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指导教案范文

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指导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读指导教案

第1篇:阅读指导教案范文

【关键词】优才教育 阅读课 系列化教案 叙述类阅读 议论类阅读

正文:

中学语文阅读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有利于智力开发。读书越多,脑子越活,观察、判断、推理以及想象能力就不断加强,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感知过程,通过阅读,获得了知识与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就是智力的基础。同时,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思维基本过程的训练,是思维方法的训练,这都属于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智力的核心。”①随着信息社会信息的急剧增长与更新速度的加快,我们不但要坚持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尽最大可能的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更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一教学领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块尽可能广阔的天地。本文所指的阅读课,即指课程化了的课外内容的阅读课,一般在图书馆、阅览室完成。在中学教学实际中,这类阅读课该怎么上、其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该怎么评估测控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优才班的语文教学,作为本校教学特色与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思考如何利用好阅读课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容量与文化视野,开发提升其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尚需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索。

目前各方面形成的共识是,优才班学生课外内容的阅读时间与阅读量应该有充分的保证。因为这些学生的先天条件确实优于普通学生,在等量等强度的正常教学任务下,不应该将他们限制在应试任务中,而应将阅读课作为充分发挥他们才智与能力优胜性的舞台,因为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从教育的功能来看,受教育者应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有知识的人;第二层次,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会思考分析的人;第三层次,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人。”②因此教师势必要将阅读课上成真正拓展个性的课程,而不是简单的累积一些知识就可以了事的。优才班的阅读课理应成为创新教育的重镇,其作用应该是无可替代的,关键就在于怎样操作。

阅读课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开设上极大的随意性,即开设者在没有主导思想的指引下,便仓促上阵、盲目施教,最终以散漫无边、放任自流的“阅读”替代掩盖了作为“课”的严密有序的本质。这种误区如果在优才班的教学中不加以妥善解决的话,那阅读课这块阵地就形同虚设,它至多只是给学生提供了45分钟的休闲时间而已,根本起不到教学教学应有的目的。

阅读课既然是课,就应该有课程实施的指导文本——教案。教案的出现,是施教者教学理念的具体化、措施化,是对一堂完整的课的过程与环节进行组织与引导的“实施手册”,也是阅读课真正有序化、计划化的体现。很难设想,没有教案的阅读课,教师与学生会真正有目的、有序列地参与进去。缺失教案预备的阅读课是无法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的。要在优才班实施有价值、能达成具体目标的阅读课,就必须编制出详细严密而又灵活开放的特殊教案。

确立阅读课必须有教案是第一步,要使优才班的阅读课真正步入正规化,还必须使这种教案系列化,形成独特的教案体系,实际也就是形成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系列。由于阅读课不等于简单的课外阅读与课外作业,而是切切实实的课堂教学,因此它应该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换句话说,它必须有一个既定的依托——课本知识。这不但体现了语文“课”的目的,也是防止阅读课无序化、散漫化的有力保证。当然,“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缺一便无法提高和飞升。”③

但阅读课毕竟和一般的语文课有着明显的不同。在阅读课上,学生的主体性占据了更为显著的地位,这是一个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和学习自主性的天地,它有着其他类型的课所不能相比的轻松愉悦;它更强调自己动手、各取所需。因此,怎样在既强调学生做主的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呢?这就需要预先构思编撰精密的教案系列。我觉得把这种教案系列称为“小专题阅读训练系列”则显得更为明确、直观。

什么是“小专题阅读训练系列”?这应该是在设计优才班阅读课教案时,不把它作为普通的知识传授教案来处理,它与一般教案的不同点可以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 它既需依托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走向,又要大胆向外拓展延伸。

因为课本上的内容、知识量不仅狭窄,而且相当一部分已显陈旧老化,不适宜于优才班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以阅读课形式引入大量新颖丰富的语文资料,充分融入课本知识的体系中去,将对学生的成长起极大的作用。

第二、 它不是统一固定的,而是开放变化的,所谓随时而进、随需而立。

课外的语文资料、信息是无穷无尽的,固定化、模式化的教案是与之相背离的。应该使阅读课教案建立成一个与外部信息及内部学生需求互动的体系,这是此类型教案的真正生命力所在。

第三、 教案与教案之间应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不必讲求太过严密的逻辑性。

它以相对独立的小专题形式出现,每一小专题均依托教材、融汇课外,完成一个预定的语文学习目标。这个目标的完成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达成,目标与目标之间、专题与专题之间、教案与教案之间应该是相互穿行的,形成滚动前进的教学方式。在本校“三注重”(注重学法、注重情感、注重创造)教学模式中,这点是可以得到理论上的有力支撑的。

明确了以上特点,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特征和语文学习的规律,优才班的阅读教案系列应由两个版块构成:

叙述类阅读教学

论述类阅读教学

本校优才班学生入学时年龄处于一般儿童的小学后阶段与初中起始阶段之间,心理因素、能力因素诸方面均体现出典型的儿童机制,这是不因其智商因素而改变的,这在他们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上体现得犹为明显。因此,少年班初始阶段的阅读课应定位于培养学生通过自主的、有选择的阅读,建构起较为健全、活泼的叙述能力,因为这是整个人类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石。在“叙述类” 这个大版块中,应依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依次设立诸如“写景类阅读专项”、“对话类阅读专项”、“叙事类阅读专项”乃至“传记类阅读专项”等近十个小专题,包括传统的“四大名著”等的阅读任务都可以依据这个序列的阅读来完成。当然,如前所述,这些小专题之间是可以参差进行、交叉前进的。这是优才班学生在第一学年应完成的任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能力的构建齐备,在第二学年应引导这些学生超越同龄学生,凭借其理解、记忆、推理等先天优势,迅速向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靠近(请注意,是靠近、趋向而不是完全等同)。因此,在第二学年的阅读专题教案中,应充分体现“论述类”的比重与地位,但同时仍应维持一定水平的“叙事类”阅读指导。所谓的“论述类”阅读不应再停留在简单的对叙说描写的领会与掌握上,而应通过诸如“论述类阅读专项”、“科技类阅读专项”及报章杂志相关资料的精选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严密、精致、高于逻辑力量的语文综合能力。

通过这两个过程的转移,滚动式地进行十余种相对独立的阅读专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心智的健全与提高。而这样形成的阅读教案,又可以成为优才班教学指导、目标达成的依据与措施,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极有价值得组成部分,但同时这也对学校信息与资料的搜集丰富工作、教师的与时俱进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就目前的实施情况看,从理论到操作过程还大有探讨、丰富的地方,这将是一个长期性、开放性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① 王家伦等编《语文教学法新论》(华夏出版社,1996)

第2篇:阅读指导教案范文

就高中阶段而言,语文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可谓地位突出,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而备课,尤其是编写教案是搞教学工作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案往往是按照教材体系一册一册、一课一课地编写的,这似乎无可非议,但笔者却认为,这不是最佳的方案,最佳的方案应该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块编写,这样,可以做到三年知识和技能训练要求线索清晰、点子明确、教学集中而有系统性。那么,如何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编写教案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正确划分知识和能力版块。根据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我们可以将高中语文知识和技能要求划分为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古诗词曲鉴赏、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以及文学常识记诵五大版块。

其二,教师要明确各版块教案应包含的内容。各版块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讲解、典型题例(或例文)、近几年高考题选及分析、课堂延伸训练、教学信息反馈、教学得失、课后检测等内容。知识讲解部分要和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结合起来编写。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题例割裂开来;另外,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主要从教材上选取材料(即教材课文)。

其三,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各版块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根据大纲和考纲要求,该部分包括正确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正确书写汉字,正确运用词语(尤其是成语),常见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和分析运用,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要求,选用、仿用句式,改写句式,扩展语句(段),压缩语段,应用文知识等内容。该部分尤其要注意关照现实生活,例如如何发手机短信、如何写人物颁奖词、如何写导游词等。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该部分主要依据一至六册教材内容编写,而且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和主线来体现。教师首先要对三年教材课文有一个统观,并进行分类,每一类文章集中编写,要将阅读和写作密切联系起来,每一类文章不仅要研究阅读,还要研究如何写此类文章。另外,教师要从课本之外筛选一些紧扣时代命脉、思想性强、语言优美的文章作为延伸训练,所选的这些文章应紧扣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人们观念,要突出议论文和散文的重要地位:要紧扣考纲设计相应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

1、古诗词曲鉴赏部分。该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文要突出唐诗、宋词、元曲的主体地位。题目设计要突出概括诗旨、分析表现技巧、分析意象和意境、分析炼句等方面。所选诗篇以教材上的篇目为主线,要紧扣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要典型而有新意。在该部分,还应有中国历代诗歌常识、历史背景、历代诗人等进行介绍的内容。可以分朝代编写,也可以按题材编写或者按体载编写,还可以按流派编写等。

2、文言文阅读部分。该部分应紧扣教材文章,要突出常见意义讲练、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讲练、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特殊句式等知识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给学生翻译的技巧。另外,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认识。课外延伸主要从“二十四史”中去精选人物传记素材。

3、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记诵部分。该部分首先应包括大纲所要求记诵的名篇名句以及文学常识,其次要从大纲要求之外的篇目中去提取一些作补充,再次,还要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外国文学史优选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编写进教案,适时适量地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系统的观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认识能力服务。对名句不仅要要求学生能记诵,而且要引导学生用于写作,用于指导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其四,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各版块的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要齐头并进,不能一个一个割裂开来;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各个版块的地位有所不同,花的时间和实施的力度应有所区别。如诗词鉴赏部分的教学应主要放在高中二年级来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的教学应融入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贯穿三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应成为串连各大版块主线,而且作为主要内容来实施。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必须注意到这些。

第3篇:阅读指导教案范文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延续着传统的教育习惯,给孩子灌输知识。有些教师尽管也做了一些改革,但只是流于形式而已,这一习惯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尤其是农村中的小学颇为严重。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状况也应得到相应的变化。

首先,学生应由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何做到这一跨越,使之自主地积极地去思考,去激活。这需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教学流程在改进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迈进。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正像鲁迅先生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样,路在我们的脚下,自己去走,回过头来才能看见脚印是直还是弯,弯路取直了,方法自如了,经验也就有了。目前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把握较为困难,往往抓不住中心,以事论事,答题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一、要具备概括能力,也就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培养。一些词语(生字)通过上下文来琢磨其意思,就能顺理成章的思考句子表达的意思;三、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的意思,即总起句的意思。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了中心,其他问题才会围绕中心面突破,正如一块石头抛入水中,波纹向四处一圈一圈扩散一样,石头击入水中的点就是中心点,波纹由小变大,都是围绕这个点的。切记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四、要联系生活实际去领悟,联想具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就这样,每次在阅读时,利用此方法去培养学生,那么学生对这类问题,就不会出现“狗咬刺猬”的现象了。“阅读”中的基础题,绝大多数在“原文中”,要靠平时的积累;在“原文之外”的题目,就要通过中心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通过中心句,概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如此,则绝大多数阅读理解都会迎刃而解。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方法的培养,要付出努力,达到持之以恒,方能凑效――有结果,就是好方法,在不断的努力中摸索方法,脚踏实地的迈进,就会有拓展,有效果。

其次,重视学生的质疑。质疑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使学生解“惑”,首先给学生设疑。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质疑,成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质疑,是需要方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征、学习的差异性,善于引导其对问题的质疑。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差,模仿性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贪玩,则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在提问题前,要先想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问题出来了,还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是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提的不好,最起码不算太好。为此,要达到某些效果而提出问题,这很重要,所以质疑要有趣味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一些有趣的,与课本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使之既愿意问,又乐意回答;其次,问题不能太深,又不能太浅,深了答不出来。浅了,学生不加思考就答出来了,起不到提问的作用。所以,质疑要适中,无论怎样质疑,都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归结起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的意识,积极启发学生善于质疑。质疑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深入思维,发展智力的方法,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就没有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外设的各种因素,来引发学生的内在因素,外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认识冲突,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质疑,这样慢慢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二、质疑激趣。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探究。在兴趣的基础上,能主动去质疑,培养学生大胆的提问,并大胆的回答问题。无论问题是对是错,回答与否,都要给予鼓励。错了,告诉学生错在何处。总之,培养学生质疑,是学生理解知识,拓宽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质疑,积极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多回答问题。

最后,要结合新的教学思想针对学生撰写教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案不过如此,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以往写教案要顾及(大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加之课程的内容,现如今,要结合新的教学思想,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宜。一、教案要紧扣教学大纲。大纲是教学的尺码,是教材的指导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对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围绕教学大纲。二、教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根据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案书写。教学实际,并非课本知识,而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这样的教案书写中预想会产生的效果,而实际教学中,如果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完不成任务,就应该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灵活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教案上的东西是死的,而实际运用才是活的。课前,在头脑中备好这节课,该如何讲,要灵活多变,但在教案中一定都一一写出来。课是要备的,要备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头脑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思路,至于教案的体现,那是教学体验的总结。三、教案要结合实际。学生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比如学生在学习上,记忆有的快,有的慢,有的根本记不住,把握这些情况,使大部分学生记住,就基本达到了目的。在教案中,就要体现哪些学生必须记住,哪些学生要学会认,哪些学生通过课后努力记住。四、教案要体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要学会方法,并非学会某一个字,某一个题,或某一句话,而是要使学生明确,学会某字的方法,某一道题的解法,某一句话的说法。教学方法并非固定的,只要能表达教学目的,什么途径都可称之为教学方法。因为方法和经验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实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过不少的好方法,只是不善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动脑,一定会发现许多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撰写教案。

第4篇:阅读指导教案范文

一、 工作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提高语文教师们课堂教学能力。认真搞好教学研究,争取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取得进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继续强化协作精神、创建团结、和谐、充满创新与活力的教研组,争取在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相互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尤其是每次听课后尽量多交换些缺点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二、 工作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语文功能。语文素质在人的全部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科的教育素质作用,自觉地承担起语文素质的培养功能,使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做人、会交际。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导学为主,以实践为主的思想。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念,切实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尽量摆脱“教本主义”的樊笼,开辟“学本主义”的天地。

2、学习教学大纲,了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整体观念,立足本学年、瞻顾全学年。不仅要熟知本年段和整个学段教学目标,弄清教材的知识点和能力提高,贯穿于教学实践中,而且使学生学生明白《课标》的要求,使其在语文学习中自觉朝着《课标》规定的目标奋进。

3、强化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无论是教学多年的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a、 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明确;

b、知识、技能及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具体落实;

c、 教法安排和语文实践活动及学法指导实在可行;

d、重、难点清楚,教学过程明晰;

e、 版书设计使用、清晰、明了。

要努力帮助学生克服“不原学,不勤学、不会学的观念”力求在40分钟内给学生具体、实惠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

其次,训练要落实:

a、 教师要精心选择,组织训练题,做到每课有练习,单元有检测;

b、凡要求学生做的教师必须做;

c、 所有训练教师都必须收、查、改、评,不得简单的公布答案了事;

d、加强阅读导引,切实提高能力。阅读教学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阅读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阅读方法的点拨,重视质疑、批判精神的倡导。

e、 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做好教案定期检查工作。

f、 高度重视研究课学习,无论是新分配的老师,还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新课改面前,要甘当小学生,潜心研究,相互学习,公开课教学就是一个很好交流的平台,本期在5、6周进行优质课评比。

三、 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各教师制定教学进度表,撰写教学计划,收交各类计划。

2、检查教案。

3、召开家长会。

四月份:

1、理论学习。

2、期中考试。

3、检查教案。

4、校园读书活动。

五月份:

检查教案。

写字比赛。

六月份:

检查教案。

七月份:

1、各教师拟写教学总结、论文、案列。

2、期末复习及考试。

3、收交资料。

第5篇:阅读指导教案范文

一、明确预习要求

进行“读、标、注、划、想”的训练。即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给生字注音,划出关键的词和句,质疑问题。这是我对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前预习,而且能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如果只读不思,就不可能深刻体会文章的内容,就会浮于表层。所以,必须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给他们留有思考的空间。

二、创设读的情境

张田若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文本内容,拓宽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我通常是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利用图画可以表现课文情境,可以使课文的内容生动、形象。面对图画,学生看得具体,感受得真切。感受文本的思想内涵,陶冶情操。通过情境的创设,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

三、注重读法指导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所限,我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在编写教案的时候,把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还要设计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课堂上,要把阅读方法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明确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归纳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进一步领会。

第6篇:阅读指导教案范文

一、在名著阅读中获得真体验

(1)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因素相当重要。阅读既有认识和教化作用,也有娱乐作用。就一般人的阅读经历来看,多数是从兴趣人门,才逐渐迷上读书的。一上来就对学生大谈作品的社会意义、艺术成就,很容易把学生吓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要重视开局的读物推荐。不但要根据大纲或我们向学生推荐的书目,更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强,更要选趣味性强,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情趣相适应的读物。因此,让学生先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作品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当他们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量,理解能力欣赏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之后,再指导他们读《红楼梦》、《呐喊》、《复活》、《老人与海》等寓意深刻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接受。

(2)可喜的阅读成果。以一个课题实验班为例,到高二上学期末,人均课外阅读文学名著8.27部。学生的视野非常开阔。有10人读过古典四大名著;42人读过《三国演义》,36人读过《水浒传》,36人读过《西游记》,27人读过《红楼梦》,26人读过《简爱》,24人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呼啸山庄》、《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呐喊》、《家》、《儒林外史》、《子夜》、《老人与海》、《漂亮朋友》等也都是阅读人数比较多的。最受青睐的作家依次是鲁迅、莫泊桑、雨果、海明威、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契诃夫、马克·吐温等。最受欢迎的都是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健康高尚,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很多学生不但熟知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熟知书中的典型形象,而且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影响熏陶。了解作品,熟悉文学掌故,崇尚正直、善良的性格,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境界。表现出良好的文学素养和美好的精神风貌。

二、在古典诗歌阅读中获得真感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瑰丽的珍宝。缺少有意设计的零星的诗歌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有限,而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多层面的诗歌教育,才更有意义。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既强调分阶段相对集中,更注意保持连续性,防止随意的散乱的偶然行为。我们设计在高一品读唐诗百首左右,高二品读唐宋词百首左右。品读的诗作都经过精心选择。尽量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较高水平的经典诗歌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由点连结成线,由线连结成网络的文学史的观念。注意量与度的把握。适量扩展,学生能够接受消化,防止过多过滥,影响课本的正常学习。所选作品力求能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较高标准;同时还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欣赏偏好。对作品中一些不够健康的情调,及时正面引导。

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内容和多样的方法。

(1)正确积极的思想影响。我国古典诗歌的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在各个方面都放射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在指导学生品读这些诗作时,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好的精神,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引导学生从李白的《丁都护歌》,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杨炯的《古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等作品中感受诗人热烈澎湃的爱国激情,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从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陈陶的《陇西行》,陆龟蒙的《新沙》等作品中体会诗人对统治者榨取万民膏血,不惜敲骨吸髓,以供自己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为炫耀武功而穷兵默武的强烈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培养他们的平民意识和批判精神。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李贺的《马诗》中感受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深刻苦闷与强烈不平,感受诗人强烈而又独特的个性追求。从雍陶的《题情尽桥》,陈玉兰的《寄夫》等作品中感受诗人笔下深厚的亲情,纯洁的友情。从王维的《汉江临眺》,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A相》等诗作中深人体会诗人所描绘的辽阔的山川风物,神奇的自然风光,感悟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自然的博襟。从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王驾的《社日》等五七言小诗中感受诗人热爱生活,悉心观察细小生活场景的独特情趣。

第7篇:阅读指导教案范文

一、进行备课改革,探索单元集体备课

要想使课堂高效,教师备课是关键。我们提出“一课两案,个案实教”的备课模式,在我校实施以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采用“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备课和执教,具体做法是:教研组长提前依据教学进度将教学内容分配给本组教师,确定好每个单元教学的单元主备人,每个单元各主题的主备人,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集思广益,形成“通用教案”。

主要流程:确定单元主备―单元集体备课―个人初案设计―初案集体研讨―个案补充修改―进行教后反思。

单元集体备课、“一课两案,个案实教”的实施,确实减少了教师费时低效的摘抄教案行为,引导教师把精力转移到教材的把握、学情的调研、教法的改进、教学的反思上,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益。为将这个备课方式落到实处,我们除了制定相应的制度外,还实行教学领导分学段参加集体备课,明确职责,认真指导集体备课的全过程。

二、开展观课议课,提高教研实效

构建高效课堂,同伴互助尤为重要。为了帮助教师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每学期开展“每人一课”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采取“主题教研课”“同课异构课”等形式,在同组范围内公开执教,观课教师结合高效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进行听课评课,然后结合本组教研主题,展开有针对性地交流研讨,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客观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以便于及时改进,总结提高。同时,还组织开展新教师的汇报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引路课、精品课的观摩研讨活动。

三、深入课题研究,引领带动改革

课题研究是改革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素质,取得课堂高效的途径。我校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市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已经结题,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有国家级课题《小学语文“预习、指导与检测”三段教学法的实践研究》,十二五规划省级立项课题《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小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研究》;十二五规划市级立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方法与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区级小课题《中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等。

四、探索教学新模式,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助力

我们从改革预习结构、改革课堂结构、改革课堂教学过程、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四个方面入手,探索“语文三段七环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和良好学习习惯,构建自主高效、灵动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段”是指“课前预习、课中指导、课后延伸”三个阶段;语文的三段学习,是让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开放,分阶段做好课前准备性学习、课中自主性学习、课后拓展性学习,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读书、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多向交流、拓展实践的时间,从而使学生能自主并个性化地学习。

课前预习:关注学生学懂了哪些知识,遇到了哪些困惑,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中指导。

课中指导(七个环节):激情引入―检查预习―合作学习―体验感悟―质疑探究―展示交流―拓展检测

课中指导主要以小组合作为基本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思考、交流、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实现自我学习。

课后延伸:主要是对课内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如:读写结合训练,拓展阅读积累,自主阅读感悟等。

第8篇:阅读指导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对于初中语文课来说,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在当前语文课改中,阅读教学改革力度最大,然而,就目前来说,语文阅读教学并未因其重要地位而得到相应的关注,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程式化的教学步骤

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带领学生欣赏语言,领会情感,不是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进行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而是把完整的情节肢解成好多部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所谓的零碎的知识点,把原本完整的情节变成了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这样的程式化教学阻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严重抑制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形式化的教学手段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都把多媒体教学当作一个标准,甚至是在教学观摩中也把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当作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因而丰富多彩、标新立异的课件就成了教师们争相追求的结果,这必然会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舍本逐末。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体现在几幅好看的画面上。教师应该做的是启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而过多的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得教学变成了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艺术化的阅读教案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太迷信于教学设计和规范的教案撰写,在教案上可以说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甚至连学生的想法都一一设计好,可惜这都是异想天开。这样的课堂,就像是教案的复印机,忽视了真实课堂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如此,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参与文章的阅读,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优化阅读教学:

1.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进入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果能够运用好多媒体进行情境再现,就能够很好地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缺点。例如在《变色龙》这一课中,如果学生不了解变色龙这种动物,不知道它并不是自由地改变颜色,而是出于本能,被动地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就不会真的理解奥丘梅洛夫的可怜和悲哀,对人物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可笑”上,如果能够放上一段变色龙的视频,就可以很快让学生理解奥丘梅洛夫被称为变色龙的原因。这样的导入形象、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进行阅读学习。

2.自主阅读,注重自由想象

自主阅读就是让学生做到能读、会读,做到自由阅读,同时还要给学生留出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教师不做各种要求和目标,让学生沉浸在读书中浑然不觉,心灵得到舒展,精神得到升华。比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阅读的美好气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十分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感受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好画面,并记录自己对文本的见解,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得到锻炼,并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山河的美好。

其次,创设平台,让学生互动交流,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尊重学生的表现欲,还要在交流中倾听,通过精细辨别,真诚而热情地参与。《小石潭记》第二段和第四段的描写让人记忆非常深刻。学生对于作者的“乐”与“忧”做到了基本理解,但是作者在整篇文章中的情感是“乐”还是“忧”呢?学生就拿捏不准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3.读、思、论、写相结合

读,就是大量阅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感情和对文章的体验。思,就是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学会质疑,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养成爱提问、会提问的习惯。论,就是讨论、交流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辨析、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写,就是多加锻炼,语文强调的就是实践,必须要让学生尽量多加练习。在课堂上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多写,多加练习。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不应该有急功近利的想法,而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以新课标来指导阅读教学,要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守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阅读指导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导学教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66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必须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等。强调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把握和调控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既不被束缚,又不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个要求,各地教师想了很多办法,如:针对学生个体编写学案或写导学案;针对教师个体方面精心设计教学,努力在课堂上实现精彩讲演,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物理课程标准》的方法就是把学案、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组合“导学教案”,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使用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与意图,让学生的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下面,笔者就谈谈对“导学教案”设计的点滴体会。

一、充分体现“导学教案”中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第一,将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与导学案中的基本环节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设计(即教案)只能让学生听到教师自己心灵的声音,而体现不出学生心灵的呼唤,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性与主动性。

第二,把教案与导学案组合起来的“导学教案”,能全面引导学生学习,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材、主动参加实践、分析论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悟知识的本质,理解知识的精髓,真正做到动手动脑学物理,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根据新课标把“教材”再度开发,多样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转化到学生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最后,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引导,在引导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填写个人的体会,从而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的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例如:在“导学教案”的两侧分别设计“学习流程”和“学法指导”,怎么样的过程就用怎么样的方法。如学习目标就要求学生根据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前预习的练习(以填空题为主),做到“读一读、划一划、填一填”。因此,“导学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能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一定的成功,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练习应以课本的内容为主,主要检查学生课前是否看了书;课堂学习中的练习是检查学生通过预习所获得知识的落实,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只有这样,“导学教案”才能发挥出它的魅力,才能顺利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体现“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案,能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具体特点用“第十五章第3节串联和并联”来说明:

1. 通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进行旧课复习并预习新课

如温故:(1)电流的形成,(2)电流的方向,(3)电路的构成,(4)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等。

知新:①什么是串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②什么是并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③画出常用电路元件符号等。

通过学生自主钻研教材,并完成“课前预习”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看了教材就能够完成的。这样,学生内心中便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认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 课堂学习,着重指向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如:(1)串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2)并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完成探究后建立“相关链接”,进行课堂训练。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现出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的根本性转变。

三、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参与的全过程

“导学教案”是以纸质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每节课为8K纸的一面,教师以它为教案,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堂中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学生以它为导学案,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有更完整的认识,更加清楚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以达到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的效果,更便于学生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学生与教师互动参与的过程如下:

“导学教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教案上的要求,开展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以检查作为引入,并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给予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另外,了解学生对新课学习的认知基础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具针对性地突出重难点。对于教案,教师课前认真编写,课堂认真落实,课后总结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学过程及时反思,为下一次课提供更好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但由于“导学教案”的容量小,缺乏形象、直观、动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挂图、多媒体、录像、实验仪器等,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教师应把“课改”的新理念、新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启发者。

参考文献:

[1] 朱铁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詹玉华.如何教好新课程下的物理[J].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