的计时工资制改变计时与计件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产品产量高、合格率高的员工应在工资上给予奖励,提倡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此外,为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应提倡人性化管理,领导应时常对优秀员工进行口头表扬或物质上的奖励,员工有做错事的可以私底下找他谈话,既给员工留了面子又让其明白了自己所犯的错误,过年过节时也可以搞一些团体活动,让员工在公司也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卢福财庄凯主编:《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袁红梅:《中国式管理的得与失》,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3]于秀芝:《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关键词: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民营企业;贵州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82-02
一、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资源消耗。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产业结构是以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冶金、化工等原材料加工工业为主,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大,环境资源形势依然严峻。全省以原材料为主的高耗能工业技术装备普遍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这种情况在中小民营企业尤其常见。全省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内产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8倍。全省约70%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高出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大批的中小企业群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却依然走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数量求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尤其是那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速度,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伤害。
2.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人力资本存量低。贵州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贵州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根据有关资料,贵州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东、中部地区,甚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2003年,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全国为11.63%,西部平均18.30%而贵州更是高于西部平均水平为18.74%,而在农村,人口受教育比城镇人口受教育情况差距更大。
第二,贵州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表现在高校在校学生数以及技术人员数上,除了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超过西部平均水平,贵州高校在校学生数以及技术人员数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西部平均水平。
第三,西部地区技术人才不足。贵州不仅科研、经济管理、工程技术、高新技术人才等十分匮乏,一般的技术人才也比较缺乏。根据人事部统计,贵州科技活动人员数量2 854万人仅全国总量的1.4%,而专业技术人员仅159.76万人,低于西部平均值210.45万人,全国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
3.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中的必然法则,每年都有上万家大小民营企业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是正常的经济现象。然而,也有一些民营企业的倒闭则是一种非正常“死亡”。从企业自身来讲,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就可能面临非正常死亡的危险。以贵州县域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企业为例,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白手起家,大多基础工作差,管理不规范,产品多靠仿造。很多企业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技术薄弱,对环境的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不高。生产基本上以手工劳动和简单技术为主,工人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差。管理上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财务上则多不建账或造假账。不少企业缺乏法制观念,为追求眼前高额利润,假冒名牌,制造伪劣产品。短期行为和投机心理使不少中小私营企业定位不清,战线过长,不顾自身实力,盲目追逐“高效益”产业。特别是那些单独、薄弱的民营企业面对市场缺乏判断力和驾驭能力,往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
4.市场准入政策不公平。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非公经济36条”)。此后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不断得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更大发展。但由于有关部门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措施推进不平衡,造成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差。
尽管“非公经济36条”对市场准入做了不少原则性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隐性壁垒。民营经济的市场环境普遍存在这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准入领域方面,民营经济还存在准入壁垒,在融资和社会舆论方面对民营经济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二是产业行政垄断,形成国有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民营经济难以进入。
5.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民营经济要健康成长及发展壮大发展,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尤显重要。而在贵州广大县市各种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很多地区尚未完善甚至尚未建立起比如人才教育培训、创业辅导、筹资融资、技术开发、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后,这一问题将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时甚至可以使民营经济陷于困境。
二、制约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历史原因。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交通便利,海陆运输条件好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外辐射的能力。贵州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山”是贵州地理环境的最大特征,喀斯特分布面广,类型多,地形崎岖,承载能力低下,生态系统脆弱。而且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灵通,必然使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升高,阻碍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入。深居内陆腹地的地理区位,没有直接的海洋运输条件,也影响到与国际经济的合作和交流。贵州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是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客观原因。同时,东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取得了诸多优惠政策,在引进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均在全国处于优势位置。在优惠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双重作用下,大量资金和人才都向沿海开放地区流动,而贵州在不占地理优势又经济基础差、发展缓慢、缺乏优惠政策的吸引的多重重压下,不仅难以吸引外部资金,连原有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也大量外流,最终导致民营经济发展陷入内无支撑和外无支援的困难境地。
2.观念与发展思路原因。受封闭的历史、地缘、文化以及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的多重影响,改革开放对贵州的影响远不及对东部的影响深刻,大多数人对改革开放表现得热情不足。特别是,落后的山区与外界交流甚少,传统自然经济形成的小农意识比较强,人们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变动,会采取谨慎的态度,对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则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东中部地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贵州一些县域却仍然抱着“等、靠、要”的惯性思维,等着国家大批注入扶贫资金。民营经济既缺乏内在萌发的冲动,也缺乏孕育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壤。县域民营经济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保护反落入被排挤和轻视的境地,不仅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带有很大的偏见,同时社会也缺乏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一些群众对民营经济也抱有偏见,大中专毕业生甚至于一些下岗职工也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在这样的状况下,很难想象贵州会自发地形成大规模的民营经济群体。
3.技术资金滞后。县域处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特殊地位。当前,科技进步已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的差距已成为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民营科技企业,尤其高新科技产业少,技术上的落后制约了贵州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加之不少外地企业在黔投资、办厂,使得贵州县域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增多,主要是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合伙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但这些私有小企业(如小加工厂、小矿山、小作坊)他们大多生产工艺简单,技术落后。
资金缺乏也是县域民营企业发展的老大难。县域民营企业资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据了解除非高新技术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大多很难贷到款。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近乎苛刻的审批程序,将民企挡在了银行门外。中小民企很难找到“钱途”。此外,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没有按规定建立财务账目,企业信用信息不透明、信用记录不清楚等种种主、客观原因,也造成了贷款、融资环节等方面的重重困难。由于获得贷款、融资较难很多县域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经常遭遇资金瓶颈。
4.管理制度不科学。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大部分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嫡亲治厂”的现象。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有极高的凝聚力,但在企业规模扩大后往往可能在资产上产生纠纷,反而成为企业矛盾和分裂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有“作坊式经营”、企业业主亲自管理企业等模式将愈来愈不适应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现实要求,这一管理模式劣势日益明显。不仅在人才资源利用上有局限性,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不利于决策信息的引进,而且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难以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而在贵州县域民营企业中,这一现象则表现得更为突出,绝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完全是依靠所谓的胆识与经验进行生产经营,缺乏管理创新的内容,易造成人治代替企业的科学管理,自以为是,进而作出非理性决策。在一些家族企业中缺乏规章制度,没有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有的则是规章制度不去执行,造成管理混乱。大多数的企业尚未建立生产、经营、投资、决策的健全机制。这也正是贵州县域民营企业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
5.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短缺。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有:(1)贵州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同一层次人才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差距大,而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科技、信息发达,工作生活条件好能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因而有很大的吸引力;(2)贵州研究设备落后,经费困难、项目的研究与产品开发断裂使人才的知识及才能无法得以充分实现;(3)一些领导及政府不懂爱才、惜才、用才、挫伤人才积极性。
从企业内部原因来看主要有:(1)管理水平低下,我省县域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创业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管理水平普遍不高;(2)人才观念落后,许多企业老板的人才观念不能激发人才较大限度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3)缺乏沟通与交流,很多民营企业主忽视了与员工的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4)忽视组织学习和人才自身事业的发展,大多民营企业忽视企业学习氛围和学习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R].国发[2005]3号,200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