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专业的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会计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根据我国人事部的人才市场供求信息表明,今后几年最为走俏的十大专业中就有会计专业。无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都需要会计,2015十大最好就业前景专业排行榜就有经济类专业,尤其是金融、财会类毕业生,他们掌握着现代管理学、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预测、决策、控制、抗风险、投资、融资、经营管理的能力。总之,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未来有较多的选择,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会计、审计、税务等工作外,从业领域还有很多(金融、保险、证券)。但就目前来看,存在的主要不足是毕业生的就业起薪相对较低,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尚较差,毕业生就业积极性不高。5%的未就业毕业生除个别自主业外,大多数都是不愿意就业或就业后自动离岗。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贯彻新的职教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校企深度融合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突出修德教育,强化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特色育人。培养"毕业即可上岗、上岗即可工作"的,可从事商业、工业、房地产开发业、酒店服务业等行业财务会计相关岗位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建设特色课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的创新,形成以"代账公司"为关键点,彻底解开会计专业无法接触到企业实际会计业务的难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融合体。课程教学内容与代账公司业务两条主线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打破沿用了五十多年的按会计要素设置课程的框架,重构以商业、制造业、房地产开发业、服务业这四大行业为主线,以企业经济业务为基础,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摒弃原来的以会计账务处理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计专业培养的重点由会计业务操作技能转变为以行业会计核算特点为主线的包括核算流程、业务处理原则与方法在内的会计方法能力,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取消一直沿用了五十多年的理论教学加课程实训的模式,取消课程实训,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具体建设思路如下:
一、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两年理论教学,最后一年顶岗实习。以代账公司为实践平台,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突出的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对实际经济业务的模拟,强化实践性教学。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与代账公司的实际业务处理紧密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融合。
二、构建特色教学体系
构建以商业、制造业、房地产开发业、服务业等四个行业为主线、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财务与会计岗位分工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如下:
三、打造特色教学团队
大多院校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双师结构不尽合理,职称结构呈哑铃型分布,高级职称多,助教多,中间讲师阶层力量薄弱。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会计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部分教师(包括老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照本宣科的现象时有发生。年轻教师大部分是"双不足"的情况,既缺少会计业务实践经验,又缺少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而直接从企业引进具有企业一线实战经验的会计师难度很大。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是通过落实导师制和助教制度,积极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快速提高她们的实践能力,考取会计师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使其具有双师资格;有计划地引进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双师素质教师,充实到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中;从合作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以达到完全覆盖专业主干课程的合理状态。
会计专业,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专业,只有办成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实现专业建设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于长湖.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142~143.
[2]卢春霞,范小荣.广州城建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 .中国城市经济,2011,(06).
[3]葛锦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要义--以中等职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J] .交通职业教育,2011,(04).
[4]李冠瑛.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12).
作者简介:
张正环,女,(1973.9--),黑龙江海伦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学。
郭亚琴,女,(1972.6--),黑龙江牡丹江人,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会计学。
(注:论文属课题论文)
1、课题类别: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
关键词: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从2007年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全国已有46个院校获批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些获批建设点的会计学科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办学传统,在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某一或某些方面具有显著优于同层次院校相同专业的优势,有各自明显的优势资源和办学特色,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或地方品牌示范性专业,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程度的美誉度。本文试从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现状、特色及存在问题出发,尝试构建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供各建设点院校参考。
一、我国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院校的现状
本文根据各建设点会计专业的学科地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等因素将这46个院校大致归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或品牌或示范专业(研究/教学型大学)、市(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地方院校,教学型大学)三类来比较研究其培养特点,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除东北财大、上海财大、厦门大学有着突出的国际化特色外,其他建设点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大同小异,少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科研水平不相匹配。因此,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为同类型高校相同专业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则成为各建设点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二、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特色与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承载着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功能,作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优化实践教学,突出、保持并创新其培养特色成为了项目建设的核心。我校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尚存一定距离。
我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有以下几点:(1)主干课程实验系列化,信息化处理能力强。我校每门会计主干课程均配有16或32学时的上机实验,特别是用友公司为我校《责任会计应用》课程开发的集团公司网络会计应用实验教学软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与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能力。(2)专业实习校内化,企业资料有行业特色。我们复印了徐州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和庞庄煤矿2010年12月份全套财务资料,学生2人一组,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式学习,财务资料真实全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之厂矿现场参观、企业高层人员现场讲解,保证了实习质量。(3)专业技能过硬,上岗能力强。《会计实务训练与考核》4周手工账务处理,2周电算化处理,学生对于制造业常见的业务能轻松应对从原始凭证到企业对内对外18张报表的财务处理,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扎实,上岗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4)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财务成本管理设计项目和创新实验区项目设计与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与研究方法。(5)注重学生职业品德的素质培养。通过知行合一的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品质提升训练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事会计职业有时品行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但对比其他同类院校,我校的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缺少企业经营模拟的沙盘实验、税务实务训练,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稀少、校企合作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三、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优化构想
通过调查比较,各建设点均非常重视学生会计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都很重视实践教学的硬件软件建设,包括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经济管理中心、实验中心)的建设、教学软件的配套、配套实验教材的编写,重视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化处理的能力培养;但也存在着各校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条件与水平不一,学生的实践渠道与机会不等、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与管理水平不一等问题。我们认为各院校应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充分发挥现有优势资源、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考虑学校办学定位,对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遵循特色原则、实用原则,才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思想,本文提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建设构想,见表2。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特色建设
目前,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专业同质化的情况十分严重且比较普遍,会计专业亦然。这种状况,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较大浪费,也带来了实习、就业等诸多工作的难度加大,极不利于会计专业的建设与长远发展。必须在认识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找寻破解问题的良策,以保障会计专业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会计专业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与建设同质化比较普遍
一般来说,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要和其他院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优我特”的差异化战略,即“错位策略”,以避免正面的冲突与竞争。但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大多对此重视不够,由此带来专业同质化问题的普遍存在。
2.专业建设与发展脱离所处区域环境和行业、企业背景
通常,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院校所处区域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区域内所在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等的大力支持,这也是一些建设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在其专业建设上的共识和成功经验。不难设想,如果会计专业在其建设上能有一个很好的行业或企业帮手,其在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基地建设、顶岗实训、实习就业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很好的保障,发展也会十分强劲。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院校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因此造成了自身专业发展的举步维艰。
3.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脱离学生实际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特别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上,要么照搬本科模式,采取本科版的压缩;要么照搬中职套路,采取中职版的升级。不是造成学生学习难度过大,难以消化,就是带来学生学习难度过小,吃不饱致营养不良,导致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理论知识上不如本科,动手能力上又不如中职,出现人才培养上鲜有特色和比较优势欠缺的“夹生饭”现象。
4.专业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差强人意
从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看,企业等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大多要求毕业生具备基本的记账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专业技能,且能在最短时间内胜任会计岗位的第一职业要求,比如会填单、会制表、会做账等。但有些高职院校,或由于自身主观重视不够,或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在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是在体现本院自身特色的实训实践课的组织与落实上,往往距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存有较大差距。加之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单纯像汽车维修、服装裁剪、车床等理工科类专业进行实训课的组织,往往在学校的课堂内较难达到实际效果,即使有校内仿真实训,因其实践教学和实训训练环境严重脱离企业实际,缺乏企业文化氛围,实训教材、记账凭证等与企业真实的原始材料又相差较远,实训效果也难尽如人意。不仅如此,现阶段相关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安排与实施,譬如顶岗实习等,大多又因缺乏行业、企业等的热情参与和鼎力支持,校企合作难以展开,基地建设难以推进,相关实训课程也难以落实,特色建设更无从谈起。事实上,即便有个别企业愿意参与合作,也常因企业容纳接收学生数量有限,会计业务保密性等的特定要求,学生直接触摸一线最真实企业的会计业务资料的机会也非常小、非常少,自然也就无法从中真正学习和感受实际企业会计业务的工作规范和流程以及相关问题的判断和处置,实践教学的训练最终也只能停留在重复企业会计业务的最低级技能的训练上,由此带来训练的低层次和实用性的低效果。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专业建设初始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
一个专业的设置,要确保其科学合理,离不开必要的市场调研。只有通过调研,才能准确把握和了解当前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学历要求、岗位要求、业务素质和能力要求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同类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中所处的位置,自身开设会计专业的优势在哪儿,特色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又存在哪些缺陷与不足,从而扬长避短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实习就业等。这方面功课一旦准备不充分,做得不到位,专业建设将可能带来“先天不足”,缺乏坚实发展基础。
2.专业建设精心设计与谋划不足
特色专业建设一般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它是当前在竞争激烈的办学环境下,高职院校形成核心竞争力,争创同类一流发展目标,获得生存与发展优势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应当说有不少院校,由于受人员业务水平、单位利益驱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的谋划设计上表现出深思熟虑欠缺,因而建设走弯路、出状况,出问题又常常“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以形成“特色、质量、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进而根本影响到人才培养任务的圆满完成。
3.专业建设面对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不够
专业创立后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常需其根据专业面临的环境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速作出反应,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需要指出的是,有些高职院校常常对市场的这一要求反应迟钝,或视而不见;也有些是抱残守缺,不愿应对这种挑战,更不愿作出调整,以不变应万变,导致培养的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对其要求。
4.专业建设受利益驱使急功近利缺乏发展后劲
一些院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一味从自身生存出发,在近些年会计专业招生火爆、人才需求旺盛的市场刺激下,在师资、设备、场地等均缺乏良好保障的情况下,仓促上马会计专业,或者盲目扩大招生数量,以致于疲于应付一般性的常规教学,难有精力、财力等在特色建设上有所思考和研究,也更难在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实训课的组织、师资力量的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探索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建树、有所作为。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
会计专业在国家的专业目录设置上,相比较而言,是院校传统优势专业,历史也比较长。对这种专业要保障其优势及强劲后续发展,也需要在保持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必须以创新为抓手,始终把特色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改革与创新,力求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并以此来牵引会计专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正因如此,所以每一位置身于专业特色建设的参加者,必须从自身做起,强化创新意识和理念,并把它作为改革与创新行动的先导。唯有此,才能做好会计专业特色建设这篇大文章。
2.认真搞好需求调研,不断完善专业特色建设方案
在这方面,可围绕会计专业特色建设这一主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必要的市场需求调研,比如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走进人才市场把脉专业发展动向、参观考察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以及同类高职院校获取建设经验、邀请用人单位或专家到校召开专业特色建设座谈会或研讨会找寻建设方案等等,以此为制定和完善专业特色建设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3.立足区域、地方经济以及行业、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紧紧缺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客观上要求会计专业的特色建设,必须立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把服务、服从于区域、地方经济作为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在特色专业的建设上,必须紧密加强产业和行业联系,依托行业、企业支持,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着力塑造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技能型应用人才。按照“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原则,采用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的思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训课”的平台课程体系,积极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大胆进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的革新,努力推进制度建设,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4.加强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为此,要着重遴选和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创造条件加大教师培训进修力度,设置若干特聘教授岗位,公开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事会计业务的一线岗位人员,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业务精干、结构合理、富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推行教师下企业锻炼和顶岗实训制度,鼓励教师通过继续进修、考证、考研、参与竞赛、校企交流、国内培训、出国考察等多种形式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新教师成长工程、老教师示范工程等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提升教学能力,通过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提升科研能力,通过各种督导、评优评奖等活动,提高教师总体职业道德水平。
5.注重因材施教和因职施教,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高职会计专业的特色建设,其最终落脚点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会计人才。所以,其建设的科学谋划与方案的有效实施都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培养对象不拘一格进行培养。但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高职学生采取了大规模培养的方法,统一规划,这种趋势的主要弊端是整齐划一,缺乏个性,不利于一些特殊人才的培养。因为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人才,在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差异性和创造性不容被忽视,个人的价值需求应该得到满足。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尤其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上,应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现由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向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模式转变,灵活选择讲授内容,对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可根据情况有选择地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讨论,对学生任何探索性的想法、做法都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必要时给予应有的启发和引导。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意向,因材施教、因职施教。根据学生个人性格、职业倾向以及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调整职业方向,并辅修相应课程,由此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后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
6.突出以点带面,不断完善专业特色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特色建设内容通常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化;师资队伍的加强;教学条件的保障;实践实训环节的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的建设;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落实;校内外资源的合理配置等。这意味着该建设无疑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每一项内容都必须精心全面谋划,认真组织落实才能保障整个质量体系建设。当然,全面谋划和建设并不意味上述诸多方面的面面俱到,平衡着力,而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寻求一点甚至几点的突破,譬如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招生、培养、实习、就业”校企一条龙合作等方面有所作为,通过一点突破,实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优我特”。
参考文献:
[1] 胡玲敏.经济转型升级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特色建设
[J].会计之友,2010,(9).
[2] 杨琳.以实践教学改革创新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特色
[J].民营科技,2010,(12).
[3] 甘娅丽.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探析——以贵州
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10,(2).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
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已经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成为企业经济行为的基础。“在现代,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杨纪琬)随着经济现代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日益旺盛,会计教育已经成为高效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前的研究侧重于教学方法的较多,而单独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从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角度,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进行分析,提出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内涵建设的思路。
一、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将基础会计作为必修课程的非会计专业较多,诸如经济管理类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公共管理等,甚至非经济管理的专业也开设了本门课程,如农学。从开设的专业范围可以看出,基础会计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各行各业已经对会计的学习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一)非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现状
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较多,基本沿着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基本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和模拟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进行,学生从理论到实训能掌握全部的业务流程。相比而言,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多数专业只讲授了会计理论和基本经济业务处理,如理论部分只讲授了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会计的核算基础讲解的详细程度,则视情况而定。会计核算基础是区分复式记账中会计要素的关键因素,基础打不扎实,后面的业务是不可能深入理解的。
另外,由于时间限制,非会计专业很少涉及模拟实践教学,学生对凭证的认识没有直观的感应,只是停留在教材中的几个要点,甚至是转瞬即逝,没有任何印象。少数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实验教学,学时一般为6―9个,教师在上课时对此部分的内容把握也各有千秋,有的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做记账凭证或者账页,有的干脆将此部分内容省略掉,时间让路给理论教学。结果是学生对实务的理解也是支离破碎,不能做到前后贯通。
学习过基础会计的同学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基础会计的学习枯燥无味,对会计科目的理解似懂非懂,即使一个学期学习结束了,基本的概念仍然没有理解,考试取得的高分都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这样的学习对今后的工作是否有益,我们可想而知。
(二)非会计专业教学差异原因分析
(1)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有别于会计专业。
会计专业侧重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课时较多(一般为72学时),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理论和技能,且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有后续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训等)支撑,而非会计专业学时少(平均为45学时),与会计专业相比,非会计专业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掌握全部的内容。其教学目的总体上侧重于学生掌握处理和分析基本的会计信息,且能运用到以后的管理工作中。
(2)多数非会计专业没有与本专业相结合的基础会计教材
当前,针对不同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并不多见。李亚利(2011)主编的《旅游会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结合了饭店经营业务、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经营业务核算,并且同时对六大会计要素的部分会计项目进行了分析。林云(2011)主编的《建筑企业基础会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建筑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依托,讲述建筑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核算。赵贵峰、郎洪秋(2010)主编的《金融会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借贷记账法及会计报表结合了金融企业应用。与专业相结合的教材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为以后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而多数专业如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目前并没有与专业相匹配的教材,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参照会计专业,以制造企业为例讲解基本经济业务核算,没有突出专业特色。
二、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内涵建设的思路
提升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必须跳出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作为学习重心的教学内容必须与专业结合得到相应的完善。本文就教学内容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提出如下建设思路:
(一)理论教学突出专业特色
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的目的不同于会计专业,会计专业的目的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经济业务的核算,从资金投入、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销售到利润分配整套业务的账务处理,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生成会计信息。而非会计专业的目的仅在于了解经济业务的核算,读懂会计信息,为以后的管理工作服务。因此,理论教学不能以会计专业的标准强调“大而全”,应当侧重“少而精”。
(1)课程入门教学内容。课程入门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按照常规的教学体系,直接切入概念的学习,而应该通过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导入教学,如列举建筑企业资金投入活动(银行借款)的经济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一个简单的事项,涉及到不同的当事人(会计主体),如何将此类经济信息转换为会计信息是学习会计的要点所在。
(2)基本理论的教学。通过案例(趣味性)教学,学生对会计的学习有了大致的了解。基本理论教学是正确进行经济核算的前提,非会计专业尽管不需要进行经济业务核算,但需要读懂经济业务核算中的信息。因此,对于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的核算基础三个基本理论还是需要掌握的。当然理论中的专业术语也需要用生活语言来转换,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讲解,首先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既然是产品,顾客对质量自然会有要求,只是这种产品的质量与一般的实物产品有所区别,“不同的顾客”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自然也不一致,接着就可以将顾客分为股东、债权人、政府等分别予以解释。
(3)经济业务核算的教学。具体的经济业务核算通常以制造业为例,讲述一个完整的工业流程,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此部分的学习是重中之重,要求学生必须领会每一笔业务的账务处理。非会计专业不需要进行经济业务核算,加之受时间的限制,可以简化教学内容。会计要素、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是经济业务核算的依托,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讲解,如对借贷记账法的讲授,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事例,我们通常看字的顺序是从从左到右,为何没有从右到左呢,这是一种习惯,类似的事例生活中很多,比如红绿灯代表通行习惯、考试使用优良中的分数线等,运用“借和贷”也必须视为一种习惯。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换为生活语言,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掌握。会计要素和借贷记账法领悟后,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不需要很多的时间来练习,每一项活动用一到两个代表性的事项解释即可。
(4)会计报表的教学。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会编制会计报表,还要能分析会计报表中的信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的目的是能读懂会计信息,为以后的管理工作服务。因此,对于会计报表的产生不需要过多讲解,而对于会计报表中的重要事项是需要了解的,如货币资金、存货包含的内容等,学生通过资产负债表解读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等信息,通过利润表解读企业的利润构成及盈利能力状况,通过现金流量表解读企业不同活动的现金流量构成及其原因。
(二)实践教学中变换环节
受客观条件的影响,目前高校会计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实验的形式进行的,非会计专业学时受限,使得实践教学很难操作。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对于非会计专业同样重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变换重心。会计专业需要从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错账的更正到报表的编制,掌握一系列的流程,而非会计专业可以侧重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填制及会计报表的使用,对于中间的流程主要由专业人员来完成,掌握了开头和结尾,就可以为以后的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三)加快建设与专业相结合的特色教材
与专业相结合的特色教材建设需要会计专业的学者和相关专业的学者共同努力,会计专业的学者毕竟不是通才,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专业方向都了解的深入透彻,相关专业的学者可以在教材编写中提出本专业方向的案例,为教材的编写准确定位提供指导。如林云主编的《建筑企业基础会计》将内容分为11个学习任务,将会计原理与建筑企业基本会计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基础理论够用为度”为原则,以建筑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依托,讲述建筑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核算。采用图表、实例、练习、实训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对建筑企业的经济业务核算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工程造价专业提供服务。
本文针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分析了原因,同时提出了几点提升非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假设思路,以期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2)
[参考文献]
[1]叶映红.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之内容体系改进[J].财会月刊.2011(08下)
[2]姜彤彤.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新会计.2012(08)
[3]李震.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3)
1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会计专业,自开设以来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不明晰
2001年以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分行业会计制度,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分行业进行的,培养出来的是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专才”。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统一会计制度,取消了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会计制度不再分行业制定,在统一会计制度指引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从“专才”转向“通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再考虑行业背景和特点。但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仍然要面对所处行业的特征和背景。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虽然取消了,但是各行各业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还是存在的,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仍是有其特殊性的。然而在“通才”教育模式下,各个高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都未给学生讲授具有行业特色的通识知识,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模式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会计的行业特色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就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又没有结合学校或所在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显然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与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相抗衡。
1.2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会计学是强调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跟理工类学科及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专门为会计专业老师制定考核标准,也是注重对科研的考核,这就导致会计专业教师仅把科研作为工作重点,轻视教学。另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过分重视教师的学历、科研成果、留学背景等,导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并没有考虑教师的实务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知识。再加上,非财经类院校没有学科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也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的需求不吻合。
1.3自身特色不明显
非财经类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背景制定自己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一般也遵从学校背景。例如,海运类高校可以倾向于船舶、航运行业等人才的培养,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可以开设水运会计、航运会计等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人才特色。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立足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针对性、专门化的会计人才。有些理工类高校给会计专业学生多开设了几门理工科课程,人文类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文科课程,但是都没有结合会计学科,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行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1.4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软件应用”等,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以外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课程体系重视不够,例如“财政学”“税法”“金融学”“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基于学校硬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非财经类高校普遍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大纲仅是围绕课本理论知识,只是就题论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1基础课程缺乏重视
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由于缺乏学科优势,往往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限于资金、师资力量投入不够,非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都是100多名学生的大班授课。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只能是单方向的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罗列和解释,很难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式的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
2.2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匮乏
基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评估机制,使得学校在招聘人才时过分重视学历、留学背景、科研成果等,引进的很多博士、博士后教师虽科研成果很丰硕,但多是从“校园”来到“校园”,完全没有任何实务经验。另外,高校每年的绩效考核与教师科研工作量有很大关系,一些讲授会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老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忙于、课题研究,不重视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学又是重视实践经验的学科,缺乏实务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很难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
2.3学校投入不够
从硬件设施看,由于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学科优势,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虽然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实验室,但从调查结果看,实验室资源还是比较匮乏,不能满足逐年扩招的需要,而且有些设备也都形同虚设,计算机设备配置过于老化,相关财务、审计教学软件与新的现行的会计制度不匹配。从师资投入来看,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数量过少,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身兼4~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的“术业无专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改进建议
3.1找准自身特色
目前非财经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无几,均是培养出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较大差别,完全没有体现出学校的自身特色和行业背景。而这些特色、背景正是有些财经类院校所没有的,所以非财经类院校一定要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的行业特色紧密联系起来,将普遍性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例如,如果学校不仅招收本科生,还具有硕士、博士的招生资格的话,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上,可偏重于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如果学校的行业背景比较突出,由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在相关行业工作,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多开设一些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业务流程和其特有的会计知识的介绍。例如,航空类高校可以开设航空概论、航空企业会计等。
3.2改革课程体系
一是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高质量会计人才必备的条件,非财经类高校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增加任课老师的数量,尽量做到30~5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二是适量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会计领域,与会计相关领域的课程也可适当开设,如“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数量分析法”等。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及时更新相关的财务软件,积极引进具有实务经验的师资。将课程重点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转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所处的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尽力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实践教学;教学效果
1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对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教授会计学课程,是为了让非会计专业学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参与到未来社会竞争中,在以后的工作中知道在何时使用何种会计信息,能够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成为懂会计、会用会计的管理类人才。而在非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注意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使其能够与专业密切结合。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在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未能从各个专业本身的角度出发来设置、实践教学目标,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实验教学需要相关的实验设施和场所,没有合适的实验基础设施,实践教学将受到严重阻碍。虽然很多学校设有专门的会计实验室,但实验人数远超过可供使用的设施,硬件不足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因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改善硬件设施迫在眉睫。目前,很多高校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实验软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操作的流程及软件的功能,却未能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也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购置一款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实践教学软件、针对非会计专业本身特点提供对应的基础设备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问题。
1.3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评价体系
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事前没有拟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也没有给学生设置合适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教学效果较差。由于考核制度和监控措施的不完善,很容易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其最终结果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成为空谈。
1.4实验教学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升,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精通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这一缺陷也从根本上影响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成就。很多硕、博士毕业后就直接担任专业教学的教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参加工作后又难以从繁忙的教学任务中抽身,去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操作锻炼。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和较低动手能力的实验课程教师阻碍了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
1.5实践教育基地匮乏
实用主义教育学中崇尚一个观点:从“做中学”。即不要给学生教授已经存在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发现知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去探寻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发现、索求知识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据以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就是从“做中学”的体现。而寻找或建立一个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重要场所,同时校外实习基地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摇篮,学校如果没有合适的实习基地,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纸上谈兵。现行条件下,很多高校没有自身的实践教育基地,也没有愿意提供实践教育机会的企业,给学生的实践教育设置了障碍。
1.6实验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实验教材严重缺乏,大多数院校使用的都是会计学专业的实验教材或者本校教师自编的讲义。从而使得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实验内容如同会计专业一样偏重账务处理过程,没有从不同专业的特色去考虑,同时忽视了学生分析、应用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结果的能力,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2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
2.1针对非会计专业的特点
设立实验教学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生最终要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等会计技能,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则与之不同:只须将所学的会计知识运用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当中,能够运用、处理会计信息,并为其管理职能服务即可。因此,非会计专业的实验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理解、应用、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而不需要掌握其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
2.2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实践教育,如同会计专业一样,需要一定的实训场所和基地,同时需要配备相关的基础设施。而基础场所和实施的配备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不同而不同,如进行手工操作实训时需要提供纸质版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模拟企业会计账务处理流程,同时,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手工实训室进行手工实训的操作,手工实训室除了必要的桌子、椅子外,还可根据需要配备一些版面来辅助教学,使会计工作更加形象、更加具体。手工实训使学生可以真正体验作为一名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及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服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要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生成和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因此,建立非会计专业计算机操作实训室成为必要。计算机实训室需要学生配套使用的计算机和相关的会计软件。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可采用ERP实训室、实训法进行实践教学。通过ERP实训室的实训操作,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清楚财务人员不仅仅要进行核算工作,而是要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清楚企业所有的业务处理流程以及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从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竭尽所能。ERP实训教学的实施不仅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各个理论知识充分在模拟实践中得以运用,还使学生体验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的角色运用,同时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等。总而言之,手工操作实训和计算机操作实训的融合,是提高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很重要一部分内容是在会计实训室中完成的,因此,学校要大力加强计算机机房建设,针对非会计专业的特点配置相关实训教学软件,从而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2.3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同样要改进其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评价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训过程监控制度,保证教学效果。例如,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分板块形式进行教授,并在每个板块留给学生相应的思考题或各种形式的作业,构成平时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在最终考核形式上,可采用板块案例分析、撰写实训课程论文、模拟面试提问、模拟综合实训考核等形式,考核的内容灵活多样,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例如大部分管理类专业侧重应用、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达到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4提高实验教学师资素质
实验教学教师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实践教学领域的前沿和方向。为了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的素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教师和学校都要做出努力:教师自身可以联系相关企业,利用节假日到企业进行实训观摩学习,或者长期在企业兼职会计岗位相关工作,从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学校也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定期输送相关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让实验教师能够洞悉最新实践前沿信息,并与自身教学相结合。
2.5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教育机会
会计信息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去企事业单位兼职的难度,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会计岗位的实习生,虽然如此,确也并非绝对。例如可以到会计事务所或者中介记账机构去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会计实践技能。为了能够争取到社会实践教育机会,学生自身和学校可以齐心协力:首先,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寻求企业实习锻炼机会,借此了解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及会计作为职能部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过程。其次,学校也可以大力倡导校企合作模式,引进合适的企业;学校给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工作岗位,从而拓宽校外实习渠道,使学校和企业达到互惠共赢的局面。
2.6编制有针对性的实验教材
针对会计学专业和非会计专业教学的不同特点,在构建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实验教材时,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可以将整套实验教材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所有专业都必须掌握的部分,主要是一些基础的会计实践知识的应用;另外一个板块则是与专业特色相关的部分,这一部分需要编写教师认真斟酌并与专业人员商定后进行编写。这种教材编写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前不同专业会计实验教材不加区分的现象;即考虑了不同专业的特色需求,也不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3结语
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的改进。而非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也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得以实现。因此,进行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有助于形成一套成熟的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高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提高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并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纪金莲.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会计学实践教学区别的探讨[J].绿色财会,2009(6):55-56.
[2]姚津.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及其建设[J].会计之友,2009(3):82-83.
在普通院校中,实验课程大多都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但授课时间的安排情况却错综复杂,有的效仿公办院校采用实习周或小学期,但大多是采用周末集中上课和学生平时的自习时间来上实验类课程。特别是像ERP沙盘等实验类课程的安排一直是普通院校头疼的难题。根据目前普通院校现有的教学体制,这类课程大多只能安排在周末集中上课和学生平时的自习时间来上,但这样会在师生之间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一是占用教师过多的休息时间,教师的劳动强度加大;二是占用了学生的周末和自习时间,学生心里不乐意,自然会影响到教师的评教成绩,也就会影响到教师的考核奖金。而在普通院校中,一般上实验课的教师大多是担任两门以上课程,工作量加大,但又得不到合理的对待,自然心情就会郁闷。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差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会计教师都比较年轻,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又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缺乏会计实践经验,未曾亲身经历企业具体的会计业务操作环境,到企业锻炼也仅是参观或旁观者。多数“双师型”教师也仅是“双证型”教师,真正既有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又有会计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凤毛麟角,故大多数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指导经验,在教授模拟实验过程中也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进行实验指导,与实际会计业务情景相差甚远,致使“实验”成为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
(二)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大多数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较简单,涉及面较窄,缺乏特色和创新。由于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内容,实践教学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不同行业会计实务的适应能力训练,很难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激发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出社会难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目前大多普通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较落后,基本是手工模拟企业经营或用会计核算软件模拟和操作传统的手工会计业务,教学情景与实际会计业务环境尚有较大差别。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简单、缺乏经费投入等问题。
(三)缺乏综合考评体系由于普通院校的教学体制还不完善,教学计划每学年都在不断地调整,实践教学的完整的综合考评体系需要不断的磨合。作者所在院校的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秉承教育部重视实践教学的精神,不断地在增加实践类课程,但每增加一门实践课程,其考核体系就需要调整,就需要上签呈文件让领导部门核批,非常麻烦,也给各院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据作者调查周边兄弟院校的情况大同小异。究其原因,就在于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完整的综合考评体系。
二、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多年的教育经验证明,会计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性,而且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实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普通院校的学生大都家庭条件比较优越,阅历浅、社会常识、生活经验都很欠缺,自我控制和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如一味地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更何况普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直接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因此,普通院校必须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引起相应的重视,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在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这里,作者根据多年的会计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抓好“一个中心”,搞好“两个课堂”,实现“四级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以期在会计实践教学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1)“一个中心”,即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了实践,其理论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各普通院校要保证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合格的会计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就必须要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形成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强调通过模拟企业经营环境的物理和电子沙盘软件,通过实践与实验来理解理论知识与基本概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2)“两个课堂”,即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两个课堂。针对学生社会实践环节严重缺乏这一现状,大多普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行而有效的校内实训形式,建立了手工核算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等,力求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但民办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很不理想。如果要保障“两个课堂”的成功实施,建议提供学生专业实习机会,增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编制适合自己的特色实训教材。另外,会计系(学院)中应有专门人员负责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安排;在人才培养、工作量计算等环节,实践教学应当与理论教学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首先,增加学生专业实习机会。由学校出面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实习基金,带领学生到机关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参观,让学生切实了解专业知识在社会各行业的应用情况,真实感受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通过了解社会,加上初步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带着理解与收获去感受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领域的现实状况,对会计行业有初步与大体上的认识,也为以后的学习方向和会计生涯规划打开思路。其次,增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増强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是普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普通院校实践教学的教师往往采用仿真资料,但再仿真的资料,也只是仿真而已。学生在一旦接触到实际业务,仍是一筹莫展。针对这一情况,普通院校应增强校外实习基地方面的建设,方便让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进行顶岗实习,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训阶段,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真正相关的工作经验。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社会交际、与人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等技能。最后,编制适合自己的特色实训教材。选择合适的实训教材,一直是普通院校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问题。这和普通院校发展历史短,积淀不多,是有着直接联系的,一般都是选取由公办高校教师编写的,但这些教材一般情况下不太适合普通院校的教学培养目标。因此普通院校应鼓励会计本专业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和自己学生特点自主开发实训教材,以保证每个实践环节有实用的教材,且随着实践内容和设施的更新而不断修订完善。同时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材,结合自己的特色对教材进行的编写,重新整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使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目前,作者所在学院的ERP沙盘实验课,就是采用了自己专业教师编写的实训报告手册,进行授课;但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实训效果,相关领导已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正精心编制ERP综合实训教程。(3)“四级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只有独具优势、富有特色的专业才能使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若想突出实践教学方面的专业特色,可以考虑尝试建立并实施实践教学的“四级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即随课分散实训、分课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岗位实习等四级实训教学体系。这四级实训教学体系分层递增,是一种新型的、创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随课分散实训。结合会计专业开设的大部分课程应安排在课堂内进行分散实训,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审计等课程。目前作者所在学院会计系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已采取了随课分散实训。随课分散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单项技能。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可针对总账子系统、UFO报表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应收款和应付款等管理子系统等进行的单项实训。二是分课综合实训。分课综合实训可培养学生岗位的专业职业技能。分课综合实训是针对会计核心类专业课程在该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系统实训,如基础会计课程之后可安排为期2-3天的实训、财务会计课程之后可安排为期一周的财务会计实训。作者所在院校会计系的基础会计采用就是4+1的教学形式,即大约一学期安排18个课时进行实训,目的就在于让初入会计大门的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和把握。三是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是在会计专业学生全部课程结束之后,到单位岗位实习之前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时间可安排两周,大约54个课时。在此阶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为学生设计实训情境,组织、督导、考核学生的实训活动,包括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前面手工核算实训,后面会计电算化实训)、ERP沙盘综合模拟实训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其内容涵盖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系统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四是岗位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岗位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通常安排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在进行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毕业论文设计,学生一般结合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进行撰写,进而提高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尝试实习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授课时间。真心希望普通院校能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做法:比如北京交通大学是每学期安排的有“小学期周”,实验课程就安排在“小学期周”集中上课;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是每学期安排“三周实习周”,集中上实验课或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如作者所在学院会计系在未来5年规划中拟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安排两周的实习周。压缩学院的期末考试时间,两周改为一周;再压缩平时上课时间一周。实习周可以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这样学生心理负担较小,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普通院校会计专业若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其教师却缺乏实践经验,这无疑成为制约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最重要瓶颈。故其应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否则实践教学的改革谈何容易。要立足自有,挖掘内部资源。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安排本校青年骨干教师“走出去”,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进行专业培训、顶岗锻炼或担任兼职会计,使他们及时了解会计实务的发展情况,在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切实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他们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民办高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才会更丰富多彩,才会更和社会接轨。要拓展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力争外援。普通院校可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具备会计师及以上职称的高级财会人员对学校教师进行师资培训,也可外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从而拉近实践教学与实际的距离;学校也可聘请企业相关专家作为长期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制订校企合作计划,落实相关管理制度,真正建立起长期校企合作关系。普通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应仅仅针对于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对于主要核心课程除了安排随课分散实训,还应某课程结束之后单独进行集中性综合实训,在所有专业课结束以后在岗位实习之前进行一些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通院校在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应注意拓宽专业界限,培养学生对于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宽,如组织学生进行企业经营模拟,撰写企业创业计划书等。如作者所在学院开设了ERP沙盘综合实训和创业模拟实训课程,在这些实训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培训学生拓展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普通院校在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身体体能、团队协作和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缓冲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不适应期限。
(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1)基于体验的研究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将“企业搬进课堂”,由教师设计一个体验场景,提供一个企业经营的仿真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活动与企业资源计划的具体内容,最后教师点评与总结。比如ERP沙盘实训课程就应该采用这种方法。详见图(1)。(2)基于问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问题教学法”,由教师使用问题引出讲授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较好的掌握了知识难点,最后也是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如创业模拟实训课程可以这种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详见图(2)。根据实践教学的经验,作者认为以下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非常适合普通院校目前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以“问题”、“体验”为核心以“创业”为导向,将“企业”、“市场”搬进教室,寓教于做、寓教于惑、寓教于乐。
(四)建立综合考评体系为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要建立综合考评体系,考核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综合考评体系必须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成绩中,贯穿到“四级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中。综合考评体系需要考虑课内实践考核、综合实训考核、社会实践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四方面内容。在考核体系中,必须注意以过程为中心,注重学生平时学习的效果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少用或不用卷面考试,设计根据学习与实践过程综合打分的考核体系。及时更新设备,创建高起点、现代化的实验室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和措施,即要多建立现代化的会计专业模拟实验室,实验室要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以期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
三、结语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 核心能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50-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并深入拓展到科学研究层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目前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因有许许多多,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不尽合理,无疑是一重要原因。本文主要对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并介绍了我校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以供大家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1.现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很难实现其培养目标
研究型高校侧重于培养理论型人才,高职类院校侧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就会计电算化专业而言,应以培养掌握会计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这就要求在会计教学时应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研究型本专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差别不大,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突出。
2.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不尽合理
专业课程体系是某专业学科的所有课程按照其内在规律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应当根据高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依照学校的学科背景、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情况开发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然而国内多数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少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这无疑背离了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大都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从结构比例上看,一般会计专业课比重较高,而相关学科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讲授太少。从课程门类上看,过于重视会计专业教育,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会计法规教育课程和职业发展规划等课程课时较少,师生对此重视不够。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上看,实践类课程比重还是较少,时间安排也不合理。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前两年基本都是理论教学,只有少量的会计模拟实训,但由于受学生人数多、时间短、实践场所的局限,不能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从课程内容上看,相关课程内容重复较严重,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及报表的编制方面有许多重复之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预测、投资决策等方面重复的内容也很多。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难以形成且缺少特色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难以形成且缺少特色。以上问题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由于大多数院校的培养模式相似,课程体系相似,导致培养的学生缺少特色。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学生人数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会计又是一个热门专业,很多院校都纷纷增设会计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在校人数急剧增长,也使得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剧增。这样,大量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会不断地涌向用人市场,也使得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在不断提高。而会计岗位是一个对实际动手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交际能力等要求较高的岗位。通过分析目前大多数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很难使学生形成以上必需的能力。由此带来的矛盾是: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
二、对策:根据核心能力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1.对接社会需求市场,引入核心能力理念,设计会计专业能力框架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过程中,引入“核心能力”理念,探讨怎样培养学生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体现培养人才的“知行合一、双核协同”这一思想内涵,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协同发展”。那么,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针对我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又应该怎样塑造其核心能力呢?
为此,笔者以我校人文管理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为对象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研究。首先,对该专业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调查人数71名。其次,对相关企业单位进行调查。范围包括京津唐地区,分别选取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10家。调查问卷设计了三种:其一是对会计专业已毕业工作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侧重于以下各方面:工作以来的感受;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吻合程度,在校进行的实习、实训是否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校形成的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等。此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方法进行。其二是在企业中开展调查。调查对象是企业的负责人、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调点是企业类型及特点,企业的用人理念、用人偏好以及企业对会计、财务管理等岗位的择才标准等。特别调查企业对我校的印象,对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评价。调查主要采取访谈方法进行。其三是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会计专业的教师,调查内容是不同院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的认识和做法、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看法和做法、对现有的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看法和建议等。调查采取座谈和访谈方式进行。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上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的身心、坚强的意志力、一定的人文修养;大局意识、协作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的团队素质;正确的道德观,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钻研和动手能力、准确把握和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协调组织的管理能力等;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和驾驭风险的能力。根据以上要求,笔者初步设计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会计专业的能力要素体系。根据能力要素,整合提炼形成了我校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要素:会计核算与分析能力;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能力。当然,核心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与其他能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2.以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为前提,修正现有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优化培养方案
以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为前提,以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调整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以此为基础,我校进行了理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实训与实习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改革,形成了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2.1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根据原来的会计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体系,考虑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要素、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制定出新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一定要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教学计划要详细列出培养核心能力的途径。
首先,整合出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以上6门课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以“财务会计”为核心,明确其他各门课程的侧重点及分工,先后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编制详细的课程标准。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先行后续、遵循学习和知识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围绕有利于学生形成“会计核算与分析能力”和“财务管理与税务筹划能力”进行了改革安排。同时考虑到毕业生普遍提前联系工作单位和部分学生面临升本压力的现状,我校对以上核心课程在时间安排上适当前移到一至三学期完成。然后进行了有利于综合专业能力形成的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会计人才培养思路,逐步实施主辅修制,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学科交叉与渗透,变原来课程设计的“深”、“细”为“宽”、“广”。由此开设了以下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会计、行业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信息系统等。
另外,我校是百年师范老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我校设计了人文社科类课程,即摄影、人文地理、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同时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6个学分的课程。
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正直的职业素质,我校设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课程。这样再加上基本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就构成了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
2.2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与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基本相同,具体可通过校外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训两种方式进行。校外社会实践包括参观、观摩和在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主要设计了以下实施环节:感知实践、工商实训、调研实训、文献检索、毕业实习等。这些实践环节内容的设计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与本学期开设的理论课程密切相关,二是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其中,感知实践和调研实训是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单位参观调研,了解其经营管理活动、生产工艺流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等内容。通过参观调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其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工商实训、毕业实习等是指让学生到实习现场,实际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操作。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训练,促使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实施以上环节,学院和教研室要积极与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等进行密切联系,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目前与我校会计专业正式签订协议的单位有8个,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校外实践场所。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协调配合,强化实践过程中的计划、管理与控制以及实习质量考核,以增强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在内容安排上,要涵盖财务会计、审计及理财等方面最基本的会计相关工作。校内模拟实习可通过手工模拟和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两个环节来实现。会计模拟实验主要是利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对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通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计算成本与利润、编制会计报表,熟悉会计循环过程和掌握会计核算基本技能。由于模拟实训所使用的经济业务资料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进行模拟实验时学生可以通过定期轮换实习内容,达到实践的系统全面性,因此模拟实训可以说是一种在仿真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相对真实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取得与社会实践类似的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笔者构建了以多主体(企业、学校、学生)、多平台(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社会实践场所、竞赛、课堂)、多目标(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形式(军事训练、感知实践、工商实训、文献检索、调研实训、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实践环节构成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既有对过去已学知识的温习,又有新学知识的引入。这样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一是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配合了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二是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三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整个设计围绕着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展开。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我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自2010 级学生开始试行,并逐步修正完善,现已取得初步成效。根据每学期的调查材料看,近三年来,会计专业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满意率在逐步提高;从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立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同,在用人单位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
[1]周宏,张巍,宗文龙.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会计研究,2007;4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会计工作岗位”能力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94-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仍然沿用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有的是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扩展版,有的是普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压缩版,课程开发设计与职业能力培养脱节,重理论轻能力,使得学生进入社会后明显感觉能力不足 。因此,必须结合“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能力的需要来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没有全面反映高职教育的特色,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应具备实际会计工作必须的技能。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从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及完整性角度出发来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从专业课程设置上来看,仍然以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技能环节为主;从教学形式来看,仍然以教师、课本、课堂为核心,学生很难将大量孤立的专业知识点融会贯通,也无从深入地将理论知识转换为职业能力。因此,传统课程体系无法全面反映这一基于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从而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 。
(二)课程体系的结构和教学内容不够合理,重理论轻技能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的所有课程按照其内在规律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当前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都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技能环节。但是,从结构比例上来看,大多数课程基本上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理论课程比例较大,而实践类课程比重较小,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教学模式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有较多的会计实训课程,但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实训时间较短、实训场所的局限等原因,难以达到理想的实训效果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重复性较多,不同教师讲授时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不利于提升的学生实践能力。
(三)难以形成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有较高的要求,而会计岗位是一个对实际动手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要求较高的岗位。但是,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相似,课程体系相似,导致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缺少特色,很难形成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从而难以满足社会用人需要,由此带来的矛盾是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的就业难度较大。
三、构建以“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能力需要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根据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目标,构建“基础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结合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能力,设计会计专业核心能力框架
一般来说,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等三大能力。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中,必须以实际会计工作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着力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协同发展”的思想。
当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①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②准确把握和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③大局意识、团队协作和交际沟通能力;④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及正确的道德观;⑤健康的身心、坚强的意志力和一定的人文修养;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⑦办公软件操作和电脑的基本维护能力;⑧阅读一般英文资料并能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等。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结合实际的会计工作,笔者认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应集中体现其综合素质,主要有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分析能力、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与其他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二)以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为前提,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在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以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为前提,以学生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进行理论课程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与教学内容的一系列改革,构建以“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能力需要为特点的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在制定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时,需要考虑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素、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等因素,从而制定出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
第一,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依据实际会计工作岗位整合了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实务、出纳岗位实务、存货会计岗位实务、税收法规、薪酬会计岗位实务、成本会计岗位实务、长期资产会计岗位实务、资金会计岗位实务、纳税会计岗位实务、总账会计岗位实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实务、审计实务等。以上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先行后续、遵循学习和知识应用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分别在第一至第五学期完成教学,旨在形成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分析能力”和“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
第二,进行有利于会计综合专业能力形成的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学科交叉与渗透,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较宽、较广的相关知识,开设了统计技术、电子商务、财经法规、公司经营管理、信息检索、交际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商业会计实务、证券投资、服务业会计实务、房地产企业会计实务、银行会计实务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
第三,为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除了设置基本的、统一的政治、大学英语、体育等基础课程之外,还开设了心理健康和素质拓展、形式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核心课程紧密相连,主要分两种形式进行: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校外现场和顶岗实训。
会计专业的大多数核心课程都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即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该课程的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如基础会计实务、出纳岗位实务、存货会计岗位实务、薪酬会计岗位实务、成本会计岗位实务、长期资产会计岗位实务、资金会计岗位实务、纳税会计岗位实务、总账会计岗位实务、会计电算化等,教师边讲边指导,学生边学边练习,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上述实践教学任务都是与该学期的相关理论课程密切相关的;在第四学期,大多数以会计核算为主的专业课程学习完毕后,设置了会计综合实训环节,将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内容综合起来,进行为期四周的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综合实训内容是以模拟企业为实训对象,用标准、真实的原始单据为记账依据,按会计准则首先对企业完成手工模拟实训;然后,结合金蝶或用友财务软件完成手工模拟实训向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的转换,实现综合模拟实训的目标。通过会计综合实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职业判断的能力。
校外现场实训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全真的会计工作环境中,由企业人员和实训指导老师同时对学生进行工作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后期顶岗实训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会计专业学生具备招聘单位所要求的“一定的会计从业经验”提供有利条件。学生在真实会计工作环境下,提高了自身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不同场合的应变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后期顶岗实习的心理和条件准备;校外顶岗实训是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或自行应聘的单位,进行为期18周的综合训练。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并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会计岗位的特点,学习各会计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就业作好心理准备,为实现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
上述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专业知识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它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配合了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又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总体而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是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展开的。
四、结语
从近年来对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来看,会计专业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在逐年提高,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了用人单位不同程度的认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在逐年上升。
参考文献:
[1] 洪连鸿,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福州,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