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第二课堂考核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

第1篇: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such as the teaching is disjointed with practice, the teaching is disjointed with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the status of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issues is weak. The

"three incorporation" training mode of incorporating professional skill courses with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corporating public basic course with the second classroom, incorpor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s with professional guidance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三结合”培养模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employability training;"three incorporation"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202-02

0 引言

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与在工作中进一步晋升发展的能力,获得工作、保持工作、晋升发展属于就业能力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单位,重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其重点工作之一,也是社会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参考值。

高职院校办学之初与本科院校有着本质区别,理论上高职院校更应重视学生技能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标准与本科院校有一定区别。高职院校如何帮助毕业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与帮助学生在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是一个需要专门思考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教学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薄弱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大概可分为两类,技能性专业与非技能性专业,这里所谓的技能性专业是指具有行业特色的、需要具体掌握一门手艺技术的有对应工种的专业,比如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主要培养铁道信号工人的专业、铁道机车车辆主要培养的是火车或者地铁司机,这类专业针对性、技术性特别强,一般具有行业特色;非技能性专业一般比较大众化,技术性要求不强,比如经济贸易物流营销等专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技术性不强不代表其专业不鲜明,各专业都有其明显的专业特色。高职院校中两种不同类型的专业其教学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不大相同,技能性专业脱节表现为学校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引进企业最新的技术水平,学校实训室硬件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学生学到的技术到企业显得落后陈旧,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非技能性企业的脱节表现为教学内容与本科院校区别不大,充其量是把本科院校教材再做进一步简化,实训环节不够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方面技能训练偏少。当然也存在部分与企业现状相脱节现象,但由于其技术性不强,要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其与企业相脱节矛盾并不是特别凸显。

1.2 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脱节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成体系 综合素质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表现为人文素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人际交往、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一般仅用公共课课程来帮助学生提升某些方面的综合素质,如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等课程,同时开设一些艺术影视鉴赏类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自己政治人文素养等,其他的均交给第二课堂,但第二课堂具有随机性,开展的各项活动虽有一定意义,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体系,过于杂乱。所谓不成体系并不是要求各院校开展活动相同,是指第二课堂开展起码要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要求有一个总的指导体系,比如依据爱岗敬业、人际交往、管理能力提升、团队精神等为指导体系,不同时间段开展不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过程。在第二课堂指导系统化同时,如果能与课程相结合,先授以一定的理论知识(课时不一定多,也不一定贯彻整个学期),再具体相应的第二课堂,可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为全面与科学。

1.3 职业指导课程地位薄弱导致学生就业观念不能及时更新 目前,我国各大学包括各职业院校都开始了职业指导课程,但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与本科并无区别,课程内容大众化,也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开始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不具有专业指导性;其次职业指导课程课时偏短,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修养与就业指导大多各10个学时,有的16个学时,不足以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指导;最后,职业指导课程师资欠缺,大多为辅导员在兼课,很少有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教学与研究,也很少有高校设立专门的教学机构来主抓这门课程,职业指导课虽属于公共课,但并没有得到和其他公共课一样的待遇。归根结底在于高职院对于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不重视,这些不重视也导致职业指导课程发挥不了他应有作用,对学生职业指导意义不大,学生也不重视,学生就业观念不是从职业指导课程中来,大多数还是从网络、家人、同学处得来,就业观念不能及时更新。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三结合”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2.1 专业技能课程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课程是指学习本专业主要知识的核心课程,对于技能性与非技能性专业而言,其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有所不同。技能性专业在更新教学内容、更新实训室建设同时,可能更适合走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所谓校企合作一方面包括学生要到先进企业具体技术岗位进行实习与实际技能性训练,另一方面包括教师也要到企业进行训练,企业也要派讲师到学校授课,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来。非技能性专业学生可能更适合于散放式实习,学生可自己找不同单位实习,不需要大批量进统一企业实习,因为同一企业往往一下子安排不了那么多学生到他们真正需要学习的岗位上实习,现实中如果大量非技能性专业学生进入同一企业实习,往往被统一安排在某个简单岗位上,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太符合不说,往往被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

2.2 公共基础课程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公共基础课主要是指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而开始的课程,这里可以先把学生综合素质构建一个指导系统,如政治素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按照此开始相应基础课,同时把第二课堂纳入进来,使得课程与第二课堂活动对接,课程的种类可以比现有的增加,但有第二课堂参与的课程课时可以减少,比如4个课时、6个课时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加数量化、科学化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与参与第二课堂情况。

2.3 专业拓展课程与职业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所谓专业拓展课程与职业指导课程相结合,是指把职业指导纳入专业拓展课程之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特点进行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对于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有序规划与科学就业观的树立。

3 高职院校学生“三结合”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实例分析

为检验“三结合”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对检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有效性,本文以A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试点,对会计两个班进行了实验并对其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

3.1 A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介绍 会计专业属于该校老牌专业,建于1941年,但并非该校主打专业,主要面向地方培养人才。该专业主要课程包括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原理与技能、统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培养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人才。

3.2 实验班学生“三结合”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具体运行过程介绍

3.2.1 专业技能课程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实验班学生在重视传统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同时,加大专业实践训练力度,大一开始,每个学期均有至少1-2周的实训,大三学年整个第一学期没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都是大型的综合实训课程。考虑到会计专业特殊性,公司一般不可能一次性招大量会计专业学生进入公司实习,大三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开始分散性的进入各中小企业实习。

3.2.2 公共基础课与第二课堂结合 实验班教学特别重视会计ERP技能大赛,成立了专门的ERP社团,每年在校内组织各种类型的会计技能大赛,在校外也参加了相应的技能大赛,连续三年都获得了省赛一等奖,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同时其他素质课程也与相应活动结合,比如思想道德课程与爱国爱校教育活动结合;体育课程与素质拓展活动结合;毛概马列课程与参观学习革命先烈等活动结合,既丰富完善了教学内容,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3.2.3 专业拓展课程与职业指导相结合 会计专业有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大三的职业指导课程课时加长,内容紧密结合会计专业特点,有公共老师教学部门,也有会计专业老师教学部门,甚至还有部分就业指导课程邀请公司企业专门的会计专业人员过来上课,就业指导课程地位进一步提升,上课老师均有资格参加一系列的教学评优,考核与其他课程考核标准完全相同。

3.3 实验班学生就业能力跟踪调查 该实验班同学毕业后,对其就业能力进行了跟踪调查,两个班104名同学,除了转本学生外,只有1人未找到工作。找到工作的同学专业对口率达到99%。在就业质量方面,实验班同学明显高于以前毕业学生,以前毕业学生一部分人会从事收银等会计技术含量较少工作,实验班无一人从事收银工作,多数人从事审计、财务管理、出纳、会计等工作。同时在针对实验班同学的调查中,就业爱岗精神、团队精神、综合素质等都得到企业的肯定,比之前毕业生的企业满意度调查要高出15%左右。

4 结论

“三结合”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班级中进行了实验,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具体操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三结合”模式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被检验提升与完善。逐渐形成一个操作性强、应用性广、实践效果高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这也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石慧.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第2篇: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测评 考核标准 考核成效

一、概述

21世纪,“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的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1],为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调整培养模式,从传统的教材、教师、课堂的“三中心”教育模式逐步转换至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2]。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河海大学大禹学院自2012年起实施学生综合测评方案。测评每一学年学生在专业学习、社会工作、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为相应年度“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类评奖评优的依据及二年级专业分流、四年级免试研究生推荐的有效参考。

二、综合测评考核标准及流程

综合测评体系蕴含着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它决定着我们为学生树立何种榜样,认同和鼓励何种人才的培养[3-6],对学生行为具有指导作用[7-8]。

1.综合测评考核标准。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学生培养工作的宗旨是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大禹学院的综合测评体系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考核点,社会工作、科技创新、文体公益等为支撑点,致力于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的素质培养[9]。我院综合测评满分100分,其中学业成绩满分75分,综合附加分满分25分。学业成绩的大比重,督促学生在打牢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综合附加分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鼓励,该模块主要测评学生参与竞赛与比赛获奖,参与科学研究与论文、专利发表,掌握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参与社会工作等情况,并依据级别而给予相应赋分。

(1)学科竞赛及其他比赛获奖模块。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长,可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学科竞赛与活动比赛,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乃至于运动会比赛。该模块加分根据国家级、省(部)级、校(院)级的奖项级别及名次梯度予以赋分。同时规定此项最高分不超过7分,以鼓励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不能因为比赛获奖而停滞不前,或者说只专注该方面的发展。

(2)科研参与及成果模块。从国外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计划”到国内清华大学的“学生科技训练计划”,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学校的重视。在人才培养到教学相长的要求下[10],河海大学也为本科生提供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机会与资源,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本硕博联动计划、挑战杯系列赛事等,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理论知识的实践学习。此模块中,按国家级、省(部)级、校(院)级项目梯度赋分,并给予项目负责人双倍的加分,鼓励学生勤思考、用心思考。如果学生有科研成果,如与专利,则额外加分,并鼓励学生发表核心论文,撰写发明专利,达到学以致用,此项总分与竞赛模块相同,最高分不超过7分。

(3)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外语、计算机能力是现今必备的技能,为鼓励学生学好外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外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予以考试合格的同学加分奖励。在外语能力中,设置CET六级425分以上和580分以上两个级别;计算机能力中设置国家级三级和江苏省三级两个级别。此项总分不超过3分。

(4)社会工作及公益活动模块。大禹学院鼓励学生在班级组织、校内学生组织中积极锻炼个人能力。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岗位平台,从班委到院内分团委、学生会、科协、新闻中心、青年志愿者大队等学生组织,岗位数目多达60个。公益事务方面励志于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依据国家级、省(部)级、校(院)级的表彰予以赋分。对于学生获得“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额外予以加分奖励。此项总分不超过8分。

2.综合测评考核流程。大禹学院综合测评在学院总评小组的领导下,经历学生自评和学院审定两阶段。新学年开学初两周内,学生自主向各年级辅导员递交综合测评自评表及相应的证明材料。各年级成立由班长、学习委员、学生代表等人组成的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在经过初审、复审、班级交叉复审的基础上,递交年级综合测评小组,在辅导员、年级班委的再次审核下,确定各位同学的综合附加分,并汇总评定疑惑点,疑惑问题交由院总评领导小组讨论得出最终结论(见下图)。从班级到年级到学院,整个评审过程确保“公正、公平、公开”,做到“透明”和“准确”。

图 综合测评考核流程

三、综合测评考核成效

大禹学院综合测评工作已经历了三年实施期,成效已逐渐展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班级优良学风的打造,如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每一位学子都希望置身于此优良环境,督促自身奋发向上。如今手机、游戏、网络等事物不断引诱着学生,他们虽有一颗“学霸”的心,但缺一份“学霸”的勤。在大禹学院,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告之他们综合评测方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在评奖评优、专业分流、免试研究生推荐等目标下,督促学生自我约束,共同打造优良学风。就大禹学院2013级本科生而言,专业课学生出勤率100%,必修课平均分80分以上人数占总人数的70%。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90%以上,二次通过率累计100%,英语六级一次通过率60%以上。适时的目标,明确的标准有利于班级优良学风的打造。

2.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综合测评激励与引导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外的知识文体拓展、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大禹学院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相当高,在一些学科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中,获得不俗的成绩,例如2014年“第十二届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非理科高等数学竞赛”我院25人获奖,以占全校3%的学生人数,占全校获奖比例的27%;201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我院14人获奖,占全校获奖人数的16%;校级运动会,2013年团体第二,2014年团体第四。

3.助力学生自我认识与成长。一学年一总结,在综合测评的自评环节下,督促学生总结过去一年的成长,反思缺失点,明确后续的努力方向。这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与自我认识,有的学生综合测评20多分、10多分,而有的学生只有1~2分,甚至于0分。在事实面前,靠后的学生将压力转为动力,奋起直追;靠前的学生在自我严格要求下,进一步完善自身。综合测评给了学生一年一次自我认识的机会,督促学生做有准备的人,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而非等到毕业就业时才审视自我。

综合测评在学生评奖评优、专业分流、免试研究生推荐等方面的合理运用,激励和引导着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重视个体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四、综合测评体系在实施中显露的问题思考

1.分值的准确性。分值的准确性是公平的直接表现,它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分值的优化:每一加分项分值的大小是否优化,每一模块的总分值是否优化;②奖项级别的认定:一般而言奖项级别是根据证书落款确定的,而现今某些比赛是相关协会举办的,抬头是全国某比赛,落款是中国某协会,给评定带来一定的困扰;③团体奖项的认定:专利、论文可以按照排名的先后顺序,而团体比赛获奖排名常按姓氏笔画排序,那总分除以总人数是否又合理呢?分值的准确性需要细心的推敲并经实践的验证才能得到相对正确的结果。

2.减分项存在的必要性。综合测评着重衡量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考虑的是学生的优点,强化的是学生的优点,那对于学生违纪违规等现象是否给予减分呢?此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警惕心,订立警戒线,例如大学生考试作弊、夜不归宿等问题时有发生,常规处理办法是通报批评,是否将违纪违规等减分项纳入综合测评体系,定量化地考虑某些定性问题。

当然综合测评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不能让学生背离发展自我的真正目标,也不是为了管理的方便,而设置的条条框框,而是在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下,用以指导学生的具体行为。

五、结语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依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在评奖评优、专业分流、免试研究生推荐等方面,大禹学院采用了综合测评方案。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在学业成绩基础下结合学科竞赛、科研参与、论文与专利发表、社会工作等方面内容测算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的综合能力。综合测评的实施促进了我院优良学风的打造,促进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助力学生自我认识与成长;激励和引导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重视个体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具体指导之效。为进一步促进“公平”,减少学生违纪违规的发生,督促学生自我约束,思考大禹学院综合测评体系中分值的准确性及减分项存在的必要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蔡飞.学生综合测评在高校实施的思考[J].高校管理,2013,(02),293.

[2]周娟娟,王玉萍.学分制模式下大学生综合测评优化分析[J].今日南国,2010,(06),61-62.

[3]肖艳玲,邵强,罗杰,等.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27(2),79-82.

[4]陈建宝,赵志.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统计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1996,(8),363-366.

[5]蒋莉,屈迎昕.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变权方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177-179.

[6]张志军,李建军.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8),48-49.

[7]张新生.对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和学生成才教育的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9,(10),82-90.

[8]邓海英.浅议大学生综合测评[J].学理论,2012,(36),236-237.

第3篇: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幼儿英语专业;课程教学

我国高职教育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的高职毕业生数量庞大。用人单位反映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但其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社会的适应能力,创新、责任感及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而承载这些素质的基础就是职业核心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下面以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幼儿英语专业为例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与职业或专业无直接关系,但对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这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一个人具备了职业关键能力,就能很容易地实现职业的变动和岗位的转换,很快地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关键能力与基本素质有: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进取心和责任感等。

二、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对学生而言,掌握良好职业核心能力可帮助学生适应就业需要,工作中调整自我、处理难题,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可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提升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对高等院校来说,培养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增强院校竞争力的根本。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学生、企业、院校的共同要求,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策略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课程主要为专题性的必修和选修课,这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隐性的课程主要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实训实习之中,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两种课程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废。

(一)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1.通过 “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以幼儿教师工作流程为主线,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整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型任务,再依据工作任务进行能力的分析及相应的知识、技能、素养的支撑。在设计和使用教学方法时按照学生学习的特点,将任务驱动贯穿在学习的每节课中,教师布置任务,重点把握和控制教学过程中各个任务,调动学生热情,积极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明确知识技能的应用条件和应用领域。

在实施教学中,坚持教与学同步,学与做合一,课堂与实践一体,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以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两个方向进入课堂。课堂的显性教学主要就是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模块以课程的形式安排到课表中,课堂的隐形教学主要是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模块穿插到相关课程内进行教学。

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实现理论实践高度融合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以具体岗位工作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技能,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有效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将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到实践工作中,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与灵活性。同时使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工作岗位,沿着“看中学、做中学、学中思”的阶梯发展,逐渐强化职业能力并使学生体验专业成长的快乐。

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典型工作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特别是每学年的教育见习、实习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和典型事件,使学生立足岗位,面对实际工作问题,更有效的把实践应用、理论学习与幼儿园工作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设计职业情景,通过角色扮演法,突出核心能力培养

首先我们利用可上网的多媒体

室和校内仿真实训室,利用互联网和仿真设备,模拟幼儿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生创设充分、有效的幼教环境,从而保证学生所训练的就是今后实际工作所面临的,拉近学校教学与幼儿园实际的距离。

其次教学过程中,注重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以工作过程设置职业情景,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幼儿园工作情景,让学生扮演园长、教师、保育员及幼儿等不同的角色,通过幼儿园教育活动,幼儿园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的各个环节,锻炼学生实际岗位业务的操作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1.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主渠道,课程教学必须根据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要求,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学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优化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专门技能的同时能够支撑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创新革新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行为引导,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时建立新的课程考核标准,使课程评价多元化,做到了形成性考试与总结、鉴定性考试并重,重视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校内学生自评、互评,专业教师评价、实习幼教机构对学生评价三者相结合,实现了评价的全面、公正、合理;同时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专业课教学时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考核主要依据,以此有效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有效调控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和收获,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2.加强校企合作,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凝练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实践课程大纲时,坚持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把核心能力的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针对幼儿教师、亲子园教师岗位的要求,形成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并将其转化成知识能力,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设置教学内容。在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时,依托幼教机构,以专业岗位群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企结合,充分利用幼教机构的真实场景,把实践教学内容放到幼教机构进行实训教学,使教学直接融于工作环境之中,应用角色定位、工作情境实训、实际问题研究等多种形式。

(三)以学生学生第二课堂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打造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养成特性,仅仅有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渗透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之中,渗透在社团活动、学校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之中,成为隐性的课程。

在专业技能的课程教学中,老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创新以及数字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只要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自觉地进行教学指导,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同样,在第二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各种文化、体育比赛活动,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等,使其成为为课程教学的有力补充,与课程教学形成育人的合力。通过第二课堂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组织与协调能力,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采用课程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多种途径和措施,增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傅维利.浅谈高职学生应具有的核心能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2]刘明星.基于学生职业素质的高职课程体系模式构建.教育与职业,2007.

[3]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4]张希玲.高职管理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作者简介:

王慧

敏(1976—),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刘雪梅(1969—),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第4篇: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艺术教育;教学

艺术教育是提高中职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中职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有些学校直接照搬中学的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或影视欣赏课程。中职学生艺术素质偏低,直接的欣赏并不能让他们很好地学习艺术、欣赏艺术,反而会导致他们产生疑惑,甚至产生抗拒。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应根据各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长设置艺术课程。

一、抓规范,加强艺术教育管理

健全机制,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扎实开展。中职学校应成立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并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中。完善制度,为艺术教育提供保障。为加强对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的规范管理,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艺术教育工作制度,确保每项制度均有很强的操作性,并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从而保障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抓课堂,夯实艺术教育基础

为保证艺术教育课程的落实,中职学校应严格执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要求每一位教师立足课堂,精心设计教案,提高备课、上课、评课的质量,大面积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比如,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说,要严格按照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大实训课力度,把实践性教学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使计划中的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1∶1,狠抓六项技能(声乐、钢琴、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儿童故事讲述)。

三、抓特色,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中职学校应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本着“人人参与,共同进步”的要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社团活动,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道德情操,涵养艺术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充实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校园文化艺术节是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学生向老师的激情汇报,更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体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中职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如借助师生大型文艺汇演,让学生用激昂的歌声、饱满深情的语言赞颂祖国的强大,畅想美好的未来;开展师生书法美术作品展、艺术节节徽设计活动比赛、教师“三笔”书法比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校园班级合唱比赛、健美青春舞蹈比赛等各类文艺活动,结合中职学校艺术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健康、活泼地发展。中职校园里面,要注重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课堂之上、选修课中、放学后的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里,都是拓宽学生人文视野的地方,都会给青春洋溢的学生的内心深处埋下艺术的种子。

四、抓队伍,确立教师人本地位

中职学校要组建由艺术类教师为核心的课程小组,在全校范围内,优先选拔出色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坚持常抓不懈的管理、训练。要组织老教师与青年教师拜师结对,互帮互助。学校领导要经常组织听课评课,引导青年教师尽快在教学上入格、升格,让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还应鼓励艺术教师走出去,到外校交流学习,取人之长,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要制订艺术教师考核条例,把指导艺术兴趣小组活动和取得的成绩作为重要的评定项目,这样才能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

五、抓教研,提高艺术教育水平

学校要以教研为龙头,促进艺术教学发展。积极开展艺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做到教研有计划、落实有措施、工作有成效,逐步形成人人参与教研的活动方式。以网络教研为契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比如,可借助“班班通”的开设,大力提升艺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鼓励艺术教师积极参加国培研修,以“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合作交流,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上交流并发表评论,整体提升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水平。

六、抓投入,完善艺术教育设施

环境和设施建设不仅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中职学校要重视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打造符合职教特点的校园文化并形成特色。同时加大艺教设施建设,改善艺教教学条件。学校还要保证用于艺术教育社团活动和宣传活动的经费,不断改善艺术课堂教学条件。

参考文献:

[1]董文佳.浅析中职学校艺术教育[J].华章,2013(13).

第5篇: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

【关键词】多维立体化英语课程体系;高职英语实训;5P教学过程;过程性考核评价

1.研究背景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中明确提出,“着力培养当地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提升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及一带一路发展理念的提出,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各行各业亟需国际化人才,尤其是掌握熟练的口语交际技能,能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和业务活动的人才。因此,作为地处北京的高职院校,加强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培养具有熟练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国际化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是北京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3)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要求》还提出要“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互动与协作学习;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使之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取得了飞速发展,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显著,但听说能力相对滞后,致使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发展上显得不平衡。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外语教学“重阅读轻听说”, 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偏低,“哑巴”英语现象一直存在。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关注,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教学指导性意见以及教学改革的举措。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注重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授型”的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不仅要探讨教师怎样去教,而且更需要探讨学生怎样去学,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从单纯追求学生“学会”转向“会学”,引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 美国的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的“经验之塔”教育理论。

如图:

图表 1戴尔的“经验之塔”

戴尔将人们获得的经验分为三大类: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其理论要点概况为以下几点:(1)塔的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最直接,学习起来也最容易,越往上越抽象。(2)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这是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戴尔的“经验之塔”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用来说明学习经验从直接参与到用图像代替,再用抽象符合表示的逐步发展过程。由此可以得到启发:教与学的有效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从“做”中“学”,加强实践教学的设计。

3.构建突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多维立体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为达到某种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多门课程相互间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当前信息时代,学习资源丰富,学习途径多样化,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教学按照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时代以及学生的需求。且英语课程呈现的是集知识、技能于一体的综合载体,需要多模块支撑,只靠单独的一门课程无法很好地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戴尔的“经验之塔”教育理论,针对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多维立体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如图

由“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实训”,“第二课堂”,“考证和国际化”五个子模块课程,构成多维立体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各子模块课程各自独立,彼此间又蕴含着反映学习规律的内在逻辑,实现“引―学―练―演―战”的五字学习过程,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

图表 2“五位一体”多维立体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3.1课堂教学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突出一个“引”字。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只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环节,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设计了“5P(PPPPP)”教学过程。第一步(P):课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problem);第二步(P):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或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自主学习(preparation);第三步(P):课上学生做陈述(presentation);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讨论,进入第四步(P):由教师做总结归纳性演讲(peroration);最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入第五步(P):做练习(practice);

如图:

图表 3“5P”教学过程

3.2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一个“学”字。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当学生面临学习任务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资料总结、提炼、训练等。为此,我们为学生建设了自主学习平台、外语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了慕课和微课,还为学生提供了其它一些可利用的优秀的自主学习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3.3 实践实训

实训课程突出一个“练”字,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依据戴尔的“经验之塔”教育理论,我们特别设计开发了实训课程。课程内容包括Presentation模块,口语竞赛模块,典型工作情境对话模块,英文短剧模块,配音模块等等。模块设计突出三个特点:第一,任务驱动。每个模块实训设计都以任务为主线。第二,实用性。还原语言的工具性,用英语解决问题。第三,注重培养听说能力。

对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实践实训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保证一门课程的效果,除课程的教学设计外,考核方式的设计属重中之重。针对实训课程,我们打破期末成绩决定优劣的传统考核方法。采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评价+综合项目成果评价”的考核方法;通过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及创造能力。以《英语综合实训》课程的Presentation模块考核为例:

■工作任务的过程评价:考核权重70%,工作任务的每一步都要提交相应文档或文件,并获得相应成绩。

图表 4 PPT工作任务过程评价表

考核项目 考核要求 考核标准

小组制定方案

5*8=40分 第一步:讨论并确定主题 文档格式10%

综合运用知识20%

完成及质量30%

获取信息能力20%

写作能力20%

第二步:列表说明行动计划,说明可行性和行动面临的困难

第三步:查找资料和文献

第四步:阐述和评价小组所搜集的资料,并确定被选用的资料

第五步: PPT制作方案设计及分工

小组制作和演示PPT

5*8=40分 第一步:制作PPT初稿 应用格式10%

英语语言知识25%

完成及质量30%

设计创新能力15%

表达能力20%

第二步:头脑风暴,阐述评价所制作PPT,确定问题及修改意见

第三步:修改并定稿PPT

第四步:组内成员分别演示并相互打分,并选出参加班级成果演示的主角

第五步:写反思日记或学习心得

课堂其他表现

20分 考勤、课堂研讨及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考勤10分

课堂表现10分

■综合项目成果评价:考核权重30%;在班内对各组PPT文案成果进行演示评价,给出综合分数。

如下为PPT文案演示评分表

图表 5 PPT成果演示评价表

项目 内容 得分

结构(10) 开头、主题、结构框架、汇报时间、回答策略

主题(15) 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切合命题,设计思路清晰,创意新颖独到,有自己的特色。

语言(10) 语言流利,准确,表达通顺,口语简练、地道。

分析与逻辑(10) 中间的起承转和也要有一定的搭配,听起来脉络清晰,主次分明

技术(PPT)-(15) 相关技术运用合理,字迹清晰可见,画面流畅。

风采(10) 团队的整体风貌,专业形象,整体配合大方得体;侃侃而谈,能够熟练及正确地运用肢体语言。

时间控制(5) 不足或超出指导教师限定的时间范围,均适当减分(如超出规定时间三分之一或不足三分之二,可减1-3分,具体视不足或延长程度而定)

回答问题(5) 能圆满地回答问题,结构完整,表达连贯;

能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可能有少量语言错误,但不会影响整体内,表达清楚,语言流畅,易于理解,可能存在少量语音、语调问题。

声音(10) 发音清晰,句子之间适当停顿,语调抑扬顿挫

词、句、语法(10) 简单句与从句交替出现,无大量明显语法错误

合计

3.4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突出一个“演”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参与演戏、表演等活动可以感受到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无法获得的体验,它属于塔的底层的“做的经验”,可以使学习更具体、更直接、更容易。我们采取“英语角+主题活动+外语节+学科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英语角是学生英语课外活动,主要以学生英语社团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辅导老师介入加以指导。主题活动以文化为主线,组织圣诞晚会等。外语节是一年一度的大型系列活动,每年4 月举行,为期一个月。外语节包括开闭幕式、讲座、口语大赛、presentation大赛、英语综合能力大赛、英文歌曲大赛、英文短剧大赛、英文配音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赛事。每项赛事均能获得学生们的关注和积极参与。例如:英文歌曲大赛是最受学生欢迎赛事之一,几乎每个专业每个班都有学生报名参加,预赛的报名选手能达到好几百人。学科竞赛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市举办的高职技能大赛中的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和英语写作大赛等。每年,我院学生都能在这些赛事中获得很好的成绩,例如:2016年我院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2013年获得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教师鼓励广大学生参赛,重点指导种子选手,这样可以在全院营造出大家共同比拼学英语的氛围,挖掘学生们的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学习英语的热情。

3.5 考证和国际化

突出一个“战”字,让学生在实战中检验学习效果。我们引入了三一口语考试(英国伦敦三一学院英语口语等级考试(GESE-Graded Examinations in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三一口语考试,检测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从而根据自己的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努力逐级通过考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入了商务英语考试(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简称BEC,指的是剑桥商务英语资格考试,是剑桥系列考试中专为学习者提供的国际商务英语资格证书考试,考察真实工作环境中英语交流能力,被欧洲乃至全球众多教育机构、企业认可,将其作为入学考试或招聘录用的英语语言水平要求。其权威性和规范性使得BEC在中国也极具知名度,是求职者有力的语言能力证明。因此,我们引入该考试,可以帮助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方位提高英语综合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就业。

另外,我们还开发了丰富的国际交流项目,有半年和一年的交流项目,短期的暑期实践交流项目,还有“2+2”升本项目。使学生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Hadley.A.O. 在语境中教语言[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 老青. 英语实践实训教学设计[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2.

[3]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nd ed.)[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4]苏丹.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探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4(2).

[5]单楠. 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现状和研究述评[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8).

[6]张勤. 基于应用为主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探索[J]. 当代职业教育, 2013(5).

[7]朱红英. 高职英语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开发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12(8).

[8]蒋桂珍. 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12(5).

第6篇: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

关键词:机电技术 专业英语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61-01

随着机电技术行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的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了解行业动态,国内外发展现状,阅读国外各种技术文献,具有基本的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写作英文摘要的能力,这种客观事实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此,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的就是要达到学以致用。但是,通过近几年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从学生信息反馈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再加上专业英语文章长,词汇多,难度大,语法现象复杂等特点,有很多同学会对专业英语产生恐惧和厌恶感;另一方面,专业英语课程多为考查课,学生就会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学习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2)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职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词汇、语法、翻译等的讲授法,没有把专业英语综合运用到具体的实践训练中,学生体会不到专业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与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应是使学生运用英语工具,处理专业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3)专业英语教材选取欠妥。

高职专业英语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所选取的教材基本上是大学英语的压缩版,我们所使用的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多,文章长,而且属于汉语翻译过来的版本,很多内容都是按照中国人的语法习惯,对于学生应用专业英语阅读外文技术资料,收效甚微。

(4)考核手段单一。

目前,我们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手段还是书面考试,考试分数就是学生水平的惟一检验标准。这种考核标准是我们自小就使用的,有它的优点,如评分标准简洁易掌握、费时费力少、前后比较效应性强等,也有它的缺点,如不能对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而这些正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与目标。

结合上述实际问题,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进,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专业英语的实用能力。

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技能,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配合实践练习。实践练习的实质就是:强化实践和练习环节,突出专业英语的实用能力,使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词汇、语法、英语文化知识,课外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过程中,加以巩固,使学生自己切身体会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具体要做到:英语教学与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加强专业实践中的英语实践练习。比如,专业英语中的《motors》一章可以与《电机与控制》课程的实践实训结合,让学生使用专业英语技能操作电机与控制实验平台;还有在电子设计软件中强化专业英语的实用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查阅电网,机电设备等的英文资料强化专业英语知识等等。

(2)加强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改革教学方法。

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不同,要求授课老师不仅要具备英语知识,还要掌握专业知识。因此,要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就要尽快建立起一支英语水平高,又熟悉机电技术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队伍。同时加强高校英语教师的学术交流,积极开展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改革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力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选取优秀教材,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专业英语教材的选取,是提高教学效果,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前提。第一,要符合机电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二,要结合学院自身机电技术类专业发展特点,教学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选取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基础知识,做到内容全面、体系合理,体现机电技术发展的时代特点;第三,教材内容难度符合学生基础,结合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课内外学习。

(4)运用多元化考核标准,建立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运用多元化考核标准,建立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与评价办法,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集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反馈等多种考核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用英语工具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能力。首先,考核内容要全面,着重考察学生语言技能的全面掌握,避免纯词汇和语法的考核;其次,考核标准要多元化,力求客观、准确、科学;最后,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化,包括书面考试、平时成绩以及实践实训等等;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英语技能,能够运用英语认识新事物、掌握新工具、更好地服务社会。

总之,高职高专机电技术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基础英语为工具,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菊平,王德明.电类专业英语教学初探[J].2007.

第7篇: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

一、岩矿类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各个高校的岩矿类课程都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在一起。实验教学通常占课程全部学时的1/3-3/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决定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然而,在最终成绩分配上,实验教学成绩通常不足50%,成绩构成主要为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由于缺乏合理的考核方式,学生把实验成绩当做平时成绩不够重视,无法达到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技能培养的目的。因此,建立一个能有效评价学生实验效果的新岩矿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建立实验教学独立成课的课程新体系

岩矿类课程新体系的建立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在当前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学分普遍提高、专业课程学分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学分里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的专业课学时;第二,如何突出实验教学的地位,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针对这两个核心问题,利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新版教学大纲编订的契机,对岩矿类课程的课程体系做了重大调整。即:将岩矿类课程实验课独立成课。按照学分和学时分配规则,理论课中16个学时为1个学分,实验课程24个学时为1个学分,这样可在学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适当学时,达到突出实验教学并增加岩矿类专业课程学时的目的。以结晶学与矿物学为例,原为3.5学分,56学时(实验部分32学时),分解为结晶学与矿物学(1.5学分,24学时)和结晶学与矿物学实验(1.5学分,36学时),虽然学分减少了0.5学分,但是总学时却增加了4学时,全部增加到了实验教学上。改革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学岩矿类课程总学时增加了10学时,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增加了20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增加显著。

三、建立实验课堂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原课程体系下岩矿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在实验室完成,而学生仅仅能在实验室内完成对矿物岩石的鉴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自然界的岩石在种类、新鲜程度、结构构造等方面与实验室有较大区别。必须将实验教学由实验室的第一课堂延伸到室外的第二课堂,甚至教师科研的第三课堂[2]。每一个地质类院校,其校园内外的石材都是十分丰富的。实验教师在事先备课情况下,把学生带到校园内外,对地砖、路基、雕塑等天然石材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岩石与实验室的标本是有明显区别的。通过实验室第一课堂和校园内外的第二课堂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引入到科研的第三课堂,将科研过程中的标本、薄片带给学生观察、讲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将学生逐渐引入到矿物岩石学的科研课堂。

四、完善新课程体系下实验考试制度,保障改革效果

1、新课程体系下实验课考试改革的思想与理念

新的课程体系下,虽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单独设立课程,但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仍然紧密联系。理论课程在前、实验课程在后,且在同一个学期开课。新的考试制度本着“课程分离,考试不分离”原则,即在实验考核过成中要兼顾理论知识的穿插,避免脱节,理论课程闭卷考试中也要涉及相应的实验教学知识点。课程的考试应该遵循“方式多样、内容灵活、成绩复合”的思想。

3、新课程体系下实验考试改革的主要内容

实验环节单独设置课程后,必须制定完整的课程考试方案。实验课的考试方式包括课堂内考核、课堂外考核以及实验延伸考核三部分。课堂内考核成绩所占比例最大,约为60%,主要包括学生平时听课及回答问题的专注情况、实验报告撰写情况以及期末阶段学生鉴定未知矿物岩石的能力。学生鉴定能力的考核应该兼顾手标本和显微镜薄片,以岩浆岩与变质岩为例,期末考核时每位同学都应该对一个未知岩石手标本和一个岩石薄片进行系统鉴定、书写鉴定报告。课堂外考核以团队形式进行,成绩约占30%。凭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内及周边地区的天然露头优势,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选观察点,进行详细观察、描述、查阅资料,采用课堂讨论或者报告形式进行汇报,计入课外考核成绩。实验延伸部分成绩所占比例较低,约占10%。主要是针对某些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结合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针对其研究思想及效果给予成绩,培养具有一定科研潜力的学生。

五、岩矿类课程新体系的实施效果

2013级我校地质学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均采用了新版教学大纲,其中地质学的结晶学与矿物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结晶学与晶体光学都采用了理论课与实验课分离的课程体系。课程新体系实施过程中,理论课与实验课为同一教师,按照理论课相对在前,实验课相对在后的原则逐一进行,在师资力量、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

1、实验环节师资队伍显著提高

原课程体系下,由于班级较多,理论课教师只能兼顾一个行政班级的实验课,其他班级往往由实验室教师或者助教完成,这

往往导致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脱节。每门课程的实验环节单独设立课程后,在我校小班上课的大环境下,实验课程也由理论课程老师亲自授课,避免了原课程体系下部分实验教师参与教学的情况,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目前我校岩矿类课程教授上课率达到100%。

2、学生对实验环节重视程度增加

原有课程体系,实验环节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课程总成绩,部分同学投入不够。在新的课程体系与考核标准下,由于实验课为独立课程,具有单独的学分,学生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2个学时的实验课普遍延长到3~4个学时,实验室开放期间,一座难求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学习的态度端正了,教师的授课热情也随之显著提高。此外,学生对岩矿类科研项目的兴趣也显著提高。“小珠山花岗岩类型研究”、“灵山岛老虎嘴地区流纹岩流动方式研究”等一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相继立项。

3、课程成绩分布更加合理

原课程体系下,虽然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但实验报告差别并不大,任课教师所给实验报告成绩也差别不大。新课程体系下,2013级两个专业两门岩矿课程的成绩都为正态分布,学生实验课成绩虽然以70~90分为主,也有部分学生成绩介于60~70分和90分以上,体现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引起下一届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

五、结束语

第8篇: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

关键词:操作系统课程;混合式教学;分层式教学

G712;TP316.8-4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该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更加显著。作为一门原理性的课程,操作系统的知识点偏多,概念和算法又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略感枯燥和难懂。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助力。反思当前操作系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授课模式单一。操作系统多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掌握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二、考核方式不够完善。之前多采用单一的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评定学生一学期的掌握情况。后期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将平时的作业、课堂表现和期中测试也放到了考核范围之内。但是考察方向还多集中在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上,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 三、无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因为授课班级人数较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接受能力的差别和前期知识储备的不同,在课堂学习中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识别一般靠学生自己的反馈,而差异的弥补则靠老师在课堂之外的辅导来进行。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可借助于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有益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一、利用网络平台搭建混合式教学环境

近几年来,MOOC的出现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引发了教育工作者们对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网络教学的对比思考。MOOC的优势是能为学习者提供更为灵活、方便、丰富的学习平台,而传统课堂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富有感染力、更容易沟通交流的学习环境。如何有机地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效的利用两类教学的优点,规避两类教学的弊端,是目前很多教师都在做的有益尝试。

操作系统课程在引入网络平台的实践中,可以将网络平台作为传统课堂的教学延伸平台。在课前,教师将课堂中要讲的内容在网络平台之上,其中包括教材知识点总结、知识背景的补充材料、课堂中要讨论的案例和习题以及知识点的小测试。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网络平台来提前了解课堂中要学习的知识,对各个知识点做一个初期了解和难度把握。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更深入的、更有针对性的去参与课堂。将学生由被动的倾听者,变成主动的课堂参与者,甚至是主动的探索者和主导者。课堂中,教师可以上课过程录制下来,放在网络平台上,作为学生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低层次学生的第二课堂,用于补充学习。课后还可以相关练习和延展知识放在网络平台之上用做高层次学生的强化练习。网络平台中还应提供有交流区,供大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这样有助于加深和纠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加网络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学习空间。

二、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

操作系统课程多采用大班授课,但单一的讲授式教学使得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的参与课堂、深度参与课堂,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研讨式教学是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想要的课堂效果。

在操作系统的课堂教学经验中,比较好的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在重要的知识点的处理上,可采用一节课的集中讲授,再加上下次课的专题研讨。集中讲授时,以教师讲解为主,先将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做一个阐述。之后将下一次课要研讨的案例或题提前分发给学生。经过学生在课下的思考和资料整理之后,再组织第二次课的研讨。研讨课主要有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只是做一下进度引导和关键问题的补充工作。专题研讨课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除了专题研讨课之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灵活的采用讲授和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回归课堂,深入课堂。

三、利用分层培养模式因材施教

操作系统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追求。有的学生对理论的研究兴趣深厚,有的学生则追求系统的开发经验。再加上不同学生前导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学习态度不同,导致同一期学生中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性。而在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培养体系中,强调的是对操作系统基础理论的讲解,考核也多集中在基础原理的考察上,并未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区分对待。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基础,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和考核,不仅是学生的需求,也是高校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培养较为困难,但是引入网络课堂之后。分层教学就比较容易进行。在网络课堂中,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将相关材料和视频分组发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选取内容进行学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后期在进行考核时,应该有配套的分层考核方案,能够真是全面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完善评价方式

不管是传统的期末考试定输赢,还是基于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都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考核标准,而不涉及能力的评价。而多层次的培养目标,就要求考核方式必须能综合体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全面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知识和能力两块。知识的考察可以通过平时测试、课堂表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加以体现。能力考察可以分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来进行考核。通过不同权重,把各项指标加总起来,可以得出学生的综合评价。也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培养方式,允许学生偏好性的选择单纯知识目标或能力目标。

五、结论

操作系统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在学科培养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催生了课程改革的需求。从教学平台、教学模式、培养方式、评价方式等多角度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

[关键词]中职 英语课程评价 反思

英语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主要文化课之一。中职学生英语素质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中职英语课教学评价工作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对他们将来择业和就业都有很大帮助。一直以来,中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都基本沿用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与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没有充分注意到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的显著差异,没有考虑到中职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脱离实际,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最近几年,许多中职学校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在中职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不少改革性的尝试,例如:在学生学期成绩的组成结构上、在评价学生的方式上等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改革和尝试大多只是表面的、浅层的、微观的和零碎的,没有对中职英语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我认为,当前中职英语课程评价工作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 对中职英语课评价目标的思考

常常有许多教师无奈地对我说:“这些学生英语基础太差,英语是没办法教了”。我总是对他们劝道:“面对现实吧,我们学生跟普高学生本来就不一样嘛”。当然,一个老师希望自己的孩子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去学习英语,并且达到与他们相仿的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忽视了这些学生学英语目的是和普高学生学英语目的有明显区别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提高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打好基础的,从另一方面讲,他们的英语学习是为今后大学学习做准备的。而职高学生就不一样了。人们都说: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饭碗教育。中职教育目标主要是“教会学生能找到一个饭碗、找到一个好饭碗、找到一个金饭碗服务的”(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处处长刘杰的话,2005年4月1日于杭州)。因此,对中职学生英语课学习评价要立足于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用对英语表达能有所懂、能有所会、有所进步去衡量他们,用以能否适应其今后择业、就业去看待他们,用能否有利于学生激发在校各门功课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能否有利他们专业综合能力的发展的标准去评价他们。所以,我认为,中职英语课评价目标应立足于起点低层次、追求实用性、讲究发展观,为专业学习服务,为学员的将来就业服务为宗旨。

二、对中职英语评价主体的重认识。

作为中职英语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职学生这一评价主体,掌握他们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性,才能恰当地、合理地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中职学生的学习英语与其他学生相比,有以下特点:

①学习英语的出发点的特殊性。理论上讲,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出发点应是为了更好地择业、就业服务的。实际上只有很少学生一开始就抱着这样的目的去学的,而其余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进校门后因学校课程的规定,在被迫接受的情况下去学习的。也就是说,他们本来就没有目的性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在校学习主要就是为了将来能找份好工作。所以,在英语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把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并以此为重心进行教学活动,进行考核评价。

②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是极其薄弱性的。大多中职学生都是在普高考不去的情况下进入中职学校的。他们文化课成绩极差,特别是英语基础几极差的学生,有个别学生甚至英语中考成绩是个位数。虽然以前中职学校的教师们也一直都知道这一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有往往忘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就常常会用相对过难的内容去给他们讲课,用普高的要求去给他们考核、评价,导致他们进入“不懂不学、不学不会、不会就厌学”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不能把我们这些中职学生当作是一个已学了三年的senior student 来对待,我们要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实际,在教学评价中,我们要把学生的英语学习倾向(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欲望应成为评价的重心。对于大部分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与专业有关的口语表达能力应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

③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过程与普高学生有一定的差异。我们知道,大部分普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非常明确,那就是为了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为进一步的学习英语打下基础,也就是说,他们是为高考和今后深造服务的。因此,大部分普高学生学都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有一种义务感、紧迫感、责任感。他们的英语学习相对而言就会自觉性和主动性。而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不同了,他们不是为今后的学习而学习的,他们完全是冲着一个饭碗而来的,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是以是否对这个饭碗有用衡量的,他们学英语靠得就是他们自己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对英语学习的需要。因此,对中职学生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学业评价,更应是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的评价,对他们英语学习过程的评价,对他们学习态度的评价。

④中职学生也有自己学习英语的优势和长处,有自己可以挖掘的潜力。中职学生虽然英语基础普遍很差、底子很薄、学习英语效率很低,但他们也有许多普高学生所不具有的优势。例如,中职学生对与参与动手、动口的表演活动欲望很强,对集体行动反映积极。这些优点为他们英语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契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活动,利用评价工具来进行引导和督促。

(三)对中职英语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的新探索。

中职英语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决定了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和评价形式。传统的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普高英语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没有多大区别。教学内容主要是语音、语法、词汇、习语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教学形式多为课堂教授式。现在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普高英语教学中已有所改变了,但在中职英语教学却仍然普遍存在。这种教学内容过分侧重知识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诸如情感、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主题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沉闷压抑,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保持和提高。

中职学生的在校学习目的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中职英语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手段,开发与自己学生基础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综合评价方式。例如,我们在旅游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差的实际,简化《基础英语》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对国内外景点的外语介绍和导游练习活动,增加以导游和宾馆服务口语为特色的英语专业表达能力的练习。这样,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此外,为了增加学生的英语接触机会,更多地运用英语,我们还开展了的英语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口语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利用这些方面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处处有新意,处处有乐趣。对与这些教学内容的评价,我们建议可采用“基点式”来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可以等级分的形式或文字描述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以把综合分以百分制形式表示出来。

(四) 对中职英语课评价标准的新实践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用普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去教职高的学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标准方面也与他们没有根本的区别,这不符合中职教育的实际。为了实事求是地反映我们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客观情况,我们在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的改革方面进行了自己的尝试。

① 口语总标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就与其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情景创设,然后进行对话设计和表演,口语表达流利清楚,能达意,能表情,可允许一定的语法错误。(具体各等级标准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和基础制订)

② 《基础英语》课程考核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为目标开展评价工作。新生一般以零基础为起点,要求学生在“0”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即达到“0加1”为教学目标。以后循序渐进地加深、加难。

③ 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里,我们要求学生能学习一定的英语歌曲、了解一定的英语国家背景知识和少量的英语基础知识。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乐于参与。

④ 兴趣小组和社会活动主要由学生自愿参与为前提,以学生的活动参与欲望和兴趣发展为考核考察重点。评价以测试和观察形式相结合。

(五)对中职英语课评价结果的新理解

一直以来,我们给学生的评价结果总是英语是x分,我们和周围的所有人一样,总把英语课程的评价结果和学生的英语成绩划上等号。每次学生拿了成绩单,他们关心的总是有几分,会不会被家长和老师批评,被同学和邻居笑话。人们常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的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我们简单地把英语的教学成绩和一两次的考试的分数来表示是不合理的,我们再简单地去根据这个分数去理解和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是不科学的,甚至是荒谬的。中职学生的英语成绩应包括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习策略的进步情况、英语知识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等,给学生的评定可以是百分制的,但更合理的应该是等级制或文字描述式的。我们说,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在英语课里的学习过程是教师评价他们的最佳方式。也就是说,形成性评价是中职英语教学评价形式的核心,也是能否看出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最好办法。当然,社会对于这种观念的认识和理解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教师不仅有给学生评价的义务,还有引导社会群众了解这种评价方式的任务。

总之,中职英语课教学评价是中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职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策略的改进等方面都十分重要。我们只有真正地从我们的教学实际出发,对我们的教学评价工作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地中职学生的专业服务,为他们的择业和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①、《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