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

阅读与理解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与理解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读与理解教案

第1篇: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42―01

一、注重启发,以点拨为主

新的语文教学观念要以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无论在阅读教学或写作教学中,都应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创造性地思考。教案中应体现这一点,重点是启发他们如何思考问题,用他们不成熟的思维看作品,用单纯的审美观去挖掘作品中的真善美,从而发展思辩能力。

语文只有“参考答案”而无“标准答案”,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只需注重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答案只要加以点拨总结,得出一个答题的方法即可,不必逐字逐句地去组织语言,去限制学生的思维。

二、重学法指导,使学生触类旁通

语文教学,按叶老之言,“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就是要求教者在教学中突出学法指导。在教案中,笔者始终把它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在讲解诗歌之前,先讲“如何鉴赏诗歌”;在讲文言文之前,先讲“文言中的几种特例”,即以专题形式先讲“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中常见的格式。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以理解,让他们多探求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讲授之前,都写出“教学目的”和“重难点”,给学生主动探求的空间。在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考题设置、思路指导,融方法于训练之中,重方法指导。

三、体现素质教育,挖掘大纲精髓

语文教学应树起素质教育这面大旗,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从指导阅读名著开始,陶冶情操;从指导背诵来接近古圣先贤,感悟他们的博大情怀,体味他们崇高的精神;从指导抒真情叙真事上,让学生向善从真,踏实做人。总之,在教案中体现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笔者的原则之一,这也符合德育为先的育人策略。

在考虑育人的同时,教案就要体现“教书”,在教案设计中,始终应该遵循《教学大纲》,因为《教学大纲》里的要求与重点往往是知识内容和教学任务的核心所在,能提纲挈领地给教师指明教学方向,构建教学框架,也是学生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范畴所在,有主有次,突出重点,强调细节。无论学法指导、板书设计、问题研究、导语设置等,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都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能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深刻理解教学内涵,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四、研究学情,指导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要以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定,不管课堂教学采取何种模式,关键是要学生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思,课堂教学就是以学定教。所以,教案的备写要考虑实用性,必须要对学生有所指导、有所启发。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先研究学生,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媒体的运用上要充分地思考,明确知道自己所要面对的学生,知道他们的基础、理解程度,根据具体的学情去设计教学内容,分层辅导,分层设计试题,分层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案为教学服务,教案才能真正有针对性、实效性,才能真正指导课堂教学。

五、以生为本,科学备写教案

教案备写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在把握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目标,要有明确的指向,明确课堂上要彻底解决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目标要在课堂上得到师生的认同,并沿着这个明晰的方向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教学内容。

教案备写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意识,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

第2篇: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

一、有效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备教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作为生物教师,为了做到上课有的放矢,备课前必须研读《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其次,全面深刻阅读理解教材。比如,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膜内阳离子减少膜外阳离子增多引起,而不是静息时钾离子膜外高于膜内。这些只有深刻的理解教材,才能认识到这一步。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所以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再次,准备上课需要用到的许多教学资源,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等。

(二)备学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课前,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接受着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首先要求学生主动预习。根据教师课前发放的导学案自主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内容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和听课重点等;同时也对“本节聚焦”问题进行预习和初步思考。预习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才会积极投入、配合教学,对疑难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讲,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从而为有效教学起到铺垫作用。其次,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备教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教师们需要仔细斟酌。首先,巧妙设计导入。在讲《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我播放了一段克隆羊多利诞生过程的视频,在学生的兴趣与疑问中顺利导入。其次,备核心环节---明确要怎么做,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通过核心问题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合理地安排学生活动。即这节课安排几个问题,什么时候提问,先后顺序如何。再次,备练习---精讲精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练习应该有目标、有层次、有重点、有拓展。最后,备变化---一些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往往会有“措手不及”的感觉,那么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测,做出应对的预设。比如对一些重难点,要多考虑几种教法,以防冷场。

二、有效备课的误区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或制作课件。著名特级教师,把写教案称为显性备课,把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称为隐性备课。显然后者重于前者。隐性备课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诸于文字。“内功”深厚的教师可以用15分钟准备一节课。“内功”浅的教师教案写得再好,也不一定能上好一节课。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等。而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写教案就是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二)备学生不是一句口号。学生的预习效果要提前检查了解。学生哪里有问题,上课前一定要调查清楚。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不同层次的学生里面了解学生的疑难点所在。根据学生的问题备课,这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例子,一个发展学生能力的“媒介”,不能唯教材是论,重要的是要举一反三。备课一定要把该学科与生活现象,或者该知识点最新发展动态联系起来。比如讲《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时,我给学生播放有关太空育种的短片,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三、备课的几点思考:

(一)深刻钻研教材

首先阅读课文,边读边动笔画出本节课需要理解知识点,然后对难理解的词语、句子,上网查询或同事之间交流,直到明白为止,把教科书“备厚”。其次,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老师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引导学生有深刻的领悟。例如在教学《神经调节》一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是传递。再次,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并亲自做一做,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以上是钻研教材的几个主要方面,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一环。

(二)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备课时,我们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比如我擅长画画,在讲《基因表达》一课时,黑板的板书我多以图画的形式展现,直观又好理解。也擅长做一些模型,讲《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胞核的功能,我动手用硬纸做了伞藻的模型。讲染色体时用电线和小夹子做演示道具,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善抓“主线”

一本书有主线,一节课也有主线。因此,教师拿到教材一定要“啃”教材,钻进去,找到这个主线,然后创意和设计。比如,《遗传和进化》的主线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位置-基因本质-基因功能-基因变异-变异应用,把握住这条线,《遗传和进化》学起来思路就很清晰。而《神经调节》一节是以反射为核心的,了解这一点每节内容都可以串起来,最后形成知识体系。

(四)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第3篇: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为此,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尝试很有必要。

1. 自主学习的特点

(1)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与教师讲授为辅。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教师可以运用所有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就必须给以讲解点拨。但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2)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

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

(3)学习信息及时反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

(4)教师教案的导学性和开放性。

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为此,我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教案”。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导学方案,学生根据“导学教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教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史料收集或讨论交流,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课堂上就少讲、精讲甚至不讲,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自主学习的课堂操作程序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应是: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以《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18 课《昌盛的文化》一课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教学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介绍佛教,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及对柳州有何影响?举例说明;(2)介绍道教,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举例说明;(3)司马迁是怎样写出《史记》的?(4)秦始皇为何要在其陵墓旁埋下巨大的军阵?问题的设计统揽全节内容,既有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难易适当,同时,结合地方史,历史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导学提纲是大问题,带有导学导读性质,学生还可以根据大问题来提出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 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3.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习历史、学有何用。历史的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已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我让学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历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我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哲学等方面介绍了学习历史的目的与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更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如在学习文化知识内容时,就联系语文课中学生学过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明白,要想去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真谛,离不开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我还常根据时事热点进行启发诱导,因为时事热点不仅为公众关注,学生也极感兴趣,把握一定的时事热点,结合历史知识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时事热点的产生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总是同某些历史事件相联系,以次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的因果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用爱感化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不只是“授业、解惑”,还必须投入情感。其实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有爱去教育感化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尊重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一方面我是这做的:一是避免采用引起学生反感的做法,如上课过于严肃,对待学生不公平,责骂、挖苦甚至体罚学生,采用高压手段逼学生学习;二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应有的人格尊严;三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每一位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角。

4. 自主学习的注意事项

(1)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备加关心,适时加以启发点拨,而不能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

(2)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

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 ,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勇于提出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如讲“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一节时,我提出:“秦始皇为何要在其陵墓旁埋下巨大的军阵?”引发了学生的一场小辩论,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并深化了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这样做不仅对学生理解教材开拓了思路,而且为学生明天走向社会,研究新情况,发现、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这是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基础。

第4篇: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

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和体验。课件的内容优化,是指对主要来自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案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将其转变为能够发挥演示课件优势的教学内容,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课件内容的组织

演示课件是配合课堂的讲授、讨论、示范等活动的,总体上是一页一页按顺序呈现的,是直线程序结构。如果在设计课件时合理划分内容,利用软件的超链接功能,改变单一顺序翻页形式,就能够实现选择分支的“总―分―总”呈现效果,引导课堂的双向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结构,对课文的学习形成整体的印象。

如上页图1所示为高中语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件,该课件的目录页分设七个栏目,单击进入相关内容页。在每个栏目内容的末页,通过添加动作按钮,将演示课件的流程返回到目录页。如后面的图10所示,单击“课文解析”页的目录按钮,可链接到目录页。

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在许多教师的演示教学中,课件整页整页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文字,取代了板书和课本。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从阅读教学内容中选择并改造内容,使之适合演示课件呈现,避免直接套用课本或教案。

1.选择有必要和适于表现的内容

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对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课件页。该页先呈现与课文情境相近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然后单击呈现课文的文字作为对比,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教学目标来看,页面的图文描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章中字、词、句,是必要的和适合的。该例的不足之处是使用了现代农村景象的图片,与课文的背景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形成与课文相应的审美体验。

2.提炼和呈现内容要点

阅读课上的主要阅读材料应该是教材上的课文。课件展示的文字材料,应该是课文内容的要点和结构,用来支持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给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因此要避免呈现连续文字材料的页面,如整页的课文、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具体的做法是分解和概括文字材料,提炼出要点,然后再简化为层次清楚的列表或表格样式,充分利用软件的图文效果呈现,如上页图3所示。阅读教学的课件不可避免地要呈现课文内容,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要避免呈现大段的课文,而要呈现选段或重点句。

在初中语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的课件中,将课文中描述云层变化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简化为表格,更直观地呈现不同类型云的形态特点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归纳理解(如上页图4)。

对于诗歌或必须分句讲解的古文等,采用分解为句子的方式,用列表的形式呈现。例如,使用留空行,逐句对照的形式呈现《离骚》的课文与解释(如上页图5)。

演示课件要尽量利用层级图或流程图等样式的认知组织图来突出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认知组织图是在文本内容提炼概括基础上设计的示意图形,其中明晰的图样传递基本关系的信息,简洁的文字起着补充说明和引导思路的作用,而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能使示意图形更为生动鲜明。例如,在图6中,课文结构的要点是教师单击一次,呈现一项,使课文的梳理过程成为赏析讨论过程,并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课件内容显示的考虑

1.用图像强化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意义建构,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体验,因而是以文为主的。但是恰当地利用图像,能提高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扫清阅读障碍,使阅读更为深入。演示课件呈现的图像有三类。其中的主要类型是能够说明和解释文字材料含义的图像,即解释图像,用以弥补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连接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产生阅读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增加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针对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对云的详细观察而感性经验不足的情况,用图7“积云”课件页的图片作为解释图像,呈现积云的各种形态及其变化。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解释图像只适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感受,以及需要诱导学生把已有的实际体验提取和组织起来的情况(如图8)。

阅读教学课件还会用到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代表图像是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图像,如《林黛玉进贾府》课件页上的林黛玉的画像(如图9)等。恰当的代表图像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和引发联想的作用。

装饰图像是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图像,如图5《离骚》的课件页上屈原的画像。恰当的装饰图像也有一定的营造氛围和激发兴趣的作用。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不能直接帮助阅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在滥用动态图像时更是如此。所以,内容显示要避免滥用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注意慎用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代表图像。

2.慎用背景音乐和配音朗读

阅读是在教师的范读和引导下,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学习的。要避免使用纯粹为了使学生愉悦的声音。例如,有些教师在关于古代诗词的课件中插入古香古色的背景音乐,或是加上配音朗读。这些元素的使用通常不会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反而会增加其认知负担,或是分散其注意力。因此,除非有烘托气氛的必要,或是作为作品鉴赏,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谨慎使用声音元素。

3.注意关联信息的整合呈现

阅读教学课件呈现的内容成分都是相互关联的,如课文要点及其解说、配合图像的文字、总括图与分解图、各层次标题与其内容等。这些有相关性的信息成分,如果呈现时在时间或空间上是分离的,则学生自己必须耗费精力把它们在认知结构中整合起来。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使相关图文放在一页中。而课件页面的容量是有限的,从呈现效果来考虑,页面图文也不能过于密实,为此要分解教学内容,以便减少每页呈现的材料,同时要利用链接、按钮等功能。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的“课文解析”页中,将情境图片、古文段落和对应译文都安排在一页,其中译文是单击后呈现的(如图10)。

第5篇: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是改进备课方法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现实中许多教师却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备课就是抄教案。在备课时不去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不去认真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不去仔细琢磨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不去思考什么地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怎样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只是把备课当成单纯地写教案而已,只求形式上有教案,不求有能够解决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符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教案,以致备课笔记上写的是一套,课堂上实施的却是另外一套,造成课堂教学中“蜻蜒点水”或是“漏洞百出”。

要想真正的备好课,我认为,首先,在编写教案之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合理地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二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知识特点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目标,也要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三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四是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五是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适合教师自己和知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其次,编写教案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精心安排复习内容,有针对性。二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准确、明了、精炼,用最少的问题覆盖最多的知识,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三是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错误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四是设计高质量的课堂练习。最后,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是改进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全课总结、布置作业。这种课堂结构还适用于现在的课堂教学,至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显得过于呆板,没有活力,成了教条主义,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地取舍或颠倒前后顺序,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进行合理地调整,使我们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1.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新知的教学、巩固练习。但是有些教学环节则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取舍,从而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更流畅。如:有的新知在复习旧知过程中就很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此时插入“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就会显得生硬,就会打乱学生的连续思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时的导入新课就显得多余了,此时就要省去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

2.合理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老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是改进教学方法

学贵得法,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每一位老师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要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特点、学科方法及其作用,对本学科学习进行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学。教师树立学生可以学会的观念,帮助学生制订自学方案,解答学生疑难。以课堂作业、来回巡视等手段督促学生自学,最大限度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鼓励学生就学科学习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顺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3.优化练习布置,巩固转化学生的知识。练习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

4.优化教学反思,改进提升教学水平。“教”的反思是指导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写好课后记、单元后记、学期总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学”的反思也要形成文字,要有改进的措施。加强师生双方的反思将会使教与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前进。

第6篇: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

关键词: 课前精心准备 教师素养 授课教案 课前预习 研读教材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等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一、教师在自身素养上要有准备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思维敏捷、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厚的理论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是实现课堂有效的基础,也是有效课堂对教师的内在要求。它要求每一位教师多研习教育专著,熟悉新课标和教材教法;多学习名师的教育随笔,观看他们的课堂实录,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勤练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等教师基本功,以提高教学素养。

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前苏联教育家曾这样描述:“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无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多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情,这点是应该记住的。”可见,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形形的道德现象交织在快速发展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教师在授课教案上要有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备教材。备课前,教师应反复通读教材,用心解读教材,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在本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备课,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上课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钻研《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等。因此,教师要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资料,及时了解学生所学内容及已有知识,理解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及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比较合理、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正是有了教师精心的教学准备过程,才能使课堂教学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差错的发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应用学到的基础知识,摒弃长期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实现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形成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课前预习

语文课要重视课前的预习。预习包括很多方面,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首先,明确目标,引导激发课前阅读的兴趣。开学初,学生拿到课本要做的就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阅读课文,解读文本。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阅读,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想要提高对话的有效性,事前的功课要做到家。仅仅利用课堂短短的40分钟进行有效阅读是不可行的,讲文之前要布置学生读书,“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及言外之意”。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被大家看重,甚至流于形式。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们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他们自己摸索出学习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四、认真研读教材,发挥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

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生命的质量,譬如与植物人。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高其生命的质量。人类发展史表明,生命质量的提高与优质教育成正比。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老师的眼里有学生就会既教书又育人。比如,学了《狐狸和乌鸦》,兴趣盎然的孩子,一放学就在操场上、墙壁上随手“涂鸦”,我就建议校长开辟一面墙,当做学生的“自留地”,让学生任意“耕种”。学生不仅在那里放飞了想象,张扬了个性,而且解放了身心,收获了自由。既教书又育人的本意在于直面功利而又超功利地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打底子,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同时还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自己。殊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一样可以“影镜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

参考文献:

第7篇: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

学案导学这种方法已经被许多地区成功演绎,在这种模式中,第一步,学生依照导学案,根据步骤指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从而了解教材内容。第二步,分析学案中提供的其他情境材料,按照要求完成相关设问。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有专家强调,导学案不是教师的教案,重点不是如何教,而是指导学生如何学。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案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正确认识了导学案后,我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就开始注意研究学法,不用教案来替代导学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习惯,在导学案当中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环节,比如说“知识抢答”、“他山之石”等,前者主要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而后者则是摘取一些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名师讲解等开拓学生的思路。总之,一切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将学习形成习惯。

二、站在学生角度设计导学案,要做好前期准备

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一方面应依据新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另外一方面就应该分析和把握好学情。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因此忽略任何一方面,都无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学案。

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教师就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仔细揣摩课程总目标、分目标及内容标准,仔细阅读教材,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进行设计。想让学生学会如何学,教师就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情境提出问题,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相统一,最终让导学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站在学生角度设计导学案,要遵循认知规律

在教学当中,我了解到优秀的导学案应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一要有启发性,二要有层次性、梯度性。

所谓启发性,在教育方法上亦称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要让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更要紧跟时代的潮流。简而言之,就是要具有时效性、生活性。

所谓层次和梯度,我的理解是,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兼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做到循序渐进。一开始设计的问题太难,把学生的积极性打压下去,课堂气氛受影响不说,也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导学案的设计一般要由简单的材料或问题开始,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解决,这通常适用于导入知识点时运用。然后,设计需要学生看书解决的内容,培养学生自觉读书、收集信息、归纳知识的能力,再一步步上升到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思考,甚至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讨论才能解决,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8篇: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

一、为语文教师的教研提供帮助

1.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熟悉数学课程标准,掌握教学内容

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精神财富,就必须在教学大纲精神的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网络也提供给我们这个环境。在网上,多名有识学者对各门学科的大纲要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其优越性和不足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他老师可以赞同,更可以反对,自己的意见可以及时地反馈到网上。以前若是遇到知识上的盲点,其探讨的范围是狭窄的,而如今,只要你在网上提出疑问,诸多解释就会纷至沓来,转天便有大量的信息传来,使问题迎刃而解。网络使天南海北的距离缩短,各地老师足不出户、共同探讨已成为可能,使以前一位老师或是一个区域内的老师闭门造车的时代终结,而这些发表、探讨、争论等,其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教师对大纲的深入认识,具体掌握。

2.教师可利用网络掌握教材目的、要求和重点

教师驾驭教材,是指教师在钻研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自觉地意识到所教的内容,是使学生明确什么,突出什么,解决什么,能抓住重点,解决疑点,突破难点,使教学内容有效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网络在此方面对于教师的帮助是巨大的。

3.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

备课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前闭塞的教学时代,教师通过固有模式的教育学,所掌握的无非是讲授法、讨论法等等,即便某位老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钻研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因为时间、空间的局限也只能“独自享用”了。但现在,只要你找到相关的网站,多种多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多如繁星,目标教学、实验探究、三点一线、三元式、创境导入……比比皆是,而相关的论文、探讨、专题研究更是堆成山的杂志所无法比拟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时代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共享,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准备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编写教案、制作课件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对于能否上好一节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拿语文学科为例,以前的教案无非是识字、阅读、分析、巩固,使得整堂课乏味、平淡,但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大量的历史、科技等最新资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认识文章背景,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环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二,网上优秀教师的教案更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为优化教案、转换思想提供了依据。

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创设情景,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质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唤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比如搜索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学生通过网站,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网上在线自学,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通过网上与他人交流沟通,向他人寻求帮助,探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具有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

三、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

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收新鲜资料,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多媒体教学能成功地解决这个难题。。

第9篇: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满足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能满足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肩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

学案与教案有区别,教案只是教师个人用以施教的方案,它服务的对象是教师,在内容设计上主要突出教师的教学行为走向。教案的着眼点是教师将讲什么和如何讲,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学案导学是一种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学案既能反映学习结果,又能体现学习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教案”改“学案”,实质上起到了促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作用。

学案导学对打造高效课堂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案导学”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学案导学”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解决的是“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制“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再次,“学案导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改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实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如何编制学案呢?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体现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确定学习目标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和知识性与思想性及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中还应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跳一跳能摸得着”。

第二,知识构成。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1)基本线索和基本框架,即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2)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材料的应用分析归纳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在编写学案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作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史料,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创新空间是很大的,比如探究题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第三,学习方法。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针对每一道思考题教师都设计了一个解题思路,教师从解题思路上给学生思考角度的启发,使学生做到收放自如。

第四,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训练题的设计,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是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检查。选做题属于拓展延伸题,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做,实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