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范文

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

第1篇: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 课程设置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因此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经济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的经济学教育与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保持教师填鸭式授课、学生记忆背诵的传统模式。每年大量的经济学学生毕业,但合格的经济学人才却非常稀少。如何尽快改变经济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教育模式,提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长期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在系统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并且主要以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MIT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等知名院校经济系为例,从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研究美国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论分析

拔尖创新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格,在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物质载体。课程体系是承担特定人才培养职能功能、具有特殊结构和组成部分、具有延伸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知识组织结构,课程体系构成了一个学科的基本范式,这种范式使得各门课程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具体落实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确立专业规格与专业品质,区分不同人才学科的人才特征,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海必须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要求,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既要有知识体系的稳定性,也要有知识内容的革命性和前瞻性,同时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与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1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实现课程体系的组织和优化。要按照经济学科的特点,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联系性与严密性,使得课程的规划、研究和设计过程逐渐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自觉的学习意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1.2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实现科学性与发展性相协调。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反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从整体优化角度开展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内容改革”。经济学是一个涉及面广、分支多、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而且变化频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理论和体系层出不穷,需要我们结合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将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个模块、各门课程科学合理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方法相配合、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随着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强势传播,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在不断变化,手机阅读、互联网阅读成为阅读的主流,这样在当代学生中,知识碎片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更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3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做到普适与特色相结合。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科学,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尊重经济学体系的一般内容与范式,做到课程体系的普遍适用。然而,每一个高校的研究与教学偏好又都有所不同,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甚至基本观点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完全一模一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差异化生存、特色化发展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就课程体系设置而言,也要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学校要因校而异,根据自己的教学定位和理念,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着眼经济建设的前沿变化,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开发出相应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1.4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平衡。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全面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只有深入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才能具备触类旁通的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众所周知著名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既是经济学界的大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也是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曾荣获美国最高的计算机科学奖项。因此,在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重视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大量开设理工、人文、社科、艺术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开设交叉学科的综合课程以及跨学科的讲座等等,打破专业限制,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美国四所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一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美国多所著名高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模式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教学模式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多数高校实施的是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结构设计,但各校的课程分类与组合不尽相同。如麻省理工学院为理工类学生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以保证文理学科相互渗透。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研究型大学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研讨课,还有跨学科的专题学术讨论课程、导师辅导课以及问题情境式教学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美国还十分重视开设创业课程,硅谷60%-70%的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三是教学方法灵活,研究性教学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教学方面,为了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美国大学在设置本科经济学课程时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以及经济分析与应用等方面课程细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在经济学专业一年级,开设初级经济学原理,二年级学习中级经济学在初级课程中对新生只讲授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不涉及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和相关的数学知识后,才允许修读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应用分析、中级宏观应用分析等方面的课程,有的学校在选修课程上还开设高级微观理论。以下是MIT、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学校经济系课程设置。

2.1 MIT本科课程设置[1]:

2.1.1一般经济学理论,这一类课程包括微观经济理论与公共政策、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级应用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阅读与讨论、经济学专题、博弈论的经济应用、经济学与心理学、战略与信息等课程。

2.1.2产业组织,包括产业组织与竞争策略、卫生经济学、经济学与激励:理论与应用等课程。

2.1.3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包括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中的研究与交流:主题、方法与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

2.1.4国民收入与金融,包括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环境政策与经济学、能源决策、市场与政策、能源经济学与政策、金融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信息技术与美国劳动市场等课程。

2.1.5国际、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包括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

2.1.6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包括变化的经济中的美国劳动力、劳动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等课程。

2.1.7经济史,包括中世纪经济史的比较研究、金融危机的经济史、资本主义以及对它的批评、世界贫困问题等课程。

2.1.8经济发展,包括发展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等课程。

2.2 MIT研究生经济学课程设置[2]

2.2.1一般经济学与理论,包括经济学家的数学、微观经济理论Ⅰ、微观经济理论Ⅱ、微观经济理论Ⅲ、微观经济理论Ⅳ、博弈论、契约理论、博弈论专题、独立研究论文、讨论:经济学专题、经济学阅读讨论等。

2.2.2产业组织,包括产业组织Ⅰ、产业组织Ⅱ、卫生经济学讨论、集体选择理论:经验检验、集体选择理论:制度与实证政治理论等。

2.2.3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包括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经济分析、高级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经济研究讨论。

2.2.4金融经济学,包括金融经济学简介、高级金融经济学Ⅰ、高级金融经济学Ⅱ、高级金融经济学Ⅲ。

2.2.5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Ⅰ、动态最优方法应用、宏观经济理论Ⅱ、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理论Ⅲ、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理论Ⅳ、经济危机、宏观经济学专题、高级宏观经济学Ⅰ、高级宏观经济学Ⅱ、高级宏观经济学Ⅳ。

2.2.6公共经济学,包括环境政策与经济学、公共经济学Ⅰ、公共经济学Ⅱ、高级公共经济学专题、环境经济学与市场失灵的政府反应。

2.2.7国际、区域、城市经济学,包括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国际经济学Ⅰ、国际经济学Ⅱ。

2.2.8劳动经济学和劳资关系,包括劳动经济学Ⅰ、劳动经济学Ⅱ、高级劳动经济学专题、劳动市场关系与职业流动性。

2.2.9经济史,包括经济史等课程。

2.2.10发展经济学,包括发展经济学:微观学问题与政策模型、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政治经济学:制度与发展、经济制度与增长政策分析、政治经济学1:国家与经济的理论等课程。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主要课程:核心课程:价格理论(分为Ⅰ、Ⅱ、Ⅲ)(应是微观经济学)、收入理论(分为Ⅰ、Ⅱ、Ⅲ)(应是宏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学中数理方法导论、经验分析Ⅰ、Ⅱ、Ⅲ);专业课程:数理经济学(包括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专题)、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包括高级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专题、市场专题(贝叶斯方法在营销与微观经济计量学中的应用)、经济史(包括人口与经济、商业伦理、市场营销的经济学与人口统计)、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本(包括应用价格理论、人力资本、知识与技能经济学)、数量经济分析(生命周期动态学与不平等、社会相互作用与不平等)、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专题、国际贸易与增长、国际贸易中的数量分析)、公共部门经济学(政治学的经济模型、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部门中的发展经济学)、计量劳动经济学(微观数据分析Ⅰ、Ⅱ、Ⅲ)、宏观经济动态学与金融市场(宏观经济的随机模型、公共财政与宏观经济动态学、金融市场的动态模型)、金融经济学(金融决策理论Ⅰ、Ⅱ、Ⅲ)、资产定价(资产定价、实证金融专题、资产定价专题)、产业组织(高级产业组织理论Ⅰ、Ⅱ、反托拉斯与产业组织)。另外有很多讨论课程,还有方法论的训练课程。[3]

哈佛大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一般经济学、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为一类,包括微观经济理论Ⅰ、Ⅱ、文化经济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博弈论Ⅰ、Ⅱ等;计量经济学与数量方法,包括应用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专题等;经济史、发展经济学,包括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Ⅰ、Ⅱ、发展政策设计、经济增长理论;货币和财政理论与政策、公共部门经济学,包括公共经济学与财政政策Ⅰ、Ⅱ、卫生经济学等;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金融、高级国际贸易专题等;产业组织与规制、环境经济学,包括产业组织Ⅰ、Ⅱ、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包括公司金融、企业家精神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行为金融;劳动、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城市经济学为一类,包括社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另外有大量的阅读、研究、讨论课程安排。[4]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1)第一年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分析Ⅰ和Ⅱ、经济学家须掌握的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Ⅰ和Ⅱ;2)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与发展Ⅰ和Ⅱ、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公共财政Ⅰ和Ⅱ;3)计量经济学,包括微观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经验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专题Ⅰ和Ⅱ、计量经济学讨论会;4)经济思想史,包括经济思想史;5)产业组织与规制,包括产业组织专题、产业组织专题Ⅰ、Ⅱ和Ⅲ、产业组织讨论会;6)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金融、贸易与金融政策中的战略问题、贸易协定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货币与金融、贸易与发展专题、国际货币经济学专题、商业政策专题、全球经济政策、经济地理专题、国际贸易讨论;7)劳动经济学,包括劳动经济学Ⅰ和Ⅱ、劳动经济学专题;8)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理论,包括宏观动态学专题、高级宏观经济分析Ⅰ和Ⅱ、宏观经济学与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分析专题Ⅰ和Ⅱ、应用宏观经济学与金融、经济模型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货币理论与政策、高级经济学经验研究专题、货币经济学讨论会、经济波动讨论会;9)微观经济理论与数理经济学,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分析Ⅰ和Ⅱ、群体决策的建模与分析、经济学家的高级数理经济学方法、数理经济学专题、金融与货币的一般均衡基础、博弈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控制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机制设计、契约与组织、政治的经济分析专题、市场设计、产业竞争的经济学与政治学、微观经济学讨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讨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研究方法讨论;10)公共财政,包括公共财政Ⅰ、Ⅱ、Ⅲ、公共经济学基础;11)其他课程,包括美国经济史、欧洲经济史、日本的经济组织与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专题研讨、苏维埃与后苏维埃经济、中东欧、后苏维埃国家以及东亚改革国家的转轨问题、城市经济学、集体行动的政治经济分析、政治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分析、日本经济问题、卫生经济学专题;12)讨论,包括经济理论、货币与宏观经济学、劳动与人力资源、国际经济学、发展与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组织与战略、应用微观经济学与劳动。[5]

3.美国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从前述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高校经济系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课程体系完整,数目庞大

每一所大学开设的经济系课程几乎都涵盖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到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如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无所不包,课程数量庞大。哈佛大学2009年秋季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20门,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50门之多。由于课程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以及今后的职业选择,灵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有助于实现经济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权衡,也有利于教师专注于某一个研究领域,提高研究与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课程层次丰富,结构合理

美国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布局合理,课程之间内在的结构关系、逻辑联系得以完善。

首先,课程层次性强,课与课之间的纵向衔接紧密。在课程设置上,遵循知识传授的渐近规律,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构建完整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各大学都把一些主要的经济学课程分解成几个由低至高的级别,如微观经济学Ⅰ、Ⅱ、Ⅲ,宏观经济学Ⅰ、Ⅱ、Ⅲ,计量经济学Ⅰ、Ⅱ、Ⅲ等等,让学生拾级而上,步步升高,帮助学生既打好专业基础,又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其次,注重经济学方法的训练。美国高校在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特别强调现代经济分析研究方法的教学,开出了大量统计方法、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微观宏观经验研究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等课程,并且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主流理论和方法。通过经济理论与经济方法课的结合,以突出定性经济学与定量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既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的定性表述,又能把这些理论化解为具体的假设,并运用统计资料和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定量检验。

第三,注重跨学科培养。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经济系设有经济数学(Econ-Mathematics)、经济统计学(Econ-Statistics)、经济运筹学(Econ-Operation Research)、经济哲学(Econ-Philosophy)、 经济政治科学(Econ-Political Science)五个跨学科方向,学生的培养由两个系共同完成,各个方向均有自己的学分要求,其中前两个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分别占总学分的22%和44%。这样的跨学科培养是紧跟经济学发展前沿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共同分析某个领域的能力。本科生毕业后,学校会鼓励他们去别的大学继续深造(不同于我国的基地班),基本上没有近亲繁殖现象。通过跨学科的培养,不断拓宽经济学教育领域的学科目标。这些跨学科的经济学扩展课程,如社会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宗教与资本主义等课程,为经济学的理论论证和方法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空间,而且还在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中,发现本学科的缺陷和不足,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3课程的应用性强

美国大学本科经济课程设置特别注重提高课程的应用性,以适应大部分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具体经济职业的实际要求。课程的应用性既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里,又显示在众多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之中,从每一门课来看,其内容设计一般是从具体的经济现象着眼,在提出、分析和解决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相关的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因此,整个课程的学习不是和经济现实脱节或割裂开来,而是形成积极互动的良性关系,即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中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知识的拓展,又提高对经济现实的思考层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水平。

3.4全球化的学术视野

美国高校的经济学研究在全世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因而其学术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国的经济问题,对全球经济问题都有研究。因而其开设的课程几乎涵盖全球各国的主要经济现象,开出了大量涉及各国经济问题的课程,如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分析、日本的经济组织与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问题研究、国家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等课程,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避免了过度本土化所带来的问题。这些课程安排,也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探讨和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多元化的因素。

3.5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

美国高校课程设置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个高校都开设了大量的workshop和seminar课程,由任课教师主持,每个班级不超过20人,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论文,对本领域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讨论课还须提交自己的研究论文,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塑造具有怀疑精神和创新思想的学术品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极大的欠缺。

4.完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 实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完善我国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实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科学设置教学层次

把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明显的层次,初级经济学原理在一年级开设,不用数学表述,只是讲解基本原理,而且可以由教授轮流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涉及一定的数学语言,在二年级开设,我国一些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已采用这种课程设置,可以在经济学其他专业推广。与之相关的计量经济学、应用微观、应用宏观等课程在三年级开设,加强课程的应用性。

4.2加强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

我国的经济学教育,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与灌输,但对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却有所忽视。就目前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仅在二三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而前面我们看到,美国高校在方法论方面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包括微观计量、宏观计量等专门化的课程,这样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较多,也容易培养他们对这些比较枯燥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建议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论课程也应分为不同的层级,在二、三年级开设,在培养基本理论功底的同时,注意学生的选修课建设,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4.3逐步提高讨论式教学的比重

Workshop或Seminar式的教学,对我国高校来说是一种新课程,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应当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注重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要将最新科研成果引进Seminar教学,寻找突破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Seminar课程应由对本领域学术发展趋势较为熟悉的教授、副教授主持,在每一门专业课之后都应开设类似的课程,由教师指定研究领域和文献,学生对该领域的问题研究、讨论,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Seminar课程应从原属课程分离,单独设立,课时比例也应提高。

4.4拓宽专业口径

从以上美国著名高校的办学理念看,这些院校均秉承宽口径、少分类的原则,使得经济系课程设置反映经济学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尊重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加强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避免了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问题。我国各高校专业口径狭窄,财经类院校表现尤为明显。在某个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撰写的有关股票市场有效性问题的论文,竟然被学术委员会评为不符合专业方向,因为该校有金融学院,委员会成员认为股票市场问题只能由金融学院来研究。如此狭隘的专业划分只会局限学生学术视野,限制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应吸收这些先进的经济学教学经验,减少专业分类,实现院系教学之间的互通,使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4.5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学的课程提示设置中,要大力推进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大力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增加探索性课程,加大教育资源对学生开放程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每一名课程都要以问题探索为导向,在科研时间获得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学生入校就开始科研训练,大学生科研项目要提供明确的科研计划,安排导师专门指导,提示经常性地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成果交流活动等,不断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释:

①资料来源:

②资料来源:。

[5]MIT经济系研究生课程设置:http://econ-mit.edu/graduate/courses/

[6]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项目课程设置:http://economics.uchicargo.edu/。

[7]哈佛大学经济系课程设置:http://economics.harvard.edu/。

第2篇: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情景;案例

金融学专业的三个方向:银行、证券、保险,以证券方向的实践性要求最高。金融学本科专业证券方向的核心课程《证券投资学》,主要研究有价证券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所有参与者都将体验管理与预测,从而进行决策的个体成就感。有价证券市场紧跟国家经济政策的走势,风险与收益并存,可能为个体带来莫大的收益,也可能遭受不确定性的风险。本文将着重探讨《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方法论的应用环节,力求突破这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瓶颈,缩小与学生预期的差距,增强实战的体验感,获得基本分析、技术分析能力的提升,培养优秀的独立实践和创新人才。

一、《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期望值过高,理论难度大,技术分析的前期知识储备要求高,学生隔靴搔痒感明显,是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们通过对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对经济发展环节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尤其是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往往有一种去有价证券市场进行“大展拳脚”一把的想法,均形成了对该门课程的强烈的学习欲望,问题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是否能够被充当引领角色的主讲教师延续下去。《证券投资学》以其他专业课程为基础,其先导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公司理财》、《财务报告分析》、《统计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涵盖了经济学、会计学和数学领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架构做支撑,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大多数高等院校开设的《证券投资学》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并辅助以实习基地参观和实验室模拟平台开展教学,但仍然在教学效果上达不到理想的目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值得探究。

二、《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过程目标要求

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然而专业人才难以被复制之说也说明了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应是在普适的教育方法上体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独立实践和创新思维方式的养成,而这正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经济学课程《证券投资学》所需要的认知。该课程是理论经济学实践性检验的承接课程,同时也为其他金融学的课程例如金融市场、投资银行、投资基金提供先导,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独立的思维范式的养成依赖于一种惯式的方法论,这就是一种捻熟的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过程。《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过程目标应围绕使学生理解和运用市场运行规律进行管理和决策的独立实践和创新人才。

三、《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方法论实现途径

1.“一以贯之”,以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成就科学精神

每一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都应在学期开始前做充足的教学设计,有明确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引领、组织的过程表达出来。就本科教学的要求来说,“研究性学习”是《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理念很好的选择。以问题为核心引领,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大盘的走势作为检验的工具是该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宏微观的市场行情趋势预测是引领学生进行基本分析技能掌握的桥梁。例如,美国政府以及欧盟的对俄罗斯从外交、经济、国防、能源等方面进行制裁的决定将对全球的能源需求结构、价格有何影响,与此相关的有价证券市场将会何种反应。该问题紧密联系时事热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宏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背景,分析稳定性相对强的外汇市场上相关货币的走势和短期行为见长的股票市场上相关能源产品的价格走势,并以此为例展开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微观结构的关注,进行为期整个学期的基本分析能力的实践过程。思维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是一个长期过程的累积行为的成果,以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去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养成能力。

2.“无独有偶”,以发展史再现情景的方式学习技术分析

波浪理论、K线图、WMV型等技术分析的形态和MACD、RSI、KDJ、OBV、轨道线等技术指标趋势线单独看来不仅晦涩,且展现不出其意义,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能够摒弃以上两种弊端。当然,这对主讲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学团队的分工协作与经验积累。查找出不同时期的个股、板块或者大盘的典型形态作为技术分析内容中形态理解与运用的方法是适宜选用的形式,结合学生的模拟炒股平台验证过程的结果将与学习能力的养成相得益彰。

3.“有的放矢”,微观个案检验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证券投资学》的案例方法具有特殊性,是所有高等院校本科课程中时效性要求最强的案例,注重微观个股走势和形态的差异而不是趋同或者普适,以情景再现为依托,以模拟平台为工具,指导学生在学期起初选择某一类行业中的某一家上市公司的个股作为观察对象和实践依据,进行证券投资的技能养成过程。每3---5名同学形成学习小组,同一小组的同学所选股票必须属于同一行业。在分组中应注意按行业和不同的板块均应有呈现,小组讨论所选公司的财务报告,重大事项、大股东和董事的稳定性等基本管理层面和财务层面的信息,在比较中预测微观个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股价走势,选择技术指标进行短期预测,形成报告提交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于每周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取不同板块的个股进行重点点评。从学生选股到实时评析贯穿于整个学期,是该门课程中的复杂案例应用过程。

在具体的授课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独的知识点。例如专有名词、专有指标,可选取短小精悍的案例进行单独解析。例如对股票定价的过程学习,债券收益率的计算学习等宜选取具体的案例进行详细的论证分析。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收益实现过程宜选取真实的对应品种的交易工具的操作过程进行详细学习。

由兴趣引发的持之以恒的学习热忱和愉悦的课堂气氛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任务是以专业的素养和专业的态度将这个两者延续下去。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核心,突出情景再现加深对形态和趋势的理性认识,结合精心挑选与组装的案例保持学生求知的兴趣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方法论应用过程。注重实时性、趣味性、衔接性的行业个股和板块的案例选取,增加学生的知识的广度,注重技术分析指标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知识的深度。

参考文献

[1]李晓莉.“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于丽红,兰庆高.证券投资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3]马文波,蒲涛,蒲适.证券投资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7.

作者简介

张薇薇,1982-9-8,女,吉林榆树人,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

第3篇: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寻租;社会福利;经济行为;激励

近年来,不少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因贪污受贿等而走上了违法乱纪之路,不但对其所管辖的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也使国家痛失一批有专业才干的企业家人才。事件的根源在于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经历了一个放权搞活的过程,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越来越大,加上其在企业内所处的特殊的领导和决策主宰地位,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就成了“内部人控制”的主要“内部人”,出现了侵蚀所有者利益的寻租现象和在职犯罪。

一、经营者的寻租动因剖析

(一)寻租的经济分析

“租”,或者叫“经济租”,在经济学里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在社会经济处于总体均衡状态时,每种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的使用和配置都达到了使其机会成本和要素收入相等。如果某个产业中要素收入高于其他产业的要素收入,这个产业中就存在该要素的经济租,从而吸引要素的投入。从广义而言,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人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生产性的增进社会福利的活动,如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平交易买卖等;二是非生产性的、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它们非但不能增进社会财富,反而白白地消耗了社会经济资源。如一个人从事偷盗活动来追求自身利益时,其行为的直接后果是社会财富在个人之间的转移,决不会使社会财富有任何增加。相反,偷盗活动不光耗费了偷盗者本身的时间、精力等资源,也耗费了被偷盗者的资源:偷盗损失、抵制和防范偷盗,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非生产性的资源浪费。

(二)经营者的寻租动因

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因而也就产生了委托关系。股东虽然是公司的出资人,但他们却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把资财委托给经营者从事经营。根据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委托人和人具有不同的目标效用函数,人所掌握的信息要优于委托人,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经营者努力工作的前提下,努力成本完全由自己承担,而因努力工作而提高的产出却被其他股东分享。同时,假如经营者追求在职消费的话,所耗费的成本由企业承担,自己却可以得到全部好处。因而经营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努力工作,而是追求在职消费等不利于股东的目标,热衷于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寻租活动。经济学的中心课题是资源配置问题,即如何把有限的资源作最佳配置,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学说,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其生产和交易行为可以导致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经营者是企业资源配置者,同时又是企业一项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企业经营者是将劳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酿造师”,是资本增值的“助产婆”。当他们经营企业时,他们从事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活动。相反,他们若变成非生产性寻租者,他们只不过是致力于财富的再分配,会影响经济的增长。经营者的行为选择主要取决于补偿合同、对能力的报酬和评价等。因而,为了使经营者从事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行为,必须建立和完善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二、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波特-劳勒激励模型及其现实评述

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波特和劳勒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激励模型,模型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5个环节:“努力业绩报酬满意努力……”。

1、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大小,以及得到的可能性。这也说明了激励可能产生的力量。

2、工作业绩的获得主要取决于努力程度。同时,它还受自身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大小(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所做工作的理解程度的限制。

3、获得报酬的多少必须以工作业绩为基础。报酬可以分为内在报酬(如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等)和外在报酬(如工作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等)。

4、过去对报酬的满意程度将影响今天的努力水平,同样,现在对报酬的满意程度将影响未来的努力程度。

5、一个人对获得报酬的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取决与报酬的大小,以及其认为的公平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项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防范经营者的寻租行为,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以增加社会福利。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与“报酬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激励无效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心态失衡,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触犯了法律。以褚时健为例,他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17年,“玉烟”17年利税总额800亿元,他个人17年全部收入约80万元,其比例是十万分之一,即“玉烟”每创造一个亿,褚的收入仅1000元左右,如果加上“红塔山”品牌352亿元的价值,褚的该项收入比例更降至649元。一个为国家创造800亿利税的企业家,17年的全部合法收入还赶不上一名影星拍一次广告的收入;1年的收入不如一名歌星走一次穴的收入,如何体现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又怎能激发起经营者的创造性?类似于褚时健走向犯罪道路的例子与其说是个人悲剧,不如说是激励失效、社会分配失衡的悲剧。

现代经济理论和国内外许多优秀企业家将企业起死回生的事例都说明,作为生产成果的财富是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劳动、经营者智能这4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在分配上,土地所有者得地租,资本所有者得利息,劳动提供者得到工资,经营者享有部分利润才能体现经营者的价值创造,推动“努力业绩报酬满意努力……”的良性循环。

(二)激励机制的建立

1、精神激励。企业经营者作为“经济人”角色,必然追求经济利益,追求货币最大化;同时,其作为一个“社会人”角色,又必然追求社会效益,如职业安全感、荣誉感等。作为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中国人,精神激励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尤为重要。

精神激励主要包括:(1)事业激励。对那些有卓越才干、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者,应该及时予以提拔重用,让他们拥有更大的权力,承担起更多的责任。(2)荣誉激励。分级建立荣誉制度,按照贡献大小,授予不同层次的称号,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3)榜样激励。大力表彰优秀经营者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也要树立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公众形象意识,在全社会提倡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和实干精神。(4)竞争激励。培育经理人才市场、接管市场,形成一种公正的、竞争性的企业经理人员筛选、淘汰机制,可以有效地发挥激励效用,规避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寻租行为。(5)文化激励。企业内部要建立一种“人为为人”的文化氛围,即每个人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和人格境界,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创造一个自我激励和相互激励相容,充分发挥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良好互动机制。当企业的精神和个人的心灵所向能够趋同,它就能激发那些所谓的“E”因素(精力、激情、发奋、情绪高昂、表现卓越),从而使企业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2、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主要体现在经营者的货币收入上。它是经营者收益的直接而且是可度量的现实存在。其具体办法主要有短期激励(如年薪等)和长期激励(如股票赠与、股票期权、养老金计划等)。我国于1994年开始在深圳等地进行年薪制试点的,为了不影响职工群众的积极性,都给经营者的年薪规定了最低与最高两条水平线,一般掌握在职工综合开发平均工资的1-3倍以内。年薪制虽然与经营效益有一定的联系,但基本上还带有很强的收入固定化特点,缺乏足够的弹性,仍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因此,有人建议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不应是个死数,而应是个比例数。鉴于国外大公司的总经理的年收入一般是所创造利润的2%-5%,国内在起步阶段应在1%左右或者更低一些。

年薪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经营者的责任心和开拓进取的创造热情,但它忽略了经营者的短期效应问题。经营者可能出于非生产性寻租的考虑,在有限的任期内,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置公司长远利益于不顾。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可行的办法是实行经营者股票期权,即企业向经营者提供一种购买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持有这种权利的经营者可以在股票期权计划约定的时期内(一般3-5年)以约定的认股价格(也称行权价格)购买约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经营者是否行权,以及行权所得的个人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期权行权日公司股票市价的高低及其与行权价格的差价。近年来,随着经理股票期权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其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学术界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普遍认为:股票期权与年薪和奖金等传统机制相比,其长期激励效果更好。另外,随着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机制使用规模的扩大,整体薪酬的业绩弹性增大,激励效果将增强。根据1980-1994年美国426个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经理人员整体薪酬业绩弹性为3.3。从而得出了“经理人员薪酬与公司业绩高度相关”的结论。目前,根据统计,在1996年《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前500家大工业企业中,有89%的公司已向其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了股票期权制度。经营者的年收入中,来源于股票期权的比例越来越大。如在1990年,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得到的1670万美元收入中,有87%为股票期权收入。鉴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内部人”现象,建议我国企业实行股票期权的比例不宜过大,同时,要更新股票的发行和回购等法规,明确纳税标准,以利于股票期权的顺利实行。

鉴于某些国企经营者借推行股票期权之机,实现个人的原始资本积累的行为,建议除了要加强目前的内、外审工作和董事会的分层建设(如在董事会下设薪酬委员会、激励委员会等)外,还应实行述职报告、民主评议和重大决策民主集中制等监督机制。另外,为了避免经营者负盈不负亏,可考虑实行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如与收入成比例的风险抵押,个人财产补亏;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经营者以每年的分红抵偿公司的借贷等。企业应当遵循效率和安全相结合的原则,对经营者适度授权,如在章程中确定符合企业要求的风险投资范围,以及投资所用资金占企业所用资金的具体比例,以保障企业资金安全,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要加强和完善企业的业绩评价制度,推行平衡积分卡、经济增加值(EVA)等理论和实践意义都很强的评价指标,认识企业当前的基本情况,发现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为经济利益的当事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行为从个人角度看是合情合理的。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营者的行为是“寻租活动”(rent-seeking activity)还是“创租活动”(rent-creation activity),除了非经济的因素(道德的、文化的、习惯的因素等),主要取决于制度的激励和约束。而且每个人对报酬都有各自的“满意程度”和“公平程度”,这里的“公平程度”既要考虑横向比较,也要考虑纵向比较。经营者寻租行为正是经济发展提供给人们进一步思考的素材:怎样将新创造的财富分配给那些对财富最有贡献的人的同时,其他人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李仕模.第五代管理[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2、杜金卿.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任、激励和监督机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1).

3、金鑫.建立激励与约束经营者的有效机制[J].企业活力,2000(9).

4、刘东.微观经济学新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第4篇: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资产配置;问卷调查;风险偏好

JEL分类号:D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6-0010-06

一、引言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详细了解上海居民家庭目前的资产配置状况,问卷调查期间为2011年7月16日至2011年8月15日,采取实地随机发放和网络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实地发放主要选择在人民广场、徐家汇、五角场、金桥等四个区域,共回收有效问卷500份;网络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文筛选出对家庭资产配置有影响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首先对上海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的现状进行描述,对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剖析;其次是结合不同收入家庭风险测试的结果,总结不同收入家庭的风险偏好特征;第三在对居民家庭理财现状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家庭未来期望的理财目标,结合家庭风险偏好和资产配置现状,分析居民家庭理财计划的合理性:最后结合分析的过程及结果,从政府角度合理引导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提供建议,同时也让居民家庭能够结合自身的现状进行资产配置。

二、上海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现状描述

家庭资产的配置一般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职业状况、收入状况、家庭支出等。因此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同、财产总量不同、面临的风险及家庭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和金融意识不同等,对家庭的资产配置都会带来一定的差异。在这些因素中,收入水平最为关键,因此本研究在对上海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研究时,主要选取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作为分组变量,结合上海整体大致的年收入水平,分为四档:10万元以下、10万至25万之间、25万至50万之间、50万元以上。四档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45%、38%、11%、6%。这表明上海家庭的普通年收入多集中在25万元以下。下面分别比较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资产配置状况,统计的内容包括房地产、储蓄、股票、债券、现金、基金、外汇、保险、彩票、外汇、实体经济投资、收藏品及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等,对不同层次收入的家庭在不同资产上分配的比例进行简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在上海目前的家庭资产配置中:(1)房地产和银行储蓄在各类家庭收入水平群体中都占据绝对高的比例,但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两者之和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房地产所占比例下降较为明显,而储蓄在收入较高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最高;(2)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更愿意将更多的资金配置于风险相对较高的股票、实体经济。同时家庭投资于保险的比例也随收入水平增加呈上升趋势;(3)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专业机构理财的基金产品投资的比例相对较低,普遍不高于2%;而对债券、彩票、外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投资整体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也较低。

结合我国及上海目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上海居民家庭目前资产配置现状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居民家庭财富总量整体较低,家庭财富分配存在先天的不合理。作为家庭资产配置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房地产,资源分配不很均匀,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住房需求使得房地产成为一种必需品,存在着较强的刚性需求。但我国“批租制”的土地审批制度和按揭贷款首付购房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一定的投机杠杆效应,房地产成为一种准金融产品被用来投资交易,房价水平脱离普通居民家庭可承受的范围。以房价收入比作为衡量标准,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报告,2009年我国房价收入比达8.03,而京沪深杭四地纯商品住宅的房价收入比超过14,按照国际惯例,房价收入比在3-6之间为合理区间,这意味着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存在一定的泡沫。然而把房地产作为一种金融产品交易带来的价格与实际价值的偏离,有较强刚性需求但偿付能力有限的居民家庭群体的客观存在,促成房价具有一定的粘性,这导致房地产消费占据了一般收入水平居民家庭大部分的可分配收入。

二是居民家庭面临的风险较高,家庭为应对风险往往偏好于长期储蓄。很多家庭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很多支出仍然需要由家庭自身承担。家庭在进行资产配置时,不可避免地偏好于风险较小的资产进行投资,储蓄也就成为了最优的选择,为满足预防性动机而进行高储蓄也是我国居民一个普遍的特征。

三是居民金融意识薄弱。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很多居民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专业教育和相关的金融知识的培训,更多的是对其他投资者的行为进行模仿,投资意识和投资行为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是金融发展滞后。我国的金融市场伴随着经济转轨而成长,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而言:货币市场比较完善: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初具雏形,但债券市场规模偏小、产品种类相对较少;黄金零售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由于对资金要求较多。介入门槛高,一般不适合于收入较低的家庭进行投资;基金等理财产品目前主要投资于证券市场,占居民家庭资产的比例仍然相对偏低。从整体而言。我国目前相关的金融运行和监管制度相对缺乏,可供投资者选择的金融工具比较有限,各参与主体的投资行为有待规范,比如上市公司的治理、机构投资者的市场操作行为等。

第5篇: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范文

近几十年采,关于企业激励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的前沿和热门课题:博弈论、激励设计理论、委托—理论和企业理论等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且最富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微观经济学,构成了经济学的主流。与此同时,现代管理科学也一直把企业管理激励作为研究的重要范畴;组织设计理论、行为理论、企业文化理论等都是在管理激励目标下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自50年代以来,随着马斯洛(A.H.Maslow)、阿特金森(J.W.Atkinson)、麦克莱兰(DayidMcClelland)、赫兹伯格(F.Herzberg)、弗鲁姆(V.Vroom)、洛克(E.A.Locke)、凯利(Kelley)和魏纳(Weiner)等诸多学者的研究与发展,管理激励理论日益丰富。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构建企业整体激励的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激励范畴划分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激励范畴应该包括所有利益相关群体。具体可以划分为:权益层、经营层和操作层。

1.权益层

权益层指通过对企业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与非人力资本投资),并以法定途径获得企业所有权的整个群体。在通常情况下,权益层即企业所有股权持有人。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企业终极所有者,即其对企业的所有权以最高合约——产权的形式受法律保护。通过产权合约而享有包括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权在内的一组权利。(2)承担最大的不确定性。权益层不从公司中支薪,其惟一的收益来自企业生产经营的剩余利润。当企业经营好时,其是最大的受益者,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其是最大的受损者。权益层也因此成为与企业相关最为密切的一个群体。(3)高流动属性。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保证了在企业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中,这一群体的可流动性是最大的。特别是企业上市后,其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等同于企业权益层的流动性。

权益层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企业激励安排的主体,委托合约中的委托方。在企业激励过程中,一切的激励安排与机制设计,权益层的取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现代企业中,权益层绝对性的主体地位已大大地动摇,主要是因为权益层的分散与流动性,使其在执行主体责任时又发生了新的问题——委托给董事会。股权高度分散的现代企业,在资本市场高流动性的条件下,权益层并不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群体,经常不能独立而一致性地占据传统的主体地位。这一切,在权益层内部对于权益层的个体而言,后者不得不经常在“举手投票”无效的情况下,“用脚投票”,即卖掉股票走人。也正因为这样,使权益层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企业激励的客体对象。对这一阶层激励的目的是保持其对企业投资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企业的治理与监督。

2.经营层

经营层指在企业中专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职能的群体。这是现代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事实上的控制者。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学中,常将经营层与“企业家”,或人联系在一起,而管理学中则常理解为企业管理者。在经济学理论中,对于企业家并不存在一个统一认同的概念。但可以用是否遵循市场均衡的观点来判断这一理论对企业家理论的认可与否。如果遵循市场是均衡的观点,则认为竞争可以使市场达到自动均衡,那么企业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正因为如此,以完全市场为前提假设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完全抛弃了企业家的概念。相反,马歇尔、科兹纳,奈特、利本斯坦、舒尔茨等经济学家都认为市场是非均衡的,企业家有使市场趋于均衡的作用。对于企业家角色的资格问题,各经济学家也各执己见,如张维迎认为只有有一定资本的人才有资格充当企业家,资本是反应一个人经营才能的重要信息,而熊比特则只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方面认定企业家资格,甚至认为企业家具有一种凌驾于市场结构之上的“超人”的力量。不论如何,对企业家的行为特征归纳起来有这样几方面,即机会敏感性、创新性、承担风险和挑战不确定性。相对而言,管理学中的企业管理者容易被人将之与“企业保管者”相联系。虽然如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是一个较企业家更为宽泛的概念,企业家包涵在企业管理者其中。我们将能以市场机会为驱动力,战略性地果断决策,有效进行企业组织与控制激励的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确定为企业经营层范畴。

一般而言,经营层都是在企业支薪的,同时,享受以绩效为基础的报酬政策。如上所述,企业经营层对企业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是企业激励的主要对象。

3.操作层

操作层指在企业计划范围内,负责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服务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所有人员。在具体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上就是除经营层以外的所有人员。这一群体数量多,占企业人员比重大。现代企业生产组织正从传统的串行生产向并行的团队生产转变;从高度专业化分工向以单元独立与协作完成特定任务的形式转变。因此企业生产的方式变化了,企业操作层的激励也面临新的挑战。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而企业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往往是由企业技术人员完成的,建立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现代企业对敏捷制造、个性化服务的追求,需要激发身处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操作层每个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上述三个阶层已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通过员工持股(ESOP)、经理层收购(MBO)等等途径,企业经理或员工既可能属权益层又可属经营层或操作层。这种划分只是为了更清晰地分析运用于各阶层的激励制度与方法。

二、制度安排与激励途径

根据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激励理论研究成果,企业整体有效激励可以通过:产权合约、组织设计以及各种报酬与补偿计划的制定等三种途径来实现。

1.产权合约

由于产权合约是企业合约中的最高合约,这一合约的受益人是受法律保护的企业终极所有者,因此是最具激励效应的途径和手段。一般来说,产权合约最重要的激励对象是企业投资者,即权益层。这种激励是通过强调产权持有人对企业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而实现,这正是产权经济学派所推崇的。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产权合约正被广泛地运用于对企业经营层和操作层的激励。对这两个层面的激励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产权不再以简单的现金或实物资本的投入数量来确定。人力资本的概念和理论使经营层和操作层凭借其技术、能力和经验等获得产权成为了可能。这种对企业经营层和操作层人力资本定价,并赋予产权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激励的过程。当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一些是直接授予,更多的是运用现代企业激励设计的创新手段,如针对经营层的“股票期权”(ExecutiveStockOption,ESO)、“激励期权”(IncentiveStockOption,ISO);针对操作层的“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ESOP);以及经营管理层融资收购(management-buyout,MBO)等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使企业经营与生产服务等人员能够持有企业产权,达到“持恒产者,有恒心”的目的。

其次,产权合约被分解成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两个子合约。在这样两个子合约中,企业产权被分割,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在不改变产权归属的情况下,通过合约的形式,分配给企业经营层与操作层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构成对经营层和操作层的激励。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的创新已极为丰富,如虚拟股票计划(PhantomStockPlan)、股票增值权(RightofStockValueAdded)、影子股票等都是在剩余索取方面以合约的形式,在不改变产权结构的前提下比照产权激励模式设计的激励措施。还有许多以企业业绩为基础的剩余分享安排,如业绩期权(PerformanceStockOption),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等等。

2.组织设计

相对于产权激励而言,组织激励是一种内部激励。其主要对象是经营层和操作层。一般可以从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和生产组织模式几个方面进行组织激励的设计。由于企业组织制度在各国公司法中或企业章程中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其可以弹性设计的余地小;现在最具激励意义的组织制度研究是关于“分享制”的讨论,分享制是指在不改变产权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制度的安排,让不包括企业投资人在内的企业相关人员享有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权力,从而达到激励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目的。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功的企业可以实证这一理想的激励型组织制度安排是科学有效的。这里主要就组织结构与生产组织模式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与讨论。

激励型组织结构创新的方向。(1)扁平化。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层级组织之所以僵化失灵,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拥有庞大的中层。实际上,中层的膨胀部分是取决于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组织规模扩大的相应举措,部分是由于组织各层次对增加下属、扩大管理控制权的自身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得庞大的中层显得越来越不重要,通过减少层级组织的层级,对传统的中层进行削减和瘦形,将会使传统组织中高耸的金字塔结构扁平化(flatten),这能增加组织的灵活性,更便于激励与控制的实现。(2)合作。传统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分工和专业化。通过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的思想来源于亚当·斯密。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一结论在当时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下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它在工业社会中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和有效性。但是,并非所有的分工都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过多与过细的分工还会导致组织生产的非效率。从激励角度看,这种非效率可能来自对单调工作的厌倦、工作的疲劳与压力等。分工过度也使协调的成本越来越大。伴随着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与服务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知识?返纳头竦奶峁┰嚼丛奖硐治恢趾献鞯慕峁皇欠止さ慕峁?3)以人为本。在传统的组织中,是按照这样的一种逻辑来组织生产的:根据环境因素来确定组织的发展战略,根据环境的发展战略来构建组织的结构,设立相应的职位,并赋予一定的职权,然后,再根据各职位对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聘任相应的员工。但这种方式的弊端已经越来越严重地表现出来,即员工是被动地被安排从事某项工作,不能发挥出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是知识最重要的开发者和载体,也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因而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调整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改善和提升员工的需求,促进员工的沟通与合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的模拟分散管理、事业部及超事业部结构等就是沿上述组织结构创新方向而设计的。超事业部是在传统的M型结构基础上,在总部和事业部之间增加一个管理层级,称之为执行事业部或超事业部。超事业部实际上是在分权基础上实行必要的集中,由超事业部对几个相关的事业部进行统一的领导,整合几个事业部的力量,充分利用几个事业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在开发市场和开辟市场等方面,激发各单位互助的愿望,进行互助的活动。

生产组织模式基于激励目标的创新。生产组织的激励创新最主要的方面,是从过去传统串行的生产方式向并行团队生产方式转变。传统流水线式的生产组织模式使生产效率大幅度地提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这种生产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其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第一,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假定生产过程中的工人是无知的,工人如同机器一样只能听任摆布,地位极其低下。亨利·福特就曾说过:“我要的只两只手”,完全把工人当作工具,置工人感受于不顾。从根本上限制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第二,这种生产组织模式由于追求的是产品、成本,因而,过分地强调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每个人仅仅熟悉自己狭窄专业范围内的知识,对于其他人或其他生产环节的工作一无所知,长此以往,养成了生产、管理人员的封闭、狭隘、片面的本位观念,不利于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整体企业员工。第三,这种生产组织模式把人看作经济人,认为人的一切动机都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因而必须对生产工人采取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总之,浓厚的雇佣文化和等级制度人为地设置起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和劳资对立情绪,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生产组织的要求。团队生产组织又被称为“并行生产组织模式”,是应信息技术、新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产生的。团队生产的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和亨利·福特流水装配线生产观念中,注重的是提高个人技能,团队只是一组具备同样技术的人,共同完成一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其作用是指导和协调该专业范围内的技术工作。团队演进的第二阶段开始导入不同专业技术或功能的人于同一团队中,等同于工具箱的概念,其中的每一件工具的用途不同,经搭配起来则可以完成一定的工作,尤其配合同步工程的事实,这种团队或专家组发挥了极大的效能。第三阶段,在戴明与朱蓝等质量管理大师的全面质量管理(TOM)观念的引导下,团队观念又融入了顾客的需求,强调一切以客为尊。团队不仅要跨功能部门建立,还要因顾客的需求变化而改变。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元素由过去的个人,部门变成为团队,一些公司企业纷纷建立以顾客为核心,以作业活动为基础,以生产流程为中心,以自主管理为准则,以利益共享为动力的团队生产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又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团队生产组织要求每个队员都具有共同的基本技能,共同的目标,强烈的进取精神与合作意识,又拥有必要的决策能力和调控能力,从而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组织的柔性,降低组织的脆弱性,减少了组织对个别专业人才的依赖性。

组织激励的最大特点,一是其更加能结合各行业、企业自身的特点,灵活自主地进行一种规范具体又具制度意义的激励安排。二是在产权不明晰(如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转型国家)的企业,或国有、集体以及非上市等企业内,仍能通过组织的设计进行清晰的权与利的调节和分配,从而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3.补偿计划

补偿计划是根据管理学特别是管理行为学理论的要求,针对企业内部人员是“社会人”的基本假设,提出在正常薪资以外进行对企业人员全面补偿的措施,其基本依据是补偿理论。该理论是在综合各种管理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侧重研究如何将各激励因素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实现,并在纵向横向进行丰富和发展。补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雇员为企业所作的贡献给予回报;对员工过去的学历、技能、经验等给予补偿;对员工及其家庭未来的生活、学习、发展等进行保障。

补偿制度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设计,即经济与非经济补偿。经济补偿又分为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直接经济补偿指个人获得的工资、薪水、佣金及奖金和其他可变现的资本权益(如股票)等。间接经济补偿是指所有直接经济补偿以外的各种补偿,如保险计划:人身、健康、医疗、意外灾害等;社会援助计划:退休计划、社会保障、伤病补助、教育补助、员工服务等。非经济补偿指和工作有关的激励因素。它包括工作和工作环境两个大的方面内容。如工作方面:有趣、挑战性、责任感、褒奖、成就感与发展机会等;工作环境方面:合理的政策、称职的管理、意气相投的同事、社会地位的标志、舒适的工作条件、弹性时间工作制、缩减的周工作时数、共担工作、自助式报酬等。为保持企业补偿计划的竞争性,企业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特点,针对员工工作的理由与需求,制定恰当的一揽子补偿计划。经济补偿因为其直接、可观察和具有强的现实性而始终受到企业雇员的关注,是最重要的补偿。经济补偿既和企业组织有关,又和社会劳动力市场有关,还根据工作性质和个人条件不同而呈现差异。目前,在经济补偿计划中,以业绩为前提的奖金与提成被当前最为广泛地运用。

三、企业整体激励框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企业需要激励的对象,可以划分为大的三个层次:权益层、经营层、操作层。这三个层次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个人是企业内的员工,属企业操作层范畴,但他因为持有公司股份,又享有权益层的利益。作为企业的高层经理人员更是如此。他有可以持有企业较多的股份而属权益层,甚至进入董事会。

第6篇: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资产;企业资产;经济学分析

资产作为会计六要素之最基础的要素,其定义一度引起会计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极大关注,至今形成了多种观点,如经济资源观、未来经济利益观等。但我们注意到,资产概念并不限于会计领域。在宏观经济学中,资产市场常与商品市场相提并论;在微观经济学尤其是其分支学科投资学中,最优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市场均衡、资产定价理论颇为盛行;在制度经济学中,在谈及所有权时常常提到资产;即便在古典经济学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资本资产概念。那么,经济学中的资产与会计学中的资产一样吗?

对于这一问题,不少学者曾经给予关注。但最近的文献,则是葛家澍教授(2005)对资产定义、本质和特征的阐述。[1]然而,该文的阐述遵循的是如下逻辑:资本资源资产,即:“任何企业都需要资本”,“资本投入企业意味着资源同时流入企业”,“进入企业归企业支配运用的资源就是企业的资产”。这又向我们提出了如下问题:企业资产以资本为前提吗?

如葛教授所言:“不联系经济学来考察会计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资产,显然是捕捉不到资产的来源及其本质的”。我们试图遵循他所指出的方向,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资产和企业资产进行解释,同时涉及的重要概念还有资源、资本和企业资本。

一、资产及其形态

我们的分析始于个人的需要及其满足。考察由多个人组成的经济,我们将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切东西,称为资源。在所有的资源中,有的是稀缺的,有的则是不稀缺的。如果资源是稀缺的,那么与其相关的权利必将被安排给某个人或某些人;如果资源是不稀缺的,则人人均可获得对该资源的权利。

在此基础上,我们引进康芒斯的思想,将有用的、稀缺的、具有权利归属的从而为某个或某些经济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称为资产。[2](297-306)资产的相关权利,称为产权,或财产权(Property Rights)。这里,资产具有如下特征:(1)有用性;(2)稀缺性;(3)具有产权归属。在前两个意义上,我们所定义的资产与瓦尔拉斯所定义的社会财富具有相同的内涵。[3](47)

那么,对于经济中的任何个人i,他究竟可以拥有哪些资产呢(见表1)?其资产具有哪些形态呢?显然,i作为一种能动性的动物,其自身构成i所拥有的一种资产,我们将其称为i的人力资产;在i拥有自身的人力资产之外,他还拥有其他自身之外的资产,称为i的非人力资产。对于人力资产,古典经济学的经典解释是指i的劳动力。对于非人力资产,我们首先按照有无实物形态标准来划分,将其分为实物(Physical)资产和虚拟(Fictitious)资产,后者是指经济主体所拥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人力资产,主要划分为金融(Financial)资产和无形(Intangible)资产。金融资产一般划分为货币性金融资产和非货币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在资产形态上,我们的划分逻辑与瓦尔拉斯对社会财富的划分逻辑基本一致。[3](211-219)

上述讨论是在个人意义上进行的。这暗含着如下含义:个人也有资产,资产并不是非要跟企业联系在一起。但在会计学中,资产仅指企业资产,因为会计一般是指企业会计,会计中的资产也就仅指企业资产。但上述基于个人的分析逻辑可以容易的扩展到企业问题。

仿照个人资产的定义,我们将企业资产定义如下:企业资产是指有用的、稀缺的、产权由企业拥有的资源。企业资产的特征也可表述为:(1)有用性;(2)稀缺性;(3)产权属于企业。比较一下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区别何在呢?“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这个定语其实无需强调;“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强调的是产权,这点和我们的定义是一致的;我们的企业资产概念不是强调“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是强调“有用性”,但事实上,二者是等价的,后者常常意味着前者。

但如果说个人资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的话,那么企业资产得以存在的原因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追问企业是什么。这正是新制度主义企业理论中的企业本质问题。然而,鉴于学者们至今在企业本质上仍未取得一致意见,我们不拟讨论过多。我们只需要注意到如下事实即可。

首先,企业是一个分工合作组织,它的存在,是为了创造并实现他人所需要的价值,并从中获取各种剩余,然后参与企业的各个人从企业剩余中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企业创造并实现他人所需要的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在马克思理论[4](201-202)基础上,我们可将任何纯粹的、独立的个人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劳动者、劳动权利、劳动场所、劳动知识、活动(即劳动本身)、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用我们关于资产的定义,其中的劳动者构成了企业的人力资产;而劳动权利、劳动场所、劳动知识、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则构成了企业的非人力资产。

最后,为了获得分工合作剩余,企业必须要求多个人力资产的联合劳动,这又导致多种非人力资产的联合投入。于是,企业作为一个分工合作组织,客观上需要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的联合投入,这正是企业资产得以存在的原因。

那么企业的资产又来自何处呢?假设经济是一个私人经济,最初的资产都由个人所拥有,那么企业最初的资产也只能由个人资产而来。关键的问题在于,个人资产如何进入企业?这正是公司财务学中融资途径的内容。根据现有融资理论,融资途径首先划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划分为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但是,传统的公司财务学往往假设企业已经存在,并且往往将企业限制在上市公司范围内,使得企业融资的途径一般限于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然而,企业并非先天存在的,其产生总是由企业家来推动,因此企业家是企业契约的中心签约人,是企业分析的逻辑起点。下面我们从企业家的角度来分析企业资产的来源及其形态。

如果企业家的自有财富足够充裕,即超过投资和经营的需要,那么企业家完全不需要资本市场,仅靠内部融资。此时,企业家同时是资本家,所建立的企业属于个人独资制企业。但如果企业家的自有财富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初始投资和经营,那么他必须引入外部融资。按照财务学,外部融资有两种方式: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如果采取权益融资,那么企业形态为合伙制或公司制。根据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公司法,企业家、合伙人或股东的出资包括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形态,这些资产直接构成初始的企业资产(见表2)。

伴随着这些资产的进入,企业设立。但在企业设立之后的经济活动导致企业资产的产生途径增加,例如企业的研发所获得的专利权,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自行建造厂房,增加了企业的固定资产;企业资产在企业内部的转换减少了这个资产但增加了那个资产;等等。而且,企业设立之后的企业资产的形态也更加多样化。如果说企业设立时出资人投入的资产具有与个人资产完全相同的形态,那么企业设立后的活动则逐渐导致企业资产具有了不同的形态。

我们根据企业的一般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与个人资产内容进行比较。(1)人力资产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不曾有的。可以说,会计理论中的企业资产其实仅涉及非人力资产。(2)企业存货和固定资产均属于实物资产。(3)企业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均属于金融资产,应收账项是企业的一种债权,从而也属于一种金融资产。不过为了与通常观念中的金融资产相区别,我们将应收账项称为准金融资产。(4)企业无形资产如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等,与个人无形资产无异。但会计学由于对货币计量、可控制性等的要求,认为缩小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内容。例如企业所形成的网络关系、顾客忠诚度等,管理学承认它们属于无形资产,但企业会计准则未承认。(5)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其实是企业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转化形式,因此,可以还原为各项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6)最后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如下项目: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递延税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这些项目在会计学研究中通称为经营性虚拟资产,这些资产不属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但属于一种虚拟资产。

经过上述处理,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在非人力资产形态方面取得完全一致,但各形态下的具体内容则存在差别。

二、资产与企业资产的所有权问题

在上文论述中,尽管我们曾经多处提到与资产相关的权利,但我们都仅仅将其称为产权,例如我们说个人资产的产权归个人所有,企业资产的产权归企业所有。我们并没有提到所有权。这并非没有原因,下文将进行分析。鉴于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尚未包括人力资产,我们暂且忽略人力资产的产权问题。

我国的法律传统以成文法见长。自清末光绪变法后,法国法、德国法、日本法对我国民法影响甚深。解放后对日本、中国台湾地区民法的学习,使得我国民法典沿袭的是成文法的大陆法系尤其是德国法系,而与普通法的英美法系相去甚远。而在大陆法系中,物权法和债权法成为民法的中心,所有权则降为物权法的中心。由于我国的物权法草案主要借鉴德国物权法,而在德国物权法中,所有权的客体仅为有体物,即实物资产;至于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均不能称所有权,因为,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本身是一种权利,如果对其使用所有权,则必将导致“所有权的所有权”这类悖论。按照成文法习惯,无形资产的产权被划分为著作权、专利权、土地经营权等具体权利,而金融资产的产权仅划分为两种:股票的产权称为股权,将债券、银行存款、现金等均属于债权。

将上述原理首先于应用于个人资产,则由于个人资产的形态远不止实物资产,因此我们难以用所有权来概括个人对其所有资产的权利,较为全面的称谓只能是“产权”或“财产权”。上述原理同样适用于企业资产。由于企业资产包括一系列的资产,因此,我们同样不能笼统的使用“企业所有权”或“公司所有权”,较为合理的提法应该是“企业财产权”或“公司财产权”。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企业是公司制,那么各国包括我国都承认公司法人财产权与投资者财产权相分离,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对于其投入公司中的资产,将不能再主张所有权、知识产权等,转而主张股权或债权。

在对资产和企业资产进行了上述解释之后,我们现在要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对与资产密切相关的资本概念进行定义。

所谓资本,是指通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用于价值增值过程的资产。这里,我们强调如下三点:

(1)定语“通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排除了土地等自然赠与的资源,同时也排除了将人自身视为资本,这点为大部分古典经济学者所坚持并为新古典经济学所继承,例如马歇尔将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能力视为生产的四大要素,而不是将土地归入资本。但例外的是瓦尔拉斯、[3](211-219)萨伊,[5](375)他们将人本身视为资本。然而我们并不赞同他们的观点,同样也不赞同现在管理学中广泛使用的人力资本概念,其原因正如庞巴维克所批判的那样:这将混淆经济学传统所久已确立的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关系。[6]

(2)定语“用于价值增值过程的”排除了一般用途的资产,即如果资产不用于价值增值,则该资产不属于资本。在价值增值上,斯密、[7](254)瓦尔拉斯、[4](214)马歇尔[8](91)强调的是获取收入;庞巴维克强调的是获利(广义资本)或生产(狭义资本);[6]拉姆赛、[9](9-10)西尼尔、[10](94)穆勒、[11](72)汤普逊[12](143)等则强调财富的生产和再生产;而马克思则强调剩余价值的创造。(3)资本属于一种资产,更准确地说是属于一种非人力资产。

这样,资产和资本的本质都是稀缺的、有用的、具有产权归属的资源,二者的区别在于,资产是针对由稀缺性而引起的产权归属而言的,而资本则是针对资产的使用用途或使用目的而言的。[11](74)

基于相同的逻辑,我们可以将企业资本定义如下:企业资本是企业资产中用于价值增值的那部分资产。

三、与葛文结论的比较――与葛教授商榷

至此,我们试图将上文的结论和葛家澍(2005)(以下简称葛文)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比较,希望能和葛教授商榷。

(1)葛文认为资本与资产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但我们的观点与之相反。具有产权归属的资源才属于资产,而产权归属是一种生产关系;而资本所度量的则是投入价值增值过程中的资产,资本积累越多,一般意味着生产力水平越高,例如发展经济学经常将“资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视为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现。因此,资本与资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澄清如下问题。第一,在投资学中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中,“资本资产”的字面含义是指什么?按照我们的解释,这里的“资本资产”,是指作为资本的资产,或指投入价值增值过程中的资产。第二,所谓资本市场,是指什么?金融学倾向于将金融市场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前者适用于短期,后者适用于长期。但我们的分析表明,资本的定义与资产期限无关,仅与资产的使用目的有关。更符合经济学传统的解释是:资本市场是经济主体获取资本的市场。

(2)葛文在引入企业资产时的一个先验前提是:“任何企业都需要资本”,“有了资本的投入,才使企业得以形成”,而“资本投入企业意味着资源同时流入企业”,“进入企业归企业支配运用的资源就是企业的资产”,其逻辑表现为:资本资源企业资产。但在我们看来,资源先于个人资产而存在,资产先于资本而存在,个人资产先于企业资产而存在,企业资产先于企业资本而存在,其逻辑关系为:资源个人资产企业资产企业资本。

(3)葛文认为“资产=资本(产权)这一恒等式如影之随行”。但我们认为,资本属于一项源于人类劳动的、用于价值增值过程的非人力资产,而资产则不仅包括所有的非人力资产,而且包括人力资产。因此,在经济学意义上,该恒等式并不成立。在会计学上,由于企业资产尚未包括人力资产,并且一般假设所有的企业资产都用于价值增值,此时该恒等式才成立。但严格说来,企业中闲置的资产并不属于资本,此时企业资本小于企业资产。

(4)葛文倾向于从资产负债表的右边项来理解企业资本,甚至有时其企业资本仅指所有者权益。但根据我们的解释,企业资本应该从资产负债表的左边项来理解。至于资产负债表的右边项,它通常表示资产和资本的来源。如果企业通过这些来源获取的资产全部表现为资本,则这些来源不管是权益部分,还是负债部分,也都将属于资本,分别称为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也只有如此理解企业资产和企业资本,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公司财务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中的“资本”既包括权益也包括负债。

(5)葛文认为,借记现金、贷记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分录表明:“归企业支配的现金和其他形态的资产,其所有权(产权)仍然是投资人的,而不是企业的。”但我们的分析表明,如果企业家设立的企业是公司制企业,则由于法律赋予了公司法人以独立的地位,股东对投入的财产权不能主张所有权,只能主张股权,只有公司法人才可主张所有权(严格地说是财产权),这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一直坚持的公司财产权与投资者财产权“两权分离”。也只有实现这种“两权分离”,我们才能理解公司法中的“揭开公司面纱”或“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只在企业为非法人时,此时企业权益投资者往往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财产与企业财产才没有分离,权益投资者对于投入企业的财产才仍然拥有所有权(严格地说是财产权)。

四、结 论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资产和企业资产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资产是指有用的、稀缺的、具有产权归属的资源,其特征为有用性、稀缺性、具有产权归属;其形态包括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企业资产是指有用的、稀缺的、产权由企业拥有的资源,广义的企业资产的形态也包括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企业资产所有权概念并不全面,更全面的称谓应该是企业财产权或企业产权;对于公司制企业,企业资产产权由公司法人所有,股东不能主张所有权只能主张股权;资本是指通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用于价值增值过程的资产;而企业资本则是企业资产中用于价值增值的那部分资产。我们还就一些问题与葛家澍教授的观点进行比较,希望能和葛教授商榷。

不过,正如葛教授所指出的,“究竟什么是资产的本质?怎样定义资产?这是从20世纪初以来,一直有不同看法,迄今仍须推敲的一个会计理论问题。”我们想补充一点:这不仅是会计理论问题,也是经济理论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葛家澍.资产概念的本质、定义与特征[J].经济学动态,2005(5).

[2] [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 [法]莱昂•瓦尔拉斯著,蒋受百译.纯粹经济学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法]萨伊著,陈福生,陈振骅译.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 [奥]庞巴维克著,陈端译.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7] [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8] [英]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 [英]乔治•拉姆赛著,李任初译.论财富的分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 [英]西尼尔著,蒋受百译.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11] [英]约翰•穆勒著,赵荣潜等译.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2][英]威廉•汤普逊著,何慕李译.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An Economics Analysis on Assets and Assets of the Firm

Qin Jiaqi1 Qi Yinfeng2

第7篇: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范文

哈耶克对法和经济学的看法与此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他恢复了对法理学和经济学关系的古典看法,认为当代的学科划分(以及在学科划分基础上的科际整合)导致了非常有害的结果。“学科划分所导致的有害结果,在经济学和法学这两门最为古老的学科里,要比在其他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法律人(lawyer)所研究的正当行为规则服务于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的特性则是法律人在很大程度上所不知道的;另一方面,研究这种秩序的论者主要是经济学家,而经济学家反过来也同样对他们所研究的秩序赖以为基础的行为规则的特性处于无知状态之中。”(哈耶克,1973:7),尤其是在《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中,哈耶克致力于重新理解规则与秩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自生自发秩序源出于其要素对某些行为规则的遵循”这一命题(哈耶克,1973:63-67)。

在亚当·斯密的法理学-经济学分析中,我们看到的是行为的意外后果导致了秩序:“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的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在行为-秩序框架中,是没有规则的位置的。经济学的研究表明,行为的意外后果总是导致可预秩序的出现这一点是不确切的,比如孔多塞悖论、阿罗布可能性定理,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不一致等。

而哈耶克的分析,则在继承曼德维尔、亚当·佛格森、亚当·斯密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和奥地利学派的基础上,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个体行为-经济秩序分析框架提出了重大批判和修正。秩序被区分为自生自发秩序和组织秩序,组织秩序是人为设计的,自生自发秩序却不是自然的,事实上,在自然和人为之外,还存在第三类现象,那就是亚当·佛格森所称的“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市场、货币、语言、伦理道德、宗教、普通法、互联网都属于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人之设计的秩序要满足人的目的,而自生自发秩序却没有任何具体的目的。市场没有目的,优胜劣汰是市场的功能,而非市场的目的;如果要使股票市场担负帮助国企脱困或者优胜劣汰的目的,那这种市场就是一种组织秩序,而不是真正的市场,真正的市场能够容纳许多人的目的,但它本身却没有目的。法律也分为两种,真正的法律并没有具体的目的,比如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等等,为这样的目的而设计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而只是立法者的命令。未来的不确定性不能保证每个人的意图都能实现,立法者的意图也不能例外,不管这儿的立法者是君主、代议制机构还是全体人民。现代国家的立法常常走向意图的反面(如最低工资立法),就因为立法者误以为自己能设计出一种符合自己意愿的秩序来,这种错误的基础是立法者常常误以为自己掌握了经济运行或社会发展的全部规律和知识,无所不知,从而无所不能。这种错误假定是社会主义者、中央计划当局和新古典经济学共同拥有的。哈耶克的批判,一方面针对社会主义者和计划经济论者(阿巴·勒纳和奥斯卡·兰格),一方面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理论;后来,这种批判又扩展到对实证主义、历史决定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等的批判,并认为笛卡尔以降的建构论的唯理主义哲学传统应该对此负责。在批判的过程中,哈耶克建立了自己的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知识理论。哈耶克的知识论,经历了从早期的“分立的个人知识”到“默会知识”再到后期的“无知”几重概念的转化。

这里,我把哈耶克在论述知识问题上的几重概念转化,理解为对几种“知识关系”的看法。在我看来,哈耶克所说的“分立的个人知识”,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关系,其实质是一个人不能完全占有他人的知识;哈耶克所说的“默会知识”,指的是人与他自己的知识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人甚至对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完全占有;哈耶克所说的“必然无知”,则是个人与所谓“社会知识”的关系,其实质是个人不可能完全占有这种只能由“社会”整体上“知道”的知识,如“传统”。在哈耶克批评新古典经济学和计划经济学家的完全信息假设的时候(1937,1945),他关心的是一个经济秩序如何利用分散在各个人那里的个人知识,指出,价格体制(市场)在传递和利用分散的个人知识方面,远远优于中央统计当局,个人的分散决策,远远优于集中决策。而在后来的概念框架中,这种知识的分立状况,成为行动者所面临的诸多“必然无知”的一种,行动者对他人的知识他人的预期这些事实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一样,都属于行动者必然无知的,行动者面临必然无知下的复杂局面,只有借助对行为规则的遵循,才能在一定程度下化解复杂,使人在面临一个大社会或开放社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时能够继续生存。

一、分立的个人知识和市场秩序:对新古典经济学均衡分析的完全信息假设的批评

参考:哈耶克:“经济学与知识”(1937),“知识在社会里中的使用”(1945),“竞争的含义”(1946),“作为一种发现过程的竞争”(1968),“市场秩序或耦合秩序”(《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0章),“政府政策与市场”(《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5章)(1979)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由一个个体行为理论和一个市场均衡理论构成。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最大的秩序就是一般均衡。“经济学和知识”一文批判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均衡的错误分析。

斯蒂格勒说“事实上,关于人类行为只有一个一般理论,那就是效用最大化”(斯蒂格勒“经济管制理论”,参考斯蒂格勒和贝克尔“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口味难言好坏)“,在个体行为理论中,奥地利学派二战以前的如下观点基本上都被新古典经济学吸收了,(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3)方法论上的主观主义;(3)边际效用递减;(4)成本是指机会成本。在个体行为分析中使用均衡概念,哈耶克(1937)并不反对,但反对将均衡概念用于分析市场这种许多人的相互作用场合:”我们在纯粹分析中所使用的均衡概念本身及方法,只有在局限于单个人的行为分析时才有明确的意义,当我们将其应用于许多不同个体相互作用时,我们实际上正在步入一个不同的领域,并悄然引进一个具有完全不同特征的新因素“(哈耶克,1937)。

新古典经济学中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指的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将这样分配他在各种商品上的支出:在他用于购买每一种商品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这时候,消费者将不再变动他对每一种商品的购买量(MUx/Px=MUy/Py,MUx/MUy=Px/Py),也就是达到了均衡。

但是,一个人不同行动之间的均衡关系,不能挪用到不同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不能假定有不同个人参与的市场像一个人那样行事。一个人在购买商品x的时候,知道他还购买商品y,他会安排自己的消费决策,以使用于购买商品x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与购买商品y所化的最后一元钱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但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知道或预期到另外一个人的效用函数。一个人做两件事的决策,不同于两个人做一件事的决策。因为每个人的个人知识是分立的,而且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特定时空下的知识,无法由一个大脑所知晓,也无法由一个中央计划当局区收集。

新古典市场一般均衡理论的错误假设就是完全知识(完全信息)的假设。“假如我们具有一切相关的信息;假如我们能从一个已知的偏好体系出发;假如我们掌握鲜有方式的全部知识,所剩下的就纯粹是一个逻辑问题。换言之,什么是现有方式的最好利用这一问题的答案,已隐含在上述假设中了。解决这个最优化问题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已全部列出,它们能用数学形式得到最好的说明。最简单地说,这就是,任何两个商品或要素间的边际替换率在所有不同的用途中必须相同。”(哈耶克,1945)。这实际上把无数个体参与的市场均衡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决策的问题。

但是,“合理的经济秩序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独特的性质,是我们所必须利用的关于各种具体情况的知识,从未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而只是以不全面而且时常矛盾的形式为各自独立的个人所掌握。……简言之,它是一个如何利用并非整体地赋予任何人的知识的问题”。“如果我们可以同意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是适应具体时间和地点情况的变化问题,那么我们似乎就由此推断出,最终的决策必须要由那些熟悉这些具体情况并直接了解有关变化以及立即可以弄到的应付这些变化的资源的人来做出。我们不能指望通过让此人首先把所有这些知识都传递给某一中央机构,然后该中央机构综合了全部知识在发出命令这样一种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只能以非集权化的方法来解决它。因为只有后者才能保证及时利用有关特定时间和地点之具体情况的知识,但是,‘在现场者’又不能光依据他有限而又直接的对周围环境的了解来做出决策。所以,仍然存在如何向他传递他所需要的信息以使其决策符合更大范围经济体系的整个变化模式这样一个问题。”

“从根本上说,在一个关于相关价格的知识掌握在分散的许多人手中的体系中,价格能协调不同个人的单独行为,就像主观价值观念帮助个人协调其计划的各部分那样。”锡的短缺的例子表明,“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市场,并非因为任一市场成员都需对市场整体全部了解,而是因为他们每个有限的视野合在一起足以覆盖整个市场。所以,通过许多中介,有关的信息就能传递到全体成员。”“如果我们想了解价格的真正作用,就必须把价格体系看作一种交流信息的机制。当然,价格越僵硬这种作用就发挥得越不理想。(不过,即使在牌价相当僵硬时,价格变化的力量仍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合同的其他条款起作用。)价格体系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其运转所需的知识很经济,就是说,参与这个体系的个人只需要掌握很少信息便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最关键的信息只是以最简短的方式,通过某种符号来传递的,而且之传递给有关的个人。”

价格机制并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人们在价格引导下的决策,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其直接目的的范围。这是一种人类在组织之外进行合同的秩序。是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用看待个人决策的思路来看待市场秩序,完全不理解个人行动和市场秩序与之间的关系。

二、从知识的使用到对无知的应对

“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purpose-seeking)的动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遵循规则(rule-following)的动物(哈耶克,1973:7)。”哈耶克的这一论断,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之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理论的重大补充。效用最大化理论,只能解释那些目的已知、而且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也已知的人的行为。哈耶克(1937,1945)指出,目的的“已知”,只在个人的层面上成立,一个人的效用函数,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或者即使他也不清楚,那么其他人不可能比他自己知道地更清楚;在目的只有个人知道,属于个人知识的情况下,手段的选择和决策的做出,当然也只能付诸该人。但是,在一个大社会或者开放社会中,个人目的的实现和手段的选择,还取决于他对与其互动的其他人的行为的预期和未来其他情势的预测,这样的知识,却不是他所知道的,在面对具体的事实性知识的缺乏时,如何应对未来的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个人只能借助于从过去的经验中习得的一些抽象规则的遵循,才能大致的予以应对。“对于这些规则所具有的目的或起源,我们常常是不知道的,甚至对于这些规则的存在,我们也常常是不意识的。”(哈耶克,1973:7)然而,就是在应用这些我们不能明确说明其存在、理由和起源的规则的过程中,一种意外的后果出现了,也就是秩序开始建立和进化。这里的知识分工,不再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知识的分立不只意味着个人知识之间的分立,互动不知发生中个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个人所知的具体情形与个人所不知的抽象规则之间,发生在个人只知如何(know-how)而不知为何(know-why)的行为规则与个人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的社会秩序之间。规则和惯例构成了人生成于其间的文化传统,而这个构成过程,并不体现为规则的制定,而是体现为规则的发现:

“人生成于其间的文化传统,乃是由一系列惯例或行为规则的复合体构成的:这些惯例或行为规则之所以胜出并得以盛行,是因为它们使一些人获得了成功;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它们之所以在最初被人们所采纳,并不是因为先已知道了他们会产生它们所欲求的后果。”“‘从经验中学习’,在人类中就像在动物中一样,主要不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而是一个遵循、传播、传递和发展那些因成功而胜出并盛行的惯例的过程-这些惯例是所以获得成功,往往不是因为它们给予了行动者个人以任何一种可识别的益处,而是因为它们增加该行动者所属于的的那个群体的生存机会。这一演化发展过程的结果,首先不是明确阐明的知识,而是一种岁能够根据规则加以描述,但个人却无力用文字予以陈述而只能在实践中予以尊重的知识。”(哈耶克,1973:16)

按照邓正来的解说,在这几种知识关系中,哈耶克是从个人对社会知识的“无知”关系出发,才真正开始建构其社会理论的。“社会自生自发秩序不仅是由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发生互动形成的,而且更重要的还是由行动者与那些并不为他们所知……但却直接影响他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规则发生互动而构成的。”换句话说,哈耶克早期发现的是分立的个人知识与“市场”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人与人之间在知识上的分立或分工,要求一个分散决策的市场制度来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利用,而中央计划体制只会利用其中的很少一点知识,很多个人在特定时空下具备的知识被弃而不用,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无效率;而他晚期发现的则是,由于个人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的知识的“无知”,他只能依赖某种“社会行动规则”才能行事,“行动者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通过遵循社会行动规则而把握他们在社会经济世界中的行事方式的,并且是通过这种方式而在与其它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维续和扩展社会秩序的,因为在哈耶克看来,遵循社会行动规则,‘把我们从这样一种麻烦中解救了出来,即在某些问题每次发生时都对它们进行思考的那种麻烦’”。也就是说,遵循社会行动规则有助于我们“俭省”地行事,哪怕我们不知道这些规则的存在理由,甚至对遵循它的后果不能确定时也只能如此,因为如果每件事都要“先知而后行”,我们将寸步难行,况且有些知识从其性质上根本就是我们无法完全、确切地知道的,它不是非理性的,而是理性不及的。

三、自由的首要性

参考《自由秩序原理》第一部分,“自由的价值”

从这样一种承认无知的知识论出发,哈耶克确立了自由在所有价值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自由秩序原理》德文版的序言草稿中,哈耶克说“自由不只是许多价值中的一个价值,而且是大多数其他价值的渊源和条件”,但经过慎重考虑,他却把大多数改成了所有,“自由不只是诸多其他价值中的一个价值,……而且还是所有其它个人价值的渊源和必要的条件”。(邓正来,“研究哈耶克法律理论的一个前提性评注”,页13)。这是因为,不但分立的个人知识之一前提要求人们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知识做出自己的决策,而且在个人面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必然无知状况下,个人也必须自由的通过遵循默会的行为规则来应对,自由不光意味着个人对个人知识进行理性的自由运用,而且也意味着个人对无知的未来复杂态势的进行一种理性不及的自由应对。人不光在知道自己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的时候需要自由,而且在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时也需要自由。“自由就是强制的不存在”(《自由秩序原理》),强制他人,试图以自己的知识为他们做出决策,不仅意味着对他人的独特的个人知识的漠视,而且也漠视了所有个人对他人、对世界的具体特定情形的无知这一前提。极权主义、历史主义都是建立在这种理性的僭妄和致命的自负上的。极权主义认为某些人、某些团体是无所不知的,而其他人是一无所知的群氓,所以应该由元首、精英和精英组成的政党和政府决定其他的人选择和命运,认为自己是设计师、建筑师,而他人则是工具和零件;历史主义认为自己洞悉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科学规律,而认为他人应该放弃对未来的预测,只认同自己的预测,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康庄大道,迅速到达彼岸。但历史主义不知道,我们现在所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是我们行动而为某些人设计的结果;而我们的未来,除了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还取决于我们现在还无法清楚地知道,甚至我们永远不可能全部知悉的无穷多的变故,把人类未来的赌注,只押在一种预期、一种信仰上面,是一种巨大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冒险。

为什么思想自由、表达自由、信仰自由是重要的?为什么思想、表达和信仰地自由不以正确为前提?这时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发展出一种思想、表达和信仰是唯一和永远正确的,可以作为判断其他思想、表达和信仰的标准。一种思想、表达和信仰如果敢于声称自己是唯一和永远正确的,那它就假定它已经洞悉了人类和世界的全部秘密,这样一种假定很容易被推翻,只要我也能够自由地提出一个它还没有洞悉的,那怕只是我个人的秘密,而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一种思想、表达和信仰自以为的正确,并不能成为判断其他思想、表达和信仰的自由的根据,就是因为必然无知的存在这一事实。

知识分子在思想、言论和信仰自由常犯的错误有四种,一种是人为思想、言论和信仰自由以思想、言论和信仰的正确为前提,而这里正确的标准往往只是知识分子的标准,这表现为科学主义的狂妄,比如人为某种信仰因为不认可现存的自然科学知识,所以是,比如人为商人的言论(商业广告)不受保障言论自由法律的保护。

另一种错误是没有看到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的关系,往往在反对政府对言论市场的管制的同时,却支持政府对商品市场进行管制。科斯发现,“在联邦无线电委员会(现改为联邦通讯委员会)成立后的45年中,新闻界对此政策几乎从未表示过异议。如此渴望摆脱政府控制的新闻界竟没有努力为广播事业争得类似地自由。”(《商品市场与思想市场》)。现在则表现为某些知识分子呼吁政府对互联网上自己所不喜欢的信息进行管制。但是,这些知识分子没有看到,政府对新闻、出版、教育和互联网的管制,除了危害到商人们的经济自由,同时也减少了和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论和信仰自由,而知识分子又在分工体系中是依赖思想、言论、新闻和出版的市场谋生的,这一管制还减少了知识分子谋生的机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权。因此,某些知识分子对管制思想和言论市场的支持,就像某些商人勾结官府设置市场准入一样,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对竞争的惧怕,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论是否是真理的不自信。一些知识分子要么是对自己的思想没有信心,要么是对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没有信心,出于对竞争的惧怕,所以才要求政府出面宣布自己的正确,和他人的错误。然而,就像并不是符合政府要求的产品才是市场欢迎的产品一样,思想和言论是否正确,也并不能依靠政府的认可,而是要经历思想和言论市场的没止境的竞争。这样的知识分子只有在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开始被政府所不喜的时候,才开始为自己呼吁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但常常为时已晚。

第8篇: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范文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代码:070102

所属一级学科:数学类

专业简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它以计算理论和算法的研究为重点,属于软件技术领域中偏于基础的部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知识,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初步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毕业生能力要求:

1. 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

3. 了解某个应用领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活中的实际课题;

4. 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主要课程:

数学基础课、概率统计、数学模型、物理学、计算机基础、信息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图形学、运筹与优化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江苏: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山东: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山东经济学院;

广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商学院;

上海: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天津: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

浙江:浙江大学;

河北:燕山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

湖南:湖南大学;

江西:江西财经大学;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

毕业去向、可从事职业:

教师:到中小学应聘数学教师;软件工程师:在计算机领域从事研发技术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行政部门中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决策管理、软件研制等方面的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业代码:110205

所属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类

专业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全球化使国际生产要素的竞争更加激烈,客观上要求各个企业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素质越来越高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尤其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加入。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能力要求:

1.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

4. 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5. 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江苏:南京审计学院、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山东:山东财政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经济学院;

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天津: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

浙江: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学院;

河南:郑州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工业大学;

安徽:安徽大学;

山西:山西财经大学;

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江西: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

四川: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四川外语学院;

海南:海南大学。

毕业去向、可从事职业:

管理人员:在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公务员:在各级政府机关从事相关工作;猎头:在职业服务机构从事公关和咨询工作。

金融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专业代码:020104

所属一级学科:经济学类

专业简介: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能力要求:

1. 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 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

3. 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山东: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经济学院;

广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商学院;

上海: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

浙江:浙江工业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

湖北:武汉大学;

湖南:湖南大学;

江西:江西财经大学;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福建:厦门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

毕业去向、可从事职业:

职员:在各类银行系统从事管理银行的存贷款及投资业务;证券投资人员:在各类证券公司从事股票、外汇、国债等业务。

土木工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代码:080703

所属一级学科:土建类

专业简介:

土木工程学是一门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力学、材料等技术科学知识以及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来研究、设计、修建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学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具备从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工程、海岸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相关研究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能力要求:

1. 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 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工程制图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3. 掌握建筑材料、结构计算、构件设计、地基处理、给水排水工程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方法与技能,初步具有从事土建结构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工作的能力;

4. 掌握建筑机械、电工学、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工程检测、工程概预算以及工程招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从事工程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5. 熟悉各类土木工程的建设方针、政策和法规;

6. 了解土木工程各主干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地质学、工程水文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江苏:东南大学、江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山东: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建筑大学;

广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

上海: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天津:天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浙江: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河北:燕山大学、河北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河南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湖北:武汉大学;

湖南:湖南大学;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福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

毕业去向、可从事职业:

工程技术人员:在各类建筑设计研究院、燃气热力公司、工程公司、设备生产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等行业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公务员:在各级政府的建设、规划、管理、质监、环境等部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临床医学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专业代码:100251

所属一级学科:预防医学类

专业简介:

临床医学是研究如何运用医学知识和高科技手段,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为患者解除病痛,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从疾病的诊断、治疗到预防等方面都是临床医学的研究范畴。临床医学主要是对具体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从个体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预防和卫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本学科一般修业年限五年,分为两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普通基础课,第二阶段是医学基础课与临床医学课。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医学课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实习课则为学生提供难得的实践机会。临床医学更偏重理科,尤其是生物、化学等学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毕业生能力要求:

1. 掌握基础医学中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 掌握常见病名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

3. 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

4. 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预防医学、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江苏: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山东:山东大学、泰山医学院、潍坊医学院;

广东: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广州医学院、广东医学院、韶关学院、广东药学院;

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

天津:南开大学;

浙江: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医学院;

河北:河北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延边大学;

辽宁:大连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

安徽: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医科大学;

新疆:石河子大学;

青海:青海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

山西:山西医科大学;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

湖北:武汉大学、江汉大学;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

广西:广西医科大学;

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泸州医学院;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

福建: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

毕业去向、可从事职业:

医师:到各级传染病医院工作;医务工作者:到各级医疗机构从事卫生防疫、卫生保健等工作;公务员:到各级政府卫生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英语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专业代码:050201

所属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简介: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四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技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能力。

毕业生能力要求:

1. 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

2. 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3.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4. 了解我国国情和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

5. 具有第二外国语的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主要课程:

基础英语、高级英语、报刊选读、视听、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江苏: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

山东: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广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湖北:武汉大学;

湖南:湖南大学;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福建:厦门大学。

毕业去向、可从事职业:

教师:在中小学任教;翻译:到外事、经贸部门从事翻译工作;导游:在国际旅行社当导游;其他:在各类涉外企业从事翻译及文秘工作。

通信工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代码:080604

所属一级学科:电气信息类

专业简介:

通信工程专业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形势下的热门专业。通信技术是以现代的声、光、电技术为硬件基础,辅以相应软件来达到信息交流目的。近年来,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宽带技术、光通信也已经崭露头角。通信工程专业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当今最流行、发展最迅猛的领域。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能力要求:

1. 掌握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光波、无线、多媒体等通信技术;

3. 掌握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4. 具有设计、开发、调测、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

5. 了解通信系统和通信网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

电路理论与应用的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江苏: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

山东: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建筑大学;

广东:中山大学、暨南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商业大学;

浙江:浙江工业大学;

河北:燕山大学、河北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辽宁: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

陕西: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

湖南:湖南大学;

江西:江西财经大学;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

福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

毕业去向、可从事职业:

工程技术人员:到各类通信生产企业从事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软件工程师:在计算机行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网络工程师:在各类企业从事网络设计、维护工作;营销人员:在通信相关公司从事产品销售工作。

法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专业代码:030101

所属一级学科:法学类

专业简介: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违法行为)等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同任何社会科学一样也具有理论认识职能和意识形态职能。法学肯定法律对于社会的制约和调整。从而,法学教育全体人民遵纪守法,具有特殊的价值。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法学研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学人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能力要求:

1. 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 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

3. 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

4. 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

5. 具有运用法学知识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主要课程:

法学、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江苏: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

山东: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广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浙江:浙江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湖北:武汉大学;

湖南:湖南大学;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

毕业去向、可从事职业:

公务员:在相关政府部门任警官、检察官、法官等职;法律顾问:在大公司主观法律事务;律师:在律师事务所做律师;其他:到各类企业做一般性事务工作。

市场营销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学科代码:110202

所属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类

学科简介:

市场营销学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关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学科,是比较实用的学科。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对于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如果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以科学、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做市场,那么企业将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能力要求:

1.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 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 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

5.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山东: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山东经济学院;

广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商学院;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

浙江:浙江工业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

陕西: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湖北:武汉工程大学;

湖南:湖南大学;

江西:江西财经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四川: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代码:080601

所属一级学科:电气信息类

专业简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在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系统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工业过程控制与分析,解决强弱电并举的宽口径专业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基础、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工业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江苏:江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

山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广东: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天津: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浙江:浙江工业大学;

河北:燕山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

陕西: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大学;

江西:华东交通大学;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云南:昆明理工大学;

福建:华侨大学。

毕业去向、可从事职业:

工程技术人员:在大型企业如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电子、通信、国防、机械和其他相关部门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和工程实施工作。

经济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专业代码:020101

所属一级学科:经济学类

专业简介:

经济学是综合分析研究经济增长和衰退的起因及社会表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率、银行利率、进出口额等的一门学问。微观经济学具体研究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购买和生产行为;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个国家的经济现象。通过分析研究,经济学者要找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银行利率、调整或引导对某些行业的投资,调整税收政策等,来刺激或保持经济增长避免经济衰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 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 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力要求:

1. 掌握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 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 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

4. 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5. 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主要课程: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江苏: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审计学院;

山东:山东经济学院;

广东: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天津师范大学;

浙江:浙江理工大学;

河北:燕山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河南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

陕西: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

湖南:湖南大学;

江西: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

福建:厦门大学。

毕业去向、可从事职业:

公务员:在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理论方面的工作;研究人员:在各类研究机构做学问,同时也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管理人员:在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

建筑学

修业年限:四年或五年

授予学位:建筑学学士

专业代码:080701

所属一级学科:土建类

专业简介: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主要是总结建筑活动经验,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建筑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传统的建筑学研究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园林学和城市规划学逐步从建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项目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能力要求:

1. 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 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

3. 了解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规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建筑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4. 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法,常用建筑材料及新材料的性能。具有合理选用和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多工种间组织协调能力;

5. 具有项目前期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的能力,具有建筑美学的修养。

主要课程:

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及原理、中外建筑历史、建筑结构与建筑力学、建筑构造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江苏: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扬州大学;

山东: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建筑大学;

广东: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

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天津: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浙江: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河北:燕山大学、河北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湖北:武汉大学;

湖南:湖南大学;

江西:华东交通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

云南:昆明理工大学;

福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

毕业去向、可从事职业:

建筑师:在建筑设计部门从事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公务员:在各级政府城建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房产开发人员:在房产公司从事房产开发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代码:070101

所属一级学科:数学类

专业简介:

数学是研究量、空间模型、结构、变化的学科以及利用逻辑形式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以运用数学来阐明概念的科学性、现象的规律性为目的,从而推动数学的新发展。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中数学问题及其理论的一个基础性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受到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初步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能力要求:

1. 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 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了解某一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

3.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

4. 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 了解数学科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主要课程:

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概率论、物理学、数学模型、数学实验、计算机基础、数值方法、数学史等。

开设学校(部分):

北京: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江苏: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审计学院;

山东: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山东经济学院;

广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商学院;

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天津: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湖南:湖南大学;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

毕业去向、可从事职业:

第9篇: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关系交易;关系契约;交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7004006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大的亮点不外乎东亚奇迹与中国崛起这两大事件了。但是东亚危机之后艰难的制度改革为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对东亚奇迹和东亚金融危机的成因做出一以贯之的制度解释。已有的研究大多围绕契约的范式探讨关系契约在东亚经济中的作用,但是在东亚的关系社会中契约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而且契约常常是默示的和不可见的。因此,产生于成熟市场经济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和契约理论对东亚的解释力就很受局限了。本文试图回到麦克尼尔(1980)的逻辑起点,从关系交易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

一、文献综述

对交易的划分是理解交易的关键。康芒斯(1934)将交易分为三类: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配额的交易[11]。诺斯从历史的角度把交易划分为人格化交易和非人格化交易[10]。这些划分都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但是最具有启发性的划分当属著名法学家麦克尼尔了。

麦克尼尔把契约理解为交易关系,并划分为个别交易与关系交易。他解释道,个别性契约是这样一种契约,当事人之间除了单纯的物品交换外不存在任何关系。它的范式就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交易。但是,每一个契约,即使是这种理论上的交易,除了物品的交换外,都牵涉到关系。因此,每一个契约必然地在部分意义上是一个关系契约,也就是说,这个契约不只是一次个别性的交换,而是牵涉到种种关系。而关系性契约又分为原始共同体式契约与现代关系契约。第一种关系性契约包括一个原始共同体中所有的相互交错在一起的交换行为。这个共同体有独立的经济,但专业化程度较低,相对稳定,几乎没有根本上的变化。第二种关系是现代契约关系,与之密切联系的是高度复杂的,专业化极其发达的,经常变化的大型社会[13]。

威廉姆森很好地吸收了麦克尼尔更进一步的划分,即把契约法分为古典的、新古典的和关系的三大类,古典契约法对应于经济学中“理想的”市场交易,每次交易自行清算,不涉及第三方,与其他交易无关。新古典契约法对应于不完整的长期契约,有第三方介入来解决争端和实现契约灵活性,但作为参照点的初始契约是不变的。关系性缔约活动对应于比新古典契约更长期和复杂的契约,其参照点由于贯穿始终因而完全是关联的,它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初始协议”。威廉姆森对契约的关注使得后来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关系契约问题[1-2-3]。

维克托・金德伯格(1980)对关系交换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由于环境将以在交易关系形成阶段里双方没有预料到的方式发生变化,关系各方需要某种措施来调整关系,以把这些新情况反映于其关系中”。“合同双方常常发觉至少割断其中一方的退路――使他更难离开这一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这就使很多经济活动发生在长期的、复杂的、也许是多边的合同内。金德伯格注意到了关系交易的动态性,指出“各方的收益流和成本流在时间上不必一致”。金德伯格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交易本身。

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约翰・罗伯茨则循着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思路,总结出交易的五种属性:资产特征(专用性投资)、频率与周期、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衡量履约情况的困难性、与其他交易的联系性[7]。他们注意到了交易间的关系问题,但是没有进一步探讨关系交易。

可以看到,后来的研究过多地关注自我实施的关系契约问题,而对麦克尼尔和金德伯格的原创性思想并没有从交易间的关系角度深入下去。

二、交易间关系的理论框架――交易结构论

(一)对交易间关系的基本认识

1从离散交易、关系交易到科层组织――交易间关系的一体化

离散交易(discrete transactions)是指每笔交易是可清算的,交易之间没有关联,信息是对称的,第三方可观察、可证实的。discrete transactions的中文译法还不统一,目前有个别易、单项交易、个别型或离散型交易和非连续易。后来笔者发现discrete一词电气与自动化领域很常见,一般译作离散,因此,这里一并译作离散交易。这种交易者的行动完全是由价格机制所引导的,纯粹的离散交易在现实世界中是很少的。在原始社会最接近的可能是简单的物物交换,在现代社会最接近的是股票交易和商品零售交易。

关系交易是一系列交易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联结,交易之间是有关联的,交易随时间而不断变化,交易是靠双方自我实施进行的,信息不对称,第三方不能观察和证实。交易间产生关系的标志:一是金德伯格(1980)提出的支出与收入流不一致,跨交易结算。二是一个交易成了另一交易完成的条件,交易间的因果关系出现。这必然导致组织化和交易一体化。

科层组织通过权力命令将交易集中化进行的交易方式。因为关系交易需要根据条件的变化重新谈判或缔约,交易成本会出现上升。随着交易一体化程度的提高,采用集中命令的方式会提高效率。科层组织在本质上是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一种交易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将离散交易、关系交易和科层组织看作交易一体化的一个光谱,离散交易和科层组织是两个极端,而关系交易是一种中间状态。这个一体化过程的关键变量就是交易间关系强烈的程度。

2关系交易的本质

在求解关系交易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我们常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是交易参与者的个人信息的储存(诚信度、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交易渠道等能力),部分应得收益的储存,还有支付的(隐性)承诺等等。这个现象的本质仍然是交易间关系问题,也就是交易之间产生了关系租金,这种租金是一种可获得的利益。关于关系性融资的租金,青木(2001)和丁克(Dinc, 2000)总结出四种:垄断租金、政策诱导性租金、声誉租金和信息租金(青木2001,第315页)。在本质上,关系融资的租金应属于关系租金。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同时,关系也是有成本的,童牧[15]指出,这种成本包括信息泄露、软预算约束和双边锁定等。那么,关系租金与关系成本之间的权衡(tradeoff)变成了关系交易选择的最优化问题。人格化交易的实质是一种关系交易,只不过是人际交易关系与其他交易关系的联结。

关系交易为什么存在?还是节约交易成本。当关系租金大于关系成本时,关系交易的存在就是必要的。从信息角度来看,关系是信息的凝结,使信息更加对称,能有效克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而有利于促进交易的达成。关系形成时的成本可以在多个交易间分担,也是成本最小化的选择。把不同的交易通过关系提供的信息联结起来,在多个交易的互联中实现收益最大化,这应是关系交易的信息角度的解释。很明显,有了信息优势,监督就方便多了,可以降低监督成本。从实施或执行角度来讲,关系交易可以利用交易的关联性、因果性来制约某个交易者的行为,交易者为了获取整体收益的最大化,可以在某个交易中忍受一定的成本上升,而谋求在其他交易中获取更大利益,因而关系交易会导致某种强制性。

(二)一个初步的基本模型

以交易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根据交易的可分性原则,可以假设一个系列交易T可以分成若干基本交易ti,用集合表示为:

在离散交易下,基本交易ti之间是没有关联的,都可以在市场中独立地进行,因此都可以进行独立核算和清算,每一个交易都满足收益

在一阶条件下,收益和成本在边际上相等的那一点,达到最大的总剩余。这是市场交易中的典型结论。

在关系交易下,基本交易ti之间是有关联的,不能在市场中独立地进行,因此,不能进行独立核算和清算,基本交易ti不一定都满足收益Ri1≥Ci1,于是交易ti的剩余:

这时,可以计算基本交易ti的关系租金或成本,这是一个其它条件不变,一个关系交易如果用离散交易的方式进行时,前者与后者的交易剩余的差值。可表示为:

可以假定系列交易T与其它交易没有关联,则T从整体上是可以清算的,且满足离散交易下的i个交易求和以及求最大化问题的结论。公式表达同上,在此略去。

(三)交易的结构

交易间关系可以进一步扩展为交易的结构。交易结构大体上包括交易的时空结构、信息结构、成本与收益结构和治理结构等。

1 交易的时空结构

交易的时空结构包括交易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交易的空间结构包括交易的主体、客体、交易间关系以及一个交易主体参与的交易群。交易的时间结构包括交易持续的时间、交易发生的频度、交易间的时间次序、一个交易主体参与的交易群的时间结构等。为了清楚地阐述,我们从最简单的古典交易开始,不断放松条件进行扩展。先是空间上的扩展,由一个简单交易到多主体、多客体的交易,由交易内到交易间的关系,一个交易主体由一个交易到一组交易。然后是时间上的扩展,由一个交易的时间持续到交易重新开始的频率,由一个交易内到交易间的时间次序,一个交易主体由一个交易到一组交易的时间结构。

2 交易的信息或知识结构

交易的信息或知识结构是指交易参与者在信息和知识上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一个不对称的信息或知识结构。也就是说交易者所掌握的信息在哪些方面是不对称的,在哪些方面是共享的。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固有的。由于人的精力有限,随着生产的日益复杂便有了人的专业化分工,分工与交易是伴生的,都是为了节约人的精力和信息,因此,分工就意味着交易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可能一样的。但是,交易中的信息和知识是可以积累的,而且可以演化出制度。成功的交易方式不断积累就会形成惯例,失败的交易方式则会形成忌讳(也进入惯例),这会逐渐在交易者之间形成共识。从这一角度讲,制度具有内生性。由于交易的共识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固化、传承,会变成一种信念或信仰,这也就是青木昌彦给制度定义的共有信念。

3 交易的成本与收益结构

交易的成本与收益结构是指交易的参与者之间的成本和收益形成的结构。例如交易的成本是如何在交易者之间分担的,各占多大比例的结构;两个关系交易之间的交易成本是如何分担的,金德伯格指出的关系交易的收益和支出流不同以及跨交易结算,就是指在交易不当场结清,而是以关系交易为整体进行结算,对于每个基本交易来讲,收益和成本就不是对称的,形成一种交易间的成本与收益结构。由于科斯的交易费用思想的提出,后来的制度经济学家对交易费用(或成本)的关注成为焦点问题,但是对于交易收益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这可能与制度在量化方面比较困难有关。

4 交易的治理结构

交易的治理结构是指在交易的执行过程中,交易参与者所承担的治理责任是如何分布的,形成一个什么结构。契约被视为一种治理交易的机制[8],因此,交易的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契约理论。

(四)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

受到麦克尼尔的启发,关系交易是经济制度的常态,离散交易与科层组织则可以构成经济制度的两个极端,从离散交易经过关系交易向科层组织的演变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关系交易的复杂程度作为一个维度,效率作为另一个维度,则可以刻画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交易绩效,如图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的离散交易则是低效的,关系交易有助于企业和组织的产生,并提高经济绩效。在全球化的大市场情况下,企业兼并后的大型企业往往会增强竞争力。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在政府协调下,企业组织起来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见曲线1)。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简单的离散交易是高效的(如黑市),而作为高度组织化的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其效率则是低下的和不可持续的(如前苏联)。如果计划经济的改革方向是简化关系交易,则会提高经济的绩效(见曲线2)。

在现实中,大多数国家或经济体的情况是一种混合的经济体制。根据不同的背景,混合经济的经济绩效处于中间状态,而且变化小,最低点处于1于2的交点之上,导致曲线3的形成。现实中的情况,更多地处于三条曲线共同的上方。

三、理论的检验及应用

(一)东亚问题的解释

政银企关系反映了东亚制度模式的核心框架,最能体现关系型交易的总特征,可概要地表示如图2。

政府在金融约束条件下为银行提供相机租金和贷款担保。银行缺乏独立性,银行在政府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指导性信贷,作为对政府的回报。企业在政府的竞赛机制下,以出口业绩获得信贷和其他政策上的优惠,企业所带来的出口增长等便是对政府的回报,达到政府的产业政策目标和发展经济的目的。银行和企业间还存在持股关系。共同体式的政银企关系体现了许多交易的联结,是一种封闭性的关系交易。

首先,政府、银行与企业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交易。在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欠缺的情况下,企业融资只能更多地求助于银行,因为从银行之外融资的交易费用实在太高了。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银行的融资是有选择性的,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相机”的成分。银企双方高层人员之间的往来建立了一些亲密的个人关系甚至行贿受贿关系。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少数企业迅速成长为财阀或企业集团。在政府的指令下,银行向某些特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使其成为出口和工业化的主力军,同时银行由于锁定的关系而面临这些企业的道德风险。不论企业经营好坏,政府仍要继续向大企业投资。而银行的风险是被政府担保的,银行也愿意贷款。这样容易造成银行大量坏账的积累和企业负债――自有资本比率升高(甚至达到500%以上)的情况。金融危机也就由此而酝酿。

其次,企业内和企业间充满了关系交易。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为了克服这种市场残缺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在投资和用人时,往往首先考虑比较熟悉的家族内企业或特殊关系人(有亲缘、血缘、地缘、学缘等关系),加之东亚的儒家思想偏重于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这种观念与当时的经济制度环境“意外耦合”,强化了企业的关系交易。

东亚企业表现出的资产专用性被家族式企业不断强化,而且是多种专用性资产投资的交错,使当事人陷入一种难以退出的缔约困境。企业的选择是只有往前走,在关系型融资和集团内融资的支持下,把企业集团做大,把更多的关系企业和关系人纳入集团,或者成为企业集团的一部分,使外部市场内部化,在集团内部用非市场化的关系交易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果是市场发育被阻碍,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市场交易费用高,企业规模上是超大规模(相对于国内市场)集团与中小企业并存,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小,甚至依附于大企业集团。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东亚这种关系交易制度,便会发现它一直处在动态演变之中。在经济起飞之初,政府干预刚刚开始,关系型交易还没有制度化,银行、企业大多处于自然的状态,经济绩效明显。当经济起飞开始并加速时,政府干预的成效很明显了,同时关系交易也迅速制度化,共同体式的政银企关系迅速形成并稳定下来。当经济起飞的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经济赶超的目标也越来越近,政府便考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如资本市场)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政府逐渐退出对经济的干预,但是政府已被固化在传统的政银企关系中,制度异化日益显现。因此,关系交易为特征的制度是东亚奇迹的源泉,也是造成东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解开东亚问题的钥匙。

(二)转轨问题――以中国的改革为例

中国的计划经济具有浓厚的关系交易色彩。中国的市场化过程,实际上是由计划经济的关系交易转向市场经济中离散交易的过程。

在东南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实质是在计划经济下的关系交易之外建立离散交易的新体系。这种交易方式的高效和活力为改革计划经济树立了新的模式。经济特区吸引了外商投资,带来了资金、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也吸引了内地处于计划经济边缘的可流动人才。更重要的是,这些生产要素在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方式下进行合理配置。这样,在计划经济的边缘,新的交易方式为主导的经济制度产生了。

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关系交易模式。从家庭生产单位转向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交易方式不断一体化和组织化,最终造成了长期经济绩效的下降。林毅夫对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的解释是,退社自由权利的剥夺对合作社的激励结构具有显著影响。退出权被剥夺正是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劳动市场是内部化的,农民没有别的选择。没有退出权也是因为声誉的交易与生产的交易是关联的,相对于声誉的交易,生产上的自已经是很次要的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关系交易向离散交易方向转变,大大提高了经济绩效。

国有企业是典型的关系交易模式。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但是长期雇用关系,而且捆绑了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等一系列长期交易关系,这些关系交易能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对员工有一种激励作用,但是也导致了高昂的退出成本,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形成,价格机制无法发挥作用。从长期来看,经济绩效是不断下降的。国企改革的路径正是从交易结构入手,减轻企业负担、推行主辅分离的政策实际上是解除一些关系交易的捆绑,降低员工退出企业的成本,增强人才的流动性,让市场机制不断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思想指导下,工农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都形成了一种具有因果关系的交易。农业和轻工业的收益不是进入自身的扩大再生产,而是要投入到优先发展的重工业中去。在计划体制下,政银企关系也是封闭的关系交易模式。银行没有自,而是按照政府指令把资金优先贷给重点扶持的重化工业;而企业也没有自,产量、规模甚至人事安排都由上级单位来决定。各种经济组织都在关系交易的模式下被一体化了。改革的方向正是打破关系交易模式,让各种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济决策之间没有复杂的因果关系。经济决策单位可以根据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实践也证明,改革之后的经济绩效不断提高。

近两年东南沿海出现了技工短缺和民工荒问题,这反映出市场化改革在有些方面走到了市场经济的极端。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没有通过关系交易给工人形成稳定的预期,出现专用性技术投资缺乏,劳动保障等配套待遇短缺,最终造成劳动力的流失和浪费。

参考文献:

[1] Baker ,George , Gibbons ,Robert,Murphy , Kevin JInformal authority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1999 ,15 (1) :5673

[2] Baker ,George ,Gibbons ,Robert, Murphy ,Kevin JRelational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 ,117 (1) :39 81

[3]Levin, JRelational Incentive Contrac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Vol93, No3:835-857

[4] Li, John Shuhe, Relation-based versus Rule-based Governance: an Explanation of the East Asian Miracle and Asian Crisi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 11(4), 651673

[5] Macneil IRContracts: Adjustments of Long-term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classical, neoclassical and relational contract law[J]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978, 72:854

[6] Rajan, RG,LZingalesWhich CapitalismLessons from the East Asian Crisis[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Fall 1998, vol 11, no 3, 40-48

[7] 保罗・米尔格罗姆, 约翰・罗伯茨经济学、组织与管理[M]费方域主译,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31-33

[8] 陈国富契约的演进与制度变迁[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13

[9] 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C]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10]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204

[11]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274

[12] 路易斯・普特曼, 兰德尔・克罗茨纳(1996)企业的经济性质[M]孙经纬译,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13] 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M]雷喜宁, 潘勤译,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10

[14]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5] 童牧关系性融资研究[D]上海: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92

Relational Transaction, Transac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 New Angle of View in Explanation to East Asian and Chinese Economy

AN Ga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Traele,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

Abstract: Discrecte transactions, relational transactions and hierarchy organiz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light spectrum of transaction integrationDiscrecte transactions and hierarchy organization are two extremes, relational transactions is one kind of middle stateThe critical variable of this integration course is the level that the relation is strong between the transactionsRelation between the transactions influences transaction cost and the ways of transactionsDifferent relation between the transactions forming the different transaction structures, including time and space structure, information structure, cost and the income structure etcThe different transaction structures influence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under the difference backgroundThis paper is attempted to beyond the contractual norm, puts forward to the theories frame of the transaction structure, and we apply the transaction structure theory to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problems in East Asia and China

Key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