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育权婚姻与生育权
一、生育权的概念
(一)生育权的概念
目前,生育权因缺少法律的直接规定而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国内法学界也很少见。在北美和西欧有时被解释为拥有儿女的权利,它要求政府尊重人们繁衍后代的自由(不干涉)并且在必要时提供帮助(从人工辅助生育到对领养子女的管理)。国内也有学者认为:就最直接的意义来讲,生育权是指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生育或不生育子女的权利。我认为,这种观点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二、婚姻与生育权
(一)婚姻对生育权的影响
生育权是一种人格权,而非身份权,许莉同志著文指出:“属于自由权范畴的生育权,其本质应为人格权而非身份权;是作为民事主体必须享有的权利,而不以是否具有特定身份如配偶身份为前提。”无配偶者也享有生育权,限制其实现这一权利应有充分的理由。
如果以婚姻之下所取得的特定身份作为取得生育权的前提。首先,它剥夺了那些无配偶或者丧失配偶的人延续后代的正当权利。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伦理道德倍受挑战,人们开始选择多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为婚姻并非唯一的选择,单身、同居等生活方式也逐渐泛化。然而,人们不选择婚姻生活,并不代表不追求生育。传统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将婚姻和生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婚姻必然导致生育的结果,生育又必然以婚姻为前提。婚姻必然导致生育的传统观念已经受到挑战,与此相对应,生育必须以婚姻为前提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必然无法为人们普遍认同。
从目前立法实践上看,人工受精生育技术是不是仅仅限制在夫妻之间,各国法律规定并不一致。如果人工受精生育技术并不只是限制在已婚夫妻之间,未婚妇女也可以使用的话,那么就更加说明生育权并不只是夫妻之间的一种身份权,否则未婚妇女又何以有权享受这项先进的生物技术呢?
(二)单身女性的生育权问题
生儿育女不仅是人类延续的前提,也是自然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没有理由能否认这一要求的合理性。因此,它和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一样,都是人格主体依据其独立的人格所享有的天赋权利,并不只与特定的婚姻身份关系相关联。”
单身女性的生育权问题的争论起源于近些年来出现的不愿结婚的单身贵族的收养权。在这些不愿结婚的妇女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拥有自己的孩子。按照以前的法律,这些妇女可以收养子女。但是近些年来,她们提出,既然允许收养也就应该允许自己生育,于是有了单身女性可以生育的立法。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通过地方性法规来保障单身女性的生育权存在争议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毕竟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除吉林省外,上海、广州等地都在开始考虑这方面的立法,这证明我国关于生育的立法在不断进步。
然而新生殖技术的出现,与现行的有关生育的法律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按照现行的法律,男女双方已经领取了结婚证,但在没有进行正常性生活的情况下旋即离婚,女方通过人工受精的方式怀孕并生育,这种行为是合法的。如果女方在未领取结婚证的情况下进行则认定为是违法行为,这两种行为显然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从法理角度看,婚姻自由是婚姻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当事人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单身。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一般而言,婚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前提,但只有婚姻关系才能产生亲子关系的推理是不成立的。非婚生子的存在由来已久,并且在很多国家已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其相应的权利。
在当今社会,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仍然根深蒂固地埋藏在社会中,一些人提出想要实现自己生育权的独身女子是“自私的妈妈”,谴责她们希望用自己的孩子来填补内心的孤寂,把孩子看成是娱乐的工具。单身女性要实现自己的生育权必须要考虑到其所面临的社会舆论压力。因为她们通过非自然的手段生育了自己的孩子,可能会被周围的人看成是“异类”,也无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这些压力对单身女性来说是相当沉重的。一方面她们迫切要求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实现这一权利将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认为,单身女性现自己的生育权的确有希望享有亲情的初衷,但这并不能说她们就是自私的。所以应当通过立法的完善、对个人的理解以及与社会的沟通和协作来最大限度地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的实现。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总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首先应当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单身女性享有生育权,因为它关注了社会上少数群体的利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思想,更体现了人权,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但从人类发展的规律来看,两性结合生育子女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会在历史舞台上占主导地位,因此人们更多的会遵循客观规律,非自然生育手段仅仅作为辅助角色参与进来,只要在合法、合理的角度对其进行运用就不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同时要在实践中将其发展完善,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权。享有这些权利的单身女性应当以生育身体健康、智力优良的子女为目的,不得进行违背善良风俗的生育。同时,对于选择实现独身女性生育权的女性及通过这种方式所生的子女,我们不仅要在法律上赋予她们相应的权利,更要在社会上给予她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为其创造一个尽可能温馨的生存空间,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长江,张玉萍.简论生育权及其立法构想.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2):90.
[2]姜玉梅.生育权的法律定位.人口与经济,2004(1):13.
[3]王虎,范学谦.论生育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2):23.
[4]姜玉梅.生育权辨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179.
关键词: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评价 维护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inciples of city planning combining the current planning management situation and the cases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index system of city planning for the controlling detailed design stage and analyzes evalu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city planning works. Keyword: city design, city planning, evaluation, 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TU-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2)02/03-0128-03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⒈城市设计的定义综述
城市设计有多种定义,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但可以用“北京城市设计学术研讨会”的结论作为定义的结语:“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了的环境设计。
⒉城市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法(包括技术)是不断发展的。20世纪以来,如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城市设计的发展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二战前,以功能和技术为主要特征;二战后,逐步以“人文”、“人本”为主要特征。现代城市设计的主流是,理论(理念)更趋于符合“人性”的境界,技术和手段也更趋于先进和科学。
至今,在国内外人们对城市设计的理论、内容和方法尚无统一认识。但在研究了国内外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对城市设计的有关论述和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有关体制,可得到一个共同的认识: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城市空间形体环境规划。它是以“人本”观念为核心,以功能和美学为原则,为城市社会(市民)创造一个优美的城市形体环境和良好的空间秩序。
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主要研究内容是以城市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城市功能和土地利用,在研究过程中需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但从其过程和结果来看,主要是二维空间的工作;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形体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三维空间的规划设计工作,它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建筑设计是建筑单体工程的设计工作,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继续和具体化。在建筑设计中应从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建筑单体设计,用于塑造良好的整体建筑环境。
⒋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城市设计的理论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它的内涵也处于拓展之中,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⑴城市设计的对象,从单纯的研究物质空间,发展到包括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及社会文化。
⑵城市设计的目标已经从较为单纯的美学、空间形体环境,发展为改善、提高城市综合的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城市设计的内容还涉及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及历史传统风貌、城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等。
⑶城市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存在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城市设计更需具备“时空”概念,以及连续设计和不断修正的概念。
⑷城市设计已逐渐分离成“理论”和“应用”两部分内容。理论形态解决的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应用形态更注重微观层次的具体问题和现象。
⑸城市设计越来越重视其政策的引导作用,强调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指导规范城市设计健康发展。
5.城市设计的要素
林奇通过对城市以众意向的调查,归纳了城市设计的五项要素,即边缘(Edge)、街道(Street)、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抓住这五项要素的设计,就能创造好的城市印象。
城市规划各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与深度
1.城市总体规划阶段
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布局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空间形体环境的总体布局。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系统的布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布局,城市轮廓线的布局等,使整个城市的空间形体,形成一个完整有序、有机统一的整体――即全市性空间形体布局。
2.分区规划阶段
分区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研究分区内部的城市空间形体环境的布局,如分区内的道路广场、绿地与建筑组群之间的整体布局――即地区形体形象布局。
3.详细规划阶段
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深化完善特定地段的控制性空间定位的详细规划,使其内容达到修建的深度。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
1.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特点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决定着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深度,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研究的深度直接影响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科学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服务的对象是规划管理,据此城市设计的成果应具有“可操作性”。表现应抽象,如:规划标准、控制数据、控制要点等,避免实施中靠管理人员自己去“领悟”和“解译”。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上承总体规划,下启修建性详细规划,因此其城市设计更注重其特有的“连续性”特点。从“承上”角度,城市设计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并视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正;对特定地段要从整体环境入手进行详尽的城市设计运作。从“启下”角度,城市设计既要匠心独运,为后续设计留有伏笔;又要避免规定过死,应为后续设计工作留有较大的创作余地。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深度与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否,以及对设计部门工作的评价,将直接关系到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服务对象――规划管理的效果。
2.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重点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必须充分注意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文化环境的存在,是决定城市设计特色的灵魂。城市有特色的街、巷、古树、广场和历史建筑,规划中都要从景观方面加以保护。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城市设计要尊重地方风貌和人文环境,并将其融合在现代设计语言里,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有价值需要保护的建筑,周围新建筑的体量、尺度,甚至设计细部,都需与其呼应,其中建筑高度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指标体系的内容
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角度研究,城市设计的研究成果应通过抽象、概括转译成控制指标体系。这一研究的内容属于“控制”性而非“引导”性。应在前期和后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选择,确定相关的定量数据。
1.控制性指标
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关的内容:包括有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控制高度、绿地率、建筑密度、容积率、交通出入口的数量等已经确定的量化指标。
与城市设计有关的内容:个体的体形、色彩、尺度、风格等及与规划布局有关的建筑红线退让要求等。
与历史文化相关要求:指对反映历史的要素的保护要求,如对个体的保护范围、方式、周围个体的退让、呼应、协调等要求。
2.引导性指标
与规划布局有关的引导和建议:建筑高度、建筑体量、道路、广场和绿地系统
与历史文化保护有关的要求:文物的保存与利用
其他相关要求:如无障碍设计等。
城市设计的评价与维护
⒈城市设计的评价
从国内规划管理的现状看,确定城市设计的评价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规程上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研究深度、内容、成果表达方式。
设计过程中对要素的分析把握是否全面,到位,要素是否通过设计得到强化。
指标体系是否合理。
评价过程应争取可能条件下最大范围的公众参与。
⒉城市设计的维护
在为数不少的实例中,起初城市设计搞得较好,但使用几年后,环境就大为逊色,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维护和监督程序。
城市设计的维护程序反映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动态性、过程性和整体性。在过去设计一般只关心新的创造,但实际上,不少维护措施来自于公众的合作,其中不少维护措施就是城市设计的内容,如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一系列铺地、花坛、凳椅、栏杆、小品等,这不仅是空间景观艺术的要求,而且是维护环境的要求。
日本横滨伊势佐木商业步行街在街道城市设计完成后,进一步于1982年拟定了该步行街环境维护管理的协定条款。其内容包括:街区内建筑物新建、增建、改建形式的规范和申请程序,广告招牌的设置规定,停车空间处理等,并成立了专门的“街区设计委员会”来执掌此项工作,凡区内各项建设行为均必须首先与该委员会协商讨论,取得同意后方可向市政府申请建筑确认。这样使该步行街的环境品质得到了持续的保障。
这一点对我国的城市设计的后续管理和维护程序的建立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农垦企业
引言
21世纪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从水资源到形成水利产品涉及一系列经济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是人们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实现合理配置的主要工具,同时又是把水资源生产加工成水利产品的基本场所。大型水利工程一般具有多目标、多功能、多产品、多效益等特点。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能否顺利筹措并得到合理分配使用将直接关系到水利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均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现有资金使用效率就必须注意开展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通过科学化决策程序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利工程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费用分摊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则有助于加强项目经济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费用分摊应遵循的原则
为实现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费用在各受益部门间的合理分摊,必须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应尽量避免采用计算成本过高或程序过于复杂繁琐的投资费用分摊方法,以便各利益主体能够在对方法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达成共识;当某部门效能因兴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受到影响时,为恢复其原有效能相应采取补救措施所需的投资费用应由各受益部门共同负担,而超过原有效能而增加的投资费用则应由该部门承担;投资费用分摊结果应体现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开发任务的主次和效益大小,各受益部门分摊的投资费用应具有合理的经济效果;在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费用进行分摊时应尽可能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考虑各受益部门的经济承受能力。
2投资费用分摊过程分析
2.1确定参加投资费用分摊的部门。对于涉及部门较多的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总投资费用分摊可首先在主要功能之间进行,然后再将各功能应负担的投资费用进一步分配给其所包括的具体受益部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分摊部门划分过细导致计算过程的过度复杂化以及引起工作量不必要地增加。
2.2估算工程投资费用并作适当划分。根据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等相关资料,在对项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及年运行费用进行准确估算的基础上,可将工程总投资费用具体划分为专用工程投资费用与共用工程费用,或可分离投资费用与剩余投资费用,这部分内容将在下节中予以详细分析阐述。
2.3协商选定具体投资费用分摊方法。由于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可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投资费用分摊方法,因此需要根据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的实际特点,以及项目所处设计规划阶段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条件(如所需数据资料的充分性和可靠程度),由各受益部门共同协商确定所采用的投资费用分摊方法。对于方法意见存在分歧或者特别重要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可同时采用几种较适用的投资费用分摊方法进行计算,通过对各种分摊结果的全面考虑和相互验证,综合分析确定较为合理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费用分摊方案。
2.4计算各部门投资费用分摊比例。在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费用分摊方法确定之后,就需要分析估算如各部门可获得的经济效益、对应的最优等效替代方案投资费用、利用的水量或库容等相关指标,以便进一步根据所采用分摊方法的具体计算公式求得各受益部门应承担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费用的比例和份额,当选用多种投资费用分摊方法时还需相应进行综合计算分析。
2.5检验投资费用分摊结果。对于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公平合理性检验:(1)各受益部门负担的投资费用份额不应超过该部门利用工程所能得到的经济效益;(2)各受益部门分摊到的投资费用不应大于其单独举办最优等效替代方案工程所需投资;(3)各受益部门应至少承担为该部门服务的专用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相应投资费用。如果经过检查分析发现某部门分摊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年运行费用不尽合理,则应在各部门之间进行适当调整。
3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费用分摊方法
3.1主次地位分摊法。当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所服务的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主次关系比较明显,少数受益部门可获得的经济效益占工程项目整体综合效益的比重很大并处于主导地位时,可以采用主次地位分摊法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费用进行合理分摊。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各相关部门所获经济效益的范围内,次要受益部门只负担其本身的专用工程投资费用(或可分离投资费用),而其余的大部分投资费用(即共用工程投资费用或剩余投资费用)则由工程项目的主要受益部门全部或尽可能多地承担。当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次要功能所属部门相对来说占有一定地位时,其投资费用分摊额可考虑根据该部门单独兴建等效替代工程措施所需的最低投资费用确定,主要功能所属部门负担余下全部投资费用。若是在已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上新增某个部门,或为满足原有某部门需要而扩建工程设施的情况下,相应增加的投资费用以及对原有其他部门的利益损害加以补偿的额外投资建设费用均应由新增或扩建受益部门承担。
3.2可获经济效益现值比例分摊法。可获经济效益现值比例分摊法,又可称为极限投资费用比例分摊法,该方法从"投资分摊、效益分享"的基本原则出发,在分摊时由各部门承担自身所需的专用工程投资费用,同时按照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各受益部门所能获得的实际经济效益比例分摊共用工程投资费用。由于兴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的基本目的无论是兴利还是除害,最终都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采用可获经济效益现值比例分摊法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费用进行分摊较为公平合理且易于为各方所接受,目前在实际中应用广泛。
实际应用该方法进行投资费用分摊时,还必须注意保持被分摊投资费用与分摊所依据经济效益计算口径的一致性,合理确定和划分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各受益部门所获经济效益和需要按比例分摊投资费用的具体范围。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各受益部门的经济效益是由共用、专用、配套工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投资费用投入的时间相差很远,如果按照各相关部门获得的总经济效益比例分摊共用工程投资费用,则不合理地加大了具有较多专用和配套工程部门应承担的投资费用分摊份额。因此,较合适的做法是按照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各受益部门经济效益减去各自专用工程投资费用后所得差额的比例系数分摊共用工程投资费用。
3.3最优等效替代方案投资费用比例分摊法。最优等效替代方案投资费用比例分摊法是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各受益部门最优等效替代方案的投资费用比例作为分摊系数。由于若不兴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项目,则参与综合利用的各部门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得单独举办可以获得同等经济效益的替代工程,其所需的最低投资费用反映了各部门功能效益实现对应的机会成本大小,因此按各受益部门的最优等效替代方案投资费用比例来分摊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的投资费用是比较合理的。该方法避免了计算各受益部门经济效益可能产生的较大偏差对投资费用分摊结果可靠性的不利影响,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项目规划阶段可行性研究部分进行投资方案比选时使用的相关资料来估算各部门最优等效替代方案的投资费用,比较适合在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某些受益部门经济效益难以精确计算情况下进行的投资费用分摊。
参考文献
[1]鲁栗,彭建春,黄攀输等.电网合作投资费用的计算与分摊[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16A0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44-02
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相对还不成熟,普通教育的较早出现使高职教育的体育教学中基本沿袭普通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高职学生应该对毕业之后的实用性能力加以注重,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体育教学影响较多,不能很快地转变。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尽快地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应用到高职院校成为当务之急。虽然现在很多的院校已经开始实施这一计划,但是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对其课程建设进行理论研究。
一、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职业越来越多,工作环境也随之变得更加的复杂,高强度的工作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想要适应这种生活节奏就应该先改变自身的素质。普通的体育教学是为了给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预期效果和目的都是为了给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后的工作以及职业要求和其不同,所以需要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职工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在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社会中,高职院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将会满足这一需求。我们要着重于职业的实用性,进而为学生锻炼出一个强健的体魄和一个强大的心理后盾,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的开展现状
1. 教学模式不能顺应时代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但是院校始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对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吸收。体育教学中既没有实用性,也没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2. 体育教学内容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协调
由于现在的高职院校中没有对体育教学加以重视,课本内容的设置以及教材的编写都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中内容烦琐片面,导致体育教学效率有所降低。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把体育知识和生活之际相结合,不能满足未来工作生活中对身体素质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1. 实用性的原则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上的工作岗位逐渐变多,对员工的身体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现状是职工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职业病的高发率也让人们不得不为之担忧。病症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工作还会给生活带来后患。而职业性体育就以实用性的原则教育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2. 终身体育原则
本着为学生的未来着想的理念,应该让他们认识到终身体育的精神。人生的不同年龄都需要锻炼,保持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为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也可以保持这种精神,将体育教学的理念维持下去。
3. 系统性的原则
高职院校应该和当地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办学的设施以及教学任务上进行合理的分配,将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从课时的分配以及教学上都做到有序科学地联系,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及时补充对体育项目,保证系统性不被破坏的原则。
四、构建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的方法
1. 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从课堂的教学形式上进行改变,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将男生女生分配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想要参加的运动项目,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和配合能力,改善了学生不善于交际的缺憾,还实现了体育实用性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积极安排教学实践活动,避免对异性的排斥。通过在体育课上合理的小组分配,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活跃,对于课堂气氛的调整和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2. 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手段
在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时应该先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从多个层面对学生的专业进行了解,从以后工作的方面考虑,然后选取适应其专业的体育项目。教师通过本次删选来对其专业的体育教材进行编写。这样所出的教材对学生来说有更强的实用性。另外对教学方式要有深度的探讨,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实施工作做好教案分析。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反馈信息收集整理好,为下一个季度的体育教学工作做好基础工作,使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体制,还可以在体育课上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体育实用性”教学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3. 建立模块化教学理论
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可以将体育理论与实践技术相互结合,更多地注重技术应用的能力。要求教师在体育课上介绍内容之前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工作,针对性地讲述本节体育项目的实用性。首先从基本的职业岗位讲述,从本职位的要求以及能力需求出发。然后开始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专项能力的划分。这也是我国对高职院校的要求。由于职业性体育课程自身存在的系统性,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相对应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课程来保证其系统性和科学完整性。
4. 建立项群训练的体育教学理论
由于社会对职工的能力要求不尽相同,每一项体育运动对人体质的影响也不一样,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培养适应于各个岗位的技术人才。“项群体育训练理论”就是将体育训练分成了技能类训练和体能类训练,但是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智力因素都会产生不同效果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将项群理论引进到课程教育中,结合学生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要求,开展适合学生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和体育项目,实现体育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价值。
五、结语
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的一个举措。高职学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进行引导,在设施上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校里的体育老师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工作,提高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变得更加合理,更积极地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的研讨工作,才能培养出更适合社会的专业性人才,满足各个岗位的需求,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晖.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构建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6):98-99.
[2] 赵吉龙.民办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研究——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 易木寿,杨瑞成,林日弟.民办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研究——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16,(15):182,220.
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意义以及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以高职玩具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开发的标准、目标、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以此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企合作 玩具设计课程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53-02
目前,玩具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需要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而这种培养模式下的目标要以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那么就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建立适合这种模式的课程开发系统。
1 校企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的意义
课程是学校教育使学生能够定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有影响“教”与“学”的核心因素。无论什么样的教学理论及教学观念,都必须借助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
1.1 玩具设计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推动校企合作教育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解决长期以来高职课程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科系列化课程模式、学生综合能力难以直接胜任职业要求的现状问题。力求以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需要导向课程的开发,使玩具设计的学生以其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诸方面的综合培养,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1.2 玩具设计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提高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校企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提高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频率,存在着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未把工厂、企业等这种校外资源纳入教育资源的范畴,而校企课程开发就是要使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进入企业,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玩具设计课程开发机制完善,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式课程有利于促进玩具设计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并进行课程开发,是把教育与职业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社会和企业联系在一起,企业可以快捷地获得所需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服务,学校教学资源可以得到补充,生源得到持续开发。但它的实现,在办学中要有机制的保障,在教学中要有课程开发方法的保障,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开发方法可以使产学结合在课程开发中得以落实,形成校企合作式课程的新形式。
1.4 推动行业、学校、企业、学生四大教育因素的其识和互动
针对企业需求和企业的社会资源并引入到培养玩具设计师的要素体系中,形成企业共同参与和学生互动的格局。由学校、企业、行业得以共同探索玩具产业界的教育需求,以新的职业能力和内涵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结果不仅使企业获益,而且也使学生受益,同时学校也是更大的受益方。
2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及模式
2.1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理论基础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的基本内容。对于课程的基础学科或领域,一些课程理论专家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泰勒认为课程的基础领域为:学生、社会、学科三个方面;美国学者塞勒认为课程的基础是:社会、学生和知识;澳大利亚学者史密斯明确指出课程的基础学科为: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台湾学者黄炳煌认为课程的理论基础应为: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知识结构,同时他也认为可以把知识结构并入哲学。由此看来,把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课程的三大基础是比较公认的理论基础。因此,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研究理应将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及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
2.2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模式――宽基础、活模块集群式课程模式
集群式模式块课程是借鉴了国际上MES.CBE、“双元制”等课程开发的模式,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研究开发出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活模块课程模式将全部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宽基础阶段,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体的某一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期为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第二个阶段称为活模块阶段,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后,针对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业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好技能方面的准备。
3 校企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的实践研究
我院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模式上主要采用“项目+主题”的课程模式,采用实践一评估一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解决问题的政策。在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3.1 对长三角玩具企业、行业进行玩具设计师需求分析,确定职业标准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首先了解签约企业的需要,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到长三角玩具企业、行业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素质等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制订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就计划和讲什么,使教学与企业人才需要的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结合。在调研的基础上把玩具行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提炼,由此确定课程和方案,这种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从职业能力的结构看,职业能力可分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从行业分析入手,进行能力与职业分析,开发专业与课程,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以单一职业岗位技能开发课程的片面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适应性。
3.2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依据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开发课程
校企课程开发是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的,是依据职业的标准和能力要求的。校企课程开始方法是面向整个职业的,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既重视培养学生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又重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由职业能力分析结果转化的课程目标,不是让学生掌握孤立的、缺乏联系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业、从业是校企课程的基本原则与方针,课程必须与职业建立紧密的关系,否则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从业的需要:每一种职业都有自身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而校企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严格按照玩具设计师的专业标准制订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
3.3 依据职业能力和需求,引进典型的玩具设计项目,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制约着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对课程设计、课程确定、教材编写、方法选择、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具有导向性的作用。玩具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将不再凭一纸文凭。高职教育要求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目标依据职业的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这两种能力的训练,还考虑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在行业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把玩具设计师职业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依此开发玩具设计专业课程。
3.3 校企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实施是课程设计中一个非常务实的环节,它直接关系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研究,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以及课程的学习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也关系到能否将“计划的课程”有效地转化为“实施的课程”,充分实现课程应有的价值。课程体系坚持就业导向原则,遵从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合理设计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在玩具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研究中占较大比例,以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性设计课程以及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引入玩具设计师职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教育。课程内容注重更新,及时吸收玩具设计的最新工艺和潮流,课程形式多样。教学过程围绕玩具设计项目的流程进行设计课程。注重职业关键能力和素质培养。玩具设计实践教学的技术装备都放置在教室内,学生可以随时使用,带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玩具设计的流程和工艺实践操作,课程中遇到问题还请工厂的技术人员到班级指导。
3.4 教学方法“以学为主”,以项目贯穿课程
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原则现代化教学手段己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和教学模式的重要方面。灵活组建双师队伍,教学时间、空间实行弹性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学习,教学可以以自学加辅导为主的学习方式;建立网络教学体系,允许学生在校园外自学;学院实行课堂“搬家”,教师到企业进行面授。真正做到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的是指导学生完成设计的作用。
3.4 校企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程的评价体系是有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共同来评估学生的设计过程,评估体系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媒介、考核、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和特色等;课程大纲应经过由玩具行业、企业相应职业类的专家、学校的专家教授和教育管理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审核,然后交给任课教师实施教学。课程评估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策略,以课程目标为基本依据,通过信息反馈的过程,不断督促课程的各项实施活动和学习目标。是课程的开发系统中重要的调控手段,评估不仅是对教与学成果的测定,也是对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的检查,有助于改进课程计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规划学科建设也进入了传承历史传统,接轨外部世界,面向实际问题,不断开拓进取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已被公认为是世界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驱动因素之一,中国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转折点,城市化将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基本建设的主旋律。数亿农业人口进入城镇,一批城镇群和城镇密集地区进入全球城市化视野。资源、环境和生态制约成为城市发展的限制条件,转变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成为新一代城市规划师的必然选择。
面对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新一代城市规划师需要拓展更宽的知识面,需要更精准的技术手段,需要更加关注社区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自2000年起,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始举办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作业评优。经过8年的发展探索,社会调查竞赛在参赛院校的广泛度以及作业的质量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开发了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潜能。而我校通过近几年的参赛情况及获奖情况,将重心放在了“社会综合实践调查报告”上,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该竞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培训、能力和知识积累的效果。
我校以参加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研究能力;增强学生将工程技术知识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法律法规、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结合的意识及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本科生的文字表达水平为目的,通过竞赛找到自身不足的同时,努力借鉴汲取其他高校的优秀思想和理念;了解城规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热点,使规划更贴近社会。通过多年来的参赛,结合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试图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办法,以便为今后的社会调查竞赛的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并为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起到帮助。
二、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培养
(一)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进
(1)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
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构成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城市的发展,。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城市研究的领域逐渐拓宽,城市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规划方法暴露出很多弊病,为了更科学地研究城市,编制城市规划方案,我们有必要引入系统工程学理论和方法来发展城市规划学科,以系统的主要观点和方法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从全局、整体、长远出发,既定性又定量地研究分析对象,提出优化的政策、方案、措施等。用系统工程方法论作为社会综合实践调查报告的主要研究方法,势必会使得调查报告更科学性、系统性,也更具说服力。
“中国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城市规划专业应开设的核心课程就包括《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然而我校对这门课的设置一直为专业选修课,并未纳入核心课程,学生在思想上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大多数学生没修过该课。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上有必要对其重新定位,将其定位为专业必修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掌握更科学的研究方法。
(2)启发式教育模式
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时都感觉很陌生,不知道采用怎样的方式去进行调研。笔者认为可以在《城市社会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贯入社会调查竞赛的相关指导。在《城市社会学》理论课的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经典社会调查案例或者曾经的参赛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并鼓励学生借鉴案例进行新的社会调查设计分析;针对理论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结合城市及地域特点,建立固定的教学实践基地,采用现场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果。如地震后新建北川县城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基地,交通方便,离我校距离很近,学生可自行前往进行调研、收集数据,更形象更具体。
(二)学生自身能力培养
(1)、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
城市是规划师的工作对象,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元而复杂的。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是指规划师能从纷繁复杂的城市自然和社会识别、把握、分析客观现象的本质,进而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基础。发现和界定问题的能力是规划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规划师的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突出表现在识别自然和社会现实、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选择与决策、对空间形式和环境风格的鉴赏与把握。
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的选题范围极大,涉及的资料和问题都很多,学生如何在众多热点中挑选一个合适的选题进行研究分析是一大难点。这就需要学生首先要有较广泛的知识,并能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课外自主地学习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来获取灵感与信息,并能用新颖的角度去研究各种问题。这种课外的学习方式从另一方面也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加全国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的学生往往都是组成一个竞赛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去完成竞赛任务。由于竞赛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小组成员之间经常会相互切磋、相互探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有利于团队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城市规划专业的特征就是以团队为主,队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才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学生与队员搭档参加过竞赛后,会更加理解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
(3)、吃苦精神和意志力
现在学生的吃苦精神普遍较差,而参加全国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必须要有吃苦精神。因为参加竞赛的学生不仅要按时完成学校安排的课程学习和作业,还要按照竞赛大纲的要求适当地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当前规划行业的热点,放弃大部分课余时间去进行现场调研工作,现场调研不止一次两次,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艰苦漫长的备战竞赛过程中,只有那些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才会脱颖而出。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面对困境,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懈地研究、思考,才能攻克难题,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三、结语: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并且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将继续保持这一发展态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社会问题将在城市规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引导和协调、法规与政策、社会公正、公共卫生与福利、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等将成为城市规划所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师一方面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咨询与技术帮助,另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规律分配空间资源,协调各利益团体、个人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随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规划师还担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以及推进公众参与、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历史任务。因此,参与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并不只是为了获奖,它仅仅只是一个载体,希望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让未来的规划师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也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是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永恒的主题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陈征帆.论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素养及教学模式的应变[J].城市规划, 2009,33(9): 82-85.
[2]陈秉钊.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9
[3]姜云,王宝君,李孝东,等.城市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总体优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5):66-69.
[4]梁江,邱晨曦,孙晖.论选题构思与研究创意——2007年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获奖作品解析[J] 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98-103.
关键词:挣值理论;铁路建设;施工进度;成本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铁路作为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不仅关系到民生,更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着,在不断追求跨越式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中国高铁建设项目的“高成本”。如何能在满足工期要求的前提下,有效的将铁路建设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成为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探索的重点方向。根据工程建设实践总结,通过挣值理论将成本控制和施工过程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积极探索降低铁路建设成本的方法和措施,实现成本控制和施工进度的最优化组合。
1相关理论的介绍
1.1铁路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铁路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也就是指为了实现项目的既定成本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项目的成本目标,也就是在项目施工开始前设定的成本控制计划,包括对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计划、施工材料的成本控制计划以及其他一些对项目成本起作用的内容的相关计划制定。项目的成本目标具有可持续性,通常情况不允许进行随意修改,应作为成本控制的基准来执行。项目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劳务分包费,以及一些其他费用。而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主要有项目招投标、施工组织方案、质量控制措施、资金状况、施工安全、合同变更与索赔、物价变动、环境因素、企业管理水平等。
1.2挣值理论的介绍
“挣值”的编制是一个“项目成本与项目工期的综合指数”,也是一种项目工期和成本绩效的综合计算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项目管理和监控技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利用该指数来分析项目成本和项目工期各自的变动情况,这些变动所造成结果之间的相互影响、项目成本与项目工期的发展趋势。挣值是专门用来有效地度量和比较已完成工作量和计划要完成工作量的一个变量。挣值法管理实际上是建立在进度和成本联合监控方法上的一套技术。由于进度与成本单位衡量的不一致性,挣值法考虑将时间尺度用同一套货币指标系统来同事衡量施工进度与成本执行绩效,解决无法同步检查进度和成本系统的困难。
2基于挣值理论的铁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2.1铁路建设项目成本构成分析
2.1.1由费用内容确定成本构成分析
按照现行工程造价费用的组成内容来分,其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直接成本由工程直接费和措施费组成;间接成本是不直接由施工工艺过程引起的费用。如:管理费、规费等。
2.1.2由工程内容确定的项目成本构成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清单子目的综合单价或合价,不仅体现为完成该清单子目中每项工程内容的所有费用;同时还包括完成该计价工程细目中所有工程内容的费用。综合单价一般根据现行的铁路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等内容确定。
2.2高速铁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对策
2.2.1工程量和材料消耗量的成本控制对策
由于该类成本要素基本具有可控性,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设计和技术规范确定的质量标准来完成,同时要加强对施工工艺控制,确保基本材料的足量投入,从而确保施工质量。
2.2.2实体工程的资源消耗和施工组织措施费的成本控制对策
施工方案是在作业动因与资源动因之间起着链接纽带的作用。因此应通过重点优化施工方案进行成本控制,其次通过控制实体工程的人工、机械台班、辅助材料的消耗量,进一步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控制。
2.2.3大型临时设施资源消耗与成本控制对策
由于铁路工程项目的复杂性,需预制梁场、混凝土拌合站、路基填料拌合站、施工便道等大型临时辅助设施,应根据工程量的分布、交通运输、施工工期以及当地材料供应情况来拟定设置大型临时设施方案及其位置和规模。
2.2.4施工现场间接费的控制对策
对于为满足铁路工程实体建设和施工措施项目以及施工现场需求而产生的间接费,应进行精简机构和管理人员,合理的设置岗位,同时管理层次应实行扁平化、信息化的管理措施,全面减少管理费用的支出。另外,还应加强对施工项目各管理层级、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责任和成本控制目标,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个人和各项工作流程,从而有效的降低施工现场间接费用的支出,这也有助于各项目成本要素有效受控。
2.3基于挣值理论在铁路建设项目实施中工程成本控制
2.3.1挣值法的主要指标体系(图1)
2.3.2挣值法对铁路工程成本控制的流程
(1)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C)将项目分解为工作包(2)确定各工作包的代码,分析逻辑关系
(3)编制总施工进度计划(4)按照总进度和分解结构图编制预算(5)制定针对挣值管理的组织结构(6)确定成本计算模式,计算实际发生费用(7)进行挣值分析,找出费用、成本的过程偏差(8)找出偏差原因,采取措施,改进管理执行监控――预警――修正――再监控循环。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对每个单项的具体工程项目加强管理与控制以达到总体的预期目标,这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为了便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将报价价格视为工程成本或将按上述的分解方法重新进行调整所得到的工程成本,再对工程成本按挣值法进行调整所得到实际控制的计划成本。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成本控制的目标就是合同文件和成本计划,同时还应体现出动态跟踪控制的原理。
3结语
挣值管理是项目成本管理中的一种最简单直观的方法,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控制目标,并从总体角度来进行把握,从而实现目标管理的共同控制。项目挣值管理法将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相互联系起来,实现了成本和进度的集成化控制和管理,这对铁路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和成本控制有着较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秋富.论如何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广西城镇建设:2011,(10):76-78.
[2]王世全.工程项目成本造价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10,(9):288-288.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规划;城市经济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64
作为城市重要资产的环境资源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领域中处于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科学的规划城市发展,持续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套良好的环境保护策略来迎合城市发展。
1 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如何进步,城市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城市规划来指导。当前环境保护规划在我国的一些城市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出现了很多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问题、土壤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生物保护问题和矿物资源问题等。要想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对城市建设合理规划、统筹部署。而当前却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呈异步发展的状态,人们过度追求高速的城市经济发展,最终不得不承受忽略城市环境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2 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中的环境质量问题是环境保护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遵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指导方针进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造。首先乐观点来讲,城市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保证其不备污染。其次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进行科学治理,寻找其污染的可逆性,确保良性发展;(2)加强城市污染控制。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污染控制规划应作为环境保护规划的核心任务来实施。污染控制的对象要集中在生活、水域、空气、工业和农业等方面,把控制污染的发生发展的进程作为主要目的,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3)完善市政基础建设。市政基础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已有的环境保护措施、吸取失〉慕萄怠⒆芙嵋讶〉玫某晒、明确环境保护的目的。对当前的市政基础建设及其未来市政基础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和完善。
3 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规划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总体来讲城市建设规划包括对各项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整合及部署。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确保城市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正常运转。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中环境保护规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环境保护有利于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间接的影响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恶劣的环境会阻碍诸如招商引资、工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间接的影响主要指的是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项目,成效在短时期内体现不出来,但其对于今后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他领域影响不了的;(3)环境保护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前景。一个城市环境保护水平好不好能够很直接的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好的环境保护水平能够决定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差的环境保护水平也必然阻碍城市经济的进步。因此,环境保护完全有能力反映出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前景。
4 确保环境保护规划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1)要跳出行政区划限制,统筹城市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应该没有地域的限制,然而从行政角度来讲,每个城市又都有自己的一套环境保护规划,这就使得环境保护与地域保护形成了矛盾。目前个城市在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是往往秉持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违背了科学规律。因此,我国在进行环境保护规划时应统筹规划,鼓励城市对内依据自身城市的特点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对外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联合周边城市共同打造城市群的环境保护体系,协同工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2)弘扬环境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这个矛盾无法避免,我们需要找到这两者的平衡点,在尽可能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也就是说在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的策略,注重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5 环境保护规划发展总趋势
环境保护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研究手段与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研究视野的开拓以及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的问题。(1)研究手段与方法更加先进。控制环境污染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要将技术手段渗透到环境科学领域之中。首先使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长期连续观察观测,总结实验结果,融合前沿科技,促进新兴学科不断出现;(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更加紧密。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虽各成体系,但又互为影响。两者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都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二者良性发展;(3)研究视野更加开拓。目前环境保护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关注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影响,而是将环境保护策略更多的关注污染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对于整个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为了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要开拓视野,已发展的眼光进行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4)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环境治理已经从注重围绕末端治理走向全过程控制。各行各业均关注生态与环境保护,将绿色技术和设计融入各个领域;从产生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驱动力角度采取措施,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6 结语
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认真思考。环境保护在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收益,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郝晓涛.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4).
[2]葛红霞.浅析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
[3]邢艳军,田珍栋.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协调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6).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项目建设和基础设备建设越来越多,是原有的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空气污染、水污染、固态废弃物污染等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1 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城市的概述
1.1 城市水土保持
城市水土保持就是采取多种措施,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城市水土资源流失加以预防,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水土资源加以治理与在保护,以实现促进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城市水土保护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绿化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及合理运用水土资源的等方面内容。
1.2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是指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社会关系【2】。生态城市建设内容涉及三方面:水土资源的切实有效的管理及运用、,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环境污染的治理、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1.3 两者之间的关系
城市水土保持中的绿色植被在防治水土流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的保护及合理运用是城市水土保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水资源的保护及运用,能够使城市形成一套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而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持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平衡,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与城市水土保护相辅相成【3】。
2 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
2.1 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起步晚
我国对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起步较晚,当前城市水土保持的仍处于最基础阶段,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大多是理论为主,具体的实践治理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2.2 缺乏综合合理的规划
我国对城市水土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将其提至国土整治,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战略高度,没有对水土保护工作进行统一的科学的规划,多数城市水土保护社会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治理措施单一;注重工程及保水措施,轻视林草及排水措施的现象,影响了城市水土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进展。
2.3 缺乏专项资金
目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实践中存在专项资金不足的情况,不能满足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开展的需要,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在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城市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存在着非常大的难度。
2.4.森林植被覆盖率低
植被覆盖率在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种重要指标【4】。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较为滞后,森林植被的覆盖率偏低,不利于水土的保持和水源的涵养。
2.5.城市降雨利用率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城市中的硬覆盖面积占到了绝对比例,雨水的渗入量极少,然而在绝大多数数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对雨水的蓄存和利用给予足够的重视,雨水往往通过污水排水系统进行排出,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
3 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基础研究
应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负责性进行充分认知,加大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流失规律及因素的相关研究力度,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进行不断的摸索和探讨。同时,应该加强水体流动及联接、污水处理回用方式、城市水环境容量、人在水面、河流景观、蓄水洼地的布局及条件、观赏设施、水生动植物等水土资源保持治理工作的研究。
3.2 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
首先,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进行科学的划分【5】,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并严格的进行相关治理。对预防保护区进行规划中建立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系统;通过园林、建筑、自然景观等人为景观的建立,实现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建。加强重点监督区的切实管理,真实贯彻“三权”,在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中从源头抓起研究监督,确保开发建设单位如期完成水土保持的各项工作,严格依据水保法的明文规定而制定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严厉打击而各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例如:随意倒垃圾。在进行重点治理区的规划过程中,应该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急性综合考虑,做到全面与局部,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社会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比如:通过生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清洁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率;进行造林绿化规划,通过提高城市绿色植被的覆盖率,构建功能完备、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绿色长廊、
3.3 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积极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将水保、环保、林业、城建等各部门工作协调处理,并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工作。
3.4 加强植被建设
植被的建设设计应该考虑防风固沙、城市景观生态学、耗水量小等方面,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对散生木、林网、林地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并将森林资源与水资源连为一体,构建林水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系统。
3.5 城市雨水资源化
应该重视与水资源的重要性,进行雨水下渗、蓄存、再利用的相关工程建设。通过雨水的下渗及土壤的净化,减缓地下水水位下降的情况,可以利用蓄存的雨水资源进行厕所冲洗、绿地浇灌等。
参考文献
[1]闫胜利,高真伟,杨国利等.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9(4):162-163.
[2]戴荣福.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8).
[3]张华庚.浅谈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