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范文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第1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范文

一、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困惑

1.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突出的矛盾。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在教学中有效互动,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我区许多学校都在拼命赶进度;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因需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学学生到底能够掌握多少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2.有的教师由于是初次接触专题史而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以学生知识基础差为由对专题史教学产生排斥心理。

3.目前的课改有一种不好倾向,一提到新课改教师就不敢讲,因为讲多了被扣上“满堂灌”、“一言堂”的帽子。在这种误区的驱使下,“少讲多活动”成了“有效”实施专题史教学的“法宝”。其突出表现在:一堂课改历史课上教师只讲10~15分钟,余下的时间由学生过多地进行“输赢式”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扮演活动、观看历史影视片活动、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活动等。

4.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之间出现矛盾。学生不适应新课程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由于受中考制度的制约,升入高中的学生其历史知识出现空白和盲区。而新课程的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许多知识的专业性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缺乏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也是其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从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对广大

一课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本课涉及了哪两个盛世局面和哪两个皇帝?隋朝有哪一个盛世局面?涉及哪个皇帝?由于总结时把前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上述问题。运用总结归纳法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列表归纳

列表归纳法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列表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把握历史重点知识,做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中的列强侵略史后,我把近代史上的名称、起止时间、签订的条约、造成的影响等内容进行列表归纳。其内容如下:

在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活用归纳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2).

[2]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4).

第2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引言

中国的应试教育历来备受世界的关注,学生的惰性思维和惯于接受而不是思考向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忌。而今,历史课程的改革也已走进了课堂,生机和活力已成为当下历史课的主题,学生的积极参与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于整体知识的统筹和架构能力是当下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历史执教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高中历史课程能力的培养

1、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概述

所谓批判性思维,即指在思维活动中能独立思考,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确地检查思维过程.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品质。判是为了突破规则,敢于向定论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一切认识成果(包括优秀的文化成果),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过这样的论述:在适当的条件下,95%的学生能够高水平掌握所学的内容,许多学生未能取得优异成绩.原因不在于学生智力方面.而在于他们没有得到适合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他认为“内部机制的唤醒”,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帮助”。只有在“批判意识”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其内部激活机制始终处在“蒙昧”状态,窒息了学习者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降低了学习应有的效果,摧残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一份调查显示“我国21_4%的学生在课堂感到紧张、压力很大。只有48.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愉快、宽松”。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充分识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独特个的表现要能接纳。

其次,善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削减和消弭学生的“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创设各种有利学生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善于发现,敢于提问,乐于思考,让课堂成为学生敢于批判性学习的主阵地。

最后,营造快乐、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奏要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民主,学习方式自由,师生的个性能充分展现。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束缚,敞开心灵、激荡智慧、畅所欲言,从而大胆地思考、大胆地批判。这里的“批判”是学习主体的内在“反省”状态和倾向,它的价值不在于解答了多少道题目,而是内化、重新建构和扩展了多少知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惰性的局限,以敏感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所感、所悟中体验挑战的刺激、成功的喜悦。

2、归纳能力的培养方法

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有让学生在针对性的实战训练中,才能通过不断的教训与经验总结。去巩固与强化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而去提升学习该知识所必备的能力,也即把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统一起来。因而,需要从训练的方法上人手,把学科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应对高考有机结合,既要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按照任务的难度梯级去给学生布置训练任务,实现一举多得。

首先,按学生兴趣度训练。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学生开始时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因而,要从学生的兴趣人手。第一,要在学生中深入调研,了解学生对哪一类的事件感兴趣,这样可确保训练的针对性。教学不能是教师个人一厢情愿的行为,最起码应立足于大部分或者多数学生的兴趣点。第二,要把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进行分类。不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就适合作为训练内容的,如在事件的焦点时期,所有的学生都感兴趣,却不能作为一个训练的内容展开。因而,要注意分类,如哪些是一般性的知识,哪些是教学中的难点或重点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三,要密切与学习进度结合。任何训练都要与学科教学相关,在确保训练拓展弹性的基础上,也要保证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如超越教学进度、打乱整个教学计划等。

其次,按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要求训练。虽然是能力训练,但还是要注意与高考结合起来。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在高考中有所体现。因而,在训练中也要注意三结合。其一,把历史知识的归纳综合训练与高考类型题目练习相结合。教师在训练时,要提前把训练形式做好,尽量与高考模式贴近。虽然是能力的训练,但也要与高考的任务结合起来,实现双赢。其二,与教材难点和高考难点突破相结合。这些难点,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采用多种可能的形式领着学生去突破,然而由于如此被动的学习,学生们还是会有夹生现象。在这种能力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去按照自己的思路寻求突破,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可以达到知识的强化,也可以实现内驱能力的提升。

其三,与重点强化相结合。无论是教材中的重点,还是教师根据经验总结出的重点,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外,一般很少有其他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将能力训练与重点的理解与掌握相结合。通过它们的整理,可以把一个单元,或者一个历史时期的重点知识归纳在一起,更直观,线索更清晰。

参考文献

[1] 高国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教学与管理,2011(31).

第3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效果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53

根据新课改的的精神,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对一些史实的关注和了解,吸取历史经验,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历史学习在人们的原先的脑海中就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在讲解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高效学习,并能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来,使自身学习能力更进一步。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自身教学乃实践做简单的阐述。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思想

新课改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的要求,在战略的高度上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灵魂,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质量。而教学理念能否得以全面实现,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其全面贯彻落实。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们必须摈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思想,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并竭尽全力去贯彻、落实。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特点,重点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加适应时展是需要。那么,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让学生学会生活。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句话也就意味着,现代教育要保证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活、工作中能健康发展,具有优秀的品德以及健全的人格。

2. 教育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性就必须先让学生学会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探究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并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升。

3.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前提。教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材、课外史料素材等,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学习见解,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笔者相信广大历史教师定能在落实新教学理念上有更多的收获与理解,使教学效果更进一步。

二、注重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及效果,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收获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习同仁们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总结,浅谈一下自认为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以供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交流、探讨。

1. 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历史教育的学科价值。历史教学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单纯的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某一历史评价方法和拥有历史评价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历史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积极健康的态度、情感,以此凸显历史学科的教育作用和人文性。以《》为例,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发生的原因、时间、意义等,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居安思危意识以及忧患意识;学习英雄先烈们的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

2. 鼓励学生思考,适时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自主思考能力是学生发出、突破、创造的前提。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就更谈不上创造。学生在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做到能独立思考才能完成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精心做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课本知识既要讲清,又要学会“留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去独自思考、探究。另外,对讲过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带领学生实施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 健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证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环节,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丰富评价方式。我们不仅仅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评价形式,还可以采用对话评价、论文评价、活动评价的方式。

三、优化课堂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课堂练习是检测本堂课教学成果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但笔者注意到不少的历史教学课堂缺乏课堂检测,即使有随堂检测,也只是应付了事,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检测的重要性,随堂检测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做适量的练习,同时,教师优化习题的讲解,力求对习题的讲解做到讲得清晰、精当,从而让学生尽量避免脱离实际、机械背诵、抄袭作业的情况。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历史课堂

第4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学科素养 反思教学

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高考历史全国卷顺应了这一目标,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标准,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一节历史课达到有效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一节课45分钟,既要做到讲授知识的脉络,又要理解知识的实质、认识知识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难度之高显而易见,故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老师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在课堂中通过“读、问、讲、练、思”五环节的渗透,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方能更好地应对全国卷的考查方式。

首先,教师应解读课标,整合教材,明确一堂课的核心知识。

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市面上的教材虽有多个版本,但课标是王道,是教师以不变应万变的起点。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懂,教师课前的备课可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的学生学习任务紧、时间有限,不可能要求他们泛读,需要在教师整合教材之后布置给学生精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节省时间,二是突出重点,三是加强印象。故而老师是学生指路人,说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让他们快速抓住知识的主干。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首先布置给学生阅读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小节,要求学生认识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及近代生物学的成果。这个阅读任务只是泛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在授课环节,本小节不占用太多的时间。对于书本重要的知识点――生物进化论,授课者采用导学提纲的模式,提前发放给学生。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设问精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做铺垫。阅读方式有课前和课上、课后之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课前预习阅读的方向。

其次,重视课堂提问与解析,引导学生回答与思考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何一般是用考试成绩体现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才能相得益彰,关键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否达到最大的共鸣。故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专注力、理解力,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史料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所有方法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问。提问得当与否是最考究历史老师的教学智慧的,而提问后对历史问题的讲解分析是最考究历史老师的专业积淀的。所以要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历史老师必须课前研究好教材预设问题,精心铺垫,以问题为先导、分析讲解为辅助,师生共同合作生成有效课堂。

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中,授课者把设问的环节重点放在第三、四小节。采用史料辅助,通过层层递进认识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达到小设问推动大主干知识讲解的目的。

如分析第三小节达尔文进化论历史影响,引导学生从对欧洲和中国社会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

1.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师:展示幻灯片

材料一: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恩格斯

材料二:达尔文了那种把动物植物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 ――列宁

材料三:一些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理论家抓住这一完全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观点,用其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依据它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成功的个人和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在这一推理的基础上,斯宾塞等人证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世界是自然科学法则不可避免的结果。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师:启发学生阅读幻灯片的材料,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提问学生,老师点拨、得出结论。)为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否定神创论,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成为西方殖民国家宣扬种族优劣、弱肉强食、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

2.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师:达尔文进化论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该理论传到中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触动。请看严复《天演论》中的一小段话:

课件展示材料:《天演论》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在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而终“胜天”只要人治日新、变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种族就可不坠,此所谓“存亡生死,其权仍操之我手”!因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思考严复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达尔文进化论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请同学回答,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归纳能力。)

师:中国的维新派思想家们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危亡下,思变图存成为了主题,正是由于借助了达尔文进化论,维新派宣传变法图存,达到了解放思想、开启民智的作用。

如在第四小节分析进化论提出的时代特征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课件展示: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去世,根据20名国会议员提议,被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睡在牛顿身旁。而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被烧死。

师:两个人的不同遭遇体现了时代特征的不同,请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归纳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的时代特征。

生:(根据幻灯片提示回答,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政治方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的确立与发展。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以阅读史料――提炼观点――归纳影响――认识时代特征为主线索,分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认识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总结得出16世纪布鲁诺的遭遇与达尔文遭遇的不同归结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该环节既强调设问引导,又考究教师的分析讲解。一堂有效的历史课堂绝不是满堂灌或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舞台。

再次,强化试题训练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基于学生的年龄和接受力,课堂教学手段应多元化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所有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故而一堂课应尽量安排训练时间,不一定追求试题的多,而应该注重训练环节,考查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是手段的运用,有效才是教的真谛与归宿。虽然作业是课后必做的项目,但随堂训练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随堂训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随处可见,新课教学的史料设问分析、知识授课结束后的试题演练都是训练的方式。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主要采用史料教学的问题教学法展开授课,教学过程本身已经体现了读、问、讲、练四个环节。可见这四环节的运用既可单一操作,又能同步交叉运用。

最后,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环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讲的是要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完善自身的发展。教学中常讲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教材难易有别、学生水平有差,教学方法侧重点的运用应有不同。故而课后追思课堂教学操作是教师调整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整合了教材,略讲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重点突出进化论的影响,难点突破19世纪的西方社会特征。主线虽然清楚,但设计的知识范围涵盖了必修一二三的知识,对于高二学生而言知识跨度过大,在记忆力和理解力尚未强化的基础上,要理解进化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下西方社会思想解放、教会特权已被摧毁、西方理性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等相关知识,难度非常大。所以本堂课教师应对重点知识概念、相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详细阐述,而这些通过这五个环节的落实得以实现。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通过有机渗透“读、问、讲、练、思”五环节,方向明确操作可随机整合,既能突出重点又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诚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历史学科的同仁们长远规划、小步伐踏实前行,才可能帮助学生走过荆棘密布的艰难征途,在全国高考卷的考查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中小学教育》(月刊)2011年、2012年合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第5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范文

一、“看、讲、写、练”复习的应用

高中文科班的历史复习课,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打基础。如何上好这一阶段的课,是每位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看”是指学生看书,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列出一章的信号提纲,根据信号提纲,记忆基础知识。“讲”即在学生初步熟悉一章内容的基础上聆听老师讲授,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重点和难点;2.要讲带有规律性的、前连后挂的内容,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 3.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型。“写”即教师在黑板上将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的信号提纲写出来。信号提纲应反映: 1.本章或本节的前后顺序; 2.各信号的内在联系; 3.重点要求简单明了,既不丢失要点,又要有系统性。“练”即在完成三个环节之后。为了强化记忆,以教师拟出的练习题为中心进行操练。一堂课、一个单元的效果如何,一般要在此环节经受检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压力地进行自觉复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接受从学生那里反馈来的信息,了解学生知识上的漏洞,以便及时查缺补漏。

二、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全面复习

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对中学课本就要掌握透彻。不管是课文目录、年表、地图,还是正文、注释、插图,都要认真熟读,准确把握,千万不可孤注一掷地猜题、押题。应先统观全局,勾划出历史知识的基本轮廊,然后在复习单元、章节内容时,弄清其在整体中的位置,把片断的内容纳入历史知识体系之中。历史事件可分成原因、背景、内容、过程、表现、结果、意义、影响。对构成历史基础史实的人物、地点、时间等应重点记忆,反复巩固。只有这样,才能以基础取胜,靠苦战过关。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高三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复习时,教师要善于选择复习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如为使学生对早期资产阶段革命的特点有一个科学认识,在复习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请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围绕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甚至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归纳整理,把握规律,抓住特征

为了做好灵活性、考能力且富有立体感的题型,在高考历史复习时,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章节体系,以各种方式把同类问题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归类串联,整理成知识网络。即弄清不同类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这有助于把握其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再把古今中外容易混淆的史实进行分析比较,弄清此事物与彼事物的本质区别。

五、认真分析,掌握技巧

对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有关知识要抓实、抓全。对重点知识,具有共性和启发性的内容,要进行加工整理,组合重构,纵横贯穿,有序贮存。要善于从众多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加以总结、比较,得出正确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力争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逻辑性等。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将历史问题中的信息、情境、内涵等加以鉴别、归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加以分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说明 、论证。不仅如此,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加以分析和评价,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应从他所处的时代来看待他,分析他的功与过。

历史的领域是广泛的、综合性的。它叙述和分析了人类的各个领域中追求和奋斗的活动,从社会、政治、科技、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研究家庭、团体、国家、民族及世界上的各种人。对上述五个方面人类活动的分析,要注意把它们放在历史的时间和地理位置上考虑。

第6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范文

一、误区

1 面面俱到,杂乱无章。不少历史教师由于存在不放心的心态,把新教材上删掉的史料及观点又一一罗列、补充,以致一堂课的容量过多。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问题多多:重点内容不突出、主干知识不明确、基本线索不明晰等。原本也许并不复杂的历史知识,就这样被人为地复杂化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倍感吃力,对历史的厌倦情绪油然而生。

2 照本宣科,学生兴趣不足。很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重原因和影响分析、轻过程渲染,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情感调动,照本宣科,课堂语言平淡乏味。殊不知,爱听生动感人的故事,爱听精彩、幽默的情节,是当今高中学生的普遍心理。课堂上,有些教师虽设置了问题情境,或进行了适当的提问或互动,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给学生自主归纳、概括、提炼的时间得不到保证。难怪不少历史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昏昏欲睡者多矣。有学生感慨:“历史课没趣味,课堂很压抑,听课好烦哦!”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就这样被扼杀了,历史学习成了索然无味的事。

3 为考试而教,拔苗助长。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不少教师欣喜若狂,举杯称庆,幸灾乐祸。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后,好多学生兴高采烈,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是的,国际视野、史学素养、人文精神、理性意识、明辨是非能力的缺失,在当今师生中并不少见。将历史学习过早地与高考结合,为考试而教,拔苗助长,过分在乎考试技能提升的历史教学屡见不鲜,这就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学生的视野被局限在课本、材料和试题之中。

二、矫正

1 合理取舍,注重实效。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课程标准,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合理取舍。教师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再进行微观重点探究。宏观把握,需明确该章(或节、课)主要讲哪些主干知识,以此提纲挈领、理清头绪。微观探究,需侧重讲清主干、重点、难点知识,并通过联系,建立主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究本溯源,通过比较,弄清易混、易错点。

2 激趣启思,因势利导。浩瀚历史中有好多逸闻趣事可以挖掘,历史教师如能发挥语言艺术,把学生带到异彩纷呈的历史场景之中,学生是没有理由不喜欢历史的。

我向来在课堂上注重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力求把历史课上成《百家讲坛》的形式,讲出“活”的历史、“动”的画面。我常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切入,眉飞色舞地讲述跌宕起伏的过程或情节,激趣启思;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因势利导,多给他们穿越时空的机会和体验、感悟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常让学生心随情动……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痴迷,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究历史的热情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第7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范文

教师篇

当前,教育部正研制新的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和运用?面对全国卷试题的特点,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应对?这也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而高考“遵循教材”―“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高于教材”,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视野的高度、宽度在哪里,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边界就在哪里;备考复习的程度在哪里,高考的效能就在哪里。

因此,备考一轮复习,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储备,教而有道,才能立足于正确的备考方向。

1.对照考纲明确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课程标准或考纲中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再现和整合,也不是四项基本能力的点到为止,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思路和措施,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提升复习质量的基础。

如衡水中学备考中的如下目标就可以很好指导教师的目标思路。

史实――对基础知识储备和基本历史概念的落实。

史通――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做到纵横贯通。

史论――对历史知识的说明和评价,做到史论结合,论从

史出。

2.制定合理有序的教学计划

计划不仅仅是进度表,应是时间、知识、能力的有效统一,才能有效控制教学节奏、教学效果,掌控学生学习进度和程度。

如2015届高三备考中青岛市城阳区教研室历史学科要求制定的教学计划配档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计划的形式主义。

3.熟识历史学科素养,全面指导一轮复习

统观2016年高考全国卷试题,各个学科,各套试题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比较隐性。大多数题都不只是考查某个单一的核心素养,而是综合考查多个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全面掌握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运用和考查,才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可以参考这几篇文章)

(1)历史学科素养内涵。

(2)2016年考题学科素养对照。

(3)例题解读五个学科素养。

课堂篇

1.优化复习模式

一轮复习基本思路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通史。可以采用宏观―微观―宏观的复习方式,由线及点先单元再每课,再由点到线由课到单元,并适度淡化三轮复习界限。在一个知识体系下展开复习,再对知识点进行精雕细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小专题总结,更便于学生把杂乱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提升化。

案例 如必修一 第一单元在进行基本复习复习过程后,可以适当进行小专题链接。

(1)通史链接: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折射出的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

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

(2)横向链接:

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代希腊时期的比较。

②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

2.深化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是复习、考查的重点知识,一轮中不仅要识记、区分、理解主干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深化。

案例 必修二 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第一步 学生自主归纳概括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步 材料解析: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

第三步 多视角认识近代经济机构的变动。

第四步 主干知识延伸: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特c和认识。

第五步 经典考题针对性训练。

如此,既可把握基本知识点的线索,又能提升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

3.拓展、延伸知识空间,增加、研读史料教学

第8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范文

关键词: 高三历史复习课 分层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可见,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这是当前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突出课题。几年来我校大胆改革,全力实施“因材施教”策略,大力推进分班体制创新和分层教学改革,大胆实践“三化”机制创建,做到“差异化”分班、“标准化”授课、“个性化”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信心、学有进步、学有所成,同时也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我在长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就必须改革僵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总之,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高三复习一般情况下都是分为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我们就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我校情况,符合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五个环节:同步异步课前检测―回顾建构―典例分析、重点讲解―巩固测评―评价总结,通过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意向心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而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分层指导和有效组织,实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课前检测环节

课前检测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便于根据检测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担心检测的结果不好,所以上课必定会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课前认真预习。长此以往,教学质量必定有保证。怎样进行检测?针对哪些问题进行检测?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保证检测的高效性,教师在备课环节必须下足工夫。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异步复习主要复习那些和本节课内容息息相关的已经复习过的重点知识,同步复习就是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的检测。检测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小篇子限时练习,投影片方式抢答,上黑板进行板演……这些都是我常用的方式。

二、回顾建构环节

布鲁纳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回顾建构就是根据史实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共同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并把一个史实、一个单元、一个章节或一个专题的内容纳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只有教给学生知识结构,才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获取新知识,知道从何入手。只有形成正确的知识系统,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一个完善的认知结构体系。构建知识框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普遍采用自主构建的方式――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然后师生共同修改,这个环节是明确复习目标、复习重点的环节。

三、典例分析、重点讲解环节

一轮复习绝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教师有意识地点拨引申是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将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将知识迁移为能力,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过程。在学生初步掌握知识结构,思维处于临界状态下,教师精心设置教学中的思维材料、进程和方式,运用多种点拨方法刺激学生大脑,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思维亢进和起伏状况,完成思维上质的飞跃。

典例分析必须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创新思维的兴奋点,采用创设历史情境、课堂讨论、置疑设问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辅以教师的画龙点睛,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能力,把历史现象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例如《的胜利》一课,我们就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四、巩固测评环节

巩固测评是教师实施调控的重要手段。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训练学生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引导他们探索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在于及时掌握教学现状,了解学生通过教学是否掌握了教材内容,是否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为矫正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和可靠的依据,提高矫正教学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反馈调整的方式可以是课堂训练、课堂提问等。

五、评价总结

第9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人们在实践和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怀疑、探索的心理状态。哈佛校训引用了主教曼德尔克雷顿的话:“教育的真正目的之一:使人常惑常问。”即教育要追求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疑问是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的先声,是科学发明创造的台阶之一,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这一误区,往往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使其感知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十分低下,甚至把没有问题等同于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三维目标里,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课改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同行们都在不懈地探索试验,本文也就这一问题,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愿同仁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1.科学阅读教材,养成追问习惯

教材只是众多教学资源中的一种,但却是大多数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资源,是学生最核心的资源。阅读教材有助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但当前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看教材,没有形成科学阅读教材和钻研教材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科学地阅读教材,让他们善于在阅读中进行追问,培养问题意识。

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例,比如该课教材第一段第一句:“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短短的一句话涉及到了时间——约五千年前,地点——黄河、长江流域,人物——原始居民(隐含原始社会末期这一过渡时期的信息,深挖掘有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事或现象——早期国家起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素,即“是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历史教材是,先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同样是上一句,可以追问早期国家为什么出现?为什么说它是国家?有些问题学生利用教材即可解决,但有些问题学生必须到教材之外去想方设法、多途径地寻找才能解答。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然,探索是无止境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现实也不允许他们在一个学科上花去太多的精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提出的问题当中做选择与取舍,依照当课要求,首先根据当课重点内容,决定问题解决的先后顺序。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科代表和小组长收集、整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归纳出若干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教材,让他们注意教材编者对问题的回答,并对此回答提出看法或评价,鼓励学生质疑。比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学生提的问题各个层次都有,绝大多数在他们再次阅读教材及互相讨论中都能解决。如“为什么是秦而不是其它的诸侯国来实现统一?”学生结合初中所学,互相提点,共同探讨,基本能够解决,教师适当补充即可。但有些问题就比较深刻,也很具有现实意义,如:秦的疆域那么庞大,秦中央如何有效控制郡县?为什么他们愿意接受君主一人专制?这些问题纯粹依靠教材难以解答,因此教师需指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究。总之,“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问题教学,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在发现与解决中的实现个人的进步与升华。

2.巧妙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教师本身往往也不善于发现问题,更何况学生,更有力所不殆之处,因此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形成问题意识。创设情境的方法,同仁们多有研究,本文就不再赘述。然而,是否教师创设的情境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都能为之兴奋,为之灵机一动?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怎样的情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个人认为,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事半功倍。

例如在上《卓尔不不群的雅典》一课时,笔者从奥运会的马拉松项目讲起,这是我们学生熟知的。根据这个故事设问:为了向雅典人报告胜利的消息,斐里庇得斯拼死跑回雅典,假如是你,你会这么做吗?多数学生认为既然已经胜利,晚点知道也无妨。但斐里庇得斯却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什么?这个事实,就跟学生目前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并与中国现实做了比较,发现:雅典不仅仅是给了每个城邦公民管理自己国家的机会,而且还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去行使自己主人公的权利,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因此我们的许多国民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入手,最后又回归社会现实,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升华了学生对我们社会的认识,同时因耳濡目染于问题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追问习惯,形成问题意识。

3.引导质疑相关结论,启发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对信息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鼓励质疑和设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它能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增进自觉产生新认知需求,为解决问题、探究新问题做好了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实际着重引导学生对那些公认的已成定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希腊为什么会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孕育出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本节探究的主题。教材从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公民素质等方面探讨原因,对各方面原因进行分析后,会发现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不但极大影响城邦的形成,还影响城邦经济活动,进而影响城邦的政治体制。比照教材思考题的结论,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发表看法。显然,直接民主政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而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状态跟它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生产力水平是足以让人超越自然的局限,但在农业文明初期,甚至在今天,生产力的发展又很大程度受制于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对主流思潮、已定结论进行反思,更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避免盲目崇拜权威,提高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也许这样做往往会使教学活动偏离教师的预设轨道,出现种种“意外”。但这种意外正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表现,教师应当正视和善待这种“意外”,及时扑捉其中的有益信息,激活师生智慧,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爱问问题的个性,彰显“质疑”精彩。

4.创造民主安全氛围,鼓励大胆提问

范志国在《课堂安全感——新课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文中说:“因紧张而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学习内容;害怕被轻视、笑话或怀疑学生能力而产生影响学习的焦虑情绪;……发展成为影响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个性成长的大问题。”在鹿锦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想提问题,但害怕被误认为钻牛角尖”者占47.1%;“担心老师说,你提的问题太简单,上课肯定没认真听讲”者占30.6%;“害怕提出傻问题,遭人笑话”者占29.6%;……。这些事实表明,我们的学生因为在课堂上缺乏安全感,致使他们不敢质疑、不敢提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给于学生充分的心理安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潜能,另一方面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发展问题提出能力。而民主平等教学环境的创设,是长期而非短时的,它跟教师的价值理念取向、言谈举止息息相关。故而针对课堂问题、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三思而后行,以免师生情感隔阂。

我们的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而创造源于质疑,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的教育改革就为了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人才,作为历史教师,也应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大胆求索,培养出更多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最后引顾炎武《精卫》以共勉。

参考文献

[1] 吴婵《“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教学》,pe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