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

第1篇: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

第一是要真诚: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第一天去服务部实习,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师傅怎么样,应该去怎么做啊,要去干些什么等等!踏进公司的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用莫名而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尴尬的局面立刻得到了缓解,大家多很友善的微笑欢迎我的到来。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师傅早”,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老师同事对朋友的尊重关心,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师傅们打成一片,很好的跟他们交流沟通学习,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得了老师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指导我,愿意分配给我任务。

第二是沟通:要想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一些东西,这就需要跟老师有很好的沟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刚到网络中心,老师并不了解你的工作学习能力,不清楚你会做哪些工作,不清楚你想了解什么样的知识,所以跟老师建立起很好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将来走上社会的一把不可获缺的钥匙。通过沟通了解,师傅我有了大体的了解,一边有针对性的教我一些计算机知识,一边根据我的兴趣给予我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我对网络布线,电脑硬件安装,系统、网络或硬件故障排除,工作原理应用等方面比较感兴趣,师傅就让我和他一起完成电脑故障排除工作。在这次的工作中,我真正学到了计算机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知识,拥有了实践经验,这才真正体现了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以致用。

第三是激情与耐心:激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在中心时,老师就跟我说,想做电脑维护这一块,激情与耐心必不可少,在产品更新方面,这一行业就像做新闻工作,不断的在更新,这就需要你有激情去发现与创造,而你的耐心就要用到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当中去。在一些具体的工作当中也是这样的:记得刚来公司实习的时候老板安排我学习安装winXP操作系统,我本想这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事,可没想到出现了很多问题,还是在师傅一步一步的教导下,直到最后才把系统安装成功,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通过自己的摸索,调试,自此,我算是真正的弄明白了计算机的硬件安装,维护和更新。后来我又进行了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反复安装调试,一遍又一遍的调试安装,自然有些烦,但我用我的热情与耐心克服这些困难,师傅也帮我用书面的方式整理了不少关于硬件故障的经验,比如说:我们可以在电脑启动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声音来判断故障:1短:启动正常,2短:非致命错误,1长1短:显示错误,1长2短:键盘错误;计算机蓝屏的原因有:一、系统重要文件损坏或丢失引起的(包括病毒所致),二、内存超频或不稳定造成的蓝屏,三、硬件的兼容性不好引起的蓝屏,四、硬件散热引起的“蓝屏”故障;计算机经常死机的原因有:一、系统出现错误包括病毒所致,二、主板的芯片或者其他的零部件损坏,三、显卡接触不良,四、内存接触不良,五、CPU风扇散热不良,六、计算机的电源有问题,七、硬盘出现故障等;计算机黑屏的原因:一、显示器断电,或显示器数据线接触不良;二、主板没有供电;三、显卡接触不良或损坏;四、CPU接触不良;五、内存条接触不良;六、机器感染CIH病毒,BIOS被破坏性刷新等等。因为我师傅是硬件方面的工程师,对软件了解可能比较少吧,所以在软件方面的故障我接触的比较少,大多客户都是中病毒引起的,直接重装系统就解决问题了。但是我觉得重装系统实在是耗费太多的时间了,所以我就自学了很多软件方面的知识以完备自己。在公司里我问师傅,查资料,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充实。这些在平常的书本上仅仅是获得感性的认识,而在这里真的实践了,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告诫自己,不管做什么,切忌眼高手低,要善于钻研。师傅说对每台计算机都要细心负责,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因为细心负责是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基本的专业素养是做好前提。

第四是“主动出击”: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在公司的时候,我会主动的打扫卫生,主动地帮师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会积极地寻找合适的时间,向老师请教问题,跟师傅像朋友那样交流,谈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通过这些我就和师傅走的更近,在实习当中,,师傅就会更愿意更多的指导我,使我获得更大的收获。有时我就自高奋勇,独自去一些地方进行检修等故障排除。我心里感觉很高兴,因为我的主动,我巩固了我所学的知识,并且得到了师傅的认可。

整个的实习过程是紧张而愉快的,我的工作态度和成效也得到了总经理和同事们的一致称赞。作为我在踏出社会之前的为数不多的几次实践中,这次的实践的确给予了我很多。今后,我将继续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尚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自己,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完善自己,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好的运用去自己的只是,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将来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2篇: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

摘要:本文提出了几种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验的可行开展方式,论述了对这些方式的科学管理和组织方法,并通过取得的具体实践效果印证了这几种开展方式的合理性。

关键词:创新实验;计算机创新实验;创新实验项目;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我们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综合实践能力差”这样一个共性的问题,高年级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同样也存在此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他们综合实践能力不强这个致命的弱点。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主要应从自身查找原因。由此我们强烈地感觉到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的重要性,为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着想,都有一种危机感和时代赋予的紧迫感。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到议事日程上,贯穿于整个课内和课外活动之中。大学除了培养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而外,我们认为更多的是直接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工程师式”的高级技术人才,如果撇开这个重要的培养目标的话题不谈,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还需要到许许多多形形的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岗前技术培训。上面讲的只是泛泛的大学教育方面的问题,其实计算机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可喜的是,近一年来,广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不断地进行着开拓性的工作。由此,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实验?有哪些方式可以选择?以下仅就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验方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作者把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国家级精品课程“软件技术基础”的多年教学改革中总结出的一些不很成熟的经验提供给同行,仅供参考。

2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验开展方式的探索

创新实验与某门课程的一般意义上的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接近于毕业设计,应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其专业领域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特别是对于大二以上的学生,在学习完一门或多门相关计算机的课程,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开发技术、硬件开发技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等等之后,很期待能将所学的这些计算机知识与高等数学和其专业知识融合在一块,进行实际的练兵,以展示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此,任课教师精心设计合理的创新实验的开展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都不尽相同,在开展创新实验时就需要多样化。以下是我们主要针对“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同学而设计的几则创新实验开展方式,适合于计算机专业的和非计算机专业。

(1) 教师提供开发好的软件组件或开源组件,由学生以集成方式组装开发。这种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教师既需要擅长软件开发,具有丰富的开发经验并且手头还要具有现成的或已经开发成功的项目,又需要去花费许多精力收集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给学生布置的项目中所涉及到的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文档、程序、组件、工具和技术框架等等。另外还需要由专业教师提供一定的专业协助和专业资源。学生的工作是组装教师提供的各个模块或组件,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搭积木,而是通过自己对项目目标的理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进行二次开发。根据项目目标的不同,技术路线亦有所不同。这种方式对于计算机水平较弱的专业和班级比较适合。

(2) 教师指导开发,由学生收集和开发相关功能的软件组件。教师只起一个指导性作用,主要是弥补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和项目规划经验方面的不足。放手让学生完全独立去收集相关的资源,比如,当前的开放式源代码非常丰富,学生可以直接拿来或稍加修改集成到自己的项目中,也可以由自己独创性地开发相关模块或组件以供项目组成员实现软件重用。学生在开发当中需要自己把握进度,自行收集资源和进行软件开发,这对学生是一种挑战。这种方式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专业和班级比较适合。

(3) 在教师担任项目的总负责人的前提下,由学生扮演一个或多个项目组成员角色的方式组成团队开发。教师可以选择现成的或已经开发成功的项目,教师也属于项目组的管理和开发成员之一。这种方式必须提前规划好项目,可以是在学生参与的前提下进行,然后将功能分配给每个成员,包括教师自己。比如由各个学生分别担当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测试员等角色,学生从中可以体验到真正项目的研制开发全过程。这种方式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并且希望参加实际项目开发演练的同学比较适合。

以上所列的(1)~(3)三种方式应该是在教师的监督之下进行的,可以认为是三种模拟方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也推荐他们参加以下三种拓展型的开展方式。

(4) 在教育部、学校和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驱动下进行。教育部、学校和学院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对他们是全面的锻炼机会,因为这一类项目的管理和控制比较严格,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和成果。学生不但在项目中能够学会推销自己、完成项目的实施全过程,还能够学会项目的管理、开发团队的组织以及人财物的统筹安排等。

(5) 俱乐部方式。目前大学校园中由企业赞助的面向大学生的计算机创新活动俱乐部并不少见,比如我校就有:微软俱乐部、IBM俱乐部、SUN俱乐部、海尔俱乐部、华为俱乐部等等,它们也同样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空间。尽管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商业色彩,但在人财物方面有较好的保证,也不失为一种校企结合型的开展方式。

以上所列的(4)和(5)两种开展方式基本不受教师的束缚,主要是学生的课外自主活动,对于精力和时间有充分保证的学生比较适合。当然,对高年级的学生和研究生,我们也推荐他们参加以下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的开展方式。

(6) 走出校园、教室和实验室,到企业或公司中去“打工”实习。对大学生来说,早一天实战就多一份就业的机会,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或公司自然是最直接的锻炼机会。尽管目前许多一般大学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开展方式是一种趋势。

另外各个大学也在不断建立自己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比如我校即将创建的工程坊也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活动的理想“工厂”,相信会彻底解决大学生创新实验方面的场地和环境等问题。

3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验开展方式的科学组织与管理

以上几种开展方式下的创新实验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在科学的组织、管理和实施下才能得到保证。就作者看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政策上的指导和扶持

学校和学院应制订相关的政策、规范和标准,使创新实验纳入正常的实验教学范畴,并提供一定的人财物的支持。将创新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必须完成的学分,对教师指导创新实验有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从而提高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2) 行政上的管理和监督

学校、学院、系或实验教学中心应更加科学地管理整个创新实验活动,指派专门的部门和管理者负责此项活动,既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又严格监督整个活动的进程,把握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使教学双方都收益。

(3) 技术上的实施和监控

从技术层面上进行实施和监控,比如:我们针对创新实验活动专门研制了创新实验管理平台,管理和监控整个活动的全过程。既给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的从项目申请、项目的阶段性开发和项目成果的提交的流水作业式的平台,又给教师提供一个跟踪整个学生活动进程的直观的平台,还有助于管理者和决策者从宏观上起指导作用,从而定量地对整个活动严格把关。

4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验开展方式的初步实践效果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是2007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一贯倡导“加强实践、拔尖创新、落脚能力”的实验教学思想,自1999年以来,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软件技术基础”为创新实验的试点课程,开创性地以大作业的方式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成果和产品。在取得试点初步成功之后,又推广到各个主干课程以及院级、校级选修课当中,学生的受益面迅速扩大。

我们的创新实验活动的特点是:以课程知识点为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由教师规定题目大范围,学生自发选择项目和组成项目研发小组,教师辅以指导和验收,对于综合性强的题目,由多位教师联手进行评价。对于优秀学生,进一步通过与企业、公司的合作以及引入横向项目,推荐他们加入微软、IBM和SUN公司等俱乐部,参加整个项目的研发全过程,实训性强,学生的创新能量得到巨大释放。

在创新实验活动的组织上,我们分离出三种角色,其中,学生角色完成选题和开发全过程,教师角色完成命题、指导和考核,中心角色提供实验环境、管理和展示平台。自主研制了以下三种支持创新实验活动的网站和平台:基于FTP的创新实验管理网站、Web虚拟实验平台和创新实验管理工作流平台。

回顾我们的创新实验活动的规模,截至2007年上半年统计资料表明,全部课程的创新试验覆盖面达到7550人次,按实验、小组、团队或项目的数量共计2016个,其中优秀作品489个,占到总项目数的近1/4以上,见表1所示。

5结束语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当前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质量工程和加强创新实验教学的精神的大好形势之下,在各个大学、学院和系或实验教学中心三级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良好的创新实验开展方式定会在各个专业中继续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将会对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的展开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由此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最终受益者为学生乃至社会。同时也希望我们取得的这点滴的实践经验对兄弟院校有抛砖引玉之功效,这正是作者求之不得的事情。

参 考 文 献

[1] 刘发贵等. 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方案[J]. 计算机教育,2007,(22).

第3篇: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3-0563-03

国外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建立相关的标准,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比如,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联合有关团体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 2005年美国教育部颁布《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提出今后发展教育技术的七项行动建议;2010年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正式了题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议。这些文件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一体化促进作用。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教育部高教司1997年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的地位;2006的“白皮书”,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2009年出版《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书,提出和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这些文件为推动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在“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问题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 数据调研及分析

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等新疆5所高校不同年级的750余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研了解到当前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在学生学习方式、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广泛征求了各专业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论文针对不同族别的学生作了调查,他们最早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各不相同,30%的学生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36%的学生初中开始学习计算机,23%的学生高中才学计算机,11%的学生大学才学计算机。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各异,进入大学后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也都参差不齐,27%的学生水平较低,67%的学生水平一般,只有6%的学生水平较高。

新疆属于边疆地区,教育资源比较薄弱,为了解学生族别与其接受计算机普及性教育的起点是否有关联,本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不同族别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时间起点差异不是太大,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小学就学习计算机的学生都在30%-40%之间,中学开始学习计算机的学生达60%左右,只有10%左右的学生大学才接触计算机。可见新疆不同族别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较为公平。

为了解接触计算机时间的早晚对学生在大学阶段学完计算机课之后的计算机水平是否有影响,本了对应分析。如图2所示,从小学到高中来看,接触计算机时间越早,大学阶段计算机越容易达到一般的水平,但是要达到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却并不受接触计算机时间早晚的影响。而大学才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无论要达到哪种计算机水平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与学都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

本次调研了解到,在教学中理论课与上机实验课的时间分配方面,7.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太少,实验课太多;51.6%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太多,实验课太少;只有40.9%的学生认为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分配合理。在学生作业方面, 62%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与现实生活不相关,38%的学生认为作业与现实生活相关。分析数据可见,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理论课与上机实验课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学生作业存在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少的问题。

2.2 课程考核标准不统一

本次调研中当被问及“你所学计算机课的考核方式是什么”的时候,30%的学生回答是上机进行CCT考试;46%的学生回答是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4%的学生回答是仅进行理论考试;20%的学生回答是平时成绩加期末上机考试。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各高校对计算机课程考核的差异性可见一斑。对于计算机课程考核没有标准统一的要求,形式各异的考核结果不具有参考价值,不但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能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几点建议

3.1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看法作了统计,认为即使非计算机专业也有必要开计算机课的学生达到95%;而图3也显示,即使不喜欢计算机课的学生,也有82.79%的人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开设此课。可见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都很重视计算机课,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3.2同步学习,异步练习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应该尽量实行同步学习,异步练习。老师讲课时学生统一探究学习,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取长补短。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时分层次布置,在达到最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于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争取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都有进步,都能学有所获。

3.2.2 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

为了解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各自喜欢怎样的学习群体,本了相关调查统计。如图4所示,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几类学生选择一个人自学的均不到10%,选择全班同学一起学习的学生也都只占10%左右;计算机水平一般和水平较低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兴趣相同的几个人讨论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学习或者与兴趣相同的几个人一起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时间,并积极辅导和引导学生规范练习。课堂之外适当组建几个兴趣小组,让那些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分组探讨,相互督促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力。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3教与学都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里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从三方面考虑。第一,教师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分配上要尽量合理。既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需要分配合理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第二,理论要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课堂教学时老师应尽量多用案例教学法,而在给学生布置练习作业时,将生活中涉及到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贯穿到作业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第三,不但要以理论指导实践,还要用实践来检验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3.4计算机考核标准统一化,方式多样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性、系统性教育课,涉及知识点多,注重基础教育和实践。根据该课程特点,需要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性目标,所以理论考核是必须的;作为应用基础课需要检验学生能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所以上机考核也是必须的;作为计算机文化的系统性教育课,要考核的知识点较多,在短时间内既要考理论又要考实践能力,很难做到公正有效的考核,所以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来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真实水平。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但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考核过程,不但要在理论上进行考核,还要在实践上考核;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4 结束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是大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必备的基本技能,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正在蓬勃发展,新的系统与软件不断更新换代,所以在学习本课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有的软件如何使用,重点还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便他们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是计算机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能满足新时代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刘树娴.新疆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3):75-76.

[2] 龙映宏.浅议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6):4479-4480.

[3] 朱雪莲.新生计算机水平及分层试点教学调研与分析——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2(9):42-44.

[4] 郭键,董萍萍,辛向丽. 国内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对比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0(9):42-46.

[5] 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梁越.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1(7):39-42.

第4篇: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精品课程 网络教学 培养能力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信息程度的提高,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具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校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入门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专业的学习中。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实行分层次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在开课前,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纲进行命题, 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的摸底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分出不同的层次(A、B、C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分类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A层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针对A层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少讲多练,重点学习一些高级操作、减少一般性内容的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 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B层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对计算机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不能独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针对B层学生采用精讲精练的原则, 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介绍一些高级操作,加强实验环节。C层学生基本没有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相关知识基础,操作能力较差。针对C层学生采用浅讲多练的原则, 增加学生上机练习课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教学大纲中的一般性了解内容为教学目标。

2.注重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介绍计算机的作用、计算机领域杰出人士,比如比尔.盖茨的传奇故事等。第二,利用电教多媒体手段, 使用声音、动画等效果,让学生耳目一新。第三,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在相关专业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选择案例,融入教师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巧,同时提供多种操作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采用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逐步加快,仅依靠老师传授的知识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并不断地充实自己。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探究型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自主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创新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补充,建设网络互动教学环境,完善网上作业系统、在线测试系统、网上考试/评分体系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因特网同教师交流,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 注重实验教学, 培养动手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来实现的。本课程的实验分成两类: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综合应用型实验。

基础与验证型实验主要包括键盘与指法练习、Windows操作、杀毒软件的使用、文件上传与下载、邮件的收发等。在设计与综合应用型实验中,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题材。每次上机实验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内容,做到有备而来,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并提交电子文档, 总结上机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所有的实验课都由主讲教师亲自现场辅导,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及时记录,总结学生实验情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解答。

5.改革教学考核手段,注重实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考核方法如下。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高层次地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精品课程是学院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让每一位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能力的必要渠道,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秦,冯博琴,陈,顾刚.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设计[J] .中国大学教育,2009(9):41-44.

[2]朱嘉贤,李坚.分层分类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8):129-130.

第5篇: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68-02

大学计算机实践课程,要求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熟悉系统、软件硬件、网络计算、系统安全维护、多媒体软件应用等实践操作技术,鉴于目前存在的实践教学管理问题,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提高实践教学管理的实用性。

1 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管理较为笼统,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

1.1 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衔接问题

大学计算机教学,理论课程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实践课程没有建立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顺序是先理论后实践,前者的课程数多于后者,而且教学的地点不一样,学生很难将理论课和实践课自然地衔接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譬如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先让学生学习一大堆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1.2 忽视了学生的专业需求

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并没有针对学生本身的专业需求,而是“一视同仁”地开展同类教学,譬如艺术类、文秘类、金融类、国贸类等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基本一致,譬如艺术类的学生要求掌握photoshop、flash等多媒体软件,在现实教学当中,将有限的课程放在理工科数据库、算法和软件工程的内容学习上,而艺术类的学生并不要求掌握这些实践知识。

1.3 学生计算机基础不一致

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忽略了不同学生计算机基础不一致的问题,在开展课程的时候,某些大学生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对相关的知识和操作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而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统一和进度统一,要求学生适应统一的教学安排,因此个体差异和教学统一模式的矛盾,影响了实践课程开展的有效性。

2 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结合以上提到的计算机实践教学问题,要求计算机教学除了要突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解决以上提到的教学问题,具体的解决策略如下:

2.1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

大学计算机教学要突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模式,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强调在实践教学当中理论应用,而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奠定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交叉开展,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以便在课堂学习当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效果。而且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要充分互动,在实践中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抓住理论,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每堂实践课程之后,学生要完成详细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课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颖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主动求知和创新的精神。

2.2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施教

计算机实践应用,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后,可以学以致用。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掌握要求和标准各不相同,学校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当中,要区别性看待不同专业的学生,以便学生走出校门后从事工作所需,譬如师范类的学生,计算机的实践课程应该偏向于教学软件的操作;工科类的学生要偏向于模型类计算机知识;艺术类的学生要偏向于制作类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专业发展和专业未来的考虑,始终是实践教学的难点所在。笔者将其进行了如下总结:首先是非计算机的师范类学生,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多媒体工具的应用,包括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而计算软件工程等内容的学习可以适当减少,其他的计算机实践知识可以选择性学习;其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公式编辑软件、硬件、数据库、专用几何图绘制软件、软件工程、程序设计等;再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文科生,要加强办公自动化的软件学习,以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学习等。总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实践课程具有不同的掌握要求,学生要结合专业的发展方向,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制可行性较高的教学计划,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3 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

计算机实践教学具有级别性的专业化需求,即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基本没有办法直接跨越到更高层的实践学习。这一点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学习兴趣和特长等,进行分班教学: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分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多个阶段,初级的学习具有先导性作用,基本了解计算机学科及其分支的内容,中级学习是根据教学要求掌握常见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等,高级学习是数据库、编程语言、专业软件等的学习,通过教学内容分级学习,能够让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次是分级学生,在开展计算机实践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摸底考试,以充分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和水平的高低等状态,然后让学生自主选课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基本情况、兴趣、专业等选修不同等级的计算机教学级别,而选择同一级别的学生,接受集中式地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更加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节省了更多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缩短学生学习的时间。以上的教学当中,需要建立在学校投入更多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而教师同样需要以更多的教学精力和教学实践,方可满足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需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管理较为笼统,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目前存在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忽视学生专业需求、学生计算机基础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影响了实践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因此,计算机实践教学除了要求计算机教学除了要突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分级教学等方法,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景晶.浅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包装世界,2010,(6):48-49.

第6篇: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 教学改革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49-02

当今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也成为目前个人技能的重要一项,因此,开设计算机课程,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是目前我国各类大学进行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教育内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决定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个人发展,以改革的方式促进大学计算机教学不断发展,成为各高校和计算机教师们不断探讨的话题。

一 大学计算机教学概述

1.大学计算机教学取得的进展

计算机教学从21世纪初开始成为各高校的公共课,课程的设置和学校的教学行为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目前,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已经进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都不再是“计算机盲”,他们不仅能够应用计算机完成学业、满足个人发展需要,还能够胜任目前各类岗位中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工作模式。可以所,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开展,促进了我国新一代公民个人素质的普遍提高。

2.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计算机教学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计算机教学是十分成功的。观察目前很多大学计算机课堂状况不难发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专心听课,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结果评价也存在争议,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仍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该项课程学习的唯一评价方式,不重视计算机课程学习中与网络应用或计算机维护相关的内容学习,导致教学失衡;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计算机教学的价值在于学习如何更高效地应用工具,并不在意计算机编程技能的掌握,这使得教与学之间产生了矛盾。

3.大学计算机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巧,能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而目前人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应用的计算机技术不仅仅是进行文件储存、程序安装、发送邮件或者使用网络进行购物那样简单,人们需要对网络信息进行识别、拥有对信息的加工创造能力并且能够解决一般的计算机安全问题和应用困难处理,这就意味着,大学计算机教学应该朝向“实用”发展,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应用能力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意识,才能够凸显出大学计算机教学的作用。从目前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来看,学校有必要对此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二 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关键

1.以计算机发展环境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任何一项知识或技能成为大学公共课的标准之一都是该科目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生活常识,大学计算机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实用能力的目的,也必须从生活常识入手,以计算机发展环境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改革,这就需要学校摒弃以往单一的技术教学甚至拔高形式的计算机语言教学,以学生的实用需要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

2.重视教材到教法的全面改革

教学有效性通过教材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表现出来,目前大学计算机课堂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在于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全面的改革,这也是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之所在。只有教材适合学生、教学目标的指向性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教学重点完全展示出来,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效果才能够展示出来。

3.以科学的教学评价作为改革效果的检测方式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效果提高,而教学效果提高必然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任何科目的教学发展都以此为基本形式,大学计算机教学也是如此,而教学效果是否有所提高,需要通过教学评价进行衡量。大学计算机教学如不改变以往刻板的考级和上机考试的评价方式,那么,课程设置改革和教材教法的改革就很可能是无效的,整个教学改革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使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来检测改革的效果,是该科目教学改革中的又一个关键。

三 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方略

1.重新设置课程

大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不同,日常使用计算机的目的不一样,不同专业的学生未来对计算机的应用可能性也不一样,因此,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就必须重新设置课程。我们根据学校各学院的专业要求,按三个层次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其中,第一层次开设的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层次开设的课程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目前主要有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应用技术这两门课程,分别面向理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开设;第三层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主要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以各学院自行设置为主。然后,针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开展分级教学模式,在新生军训完的第一周进行分级测试,对大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并将理论授课与实验授课分离,实验课除要求上课的学生外,其他学生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对分级测试中获得较高成绩的同学,另开设四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其一进行学习,包括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 图像处理技术和flash 动画设计。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使得对计算机应用需要不同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重心,使整个大学计算机教学的针对性更强。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目前各高校所选择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材是教育部统一编写的,这样的教材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较好的范本,但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仍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学方法是直接作用于课堂,使教学效果提升的教学手段。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计算机专业课堂的内容通常是十分固定的,因此教学方法的发挥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即使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研究作为指导,大多数计算机教师都认为在教学主要内容是“0,1,0,1”这种专业术语组成的课堂中实现“情境教学”或者是“情感教学”是相当困难的。改善枯燥的课堂现状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善教学方法,即使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内容略显枯燥,但是只要从细节上入手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并加以灵活运用,还是能够为“数字课堂”增光添彩的。例如,在基础理论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法,先不打开教材,而是抛给学生一个“某计算机维护人员在工作中遇到麻烦”的情境,以“寻找工作中的问题原因”为教学内容的引入点,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意识到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再进行理论教学,相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较之直接打开书本的教学,会更为积极和认真。也可以设置一些专业的竞赛活动,如对某个程序进行编程比赛等,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竞争使大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也是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铺路。

3.以实践作为主要的教学评价方式

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与实用有关的计算机技术,因此,教学评价也应以实践为主要的方式。计算机实践应不仅限于教室内的上机考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实践方式供学生选择。我在一学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开始,就为学生安排下了实践途径,请学生按照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特长,选择维修计算机、设计网页或者进行编程、设计Powerpoint模板或Word模板的形式,也可以选择协助校内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如参与学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和管理等方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实践。学生在学期末需要提交相关的实践报告并提供实践证明,作为学期末成绩评价的材料。这样的教学评价对学生来说更为公平,也更加灵活,通过实践,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应该是以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环境为基础,从计算机的课程设置入手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以教学评价方法的革新作为测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是促进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施明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展望,2015(10)

[2]刘玉菊.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以丽江师专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第7篇: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字】 软件技术基础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于2009年10月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意见,强调“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加强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教学环境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意见。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简称“软基”)是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课程体系中第二层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也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简称“生工”)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全面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到动手能力的核心课程,是将来生工学生进行硬件类接口程序开发的基础。该课程包含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及算法、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工程等内容,目标是在生工专业中打造其软件能力的核心地位,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能力。传统的“软基”教学,由于其涵盖内容广,课程抽象,学生感觉非常难学,教师同样也感觉难教。很多学生在学完“软基”课程后,并不知道应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何处的情况非常常见。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软基”课程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目前,各大院校都在探索有关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我校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仔细研究生工专业的特点和对计算机的特殊需求及依赖性,前瞻生工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医药卫生工作实践,考虑解决各种医药实践问题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模块,提出针对我校生工专业学生“软基”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并付诸实践,构建具有医药院校特点的“软基”课程体系。力求摸索出一条适合医药类院校生工专业特点的、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的教学模式,使生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医学领域软件开发和硬件控制中去。

实际上,医药类院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医药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多数是理科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备掌握计算机基本程序设计的数学、算法基础。同时,医药类学生将来要面临大量医学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但医药类学生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相对比较薄弱,这给“软基”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困难,计算机技术侧重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将问题算法化、逻辑化、数字化,这些都需要比较厚重的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比理工类院校学生低,如何在课程建设中体现能力培养,提高应用型技能,是符合我院办学理念和专业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因此,学好“软基”课程,可以对前面学过的计算机课程起到很好的总结作用,也可以为后续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分析,围绕培养生工学生的软件设计及应用能力,开展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延伸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提高生工专业毕业生要求的核心竞争力,兼顾教育部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要求,我们对“软基”课程教学及实践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1、理论教学,夯实基础

我校“软基”课程共50学时,但内容覆盖到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知识。如何在学时少,涵盖门类多的情况下,兼顾统筹,注重“软基”各章内在联系和各章对于学生形成综合研发能力的作用,以此为侧重点进行教学。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才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只有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后续知识。课堂教学,从简单到复杂,在各个学习情境中选择递进层次性的学习内容,融合“知识+技能+素质”三维度能力要求。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平时学习和实践考核过程中,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主动查找资料,互相学习,协作完成课程设计。

2、实践教学,提升能力

鉴于国内外大学教育模式的差异,国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没有更多的可比性,我们始终关注国内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软基”课程教学方式的开展和改革。当前,“软基”课程涉及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编程等方面知识,内容覆盖面广,各知识模块因为其相对独立性,导致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以打造学生能力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软基”课程的每一部分都会对学生软件研发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有重点的讲授课程,以“精讲多练”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加大实验力度,增加大作业内容和广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互相帮助,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同时,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在练习中提高。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充分糅合然后提升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是检验这门课程是否讲好的试金石。如何打破各章知识体系的边界,培养学生综合的系统开发能力,是“软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利用实验教学,在验证课堂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优化程序,配合理论教学夯实基础。

3、课程设计,整合知识

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完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部分的课程后,学生完成不同的课程设计。数据结构部分,学生随机抽取不同的作业,在一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数据库部分,由学生自由分组(每组人数少于5人),再随机抽取数据库设计题目的基础上协作完成。

通过面向某一具体应用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应用的设计,加深学生对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题目的编制将配合ACM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和“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着重提升学生数据结构模块的算法设计能力;数据库应用设计部分,配合具体应用,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掌握知识。通过程序的编写,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程序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网络平台,加深交流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课程教案、电子教案全部上网,教学录像上网,使得学生能够随时“温故而知新”。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知识重点、难点给出多媒体演示;通过网络布置课后作业、习题、提交作业;通过网络,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学习。

5、通过考核,检验教学

我校“软基”课程,学生最后考核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平时的作业成绩、学生课程设计的成绩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各部分的比重为10%、30%、60%。为客观的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果,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建立“软基”题库。传统的笔试考试由教师命题组卷,试题缺少客观性。建立并完善题库,通过题库系统随机组卷,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期末大作业由以往的教师命题,学生在考试中随堂作答的方式,改成对数据结构和数据库两部分作业程序的编写。课程的考核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情况,使学生能学用结合。

6、知识延伸,开拓学识

由于“软基”课程学时少,内容覆盖广,作为课堂知识的有效延伸,开设C++程序设计、程序算法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等选修课辅助课堂教学;和校内有关部门及教研室合作开发项目,在实训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以第二课堂教学和开放实验室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加省级计算机大学生比赛,如ACM竞赛和“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等,通过与其他学校学生的交流,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督促学生学习。

7、开设“计算机软件综合实践”课程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涵盖计算机多门课程,为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程序开发过程,掌握程序设计技巧,应用所学知识开发应用程序,近年我校新增“计算机软件综合实践”课程。通过该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专业领域内的软件应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软件设计或专题研究,独立完成一定的设计任务,学会软件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步骤,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立进行软件系统设计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改变了“软基”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基本要求》中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的“加强实践环节的要求与考核,加强研究型学习、自主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使我校生工专业的“软件技术基础”教学更加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多名学生在ACM程序设计大赛和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良好名次。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第8篇: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预科教育;教学改革;VB课程

作者简介:徐毅(1975-),男,辽宁大连人,大连民族学院理学院,讲师;田春燕(1978-),女,吉林延吉人,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民族学院教改精品课项目“Java语言程序设计”、大连民族学院教精品实验课改项目“Java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于android的英语学习软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27-0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国家为边远落后地区培养人才而采取的特殊有效措施,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通过预科教育,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少数民族学生在高中时期文化基础薄弱的不足,而且能够扩展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使他们尽快成为优秀的、合格的大学新生。[2]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及继续深造所必需掌握的重要技能,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预科阶段使预科学生提前接受计算机方面的教育。[3]为此大连民族学院从2006年开始,对预科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Access、Word、Excel等。但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相当一部分学生(包括偏远地区)在初、高中阶段就开始接触和使用计算机,对于Access、Word、Excel等并不陌生,因此在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很难有兴趣继续学习这方面知识,因此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大连民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预科生中大约有80%进入大学后会选择理工科专业继续学习,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但从目前教学效果来看,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鉴于上述原因,我校针对预科生开设了“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下简称VB),主要讲授VB语言的相关内容。开设这门课主要考虑到如下因素:第一,通过VB语言的实践练习,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编写简单的软件程序或者小项目来培养和锻炼预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第二,大部分预科生在进入大学后都要学习C语言,程序语言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因此学习VB可以为预科生大学的C语言学习奠定基础;而且相比C语言,VB语言具有简单易学,容易开发出图形界面程序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预科VB教学的改革

1.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

VB课程内容是预科学生学好VB课的关键,考虑到目前预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兴趣,将VB课程的重点主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因此笔者预科VB课程内容及课程培养的目标如图1所示。总体来说,笔者的VB课程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VB理论课、VB课内上机实验、简单数据库程序的实现及数据库综合系统的实现。

(1)VB理论课。这部分主要讲授VB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Windows编程环境下的事件驱动模型、VB编程的基本步骤、VB语言的基本语法、VB窗体及常用基本控件的使用等。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基本了解VB的理论基础,初步掌握VB编程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的VB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2)VB课内上机实验。这部分内容和VB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的,每节理论课都对应着一节上机课。在上机课时,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简单试验任务,结合理论课讲解的相关知识,独立完成代码的编写,教师在上机试验过程中加以辅导,通过上机实验课,目的是加强学生对VB理论的掌握及提高相应的编程能力。

(3)简单数据库程序的实现。因为预科生在学习VB语言的同时,还同时在学习Access的相关课程,因此笔者设置简单数据库程序的实现这个上机任务,内容是给学生一个小的数据库编程任务,例如学生信息管理任务等。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数据库建表、VB界面及功能的实现(主要是数据记录的增加、删除、修改等)。通过这项任务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VB语言和Access的用法和功能,掌握开发一个简单数据库程序需要的流程和步骤。

(4)数据库综合系统。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以组为单位(4~5人为一组),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数据库项目,系统功能一般包括数据录入、数据删除、数据修改、输出报表、数据检索、出错处理等。学生不仅要完成数据库建表、编码实现等工作,还要对整个项目进行规划、组织和管理,撰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设计报告等文档,通过这些练习,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了解软件的开发过程,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2.培养模式

考虑到预科学生的学习和个人情况,对预科VB课程培养模式也做了较大的改变。具体说来可概括为:分层次、项目模块化教学。

(1)分层次教学。预科学生很多来自于偏远的山区,也有的来自于条件比较好的大城市,因此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相差很大。从以往的教学来看,采用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效果并不好:学习好的学生觉得讲得太慢,没意思;学习不好的同学觉得讲快了,听不懂。如果将学习好的学生和比较差的学生分别授课,从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很容易造成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而且也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层次分组法:先将所有学生分组,每个组一般4到5人,组长由老师指定的一个计算机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上机时,教师一般都会布置上机任务(如建立一个VB窗口界面、实现文件读写等)。学生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问组长,由组长负责整个组的上机任务实现。如果组长不明白,可直接问授课老师。对于简单的数据库项目的实现,主要由小组成员在课下相互讨论,相互协助完成,教师在数据库项目中更多的是起指导作用。

(2)项目模块化教学。项目模块化教学,主要针对VB简单数据库程序的实现和数据库综合系统的,当学生在做简单数据库程序和数据库综合系统时,要保证每个项目内容尽量包括学生所学VB课程的所有知识模块(例如基础语法、用户界面、数据库访问等)。学生要将所学的全部VB知识模块真正掌握了才能实现这些项目,这可有效提高预科学生的VB语言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方式

根据课程的内容及课程培养模式,考试方式如图2所示。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试方式是上机考试,考试的内容是和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类似。这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环境和考试方式。课内上机实验占总成绩的10%,简单数据库项目实现占总成绩的20%,数据库综合系统实现占总成绩的20%。数据库项目占总成绩的比例比较多,这样做一是给部分学生增加压力,因为如果他们不参加数据库项目的考核,计算机成绩就很难及格;同时也是对参加数据库项目学生的鼓励,不仅可以取得更好的期末考试,也更容易通过国家的计算机二级考试。数据库项目的成绩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任课老师根据每个小组项目完成的情况给出一定比例分数,另外是小组成员根据其他人在小组中完成项目所起的作用、工作量等给出的平均分数。

二、教学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实践,大连民族学院预科生的国家计算机二级通过率等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图3为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以来我校预科生国家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从图3可以看到,几年来我校预科生国家计算机二级通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2013年实行的无纸化计算机二级考试,由于这种方式的考试更注重计算机上机的实际能力,因此我校预科学生的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已经超过50%,这说明我校预科生计算机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三、结语

计算机教育是预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信息化时代,预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大学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目前预科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大连民族学院预科部对预科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等做的教学改革,近几年的教学结果表明大连民族学院的预科计算机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预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预科生的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炳丽.造就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金色桥梁”——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1,(1):86-90.

[2]敖俊梅.中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政策的回顾——基于1950年以来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5-8.

第9篇: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之后,通过上机、实验、操作、实习等一系列实践环节,来巩固和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应用所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随着就业形势的新发展,企业对在校大学生的需求定位已经逐步转变为能力主导型。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不再是单纯以学生成绩和各种奖励为主要参考依据,更多的企业将人才需求定位在能力考察上。部分企业甚至将能力因素排在学习成绩因素之前,以学生能力的优劣确定是否录用。这就意味着高校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许多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许多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往往针对性比较强,使用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应该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和改革,进而做到“因地制宜”,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达到资源最优化的效果。

2目前我国计算机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时数上占总学时数很少;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的实践教学环节占较大比例,而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实践性教学比例偏少;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仍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来确定实践教学环节。

(2) 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确

没有相应的学科基础,新教师多,是参照其他学校的教学大纲开设自己的专业课,没有深入研究本校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以及本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使其专业课程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造成其实践教学体系先天性不足。

(3) 课程实验师资不足

学校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规模剧增,致使专业教师和实验指导人员严重不足。在引进教师方面观念陈旧,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引进实践教学教师时,过分强调了学历、职称条件,无形中弱化了对工程经验和技术水平的要求,引进的教师达不到“双师”标准。

(4) 实验教学内容质量不高

师资专业水平不高,使开出的实验内容水平也不高。主要是以验证性和观察性的实验为主,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较少,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几乎没有,主要以满足课程的基本要求为目的,内容更新不够快。

(5) 实验指导和管理落后

计算机专业的实验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为主。但是当前实验内容陈旧,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实验课程的安排随意性很大,不能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实验室管理手段比较落后,采用手工登记和监督,致使实验教学非常忙乱。

(6) 实验设备不足和陈旧

计算机设备需要更新速度快、投入非常大的,与其他学科的实验设备性质差别很大。很多学校的领导和相关部门不能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在实验设备上投入不够,使很多设备落后,数量也不足,根本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4∶1的指标。

(7) 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方法有待完善

高等教育已从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向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化的培养,但目前的成绩评定大多仍停留在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仍以最终的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主要依据,尚未形成科学、综合评定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8) 实习基地较少

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多年来,学院为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做了许多尝试与探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研究并付诸实施。

3.1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改革实践教学,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按照教学计划,学生需完成以实验项目为主的验证型、基础性实验,这种方式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实验教师负责全班学生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为创新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综合型、设计型的实验,以课程项目(如应用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实验、项目训练)设计为实验的主线,以班或小组为单位,指导教师根据不同课程负责全班或若干个小组的指导,着眼于学科的综合实验能力、运用本课程基础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实践一般以项目训练、科研开发、课题研究、系统软件开发等为课题,以课题或项目小组为组织形式,学生自选指导教师和课题,自定实践方案和设计方案,自主实施实践过程。

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作为重点,改革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层次之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界限,面向教师、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及成教等多层次教学;建立多个计算机综合实验室,承担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计算机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吸收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开展创新训练,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学院各研究所也吸收一部分本科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一些应用型项目的研发,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3.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之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

发展式的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特征和规律。计算机学科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是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的。只有根据不同时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紧紧跟踪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大纲、教材,促进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体系的更新,使学生学到当前主流技术,才能够真正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造就掌握和熟练应用计算机的各类人才。

(2) 建立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多元化创新平台

① 由软硬件及其网络构成的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

② 由网络课件、视频录像、试题库、实验平台、优秀作业、电子教材等构成多媒体数字资源,还包括教师队伍、实验人员及行政人员等;

③ 在“平台”和“资源”上开展设计、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答疑、提交报告、测评等教学活动。

(3) 加强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

① 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实践教学网络资源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毕业设计教学大纲)、各种实践教学指导书、电子教案、教学日历、试题库、教学辅导资料、相关软件及资料下载等。

② 实现实践中心信息化管理

实践中心信息化管理内容有:实践教学资源、网络化实践教学管理、在线考试系统、在线提交实验报告、网上实践教学辅导、网上论坛、相关实践教学文件下载等。通过中心的信息化系统,可以把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教学信息的、学生信息的反馈都融合在信息系统中。具体来说,实践中心信息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机房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

实施在线作业与考试,提供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平台。

开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建设实践教学资源网站,创造良好的环境。

(4) 提出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层次”,构建立体化的分类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①“学科专业”分为四大类:理工类,经济/管理/医学类,人文/外语类,计算机类;

②“知识结构”分为四个模块: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

③“培养层次”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

对“知识点、技能点”也进行分层:

①“知识点”分三层:基础内容,专项应用内容,综合应用内容;

②“技能点”分三层:基本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

(5) 完善实践教学中心实验室软、硬件建设

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投入资金,改造网络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程序设计语言等实验室。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6) 全面开放实验室

学生可以随时申请进入实验室进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题目及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软硬件开发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中心面向全社会提供开放服务。

(7) 紧密联系实际,建立多元化的实习和IT技能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强化与企业的联系,不断加强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采用企业化实训案例,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把实习基地的建设当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将案例内容和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通过企业化实训案例,学生不但能把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在案例中串接起来,融会贯通,还能在案例营造出的企业真实环境中,实际体验和了解IT项目的整个流程,从而积累项目经验并培养行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

(8) 实施多层次人才和特色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上,加强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实践结合,不断充实、改革教学内容,比如对开源代码的教学与应用,更新实习、课程设计内容和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开放性、设计性、个性化的实验和实践项目,并且实行“优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多层次人才和特色人才的培养。

4实施效果

我院从2003年开始实施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先后购进新的仪器设备1800多台次,设备总额一千多万元。相继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房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线作业与考试系统、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研究型课程学习――校园网支持系统、网络远程教学平台等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了机房的开放式智能化管理,实现了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于2006年建立了学生创新实验室,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和导师制。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多元化的IT技能实训基地,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下,我院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本科期间就有学生在软考中顺利通过系统分析师考试,有学生出版专著,在湖南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大赛、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项竞赛中,我院均取得优良成绩。

参考文献:

[1] 卢晓勇,揭敏,刘晓强.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J]. 中国高教研究,2007(4):81-82.

[2] 辛明军,吴悦.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