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范文

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第1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金融 风险管理 控制机制

企业在向大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市场份额和收益的增加,企业往往会忽视金融风险,诸如期货市场风险、投资产品收益率风险等。如果金融风险出现问题,企业将面临重大的损失,甚至有可能破产。由于企业金融风险和企业面临的风险存在很大不同,它的存在具有隐蔽性,对企业高层的决策产生误导性的作用。因此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当重视金融风险,并且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一、企业金融风险基本概述

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资产证券化和货币形式的交易应用较为普遍,这样导致企业将要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风险,我们称之为企业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不是由于企业原因造成的,而是客观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一种普遍性的风险。金融风险包括不确定性企业金融风险,它主要是由金融市场风险引起的,主要体现在市场的汇率、期货等因素导致企业材料成本和市场价位产生变动,从而对企业的盈利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资金供应链发生变故导致企业面临经营能力风险。

金融风险具有复杂和隐蔽的特点,我国企业在金融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我国市场信息透明度较低,上市企业的财务信息准确性较低,导致监督力度减弱,市场运作的实际情况信息不具备时效性。其次,企业对于金融风险的控制认识不够深刻,多数企业将金融风险控制仅交由财务部门负责,没有设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在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力量较为薄弱。再次,企业缺少有效的金融风险评估体系。企业虽然能意识到即将面临金融风险,但是往往不能正确评估该类风险将要给企业带来的重大影响和损失。综上所述,企业若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对企业流程中存在的金融风险施行有效的控制。

二、企业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财务管理在企业运作中占据核心地位,财务制度是否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1.金融管理特点的影响

企业的金融管理是合理利用资金和解决金融问题的管理过程。它是以货币计量作为单位,通过对于资金运用的调节和控制,综合体现了经济管理的精髓。因此,金融管理可以作为经济活动的整体价值和收益的体现,同时也决定了其具有较广的业务活动范围、较高的可靠性和复杂的内容等特点。这些特点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导致企业面临风险,从而导致资金损失等。

2.企业传统的金融管理理论和方法

我国现有企业多采用传统的金融理论和方法,由于这种理论是基于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因此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下,不能有效的解决内部的问题,导致企业的管理不得不面对金融风险。

3.财务控制力度较弱

财务管理负责企业资金的流动,因此只有通过加强财务控制的力度和有效性才能够做好金融风险的管控问题。而我国多数企业对于财务控制不够重视,导致财务无法对金融风险进行良好的管控。例如,企业的资金流动不注重流程的管理和档案的记录,导致资金去向不明,产生大量不良资产,这样的问题导致企业面临金融风险的几率增大。

4.财务信息不准确

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对于企业的决策有重大的影响。只有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高层才能对于企业的运营情况和面临的潜在风险有清晰的认识,然后据此制定出适应企业持续长远发展的战略方针。而现有企业中财务信息的不准确性导致企业高层无法做出正确决策,且对于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不能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造成企业的重大经济损失。

5.财务人员操作不符合规定

财务人员进行违规操作,谋取私利,一方面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提升了企业面临金融风险的几率。

6.缺乏健全、完善的评估与量化标准的体系

由于目前许多企业没有健全、完善的评估与量化的标准体系,因此,即使知道有风险的存在,但是对该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估计不够准确,从而很可能将潜在的、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创的风险给忽视掉,或者看轻它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从而给企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缺乏完善、统一的量化标准,没有应用有效的技术来识别风险和对风险进行评估及检测,同时,还缺乏连续性、专业化的金融风险防范手段,这些都是导致企业金融风险存在的原因。

三、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才能更好的规避金融风险。企业应当完善现有的机制,不断采用新的管理手段,从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金融风险的管控手段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控制法,指在企业产生损失之前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管理中存在的隐患,从而有效的减少金融风险产生的几率,降低金融风险对企业造成的重大影响。而另一种则称之为财务法,即在金融风险给企业造成损失后,通过财务手段和方法

1.促进财务管理流程的精细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以规避金融风险为重要目标。国外很多企业中,金融风险管理控制成为公司的重要战略且能体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企业要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案例,提升金融风险管控的高度。首先,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面临的现状,不断创新和借鉴财务管理新方法,从而保证企业管理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例如通过采用信息管理系统促进财务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和系统化。其次,企业需要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和建立相应的评估金融风险的体系。企业可以通过风险评测系统和相应的报告制度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系,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流程的分析,了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评测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

2.制定科学且有效的决策机制

财务决策影响着企业整体决策是否科学合理。企业高层需要重视财务决策的制定。首先,企业需要具有先进和创新的风险决策意识。其次,企业需要建立内部的财务团队,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为企业高层做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再次,财务部门要注重档案管理,确保责任和业务情况明确。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机制,才能减少金融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首先,企业需要加大风险控制的强度,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同国家或行业财务政策及准则相结合,合理的进行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和利益划分等,并要督促内部执行此制度、。其次企业需要优化内部审核流程,财务管理的每一项资金变动都需要有完整的档案和文件记载,从而保证有效的审核。再次,企业需要加强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力度,从法律、审计从多角度对于项目进行评估,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和提升效率。最后,企业对于内部出现的违法和违反相关政策的行为要予以严肃处理,并加强同相关监察部门的合作。

4.建立内部相互监督的机制

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企业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体系,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内部其他流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计。从而确保企业各个部门运行良好。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所属的成员定期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检查、业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等;其次,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做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确立内部监督的检查评估机制、风险业务评价机制以及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披露惩处机制;最后,对业务运作的监督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资金和流程审计制度,强化内部的监督。

5.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修养

企业不仅要重视财务人员的财务专业基础知识,还要重视财务人员对于现代金融管理的理解和其经济分析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加强培训人员,或者同高级财务管理公司进行有效的合作,从而有效的进行金融风险的管控。

6.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评估与量化标准的体系

企业只有有了一套健全、完善的评估与量化标准体系,才能够准确的预知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够准确的估算出该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从而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完善、统一的量化标准,还能够及时有效的识别、评估、检测风险,进行连续性、专业化的金融风险防范。

四、结论

财务管理是金融风险管理控制的重点,为保证企业的长远稳定的发展,企业必须不断采用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的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并且做好金融风险的评估,从而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减少金融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汪蓉,葛佳.构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

第2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其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的控制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涉及面广、灵敏度高、综合性强等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跟一般风险管理相比的特点。跟一般财务管理相比,其具有管理内容宽、管理手法先进、理财观念新等优势。风险管理问题是现代社会所有金融行业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不确定性、风险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国民经济中企业的作用决定了企业金融风险、经济风险、财务风险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对于企业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风险;企业财务控制

现代国内、国际的市场环境复杂,现有的企业面对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在竞争相当激烈的市场中,细微的失误就会影响整个企业及其经济状况的发展。企业为了稳步的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益,必须进行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与科学的财务控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金融风险问题存在于企业财务的每一个环节。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每一个企业都具有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注意防范财务问题,在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将损失降到最小化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在紧张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瘫痪几率。

一、 金融风险管理

(一) 什么是金融风险管理。使用一切办法避免、减少风险的出现以及尽可能地减少风险过后的经济损失就是金融风险管理。宏观的讲,合理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流动性,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得到稳步的发展。微观的讲,科学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每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通过科学、有效的金融管理就可以在风险来临时有效地躲避,在风险不可躲避时减少损失,保证企业的正常经济流动。

(二) 金融风险管理分析。由于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复杂性,金融风险的来源有很多种,主要有,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技术风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受国际经济情况影响越来越明显。在金融行业发展不是特别稳固,并且在其国内外的共同影响下,各种经济问题接踵而来,金融行业的风险不断加大。 金融风暴的影响一直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其影响也就连绵不断。我国金融市场也出现了很大的动荡。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汇率、国家政策不断改变,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也逐渐加强。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下,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也不断攀升。金融行业收益的波动性也很大,企业经营的风险一直在提升。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高手也不断增多,通过病毒、黑客软件攻击其他企业,企业机密泄露的可能性非常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如果电子设备突然断电、死机都会给企业直接造成的损失。

二、 企业财务控制

(一) 企业财务控制现状。合理的财务控制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收益、高效利用有着很大的帮助。财务控制给予了企业决策客观的评价,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目标,得到利益的最大化。财务控制也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合理利用性以及流动性,降低了企业经营时的风险。有效地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就目前来看,企业对财务控制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企业财务控制的体系也不够系统,对于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开始重视财务控制,意识到财务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资金的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接下来的发展。企业对于财务控制的想法也得到了改变,不再只重眼前利益,首先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在调整财务理念之后,企业对资金的规划也变得越来越合理。很多企业将金融风险管理放在财务管理的首要位置。但是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时间短,财务管理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财务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没有合理的管理部门;财务控制内部的信息交流不够,没有统一全面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财务部门没有占据重要地位,很多建议不被采纳。

(二) 企业财务控制方法。企业财务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保证资金正常流动的同时提高收益。想要有效的进行财务控制:首先,要有系统的财务控制体质。企业领导都需要认同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并且了解正确的财务控制方法在提高企业效益上的重要性,意识到在金融风险来临前如何有效躲避,风险不可躲避时让损失最小化的重要意义。保证财务部门的基本权益,其他部门不能随便影响财务部门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给予财务部门权力,以确保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企业当中的所有员工都要有合理控制企业财务的理念,了解其重要性。提高财务部门本身的工作能力以及预判能力,及时的规避风险。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各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完善企业管理中信息流动的高效性,保证信息的及时转达。及时地了解到各方面的金融信息,尽早的分析出风险所在并及时处理。保证企业机密的保密性,建设好企业的网络系统,信息不被泄露。有专门的风险分析团队,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的判断,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再好的解决办法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是白用功,金融风险管理必须得到重视才能使企业稳步发展。

三、 企业理财过程中的风险研究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内、外部风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有损害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其发生的时间与概率都是不能确定的,只要财务风险出现,其损失就是必然的。有些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好,其损失可能并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但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可能使整个企业破产。但是在风险产生的同时,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盈利机会,风险越大,盈利也就越大,但是如果不能好好把握机会,准确的进行投资很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险。我国对待金融风险应该积极面对并制定合理应对方法,而不应该消极躲避,越躲避往往造成的损失越大。

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当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运用风险控制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避免企业产生经济危机。在企业遇到危机时,合理的运用风险,在风险中获得盈利、控制损失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

结束语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强烈波动的影响下。企业风险的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可以说,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所在。经过金融危机,我国企业都认识到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意义。企业不能就此满足,好好分析在金融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构建系统的金融管理体制,加强在金融风险发生时的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和完善。进而改进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作用,要在风险来临前预知风险,及时作出应对风险的手段与方法,将风险损失最低化。保证企业在各种风险来临的条件下,仍稳步发展,不受金融风险所影响。及时的更新财务管理体制,保证在更大的金融风险来临时,有足够的能力与之对抗,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作者单位: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魏锋.论资金回收视角下的企业现金流财务风险控制[J].财经界,2014(20).

[2]窦玲.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及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J].商,2014(24).

[3]任曾曾.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探讨[J].时代金融(下旬),2014(1).

第3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金融企业;风险管理

一、金融企业风险特征

1.造成损失的原因不同。自然灾害或者是认为因素导致的伤害就是可保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的就是经济性的原因造成的,主要就是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的价格引起的变动,比如,汇率、利率、证券价格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存在,风险是“正”或者“负”的结果都是由可能的,市场金融行情发生了对自己没有好处的变动,就是“负”,相反而言,对自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就是“正”,其会使风险偏好者得以获利。

2.规避风险的途径不同。一般选用企业投保和保险公司承保的方式进行的就是可保风险,可保风险也是发达的保险市场所要经历的;利用复杂多样、本身充满投机和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通过套期保值的市场交易方式,就是金融风险的规避。但是,有很少一部分的险种已经发展到可以在这样两种市场中兼顾,能以衍生金融工具对可保风险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了风险管理的跨市。

二、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缺陷

我国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迫使我国金融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风险管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缺陷:

1.在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在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国内金融企业中已经有了很多年的摸索,但是现在对于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框架还是没有建立起来,有不同的部门同时做风险管理工作,以风险的单一性控制为主,没有对所有的风险进行覆盖。在现状我们呢个了解到,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等风险管理决策系统,金融企业基本上都已经建立起来,基本上以稽核委员会为主,风险管理的实施部门以授信部门和风险资产管理部门为主,这就是风险管理的监督系统。

2.风险战略目标不够明确。当前,我国对于金融企业风险的战略还不是太明确,和业务战略结合也不是很紧密,组合管理的起步也比较晚。现在又很大一部分大中型的中资银行都对本行的战略做出了很明确的长景,但是对于现在正在经历的战略风险的认识还是不够充分,对于规划也不是很清晰。业务风险的管理往往是金融企业最注重的,但是对于长期战略风险的管理却忽视了,这样的行为会使金融企业的在风险管理中也往往不能够有预见性,也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3.风险管理技术比较陈旧。现在我国在对于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还是处于金融企业的探索阶段,还需要对现有的计量手段、会计和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很长时间以来,针对于风险管理的方面我国金融业较为重视其定性分析,比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对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方面较为重视,在对风险管理的强化之中这些分析的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和国外风险管理的方法相比较,还是缺少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三、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依据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对于现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出台金融企业应该要抓住其机遇,在对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的同时,要对资本运营风险防范体系和财务分析制度进行完善,对于风险管理要建立并且要全面的实施,要对各类风险的防范要进行切实的加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进行实施: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包括:一是对内部风险评估和检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的支持。在对业务的开展之前,对于每一笔贷款、拆借、投资、外汇交易以及涉及不同的业务范围的交易对象、部门、行业、地区和国家,都应该对风险指标或比率要首先进行测定,为业务部门提交作为决策参考。要对风险状况在业务发生以后进行跟踪监测。二是要对内部审监督进行强化,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在银行内部控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支撑银行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前提和保证就是内部审计制度,所以要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要对组织体制上的独立性的建立,要在审计工作开展上具有权威性,就要通过改革来进行,是总行一级法人并且对其负责的审计监督体制是直接隶属的。与此同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对业务人员要配备充足,以便对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和加强的需要有所适应。

2.在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要进行全面的监测、跟踪很多分散的、动态的信息组合起来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向金融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以达到内控所需要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效果。把风险防范作为内部稽核工作的主要目标,实行风险评级制度,逐步提高内部稽核工作的层次和效率。

第4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字:金融危机;风险;风险管理

1 金融危机下航运企业风险主要来源

1.1 经营风险

航运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航运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受外界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航运企业一方面要独立地从事客货运营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同时由于航运市场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性、全球性,航运业务具有更多的涉外性,因此航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多经营风险。在众多风险中,主要有投资风险、运价风险。

(1)投资风险。由于购买船舶需要巨额投资,一艘现代化船舶的造价少则千万元,因而在运输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比重大,且一旦投资,其用途具有不可改变性,因而其对航运企业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运价风险。由于构成运输成本的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变化,导致运输成本经常变动,从而使航运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风险。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航运需求周期性波动。由于运输产品的非储存性,从事运输的船舶不能脱离生产过程单独存在,也无法贮存,因而使航运市场供求关系难以调节。航运企业只能被动地利用船舶吨位的变化去适应航运需求的变化。当需求发生变化时,由于船舶吨位增加需要一段时间,吨位退出市场也具有具体困难等原因,船舶吨位供给增大与减少的时滞,使航运供给实际上不可能与需求保持一致。由此导致航运市场极不稳定,进而导致航运市场运价波动,使航运业面临市场风险,无法获得稳定收人。

(3)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指关系到公司长远战略目标的风险.如经营方式的确定、重大投资(如船舶购入/出售等)、主要经营客户的开拓与维护等都属于决策风险。在所有决策风险中,航运企业首先要面对的是市场风险。航运市场受到世界经济、国际贸易、船舶供应量、重大突发事件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波动性.规律不易把握,趋势更难预测。如反映航运市场运价水平的波罗的海指数从1995到2004年的10年间,指数从2500点高位跌落到800多点,又狂涨到2004年的6000多点市场经历了大起大落。如果不能正确判断市场走势,科学地决策经营方式逆市场规律行事在市场高点时长期租入船舶在市场低谷时长期租出船舶,公司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其次是信用风险。如何对经纪人、租船人等客户的资信进行评估.是每个航运企业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客户本身的资信、客户财务状况的变化、合同的条款漏洞‘船东本身操作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信用风险,使船东蒙受重大损失。投资风险也是航运公司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如买造船投资.如果不能正确地判断航运市场和船舶市场的走势,高价造船后遭遇航运市场低谷高成本的船在低运价的市场上经营,公司将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和风险。

(4)航运市场运力变动风险。国际航运船队的变化周期似乎比世界海运量的变化滞后3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航运企业订造船舶的数量往往超过世界海运量的变化,造成运力的过剩。据克拉克森统计和预测,2007年的运力供求增长幅度大于贸易量的增长,运价下滑应该不出所料。如何在这个矛盾中保持运价的稳定及上涨成了摆在航运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5)航运市场竞争风险。航运市场是一个高度竞争和不稳定的市场,加之世界经济不振,船舶吨位供大于求的格局长期存在,竞争局面难有改观,一些航运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一方面购新船开辟新航线增长运距,能否如愿以偿地达到预期目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航运企业还必须寻求货主、客户,尽可能地签约大客户、大货主,这种饥不择食的想保住应得市场份额的心态势必加大了航运市场的竞争。而且由知识经济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国际贸易中的无形商品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量的比重不断上升,国际航运需求弹性出现下降趋势,必将导致航运企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1.2 金融风险

(1)利率变动风险

航运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航运企业的主要资金源于银行贷款。以造船业为例,建造船舶动辄上千万美元,这种巨额投资本身就蕴含着风险,如果发生利率上调的情况,将会极大地加重航运企业的负担,同时利率上升,会造成股市的低落,航运公司更难从股市进行融资活动。

(2)汇率变动风险

我国己实现了经营项目下外汇的自由兑换,并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自20仍年7月21日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上升,截至到2008年3月1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到达7.1095:1,并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航运企业在从事远洋运输中,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但营运收入主要以美元为主,经营支出中相当一部分是美元。外汇收支的不平衡和人民币升值将影响航运企业的汇兑损失。以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公司的汇兑损益分别为161822万元和1964.53万元。所以说汇率波动是航运企业应该关注的一类重要风险。

1.3 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是指关系到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控制与管理的风险,如技术员工的招聘或流动、高级船员’的短缺、员工的士气状况等都构成航运企业人力资源的风险。据统计,80%的海事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由此可见航运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之巨大。

(1)招聘风险

招聘过程是招聘者与求职者相互认知的过程。在招聘中通常由于求职者与企业之间关于求职者能力认知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企业招聘面临着两种选择风险:一是错误地接受了本来不适合企业的求职者;二是错误地拒绝了本来适合于企业的求职者。无论是哪种错误,都会给企业带来显著的费用增加和机会损失。如今劳动力市场上高级船员紧缺,据国际航运联合会(ISF)和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公布的最新人力资源调研报告指出:全球航运界到2010年,世界远洋高级船员将短缺46000人。航运企业在招聘高级船员时,往往面临招聘不到合适员工的困境,有些航运企业甚至不惜降低标准,导致不合格员工流入企业的风险发生。

(2)员工流动风险

航运企业也是人的一个集合系统,员工流动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员工流入与员工流出。虽然对整个行业而言员工流动未必是坏事,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些员工流动很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的直接表现在该岗位的人工成本增大,因为企业需要进行重新招聘和培训;而间接损失往往更大,可能引起工作进度的拖延,甚至造成组织的瘫痪。其中,核心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的商业机密泄露,以及大量客户的流失。可见员工流动也是航运企业面临的一种风险。

(3)团队合作风险

组织内的团队合作是企业顺利实现经营目标的必要条件,而企业完成经营目标又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最终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因此团队合作状态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最终收回。如果员工不能建立协调关系,会影响组织效率从而带来风险。沟通障碍和误会一方面造成员工工作的低效率,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另一方面又会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实施的进程,如培训周期的延长,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本的成本支出。

(4)薪酬保障风险

如果工资水平、薪资福利待遇水平低,员工便会进行横向的比较,结果是士气低落或产生流出倾向;而如果薪资福利待遇过高,则会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加大企业的成本。而且工资具有刚性及棘轮效用,使得工资能上不能下,在航运市场不景气时的工资调整带来困难。同时,薪资福利待遇的分配不公平、不合理也会带来员工流失。所以说,薪酬保障风险也是航运企业面临的风险之一。

1.4 信用风险

航运企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类企业,造成其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如下: 第一、在当今市场快速变化的情况下,这是造成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其运输工具的限制使得服务周期较长,第二、航运企业的客户有相当数量是贸易企业,由于贸易企业的贸易额度一般较大,被迫从事与自己资产状况不符的交易。同时,贸易企业受市场变化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在信用管理中一般认为专业贸易企业是很大的信用风险因素;第三、航运企业要与很多外国企业进行交易,由于地域、信息传递等因素,使得大多数航运企业不能对国外企业的资信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因此航运企业的信用风险可以从员工信用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两个方面来考虑。

(1)员工信用风险

在航运业中大多数揽货人员只注重揽货的数量,并没有意识到一项无法按期收回运费的交易并不能算一个好的交易,某种程度上应该算作企业的损失。目前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许多揽货人员认为信用管理人员和追帐人员妨碍了他们的业务发展。更有甚者,个别的揽货人员为了完成揽货任务向信用管理部门谎报客户的经营状况,隐瞒客户的不良记录,给航运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账面上的利润就是实际利润,不愿舍弃一些信用不好的大客户,也是航运企业信用管理的一个主要困难。所以航运企业信用管理部门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信用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员工对销售的认识,才能使航运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全面地展开。

(2)客户信用风险

目前大多数航运企业对于一般的客户采用付款放单的非信用销售方式,以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但是对于一些长期合作的大货主,则采用协议付费这种信用销售方式。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这些大货主是航运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为了能与他们保持长期的合作就必须给予这些客户一定的信用上的优惠条件;第二,由于这些客户的运输量非常大,他们受到流动资金的限制,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付清运费或费。而这种客户也是任何一个航运企业都不愿意舍弃的。因此对于这样的大客户可以采用协议付费的信用销售方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航运企业大部分逾期应收账款也正是这样的客户造成的。因此航运企业的风险管理者必须考虑这部分客户的信用风险。

1.5 社会风险

(1)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治因素变动引起某国经济环境变化,进而影响国际航运企业的利润和其他经营目标。如美国西海岸码头工会的罢工,给我国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外运集装箱运输公司造成巨大损失,船期完全被打乱了,货提不走,船舶的滞港、船舶租金和燃油费租船费等固定成本加上变动成本等总共造成了近5000万美元的损失。

(2)法律风险。包括员工的安全与健康、环境污染、各国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等。除了国际性的条约外航运企业还必须遵守各国的法律法规航运企业航线遍及全球,如果不能及时掌握所到国和港口的法律、法规,就可能遭受滞留、巨额罚款、船舶被扣押等各种风险。

(3)社会不稳定风险

船舶途径一些社会环境中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地区,这些不稳定因素(如:罢工、暴乱战争等)可能引起社会混乱,给航运企业的运营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造成航运企业的损失。

1.6 自然风险

(1)恶劣气候风险。航运企业的运输工具主要是在自然水道上航行,航路是天然的,它的外界营运条件复杂而且变化无常,航线要经过不同的地理区域和不同的气候地带,尤其海洋气候的千变万化对海运船舶的安全和货运质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带来风险。

(2)海损事故。航运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某些船东为省钱而求利于现

存的老旧船舶,同时由于“方便旗”船舶具有登记收费低、年吨税少、船员工资低、经营费用少的“便利性”,致使不少船东、租船人为了经济效益而经营、租用“方便旗”船,致使归属责权难以明确界定,监管难度加大,船舶质量无法保证,容易出现海损事故。

2.2 金融危机下航运企业风险管理策略

2.2.1 强强联合,航线重组成船公司抱团取暖共度时艰的最佳选择

面对国际航运市场的严峻形势,班轮公司采取了多种措施控制运力增幅,包括退租或出租部分运力等。在这些措施中,航线重组被视为各家船公司抱团取暖、共度时艰的最佳选择。长期战略联盟是企业融资及租赁的有效保障――与大货主、大企业集团建立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签订长期运输合同或长期承运协议,这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开展企业融资及租赁的有效保障。

2.2.2 由“低价抢货”转至“提价止损”

年初的航运市场,由于各家船东没有意识到这会是一场持久战,为了强占市场份额,用市场份额挤掉实力稍弱的船东,不惜用不停的调整运价以争取更多装载,已至于运价从一路下滑。 当所有的船东梦醒过来,发现低价抢货的时候,欧洲运价已经下滑到200/TEUS,美国线下滑至,近洋航线也不过,而同时没有一家船东倒闭。船公司这才醒悟,低价抢货不能止血,“提价止损”才是根本。于是船公司借着传统旺季来临之势,在货量稍微充足的情况下,适时停船减少舱位的前提下,开始了一轮一轮的提价之战。

第一季度时,欧洲线的运价才300美元左右,现在则达到了近1100美元,翻了近四番。至于美国线,多在5月份才签一年的合同,运价虽然较去年同期下跌了五成,但属于补跌,也算正常。”范安表示,欧洲线的回暖速度出乎船公司的预料,船公司大都以为欧美大陆的复苏之路应该由美国到欧洲,想不到刚好相反。 不管哪块大陆先复苏,航运公司捞到真金白银的好处,使得其在资本市场上开始扭转颓势。尽管8月1日中海集运了盈利预警公告,对股东们宣布今年上半年业绩将持续亏损,但其股价却完全不受影响,消息公布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该股竟然涨停。8月6日,收盘价格为6.05元。而今年以来,该股累计涨了120%。 高盛8月3日报告指出,虽然市场预期存在下行风险,但市场将把焦点从业绩报告上移走,转而关注集装箱数量和运费的未来前景,高盛认为这将给市场带来意外利好信息。该行指出,亚洲至欧洲的现货运费正在改善,与市场预期相反。而且承运商有可能能够实行一些旺季额外附加费用来帮助弥补持续的亏损。

2.2.3 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开拓新航线,新思路

我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的风险已经变为了现实,从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增幅都有所下降。但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面向好,1月~10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21886.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其中出口12023.3亿美元,增长21.9%。这种在逆势中保持良好的势头,主要归功于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美欧等市场少增的部分。例如前三季度我国对巴西出口增长90.2%,对印度出口增长43.1%,对韩国出口增长41.8%,对东盟出口增长28.4%。这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企业应当努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同时应当积极拓展航运产业链,为中国航运发展谋求新的亮点。当前,中国航运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而高端航运服务业十分滞后。高端服务行业知识密集程度高,利润贡献度大,辐射面广,国际影响力强,是航运服务产业链的上游环节。

中海在危机爆发后研究开拓了新航线红海线,在危机持续的一年当中,一直保持95%以上的装载率并达到盈利。弥补了大区域航线的损失。从7月份后的市场恢复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兴市场的恢复潜质比较大。中远在危机中不断发展海铁联运,为客人量身定造客人所需的物流方案,为客人节省成本之余得到高利润,实为典型的双赢方案。

2.2.4 控制成本,提高营运资本回报

采取节流方式同样是应对危机的良策,在成本控制方面,航运公司应对内全体动员,落实责任,降本增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努力压缩各项可控成本费用,并严格考核,提高执行力,严格控制燃润料费用、修理费用、物料成本、人工成本等费用,能不开支的就不再安排开支。重视优化现金流,提高营运资本回报。在当前形势下,现金流对航运企业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重视把握现金流,慎重投资和对外扩张,对应收款项要想方设法收回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进口商和银行的信用普遍下降,这意味着在我们出口贸易中将会产生更多的信用风险。出口企业作为风险的主体,应主动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 谢科范.企业风险管理武汉.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 曾昭舜.国际航运企业经营中的航运风险.水运管理,1999(12):25-28

[3] 王琪,李宜军.航运市场风险及其规避策略浅析.水运管理,2002(4):7-9

第5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外贸企业 财务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外贸经营权的开放,我国的外贸业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外贸企业也取得了非常快的进步。但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各个产业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外贸行业首当其中。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的外贸企业同样面对着金融风险、行业风险和企业破产风险等方面的危机,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来稳定财务状况,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虽然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过去,但是对于我国的外贸企业来说同样面临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困境以及挑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体现:

(一)世界整体经济都处于衰退的阶段,国际市场存在萎缩的情况

虽然经过一定的经济刺激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逐渐回暖的情况,但是造成经济危机发生的最主要矛盾以及制度性问题还是存在的,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还存在着失业率过高的问题、公共财政失控的问题以及通胀预期加重等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某些国家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加息,美元出现了持续性的贬值,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较严重的赤字情况。若是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很可能会造成世界经济的衰退。从现阶段来看,国际市场方面的需求萎缩是我国外贸出口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我国作为对外贸出口具有较大依赖程度的国家,若是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严重一定会使我国的外贸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危险。

(二)外贸出口会受到很大因素的影响,贸易保护情况逐渐增加

对于外贸出口的影响除了外部需求没有快速恢复之外,贸易保护情况的逐渐增加也对于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正常来说,贸易保护的发展是和经济的发展方向相反的,金融危机对于整个世界的经济都造成了较大影响,使其严重下降,这就必然会使得贸易保护主义高涨。随着本国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不同的经济体一定会继续实施不同的贸易保护措施来稳定国内经济,其形式会越来越严峻。由于我国外贸出口量较大,所以遭遇到的贸易保护频率更高,包括各个主要经济体的反补贴、反倾销调查等等。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外贸企业同样面临着贸易保护的影响,会对企业造成较大挑战。

二、外贸企业增强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

现阶段我国外贸企业面对着后金融危机时代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挑战,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来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一)完善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断加强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

外贸企业要想避免财务风险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保证财务监控制度的健全,保证财务风险能够有效预警,建设起防范以及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防线。这就要求企业充分理解内部的相应财务关系,因为所有的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给企业造成相应的财务风险,财务人员一定要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要明确企业不同部门在财务管理中所处的地位、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所要承担的职责,并且要赋予相对应的权力,切实实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

(二)提升财务管理的适应能力以及应变能力,避免出现利率以及汇率风险

企业的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企业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都是要通过财务报表反应出来的。随着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实体经济影响越来越严重,从而使得企业经营方面的风险转变成为财务风险。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外贸企业一定要重视并且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要从战略层面将财务管理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外贸企业一定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对于不同类型的突况进行有效应对,对于所处的金融市场环境进行认真研究,要时刻对利率以及汇率变化进行监控,建立起对应的期货管理制度以及专用的期货运营平台,通过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来避免和缓解利率、汇率方面的风险,确保企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起相应的财务预警制度,提升财务风险分析以及预测能力

企业要想真正控制所面对的未来财务风险一定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这是最重要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也是企业做出后期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所以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要时刻关注世界局势,准确的把握住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市场的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企业相应的战略目标,对于企业后期财务情况做出客观、科学的分析以及预测,从而为企业战略实施提供客观依据,并且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另外也要加强企业的财务信息预警作用,通过财务预警能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经营性风险或者是财务管理风险,进而能够快速调整经营战略,保证企业经营平稳。

(四)增强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

企业面对经济危机、确保稳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具有充足的现金流。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外贸经营,企业要对现金流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现金为王的财务管理理念,加强现金流的管理,并且要建立起较为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性来增强现金流的动态管理,确保企业现金流稳定充裕,保证资金链平稳。与此同时,外贸企业也要增强信息管理工作力度,要增强和相关部门(主要包括:海关部门、商检部门、外贸管理部门等)的沟通协调,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及信息数据,要充分了解并应用国家有关进出口相关的优惠策略,对于有关政策性的价格风险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管理和营业方面的费用,可以提升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五)加强企业资金的回收管理力度,加大对应收账款的回收率

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形式也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对外贸具有较大依赖性质的地区来说,其面临的经营性以及财务性风险更大。外贸企业要对应收账款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系统性建设来加强合同订单方面的管理,提升预收账款的比例,最大程度上降低预付款的比例和金额。同时要增强对于货款的回收管理,将货款催收等方面严格落实,提升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可以通过采用保险以及再保险的方式来一定程度上降低坏账的比例。另外要对进口国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形势进行密切关注,要按照实际情况来调整外贸出口的策略以及方法。与此同时,要增强对于国外进口客户有关授信的管理,对于进口客户所具有的支付能力以及信息情况等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此为根据来调整出口销售的结算方式,最大程度上控制由于出口所造成的坏账风险问题。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个行业都在面对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我国的外贸企业来说,要想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增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增强企业内控,降低资源浪费,从而保持企业资金链的稳定,为后期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良好的财务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芳. 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10(01):15-17

[2]徐璇.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9):28-29

[3]田艳霞,周晶晶.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 中国商贸, 2011(20):18-19

第6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范文

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责任。要实现企业中长期的战略目标,近期的各项指标,管理层应该保证组织拥有健全的风险管理过程,并确保其能发挥作用。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应该在确定组织是否建立恰当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这些程序适当有效运作等方面起监督作用。一般情况下,企业风险管理层级关系主要是:由董事会负责战略方向的确定;在高级管理层中分配风险的归属责任;在执行管理层分配剩余风险;在操作层人员分配持续的确认、评价、减缓和监测职责。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定期评价和确认工作,管理和协调对风险的管理过程。内部审计部门在履行正常职责的过程中确认并评价严重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发生变化和偏重,并可以有不同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大多数企业依照《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审计人员,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制度。而且,内部审计也已经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审计工作,但是,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工作还主要集中在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内部控制、工程预决算等方面的审计。应该肯定地说,这些年来,内部审计在上述方面的审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客观地说,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评估方面,特别是比较规范地、系统地对本企业(集团)、本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很少,这是企业风险评估的现状,也是内部审计的不足和缺失。

四、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求内部审计逐步开展风险

评估并促进企业改善风险管理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单位和细胞。企业要生存、发展,要做强、做大,必然要面对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有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如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资源及市场变化,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等;有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不合理、不完善;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管理利用不恰当;经营活动的单一性,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强等内在因素。这些因素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阻碍企业正常运营,妨碍企业实现其目标。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以确保企业正常运转、运营。首先,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评估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这项职能,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每年至少对本企业(集团)系统地、全面地进行一次风险评估。同时,要考虑风险评估的时效性,如果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还要适时地开展风险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内部审计首先要根据企业目标、战略规划等内容来识别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影响程度;第三,根据评估结果,相应地建议管理层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

五、内部审计要不断探索、创新企业风险评估的技术手段

第7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范文

市场信用风险大幅上升

全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用状况普遍下降,企业和金融机构倒闭大量发生,国际国内信用风险将大幅上升。

2009年美国将有6.2万家企业破产;西欧破产企业数量将增加1/3,增至19.7万家,其中法国将有6.3万家企业倒闭,破产企业增长幅度最大的将是西班牙,爱尔兰和英国。而2008年1~11月日本就已有1.43万家企业倒闭,创下了5年来的新高。

从倒闭原因看,“流动资金匮乏”(同比增加37.2%)尤为突出,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导致资金链恶化的企业增多,年底可能进一步增多。

出口坏账率成倍增加

据中国信用保险公司统计,2008年中国出口坏账率在2%~3%之间。由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目前采取的经营方式,覆盖率只有出口额的3%左右。根据国际经验,信用保险可占到该国贸易额的20%~30%。中国24万家外贸企业中只有数千家投保了信用保险,央企中也只有1/3投保了信用保险,已投保的企业数量不足10%。由于绝大多数中小出口企业并没有投保信用保险,所以他们的坏账只能由自己承担。对于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而言,一笔坏账也许就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针对国内企业经营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普遍认为三资企业的信用状况较好,私营企业信用状况欠佳,对国有企业信用状况的看法有一定分歧,三资企业认为国有企业虽然比私营企业守信用,但仍然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失信状况较为严重,但内资企业认为,国有企业的守信状况良好,甚至可以和三资企业媲美。企业经营者选择守信企业所在地区均为中国经济相对发达和开放的地区,可见企业信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随着国际买方市场的普遍形成,越来越多的进口商为避免占压资金和节省开证费用而拒绝给出口商开立信用证,转而要求卖方接受信用付款方式。譬如,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亚洲出口商都坚持要买方开立信用证,但今天则几乎完全丢失了这个“强势地位”,全面接受了承兑交单(D/P)或放账(O/A)等信用付款方式。据了解,目前中国只有大约20%的出口使用信用证,80%都是放账交易,且放账期限越来越长,来自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80天,拉美地区的买方甚至长达360天,与此同时,进口仍然以对外开立信用证为主,变化不大。外贸顺差掩盖着巨额信用逆差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位的贸易大国,随着对外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进出口的信用条件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出口贸易采用了赊销方式,进口却依然以信用证方式为主,有些甚至采用预付款的方式。从贸易信用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在外贸顺差帥掩盖下是巨额的信用逆差。据估算中国每年通过出口赊销和进口预付款等方式有近万亿美元的信用净输出,放账期基本在90~180天不等。

产生信用逆差的原因

与外贸顺差一样,中国对外贸易中“信用逆差”的形成有一定客观原因,主要是由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决定的。可以将其称为“结构性信用逆差”。中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是供过于求的商品,不得不放账、赊销。而进口的商品大多是紧缺的能源、原材料以及关键技术和设备,消费品不足3%。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对外开立信用证,甚至提交预付款。

“信用逆差”的产生还有“非结构性”原因。首先,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高,外国出口商对中国企业的资信状况和信用程度不了解,不敢贸然赊销给中国进口商:其次,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意识差,对信用管理知之甚少,信用管理水平低,不会运用信用管理工具也是重要的原因。时至今日,中国许多外贸教材仍然在宣传“外贸尽量采用信用证”,而很少讲解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第三,由于社会制度和司法体系的不同,以及文化差异,地域隔阂产生的误解而引发的猜疑和歧视,也会在贸易信用条件上表现出来。

信用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用服务行业整体规模不大但发展迅速,各分支发展不均衡,部分行业开放度不高或尚未开放,大多数分支行业缺乏监管,秩序较乱,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部门不明确。有关信息公开与保护,以及规范信用中介服务活动等方面的立法滞后,监管部门不明确,全国性行业协会也没有建立,行业发展受到影响,信用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不高,已经建成的信用信息平台的使用效率不高,信用信息分割,不能共享,互相封锁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使行业发展面临信息不全面,不及时的障碍。专业信用人才匮乏,信用产品创新不够,目前虽有几所大学设立了信用管理专业,但市场上信用人才供给不足,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市场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

近年来,除部分国家垂直管理部门和经济发达地区外,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进展缓慢,行业信用建设刚刚起步,又基于企业自身信用建设和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现状,要保障商务信用交易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推动企业信用建设走向良性循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中小企业也出现了普遍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也越来越重视信用管理,但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与大型跨国企业差距明显。与此同时,企业对部分信用管理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

中国企业信用建设滞后,决定了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必然较低,进而影响企业进行信用交易的信心和能力,而信用交易规模小又决定了企业对信用服务需求不多,从而限制了信用服务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和土壤,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目前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国企业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提高中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和水平,同时,开放企业急需的商账追收行业,加快信用保险、保理,融资租赁和信用交易担保等可以直接分担企业信用风险、帮助企业融通资金等信用服务业务的发展速度。

促进企业信用交易发展的建议

针对目前企业信用交易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商协会,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和广大企业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的高度重视信用交易及信用管理,共同努力,从制度建设、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层面入手,尽快构建起完善的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保障企业信用交易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由商务部牵头尽快制订《公平商务信用交易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健全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科学开展信用交易,适当披露信用信息,建立债权登记制度,对所有客户公平授信,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买卖双方在信用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规范财产抵押登记行为,引导企业正确使用各类信用管理工具,促进信用服务机构发展,规范其执业行为等。

二、大力开展信用管理培训,推广《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标准,协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第8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 金融资源; 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 操作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推进,企业集团的经营区域日益国际化、业务更趋多元化。与此同时,其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扩大,集团纷纷开展金融业务,走上了产融结合之路。金融板块发展迅猛,金融资产和资源的种类不断增加,使得传统的现金管理逐步扩展到更广泛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资源管理。财政部在新《企业会计准则》②中将金融资产明确定义为“企业持有的现金、权益工具投资、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以及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如应收款项、贷款、债权投资、股权投资以及衍生金融资产等”③。一般而言,企业集团的金融资源广泛,包括货币资金、有价证券、信贷资产、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以及长短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款项、吸收存款、信用证、保函等金融负债,进一步还包括委托贷款、金融衍生品以及信用评级、银行关系、客户关系等影响融资成本和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的资源。

企业集团的金融资源往往被各个产业板块、业务单元普遍使用,其中蕴含的风险也更加深化,特别表现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风险领域,因此,开展金融资源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领先实践,一些跨国企业集团纷纷建立起企业司库组织和系统,对金融资源的管理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并将金融资源风险管理纳入到司库管理之中。例如,中国石油集团将其集团司库定义为“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对其所拥有或控制的金融资源统筹管理的行为”④,将风险管理融入流动性管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等日常的资金管理活动中,建立起“业务处理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处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整体金融资源进行全面风险监控。还有些企业集团虽然没有成立专门的司库组织,但也已在财务部设置专门的岗位和支持系统,积极探索金融资源风险管理的内容和工具。

一、市场风险管理

所谓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价、期货价格等)的变动而引起的资产收益和经济价值发生损失的风险。

近年来金融危机频发,从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一方面使得实体经济深受影响,另一方面造成了金融体系加剧动荡。在全球金融海啸中,美国就有超过一百家银行陆续倒闭,其中既包括投资银行巨头雷曼兄弟,也包括全美当时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更有甚者,像冰岛、巴基斯坦、希腊等一些国家由于金融崩溃导致整个国家一度陷入破产境地。随之而来的是各国利率、货币汇率、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变化的频率和幅度不断加大。据统计⑤,美联储从2007年9月18日到2008年12月16日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进行了十次利率调整,这波降息狂潮,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一路压至零利率。国际汇率市场也变幻莫测,以2011年8月10日为例,人民币受隔夜美元遭遇抛售影响,汇率中间价一夜间曾大幅飙升168个基点。受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原油等国际商品价格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波动。以国际市场上最具指标意义的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为例,2008年上半年一路疯涨,至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盘中新高;而下半年掉头狂跌,到12月5日跌至每桶40.81美元的谷底。

同全球经济一样,中国经济也正面临一个深刻的调整周期,作为经济载体的中国企业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国际金融市场的波谲云诡,伴随着同期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股权分置改革以及引入卖空机制的股票市场改革和弹性汇率制度改革,各个金融市场变化显著加剧。从利率市场看,以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来说,从2008年10月23日分别触底至2.25%、5.31%以来3年间累计升息5次,攀至当前的3.5%、6.56%⑥;从股票市场看,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短短一年间,就经历了6 124点到1 664点的暴跌⑦;从汇率市场看,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已超过30%⑧。

第9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套期会计;企业风险;风险管理;会计应用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企业能够越来越多地利用市场机会,同时也增大了企业风险系数。如何运用套期会计技术管理企业风险,提升企业风险应对能力,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企业风险管理领域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非金融企业风险类型

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次贷危机,不仅波及美国金融业各个领域,还进一步向国际资本市场蔓延。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在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也通过次贷危机显露出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同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非金融企业同样也存在如下风险:

(一)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国家经济政策变动等因素引起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使非金融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非金融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增加。

(二)商品价格风险

在市场交易中,商品的价格往往会产生变化。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如国际国内市场供需关系、各种国际商业组织的建立及有关商业协议的签订、国家采取的各种政策和措施、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等都会对商品价格产生影响。这种因市场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对非金融企业物质商品资产所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商品价格风险。

(三)股票价格风险

股票价格风险,是指由于股票市场风云变幻莫测,股票价格波动频繁,使股票价格出现不利于非金融企业股票投资者的波动,使非金融企业股票投资者在股票投资期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套期会计与套期会计目标

非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中,为应对上述外汇、利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及信用等风险,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可以采用套期会计技术来全面反映风险管理活动,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套期是指指定一项或多项套期工具,以使其公允价值的变化,全部或部分的抵消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化。因此,套期实质上包含两项交易——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也就是说,进行套期保值,首先是因为存在着遭受风险敞口,需要保值的对象,即被套期项目,例如企业所持有的金融期货;其次,还存在着可供运用的套期工具。该工具与被套期项目的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即其价格(或所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变动方向与被套期项目的变动方向相反,变动金额相近。可见,“利用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并非直接减少或消除被套期项目的风险,而是利用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之间价格此消彼长的关系,来减少交易者所承担的整体风险”。套期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衍生金融工具处理方法,在会计处理上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改变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常规确认、计量程序,使得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相互冲抵损益能同时计入损益表。因此,实施套期会计能公允地反映套期实体风险管理的努力和绩效,从而有效地发挥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和资源配置作用。

然而,什么是套期会计,套期会计的目标是什么?在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套期会计目标没有明确表述。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2006)》中,对套期会计目标也没有明确表述,但将套期保值定义为:套期保值,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销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据笔者获悉,在2010年12月9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明确了套期会计的目标:即反映主体采用金融工具对由特定风险引起的可能影响损益的敞口进行管理的风险管理活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套期会计中国圆桌会议综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套期会计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通过套期工具将被套保项目风险进行全部或部分抵消,动态反映企业财务变化状态,提升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的一种专业会计。

三、非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套期会计的应用

为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套期保值业务实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1998年分别颁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33号《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和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套期会计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范,2006年我国财政部也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意味着我国正式开始了对套期会计的现实应用。

(一)套期会计方法

套期会计方法,是指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销结果计入当期损益的方法。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2006)》规范的套期会计处理方法中,非金融企业一般使用的有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公允价值套期,是指对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或该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中可辨认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该类价值变动源于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现金流量套期,是指对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该类现金流量变动源于与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有关的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

(二)套期会计方法应用

非金融企业运用套期保值策略时,通常采取买入(卖出)与现货市场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同的行为,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买入)期货合同来补偿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下面以公允价值套值会计处理实务为例说明(假定不考虑衍生工具的时间价值、商品销售相关的增值税及其他因素)。

1、2010年4月1日,某非金融企业钢材存货数量7200吨,成本为3600元/吨,公允价值为4050元/吨。当日,企业通过期货公司甲卖出720张钢材期货合约A,合约标的钢材数量为7200吨,当天钢材期货合约的价格为4320元/吨。该企业将其确认为被套期项目时,会计处理为:

借:被套期项目—库存商品 25920000

贷:库存商品—钢材 25920000

2、2010年6月30日,在此期间,期货合约A的公允价值上涨了1800000元,钢材存货的公允价值下降了1800000。当日该非金融企业将该批钢材出售,同时将期货合约A平仓了结。会计处理为:

资产负债表日,期货合约溢价时:

借:套期工具—期货合约A 18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套期损益1800000

该批钢材存货公允价值下降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套期损益1800000

贷:被套期项目—库存商品1800000

出售该批钢材现货时:

借:银行存款 2736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736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24120000

贷:被套期项目—库存商品 24120000

实现对该批钢材现货的完全套期保值。

借:银行存款1800000

贷:套期工具—期货合约A 1800000

某非金融企业采用了套期保值策略后,规避了钢铁存货公允价值变动的风险,因此其存货公允价值下降没有对预期毛利润3240000元(29160000-25920000)产生不利影响。而由于采用了套期会计核算,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对冲的公允价值变动1800000元记入了同一会计期间的会计盈余中,套期工具将被套保项目风险进行了全部抵消。

四、非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套期会计的作用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套期会计是有独特反映对象的,即企业的套期活动。更进一步讲,套期活动还具有特殊的规律。套期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通过同一时间的两种交易或事项(如买进铜现货,同时卖出铜期货)或者同一时段的一种交易行为(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另一种预期交易行为(固定承诺也可以视为预期交易行为的一种)来达到管理风险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必然同时出现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而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之间的连接纽带就是共同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给两者带来的收益或损失正好是相反的。套期活动的这一特殊性是其他任何一种活动都不具有的,它也明显不同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套期活动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在物价和汇率波动的时候,企业通过套期活动可以减少或消除经营风险。套期会计通过从财务的角度对套期活动进行动态反映,使之在非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风险控制决策

套期保值的产生源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进行套期保值活动需要进行一系列策划和运作,如成立套期保值业务组织机构、建立期货交易业务申请和审批制度、制定期货交易业务操作流程与实施、建立期货交易相关财务处理制度等等。各种不同经营管理行为的发生,其结果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经营业绩。套期会计通过特定的会计方法对这种套期保值行为过程和其财务损益进行特殊的动态反映和评价,并如实提供有关企业套期保值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风险控制决策。

(二)有利于企业风险决策依据的会计信息更为准确合理

企业在套期保值活动中,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往往不在同一会计期间发生,存在脱节现象,而使用常规会计对其处理则难以如实反映出企业套期对冲的效应。套期会计通过特定的会计方法避免了这种时间性的脱节,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对冲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的变动记入同一会计期间的会计盈余中,使得为企业风险决策提供依据的会计信息更为准确合理。

(三)有利于客观评价企业风险控制效益

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是进行转移风险,而不是为了获取超额投机收益。套期保值本身并不产生收益,只是通过套期工具将被套期项目风险进行了全部或部分抵消。套期会计通过特定的会计方法,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对冲效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如实反映出来,动态的反映了企业财务变化状况,增强了企业财务活动的透明度,有利于客观地评价企业风险控制效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Z].2006(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应用指南[Z].2007.

[3]郑小芬.实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非金融企业的影响与应对[J].经济师,2009(1).

[4]周松.套期会计与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J].金融会计,2011(2).

[5]魏建芳.套期会计问题研究[J].财务会计,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