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铁路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建设铁路局货运安全监控平台。上海铁路局依托货运站、货检站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构建铁路货运安全检测监控网络和信息共享、综合监控与管理平台,实现铁路局层面对运输信息集成平台、视频监控、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等信息的共享、整合和集成。上海铁路局设立专职货运监控人员,24h轮值,对货运作业全过程从源头装车、途中运输和到达卸车交付,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安全监控与管理,指导处理突发事件,及时组织货运应急救援处置,实现对货运安全的精细化、全面化、科学化管理。
(2)结合货运组织改革变化积极提供信息支撑。根据货运组织改革后的职能变化,上海铁路局加强货运信息基础工作,加快网络改造步伐,采集分析监控数据,建立日、旬通报制度,大幅提高货票“一票一传”实时上报率;积极配合货运电子商务全流程建设,研究、解决货运站系统装卸车时间的自动采集,利用货运系统为总公司在上海铁路局开展的货运电商全流程试点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配合总公司集装箱运输管理系统研发,率先组织在全铁路局62个集装箱办理站试用,初步建成EDI数据交换平台;推进长三角货物快运服务平台建设,参与平台的设计,组织快运列车的跟班写实,提出系统运用改进意见,提高系统的操作性和可靠性。
2推进货运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建设是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具有一次性投资大、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需要通过合理组织,优化配置各类资源,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从而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
(1)加强上级部门的支持与专业部门的配合。货运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快速发展,一方面来自上级部门的重视,上海铁路局通过成立货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系统的主要试点单位及时派专业人员进驻,现场了解情况、同步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迅速推进上海铁路局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专业部门的积极配合,信息化建设涉及多部门协同工作,财务的资金保障、物资的设备采购、信息的技术支持、建设的施工配套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各部门必须积极配合。
(2)坚持业务部门主导和管理创新。在货运信息化建设中,为充分发挥各信息系统作用,并且为广大货运职工所接受,货运部门应做到:设计前期介入、建设全过程参与、交付磨合期指导,充分把握系统建设的关键点。同时,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用必须同步实施管理优化、流程再造、管理创新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上海铁路局在闵行试点货运站系统时,通过设立营业厅综合窗口、装卸集中派班等改革,重整生产作业流程,调整岗位分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效益及客户的服务满意度。
(3)规范对货运信息系统运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从建成、应用到真正发挥作用,涉及的人员和环节较多,要有效解决人的惰性、新业务的培训、新技能的掌握、岗位的调整等问题,必须对货运信息系统的运用实行规范化管理。上海铁路局在组织货运站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运用时,通过制定专项考核办法,每周对“车站使用率、信息录入率、录入正确率、录入及时率”4个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并且专题通报,逐步升级考核,促使货运站系统真正融入上海铁路局货运安全生产作业之中。
3提高货运作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上海铁路局从货装源头入手,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货运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货运工作流程,拓展管理方式和手段,完善监督考核体系,从注重事后统计分析整改向注重事前事中监控转变,深入推进和落实货运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及检查整治常态化。
(1)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作业标准化的落实。货运站系统在货运作业流程上环环相扣,通过技术卡控,从源头上杜绝职工简化作业程序、提前上报装卸车等陋习;通过货场、专用线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结合手持伸缩式货运检查仪运用,减少职工登高检查的劳动安全风险,提高专用线货车交接检查质量;大量轨道衡的建设联网、电子轮对测重仪的广泛运用,有效提高货运计量检测的准确性,降低职工劳动强度。上述系统和技术手段的采用,有利于提高职工“遵章守纪,按标作业”自觉性和货车装载质量;同时,管理人员也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现场作业情况,促进货运现场作业标准化的执行。
(2)以制度信息化保障作业标准化的落实。上海铁路局依托“安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从公示检查考评依据、公开日常检查过程、公开问题的分析整改、公布安全管理定期评价,实现安全管理过程的全程上网、公开、透明,构建管理规范化的运作机制。上海铁路局重点突出日常检查过程和问题的分析整改,做到计划、执行、反馈全流程的闭环,实现“检查有计划、过程有写实、结果有反馈”;通过推进问题的分层分析、深度分析及分类整改,及时发现、准确研判、超前干预来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加强对现场作业过程的控制,强化对作业标准化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4结束语
关键词:包神铁路 云计算 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046-02
Abstract: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ituation and its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Baoshen railway, introduction the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computing, such as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reduce the cost. It is necessary for Baoshen railwa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Baoshen railway and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model,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steps to build Baoshen railway enterprise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Key words:Baoshen railway Cloud computing Virtualization
包神铁路是神华集团的第一条企业自备铁路,1989年开通运营。2013年6月,包神铁路集团正式组建,所辖包神铁路、甘泉铁路、新准铁路、塔韩铁路4条铁路正线里程达到了800多公里。在过去的20多年里,包神铁路搭建了满足公司各方面需要的信息化平台,其中包括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列车调度指挥信息管理系统(TDCS)、机务管理信息系统、工务管理信息系统、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几十个系统,以上各信息系统以传统架构为主,各系统相互独立,开发环境和数据库都不尽相同,而且信息系统机房分散,为满足各种业务需求,除了公司中心机房外,各段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机房,在建设时,公司采用的模式大多数根据最大业务计算量和数据量配置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往往采用主备机及多磁盘阵列模式。这样就会产生一些问题:(1)各信息系统独立建设,系统间或系统内整合程度低,缺乏整体考虑,信息共享困难[1];(2)在业务量不大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闲置资源,在目前信息架构下,这些闲置的资源不能分配给其他应用需要,从而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3)信息系统越来越多,信息投资和维护成本不断增加;(4)使用信息系统的人员地点比较分散,应用系统部署不方便,再加上公司员工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导致计算机容易出现问题,出现问题后维修时间长,影响员工正常使用计算机;(5)不同岗位的计算机安装环境不同,如何快速恢复和安装系统成为计算机管理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
随着包神铁路集团的日益发展壮大,其对公司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这种情况,考虑应用目前流行的云计算模式构建企业云计算平台,对公司现有IT资源进行整合,实现IT资源的集约型部署。从而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公司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减少信息系统投资、降低维护成本、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竞争力、提高灵活性,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
1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这种资源池称为“云”。“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机资源,通常是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宽带资源等。云计算将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通过专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用户可以动态申请部分资源,支持各种应用程序的运转,无需为烦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技术创新。云计算有如下特点:(1)超大规模。“云”有相当大的规模,Google云计算的服务器有上百万台服务器,其它的IBM,Amazon也有几十万台,企业的私有云也有至少上百台,超大的规模赋予了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2)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请求的资源来自“云”,应用也在“云”中运行,用户只需要一个终端,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实现所需要的一切,而不用关心整个过程是如何在哪里实现的。(3)高可靠性。云计算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证服务的高可靠性。(4)通用性。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可以支撑不同的应用。(5)可扩展性高。云的规模可以动态的伸缩,满足不同用户和应用增长的需要。(6)按需服务。云中的资源可以按需购买,如同现在使用水电那种方便。(7)极其廉价。众多的节点由极其廉价的服务器构成,其通用性使得利用率大幅提升,成本大幅下降[3]。
按照云计算的服务类型,云计算可分为三个层次:
(1)基础设施层服务(IaaS),是将计算机的基础设施,如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并作为云服务来提供给使用者。
(2)平台层服务(PaaS),位于基础设施层之上,对整个系统进行有机管理,向用户提供所需的数据库、存储及计算等服务,具有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
(3)应用软件层服务(SaaS),可以使用户不需要把软件安装到自己的计算机上,使用软件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带有该软件功能的服务[4]。
按照应用模式,可以把云计算分成三类:私有云、公共云、混合云。
私有云在企业内部部署,企业独立拥有和管理,仅限内部使用,私有云的可用性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整合企业现有的IT资源进行逐步完善,以降低企业初期投入。
公共云:云提供商通过自己的云基础架构向用户提供服务,企业通过互联网按需求获取业务流程、应用软件、计算机存储等云计算环境中的资源。公共云能快速提供企业业务所需的服务,企业用户无需自己进行投资建设,大大节约了成本。
混合云:是一种私有云和公共云相结合的模式,它能使用外部公共云提供的服务,同时也有自己的云基础架构,灵活应用,弹性部署。
考虑到包神铁路现状,公司已经拥有比较丰富的IT资源,并且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包神铁路适合搭建自己的私有云计算平台。
2 实施步骤
搭建私有云计算平台要用到当前比较成熟的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是对物理资源(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的逻辑表示,以降低物理资源不同层次之间的耦合程度,使系统所需资源不受物理资源的限制,从而获得高性能,高可扩展性等特性。通过虚拟化技术,就可以将公司原本相互独立的IT资源在逻辑层面上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平台。
2.1 基础设施层资源整合
中间层相当于云计算体系架构中的IaaS层,基础设施层负责对公司的IT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虚拟化等相关技术,从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几个层面整合资源,将公司运输、机务、工务、电务、供电等专业的现有硬件设备构建为一体化的共享平台。
2.1.1 服务器虚拟化
目前包神铁路的在用服务器有小型机(P570、P561、P55A)、微机服务器(X3850、X3650)、刀片机(小机刀片、PC服务器刀片)。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如IBM提供的PowerVM方案,VMWare提供的vSphere技术,根据具体需要,一种方式是将一台服务器虚拟出多个虚拟服务器,实现多个系统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运行,从而提高单个服务器的工作效率,减少了硬件成本投入;另一种方式是将多台物理服务器虚拟为一个虚拟服务器,通过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物理服务器资源的动态调整,共享相互分离的物理服务器,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提高服务器的性能。
2.1.2 存储资源虚拟化
存储资源虚拟化的思想是将资源的逻辑映像和物理存储分开,为系统和管理员提供一副简化、无缝的资源虚拟视图。对于用户来说,虚拟化的存储资源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存储池,看不到具体的磁盘,也不需要关心自己的数据在具体的哪个存储设备中[5]。在数据存储层面,包含存储软件虚拟化和存储硬件虚拟化。存储软件虚拟化可以通过数据库厂商提供的集群技术实现,如Oracle提供的集群技术、IBM提供的数据库分区技术等。存储硬件虚拟化可以使用IBM提供的XIV存储、Oracle提供的软硬一体化等。
2.1.3 网络虚拟化
虚拟网络允许不同需求的用户组访问同一物理网络,但从逻辑上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隔离。首先,以VPN和隧道技术为基础,结合访问控制、动态配置和流量管控等功能,提升网络对业务的动态、自适应能力;其次,利用业务识别和用户识别等技术,进一步实现网络资源的精细化调配,满足客户和业务对网络资源的动态应用需求,为提升网络与业务协同性奠定基础;最后,利用业务路由技术、分布式交换技术等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实现基于内容、应用、业务的快速传输和流量优化。
2.2 中间层
中间层相当于云计算体系架构中的PaaS层,通过对公司现有TDCS、TMIS、机务、工务等系统数据资源进行整合、计算、分析、分类,根据不同单位和部门的实际应用情况分发有效数据。该层为各信息系统提供共享的基础数据,一方面避免了数据库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使一些敏感的数据在相关部门之间透明共享,无关部门因没有权限不能访问,实现了数据对非相关部门的隔离[6]。中间层主要包括分布式计算管理、数据的分布存储管理、分布式文件管理以及实现云计算的自动化管理工具等。中间层的实施使得云计算平台的计算能力大大提高,数据安全性大大提升,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利用率充分提高。
2.2.1 分布式计算
将待处理的数据集分解为小的数据集,数据集分布在集群的一个节点处理并生成中间结果,这些中间结果又由大量的节点进行合并,形成最终结果。
2.2.2 分布式文件管理
将数据文件拆分成不同的数据块或作为一完整的数据块,这些数据块将作为存储基本单元,存放在文件数据块节点。为了容灾等目的,每份数据块被存储在不同的数据节点。
2.2.3 分布式存储
在分布式数据系统中,一个应用程序可以对数据库进行透明操作,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在逻辑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物理上则是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物理节点上。一个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数据库[7]。
2.2.4 自动化管理工具
通过实时监控各个虚拟机的运行状况,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实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2.3 应用层
应用层相当于云计算体系架构中的SaaS层,应用层采用基于WebServices的方式,WebServices技术将功能、流程等包装成能够通过网络访问的一组相互连接的服务模块,实现了应用即服务的理念[8]。用户通过网络获得需要的服务,用户终端不需安装各种现有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公司所有的信息系统都可以通过API接口和用户界面的形式接入到管理中间层,通过权限管理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
3 结语
随着包神铁路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公司现有信息系统面临信息共享困难、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化建设投入成本高、维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结合云计算的优势建立一个智能化的信息共享平台,能有效进行计算机资源整合、进行大规模数据处理、用户可以充分利用优化的软硬件资源,为包神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哈兰.铁路云计算应用及信息安全性问题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3(6):86-88.
[2] 刘鹏.云计算[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 冯皓.“私有云”对企业IT系统建设和管理的作用[J].中国信息界,2012(8):41-43.
[4] 魏萍,王朝斌,谢敏.云计算中存储虚拟化技术浅析[J].科技视界,2013(22):41,145.
[5] 樊子锐,冯晶晶,丁扑.云计算在铁路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通信信号,2011(10):53-55.
一、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信息化在我国的研究发展现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迅猛,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推进信息化管理迫在眉睫。国家及行业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各个企业在相关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尤其是随着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同时也给信息化时代下的销售模式带来极大的转变。但反观我国各铁路工程企业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大多不容乐观。信息化管理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化管理人员配置不理想,硬件设施及技术水平较低,管理制度不严谨不规范,外部物资供方不配合,信息化投资不足等问题,都是影响信息化平台物资管理发展的问题。要实现铁路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对整个铁路系统的物资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建立数据库将需要进行管理的物资信息整理并存档,还要结合仓储以及财务进行统一管理。只有将所有的相关信息整合统一起来,才能够实现物资信息的有效分配以及存档。
二、传统铁路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合理的规划传统的铁路工程物资管理模式不够严谨,没有确切的规划和分工,这就导致一些物资管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使得人为影响因素很大,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依据工作经验维持相关工作,缺乏一套有效严谨的管理流程。并且由于铁路工程中的复杂情况经常出现计划变更,就导致很多无法预料的问题出现,对于需要的物资得不到及时的补充,管理者又缺少相关数据支持,就会造成一些物资缺乏、重复提料、库存较高等现象,也会影响到项目的施工生产。2.物资价格和数目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整个铁路工程建设所涉及的物资数量和种类繁多,加上在铁路建设路线的分布也不均匀,所以从物资的价格和数目的管控角度来看,就缺少相关的参考依据,无法提前准确预估进行置备,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除此之外,铁路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是偏远地段或者山区,物资的准备比较困难,交通也不是很便利,一旦施工过程中出现物资短缺,加上物资储备不足,各个施工区域可能就面临工程停工的风险,这一系列问题就会给物资置备经费和后期的核算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3.铁路工程物资管理模式复杂近几年来我国正在逐渐扩大铁路工程的建设规模,工程也涉及全国各地多个地方,由于铁路工程建设施工作业面多,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战线较长,有很大一部分铁路工程分布在偏远地区,工程作业环境复杂,这就给主要分布在城市地段的供货企业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则会让施工效率大打折扣,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资管理的有效性。缺乏信息化的物资管理模式就没有办法实现各项物资的实时信息监管,信息得不到共享,不利于铁路工程的高效开展及成本考核。4.专业人员稀缺,物资管理经验不足传统的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专业,本身就缺少大批的专业人才,部分的管理人员还存在对物资的监管不到位,基本素养不扎实等情况,从而导致了在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因此在铁路工程物资信息化管理建设中也存在同样问题,无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管,同样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其暴露的就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不足。
三、建设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1.完善管理体制铁路工程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要想实现高效运转,就必须以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建立健全的统一的物资管理体系。将铁路工程物资采购信息进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数据经验积累及分析。在信息化体系架构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所需的物资采购做好初步的规划,工程部根据设计提报需求计划,物资部根据需求计划提报采购计划,还要制定相应的分级管理模式来管理物资,确保铁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及时的收到物资补给;其次是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整个物资的管理工作都要严格的按照条例里的规范来执行。管理条例里面要包括合同管理和采购管理等多方面的规定,还要让供需双方都能够参与到物资管理中来,以实现物资采购全寿命周期的管控,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公开透明。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的产生。2.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广泛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减轻工作强度避免重复劳动,使数据信息更加准确,数据传递更加高效。例如现场验收尽可能在手机端完成,每件物资进场加上唯一二维码,进出库物资通过扫码,实时明白库存的情况,提高库存追踪效率,实现库房收发料管理-移动端办理。通过库存数据自动实时更新,海量的现场数据一次录入,避免传统模式的人工重复录入数据,保证库存准确,减轻了工作的强度。通过库存报表,可以实现商品的全周期跟踪,了解当前商品的总数量,存放在哪些库位,各有多少,避免了二次购买、找不到货的情况。通过设置库存上下限、库龄预警,确保采购合理,呆滞料大幅减少,从而达到提升库存周转率的良好效果。在现有的手机APP云建造/微信/钉钉等企业应用中就包括移动审批,移动分析,如材料收发存、结算支付,以及具体的入库材料明细,供应商价格等等功能。而针对供应商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建立合格供应商评价体系与供应商数据库,要求所有采购从合格供应商中选择;同时建立并共享供应商不良行为,避免采购风险。信息化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简化了作业流程。全程PDA扫码作业,实现无纸化管理;PDA自动采集并更新数据,无需人工采集和录入,大大减轻员工作业量和出错率;系统自动记录每位员工的工作情况,实现计件工资管理,从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3.建设专业的团队对于铁路工程物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一支具备综合素质高且管理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团队,还要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对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强化培训,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外派学习的机会,还要针对不同的管理人员的个人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其次,要安排一些老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到现场进行示范和指导,邀请商家或技术专家在实际操作中为员工讲解专业知识和具体操作流程,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学习及管理能力的提升。
四、铁路工程建设物资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应用
铁路工程建设物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践,不但使得物资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实现数据化的管理,而且整体提升了铁路工程物资的管理水平,将物资管理的相关数据应用到工程投标、造价估算等其他领域,让相关数据信息成果得以共享。通过大数据比对,确保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给整个铁路工程造成负面影响。1.应用于相关事务处理物资事务管理模块将事项分为待处理事项、正在处理事项和完成处理事项三种状态。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更加高效的完成相关工作,为各项工作能够责任到人,处理有据,最终实现闭环管理。2.应用于文件管理通过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信息化,可以实时收集汇总现场物资的一手资料,通过信息的整合汇总与分析,向各层级单位进行共享。发挥规模优势,降低工程成本,总结工程经验。随着物资信息化的逐渐完善,平台的数据日益增多,其中有着大量关于价格波动信息,市场行情分布等信息可以挖掘。为今后工程投标,物资招标提供参考与依据。3.应用于物资管理铁路工程建设的物资管理十分复杂,通过利用信息化平台,将一部分审批程序固化,可以实现物资管理的规范化,避免无计划采购,先供货后签合同,超合同供货、化整为零等情况的发生。从源头上规避因管理疏漏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同时也可以细化管理使物资供应数量更加清晰明了,避免不必要的物资损耗。4.应用于统计管理铁路工程物资信息化管理让物资数据能够实现实时管理,痕迹留存,源头把控。将上游供应商信息,资信情况,供货业绩进行归类筛查,将中期招标价格,采购数量,技术规格进行整理分析,将下游到货时间,库存信息,领料发料一一记录,时时备查。借助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核算和汇总,能够极大地降低出错率。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查询平台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物资信息资源,为后续的物资汇总核算提供一定的便利。
1.髙速铁路信息化的简介
信息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前进的主要方向,已变成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是每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策略。信息化在铁道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铁路领域发展的重要策略与现代化的重要象征。高速铁路作为政府重要的建设项目,投人的资金多、技术要求高、质量监管严格,在其项目建造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优化管理过程,提升高速铁路建造品质。
2.离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傕息化的重要性
2.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信息资源共享性。构建一个公共的信息控制系统,介人在建工程管理的各个机构、各个管理人员把自己享有的信息资源输人到信息系统中,便于各方了解项目有关信息,第一有利于提升工作速度,第二有利于提升管理质量。让工程的透明度提升,使大家可以更准确、深人掌握工程建设情况。利用共享的信息平台为有效的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信息。
(2)部门沟通及时性。沟通指的是人和人之间传输与交流信息的过程,对于工程获得成功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大规模工程,通常牵涉到诸多部门与诸多人员,工程开工时,需要项目经理及大批的设计人员,管理机构和项目负责人可把需求直接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和有关机构进行交流。各个机构均应当配备专门的沟通专员,另外应考虑平台出现问题无法交流时,运用其他的交流方法。让人员在配置和各专业间的条件提交更简便,责任更清晰,让工程科学、稳定实施。
(3)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的优化。信息化工程不单单是过程的自动化,其还包括管理形式和业务过程的整合。信息化构建是一种管理的革新,因为其牵涉到公司的诸多方面,因此在初期建设过程中,应当选取水平较髙的项目负责人和成员,此对信息平台的构建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2提升高速铁路项目管理能力的本质要求
髙速铁路工程建设品质要求严格、技术繁杂、建造时间短,工程管理是髙速铁路建设获得成功的保障。现代化项目管理要求管理信息化,将信息的搜集与处置当做平常管理的主要任务,将定量和定性剖析有效融合,有依靠主观经验判定转变成依托信息合理决策。因为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文件存储、报告打印、图形操作页面、互联网通讯等效能大幅提升了人们实施工程管理的质效。让信息化变成工程管理的主要渠道。目前电脑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已经从最初的文字处理,上升到了3个不同的层级,分别是信息管控、建造指挥、战略支撑。
2.3建设数字铁路的根基
数字铁路是以gps、rs、gis、信息平台、虚拟化、物联网、信息集成等技术为依托,探究我国铁道基础设施、移动设备和铁道环境的信息化,达成铁道服务资源与运输资源的全方位管控与直接显示的铁路信息平台。数字铁路具有数字化、自动化、虚拟化、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是一个巨大、繁杂的大工程,是对铁道信息化的进一步拓展。铁路信息基础架构应当在铁道建造期间便初步建设,这是由于全部的铁路基础设施信息均在建造期间逐步累积构成的。假如未曾在铁道建造阶段注重基础设施的材料的搜集、归纳与架构化,构成完善的铁道信息基础架构,构建数字铁路也就无从谈起了。
3.离速铁路倌息化对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3.1信息化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重要性
(1)可提升企业业务流程的速度,加快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措施达成人才、资本、材料、信息资源的集中谋划、调配与协调,让计算机技术和管理业务过程有效融合,让信息平台变成工程信息沟通的介体,进而增快工程管理平台中信息反应速度与平台的反应效率,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对于建设公司来说,有重大价值。据统计,在国外建筑业企业中凡运用项目管理平台的公司,施工进度提高50%,施工质量提髙40%以上,而施工设计费用和人力费用却分别减少15%-30%和5%-20%。
(2)实现合理高效的监督,加强企业决策力度。对于建设公司来说,信息技术可以对公司工程施工的各个时期加以有效监督,不管是工程的进度、协议践行的程度,还是工程中人力、机械、材料的运用费用,均能够依托计算机技术力卩以即时监督。
(3)打破地区限制,达成了跨区域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协助公司解决此种跨部门、跨地区合作、交流等难题。特别是自从中铁建设集团实行地区管理以后,我们更需要此种迅速、即时、髙效的信息互享与交流平台,全方位满足工作需求,提升管理效率,减少公司的跨地区管理费用。对于工程涉及全球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我们来说,运用工程管理平台和财务管理平台等应用程序更有助于达成全球业务的集中管控。
3.2信息化对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顺应施工工程管理对信息量的要求,达成信息的高效整合与运用长时间的粗放型管理,导致建设公司对搜集、归纳和使用信息的忽略,并逐步形成了凭借经验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模式。随着公司建筑工程数量及规模的不断增加,施工信息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信息统计模式,不仅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效率,还增加了传输的流程,且在传输过程中极易造成信息失真的情况出现。使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将工作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还能形成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共享,同时还能对信息予以进一步挖掘,有效提升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2)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计划体系,对成本加以全方位管控利用信息平台不但能够构建全方位预算体系,减短预算时间,另外依托有效的项目成本控制,做到质量有根据、耗费有定额、管理有规范。
(3)形成资本流、物流、数据流、人流等“四流合一”的信息化模式运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对企业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予以及时处理,且在公司内部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网络平台,从而有效实现公司“四流合一”(资本流、物流、数据流、人流)的集成管控局面,大大提升了公司整体的运行效率。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采用信息也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3.3在企业整合能力方面,信息化具有的重要意义
在高速铁路施工单位实施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从企业整合能力角度而言,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影响。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能够实现对企业财务、材料采购、具体施工以及劳资等内容的整合、提炼和升华,并有效形成总部、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结论
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主要为杭州市所有轨道交通线路的监管提供数据采集、综合监视、信息交换、统计分析、运营管理和运行维护等服务。
关键词: 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D035.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概述
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拥有了多条轨道交通线路。每条轨道交通线路均独立建设分线中心,这样每个城市就有若干个线路分线中心,而分线中心之间的协调往往靠简单通讯手段,不能及时进行协调运营,无法使大量轨道交通信息共享,且在处理突发运营事件时缺少统一管理。因此,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势在必行。
二 TCC功能需求
TCC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汇聚和。
1)信息采集与汇聚
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采集与汇聚实现对地铁全网络所有车站的运营数据、客流数据、在线列车的实时运行数据、在线运营车辆的实时客流数据、关键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设备维修管理信息、资产管理信息、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实时运行信息、气象信息的实时采集与汇聚;并为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处理功能子系统的运算、分析判断、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信息
信息子系统属于TCC的前端功能模块,信息子系统的建设应整合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中多种信息手段,在满足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既有功能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操作简便、界面统一的综合信息平台。
三 系统构成
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由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分析服务器、决策支持及策略管理服务器、GIS&咨询服务应用服务器、I/O通信前置服务器、信息与管理服务器、Web信息服务器、值班主任工作站、系统管理工作站、系统分析工作站、信息控制工作站、操作员工作站组、车站播控(含车站LCD)、动态显示屏、动态查询屏、防火墙、打印机等组成。
四 系统接口
内部接口
与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清分中心(ACC)的接口
接口方式:共享数据库;
接口位置及数据传输方向:在信息中央处理子系统和OCC的上层网接线端子排外侧;
传输方向,单向传输,从ACC系统到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
接口协议:数据库客户端,ACC提供账号及密码;
接口传递的信息:5分钟及历史进出站客流信息、费率表等信息。
与信号ATS的接口
接口方式:以太网口,由ATS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
接口位置及数据传输方向:在信息中央处理子系统和OCC的上层网接线端子排外侧;
传输方向,单向传输,从ATS系统到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
接口协议:应满足TCP/IP协议;
接口传递的信息:ATS向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提供ATS全部列车数据。
与时钟系统接口
接口方式:串行接口;
接口位置及数据传输方向:在信息中央处理子系统和OCC的上层网时钟系统接线端子排外侧;
传输方向,单向传输,从时钟系统到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
接口协议:应满足TCP/IP NTP协议及时钟供应商的要求;
接口传递的信息:时钟系统向PIS提供统一时钟信息。
与调度电话接口
接口方式:网络口RJ45;
接口位置及数据传输方向:在信息中央处理子系统和OCC的上层网接线端子排外侧;
传输方向,单向传输,从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到调度电话;
接口协议:TCP/IP,报体内容为XML格式,编码采用UTF-8;
接口传递的信息:向调度电话系统提供实时客流拥挤度信息。
协同平台(轨道交通短信平台等,预留)
接口方式:RJ45;
接口位置及数据传输方向:在信息中央处理子系统和OCC的上层网时钟系统接线端子排外侧;
传输方向,单向传输,从协同平台系统到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
接口协议:应满足TCP/IP协议;
接口传递的信息:全线网运营状态信息。
维护平台(预留)
接口方式:RJ45;
接口位置及数据传输方向:在信息中央处理子系统和OCC的上层网时钟系统接线端子排外侧;
传输方向,单向传输,从协同平台系统到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
接口协议:应满足TCP/IP协议;
接口传递的信息:全线网设施设备安全监测、维修管理、资产管理、物资供应信息。
与OCC级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的接口
接口方式:网络口RJ45;
接口位置及数据传输方向:在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和OCC的上层网接线端子排外侧;
传输方向,双向传输;
接口协议:TCP/IP或Web Service等;
接口传递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向OCC客流状态信息、GIS信息、客服管理信息、资产管理、维修状态、设备状态、物资供应等信息;
OCC向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上传人工录入信息、预览信息、车载称重信息、OCC级系统报警信息等内容。
外部接口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
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宜与城市的其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交通信息互通,达到城市交通整体网络的资源共享、协调诱导和统一行动的目标。
与机场航班信息系统接口
接口方式:采用TCP/IP接口
接口位置及数据传输方向
机场航班信息系统在信息中央处理子系统系统接口子系统经防火墙隔离后与接口子系统交换机接口链接。在接口子系统交换机与机场航班信息系统互联,并通过网络由中心服务器进行相关信息的双向的处理、分类及分发。
接口协议及传递的信息
具体接口协议需与萧山机场航班信息系统提供商共同协商确定。
与火车站客运信息系统接口
接口方式:采用TCP/IP接口
接口位置及数据传输方向
在接口子系统交换机与杭州城站站、火车东站及杭州南站客运信息系统互联,并通过网络由中心服务器进行火车站信息的处理、分类及分发。火车站运营信息系统在接口子系统经防火墙隔离后与交换机接口链接。信息传输是双向的。
接口协议及传递的信息
具体接口协议需与杭州城站站、火车东站、杭州南站运营信息系统提供商共同协商确定。
公共移动通讯网络
公共移动通讯网络提供的WebService开放接口,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调用该接口实现发送短信的功能,具体说明如下:
公共移动通讯网络的WebService接口同时支持Http方式和Https方式(考虑到安全原因推荐大家使用Https方式访问短信平台的WebService接口)。
使用公共移动通讯网络的WebService需短信平台的超级用户或普通用户的帐户和口令。
公共移动通讯网络的WebService接口支持批量发送短信(参数中手机号码以英文分号分隔)。
短信平台采用异步方式发送短信,因此返回发送成功的结果时表示短信已成功提交后台发送队列,并不表示已成功提交移动网关(如需了解短信的实际发送及接收情况可登录短信平台查看)。
由于运营商短信网关的限制,当短信内容超过70个字符时短信平台会自动分成多条短信发送。
轨道交通门户网站
信息传输内容如下:
线网客流信息状态图
线网客流信息状态图实时显示线网各车站或列车客流状态信息,实时数据由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实时提供。
列车运行情况
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应整合系统内容后将实现该栏目内容自动功能。
交通电台
同轨道交通门户网站。
地铁服务监督热线
接口方式:网络口RJ45;
接口位置及数据传输方向:在信息中央处理子系统和OCC的上层网接线端子排外侧,传输方向,单向传输,从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到地铁服务监督热线;
接口协议:TCP/IP,报体内容为XML格式,编码采用UTF-8;
接口传递的信息:向地铁服务监督热线提供线网实时客流状态信息。
地铁移动电视台
采用Webservice技术进行通讯,信息传输内容为线网实时客流状态信息。
其他接口
其他信息源宜包括:文字新闻、天气预报等。
接口方式:采用TCP/IP接口;
接口位置及数据传输方向:在信息中央处理子系统的接线端子排外侧,传输方向为单向传输,相应信息源到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
接口传递的信息:相应信息源信息。
结束语
地铁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TCC)作为线网中心建设的重要系统之一,可以通过和各线路级及中心级子系统互联,实现各系统数据汇聚、分析、,为线网层面的统一调度指挥、统一应急处置、线网信息共享及统一信息提供了统一平台。
本文旨在通过对各条线路综合监视、运营协调、统一指挥、信息共享等分析,提出线网中心指挥系统整体规划建设的思路,提前预留相关接口功能,待TCC建成后,能无缝接入后续各条线路。
参考文献
《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北京市轨道交通路网指挥中心指挥系统(TCC)的设计和实施》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TCC) 系统技术管理规定(暂行)(修订版V1.1)》
《深圳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协调中心(TCC)设备系统采购及安装工程招标文件》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铁路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被纳入国家“金审工程”,在国家审计署及计算机技术中心广大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审计信息化发展迅猛。铁路内部审计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逐渐形成体系,相关审计业务软件开发应用普遍。但相对于铁路行业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来说,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化环境下铁路内部审计现状
1、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2000以年后,国家审计署及铁道部审计中心加大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人员基本上告别了“纸+笔+计算器”的传统审计模式。进入新开发的审计信息系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大大减轻了审计人员工作负担。但无论是从审计信息系统完善程度、审计人员信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来看,还是与国内外先进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相比较,我们无法否认,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2、铁路行业信息化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差异日益凸现
铁路会计电算化发展迅猛,导致原来针对手工会计系统设计的内部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配合电算化会计系统变革推动审计工作的开展,信息化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有:第一,审计人员工作量分布重点的转移。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翻阅被审计单位资料,但通过铁路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审计人员很快就可以按照电子科目通阅被审单位总账、明细账。第二,审计法规库信息系统的建立。传统内部审计当中,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项目违规后,需要查阅相关法规书本,引规定性。但通过电子法规库,审计人员可以分类检索所需法规。第三,审计底稿电子化。传统铁路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手工纸质操作。信息化环境下,电子化底稿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还统一了审计底稿标准。
3、铁路内部电算硬件条件形成信息化、网络化能力较弱
在2000年左右,铁道部审计中心提出审计人员应每人配置一台便携式电脑,便于到站段审计时随身携带,提高审计效率,使得铁路内部审计电算硬件条件有所改善。2004年,铁路运输企业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才开始广泛启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专门的取数接入端口导入被审计站段的财务数据取得基础账务。但是,截至目前,其信息管理系统的后续开发脱节,许多功能虽然存在,相关信息库却未建立,网络平台搭建进程缓慢。
4、信息化环境下铁路内部审计地位有待提升
大众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中央提出一系列信息化建设金字工程后,有明显提高,但是对于内部审计还是只停留在“协助管理,点到为止”。基于此,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铁道部属各局之间、层级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重建设轻应用、有的重开发轻推广、有的重设备配置轻人员培训,特别是对计算机在信息化审计实施中的应用重视不足。
二、信息化环境下铁路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占有并共享的有效信息不足是铁路内部审计许多问题的根源
目前铁路内部审计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都根源于占有并且能够共享的有效信息不足。一方面内部审计信息不完整,不能对审计决策、审计实施形成有力的信息支撑。如在审计准备阶段,需要从局同级部门取得的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得不到保证;在被审计单位审计进行中,取得相关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说服性较差;在审计结束阶段,对审计问题引规定性的有效法规信息不足。另一方面共享性差,有限的信息也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一点在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铁路行业分布区域广,部署各路局都有自行的一套机务、车辆、工务等系统内部审计经验,本来有限的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审计信息无法进行交流,导致铁路整体内部审计业务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2、铁路内部审计业务与铁路信息化发展不一致
目前,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另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内部审计业务水平与铁路信息化水平不匹配。少数审计人员由于年龄偏大,业务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对开发应用计算机不感兴趣;还有些审计人员只仅仅应付于简单审计的需要。在整个铁路内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对审计人员要求不到位,软件开发滞后;另一方面由于铁路部门生产力布局调整导致各种内部审计业务量陡然加大,以前计算机中建立的可利用的资料种类、数量和质量又不高,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没有真正应用起来。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审计必要技能掌握欠缺
铁路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从运营站段会计岗位调转而来,他们拥有丰富的财务工作经验,熟悉铁路运输的财务核算流程,‘对被审计单位账务处理轻车熟路,但就专业的审计业务及与审计相关的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工程、法律而言,还存在许多欠缺,而正是这些知识技能才能保证铁路内部审计执业质量。
三、信息化环境下铁路内部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1、推广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在审计重点中的应用
(1)资金筹集内部审计与资金管理信息技术模式
为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筹集大量经济、安全和高效的资金。这些资金一方面由国家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筹集。筹资过程及筹资结构是否合理,国家投入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筹集的资金是否得到安全、有效的使用,必须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针对资金筹集内部审计,可以建立资金管理信息技术模式,要求它能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对财务部门提出的筹资方案进行评价。首先,通过财务管理相关软件从理论公式演算上分析资金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成本是否经济,应提出审计意见;然后,通过法规库对筹资程序的合规、合法性,各筹资对象间是否公平竞争,是否有舞弊行为等,进行审计监督;最后,通过铁路运输审计管理系统查对账务,监督铁路发展资金是否合规合法。
(2)建设项目审计与更新改造信息技术模式
为使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扩充以改善运营紧张的状况,并形成覆盖全国的快速客运网络和大能力货运网络,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进行大量的路网建设和改造。在路网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有相对完善的更新改造信息管理系统协同内部审计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监督
与评价。
在建设项目准备阶段,要通过更新改造法规库重点审计建设项目的各项建设程序是否合规、合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等是否规范完整,审批权限是否合规,概算编制是否合规,资金来源是否正确、到位等等。
在建设项目招投标中,可以建立投标单位信息库,针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评标、定标是否合规、公平、公正,有无泄露标底、内定中标单位等舞弊行为。
另外,工程预、决算是内部审计监督的重点内容,是建设资金支出的最后关口。内审部门可以通过工程预算、竣工决算信息管理系统对工程量进行估算,然后与编制的预算进行核对,查看定额套用是否正确,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是否严格执行概算,有无高套定额等问题。
2、利用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经验来提高铁路内部审计水平
手工条件下,铁路内部审计项目的组织管理主要靠项目负责人,审计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项目负责人的经验,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各审计人员之间的业务水平又参差不齐,这也必然影响了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大了审计风险。而将某些成熟的内部审计程序和内审人员的先进工作经验或按照铁路运输行业的审计操作指南编制成模块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中加以运用,用于指导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审计项目,指导审计人员对具体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一方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
3、加强审计软件开发及信息网络构建
内部审计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发展对铁路内部审计的推进。一个高效、实用的内部审计软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软件开发: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为依据,将质量控制点部署于整个内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系统自动控制或提示的方式予以实现;通过用户权限管理,分级实施质量控制;提供审计日记功能,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相结合,全员、全过程记录审计实施轨迹,清晰反映审计步骤和方法,落实责任;提供快捷、方便、灵活的检索、查询;系统对审计项目全部资料进行管理,建立审计项目数据关联,统一打包归档,便于审计成果的利用,实现审计资料共享;根据内部审计管理系统操作指南及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将各行业的审计内容及其相应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制成模板,以便于审计人员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加以利用,切实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要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审计信息对接与共享,必须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对分散的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一方面要做好信息收集、整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铁道部、铁路局、基层站段分层次的审计数据库,包括宏观经济、法律法规、审计对象以及审计机关人力资源、以往铁路内部审计工作中形成的审计结果和审计专家经验等信息。另一方面要依靠有效的网络,分层次地形成信息共享。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计划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等都会依赖这个平台方便有效地展开。
按照中央金审工程加强信息化审计总体设计方案,铁路内部审计可以规划自己的审计信息系统及网络系统,如设计小的审计内网(审计人员使用)、大的审计专网(铁路内部人员使用),以便有效地与审计署的信息交互,与铁路内部非信息的资源共享,推动信息化建设。
4、大力开展部内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培训
近几年,铁路内部审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硬件设备投入较大,但是在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人是第一位的。虽然铁路内部审计系统近几年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通过招聘考试提高“进入门槛”等方式优化人员素质结构,部属各局审计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铁路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有些地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在职人员总数的5%左右,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所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培训需纳入审计人员继续教育重点内容。
实际应用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有效解决了装卸生产组织中存在问题,实现了当初设计目的,并与路局《货运卸车辅助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已成为装卸生产调度指挥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
关键词:装卸管理信息化装卸调度信息系统
一、装卸生产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进行,装卸从运输主业分离,形成总公司、分公司、作业管理部三级生产组织管理模式,装卸生产组织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制约着装卸生产能力和效率的发挥。
(一)人员素质偏低
总、分公司调度人员和作业管理部派班员业务素质较低。两级调度人员共计47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到70.2%,主业分流人员23人,占到53.2%,60%的调度人员不熟悉装卸业务,不能较好地操作使用微机。作业管理部派班员共计358人,91%属业务外包单位人员,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到85%以上。
(二)现场管理水平低和技术手段落后
1.装卸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现场生产组织指挥及安全卡控能力亟待加强。
2.装卸作业组织方法主要凭经验和主观意志,受组织者业务素质和责任心的影响,科学性和主动性差。
3.作业站运、货、装之间生产信息交换的技术手段落后,装卸人员掌握运输生产信息主要依靠口头询问或电话通知,实时性和准确性差。
4.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控制以及信息收集、记录、传递的方式原始落后、效率低下。
(三)装卸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建设滞后
装卸生产调度指挥的落后方式已经成为制约装卸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1.信息不畅,指挥手段落后。信息的上传下达主要通过电话、传真,命令、信息逐级传递,时间长,人为因素影响大,无法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正确性。
2.信息处理方式原始,无法满足装卸生产组织指挥的需要.作业站与分公司通过电话、传真传递生产信息,分公司与总公司通过EXCEL电子表格的方式在“货运在线”上跟帖上报。大量的数据依赖手工加工统计,及时性和准确性差,效率低下。
3.无生产信息平台,信息采集面和量都严重不足,无法做到实时反映装卸生产的真实现状。生产信息没有查询、统计、分析、预测等功能,无法为装卸生产组织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4.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到与运输、货运的相关信息系统连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致使与货运的生产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工作中的被动。
二、加快装卸信息化建设,是破解困局的一把钥匙
加快装卸的信息化建设,尽快研究开发适应装卸生产组织需要的信息平台,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路局发展规划的要求,是装卸自身发展、实现货装“一体化”管理的需要,是打破制约装卸生产组织瓶颈的有效手段。
(一)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003年,铁道部提出铁路跨跃式发展战略。重点强调了信息化在铁路跨跃式发展在铁路中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即以信息化的跨跃式发展带动铁路的现代化,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TRS)、铁路运输管理系统(TIMS)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路局也提出了“十年三步走、十年大跨越”的发展战略目标,目前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局域网,实现了各车站的互联互通。同时,运输、货运等各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列车预确报系统、大节点追踪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货票制票系统已全部投入运行,特别是与装卸生产组织密切相关的《货运卸车辅助管理系统》已建成、《货运站安全监控及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也在规划建设中。
装卸必须加快装卸的信息化建设,踏上铁路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不断适应现代物流和市场竞争要求,满足运输生产需要。
(二)装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装卸信息化建设是路局发展的需要
全局货运站安全监控及生产管理、货运计量检测、危险货物追踪等信息系统即将建成,将构建起统一的货运安全生产管理数据库,实现全局货运安全源头、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及生产组织的集中指挥。这势必对装卸生产组织、作业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装卸也必须与之同步。
2.装卸信息化建设是装卸自身发展需要
装卸发展必须按照铁路跨跃式发展战略要求,转变旧的生产模式,加快装卸总公司、分公司、作业管理部三级生产组织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生产组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生产组织管理;抓好始发站、终到站装卸机力劳力组织;大力压缩装卸派班、作业前准备及附属作业时间;有预见性、针对性地抓好车站装卸车组织工作,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3.装卸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货装“一体化”管理的需要
货装“一体化”管理的基础是生产信息共享,货运、装卸能从各自渠道获取同样的生产信息,这就要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被动。
(三)研发装卸调度信息系统,着力打破装卸生产组织的制约瓶颈
装卸生产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装卸生产能力和效率的发挥。以研发《装卸调度信息系统》为信息平台,着力打破装卸生产组织的制约瓶颈。
1.改变装卸现场管理水平低和技术手段落后状况
依托信息平台进行标准化管理,减少人为因素,提高管理水平。
与车站实时交换数据,实现生产信息共享,改变装卸落后的管理手段,提高生产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装卸作业与运输、货运通过信息平台进行装卸作业安全电子卡控,规范装卸作业流程,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改变装卸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建设滞后状况
(1)以《装卸调度信息系统》为平台,解决生产信息不畅,指挥手段落后的状况。
(2)加大数据收集范围,对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及时提供装卸生产各项指标,为装卸生产组织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3)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运输、货运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为车站、分公司、总公司、集团、路局提供生产数据查询、统计、分析、预测等功能,为货装“一体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三、装卸调度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设计目标
根据当前全局信息化建设进展以及公司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分阶段实施的设计方案。
1.第一阶段,按照三级生产管理模式进行设计,即总公司分公司车站,由分公司收集各装卸作业站主要生产信息。掌握基本的装卸生产数据,及时提供装卸生产各项指标,满足现阶段生产组织的需要。
2.第二阶段,由装卸作业管理部收集车站装卸作业生产信息。与车站运输、货运的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生产调度信息实时处理,预警集中到达、待卸车等情况,完善装卸车信息预确报,增加作业线装卸生产视频监控,及时发现待卸原因,逐步实现站调、货调和装卸调度“三调”联合办公。
(二)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B/S结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我们平时熟悉的上网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实现客户端零维护。只要能访问铁路局主页即能使用,无需专门维护;
2.对调度人员素质和硬件要求低。只要调度人员会上网,电脑能上网即可;
3.维护升级容易。当数据采集、报表格式以及站段、车站等发生变化时,无需更新下载客户端,只需对服务器进行升级即可。
(三)系统功能
1.系统总体结构图如下:
2.系统主要功能体现在模块上,各功能模块如下:
(1)用户登录:是系统安全的保障,该功能包含系统管理员、总公司调度人员,分公司调度人员的登录,每个用户都有事先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不同类型用户只能访问各自领域内的相关页面。
(2)录入数据:调度人员从这里进入生产数据录入、修改及调度命令页面。
(3)生产管理:对需要修改数据的车站进行授权;增加新增装卸作业站;修改装卸作业站属性。
(4)系统管理:对新注册用户进行认证,对丢失密码的用户进行密码初始化。
(5)统计查寻:浏览者从这里对生产数据进行统计查寻及打印。
(6)注册:通过注册实现系统安全,总公司、分公司调度人员的注册信息保留在数据库中,经认证分组后,以后即可访问各自领域内的相关页面。
四、结论与展望
【Abstract】Through the information in the high-speed railway project to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describ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project management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rder for the releva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help.
【关键词】高铁项目建设 信息化管理
【Keywords】 high-speed railway project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一、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在现代工程项目尤其是在高铁项目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现阶段高铁项目建设主要以“四化”建设(即机械化、信息化、工厂化、专业化)作为其有效支撑手段。因此,本文对作为高铁“四化”建设之一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行了探讨。
二、信息化在高铁建设中的应用介绍
1.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在高铁项目建设过程中推行信息化是建设不朽工程、有效控制投资和预防腐败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建设项目管理的现实需要。
2.信息化的必要性
高铁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质量要求严,尤其是山区铁路更迫切需要信息化手段作为贯彻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高铁工程桥隧比例大,要建设成百年不朽工程,造福于民,安全责任重大,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安全管理,需要信息化手段作为强力支撑。
3.信息化的网络架构
网络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最基本的两大功能是通信和资源共享,因此,网络架构是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是信息化实现与应用的的主要渠道。
高铁项目施工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首先就得构建能满足现场办公使用要求的网络,由于施工现场多处于高山、峡谷等荒野地带,同一个项目的不同工点之间又比较分散,相距甚远,如果没有网络通达,则协同办公及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将无法实现。所以信息化网络最好采用光纤接入并且要求带宽不应小于20M为宜,只有构建起能满足带宽使用要求的网络,现场信息化办公与管理才能成为可能。
3.信息化的主要应用范围
当前,高铁项目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铁道部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应用,包括协同办公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二是结合项目实际研发拓展的视频会议系统、覆盖施工现场的视频监控系统、进入施工区域的识别和信息采集系统、混凝土拌和站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项目管理平台等。
3.1协同办公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单位创建全线适用的网络办公平台,参建各方均可通过网络办公平台和即时通讯软件实现互联互通,开通即时通专用账户,保持24小时在线,即可实现所有信息“即时通、即时传、即时报、即时阅”。
3.1.1 信息专员管理制度
各参建单位配备信息专员,负责信息系统的日常运用管理和维护工作,解决系统运用过程中涉及的问题,专网专管。信息管理员实行持证上岗,并负责信息系统的推广及使用培训工作;汇总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情况,及时向领导及上级公司报告,提出建议并组织实施;收集有关危害信息系统安全的问题,对危害信息系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执法部门报告,及时转发落实有关部门下达的安全警示通报;负责网络协同办公平台中各部门系统模块使用权限分配、项目分解以及基本工程数据的录入工作;负责各系统模块日常管理、应用数据信息录入等工作。
3.1.2信息系统运维责任制
3.1.2.1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管理与维护负责。除系统管理员外,任何人不得无故擅自中断网络、改变网络参数、修改软件配置,安装与系统无关的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破坏隔离设置,改变系统运行环境。
3.1.2.2应用管理员负责模块的专业管理和职权范围内的授权管理;对系统运用、推广、完善负责,努力实现业务管理信息化、技术手段标准化、系统操作与日常工作一体化。
3.1.2.3操作人员对数据及时准确、设备操作安全负责;操作人员要责任到人。除操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使用系统专用机器。
3.1.2.4操作员必须确保到岗在线,及时处理信息和文件。
3.1.3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利用VPN等技术手段,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通过信息认证和身份认证,鉴别用户的身份,保证重要信息譬如调度指挥中心和作业环节譬如签字审批的安全性、合法性;通过功能授权进行访问控制,使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解决能不能看、能不能改、能看到哪些、能改动哪些的问题;通过分级授权解决逐级管理、贴近现场实际的问题。
3.2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是利用现代音视频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相距遥远的几个地点之间召开会议的一种通信手段。在召开视频会议时,处于两地或多个不同地点的与会代表,既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又能看到对方的形象,同时还能看到对方会议室的场景以及在会议中展示的实物、图片、表格、文件和计算机数据等。
高铁建设过程中,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参建各方可以实时与建设管理单位面对面召开各种视频会议,通过网络拉近建设单位和相关参建单位的时空距离,场景真实再现,实现:重要精神实时传达;重要任务及时部署;重大事项远程决策;节省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也是远程培训的有效载体
3.3视频监控系统及调度指挥中心
3.3.1视频监控系统
由于高铁项目建设质量要求高,安全风险高,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尤为重要,在桥梁、隧道、梁厂等重点工程或部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现场施工作业情况;记录重点部位的施工工点状况;掌握人员生产、活动及周围环境等图像信息;即时掌握生产进度情况;远程诊断和应急指挥。
主要目的是致力于现场人员、机械、管理、环境等要素行为的直面把握。对施工现场可进行实时管理、安全监测与质量控制,从而为分散的施工点现场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
3.3.2 调度指挥中心
采用地理信息技术,采集安全监测、项目管理子系统数据,实现空间信息、相关属性信息和媒体信息的关联,铁路建设相关信息的查询,项目进展情况、资金、成本、合同、进度、质量、安全状态的专题分析与显示,集中完整体现“六位一体”管理要求。
同时,实现了人员信息的快速空间定位与轨迹跟踪,现场视频实时监控、围岩量测信息的快速反映。为管理人员提供了综合入口,便于辅助进行宏观决策分析
3.4进入施工区域识别和信息采集系统
通过安装智能识别芯片,进行桥梁、隧道、梁厂等重点工程或部位的人员与车辆在工作区域的出入监测;自动识别重点作业区域施工人员信息和位置分布;自动识别临时关注区域施工人员信息和位置分布;自动识别安全区域施工人员信息和位置分布;人员轨迹掌控和事后追忆支持;不符合预设安全规则行为的预警等。
主要目的为辅助解决长大、复杂空间尤其是隧道施工人员安全问题,实现“以人为本”的施工管理理念,促进和谐高铁建设。核心目的是人的安全。
3.5混凝土拌和站信息化管理系统
混凝土拌合站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通过安装在拌合楼控制主机上的一套应用设备,实现对混凝土拌合过程中的配合比、拌合时间、材料用量等有关信息的数据采集、分析,并对不符合标准的信息予以报警的自动监控系统。
该系统符合高铁施工现场实际,简洁易用,效果明显,应用该系统有助于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混凝土拌合、有利于保证有效拌合时间,有利于混凝土生产质量过程控制,有利于施工单位准确把握混凝土作业的有关信息,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原材料管理和成本核算,对实现拌合站标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6 项目管理平台
项目管理平台紧密围绕工程过程控制管理展开,通过综合信息、组织规划管理、地勘管理、设计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投资控制、变更管理、施工管理、物资设备管理、监理管理、验工管理、风险管理、环水保管理等模块,实现专业分工和过程互动、责任互控的结合。
项目管理平台主要目的是实现对现场工程完成数量、质量及完成人的管理。
三、信息化在高铁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中指出,充分利用和发展好信息化,可有效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1.信息化是高铁建设的有效支撑手段
我们深知:“高铁安全至关重要”、“确保质量和安全是对高铁最重要的要求”, 我们要时刻铭记高铁质量高于一切、安全高于一切,努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手段。
2. 信息化的推行可有效控制投资和预防腐败
新一轮铁路建设投资大,资金安全管理和使用严格,社会关注度高。推进信息化手段,细化建设投资管理,强化建设投资控制,能促进工程建设依法合规,保证资金高效、安全使用;也能准确有效对设计、咨询、监理、施工、物资供应等环节的资金流向实施监控,这对深化惩、防体系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3.信息化的推行可促进建设管理及过程控制
铁路建设推行信息化,有利于加强过程控制、及时生成工程档案,及时向管理单位移交准确、完善的工程信息资料,为从严进行建设管理及过程控制提供保障。
4.信息化的推行有利于提高我国铁路建设的国际竞争力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决定我国能否适应国际高速铁路建设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我国铁路建设“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迫切要求设计、施工、监理企业以信息化的手段展示建设成果和技术水平,以信息化手段开展设计、咨询、投标等工作,以提高竞争力。
总之,信息化建设将在今后的高铁建设和项目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推进信息化工作,为实现项目标准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档案;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铁路建设逐渐地深入市场,关于铁路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在日趋完善。在当前各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铁路档案管理的工作也正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开始广泛地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从而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建立了相对健全的档案管理信息体系,使铁路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好的为铁路建设事业服务。在一定意义上,通过积极探索铁路档案管理工作的新途径,研究铁路档案整理的客观规律,从而整合铁路内部系统的各个方面,使得铁路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促进了我国铁路档案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铁路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级档案管理部门所需保管的档案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光靠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铁路日益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保证档案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为我国铁路档案管理事业开辟崭新的格局。而且,在档案资源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利用高效的网络技术对大量的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分类与整理,并将其储存在计算机设备中,使这些档案信息能够更好的共享,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效率,更好的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 铁路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管部门对于铁路档案管理的责任意识淡薄。
当前,在铁路建设项目中,许多铁路档案管理的主管部门意识都很淡薄,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视,很多铁路建设项目参建单位没有配备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未经过档案专业系统学习和培训,管理不规范。当技术、管理人员调动、变更时,会出现档案资料移交不到位,档案资料流向不确定,甚至出现无人收集、整理和保管等情况。由此导致项目档案的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到日后档案的归档及使用。
(二)铁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细节处理不到位。
如今的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可是却由于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细节处理不当从而引发许多问题。一是项目资料归档不齐全,特别是项目前期建设单位与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签订的各种立交、迁改协议等资料归档不到位,施工单位施工过程很多隐蔽工程验收原始记录收集不全,造成档案资料缺失。二是档案整理不规范,竣工文件资料签字盖章手续不完备, 质量记录手工填写与电脑打印混杂。三是信息化的表格使用不当,无法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及完整。
(三)铁路档案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铁路企业属于特殊的国有企业,其管理体制还具有计划经济的特殊性,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尚不成熟,因此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且铁路档案的管理人员在评聘中存在“终身制”的问题,能上不能下,缺乏灵活性,没能形成有效的竞争淘汰机制,存在诸多隐患。可能还会因为c铁路其他部门管理人员相比,铁路档案的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总体偏低,内心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解决铁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对铁路档案管理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首先,要加大对铁路档案管理人员的指导和培训,除开工准备阶段档案管理制度的宣贯指导外,还要帮助各参建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深入学习和理解有关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从而保证档案管理的质量。组织专家系统编制项目档案编制手册、表格模板,下发各参建单位指导项目资料表格的填写。定期邀请上级档案管理部门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业务咨询等活动,组织本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到外单位参观、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其次,要加大对在建项目各参建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对现场检查、指导,不仅能随时了解档案资料编制、收集工作的进展情况,而且还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和修改。
(二)从过程控制入手,做好铁路档案管理的细节处理。
铁路档案的管理工作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运用计算机编制各种专题目录、索引、卡片、等检索工具和相关参考资料,达到便于操作、便于查找利用的目的。根据铁路建设各阶段产生的各类问题,应归档文件内容和项目文件归档范围,从而为项目文件的齐全、完整和系统提供保障。同时,尊重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层次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保证归档文件的完整、系统,从而使操作便利,也有利于归档文件分类检索和查找。
(三)健全铁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建立、健全科学的铁路档案管理工作,完整地保存和科学地管理铁路档案,并积极维护铁路建设的相关合法权益,我们必须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规定,结合铁路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合法的铁路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完善好铁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序。
铁路档案管理是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关系铁路建设事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工作。只有从建立项目档案管理约束机制、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加强档案管理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以及档案管理部门加大建设项目全过程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入手,才能提高铁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质量,更好地为铁路建设和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