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范文

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第1篇: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力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影响因素

一、我国电力发展状况概述

我国是世界第二电力消费国。在我国,电力行业是基础工业,它的运行受电力系统的统一调配。同时,它也是公用事业,为工农业生产和其他行业提供动力服务。电力企业对上游行业——   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水力资源等的依赖,及电力供应对下游行业——农业和加工工业、服务业的影响,导致电力企业面对着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同时又受国家财税政策的约束和各行政部门的管理,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电力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有关文件统计,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占全国、30家公司和12家中央企业总容量的44.57%、63.42%和79.88%。因此我们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例,分析中国电力企业上市公司状况。五大发电集团分别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除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外,其他四家公司以集团上市形式上市。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正在资产重组,不久的将来也将以集团上市的形式上市。因此现在我们在文章中只能以分别上市的形式介绍它。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上市的子公司中只有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九龙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发电,其他几家上市的子公司并未包含发电的经营内容。所以我们在文章中选取上海电力和九龙电力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代表。

2008年开始电力行业陷入全行业亏损,五大发电集团全年亏损约400亿元。是以我们着重分析五大发电集团近8年来的财务指标,从中了解近8年我国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为了方便,我们在下文中以公司股票名称代替其名称。

二、电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电力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利润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成本比例等。下面我们着重分析6家上市电力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作为解读电力行业8年来的财务绩效和发展状况的依据。

1.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两个方面。

(1)短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就是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它反映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实力,即企业能否及时偿付到期的流动负债。它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企业的债权人、投资人、材料供应单位等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1)流动比率。由表1可以看出,这6家公司的流动比率在不断波动。除了九龙电力在2008年开始有逆向回升的趋势,并且这8年的平均比率都维持在0.6以上的水平,其他公司的流动比率均在波动下降。特别是2010年,各公司都降到近8年来的较低水平。其中,上海电力在2008年更是降到0.1576,为这8年来的最低水平。尽管九龙电力有着超过0.6的流动比率,远远高于其他公司。但是,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稳健的流动比率应该是2。6家公司的比率都低于1,因此就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上海电力和国电电力,流动比率都低于0.3,偿债能力堪忧。

数据来源:图表根据新浪财经网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2)速动比率。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由图1分析知近几年各公司来速动比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而且降幅较大。除了九龙电力一直在0.6左右徘徊以外,华能国际,大唐发电和上海电力降幅都比较大,由2003年的超过0.8的比率跌至2010年的0.4以下。国际上通常认为,速动比率等于100%时较为适当。因此,很显然,各电力企业的偿债能力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数据来源:图表根据新浪财经网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结合这两个比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九龙电力流动和速动比率都比较稳定外,其余的5家公司短期偿债能力都有逐渐变弱的趋势。

(2)长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据统计,由于电力企业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在负债结构中,长期负债占到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超过总负债的60%。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不可能依靠变卖资产还债,而只能依靠实现利润来偿还长期债务。因此,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是和企业的获利能力密切相关的。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析下长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这一比率越小,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现在,我们就站在债权人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对长期负债还本与付息的能力。

很显然,在这8年当中,6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华能国际上升的幅度最大。这几家公司2010年资产负债率都在80%左右。其中上海电力和华能国际2003年这个比率在30%左右,是这6家公司中最低的,同时,也是这8年中资产负债率增幅最大的2家公司。一般情况下,对债权人来说,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而这6家电力公司的高资产负债率说明股东提供的资本与企业资本总额相比,只占较小的比例,那么,企业的风险将主要由债权人负担,贷款给企业就会有较大的风险。

数据来源:图表根据新浪财经网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2.盈利能力分析

(1)净利润率。各大电力企业的净利润率普遍下降。由表2很容易看出,2007~2008年的净利润增长率波动特别大。尤其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旗下的上海电力、九龙电力,以及华电国际和华能国际,都出现了负增长的趋势。大唐电力虽还有2.2336%的净利润率,较2007年来看,却也达到大约8%的降幅。国电电力也勉强维持了1.088%的净利润率,较上年降了接近9%。除国电电力和大唐发电仍有微小的净利润率外,其他各电力企业的净利润率都转成负数,并且降幅增大。可见各电力企业经营业绩在2008年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

数据来源:图表根据新浪财经网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3.成长能力分析

由图2、图3表可以看出,2003到2010年,九龙电力主营收入增长率波动十分大,在2005年达到高点后于2008年降至负数,虽然后两年有所回升,但总体仍是下降趋势。而国电电力和大唐发电下降幅度虽然不及九龙电力,但是总体趋势也在下降。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其他3家电力公司从2007年开始主营收入增长率都在逆向增长中。

因此,对于主营收入增长率逆向增长的3家电力公司来说,公司的盈利能力反而是在下降的,这对其成长能力造成不利影响,说明其成长能力受到很大的威胁。

4.成本结构分析

可以看出,各家公司的主营成本比例虽然波动不大,但是每年都有小幅上升。而从2008年开始的增幅有较明显的加大,这和现今居高不下的煤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其中九龙电力和上海电力的比例已经接近100%。可见主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已经过分庞大,足够影响到电力公司的盈利和成长能力。所以,重新优化成本结构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图3 2003—2010年6家公司主营成本比重(%)

数据来源:图表根据新浪财经网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三、影响电力上市公司发展的因素

鉴于上面几项财务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几大电力集团公司普遍存在偿债能力不强,借长期负债还债,获利能力逐渐减弱,同时成本结构亟待优化等几个共同问题。而影响财务指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1.国内环境

(1)国家对电价的管制政策。我国对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实行政府管制,“市场煤、计划电”使得煤炭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调整价格,但发电企业在政府定价的基础上只能忍受亏损。自2010年8月20日起,发改委等部门发函,适当提高火力发电企业上网电价水平。按照批准的电价调整方案,公司火电机组平均批复上网电价(含税)比调整前上升22.51元/兆瓦时,增幅5.67%,但这个幅度的调价对深陷亏损泥潭的广大火电企业来说仍属杯水车薪。

(2)煤价起伏跌宕,价格变化滞后效应明显。目前火电仍是我国电力工业的主要电源,发电比重占82.86%,因而煤炭价格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电力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2004年~2007年煤价稳步上涨,系由需求增长、供应结构调节以及成本推动所致,其中年度最大涨幅在13~22%。2008年至2009年,除国际油价和国际煤价大幅上涨的带动因素外,其他影响煤价上涨的因素未发生改变,但煤价在半年内涨幅超过100%。在此期间,电力行业受煤价上涨、煤电联动短期无望等不利因素影响,行业陷入困境。一般来说,若电煤价格上涨10%,电价需上涨4%左右才能消化成本。

(3)国家推动节能环保政策。不可否认,国家推动电力企业走新能源路线的优惠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五大发电集团均有涉及节能环保项目的投资。而节能环保项目的前期投资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电力企业举债投资造成的资产负债率过高的情况就很容易理解了。

(4)过度扩张,遭遇两大风险。根据上文对几项财务指标的分析,尤其是偿债能力指标过低,不仅说明了电力企业负债比重增加,还暗示我们,电力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有可能存在过度扩张的现象。事实上,如下表3所示,在2004年到2010年之间全国装机容量每年都以11.39%的增长速度增加,虽然我国的用电量的增长速度也是以14.41%的增长速度发展,但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用电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降到了5.23%,与同年的装机容量增长速度10.34%相比,可以看出,我国从2008年起已经开始进入电力过剩时期。虽然2010年的用电量增长速度有了突破性增长,但还是难挡此趋势。

数据来源:由上海万得资讯、产业政策司子站、中国科技信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世华财讯信息部网站数据整理而成

电力企业过度扩张存在的一定的风险。主要有两类风险:1)市场风险。电力企业的市场风险侧重表现在对市场运载力及其走势预测不足,风险征兆信息反馈把握不准,对潜在的新市场开拓不力,加之受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制约,导致市场需求力不旺,营销萎缩,产值锐减,效益滑坡。2)财务风险。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投入与产出变换、对意外事件的发生和偏差的出现不能作出准确敏捷反应。部分企业未经周密的科学论证、咨询评估,就盲目追求速度,无限制、不加区别地上项目,开源与节流得不到有效控制。

2.国际环境影响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放缓,导致用电需求减少。中国在国内紧缩的金融政策和全球经济危机双重作用之下,已出现经济增长减缓。

四、对电力上市公司发展的建议

根据上文的财务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政策方面

(1)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电能高速公路,大力发展智能电网。针对上次南方大雪灾引发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电能的高速公路,实现变输煤为输电,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来改善我们的用电环境。

本世纪初智能电网在欧美的发展,为全世界电力工业在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也应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智能电网。

(2)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电价改革。如果电力企业要扭亏,则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出台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一是必须要合理调控电煤价格,不能无序增长;二是在电价政策上要合理调整,充分考虑电企的生存经营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逐步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这显示出国务院对电价改革的空前重视。

2.加强经营管理

随着各地区电力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增强,在争取上网电量、控制煤价、组织回收电热费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在产业结构上,加速从低层次资源依赖型向高层次创新驱动型转变;在经营管理上,加速从粗放型向精细化、集约化转变。

3.适度放缓扩张脚步,科学整合电力板块

由于装机容量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用电需求,电力供需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适度放缓电力产业扩张的速度。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电力行业兴起整合热潮。在这股热潮中,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力板块进行评估,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完善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全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响应国家科技创新的号召,坚持以科技促进生产,用创新体系开发项目。

5.优化成本结构,走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优化电源结构,降低煤耗量,增加燃煤效率高的单机发电机组容量;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对现有老机组的主辅设备及系统进行节能、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加强电厂优化运行及检修管理,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节能、节水潜力。合理利用节能环保政策带来的税收、电价等优惠,提高现代电力集团公司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电力企业也受到不小的冲击。但是从2009年起经济开始复苏的情况看,电力企业在未来几年内的发展仍大有可为。国家对电力行业重视程度加深,以及即将进行的电力体制改革,预示着我国的电力企业将迎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吴大器.现代电力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邓小卫.浅谈供电企业财务风险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5,(5).

[3]卢小广.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斯蒂芬·a·罗斯,伦道夫·w·威斯特菲尔德,布拉德福德·d·乔丹.公司理财[m].第7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牛东晓,孟明,刘华光.价格竞争与制度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

[6]张国宝.走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之路[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15).

[7]沙亦强.煤价凶猛[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15).

第2篇: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范文

在工业企业财务工作中的财务分析,不仅是对既往各种报表数据进行归纳提炼,也是对企业今后组织生产时进行生产要素调配的指导。本文对财务分析的内容、方法进行了论述,并针对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分析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改进措施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

财务分析主要是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工业企业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的信息载体,而财务报表中各种科目、项目的数据反映了某时间节点信息。按照一定标准对财务报表的各项数据与相关数据、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从而得到对企业经营活动归纳、总结、预测的方法就是企业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目的是评价经营业绩,衡量当前财务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财务分析是预测决策的前提,是对分析前的企业经营活动的总结,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得到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利弊得失,找出可能影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原因和要素,在经营管理中沥青各项责任,从而有效地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二)财务分析是实施决策的有力工具通过财务分析,投资者可以了解企业盈利和偿债能力,对投资后的风险及收益进行预测,从而有助于进行正确投资决策。财务分析已然成为当前企业资本市场条件下满足债权人、投资人所必需辅助决策方法。

(三)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控的依据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财务分析报告,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知晓本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盈利情况,从而及时发现生产经营活动中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达到改进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财务分析是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理财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本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通过财务分析手段,可以挖潜力找差距,充分发现并利用各种人、财、物资源,促进实现企业理财目标。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据信息使用者不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作为依据,采用专门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风险和营运状况进行分析的财务活动。其内容包括:1、财务状况分析;2、盈利质量分析;3、偿债能力分析;4、现金流量分析;5、投资报酬分析;6、发展能力分析等

三、财务分析的方法

财务分析中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不同的目标,分析人员会使用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通常使用的基本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一)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比较经济指标揭示相关数量差异的方法。比较内容包括:本期实际与计划制定、定额之间的比较,来了解先前制订计划的实际完成状况;本期实际与前期发生进行指标比较;本期实际与国内外先进同业进行比较。通过多方面的对比,找出数值差异,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分析成因做好铺垫。

(二)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对经济指标相对数的比较,通过对多维度的对比,可以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业绩和企业财务状况,方便企业进行管理。比率分析法可采用结构分析法、相关比率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用来计算几个有相互联系的因素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与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的找差异(确定各项经济指标发生变动的差异)不同,因素分析法是用来发现差异形成的各种原因以及各个因素对差异形成的不同影响程度。因素分析法主要用于企业财务中总成本、利润总数量、净资产报酬率等综合性的财务指标的分析和研究。以上三个常用方法各有优缺点,分析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才能保证财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四、工业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通过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来改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财务分析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工业企业中的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往往只重视销售额和企业利润,加上缺乏财务会计基础和财务管理绩效的相关考核,就会忽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造成轻视财务分析工作。因此,企业要从企业环境入手,改变思想加强学习,企业领导要积极采用财务分析方法,健全财务分析制度与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决策水平。

(二)通过完善企业财务指标体系,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来消除财务分析所依据基础资料的部分局限性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可以自己据实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这就增加了财务人员的主观操作,而财务人员的素质也就决定了会计数据的质量,最终影响到财务分析的结果。为了消除这方面的局限性,企业要建立严格的会计制度,坚持会计事项持久有效,保证数据具有可对比可分析,为科学化财务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

(三)通过加强财务分析方法、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来完善目前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手段财务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作,单一采用某一种分析方法可能得不到真实完整的分析结果,因此要结合实际,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单个与整体相结合的手段,综合财务报表以外的经营相关的信息(如国内外经济形势、汇率变化、财政货币政策、产业发展规模变动、企业客户调查反馈等),多方面完善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手段,使财务分析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四)通过加强财务分析实际应用,来改变当前忽视了财务分析中预测功能当前工业企业的财务分析多立足于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往往会忽视财务分析中的预测功能,而预测分析主观能动性很大。因此,需要完善数据来源,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实现分析预测功能,比如采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及OLAP技术分析、杜邦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大数据分析等,通过加强财务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五)通过提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来改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足的现象财务分析中人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工业企业中财务分析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针对财务分析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如财务、会计、法律、营销、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有目的地培训,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对各项数据收集整理能力,从而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分析结果,有利于做出科学决策。

五、结语

企业的财务分析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的简要分析,而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多方位各环节进行深入的剖析、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促进企业管理决策者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营效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学义.王建华等.财务分析创新内容与实践研究[J].财会之友,2009(12).

第3篇: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范文

本文对财务分析创新内容与实践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首先研究了进行财务分析创新的背景与必要性,认为财务分析创新是促进企业构建标准化财务分析模板,提高财务分析水平的重要途径。然后对财务分析创新内容的基本思路进行了研究,最后对财务分析创新的实践要点展开探讨。以上研究内容望引起重视,通过对财务分析方法与内容的创新,促进企业财务分析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财务分析;创新内容;实践

当前财务管理领域对财务分析工作的基本定义是:财务分析工作人员应用企业会计核算资料,利用财务报表中的一系列信息,通过各种专门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对经济组织与单位(多指企业)过去以及在未来阶段内进行筹资、投资、经营、以及分配活动的能力(包括运营能力、债务偿还能力、经济效益增长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等)进行分析。通过财务分析,能够使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更加全面与的了解企业过去的发展成效以及现状,从而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由此可见,财务分析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价值是非常突出的。

一、财务分析创新背景

在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的完善,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单位规模持续扩大,数量方面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高峰阶段。正是由于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故而对财务分析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换言之,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是否科学,是否能够体现分析方法的精细性与内容的全面性特点,成为了关系到企业投资效益以及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现阶段大部分企业所采取的财务分析方法还处于初级、滞后的阶段,分析方法相对落后,财务分析模式未完全统一,分析内容不够深度,信息利用程度低等均是当前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必须紧密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以及经营管理模式,将科学管理以及精益化理念贯穿于财务分析的全过程当中,深入研究财务分析的内容、模式、以及方法,构建全新的企业财务分析体系,形成规范且标准的财务分析模板,达到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水平的目的。

二、财务分析创新内容基本思路

其一,企业财务分析内容的创新需要在现金流量核心体系下开展。即创新企业财务分析内容,需要将现金流作为财务分析的核心,在该中心指标下对财务分析的内容、分析以及应用体系进行重构。财务分析系统中所强调的“财务指标为主”以及“财务报表为主”应当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总结,突出现金流对财务指标以及财务报表的影响,形成全新的指标体系。如企业运营资金流动分析体系、融资资金流动分析体系、企业货币资金应用效率分析体系以及投资资金流动分析体系等。其二,企业财务分析内容的创新需要在战略财务的视角下进行财务预测内容的创新。即企业在重估财务分析体系时,需要对战略财务内容进行具体化、细化。在战略财务预测内容下下设几个分值,并在该分支下设置新的研究内容,其目的是使企业的财务分析内容与目标与战略发展目标一致。其三,企业财务分析内容的创新需要引入资本市场背景下的财务分析指标。从资本市场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角度上来说,创新财务指标与方法具体包括:对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内容与分析方法的创新;对市场净利率分析内容与分析方法的创新;对股票市场效应的市政分析;对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分析内容与分析方法的创新;对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真伪性的分析;对市场盈利率分析内容与分析方法的创新。

三、财务分析创新实践

其一,需要结合行业属性,对企业财务分析内容进行创新。即企业需要机遇对自身行业属性以及密集模式的分析,设置关键性的财务分析指标。以市级供电企业而言,此类企业属于非独立核算企业,故而财务状况比较特殊,财务报表上不直接反应净资产,且企业损益可直接转存入上级单位中,在资金管理方面所实施的是以支定收的统一调度模式。因此,对于收入分析而言,重点指标是售电量以及售电单价,而售电单价又需要进一步分析电量结构指标。在成本分析方面,与一般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分析方式不同,供电企业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燃料费、电费、水费、材料费、折旧费、维修费、福利费以及其他费用均一并纳入产品成本当中。其二,需要结合经营模式,对企业财务分析方法进行创新。即企业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可以应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技术手段,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快的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其中,比较分析法在财务分析中应用广泛,包括本期数与上一期数的对比,不同单位(不同时点)下同一指标的对比,同一指标理论数与实际数的对比;比率分析法强调通过计算某项财务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通过分析部分对总体的影响程度,从而找出关键指标因素,发现管理重点;趋势分析法则是将连续数期的指标值进行对比,观察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性质,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对财务分析的创新与改进能够充分契合企业行业属性以及经营管理的特点,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的评价更加的准确与科学,同时还能够基于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内容,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快速分析与处理,据此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分析组合,提供多视角的管理信息,更好的发挥财务分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兰茜.探究企业财务精细化分析与管理决策——以饲料企业财务分析为例[J].会计之友,2010(,23):16-18.

[2]李峥.从信贷评审角度看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J].金融论坛,2007,12(2):50-54.

[3]李普玲.净资产收益率在小微企业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以A企业为例[J].当代经济,2014(,11):110-112.

第4篇: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范文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企业财务预警,是经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数据的分析,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及时沟通企业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信息,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除了沿用传统的经验判别与定性分析方法外,企业利益相关者也开始关注并尝试使用定量分析模型来预测财务危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就是借助企业一系列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识别企业财务危机的判别模型。其关键就是如何确定预警指标及预警指标的临界值。

一、单变量模型

最早的单变量预警模型是Beaver(1966)在其《财务比率与失败预测》一文中通过比较研究1954~1964年间的79个失败企业和相同数量、相同资产规模的企业提出的。他认为,预测财务失败的比率有:(1)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2)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3)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4)资产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5)资产变现率=资产变现金额/资产账面价值。

Beaver认为,债务保障率能够最好的判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是资产负债率,并且离失败日越近,误判率越低。所以,按照单变量模式的解释,企业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应该表现为企业长期的、稳定的状况。所以,跟踪考察企业时,应对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予以特别注意。

单变量模型利用个别财务比率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分析较为简单。但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单个比率反映的内容往往有限,无法全面解释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其有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运用这种方法可能出现对于同一公司、不同的预测指标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因此指标选择决定了单变量模型方法运用的成败。正由于单变量模型存在较大的缺陷,因而逐渐被新的财务预警模型所替代。

二、多元判别分析模型

多元判别分析模型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可能性的模型。它利用会计系统固有的平衡性,将相互联系的多个财务指标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多元线型函数模型来综合反映企业财务风险情况,以消除个别指标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缺陷。

1968年Altman在其《财务比率、判别分析和公司破产预测》一文中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各个财务指标对企业整体风险的影响和作用也不相同。通过把传统的财务比率和多元判别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他发展了一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即Z计分模型。该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反映资产的流动性与规模特征;X2=留存收益/总资产,反映企业累计盈利状况;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反映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X4=权益的市场价值/总债务账面值,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X5=销售总额/总资产,反映企业的运营能力。

通过统计分析,Altman认为Z值应在1.81~2.99之间,等于2.675时居中。企业的Z值大于2.675,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如果Z值小于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风险;Z值处于1.81~2.675之间,称为“灰色地带”,处在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状况极不稳定。

Z计分模型的变量是从资产流动性、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等指标中各选择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模型中的系数则是根据统计结果得到的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量度。按照这一模型,通过计算企业连续几年的Z值就可以发现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征兆。Altman曾对66家企业进行测算,实证表明该模型的准确率约为95%。

Z计分模型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有利于不同财务状况的比较,根据实证研究表明准确率较高,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它也有缺陷,其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不具有横向可比性,即不能用于对规模、行业不同的企业进行比较;(2)它采用的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报表资料,没有考虑较为客观的现金流量指标,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现实的财务状况。

随着经济环境出现变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企业财务危机的平均规模急剧增大,原有的Z计分模型已无法解释当时的企业财务危机现象。于是,Altman、Haldeman等人于1977年又提出了一种能更准确地预测企业财务危机的新模型――ZETA模型。该模型在对27个初始财务比率进行区别分析后,选取了7个解释变量,即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盈余稳定性(息税前利润/总资产的10年标准误差)、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总额)、累计盈余(留存收益/总资产)、流动性(流动比率)、资本比率(5年普通股平均市值/总资本)和资本规模(普通股权益/总资产)。该模型分类正确率在破产前1年高达91%,前4年可到80%,即使前5年亦可达70%。但该模型存在的不足是选择比率没有理论可依,选择同一行业中相匹配的危机公司和正常公司也是困难的,而且观察的总是历史事件。但由于该模型简单明了,以后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都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

20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开发银行调查部选择了东京证券交易所31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与Altman相同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利用经营指标进行企业风险评价的破产模型”。其判别函数为:

Z=2.1W1+1.6W2-1.7W3-W4+2.3W5+2.5W6

式中,W1表示销售额增长率;W2表示总资本利润率;W3表示他人资本分配率;W4表示资产负债率;W5表示流动比率;W6表示粗附加值生产率(即折旧费、人工成本、利息及利税之和与销售额之比)。模型中和的系数是负数,表明他人资本分配率和资产负债率越小,风险也越小。该模型Z值的判断标准是:如果Z值大于10,则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如果Z值小于0,则企业存在严重的财务危机,破产的概率极大;如果Z值在0与10之间,则表明企业处于“灰色区域”,存在财务隐患。

此外,还有学者在对Z值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其他多变量模型――F分数模型、巴萨利模型等,这些预警模型各具特色,有一定的适用性。

多元判别分析模型都有着计算简便、准确率高的优势,它能包括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多项指标,也能包括独立变量。但是,该类型模型也存在一系列缺点:(1)多元判别分析模型是根据特定样本建立起来的判别模型,因而根据一个地区(或时期)样本企业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可能无法有效地对另一个地区(或时期)的企业进行预测;(2)有用性差。该模型是建立在组内分布为近似正态分布,并且两组的协方差矩阵相等的假设之上的,而实际很难满足这一假设;(3)财务困境组与控制组之间配对标准的确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三、多元逻辑模型

尽管多元判别分析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存在假设上的局限性,与现实相去甚远。1980年美国学者Ohlsen率先在财务预警研究中应用了二元概率函数来计算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采用9项财务变量来估计Logistic回归模型。这一模型建立在累计概率函数的基础上,不需要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条件。

Logistic模型假设企业破产的概率为p(破产取1,非破产取0值),并假设Ln[p/(1-p)]可以用财务比率线性解释。假设Ln[p/(1-p)]=a+bx,根据推导可以得出p=exp(a+bx)/[1+exp(a+bx)],从而计算出企业破产的概率。其判别方法和其他模型一样,先是根据多元线性判定模型确定企业破产的Z值,然后推导出企业破产的条件概率。其判别规则是:如果P值大于0.5,表明企业破产的概率较大,判定企业为即将破产类型;如果P值低于0.5,表明企业财务正常的概率比较大,可以判定为财务正常。

Logistic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它把在(0,1)区间预测一个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转化为在实数轴上预测一个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机会比的问题,这与线性概率有着本质上的进步。由于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克服了线性方程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Logistic模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实证结果显示,资产规模、资本结构、资产报酬率和短期流动性4项财务指标对预测企业破产概率具有统计显著性,判别正确率高达96.12%。目前,这种模型的使用较为普遍,但其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而且在计算过程中有很多的近似处理,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预测精度。

四、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运用线性概率分析、逻辑回归方法来建立财务危机判别函数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依赖于线性函数来建立模型,存在的只是理论上的优越性,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拟合复杂的实际数据。1987年Lapedes和Fayber首次应用神经网络对财务预警进行研究,开创了神经网络预警的先河。该模型是一种平行分散处理模型,具有预测误差小、运行高速、存贮分散、信息联想、自我学习以及自我组织的特点,适合于对复杂性、时变性和模糊性的系统进行预测。

BP模型是神经网络方法中较常用的模型,该模型将系统看作一个黑箱,考虑其输入和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输入过程用输入节点表示,输出过程用输出节点表示。假定系统内部结构未知,用隐节点表示内部机制,从而形成一种用人脑神经元突触行为模拟节点机制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不断地输入和输出,以及对有限多个样本的学习来达到对所研究系统内部的模拟。神经网络模型是自由分布的,其非线性形态较为通用、灵活,在变量从未知分布取得和协方差矩阵不相等时能提供良好的准确性。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使企业财务动态预警成为可能,并使模型具备随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自学习的能力。这意味着随着样本数的积累,这种模型可以定期更新推理,从而对企业危机动态作出预警。国内学者周敏、王新宇在2002年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神经网络分析在判定正确率方面比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更加有效,并且不受变量分布特征影响,不需要主观定性地判断企业财务危急状态,因而能够更加合理地预测企业财务危机。但由于该模型结构难以确认、计算量较大和表述判别力较难等,其在财务领域应用不多。

现有的财务预警模型大多是发达国家的学者在研究本国上市公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发达国家的管理比较先进,企业内部控制比较健全,这些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评估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进行财务预警分析。鉴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ST公司及*ST公司绝大部分具有陷入财务困境的基本特征,我国目前的财务预警模型也基本上基于这两类公司建立,但由于我国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市场体制还不完善,目前企业财务预警模型构建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第一,预警变量选择缺乏理论支持。目前支持财务危机研究的系统规范理论比较薄弱,预警变量(财务指标)的选取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在理论指导下系统地进行,而只能靠研究者经验判断、对前人研究成果借鉴和统计筛选。研究者的经验判断会因主观因素影响模型预警效果,而以数据为向导的统计筛选,依赖样本数据间的统计关系,虽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但理论解释力相对较弱。

第二,样本选取范围和样本时间区间存在局限。研究发现,不同的样本选取范围和不同的时间区间所得出的预警模型存在很大差异。在样本的选取时间上会受到数据的完整性和研究区间的影响。国外的研究绝大部分选择的是破产或失败前一年的数据,其判定效果良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所有指标在破产前一年两组公司之间的差异是最大的,时效性最强。国内研究则多用ST当年或前一年数据来构建预警模型。另外,在样本选取范围上也会受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限制。不同行业要求的财务比率经验值可能不同,有些甚至有很大差异。譬如,以流动比率为例,工业企业的流动比率大多在2:1比较合理,而商业企业的流动比率合理值则低于该值。

第三,预警模型缺乏非财务因素支持。绝大部分的研究都以财务会计报表数据为基础,以各种财务指标为变量来建立预警模型。运用财务指标建立的财务预警模型虽然能较直观地反映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但从我国企业的情况来看,不能仅采用财务指标作为判别依据。比如,存在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弄虚作假而致使财务指标含有“水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些非财务指标如企业所属行业的生命周期、市场竞争力、审计意见、行业因素、主导产品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等,对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能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财务预警模型为企业在经营中提供了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有效方法,在我国由于受到多种现实条件的限制,财务预警系统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和有效的预警信息。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建立分行业、分企业、甚至分部门的预警模型,拓宽数据的收集渠道和研究的范围;第二,将非财务变量纳入模型,非财务变量与财务指标相结合将会有助于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第三,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保证财务预警模型中各种指标、财务比率计算的真实性。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William H.Baever.Financial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6.5.

[2]王跃旗.财务预警系统风险评价模型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2.

[3]熊燕.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评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4.

第5篇: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范文

【关键词】 制造业上市公司; 财务绩效; 产业集群

湖北省作为中部省份之一,是我国较早利用资本市场的省份。1992年 11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的武商集团是湖北省首家上市公司。到2011年4月8日,湖北省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排第8位,共有75家,其中46家属于制造业,占比达61.33%。

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正确合理的绩效评价,有助于管理层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果,利于投资者进行继续投资与否的决策,也便于政府评价各项政策执行情况等等。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促进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但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其业绩存在着较大区别,对湖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绩效的评价,可以揭示全省制造业发展态势,引导资源配置。

一、样本与数据的选取

为了进行纵向比较,本文选择2008—2010共三年的数据。在全省4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剔除2008年后上市的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最后获得23个样本。样本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均为合并报表数据。为更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情况,本文没有剔除ST类上市公司样本。

二、湖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分项分析

财务绩效评价主要依托定量分析方法,首先需要选择财务指标,计算被评价对象的各项财务指标值,并与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就可以对被评价对象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计委印发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主要从财务效益(即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设置的财务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销售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等8项基本指标,以及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存货周转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及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等12项修正指标。鉴于是对行业整体而不是一家公司进行财务评价,采用计分制难度较大,本文采用分项指标分析。因样本均为制造业,资产规模不尽相同,故以修正指标之主营业务利润率(即销售利润率)取代总资产报酬率;同时,存货是制造业非常重要的流动资产,数据亦便于收集,故以存货周转率作为流动资产营运效率的代表;为反映现金流量情况,选取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作为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纳入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所选取的指标如表1所示。

(二)评价标准的选择

湖北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故其评价标准选择国务院国资委各年的《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是合适的。需要说明的是,《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是依据《企业绩效评价行业基本分类》编制的,包括11个大类和47个中类,而《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则把全部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分为13个门类和90个大类,后者分类更为细致,通过细分类别的比较,发现本文所指的制造业在《企业绩效评价行业基本分类》中属于工业大类下。工业全行业绩效标准值可以作为本文湖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绩效评价的参考标准。通过查阅2008至2010年的《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整理出指标的标准值,如表2所示。

(三)财务绩效分项评价

通过原始数据可以计算出湖北省整个制造业各财务指标的平均值,与表3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就可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湖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整体财务绩效进行评价。计算结果依次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图1显示,湖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近三年的盈利能力呈现降多升少的态势,且与全国制造业平均盈利能力的变动趋势基本吻合,2009年达到低谷。可能的原因是中国乃世界出口大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企业整体盈利下降不可避免;同时,由于制造业多是采用订单式生产,所以,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未在2008年底及时反映出来,而是延迟到2009年才凸现。有意思的是,三年中,湖北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都超过了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值,但销售利润率却远低于行业平均,反映湖北上市公司单位权益资金创造的净利润较高,但单位销售收入产生的净利润却不高,意味着湖北制造业上市公司生产成本偏高、期间费用较多或者是非经常性损失较多,吞噬了部分利润。而且,湖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增减幅度很大,意味着公司总风险较高。

第6篇: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 环保支出 财务绩效 影响

当前,企业、政府、社会团体作为环保支出的三个主体,这三者的环保支出分布不均,其中政府在环保支出方面所占比重加较重,而企业、社会团体的贡献率较小,这使得企业这一盈利主体,能否在环保支出后谋求经济效益还是未知。对此,本文将基于近些年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A股公司经验数据及相关学者研究成果,对工业企业环境支出与财务绩效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环保支出情况,以及给企业财务绩效带来的影响,进而寻求有效途径来提升环保支出应用性,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一、环保支出概述

(一)环保支出的定义

目前,对于环保支出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但国际上却存在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是“费用说”观点,认为环保支出是一种费用,它由两部分组成,即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和因破坏环境给整个社会带来的额外成本。计算公式为:环境保护成本=污染控制费用+环境改善费用。此种观点的地域性较强,基本符合经济发达国家特点,因此此种观点得到了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持,如美国、英国、日本。其二是“投资说”观点,认为环境支出是一项投资活动,同其他经营资产投资活动一样,先有投资行为,后赢得经济效益。我国是支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之一,并在《关于建立环保投资统计调查制度的通知》(环财发[1999]64号)中定义了环保支出,即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各有关经济主体,从其积累的社会资金或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份额,进行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当然,国内也存在部分学者不认同此观点的情况。

本文是从工业企业角度出发来考虑环保支出的,认为企业环保支出的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维护和提高环境现状,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或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而支付的费用。此种环保支出行为是遵循社会效益原则、生态效益原则所进行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二)环保支出的范围

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建[2003]64号)中将环保支出分为环境治理支出、污染管理与防治支出、自身环保建设投入这几个部分。但其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从企业管理的目的出发,将企业环保支出的范围做出如下规划:

1.按照支出对象划分:分固定资产投入、非固定资产投入。固定资产方面的环保投入是相关工程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中所作出的环保支出。这里的工程项目中环保支出具体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支出和环境评估,而技术改造项目中环保支出具体指污染治理的支出。非固定资产方面的环保投入是企业环境管理支出、企业社会活动中的环保支出、环境技术创新的投入。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支出有环境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行相关费用、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广告支出、环境监测支出等;在社会活动方面的支出,主要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环境保护的社会性支出;在环境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有科研、技术教育与培训、技术创新、技术人员等方面。

2.按照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分产品研发设计阶段的环境支出、原材料选择阶段的环境支出、产品生产阶段的环境支出、产品销售阶段的环境支出、生产废弃物回收阶段的环保支出。

3.根据不同类别的环境污染因子划分,分预防和治理大气污染的环保支出、预防与治理水污染的环保支出、预防与治理噪声污染的环保支出、防止土壤污染的环保支出、预防地表沉降的环保支出、治理固体废物的环保支出等。

二、环保支出与财务绩效的影响

参考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企业环保支出行为经济效益问题的研究成果,了解到工业企业环保支出与财务绩效具有以下关系:

(一)企业环保支出对财务绩效的负面影响

Wally and White-head(1994)认为,企业环保支出行为与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不符,环保支出花费较多,但所创造产品的附加值存在不协调比例的情况,这属于得不偿失。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利用部分资源进行环境保护,那么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就会受到束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有限,减去企业环保支出和生产经营成本,企业财务绩效就会大大降低。所以,企业越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环保支出费用越多,企业的财务绩效越差。Stanwick(1995)选取100多家企业环保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排污总量与企业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企业进行环境保护,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置环保设施,研究环保技术等,这些花费几乎不可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快速的经济流入。Maxwell and Decker(2006)表示部分企业自愿进行环保支出,也是出于降低环境遵守成本的目的。

国内学者彭峰和李本东(2005)研究认为:环保支出其实是企业特殊投资的一种方式,其追求的是综合效益,这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效益。但最终所得到的结果却是环境、社会方面的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付瑶(2011)实证研究环境管理、环境绩效、财务绩效,确定企业出于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过程中,环保支出较多,但环境改善甚微,且通过改善环境得到的收益较少,难以弥补成本,致使企业经济利润降低,财务成绩下滑。陈钢(2015)研究证明,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过程中,通过转移股东财务来进行环保支出,给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了效益,给股东带来的利益甚少。基于以上内容,可以确定企业环保支出可以对企业财务绩效造成负面影响。

(二)企业环保支出对财务绩效的正面影响

对于以上经济与生态相互抵消的观点,有部分学者是不认同的。Porter and Vander(1995)提出的“波特假说”中表明,适当的环保支出可以促进企业清洁技术的创新,增强清洁技术的应用性。也就是,企业环保支出行为,可以实现技术创新,同时降低企业遵守环保管制的成本,增强资源利用率。Walter,Woolman and Veshagh(2007)等研究认为:环境效益同经济效益是可以有效融合的,且在两者紧密联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Hong and Kacperczyk(2009)在经典的投资模型中论证出来的理论,充分说明了大多数投资者在“罪恶股票”和“干净资产”之间,会选择环保形象良好的企业,因此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有利于为企业筹集更多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国内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环保支出可以给企业财务绩效带来正面影响。潘煌双和姚瑞红(2008)以2005―2007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确定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虽然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在其他方面得到收益补偿,这种补偿会体现在财务绩效上,提升企业财务绩效水平。陈舜友(2008)基于绿色投资的角度探索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得到的结论是通过环境支出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所有企业未来必须选择的路。企业利用无污染技术手段进行无公害产品生产,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产品,如此才能得到消费者青睐,相应的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持续的、良好的发展下去。

基于以上学者论述,可以确定企业环保支出行为并非一种愚蠢的、盲目的行为,通过此种行为可以吸引外部投资者,给企业发展带来正面效益。在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绿色消费”,企业在致力于生产绿色产品的同时,做出一些环境保护的行为,可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理的信誉度、满足度,如此企业将会拥有坚实的消费群体,这对于企业后续生产经营活动的运作有很大帮助,更利于企业未来良好发展。由此,可以确定企业环保支出可以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三)企业环保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确定

Rockness et al(1986)利用污染物回收率作为衡量企业环境绩效的指标,对很多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估,确定有害物质的回收水平与财务指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也就是企业回收有害物质程度,与企业财务绩效没有必然的联系。Mahapatra (1984)将六个行业的污染控制费用作为衡量环保业绩的指标,平均市场报酬率作为经济指标,进行了大量调查与分析,最终确定支付污染控制的成本的企业并没有收获丰富的经济利益。Ziegler et al(2007)研究环境绩效与股价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环境绩效与股价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环境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是不确定的。Stefan and Terje (2002)同样指出企业环保行为对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存在单纯的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国内一些学者也有这样的认识,如王金南(2009)等人研究认为,环保支出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没有必然的关联性,环保支出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难以确定。赵红(2010)等在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影响的过程中,确定环保支出对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或负向影响。

同样是基于以上学者论述的观点,可以确定企业支出与财务绩效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性,相应的企业环保支出可能对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三、实现企业环保支出,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对策

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企业环保支出的目的之一的确是为了改善环境,但同时也是为了使企业良好发展。因此,探究切实有效对策,提升企业环保支出利用率,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我国政府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环保投入,如环保设备更新、污染物质处理装置采购等时,给予一定补贴或帮助。针对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可以通过免税的方式鼓励企业采购环保设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排放的污染物质进行处理,从而改善环境问题,并避免企业因为环境保护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受损。所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二)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制

首先,应提高企业保护环境重视程度。从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仍然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利益,致使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持续性的破坏,对此,企业应加强环保方面资金投入,针对污染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理措施,引进先进设备来降低企业污染物排放量,降低排放污水中有害物质含量。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需要明确自身职责,不断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在治理环境过程中身先士卒,将环境保护职责落实到实处,将社会成本内部化,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以及品牌知名度。

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核算系统,客观计算企业经营生产活动过程的环境保护成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客观和完整,对环境保护的潜在收益进行科学计量,从而形成完整的环境成本收益账。此外,在环境保护成本核算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设备以及产品需要严格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定期开展分析研究工作。在反复的核算过程中,优化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制,促使环境管理成本费用最小化,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利润最大化。

最后,优化企业环保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生产和环保技术,并且吸收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从而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这个期间,技术的创新是主要目标,只有技术得到创新优化,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环保水平。

(三)提高公众环保的监督和响应意识

为了使公民能够参与到环保工作当中来,督促企业环保工作,注意提升公众环保的监督和响应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提升公众环保的监督和响应意识呢?其一是鼓励公民充分行使自身的知情权,对企业不良行为进行举报;其二是鼓励公民充分行使自身的监督权,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其三,努力培养公民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四、结束语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我国工业企业环保支出可能对企业财务绩效有负面影响也可能有正面影响。工业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企业,追求利润是必然的。出于利益的角度考虑,工业企业环保支出应当对财务绩效予以正面影响。因此,笔者建议通过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制、提升公众对环保的监督和响应意识,可以使企业环保支出,换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企业环保支出利用率,正面影响财务绩效,促使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雅婷.行业属性、企业环保支出与财务绩效[J].会计之友,2015,(7):73-77.

[2]段豫飞.企业环保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化工上市公司经验证据[D].重庆交通大学,2015.

[3]陈璇,淳伟德.企业环境绩效综合评价:基于环境财务与环境管理[J].社会科学研究,2010,(6):38-42.

[4]林晓龙.重污染行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分行业统计数据分析[D].安徽大学,2013.

[5]朱田.环境绩效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6]原毅军,孔繁彬.中国地方财政环保支出、企业环保投资与工业技术升级[J].中国软科学,2015,(5):139-148.

[7]金晓云.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研究及影响探析[J].商业会计,2013,(15).

第7篇: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范文

本文作者:司雨春刘虹吕工作单位: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增加值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近几年不断加强工业增加值核算的指标体系,现核算已越见规范,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1.现行核算制度中,两种核算方法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理论上,两种核算方法的增加值是相等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存在的情况较复杂,两种方法核算出的增加值并不相等,存在一定的误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1生产周期较长的工业企业。有些企业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一批原料投入生产,到了期末可能还有部分在产品没有形成成品,如果企业会计未核算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则产值也不能核算这部分,这就会造成工业产值与直接材料计算口径不一致,直接材料多算,生产法增加值就会被低估。1.2库存较多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是以权责发生制为计算原则,工业总产值则是以本期生产为计算原则,当企业在核算期间生产了一些产品而没有卖掉,形成库存时,虽然其生产法增加值是可以核算的,而按当期实现概念核算其收入法增加值却是零。另一方面,当期销售的收入也有前期生产(或库存)的产品。因此,两者存在误差。1.3多种经营的工业企业。多种经营的工业企业在核算产值时只能计算属于工业活动的那部分,但企业财务在核算上不可能只核算工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盈余等指标包含非工业性经营活动创造的增加值,统计人员如没有将属于非工业性经营活动这部分增加值扣除,会出现收入法核算的增加值偏大情况,但实际工作中确定非工业性经营活动部分的费用、盈利非常困难,单靠统计人员是不可能完成的。2.在实际核算中由于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经常会出现增加值被误统、漏统等现象。2.1对收入法增加值构成明细不清楚,误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两个指标作为增加值构成内容,实际上两个指标为收入法增加值的扣减项。2.2核算增加值时照搬财务指标,未进行分析填报。(1)在生产法核算增加值指标时,统计人员不能简单的从财务帐上的产品成本项目取得资料,而应该按照产值计算口径进行调整,扣除不属于生产的材料成本、不属于或加上属于本期生产产品的消耗成本。(2)统计人员误把财务部门报税的“本年应交增值税”作为核算增加值的“本年应交增值税”。统计上的“本年应交增值税”指标根据公式“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交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核算出来的,同时还要保证“本年应缴增值税”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期间要保持一致。(3)统计人员误把财务上的“应付职工薪酬”作为增加核算中的“劳动者报酬”,其中财务上的“应付职工薪酬”包含职工教育经费,而增加值核算中的“劳动者报酬”不包含这部分。同时增加值核算中的“劳动者报酬”中不仅包括发放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还应该包括差旅费中支付给个人的补贴,平日发放给员工的产品等,这部分在核算增加值时要对相应指标进行分解填报,否则会造成增加值指标漏统。(4)核算增加值指标时未把企业技术研究费中的折旧及厂房、设备、车辆等租赁费归入固定资产折旧,造成增加值指标漏统。3.部分企业不重视统计工作,存在着“重财务,轻统计”的现象,许多统计人员都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属于附属的工作,对于增加值这样复杂的指标,核算时随意性较大。

提升工业增加值核算准确性的途径

1.企业要重视统计工作,明确负责统计工作的主管领导,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并积极组织统计人员参加培训,同时统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2.上级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增加值核算方面的详细培训,同时提供条件便于企业之间能够针对统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以不断提升统计人员业务水平。3.具体核算中通过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3.1用生产法来验证收入法。一般情况下收入法增加值与生产法增加值相差不多,且收入法增加值会小于生产法增加值,因为从财务状况表上取得的增加值指标不全,还有部分增加值指标未能体现。如果收入法增加值大于生产法增加值,说明企业在计算中间投入时有可能把属于增加值的部分当作中间投入计算,需要进一步细分析。但是也有例外,如企业要是有非工业性经营活动,其利润计入营业利润,收入法增加值就会高于生产法增加值。3.2加强数据的审核论证。对起变动较大的数据、增加值核算相关指标不匹配等情况要进行审核论证,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1)企业增加值率与行业增加值率进行对比,如果两者相差较大则进一步分析是因为产品结构问题还是核算有误。(2)主营业务收入与工业产值进行对比,如企业增加值不合逻辑,可将这两个指标进行对比,如果两者相差较大,再进一步细问企业在填报成本费用表时,相关数据是否按产值口径进行调整。(3)直接材料和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对比,正常情况下直接材料是小于主营业务成本,且占一定的比例,如果发现直接材料大于主营业务成本或所占比例不合逻辑,则要进一步进行了解,当然前提是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产值比例相当。(4)三项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与其中的中间投入进行对比,如果三项费用与其中的中间投入完全一致或相差不大,说明企业在计算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时没有将属于增加值的指标完全扣除。(5)关联指标间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如工资和人数对比,折旧和固定资产进行对比,以此来验证这些增加值指标的可靠性,此外还要看看报表的完整性,是否有缺项漏项。

第8篇: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范文

关键词:多变量财务预期模型 实证 比较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由于外部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内部经营管理的不善,不少公司也出现了财务危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有必要对其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分析,以应对各方面的风险,并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

到目前为止,企业财务预警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即建立了多种财务预警模型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并且已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财务预警模型有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和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但由于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只对单个财务比率的趋势分析,没有哪一个比率能够概括企业财务的全貌;另外,某些财务比率有可能被公司管理者进行过粉饰,单一的依靠某一比率做出的预测不一定可靠。因此,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逐步取代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成为广泛应用的模型。虽然多种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为现代企业预测财务状况提供了多种选择,但由于每种模型有其各自的前提条件以及模型自身的特点,这使得从众多模型中挑选出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基于此,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各种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比较。通过对多种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情况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我国财务预警实证研究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对我国财务预警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就财务预警实证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此外,也为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的相关使用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预警模型提供了依据。

二、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的基本原理

国内外常用的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主要有以下四类:

2.1多元线性判定模型

多元判定模型中最著名的模型是美国 Altman(1968)的Z分数模型:Z=0.12XI+0.14X2+0.033X3+0.006X4+0.001X5,其中x1、x2、x3、x4、x5是五个财务指标。根据判别方程可以把单个企业的各种财务比率转换成单一的判别标准,或称为Z值,根据Z值将企业分为“破产”或“非破产”两类。国内学者周首华等(1996)以Altman的Z分数模型为基础构建了F分数模型,该模型加入了现金流量预测指标体系。

2.2主成分模型

该模型是国内学者张爱民等(2000)借鉴Altman的多元z值判定模型,运用统计学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的。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对原始的财务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找出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的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使综合指标为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综合指标不仅保留了原始指标的主要信息,彼此又完全不相关,同时比原始指标具有某些更优越的性质。该模型的差别方程式为:PS=V1Z1+V2Z2+V3Z3+V4Z4+V5Z5,其中,V1、V2、V3、V4、V5是系数,Z1、Z2、Z3、Z4、Z5是综合指标。

2.3多元回归模型

多元回归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模型和Probit回归模型。Martin(1977)在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首次采用了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该模型假设企业破产的概率为P(破产取1,非破产取0),并假设Ln[ P/(1-P)]可以用财务比率线性解释。假定Ln[P/(1-P)]=a+bx,推导得出P=exp( a+bx)/[ 1+exp(a+bx)],从而计算出企业破产的概率。判别规则是: 如果 P>0.5,则判定企业为即将破产类型;如果P<0.5,则判定企业财务正常。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相似。

2.4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

1990年Odom和Sharda第一次运用神经网络进行财务困境预测问题的探索。该模型由输入层、输出层和隐藏层组成,通过网络的学习和数据的修正得出期望输出,然后根据学习得出的判别规则来分类。

三、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的应用

目前传统的统计模型发展得比较成熟,计算也相对简单,应用也较为广泛。Z分数模型主要用于信用政策、信贷评审、贷款定价以及证券化等方面。主成分模型也相对简单可行,可以在实践中广泛运用,但该模型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综合评分式权重的确定以及判定区间的确定都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不准确性,尤其是后者受样本数据分布的影响很大,从而会影响预测的准确度。Logistic模型与Probit模型的最大优点就是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克服了线性方程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因而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而对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理论上来讲,该模型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如模型结构定义的复杂性、计算量过于巨大,而且其在决策方法中表现得像一个黑匣子,以致对它的接受和应用都较困难。另外,这种模型要求拥有大量的学习训练样本以供分析,如果样本数量积累得不足、没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广泛的覆盖面,则会大大地影响系统的分析和预测结果。

四、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实证比较分析

4.1前提条件比较分析

在研究财务预警模型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各种模型适用的前提条件。多元判定模型和主成分模型通常形成一个线性判定函数式,据此判断待判企业的归属,一般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和两组样本间协方差矩阵相等。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均是为了克服简单线性概率模型的缺陷而建立起来的,一般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估计,不需要满足正态分布和两组样本协方差矩阵相等的条件,得出的结论直接表示企业发生财务失败的可能性的大小。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则对财务指标的分布没有特别的要求特别适合于变量服从未知分布,且自变量组间协方差矩阵不相等的情况。

4.2样本和数据选取的比较分析

财务危机预警的国内外研究者由于国情不同、研究目的不同,对财务危机含义的界定有所区别:国外学者大都以提出破产申请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而国内学者则以沪、深两市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ST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p#分页标题#e#

国外的研究学者通常采用比较样本建模,即选择相同数量的破产企业和非破产企业。Altman(1968)则选取了33家1946~1964年间破产的且资产规模在70~2 590万美元之间企业和相同数量、同一行业、同等资产规模的非破产企业作为样本企业,数据来自《Moody的行业手册》。我国学者则大部分是选择近几年的ST公司和相应的非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均来自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如吴世农、卢贤义(2001)则选择了1998~2000年期间的70家ST上市公司和相对应的70家非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4.3财务指标选取的比较分析

国外学者Altman(1968)选取了5个具有代表的会计比率类财务指标,构建了Z分数模型,他认为这些财务变量是评价企业总体财务状况的最佳指标。国内学者周首华(1996)的F分数模型是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现金流量这一预测指标,证明在短期内许多公司财务危机和现金流断裂有直接关系。张爱民(2000)的主成分分析模型以及杨淑娥、徐伟刚(2003)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的Y分数模型中也仅涉及到会计比率类财务指标。直到2004年,张友棠引入了现金盈利值(CFV)与现金增加值(CAV)这两个现在指标概念,虽然这两个指标并未得到后来学者们的广泛使用,但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学者们。在随后的绝大多数文献中就开始出现了现金流量类指标的身影,并且在越来越多的文献中占据主要地位。

Marttin(1977)首次构建多元逻辑回归模型时也只选取了25个财务比率。随后,Ohlson(1980)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时,不仅以现金流量指标为基础,而且加入了非财务类指标,即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当前的变现能力。随着财务预警研究与应用成果逐渐引入国内,基于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思想也同时传入国内,非财务指标是在2004年后大量出现的,并且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表明非财务类指标与会计比率类指标和现金流量类指标相结合建立的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预警模型的预测精度。国内学者杨保安(2001)首次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时,只考虑了会计比率类的财务指标,杨淑娥等学者在研究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时则加入了现金流量类指标。

从上述文献来看,在研究初期,学者们都只注重会计比率类的财务指标,但指标选取并非与模型是匹配的,而是随着研究的发展指标选取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加进了现金流量类指标和非财务类指标,使模型能够更加准确预测现代企业的财务状况。

4.4模型预测准确度的比较分析

Altman(1994)以意大利工业企业为样本,比较了神经网络方法与线性判别方法,发现有时神经网络方法要优于线性判别方法,但由于神经网络有时过度训练产生了不合理的权重,从总体上看线性判别方法要优于神经网络方法。陈瑜(2000)对运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与判别分析对证券市场ST公司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预测效果最好,回归分析法的预测效果次之,判别分析法的预测能力则随着年份的临近,正确性逐步提高。吴世农、卢贤义(2001)通过应用Fisher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三种方法,分别建立三种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并比较三种判定模型的效果,表明Logistic模型的判定准确性最高。乔卓等(2002)通过对Fisher判别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在财务困境预测中的比较研究,发现提前2年和提前3年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Logistic模型和Fisher判别分析模型。杨淑娥、黄礼(2005)分别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工具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并且对同一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进行预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确度相比主成分分析模型的精确度有很大的提高。吕长江等(2005)分别运用多元判别分析、逻辑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对财务状况处于困境的公司进行预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个主流模型均能在公司发生财务困境前1年和前2—3年较好地进行预测。其中,多元判别分析要逊色于逻辑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准确率最高。

通过以上的比较,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能力要优于统计模型的预测能力,而要统计模型中,主成分模型的预测能力最优,回归模型次之,多元线性判别模型相对较差。然而,财务预警模型的优劣不能光凭预测能力的高低来判定,因为各种模型的适用的前提条件是有差异的。

五、结论与启示

综观国内外文献,财务预警研究对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以上几种模型上,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理论上是预测能力最强的模型,但在实务中应用却有诸多的问题,相比之下,统计模型简单可行,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只是为相关使用者提供一种预测财务风险并归避风险的方法,而不是强调模型本身的精妙性。加之,财务预警模型只是用财务报表进行财务预警,而不能对财务报告的真伪进行鉴别,很有可能对失真的财务报告进行预警,进而使预测结果发生偏差。因此,对财务预警的研究应该与财务失真的研究相结合,以提高财务预警预测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Altman E.I. Financial Ratio, 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Journal of Finance,1968,23(9).

[2]周首华. 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 会计研究,1996,8.

[3]张爱民,祝春山,许丹健.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分预测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3).

[4]Martin D. Early Warning of Bank Failure:A Logistic Regression Approach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77(7).

[5]Odom M.D and Sharda R. A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Bankruptcy Predic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 Tool [J]. Financial Management,1990,2(6).

[6]吴世农、卢贤义.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

[7]杨淑娥,徐伟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Y分数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

[8]杨保安,季海,徐晶等.BP神经网络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之应用[J].预测,2001(2).#p#分页标题#e#

第9篇: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分析范文

【关键词】财务分析;现金流;初级财务分析;中级财务分析;高级财务分析

一、现行财务分析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财务分析体系主要有三种:一是以财务报表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如美国查尔斯·吉布森著,刘筱青等译《财务报表分析》;孙铮、王鸿祥主编的《财务报告分析》等等;二是以财务指标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如美国迈克尔·泰兰著,朱邦芊等译《财务比率分析》等;三是以财务要素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如张先治主编《财务分析》等。这三大体系最大的优点是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评价企业业绩较为客观。但这些分析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功能未得以充分体现。即企业的任何一种分析,必需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同时实现企业的财务发展战略。而以报表、指标、要素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往往注重于过去和现在,较少关注未来。

二是未突出企业“现金流”的核心作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注重实证研究,其中,有一种观点特别得到广泛重视,即上市公司股价不是取决于“每股收益”,而是取决于“现金流量”。从这以后,“现金流”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2007年12月,我国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这说明,企业发展的“血液”——现金流是具有核心地位的,它应该贯穿整个财务工作的始终,财务分析也应当如此。

三是未突出企业外部环境——资本市场的分析。现行的财务分析仅仅限于企业微观层面,未突出与它相关联的中观乃至宏观层面的分析,这对于一千多家上市公司来说显然不能与时俱进。

四是未突出智力投资等新内容的分析。现行的财务分析仅仅分析物质投资的绩效,未分析智力投资的绩效,这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是不够的。

二、财务分析创新内容的设计思路

(一)传统财务分析内容向现代财务分析内容转变研究

该项研究在揭示现行财务分析不足的基础上,研究“现代财务分析”的特征、理论依据、转变的必要性,发展趋向等,构造“现代财务分析”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

(二)现金流核心体系下财务分析的内容构建研究

该项研究以“现金流”为核心,重新构建财务分析的内容体系、分析体系和应用体系。将现行“财务报表为主体”的财务分析系统和“财务指标为主体”的财务分析系统进行总结提炼,突出“现金流”的内容,构建以现金流为中心的新的指标体系。如构建融资资金流动分析体系、投资资金流动分析体系、运营资金流动分析体系、货币资金应用效率分析等。

(三)战略财务下的财务预测分析内容研究

将战略财务进行具体化,设立几个大的分支,并在该分支下组建新的研究内容,使财务分析都能同企业发展的战略一致。

(四)资本市场下的财务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

该项研究包括: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市净率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市盈率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证券市场风险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股市效应实证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伪判别分析等。

(五)智力投资分析内容设计研究

本项研究是在物质资本绩效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智力资本分析体系,揭示智力投资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创造智力投资分析的新体系。

以上各项研究要和实际密切结合。其思路是:选择2004-2007年上市公司数据、2004-2007年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评价企业绩效数据、2004-2007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参考世界上先进的或标准研究指标,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财务指标标准值。

三、财务分析创新内容的具体构建

(一)财务分析内容框架要体现分析程度的层次性

财务分析的目标是为各种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决策有用的分析信息。为了满足各类不同人员、不同层次分析决策需要,应设计“初级财务分析”、“中级财务分析”和“高级财务分析”三大分析体系。初级财务分析适应于各类专业人员的决策需要;中级财务分析适应于从事各种专门项目或专项工作的人员及企业综合管理部门人员的决策需要;高级财务分析适应于企业高管人员战略决策分析的需要。

(二)初、中、高级三个层次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1.初级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当今企业各类人员都要和财务人员打交道,企业的厂长、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供销、计划、统计、劳资、储运等中层管理人员,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几乎每天都要接触会计,涉及到许多会计知识、财务制度。设置初级财务分析内容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要让非会计专业的各类人员了解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使其管理、决策行为符合国家规定;同时,了解会计的基本技术、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会计基本术语的内容,能看懂会计报表,并利用会计报表及其有关资料进行财务状况的一般分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效益性。初级财务分析内容的知识构造应包括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分析》等课程内容,但不能过广、过泛,应高度概括,融会计主干课核心内容于一体,同时,财务分析的语言应公众化,不拘泥于会计凭证、账簿具体操作的圈子,主要让非会计人员了解会计的处理过程和数据的来龙去脉,能够接受会计的基本知识,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技术。

根据上述要求,笔者设计的初级财务分析的纲要性内容如下:(1)财务分析总论。包括:财务分析的概念、财务分析的对象、财务分析的依据、财务分析的种类和方法。(2)流动资产的一般分析。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存货内容的一般分析。(3)非流动资产的一般分析。包括:非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的一般分析。(4)负债的一般分析。包括:流动负债、长期负债一般分析。(5)成本费用的一般分析。包括:产品成本与生产费用、产品制造成本、期间费用、成本费用的分析。(6)收入和利润的一般分析。包括:收入、利润及利润构成分析。(7)所有者权益的一般分析。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一般分析。(8)会计报表的一般分析。包括:财务报表种类、成本报表种类、会计报表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2.中级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设计中级财务分析内容的目的,是为从事各种专门项目或专项工作的人员、企业综合管理部门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它主要是结合具体工作实际进行专题(项)分析和综合分析。分析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较高的技术。

中级财务分析的纲要性内容如下:(1)流动资产专题分析。包括:货币资金专题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专题分析、应收款项专题分析、存货专题分析。(2)非流动资产专题分析。包括:固定资产专题分析、智力投资专题分析、投资性房地产专题分析、其他非流动资产专题分析。(3)负债专题分析。包括:流动负债专题分析、长期负债专题分析。(4)经营业绩专题分析。包括:弹性预算法下业绩评价专题分析、成本差异专题分析、市场占有率专题分析等。(5)所有者权益专题分析。包括:资本保值增值分析、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分析。(6)财务综合分析。包括:杜邦财务分析、沃尔评分分析、能力指标综合分析、资本绩效综合分析、经济效益综合分析。

3.高级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设计高级财务分析内容的目的,是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性的、较为复杂的决策信息。它一般要应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才能分析得出预测数据或决策数据。

高级财务分析的纲要性内容如下:(1)资金流动分析。包括:融资资金流动分析、运营资金流动分析、“现金流”适配性分析等。(2)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包括: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现金流量折现评估法、经济利润评估法、相对价值评估法。(3)投资决策分析。包括:投资决策方法、投资决策一般分析、投资决策风险分析、基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期权定价分析。(4)企业整体功能分析。包括:企业整体分析、营运杠杆分析、财务杠杆分析、成长模式分析、财务危机预警分析。(5)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包括:市净率分析、市盈率分析、证券市场风险分析、股市效应实证分析、上市公司热点问题实证分析等。

【参考文献】

[1]陈石进编译.财务分析技巧[M].香港:香港财经管理研究社,1986.

[2]罗飞主编.企业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陈信华编著.财务报表分析技巧[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4]朱学义,周咏梅.财务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5]张先治主编.财务分析(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王治安领著.现代财务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胡奕明主编.财务分析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张新明编著.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教程与案例(第二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9][美]斯蒂芬·佩因曼著,刘力,陆正飞译.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定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0][美]E.B.DeakinM.W.Maher著,孙庆元等译.现代成本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