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基层公共卫生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层公共卫生管理

第1篇: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卫生应急是指通过采取监测、预测、预警、现场处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保障和善后处理等措施,及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预防和对已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如何搞好卫生应急工作管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样也是基层医院面临的新课题。几年来,我院探索出一种能适应新形势的基层医院应急管理模式,现将我院卫生应急工作报告如下:

1 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

1.1医院指定预防保健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小组:由院长牵头并任组长,小组下设立应急机动队和医疗救援应急机动队,预防控制专家指导组、病原学检测专家指导组、后勤保障组等,明确各组职责。

1.2把卫生应急工作纳入医院年终工作计划、总结,每年至少召开医院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卫生应急工作,有记录可查。

2 机动队人员配备

组建两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动队,要求身体强壮,多专业,高年制专家组成。组建两支医疗救援应急机动队,要求身体强壮,多专业,中、青年多专业专家组成。

3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大力度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首诊负责制度,卫生应急值班报告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不明原因疾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会诊制度,卫生应急物资管理台帐制度,使其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4 组织培训

4.1由应急办年初制定出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老师,发放培训通知,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院医务人员、应急队成员学习培训应急理论知识,适时组织应急演练,并不定期下科室进行抽查,以巩固应急相关知识。

4.2培训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新发、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及措施等等。

5 掌握应急工作动态

应急办要掌握应急动态,对突发的重大传染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自然灾害(水灾、冰灾、雪灾、地震、高温等),事故灾难(火灾、电击伤、车祸等),并对引起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及时掌握并做出判断,制定出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及救援应急预案,并加以规范,不断更新。

6 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

我院有规范设置的感染性疾病科,独立设置,内部结构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规范开展预检分诊工作,分诊人员做好发热及不明原因肺炎等病例监测、排查工作,登记项目做到尽量详细,病例可追踪到位;感染性疾病预检分诊室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设施;明确医院重症病例转院制度,对需要转出的病人,在转院过程中应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等风险情况,等病情稳定过后,经家属签字后才能转院,且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由本院120救护车接送病人,转院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

7 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7.1应急物资包括应急抢救药品、器械;医疗检验检测试剂;应急防护、消毒物品等。

7.2应急办要建立动态应急物质储备台帐,随时掌握各种应急物资的使用情况。

7.3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相关科室根据需要向应急办提出应急物资申请,医院领导审批同意后,应急办负责统一领取、发放工作;事件处置结束后,各科室对领用的防护服、防护眼罩、消毒器械等可反复使用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后交应急办库房统一保管,以备下次使用;各科室对一次性口罩、消毒液等低值易耗品,未用完且数量较少的留本科室使用。

7.4严防积压浪费,并每季度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准确的统计核对,对低于基本量时,要及时建议医院购买补充,做到账物相符。

8 加强疫情监测上报工作

8.1应急办制定出合理的疫情上报流程。

8.2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相关科室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检验、样本采集等工作。

8.3医院配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电脑,选择一名懂电脑、业务精的工作人员负责监测上报工作。

第2篇: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公信力是当前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完善图书馆公信力的建构体系,提升我国图书馆公信力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图书馆工作报告》中常常会提到一个图书馆执行力的概念,什么是?D书馆执行力?就是把公众的好愿望变成行动,用图书馆的工作作为行动的力度。图书馆执行力产生图书馆公信力,图书馆的公信力有利于保证图书馆的执行力。在现代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必须保证其必须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才能实现政令畅通,实现管理目标,完成服务人民、服务发展的使命。提高图书馆公信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和信任程度的标志,也是提高图书馆参与社会事务能力的标志。

一、图书馆公信力的概念

“公信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

图书馆公信力是将公众作为主体、图书馆作为客体。图书馆公信力是公众对图书馆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主要是指在其履行职能的一切行为中,公众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图书馆工作绩效、信用及权威等的认可程度,评价的对象还包括图书馆规章制度、管理规定、图书馆信誉和形象等。图书馆公信力既包括公众对图书馆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公众对图书馆行政职能的理解和支持,是图书馆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

图书馆公信力是公众对图书馆的信任程度,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综合竞争力之一,其实质体现的是图书馆的信用能力,它反映了社会和读者在何种程度上对图书馆行为持信任态度。

二、我国基层图书馆概况

在我国基层图书馆服务点的普及率、覆盖率低,是影响图书馆工作开展和公民自由利用图书馆、共享知识与信息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图书馆发展极其缓慢。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和图书馆公信力的建设,是当今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基层图书馆努力的主要目标和责任所在。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基层图书馆是遵循着政府建设和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确立了基层图书馆的多级建设主体和多级管理单元,建设主题的行政级别越低,经济能力与配置资源的权利就越弱,所对应的基层图书馆服务能力也就越低。我国的基层图书馆一般指县、乡、镇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等,具有“服务对象多、影响范围大、分布区域广”三大特点,在图书馆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基层图书馆的生存境遇可谓艰苦艰辛,原因何在?第一,在基层得不到重视,图书馆资金紧缺,以致硬件建设落后,藏书旧而少,图书馆丧失了吸引力;第二,图书馆缺少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太差,加之定位不准,固守“等、靠、要”的阵地式经营理念,缺少拉动人气的办法;第三,网络阅读的兴起、新华书店实行开放式服务,吸引走了大批读者,剩下的读书人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去条件极差的图书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富则国家富,国家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县级图书馆是我国基层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我国基层图书馆公信力现状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图书馆参与社会和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馆的公信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近年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公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网络的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小图书馆大社会的图书馆改革势不可挡,这些对图书馆公信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图书馆不能对这些挑战做出积极回应,势必会影响自身的声誉和形象,失去公众的信任。

有学者们从时代因素、社会因素、公众因素、图书馆因素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公信力弱化的原因。从时代因素来看,目前整个世界包括西方都处在一个“信任赤字”和“不信任的时代”,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图书馆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图书馆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图书馆的信任危机;从社会因素来看,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一系列变化对图书馆公信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使诚信缺失、公德败坏的现象无处不在,其中不乏侵犯个人产权、侵害公众利益的现象,社会转型使社会利益群体分化重组,新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的滞后使信用成为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图书馆公信力下降就是图书馆信用缺失的重要表现;从公众因素来看,由于公众对图书馆的信任程度取决于图书馆对公众期望的满足程度,因此,公众公民意识的觉醒、期望的变化以及对图书馆绩效的判断直接影响图书馆公信力;从图书馆因素看,对社会负责、以读者为本、公正透明是图书馆公信力的主要判断标准。基层图书馆的研究理论薄弱,图书馆立法滞后、图书馆标准难于产生,经费投入随意性极大,服务内容各行其是等,都造成了基层图书馆行政职能能力不高、职业意识淡漠、读者服务不到位。

图书馆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图书馆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这种信用资源具体包括:认识层面的,社会和读者对图书馆存在合法性的认可,对图书馆制度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的认可程度等;物质层面的,图书文献使用环境、藏书丰富程度等;服务层面的,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在社会和读者心目中的具体形象,工作人员的率先垂范性、服务性、效率性等。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外部环境看,目前基层图书馆事业遇到的问题远远多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

四、图书馆公信力的维护和提升

公信力是图书馆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是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一些图书馆的公信力缺失严重,造成了公信力的管理出现了危机。高度重视图书馆的公信力,科学构建图书馆公信力视角下的危机应对体系,已作为一项重要使命摆在我们面前。

1.维护基层图书馆公信力的重要性

图书馆公信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维护基层图书馆公信力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升图书馆公信力,有助于强化图书馆的政治合法性。在我国基层图书馆多是政府设立的综合性图书馆,图书馆的合法性主要取决于图书馆产生的合法性和存在的合法性。图书馆公信力实质上是群众对图书馆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也是对图书馆合法性的检验,信用图书馆能够增强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增强图书馆存在的合法性。其次,提升图书馆公信力,有助于先进文化建设。图书馆在建设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诚信一方面可以使公共管理者慎言敏行,言出必践,使制度有信,法规有信,做到取信于民,形成良好的行政诚信文化;另一方面对建设社会诚信文化也起着主导作用。最后,提升图书馆公信力,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图书馆公信力作为一种主观自愿机制,同公共权力的强制机制一起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它可以通过信任的简化程序在图书馆与公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复杂的风险社会中维持图书馆与公众关系的持续性,构成整个社会稳定的中枢。一旦图书馆失信,社会成员就会普遍放弃通过国家公权力来维护自身的权利,而转向使用私权力寻求自我保护,社会的不?定因素就会增多。从另一方面讲,图书馆的公信力,或者公信力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地方行政的软环境。

由此看来,维护图书馆公信力的首要条件,则决定于图书馆行为的透明度。对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图书馆工作报告、媒体、网络评论,可以说是公认一致的,而且呼声甚高。公开透明的是信息和规则,同时意味着图书馆在这些信息和规则的规范之下运作和行为的承诺。这就是公信,就是透明性和责任性的相互依存,图书馆的公信力就建立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透明和公信,从图书馆本位转变到社会本位,从图书馆对内负责转变到对外负责,从图书馆自信力转变到社会公信力,逐步推进并实现更加透明的图书馆公共行政职能。

2.提高图书馆公信力的途径和具体措施

图书馆应有效地实现自身优势,积极创新管理,提高行政道德和行政管理水平,沟通公众与图书馆的联系,确立图书馆在社会民众中的地位,使基层图书馆赢得公众的信赖和尊重,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公信力。

基层图书馆提高公信力的途径应从创新服务着手,以开辟网络阅读模式、开展人文服务方式、设立对弱势群体的服务项目、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提高员工整体服务水平等方面为具体措施,还应在馆内设立读者意见箱,加强与读者的沟通联系,满足读者对阅读的需求,从而提高图书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2.1开辟网络阅读模式

图书馆要创新服务内容,启动基层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项目,强化数字化服务,以数字资源实现在线阅读,网上进行图书检索、下载、借阅、续借、归还等功能;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图书馆技术,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知识与信息服务;图书馆在发展数字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阅读活动中,应为读者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建设图书馆网站,开展图书查询、预约借书业务等,并定期新书动态,开展读书活动信息等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方法,充分发挥网络阅读模式的优势。

2.2开展人文服务方式

推出休闲阅读理念,营造休闲主题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将基层图书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休闲主题体现出来,让读者在领略图书馆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感受其人文关怀,使图书馆成为读者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休闲阅读和舒缓压力的最佳场所。

2.3设立对弱势群体的服务项目

图书馆还要推行延伸服务,将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免费向群众提供,改变图书馆单一的服务方式,提供多元免费服务,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惠及全民、普遍均等”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中应注重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便利化服务,致力于消除公众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保障社会弱势群体获得图书馆平等服务的权利。应为残疾人设立无障碍阅读环境,开通绿色通道、及残疾人专用卫生间,设置开放式残疾人读物专架等;为退休的老年人开设老年阅览室,满足弱势群体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基层图书馆要以自身能力,积极为弱势群体提供便利的阅读服务,让处于弱势群体的读者也平等的参与到全民阅读活动中,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

2.4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基层图书馆不仅要承担管理图书、购买新书的责任和任务,还应有宣传和引导的责任,要通过各种活动来调动公众的阅读兴趣,把公众吸引到图书馆来。也就是要求图书馆通过宣传活动推广自己,让公众了解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和功用,知晓自己在图书馆拥有的权力和义务。基层图书馆应向公众实行全免费开放制度,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与节日主题相关的阅读活动,组织有益于青少年的读书活动,让图书馆成为广大公众和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基层图书馆要采用积极的服务方式,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使图书馆服务深入公众的生活,让普遍均等服务落到实处,同时赢得公众对图书馆的信任和认可。

第3篇: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现状;解决办法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是实现和维护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群众满意度、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政策的重要举措。实际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出现“两层皮”现象。现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现状及解决办法分析如下:

一、目前现状

(一)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导致主管部门及单位领导对绩效考核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定位是:“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虽能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工作任务和项目资金。实际工作中,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支出范围的限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了生存,工作的重心仍放在基本医疗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单位性质虽是差额供给事业单位,但因地方财力有限,财政补助经费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导致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是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为了单位可持续发展,不得不只注重经济利益而轻视绩效考核管理工作。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者存在认知偏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是一项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现实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一是不愿暴露自已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拒绝实施。二是不愿创新,不愿打破医院原有的管理体制而拒绝实施。三是畏惧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有难度而拒绝实施。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工经济理念大于社会效益。现实中,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自负盈亏”的模式经营。职工工资是按其工作量、经济收入进行分配的,从而导致职工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只注重工作数量、收入额度,而不关注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导致群众满意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

(四)管理科室设置不全,内部考核无法进行,外聘第三方考评机构经济承受力不足。据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人才匮乏,大多数单位行政管理科室设置不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便是想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也苦于管理科室设置不全而无力执行。若外聘第三方考评机构实施,却又受经济压力的限制。

(五)考核结果运用不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财政部门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改工作。首先,按照文件要求,“各级卫生计生、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绩效考核工作”。“绩效考核结果要与专项补助资金分配挂钩,使资金拨付与医疗机构服务数量、质量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2]。但事实上,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联合考核有困难,即便实施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达到考核目的。因此,卫生、财政部门在分配医改资金时,绩效考核结果参考意义不大;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不愿打破旧的分配机制,从而导致绩效考核结果很难与分配机制挂钩。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规范体制管理,让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各级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模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设备购置及人才引进等均应由财政部门给予支持,让其回归“公益性”,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位领导的负。

(二)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培训工作,提高单位领导的认识。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可以发现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卫生主管部门只有加强对医疗机构单位领导的绩效考核管理培训,才能提高其思想认识,使其正确对待绩效考核管理工作。

(三)强化绩效考核结果与工资分配关系。为了让职工改变经济利益第一的观念,只有实行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把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指标连接起来,才能真正让职工履行白衣天使的职责,构建医改新形势下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完善绩效考核方法,把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做真、做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人才匮乏,管理科室设置不全,即便是针对每个单位量身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案,也苦于没有人员执行而流产。若想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只有聘请第三方考评机构进行考核评价,才能把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做真、做实,杜绝了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两层皮”现象。

(五)发挥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单位领导意识,将考核结果充分运用起来。首先,卫计委应积极联合同级财政、人社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医改资金的分配方案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开展起来;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应转变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工资分配方案结合起来,才能引起职工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视。

三、结语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的管理方法。本文主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能够改善这种状况的方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14]139号.

第4篇: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北京宇信网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公共卫生及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社区卫生及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开发面向公共卫生和区域医疗信息化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各级公共卫生和医疗行业用户提供包括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运营维护在内的IT服务,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初具规模和影响力企业之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助推新医改,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促进区域医药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手段。

宇信网景区域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包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一系列产品,以卫生部“3521工程”为指导,依据《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解决方案》等文件要求,为省市级卫生管理部门提供的全面的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包括区域电子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信息管理,患者主索引管理,数据交换服务、医疗协同服务等基础支撑服务,医疗服务点和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基于整合数据的分析展现等功能。

宇信网景区域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完整覆盖了从卫生管理部门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等各级部门的核心业务需求,涵盖健康档案管理、电子病历信息、区域卫生信息基础平台、居民健康卡管理、区域转诊、检验、影像等医疗协同服务、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信息管理、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信息管理以及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等各业务环节,在全面满足区域卫生管理部门对卫生业务的各项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更充分地实现各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间数据资源和业务资源地整合。

第5篇: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一、高校范围内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定位的基本要义

(一)组织实施功能

公共管理具体溯及到卫生领域之内,和会计一样,在不同的单位中,发挥的作用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其中教育单位中的公共卫生管理的突出职能,与其他单位所体现出的相同的基本因素,就在于自身具备的组织实施的具体功能要义。高校范畴内针对疾病的防治实施与应急处理方案,从建立工作机制到防控疫情措施制度,这些都是在领导统一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签订责任状,使医疗救治体系能够得到很好的完善[1]。

(二)管理协调功能

关于公共卫生的突发事件其实都有自己发展的一个规律,这些规律不会因为单位的性质或者归属而改变。所以在高校机构内,以卫生院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由校方统一指导,跟其他医疗和教育部门相协调,对高校里的卫生所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建立一个具备应急功能的处理机制,从而能够使防控工作能够保证很顺利的进行。卫生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欲获得发展和革新之外,除了需要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之外,管理层面的体制革新与机制健全,也是工作建设中不可忽略的突出矛盾和中心问题。

(三)技术指导功能

高校范畴之内的公共卫生的工作,第三点与其他单位比较出的共性,还在于本身拥有的技术指导的价值[2]。由于依靠医疗技术为社会付出贡献,因此技术性和专业性就成为高校卫生院的重要存在资本,有利于维护校园的清洁干净。此外高校卫生院在上级的指导下在基层的防治工作上同时也作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四)健康教育和促进功能

所谓健康教育的基本宗旨,无非就是大力的普及卫生保健与疾病预防的知识,能够让群众都能积极地参加与支持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而伴随着高校对于教育宣传的职业性价值,这便使得高校范围内的卫生管理具备了一个其他性质的行政单位所不具有的一个特殊功能,即是教育和宣传的功能。有经验的高校卫生院,通常可以发一些宣传资料或者开培训班等方式来对高校师生宣传教育一些防控措施,使师生的健康意识得到提高,继而在校园的范围内养成讲卫生、讲科学以经济有病就医的好习惯。

(五)医疗需求替代的功能

高校卫生院一般的只能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一些传染病、职业病以及地方病等,提供给师生一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为了能够使师生的就医需求得到满足,应该采取一些提高救急的能力和服务的质量、改善服务的态度和行医的条件等相应的措施,尽可能的使患者得到满意。如果一些技术达不到水平的,可以外请其他的技术人员进行手术。让患者能够感受到大医院的一些治疗效果。尽最大的可能让师生的健康得到很大的保证。

(六)投入及物资储备功能

为了能够保证应急的一些设备、救急药品、设施、医疗器物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卫生院应该尽最大努力的拿出资金用来投入到疫情的防治上。

二、高校卫生管理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起步阶段:计划经济初期

高校卫生管理的功能在教育活动和社会工作的领域之内的定位,也经历了一个比较冗长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究其具体分析,可大致分成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3]。发展的起步阶段,便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几乎整个过程。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和政治在管理上的相对一元化,加之高校数量的稀少,使得高校卫生院的体制构建的成本较小,又由于服务对象资源的稀缺而使得工作效率与质量在客观上实现了一个基本令人满意的水平高度。但是在基本性质的定位上,高校卫生院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单纯的卫生维系与疾病预防,在综合管理与涉外事务中则鲜有贡献与建树。

(二)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时代的来临,由于呼吁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高校数量和高校教育的质量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开始走向常规化的途径与道路,卫生管理在这种政策的变动下,功能多元化的趋向越发明显,以至于至今已然成为了高校软环境体系当中的核心部分。除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疾病功能外,如今的高校卫生院,还存在着全面担当医疗预防、卫生防疫、师生保健、教育宣传等诸多卫生任务,并且在高校的环境构建中药定期做好各项统计、疫情报以及不同时期的疫苗接种工作,还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显然,市场经济时代的高校卫生院,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技术模式转变为技术与管理相融合的基层单位,而管理的定位在当今高校改革和卫生改革的政策中,又存在着理论层面的发展潜力与研究价值。

三、高校卫生管理的定位在当前的发展现状

(一)取得成就

1.理论认知的全面进步

当前的高校公共卫生在管理功能方面的发展成就,虽然赶超不上发达国家那般成熟与完善,但在发展进程的提速上,趋向的明显性已经超过了任何国家,尤其在高校之内的卫生事业建设上为突出。这种明显性主要体现为理论认知方面的全面进步: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公共卫生通常被单纯认定为环境清洁与对疾病的根除和医治,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别是2003年非典病情的经历以后,对于公共卫生的理论认知有所进展和升级,开始将其定位成广阔的公共突发事件与软环境建设过程中的主心骨。在同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对于公共卫生的定义有了崭新的描述与概括:“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卫生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最终目的。”[4]毋庸置疑,公共卫生管理的革新业已成为全民的责任,高校当中也难辞其咎,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与配合之下,在民众的部分参与之下,实现对高校师生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2.高校工作的普遍重视

伴随着医疗意识的增强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卫生管理的功能在高校工作中已然是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1998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对于高校卫生管理的任务予以了崭新的定位,大致将其定义为:“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负责学校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对影响学校人群健康的因素实施医务监督等。”[5]其中也包括固定期限的体检与建档制度,还要协助教务部门开放相关的教育课程,全面增强师生的保健能力与保护意识。

(二)存在问题

1.监督体制混乱,工作职能不完善

尽管在高校范围内的卫生管理事业建设堪称成就斐然,但是与发达国家的高校展开横向比较,局限和不足仍然是十分明显的。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体现在监督机制的工作层面上。由于监督机构的缺乏,卫生院的工作难以完善档案制度和信息公开的方针,直至形成管理机制层面的短板。而由于经费紧张与人员编制规模的有限,使得高校卫生体系内的扩充规模更不完善,卫生院内的监督工作往往由技术人员直接兼职,最终影响了职能的正常发挥,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2.管理手段单一,严重缺乏执行力

上述文段中已然提及高校卫生院存在着人员上的吃紧问题,所以这种情况引发的第二种影响便是管理手段的相对单一。由于与外界的行政系统和国立医院并无直接的行政隶属和经济制约的关系,医院中的管理精髓延展不到高校卫生管理系统的活动践行之内,由此便导致卫生院在地区医疗系统内呈现出“国中国”的事业单位格局,联系资源的匮乏不但难以加深管理方面的突破,使得内部的工作人员容易滋生慵懒懈怠的情绪,缺乏执行力。

3.三级网的构建模式不成体统

网络资源的不够发达,直接影响到大学高校软环境工作的质量提升,公共卫生管理也自然不例外。三级网络本是城市(地区)范围的网络,主要为用户提供本地和长途DDN业务。这种网络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即核心层、接入层、用户层。本地网节点间采用不完全网状结构,与二级干线网之间采用星型连接,如今在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已然是日臻重要。但是在广大普通高校内,经费和资金的不足使得三级网的构建模式仍旧不成体统,没能够形成独立的网络系统。公共卫生本身需要系统快捷的软件工作样式,而三级网这一短板的存在,无疑将会让高校卫生院在卫生建设的要求实现过程中,越发显得捉襟见肘。三级网技术的掌握不足,导致信息资料的上报加大成本,而且在信息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也增加了些许无形的压力。

四、完善高校卫生管理系统定位的主要途径

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是卫生院的重要职能之一, 要确实做好高校卫生院的工作, 离不开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高校对卫生投入不足是导致高校卫生院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 许多卫生院患者就诊率极低,病床长期闲置, 使得许多卫生院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两种情况并存。因此, 在有限的卫生资源下更应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使得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

在明确高校卫生院功能定位的基础上, 理顺管理机制, 促进其功能正常发挥,将会有利于三级卫生保健网的建设和完善, 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高校师生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一)强化监督机制,维系卫生秩序

监督机制在所有行政管理的工作中,都应当将其奉为圭臬,公共卫生方面的管理一样需要全面破题。监督职能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着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价值,因此高校卫生院的监督手段得到增强,便能够在高校范畴之内实现对卫生秩序的有效维系,为构建清洁校园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在各级政府对监管职能的明确前提下,高校适当改善自身卫生管理体制,有助于问题的妥善处理和尽早解决,如高校合作医疗的监督管理等等。

(二)引进管理精髓,促成鲶鱼效应

行政管理在高校卫生院中的增强,要在理论层面率先取得成就,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来实现对制度上的积极创新。这就需要高校卫生部门要积极引进管理精髓,完善工作人员的绩效考勤,适当引导竞争,在编制有限的前提之下,渐次消除工作人员的工作惰性,让一种良性的“鲶鱼效应”充斥其中,为公共卫生管理自身填充活力和动力。由于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是高校卫生院的重要职能和灵魂所在,做好管理机制的创新和观念的飞跃,筹划系统的工作职责,同时统计师生健康的信息和出台免疫政策,都需要在管理理念中得到有效引导。

(三)改良三级网络,预防破坏风险

第6篇: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 公共卫生 管理实践 建议

中图分类号:R1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44-02

对于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来说,卫生资源呈现倒三角的形状 可是对于群众的卫生需求来说却是正三角的形状,这种矛盾情况也正是城市卫生资源配置与民众需求不符的呈现,而要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发展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1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在城市社区公共卫生管理这块还没有相应的制度体系,基本还在摸索初创的阶段,对于相应的服务领域和内容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都还在探讨的阶段,尽管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一些地区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可是大部分的地区仍然存在卫生资源与民众需求不符的矛盾,对于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阻碍。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是对于公共卫生的管理理念还没有跟上时展,认识还很不足。一些地方政府的卫生部门甚至都还没有意识到发展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在组织和领导力上当然就不用谈了,在这些地方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展开简直是举步维艰。对于群众基本的医疗保险来说,社区的卫生服务本应该是最主要的承担者,因为它可以便捷及时并且经济的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也更为合理有效。所以必须要搞好城市的社区公共卫生体系,才能更有效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但因为一些地区的相关部门的认识不足,甚至还认为已经有卫生资源比价雄厚的医院了,就没有必要费时费力的去搞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了,有的还认为顺其自然的发展就行了,没必要大力的去推动,这些情况都是对于发展城市公共卫生的迫切性的认识不足造成的。因为理念的落后造成一些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医疗卫生保险和药品流通领域的严重滞后的现象,使民众的卫生资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易滋生社会矛盾的出现。

二是政府部门对于城市公共卫生发展的制度政策支持不够。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甚至没有制定规范的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建立相应的卫生服务机构就一哄而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并没有严格的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这种没有监督机制的约束和管理的情况就使城市社区的卫生工作常常陷入混乱的局面。其次对于医保的政策也不够完善,一些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并没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行列,一些民众患病后只能到定点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又大多数都是大中型的医院,不仅路程较远,价格也比较贵,不利于控制医疗卫生的费用。

三是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一些全科的医师对于城市社区的卫生服务来说无疑是中坚力量,可事实上这些在城市社区从事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人数是远远不够的,在业务素质上也是鱼目混杂,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又因为大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上级医院来进行设点,又或者是以前的基层医院转型而来,所以基本都保留了原来的临床医生或护士,专业性较强,但是并不是全科医师,对于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和社会的整体卫生资源结构来说并不合理,这也是必须要进行调整的一个重点内容。我国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还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对于社区的卫生服务来说更是如此,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时间。曾经有调查显示过,我国的社区医生和护士的人数比是2.4比1,而国外确实1比6。从中我们清楚看出护士的数量明显不足,根本达不到社会卫生工作的需要。而且从社会地位上说,社区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远达不到大医院的医生护士,并且工作辛苦,工资待遇也明显较差,对于职称评定等配套措施又没有及时跟上,就造成了社区医护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队伍的稳定性也很差。

2 对于城市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措施的建议。

首先就是要转变服务观念,遵守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并且强化规范的管理,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对于城市公共卫生尤其是社区的卫生服务模式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惹事,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和方向都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坚持六位一体的模式,以预防为主,同时达到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的作用。还要不断的更新服务观念,改变过去的以医疗为主体的模式,采用六位一体的新模式,对工作方式可以采取个人负责和团体协作同时进行,使防疫医生可以进驻社区,使医、护、药、防和人员配置都达到合理的程度,明确各自的职责,为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就是实施健保促进计划,对于疾病进行强化干预措施,尤其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和七岁以下的儿童,还有孕产妇和高血压、心血管病人等群体,可以作为重点的服务对象,开展健康咨询活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发放一些卫生保健的宣传资料,并且可以设立一些定时定点的健康课程或者讲座,在社区里广泛的开展健康促进活动。还可以建立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的干预网络,组织医生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生活上的指导。

更为重要的就是不断的建立规范的制度措施,相关的卫生部门要积极的开展相关的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并且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和规章制度。同时以人为本,改变服务,不断的开拓市场,从病人的角度出发,以病人为中心,真心实意的为病人服务,并且增加消费的透明度,加强监督机制,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3 结语

作为城市公共卫生的管理者,我们要深刻的明白人民群众对于卫生资源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并且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进行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我们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更好的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陈建秀.关于城市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医院,2010(10)

[2]张伟燕 李士雪.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问题和对策[A].中国全科医学,2005(02)

[3]梁万年.关于中国社区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思考[A].中国全科医学,2006(01)

第7篇: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 农民工;知晓率;接种率;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15-02

“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之一,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重点。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在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农民工防病知识知晓率及其子女疫苗接种率情况,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对2县农民工及其子女状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湖口县和于都县随机选取7个外来农民工较多的建筑工地和餐饮服务单位,对127名农民工和116名6岁以下农民工子女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对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27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5份;通过查看儿童预防接种证或上网查询江西省免疫规划管理平台了解儿童预防接种率情况。

1.3 统计方法 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7家企业建筑工地有5所,占71.4%;餐饮企业有2家,占28.6%。115名农民工来自建筑工地的有87名,占75.6%;来自餐饮服务单位的有28名占24.4%。男性78人,占67.8%;女性37人,占32.2%;男女比为2.11:1。

2.2 农民工所在单位卫生制度情况 调查的7家单位中有2家为农民工购买了医疗保险,建筑工地和餐饮单位各1家,占28.6%;仅1家单位制订有卫生管理制度,为餐饮企业,占14.3%;没有单位为本单位配备专职卫生人员;没有单位制订有定期为农民工进行体检的相关制度。

2.3 农民工防病知识知晓率调查 调查发现,有32.4%的人所在的单位组织过有关传染病或其它疾病防治知识的讲座或宣传;33.6%的人知道《传染病防治法》;如果发现周围有传染病人出现,63.5%的农民工知道有义务进行报告;知道报告的农民中有59.2%的人认为应向单位领导报告,18.7%的人认为应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院报告,12.3%的人认为应向卫生局报告,还有9.8%的人不知道应向谁报告;有36.7%的人知道国家对农民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发放抗病毒药物的政策;33.3%的人知道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是免费的;26.7%人知道我省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抗结核药物的政策;有72.5%的人知道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78.8%的人知道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85.4%的人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77.9%的人知道适龄儿童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接种疫苗且每名儿童都应有一本接种证,见表1。

2.4 农民工子女接种率调查 在调查的116名留守儿童中,有92名儿童有卡疤,占79.3%;卡介苗、脊类疫苗、乙肝疫苗和百白破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的儿童有85名,占73.3%,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的有96人,及时接种率为82.8%。疫苗接种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超期接34.5%;漏种31.0%;提前接种27.6%;两剂次间隔符程序6.9%。乙肝疫苗首针接种未及时接种的20名儿童中有11名在家出生,占55.0%;在乡级及以上级医院出生的8名,占40%,还有1名不详。

3 讨 论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在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问题。农民工人涌入由于缺乏基本的保障和管理,在严重威胁着流动人口健康的同时也开始影响流入地居民的健康[1]。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工工作的单位均无卫生保健制度或措施,为职工购买医疗保险的单位也仅有28.6%,农民工的健康状况不受重视。通过对农民工的防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发现,仅有32.4%的农民工参加过传染病防治知识的讲座或宣传,对病毒性乙型肝炎、结核病和艾滋病的防病知识知晓程度也不足80%,农民工子女免疫接种率也均低于80%。由于农民工居住不稳定,流动性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在实行属地管理,地方财政很少将农民工的疾病预防控制费用列入预算,专业人员配置也未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等因素,这些都是造成我省农民工防病意识薄弱,农民工子女预防接种率不高的原因。因此农民工的疾病控制工作已成为我省公共卫生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有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利用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与其工作类别、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2]。流动人口传染病的高发与其自身的社会经济征、人口学特征密切相关[3],因此需针对人群特征制定科学的“个性化”措施。因此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农民工防病知识水平,使其主动参与到疾病控制工作中来:

3.1 要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民工聚集的单位的卫生督查,开设经常性的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培训或讲座,提高农民工防病意识。疾病控制机构应深入企业单位,开展对农民工疾病控制工作,并对其子女的疫苗接种进行查漏补种。

3.2 要完善对农民工的管理 要从综合政策的角度出发,加强多部门的联合,建立联动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把外来农民工与常住居民同等对待,并要求有农民工的企业制定农民工保健相关制度。同时要依托社区这个平台,从流动人口的居住地或落脚点为切入点,将管理对象纳入常规管理范围。

3.3 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各级政府应发展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工的基本医疗、防病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卫生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使其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3.4 完善投入机制,保障基本公共卫生人员待遇 调查表明我省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缺乏,工作待遇不高[4]。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切实并提高基层人员待遇,激励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保证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陈刚,吕军.关于我国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26(8):14-19.

[2] 安玉贵,左晨,刘福文.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卫生防疫管理现状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1):31-31.

第8篇: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一、公共场所种类和环境特征

(一)公共场所种类

1.住宿与交际场所

分别为宾馆、饭店、旅店、招待所、车马店、咖啡店、酒吧、茶座。

2.洗浴与美容场所

分别为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

3.文化娱乐场所

分别为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

4.体育与游乐场所

分别为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

5.文化交流场所

分别为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6.购物场所

分别为商场(店)、书店。

7.就诊与交通场所

分别为候诊室、候车(船、机)室、公共交通工具(指飞机、轮船、火车客运车厢)。

(二)环境特征

人群密集,流动性大,易混杂各种污染源,造成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传播。经营单位多,分布广,基本条件相差较大。设备及物品供人群重复使用,易造成玷污。从业人员的卫生水平低,卫生制度不健全。建筑和布局不合理。

二、存在问题分析

1.对公共场所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级领导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重食品卫生监督,轻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现象。在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今天,公众对食品卫生状况越发重视起来,卫生意识不断提高。一旦发生食源性疾患,影响面广,社会反响大。各级领导对食品卫生工作给予重视,在工作方针,指导思想,具体措施上向食品卫生工作倾斜。而公共场所卫生问题相对而言较为隐蔽,容易被人们忽视。社会公众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不了解,对公共场所可能引起的卫生问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一些公共场所经营人员、从业人员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又对卫生监督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存在消极抵触情绪。由于领导、公众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不够重视,影响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自身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的热情,工作中态度消极、得过且过。

2.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法规薄弱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过轻,违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受处罚后所受的损失,造成一些经营者漠视法律尊严,我行我素。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完善,对行政执法的要求越来越严重。卫生监督过程中,执法程序的严格、手续的繁琐、效果的轻微,使监督员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了监督员执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地方行政部门陆续颁发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条例、办法等,基层卫生监督员往往不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3.监督员数量少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往往将公共卫生、学习卫生、劳动卫生合为一处,一些公共卫生监督员同时担负其它卫生的监督任务,分散了经历。

4.仪器设备老化陈旧

设备落伍,仪器陈旧,长期使用中,仪器磨损大,影响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制约了监督监测工作的开展。

三、采取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坚持食品卫生、公共卫生一起抓。在制订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具体措施时严格要求,强化管理。

2.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卫生监督机构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等各种传播媒介宣传有关卫生法律、法规;走入社区,面向公众宣传卫生法规、卫生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卫生意识。

3.强化卫生培训,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组织经营人员、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定期对公共场所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督促各单位建立卫生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4.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加强日常卫生监督监测。对一些屡教不改的经营单位、人员予以行政处罚,树立法律的威信、维护法律尊严。

5.组织业务学习,提高监督员素质

定期举行业务培训,组织监督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对执法文书的书写,执法程序的规范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开展专题讨论,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在集体会议上探讨,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定期将最新的法规、办法、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反馈给监督员,督促监督员自我提高、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监督员的综合素质。

6.更新仪器设备

第9篇: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加强“网络”建设让山区农民看得上病

加快卫生优质资源向山区转移,打造山区的“区域医疗中心”。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采取“名院办分院”、改扩新建医院等方式,让山区农民不出区县就能够享受到市级水平的医疗服务。目前,门头沟等区县的医院病房楼工程已经启动,密云等区县正在抓紧前期论证工作。

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运行保障机制。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建设、设备配备、岗位人员及公共项目规范化管理,彻底扭转“发展靠患者,建设靠集资”的运行局面,使山区农民选择和信任乡镇卫生院。

填平补齐山区卫生服务村级“网底”,进一步完善村级卫生机构设置与标准化建设,配齐设备和卫生技术人员,建立乡村医生的培训、管理和运行保障机制,让山区农民步行30分钟可以到达医疗机构。

提高“合作”水平让山区农民看得起病

提高人均筹资水平,研究建立符合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筹资增长机制,使农民缴费逐步达到年人均纯收入1%的标准,实现各级政府每年补助经费占筹资比例60%,农民个人缴费比例占40%的同步增长机制。

完善经办管理系统,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充实专业管理经办人员,加强政策与技术培训。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探索便民、惠民的筹资、结算方式,进一步方便农民报销。

巩固完善制度运行,由以区县不同标准的“大病统筹为主的制度”设计,向全市统一标准的“大病基本合作医疗制度”过渡,并制定和施行全市相对统一的管理办法,同时鼓励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参加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提高报销比例。

建立“特病报销”制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相关指标作为衡量因病致贫的标准,结合北京市的实际,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研究“特大额疾病”的补充报销。同时与民政部门一起,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减轻农民疾病负担。

探讨城乡居民医疗统筹办法,根据远郊区县城市化进程,在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和报销水平,研究探讨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政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继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挥中医中药“简、便、验、廉”的服务优势,方便和惠及山区群众。

提高“服务”能力让山区农民看得好病

提高山区医务人员诊疗能力,积极探讨面向山区卫生服务岗位定向培养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解决山区高素质医务人员短缺的办法,为乡镇卫生院引进大学生,为镇、村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在职学历教育、适宜技术培训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每个村级医疗机构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制定山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把偏远山区、条件艰苦、难以长期留住人才的工作岗位,设置成有一定补贴的流动岗位。

巩固和完善城市卫生支援山区农村卫生的相关措施,加大对卫生支农工作的督导,保证城市医生“下得去、用得上”。执行北京地区城市医生晋升高级职称之前,到农村山区基层卫生单位服务的政策,启动“北京青年健康使者火炬行动”支农接力计划,实现志愿者到山区服务的有序管理。

加强健康“教育”让农民不得病或少得病

结合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订和实施农村居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通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制作和发放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健康科普宣传品,组建“健康公益演讲团”,开展健康大课堂讲座和防病知识展览等方式和活动,在山区农村大力普及防病保健知识,不断提高山区农民的防病知识和技能。

加快山区改水、改厕进程,进一步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2008年,全部完成山区区县的无害化户厕改造工程。重点向山区区县倾斜,建设适度规模的联村水厂、更新改造单村水厂、建设北京卫生村、开展除砷、除氟、除铁锰、除氨氮等水质处理工程。

健全卫生管理系统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在乡镇政府成立公共卫生组织,承担与本区县政府相对应的公共卫生职能,负责本乡镇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协调、规划制定、组织实施、管理评价,创建村级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