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范文

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

第1篇: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人文精神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历史课堂的功效也从教授知识向培养合格公民过渡,这就对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授课标准和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该如何实现人文精神的构建呢?对此,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而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以无可替代的时空内涵和认知深度,给人以心智的陶冶、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使人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质。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学科。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注意遵循初中历史教学规律

初中生的内在、抽象、远距离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也走向稳定而深沉,学习的内容更高深更复杂。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要经过精选或浓缩,围绕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加以组织。如,新课标下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可以选择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人。这些人物和事例都比较典型。其内容也比较清晰,适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但这必须寓于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渗透,而不是外加的标签。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如改革开放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时就从雅典的梭伦改革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又从中国的商鞅变法介绍到清末的戊戌维新,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认识和评价改革,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这就很好地构建了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

四、营造人文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我们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让课堂上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从高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五、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升华教材知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这就为学生构建独立的人文精神提供了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让学生学会用人文的眼光去看待世事万物,这样他们就具备了人文精神了。

六、结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受欺,而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会虚无。中华民族是人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以其勤劳勇敢和顽强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丰厚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扬,今天,就让我们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在新课标下,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构建初中历史课堂教育的人文化,培育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评论员.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人民教育,1998(9).

2.黄小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问题,1998.6.

3.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弘扬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4.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6.2.

第2篇: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范文

一、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的学年,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把握推进节奏,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重视研究教材体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的调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①目标上,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

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上来,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

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2、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常规。

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教师培训从四个方面促其成长: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四、深化课题研究,更关注过程,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是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不要觉得太高深,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

附: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1、做好上学年末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初中历史成绩的质量分析; 2、对全区初中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征文进行评选;3、制定本学期教研计划。4、做好市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评工作。

十月份:1、组织骨干教师开展送课到校活动;2、召开历史学科研讨会; 3、期中测试命题;4、参加对峪山一中教学视导工作。3、推选参加全市初中历史说课竞赛的优秀选手。

十一月份:1、组织好全区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 2、参与对鹿门中学教学视导工作;

十二月份:1、参与学段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检查;2、认真做好2019—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科学文化素质测试初中历史的命题工作;3、搞好对三个年级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研小结。4、组织教师参加全省历史教学年会。

2019年元月份:1、做好本学期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历史试卷的质量分析。

附:历史教学进度安排表:月份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九 月第1—6课第1—5课九(上)第1—12课十 月第7—11课第6—11课九(上)第13—17课十一月上旬期中考试

第12—17课上旬期中考试

第3篇: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新课标 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练习由于需要时间向学生详尽的介绍历史事实而经常被忽视,课下由于历史课经常被学生忽略,使得课堂上学到得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巩固,这就严重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展望新课改,我想这将是一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挑战。穿新鞋走老路肯定是不行的,是穿旧鞋走新路还是不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改变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三、以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学习《动荡的中东》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引入四次中东战争。理解了历史的因素。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地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四、改变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教师应积极开发学生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第4篇: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范文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共同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第5篇: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范文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第6篇: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范文

一、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材的编纂体系问题。

历史新课改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章节体通史变为单元体专题的形式,分别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主题突出、内容精练、思维层次高,这样的编排既有利于我们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又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新教材的这一编纂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跳跃性和理论性较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教学难度,大量削减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的,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也基于初中的编年史。但现实状况是,一方面,各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开展不健全,要求各异,导致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说不上理解和把握了;另一方面,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于破除旧课程繁、难、深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却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和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上,显而易见,初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从而加大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难度。如何才能使学生初中阶段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薄弱不成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推行的障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3.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问题。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理念的变革,往往会和教师传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发生矛盾,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教师必须在心态上、行动上支持、参与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使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最核心的问题。

4.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有的教师一如既往地依据原有的教学观念,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或是不断地补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旧教材的知识点,使学生不堪重负,既加重学习负担,又无教学效果和意义。而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理解新课程目标中所要求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频繁、过度地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活动、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表演、历史影像资料观摩等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既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的苛刻要求,使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又未实现本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而,在新课标下,我们应考虑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践探究式学习,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5.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问题。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对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中学历史教学要符合课改要求,就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结果与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而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学校教育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要求进行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在这样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之下,新课程所要求的探究、创新、合作等精神似乎很难在成绩中得以体现,这无疑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一大障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着在改革实践中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认清形势,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大胆地去探索和实践。

1.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思想认识定位要准确。

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历次历史教育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这不仅是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改革,更是在“课程”层面上的改革。课程标准把历史学科定性为一门人文学科,着重强调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而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是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当前的课改转型期,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需要我们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笔者认为,历史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在心态上,更要在行动上支持、参与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去克服。

2.认真理解教学三维目标,更新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并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同时课程标准还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引导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因而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并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应该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即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仍然是教育者,另一方面也应当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创新教学模式。

第7篇: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指导;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32-01

现在初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历史不列入中考的范围,属于“副科”,学生、家长不重视,对于一些好学生如想取得好成绩,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啦,所以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加上初中的学生本来就没定性,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按传统的教法,重在落实知识点,“填鸭式”的教学,怎么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么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可能做到以学生为主呢?

我们教师必须开动脑筋,根据教学内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关。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记载着人类悠久的文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也需要历史的积淀。唯有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初中历史的教育目标也是具有基础性的。在当今教改的大潮下,如何做好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采取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使得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历史观念,使其从历史知识中得到启发,成为一个当今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实行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轻松的课堂,从而不仅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还能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转变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伙伴和良师益友。

因而,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将教师的写、讲、说、画转变为学生行为,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写一写、讲一讲、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给学生提供活起来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入历史材料,随着一节课内容的展开,在必要的地方插入恰当的历史材料,依托材料给出的情景对问题进行设置。当然,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肤浅,也不能太难而让学生头痛,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我尝试一种师生互动,学思结合的教学法,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摸索出了“读、讲、问、记、练”五步教学。学生学起来乐趣无穷,教师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

读教学中我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

另一方面有意识地使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教师要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这样,学生读中有思,思中有得。学生在经过“读、讲、问、记”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

第8篇: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水平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中学历史老师要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线索,记忆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应用图像法和联想法及对比记忆法去复习历史知识,同时也要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有正确的认识,对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又正确的评价,等等。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

过去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例如九年级上册的世界历史教材涉及古代、近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充满趣味。这些内容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生动的世界历史知识,初步形成对古代世界文明和近代资本社会制度的科学认识,而且还会使学生开阔视野,以开放的心态正确的看待世界。比如第六课中古时代的欧洲,第十一课古代宗教,第十四课美国的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第二十一课日本明治维新,以及巴黎公社。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倡 中学历史教师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历史讲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在教室里像看电影一样地来学历史。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比如:川教社历史课程网和中学历史教学世界。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中学历史教师也要进修与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9篇: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范文

一、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目前,我们有了新课标及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冀教版、华东版和北师大版),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教材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不敢越教材半步。而用教材“教”,“教材”则走下神坛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圆心,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便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

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什么?怎么还?

一是要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所以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

二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

三、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使问题能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通过探究获得圆满的解决。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

三是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是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课堂上的多元互助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之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供认知,领悟历史教育的真谛,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四、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确,不要以为只有在讲xy时才是对学生的教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它的教育功效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领神会,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就会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期许,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魅力来自实力,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作为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魅力,一是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在实际教学中如没有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撑,教学中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而易中天教授讲座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史不分家”的遭理。二是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胜任力。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事实上,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仍是语言和文字。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提高。

五、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积极主动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确实,如果人们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以寻找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