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上枢密韩太尉范文

上枢密韩太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上枢密韩太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上枢密韩太尉范文

在谈论作文之道时,苏辙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并且谈到了修养历练、积极实践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教育的真谛:重视生命本身的精神成长,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本身即是一种教育。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以生命为本的活动,离开人的生命,教育就无从谈起,极富人文意蕴的语文教育尤其如此。写作学习绝对不仅仅是学习文法技巧,决定文章厚重感的是诗意而浓郁的人文情怀。苏辙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慕先贤,体验生命价值

善于学习圣人,获得崇高的人生操守。孔子提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表明儒家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德言统一、砥砺人生的传统。尤其文人,更是以静修文德为人生追求。苏辙秉承孟子的“浩然正气说”,认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尘得失而不惧, 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乎天地。’”将孟子浩然之气的至大至刚的内容具体化为对富贵、贫贱、夷敌、困难、死生、得失的正确态度,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努力学习勇者,获得坚强的奋斗精神。黄宗羲在《谢翱年谱游录注序》中提出:“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先贤们穷且益坚的抗争精神是形成美文的生命底色。苏辙曾在《为兄轼下狱上书》中说苏轼“少报有为之志”,并对其人格进行赞美,说明其兄长坚韧乐观的精神感染了苏辙,无论人生如何跌宕起伏,为人志气不可缺少。

虚心学习智者,获得恢弘的人生智慧。苏辙最推崇的无疑是孔孟之书,也能在品读中有自己独到的人生感悟。在《缸砚赋》中,他借谈从黄泥而成为缸、到碎而为砚的现象,表达了他全真守正的人生思考,批评了世人汲汲于事物的变幻之中而不能自拔,指出“守性”乃是事物处于平静状态下最为本然的特质。养性的问题,就是一个使人向善而臻于理想人格的问题。苏辙在不自觉地努力涵养自己高贵的生命特质和文化人格。

二、遍览山川,迸发生命激情

体验首先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然后才是内心的形成物。体验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感受、主观体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生命更是通过体验获得意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历史上的名人义士都十分重视游览名川大山,耳闻目见,生动深刻地体验人生百态,而后诉诸文字。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山川历目前, 而英灵助文字”(《碧溪诗话》)。自然伟大而永恒,钟灵毓秀、雄奇伟岸,总能给人以无限遐想,使人们敬畏而慨叹,从而变化气质,生发豪情。庄子主张“乘物以游心”,继而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白居易在《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中说:“天地间有粹灵气焉,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正如苏轼称赞苏辙所言:“其文如其为人,故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辙生活的巴山蜀水,自古就是景色奇秀之地:“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旖旎的山水、变幻的风土人情给苏辙以无限的生命激情,长期徜徉其间,或居或游,耳濡目染,涤荡心灵,久而久之,便会化为一种秀杰之气,孕育华章。

另外,游历过程中的目见耳闻即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在经历中体会“万物洞察皆文章”,作为对读书养气的补充。司马迁早年遍游名山大川, 积累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方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苏轼在《江行唱和集序》中也说:“山川之秀美, 风俗之朴陋, 贤人君子遗迹,与凡耳目之所以接者, 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辙更是大力倡导走进山水的“养气”之法,指出广泛游览可促进养气:“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时,“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上枢密韩太尉书》)。反对一味死读书本,并且批评那种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是“腐儒”(《上两制诸公书》)。

苏辙在文章中多次提及登临游览的经历。他登上黄州快哉亭时,触景生情,于是感叹道:“士生于世, 使其中不自得, 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表示了不随世俗流传、不戚戚于个人遭逢不幸的决心。他在游览过宜宾夷中乱山、目睹乱山之中生民的生活后,从内心迸发出“遥想彼居人,状类麋鹿窜。何时遂平定,戍卒从此返”(《过宜宾见夷中乱山》)的感叹。

三、对话名士,获得生命感悟

米靖指出:“对话即意义在个体之间或通过个体而流动,这种流动导致某些新的意义产生,从而在团体中形成某种‘共享的意义’,作为保持社会或群体团结一致的粘合剂。”世界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看来,中国古代的稷下之谈、书院教学均与现代的对话教育思想有神和之处。与同时代的名士交往,成为古代文人尊崇的时尚。

苏辙出身于诗书之家,当然重视对孔孟之书的学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看到“百氏之书”“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气”(《上枢密韩太尉书》,下同),主张积极交游当时各类名人贤士,借以“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壮”。苏子由曾经激动地描述他拜谒欧阳修时的场景:“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可见其难以抑制遇到志同道合者的喜悦之情,并且格外珍惜对话交流的机会。他在《兄除翰林承旨乞外任札子四首》中自谦地说,“臣自知才气学术皆不如兄”。在与其兄长交流的过程中,他总能获得裨益、取长补短。他曾说:“今大天下之士,辙已略观之矣, 可谓见多识广。”他深深体会到, 一个人,于此有不足, 则于彼有所长;于此有所蔽,则于彼有所见, 其势然矣。他同苏轼一样,兼济儒释道各家思想。因此, 他在荣升之时,决不会“春风得意马蹄疾”;失意落魄之时,也能始终保持乐观、不改素志。他的所作所为充分证明,广泛接触各类人物, 确实能对开阔眼界、养气起到促进作用。在行文时总是把持有度、敦厚持重,这与其广交名士、深入对话、感悟生命真谛不无关系。

总之,苏辙在重视文学写作时能够较早地认识到“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他的养气说重视学养与阅历,这也正是言语活动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正所谓“凝心以养气,炼识而成其才”,“养气”本质上是个人禀赋、情感情结、经验阅历的潜移默化,虽然漫长缓慢,然有智慧之光烛照其中,亦有生命之火燃于其间。

参考资料:

1.叶澜《“新基础教育”语丝 》,《基础教育月刊》2004年第5期。

2.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2期。

3.余冠英等《唐宋家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第2篇:上枢密韩太尉范文

一、学会感恩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唐朝诗人孟郊也曾感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乌鸦尚且知道反哺,羔羊尚且能够跪乳,为了教会学生感恩,在教学著名学者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重点介绍了母亲悲苦、艰难的人生历程,激发了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体会母亲那博大无私的爱,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学生只有做到了最基本的感恩于母爱,才能够学会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感谢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感谢教师教会了你知识,感谢你的竞争对手让你克服了困难……才会发现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二、认识生命的可贵

保尔曾经说过: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

冰心曾在《谈生命》一文中告诉我们:“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深刻地启发了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张晓风启示我们要“敬畏生命”;法国思想家蒙田让我们“热爱生命”。

通过对这几篇与生命主题相关课文的学习,增进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教会了学生要善待生命,因为世上还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呢?

三、培养勤奋求学的精神

当今是科技时代,是知识时代,要想做一个知识丰富、学识渊博的人,就必须勤奋好学,除此之外,无捷径可走。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宋濂讲述自己真实的求学经历和深刻的亲身体会,勉励马君则要勤奋、专心的学习。我启发学生结合课文,谈一谈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读书态度。通过畅谈讨论,学生树立了新的求学观,他们深深地懂得了成功来自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我又给学生补充讲解了四年制教材中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使学生认识到不要死读书,要扩大外在阅历,向课外延伸,因为读书贵在行万里路。

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后,学生进一步树立了学以致用,学习要与经验互补,通过学习知识提高修养等思想。

而出自司马迁《资治通鉴》中的文章《孙权劝学》,主人公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努力求学,最后令所有人刮目相看的故事更是给学生以启迪。

四、磨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任何人在学习、实践、工作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学生往往在失败后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并战胜困难。

这正验证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在学习《再塑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蒙上眼睛后从座位走到门口,去感受海伦·凯勒生活的黑暗;接着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刚才我们只是尝试着做了一次盲人就感到如此的不容易,那么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又是如何艰辛的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呢?

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向学生推荐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不正是因为他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绝不向任何磨难低头的精神吗?

继续拓展延伸到《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他紧扼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曲》。

以上事例和名言都使学生增强了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进而磨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五、增强忧患意识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好了,往往无忧无虑,很容易形成“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几千年前的孟子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何况是我们呢?

第3篇:上枢密韩太尉范文

关键词:陆游 诗论 评说 工夫在诗外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不但是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的诗论家,他对诗歌的论述颇多,把陆游的诗论加以整理评价,挖掘其现实意义,无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一、悲愤出诗人

陆游生当民族矛盾极端尖锐的时代,金人节节进逼,南宋政权掌握在主和派秦桧手中,打击主战派,屈辱投降。岳飞惨遭冤死,宗泽、韩世忠等名将忠臣得不到重用。陆游一生始终坚持抗金主张,在仕途上也不断受到当权的和议派排斥和打击,他非常悲愤,心底里痛苦的呐喊,于是发为慷慨激昂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苏武、李陵、陶潜、谢灵运、杜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己,故其诗为百代法。”陆游认为诗人伤时感事,悲愤难忍,“激于不能自己”,才借歌倾诉出来。他曾说:“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这些苍凉激越之音,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言者,其皆有不得已有乎!”陆游的诗论自然和前人有师承的关系,然而更主要的是当时许多爱国志士惨遭杀戮或遭排挤,“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他自己恢复中原的愿望不得实现,国势危殆,诗人悲愤异常,所以发为这种诗论。

主和派苟且偷生,不以恢复中原为念,而中国北部论陷区的遗民,则饱受金人的荼毒。“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渴望南宋王朝收复失地,解除他们的痛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他代表遗民的愿望写出来的。然而,结果是“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而今袖手看?”陆游的悲愤既有爱国主义的激情,也有忠君的因素,但他反侵略和压迫的呼声,对人民的高度同情值得肯定。

二、善养气者出好诗

陆游一贯主张文以气为主,没有“气识卑陋,而文词超然”的。他在《方德亨诗集序》中写道:“诗岂易言哉?才得之天,而气者我之所自养。有才矣,气不足以御之,于富贵,移于贫贱,得不偿失,荣不盖愧,诗由此出,而欲追古人之逸驾、讵可得哉?”诗人认为那些患得患失,思想庸俗的人,没有高的思想境界,没有卓然独立的气概,就写不出好诗来。他十分赞美方德亨“晚愈不遭而气逾全,观其诗可知其所养也。”他在《次韵杨伯子主簿见赠》一诗中说:“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宴坐》一诗中,他说:“周流惟一气,天地与人同。”都说明正气的养成对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他在《上辛给事书》中写道:“某束发好文,才短识近,不足以望作者之篱,然知文之不容伪也,故务重其身而养其气。”陆游主张培养不屈不挠之正气,敢于反抗庸俗,蔑视富贵功名,遭受逆境而不变节,具有独立高尚的人格,有此等胸襟的人才能写出好诗。

孔子说过“志气塞乎天地”的话。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可见养气之说,始于孔孟。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苏辙的观点对陆游有很大影响。陆游看到南宋一些士大夫慑于权奸威势,对外苟且偷安,畏敌如虎。不振作其气,便不足以救亡图存,而死气沉沉,正气不足,也不能写出好诗。所以,他大声疾呼,并付诸实践,他的感情是壮怀激烈的。他在《放翁自赞》中咏道:“野鹤驾九天之风,涧松傲万木之春。”诗人以野鹤、涧松自比,自有一股傲气。骨气要从艰苦的生活中锻炼出来,他的《感兴》曰:“艰苦外奋尝,愤郁中不平……感慨发奇节,涵养出正声。”在《周益公文集序》中,陆游也认为要成就一个人才,必“使之磨砻龃龉,濒于寒饿,以发其藏。”在生活道路上,不经过许多曲折与磨难,便不能养成坚强的战斗意志。他要培养的人物,是敢于反抗权奸,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正气人物。他自己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三、文变染世情

陆游说:“诗首国风,无非变者。虽周公之豳亦变也。”他认为不但声乐在变,器乐在变,内容在变,体裁、形式也在变。还指出:“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文学创作要密切结合时代。南齐刘勰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他列举历代文变之后说:“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是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依存的客观法则。不懂这一法则的作家,其作品就会背离时代。

我国历史上屈原、司马迁、杜甫等人都是深谙“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的文变家。正直的作家,能根据时代的盛衰而上动下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站在世态的前面。好则歌颂之,如:文武之盛德;否则暴露之,如:对幽厉之昏愦、平王之微弱。作者的笔有匡扶神稷的责任。

陆游对文变的深刻认识,不但使他终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且对形成他明快、豪爽、雄健而自由的独特诗风,亦不无关系。陆游的时代,是金人南侵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压迫、奴役另一民族的时代。这时候被压迫的民族,理应紧急动员起来,上下一心,抵御外侮。陆游就是这一时代的旗帜,他中年入蜀,曾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他身着戎装,往来阵地,斗志昂扬;考察南郑地形,积极谋划出击敌人,有时亲自参加前线的战争,火热的战斗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坚持不渝地主张抗击入侵之敌,恢复中原。他关心祖国的统一,心系人民的安危。反映在他的作品里,多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的豪言壮语。他在74岁高龄时作的题为《暮春》的诗中说:“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他的“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泪”的词句和岳飞的“空悲切”的愤激之辞,同样是高昂的时代音符。

四、文贵自得

陆游在《颐庵居士集序》中说:“文章之妙,在有自得处。而诗其尤者也。”所谓自得就是有独特感受且发自肺腑,抒写真情实感。当一个诗人,在喜怒忧悯、安顺颐乐的感召下,就有可能发生创作冲动,写出穷情详切,旨远言近、耐人品味,富于感染力的诗歌。钟嵘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一个诗人要写出读者太息流涕,感同身受的作品,除作家应具有的文字修养外,最主要的就是陆游说的“在有自得处”了。若没有真正的自得,只是为诗而诗,最多只能哗众取宠于一时,结果“初悦,可人意。熟味之,使人不满”了。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当“国破家亡”之时,“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使忧国忧民的陆游寝食难安,以至于在临终之际,还发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恨。陆游的有自得体现在诗歌中,就是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情感,铸成长枪大戟刺向敌人。

陆游用什么方法达到“有自得”?他曾有诗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他主张的“有自得”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认真读书不遗余力;二是实践,也就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有自得”是创作的源头之一,也是灵感之源,否则就不可能“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陆游说:“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必有是实,才有是文……动天地,开金石,其胸中之妙,充实洋溢,而后发现于外,气全力馀,中正闲博,是岂可容一毫之伪于其间哉!”这里的“胸中之妙”,说穿了就是“自得处”。正因为发其自得,才能有金石之声。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等诗句,就是他“有自得”的表现,就是他广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结果。

真正“有自得”,才能创新意立新说。陆游曾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因此他“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愧色”。自从“四十从戎住南郑”,经历了丰富多采的军旅生活以后,他才达到“诗家三昧忽在前,屈贾在眼元历历”的境界。大有“从心所欲不逾距”之势,可见“有自得”是多么的重要。

五、工夫在诗外

陆游在给儿子的诗中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外”是什么?一是自己的生活实践,就是对自然和社会的实际感受。从这些触发得来的思想感情,才是真实的,写出来的诗,才是真诗。二是个人修养,即养气。也就是说要做好诗人,首先,必须做一个正真的人,做一个有正气的人,然后才能做好一首一首的诗。他十分重视生活实践对诗歌创作的感发作用:“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陆游把创作的视野从书本引向广阔的生活实践,主张诗人直接感受生活,抒写生活,开拓题材,掌握真正的创作方法。他对学诗也很有心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告诉我们写诗一定要“躬行”,有了纸上所得,还须经过一番实践活动方能心领神会,功力俱全。他在《上辛给事书》中说:“天下岂有器识卑陋,而文词超然者哉?”明确告诉我们,宽宏的度量与精湛的才干,是靠生活与实践磨炼出来的。陆游把人生阅历、生活感受当作学诗的重要途径之一,把实践活动看作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归入“诗法”范畴,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找到了理论依据、创作源泉,这是陆游诗论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他对现实主义诗论的重大贡献。

陆游“诗外工夫”之语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创作积累。他之所以强调诗人的实践活动,是为了杜绝诗坛上片面讲究形式技巧,专从故纸堆中寻章摘句,拾人牙慧的恶习,为人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诗人告诉我们,只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才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艺术个性的诗篇。陆游一生奔波劳顿,常在山水间旅行,既增长见识,又陶冶情性。他在《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感叹道:“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没有亲身的生命体验,诗人发不出这么深沉的感叹。

“工夫在诗外”的诗论主张,使诗歌创作从单纯的技法中解放出来,面向生活,直接从生活的土壤中获得创作素材,这显然比江西诗派以流为源的创作法则要高明得多。他的诗外工夫揭示了诗歌创作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渊源关系,在诗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陆游的诗论,可谓博大精深,发人深思,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其价值之大和现实意义之深,可立千秋而永存,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2].陆游:《渭南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

[3].刘勰:《文心雕龙》,人民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