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石油企业 管理创新 创新途径 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WTO,石油市场已不再是我国自主经营了,改革开放,使得大量的跨国石油公司融入到了中国市场。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丰富经营经验,短短的几年里,已在中国的石油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石油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起来。面临着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新的发展趋势,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体,但是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在思想上保守、竞争意识少、更新的原动力不强等缺点处处可见。我国的石油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有一片天空,企业管理是关键,改革创新是生命力。因此,对石油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石油企业的管理及提高利润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管理创新在我国的现状来看
1、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的管理创新是在相对独立的个体经济核算单位中进行的
创新意识及能力不强,其根本原因在于参与管理创新的人都是专职的管理层人员,其他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最基层的操作人员参与管理的机会很少,因此,造成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从根本上就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主体上很狭窄,这种状态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开展。另外,当前企业管理层创新意识普遍薄弱,缺乏创新的经验和所需的专业技能,难以把握市场变化进行管理创新。
2、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花样老套,手段非常有限
只在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上想办法,这样的创新活动局限性很大,其思想往往被局限于一块很小的领域中,难以拓展,直接影响到众多管理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导致整个创新活动的水平较低。
二、从管理创新的阻碍方面来看
1、石油企业本身特点的制约
石油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石油企业存在众多的阻碍,最重要的石油行业自身的特点制约了自身管理创新的开展。因为石油企业无论是从勘探还是到采掘都要承受消耗高、投入高、风险高、成本高等行业的特征风险。这些风险直接阻碍了石油企业管理的创新,其实施活动成本高、难度大。
2、石油企业缺乏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
石油市场随着人们买车、用车的不断增加,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供不应求,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无疑是失去了竞争意识,没有了竞争的思想,也就更不用谈什么创新了。这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
3、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场观念弱
石油企业管理从体制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健全,而且市场观念也不强,这两点制约了管理活动的创新与开展。企业要想不断的创新,氛围很重要,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氛围,就拥有了创新意识的先决基础。
三、从管理创新的途径来看
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非常之快,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企业无论是从经营环境还是管理方面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随着中国石油市场的改革开放,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明显不如国外,很多的跨国石油公司进入我国石油市场,我国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挑战。只有不断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才能使我国的石油企业经受住竞争。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的创新
我国的企业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时代生存,几乎已经失去了竞争的意识。以中国的石油企业管理理念的现状来看,只有正确地树立适应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才能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这样才能在保障管理理念先行的前提上,不断地创新技术、完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在当今社会中,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也就是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是人才的竞争,发掘及利用人才是石油企业保持竞争力管理理念的关键。
2、管理制度的创新
许多石油企业受计划经济和其产品本身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他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但企业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虽貌似个体经营,但却带有很浓的国营色彩,背负着极强的社会责任,制度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造成我国石油企业效率低、效益差。只有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理清企业内部关系,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使石油企业注入新的思想,形成新的活力,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真正的独立经济主体开展经营活动。
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源泉,它的创新水平直接反映出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能力,技术创新所起的作用不单单反映的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开始的研发,到形成批量的市场推广,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不断的管理革新,只是一程不变的话是不行的。石油企业的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等众多的特征,决定了它对技术创新的依赖。这种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是石油企业创新的目标,只有充分利用及创新新方法、新工艺,才能不断地推动石油企业长久发展,进而也能促进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自主创新 战略 高校科研
自主创新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所确定的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六大原则之一。自主创新是具有专利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创新成果。自主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重要。高校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为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做出主要的贡献。
一、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主创新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自主创新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国家战略或发展道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科技创新方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1.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战略。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支撑国家强盛的筋骨,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成功与否事关国家的国际地位、民族尊严、发展后劲。只有自主创新战略的成功实现,国家和民族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自主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突破人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好人民普遍关注的扶贫、教育、医疗、安全和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都离不开自主创新。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支持,为实现发展壮大民族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3.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强大支撑。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入世”并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仍然依靠简单模仿已没有前途,贴牌生产回报微薄,走别人的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要避免受制于人,不做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车间,就必须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不断推进,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改善外贸出口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总之,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对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
二、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基本途径
实现自主创新是一项关系全局、时不我待的战略任务,需要全面规划、全民动员、全力推进。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基本途径主要有:
1.全面发展自主创新的各种创新方式。自主创新作为一种科技创新方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原始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产业。集成创新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指围绕一些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战略产品和重大项目,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甚至引起重要领域的重大突破;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自主创新不能封闭起来进行,而应开展广泛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充分利用人类共用的科技成果。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2.充分发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有利因素的作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自主创新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目标推进工业化、现代化也必须自主创新。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诸多有利因素。从人才来说,我国现有的科技人才已达3200万,具有研发能力的科技人才就有105万;从投入来说,我国研发投入总额已跃居全球第六位;从学科基础来说,我国已有比较完善的科学布局,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从市场条件来说,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无可比拟,在这种需求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形成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从制度条件来说,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自主创新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巨大的活力和广阔的空间。
3.不断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自主创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国家层面整合创新要素,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保持创新的组织保障。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全民。自主创新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紧密相连。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是自主创新,各种小发明小创造也是自主创新。无论是重大突破还是微小改造,都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主创新的载体是各种创新实体和机构。这些实体和机构包括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实验室、企业研发机构以及科学普及技术推广和技术中介组织等,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自主创新的机制是在政府导向作用下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在这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高校科研要发挥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高校科研必须以实施和推进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为己任。
1.高校科研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现代大学不仅是从事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是从事科研提供知识产品的主体,20世纪后的大学更是将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对社会的主要贡献。在现代大学中,科学研究十分活跃并贴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要将科学研究成果提供给社会,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就必须以自主创新战略作为核心不断地推进。
2.高校科研要与企业相结合。根据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科学创新的主体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校和大学,技术创新和产业的主体则是企业。高校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形成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企业面向社会,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只有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题,提升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实力。
3.高校科研要大力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要在高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注意破除那些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式,注意克服那种唯书唯上、崇洋迷古、照搬照套的行为惯性。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推崇探索、宽容失败,鼓励冒尖、包容个性,提倡竞争、倡导合作,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欲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4.高校科研要以人才为本。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高校要全面实施人才强校的战略,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战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规章制度保障人才,努力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教师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5.高校科研要有完善的体制。体制催生动力,机制激发活力。高校要创新体制激励创新。要制定各类鼓励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要制定自主创新的奖励政策,要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要构建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要形成公平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努力做到不问出身问学识,不重学历重能力,不论资格论水平,不看年龄看成果。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给创新者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自主创新是实现发展的核心。高校必须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的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宪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J].广东科技,2007年2期
[2]里白:全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研究员[J].经济师,2007年3期
[3]吉永华:自主创新根植于求真务实[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1期
[4]程梅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面临问题及路径选择[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2期
[5]陈畴镛王永丽: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年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意义;高校;协同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276-02
一、协同创新的背景
协同创新是指充分调动各方面创新资源,以知识增值为核心,通过突破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各自的体系,使各主体之间协同互动,使“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相互流通,形成具有整体性强、流动性强的全新科技创新模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最先定义了协同创新,随后协同创新这种新的创新模式逐渐被研究、应用于国内外,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1997年浙江大学创新管理研究团队较为系统地、深入地对协同创新进行了多角度、多维度的探索研究。经过不断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对协同创新有了基本一致的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到来,协同创新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各部门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协同创新能够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的结合,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社会各方面资源配置,提升创新主体凝聚力,更好地实现了产学研的合作。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意义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而当前中国面临着创新资源分散,创新主体缺少协作等困难。各行企业、各大科研院所、各类高校和政府在创新工作当中出现了脱节现象,陷于固有的体制之中。协同创新对解决这些问题起到关键的作用。国家也相继提出运用协同创新的思想来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创新体制,按照需求充分调配“产、学、研、政、用”各主体密切协作。其中高校成为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是知识输出、人才输出的基地,在知识创新中具有独特作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增加高校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高等学校必须通过协同创新来提高创新能力,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等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积极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的意义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创新教育资源,推进教学改革,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师生创新思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从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和企业开展全方面合作,有利于实现多学科的联合攻关,通过跨学科协同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形成灵活的创新体制,全面推动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相互交流,实现科学研究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为目标,不断增强高校师生的协同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工作,为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产生一流创新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高校协同创新的路径
(一)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
高校要加强协同创新,首先要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用发展的眼光,从更开阔的视角来审视当今的发展特点,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时刻重点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动态,借鉴国际先进学术体系,用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意识开展学科教学、科研交流、广泛同国内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学术交流合作,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不断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使其优势互补,不断为自身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探索、社会服务供给充足的资源。与国际接轨,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高校要模仿国外成熟的模式,学习成功的案例,突出“协同创新”在办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协作中,高校不要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来谋求自身利益,要发挥自己学术上的优势,为解决重大科技创新问题提供核心知识理论,在理论、知识上协助企业或其他组织完成创新工作。
(二)建立协同创新平台
高校要在不同层级建立培养人才和同时具备高创新能力的协同创新平台,包括高校内部各学院、各学科之间;高校之间;高校与行业企业、其他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之间。高校内部的协同创新平台要着重致力于优势学科强强联合,也要使不同学科形成互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具有良好的前景,一方面企业可以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为技术、产品,投入市场。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资金,提供科研场所和人才践习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具有学科知识资源,在基础研究、人才输送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弥补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的缺陷,不仅可以在创新方面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还可以为其带来经济利润。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的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是有机结合学科链和产业链,目的是致力于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使产业技术自主化,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区域创新体系,解决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满足区域发展的需求。这类平台可以是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高校与科研院所所搭建的平台主要用以联合培养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大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的深度和广度。高校与政府合作搭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中,政府要起到宏观调控作用,结合本地需求和特点开展相关创新合作,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要增加对高校的创新研究项目的科研经费,保障研究正常开展;促进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提供相关指导和服务,协助解决出现的问题,帮助协调各方面关系。政府还要建立协同创新的监督和评价体系,评价项目的效益,调整重心,不断发展。
(三)完善协同创新机制
完善高校协同创新考核机制要以公平为核心,首先要站在高层次考察创新成果,以解决重大科技民生问题为评价核心,做出科学考核指标,建立以专家咨询、多方评审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不可片面地计算惠及民生的重大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要强化评价导向,将社会效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引导高校协同创新围绕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开展。在评价群体创新成果时要按照参与协同创新部门所贡献的比例进行利益的分配。例如,在和申报奖励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参与人员在产出过程中的贡献程度的高低来分配利益;同时,也要保证所有成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使协同创新处于健康良好的发展模式中。建立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核心管理机构不可垄断性占有,要吸收多方部门,对于发展路线、如何管理、责任分配要共同协商讨论做出决策,协调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间的管理,对平台中的创新主体进行引导、支持和统筹,加强试点和推广工作,实现开放共享,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建立高校探索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首先要保证资本、信息、技术、人员等创新要素的稳定,确保协同创新平台的持续输出。其次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选择合作对象要保持共同目标、做到优势互补,确保信誉优良。在合作模式上要借鉴成功的经验,因人而异,做到针对不同合作对象指定相适宜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要保证各方面的利益,做到共同承担风险。落实协同创新监察机制,高校协同创新组成的平台内各部门要保证动态检测,加强过程管理,控制创新中发生的偏差幅度,对协同创新整个过程实施动态的、多样化的检测监督和调整。
参考文献:
[1] 李宝山,钱明辉.论知识增值机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2).
[2] 邬大光.增强科研能力推动协同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1-05.
[3] 李忠云,邓秀新.内外兼治破解高校协同创新困境[N].中国教育报,2011-09.
[4] 教育部科技委《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201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管理培训的重要性
管理培训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管理的方法,来改变企业经营和管理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企业经营是对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一个集中管理,企业在发展,社会也在发展,知识、技能等方面都要发生变化,这也就需要管理培训来对企业进行指导。
在当今中国,企业越来越注重管理培训,在很多大企业,每年都要花费百万、千万的高昂资金用于管理培训,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管理培训的意义
管理在中国的企业中存在一个错位的现象,高层管理者在做中层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中层管理者在做基层管理者的事,而基层管理者呢?实际上他们在无形当中,“任命”了高层管理者应该做的事:例如,在高谈企业应该如何的起步、如何发展,如何壮大等等,这样的错位被称之为“管理错位”,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都很忙,但却没有效率,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地位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现如今,企业的人才队伍素质是参差不齐,其结构是频繁调整的,因此培训工作更应是一项 长久的、持续推进的工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只有持续有效地培训,才能使企业各种不同素质的员工获得不间断的知识更新以及素质提升,才能使企业适应日 新月异的和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竞争环境。
“现代企业管理之父”的通用之父杰克•韦尔奇认为,对于一个精干而有生命力的公司而言,提高生产力的惟一途径就是建立一支有活力的、人人积极参与并且全身心投入的、热情无限的员工队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任何企业都将越来越面临来自内部、外部的各种严峻挑战,企业的愿景和前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在于能够不断地适应这种瞬息万变的变化和变幻莫测的挑战。如何通过[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研究其影响各个企业影响认识现代企业培训管理中存在的误区,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让各方都满意。归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培训管理价值不大
有些企业的决策层认为无需培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自身企业的状况的自负:认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是完备的,企业培训管理毫无必要,任何培训 的企图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还有一种情况,经理们自己也参加过一些培训,但这些活动计划很混乱、实施得又很马虎,培训工作重点往往是企业培训管理的形式而不是掌握技能,只在教室里坐一些时间,弄几个人上台讲一讲,完成一些笔记和考试,就算万事大吉。这样,这些“有经验”的决策层于是就认为培训价值不大。
二、现有的员工不需要认识现代企业培训管理
很多企业的决策层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别的地方的经验未必能被复制并发挥效果,而且更严重的是,认为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好经验,有些有经验的员工得到的可能是极差的训练,并可能形成不如原有的不良工作习惯。
管理培训的热门课程
1、高效培训:有关提高效率的培训课程,费用高昂,受到高层次职业人士的欢迎。
2、时间管理培训:课程传授的不仅是工作时间的管理方法,还包括生活时间的管理方法。由于时间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因此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很欢迎此类培训。
3、团队精神培训:受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员工整体协作对企业的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团队合作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对这方面专业培训的需求水涨船高。
4、营销技巧培训: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开拓市场。营销人员要想提高业绩,参加专业培训非常重要。
5、客户服务技巧培训:客户是上帝,只有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客户服务作为一种盈利的好方法。
6、沟通技巧培训:演讲技巧、谈话技巧、客户接待技巧都属于沟通技巧的范畴。
7、项目管理培训:包括对质量、时间、费用等几方面的管理,其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科学协调作用。可以帮助企业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制约实施时间,控制费用等,因此倍受重视。
8、薪酬设计培训: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实行市场化薪酬制度,薪酬已成为员工能力差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缺乏薪酬设计的能力,此类培训正好满足了这方面需求。
9、领导艺术情景培训:形式灵活,内容实用,从日常工作中可能碰到的一些小案例出发,教给学员实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10、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包括招聘制度、员工关系、激励制度等各方面的整体综合设计,能帮助企业建立从一线员工到高职位员工的科学的标准化监控制度,同时能帮助企业明确雇佣双方的利益和义务,并使其得到充分的保障。
管理培训的误区
培训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服务产业,还很不成熟。中国不少企业丧失了曾经的辉煌,恐怕与某些肤浅的管理培训的误导不无关系。管理培训对中国企业的管理进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确实叫人爱恨交织,哀怨有加。这些问题,既有技巧层面的,更有战略层次的。
1、缺少战略,创新不足
如同整个中国的管理体系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管理培训最大的不足是普遍缺乏一个完整的战略,从管理培训的基本理念、体系构建到策略分析、实施方案,基本上都流于临阵磨枪,仓促应付。在全民缺乏成熟理性指导的背景下,许多培训机构和培训师不得不迁就被培训方,这几年几乎是所有的管理培训都在追求时尚——流行什么培训什么,而缺乏一个系统的长远的战略思考和分步推进的实施策略。
不难判断,在管理培训轰轰烈烈、一派兴旺的背后,其实缺少内涵,根基不稳。这种表面的繁荣对提升中国企业的管理素质并无多少实际的帮助。
2、流于形式,短期效应
任何一味向时尚靠拢的东西,都逃不脱形式重于内容的流弊。中国管理培训急于获取轰动效应,就难免过份突出包装,形式热闹而内囊空虚。
这样的培训其结果就必然是现场反应十分热烈、学员情绪高涨,培训师得到一片喝彩;可是培训结束后学员头脑中仍然是一片空白,根本谈不上对学员单位管理工作有多少改进和推动作用。
3、蜻蜓点水,华而不实
中国管理培训的苍白性,还体现为不少培训机构很像是跑江湖的草台班子,仅有几个拉培训定单的培训“掮客”,而没有一批队伍稳定、功底深厚的培训师。因而一旦拿到培训定单,就只能照对方要求仓促组合培训课程,但实际上临时找来的培训师并不一定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功底。于是只能对培训内容草草点到,并凭借嘴皮上的工夫巧妙地绕开关键之处,尽讲一些不着边际、无关痛痒的东西,拿钱走人了事。
猜你喜欢:
1.专业知识培训的重要性
2.管理能力提升培训心得3篇
3.基层管理培训班学习心得
现代大众传媒对现代文学的强势介入要通过大众传媒的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表现出来。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国民的启蒙性上,无论是新文学的文化启蒙还是市民文学的道德启蒙,中国现代文学有别于古代文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强烈的社会批评和国民教育的价值观念。文学创作是启蒙国民的启蒙书,作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文学的文学观念与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是一致的。现代文学创作的基本思维是眼前的现实社会,这与大众传媒记载实施、传播信息的核心一脉相承,这也就决定了大众传媒的写实性、新闻性的问题特色。作家们的思维可能完全是将文学创作看作是大众传媒,其创作思维都带有明显的借鉴大众传媒的痕迹。中国现代文学以其平民性为重要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平民生活的描写和白话文体的运用。平民性为大众传媒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群众基础。
2、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学创作的传播形式的影响。
文学创作早已形成产业,既然如此,就必然与作家产生契约关系。于是,专门以创作文学为生的职业作家应运而生。职业作家的出现对无疑对文学创作传播方式构成了深远影响,现代传媒代表着相对独立的公共舆论,它给作家们相对独立的人格空间。在传媒手段完全市场化的前提下,作家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尽情表达态度。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们能够从各自的文化立场和做人的标准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评,没有相对独立的现代大众传媒根本不可能。现代职业作家把文学创作当作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就必然让创作适应于市场的需求,其中所产生的强烈的创作动力是不言而喻的。
在市场的逼迫下,作家们为了能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拼命提高个人写作的质量,以求让自己的文学作品占据更大的同行市场,市场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格局。另外,职业作家作为自由写作者,有着较为独立的思想个性和文学表达方式,但又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存在,大众媒体所形成的风格又反过来制约着它周围作家们的思想观念。大众传媒有如此重要之地位,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对其重视程度也是相当的,没有它,作品就无法传播,何以谈起创造经济效益。
3、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学创作的表现形态的影响。
大众传媒给现代文学增添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新闻化了的文学变体。如通讯报告、杂文和报告文学都是典型的社会新闻的文学化文体。除此之外,书评、影评等也成了现代文学散文门类新的品种。这些新文体随着现代大众传媒一起诞生,一些作家以其优秀的作品为这些新文体增添了更多的文学因素,当作家们要借助大众媒体表现自己的文学作品时,就必然要对大众传媒的一些形式进行文学化的变革。
一、将探究性实验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动性。在现在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已经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都事先告知学生,这样的实验只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一些规律的验证。这样的实验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只能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观察和了解,并不能掌握,好一些的学生可能会懂得实验的数据处理,完成实验报告,但没办法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本领,探究实验本质的积极意识,也忽视了对实验方法,实验兴趣,对待实验态度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对实验教学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动手动脑,要发掘物理实验中巧妙的构思和方法,以不同时期教学实验为依托,拓宽其思路,挖掘其内在联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二、对实验仪器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自制实验仪器,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要求,让学生感受从70年代到现在物理实验的设计改良,让学生学会判断实验的误差问题,从而做到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来领会实验的精髓。
例如:平抛运动实验研究是高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新课标要求:①设法描绘某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②通过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包括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基于此,我们可以论自制实验装置来满足上述要求(如右图1),和同类平抛运动实验器相比还具有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实验误差小等优点,可方便地读取坐标数,然后描绘小球作平抛运动的轨迹。避开了在平抛运动的轨迹上量取每隔相等时间钢球所到达的位置的麻烦。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思维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从所提供的物理器材入手,设计试验,或者让学生从所要做的试验入手选择一些可用的器材,这样就不会局限于所提供的一些东西,学生就会学会找一些试验器材的替代品,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好试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激发学生对试验的乐趣。
三、对实验目的进行创新,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提供的实验器材,利用所学知识,稍加改变,便可以做不同的实验,达到不同的实验目的。这对于学生来说,对于器材的分析对比的能力提高了很大的一个层次,激发学生对器材应用的思考,对实验目的的深入了解。这种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中,电流表可以来测量回路中的电流,电压表可以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那能不能用电压表来测量电流,用电流表来测量电压呢?很显然,只要把电压表并一个小电阻,电流表串个大电阻就能达到这要求。
四、改变实验条件,培养学生灵活变通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高中物理实验过程中,有时候因为提供器材不足,有时候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如果按照原方案实验无法得到结果。这就要求学生能灵活利用掌握的原理知识,改变实验条件,创新实验方案,处理好相关数据,进而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
例如:在 “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如把质量均匀规则的小球换成无规则的石块,石块的半径就无法测量,这样就没法得到摆长,这样还能用来测量重力加速度吗?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单摆长度”的不确定性,实验条件的变化,我们可以把数据的处理进行改变,这样仍能得到准确结果。引导学生设法测出摆线的长度L,并假设石块的有效半径为X,由公式T=2π可得,只要改变几次L的长度,测出对应的T,利用上式联立解方程组,即可求得g;还可以利用作图的方式来进行求解,取不同的摆长L,“描点法”便可求出g。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跟精确测量摆长所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
五、多种方式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有很多,例如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等效替代法等等。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中,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有多种形式,处理恰当同样可以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这也是对实验的数据处理的创新。这能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认知实验的本质。
例如:在“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我们是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表格查询出对应的值,进而算出折射率n。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利用三角函数表查得相关数值的话,那怎么得到实验数据来求解n呢?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米尺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中所对应的各边的长度,利用数学几何知识,可求得对应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这样便可求得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project values and innovation of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 the values of the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 is studied,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ject management is built based on the project values of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 The innovation of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 is analyzed scientifically,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 are proposed.
关键词: 绿色工程管理;工程价值观;创新
Key words: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project values;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086-01
1绿色工程管理的内涵
1.1 生态目标的导向作用绿色工程管理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生态目标的导向作用,建立绿色工程的价值观。因此,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最大限度的保证环境的生态化。
1.2 重视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多种目标建筑工程的整个建筑过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因此,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管理目标不是单一的追求经济价值,还应该重视社会和环境因素。所以,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目标,保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要努力追求环境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3 重视对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绿色工程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很多工作内容,包括目标设计、目标规划、建筑工程设计、招投标工作、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运营管理等。因此在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对全寿命周期的管理。
1.4 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成本、工期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和工程期限的控制,并且在控制工程质量。成本和工期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尽可能的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2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
2.1 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的新要求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的新要求具体体现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的节约资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量改善生态环境。这些新要求的提出,就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企业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
2.2 绿色工程管理的原则绿色工程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先进性、实用性与经济性统一的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原理处理好工程管理中的各种矛盾的辩证关系,充分运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协调各方面因素,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客观性原则是指在工程管理中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客观的分析建筑工程中每个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从而对绿色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指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社会居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先进性、实用性与经济性统一的原则是指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充分的把握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辩证关系,以先进性为基础,把实用性作为保证,将经济性作为最终目标,进而加强对绿色工程的管理。
3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基础的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对于建立绿色工程管理评价体系具有会重要作用。因此,以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绿色工程管理水平。
3.1 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以及协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工程管理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反映评价系统各方面的具体信息;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根据具体指标的量化程度和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做到指标精简,并且操作方法方便快捷;综合性原则是指把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作为一个综合体,综合的分析工程项目,从而充分反映出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协调性原则是指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之间要相互协调,使各种评价指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而有效的优化工程管理指标系统。
3.2 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以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工程期限和安全方面出发,系统的分析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质量方面主要包括建筑的耐久性、宜人性,环境污染的控制能力废物循环利用的能力等;成本方面包括工程造价、成本防范措施和环保资金等;工期方面包括工程进度的规划和绿色规划方面;安全方面包括安全教育、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
4创新绿色工程管理的措施
在绿色工程管理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广大社会群众参与到绿色工程的管理工作中,提高社会群众绿色建筑环保意识;其次建立有助于绿色工程管理的政策和规定,提高绿色工程管理水平;最后提高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5总结
本文通过对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与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的分析和研究,深刻的认识到绿色工程管理的创新和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地对于创新绿色工程管理理念,创新绿色工程管理体系,建立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艳.浅谈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评价体系[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2]颜成书.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7,(05).
设计创新与艺术创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本文主要从设计创新与艺术创意的概念、起源、功能、应用领域、主客体的关系五个方面论证设计创新与艺术创意的不同,意在使人们对设计创新与艺术创意有更明确的理解,方便人们在日后的设计与艺术活动中进行更好的创新,实现更好的创意。
关键词:
设计创新 艺术创意 区别 明确
中图分类号:TD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52-02
设计创新与艺术创意都是以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为目标,其重点在创新和创意。然而由于其所属的范畴不同,也由于设计与艺术的差别,设计创新和艺术创意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一 设计创新与艺术创意的概念分析
李砚祖教授认为“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
设计创新是指新观念、新构想的运用。设计创新是以创新用户体验为目的,通过功能创新和产品语言创新赋予产品独特意义的系统过程。基于设计的创新是技术与产品语言的集成,基于设计的创新应该从改善和创新用户体验出发,满足用户在功能、审美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艺术创意是指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以艺术创造为核心,所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也就是运用艺术的理念或者某种元素而进行设计,并且是在和艺术活动的实践结合基础上所实现的。
二 从人类发展史层面,设计创新先于艺术创意
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人们生活中的不便,其功能性是设计最本质的属性。设计是伴随着劳动的出现、人类的产生而开始的,当远古的先人用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以便打造出有某种功能的工具时,设计就在一瞬间产生了。艺术的目的是带给人精神上的洗礼与感受,其精神性是艺术最本质的属性。
早期的猿人使用的石器一般是就地取材或经过简单的打造,石器粗糙简单仅能满足生存的使用需求,在这一阶段历史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人们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打造不同的石器,这一过程便是设计创新的过程,然而却没有艺术创意的成分。在后来的“新石器时代”,人们从单纯打造进步到了磨光和钻孔,并能熟练地把握对称、均衡等形式要素。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初步的启蒙和发展。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设计是先于艺术而产生,设计创新也是先于艺术创意而发生发展的。人们在满足了自己最根本的生存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在满足实用性之后才会更高层次地追求精神满足。
三 从两者的功能层面看设计创新与艺术创意的不同
从字面意义来看,设计创新是针对设计而言,而艺术创意则是随艺术而生。设计创新的目的是创造更方便的生活方式,设计出更实用的产品,而艺术创意的核心是营造具有原创意义的新颖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与意蕴,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启迪。
如图一为彩陶漩涡纹尖底汲水瓶,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尖底瓶的造型小口、鼓腹、尖底,腹部有双耳。其造型完全从其实用性出发,尖底有利于汲水瓶扎入水中,鼓腹提高容器的容量,小口可以防止提水时水的溢出,腹有双耳以利于穿绳保持汲水瓶上提时的平衡。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其结构造型完全从使用出发,通过设计创新达到功能的优化。而本彩陶的表面以简单的漩涡纹装饰,线条简练,构图精巧,通过添加艺术创意的成分使人在劳动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此漩涡纹尖底汲水瓶便是设计创新与艺术创意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设计创新的基本功能表现在:(1)、促进人类创造事物的改进和革新。发现新需求,解决新问题,从而方便人们的生活。(2)、促进人类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设计创新可以促进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设计创新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3)、促进入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设计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深层次地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艺术创意是一种意向的创造过程,局限性较少,不太受到媒介、材料的约束。艺术创意的基本功能表现在:(1)、创造新的美学形式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主要功能是带给人精神的享受,丰富人们的生活艺术是生活的美化剂。(2)、艺术创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艺术创意可以丰富文化创意活动,使文化活动充满生机活力。(3)、艺术创意与科技相结合呈现出浓郁的科技价值。现代科技对于艺术的渗入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艺术创意活动中,由此创造出的具有科技艺术的艺术品充分体现了艺术创意的科技价值。
四 从应用领域看设计创新与艺术创意的不同
设计创新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根据设计的领域分类设计创新可以分为四类:(1)、按照应用分类,设计创新可以涉及到工作、学习、生产、生活等各领域,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设计创新。(2)、按照在经济中的应用领域分类,设计创新可应用于制造业、建筑工程业、服务产业、创意产业、信息与新兴知识产业等。(3)、按照应用的社会功能分类,设计创新可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医疗、社会公共服务、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4)、按照应用的社会组织形式分类,设计创新可应用于政府机构、企业、学校、家庭、单位、医院等各机构。
艺术创意是以人类艺术活动为对象的文化活动,是以艺术学理论而派生。艺术创意的领域非常广,艺术可以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等。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是艺术创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艺术创意除了包含传统意义上在艺术活动中的创造外,还包括艺术各、]类的融合、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艺术与社会学的融合等等。艺术创意对当代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代艺术创意已经不仅仅是对艺术品的单一的构思和创造,而是更多地拓展到艺术管理的领域,如艺术活动的整体策划、艺术活动的宣传、艺术活动人员组合的设想等等。
五 从主体与客体看设计创新与艺术创意的不同
设计创新是一高度理性的创造过程,是设计者对所掌握的广泛知识的提炼和升华。设计创新的过程需要高度的逻辑思维,同时需要整合各学科的知识,包括人机工程学、材料工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学科,设计师还需要掌握充分的用户数据,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变化,顺应市场引导市场。设计创新的主体是用户,客体是设计师的设计产品,而设计师则充当媒介的作用,设计产品要通过设计师满足本体用户的需求。
艺术创意更加趋向于一种感性的创造,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受或顺应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心灵情感的呼唤创造艺术品。其创造过程不需要高度的逻辑思维整合各方面的知识,而是需要自己对于美的感受,结合形式美法则创造了可以引起观者共呜的艺术品。其主体是艺术家个人,客体是艺术品,人们通过艺术家额艺术品这一客观的事物走进艺术家的心灵,了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艺术共鸣。如图为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先驱梵高先生的自画像,梵高先生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描绘着万物,创造了不朽的艺术作品。欣赏者则通过艺术作品走向艺术家梵高先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艺术共鸣。
因此,进行设计创新,设计师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设计物本身,还要关注设计物的功能、形态、加工工艺、制造成本、用户体验等等各个方面。而进行艺术创意则需要关注艺术品本身,考虑所要使用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所想所感进行艺术创作。
1 创新素质的内涵及结构
创新素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人的基本素质基础上所形成的、能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素质,包括认知领域的创新素质和操作领域的创新素质两大类[3]。医学创新素质则是指指导医学生进行发明和创造所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知识和创新行为五个因素。[4]创新意识因素是指一种敢于挑战权威、不满足现状的意识。创新思维因素是指引导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创新人格因素是指一种稳定、独立的品格,它是在创新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创新知识因素是指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牢固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行为因素是指在一系列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动手能力。
2 我国医学教育模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医学人才特别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封闭状态尚未根本解除。医学教育特别是中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密切融合缺乏主动性。而且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课程体系落后,过分强调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实际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创新研究的需要。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医学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专业的自我发展与创新。
2.1 只注重专业教学,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将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渲染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等,成为人内在的相对稳定品质。现有研究表明,国内医学院校普通存在重视科学素质教育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领域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教育体系:人文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教学实践无方向性和目的性;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割裂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实现相互渗透和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单一,大多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没有针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训练与成效研究。
2.2 只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忽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源条件的有限性,实践教学多限于临床观摩学习,而没有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5]。我国现存的医学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辅的模式。这种被动“接受性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追求创新的动力,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产生。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未经临床实践和实验的锻炼和培养,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医学理论,也无法将医学理论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更谈不上如何进行医学创新活动。
2.3 只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缺少具有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
缺乏有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和适合人才培养机制的课程设置是现代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比如有些学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教学培养方案按照同一个计划走完全程,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必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机会。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的学分制,没有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和选择的余地。这种长期存在的以必修课程为主线条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既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也不可能让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6]。
3 医学院校创新素质教育模式探析
长期以来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和传统,轻实践与创新,不能适应中医药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素质的需要。因此,探索和构建适合于中医药创新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当前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当务之急。我校在总结多年与校办产业成功办学和医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培养中药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和“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模式”,成立了“中药科研实践班”和“双惟实践班”。为我校以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树立了典范和榜样。
3.1 针对医药专业采取的创新素质教育模式
我校于2003年成立“中药科研实践班”以来,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为基础,着力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中药创新人才。“中药科研实践班”确立了“早实践、多实践,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创业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按照科研、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力求贴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适应行业、职业、岗位的需求和特点,教学环节上采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研活动、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1]。
3.2 采用特色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医学生创新素质
江西中医药大学针对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模式,成立“双惟实践班”即,形成了双惟育人理念:教无类、学为先、重激励、育特长、促实践、有思想[6]。该创新素质教育模式从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四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经过8年的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训练,该实践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取得一系列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在国内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医学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我校正积极探索和创新我校的素质教育模式和教学体系,并采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测评,以检验我校创新素质教育的成效性,从而把我校的创新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红宁,左铮云,薛铁瑛,朱卫丰.中药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8):71-73.
[2]刘玉,辛晓燕.医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1):43-44.
[3]张淑春.创新素质的内涵、结构及特征[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9(3):54-55.
[4]何志芳,等.医学生创新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2, 20(8):1269-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