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允价值会计核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关于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传统的财务会计计量属性。它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买卖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换价格。历史成本的主要优点是现实交易产生的实际交换价格,所以具有可靠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历史成本在会计计量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是基于企业经营环境的一系列假设为基础,这些假设主要包括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在这些假设的条件下,历史成本可能会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本。但是经营环境不稳定及物价波动幅度较大,利率、汇率的波动等多种原因都会造成历史成本的严重失真。如,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期间,企业按历史成本计算并结转产品成本的资产价值明显偏低,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虚高,多交所得税,最终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历史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可靠性应包括可验证性、如实反映、不偏不倚。当价格明显变动时,历史成本的局限性就显得尤为突出。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会计信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信息使用者基于这种信息作出的经营决策有时可能是错误的。正如美国财务学者指出,尽管我们假设美元的购买力是稳定的,但计量单位本身的不稳定依然是应用成本原则的一个主要缺陷。不同期间购置的资产的价值在购买力发生变化时,是不能加总的,若将其相加,则得出的结果也是毫无意义的。
二、关于公允价值
事实上,在公允价值产生之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成本的缺陷。因此,基于现值概念、更具相关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运而生。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73年成立后,从1976年11月颁布的第1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3)《租赁会计》开始大量使用公允价值概念。2000年2月颁布的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给公允价值下了一个正式定义:公允价值是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公允价值概念。2000年由13个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代表组成的金融工具国际联合工作组(JWG)了《准则草案与结论依据――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的会计处理》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给公允价值下了一个全新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由正常的商业考虑推动的,按照公平交易出售一项资产时企业收到的或解除一项负债时企业应付出的价格估计。JWG的定义同时体现了公允价值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公允性、现时性、估计性。
FASB于2006年9月15日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SFAS157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的市场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价格或清偿债务所出的价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不同时期对公允价值有不同的定义,但从这些定义表述中可以看出,FASB将公允价值应用的范围逐步从金融工具扩展到资产,再到负债,越来越多的资产负债项目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解释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一解释是基于“公允价值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平交易”来作出的,强调的是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三、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在初始计量日,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两者是一致的。如果市场不发生大幅变化,一般情况下会认为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不会产生严重的背离。在对资产负债项目进行初始计量或物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历史成本符合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或在价值上接近公允价值,因此,可以直接以历史成本替代其公允价值。正如FASB在SFAC7中指出的:若无反证,历史成本也可以是公允价值,因为历史成本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在确认时,首先也考虑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因此,历史成本代表了某项资产或负债在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也已逐步突破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例如,存货和有价证券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计提减值准备等都是在修正历史成本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背离。笔者认为,这正是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交叉使用。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争论的主旋律,主要是为了调和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矛盾,使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历史成本侧重于解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侧重于解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历史成本基于过去的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市场价格,有交易或事项的凭证,由于其能得到原始凭证的支持,因此具有公允价值没有的可验证性。公允价值的取得主要是主观判断和估计。这种估计是参照假定的交易来确定的,是在没有真实交易的条件下,对意欲进行的现行交易的价格进行估计,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也正是人们认为公允价值可靠性较历史成本差的主要原因。其实只要方法科学,程序严密,公允价值是可以消除主观因素影响的,同样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从两种计量属性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方面看,历史成本具有较大的可靠性,但对未来决策缺乏足够的相关性(但并非毫无相关性),而公允价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由于它是建立在主观判断和估计的基础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可靠性方面较差一些。
四、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使财务报告趋向选择“公允价值”
(一)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而言,其计量的主要目标在于计算本期的企业收益。现行企业计算收益时,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收益包括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和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不加区分,从而形成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现象就能很好的解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
(二)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全面
按传统的会计学收益概念,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交易期间已实现的收入和相对应费用之间的差额。经济学的收益概念除包括会计收益外,还包括非交易和未实现的资产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较之会计收益在内容上更为真实和全面。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恰恰就是既要计量资本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还要计量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利得和损失。这样可弥补会计收益的不足而向经济收益看齐,更加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真实收益,可以全面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
(三)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能力必须回购,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的生成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实物资本得到维护和保全。
综上所述,按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较之于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而言,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避免因历史成本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和损失而作出错误判断,从而为他们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以及国内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核算所服务的对象也呈现出多元性的趋势。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应该也不能停留在以前那种单纯的制单、记账、报表的“三步曲”上,还面临着“走出去”的需要,即应该考虑如何满足企业财务报告使用人的相关要求。从现阶段出现的、关于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来看,大多数是与企业资产价值不实及人为调节利润有关,从微观上讲不仅关系到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利益以及对外信誉度的问题,在宏观方面来看,直接影响着国内经济的增长甚至于国际竞争力的强大与否。鉴于此,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推出了资产减值会计核算及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以起到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的作用。由于两者具备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因而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如何将二者有效的统一,从而使得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符合各方面要求,已成为会计从业者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路径及方法来论述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统一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基础分析
1.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规定
(1)资产减值会计内涵。资产减值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产,预计在未来一定期间内,可以为该企业带来的全部经济利益流入低于目前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即发生了资产减值的情形。同时,以会计核算角度对这种资产减值的情形进行确认、计量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的处理方式。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是以企业所拥有资产的贬值为前提,用资产价值计量替代成本计量,同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是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
(2)资产减值的确认。确认分为三个部分内容,即对象、时间、标准的确认。
首先,资产减值会计确认的对象主要是指长期资产,可以是单项资产或是资产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
其次,从资产减值确认的时间上应该是资产减值发生之时即应该确认其减值损失,但在实务操作中难度较大。因而会计准则规定可以在企业月报、季报、中期及年度报告时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发生了资产减值迹象就应该计提减值准备;
最后,资产减值标准的确认可以分为永久性、可能性及经济性三个标准。
(3)资产减值的计量。长期资产是以可回收金额与账面价值孰低计入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
(4)资产减值的披露。一般是在资产负债表及资产减值明细表中披露,但我国财政部门为了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披露,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更加细化了有关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披露原则。
2.与公允价值规定的相同点
(1)两者都是价值观理念的体现。价值观理念主要是针对未来,考虑的是整个市场。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下的资产计量都包含在后续计量范围之内,其计量过程中也都是针对着未来。资产价值产生的变动--公允价值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都需要计入到利润表当中,都是企业未实现的损益。
(2)公允价值的思想体现在资产减值会计中。资产减值计量包括两个方面,即对资产减值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及对减值进行计量。资产减值可能性的评价过程中,引发资产减值产生的条件是市价下降,并且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无法恢复;而在资产减值的计量过程中,可变现净值及可回收金额正是会计准则中所提到的计量基础,这个计量基础计算起点也是市价。同时,市价也是多种计价属性中最符合公允价值含义的定义。
三、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关系
1.计量基础一致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中提取资产减值关键是可回收金额的确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要同时估计未来资产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的余额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及确定减值准备的金额。
首先,如果两者之一的金额都比资产账面价值大则无须计提减值准备;
其次,如果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估计不能完全确定时,应该按照资产未来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确定可回收金额;
最后,如果资产未来公允价值净值无法确定时可以用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可回收金额。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核心是公允价值的估计,只不过是用在资产减值会计中可回收金额确定的哪个层次而已,因而二者的计量基础是一致的。
2.计量结果存在差异
资产减值计量是估计的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净值与资产账面价值比较中的较小者确定。可见,公允价值的计量不一定与资产减值计量相同,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没有考虑资产未来的处置费用。因而,资产减值会计同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会计处理差异
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中,如果估计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净值小于账面价值,则按照两者的差额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列入利润表中。反之则无须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也就不必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可见,资产减值损失是预计资产减值时的损失计入利润表,如果资产升值将不作处理。
4.会计理念不一致
资产减值会计的出发点是谨慎性原则,其会计理念为期末资产价值的计量宁可低估也不能高估,即所谓的“就低不就高”,其目的是谨慎地预计可以实现的利润。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理念,本着相关性原则。期末资产或是负债的计量,无论是增值还是减值都应予以客观的确认。故此,二者的会计理念不完全一致。
四、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统一的必要性
1.降低会计准则复杂性和难度
会计准则是财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行为规范及准则,其繁简、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会计从者能否完全领会并执行好会计准则。以我国目前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同资产减值计量来看,两者采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计量。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假定有市场参与双方进行资产的交易确定,而资产减值计量中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基于特定主体,且对于为何两者在进行估值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假定缺乏合理的理论解释。因而其在进行价值计量之时,什么时候应该采用市场参与者假定,什么时候又可以采用特定主体假定,会计准则中对这些概念没有进行应有的解释。这样使得会计人员在其会计实务中难以把握,从而增加了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及执行的难度。如果两者能做到统一,就可以降低会计复杂性与难度,进而提高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最终使得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增加,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及相关性。
2.满足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企业的财务报表报出后,其报表的使用者颇多,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政府监管部门。财务报表是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让众多的财务报表使用人“看得懂、读得透”, 这就需要用客观且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计量。鉴于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中采用市场参与者假定进行价值估计,在资产减值计量中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基于特定主体进行估计,两者计量标准不同的情况下,如果在会计核算中将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进行有效的统一,使其两者的计量标准一致,就能使得企业对外所披露财务信息的质量可以满足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五、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统一的路径
1.资产减值的计量依据应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计量说到底都是资产价值计量的具体表现。从财务报表“价值观”的观点来看,基于公开市场参与者角度的公允价值计量相对能够更加客观些。资产减值计量是站在会计主体自身地位进行预计的,虽说会计主体的决策层最能掌握资产的价值信息,但是市场才是资产价值的决定人。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的资产直接面对市场的交易,是市场中的交易双方最后“博弈”的结果,其相对于资产减值计量的未来全部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更具有交易性及客观性,在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各易于报告的阅读者接受。
2.会计处理应当协调统一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是基于市场交易参与者的角度操作,理论上比资产减值计量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市场的交易规则,但并不能由此将资产减值取而代之。原因有二:其一,公允价值实际可操作性较差、其主观性却较强,容易出现人为调节利润及夸大资产价值的问题;其二,会计核算要求的谨慎性、稳健性原则来看,财务报表非估值功能及市场非有效性,需要资产减值计量对其进行一定的限制。因而,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与资产减值在会计处理上应当做到协调统一,建议可以运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可以起到避免人为调节利润及虚增资产的问题出现。
3.目的应当协调统一
我国的之所以先后推出了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两个会计准则,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要使得国内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同时起到预防及减少财务舞弊、财务造假事件的出现。公允价值计量的出发点是使得企业的资产更加符合资产的定义,进而使得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资产减值会计目的则是使得资产价值应该与未来的现金流量现值趋同,即只有资产的价值等于或者超过该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量现值时,资产才能被其所确认。可见公允价值目的强调的是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资产减值计量的目的强调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因而会计核算中若想使得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达到统一,就必须使得二者的出发点及其目的趋于协调一致,从而避免因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不一致造成两者之间不必要的分离。
第一,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信息的核对离不开会计账簿的设计,有了会计账簿才会更好地核对投资性房地产各项目的信息,达到会计质量的要求。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相互连缀的账页组成,用来有序地、分类地全面记录和反映房地产经济业务的会计簿籍,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主要作用是对会计凭证提供的大址分的核算资料化简整理,归类整理,以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经济活动,是编制单位会计报表,检查、分析和控制投资性房地产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第二,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对投资性房地产所组织的所有经济活动,应当以人民币为记账单位,通过设置账簿、填制凭证、运用一定记账方法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务进行登记账簿、清查财产、编制会计报表等,进行综合、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定期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指标,据以考核经营目标或计划的完成情况,为执行房地产管理或制订经营房地产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这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三,投资性房地产会计监督,主要指单位内部会计机构、会计人员通过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记录、计算、分析和检查等会计工作,对投资性房地产所组织的所有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操作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内部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
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计量问题在一个企业对房地产进行投资前,就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有效的评估。在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是公允价值核算模式,那么在资产负债表中,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将会纳入利润总额的计算中,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产生这样的效果。在这种形式下,一旦市场上出现房价波动的情况时,就会给房地产投资企业造成严重的后果。另外,采用公允价值核算的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会给企业留下可操纵的利润空间,从而就会影响到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及科学性,同时也会影响会计核算工作者判断企业盈利的空间。投资性房地产在会计核算中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在管理投资性房地产的过程中,投资性房地产所产生一切损益事项都是要和其他项目业务收入一起进行核算的。在我国成立的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盈利或者是亏损都不得和其他项目业务收入一起核算。这就造成了实际情况与规定出现不符,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核算工作者在实际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量的误差,很难达到准确无误的效果。2、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计量方面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就是因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从而对房地产进行重新的分类。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原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当期损益,应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则将差额作为当期损益,应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如果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则将差额记入所有者权益即“资本公积”科目。由此可见,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包括自用房地产和存货,都采用成本计量,这种计量方法使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会计处理较为简单,但是仅仅反映了结转对应的科目。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在投资性房地产相应的转换会引起当期损益科目、资本公积科目的变动。另外对于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开始一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来出现因为出租关系消除,或者是因为资本增值从而转为代售或自用的,这种情况的会计处理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还没有得到清晰的规定。当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由于仅仅改变了该项资产的用途,而资产性能和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不能随意改变其原有账面的价值。如果在转换日对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无论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还是低于其账面价值,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资产价值得到不真实的估量,这样会计信息也会失去其真实性。
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处理对策
第一,针对投资性房地产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公允计量问题,有关部门研究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在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过程中,如果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同时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和“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变动公积”科目。通过此方法可以影响到企业的营业总额以及其他投资者的权益,这样就会实现对企业进行长期资产评估,从而就会使得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更加真实及准确。第二,针对投资性房地产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转换计量问题,有关部门研究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在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核算中,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可以将投资性房地产当日的公允价值转换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房屋计量的基础,公允所产生的价值与原账面所产生的价值误差均计入当期盈利或者亏损的项目当中。第三,在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式的规定,同一企业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只能采用一种模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企业保持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经营中又取得其他投资性房地产,如果新取得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不能持续可靠核算,这样可能会造成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模式时比较模糊,无法切合实际地进行选择计量方法,所以准则应考虑允许企业在核算新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时,首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成本模式后续计量,在企业规定的会计核算期末,再根据实际情况并参考有关规定中的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调整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这样处理不仅能清晰地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并且能更好地体现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在转换日投资性房地产的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也能够保持一致,同时保证了在投资性房地产在核算转换日更加科学地进行会计处理。
[ 关键词 ] 银行 风险管理 会计核算 区别 联系
一、银行风险管理与会计核算的主要区别
1.从内容范围的角度来看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也就是说,风险管理是针对风险实施的管理,且仅仅针对风险实施。在当前市场瞬息万变、经济行为复杂繁冗的现代经济社会中,为了应对组织中已经存在的风险或者潜在的风险,风险管理已经发展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它拥有专业化、系统化的技术方法。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管理经济事项中蕴含的风险,此经济事项涉及价值变动;
第二,管理内部运营、操作等等行为之中所蕴含的风险,这些行为没有对资金变动、价值转移直接进行涉及。
所谓会计核算,直接核算对象是在银行经营中的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涉及到资金转移或价值变动。然而,会计核算只能反映和记录资金或价值的变动情况(以会计主体、货币计量等假设为前提),即会计核算无法体现出一些内部管理和操作行为,这些管理和操作行为对资金和价值变动没有涉及到,也无法体现出那些没有涉及到资金和价值变动的外部经营环境和风险的变化。
2.从侧重点的角度来看
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也就是说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可以认为风险管理就是控制与管理不确定性。从这一角度来看,预测是风险管理的侧重点,它侧重于以以往的经验和历史规律为依据,将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影响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会计核算,通常是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发生或已经确定的事项,从而使盈余的操作被避免,对于那些发生的可能性很大的并且能够可靠估计的未来事项才会基于审慎考虑将之纳入会计核算范畴,它侧重于对历史的管理。
3.从要求的角度来看
第一、约束依据与处理规则方面
对会计核算而言,必须遵循统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规定,相关确认、计量与报告都必须在既定规则下进行。对风险管理而言,虽然也需要遵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境内外监管规定,但这些规定都侧重于敦促银行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与技术,规定基本的风险管理指标,但对于各家银行具体的风险管理制度、策略和措施,则往往不会做统一和过于细化的要求,银行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面临的风险状况,选择适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及对策。
第二、个体差异的处理方面
基于可比性要求,对同一类型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采取一致、可比的方法与口径,不允许差异化处理。但在风险管理方面,对不同银行管理水平和风险状况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风险管理技术方法与指标权重等的不同,都必需承认和重视。例如相对Basel I而言,Basel II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信用风险增加了内部评级等计量模型与方法,而内部评级的核心理念即在于承认并体现不同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差异,进而在资本要求上有所不同。
二、风险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联系
1.会计核算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第一,促进银行加深和推广风险管理理念
会计核算尤其是新准则规范下的会计核算,特别关注会计主体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许多核算要求都融和了风险管理的内容。例如,新准则对于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不再按持有时间长短,而改按持有目的和意图划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内容与需要。在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若将其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类别,一种情况就是“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资产或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此时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分类依据就是银行等主体内部的风险管理记录。
第二,会计核算信息变化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指标
会计核算信息是银行各类管理活动的数据来源,核算方法及最终数据结果都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各类风险管理指标。例如,根据新准则要求,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由表外纳入表内核算;金融工具只有在全部或部分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才能从表内转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波动应计入银行的所有者权益。这些因素都将引起银行的风险资产或资本规模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资本充足率等风险指标产生影响。
2.风险管理实践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第一,风险管理实践使规范化的会计核算成为可能
如前所述,会计核算立足于及时、准确反映银行的真实价值,只有依靠科学适当的风险管理技术,以及精细化的经营管理数据,才能将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及其影响如实、完整地反映出来。例如,对于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减值准备的计提,很多情况下需要在全面考虑内外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估值与风险计量模型等方法获得。
第二,风险管理实践推动会计核算创新
随着国内外风险管理实践的发展,风险管理理念与技术不断得以改进、完善,很多内容在会计实务中得以应用,从而推动和影响着会计核算方法的创新。例如,在国际市场不断开放和相互影响,市场变动逐渐频繁,银行经营面临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等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或市价进行计量与估值,有利于如实体现银行的真实风险与价值,因而公允价值或市价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得以较多应用。随着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的提高,会计核算也逐渐摒弃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更能真实反映企业风险与价值的公允价值、现值等吸收进来。此外,会计核算对实际利率法的采用,运用迁徙模型法和现金流折现法计算贷款减值准备等,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风险管理实务中的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鲁红宇 宋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谈 [J]. 大众商务,2009,(20)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2006年,我国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既提出了利得和损失的具体概念和内容,又明确了在基本理论和现实中面临的两个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利得和损失具体概念和要素归属权益的分析,来阐述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要素属性的界定.
关键词 :利得损失;会计核算;所有者权益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41-02
近些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大了自身的投入和产出,在企业的利益计算中,也加大了难度.所以,在财务会计方面,财政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这一准则中所界定的会计要素与国际惯例相一致,把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两个要素定义为基本要素,其他要素还分为资产、收入、费用和负债.同时,新准则把利得和损失作为附属要素划入到我国会计的基本准则里.这一要素的界定,对国内企业会计的计算起到一定的规整的作用,促进了与国际会计核算的相接轨的速度,同时又把企业的会计核算细化,使企业账务更加清晰和透明,有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
1 利得和损失的基本概念和提出
利得和损失被作为子要素纳入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利得和损失的具体内容.利得和损失是生产单位正常经营成果以外的收入和支出.这种收入和支出同时影响着单位所有者权利和利益的上升或者下降.这里的日常活动包括产品的销售,劳务输出,企业机械设备的出租等等.此类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所有者的资金成本没有任何关系.同时这一部分经济利益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对于多少也是不可预测的.对于利得和损失的核算方法也是不确定的.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的会计要素归属分为两种,即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对于一个交易事项而言,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要素归属中,要么是利润,要么是所有者权益,这两种要素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时成为一个交易事项的结果.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把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另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会计准则中,对利得和损失的具体核算去向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规则.对于某一交易事项,其产生的利得和损失最终是计入利润中,还是计入所有者权益中,没有专门的教学科目和专业的核算人员进行区分,这给企业和会计工作者带来很大困扰.
2 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关系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很难对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进行明显的界定和划分.如果想准确的计算企业经济效益中的利得和损失,就必须明确的分清哪部分是利得和损失,哪部分是收入和费用,真正了解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的分清其中的关系问题,才能更好的完成会计整体的核算.具体来说,利得和收入都是企业利润的流入,而损失和费用都是企业利润的流出,他们构成了企业的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整体.
首先,利得和损失是非日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具有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利得和损失不受企业本身资产本金的直接影响.而收入和费用是经营单位通过正常的生产所得的经济效益,具有常规性和反复性.收入和费用直接与企业经营成本相关联,直接影响着企业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
其次,利得和损失核算结果不直接计入营业利润中,核算结果要么计入企业所有者权益中,要么直接计入企业利润总额中.而收入和费用的营业结果直接计入到营业利润中.
最后,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的核算方式不尽相同.利得和损失的核算方式在会计准则中没有固定的规范,他的核算过程是间接的、含蓄的,核算内容比较分散.而收入和费用的核算方式在会计准则中有固定的规范.核算过程中有具体的依据和模式,核算内容也比较直观和集中,可以直接作为财务报表出现.
3 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
一般的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另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如果利得和损失已经形成并且在数额上已经构成了可纳税的条件,从总体上影响了纳税总额,这一部分的利得和损失应该加入到当时的利润中,而利得和损失没有产生并且还没有构成纳税金额的条件时,对企业纳税总额没有产生影响的,把这一部分可以纳进企业所有者权益里.
3.1 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核算
3.1.1 在持有股权比例的不变情况下,使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的企业拥有者的权利和利益发生变化的时候(这部分权利和利益不包括企业的净损失和利润),单位可以通过拥有股份的多少来划分利益的多少,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在处理使用权益法进行计算长期的股权投入时,要把在其他资本公积的起初数据加入到最终的利润里.
3.1.2 属于自己用的房屋资产或者已经成为公允价值的投资性的房地产.单位把自己的房屋资产变为投资性房屋资产时,它的公允价值大于单位总体账本中表现的数额,也要计入资本公积.若产生的差额属于借方的,计入到整体变化损失和利益,‘在对这种房屋资产进行分配时,把纳入到其他资本公积的利益变换加到其他业务收入.
3.1.3 用权利和利益的方式进行计算的股权份额的支付进行获得其他部门或员工服务的,依照已经决定的固定数额来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在行使权利当天,依照现实的权益工具数量来进行数额的核算,借记其他项目的资本公积,依据纳入的实际资金的数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根据这些资本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
3.1.4 金融资产种类重新划分.依据相关规定,把将符合出售条件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或者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新分类为符合出售条件金融资产的进行处理,并重新调整与之相应的资本公积.对于有固定到期日的金融资产,在此项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数据,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没有固定的到期日的,对其进行分配时,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并相应调整资本公积.
3.2 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会计核算
3.2.1 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变动的利得和损失纳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当自用房屋资产或者存货转换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时,其在转换日的公允比原有账面价值低的,这部分的差额直接计入当前的损益,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另外,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时,除了折旧和摊销以外,最后,利用公允价值来调整账面价值,其差额作为利得和损失,贷记或者借记公允价值损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中.相反,在其转换日公允价值比原账面价值高的,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损益.
3.2.2 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变动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核算.如果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产生无法偿还的债务、罚款,捐赠的接受和支出时,如政府补助,非流动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等,这些被确认为营业外收支.在债务重组中,以现有金或者非现有金资产的方式进行清偿债务时,债务人应该将重组的债务账本表面上的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或者非现金资产转让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而债权人应该将重组的债务账面价值与受到现金或者受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
3.2.3 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资产减值损失是企业在对资产进行评估和减值测试时计算的可回收金额小于其原有的账面价值而形成的差额,这部分差额被界定为资产减值损失,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与该资产相对应的减值准备.例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损失直接反映到利润报表中,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2.4 长期股权投资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投资收益的核算.投资收益是企业活动中经常发生的行为结果,是企业对外投资后所取得的收益或损失.而长期股权投资是其中之一.长期股权投资根据权益法进行核算,投资单位在期末单位的净损益发生变动时,企业通过他们拥有的股份多少来计算投资所得的利益.另外,如果在以成本为基础的情况下,对长期的股权投资进行计算时,必须在确定被投资的企业公布股利时才能确定投资企业的所得利益.如果是用公允价值来计算的金融资产,把这部分纳入到当期的损益里.而产生的费用直接计入投资收益.一般情况下,对金融资产的经营所得的利益和股份收益进行处理时,首先要确定这部分收益的数额,才能进行最终的处理.
4 利得和损失会计处理涉及的账户
在利得和损失会计处理核算中,计入所有者权益确认利得和损失时的账户只有“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转出已确认利得和损失时会涉及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等账户”;而当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时,确认利得和损失所涉及的账户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支出”,“资产减值损失等账户”.在转出时所涉及到的账户只有本年利润账户,并且在利得转出后,账面归零.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业务类型也不断增加.财政部要求企业在财务方面进一步透明化和合理化.为了趋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提出了利得和损失相关内容.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和在会计中核算方式,加强了会计核算的严谨性,为企业经营结果提供明确的划分依据,完善了会计工作准则.但是,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弊端.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理论中,将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只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核算两种,也就是说利得和损失成为了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附属要素,一定程度上不能清晰的划分已确认实现的收益和为实现的收益,使财务岗位的工作人员不能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财务报告的数据,影响了正确利润报表的形成,所以,在对利得和损失会计核算进行分析和界定时,必须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使其在会计行业中为会计岗位工作者提供更加准确的规则,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编委会.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钱薇.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及对财务信息和财务分析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1(02).
(3)张铮.利得与损失解析及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10(09).
(4)赵建.华浅析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的会计处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2(06).
(5)李燕能.新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辨析[J].西部财会,2009(8).
摘 要 2006年会计准则颁布之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已经运用到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诸多方面。文章以金融工具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代表,探讨和分析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提出相应的优化公允价值会计核算的建议。
关键词 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优化建议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案例
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入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具体会计核算过程。案例如下:
A 公司2008年12月5日购入甲公司股票100000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购入时该股票市场价格为3元/股(假设不存在其他相关费用),该股票在2008 年12 月31 日的市场价格为4元/股,假设A企业2008年度实现的会计利润400000元,仅存在该笔业务需要进行纳税调整。2009年1月10日,A公司将其持有的甲公司的股票全部出售,价格为4.5元/股。
1.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300000元;贷:银行存款300000元。2.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期末,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00 元;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元。同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至本年利润,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元;贷:本年利润100000元。
所得税分录为:借:所得税费用100000元;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5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25000元。3.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借:银行存款450000元;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300000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元,投资收益50000元。会计准则规定同时还要做一笔会计分录,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元;贷:投资收益100000元。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未明确区分待实现收益与已实现收益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涉及到两个损益类账户: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用来核算实际已经实现的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的是未实现损益。在期末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者损失要列示于利润表中。这一程序虽符合全面收益观和资产负债表观,但是对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应该进行区分。
截止2011年末,我国的上市金融企业持有全部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的97.33%,由交易性金融资产带来的收益较多,现行的计量方法,即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本年利润中是完全合理的,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投资盈利状况。相反,在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所持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很少,有必要明确区分待实现收益和已实现收益。
(二)税法与会计之间的差异加大
采用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核算,加大了税法与会计之间的差异。仍采用上述案例,2009年末,接前面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本年利润的会计分录。借:投资收益150000元;贷:本年利润150000元。仍假设公司2009年实现的会计利润为400000元,则所得税的分录为,借:所得税费用100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25000元;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5000元。
从案例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在年末时应该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进行对比,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这不仅使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也加大了税务机关督查纳税的难度。
三、优化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一)金融行业的会计处理
仍以前述案例进行具体分析,2008年的各项会计处理不变,2009年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不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即不作以下分录。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元;贷:投资收益100000元。
这样进行会计处理有两个优点。一是解决了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已经不属于企业,但在期末结转至本年利润之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仍有余额的问题;二是期末的时候无需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结转,简化了期末的会计核算程序。
(二)非金融行业的会计处理
仍对前述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个科目改为“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并且由损益类账户变为所有者权益账户。2008年公允价值变动时,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00元;贷: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00000元。期末时不将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转入本年利润,而是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2009年出售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将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转入投资收益。借: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00000元;贷:投资收益100000元。
这样的会计处理也有两个优点。第一,明确界定了未实现损益和已实现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体现在了资产负债表中,未在利润表中表现出来,不会引起报表使用者的误解,有助于财务表报使用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第二,简化了会计核算程序。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之后无需在期末时再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只需将投资收益结转即可。
参考文献:
[1]王平,刘玉廷.金融工具(债券)公允价值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3.
1利得和损失的基本概念和提出
利得和损失被作为子要素纳入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利得和损失的具体内容.利得和损失是生产单位正常经营成果以外的收入和支出.这种收入和支出同时影响着单位所有者权利和利益的上升或者下降.这里的日常活动包括产品的销售,劳务输出,企业机械设备的出租等等.此类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所有者的资金成本没有任何关系.同时这一部分经济利益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对于多少也是不可预测的.对于利得和损失的核算方法也是不确定的.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的会计要素归属分为两种,即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对于一个交易事项而言,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要素归属中,要么是利润,要么是所有者权益,这两种要素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时成为一个交易事项的结果.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把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另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新会计准则中,对利得和损失的具体核算去向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规则.对于某一交易事项,其产生的利得和损失最终是计入利润中,还是计入所有者权益中,没有专门的教学科目和专业的核算人员进行区分,这给企业和会计工作者带来很大困扰.
2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关系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很难对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进行明显的界定和划分.如果想准确的计算企业经济效益中的利得和损失,就必须明确的分清哪部分是利得和损失,哪部分是收入和费用,真正了解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的分清其中的关系问题,才能更好的完成会计整体的核算.具体来说,利得和收入都是企业利润的流入,而损失和费用都是企业利润的流出,他们构成了企业的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整体.首先,利得和损失是非日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具有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利得和损失不受企业本身资产本金的直接影响.而收入和费用是经营单位通过正常的生产所得的经济效益,具有常规性和反复性.收入和费用直接与企业经营成本相关联,直接影响着企业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其次,利得和损失核算结果不直接计入营业利润中,核算结果要么计入企业所有者权益中,要么直接计入企业利润总额中.而收入和费用的营业结果直接计入到营业利润中.最后,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的核算方式不尽相同.利得和损失的核算方式在会计准则中没有固定的规范,他的核算过程是间接的、含蓄的,核算内容比较分散.而收入和费用的核算方式在会计准则中有固定的规范.核算过程中有具体的依据和模式,核算内容也比较直观和集中,可以直接作为财务报表出现.
3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
一般的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另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如果利得和损失已经形成并且在数额上已经构成了可纳税的条件,从总体上影响了纳税总额,这一部分的利得和损失应该加入到当时的利润中,而利得和损失没有产生并且还没有构成纳税金额的条件时,对企业纳税总额没有产生影响的,把这一部分可以纳进企业所有者权益里.
3.1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核算
3.1.1在持有股权比例的不变情况下,使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的企业拥有者的权利和利益发生变化的时候(这部分权利和利益不包括企业的净损失和利润),单位可以通过拥有股份的多少来划分利益的多少,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在处理使用权益法进行计算长期的股权投入时,要把在其他资本公积的起初数据加入到最终的利润里.
3.1.2属于自己用的房屋资产或者已经成为公允价值的投资性的房地产.单位把自己的房屋资产变为投资性房屋资产时,它的公允价值大于单位总体账本中表现的数额,也要计入资本公积.若产生的差额属于借方的,计入到整体变化损失和利益,‘在对这种房屋资产进行分配时,把纳入到其他资本公积的利益变换加到其他业务收入.
3.1.3用权利和利益的方式进行计算的股权份额的支付进行获得其他部门或员工服务的,依照已经决定的固定数额来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在行使权利当天,依照现实的权益工具数量来进行数额的核算,借记其他项目的资本公积,依据纳入的实际资金的数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根据这些资本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
3.1.4金融资产种类重新划分.依据相关规定,把将符合出售条件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或者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新分类为符合出售条件金融资产的进行处理,并重新调整与之相应的资本公积.对于有固定到期日的金融资产,在此项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数据,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没有固定的到期日的,对其进行分配时,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并相应调整资本公积.
3.2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会计核算
3.2.1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变动的利得和损失纳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当自用房屋资产或者存货转换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时,其在转换日的公允比原有账面价值低的,这部分的差额直接计入当前的损益,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另外,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时,除了折旧和摊销以外,最后,利用公允价值来调整账面价值,其差额作为利得和损失,贷记或者借记公允价值损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中.相反,在其转换日公允价值比原账面价值高的,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损益.
3.2.2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变动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核算.如果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产生无法偿还的债务、罚款,捐赠的接受和支出时,如政府补助,非流动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等,这些被确认为营业外收支.在债务重组中,以现有金或者非现有金资产的方式进行清偿债务时,债务人应该将重组的债务账本表面上的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或者非现金资产转让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而债权人应该将重组的债务账面价值与受到现金或者受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
3.2.3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资产减值损失是企业在对资产进行评估和减值测试时计算的可回收金额小于其原有的账面价值而形成的差额,这部分差额被界定为资产减值损失,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与该资产相对应的减值准备.例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损失直接反映到利润报表中,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2.4长期股权投资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投资收益的核算.投资收益是企业活动中经常发生的行为结果,是企业对外投资后所取得的收益或损失.而长期股权投资是其中之一.长期股权投资根据权益法进行核算,投资单位在期末单位的净损益发生变动时,企业通过他们拥有的股份多少来计算投资所得的利益.另外,如果在以成本为基础的情况下,对长期的股权投资进行计算时,必须在确定被投资的企业公布股利时才能确定投资企业的所得利益.如果是用公允价值来计算的金融资产,把这部分纳入到当期的损益里.而产生的费用直接计入投资收益.一般情况下,对金融资产的经营所得的利益和股份收益进行处理时,首先要确定这部分收益的数额,才能进行最终的处理.
4利得和损失会计处理涉及的账户
在利得和损失会计处理核算中,计入所有者权益确认利得和损失时的账户只有“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转出已确认利得和损失时会涉及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等账户”;而当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时,确认利得和损失所涉及的账户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支出”“,资产减值损失等账户”.在转出时所涉及到的账户只有本年利润账户,并且在利得转出后,账面归零.
5结束语
一是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有利于全面揭示市场风险。新的会计体系将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中国会计体系。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差异较大的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债务重组等方面。资本市场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增加了损益的波动和经营成果的不稳定性,加大了资本充足率管理难度。
二是规范了资产减值的处理,有利于充分揭示资产真正价值。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是会计准则修订的重点。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新的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对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而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期末资产发生增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当转回。
三是改变了银行资产负债分类方式,信息披露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助于提高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新准则按照持有意图和能力将银行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帐款、持有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负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负债的计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交易性证券投资期末应按交易所市价计价(视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与现行单边调整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存在差异,对银行经营理念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是明确了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方法,准确核算所得税费用,有利于真实反映银行的财务状况。新准则要求,所得税核算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递延所得税影响。将时间性差异计算准确,以利润总额为基础调整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等若干项目后求得所得税费用,强调权责发生制原则和资产负债表。
五是金融风险的披露更加具体和透明,有利于充分揭示银行的风险。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共涉及“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四项具体会计准则。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大量出现。新会计准则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使企业进行的高风险金融投资的会计信息及时、完整地反映到财务报表中,金融风险的披露更加具体和透明,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
二、商业银行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应对措施
一是在新的会计准则实行前,严格遵循审慎的会计核算原则,正确计量各项资产、负债;严格确认收益、损失;提足准备,做实利润,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释放新的会计制度的执行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会计人员的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
一、《准则》中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核算方法
《金融资产转移》准则依据实质上的风险和收益转移程度将金融资产转移合约分为三类:(1)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实质上已经完全转移,简称为实质完全转移;(2)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实质上完全没有转移,简称为实质完全未转移;(3)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实质上发生了一定程度转移,即没有完全转移、也没有完全没转移,简称为继续涉入转移。
对于实质完全转移,《准则》要求终止确认金融资产,并确认相关收益。这种会计核算方法与金融资产出售、处置的核算方法完全一样,实际上将这类金融资产转移视为已经离开企业、实现了其经济价值。
对于实质完全未转移,《准则》要求将在确认收到对价的同时确认一项金融负债,继续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并且该金融资产与确认的相关金融负债不得相互抵销。在随后的会计期间,企业应当继续确认该金融资产产生的收入和该金融负债产生的费用。所转移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的,确认的相关负债不得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可见在这种处理中没有终止确认金融资产,认为形式上转移出企业的金融资产仍然属于企业,企业继续保持了对金融资产的控制和责任,只不过借助这种形式上的转移实质上是承担一项负债而获得了现金流入量。
对于继续涉入转移,《准则》要求,在金融资产转移时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企业为取得对价时承诺财务担保金额两者之中的较低者,确认继续涉入所获得的资产同时根据承诺的财务担保金额和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提供担保的取费)之和确认继续涉入而预计承担的负债。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在财务担保合同期内按时间比例分摊确认为各期收入;而因担保形成的资产的账面价值则按历史成本计量,因此还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可见,第三种情况的会计核算是将一部分损益在金融资产转移当期确认;将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形成的损益在金融资产转移当期作为负债核算。
二、《准则》中金融资产转移会计核算方法中存在的缺陷
1 继续涉入转移中财务担保合同自身的公允价值没有单独核算
在继续涉入转移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确认新的资产和负债。新的资产的人账价值是转移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和企业承诺的财务担保金中的低者;而负债的人账价值则是财务担保金额和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之和。通常情况下负债的入账价值要大于资产的人账价值,这个差额往往恰好是对价的价值,包含在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中。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的作用是减少了金融资产转移当前确认的损益,而将这部分损益递延到合同约定的各个会计期间。可见,《准则》将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混在财务担保金融中由继续涉入负债账户进行核算。这样将使得企业未来不会偿付金额的财务担保合同自身公允价值与未来可能承担偿付责任的财务担保合同金额一样作为负债处理,而实际上前者是递延的收益,应该单独核算。
2 没有区别企业金融资产转移中非货币性资产包含的递延损益和当前损益
按照《准则》的核算方法,金融资产转移有可能形成损益。如在实质完全转移的情况下,被转移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企业获得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差被确认为当期损益。企业在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获得的资产极有可能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也有可能属于非货币性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形式的资产。如果对价资产是货币,那么其中包含的损益就属于已经实现,但如果企业获得的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那么其中包含的非货币性资产与被转移金融资产之间的公允价值也被确认为当期损益一实际上这部分损益要到非货币性资产变现时才真正实现,应该属于未来而不是现在。这将使得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的损益计量变得模糊不清。可见,《准则》没有区分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的当期损益和递延损益。
3 有些金融负债属于或有事项
企业在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为获得对价而需要承担的未来支付金额的责任,《准则》要求将此责任作为负债核算。在导致金融资产转移过程需要在未来支付资金的典型情况中,承诺以固定价格回购和属于重大价内期权的看跌期权两种情况下,则企业几乎必然要承担到期偿付相对稳定资金的责任,但是带追索权的金融资产转移和保证金融资产转移受让方可能发生的损益进行补偿的两种情况都属于一种或有事项,既有可能要承担偿付资金的责任,但也有可能不用承担偿付资金的责任。可见,这些情况属于或有事项,企业也应该将其作为预计负债核算。
三、(《准则》中金融资产转移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
金融资产转移涉及到一系列引起企业权利和义务变化的经济事物,将其排列可以描述为:(1)被转移的金融资产;(2)获得的资产;(3)承担的债务。如果企业金融资产转移是非关联方之间的符合理性的市场行为,那么这三者应该存在如下基本关系:
获得的资产之公允价值=被转移的金融资产之公允价值+预计承担的负债之公允价值
由此可见,金融资产转移会计核算应该包括企业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获得的资产的价值、承担负债需要偿付的金额、被转移金融资产终止或者继续确认、继续涉入金融资产风险与报酬、递延损益和当前实现的损益。
1 实质完全转移会计核算的改进
在实质完全转移的情况下,金融资产实际上已经完全脱离企业,企业一般会寻求与被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对价资产,其关系可以演化为:
获得的资产之公允价值=被转移的金融资产之公允价值①
但是企业也可能谋求公允价值更高的资产而愿意预计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那么就依然维持三者的基本关系。从确认损益的角度来看,被转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应该确认为当期损益,而且被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货币之差也确认为当前损益,但是被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非货币资产公允之差应该确认为递延损益。
相关分录为:
借:现金等资产(获得资产的公允价值)
借当期损益(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小于账面成本的差额+货币小于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差额)
借:递延损益(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小于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贷: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贷,当期损益(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成本的差额+货币大于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差额)
贷:递延损益(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2 实质完全未转移会计核算的改进
在实质完全未转移的情况下,被转移的金融资产之公允价值并不影响其余两者的数量关系,其关系应该是:
获得的资产之公允价值=预计承担的负债之公允价值②
由于金融资产实质没有转移,因此不确认当期损益。承担负债包含或有事项因素,应该作为预计负债人账,获得的资产之公允价值与预计承担的负债之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该确认为递延损益,确认为合约期内各期损益。
相关分录为;
借:现金等资产(获得资产的公允价值)
借:递延损益(获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负债公允价值的差额)
贷:预计负债(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
贷:递延损益(获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负债公允价值的差额)
3 继续涉入会计核算的改进
在继续涉入的情况下,企业对被转移的金融资产保持有一部分风险和报酬,同时获得对价资产、承担负债,那么其关系可以演化为:
获得的资产之公允价值+继续涉入金融资产之公允价值=被转移的金融资产之公允价值+预计承担的负债之公允价值③
比较③与①②,可以发现继续涉入的情况可以视为完全转移与实质完全未转移的组合。从这个视角来看,继续涉入的情况下,递延损益包含两项:(1)继续涉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负债公允价值的差额;(2)获得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与金融资产转移出去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其当前损益确认的方法与则实质完全转移情况相同。
相关会计分录为:
借:现金等资产(获得资产的公允价值)
借当期损益(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小于账面成本的差额+货币小于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差额)
借:递廷损益(继续涉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负债公允价值的差额+获得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小于金融资产转移出去的公允价值的差额)
贷;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贷:预计负债(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
贷当期损益(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成本的差额+货币大于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