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审计的作用范文

财政审计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审计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政审计的作用

第1篇:财政审计的作用范文

摘    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采用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糖脂代谢情况。方法 我院100例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奥氮平治疗组采取奥氮平治疗,阿立哌唑治疗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比较两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PANSS量表评分值;两组的糖脂代谢相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 阿立哌唑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2.00%)与奥氮平治疗组(90.00%)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阿立哌唑治疗组PANSS量表评分值和奥氮平治疗组PANSS量表评分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阿立哌唑治疗组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奥氮平治疗组,有明显差异(P <0.05)。结论 阿立哌唑、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确切,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相对于奥氮平而言,阿立哌唑对于糖脂代谢的影响更小,治疗的安全性更高,患者耐受更好。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阿立哌唑 奥氮平 有效性 糖脂代谢精神分裂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之一是阴性症状,目前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各种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可对患者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导致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降低,而其中奥氮平和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关于二者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1]。基于此,本研究我院100例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奥氮平治疗组采取奥氮平治疗,阿立哌唑治疗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旨在探讨精神分裂症采用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糖脂代谢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了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纳入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无药物滥用和依赖;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患者可接受药物治疗。排除标准:除外药物禁忌、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等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存在心电图、肝肾功能明显异常的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治疗组、阿立哌唑治疗组,其中奥氮平治疗组年龄25~45岁,平均(31.21±2.78)岁;男女分别占32例和18例;精神分裂症持续存在时间1~5年,平均(2.12±0.27)年;发作的次数是3~13次,平均(7.21±0.21)次。阿立哌唑治疗组年龄25~44岁,平均(31.56±2.34)岁。男女分别占33例和17例。精神分裂症持续存在时间1~5年,平均(2.15±0.21)年。发作的次数是3~14次,平均(7.24±0.22)次。奥氮平治疗组、阿立哌唑治疗组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1.2 方法奥氮平治疗组采取奥氮平治疗。奥氮平每次是10~20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2个月。阿立哌唑治疗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阿立哌唑每次是15~30 mg,每日1次,治疗2个月。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显效:PA N S S量表总分值降低5 0%以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PANSS量表总分值降低25%~50%;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NSS量表评分值、糖脂代谢指标,糖脂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1.4 统计学方法spss25.0软件实施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的数据比较,分别应用χ2、t值进行检验,分别应用(%)、进行表示,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阿立哌唑治疗组疗效和奥氮平治疗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阿立哌唑治疗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6、20、4例,治疗总有效率是92.00%(46/50);奥氮平治疗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5、20、5例,治疗总有效率是90.00%(45/50)。2.2 两组PANSS量表评分值比较治疗前奥氮平治疗组、阿立哌唑治疗组PANSS量表评分分别是(78.21±11.56)分和(78.21±11.21)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阿立哌唑治疗组PANSS量表评分值(32.21±1.46)分和奥氮平治疗组PANSS量表评分值(32.12±1.11)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3 两组的糖脂代谢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阿立哌唑治疗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低于奥氮平治疗组,P<0.05。见表1。表1 治疗前后两组糖脂代谢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3 讨论精神分裂症治疗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有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其中,阴性症状多和5-羟色胺、前额叶多巴胺活动性降低有关,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改善阴性症状[3]。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治疗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多采用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方面奥氮平和阿立哌唑均有效,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因其可促进和皮质下结构相关联的额叶皮质多巴胺以及肾上腺素释放,且对5-羟色胺受体、乙酰胆碱受体和组胺1受体均有激动作用[4-5]。其中,阿立哌唑可阻断5-HT2A受体和部分激动5-HT1A受体。奥氮平对于5-羟色胺2A受体、乙酰胆碱受体和组胺1A受体可产生作用,但其抗α1肾上腺素受体性能弱,因此可导致患者的糖脂代谢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和导致体质量增加[6-8]。研究显示,奥氮平还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磷脂胆固醇活性降低,并对胰岛素分泌产生抑制作用,这些效应直接造成了患者用药期间糖脂代谢较大水平的波动,导致患者血糖和血脂水平均出现升高的现象[9-14]。本研究奥氮平治疗组采取奥氮平治疗,阿立哌唑治疗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结果显示,阿立哌唑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奥氮平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奥氮平治疗组、阿立哌唑治疗组PANSS量表评分值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阿立哌唑治疗组PANSS量表评分值和奥氮平治疗组PANSS量表评分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阿立哌唑治疗组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低于奥氮平治疗组,有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阿立哌唑、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确切,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相对于奥氮平而言,阿立哌唑对于糖脂代谢的影响更小,治疗的安全性更高,患者耐受更好。参考文献[1]吴伟冬.用阿立哌唑联合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J].心理月刊,2020,15(24):188-189,191.[2]尤坤,王勇.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其对糖脂代谢影响的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22):71-74.[3]薛斌,许冰岚,杜熔淦.奥氮平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糖脂代谢及安全性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0,39(19):79-81.[4]薛冬丽.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92-93.[5]唐爱珠.奥氮平与阿立哌唑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24):214-215,217.[6]连俊红.阿立哌唑联合奥氮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糖脂代谢的作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5):726-728.[7]李克颖,林萍.奥氮平与利培酮分别联合阿立哌唑在稳定期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20):3380-3382.[8]苏梅香,云秀美,符少剑.阿立哌唑联合阿戈美拉汀及康复训练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21):4605-4608.[9]田小维.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观察及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20,41(9):2143-2144.[10]高景娜,崔利军,张旭静,等.阿立哌唑、氨磺必利及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20,22(9):1395-1398.[11]黄珏.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对糖脂代谢影响的对比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1):70-71.[12]黄德慈.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糖脂代谢影响的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8):97-99.[13]陈祁,吴泽英.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糖脂代谢影响分析[J].特别健康,2021(18):20-21.[14]秦睄旿.奥氮平与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观察及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17):242-243.

第2篇:财政审计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财政审计大格局;“三个转变”;县镇财政审计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审计面临新的发展要求和任务, 国家审计署适应财政体制改革形势,认真分析研究财政改革的内容,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发展方向。就区县审计机关而言,乡镇财政审计是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乡镇财政审计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成败的关键。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审计计划,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财政审计大格局与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在定位上更为灵活,组织上更为周密,内容上更为全面,主要凸显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范围上面向全部政府性资金。全部政府性资金又称政府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大类。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政府收支按收入、支出功能、支出经济三大体系进行了分类,使政府的各项收支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开展财政审计大格局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计视野应面向全部政府性资金。

(二)审计时间上按财政年度同步实施审计。按照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审计机关应建立以当年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核心、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管理系统,在财政预算执行当年同步实施审计。财政审计工作必须在次年的5月底前结束,以保证审计工作报告的及时提交,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审计内容上融合各专业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主要以财政审计的内容为基础,还包括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

(四)审计方式上坚持“六个结合”。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中,要联系实际,努力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二是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三是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四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五是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六是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

(五)审计资源上实现有效整合。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下,各专业审计都承担着相应责任,但必须同财政审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合力,实现审计机关人力、信息等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

(六)审计结果上以“两个报告”为目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其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不断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提高财政审计的质量,综合反映财政经济的情况和问题,形成具有价值的“两个报告”,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供评价,为人大常委员会审议财政的预算执行提供依据,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乡镇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乡镇财政审计最终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审计内容的转变,即从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全方位关注财政性资金转变;二是从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转变;三是从侧重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

(一)审计内容转变存在的问题

“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就乡镇财政审计而言,应以乡镇级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进行审计。刘家义审计长明确指出“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国家财政的范畴……”与之相适应,乡镇级全部财政资金的是指乡镇级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的范畴。现阶段的乡镇财政审计主要是以一般预算资金为主要内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乡镇财政审计要从一般预算资金为主要内容向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要内容转变。部门预算的实行是这一转变的基础,现阶段乡镇财政受其收入规模、人员素质等自身条件的限制,部门预算的发展还不成熟,相当一部分乡镇财政还未实行部门预算,这一现状成为乡镇财政审计内容转变的一大难题。

(二)向绩效审计转变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政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存在的问题,就乡镇财政管理而言,由于其收入规模、人员配备、人员素质及发展现状等诸多因素,财政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部门预算发展还不成熟,一部分街镇还处于由财政部门代编的状态,虽然实行了财政收支分类改革但是预算支出仍不明晰,预算管理不细化,一方面部分乡镇由于财力因素的限制年初项目预算不作安排,预算执行中根据实际财力及需要机动安排,没有统一的项目管理机构及人员,项目资料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人员,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另一方面一些收入好的乡镇,存在“大预算”的现象,“大”的部分成为乡镇机动支出的主要来源,这些支出没有年初预算,属于临时安排,年初预算编制不科学。另外,就审计机关而言,一方面乡镇财政审计是常规审计项目,在部分审计人员心中已成定式,审计人员的创新、深化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区县级审计机关人员较少、工作量较大与乡镇财政管理水平较低成为乡镇财政审计工作的矛盾,审计人员不固定、审计信息共享等存在缺陷,对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区县审计机关对乡镇财政的审计大多停留在真实合法的审计层面。

(三)从微观向宏观方面转变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政审计从微观向宏观转变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少“全面覆盖”的审计意识和条件,“全面覆盖”是指审计范围应涉及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资产,现阶段对乡镇财政的审计资金方面主要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大部分乡镇资金量小,一般预算资金只够日常行政开支,宏观问题显现不明显,这主要受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及部门预算发展不成熟的影响;乡镇财政的资产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一大难题,很多乡镇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人员,资产管理分散,计账不及时,由于时间和人力资源及乡镇实际情况等因素的限制,审计人员只能对部分资产进行抽查审计,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做深做细该项工作。二是审计目标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乡镇财政项目管理的缺失及审计资源的限制,现阶段乡镇财政审计主要以真实合法为主,以纠正财务管理问题为主,管理审计的层面涉及不深。

三、 搞好乡镇财政审计的方法

(一)做好审前调查,掌握收支范围

乡镇财政审计要做到把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资产纳入财政审计范围。一是把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全部纳入审计视野。从当前的情况看,乡镇级财政资金管理还不够规范,一些应当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还没有完全纳入预算管理,因此,无论是税收收入还是非税收入都要全面审计,不留盲区。防止财政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二是把上级财政下拨的资金全部纳入审计范围。近些年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数额越来越大,其资金量占到乡镇级财政收入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有部分资金乡镇财政没有纳入预算,因此搞好这部分资金的审计,特别是延伸审计意义非常重大。三是把全部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纳入审计范畴。国有资产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行和行使公共行为的物质基础。审计要把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作为重点。要考查部门和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否规范,国有资产的处置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纳入预算管理等。四是把政府性融资纳入审计调查范围。政府性融资平台取得的资金,都是以财政资金作为后盾而取得的,且数额巨大,能否用好这些资金,使它既安全运行,又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是财政审计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努力的方向。

(二)建立乡镇财政项目库管理

针对乡镇财政管理及其审计现状的缺失,规划建立审计项目库,实行计划滚动管理,以乡镇财政预算执行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政策执行、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政府项目投资等审计及调查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探索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以资金管理、使用效益、职责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研究和完善项目确定机制,加强社会需求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增强公众参与度,使审计工作更加贴紧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更加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第3篇:财政审计的作用范文

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的提出,是署党组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成果和创新,是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创新深化发展我国财政审计工作的重大举措。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对创新国家审计工作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必将为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有效防范国家财政风险,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发挥国家财政审计的应有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与原则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与财政审计一体化、财政审计大格局等在审计目标、思路、层次、重点上均有着质的区别。前者要求从国家整体经济的层面上来计划与实施审计,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国家经济风险和促进保障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两者则主要重在从财政部门的资金收支和安全层面上来计划与实施审计。

积极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应以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主线,按照更高层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工作重心和“两个报告”等要求来谋划、经营、实施年度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把握热点、关注焦点、突出难点,抓住龙头和产出精品。

三、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与重点

重点做到计划整合、资源整合、项目整合和信息(报告)整合,在所有审计项目中试行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具体做到更新一个审计理念,突出四项重点创新,实现四大战略转变,实施六项重点整合统一。

更新一个审计理念:在所有审计项目中推进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的理念,树立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学习掌握国家经济运行规律,全面提高审计干部业务素质能力。

突出四项重点创新:重点创新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收支绩效问责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收入征管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政策制定执行和体制机制性审计。一年若能集中力量深度剖析或健全完善若干条有关国家财政宏观经济方面的政策、机制,若能审计提示若干条国家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审计建议,其所能发挥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远比简单审计揭示发现多少挤占挪用、多发福利补贴、滞留滞拨等要大的多。

实现四大战略转变:由以常规部门预算支出为主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向以部门预决算分配、收入征管和政策制定执行为主的高层次预算执行审计转变,由以主要反映挤占挪用、多发补贴福利等一般性低层次问题为主向以重点揭示反映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情况问题和体制机制性等问题为主的高层次审计监督转变,由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向质量型高层次重点审计转变,由一般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财政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转变。

实施六项重点整合统一。即实施计划整合统一,资源整合统一,项目整合统一,审计审理整合统一,报告决定整合统一,信息成果整合统一。真正做到审计重点明确突出,计划制定科学,资源项目有效整合,统一组织实施处理,改进创新报告形式和内容,强化审计信息成果整合。真正适应大格局审计目标水平和资源整合的高层次要求,适应大格局审计信息成果利用、分析、提炼的要求,适应大格局审计业务控制和审理的要求,避免在审计条块和项目之间互不搭界各自为战,以使有限的审计资源产生倍增效益,进而提出真正的高层次审计意见建议,为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高层次国家审计监督的应有作用。

四、构建大格局需注重七大重新定位和改革创新

(一)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目标重新定位和创新。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矛盾和风险最终要由国家财政总兜底,都要转化为国家财政问题即转化为整个国家经济问题。对国家财政进行审计,就是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审计。由此,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应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近期目标,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二)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路重新定位和创新。一般情况下,常规部门预算收支规模占同级财政收支规模较小,且这部分支出又基本都是保正常运转所需。随着基尼系数的不断下降,常规部门预算收支规模占整个财政收支规模的比例会越来越低。尤其是常规预算执行仅只是整个国家财政收支管理完整链条中的一小部分,随着年初部门预算的细化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到位,各部门单位在预算执行中所能使用的财政分配处置权也将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大多是在年初预算时就已埋下的伏笔(如在预算执行中对打捆资金和项目的再细化分配权就都是在年初预算时人为埋下的伏笔)。由此,预算执行审计不应将常规部门预算执行作为审计的重点,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不应将宝贵的审计资源消耗在揭示反映常规的、简单的挤占挪用、多发补贴福利等一般性低层次问题上,而应腾出有限的高级审计资源力量来对最能体现财权、最能影响公平公正和制约国家财政经济发展的预决算分配的关键环节和龙头关键部位进行高层次审计监督。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向常规预算执行的两头突破,向部门预算和决算审计突破。即向常规预算执行的两头和龙头部位突破,向部门预决算和政策机制审计突破。具体要做到“抓龙头,调主线,攻重点”。抓龙头:以预决算审计为龙头,向预算决算两头突破。调主线:以预决算级次机制政策审计为主线,重点聚焦机制体制等宏观性全省性问题。攻重点:以专项投资性支出为主线重点,突出关注财政绩效。

(三)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方法重新定位和创新。大格局的审计重点内容可逐步以国家财政政策制定实施、预决算分配、重点资金项目为主,突出对财政预决算分配和重点资金项目实施绩效审计和政策绩效性审计。在当前形势下,收入审计有可能比支出审计更重要,政策机制审计与分配管理审计比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更重要(一策可以兴邦也可以废邦),专项支出审计比一般保运转支出审计更重要。而对常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可探索建立社会中介审计制度,就像现在国资委要求所有国有企业必须经过中介审计一样。

(四)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计划组织方式重新定位和创新。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智囊小组,由高级审计专家、经济学专家、财税金融专家等研究提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审计计划,统一调配整合审计资源。先做到审计署、省级审计机关和市县审计机关本级范围内的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逐步过渡到全国上下各级审计机关实行统一的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做到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进而对国家经济、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分配管理和政策制定执行实施质量型高层次全覆盖审计,而不拘泥于在审计资金面、单位面上追求百分之百的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

(五)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报告的框架内容重新定位和创新。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的审计工作报告框架内容可与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工作报告、社会经济运行发展工作报告所列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基本对应比较,与年中财政、发改委等所作重大财政经济政策和预决算分配追加调整事项、指标任务等基本对应比较,真正做到实时审计,实时报告,实时促进,实时整改。

(六)注重对财政审计理论重新定位和创新。应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来定位、创新和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下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重点从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和政策调控等战略高度来布局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重点构建以推动建立国家总预算和国家总会计为目标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审计指南,国家财政预决算分配管理审计指南,国家财经政策审计指南,国家财政收支绩效审计指南等。

(七)注重对大格局高层次审计监管问责和审计成果运用重新定位和创新。

大格局审计应注重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都追究和问责相关的经济责任,将审计问责贯穿于各类国家审计全过程,而不仅仅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才进行审计问责,以有效解决突破屡查屡犯的老大难问题和死穴,有效创新财政审计大格局成果综合运用层次和水平。

1.逐步探索创新大格局审计监管问责,有效运用“四两拨千斤”。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大格局审计要积极探索对各种内外部监督监管部门单位等的审计再监督,积极创新高层次审计监管问责,以有效解决政府部门广泛存在的“监管权”缺失、缺位或形同虚设等问题,力求走出审计治标不治本、“荒自家田去种人家地”来包打天下又事倍功半的怪圈,力求走出“多龙治水,旱涝无责,屡查屡犯”的怪圈。大格局审计要运用好“四两拨千斤”法则,创新健全“多龙治水,龙龙有责,赏罚分明”的监管机制,有效启动、激活、强化整个国家经济内外部监督监管体系资源,以切实化解现有审计资源与应担负审计任务严重不相适应的矛盾,真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第4篇:财政审计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财政监督;财政审计;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决定了我国财政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取向。随着财政监督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基本完善,使我国的财政审计工作产生了巨大变化。

一、对财政监督的理解

对财政监督的理解存在着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经济运行全过程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孙家琪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概念辞典》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指的是通过财政收支管理活动对有关经济活动和各项事业进行的检查和督促。另一种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对财政监督的含义进行归纳,以顾超滨主编《财政监督概论》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指政府的财政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专门职能机构对国家财政管理对象的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调查处理与建议反映活动。还有一种观点是从财政业务的角度来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李武好、韩精诚、刘红艺著的《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专门监督机构尤其是财政部门及其专门监督机构为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依法对财政性资金运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检查,处理与意见反馈的一种过程,是实现财政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对财政审计的理解

财政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及财政部门组织执行财政预算的活动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财政审计,又称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根据《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海关系统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金库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拨付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收支以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审计逐步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由收支审计并重转向以支出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二是由主要审计中央本级支出转向中央本级与补助地方支出审计并重;三是财政审计范围已由传统的财政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税收和海关征管审计,扩展到预算执行审计、部门决算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和海关收入审计、政府采购审计、财政绩效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等。逐步形成了“大财政审计”的概念。大财政审计是财政审计的扩展,也是财政审计的补充。

三、财政监督中对财政审计的监督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国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一整套重大改革。会计准则的重要作用不仅得到实践工作者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政府财政部门的认可。与此同时,中国又全面地推进了新税制改革,税收的刚性通过立法途径得到了保证。新税制规定,当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国家财经规章制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时。税收征管机关在征税时,应以国家财经规章制度的规定为准。这一规定对于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分配秩序有积极的作用。自实施财会制度和税制改革以来,理论界围绕税收原则的刚性内涵与会计准则的公允内涵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逻辑来看。税收原则体系同会计准则体系是一致的,二者都应体现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运行的客观要求。但从某一特定的时期看,税收原则体系与会计原则体系又是有区别的。首先,税收原则由于阶级性要求可能会做出某种强制规定,

但会计准则体系的阶级性要求相对而言并不十分鲜明,审计的准则无疑应是以各项公认的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其实我国早已有注册会计师与注册审计师合一之实。其次。财政监督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一财政资金言,财政实体还应包括国有资本部分;而审计则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财政管理的目的应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益;而审计则只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审计的阶级性并不突出,国家统治的代表――各级政府需要审计,对于微观经济单位――公司、企业来说。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完善公司的内部审计功能。也是它们管理的重要职能。再者,财政监督包括人事监督和财经监督两方面内容,而审计监督只有财经监督之责,并无人事监督之权。从法律角度看,一级或上级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所依据的法律准绳也只能是由立法部门或财政部门所制定的各项财经法规。我国现行的一级审计机关对同级财政的审计也只能在预算法等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当然在这里也可能会有新的情况出现。从长期来看,税收刚性原则不会脱离会计准则而孤立发展,税收在它的立法时,会不断地吸收会计准则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新东西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简言之,税收刚性既是立法的要求,也会体现会计准则演进中的精华。由于审计监督与财政监督在我们今后的财政活动中将会出现更多的交叉,而且审计监督也有由政府内部监督模式往人大的独立审计模式过渡的趋势。探索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各自的内容、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监督效率等也将会显得日益重要。

四、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都要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这个目标努力推进。从内容上讲,公共财政体系包括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和公共财政监督体系八个方面。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在2008年财税改革稳步,推进的基础上,2009年将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由此可见,将对我国财政审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财政审计面临着“五新”:一是面临着新的财税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二是面临着要确定新的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三是面临着要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刻不容缓;四是面临着要确立新的审计的目标,更注重绩效审计;五是面临着要适应新的审计环境,要实行阳光审计。由此可见,在公共财政制度重构过程中,要解决制度缺陷,堵塞各方面的漏洞,不仅需要财政内部的检查监督,更重要的还要借助于财政审计的作用。通过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促进各项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魏长生,查勇.浅谈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5).

[2]徐佳.论转型经济时期公共财政监督体制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08,(12).

第5篇:财政审计的作用范文

一、不公平性: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的基本特征

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的不公平性(unequity)主要指政府财政活动的相关人获取相关会计信息的机会不平等。与不公平性相对应的概念是“公平”(equity)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机会平等。这里的“公平”概念不同于会计理论中的“公正”(justice)概念,前者是一种事前概念,后者是指实际结果的公平性,是一种事后概念。当然,这两个概念并非完全无关,增强机会的平等性可能会导致结果均等,但是,机会平等比结果均等更少具有平均主义色彩,从而可以刺激人们提高效率。在考察政府财政活动中饿会计信息配置问题时,政府部门的结果均等机制不仅消除了相关人搜集会计信息的动因,而且会破坏政府财政活动中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关系,因为,按照平均主义观念,风险承担者不可能获得额外风险溢酬。因此,机会平等可以使公平与效率更好地统一起来。

在政府财政活动中,当相关人对相关财政活动享有不同会计信息时,我们定义政府财政活动在会计信息配置上具有“机会不平等”的特征,即不公平性特征;反之,如果所有相关人都有同等机会享有相关政府财政活动的会计信息,则政府财政活动在会计信息配置上具有“机会平等”特征,即公平性特征,在这种状态下,相关人之间的风险预期报酬都是相等的。

我们知道,会计信息是资产定价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从本质上讲来源于资产的所有权。只有首先占有资产(包括公共占有和私人占有),才有可能对资产定价和考核,才会出现遵照所有者意愿的确认原则和计量属性表达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的出现导致资产定价的第一次分工,出现了对资产定价的企业定价制度。为什么会有企业呢?因为,企业能够发现市场定价制度无法直接发现的资产价格,并且能够以有效的方式节约考核和定价费用。企业的定价过程就是企业搜集、评价和提供有关资产信息的过程。如果市场能够直接对资产定价和考核,且没有任何成本,就不会有企业,市场就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Parato Optimality),财务会计信息处于完全状态。“企业家”的出现改变了资产所有者的收益实现方式,进一步导致资产定价的分工和专业化。资产所有者将对企业交易的定价权让渡给“企业家”,代之以对“企业家”服务的考核,他们关心的不再是投入要素怎样获得报酬,而是通过谁获得报酬以及如何在委托结构中实现长期收益最大化。正是由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不对称,才使得资产所有者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会计制度,连续地对“企业家”考核,于是,企业中就出现了专门向资产所有者提供的、用于实现其长期收益最大化的财务会计信息。因此,财务会计信息实际上是企业向资产所有者提供的一种财务信息,是资产所有者对“企业家”连续考核的结果。“企业家”享有资产所有者让渡的资产定价权,并且负责生产和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如何提供、什么时候提供、提供多少财务会计信息等,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的理,这进一步加剧了会计信息配置的不公平状况。因此,只要资产所有权分布不均匀,只要企业组织存在,只要存在“企业家”与资产所有者在委托结构中的利益冲突,财务会计信息配置就一定具有不公平性特征。

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功能增强,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信息配置的“天然”不平等性。会计信息主要由从事财政活动的“内部人”提供和控制,而制定政府财政政策但远离财政活动的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只能获得由“内部人”提供的会计信息,如何提供、什么时候提供、以及提供多少会计信息等,完全取决于“内部人”的理。这样,会计信息在政府财政活动的“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配置上有“天然”的不平等性。有人认为,只要政府部门愿意,它们可以搜集相关会计信息,所以,政府部门之间的会计信息差别不应该看作会计信息配置不平等(inequitable)。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每个相关者都会主动地搜集信息,直到信息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为止。R. Wilson(1975)证明,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报酬递增效应,即随着信息规模增加,单位信息的成本下降,而其价值保持不变,结果是信息的预期报酬递增,因此,一定会出现大规模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垄断行为。很明显,弱势相关人不可能公正地获取信息,而强势相关人总是能够经济地取得信息,并因此获取超额报酬。Baruch Lev(1988)证明,假设投资规模大的投资者能够经济地获取信息,且这类信息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他们预期获得较高的超额报酬。由此可见,只要在政府财政活动中相关人在资源占有上是有差别的,会计信息配置总是不公平的,强势相关人总是能够经济地搜集并应用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超额收益。 总之,根据现有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天然”地具有不平等性,会计信息配置越不平等,政府支出效率就越低,政府活动的负外部效应就越强,政府的再分配功能会不断减弱,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不断下降,从而对整个市场形成负效应。实施政府财政审计就是为了减缓会计信息配置不公平性所导致的这种负效应。

二、帕累托改进: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目的

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不公平的基本原因是信息完备者拥有信息优势(the informational advantage),按照会计准则定期公开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和实施政府财政审计,就是为了抵减信息完备者的信息优势。根据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目的并不是以信息完备者的损失为代价保护信息不完备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损失为零;相反,其基本目的应该是减少信息不完备者的理所导致的社会负效应,从而增进社会福利,这就是政府经济学中公共政策选择所遵循的“帕累托改进”原理。D. Friedman (1980)说:“在我们的社会中那种政府项目应该帮助贫困者的要求是合理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贫困者受益以其他人的牺牲为代价,而是说,通过帮助贫困者而使社会上每个人都更好,帮助贫困者并不仅仅是使贫困者幸福的一种途径,而是一种消除犯罪,……使我们城市更适宜住住的一种途径,等等,从财富的观点来看,从效用的观点来看,它是一种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的再分配”。

人们通常认为,在政府财政审计中应该保护弱势相关人,因为这些弱势相关人通常受到财政活动中“内部人”(insider)的摆布,他们不可能充分地享有相关信息。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很难检验的,S. Ross(1979)说:“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信息监管的公平收益是很难识别的,因为这种收益主要依赖于传统观点,即外部人受内部人支配,因而需要受到保护”。 事实上,弱势相关人在信息享有权上的不平等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保护问题,它至少涉及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1)弱势相关人的权益保护是否可以以牺牲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2)强势相关人的理性反映是否会在社会上形成负效应。按照公开披露准则将会计信息从信息完备者身上转移到信息不完备者身上,并对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实施审计监督,有利于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说,在会使部分相关人更好的同时不会使有些相关人的福利变坏,因为这会增加政府财政活动的风险分担(risk-sharing)的机会,降低会计信息的非对称性。当然,政府财政审计在实际效果上可能导致“纯福利再分配”(pure welfare redistribution),即部分相关人的福利改进以其他人的牺牲为代价,这是政府财政审计在实践中的附带产品。必须强调的是,即使这种再分配情况出现,它也不能成为判断政府财政审计是否有效的依据,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不对称在社会上或市场中形成负效应的可能性,才是我们判断政府财政审计有效性的基本依据,因为,这种负效应对市场的破坏力远远地大于财富再分配所造成的后果,政府财政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支撑整个市场。

政府财政审计会降低会计信息供给效率,但是,如果不对会计信息实施审计监督,会进一步加剧会计信息配置的不公平性。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松散的、自我约束的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可以实现会计信息配置的公平性?Baruch lew(1988)认为,如果会计信息非对称性状态只在较小的范围中存在,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voluntary release)可以消除信息的非对称性;如果在资本市场中广泛地存在会计信息非对称性状态,自愿披露无法消除信息的非对称性,因为,信息完备者从专有信息中获得的私人利得远远地大于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所造成的损失。按照S.A.Ross (1979)的信息披露原则,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只有在自身利益驱使下才会自愿地披露会计信息,私人动机只会使信息披露处于一种次优水平(suboptimal level)。B. Lew和Penman(1987)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分析,他们认为,除非投资者知道管理者拥有所需要的信息,否则,管理者没有动机主动地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因此,依靠信息披露者自律并自动地披露会计信息,不可能实现会计信息配置的公平性。

三、公平导向的利益标准:政府财政审计标准的基本导向

会计信息供给具有非惟一性特征,即按照不同定价标准对同一资产定价,会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即相关性(relevence)、可计量性(measurability)和可靠性(reliability),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同时,在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他们的能力和偏好各不相同,拥有的信息也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会计信息披露涉及到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因此,合理地确定政府财政审计标准,是有效实施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前提。

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多样化特征的条件下,政府财政审计标准的选择导向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消除相关人在分享会计信息上的不公平性,以改进全体参与人的整体福利,因此,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标准应该是公平导向(equity-oriented)的利益标准,即政府财政审计应该有利于信息不完备者的利益,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信息完备者的利益。公平导向的利益标准是政府公共政策选择的基本标准,在政府财政审计中应用这一标准,可以降低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的非对称性,减缓会计信息配置不公平带来的负效应。

政府财政审计标准的选择导向涉及到对财务会计基本目标的认识。FASB(1976)说:“财务报告的主要作用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对评估未来投资风险和报酬有用的信息。”提出所谓“决策有用论”。FASB的“决策有用论”没有反映出会计信息配置的“天然”不平等特征,也没有反映出会计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特征,更没有反映出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它不能够成为政府财政审计标准选择导向的理论依据。事实上,“决策有用论”在理论上一直受到会计学家的质疑,Baruch Lew(1988)认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带有很明显的投资者主观判断(judgment)和推断(speculation)色彩,对某一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对另一投资者决策可能是无关的,他总结出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不能够在撇开具体决策内容的条件下确定,在资本市场中并不存在着绝对的、对所有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他以财务报告公开披露中的盈余预测为例说明这一论断。管理者的盈余预测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它涉及到预测质量、管理者和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和公司经营秘密等,从“决策有用论”角度,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要对盈余预测监管,但是,从会计信息公平性的角度,这一问题是不难理解的,它至少说明(1)未来盈余预测的信息是不公平分布的,主要由公司内部人、银行、主要投资者知道这一信息;(2)某些投资者在决策中使用这一信息会形成超额报酬(excess returns),这两点事实是对财务报表中盈余预测披露监管的基本依据。我国会计学家郭道杨教授在考察英美法系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后得出结论,“维护与保护市场经济下的所有者权益问题是会计法律制度建立的出发点,也是作为它的基本体系最终得以构建起来的落脚之点。”

政府财政审计中的公平导向利益标准是投资者权益保护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它要求政府审计部门在财政审计中把相关人者分为信息完备者和信息不完备者两大类,政府财政审计应该偏重于保护信息不完备者的权益,同时不以牺牲信息完备者的权益为代价。或许有人认为,信息完备者获取信息总是有成本的,他们应该利用这些信息获得超额补偿。根据投资决策的成本-收益分析,信息完备者的超额补偿要求是合理的,但是,公平导向的利益标准认为,任何信息都有直接或间接成本,不管信息的成本和来源如何,只要这些信息分布是非对称的,就一定会导致社会负效应。公平导向的利益标准主要是为减缓这种社会负效应而设计的,可以在总体上使市场的超额预期报酬逐渐变小,改进全体投资者的福利,并且不会抑制相关人搜集会计信息的动机。

四、结语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和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考察了政府财政审计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问题,得到如下结论:

1.在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天然”地具有不公平性特征,只有在帕累托最优的经济状态中,其不公平性特征才会消失。

2.在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越不平等,政府支出效率就越低,政府活动的负外部效应就越强,政府的再分配功能会不断减弱,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不断下降,从而对整个市场形成负效应。实施政府财政审计就是为了减缓会计信息配置不公平性所导致的这种负效应。

第6篇:财政审计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联网审计;财政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一、联网审计的特征和必要性

联网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联后,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适时、远程检查监督的行为。与传统现场审计相比,联网审计有以下特征:

(一)实时性。联网审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建立实时的监控系统与机制,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审计人员通过网络访问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库,缩短了每次检查活动的相隔期间以及检查时间,对于具体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既可以在该事项结束后实施审计,也可以在该事项进行过程中适时进行审计,从而实现了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增强了审计的时效性。

(二)主动性。联网审计的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对审计客体的财务资料、业务信息进行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监控,实现对审计客体全过程预警、分析、核查等。传统现场审计模式中,审计项目根据年度计划确定,且延伸审计经常依靠主管部门安排,降低了审计追踪的准确性。通过联网审计模式,审计范围更广、审计内容更深、能够便捷地发现审计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延伸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充分掌握了主动性。

(三)动态审计。联网审计对比传统现场审计,最大的区别在于由以往的静态审计变为实时的动态审计,将审计活动由在特定时间进行的静态活动发展为多时点、多维度的系统性动态活动。

二、推进联网审计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中的作用

(一)扩展财政审计覆盖面。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在为服务宏观调控、规范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财政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然而,由于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少,预算执行审计组规模小等客观原因,审计过程中对预算单位抽查力度小,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窄,审计盲区多,影响预算执行审计作用发挥。

推进联网审计,通过数据采集、预警设定、横向分析、趋势分析等手段,科学统筹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率效果。通过审计方式、审计技术方法的变化,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和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逐步提高财政审计覆盖面,最终实现财政资金的全覆盖,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

(二)实现更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在传统现场审计中,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实施审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数据量上受到所携带设备、审计范围的限制;在时间上受到现场组网和审计进度的影响。在联网审计中,前期平台一次建立,在日程采集中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数量基本不受设备限制,审计范围在事前确定为最大可能的范围,时间不受现场组网时间与审计期间影响。因此联网审计具有更高的审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

(三)实现更科学的项目计划和管理。在联网审计模式下,能够及时把握趋势,发掘重点,跟踪线索,以选取重点资金、重点部门安排审计项目。在信息化条件下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将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全部审计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让其他项目直接或间接地为预算执行审计服务,更清晰地把握预算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审计方案制定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四)实现更多样的审计成果。联网审计模式下,审计节点更具实时性,审计范围更具全局性,审计手段更具科学性,因而审计查出问题更具针对性、准确性,更能发现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撰写审计分析、审计综合报告等,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三、推进联网审计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制度保障。要建立和完善制度保障,以指导联网审计工作实践的深入。要建立规范管理的制度,明确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确定联网审计的基本模式,建立审计部门内部审计流程、权限管理、风险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做到在联网过程中有章可循,为开展联网审计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宣传引导。审计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进行联网审计宣传,使得被审计单位的领导、财务及相关人员理解联网审计的实质性意义,消除被审计单位对联网审计的误解,从而积极支持和配合联网审计的进行。

(三)加快网络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审计网络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建立全面的审计网络。利用好现有的现场审计实施软件,开发能面向各种系统、各类被审计对象、各种主题的审计软件,配置先进实用的计算机设备和功能性强、可兼容的系统软件,从被审计单位准确获取各种数据,实现有效的远程审计。

(四)防范审计风险。在网络环境下,审计面临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网络的安全性也为审计带来新的风险。因此,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控制和网络信息的安全可靠性成为网络审计中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点。要着重对系统的职责分离情况、操作权限设置进行审查,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做好保密工作。在联网审计实施过程中,严禁接触数据的电脑连接其它网络,以净化联网审计的网络空间,保证联网审计实施过程中的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张聪聪.利用财政联网审计扩展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审计月刊,2011(1)(总第273期).

[2]王松艳.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推进联网审计的思考.审计月刊,2011(8)(总第280期).

第7篇:财政审计的作用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本级人大、上级政府以及财政和审计部门对于乡镇财政预算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明确提出了各级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之内需要至少两次向本级人大做预算执行的报告。但是我国乡镇政府当中,很多都是乡镇领导兼任人大的领导,这种情况就会导致监督方式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乡镇财政的预算监督以及考核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二、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急需要解决的就是“三农”问题,同时这也关系到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我国乡镇政府作为最接近农村这一区域的行政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职能,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职责。而我国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资源就是乡镇财政资金,如何从根本的制度上面解决当前我国乡镇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下文主要论述如何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一)乡镇财政需要确定统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前文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缺少统一规范的乡镇财政体制。我们要想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就需要将具体的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结算、会计核算、财务报账、审计监督等一系列程序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体制之中,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财务预算管理出现问题的可能。以目前笔者所在的L镇为例,当前我镇的财政体制的建设正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基层财政由专门的财务部门负责,有专门的财务收支决策程序,不再只受行政领导主观性意志的影响。总而言之,规范乡镇财政预算体制最重要的就是规范财政预算内以及预算外的资金,统筹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二)完善我国乡镇财政的预算体系

要想真正解决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完善乡镇财政的预算体系。一般而言,乡镇财政离不开具体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方面,乡镇行政机关进行预算管理是为了更加明确财政资金的使用明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将预算支出的资金严格落实。完善并规范我国乡镇的财政预算体系主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必须严格将预算与资金的支持联系起来,并且要保证资金的实际支出要符合支出规范的原则,从源头上防止部分领导干部,,挪用财政资金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需要进一步缩短预算编制的时间,并且进一步缩短预算的编制周期,减少财政机关的自主财政行为;除此之外,还必须对乡镇财政预算进行全面系统的绩效考核和财务审计,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和控制,防止一些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科学使用。

(三)加强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技能培训

针对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必须加强对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的财务技能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基本工作技能,提高其依法依规进行财务管理的意识。政府要通过完善相关的培训制度,实现财务人员都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真正的提高乡镇财政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提升我国乡镇财政管理的水平。

(四)建立乡镇财政审计监督责任制度

第8篇:财政审计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审计;监督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15502

所谓审计机关是指各级政府中专门从事经济监督的重要职能部门,又被形象地称之为“经济警察”,有时也称之“财经卫士”,它具有监督、评价和证签等三个重要职能又有促进性、建设性和防护性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的基本特征。

1 充分认识审计监督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

首先,审计监督,可以积极促进生促进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依法开展的环境审计,可对自然资源的法律、国家环保资金的运用以及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合理和有效的评估,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有效监督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自然资源的法律以及其他法规的执行情况,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使人与环境共处和谐利益最大化。

其次,审计监督,可以促进社会财富和社会幸福总量的最大化,使经济发展和谐。通过审计,对妨碍自由竞争的行为应及时进行查处,促进自由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促进社会财富的最大化。通过推进效益审计,可以促进社会财富和社会幸福总量的最大化,最终实现社会的健康和和谐发展。

再次,审计监督能推进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和求得国家权力和谐运行。加强审计监督,完善预算编制,为推进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国家审计部门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能积极促进国家权力的和谐运行,保证重点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2 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审计部门发挥作用

2.1 加强财政审计工作,必须有稳健的财政政策做保障

审计机关只有依据《审计法》,搞好财政审计,才能真正有效服务于和谐社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及时将扩张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原因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发展为结构问题,城乡之间的矛盾、协调产业结构中的矛盾、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等几乎都与经济社会的结构不合理有重要关系,因此,政府的财政政策要取决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结构协调发展,从当前更多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刺激经济的增长,转移到更多地关注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关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因此,围绕稳健的财政政策,审计机关要通过审计促进稳健的财政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1)要加强财政预算编制的审计力度,积极促进财政预算体现公共财政观念、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财观念,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促进财政预算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让广大公众真正成为政府预算的决策者、知情者和监督者;(2)通过加强财政收入的审计,积极围绕财政收入审计政府的负债,可以有效控制财政风险,通过税收制度的改革,积极促进国家关于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的政策落到实处,激发人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活力和动力;(3)加强财政支出的审计力度,努力使财政支出要保证对农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切实保证各个方面的发展。通过财政审计,也可积极促进依法理财和依法用财,不断提高理财和用财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9篇:财政审计的作用范文

一、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的意义

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就是依据财政支出决算功能分类科目表,将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有机结合,对支出科目下的所有专项资金的预算决算、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资金绩效以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审计。

(一)有利于对政府受托经济责任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审计就是评价、确认和证明受托经营管理者是否履行了其所负的经济责任,对其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监督政府的受托经济责任,主要是政府以及所属部门的职能活动,如履行组织国家经济活动、管理社会责任等的履行情况。政府的职能活动在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得到具体明确。支出功能分类的类、款、项科目主要根据政府职能,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设置,说明政府在“做什么”。 类级科目反映政府主要职能,如教育、节能环保等;款级科目反映政府履行某项职能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等;项级科目反映这些活动下的具体事项,如普通教育下的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由于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是政府具体职能的经济表现形式,对某一类、某一款或某一项的科目资金进行审计,能够直接反映政府某项具体职能的履行情况,从而实现对政府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

(二)有利于提高财政审计能力,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作用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内生的一个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是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的审计,涵盖了预算分配、决算编报、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资金绩效、政策执行等多个方面,审计对象不仅仅是财政部门,还包括财政资金涉及的具体业务主管部门、具体使用人,从而能够有效约束和监督公共财力的分配权和各个部门的行为职权,维护法制秩序,预防腐败。由于一款科目下往往涵盖多个专项资金,因此从科目的角度对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能够完整的、全面的揭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能够系统的、宏观的分析科目资金所对应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剖析原因、提出建议,服务政府决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的民主化程度 公共财政的本质是社会公众的财政,财政民主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特征,公众能够参与财政决策、监督财政收支行为。实现财政民主化的基础就是要及时全面准确的披露财政信息。按照我国现行的财政信息公开相关法规,主动向社会公开的财政信息主要是预算、决算表,以及收入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编列到款的科目,这与公共财政、“阳光财政”、“透明财政”有较大距离。由于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是对资金的全过程跟踪,逐级确认科目资金在中央、地方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涵盖财政资金的拨付、流转和使用情况。合理运用审计公告制度,可以将科目资金使用的最末梢完整的呈现在公众面前,使群众能够参与到财政的决策和监督之中。

二、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实践情况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审计署对中央财政本级和转移支付给18个省的三个款级支出科目资金进行了审计,并于2013年6月了审计结果公告,这是开展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审计的首次实践。

(一)审计的主要特点 (1)审计的支出科目的社会高度关注度高。审计的三个支出科目资金分别是节能环保类下的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三个款级科目资金,这三个款级科目下共有30多项财政专项资金,有涉及群众日常生活的空调、热水器等节能家电补贴资金,北方采暖区供热改造资金;有涉及工业生产的节能技术改造资金,淘汰落后产能资金;还有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资金。这些专项资金与人民群众生活,社会工业生产息息相关,关注度高,同时也是政府运用财政补贴、奖励等经济手段调节市场、引导节能环保发展,履行政府节能环保职能的主要方式。

(2)审计抽查的项目多,资金覆盖面广,有效的监督政府节能环保履职情况。2011年和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共安排本级和转移支付给18个省三款科目资金共计818.83亿元,涉及8328个项目,审计延伸项目共计5044个,涉及资金621.09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资金总额的60.57%,75.85%。审计工作通过详实的数据、具有说服力的抽查数量和覆盖中央、省、市、县、项目单位五级的抽查面,实现对政府节能环保履职情况的有效监督,对财政资金引导、促进节能环保政策的效益和效果做出了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审计结果公开透明,给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审计结果公告将348个存在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的项目单位全部公开,改变过去审计结果公告中简单举例、点名等不透明的公告方式。在审计结果公告长达34页的附表中,详细列出单位名称、承担项目的内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问题金额、整改情况等内容。审计公告引起社会公众对节能环保中的部分专项资金的效果和作用展开讨论,如节能家电补贴政策在帮助行业度过难关、树立消费者对节能家电的购买意识后,该项资金的政策效益逐渐减小,并带来了保护落后技术产品,诱发家电企业骗补等负面效果。政府在2013年5月底停止了部分节能产品补贴项目,这一举措得到广泛的认可。

(二)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审计署组织的这次科目资金审计是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三款科目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拨付、管理使用、项目建设以及决算真实完整五个方面内容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强调从资金政策设计、规划制定、项目实施等方面,分级次、分部门、分环节发现每款资金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

(1)审计的主要内容。一是预算安排,包括三款科目资金投入的总量、专项资金种类、支出结构和方向、增减变动情况,专项资金的设置依据、分配标准、分配程序以及绩效情况;财政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三款科目资金预算安排、预算下达、预算调整、预算编制情况。重点分析专项资金设置的科学性,揭示分配制度不配套、不完善,资金分配不合理、不合规等问题。二是资金拨付,包括三款科目资金的下达、结余、结转情况,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拨付使用的范围等。重点揭示滞拨、截留、改变资金用途,影响资金效益等问题。三是管理使用,包括使用三款科目资金的项目单位的申报、获批、资金配套和管理使用等情况,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审核、批复、验收等情况。重点审查申报的真实性、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性,揭示违规审批、骗取资金、挤占挪用、重复申报等问题。四是项目建设与政策目标,包括三款科目资金项目建设的数量、类别、资金以及财政资金的拉动效应,检查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重点揭示项目未按期开工、建设迟缓、建成后未达标等问题。五是决算真实完整,包括核实三款科目资金涉及报表的编制是否合规,确认的收支数字是否真实,报表编制是否完整,预算调整是否合法等。

(2)审计的主要作法。一是采取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联合审计方式。审计署设立专门的科目资金领导小组,组织审计署相关业务司、驻部委的派出局、驻地方的特派办实施联合审计,各部门密切配合,实现对三款科目资金从中央、省、市、县、项目单位的全过程审计。二是采取统一目标、方案、标准开展审计工作。科目资金审计的审计组遍布三款科目资金涉及的中央各部门,以及全国18个省,但各审计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方案、审计调查报表、审计调查的内容范围和数据指标都是统一的,科目资金领导小组制作了三款科目资金的审计操作指南,确保参审人员实施审计、汇总结果、问题处理等方面的统一性。三是采取计算机审计技术。在三款科目资金预算管理、资金拨付审计环节,将财政部门预算执行管理数据与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锁定财政资金停留在中央、还是在省、市或县,通过计算每个地区的资金规模和项目个数,统计每个项目获取的财政资金补助种类,提高审计效率。在节能汽车、节能家电推广补贴资金审计中,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的产品推广电子数据库,通过与相关外部数据进行关联和比对,运用计算机审查套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 (1)审计抽查工作量大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本次科目资金审计的现场审计工作约4个月,延伸审计项目5044个,月均延伸1261个项目,每个特派办平均延伸280个。每个特派办投入约30人,但科目资金涉及的项目点多、面广、相距甚远,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2)审计人员缺乏节能环保领域专业知识。本次科目资金审计涉及大量节能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如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涉及到节能量的计算,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涉及到的光伏知识,这些知识是审计人员所不具备的。审计人员在缺乏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难以对项目的政策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确认,难以精细化的评价专项资金的政策目标效果。

(3)对资金预算分配环节决策者的追责难度大。本次科目资金审计涉及的专项资金,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来分类,均属于特殊利益支出,这些支出所提供的效益被一部分特定的部门、公司享有。由于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高,拥有财政决策权的管理者在预算决策过程容易出现根据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做出决策的情况,导致人情经费、权利寻租的发生。三款科目资金审计中揭示了专项资金存在的虚报冒领问题,但查证问题表象背后的决策程序、利益关系时,面临取证等诸多困难,削弱了审计监督对预算分配决策人的追责力度。

三、结论

当前国家审计以支出功能类科目资金作为切入点,对相关科目进行审计,是我国国家职能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国家公共财政建设,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职责的内在需要。为更好的开展科目资金审计,还需加强研究分析、创新审计组织模式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科目资金审计的基础性研究分析 加强对财政支出项目的分析,明确该科目对应的政府职能,分析科目支出的增减变化和预算决算,科目对应专项资金的种类和特点,专项资金存在的财政风险因素等,为科目资金具体审计科目的确定提供科学参考。加强财政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研究,创建审计部门与财政管理部门在财政管理数据的互联和互通,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研究每款科目相关财政资金预算分配的决策过程,研究财政绩效指标体系等等。

(二)提升对科目资金审计查出问题的研究分析水平 科目资金审计的内容和范围相对于某一项专项资金审计而言,更加系统和全面,审计发现的问题呈现多样性,有地区性的问题、有部门性的问题、有项目自身性问题。审计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中,要重点分析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查找问题成因。但单个专项资金的问题提升到整款科目资金的功能层面,探寻政策缺陷,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工作服务宏观决策的作用。

(三)创新科目资金审计的组织模式 在审计的时间上,向前“延长”,审计机关在当年预算执行审计之前确定需要开展审计的支出科目,提前开展科目资金审计。在审计组织上,在集中审计署审计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省、市、县审计机关的力量,将部分项目交由地方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的统一要求开展就地审计。在专业知识上,审计人员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聘期相关行业和技术的专家,取得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