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范文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

第1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及前提,是公司内部影响控制制度正常运作的环境因素,是所有其它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是内部控制的首要因素。我国的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参照执行。作为内控首要因素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在基本规范的实施中突显重要。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

1992年,内部控制理论权威机构美国COSO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内部控制由五个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如果把内部控制工作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内部控制以外的并对内部控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便构成了内部控制的环境。这些环境有的是企业可以控制的,有些是企业不可控的,前者即是内部控制内部环境,后者即是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即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受着内外环境的影响。

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应有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要素组成,外部环境如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道德环境、法律环境和政府角色和作用等。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内部控制环境这个大因素由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小因素组成,两者共同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但由于内部环境因素是企业可控的,所以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时,内部环境因素应是关注的重点。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对控制环境定义: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和条件。它内嵌于企业文化之中,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决定着其他控制要素作用的发挥,并影响到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定义的特点是注重公司内部的“软环境”,也是前面我们讲的内部环境。

2004年,COSO委员在借鉴以往有关内部控制研究报告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财务报告方面的具体要求,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该报告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根据管理者经营的方式,分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用“内部环境”代替了“控制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企业的内部环境不仅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制定、业务活动的组织和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反应。它还影响企业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系统以及监控活动的设计和执行。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该基本规范第一章第五条“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可以注意到这里用的是“内部环境”而不是“控制环境”。

虽然内部环境包含的具体内容很多,比如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人员的胜任能力和发展计划、管理者的经营模式、权限和职责的分配方式等,但是董事会是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内部环境要素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也是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其职责是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理念,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营造企业的风险文化,并将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相关的初步行动结合起来。基本规范中的内部环境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是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二是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围绕经营主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三是人力资源。是指由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组成的整体团队的总称。四是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五是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等。

二、内部环境存在着风险

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总会面临着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竞争愈演愈烈,经营与财务风险及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企业内部控制所面临的风险随之加大。由于企业风险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和无形性,因此企业风险的发生往往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影响,并可能造成难以衡量和弥补的损失。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尤为必要,认识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从企业风险产生的角度来说,企业风险分为两种:内部风险,即由企业内部条件变化引起的风险;外部风险,即由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风险。企业能控制的是环境中的内部环境因素即可控部分。企业内部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面临的风险

1 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科学决策和运行机制。难以实现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2组织构架设计不适当,结构层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缺位、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二)企业在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中面临的风险

1 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丧失发展动力和后劲;2发展战略脱离企业客观实际,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或发展滞后;3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可能损害企业发展的连续性或导致资源浪费。

(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中面临的风险

1人力资源缺乏、结构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2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优胜劣汰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关键人才流失或经营效率低下。

(四)企业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风险

1缺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为社会创造财富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认同感,人心涣散,企业缺乏竞争力;2忽视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可能导致并购重组失败。

(五)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面临的风险

1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2产品质量不合格,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3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投入不够、措施不力,造成环境污染。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或停产整顿。

三、内部控制要融入风险管理内容

风险的危害是现实存在的,这就要求企业将风险管理融入到内部控制中去,防止风险,及时地发现风险,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设法把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这就是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关注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性,在促进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时应注意融入风险管理内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识别重要风险并建立风险评估和回应机制。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现代内控模式,已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而在我国,将风险管理引入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也只是在近年刚刚开始,在实践方面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风险管理融入到内部控制中去,更体现了企业自身的要求,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强化风险意识的措施

企业风险并不可怕,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企业与生俱来的,问题是企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风险。可怕的是企业缺少风险意识,那样风险就会转化为可见的损失和危机,它不仅能使既定的企业发展目标无法实现,严重的还可能会令企业陷入生存的困境。企业的风险意识就是企业对风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警醒和觉悟,它来自企业对经营环境的真实认知,是一个成功企业不可缺失的文化基因。企业可通过控制冲动和错误,形成适度的风险偏好,积累风险承受力,将企业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企业只有加强了风险意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和自身的发展。企业应将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都应当强化风险意识。这就需要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学习、掌握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技术,同时增强员工风险意识,将风险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将风险意识变成企业上下共同的理念,促进企业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保证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企业除了将风险意识变成企业上下共同的理念外,还应建立风险管理培训制度。在风险管理前期,企业应主要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培训,通过向企业员工介绍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目的和相关知识。使企业员工了解作为企业文化一部分的风险意识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风险管理启动阶段,企业应重点进行风险管理原理的培训,培训对象一般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l的要点以风险管理的原理为主,并结合企业管理现状,重点介绍风险管理柜架的内容。在风险管理实施阶段。企业应将重点放在实际操作上,介绍风险管理的流程,培训风险管理人员如何防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学习应对风险的方法等。

企业的风险管理培训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由于现代企业面临的风险有广泛性、经常性、持续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企业风险管理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并贯穿于企业战略决策、生产经营、管理控制的各个环节之中,涉及企业的各个机构部门和人员,风险意识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风险管理不仅是管理人员、内部审计或董事会、监事会的责任,而且也是企业中每个机构部门、每位员工均应负有的重要责任。

第2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范文

关键词:信托公司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信托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是信托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

由于信托公司的特殊身份,委托人基于对信托公司的信任将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信托公司是以受益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如果信托公司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一旦遇到经营风险,将会给受益人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将丧失委托人对信托公司的信任,这些都与信托的设立初衷相矛盾。因此,信托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来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二)内部控制是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监管评级的重要内容

中国银监会将内部控制作为信托公司监管评级的要素之一,通过此要素评价信托公司内控体系的适当性及有效性,旨在引导信托公司强化内部约束机制,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二、信托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覆盖信托公司的各项业务活动、各个部门及各阶层的职员,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控制点,将内部控制活动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经营环节,在公司内部实行全过程、全员性的控制,不能存在内部控制活动的空白和漏洞点。

(二)重要性原则

信托公司在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实施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从业务活动的性质和涉及金额两个方面考虑是否需要重点内部控制,要有针对性地关注重要的业务领域和可能面临较高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业务活动,确保重要的业务环节不存在控制缺陷。

(三)制衡性原则

信托公司在织织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合理并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即满足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实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横向而言,完成某个环节的工作需来自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的协调运作、相互监督及制约;纵向而言,完成某个工作需要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四)适应性原则

随着信托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一些原本执行效果较好的控制制度,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失效。因此,内部控制应当具有前瞻性,应当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公司经营战略、经营方针、经营理念等内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修改或完善。

(五)成本效益原则

信托公司的内控设计应当与公司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相适应,以适当、合理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在内部控制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效益之比,应从整体利益角度来综合判断某项控制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构建信托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举措

(一)组织内部控制培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在信托公司的推行将遇到一些阻力,因为大多数信托公司存在较大的业绩考核压力,严格推行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将使会丧失部分业务,因此,信托公司必须首先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员工切实感受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对信托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

(二)健全公司规章制度,增强公司执行力

虽然一些信托公司在业务管理方面拥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但是确没有真正有效的执行,对制度重视程度不足、执行不到位,这样将无法达到内部控制应有的效果。因此,信托公司要科学调整公司组织架构,明确员工的职责范围,并加强内部审计等部门的日常检查工作,定期对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不断加强制度的执行力,使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三)增强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信托公司业务具有跨市场、跨行业、跨产品的特征,其所面临的风险也较为复杂,普通的风险评管理体系不能满足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需要。因此,信托公司应当分层次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采用现代风险管理的量化技术建立风险量化模型进行测试和评价风险,建立动态化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体系,切实提高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的科学有效性。

(四)注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专业人才的培养

当前,很多信托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依赖外部专业人才,公司内部欠缺既熟悉信托业务又懂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专业人才。人才是保证信托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根本,因此,信托公司必须加强对公司内部专业人才的培养,让公司内部熟悉业务的员工参加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

四、结束语

随着信托业的不断发展,近几年信托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不断完善并执行信托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信托公司健康发展,促进经营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华.财务危机预警接型中的非财务指标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4, 5: 31-32

第3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范文

引言

就现阶段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期的改革成果,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医疗事业中有关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部分还需要继续加强,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系统的完善。在传统的医疗体系建设中,财务管理问题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医疗改革事业需要做出进一步的重大战略调整和部署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范良好的财务管理,有利于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降低医疗风险。因此,针对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如何进行科学安排与把控已经成为当今医疗事业改革的焦点之一。本次研究将采用实例研究的方法,“以小见大”地分析存在与我国医疗财务管理中的普遍问题,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我国医疗事业与民生建设进行有机结合。

一、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经过对现阶段我国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的研究,阻碍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资质亟待加强。需要明确的是,为了确保医院财务体系的正常进行,应当对该环节的直接参与者――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的相关资质进行进一步的核查与提高。第一,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需要从思想上加强对医院财务问题的重视程度,否则就没有办法依据医院的要求来完成既定的工作,耽误医疗改革事业的进行;第二,专业人员应当及时、定期进行业务审核与培训工作,否则将会导致自身工作业务不熟练、工作积极性匮乏等问题。

2.维护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配套设备不到位。为了进一步配合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趋势,除了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进一步完善相关知识技能,同时也需要院方从物力和财力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以期打造一个健全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运行和维护体系。具体而言,我国大多数医院已经在门诊收费、药品药房以及住院收费等信息化管理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并且有效地解决了医院长期以来遇到的财政问题;然而,由于相关财务信息化的配套设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建立,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产生难以满足现代医院管理需求的负面效果。

3.医院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在相关信息化管理制度和设备已经配套到位的情况下,我国医院还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这种监督不应该仅仅是对医院的内部财政管理问题进行简单监督,而是应该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实现“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的复合监督体系,从各个层面都加强对于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院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的重点问题。

二、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具体分析

针对以上对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对现行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做出调整和改善:

1.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资质。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资质,应从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两方面着手,而不能只追求片面的理论学习。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而言,要加强自身对于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知识的学习,通过定期举办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培训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于医院而言,则是要进一步支持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设,从思想上重视对这一内容的普及。另一方面,针对现在信息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为了配合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信息化趋势,相关从业人员也需要积极学习电子计算机知识,否则将会因为缺乏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常识,知识陈旧,业务技能不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2.完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体制建设。影响医院制度对内部起不到控制作用的关键在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体制建设不健全,因为健全财务管理的机制体制才能保证医院的财务状况沿着既定轨道发展。例如,对于具体的财务问题,需要强调责任落实到个人的重要性,而对有误的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其次,可设立一个医院财务工作监督小组,保持制度落实的长期性和真实性。

3.进一步完善医院财务的预算制度。财务预算制度在规避财务风险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分析院内下一阶段的财务收支状况,还能够通过定期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为下一阶段的财政工作做出科学指导。另一方面,为完善风险控制和预警体系,院方可借助第三方机构或专家进行财务预算和风险分析。

第4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问题分析 建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利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具备产品竞争力和相关市场,还要具备适应市场竞争的管理能力和管理制度,这种管理能力和管理制度要求企业进行上下协调、相互制约和自动调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来实现的。企业只有能够运行包括内部控制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才能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1. 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

1.1缺乏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

企业员工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企业缺乏严格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来规范人员招聘、培训、业绩考评及晋升的制度。招聘员工只注重学历和专业经验,忽视人才成长背景调查;对于在岗员工,只重视专业能力培训,轻视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不重视关键岗位员工轮岗以及综合知识和能力培训,造成管理人员(包括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能力单一,视野狭隘,缺乏风险意识。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素质难以支撑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1.2 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1.2.1信息沟通不畅,风险管理能力低下。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企合一的模式,着重于行政管理上的方便,对风险防控考虑不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和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

1.2.2风险管理分散化,没有统一的风险偏好。传统的风险管理的特征是职能分散化,分别由组织的不同部门单独进行风险管理,公司的风险偏好难以统一。有些风险是可以互相抵销的,风险管理职能分散后,不利于对风险进行组合管理。

1.2.3风险管理部门级次低,作用有限。就目前已经设置了风险管理部门的企业(主要是风险特别高的金融企业)来看,风险管理部门的职位较低,导致他们无法与企业最高决策层充分交流意见和信息。在缺乏高级管理层支持的情况下,风险执行官的作用非常有限。尤其是当他们怀疑一项利润率很高的活动的风险是否可以接受时,没有人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1.3内部审计独立性概念不明确,归属不统一

鉴于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审计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只是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对于内部审计的归属,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内部审计归最高管理层领导;二是内部审计归审计委员会领导。至于其他观点,如内部审计归属于财务部门或者归属于财务经理,因为独立性没有保证,已被摒弃。内部审计归属不统一,说明内部审计到底代表谁和监督谁等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内部审计的归属问题本质上属于独立性问题,即内部审计到底应当独立到什么程度。其实独立性只是相对的,如果把内部审计拔高到与管理层并列的层次,归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等于否定了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

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2.1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树立全员控制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所有企业的核心都是本企业的人以及人的活动,内部控制的实质就是对人的控制,人的活动贯穿在内部控制的全过程中,企业应该从人的因素入手,全面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控制理念。同时,内部控制还有全员化的特点,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应该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其次,要严格企业的招聘程序,招聘过程中,企业的用人部门和人事部门应该一起对应聘人员进行评价和测试,确保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够满足相应的工作要求。再次,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企业风险文化的形成。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及董事会制定的公司发展战略,确定公司风险管理策略。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对员工的合规经营意识的培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防范道德风险。 将风险管理考核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效益与风险控制并重的激励机制,并与员工的奖惩相结合,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

2.2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将内部控制角色嵌入组织结构。企业应当按照风险管理要求,把内部控制角色嵌入到组织结构当中,把内部控制理念贯彻到机构设置当中。同时,企业应当根据规范要求,对公司的机构设置、部门职责、业务流程、岗位设置以及职位说明进行调整和梳理,明确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工作分工。其次,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整的风险治理组织架构必须由审计委员会、公司风险控制部门和内部审计共同构成。只有如此,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各部门内部岗位自控、部门之间互相制衡、风控部门独立和审计部门监控的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1)在管理层之下设置风险监管委员会。风险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战略制定的时候,就应当考虑风险问题。也就是说,风险管理属于企业战略层面的工作。所以,企业应当在管理层之下,设置风险监管委员会,以便把企业的任何重大经营决策均纳入到风险管理之下,因为风险管理包括目标的具体设立。当然为了不失管理效率,管理层也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对常规经营决策进行一般授权,由各职能部门自己进行风险管理。(2)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之下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鉴于风险管理是一套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其管理涉及到企业各层级和各个部门,必须有一个独立于其他各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在各部门之间发挥协调作用。企业应当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之下,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作为内部控制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并向管理层汇报工作。因为,一个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的风险,有的相互叠加放大,有的相互抵消减少。因此,企业不能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考虑风险,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观点,从贯穿整个企业的角度看风险。即要实行“全面风险管理”。(3)明确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全面风险管理强调整体性和全局性,决定了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需保持一定的超然性和权威性。对于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风险管理部门可以越级向审计委员会或者单设的风险监管委员会汇报。

2.3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引入监督机制,建立关键岗位职工的岗位轮换和带薪休假制度。关键岗位职工的岗位轮换和带薪休假制度是防范舞弊风险的制度基础,公开的目的是为了监督。通过强制轮换,或者带薪休假,在轮换或休假期间,其工作由别人接管或者暂时接替,其离岗前的工作就会置于接替者的监督之下,那么被接替者实施并掩盖舞弊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其次,要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应该从查错纠弊、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审核会计资料等转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咨询,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为企业提供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结束语

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发展, 做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为企业战略目标决策的指定与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坚决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做好财务工作,发挥财务职能,为企业的发展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翁敏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4(2).

第5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范文

【关键词】 意义; 效益; 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

实践证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必备“武器”。近几年,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美国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COSO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我国国资委2006年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财政部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紧锣密鼓的制定,企业也在不断地认识、建设并有效地利用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看,内部控制的控制重点就是企业风险,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控制关键风险点来实现的。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之上的、具有更高层次和综合意义的控制活动。如果离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所谓的风险管理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因此,鉴于中国目前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尚未构建或构建不完善,笔者主张中国企业应先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通过对该体系的有效执行,实现对企业主要风险的管理。

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来自于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

学术界不同学派关于战略的观点和假设等不尽相同,但都承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所在。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认为,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地保持其竞争优势,必须通过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培养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而制定的战略能否最终实施,取决于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有效执行。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但对企业战略目标起到了强劲的科学支撑与持续保障作用,还使企业具备识别和管理整个企业多种风险的综合能力,这有助于减少企业的不确定性与盈利的波动性,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严格而清晰的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企业组织制度、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企业破产制度和外部保障制度等。构建并执行这些现代企业制度内容,都需要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因为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

自2004年年底以来,“中航油事件”5.54亿美元的亏损、中储棉10亿元的亏损等国有资产接连不断的巨亏噩梦,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震动。由于这一系列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使人们意识到切实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已到了危及企业生存的刻不容缓的地步。

(四)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是要和国际上大多数企业处于基本相同的经营环境中。但从国外企业的风险管理实施进展看,自美国SOX法案对在纽约上市的公司提出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后,许多国际大公司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逐步建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不断缩短与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加大投资并购等业务的成功率。

(五)投资者对企业预期的要求

投资者包括现实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他们的目的基本都是取得预期的收益。而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有效率和有效益的经营、循规守法进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这正是实现企业收益的保证。循规守法主要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流程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保证企业的保值、增值,最终实现投资者的利益预期。

(六)国内外法律法规的要求

首先是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来管理风险。法律法规是需要企业遵循的,所以,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是中国企业到国外上市的法规要求。比如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必须遵循SOX法案,该法案中最难操作、最复杂、耗费成本最高的404条款要求所有到美国上市的企业建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二、企业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将获得的效益

企业建立的目的是盈利,内部控制体系也必须为企业带来效益,企业才有动力愿意去实施这项工作。在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企业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效益。

(一)通过理顺关系来解决企业现存的管理问题

为了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企业在梳理各业务流程时,首先要对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通过分析识别,将企业历年累积的管理问题挖掘出来,并通过风险清单的方式进行明示;其次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通过评估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及风险的特性等;最后要对症下药,对识别出的管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通过业务流程梳理明确权责关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可见,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发现和解决现存的管理问题,并对构建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做好铺垫。

(二)通过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果

如果企业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毫无疑问会有效防范和抵御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或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最终会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就意味着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三)通过企业增值来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实践证明,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及其有效实施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内部控制的缺失则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安然、世通等的破产都是由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给投资人造成了巨大损失。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企业价值,最大化投资者利益。内部控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而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价值回报。

三、中国企业成功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具体构建阶段和长期实施阶段。由于企业各种环境因素会发生变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制定就不可能一劳永逸,而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要求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订。但不管是在具体构建阶段还是长期实施阶段,企业要想成功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把握以下关键因素,并尽可能做到。

(一)力求管理层高度重视,并将高管的重视制度化

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司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大力配合。例如,董事会的承诺与投入能极大地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经理的素质、品行关乎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实践证明,企业有效的管理是从高层开始的,所以,企业应该在相应的规章制度中将高管的重视和参与制度化,以有效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

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将高管的重视和参与制度化,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保证高管能够积极支持风险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实施:

1.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并由董事长及CEO等高层管理人员任组长;

2.协调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3.强化业务操作的合规观念,结合内控要求,明确部门职责,优化部门设置;

4.通过全员会议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将风险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5.形成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设计和执行给予有力的监督和指导;

6.由CEO等高级管理人员亲自听取内部控制和风险报告。

(二)构建严密的组织保障,落实内部控制职责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相应的组织保障,即企业应成立各级内控机构,落实内控职责。一般而言,内部控制机构至少应该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各层级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体系环境。各层级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涵盖企业决策和管理者(如董事会、CEO、CFO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经营系统、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部门。由于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特点、管理风格等也不同,具体设置时,风险管理的机构和职责也不同。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内部控制机构必须有专门或指定机构,并将内部控制最高决策机构设在董事会。图1为董事会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从图1可以把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职责归为风险管理的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各相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第四道防线――外部审计和公共监督。这四道防线构成严密的内部控制组织保障,各司其职,真正的落实内部控制职责。

(三)整章建制,构建体系化的制度保障

在大力倡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之前,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都是按照经验和习惯行事。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系统、科学、严密、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要构建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要有体系化的制度保障。当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后,企业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制度建设的问题。

1.固化建设期已经规定的规章制度。在构建期,企业会有许多规章制度,例如《沟通访谈管理办法》、《工作纪律管理办法》、《培训管理办法》、《文档管理办法》等,其中有许多是适用于企业长期实施阶段的。所以,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成功后,就应着手对建设期的许多规章制度进行重新审视,按照长效机制的要求对其进行修订,并将其固化,使其在今后的内部控制工作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这些制度并非不变,需要在此基础上随着环境的变化随时对其进行评价和修订,进而有效地指导企业解决长期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及时形成长期实施阶段的规章制度。长期实施阶段的规章制度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主要应包括: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涵盖所有业务的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建立风险控制的责任制度;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建立长期的检查制度;重新规定企业的培训制度;建设风险管理报告制度等。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成功后,企业必须着手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定制和完善,以保证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执行。

(四)形成科学的项目管理

由于内部控制体系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精心设计,管理好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在内部控制实践中,企业一般会把各个环节称之为一个项目进行管理。美国项目管理学会认为一个有效的专业项目管理者必须具备范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时间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及综合管理能力。将内部控制看作一个项目进行管理,可以从系统的角度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例如通过范围管理,使内部控制覆盖公司可能遭受风险的所有层面;项目的时间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最终按时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人员管理的宗旨就是要使企业的所有员工(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都各得其所,各尽其才,全部朝着有利于达成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等等。

(五)坚持持续的培训宣传

内部控制体系是靠人去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去执行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所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应是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管理者还应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便满足职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期,内部控制项目组一般会采取集中培训、会议交流、内部网页、问题解答、电话热线、信息简报等形式多样的宣传贯彻方法,使大家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达成共识。进入长效机制后,培训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因为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中;另一方面,对现有流程的维护等工作也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可见培训在内部控制设计、实施和长效机制中自始至终应贯穿于企业的管理中。

(六)保持定期的内外部沟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点的有效运作都离不开沟通的配合。沟通包括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内部沟通的内容主要是:各部门定期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工作;加强集团内部各专业部门及各层级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强项目组内各专业流程组之间的沟通。外部沟通主要是:定期向国资委等国家监管机构汇报公司的基本情况;与国外知名企业多进行经验交流;与外部审计师及咨询机构定期沟通。

可以用图2来显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及其沟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健全并不等同于制度有效,“行”之有效才是真正的有效。这些关键因素才有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

[2] 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

[3] 贾永嘉.《索克斯法案》实施对中国在美上市公司的挑战[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

[4] 王海峰.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及COSO框架下内控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7).

第6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范文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问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33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47- 01

1 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设计缺陷,由于过分关注效益成本,导致较多控制关键点均没有实现良好的控制。同时一些企业对于突发危机事件缺乏事前应对预防措施,往往仅对经常发生的问题事项实施控制,而欠缺对突发事件、非经常事项良好的预防控制。企业在监督实践进程中往往注重监督程序,却忽视了监督责任人与内控执行机构。多方监督管理机制的错位、缺位令个别企业执行人员钻内控漏洞,损害企业利益。在企业改进内控制度进程中由于缺乏适度惩戒机制令其实施内部控制欠缺必要的保障。在评价监督内部控制层面,内审人员则由于没有合理发挥应有职能令内审机构失效、甚至形同虚设。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层面,存在风险管理控制意识淡薄,评估风险不足,欠缺防范风险有效措施,执行内控制度力度有限等不良问题。

2 规范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1)科学设计企业内控制度。企业设计内控制度应具有良好的预见性与前瞻性,科学建立风险预警与分析机制,遵循行业发展规律,详细研究企业基本状况,由影响企业实现目标的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入手,明确企业关键内控点,并针对其构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预警、分析、评估、报告等有效措施,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实施全面的事前控制与防范。

(2)规范运行企业内部控制。内控制度设计,其执行的效果则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运行内控管理过程中应制定各类风险应对措施,注重强化对人员的综合管理,尤其对较为重要的流程和业务应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制度管理、责任管理,使其控制行为科学规范并有效提升其风险意识。为规范运行企业内控管理我们应提升认识,落实每一项内控制度至所有员工、所有部门,确保实施全过程控制与全方位管理,进而实现对各类风险事项的事前防范、事中管理与事后监督。每位企业员工均应积极参与到运行内控管理进程中,明确各环节控制风险责任。企业运行内部控制进程中应科学引入约束与激励机制,明确责任、层层分解相关工作并落实到人,同企业岗位责任、经营目标与绩效考核全面挂钩,进而综合强化企业运行内部控制目标。

(3)全面改进更新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评价与监督。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力度水平直接关系到内审结论的科学性,针对企业审计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我们应构建一整套全面完善的内部惩戒管理制度,针对具体违纪违规行为详细规范处罚管理标准,对于屡犯人员及部门应实施重罚,使其违纪违规承担的成本远远超出非法所得。再者我们应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制的灵活性与弹性,在实践进程中通过综合改进、及时修正弥补不足与缺陷,使其真正发挥管理效果。基于企业内部管理与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类舞弊营私状况、员工粗心大意等行为均会令一些具体内控环节面临失效危险,因此我们应有效强化对企业的评价与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及时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监督应主要在内部审计中得以体现,使其作为企业内控整体框架组成部分并充分发挥评价、监督职能,为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可靠的保障。

3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综合实施风险评价、强化风险管理,创建违规问责与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企业内审部门应基于管理需求与企业整体利益,由风险分析层面基于对企业状况的全面了解展开其内控系统风险的综合评价,评价具体内容为企业内控体系识别预测风险能力、已知风险内控体系创设防控措施良好适用性以及控制风险程序切实有效性等。基于设计企业内控制度受到效益成本原则的影响制约,因而无法实现面面俱到,我们只有准确明晰控制关键点才可提升内控制度有效性。控制关键点主要指企业经济活动与业务流程之中较易引发风险的各类环节,我们应对每一项控制关键点实施量化风险分析,对涉及关键环节人员实施全面培训,培养其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并意识到评价风险信息对企业决策产生的影响。另外我们应明确企业风险管理流程中各主体的责任,采用专业机构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方式,完善奖惩措施,令各控制点始终保持对机遇与风险的谨慎态度。为杜绝企业投机赌博行为,我们应在企业内部引导员工正确树立业绩观念,转变为利润考核的单一依据与评价方式,通过调险收益结合考核非财务指标良好抑制企业投机高风险冲动。再者我们应强化违规问责,提升企业全员防范风险意识,有效抵制机会主义不良行为,全面提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效果与质量。

(2)完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环境、准确预测企业未来风险,及时实施风险通报。为完善风险管理效果,我们应优化企业内部环境,依据国家法规法律规范建立企业议事规则与治理结构,明确执行、决策与监督各方权限职责,建立制衡机制与职责分工体制,强化员工后续教育与在职培训投入,进而合理打造学习型企业组织,提升其风险管理综合能力。企业内审单位应独具发展眼光,合理预测与充分了解国内国际行业形势与企业发展需求,利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可行性、决策、预测统计、产出投入、流程图、因果分析,并准确预测企业目前与未来的风险危机,进而对企业内控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实施客观评价。如果企业内审机构发现内控制度欠缺对风险因素的有效制约,则应及时沟通联系企业管理层,通过全面通报促进企业及时实施战略调整,采取应对风险的科学措施,例如控制损失、风险分离、转移风险、保险方式等缓解与纠正企业内控缺陷及薄弱环节引发的不良后果,进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综合水平。

第7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范文

Abstract: The internal control is the self-discipline mechanism of commercial bank,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guarding against risks and safeguarding the stable operation. At present, it also exists many defects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 internal control, making malignant things happened from time to time, which affect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bank. This paper made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nternal control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and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perfecting internal control.

关键词: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措施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internal control;present situa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168-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发展,市场化营运,竞争加剧,风险升级,威胁着银行业的安全和发展。如何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规避风险,维护银行稳健经营,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伴随着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发展的。由于商业银行在内控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且受传统的思维定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较深,因此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1 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薄弱 内部环境是银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还存在较多缺陷。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对公司管理层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是,缺乏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员工内控观念谈薄,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对规避银行风险,保障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他们的监督和约束。由于认识的错误,在办理业务中逃避管理和控制,违规操作,从而造成我国商业银行欺诈事件时有发生,影响着内控制的实施效果。

1.2 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盲目追求业务扩张,风险管理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没有建立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和集中管理,不能对风险形成有效控制。其次,风险管理人才奇缺,制约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三,风险评估范围仅限于信贷风险,对操作风险和新业务风险缺乏必要的分析评估。第四,评估手段以手工操作为主,现代评估手段运用滞后;评估方法以定性分为主,忽视定量分析,其结果无法反映银行风险的真实状况。

1.3 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确保商业银行依法经营,合理规避各种风险,保护商业银行自身财产安全与完整,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现实中许多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滞后,属于“亡羊补牢”型的,业务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就立即制定一个规范去解决,没有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及时地进行修订和补充。有些制度操作性不足,有效性和完整性缺乏,有些制度缺乏必要的过程控制,和违规处罚措。此外,目前商业银还未设立专职的内控制定机构,内控制度多由各职能部门自行制定及实行,各自为政,相互冲突,难有效发挥作用,只能成为一种摆设。

1.4 缺乏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 商业银行实施内部控制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信息及顺畅的传递,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与传递上存在以下缺失:第一,收集的信息仅限于业务操作要求中所规定的基础信息,而对其他相关信息及银行外部的信息关注较少。第二,对收集的信息未能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类和分析。第三,信息沟通不畅,我国商业银行是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冗长的管理链条,信息沟通是依靠金字塔式的组织,采用会议、文件等形式来完成信息传递,导致总行与基层银行之间难以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从而造成内控决策的失误。

1.5 内部审计监督不力 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对银行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然而,目前多数银行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的职能。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内审人员的人事关系、审计经费、审业务及结果等不独立,导致在处理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上不具有完全的超脱性,现场审计中权威性还高,从而影响了对内控制度评价、监督作用的发挥。二是,审计手段多以手工操作为主,效率低,审计质量差,而且以事后审计为主,缺乏预见性。三是,审计方法还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四是,内审人员培训力度不足,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偏低,无法满足现代银行业发展的需要。

2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措施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笔者提出以下完善措施。

2.1 强化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环境是开展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强化内控制环境建设,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分离,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明确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中的职责,增加独立董事的比重,提高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控能力。在强化董事会监督力度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引入外部监事,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其次,加快内控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内控制,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对规避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竟争力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方式、要达到的目标,掌握内控要点,熟悉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及时发现、解决及化解内控中的问题和风险。最后,不断强化对全体员工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职道德水平,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使员工自觉执内控制度。

2.2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为了追求资本安全,实现盈利目标,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为了强化风险管理。首先,要培养和引进风险管理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其次,借鉴国内外银行的先进经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能覆盖银行所有业务的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持续观察银行经营各部门、各经营环节统计数据的变化,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及时向银行管理层发出预警信号,使其能及时采取调控措施,避免或化解风险。最后,为了统一协调银行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业务部门建立风险控制的标准和管理措施,完善风险管理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风险管和经营理目标。

2.3 构建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有效的内

控制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向世界,进行市场化营运的客观要求。为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监管部门和金融行业的相关规定,再结合银行的现实情况,对原有内控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和修订,消除制度空白点及盲点。废除与现实不相附,操作性不强的规章制度,消除制度多而杂乱的局面,从而使修订后的内控制度覆盖到银行的各职能部门、各业务环节,各工作岗位,不留空白。商业银行要不断强化内控制度,针对出现的新业务、新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控制制度。为了保证内控制度的协调统一,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的内控制度制定和管理部门,负责银行内部控制度和内控管理行为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中的管理。

2.4 加快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系统建设 信息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系统建设,保障银行实施内部控制对信息的需要。首先,运用现代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馈系统,使银行的各项决策和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的基础上。其次,改善信息沟通渠道,充分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通讯技术,及时、准确地实现信息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传递,使管理层能及时利用信息,调整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增强决策和经营活动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存在于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从而使员工得以收集和交换信息,为开展经营、从事管理和进行控制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再次,保障信息安全,严格执行信息系统管理、程序设计、密码管理等职务分离制度,相关信息的报告和披露必须经过相关授权批准。

2.5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商业银行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评价,内部审计是银行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机构。为强化审计监督,一是,实现内审计机构独立,审计人员的人事关系独立,审计经费独立,审计业务独立,审计结果独立。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二是,内审计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即审计重点要从检查、纠错和防止舞弊向分析、评价和增加银行价值方面转变;审计方法从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审计时态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审计手段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转变。三是,调整内审人员的专业结构,强化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执业只业道德水平,以适应现代审计监督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今我国商业银行已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之中,竞争日益激烈,金融风险无处不在,只有不断完善内控制度,规避各种风险,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韵.完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19).

第8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范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5.42.184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最为关键的管理手段之一。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推出加速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减少了企业的内部损失,更好地保证了企业的资金安全,能够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2004年,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系统、有序开展风险管理确立了理论基础和实施架构。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者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企业风险管理有很大影响。但是,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又无法用数据来体现。2005年,伊利集团的董事长通过非法手段转移公司财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可以看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企业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案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曾被视为“明星企业”,该公司拥有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水平相当高。但是,2004年,该公司的管理者急于求成,只看到了期权交易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交易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断扩大交易范围,最终给企业带来了5.6亿元的资金亏损,企业最终破产倒闭。一家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管理人员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而破产,实在让人感到惋惜。

1.2企业内部缺乏有效沟通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就必须加强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企业还要明确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把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让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进而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内部缺乏沟通交流,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责也不明确,企业风险管理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管理的作用和价值。还是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为例,该企业的关键信息从不向员工透露,员工也没有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中。如果中航油总公司可以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管理者扩大业务范围之前及时传递正确的交易信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亏损就不会如此巨大,公司也不会倒闭。

1.3企业缺乏专业人才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形式之一,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做出审核和评价,保证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虽然很多企业认识到了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但是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并没有赋予审计部门审核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权利,审计工作过于形式化。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审计的合理性有很大影响。

2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2.1全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伸和扩展

企业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COSO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保证企业经营发展合理性的过程,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推动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二是风险管理要素;三是企业各个部门。

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四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第二个目标是企业经营目标;第三个目标是企业风险报告目标,第四个是企业合规目标。从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内涵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实施都是为了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延伸和扩展。

2.2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辅相成

内部控制只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防范风险,但不能化解风险,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可以共存的,不存在矛盾关系。对于较小的经营风险或是时常发生的经营风险,企业可以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合理地控制经营风险。对于较大的风险,企业就需要加强风险控制,把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结合,进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3企业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1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很多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2受风险事件的影响

如果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或者是风险管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企业将面临破产或倒闭,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除了这家公司,还有巴林银行,也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在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企业最终倒闭破产。

4全面风险管理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对策

4.1完善企业控制环境

国家和社会力量也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外部环境,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虽然国家制定了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不够完整,并没有形成一个法律体系,这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创新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发挥职能,制定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提供政策保障。除此之外,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国家还应该设置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企业的经营和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企业经营或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必须及时针对问题采取控制措施。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还应该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2007年,SAC展开ISO 31000工作,并制定了《企业风险管理标准》,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还应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善内部环境。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应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增强企业每一个人的文化建设意识。

二是要明确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很多企业管理人员都是身兼数职,这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明确企业管理者的职责,避免一人独揽大权的现象出现。

三是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人是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创新的主体,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必须不断完善人员培训体系,并在员工内部建立奖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企业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2增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要想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创新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在内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管理者严重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企业面对多变的经济环境缺乏风险抵抗能力。因此,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企业管理者要清晰认识到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同时还要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为了充分发挥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应该在内部成立风险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自身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因素,并结合经营风险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应对方案。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风险应对分为四种形式:一是回避风险,二是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三是分担风险,四是承受经营管理风险。回避风险就是企业直接退出存在风险因素的经营活动。降低风险就是企业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分担风险实际上也可以称为转移风险。承受风险就是企业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不进行人为控制。回避风险的做法虽然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但是回避风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收益。

4.3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

在传统风险管理制度下,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会制定大量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但是,这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过于形式化,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要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必须在符合内部控制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地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经营活动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经营和内部控制同步。虽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风险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所以企业还要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这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时不能和国家政策相背离,这也是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首要原则。国家法律法规也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应该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开放性原则。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四是适应性原则。企业风险管理制度要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创新和调整内部控制机制。

4.4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非常健全,但是该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过于形式化,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要想保证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起到示范作用。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对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有很大影响。企业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企业员工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体,企业在创新内部控制机制时,应该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机制创新中,企业管理者要多听取员工的意见。企业还应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对提意见,这对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都有很大影响。企业除了要在员工内部设置奖励机制,还要在员工内部设置惩罚机制,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不执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

5结论

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下,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也会建立大量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但是,这些制度和机制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创新内部控制机制。企业首先要增强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还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机制创新中,让员工了解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其次,企业应该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而且还要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最后,国家要发挥职能,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秦小艳.以全面风险管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J].金融经济,2013(14).

[2]张佩.中国企业年金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3]吴治成.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4]刘光忠.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构建与实施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5]吴可夫.公允价值会计的内部控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6]张子英.我国电信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7]邢婷婷.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8]黎洁.我国投资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9]李高锋.基于风险管理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内部控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第9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培训范文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前,人们习惯用内部牵制这一概念。1949年,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1958年美国学者又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1988年,AICPA的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个组成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特征的过程。并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五个要素。2004年COSO又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并形成一个(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管理概念和工具”。

1 加强小微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1 追求利润最大化 小微企业立足市场竞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主要目标。而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主要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果。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1.2 抗风险能力低,风险水平高 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但是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总风险水平较高。一是市场变化、业务扩张、产品生产等都存在经营风险;二是库存占用大量资金,忽视客户质量及回款管理等出现现金流紧张,财务风险较高;三是小微企业对政策依赖度高,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强,所以外部风险高。外部风险不可控,因此只有通过优化内部管理,降低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水平,才能保持较低的风险水平。

1992年的COSO报告内部控制中包含风险评估要素。2004年COSO报告拓展了内部控制的内涵,使内部控制更加关注企业风险,风险管理框架增加了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一系列风险管理活动,为小微企业建立以风险为重心的内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

1.3 融资难与银行的惜贷行为 由于小微企业风险水平高,内部管理水平有限,而且大多小微企业账目不规范,甚至缺少专业的会计人员,不能向债权人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导致大多银行对小微企业实行惜贷政策。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是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系统,使企业能够提供符合真实性完整性要求的会计信息,满足债权人、投资人等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这样才能成功迈出市场融资的第一步。

1.4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与家哲学的管理理念 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所有权结构简单,经营者与所有者往往为一人或具有亲属关系的几人。在“家哲学”的思想影响下,小微企业家族式管理普遍存在,主要靠创业者创业经验和主观感觉来制定规章、做出决策。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建立规范完备的规章制度,构建适应小微企业自身特点的制衡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企业,对于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 小微企业建立执行内部控制的困难

据统计,60%的小微企业生命周期不超过5年,这也突出反映了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尤其是内部控制比较欠缺或薄弱。有调查研究表明,小微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尚有不到位的地方,而且有很多空有制度缺乏实践执行。

2.1 控制环境方面的困难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土壤。只有先把土壤养肥,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的贯彻执行,才能结出硕果。企业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影响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风险管理观念。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和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小微企业建立执行内部控制的困难主要在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缺失。本文将从控制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小微企业控制环境的缺失,从而为下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小微企业内部控制找出着力点和方向。

2.1.1 内部治理结构设置。治理结构是控制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他要素有重要影响。小微企业规模小、投资者结构简单,往往由一人进行经营管理。企业的发展往往系于一人之身,“人治”色彩浓厚,加大经营风险。小微企业缺少大中型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2.1.2 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管理者的内部控制理念影响着各个员工对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看法,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学习和执行,影响内控的执行效果。我国小微企业的内部控制普遍比较薄弱,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普遍有限。

内部控制的建设成本和执行成本很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另外,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效机制,短期内付出成本较大,但能看到的成效有限。成本高、见效慢,这也影响和考验着管理者对建立内部控制的决心。因此,加强小微企业内控建设,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2.1.3 小微企业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慢慢积累沉淀而成的,是企业全体成员所认同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人文环境。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大多数小微企业不注重企业精神、忽视企业文化等的塑造。所以小微企业内部缺乏凝聚力,缺乏一种团队精神和文化氛围,员工中缺乏忠诚、正直、勤奋的起到自我约束作用的职业道德。

2.1.4 员工教育培训不到位。企业由于业务简单、人员少,并没有在企业内部形成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没有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由于小微企业的内部控制目前尚处于薄弱阶段,小微企业往往缺乏对员工进行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有的员工片面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甚至碍于人情而不执行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这就会使内部控制效果大打折扣。

2.2 控制措施实行的困难

2.2.1 小微企业人员少,不相容岗位易成串谋。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少,不相容岗位人员工作岗位设置时,较大中型企业难度大。同时,企业人员越少的情况,各岗位之间越容易达成“串谋”,尤其是在小微企业成员中“人情”观念较重。如果员工没有真正理解,往往觉得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会很不讲面子,缺乏人情味,在实际工作中因碍于人情和面子而不执行或折扣执行,这样一来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2.2.2 会计工作由内部人把持,会计系统控制作用受限。小微企业的会计工作往往由内部人主持掌握。主管会计的人员不具有专业从业资格或专业素质较低,会计系统混乱,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科学的会计信息处理体系和流程,缺乏科学的有效的账务系统,不能满足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3 关于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3.1 关于控制环境建设的建议

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它不仅影响企业目标的制定,也影响着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的执行效果。

3.1.1 建立适应小微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第十四条指出,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小微企业应该分析实际情况,建立适应小微企业自身特点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高管人员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董事长或执行董事与总经理尽量分别由两人担任,充分发挥董事成员、高级管理人员的集体智慧。同时,建立完善相应的人事任用考核、薪酬、财务等一系列制度,以制度来经营管理企业,减少人情的因素影响。

3.1.2 加强管理者内部控制观念,提高管理水平。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管理层较高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能够有助于小微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及实施。因此,应该加强小微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哲学、职业操守及价值观等的培养,加大对管理者关于风险识别及防范的知识普及,提高领导者的风险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此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升。

3.1.3 加强小微企业文化建设。小微企业应该塑造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注意形成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统一董事会、经理层和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形成正直、诚信的价值观。要注意营造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把对风险的防范、控制、应对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处。

3.1.4 扩大员工宣传教育。加强员工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学习教育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了解本职岗位在流程中的作用、职权和责任,增强风险防范的行动力,破除员工的人情、面子观念,使全体员工能自觉地将各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3.2 关于完善若干控制措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