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带来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留白
一、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1)激发学习动力。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恰当地设计留白是达到此目的的一条较为便捷的途径。一方面,学生对教师提供的留白有着深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向往,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其心理上一种悬念,进而以自身全部的心理能量参与其中。这就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凝聚在一起,协同运作,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启迪学生智慧。在教学中,教师是不能直接传授、更无法代替学生智能操作的,学生也不可能光靠吸收他人思考的结果而学会思考,必须在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中、自己的亲手练习中,完成思考和熟练动作的全过程,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使智力和技能得以发展。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 而留白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自学和运用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并运用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提高审美能力。留白本就是书画艺术的表现手法,目的就是增强作品的美感,而教学留白又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就必然带有审美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留白,使课堂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有急有缓、跌宕起伏、妙趣横生,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跃而又和谐的美感,淡化了教育的痕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的教育,体会到思维劳动这种“智慧的体操”的乐趣。
二、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留白,是传统绘画的一种极高境界,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如同绘画,也需要“留白”。这里的“留白”是对教师的要求。语文教师哪怕考虑得再周密,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应该面面俱到,要努力为学生“留白”,留什么,主要有以下方面:
(1)留内容。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语文课堂时间有限,在语文教师的主导下只能解决一些语文核心问题,更多知识内容,要学生自己解决。作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留下一些“自耕地”,让他们用思考为犁,自我播种,自我收获。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是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2)留问题。即便是课堂上要解决的核心内容,作为高明的语文教师,也要努力地把问题留给学生。教师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问题的答案与结论还是要由学生来下。只有把问题留给学生,才能唤起学生沉睡的思考意识,使学生的思考力得以培养与发展。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不看课文,自己独立思考,想出办法反驳楚王的问题,从而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晏子的反驳技巧,也同时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
(3)留空间。留些什么空间呢,如想象的空间、质疑的空间、选择的空间、探究的空间、表达的空间、静思默想的空间、妙笔生花的空间、拓展延伸的空间等。留空间,实际上是留机会,让学生展示才情,培养能力,增长智慧。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我们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
(4)留时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或用于思考,或用于消化的时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5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
(5)留心理空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留白”是必要的,这样的“留”,带来的是学生的勤奋与智慧,带来的是语文学习丰盈、立体、充实。当然,其中的“留”也是大有讲究的。简单来说,“留”要“留”得恰到好处,“留”要“留”得适度。
关键词 课堂评价 提高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31-02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既是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又是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尚未形成,他们非常看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可以说,教师的评价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及思想情感的发展。好的评价是一团火,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温暖学生的情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反之,评价如不到位,则可能恰似一盆冷水、一块冰,会“扑灭”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会“冻结”学生美好的心愿。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语要丰富
评价语的丰富性,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多样的语言。应该让“过程长一点儿,让兴趣多一点儿,让形式活一点儿”。就拿读课文来讲,教师的评价语言如果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召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了朗读。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有人说,语言可以通往心灵的海洋,如果你只是注入屈指可数的文字或者单一机械的几句话,是远远不能使学生心灵波涛澎湃的。所以,教师本身就应该拥有语言之河,并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才能提供鲜活的灵动的语言之水,不断涌入学生心海,汇聚成浩瀚之洋。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雪儿》一课时的随机点评:
师:读两遍课文,然后告诉老师雪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
生:在“我”寂寞的时候,雪儿来到了“我”的身边。
师:你能读出作者的寂寞,这就叫会读书。你们也能像他一样读出作者的心情吗?
生1读,师评:音色美,读得更美。
生2读,师评:感情真挚,读得很动情。
生3读,师评:你的心已经随着“我”和雪儿一起飞向蓝天。
……
流水淌过无痕,教师评价语应该就是美妙的“地下长河”,你看不到,却能明明白白地感觉到。细细品味,经他们的语言之河流过后,学生的心中荡漾着感情的涟漪,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留给我们的,是师生交流时感情的融洽,自信的洋溢,智慧的点燃,趣味的激发。有效的课堂评价使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延伸着长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语要准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凸显在教师是否具有以约守博、以简驭丰的课堂评价语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既要准确得体,又要启迪心智。例如:“你读得很认真,读时也融入了感情,如果……会有更好的效果。”“今天你的表现可真棒,已经举手发言了好几次,而且一次比一次进步,不过回答前要听清楚问题,行吗?”“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了不起了。”有位老师执教《我叫神州号》时,课堂上老师的评价语可谓热情洋溢。当学生结结巴巴读完第一段时,教师随即表扬:“你读得真好!”他真的读得好吗?好在哪里?难道“结巴读书”就可以说好了吗?那这样的要求也太低了,叫一年级的孩子如何不误解!缺乏准确的教学评价语就像地摊上的盗版书――卖得廉价。而且在课堂上,教师也只是把它事先制成,然后随意地抛给孩子。试问:这样的评价语如何的增加课堂评价的厚度,又如何挖掘语文课堂的深度!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语要灵活
在评价时,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对于人和人的交流来看,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交流,往往不是直接的说明,而是给予一种感受的空间,留一点点让人去回味去揣摩。名师们深谙此道。他们的评价语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时而旁敲侧击,时而直接追问,时而流露同感,时而幽默诙谐。他们的评价语机智多变,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感,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并恰到好处地与体态语相结合,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地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地赞语,如此声情并茂,传递的是一种情绪,交流的是一种感情。充满灵动与智慧的评价语,如何能让学生不爱它。而这点,对于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也并不是难以企及的。我上《桂林山水》时,一位学生正在朗读《桂林山水》中最后一段描写桂林的山水之美的那段话。
生:(读得情真意切,很有感情)贴在黑板上的教学挂图突然掉了下来。
师:你把桂林山水中的文字都读活了,读得真美,连这幅画都自愧不如,我把自己画的这幅画送给你吧。
四、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语要真诚
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我们的课文是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人的情与意,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因此,语文课呼唤教师评价发自内心,投入真情。真诚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有力的大拇指,即使“无声”,也会带来“胜有声“的效果。只有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发自肺腑,才能动人心魄,远离虚伪与做作,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教学《海底世界》时,我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我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你再读一次,把它们都引回来吧。”
“――你在读这段的时候,“风”字和“呵”字不高兴了,因为你把它们的名字读错了,赶快纠正过来吧。”
一、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当你走进音乐课堂,感受到的始终是轻松活跃、生动有趣的气氛。音乐教师把游戏引入了课堂,以最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直观形象手段,把孩子们吸引到了富有魅力的音乐世界。如一位老师的体态律动课,融音乐、舞蹈和表演为一体,用充满生命律动的体态动作来表现音的高低、音符的长短、音乐的速度力度以及乐曲的情绪等等,(这里举一个表现音的高低的最简单的例子:孩子们边唱曲谱,边用手势动作划出各音的不同高度。)使学生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去感受和表现音乐。再如:在节奏训练中,方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他们尽量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来帮助儿童掌握各种节奏。
又如,在进行低年级听音训练中,音乐教师在挂图上把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画成一只鸟,每只鸟都有一间小房子,听辨单音时,让学生听是哪只鸟要回窝(或出窝)?孩子们全神贯注,眼睛里闪动着智慧的光采,听音训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教学承担着开发学生智力的任务,这些教师正是在这一点上花费了功力。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扎实的知识技能的训练的同时,注意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唱(写)出几个音,然后让几名学生以此为基础,分别配出不同的节奏,编成曲调,最后让大家进行唱和比较,评出编得最好的曲谱。
又如:一位教师用钢琴弹奏一段《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曲调,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为主旋律编配出简单的节奏乐,老师也进行编配,并引导大家评比、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一来,既增加了乐曲的表现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挂出了一幅图:上面是两条栩栩如生的鱼儿在游,教师用钢琴弹奏符合图画意境的乐曲,让学生们随乐曲自由做出鱼儿在游的各种动作,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并培养他们即兴创作的能力。
[关键词]教师 教师自由 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17―03
[作者简介]尹芳,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现代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古代的学校热衷于智慧的传授,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却将知识与智慧相对立,只致力于各种科目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略学生智慧的启发,结果导致死板知识的泛滥以及大量书呆子的出现。现代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启迪人的智慧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而智慧教育所需要的第一资源便是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智慧:基本意蕴
学术界对于教育智慧的界定说法不一。有些学者把教育智慧看作是教师所达到的一种教育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教师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教育激情、个人智慧、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经验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表现为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经验总结能力、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育实践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知识类型――实践知识;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就是教师所拥有的各种智慧的集合体,主要体现为在教育知识的整体认知和把握过程中所形成的知性智慧,在探索规律的理论思考中所形成的理性智慧,在个人实践和教育反思中所形成的实践智慧以及基于教育责任感、对学生的关爱、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情感智慧;还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对个人教育生活进行反思后而获得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我们无需刻意地为教育智慧寻找一个确定的、统一的概念解释,因为教育智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作为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以是教师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或者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也可以表现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技艺。概括而言,教师教育智慧主要有以下特点:(1)个体性,教育智慧是属于教师个体的,它充分展现了每一位教师独特的、充满个性化色彩的教育风格。(2)生成性,教育智慧无法直接传授,而是需要教师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与生成,进而建构起对教育世界的独到见解。(3)创造性,教育情境的多变性、教育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性都要求教师能够具备创造性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4)情境性,智慧型教师必须随着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认识、策略等,从而引导整个教学流程顺利进行。(5)情感性,积极的教育情感为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对学生的热情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真情投入,教师的教育智慧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维持下去。
二、教师自由:教育智慧产生的必要条件
正如自由主义哲学家哈耶克所说,人们的各种经验都是自由获得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新的知识出现以及人类认识的进步。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也一定占有和享受着自由的心灵和环境。然而在历史上,关于“什么是自由”,学者也有着各自的理解和评价,不同语境中的自由赋予了教育智慧不同的内涵和意义。追求智慧的教师需要采取一种理性的态度,建构起自由与教育智慧的逻辑关系,并从中去体验教育职业的幸福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教师教育智慧
17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人通过理性能力认识自然的必然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之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明确指出,人类的自由应当建立在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一个人越是有理性,他的思想和行为也就越自由。因此,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应建立在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思考和把握基础之上。
1 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现代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世间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想,同时还告诉我们该怎样存在。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智慧的领悟。由于长期受西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强调模式化和标准化,按部就班是课堂教学的常规做法,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程序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过程,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被扼杀,教师的理论视野和教学智慧被束缚。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使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改观,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确立也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得到了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仍然限制着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僵化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而阻碍了其教育智慧的生成。
理解产生智慧,对教育教学真谛的理解是教师教育智慧产生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精神交流和对话,教育过程不仅要进行文化的保存与传递,同时还要培养具有创造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人;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是有双重性特征的,它既有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一面,又有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生成性的一面,教师需要辩证统一地认识教育教学的意义、程序和规律特点,进而重构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
2 科学整合教师的角色。多元化的社会期望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要求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还需要扮演终身学习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学生健康心灵的培育者,学生模仿的榜样以及学生的朋友。这些角色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理想状态和角色行为的向往,是对教师应该如何的期待。角色观念明确的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能有效协调自我角色期望与对他人的角色期待,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能真切体验到自尊、自强和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能与学生和睦相处,共享共创。而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不同的教育环境、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认知水平使不同教师对教师角色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表现出多样化的角色行为,不少教师还因为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问题而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育智慧因此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此看来,充分理解教师的理想角色,科学定位自身角色是成为智慧型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应树立理性的角色意识,用理想的教师角色约束自己,深刻认识不同角色的内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角色技能,将多重角色有机整合,从而在成功扮演相应角色的经历中不断提升
个人素养和智慧。
(二)实践论意义上的自由与教师的教育智慧
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由的动物,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实现自己的自由。人类所追求的真正自由正是“实践的自由”。站在实践论的角度,教师的自由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由的、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这种自由实践使教师成为自己职业的主人,并且在创造精神生命的工作中感受快乐、传递快乐,教师个人的生命意义得以释放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在自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生成、提升和完善。
1 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做“搬运工”的工作,常常打着借鉴的名义,把标准化、固定化的教学方案或者别人已有的教学设计原封不动地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中,教学过程中喜欢人为地控制或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追求标准答案和共同目标的达成。这种机械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也曲解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本质和教师的教学自由。
现象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范梅南教授曾指出:“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实践反思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源泉和基础。智慧型的教师往往拥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他不仅懂得占有是什么的知识,更注重通过思考为什么、怎么办等深层次、理性的问题以挖掘隐藏在教育事实背后的原理或本质。作为一种理性智慧,教师的反思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反思的内容应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教育观念、教学过程、教育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审视和分析,对其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反复琢磨,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教师的实践反思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总结或回顾,而是教师与教育情境之间展开的一种对话,它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和心态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自我追问或与他人对话,不断完善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将个人教育经验理性化,进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2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教育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预期性因素和突发状况,因此面对动态的、复杂的、多变的教育情境,教师需要具有洞悉他人内心世界的聪慧心灵,具备较好的分寸、尺度感和道德直觉,即教师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机智。可以说,教育教学机智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具有教育教学机智的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问题意识,能及时捕捉到教学情境中的信息变化和问题性事件,快速敏捷地做出教育判断,并能果断地采取恰到好处的教育措施从容有效地将教学引向。
当然,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对教师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探索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进行概括、升华的结果,它要求教师能够透彻领悟教育工作的本质,深入研究教育对象,整体提高专业素养,不断积累并反思教学经验,以满腔的教育热情和丰富的人生智慧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畅谈,用自己淳朴的教育情怀、完整的教育实践、博雅的专业知识和自由的个性品质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教育智慧。
3 正确定位教师的科学研究。教师的工作是直接面向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的,身居一线的便利条件使其最易了解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能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对策的有效性以建构起适合教育情境的教学理论,可以说教师具有开展教育研究的先天优势。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实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当前教师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
教师的研究是直接指向教育实践、意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研究只是一种是手段,并非我们追求的目的。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教育研究工作,摆脱功利化色彩,脚踏实地地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以教育问题为核心展开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研究,并以研究来带动个人教育智慧的提升。学校也要创造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引导教师明确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与价值,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外在强迫或功利性任务对教师的负面影响,本着以研究促发展的理念科学认定和评价教师的教育研究,让教师在自由、和谐、公正的环境下不断提升教育智慧,从而创造性地、高质量地推进教学工作。
自由是智慧之门,教师的教育智慧离不开自由的滋养。只有在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充分地占有和享受属于自己的各种自由,教师才能在“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教育人生境界中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夺目的教育智慧。
注释:
①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2,66
②③张冬玲.教育智慧与教师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④⑥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9,175
⑤邵长春.斯宾诺莎自由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2―133
③李福岩.论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自由观[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⑨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4
⑩刁培萼,吴也显.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从词典意义看,“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细节”理解为形成于特定教学环境中的、构成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我们这里讨论的“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部体现的最小单位,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教学细节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也可能是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漠然处之…… 一枝一叶一世界。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细节,就是透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教学是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细节的,关注细节,将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我们对教学细节的关注源自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忽视教学细节、对教学细节挖掘不深或错误处置等现象。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奠基石,那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无疑就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关注课堂细节,它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化解疑难的转折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个发现、一处质疑、一句插嘴,这些微小的细节,有时竟藏着一个个教学生成点,关注了这些细节,就是捕捉住了课堂动态生成。比如笔者在上《紫藤萝瀑布》时,在体会文章语言时,笔者就问:“同学们,这篇文章语言写得美吗?”很多同学都说很美,但也有一个同学在下面小声嘀咕: “一点都不美!”听到这个不和谐的声音,笔者没有简单地否定他,也没有批评他,反而请他站起来说说他认为不好的理由是什么。刚开始他很紧张,看到笔者一点没有生气的样子,就鼓足勇气说∶“我觉得这篇文章有几处语言是病句,都不通顺,怎么能谈得上美。比如说:‘香气为什么是浅紫色的?’还有‘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请问紫藤萝瀑布为什么会在我心上流过?”我当即意识到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没有急于回答,而是交给学生讨论。 这下全班热闹起来了,学生们各抒己见,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巧妙地利用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创造性地根据教学目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追问,从而引起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思考。最后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总结,自然而然地揭示了语文学科的一个知识点。同时,笔者趁机介绍了通感的修辞方法,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 没有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而是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地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构建一个活跃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大胆创新质疑,这需要我们从关注细节开始,从倾听课堂上的不同声音开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犹如一场及时雨,强有力地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枯的心田得到了滋润,生命的绿洲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有些教学细节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有时连起码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都无法做到。正是对细节的忽略、不重视,才导致了种种不完美。
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智慧。因为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是生成性的,是无法预设的,因此今天的教育需要我们用人性、用智慧去实践,去建构。我们说好的教师,你去听他的课,他都有许多人性的闪光和教育智慧的闪光。而这些智慧都是无法事先预计的,无法规划和硬性执行的,都是在生命相遇过程中、问题的碰撞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非常灵动地闪现出来的细节。教学细节是一个包含着现实的或潜在的师生互动的语言和行为单位,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
比如笔者曾看过上海特级教师于漪上课的一场录像,她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竟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迭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噢,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于老师鼓励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提问与答问学生及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总之,在这一课堂教学事例中,于老师非常自然地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资源融入了课堂教学中,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关注这一隐性资源,以此为契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并通过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可能对这篇课文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在这方面特级教师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此投入更多的精力呢?捕捉课堂的闪光点,这就需要教师带着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和一颗宽容、易感的心,去关注课堂细节,去倾听花开的声音!
一般地,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应该让孩子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这些生成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指向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目标群,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如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时,我用故事引入,然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时,从教室的某处穿来学生轻轻的讨论声:“我妈妈叫我不用对奶奶好。因为妈妈说,我小时侯,奶奶从来没有抱过我……”声音虽小,但引起了我的关注,我马上让其他同学停止了讨论,我问这个学生:“你的话刚才老师都听见了,那现在你是怎么想的,告诉我行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吧,没关系。”学生站起来,犹豫了会儿说:“因为我妈妈跟我奶奶吵过架,有时我替奶奶做些事,妈妈就会骂我。”“其实他奶奶对他挺好的。”马上有同学插上话来。我又问:“那你想对你奶奶好吗?”该生点点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并没有马上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对全班同学说:“其实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呢?你们能帮帮他吗?”于是,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把奶奶对你的好经常讲给妈妈听;有的说找外婆帮忙,让外婆从老人的角度说说晚辈不孝敬他们的感受,让妈妈明白……这样一来,使得全班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虽然“怎样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这并不是我预设的目标,但这正是学生的课堂动态生成的目标, 于是笔者及时地调整了教学目标。我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而这种生成资源又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在教学中及时抓住学生获得的真实感受,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二、对话──生成教学流程的“变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习惯把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作为一件正常的事。特别是公开课上,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学目标,把整堂课预设得满满的,生怕一不小心出现的“节外生枝”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出尽洋相,所以根本没时间去关注学生非同寻常的另类表现,导致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指定的路线,走入设定的圈套。且不知,学生课堂的“节外生枝”正是他们真实情感地流露,内心世界最迫切的需要。作为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育机智中生成,这样教学的流程就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一位老师在上《校外探路》这一课时,结果学生在考察交通路线的过程中却惊异地发现,在学校附近一条200米左右长的街道上,竟开了17家发廊。“这么多发廊都是什么时候开张的?为什么都选择在这条街道上开店?他们的生意是不是很好?”,对此,这位老师并未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置之不理或轻描淡写地议一议,而是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没料到,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丝毫没有觉得这是教材以外的“附加题”,他们从中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和收获。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更是生成的,所以我们的预设要凸显开放性,要留有发展的空间。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促成生成,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试想,假如我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三、对话──生成教学内容的“扩充”
【关键词】评价艺术 激励 幽默 概括 导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47
“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海涅。由此可见语言的作用是多么强大,它会让人们的生活发生意想不到变化。在新课程理念中,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极为重要。比彻说过:“思想是花,语言是绽开的蕾,而行动是结出的果”。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的点评可能会影响学生今后行为。
因此,教师对课堂评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课堂中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精彩评价语言,实是教师深厚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怎样提高自身课堂评价语言的品位和水准呢?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评价有激励性
激励的语言能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能改善师生关系,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带来的“紧张,恐惧”的心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啬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
有一次我在上课时,抽一位学生朗读,这位学生读得不太好,有的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这位同学脸都红了,他以为我要批评他。等他读完,我不但没有批他,还表扬他,说“你比上一次进步多了,再努力一下,就能和我们班最好的同学陈思宇差不多了。”从此以后他信心十足,朗读有很大进步。
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心剂,推动着他们向前。我们的评价中尽可能地多激励孩子,尽量少一些批评,这对于后进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尤为重要,激励性的评价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评价要有幽默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明确地给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所以教师的评价也不可缺少幽默风趣的语言,它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解除尴尬的气氛;课堂中的幽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在课堂中师生能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
有一次在上公开课时,有一个学生把鲁肃读成了鲁迅,我没有指责他,我把鲁肃和鲁迅板书出来,指着说:“这个是鲁迅,这个是鲁肃,是鲁迅的哥哥。”顿时课堂里一片笑声,这个学生也开心地笑了。这样巧妙有趣的评价是根据教学进程随机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气。生活处处是学问,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幽默的语言会无处不在。
三、评价要有概括性
在教学中,概括性的评价语言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归纳学习方法,掌握知识要点。我教学书信的时候,问:“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写信呢?”学生说:“我给好久不见的亲人写信。”我点评:表达思念之情。学生说:“我心里不愉快的时候给我的朋友写信。”我点评:“倾述自己的烦恼。”学生说:“我在遇到快乐事情的时候给好朋友写信。”我点评:“跟别人分享快乐。”学生说:“在过新年的时候,我给亲人写信。”我点评:“节日的祝福。”这些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有帮助,让他们愿意去写真实的东西。因此,概括性评价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评价要有导向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交化催生智慧团队
法国的将军及政治家夏尔·戴高乐曾如此评价一名军事将领的价值:“下属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谁在发号施令。”然而,这一情形在众多企业中已大不同。现在每个领导者都不得不承认在组织追求其目标的途中,员工实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此人力资源的发展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并已作为组织发展的新战略、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劳动力市场正在出现四大新动态。
首先,伴随社交在工作场所的兴起,雇主可以捕捉到大量关于员工行为、生产率等方面的数据,并通过组织和分析这些数据,提高个人、团队和业务绩效。
第二,当雇主积极使用大数据和分析技术的时候,分析技术为组织创造了一种竞争优势,同时,巨大的数据源也改变着人力资源专业的本质,现在人力资源负责人可以基于量化的洞见应对劳动力方面的挑战。
第三,在移动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当下,互联互通变得更加容易,社区可以更快地形成,企业的决策时间也可相应缩短。
第四,独立劳动者的大量涌现,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谋职业,且随着人力资本成为持续经济价值的主要来源,雇主们正在寻找更好的方式,与独立和非传统劳动者进行合作。同时,雇主也在建立自己的人才网络,以更快地填补人才缺口,通过建设一支可调节的员工队伍实现成本节约,通过定期引进新的知识和新鲜的想法来提高其创新能力。这种劳动力队伍的变化也将给企业组织的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当前新的经济和用工环境下,愈来愈多的企业已经注意到自身需要结合四大市场新动态,更加深入地检视当前的“工作方式”,构建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开始寻找能经由人力洞察、人力行为与劳动力解决方案驾驭大数据与分析的力量,并结合社交与移动技术,将人力与员工团结起来,进行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工作以推动业务的方式,而这正是IBM提出的“智慧团队”的概念。
商务社交化是智慧团队的一个重要表现。社交媒体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方式。伴随社交媒体的深入应用,它所带来的改变也逐渐渗透到商务领域。企业需要建立和分享专业知识以保持竞争优势,需要关注产品口碑和客户体验对企业的重要意义,还要满足个人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全天候移动连通的需求。
社交商务已经从一种新兴理念转变为企业普遍采用的基础平台。IBM社交商务解决方案汇集了构筑智慧团队、提供卓越客户服务所需的技术与服务能力,并充分发挥IBM社交商务平台社交网络、社交分析、社交内容与社交融合的市场领先优势,让企业凭借社交技术带来的竞争优势引领发展,为所在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根据IBMKenexa研究院的研究报告,企业中85%的知识传递是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这些非正式的途径包括在吃饭、喝茶中的聊天,而不是大家坐在课堂里正襟危坐地听老师讲课。社交体现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3C”,Connection(连接),Collaboration(合作)和Communication(沟通),这种方式最终体现在员工的学习效果中。
社交商务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及时发现员工真正的想法。社交的重要作用在于给分析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如果公司采用正式调查或是谈话的方式,很多人不一定会说真话,而且调查通常是半年到一年才做一次,很难掌握员工实时的状态。而通过社交工具的应用,公司可以通过实时数据统计分析每个员工的反馈,了解员工是否对公司的策略或是产品满意,还原员工真正的想法。
非结构化数据分析解决选用育留问题
【关键词】妙用;导言;设计; 兴趣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明确指出了注意的重要性。注意又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来源于兴趣(被吸引),而有意注意则来源于动机(认为 其重要、有用)。如何将动机、兴趣、注意这六个字落实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导言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那就象一部优秀的电影,一般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其目的在于能够把刚刚入场的观众迅即带入充满艺术魅力的殿堂,而历史教学中精彩的导言,可以达到异曲同功的作用。那么怎样开好场呢?关键是兴趣。它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为此,导言必须寓意深刻、恰到好处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言平淡、刻板,无疑是一付“催眠剂”,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和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 我认为设计导言没有固定模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选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行了。
新课的导入能做到讲究技巧,富有艺术性,则犹如说书中的开讲,虽寥寥数语,但掷地有声,先声夺人;或似评弹中的开篇,虽闲中着色,但鞭僻入里、引人入胜;也象电影中的序幕,虽短小精悍,但别开生面、扣人心弦。新课导入的技巧,确实大有研究。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历史课导入技巧的问题。
1音乐视频资料进行导入
学生喜欢看电视,在上课前三分钟,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再现当时历史画面,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历史的兴趣。如:在讲《》时,我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播放电视连续剧《》中离开根据地的片段,同步播放刀郎歌曲《十送》。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十送》,看到的是离开根据地的影片,“十送”,送去干什么?在根据地待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来看根据地呢?根据地到底发生了什么?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2利用国家时事政策话题进行导入
利用国家时事政策话题导入新课,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如在讲《》这一节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放映播放日本扣押中国渔船视频话题,看完视频后我问: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象视频是什么事件?学生齐声回答:“日本扣押中国渔船事件”。日本扣押中国渔船事件,人们都在担心中日战争会不会由此爆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19世纪末。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又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就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他们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由此导新课,极大的深深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兴趣,启发思维的关键所在,只有设计得当,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教学的目的才能如期达到。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的导入课中,要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我认为历史课导入种类很多,教学内容一课一样,学生情况一班一样,教学习惯一人一样,课堂导言也随机应变。因此,只要我们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节课的导言,善于学习和研究,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导言应有的作用,在很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在瞬息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提高课堂的兴奋程度,打破课堂沉闷、呆板的局面,使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荀子《解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