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范文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课程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

第1篇:初中历史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程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几年的教学一线中,我就如何创新历史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分析学生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 教” , 又关心“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所以对学生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对每个班级的特点、每位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二、研读课标,剖析、挖掘历史课本资源,将课标要求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课标是授课的依据,所以在编写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认真研读,制定出本课的“三维”目标,把握重难点。对课标所要求而课本没有涉及或没有系统涉及到的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适当拓展或加以补充。

课本是教师授课的工具,该怎样利用好这一工具呢?

第一,善用单元主题,提纲挈领,建立知识框架。现在的教科书是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单元主题。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先渗透单元主题,使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在本单元内容学习完之后,师生共同进行单元小结,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单元内容。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课题是课本的“黄金眼”,善用课题,把握重点。历史课本每一课都有一个课题,有不少老师简单认为课题只是在目录中为了把这一课与另一课区分开来,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上课时只简单地把课题在黑板上板书一下,揭示一下本课的教学内容就行了。其实课题往往是用点睛之笔把课本的要点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在一堂课教学之前如能与学生共同解析课题,对于迅速把握本课的中心和要点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的创新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强调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要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拓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探究活动。如书让学生读、看法让学生讲、知识规律让学生找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例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时,在授完课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之后我给学生一点提示即启发他们从原因中找答案,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踊跃回答并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最后我加以点拨,师生共同解决了问题。而在另一班授这一课时,对这一问题由于没有W生回答,我就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但在以后的做题和考试中,明显发现对直接给答案的班级中不如经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的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透彻,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同的教学效果让我知道老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四、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善于创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教学中形象语言的使用。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象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是教学效果充满感彩,效果就大不一样。

第二,教学中丰富情感的流露。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历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学生讲授法。对历史课本中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课,如文化部分,我让学生来讲。以前对文化部分的内容,我的授课方式就是给学生把知识点勾画出来。但在讲宋元文化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来讲。我把宋元文化分为四部分即科技、史学、文学和艺术,并分派给四位学生,让他们准备、讲授。在学生讲授的时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思路开阔,而且学生查阅的内容也非常生动丰富,超出了我的想象。从课后的评估来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2篇:初中历史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单纯的来讲历史,如果不是用作学术教学或是教学目的,历史具备很高的趣味性,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的看过一些历史剧。通过古人的做法,我们加以反思,会联想到自己,会为自己设计一个角色,并随着剧情的发展,变换自己的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可以发现很多经验供后人交流与学习。也可以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让人们更清楚自己的脚步方向,避免走很多前人走过的弯路。综上所述,历史是一门非常有实际帮助的学科,不断为初中同学渗透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为同学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奠定重要的基础。

1初中生的独特性

1.1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动态:初中生作为尚未发育成熟的一个群体,其引导程度是非常容易的,这个时候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充分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动态,才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从心底让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有所认知,激发其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1.2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当前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同学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好,还有很多同学是比较依赖家长的。所以家长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为同学们灌输自主学习的思想。学校也要与家长之间保持沟通,时刻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1]如此便可以针对同学们的不同状态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当学生在校期间有什么不良动态,教师也可以与家长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不让问题停留较长的时间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2科学的教学模式

2.1灌输历史的重要性:要想对历史学科进行更好的学习,首要的问题就是让同学们认识到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同学们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只有让同学们意识到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压力,压力就会产生动力来支撑他们继续不断的学习。处于初中阶段,人生观尚未成熟,需要教师引导其拥有正确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

2.2全方位教学:当前的教学水准不断在提升,教学硬件越来越强。同学们的学习环境非常好,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学设施为同学们进行生动有趣味的课堂。让同学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无法自拔,在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提升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们可以在课堂开始为要讲述的课程进行烘托,先播放相关的视频,[2]首先将同学们带入历史场景当中,也可以组织同学们根据比较著名的历史名段演绎情景剧,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2.3教学技巧:技巧是通往结果的一个捷径,教学也是如此。拿捏同学们的心理动态,了解同学们的兴趣所在,就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安排与同学们兴趣相关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先让同学们提前备课,教师起辅助作用,让同学用讲故事的方法将整个课节的内容串讲一下,当同学有不足之处,教师及时进行改正。还有就是运用多媒体,在课前为同学们放映相关影视作品,让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故事有一个印象,并激发起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遐想,这样就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促使下,学习效率定会有所改变。

3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3.1教学模式的创新:过去的历史教学就是老师不停在讲,不停的书写着板书,教学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创新也应运而生。教师们更加注重挖掘同学们的潜力,注重自主学习,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对历史学科的学科探索能力,教师逐步转变角色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学生才是主体。

3.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给人的印象一定是严厉的、古板的,但是当今社会的教师们的角色已经在不断的进行转变,教师逐渐衍变成同学们的朋友的角色,在这种角色之下的教学氛围也会有很大的改善,教学氛围是教学课堂中的魂,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学习情绪,在一种轻松欢乐的氛围之下,学习的结果也是非常不同的。[3]教师一改过去的严肃面孔,走向“亲民”角色,带领同学们在历史课堂上谈古论今。

3.3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归根结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是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所一直努力想改善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来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师们也应该定期的进行学习与交流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只有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丰富、教学经验足够丰富才能够带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育改革以来,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标准答案而发的。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多介绍观点不同而又言之成理的参考读物,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面对差异,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灵活,不会僵化。

4结语

初中生是祖国的希望,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阶段,如何对其进行优质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家长们所急切关注的。历史知识是公民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中是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段。但是,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合理因素,致使这一阶段的历史教学成果并不如人意,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近乎空白,或者只是一些与生活无关的、考过即忘的零碎知识点。趁着新课改的东风,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新课程引领教学,谋求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权艳舫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第三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黄纯琼.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人间,2015,195(36):26-26.

[2]石毅.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4(A5):143-143.

第3篇:初中历史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分组;环节设置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新课程”模式,是有一定的策略的,现本文总结出几点策略,以供初中历史教师参考。

一、新课程阶段

在学生的新课程阶段,学生通过协作共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因为学生具有个体化差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通过交流讨论也难以得出解决方案。有些是因为学生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有些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而有些是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意见不一,难以达成共识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点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要将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简化,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采用总结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进行探究,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在实践中寻求真知。比如在学习初一上第二单元的春秋战国的内容后,针对家喻户晓的“诸子百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分为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几个派系,对各自代表的观点各抒己见,自由进行争辩。教师也可选择一个派系,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并在其中给予指导性意见,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并锻炼自己的口才。在这种灵活的新课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提供的舞台中展示自我,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轻松的合作氛围,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科学地进行分组

要开展新课程,首先需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的合理分配对新课程效果有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互补分组,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在课堂分组学习中,往往存在冷场现象,学生的交流较少,即使老师布置了新课程的任务,但基本上都是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而其他学生一般都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为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尽量让兴趣相投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学生就能有共同的话题,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提高学生的交流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并尽量在每节课都采用不一样的分组形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分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固定式的分组,这是最基本的一种分组形式,即以“互补”为原则,如男生和女生为一组,学习成绩好的和学习较欠缺的为一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能够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二是同桌二人组合,这种组合可用在复习课上,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检查和评价,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自由式分组,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教师还不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各方面的表现,可以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成员。四是辩论式组合方式,这种分组形式可运用在全班活动的时候,比如在初一上册第三单元开展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分为正反方,虽然辩手只有几个人,但小组内的其他学生要为本组搜集相关资料,为辩手提供策略。通过不同的分组形式,就会使课堂新课程变得更加丰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合理选择分组形式,以提高新课程的效果。

三、问题设置环节

问题是贯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要素,学生的新课程需要围绕一个问题来开展,要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性,对于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在设计新课程的问题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内容:一是要结合历史教材,紧密联系课文内容,而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内容;二是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新课程中;三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源于生活,学生才能意识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有意义的,值得去学习;四是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能力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由简到难,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再到抽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参与。比如在学习初二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后,学生在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后,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战役之外,历史上还有哪些抗日故事?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些自己所知道的中一些比较出名的战役或者抗日小故事,开展故事会,这些故事可以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也可以是从电视剧中看到的,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得到了培养,并且这种学习方式新鲜有趣,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第4篇:初中历史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理念

有关调查显示: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发现与探究的欲望,人们试图通过观察生活中或者实验中的现象来总结其中的科学道理,再利用这个道理来解释说明类似的生活中的现象,学习物理正需要这种探究精神,有科学家说过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除了要习得别人的东西外,还要自主进行探究,自主发现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大意义所在。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科学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形成积极合作的精神理念与良好的沟通机制;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科学的思维。

二、如何有效开展探究物理教学

1.创设探究情境。可以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高的需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我们将从这里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引入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如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等。

2.重视实验探究。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怎么重视实验都不为过。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习惯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希望他们能在考试中取胜,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并不重视,部分老师喜欢在黑板上讲解实验,然后让学生记忆实验要领以应付考试。新课改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在科学探究中逐步形成,只凭老师的讲解是无法得到的。比如,学生在探索密度概念时,需要利用天平等实验工具,多次测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然后分析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假如学生没有严谨的科学作风,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不能认真地测量,就无法分析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老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加强督促与指导,杜绝抄袭他人数据或者臆造实验数据的现象,否则,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开放思维空间。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如,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方法上,学生采用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可见,具有开放性的教育环境是保证探究式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有了这种环境,才能造就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4.开展合作探究。物理实验时分组实验,每组学生合作实验,他们根据提示去动手动脑共同探讨,实验得出结论后与其他小组学生共同分享。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做自己的,有错误时没人及时在旁边提醒 ,那么他们就会走入误区,这样就会影响实验的进程,更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共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每组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如有不同时让学生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结论。学生往往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物印象深刻,对于拿来主义也只知拿来而不知如何去用。因此课堂上的合作实验,让学生以后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回想起实验的每一步骤。

5.进行科学评价。科学地评价物理探究活动,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评价学生,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是激励学生学习与改进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应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从评价内容与方式两个方面实现其评价的多元化。

总之,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抛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思想,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探究式教学时,要把握初中生的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合理地利用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提高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历史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初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趣味性,历史教学才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其教学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历史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1.引用古典诗歌。在讲东汉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时,我引用当时诗人王粲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凄惨的情景。我国的古典诗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用于课堂教学,很能拨动学生心弦,激感,“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达到以诗证史的理想效果。2.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3.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四、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广大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第6篇:初中历史课程理念范文

一、利用感性资料,加强语言形式,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

感性就像是思维的基石,感性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处理,可以升华为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思考。因为初中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教师形象生动地展示一些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适当的讲解和点拨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此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从而达到强化语言表达的目的。

例如,在“海陆的变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进而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众所周知,海陆变迁是因为板块的运动,但从这一点很难想象大陆的漂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证明其理论。在演示这一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将知识形象化,学生也就能更好地理解。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性,让学生具有逻辑思维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从邮票、旅游、生活等多种视角入手,但不应脱离主体内容。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这些教学载体,能使学生结合地理理论知识,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相互的内在关系联系起来。

三、巩固基础,提升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地理基础要点,搭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如今的考试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积累,但仍要以教材和基础知识为本。

那么该如何复习地理呢?一方面,要巩固基础知识。以教材为主,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辅,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系统,注重知识的不同层次的深入,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在大脑中形成“地理认知结构”,构成一个有条理的网络系统;使学生不仅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灵活运用,解决难题。

另一方面,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对于教材中一些显性的知识,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需要通过“五化”:即知识层次脉络的理清可以使其系统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分析,使其结构化;地理事物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的整理,使其规律化;图文联系,使之形象化;有框图的联系、表格的比较,使其技能化。

四、关注社会时事焦点,强化学生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视自然和社会时事。中考试题多根据现实问题和社会时事立意命题,从而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试。正因如此,教师更应该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正确指导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分析解释地理事实、环境,并时刻关注社会时事和要闻。在复习过程中,应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会观察和关注周围的地理环境。为了使学生获取正确的信息,应提供真实的事实背景和材料并加以指导,鼓励学生综合思考、评判事件。

第7篇:初中历史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转换角色 自我提问 行动研究 教学诊断 案例研究 观摩分析 总结记录

1.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①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③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2.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2.1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2.2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2.3教学诊断。“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4交流对话。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2.5案例研究。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第8篇:初中历史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 化学科学素质 兴趣 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新能力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初中化学实验中大部分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论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分析总结。

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看,长期、单一地选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妥当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与人的实际思维过程相悖的,它不能使人的创造得到发展,而只能使人的头脑成为仓库。而且这种情形与我国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背道而驰,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新课标在教育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列出来,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不是只重结果,也不只是进行单一的智力的培养。这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实验教学中的化学科学素质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形成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教材中的实验尽量全部让学生动手去完成,并且再补充一些拓展性和探究性实验。如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以后,再让学生学习氢气的制取及性质,氢气的爆炸性实验。学习了炼铁原理以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完成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化学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补充了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如新学期第一堂课给学生做了个小魔术“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等。“化学真是太神奇了“学生禁不住窃窃私语,对化学充满了好奇,这样实验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样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虽然说化学实验准备起来非常麻烦,但是只要付出定有收获。学生在实验中收获了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学习信心,比起空洞的说教和夸夸其谈会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化学实验,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也逐渐形成。

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阶段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提高实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九年级学生带头美好的憧憬和好奇走入化学的第一课,必要创设一些富有情趣的化学实验来刺激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我努力地研究化学教材,设计在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学生就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重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虽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经费,在教学中还是以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因此,设计并做好演示实验,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个演示实验尽量做到课堂演示实验现象明显、操作规范、讲解到位清晰、实验设计新颖、生动、有趣。

3、做好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

教师可根据课程安排,有计划地进行分组实验,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也只有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才能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不少学生认为化学实验有毒、有腐蚀性、易爆炸等,因此,对做化学实验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动手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按规范进行操作。只有提高的学生的认识,才能增强他们做实验的自觉性;只有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才能排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实验的操作兴趣。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巡视,及时防治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切忌要求上的低标准,确保学生正确的进行实验。在学生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

4、设计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化学实验具有通过某些化学现象的再现,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的功能。但由于传统教学中,化学实验多以验证为主。学生通常是利用它们来死记知识,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化W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需求,注意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特殊功能,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并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灵感和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了,学习渠道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不但越来越喜欢化学,而且真正了解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还懂得了变废为宝的道理,从而主动学习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四、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

第9篇:初中历史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的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用趣味直观的分组实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讲不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他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观察到了带电体吸引纸屑的现象,磁铁吸铁屑的现象,玻璃板上靠近的两块磁铁相吸或相斥的现象等,确认了不相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这些做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二、实验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难点问题简单化

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一些难点,可通过实验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难点问题简单化。例如讲惯性时,教师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感受。例如:将两只同样的小桶分别用绳吊起,其中一只是空的,另一只装满砂石。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装满砂石的小桶较难摆动,但也不容易停下来,学生容易得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惯性大,质量小惯性就小。再如讲大气压这一概念时,由于大气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可以做几个简单的小实验,首先做“纸杯”实验,但有些学生认为水把纸片粘住了,可再做一个“细管留水”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确信了大气压的存在,但对于大气压的方向有些同学可能还有疑问,可要求学生用小小“橡皮帽”吸起大玻璃块的实验来说明若个方向都有大气压,而且大气压很大。这样几个小实验步步深入,先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认识,再到具体抽象,使学生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有计划地把实验活动与复习工作相结合,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是对知识的回顾,更是对知识的梳理和提升。它能重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运动和力”一章复习课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小车、弹簧测力计、纸条、布、木块”等仪器,让学生利用这些仪器,选做各种与本章有关的实验,学生根据要求,可能选做下列实验,用测力计测木块的重力,验证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这两个力的大小是相等的,有关惯性实验等。再根据所做的实验,添加一些条件,让学生编出各种类型的题目,如画“力的图示”,看图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测出的重力,求木块的质量,“测木块在布、纸、桌面上的滑动摩擦力,比较得出什么结论?”“用弹簧测力计测木块的重,再测出边长,求木块的密度”……,同学之间互换题目解答。学生复习时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手实验,突出导与学的统一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了这一现象,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动手实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生学习量筒、弹簧测力计、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学生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学生的积极性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五、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