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范文

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

第1篇: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范文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内企业的资产价值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波动,而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是一个企业正常开展经济活动的基本保证。加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固定资产具有的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盘点困难、管理难度大等特点,也给规范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如何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是值得所有企业思考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企业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缺乏,其一是固定资产作为企业内部使用的一项资产,就其本身来说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它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和服务中,通过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二是固定资产一般不流通,只要没有发生被盗或异常损坏就一直存在企业中,易造成管理上忽视,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力度不够,出现脱节现象,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相互衔接和制约关系不明确,有问题相互推诿。其三是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大到生产设备,小到办公设备,需要大量的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难度大,而企业一般只重核算轻管理。其四是缺乏固定资产绩效考核机制,企业管理层对各相关经营层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未纳入考核范围。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管理水平和方法还比较落后,近几年国家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制度体系建设上作了很大的探索,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为企业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很多制度尚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位是很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理上存在空白,或者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造成企业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

3.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落后

许多企业缺少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控制系统,没有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管理的手段还停留在卡片台账式手工管理,即便采用了计算机管理,也主要是停留在统计功能上,不具备业务流程管理能力和财务核算功能,而且除了财务部门以外,其他部门很难参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一方面是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的功能不足,无相应的管理软件接口,资产的管控部门和使用部门无法看到资产的全貌;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未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系统——企业内部的局域网或OA 办公系统。盘点的手段落后,还停留在卡片台账对实物的方式上。

4.固定资产缺乏整体预算,资源配置效率低

现代企业组织机构复杂多样,跨地区的分支机构、办事处的设置,易造成资产跨部门闲置。因特殊项目增加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骤然降低,通常只有部分还继续使用,其余的固定资产却进入闲置状态。另一种现象是,由于某些原因,有的企业需要接受一些技术含量极高的仪器设备,而由于现有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所限,不能对这些设备进行操作,为了节约资金也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致使固定资产从一开始就处于闲置状态。

5.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缺乏

我国会计等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执业水平不高,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水平不高而且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会计人员执业水平仅仅处在“记账”的肤浅层面,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固定资产购买、领用、内部转移和报废都处于无政府状态。我们的实物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只起着转个手的作用,没有真实起到管理作用。

6.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设内部审计企业,审计一般主要关注企业绩效和风险审计,对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关注度不够,监督检查的机制不健全。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理论基础

国家财政部提出的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被认为是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的里程碑,为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指导。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成员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进维护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促进实现发展战略这五个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为实现这五个目标,内部控制由相互关联的五要素构成,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它也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企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实施

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

为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必须搭建一个科学、合理、权责分明的组织架构作为实施基础。企业负责人应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营运效果负首要责任,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基本的职能部门。财务部门负责资产价值核算、清查;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实物的管理,包括购置、处置、调配、报废等;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使用人,对固定资产实物负直接保管责任。

第2篇: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范文

关键词 卫生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绩效评价

资产是卫生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石,在全面深化医改、加速推进医改政策实施的环境下,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是否能与深化医改的政策相一致,关系着卫生事业单位发展前景的好坏。而资产在调整单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迫在眉睫。固定资产在卫生事业单位资产中占很大比例,因此,固定资产的管理成为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部分。

一、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根据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一般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

固定资产管理在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固定资产在卫生事业单位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极大,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效果。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等后续环节的管理,为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发挥固定资产经济效益、提高卫生事业单位的健康服务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加强和规范卫生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对保障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医疗改革、提高卫生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卫生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转,提高人民健康服务水平。

二、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卫生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重视

全面医改实施以前,长期受传统经济的影响,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管理模式。随着主管部门对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约束不断加强,传统的管理模式有所改善,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卫生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薄弱的现象仍然存在。单位领导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不够,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科室使用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心不强,这些都导致了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闲置、浪费、流失等现象经常发生。

(二)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单位的发展。一是有的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和制度过于老旧,没有及时根据国家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进行修订与更新,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仅靠工作人员的经验进行管理。二是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较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是没有贯彻落实,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指导与约束作用。从而导致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

(三)卫生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缺少绩效评价

随着对卫生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绩效评价成为单位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的卫生事业单位没有充分利用绩效评价在单位管理各个环节中发挥的作用,过于重视绩效工资的考核与评价,而忽略了绩效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卫生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监督

随着卫生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位内部的机构与岗位设置也逐步细化合理。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没有进行明确,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致使科室使用人员缺乏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能部门缺乏内审部门的监督。

(五)卫生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薄弱

当前,卫生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正在不断升级与完善,但卫生事业单位的投入大部分放在了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开发,大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即使有些大型的机构实现了固定资产的程序化,也只是简单的实现了固定资产的账务核算与清查盘点等功能,而没有实现固定资产的维修、维护、绩效管理等后续管理方面的功能。

三、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对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

卫生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在单位的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才能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随着医改的全面推进,打破了卫生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模式,单位的整体运行模式也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如何开源节流,成为管理者们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这其中,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与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另外,只有单位的管理者重视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才能积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合理设置岗位,进行人员配置,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与绩效评价体系,组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督机制。达到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与单位事业发展的目标相统一的目的。

第3篇: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完好率,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可以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础管理还十分薄弱,它一方面制约了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也为部门、单位或个人利用国有资产谋取不合理收益提供了机会,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事业单位办公条件的逐步改善,大量现代办公设备的添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日益增多,但综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管理薄弱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务处理不规范

大多数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问题,其表现为:一是调拨、接受捐赠及其他渠道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反映出来,由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的和其他单位调拨的微机、汽车、一些专用设备,按财务制度规定应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目进行核算,但有些单位未在账上表现;二是大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改扩建增加部分未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三是移交不清,有些单位在领导变更移交及人员调整调动时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进行移交,固定资产仅有总账而无明细账;四是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完整,有些单位由于会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对单位购置的图书、其他固定资产以及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五是存在账外资产,缺乏有力的监管,一些单位在专项工程或者专项项目实施中所购置的设备在项目和工程专账支出中列支,项目结束后,应将固定资产移交单位管理和使用,但有些单位借机将这部分固定资产放在账外,失去监管。

(二)未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多数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的管理,而对固定资产重视程度不够,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不健全,有的甚至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造成对固定资产管理无章可循,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账,有的制度虽然编印成册,但只是形式主义,应付检查,形同虚设;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领导、财会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不像货币资金那样重视、严格;财务与资产管理不能很好地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普遍存在财务与资产管理“两张皮”的现象。

(三)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在采购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重视,层层审批,责权分明,但是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却被慢慢地忽视了,忽略了资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实物。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仅仅从会计记录上看其资产的情况,长期不对账、不清点、监管不力,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可能许多固定资产早就已经报废或损失了,却还挂在账上。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较多。

(四)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不规范

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概念模糊,固定资产的报废、调拨和变卖不按规定的程序处置固定资产,脱离了财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导致了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家底不清和流失;随意处置资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转让、出售、处置等活动非常随意,末按国家规定报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及资产评估,仅按照部门领导个人的意愿进行任意处置和定价,可能会出现私自低价转让、出售固定资产的现象。

二、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管理

(一)严格遵守有关的财经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首先,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使其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

其次,提高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增强并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事业单位应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资产管理政策制度的同时,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制定和完善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报废和资产评估、资产清查、政府采购管理、档案移交和交接手续制度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制度,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

其次,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把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纳入到对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和经济责任制审计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进行评价。明确领导、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和资产使用者的责任,并对各部门、个人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再次,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建立资产专人负责制,不定期对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行检查,至少两年一次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盘点,并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由财务部门统一建账核算,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登记、管理,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严格坚持和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三)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改进固定资产账目处理方法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规范和完善账目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第4篇: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影响;措施

一、概述

(一)新制度下固定资产定义。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所拥有的单位价值在一千元以上且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实物资产,此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价值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大批量实物资产也应该划分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二)为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应按照资产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或摊销,将财务报表中应反映资产原值与折旧额。同时,新制度也对资产折旧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详细规定。

二、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入账管理的影响。新制度为了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入初始价值,规定当捐赠、投资所增加的固定资产如无相关合同、发票证明其原始价值时,应使用该固定资产在同类市场的价格作为会计入账价值,以便事业单位可以真实反映单位资产价值总额,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新制度也规定新购入固定资产应在剔除预计残值的基础上,根据资产预计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二)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科目使用的影响。新制度为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与企业会计准则相衔接,便于报表使用者使用事业单位会计数据,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下设置“累计折旧”、“累计摊销”两个资产备抵科目,以反映事业单位资产折旧价值。同时,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相关会计科目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可以更加科学、系统地设置固定资产会计账簿,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本单位资产进行盘点、保管、对账提供方便。

(三)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的影响。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应在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通过建立奖惩机制,以促使事业单位各科室及全体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观念。固定资产绩效考核还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后损益金额,以评价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部门对资产的日常管护成果,促使其养成保护国有资产的良好习惯。

三、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目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缺少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或工作人员对资产进行日常保管、统计、报废处置及回收管理,导致财务部门掌握的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与实物数量不一致。例如,个别单位在对办公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进行更新后,未能及时将更换的旧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进行回收、统一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由于事业单位未设立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专门管理,促使事业单位未能完全摸清本单位固定资产家底,极易造成资产重复采购或个别工作人员侵占资产现象的发现,无法保证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完整。

(二)忽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在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只重视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及入账价值的确定,账簿只登记固定资产原值,未能根据固定资产的物理及内在损耗计提折旧,导致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固定资产金额与其实际价值严重脱节,降低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例如,个别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簿登记办公电脑若干台,但由于该批电脑已使用5年以上且由于资产管理不善,已无实际使用价值,导致该事业单位未及时对报废资产进行清理,虚增固定资产价值。

(三)固定资产用途转换界线不清。由于国家对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产权登记、权属划转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事业单位应严格区分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以适应不同性质资产所应遵循的法律规定。但由于个别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疏忽,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未严格区别经营与非经营性质,在办理产权登记、资产权属转移等过程中未能选择正确的法律条文,极易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被恶意侵占,同时也给事业单位增加法律风险。

(四)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使用现代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当作为无形资产核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使用更加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但由于某些单位管理技术手段更新缓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没有设置无形资产,而财务部门根据新制度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这样造成两部门对同一资产做出不同的分类,限于固定资产管理涉及部门的复杂性,相关的关系部门不够协调统一,固定资产的财和物两套管理系统各自孤立,各类别的固定资产存在差异,加上管理中存在数据处理不及时,造成固定资产账和实物账无法核对。

四、完善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一是建议事业单位聘请大学教授、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内容进行培训,并通过考试、竞答等方式巩固财务人员及资产管理人员学习成果。二是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业绩考核机制,给予资产管理人员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奖励,以鼓励其严格按照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规范。三是督促事业单位各部门积极配合财务或资产管理部门工作,将固定资产购置、存放地点、报废等情况及时与财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以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二)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要强化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公共服务工作的保障和积极的推动作用,管理者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思想和意识上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落实到行动上,依据事业单位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和健全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规章,以此推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到良好的管理。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监督。一是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固定资产采购申请、询价、审批、报废处置等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以降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资产管理漏洞侵吞国有资产行为发生的机率。二是加强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保证事业单位各科室及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及资产管理办法,以督促事业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保证资产安全、完整。

(四)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议事业单位根据固定资产规格、型号及使用情况设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应包括资产购置、使用管理、报废处置等流程,制定详细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督促资产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定期、不定期资产盘点,保证资产账实相符。同时,应对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及资产使用部门管理职责进行详细规定,避免各部门因制度漏洞互相推诿。

(五)加快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网络一体化,使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固定资产的流动性,避免固定资产重复购置、闲置,从而提高利用效率。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促使他们尽快转变思维模式,掌握和熟练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同时还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五、结语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好坏关系到其他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强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管理者的重视,更需要单位内部人员齐心协力,以此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瑞山.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知识文库,2016(14).

第5篇: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616.5

一、 目前中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意识薄弱,缺乏高素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中职教育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资。但一些中职学校只顾盲目投入,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着"重进轻管、重钱轻物"的片面管理思想,究其根源则在于公办学校经费大部分来源于上级的直接拨付和集中拨付,这些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是无偿使用,因此多数学校都比较关心每年的财政拨款,很少关心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效益。这种没有长期管理规划、只顾眼前利益的管理意识,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上的不规范。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钱轻物的现象,虽然有的中职学校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制度,但不成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中职学校没有制定科学的预算计划,导致重复购置,浪费严重。由于固定资产的购置经费大部分来自上级的财政拨款,是无偿使用,而学校大多数部门不讲效益,盲目采购教学设备,导致固定资产闲置。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无法发挥。

第二、固定资产采购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多数中职学校虽然成立了采购部门,但没有建立统一透明的采购制度,采购机制不规范,没有实行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调配,采购的透明度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购买成本偏高,无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够健全。中职学校属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般不提折旧,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规定也不明确,造成报废的随意性很大,一些中职学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和应付各种评估需要,再加上报废的手续过于繁杂,所以干脆不报废,导致学校固定资产虚增。有的固定资产由于没有使用价值,时间久了,便无人管理,最后发霉腐烂,造成国有财产的浪费。

(三)忽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制度

在日常管理中,固定资产管理随意,机构建设不合理,没有设专门的管理部门,造成与固定资产直接相关的三个部门即固定资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使用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必要的配合、监督和约束机制。因此,忽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缺乏定期的清查制度,中职学校的家底难以清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二、加强中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实施人才培训工程

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是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克服"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不良倾向,从战略发展角度来深化固定资产管理;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从企业化的管理角度来重新认识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固定资产关系到学校的财务状况大局和经济效益状况,因此,在购置各项固定资产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科将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现代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以及不同专业的要求去配置固定资产,保证"物尽其用",防止盲目购置固定资产,同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体师生的资产管理的意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是提升中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建立一支素质比较高的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形成财务审核管理员、归口部门资产审核管理员、使用部门资产管理员三级管理员队伍。

(二)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来购置资产,促使资产使用部门充分利用现有资产,防止重复购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预算更加科学、合理、透明。

第二,严格固定资产的报废制度。中职学校在处置固定资产时必须严格遵循"先审批后处置"的原则,不得擅自处置固定资产。规定中职学校各类固定资产使用报废年限,规范报废申报程序,根据中职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性质和类别、及其规定的使用年限,当固定资产达到了报废年限时,一部分固定资产学校有权自行处置的,由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鉴定,经学校领导审批后进行处置;另一部分由学校财务部门报上级固定资产主管部门审批即可办理报废手续,这样,既简化了固定资产报废手续,又使固定资产报废有章可循。从而使学校的固定资产更加真实可靠。

第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固定资产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清查,确保帐、卡、物相符。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进行处理。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坏、丢失的直接责任人追究其经济责任。

第四,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考核和评比制度。学校应该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表扬先进,督促后进,最大程度地维护固定资产安全、完整,促使固定资产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

(三)抓好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规范基础工作

学校财务部门负责登记固定资产总分类账,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审核、统计报表、统计分析、资产清查的布置和系统管理等。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学校的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固定资产验收、卡片打印和资产标签的粘贴,根据具体目录进行分类,设立固定资产登记本、卡、进行编号登记,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进行监控,向学校财务报送有关统计数据,同时要和财务部门做好对账工作,保证每个部门每年至少对账一次。

(四)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

采用专业化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条形码技术,将学校所有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输入管理系统,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提高管理的效率,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总之,固定资产作为中职学校办学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经济资源,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中职学校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提升管理意识,严格制定和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充分调动学校领导、资产管理员、财务人员以及及广大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切实管理好学校的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1]沈金东.关于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会计版),2007(5)

[2]林凤平《试论职业中专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哲理:论坛版-2010年1期

第6篇: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固定资产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在投资环节,做好投资规划,可以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必须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第一,固定资产因为价值比较大,购置选择慎重,且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专用性,所以其管理的技术能力要求也较强,需要由内行的、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来管理,并落实责任制,以保证出现问题后将责任追究到底,彻底解决。第二,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各部门的全力支持,通力协作。固定资产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各个环节,对其管理也贯穿于企业生产运营的始终,对其维护和管理不仅是专职人员的义务,所有相关部门必须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全面保证管理质量和使用效率。第三,因每项固定资产都有不同的用途和生产效率,导致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比较具体,且方法较多,针对性强,如固定资产增加可以计入融资租入,也可记为更新改造。工作量大,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较高。

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企业一般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片面理解,更多的是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前期的供应商选择、项目考核都能采取较为严谨的计划,但购置后的设备管理却容易被忽略,造成企业固定资产不能优化配置,关键资源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产出效率比较低。

2.账实不相符。主要表现:一是损坏报废和丢失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没有办理相关报废手续,也没进行账务处理;二是新增固定资产没有入账,造成有物无账;三是外单位或个人借用或长期占用的固定资产没有办理相关手续,也无账务处理;四是违反规定,少提甚至不提折旧,使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虚增,账实不符。新购置的固定次产不仅没有入账,而且直接从成本费用中列支,不仅不利于准确核算成本,还易造成资产流失;缺乏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管理权限不具体,责任不明,出现了人人插手无人管理的局面。

3.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来加以规范,观察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制度的缺失。固定资产从采购到安装,从维护使用到报废处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完善的制度来加以规范,任何一个环节设置的不科学都会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负面的冲击。在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如果没有科学的制度来进行论证分析就会导致资产购置以后的使用效率不高,在资产的维护以及使用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制度来规范使用者的权利以及责任就会造成重使用,轻维护的情况。而在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环节没有制度的约束就很有可能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总之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之上,制度的缺失已经成为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升的软肋。

4.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最终还需要管理人员来具体落实,但是观察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这一块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难以胜任该项工作的需要,传统观念认为,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就是看管吗?如果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能仅仅界定在这一角色上,那么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升基本上就是没有希望的事情。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除了在日常的看管维护中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以外,还有就是责任意识不强,总是认为资产是公司的,与己无关,看管的好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何必多费心力去进行管理,抱有此种观念的人在企业里面处处可见。这就造成固定资产在得不到正确的使用、良好的维护保养情况下,很快报废,使用周期大大缩短,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入,企业间的竞争逐步加剧,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据统计,一般企业的固定资产要占企业总资产的50%左右,可见其管理好坏足以决定了企业整体资产管理的好坏。目前,部分企业认为固定资产形成后属于企业的沉没成本,轻视对其有效的管理,因而出现固定资产管理松散混乱、缺乏制衡,运行效率低下等局面,甚至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从而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影响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1.提高对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重要性认识。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管理的任何疏漏都会导致管理链条的松动,需要各部门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企业应该在资产管理方面实行单位领导全面负责制,分管领导主要负责制,强调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的地位,在宏观上提高认识。然后通过政策、文件的下达与宣讲,在基层推行使用者直接负责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管理混乱,保证资产使用效益。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固定资产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化、秩序化与高效率,堵住财务管理上的漏洞,维护资产实物的安全完整及账务的及时准确。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加以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让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章可循,按照制度要求行事。例如在固定资产的购置环节应在制度中明确的规定固定资产购置的风险评估标准,并规定固定资产购置的招标制度,借此来实现固定资产采购的科学合理。与此同时,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关键环节就是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通过赋予其职权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以及责任心,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确保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想干、干好,并能获得不错的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奖励。

3.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电算化。由于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将固定资产的购建、决算、处置、报废、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系统加以反映,按照管理权上收的原则设置相应系统管理权限,与文件审批流程同步,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助于管理机构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同时,在实现核算电算化的前提下,可以取消手工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有利于减少手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4.重视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应定期或每年至少盘点一次。但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的盘点往往因为人手少、工作任务重而流于形式,这也是账实不符等违规现象长期未被发现、整改的直接原因。因此,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从小、从细抓起,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等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使资产的安全、完整得到充分保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只有加强日常监管,落实管理责任,才能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本单位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

6.加强相关人才素质提升。随着企业改革的持续发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企业还需要加强从事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素质的提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另一方面是对于责任意识的强化。相关人才素质的提升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加强。一方面是加强对应聘人员的胜任特征进行深入考察,争取能够引进那些的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而不是与岗位要求不符的人员;另一方面是加强对于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定期的举办培训活动来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责任意识,对于那些实在不能胜任工作要求的人员要进行辞退。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考核的实施,通过加强考核来提升培训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业务及其他业务的重要保障,是任何事物不能代替的企业主要生产资料,搞好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性问题。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搞好固定资产管理,必须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降低成本支出,为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影响因素;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部分内容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需要,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部分未能解决的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因此,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以下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其措施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虽然在制度建设、机构设立、人员配备等方面加强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部分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上,往往较为随意,固定资产处理方式极不规范,甚至还有单位出现私立金库、帐外资产的现象,资产损失严重。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固定资产的外部监管与内部管理在制度方面的问题。

在事业单位内的日常财务管理中,部分单位过于强调对公用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在固定资产制度构建与管理上,较为懈怠,日常管理工作往往敷衍了事,各项日常具体工作难以落实到位。在固定资产实物登记方面,并没有详细的台帐或报表,也无固定资产转移记录,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追究难度大。同时,缺乏科学的外部监督机制,监督效果不佳。对于事业单位内存在的固定资产管理违规现象,相关部门应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结合违规情节的轻重,给予合理的处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监管不力,未能给予其处罚。

2、在当前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会计记录方面的问题。

许多事业单位未能构建科学的账务体系,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台帐制度,账面无法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管理动态,只片面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原有价值总额。

3、未能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在部分事业单位内,往往由相关部门人员自主处理固定资产的调拨、变卖、转让等各项事务,较少按照规定请示上级或相关财政部门,审批手续办理较为随意。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的影响。

(1)国家有关固定资产管理法规、制度贯彻执行不到位。

尽管国家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35号令、36号令与地区的相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已颁布执行多年,但一些事业单位仍然因各种原因没有认真执行好,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违规现象;另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和管理办法还未颁布,各单位在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和管理上各行其是、五花八门,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和不必要的资产闲置。

(2)管理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

在国有财产的管理上,许多事业单位往往是由财政部门进行管理,但也有部分事业单位是由国资部门负责管理。还有一些地方则是财政、国资委、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政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来对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进行分别管理。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上,财政部门的统一管理职责被严重削弱。

(3)管理执法不严格。

尽管国家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35号令、36号令与地区相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都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作出了规定,对于在国有固定资产处理上,没有遵循法规规定,造成固定资产流失或损坏现象的,应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结合固定资产损失状况,依法采取处罚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浪费、损坏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在相关责任人问题的追究上,处罚执行力度较弱。

2、内部因素的影响。

(1)事业单位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认知,忽视了对其的监管,较少过问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状况,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懈怠。

(2)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漏洞,在固定资产的报废、调拨、使用、保管、维护等方面,并未制定与之相应的制度,内控实施不全面。

(3)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自身因素。在许多事业单位内,主要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管理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各项事务的管理。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情况,对管理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有着直接影响。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强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严格遵循相关法律规定,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操作流程,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化使用。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确保固定资产的调拨、报废、变卖等,都有与之对应的申报程序。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为达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目标提供机制保障。在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前,应主动与事业单位领导及相关政府人员沟通,在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受认可的管理机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项事务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并确保各项职责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外部监督,相关监管部门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对固定资产购置、使用、保管等方面的监督工作,及时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固定资产的流失。对于监管中发现的个人乃至单位的违法行为,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一定的处罚。

3、提高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养,实现账务处理的规范化。

作为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为了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应主动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在工作中,会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财经法规规定,处理账务,并自觉规范工作行为与方式,确保账实相符。

4、严格落实固定资产的盘点及处置工作。

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盘点上,也应严格遵照相关规定,认真落实盘点工作,掌握固定资产处理的最新动态,对于其中存在的盘亏、账实不符问题,立即进行处理。在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理上,应结合事业单位需求及固定资产实际用途,在科学评估资产后,通过公开拍卖、竞价出售、依法捐赠转让等方式,进行固定资产的处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制定相关的固定资产处置、盘点监督机制,严格把关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及资产数额,规定具体时间,固定开展对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

5、完善管理监督体系。

加强国家审计、监察、财政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增减、租赁的监督检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实行分级管理及分工监督,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入账、转让及处置报废等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性的监督,发挥政府的核心监督作用,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离任核查制度,在事业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人员离任时,要办理固定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以确保人走账清。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应逐步增加固定资产各项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及时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社会及相关组织的监督。

四、结束语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是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客观需求;是进一步转变固定资产管理观念的基本要求;是提升相关资源使用效率的根本途径。有助于各项固定资产的基本效能的全面发挥,保证各项事业能够有效完成和实现。

参考文献

[1]宋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2)

第8篇: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范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新会计制度

近年来,针对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为了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财政改革事业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职能,改变过去会计系统的缺点,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不断进行修改,最终依据新的会计准则印发了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该规定继承了原有制度的优点,并对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能够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事业单位效益。

一、新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重新定义了固定资产的含义,以前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单位价值在500元(专用设备800元)以上,并能够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或者是单位价值虽未达到标准,但是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的物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的标准已经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因此,新的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单位确认价值提升为1000元(专用设备1500元);还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进行了更确切的划分,将固定资产划分为新的五大类,调整“一般设备”为“通用设备”,“图书”类改为“图书、档案”类,“其它固定资产”认定为“家具、用具、装具和动植物”,单位可以根据此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具体分类登记和管理。第二,折旧计提的变化,根据规定,事业单位除了对文物、动植物和图书档案可以不计提折旧外,应当对所有的其它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该规定创新性的引入了“虚提”的观念,能够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有利于固定资产价值的计量和管理;此外还引入了“累计折旧”科目,新的会计科目的设置提高了实用性、公认性,其内容将更加全面、合理、会计数据将更加有用和有效,通过该科目可以了解固定资产后续的费用支出以及损耗程度,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的核算水平,加强其管理。第三,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这对其核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收付实现制原则简化了会计核算,但是会导致资产不能及时入账的问题,新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从形成、使用、报废全过程都要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对固定资产状况的了解,及时反映资产价值变化。第四,增加了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任务,这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新制度要求单位在实施固定资产核算时,应该考虑到对绩效评价的作用,“算为管用”的思想也应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服务,这样才能调动单位人员更积极地参加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去。

总之,新会计制度的变化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更明确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应该抓住此次契机,加强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存的问题

1、轻视固定资产的管理,管理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属于国家资产,因此,很多单位的领导没有以主人翁的身份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只重视对财务开支的关注,如开支权限或标准的控制,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却不够重视;另外很多事业单位缺乏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导致管理职能划分不清,交叉混乱的现象,再加上事业单位特有的管理模式,使得财务部门、管理部门以及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现象,进而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

2、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

固定资产的管理应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各个阶段,从购买、后续使用以及报废处理,事业单位都应该建立明确的制度安排,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监管。很多事业单位在现实中只重视固定资产的购买,却忽略了后续管理,尤其是在旧制度下,很多固定资产不用计提折旧,即使已经不再使用,账面上还存在其价值,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不利于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其次,缺乏对固定资产统一管理的部门,使得固定资产在后期的报废和出售环节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回收,很多固定资产由于权责不明,控制制度不健全,使用后不能得到完整的归还,因此经常出现丢失的现象,在账务处理上也不能及时的更新和记录,甚至相关的责任人员都不清楚固定资产的现存状况,导致管理的混乱,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性受到挑战。

3、不同类型固定资产的产权划分不明确

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可能存在不能的类型,那么固定资产的分类也存在差异,即经营性固定资产和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划分,由于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产权划分不明确,经常会出现非经营固定资产被用到经营活动中的现象,这严重损坏了国家的利益;另外,在两种固定资产的转化过程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固定资产的流失,有的会因为划分界限的模糊性,导致固定资产不良使用状况经常发生。

4、奖惩机制不完善,导致权责不明

事业单位与企业不同,其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和业务发展上,因此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不够,对于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登记、处置等相关负责人的职权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相关的奖惩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导致相关人员没有更好地完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动力,因此很多单位就会出现随意调动使用固定资产,缺乏按相关程序办理登记手续的意识,固定资产私用现象频有发生,进而形成账外资产,这加大了国家固定资产的流失的风险。

总之,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意识的淡薄以及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的,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从制度建设着手,明确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用,进而提高国家资产的使用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建立健全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当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记录和报告等进行更全面的规划,做到有章可循,奖惩分明。

1、强化管理意识

为了让更多的人员能够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事业单位应该组织学习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更好地落实管理工作,学习新的会计制度可以使相关人员紧跟时代的发展,随时了解自身工作的最新进展,进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其次,单位领导应该带头实践新制度的执行,树立固定资产保护意识,对其进行定期的考核和监督,并将结果与薪酬考核挂钩,从日常工作入手,时时关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2、使用新的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应该根据新制度的要求引进权责发生制,克服旧制度的核算缺陷。旧制度对购入的固定资产的核算采用一次入账的方法,这就会导致当期费用的虚增,而引入权责发生制就会将资产分期摊入成本,实现资本化。新制度借用了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对固定资产定期计提折旧,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折旧方法,那么事业单位针对电脑、空调等办公用品可以使用直线方法,而对于一些生产设备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总之,新的核算方法能够更好地体现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以及价值创造能力。

3、完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事业单位应该根据法规要求明确相关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公示,该规则应该使各部门能够相互分工合作,并能够相互制约,通过设置岗位职责,明确每个人的职能,从而将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责任分解给相关的人员。第二,事业单位应该制定固定资产采购制度,对采购进行事前的预算和分析,不能盲目的采购,应该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科学性、适当性以及经济性进行综合的评价,使采购的固定资产能够发挥其真实的效用,进而避免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三,加强固定资产的审批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都应该严格审批,对于一定额度的固定资产或者重要的固定资产需要经上级批示后才能进行执行;第四,完善登记验收制度,登记验收制度能够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因此单位应该对资产的每个环节实行登记验收制度,避免账外资产的产生;最后,制定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财产清查可以及时发现资产的短缺,实现账账、账实的检查,为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以及相关人员的职责履行状况提供依据,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避免资产流失。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可以完善固定资产损坏赔偿制度、处置制度以及管理责任制度等,全面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促进管理工作向制度化方向不断前进。

4、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机制

完善的制度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取决于制度的执行效果,因此,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管理制度能够被更好的实施,单位的审计、财务等部门应该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大对相关工作的检查,尤其是实行突击检查,并把检查的结果和企业的绩效评价、薪酬奖励以及晋升相联系;其次根据检查的结果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的调配,尽量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资产的浪费,并及时解决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对相关人员进行奖惩,进而提高管理的效果。

四、结语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新的会计制度的实施为单位内部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单位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的情况,建立起高效、科学的资产管理体制,以此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成果,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推进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亦军: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与完善[J].财经界,2013(30).

[2] 李伊娜: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J].会计审计,2013(15).

第9篇: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范文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义;问题;对策

一、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分析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升,我国各个企业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规范化管理,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离不开巨大的资金作为支撑,也需要企业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充分挖掘固定资产的价值,为企业自身各项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企业整个的运营管理环节和流程进行优化与整合,并融入创造价值的理念,帮助本企业积极调整财务职能,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必然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以及多个企业和组织的合作,比如现代企业集团和联盟的发展会受到企业或组织相关决策的影响,在生产、采购和经营过程中,不仅仅要充分发挥自身财务资源的优势和价值,还需要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采购、生产和销售环节中如何实现固定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如何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并对企业实现有利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站在整体战略发展的高度,对自身固定资产进行更好的控制与管理,充分实现自身固定资产价值的最大化。从我国企业现阶段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对自身的管理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与水平,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企业和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加,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加剧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出现了各种问题,对企业各项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长远、健康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为了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对现阶段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提高企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目前我国依然有一些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应有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管理的作用,难以有效提升本企业的整体效益。相关资产管理人员也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影响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质量与水平,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责任心、耐心和主动性,使得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流于形式。

(二)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科学、系统、全面的规划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就资产论资产,为管理而管理的现象,没有站在整体的高度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优化,也没有对管理思维和意识进行更新。缺乏健全、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相关制度建设比较落后,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并且对相关政策制度没有进行有效、全面的把握,没有设立与资产管理相关的机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业务力量有待加强。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很好的区分财务管理和实物管理的区别,难以有效履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存在着断层管理、多头管理或者管理空白的现象。

(三)对固定资产的处置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目前我国依然有一部分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和处置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首先是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松散,资产流失、损毁或者资产台账建立不完善的情况常常发生,在多数时候靠的是人的自觉来对资产进行维护。其次,一些企业没有对自身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摸底,导致资产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不达标,企业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没有实现与财务管理的有效对接,一些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入账不及时或者销账不及时,从而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一些企业没有经过相关的审批就对资产进行擅自处理,并且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方面缺乏科学性,往往会存在处置价格偏低的情况,导致固定资产处置行为的真实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四)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相符合从我国企业目前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状况来看,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问题。把账面上的固定资产规格、数量以及净值和实际状况进行比较的话,会发现其相关的数据都比较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一些企业目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浪费和资产流失问题。比如说:一些企业对近期才处理好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及时的销账处理,对于那些已经不能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也没有加以及时的处置或者变卖,从而导致对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账面价值偏高的情况。另外在账面当中已经不存在的固定资产,在现实中依然还在继续使用,就会出现账面固定资产的价值较低等问题,不利于保障资产的安全。

三、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积极构建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是企业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体的操作方面,“两令”属于部门的规章制度,它的法律效力相对比较低,因此约束力不足,致使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层面的支撑,需要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领域的立法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法律层级,积极建立并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使企业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固定资产管理。

(二)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形成正确、全面的认识企业要全面认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而为企业自身的日常运营与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首先需要企业领导充分发挥模范和带头作用,对固定资产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和支持,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氛围并做好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和资产管理人员形成思想上的统一,不断提升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从而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加强资产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为固定资产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各企业需要从原始资料入手,详细记录资产增加或者减少的环节,并在台账上进行登记,全面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财务会计核算和财务处理等基础性工作,切实有效的增强财务数据和信息的质量,不断提升企业资产有偿使用和处置行为的规范性并加大监管力度。不断规范资产出租、出借和对外投资相关方面的行为,不仅要加强资产管理的事后监管,还需要加强事前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从而形成全方位、动态化、多角度的资产管理体系,以此来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处置的随意行为,并加大固定资产处置的评估力度。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资产的审批和报备,对资产的审批信息、处置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公开和公示,从而增强资产处置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全面接受社会监督,以此来有效增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公信力。

(四)对固定资产开展定期的维护和盘点工作企业需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程度,给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盘点,加强财务部门和保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并全面检查账簿中的内容,促进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目标的顺利实现。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这一类型的企业一般拥有比较多的精密仪器,而且电子信息的速度比较快,因此对金额的数量需求比较大,就更加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对设备予以高度的重视,定期对设备开展准确的核对与盘点工作,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从而提升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率,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以此来有效降低固定资产存在的无形损耗。

参考文献:

[1]刘帆.浅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6):152-153.

[2]聂娟.浅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流通经济,2019(1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