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范文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

第1篇: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范文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changed people's production, work, learning, life style and mode of thinking. The current era is the times with highly developed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s a product of this era the computer has been gradually applied to every corner. The us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rt design has a very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art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 it also leads to the changes in art design education from the desig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content and design teaching concept.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rt design course teaching, especially its application in the aided design aspect is a problem that is worth discussing.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交互关系

Key words: computer technology;art design;teaching;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86-02

――――――――――――

作者简介:于解放(1977-),男,河南开封人,黄河科技学院,工艺美术师,学士,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

0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当今的时代是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度发达的时代,计算机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已经逐渐运用到每个角落。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的领域来说,计算机应用就更显得重要了。现在很多的专业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之中,注重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1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设计领域的必要性

在创作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和传统艺术技法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计算机技术是其表现的手法,要比传统的手绘等方法来得快而且精、美。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种艺术,同样,艺术就需要创造力。所以,只有了解一定的电脑设计软件的操作,熟练的掌握其创作技巧,才能地进行更好的平面设计。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也同样是个信息的时代,每天都会有很多的信息甚至泛滥的广告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大量的烂广告也使我们的大脑逐渐变得麻木……所以,人们现在十分希望看到不缺乏艺术欣赏价值的平面设计,来缓冲一下紧张的大脑神经。平面设计艺术不同于纯艺术,主要是通过画面色彩、画面构图、画面编排等形式来取悦广大受众,然而这些效果却可以用计算机来很好的实现。用计算机取代传统的技法,将会取得更棒的效果,如Photoshop里的多种图像效果是很多传统技法无法企及的。

2 计算机技术对我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影响

我们知道,计算机中的多媒体教学是集声、像、图于一体的一种具有听觉、视觉冲击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深的印象。如教学中讲解Photoshop里的“通道”中,以往都是首先在课堂里讲解“通道”的大概作用,然后再讲其使用方法,在黑板上不厌其烦地画,再利用路径工具对需要绘制的图形进行相关的调整和修改。第二天再上机,在实际操作前会将上节课的内容重讲一遍,但学生很有可能理解的依然模棱两可,对其的使用方法也很有可能没有完全的掌握。这样,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通过其进行演示和讲解。把声、像、图融于一体,再让学生跟着做一边。既方便了学生们的学习,又能让学生在较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比如,在分析脉动包装时,利用多媒体将会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装饰字“脉动”为立体字,在四周的水花映衬下显眼且醒目;整体色调偏蓝,突出了产品的自身特色。整个包装包括瓶身用蓝色作为基调,给人一种清澈凉爽的感觉,极具生命活力,将水花图形融入到蓝色的画面中,充满活力的“脉动”在蓝色基调中脱颖而出,打破了普通的常规版面,使版面变得更加活跃。通过这一多媒体的演示和分析,将使学生更好地明白其中设计的内涵。

3 计算机技术对教学形式和方式的改变

与普通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②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③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④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⑤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⑥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⑦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⑧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4 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在为我们的追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之时,也为我们不断地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着高端软件的冲击和现有软件的不断升级,如何在林林总总的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中选择适合多层次教学的专业图形设计软件成为当前设计教学中新的课题。我们不能因为惯性把学生仅仅局限于低端或中端的范畴而错过了与世界高端技术接轨的时机。让学生掌握太多的计算机图形软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让学生在掌握了一般通用软件的同时至少也掌握一种高端软件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提高计算机图形辅助教学层次所必需的。

其次,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高。目前,部分专业设计教师不会使用专业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仍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由于设计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对于软件的掌握变得愈来愈困难,这个问题便显得愈来愈突出。计算机图形辅助教学专职教师与专业设计教师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设计教学的脱节。事实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超越了纯辅助或纯制作的范畴,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对于一些专业教师来说,他们一点也不缺少艺术的素养,专业的理论和经验,他们所缺少的不过是掌握专业设计软件所需要的一段时间和过程,突破了这一瓶颈,他们无疑将会提高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水平,更能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日常生活和中人们使用计算机技术学习知识,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我们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得丰厚的利润,也可以从计算机技术中品味娱乐。计算机技术早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不断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前进步伐。我们必须开始着手对于计算机设计软件自身价值的开发和研究,拓展设计教育方向的总体性视野,弥补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空白,促使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水平上得到整体上的提高,使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在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莉,张苗,王莉.《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索,郑州工程学院计算中心.

[2]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谭浩强.迎接计算机普及的第三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翟志强.Maya4动画特效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宋雪岩.3DS MAX 4.0 高级造型技巧与实用产品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范文

关键词: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研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得到了普遍的加强,对电类专业初步确定了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简称“软件技术基础”)为主干课程的教学模式。

“软件技术基础”作为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能够为熟练应用本专业相关软件,甚至进行相关的二次开发等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该课程的内容相当于计算机专业的5门专业课程:“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系统概论”和“计算机网络基础”,其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原理抽象、实践性强,不易被学生所掌握。

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2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软件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但是,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面临以下四点问题:

(1) 学生感觉难学。课堂讲授的都是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和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学生常常提出诸如“感觉自己C语言学的不错,但是虽然学习软件技术基础一个多月了,还是没找到感觉”、“学习软件技术基础的有关知识后,不知如何用C语言程序来实现”等问题和疑惑。

(2) 教师感觉难教。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往往降低教学难度,教学时间大部分花费在基本概念上,而

对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较深的知识只是点到为止或避而不谈。

(3) 学而无用。大量学生学完本课程,只会背诵几个基本概念,并没有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很多精华思想和编程技巧,更没有了解软件是如何管理计算机全部资源的。

(4) 资源有限。该课程的学时较少,大部分院校的该课程在30~50个学时之间,我校早期教学大纲只有40个学时。尤其是实验学时更少,我校只有8个学时。而且,学校实验室计算机资源紧张。

上述的四点问题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

3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1采用案例式的任务驱动,引导教学

在课堂的讲授中,尤其是讲解新知识时,大多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概念。生动形象的案例,同时又带着多个概念和知识点的任务进行学习,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枯燥的概念。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授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教学内容。

比如栈的概念,传统讲解只知道是一种存储单元,具有后进先出的特性(Last-In/First-Out),学生学完后并不知道其有何用途,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以迷宫问题为例引入栈的概念,如图1所示,带着要设计计算机程序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任务来学习,如图2所示的详尽分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栈的用途:能够解决类似迷宫问题等的深度优先搜索问题。并能够应用栈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3.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要很好的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的优点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其形象、生动和直观的特点。制作和积累更多的课堂教学的动画资源。如图3所示,图的广度优先遍历多媒体动画。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努力营造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环境。其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电子教案、网络程序实验平台(如图4所示)、网上答疑、作业提交与批改系统、习题和答案等模块,具有多种支持教学各个环节的综合性网络教学资源。

3.3建立开放实验,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软件技术基础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必须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除了尽量提高实验的课时数外(我校新教学大纲中实验学时为16学时),还必须增加学生业余自由上机时间,所以,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以缓解课内上机学时少的矛盾。

在上机的指导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软件设计的基本方法、程序调试的基本技巧,还要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对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可以从“拿到题目”――“如何分析”――“如何解决”――“最后具体程序的实现”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启发。使学生掌握设计软件的基本思想,知道如何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4完善考核机制,引领教学

考核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会很好的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的方向发展。不再侧重考学生的概念记忆等内容,而是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三者相统一的人才,侧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平时成绩的30%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实验课程,开发一个小型的软件系统,让学生体会软件工程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实施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两届学生设计了数十种程序,有简单电路仿真软件、公司产品展示系统、教师办公系统等,如图5、图6所示。

4总结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对电气信息类专业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而其又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四点紧密联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该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了采用案例式的任务驱动,引导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建立开放实验,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引领教学,共四项一体的具有一定开拓性教学改革措施,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J]. 中国大学教学,2005(5):11-18.

[2] 徐士良.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云,辛华,姚新宇. 案例教学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尝试[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3):57-59.

[4] 程文彬. 独立学院“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0):30-32.

Analysis and Discuss on Teaching Methods for Computer Software Technique Foundation

CHEN Di-yi, MA Xiao-yi, XIN Quan-cai

(North 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第3篇: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范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方面的具体做法,即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课内综合性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和自主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工程三个专业方向上大规模设立综合性课程设计。

关键词:实验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计算机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紧跟学科前沿,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我院长期跟踪、研究了ACM和IEEE联合推出的教学计划和美国CC2001教程,并深入剖析了国内外十多所一流大学和著名军事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据此制订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2本科教学计划。我们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课内综合性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和自主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如图1所示。这四个层次之间点面结合、融会贯通、配合紧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以计算机硬件方向为例,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三个课程内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和课内综合性实验基础上,开设“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在“计算机原理”和“数字系统设计工程”两个课程内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和课内综合性实验以及“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基础上,开设“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在“计算机控制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三个课程内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和课内综合性实验以及“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和“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基础上,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形成从电子器件到功能单元、再到部件、最后到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依次推进,最终让学生深入而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原理与技术。

这种创新性的实验体系科学、可行,有效保证了实验建设具有先进的水平和显著的效果,为后续实验内容、实验平台、实验组织管理等方面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课程设计和自主创新实践采用项目团队的方式组织和实施,帮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综合课程设计的作用,我们率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课程体系三个专业方向上大规模设立了综合性课程设计并单独设课,见表1。这些综合性课程设计穿插在系列课程学习的各个阶段开展,实验内容结合了我们的科研方向,体现了综合性和系统性,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多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系统分析、设计和集成能力,以及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

图1 实验课程体系的层次

表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

2教学科研结合,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我院在坚持依照教学大纲施训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结合我院科研实践和成果,设置了9门综合课程设计并逐步开设一批新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学到较新的知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数字逻辑课程设计”课程,作为“数字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的后续课程,要求学生在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平台上掌握计算机部件级的逻辑功能设计,通过数字闹钟、八位运算器、交通灯、乒乓球游戏、流水算术逻辑部件、串行收发器等课程实验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较先进的设计手段掌握数字系统设计和调试的工具和方法,增加集成电路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后续的“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课程中进一步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HDL语言描述电路,并使用HDL语言设计和实现一个完整的八位机,通过逻辑模拟和综合,在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平台上测试和验证。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原理和组成,掌握计算机部件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比如“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尝试对以Agent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进行扩展,以机器人为主线,将人工智能的各个论题处理成机器人任务,学生通过构建机器人并编程完成任务,更好地将人工智能的各个知识点有机整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机器人论题对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相当的成就感。目前我们用于实验教学的典型实验内容如表 2所示。在学校“十一五”实验教学经费的支持下,我们将继续丰富和拓展更深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

表2 “人工智能导论”实验教学内容

3 依托学科优势,完善实验支撑体系

经过“十五”的建设,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在实验教学硬条件建设上,一方面我们建设并完善了专门的基础教学实验室“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实验中心”,下分“计算机系统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三个分实验室,制定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规范和管理制度,方便老师与学生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另一方面我们依托“211”工程和“985”建设,利用“高性能计算中心”等专业科研环境支撑创新活动、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

在实验教学软条件建设上,一方面我们充分贯彻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宗旨,将一些科研成果,如银河系列巨型机系统等直接服务于课程实验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开发调动老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自主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自主研制配套的软硬件实验平台。

在不断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教材建设先进成果的基础上,面向我院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需要,自编实验教材和讲义十余部,例如《收音机安装指南》、《数字逻辑课程设计》、《计算机系统课程综合设计指导书》、《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和《网络攻防课程设计》等,并有多部高水平教材已经正式出版。目前我们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和课程体系相配套、结合自身科研实际的富有特色的完整实验教材体系。

在硬件实验平台方面,我们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制成功了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平台,见图2。该平台可以满足数字逻辑课程设计、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数字系统设计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设计等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求。

在软件实验平台方面,我们自主设计研发了NetDemo计算机网络原理辅助教学系统,见图3。该系统可以对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原理和有关协议进行参数可配置的、直观的、动态的多媒体演示,使原来静态的板书式文字教学成为动态的、图文并茂的、交互式演示性教学,在提高学生对网络原理理性认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2 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平台

图3 NetDemo计算机网络原理辅助教学系统

4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我们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目前我们的实验教学队伍主要包括专职实验教师、兼职实验教师、TA(教学助理)和研究生教辅组成。从2004年开始我们借鉴国外大学成功经验,在综合性课程设计课程中聘请TA。此外在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所有研究生学生必须参加课程辅导,课程辅导成绩合格方可毕业,研究生教辅力量成为实验教学队伍的有力补充。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增强了学院实验辅导力量,促进了实验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5注重全面发展,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通过“十五”期间的全面实施,实验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我院“创新实验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获国防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我院毕业学生业务能力强,能够适应军队和国家建设要求,受到用人单位和领导机关的高度评价。

2004年以来,我们组织本科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60余次,参加人员近700人次,有415人次获奖,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奖项有:8人次获国际数模竞赛一等奖;14人次获国际数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二等奖;18人次获全国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43人次获全国数模竞赛、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等二等奖。本科生组队参加主要由研究生参加的全国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获团体银奖。

6致谢

感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十一五”教学研究项目“探索开拓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空间的方法和途径”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十一五”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资助。

第4篇: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范文

关键词:数字逻辑;系统能力;EDA;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48-02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基础,同时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基础课。随着现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逻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变化。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后续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具体教学内容方面与电子类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类课程应该有所区别。本文从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的角度来探讨《数字逻辑》课程的内容调整等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和做法。

一、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内涵与相关课程体系

计算机系统能力指的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设计、调优和检错的能力[1]。从本科教学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需要包括如下内容:

1.培养学生建立起单机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的整机概念,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和硬件之间的分工和衔接关系;

2.理解高级语言程序与指令集结构(ISA)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譬如高级语言语句与具体指令的对应关系、变量(常量)在机器中的表示和存放、嵌套和递归等机制在指令级的实现、堆/栈的结构和动态存储分配机制、程序中的I/O操作和涉及到的系统调用过程等等内容。

3.理解指令在计算机硬件上的执行过程,包括算术逻辑运算部件以及运算指令执行过程、层次化存储结构(Cache、TLB、RAID等)以及访存过程、I/O结构(I/O外设和接口、BUS、网络等)以及I/O过程等。

4.理解构成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电路特性和设计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布尔代数、逻辑门电路、FPGA和HDL以及集成电路的功耗、延时等概念。

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的课程有《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需要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下,全方位系统地构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案,统一规划教学内容,将计算机系统讲深讲透。

二、《数字逻辑》课程教改的几点举措

1.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在《数字逻辑》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整体系统观,使课程的教学更适应计算机专业的要求。从图1可以看出,《数字逻辑》这门课程在系统能力培养过程中处于基础底层,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对计算机系统底层硬件运行过程的理解。因此,需要在培养计算机系统能力的总体目标下,统一规划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系统能力。可以采取从底层到高层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也可以采取从高层到底层自顶向下的课程体系,还可以先从高层(应用程序与算法)和底层逻辑电路两头开始,再到中间核心层的课程体系结构。

2.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授课内容面向后续课程的教学,同时注意避免重复。在《数字逻辑》课程教学中,可以选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后续硬件类课程的内容作为电路设计案例。通过这样的案例设计,不仅巩固了课程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由于《数字逻辑》与其它硬件系列课程如《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内容联系紧密,相互交叉,因此,需要统一规划协同相关内容,避免重复。

3.突出课程教学重点,简化但不摒弃器件原理等基础知识。《数字逻辑》课程内容的重点在于介绍器件应用和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由于受到总课时的限制,对涉及到器件工作原理和其内部电路结构的内容需要简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简化并不是简单地摒弃,对于课程学习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必须有所交代和介绍。由于计算机专业大都不开设《模拟电子技术》之类的工科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对于分立元件及其内部工作原理知之甚少,这并不利于《数字逻辑》课程的学习。所以,在课时分配上,需要对二极管、三极管的开关特性、简单门电路的工作原理有所交代。在遴选教材时,可以选择以中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应用为主、适当兼顾器件基础知识的教材;而那些以分立元件为主、过多强调内部工作原理的教材则不太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

4.充分利用EDA技术,培养学生利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数字系统的能力,为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奠定基础。随着现代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电子系统设计与实验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EDA技术引入到《数字逻辑》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3],用硬件描述语言等完成数字系统设计,然后由计算机将设计文件进行编译化简、综合、优化布局和仿真,最终完成逻辑编译过程,从而得到和硬件实验十分接近的最终实验结果。基于EDA技术的实验简化了传统数字逻辑设计实验在硬件连接过程中的消耗,节约了实验设备和实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在将EDA技术引入到《数字逻辑》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时,不要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而是要以系统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进行教学,从培养现代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认识EDA技术对于后续课程学习和系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外许多一流大学已经以EDA设计知识为基础,在FPGA实验板上设计流水线CPU和I/O电路,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字系统设计和CPU设计能力。例如,可以通过《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等课程的学习,逐步让学生完成一整计算机的设计,包括在FPGA实验板上独立设计CPU,完成基本的MIPS指令(多周期CPU方式),进而借助于板上SRAM,在设计完成的机器上实现操作系统和编译器。可以看出,《数字逻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使用HDL语言进行计算机硬件设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和硬件之间的分工与衔接关系,为分析理解操作系统功能或开发操作系统软件打下坚实基础。

《数字逻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FPGA技术和EDA技术的应用普及,数字系统的设计具有了极大的灵活性。基于硬件描述语言,在FPGA实验板可以设计验证基本逻辑门电路,进而到各种复杂程度不一的数字系统,直至在FPGA实验板设计验证完整的CPU和I/O电路,实现计算机系统硬件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可以完成计算机指令系统、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建立单机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的整机概念,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从而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系统能力。但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初学《数字逻辑》这门课程时,缺乏一些前导课程的学习,需要讲授较多的理论知识,对于硬件描述语言的学习和数字系统的设计验证则不可能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完成,因此,可以考虑单独设置一门数字系统设计类型的实践课程,作为《数字逻辑》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践内容,在FPGA实验板上用硬件描述语言实现从简单数字系统到完整的CPU和I/O电路的设计验证,为后续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春风.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美]M.Morris Mano,Charles R.Kime,著.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M].邝继顺,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刘新元,谢柏青.改革数字逻辑电路实验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4):156-157.

[4]刘浩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第5篇: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驱动法;案例;协作

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是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贵州省贵阳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每一个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展性特点的课程。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作为授课教师要认真思考,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和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 课程概况介绍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贵州省贵阳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该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数字多媒体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等6部分内容,每个章节都可以独立成为一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模式比较固定,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挑选一些习题或例题,作为学生的上机实验内容,或者选用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实验题进行操作。这种模式中实验题目的设计很大程度受到教材的限制,学生上机实验目的性不强,任务不够明确,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内容的控制性差,效果不好。

3 几种教学模式的介绍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项目,再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任务之中,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习过程必须与学习任务相结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并经过教师的点拨后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种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学生可能因为求胜心切而过分重视结果,反而忽略了过程,有时会出现这节课完成了任务的学生到下节课的时候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完成任务的现象。因此,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练习一些比较基础的技能。

3.2 案例引导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经由教师周密设计、精心安排,选取典型案例,诱导学生分析、交流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的一种师生充分互动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从中加以指导,不仅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探讨、对话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加深对所学问题的理解。与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更具针对性、启发性与实践性,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也不再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而是深入学生之中,引导学生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获得真知。总之,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案例教学法对师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强调师生共担教与学的责任。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老师的辅导,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3.3 协作学习法

协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小组或团队进行学习的策略。研究表明协作学习能取得比竞争学习、独立学习更好的成绩,开展协作学习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存能力的发展。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打破自我学习的封闭状态,通过小组的合作分工、相互沟通、激烈辩论等形式获得新的知识,多方吸纳其他小组成员的优点,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提高个体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在协作学习中要做好指引者,行使好督导和介入的作用,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和相互间的协作学习来提高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的质量。

4 结语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企业和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阶段、学生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1(6): 42-43.

[2]钟丹.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 2008(4): 234.

第6篇: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创新研究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多年来人们习惯于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因而,探索和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要明确现有模式和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内容过分重视技术的原理、过程和结论,忽视实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拘泥于教材,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不能调动学生兴趣,不切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目标过多考虑“某一具体岗位的职业要求”,以实用性为唯一目的,不追求体系的完整性,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考核方式不能适应素质发展的需要。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一直在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地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适应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由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组成。

一、教学内容

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按照新时代的需求和职业界的需要来培养学生,应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并紧密地结合我国的经济状况,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办学的主要方向。根据教育部高职计算机教学大纲和各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以及21世纪对人才信息能力的要求,我们将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方向)高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确定为:“网络通信和原理的基础知识”、“局域网典型组网技术”、“网络互联设备和技术”、“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设计与架构网络“等几个基本部分;另外,还须介绍小型局域网的Internet接入技术。其他专业的教学是这几个基本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组合。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的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对于那些必要的、关系到网络系统内的规律性、逻辑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应作较为详细的介绍;对于涉及今后发展可能需要的理论内容,也要作必要的简明扼要的叙述。这样既为学生适应岗位的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也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空间。

(二)实验教学:根据实际的需要,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建、管理和使用网络三个重点部分,要求完成组网技术(含基本组网技术和互联技术)和微软操作系统的网络管理技术两项主要的内容。这样,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的紧密结合,不但可以使学生通过应用及实践的学习,深化对理论和设计部分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学会理论方法的实际运用技术。从而达到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而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集中实训: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一般可安排1-2周的集中实训时间(80学时)专门进行网络的综合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分成小组,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课题,组内同学自己分工,协同工作,互相讨论、共同分析与设计网络。在设计期间,应设计丰富的课程设计内容,配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学生通过互相学习,共同实践,写出综合实训报告,最后由教师对实现的设计进行答辩与验收,给出实践的成绩。

(四)“0”学时和“市场调研”的补充教学方法:由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紧跟形势,因此,对于局域网的综合设计作业、网络互联设备等内容,可根据情况要求学生在课下,结合理论进行市场调研,写出自己的调研总结报告,达到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例如,有关网卡的报告,应当包含网卡的工作原理、实际的作用、常见类型、选择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总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性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诱导教学法和小组学习法等,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讲有练,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三、组织形式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合理地调整并安排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实验,以及综合性设计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这三个阶段既有适度的理论知识学习,又有实验的穿插活动,最后的综合性网络设计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不断的穿插、交换、交互的过程中进行,并辅助以市场调研的方法。这些环节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计算机网络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应用化、社会化、家庭化,使得学生容易并乐于接受和掌握。

四、考核方式

第7篇: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范文

关键词:分级教学;个体差异;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3104-01

1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仍保持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的大课堂教学,特别是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后,这种现象是更是明显,虽然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改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没有能从本质上契合起来。不同的仅仅是借助了投影手段,而学生始终是被动地学习,未能将被动变为主动,仍旧保持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仍局限于任课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学生缺乏的是自主学习,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去自主地获取更多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此外,由于个体差异,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样不利于个性化发展。

我校学生第一学年完成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文科类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要参加省(全国)计算机一级B的考试,工科和理科学生一般要学习后续程序设计课程,各个专业的学生统一使用学校规定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同的上机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仅仅作为一门单纯的理论课进行教学,学生不能运用计算机很好地解决生活和以后工作中实际碰到的问题,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推行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计算机教育应该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基础、普及技术为主,以构建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为目的,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而不能与实际教学情况相违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目的是改善基本操作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因此,他们需要的电脑知识主要侧重于适用性和实用性。而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和教学理念都是基于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以应用为导向的,整个教材从数字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非常庞杂,难以集中。此外,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也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不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内容,而是一大堆晦涩难懂概念和术语,这使得原本非常有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所以学习热情大大减少。

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而学习主体的个体差异要求我们在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间存在的差别,要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得各群体都得以能获得较好的发展,这是我们进行分级教学的目的。分级教学不能片面理解为教学歧视,其实质是个性化教学的一种表现,是合理的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分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合个体的目标和要求,安排其教学内容,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变教学方法,建立教学评估制度。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成效,分级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求在坚持教学改革模式的基础上,秉承公平的基本原则,它不仅涉及教学,而且关乎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教学改革应细化到分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设置改革的实际目标。这篇文章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入手展开对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分级教学模式的实施

新生入学伊始对其进行计算机技能测试,考察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在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动态分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在不同的群体间实施各异的教学方法。对于级别较低的学生,对其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详细讲解例子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对级别高一些的学生可适当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分级后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没有进入理想的学生类的分类可能会有自卑感,因此,分级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讲座等,让学生正确认识分级教学模式,解除学生内心的困惑。分级教学使得原本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被分配到各不同的教学班,教学管理制度也需要随着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变化。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改善授课环境,如分级教学班直接在配有投影仪的计算机机房以“边讲边实践”的形式授课,配合如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使用,这样在老师讲解和演示的同时,学生可以马上进行操作,这样有助加深印象,而且结合网络教室软件的使用,教师机控制所有学生机,以防止小部分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游戏等。

分级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分级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的探索。随着分级教学的实施,我们应该编写分级教材,在分类教材中要充分体现时代感和实用性,另外还需改变教学观念,重视互动式教学,互动式的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互动,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从而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

4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过程,实施分级教学将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分级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管理是关键。没有科学的教学管理,分级教学模式就形同虚设,分级教学需要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学过程中,能够深入学生,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电脑知识,以满足后续的专业需求课程,这样才有利于分级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湘萍,裘祖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2]汪靖,林植,刘光蓉.基于任务驱动的分级竞争模式计算机实验教学研究[J].电脑学习,2009(6).

[3]陈俊斌.精选实例,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趣[J].职业,2009(3).

第8篇: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以《SQL Server数据库与应用》课程作为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但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本文针对这一不足提出该课程与一门前台语言整合的教学改革思路。

1 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 课程性质与任务 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教授学生理解关系型数据库原理,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管理和维护,让学生学完之后能够利用数据库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管理。

1.2 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学习,具有设计、使用和维护一个一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管理工作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数据库系统,并掌握一定的界面开发能力。

1.3 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设计、具体创建表、创建数据的方法、常用的数据库对象、SQL语言,重点是数据的查询统计语句、数据库的安全与管理,至少学习一种前台开发平台与数据库的连接及数据基本操纵方法。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与创建、掌握数据库安全与管理维护操作。通过实际项目的学习,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合理数据库,熟练掌握SQL查询和统计语句,能够编写SQL语句查询分析数据。

2 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独开设,注重理论教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差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都会单独开数据库技术这门课。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之后,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一些简单的SQL语句等,但还不能理解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管理系统后台技术支持的重要性,在进行数据库程序开发时,自己不能设计合理的数据库。

2.2 授课方式、方法不适宜 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教学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一般是讲解完理论知识,然后操作一遍给学生看,上机课让学生模仿做一遍。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学习,没有把课程系统化,学生不能理解这门课程在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学生虽然能够模仿做出每次课程的操作,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己思考的少,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能自己分析解决,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感觉不到数据库技术的作用。

3 数据库技术与其他前台语言的整合

数据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后台技术支持,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外,还需要前台语言的连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系统。目前信息系统的结构是C/S结构或B/S结构。用于C/S模式开发的主要有VB、DELPHI等,用于B/S模块开发的主要有ASP、JSP、PHP等,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B/S模式的程序更加普及,社会对B/S模式程序设计、维护的人员需求较大。

考虑到单独开设数据库技术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将数据库技术与ASP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网站数据库的开发维护能力。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分析工作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改革后,采用项目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展开,重点是网站数据库的设计,并讲解一定的前台网页开发技术。将教学内容对应到项目的各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模拟计算机企业数据库项目开发的流程。

3.1 教学内容的分解 进行数据库项目开发,首先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分析当前工作过程中需要存储的数据,可以收集一些纸质的管理文档,确定系统需要的基本数据结构,所有数据库技术课程最先讲述的应该是关于系统数据逻辑设计方面的内容;确定系统的基本数据结构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它转化为系统的存储结构,这部分涉及到数据库的创建和数据表的设计与创建;建好数据库和表后,就要实现数据库数据的基本操作,如增加、查询、修改、删除,这部分内容一般对应于数据库项目开发中的程序设计环节,SQL语言的学习;学完数据操作语句之后,针对项目开发中可能涉及的复杂查询、数据统计,以及实现复合操作的要求,还涉及到视图的设计与建立、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设计和创建;学完以上内容之后,涉及的就是数据库安全和维护方面的内容,属于数据库应用项目初步完成之后的工作;最后,就是综合运用前面所提到的知识,开发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项目,数据库技术课程内容的分解及对应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3.2 课程实施建议 学时:总学时72,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36学时。前导课程:Excel、网页制作、ASP。

3.3 项目的实施 教师首先给学生演示开发好的系统,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功能,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将项目进行分解,明确开发步骤和本课程对应的知识模块,将整个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针对每个子项目展开知识讲授,并利用项目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子项目,在所有讲授完毕之后,让学生对子项目进行组合并修改,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后举行作品汇报会,让学生相互评价完成项目的情况,给出评语及建议,教师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和总结课程的教学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既将课程内容讲授给学生,又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数据库项目的开发过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4 项目教学的保证措施 教学过程设计的再好,如果保证不了实施顺利进行,那也是没有用的,对于项目课程来说,教学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任课教师就必须制定保证措施,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制定了数据库技术项目课程的相关措施如下:①教师要摸清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特点制定项目内容,并合理分好学生项目组,一个项目组成员,最好要搭配好、中、差的学生,让他们可以互相学生,保证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师在设计项目课程时,难度要适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②项目的设计要是学生比较了解的实际项目。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一定要是学生比较清楚,容易理解的实用项目,脱离了这个基本规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所给出的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每个学生考试完都有成绩,成绩是怎么保存的?学生在家上网就能查询到自己的成绩,这是怎么实现的?学生用了学校的成绩管理系统,自然就会想到这些问题,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③制定有效、严格的成绩评定办法,促进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一定的自律性,在进行项目教学时,不把握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反而会更糟,因为项目课程前后的连贯性很强,学生没有完成前面布置的项目,后面的项目就无从下手。所有在设计项目课程的同时,一定要制定严格、有效的成绩评定办法,以考促学。例如,取消理论考试,考核成绩将以项目验收的成绩为准,学生只有通过项目演示、现场答辩的相关考核,才算成绩合格。考核方式要给学生一定压力,督促他们学习,考核方式要注重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4 结语

在《数据库技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其与前台开发技术ASP整合,并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数据库原理的有关内容和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让原理部分与应用紧密结合。这样既能让学生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又能避免了纯粹讲原理的枯燥和泛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康乐.高职高专数据库技术改革新思路,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9.6.

第9篇: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范文

关键词:模糊数学;课程体系;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3-0126-01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以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对例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我们能够了解现有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实施中是否存在问题,课程设置能否符合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通过课程评价促进课程改革,建设一套符合新生本科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新生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又称课程结构,是指传授给学生的学科种类和知识体系的构成范围,由各门学科或课程组成。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体现,既体现学科的理论体系,也体现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院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是按照知识结构方向按照模块化的方式设置的。下图为我院目前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块图。

三、基于模糊数学的课程体系的评价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课程设置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院校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评价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所收集的信息对课程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是按照课程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人员对各评价指标的评分进行综合评价[2]。

(一)利用模糊数学的AHP层次分析法归纳影响课程体系的因素

由专业教学骨干和长期从事教学计划制定的专家20人组成专家组,对课程设置影响因素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汇总,然后利用德尔斐法获得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层次模型)如图所示。

(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灵活性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请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评分,构造判断矩阵。

课程体系评价的权重指标

通过计算表明有88. 25%的参评人员认为课程体系为优级,有18. 5%的人认为达到良好,没有人认为课程体系为中等和差。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综合评价,得出结论,我院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为优级。

四、结论

课程评价直接反映了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依据。本文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以新生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加以评价。这一模糊评价方法对于实际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课程体系的评价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辉,林基明,张红梅. 课程体系的模糊评价[J]. 桂林: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33-36.

[2]龚江泳.模糊数学理论在高校新体育课程体系评价中的应用[J]. 湖北: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5):73-76.

[3]全立新.基于模糊数学的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建模[J].哈尔滨:继续教育研究,2008(10):96-97.

[4]王素梅.高师院校课程评价体系的分析与构建[J].江苏: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7-29.

[5]陶红林,肖仁政.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长春:职业技术教育,2009(1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