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治理的必要性范文

社会治理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第1篇:社会治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 农村; 养老保险; 必要性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及特点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社会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判断是否“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的标准,则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否脱离,或者对劳动者而言,参加的生产活动是否属于其主要社会生活内容而定。另外,法定的年龄界限亦根据各国实际情况相应确定。第二,社会养老保险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因此,养老金在分配过程中不再遵循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原则,而是依据劳动者的社会贡献、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来确定额度[ 1 ] 。

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 ②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③国家可测算出未来大概的养老金开支,并根据某些既定标准来确定养老保险待遇; ④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因此,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二、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经多次改革,目前,我国城镇已初步建立了较高水平、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 但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城镇和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相同,农村养老保险从1991 年开始试点,此后一段时期,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迅速开展,截止到2005 年底,全国有近2 000个县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 5 4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基金达300多亿元,已有200万名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尽管如此,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存在着覆盖面小、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少、保障水平低的特点,一个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形成,这样,在土地初级保障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缺乏保障,这不仅会加剧城乡差距,而且也会酿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在我国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在我国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需要

国际上,一般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的社会、或者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 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 岁以上人口1. 1亿,占总人口的8. 5% ,而且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严重的是老龄化速度在未来的30年间将持续加速,根据预测, 203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将上升到17. 93% ,比城镇的比率高出4. 8个百分点,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解决好迅速增加、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老有所养。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不同,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先老未富”,甚至是“先老还穷”状态,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总量较少,人口老龄化的负担相对较小,而中国农村基数大,老年人口数量很多,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了整个欧洲各国老年人口之总和。因此,为了迎接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使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老有所养,就有必要适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二)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却在不断扩大, 1964 年中国城乡居民收人比为2. 2∶1, 1978年为2. 4∶1 ,到了1994年就达到2. 87∶1 , 2001 进一步上升到2. 9∶1, 2004年则为3. 45∶1 ,目前仍有扩大的趋势,而我国二元化格局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差别也很大,以国家近年来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为例,2001年,占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人均占有方面,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455元,农民仅人均15元,相差近30倍;从覆盖面看,城市已达90%以上,而农村只有2. 4%。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羁绊。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就必须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不公平,使社会稳定发展,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转贴于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土地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

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数量有限, 根据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 093 hm2 ,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 加之城市化过程中耕地消失的速度快于农业人口消失的速度, 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显得更是脆弱。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 后,我国农产品还要面临世界低成本农产品的更大冲击,其价格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相应地,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的收益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单纯依靠有限的土地已经难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了,土地保障的作用正日益削弱。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也正在弱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5. 54人下降到1994年的4. 54人,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含本人)也由2. 26 人减少到1. 57人,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老人依赖自己不稳定的老年劳动收入来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土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四)从西方历史经验看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

从一些欧洲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丹麦、瑞典、葡萄牙与西班牙分别于1891年、1913年、1919年与1947年开始通过立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当时这四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中国1999 年可比值水平的79. 3%、99. 9%、46. 6%与73. 3%。欧盟15 个成员国将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在时间上大致从20 世纪下半叶到20 世纪末完成。与这些国家当时的农业产出、人均收入等指标比较,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都达到或超过这些国家当时的条件[ 2 ] 。另外,比照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国家,一般有两个规律,一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滞后城镇30 - 50年;二是农业占GDP的比重在3. 1% - 41%之间,平均为16. 2%。而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1951 年,当时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暂行条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事实上已滞后城镇50多年。2003年,我国农业GDP比重为14%,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上已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建立该制度时的比例。而目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保持年均高速增长,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后盾;同时,我国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着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的问题,这也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潜在的经济支持。因此,我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具备条件。

(五)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保证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确立的在农村实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变革,以及小城镇的发展,农村已经初步构筑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体制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是率先进入市场经济的群体。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农民不论亦工、亦农、亦商都必然要承担市场风险。逐步在农村建立发展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3 ] 。

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们国家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要条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 1 ] 陈英. 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的可行性[ J ]. 科技资讯, 2006 (17) : 229.

[ 2 ] 王德文. 我国已经具备条件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制[ J ]. 脑库快参, 2005 (36) : 1 - 6.

[ 3 ] 刘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J ]. 金融投资, 2006 (10) : 51 - 52.

[ 4 ] 安然.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J ]. 理论观察, 2006, 40 (4) : 81 - 82.

[ 5 ] 林萍.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 J ].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0 (5) : 18 - 21.

[ 6 ] 徐祖荣.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初探[ J ]. 实事求是, 2006 (4) : 34 - 36.

[ 7 ] 费智.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 J ]. 农机化研究, 2006 (6) : 54 - 55.

第2篇:社会治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法;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8-0058-01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往往会有一些弊端,比如说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互动性弱化、教学内容死板传统,与现实脱轨,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无法做到很好的磨合。这必定会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充分发挥。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案例教学法进行必要性的思考,方能改变这一种现状。

一、案例教学法基本属性

在高等教育职业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老师的教学磕碜目标上与其他课程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产生一定的思想觉悟,通过学习和传授,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有是非感,具有一定的鉴别力。二是老师在传授的教学内容上,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它不是具体的一个形态也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和理论,它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和结构框架。三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必须与时代相契合,能够与时俱进,反应生活的现代化特征。

通过这些特征,就有了发展思想政治理论实施案例教学法思考的必要性,必须保证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效发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老师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解和补充,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间的互动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双向的,是互动式的,作为各自的角色。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学互动的形式具有多样化,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是教学成功很重要的因素。二是教学互动的内容将更加全面。学生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认知过程和结果的相互交流和传递,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有很大的优势。三是教学互动更有深度性,案例教学综合了传统教育中的讲授讲解,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方面,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形成更丰富和更深刻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法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

传统的教学缺乏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提高高职思想理论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是增强课堂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法在这个方面的优势在于:一是借助于典型案例,能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信息载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的社会媒介,是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案例教学相比于课本上的例子来说,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接近,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三是案例教学能够促进教育的新发展,针对现实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下的社会以及找到解决的办法。

四、案例教学与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等方面相契合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的和特殊的思想,一方面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经常进行主动地观察世界,对生活和对人生进行必要的思考,有较强的独立性。案例教学能够真正的让学生成为主体,培养并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高职的思想教育政治理论是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的,案例教学则充分的显示了这一点,案例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媒介,通过案例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进行紧密的联系,使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对于思想政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肖建杰.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6):68-70.

第3篇:社会治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等学校管理;高校治理

自从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后,其便被广泛运用于企业治理与发展战略等中。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应用到高等教育的研究中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学者强调,高校利益相关者就是指受高校发展影响,同时其行为又影响高校发展的群体,传统大学理念不仅不太可能实现而且也越来越没有存在的必要,未来的大学应从“自治”走向“治理”,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必须纳入其内外利益相关者,其实质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高校管理的必要性

1.现行高校管理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教育产业“价值链”的整体考虑

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是以学生和教师为基础,学校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内容包括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教学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内容。大学重点关注的是形成学校内部价值,并在此基础设计大学管理体制,是自治实体,不会考虑教育产业整体的“价值链”,其设计的组织管理体制并未考虑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高校社会公责理论日益被提上议程

代表性学者如Joseph指出,美国的公立高校的社会公责包含六个方面的含义:必须向外界展示组织使用权力的正确性;必须努力完成投资方所定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提供绩效报告;公共事业部门盛行的效率和效能是对其资源的使用和成果创造的衡定标准;必须保证课程和各种服务的质量;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

3.转变高校管理范式的必然性

从组织成长的角度看,学校内外部合作是学校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高校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建立“以他方为中心”的参与模式。在开放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最终形成从中央集权到地方管理再到利益相关者的范式转变。

二、高校治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1.高校利益相关者

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奉行股东至上的原则,一切目的获得剩余利润,很显然高校并不同于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基于关系紧密程度可以把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四个类别:(1)核心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2)重要利益相关者。如,校友、财政拨款者、捐赠者。(3)合作利益相关者。如,科研经费提供者、银行界、贷款提供者。(4)相关利益相关者。如,当地社区、社会公众、媒体等。

2.治理主体

传统观点认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公共机构或者是私人(机构),抑或是三方合作组织。治理理论认为,高校的治理主体应当是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上述分析的四个层次,共同特点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合作关系,抑或者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或者有能力影响高等教育,还有可能是两者皆有。

3.治理的权力向度

传统的教育管理始终是一种权力自上而下控制的管理机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新治理模式是多样的及相互的,是平等互动的管理过程,其权力方向不是单一和自上而下的。对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新模式而言,多元化的治理主体通过成熟的谈判、协商的合作机制,最终形成一种互相影响、权力依赖的自治网络。

4.治理方式

治理理论提出新治理模式的治理方式是自组织,具体过程是通过制度化的谈判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旨在促成个人、组织和系统战略的多方位、各层次全面的合作,应该说这是区别于以往管理方式的第三种协调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治理理论反对传统大学管理中的垄断作为及性质,它强调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利益相关者通过平等对话协商机制,最终建立并形成以一种新的合作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第4篇:社会治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市内河;治理;必要性;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56文献标识码: A

强化市内河治理,尤其是污染源治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广大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品位、造福子孙、泽被后世的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一、市内河治理的必要性

首先是防洪安全的需要,行洪排捞是市内河首要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建设“水城、绿城、历史文化名城与生态型新城”,以河兴城是必然选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立和谐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市内河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市内河综合治理的主要因素就是资金问题。整治市内河要实现市场化运作,要多方面筹集河道建设资金。成立河道综合整理开发公司,政府要给政策,由政府将沿河土地给开发公司,实现滚动发展。二是市内河杂草丛生,沿河居民随意倾倒垃圾,淤积严重,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沿河部分建筑物临河而建,挤占河道,不但影响河道行洪,而且使河道日常维护无法进行,更谈不上沿岸绿化美化和休闲娱乐需要。

三、市内河治理思想措施

行洪排涝是市内河首要功能。市内河治理的重点是“蔬浚、治污”问题。以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垃圾污染治理及沿河违章建筑拆除为重点,巩固工程措施,强化日常管理,确保中心城区河道污染得到根本好转。

㈠ 指导思想

1.以河兴城: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盘活城市土地、推动城市更新。

2.持续再生:塑造城市后工业时代竞争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生态传承:突出与城市自然、文化和谐的生态城市形象。

㈡ 治理目标

确保河道行洪能力,污染得到治理,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塑造景观特色,盘活区域土地,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味,增加城市活力,确保经济发展、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永续的平衡。真正达到“水清、岸绿、河畅”。加速实现“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新兴工业城市、现代化商贸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巩固国家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结果,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㈢ 治理措施

在河道整治中实行五结合、五同时,与防洪工程相结合,与调水工程相结合,与两岸城市道路工程相结合,与沿河房的产开发相结合,与沿河污水管道铺设相结合。

第5篇:社会治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逆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77-02

一、商贸类高职院校“逆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关于“逆商”相关理论

逆商(AQ-AdversityQuotient)是由美国著名培训咨询专家保罗·史托兹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并进行研究的,它是用来预测和决定人生成功的世界性指标。“逆商(AQ)”,即逆境商数,是指人们在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与智商(IQ)、情商(EQ)一样,是一个人人都有,却未必人人都熟知的重要人生商数[1]。

2.“逆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逆商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比较,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自卑。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活上比较窘迫,有些同学高考时甚至达到本三的分数线,但因交不起民办高昂的费用,不得不选择高职院校,家境的贫困使其很无奈;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自信心不足,学业上的压力相当重。其次,因较低的学历,带来对将来就业的困惑和迷茫。这些特点决定高职院校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更需具备战胜逆境的品质。即“逆商教育”的必要性。

(2)商贸类高职院校教育特点决定了“逆商”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商贸类高职院校,多年来在强化学生技能的同时,突出与“高技能”相对应的“高素质”的培养、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具有商院气派。学院根据商贸类高职院校专业特点,从1997年率先在国内开始自发性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以来,始终将创业素质作为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业教育作为学院办学特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构建了“创业室、创业街、创业园”等形式的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2]。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决定了“逆商”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逆商”教育的实施将大大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江苏省预计在2015年率先成为创新型省份,而创新型省份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因此,商贸类高职院校应该也必须要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所谓创新,就是要求学生能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质疑并坚定不移的身体力行。这种勇气和毅力,就是“逆商”教育的内容之一。通过“逆商”教育,让学生树立自信,拥有“创新”理念,进而使得他们为创新型省份乃至创新型国家出谋出力。其次,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必须引入“逆商”教育。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对各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原来相对偏重于技术性人才的“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这里的素质当然包括战胜困难所需要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信心即良好的“逆商”水平。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逆商教育”的主阵地,现状却不容乐观

从以上分析得知,商贸类高职院校引入和发展“逆商”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我们知道,承担“逆商”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显性德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思想政治课加强高职学生“逆商”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就当前现状来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逆商教育”主要表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上存在偏差

首先,很多政治教师在对“逆商”教育的认识上存有偏差,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内对“逆商”教育研究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较系统论述高职院校学生的“逆商”教育的专著屈指可数,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商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逆商”教育的相关论文为零。因此,很多学校和政治教师自身对“逆商”教育的认识并不透彻。加之现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机制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方面,对“思政”的教育成果包括对“逆商”教育成果并没有相应的检测机制,大多数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加之现行的教材中没有“逆商”教育的专题内容,因此,缺乏渗透“逆商”教育的教育理念。

2.学生觉得大而空洞,流于形式,不重视

自“20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所有高校无论本、专科一律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新教材体系庞大、涵盖面广。理论性过强,更适合本科学生层次。高职大部分学生读来感觉有些枯燥乏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着眼于从外部灌输,而非自觉自为。商贸类高职学生大多认为不能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特点、专业文化相渗透。对于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90后”而言,思想政治课讲的内容离他们太遥远。在我们对学生“逆商”状况进行调查和访谈时,有些学生甚至不了解“逆商”一词。可见,在日益讲究“实际”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对思政课内容不太重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逆商”教育对策探讨

1.提升思政课教师“逆商”教育能力

在我们的调查中,部分教师对“逆商”教育不太重视,有的甚至干脆没听说过这个词,这就可想而知如何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了。思政课是基础公共课,对于学生特别是这些刚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的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调节刚入学时的心理状态,尽快让其适应大学生活,又要帮助学生形成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思政课教师的职能应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价值引导,结合逆商培养的目标,选择与建立逆商培养的视角,了解学生面对挫折逆境时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措施并给予指导,提高学生对逆境的觉察能力与控制能力。作为一名高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因阅历、经验较少,还要提升自身逆商水平。必要时参加一些关于“逆商”教育的培训。当然年轻的思政课教师的优势是和学生有许多共同语言,可以通过微博、QQ聊天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共同提升“逆商”指数。

2.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渗透“逆商”教育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为例,其中许多内容和“逆商”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行“逆商”教育。对高职生正面临的和将要面临的来自学校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实际作具体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自我、面对人生。

如在学到“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时,讲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先请学生自由回答他们所知道的竞争成功或失败的一些例子,然后借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你经过“身经百战”成为某日系汽车的销售经理,正当你事业蒸蒸日上时,因事件,可能你所在的公司因日货被抵制销量每况日下;竞选学生会主席,失利怎么办?在社会大环境和小气候面前,最重要的还是要磨炼出一颗勇敢和坚强的心来。

3.理论课堂中设“体验式教学”

“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基于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领悟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一个心理过程之上的。它既是一种体验感悟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形成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冲击法、案例讨论、模拟场景等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相关的“逆商”情景之中,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逆商”指数,对于商贸类高职院校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创业环境为背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诚信、独立能力、风险分析能力等。大量资料证明,一个人的逆商指数高低与一个人的阅历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已经对某种挫折情境有过认识或体验之后,那么他对这种挫折情境的免疫力就越强。

4.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以专业实习为平台,注重“逆商”教育的培养

众所周知,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只有专业课有专门的实训基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欠缺。鉴于此,商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课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2+1”模式。其中“2”就是思政实践课与专业实践课进行整合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并不完全丧失各自的特征。“1”就是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设计好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将学生在学校遇不到的困难提前展现出来,使这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感到无措。这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以专业实习为平台,在学生学会专业技能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共处,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综合能力。如对于酒店专业的学生,到某星级酒店实习,其中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餐具的摆放,都要重复数十次,缺乏耐心的同学会表现烦躁,出现打退堂鼓现象,这时不失时机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逆商”教育,可让学生端正态度、正确面对。总之,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这种“2+1”教学模式,可大大提高学生“逆商”指数。

参考文献:

第6篇:社会治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大学思政理论课 实践

现阶段,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高等教育中,教育者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并通过有效方式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但是,就其教学现状看,存在诸多问题,不仅降低教学质量,而且不能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思想行为方式,难以发挥其教育优势。对此,作者认为,有关人员应加强对该问题的深入探究,将体验式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大学思政理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现状

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应积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但从其教育现状看,尚存在诸多不理想之处:首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敢于创新,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过于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降低大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其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而在教育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束缚其思维的发散。最后,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互动较少,不能实现心灵之间的沟通。

二、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思政理论课的必要性

在大学思政理论课教育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必要性。首先,体验式教学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其次,体验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必然要求,不仅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真正意义上得到正确引导,实现全面发展。最后,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频率增加,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思政理论课中的实践

(一)教师正确认识体验式教学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应用体验式教学,必须对该模式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首先,从其定义内涵看,体验式教学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特征为基础,进而创设系列生活情境,将教学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其次,从其教学理念视角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充分尊重学生,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使其体验生命的意义。最后,从体验式教学的特点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和发展性。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体验式教学,可增强学生的体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要有效运用该模式,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在体验式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

社会生活是矛盾交织的,这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而言,也有一定的体会。对于不同事件,大学生的立场可能有差异,因而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使其能够发表自身的意见,引发其“大脑风暴”式思考。例如,在“正确的价值观”这一主题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将其心中最为正_的价值观加以表述,可根据自身看过的影视剧、小说等加以举例说明。以《士兵突击》影视剧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对“许三多”精神进行分析。基于此,许多学生都能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将其情感升华至与大学生实际相联系的层面,使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十分成功。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应用体验式教学中,重要的是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大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可增强大学生的体验。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建议教师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先知后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社会热点话题着手,选择与学生相关的内容,进而创设教学情境。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不鲜,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对此,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如果生命还有最后一封信的时间,我会做什么”的情境。如此,教师告知学生自己将面临死亡,使学生思考自己的遗嘱应该如何写。通过实践可知,许多学生会在此刻发现自己还有好多的事情未完成,或者深刻体会到父母的恩情等。通过该情境,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有助于引导其树立珍爱生命、珍惜身边人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思政理论课教育意义的体现。

另一方面,先行后知,使学生从行动中对自我进行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诸多生活场景,使学生在体验式实践中得以认知。例如,对于公交车让座的话题,使学生对“让与不让”的理由进行探讨,有的学生赞同不让座的观点,认为公交车老人殴打年轻人事件屡见不鲜,倚老卖老的行为令人愤懑;有的学生赞同让的观点,继承传统美德。最终,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合理判断,把座位让给真正需要的人。

四、结语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教育阶段教育具有重要性,能够对其自身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导向影响,尤其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介于成熟与非成熟之间的时期,如果能够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可对学生有正确引导。当前,就大学思政理论课教育现状看,存在诸多问题。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对此,作者认为,要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优势,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正确认识体验式教学;二是促进师生互动;三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汤.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探讨[J].亚太教育,2016,(14).

第7篇:社会治理的必要性范文

商场市场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市政府成立专项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消防支队,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确保专项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专项治理的范围和重点

(一)治理的范围

这次专项治理的范围为容纳顾客人数50人以上的室内、室外商场、市场(含集贸市场和各类超市)。易燃、可燃材料生产、储存、销售单位或场所。

(二)治理的重点

1、因违章搭建将几个独立的商场、市场连在—起的;商场、市场周边搭建棚、房等影响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的;占用防火间距、消防车道、疏散通道从事经营的;在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部位设置栅栏或采取其它形式锁团、封堵的;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应急照明灯被遮挡、覆盖的;违反消防安全规定,在商场、市场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和进行电、气焊等明火作业的;在防火卷帘下堆放物品的。

2、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和安全出口的位置、数量不符合要求,商住楼中商业营业部分与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为分开设置的;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应急照明灯缺少、损坏和标识错误的;擅自扩大和改变防火分区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在商场、市场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的;电器线路未按规定数设的。

三、专项治理的方法步骤

(一)组织部署。各县(区)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的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县(区)实际,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各县(区)要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

(二)自查自改。各级政府要先向社会公告这次专项治理的范围、内容和要求,组织召开本辖区内所有商场、市场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会议,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在此基础上,推动商场、市场开展自查自改。自查自改结束后,商场、市场要向当地专项治理办公室写出自查自改情况报告。

(三)监督检查。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县(区)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要组织联合检查组,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辖区内的商场、市场逐一进行督查、检查,以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市政府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将实时对各县(区)情况进行督查。

(四)验收总结。各县(区)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要对本县治理工作进行验收总结,并向市政府专题报告。对专项治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区)和有关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对措施不落实的要予以通报批评。专项治理期间商场、市场发生火灾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市政府将于年9月对各县(区)专项治理工作进行抽查验收,并以市政府的名义通报全市。

四、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这次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正确处理消防安全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切实把这次专项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县(区)及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周密部署,密切配合,精心实施,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障专项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专项治理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领导下,由公安、消防、建设、商务、工商、安监等部门共同参与。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和市政府的要求,联合行动,联合执法,形成合力,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各部门要按照专项治理的范围和重点摸清治理对象的基本情况,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做出具体安排部署。建设部门对未经批准建设的商场、市场要依法处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专项治理工作中涉及到的重大火灾隐患的整改要进行协调和监督。公安消防部门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商场、市场,要依法责令立即改正或限期改正,并在整改期间采取防止火灾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逾期不改的,应坚决依法责令其停产停业整改并处罚款。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单位,消防部门要将隐患情况、整改意见、法律依据以及履行监督职责情况书面报请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决定,采取政府挂牌的办法督促整改;对逾期不履行消防行政处罚决定的,要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工商部门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决定停业、关闭的商场、市场,必须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三)加强宣传教育,把握舆论导向。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积极宣传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要处理好依法严管与发展经济、繁荣市场的关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要一查到底,对存在的违法行为要实施跟踪报道,坚决予以曝光。

第8篇:社会治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环境税 必要性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24-01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随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恶化,一切的一切都在时刻提醒我们,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子孙留下生存的空间。开征环境税是把破坏环境的成本增加到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中,国外先进的环保经验证明,开征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专门税种――环境税,是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有效经济手段。

一、构建环境税的必要性

(一)构建环境税是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环境税的鼓励性措施与限制性措施借助于价格、利润等传导机制, 引导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加强治理污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 环境税可以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改造, 利用高新技术研发新型资源和寻找替代资源, 创新生产工艺, 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税的开征可以大大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我国目前治理环境中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不够,出现了“被动环保”的状况,这就降低了环境保护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而环境税是国家税收,税务机关凭借国家政权征税,具有极大的威严性。另外,新增税种时,都要经过国家认真讨论,并立法,持续时间较长,使它有更多的时间被人们了解、接受。开征过程中,人们会很自然地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和单位应尽的责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保障污染治理资金的足额征收

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着征收监管难的问题,如果将排污收费制度改为环境税,就可以利用税收手段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据估计,如果将适合“费改税”的环保收费项目改为税收,每年用于环保方面的财政收入将增加200亿元左右,并且此后不良人为因素就会减少,地方保护和人为拖欠现象也可以同时避免,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就可以足额征收。

二、发达国家主要环境税收政策

(一)废气和大气污染税

对废气征税较常见的有对二氧化硫排放征收的二氧化硫税。美国已在上世纪70年代开征了二氧化硫税。根据美国《二氧化硫税法案》的规定, 二氧化硫的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地区, 每排放一磅硫征税15美分; 达到二级标准地区每排放一磅硫征税10美分; 二级以上地区则免征。德国、日本、挪威、荷兰、瑞典、法国等国也征收了二氧化硫税。

(二)废水和水污染税

废水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许多国家开始对废水排放征收水污染税。如德国在1981年开征此税, 以废水的“污染单位”( 相当于一个居民一年的污染负荷) 为基准, 实行全国统一税率。

(三)固定废物税

固定废物按来源可分为工业废弃物、商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各国开征的固定废物税包括一次性餐具税、饮料容器税、旧轮胎税、油税等。意大利1984年对所有的人都征收废物垃圾处置税, 以此作为地方政府处置废物垃圾的资金来源。

(四)噪音污染和噪音税

噪音污染是指排放的音量超过人或动物的承受能力, 从而妨碍人或动物的正常生活。噪音税有两种征收方式: 一是固定征收,二是根据噪音排放量对排放单位征收。

除了直接征收环境税以外, 发达国家还通过实施其他税收政策来促进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鼓励对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和使用。二是鼓励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投资。三是鼓励环保产品的生产、使用, 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四是对环保行为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五是对不环保产品征收重税。

三、对构建我国环境税的几点建议

(一)开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

开征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固体废弃物税、噪音税。理由: 一是上述污染对我国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 而且也是需要国家花大力气解决的;二是对上述污染行为征税, 我国不仅有征收排污费的经验作为基础, 而且也有大量的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大大降低税制设计的难度。

(二)改革和完善现行资源税

这主要包括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以及合理调整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此外,我们还应该完善现行保护资源与环境的税收优惠政策,取消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清洁能源减税,实施环保投资优惠,实施鼓励企业开展环境领域里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税收优惠。

(三)税收手段应与其他手段相互协调和配合

要使环保工作成效显著,与环境税同等重要的是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因为单靠生态税收“孤军奋战”是不可能实现改善环境这一目标的,因此,采用税收手段时,我们应注意与其他经济手段取得协调,发挥综合效能。另外,运用税收优惠、差别税率等政策,积极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保。

总之,大力推行环境税政策,对已有税种进行结构调整,补充完善相关环境税种,建立完善的环境税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奏响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高晓露.我国环境税收制度设计探讨.财会月刊,2008,(8).

[2]王萍.环境税的必要性.时代经贸,2006,(9).

[3]张曼,屠梅曾.当前中国引入环保税问题的分析.中国环境管理,2003,(8).

第9篇:社会治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棕地开发;LID技术;结合;必要性;可行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建设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土地类型,城市下垫面由原来的农田、绿地、森林等土地覆盖类型转变成为水泥、沥青等不透水类型,不透水面不断扩大。加之城市“以排为主”的排水理念,使得雨水引发的多种问题见诸报端,例如雨水引起的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雨水资源的白白流失等。

同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很多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开始向第三产业转型。城市内地价寸土寸金,以及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区被迫向城市更搬迁,老旧工业园区逐渐被荒废,成为城市中人避之不及的危险区域。

1 LID技术概述

LID,即低影响开发,也称低冲击开发,是从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发展而来。LID作为一门新兴的雨水管理技术,虽然从提出到现在仅有30年的时间,但由于其较低的成本、较强的适应性,环境友好,并且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保护性设计、渗透、径流储存、生物滞留、过滤、低冲击景观等。

2 “棕地”概念概述

棕地,即英文“BroWnfield”的直译,它最早出现在1980年美国《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中,主要是为了解决旧工业地上的土壤污染问题。依据该法的规定,棕地是一些不动产,而这些不动产因为现实的或者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

由于各国的国情国策以及所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国际上,各国对棕地的定义也是各有侧重。2002年美国对棕地的定义为:指因含有或可能含有的危害性物质、污染物或致污物使得扩张、再开发或再利用变得复杂的不动产。而英国对棕地的定义则更加侧重于曾经被利用、目前闲置的土地。根据英国规划法,棕地(Brownfield)是相对于绿地(Greenfield)的一种规划术语。因此,它定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

3 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相结合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棕地的治理和对LID技术的运用还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两个领域的结合有助于碰撞出全新的治理模式,对于探索适宜中国国情的棕地治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LID与棕地景观更新结合的优势包括:①提高景观功能性,使得区域内雨水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削减雨水径流,削弱雨水洪峰,降低市政管网压力。②丰富棕地景观层次,提高棕地再开发用地规划的兼容性,增加棕地的市场价值、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③调节棕地微气候,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棕地生态的恢复。④拓展LID的使用范围,使LID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运用,扩大其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4 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相结合的可行性

4.1 政策方面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突出位置。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大白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人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4.2 效益方面 LID理念强调的是通过自然生态的方法维持和恢复场地白然水文循环,对场地进行最小干预,控制开发强度。通过雨水设施与棕地现存白然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代替传统单一的市政管网排放系统,这不仅可以减少后期对雨水管理的成本,还能促进棕地生态的恢复,减少对棕地环境的二次破坏,具有非常好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

4.3 技术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