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只有相互协作,才能齐力断金。合理分工,团结一心是提高效率,完成共同目标的关键。在孙煤期间,除了正常的调研工作,我们还参观了孙煤电视台,走访了孙煤特困家庭,与孙煤员工举行了篮球友谊赛、文艺汇演等联谊活动。在我们的分工协作下,这些不同板块的活动,不仅没有打乱我们的调研计划,还为我们整个行程增色不少。
只有用心经营,才能和谐互动。热情是敞开心扉的钥匙,真诚是促进沟通的法宝。我们本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孙煤的大力支持。各层领导积极部署采访事宜,孙煤员工全力配合。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更多的发自内心的感动。
本次社会实践中切实让我感受到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也增强了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谁说年少轻狂的我们经受不住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一定能为自己的未来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天气酷热,但我想,通过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追求,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打工的大学生一族正逐渐壮大成了一个部落,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大学生打工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股潮流中正悄悄发生着改变。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特别是问卷发放和宣讲的活动中,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
尽管我遇到了很多我以前没有见过的问题,也有很多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常也感觉很无助,很尴尬,但是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一切的问题都以不在是问题,一切的不知道也都会变成知道,正可谓的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做事。我们队每个人都是强悍而又谦让的人,一起讨论的时候,我想难免会有些摩擦、偶尔也应该有些争执的,可我们大家好像很有默契是的,即使有不同的意见或见解,都会相互的体谅和比较,最终得到一致的答案。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工作中,我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获益良多,这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启发。这次的打工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家庭条件虽算不上优越,可也没吃过多少苦,但我对打工一直怀有向往,既想检验下自己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依靠学到的知识适应独立生存,又想更进一步贴近社会,融入社会,在实践中锤炼自己,增强自己的能力,造就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更为重要的事检验自己所学能否对社会有用,自己的能力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还有就是积累点经验,丰富人生阅历。
大学军训的心得体会1
我满怀激动的心情领了军训服装,看着那身绿色的军装,我看到了生命的颜色。从此,也拉开了我军训生涯的帷幕。
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我就被赋予了一名军人的使命,我已不再是那个没时间观念,不严于律己的我;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我无形中便浑身充满了朝气;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我意识到将要面临严律的考验,接受严格的军事化训练。
美丽的中大到处都能看到身着绿色军装的身影。安详、宁静的北校变成了一个绿色军营。军人的气息充斥着校园的每个角落。
恍惚间,我看到易水河畔的荆轲,我看到乌江畔带领二十八骑冲锋的项羽,我看到那有“钢铁之师”之称的“独立团”正在北伐途中和军阀战斗,我看到正在路上艰难的行军,我看到志愿军在、曾跑步跨国鸭绿江……
经过这六天的训练,我真切的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然而与此同时一种挑战压力的兴奋悠然而生。军训,我们作为一个集体存在,在这个集体中我们感觉到了七尺男儿起立于世的雄心,也得到了又平常心,普通心,甘于忍耐,甘于吃苦的习惯。
在这丝毫没有奢华,没有片刻虚度的军训生活中,我们每一分钟都在接受肉体和精神的双层体验,每一时刻都在完成雄心和平常心的双层转让。我相信这次军训生活将会带给我一次新的飞跃。
我时刻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服从领导的命令,虚心学习、认真训练、热爱团体、关心他人,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军人。
我相信,这将是一次精彩的大学生活片段。我们将会受益匪浅。当然,这次军训必定会成为我们永恒的回忆,引导我们走向辉煌的未来!
大学军训的心得体会2
时间从紧贴裤缝的双手边滑过,从头顶滑落的汗水边走过,从绷紧的双腿间路过,你听,"理"的新声是如此多彩。
口号声,训练生,响彻校园;你瞧,操场上一队又一队日渐整齐挺拔的队伍;烈烈炎日下我们吃力地站着军姿,额头上沁出的汗珠顺着高高昂起的脸庞滑落,你听,"滴答滴答"的汗水的声音,豆大的汗珠落到地而旋即又蒸发殆尽,化作一团水雾升腾至湛蓝的天空或与这片热土相融。
"摆臂声,踏步声"不绝于耳;你瞧,操场上
一列列绷直了脚只踏正步的同学们,不再是孤单的一个人,走好正步要齐心协力,从一开始的群魔乱舞到没列一遍又一遍的分解动作练习,大家的腿变得高度一致。你听,振奋人心的脚步声,你看,强劲有力的动作,"纵人拾柴火焰高"想必再经过几天的联系,我们连队定能凑出一支雄壮的歌。
"歌唱声,欢呼声"饱含朝气;抛开一身疲惫,我们一股脑席地而坐,大家。围成一圈,教官让大家一起唱军歌。平日不感冒的军歌,此时此刻却。满满洋溢着喜悦和兴奋。连一向严肃的教官也一收严肃,变得。神采飞扬,笑容可掬。当夜幕降临,一天的。训练接近尾声,学姐们随着欢快的节奏热情摆弄舞姿,你听,那一声声欢呼和拍掌声,是青春的痕迹。
这些声音是表达,是传递,是交流,万分荣幸,有幸听到"理"的声音,但最重要的,是彼此间无声 心意。
大学军训的心得体会3
久违的烈阳灼烧着湖理的大地。我们仍如一排排挺立的翠竹,在操场中央站定着。路上往来的学生神色匆匆,各自前往不同的目的地。猛然地,我想到了未来的自己——会像是现在的他们吗?
在沉重而疲惫的躯体中,思绪竟奇迹般的轻盈着,飘散向无数种未来。我绷紧的四肢,酸痛的脚尖,挺直的背脊,在这一刻全都跟不存在似的,全部的注意力已然集中在了对未来各种稀奇古怪的猜测与幻想中。我或许会在清晨悠悠转醒,穿一身便装行走在湖理满是清香的小径上;又或是裹一件大衣,在路上享受着冬日午后的暖阳;或是傍晚时在湖理的环湖小道上散散步,看落日余晖将天际染成金红;又或是夜里趴在窗台,细数着天上闪烁的星星。这样幻想着我紧抿的唇角竟浮出一丝笑意。未来可期,此话当真不错。
路边来往的行人大多是我们的学长学姐,三三两两地走在一起,抱着书或拎一小包,悠闲自在。而目前正深陷于军训之苦累的我们,向他们投去的目光里,也不免夹杂了一丝艳慕。但我们都明白,这些现在看起来整洁大方的学长学姐们,也曾像我们一样穿着军训服,顶着头顶热辣的紫外线,绷紧身体,咬牙坚持。然而他们挺了过来,在历经军训的磨砺后得到了自己翘首以盼的美好未来,活的精致潇洒,令人心生向往。我们成长的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军训中破茧成蝶,脱胎换骨,而后面前康庄大道,平坦开阔,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与期盼的未来。因而我们须明白,心中若拥有光明与希望,便将看见一个值得期盼的未来。
凉风透过阳光的缝隙,送来一丝凉爽。我定下心神,又将思绪沉浸军训里。眼前来往的学长学姐们,仿佛下一秒就将变作我们的模样。我的心中载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我心从苦难中生出光明,探向那未知却可期的未来。
大学军训的心得体会4
东边的天空,这时泛出昏黄的颜色,周围的天空还没被日光照亮时却是淡淡的蓝。校园的小径边,路灯沾满了秋日的凉,在路边晕出一圈圈暖黄的光。放眼看过去,晨光熹微的训练场上,排列成一个个小方块的新兵们穿着军装,站姿笔挺。军训负责人正在点名,一声声“到”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路灯的照映下,我们的影子被拉长,和斑驳的树影交织在一起。不久之后,太阳光悄然攀上前面的教学楼,整个训练场都亮起来了!我们嘹亮的口号声,让路过的学长学姐们都纷纷侧目,眼中流露出些微怀念与赞扬。
一、飘香的一食堂
终于到了吃饭时间,训练了一上午的我们早已饥肠辘辘。看着自选餐中金黄的炸鸡,油绿的小菜,鲜艳的水果,真让人垂涎欲滴!我盛好了饭,靠窗坐下。远望窗外,可以看见重重叠叠的山,遥远的几朵云和隐隐绰绰的飞鸟;近处,则是正在施工的体育馆和阳光草坪,偶尔可以看见有小孩子在草坪上嬉戏;窗前,学长学姐们抱着课本匆匆走过。看着这幅天然的图画,更加增加了食欲,一盆饭很快就吃完了。
二、阳光灿烂的`草坪
这个阳光灿烂的草坪就叫做“阳光草坪”。在这片草地上,我们席地而坐,听消防部队讲安全知识。水火无情,这个安全宣讲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消防部队们经过长期训练,练成了过硬的本领。他们教我们从模拟的起火房间中逃脱,教我们使用干粉灭火器,教会我们实用的逃生技巧。在阳光草坪上,我们掌握了逃生第一课。
碧水清映溪映长空,清秋玉露又金风,扁舟一叶似飞鸿。这是词人笔下诗意的秋天,我也想叹一句:只道天凉好个秋!在秋天这个诗意的季节,收获、成长的季节,我们挥洒汗水,播种希望,点燃我们的激情,放飞自己的理想。
愿金秋九月,不负韶华,恣意生长!
大学军训的心得体会5
在这个秋高气爽、金桂飘香的九月,怀着期待又紧张的复杂心情,我们的军训第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在这个难忘的第一天里,我看到的这些身影,将被我珍藏在属于自己的记忆宝箱。
1、教官们的飒爽英姿
一直以来就十分欣赏与敬佩军人的意志,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也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军训的目的,就是要学习教官们的钢铁意志与团队精神。
我们的葛教官是位年轻帅气的小伙,也十分有亲和力。一次次的示范,一声声的命令,都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军人的风范。教官们是严厉的,同时也是善解人意的。这些飒爽英姿是这十多天军训时光里的一道最美风景。
2、认真负责的助班
从踏入校园开始,我们的助班就陪伴着我们,为我们排忧解难,尽心尽力不求回报。
陪我们早起,引导我们适应大学生活,伴我们军训……是他们,让我们在这个陌生的校园感到温暖,他们是我们的导师,更是我们的朋友,能相遇便是缘,助班们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的忙碌身影,难道不美吗?
3、精神饱满的同学
从高考完到大学开学的假期三个月里,大部分同学都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作息规律也有了改变。
刚开始军训难免不适应,但我看到的是精神饱满活力四射的我们,是动作整齐划一的我们,是口号响亮的我们……一个方阵就是一个团队而方阵中的每一位同学都在为团队的优秀而努力!而我们军训的主角,无疑是湖理最美风景吧!
从开学到军训开始,这段日子里我也慢慢了解了湖理。我知道,这将是我生活四年的一个家,也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军训,只是进入大学的第一步,而我们,也已整装待发准备好接受考验了!
大学军训的心得体会6
回想起军训结束的昨天似乎令整个人的心情都变得惆怅不少,虽然说自己还处于军训之中的时候整天盼望着结束的那一天能够正式到来,但是当自己习惯其中的生活以后还是对已经结束的军训感到有些不舍和遗憾,想起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活还是不禁对即将到来的一系列挑战感到有些迷茫,但是只要想到军训期间教官的教导便能够让迷茫的内心因为那些共同奋斗的记忆而重新坚定起来。
还记得军训初期的时候我们带着内心的不满跟随着教官一起训练,毕竟对于一群娇生惯养的年轻人来说军训的初期往往都是很难度过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即便在军训中这样疲惫都没有一个找借口逃避的人,似乎伴随着教官的指令能够使得整个人的精神都变得奋发向上起来,而且每次难得的休息时光也让我们的心情随之变得愉快起来,或许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将自己的目光放到自己的眼前进行观察,即便是普普通通的水都能够让口渴难耐的我们感受到其中的甘甜,看来正是这次的军训才让自以为处于云端的我们看清了周围平凡的一切。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对培育产生的影响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靠于所在高校,而高校在整个培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往往不够充分。首先,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不甚明确是问题之一。高校在培育中,通常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区分开来,而是将二者“捆绑”在一起,最终很难达到洗涤心灵、净化情感的作用,直接导致教育教学的力度减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对任何事情,有针对性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如果不能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进行教育,往往使教学缺乏时效性。其次,高校实施的一些校园文化是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方式,比如“边远山区支教计划”、“养老院义务劳动活动”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绝佳机会。可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很过校园文化缺乏生机和特色。一些大学生为了迎合学校领导的安排,为了获得自身外在条件的丰盈,不惜靠搞形式主义来装点门面,达不到潜在教育的目的。最后,思想政治课缺乏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活力。当今大学校园里设置的“思政课”存在内容空洞、重复说教、脱离实际的弊病,很多课程与初高中阶段内容几乎重叠,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家庭教育误区对培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存在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存在的诸多误区问题。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人们大都认为将孩子放到集体中进行教育是最好的培养方式,而往往忽视了家庭生活对孩子成长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要发挥主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则将教育的途径大大窄化。尤其是学生每年都有漫长的寒暑假期,这段时间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家庭又因长期的依赖习惯而忽视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接受的培育时断时续,并不系统。本来应该靠学校、家庭、社会这“三驾马车”共同推进培育的进程,却将责任单单推到学校一方进行,难免势单力薄,达不到最终的教育教学目的。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观念问题
就接受主体而言,当今大学生正在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心理变化,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思想意识错位、价值观念偏移的严重问题,几乎失去了基本的政治信仰。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利益化,物质财富的极大诱惑使成长中的大学生沉迷于对物质的追求和享乐中,因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爱心、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出现困难。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形成原因。首先,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造成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全民生活水平,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注入了无限生机,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国民道德水平的低下、价值观逐渐被扭曲、出现拜金享乐的错误人生观等问题。大学生成长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必然会随波逐流,甚至唯利是图、急功近利、虚荣浮夸,很难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次,大学校园里“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打消了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弱化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统教育模式的僵化只对教学内容进行关注,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部分。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设置属于理论知识,学习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往往被动、消极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应付考试的捷径,而没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三、结束语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文化认同对于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个人对集体文化的认同,是一种个体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是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自愿融入。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的是对一种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认可。文化与价值之间联系密切,价值通常需要以文化为载体才能有效地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思想,一个社会形成价值观,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个体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价值认同对文化认同的至关重要,在实现前者的基础上后者才可以真正被实现;反过来,自愿的接纳和支持某种文化,才会有文化自信,然后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是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也会帮助个体强化价值观。真正有意义、有效果的价值教育必须必须以认同为基础,帮助个体融入群体,形成对文化的自我认知、和选择。如果缺乏文化认同,价值观教育很难进行。
2 新媒体促进主流文化传播
利用新媒体促进文化传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从而在诸多文化冲击和思想交锋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和统摄力。
首先,在国际层面上,新媒体对主流文化的宣传,可以增进海外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在互动过程中,逐步修改及塑造其身份和利益,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帮助其抵御海外不良思想的侵蚀,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尊自信心。此外,通过新媒体,也可以将中国现代化的成熟的思想体系展示给全世界,增强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认同,从而有利于掌握时代话语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其次,通过新媒体与主流文化在国内的互动,使国内民众更容易深化对主流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有助于增进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动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3 新媒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被解构,从而也令原有的文化生态被改变。新媒体以其传播多渠道、接收多形式的特点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建构起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多领域、多层次的文化空间,开启了一个突破时间、空间的文化交流模式。其承载的丰富文化资源以及共享平台给主流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并以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愈发深刻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在互联网社会中传播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传播文化,也对文化进行了再创造,成为信息处理和发散的中心。在今天文化交流高度密切的环境下,使用新媒体来创建和拓宽一个思想共通的空间,给了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增加认同感一个平台。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离不开新媒体,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在随时随地进行,人们接受巨大的信息量,文化对其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以提供一种虚拟空间和增强现实的文化影响为翼,以本土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为思想来源,以图像、文字和音频为话语形式,提供全景和更灵活的互动环境,从而逐渐塑造一种新的话语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主动进行文化活动的条件和场所,激起大学生表达情感和诉求的欲望,促使大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化参与行为,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调整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构,形成和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而且凭借其动态化、多重化、个人化和自我反省的性质,双向互动、自由点播和去仪式化的特点,进一步推动文化认同从物质内涵向形式内涵、从外显认同向内因认同转变,进而推动大学生行为模式、思考方式和价值观的重塑和增强。
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更好的连接了本土文化空间和全球文化空间,不仅传播了本土文化,也使大学生更易接触到广阔的外部世界,这使得大学生的文化身份更具有流动性;另一方面,丰富多样的新媒体技术也使大学生更易接受这种方式下宣传的本土文化,引起文化共鸣和增强文化认同。
4 利用新媒体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认同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得到加强,包括简历特定的网站,运用多种教育渠道,社会舆论,以及完善的社会机制等途径以弥合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互动平台动态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络”。
2.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启用网络互动平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力。
3.以主题宣传网站占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网络阵地。完善话语机制增进大学生的认同。
2015年教师节,当我郑重地在一份师徒协议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我就幸运地成为了“林春曹工作室”中的一员了。在我们月小,大家都亲切地称林春曹老师为“林特”,而我们六个弟子对他却有另一个称呼――“师傅”,真有一种莫名的喜感。刚开始加入工作室,我的内心是惶恐的。因为这个师傅真的太有文化了,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他经常和我们说着说着,就迸出几个我听不懂的词儿,比如“彳亍”“氤氲”“摭谈”“秘妙”……起初听不大懂,我也不好意思问。后来,我们有了默契,他一看我抬头傻笑,就主动给我解释一下他的“新词”。拜师一年半,从饱读诗书的师傅那里,我除了能学到教育教学的经验外,感觉还恶补了一回大学语文。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工作室,捕捉师傅的“新词”,已然成了大家讨论教学时的“happy hour”。
今年春天,我和卢玮玮参加了“玄武区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师傅倾心尽力助推我俩。从前期填报材料,到中期理论笔试,再到最后课堂竞赛,可谓过关斩将不容易。但是每一次挑战来临时,师傅都稳稳地站在我们身边,精神上热心鼓励,专业上精心指导。申报材料,他一遍遍地翻看,查漏补缺,细心到连封面的纸张都精挑细选。考前辅导,他一次次把我俩叫到工作室,为我们整理理论要点,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都这么大了,还有人帮你指出考试重点,这是多么幸福呀!忘不了课堂考核前的那个不眠之夜,师傅召集了工作室的小伙伴们,陪着我俩一起研究课题,从文本解读到课件制作,师傅引领,伙伴给力,大家从天色微暗忙到夜深人静。临别时,望着这群可爱的伙伴和信心满满的师傅,第一次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明天的赛场我一定不能辜负身后的这些期待。
师傅是个谦逊的人,满腹才华却从不显山露水,但是关键时刻,他总能给大家指点迷津。学期临近结束,全区语文网络团队比赛突如其来,在大家措手不及的时候,师傅成竹在胸,把工作室的小伙伴分成两组,带领两个团队投入比赛。说实话,那段日子真辛苦,工作室的小伙伴们,把学校旁快餐店里的所有菜品都快吃了个遍。我们4~6年级这一组,为了选一首合适的古诗,大家犹豫不决,师傅一锤定音――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为了寻找一幅可以衬托出诗歌意境的清晰图片,师傅千挑万选,精益求精。录制微视频环节,师傅为了不打扰我们录音,自己默默静候在门外紧张地等待。我读错的时候,他该是比我还觉着遗憾吧!那段紧张忙碌的日子,回味起来其实是幸福甜蜜的,因为有团队相伴,更因为有师傅相帮。比赛那天,师傅还为我们作了首诗《赞月小语文团队》――“三十八位月小人,彳亍语苑巧耘耕。网络研修共磨课,诗书画卷显才能。”当这首诗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赛场里的老师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他们眼里满是钦佩和羡慕。这一刻,站在台上的我们,望着坐在台下的师傅,心里是满满的骄傲与幸福。
渐渐地,和师傅相处久了,大家交流越来越自然,研究越来越深入。我们一起讲过绘本故事,让阅读教学上出新意;我们一起接待来访老师,工作室风采可圈可点;我们一起创意解读《灰椋鸟》,寻找文本中最大的“麦穗”;我们一次次走进师傅的课堂,领略文本整合的策略;我们一回回聆听师傅的教诲,感悟言意兼得的秘妙……我们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很长,师傅把他教学中的每一点心得体会,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们,牵着我们慢慢走。这不,就在这一期稿子之中,凝聚着师傅多少的智慧和心血啊!
《课程方案》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课程设置与调整
关于“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将其理解为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结合当前社会状况,音乐本科专业应当使学生具备尽可能多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实际情况。所谓“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实际上就是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当然这里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广义性和普遍性的,即使是一个普通的音乐“家教”,也应当是“复合型”的“高素质”教育者,这不仅关乎个人的生存,也关乎国民音乐素质教育的质量。当然,“复合型人才”的提法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简而言之就是要求知识面广,知识的融合度要高,在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复合,深度和广度的复合。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系根据《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提出的基本要求(即“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分设了四类课程:音乐学必修、音乐学选修、公共必修、跨专业选修。其中,前两类是指音乐学科的相关课程,后两类是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不仅学习专业技能,也能熟知专业理论,不仅通晓音乐学科,也能粗通其他学科。以此实现《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
《课程方案》没有明确“跨专业课程”的设置,这方面,我系充分发挥了长治学院做为综合性师范高校的优势,结合教育部对于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要求,同时根据音乐专业的需求,积极与相关专业教师沟通,从而开设了一系列的跨学科基础课程,包括: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赏析、电影电视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朗诵与正音、戏剧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现代教育理论、中外教育史、汉语方言、中国文化简史、外国文化简史、中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导读、音乐专业外语文献选读、自然科学发展简史、信息技术与现代科技、大学语文等,这些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将来的教学与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这样的做法,必然带来与《课程方案》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尤其是学时和学分上的出入:
从课程设置结构比例来看:总学时2537学时,比《课程方案》要求的最低限度2600学时还要少63个学时;而相关的公共课程1048(808+240)学时又明显高于《课程方案》要求的720学时。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
首先,总课时的减,少除了长治学院对各系整体规划要求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课程的时间。笔者认为,音乐的特殊性决定了任何一位音乐学生,都必须以实践做为基础,而这种实践不仅仅是在于课堂演唱(奏),更应该是舞台、实地教学的实践,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方面进行了加强,详见后述。
第二,以上四类课程设置与《课程方案》提出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地方和学校课程)”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跨专业课程在《课程方案》被列在“专业课程”>“选修课”>“任选课”>“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类下(约216学时)。笔者认为:此类课程不是音乐学的专业课程,而是跨学科性质的公共课程,所以应当划归“公共课程”类下,与“公共必修”同级。这个看似无关宏旨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于学科概念、内容,以及“复合型”、“高素质”概念如何认识的问题。做为一个音乐教育者,多元视角尤为重要,将“跨专业”提升到与专业课同级的高度,是强调人文素养、强调多元视角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力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比《课程方案》216学时,跨专业240学时也明显高出不少,这同样是出于对学生多元视野培养层面的考虑。而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影响到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反而使他们在学习中可以触类旁通。尤其是在对音乐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就毕业生论文来看,写作能力和研究角度也有了极大的拓展,这与公共课程的增加是有很大关系的。
《课程方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中,强调培养的学生应当是:“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恰恰是在音乐本专业上强调甚多。而在“较高的文化素养”方面关注不够,这种长期的“不够”,也使得学生难以更进一步地具备“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由此,“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强调,是十分必要和紧要的。
《课程方案》“实践环节”实施应结合社会需求
“综合实践能力”是一名音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的最重要的能力。因此,《课程方案》除了对课程设置加以细化之外,还专列“实践环节”以强调其重要性。具体为: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10-12周,其中见习1-2周,实习8-10周);艺术实践(6周,第二至七学期集中进行,第七学期安排1周时间作毕业汇报);科研实践(论文写作及答辩,4周)。其中,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科研实践,都应当以艺术实践为根本,毕竟音乐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只有专业技能上过硬,才有可能谈得上其他的实践,否则都只能是或为空谈,或流于形式。而强
调艺术实践,培养技能技艺,又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尤其是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当前,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是近年来提得比较多的一种理念,关键点是,不能将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演唱(奏),等同于舞台上的演唱(奏)实践。所以,我们提倡学生课堂学习与舞台汇报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而舞台表演也有差别,在学校音乐厅的汇报演出。还不能等同于诸如下乡、比赛、庆典等场合的文艺演出,二者对于表演者而言,区别在于心理状态――这对于表演者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点,观众的欣赏口味、评判体系,不同性质演出对于演员的不同要求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演员的现场表现。因此,我们不仅仅是组织校园内部的舞台汇报,还组织多种性质的音乐演出活动。例如,参加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开幕式文艺盛典(2007)、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录制(2008、2009)、文化部“唱响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贺建国六十周年大型文艺盛典演出(2009)等,做为地方院校,这种机会并不常有,而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学生们在国内知名导演、专家的亲自指导下,从根本上提高了师生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为学生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的这种做法还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实践,也不是单纯为艺术实践而实践。笔者认为,《课程方案》中提到的四种实践应当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和补充的。因此,在强调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环节上,我们首先做的事情是充分考虑和观照社会需求。自2008年3月开始,我系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中小学实地调查基础音乐教学现状,了解其实际需要及对我们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邀请中小学校长和音乐教师座谈。共同分析和研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文化活动;同时,长期关注各种用人单位、用人渠道的用人动向等等。以这些做为重要参考,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计划,并在恰当的时机,强化或侧重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及更长远的就业发展机会。
既然《课程方案》注意到了实践的重要性,那么基于这一层面的考虑,在教学目标上,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体现。音乐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既有的技巧、知识,又要敢于创新,敢于创造。《课程方案》实施以来,我系每个学期定期举行学生汇报演出,鼓励学生演唱(奏)原创作品,哪怕是一首普通短小的歌曲,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从建立自信开始,转而成为兴趣化的关注,进而系统化地学习创作,从而增强了能动性。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论在专业,还是在音乐理论课程、公共课程的学习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观。很多学生自发地写了心得体会,还有些学生根据当地曲艺、戏曲、器乐曲进行改编,这些都令我们教师颇感欣慰。
依托“非遗”保护项目拓展教学空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问题,《课程方案》也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在“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中一级分类(选修课一级)中专设“地方和学校课程”,规定以“约180学时,10学分”为参照系,“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内容包括“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
长治学院地处山西东南部地区,这里有大量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不仅有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潞安鼓书、襄垣鼓书、沁州三弦书、襄垣秧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国家级传承人,还有迎神赛社、庙会等多种民俗活动;不仅有大量神话传说,还有大量文物古迹。这些为我们的“地方和学校课程”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资源。
由此,我们增设了晋东南说唱音乐赏析、上党戏曲剧种名段赏析、上党八音会以及民间音乐采风等具有晋东南地方特色的课程,并根据课程需要编写了《上党地区传统音乐概论》(晋东南地区,古称“上党”),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整理拓展出《资料汇编》和“系列丛书”。同时,根据本科设置特点,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依托论文写作课程,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考察;同时,将当地知名艺人请人校园做专题讲座,并教授学生唱(奏)民间音乐。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使教学空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这种做法有两个突出的优点:第一,使学生感知并热爱传统,学习并传承传统;第二,学生以此为契机,可以采集汇报演出的创作素材,也可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而由此带来的深层影响是,使学生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过程,锻炼了“科研”思维,从而真正具备《课程方案》培养目标所讲的“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实施的几点建议
1,建议教育部每年对各试点学校下达明确的指导性文件,确定每年工作的任务与目标;同时,必须考虑到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制订相应的指标,对各个区域的试点单位进行教学量化考核。
2,教育部体卫艺司应当将各试点学校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教材统一审核后纳入国家统编教材范围。
3,建议各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组织本省试点学校向下发展自己的中小学教学试验基地,真正意义上推广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并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研改,将试点的各项工作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