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

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第1篇: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投资 购置 日常管理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动力,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投资无疑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在“十五”(2001―2005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9.5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8%,超过了1981-2000年2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其中,第二产业,即采矿、制造、水电气和建筑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40%,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如何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能,并带来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却是摆在企业和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众所周知,我国第二产业的许多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闲置现象,如纺织、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而大部分行业都有产能利用率低,投资效益低下的情况。经过长期的闲置后,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要么低价出售,要么彻底报废毁损,甚至因管理不善而流失。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前的分析论证和审批,严格采购环节的招标、审批、验收等制度,改善日常管理中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从预算、分析、采购和控制等各环节强化管理,使固定资产能够充分发挥效率,为企业带来投资收益。

一、 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

上文中提及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集中反映了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盲目投资、超计划投资、投资周期过长等问题。为避免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失误,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其重点是事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论证。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首先要成立由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的项目论证小组,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

(1) 成员要由技术、生产、财务、投资等专业人员组成,对投资项目进行技术和经济上充分论证,从而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以实现投资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和建设上可行。

(2) 要在充分调研市场、技术分析和经济预测的基础上完成以下可行性分析内容,为决策提供参考:

(a) 市场研究,包括产品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研究,这是可行性分析的先决条件和前提,是项目成立的重要依据。

(b) 技术研究,即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研究,从资源投入、建设地址、技术、设备和生产组织等问题入手,这是可行性分析的技术基础,它决定了投资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c) 效益研究,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它是决定项目投资命运的关键,因此也是固定资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核心部分。

(3) 要对项目进行合理分类,以便运用恰当的分析论证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仅局限于产能的增加,还包括更新改造、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大修理支出等,其效益的计量方法各不相同,所采用的评价和判断标准也不同,因此要运用正确的论证工具和手段。

(4) 运用科学的分析论证方法,对投资进行经济效益判断。市场研究和技术论证一般运用的是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而经济效益预测则必须以定量分析为主,“用数字说话”。目前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有:

(a) 净现值法:指投资项目在投资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的差额。在多个方案的非互斥选择中,应按净现值的大小来排列;在互斥方案的比较中,应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方案。

(b) 内涵报酬率法: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的贴现率。在非互斥的方案中,应按内涵报酬率超过资本成本率或必要报酬率的多少进行决策;在互斥方案选择时,超过资本成本率或必要报酬率最大的方案为佳。

(c) 现值指数法:指投资项目未来各期净现金流入的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现值之比,又称贴现后收益―成本比。如果此指标大于1,则说明项目可行,在互斥方案比较中,选择指数最大者。

上述方法是考虑了资本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是分析和判断项目可行性的主要方法和指标,其中内涵报酬率和现值指数都是相对指标,没有考虑项目所需投资的绝对值,因此必须结合净现值和投资规模等综合评判。

(d) 回收期法: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积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主要用来测定方案的流动性而非营利性。

(e) 会计收益率法:指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的年平均投资报酬率,一般用于项目可行性的初步判断。

以上两种方法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只能作为分析判断的辅助方法使用。

2、 必须坚持编制年度资本性支持预算,以预算控制投资额度和节奏。企业每年要根据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目标,结合上述可行性分析和年度融资规模等因素,合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并根据经营计划和融资计划,控制投资节奏,防止出现资本性支出占用流动资金的现象,从而影响正常经营。

3、 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制度,强化责任意识。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和效率,加强投资项目在论证、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力度,应大力开展投资项目的内部审计,揭示和暴露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按制度进行奖惩,从而强化所有投资参与者的责任和风险意识,规范投资程序,提高投资效益。

二、 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

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施阶段中,购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购置价值将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从而影响到未来资产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购置进度也将决定着固定资产能否按计划投入使用,占领市场。因此,在这一阶段,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要建立招投标制度,以科学的方法规范资产的购置,降低购置成本。

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中,实行采购招标是实现降低建设成本、抑制不轨行为、加强项目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招标方式主要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议标三种。

(1) 公开招标,又称无限竞争性招标,是由招标人通过大众媒体公开招标公告,凡符合规定条件的不特定供货方均可自愿参加投标。

(2) 邀请招标,又称选择性招标,是由招标人根据掌握的信息资料,向被认为有能力承担供应任务并经预先选择的特定供应方发出邀请书,要求他们参加采购的投标竞争。

(3) 议标,又称谈判招标,是由招标人选择两家以上的供应方,以议标文件或拟议合同草案为基础,分别与其直接协商谈判,选择满意的一方,达成协议。

(4) 企业要根据拟购置资产的数量、价值、技术要求以及市场供应状况,进行合理选择:

(a) 基本建设和通用要求的设备仪器等产品一般要公开招标,有利于在公平竞争机制下选择性价比最佳的投标方中标。

(b) 有较高技术要求但存在多个供货渠道的产品一般要邀请招标,在满足实际要求的条件下实现既能保证建设质量、又能降低投资成本的投标方中标。

(c) 有特殊技术要求且供货渠道较少的产品则按议标方式进行,但在操作过程中一般投标方不得少于两家。

(d) 特定产品(包括独家生产产品)在建设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虽不具备招投标的条件,但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和降低投资成本,应参照议标的方式,纳入建设单位和企业的采购招标管理体系进行管理。

2、 重视采购合同的审核,防止因合同规定不明确或不专业而导致的纠纷或损失。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了恰当的供应商后,双方签订的采购或建设合同,应该经技术、法律和财务等人员审核把关,而不能仅仅依赖法律人员的审核。要通过合同约定,把资产购置的数量、价格、技术细节、购置或交货周期、支付进度和条件以及质量保证、技术和操作培训等等给予明确,从而规范供需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为今后的验收、质量监督等提供合法的基础。

3、 要严格执行资产的验收程序,确保购置资产的数量和质量。要成立由采购、使用、技术、管理等部门组成的专门小组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保证资产在技术、工艺、交期上符合要求,并提供了合同约定的人员培训、测试材料和免费配件等,满足资产及时投入使用的需要。

4、 要利用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技术,比如关键日期表、甘特图、前导图法(PDM)和关键路线法(CPM)等,提高对固定资产购置时效性的管理,准确地把握购置进度,保证固定资产按计划投入使用,为企业创造效益。要坚决杜绝由于管理不善和控制失当、项目建设期过长而导致丧失市场机会,产品竞争力下降的情况,更不能产生“烂尾”工程和“鸡肋”项目。

三、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

1、 要真正建立固定资产的二级管理员制度,加强基础管理。各级资产管理机构要配备专门的资产管理员,规范其岗位职责,严格考核,落实到位。资产管理员要重点做好固定资产卡片和台帐的完善和及时更新、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及时报告、反馈资产的使用和保养情况等工作,为强化资产管理打好基础。

2、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定期维护保养制度和计划,并严格执行,降低因资产故障、损坏等带来的维修成本和产能损失等。要杜绝“以修代养” 的舍本逐末行为,坚持固定资产的定期保养制度,严格按计划执行,降低损失和成本。

3、 要认真核查资产盘点和清查结果,分析资产质量并采取相应措施盘活资产。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按时盘点,但往往流于形式,使盘点沦为单纯的数量核对工具,没有发挥盘点对清查资产使用状况和清理资产的作用。因此,企业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盘点流程,在核对数量的同时,重点加强对闲置、损坏、毁损等资产进行审查、分析,并综合使用部门和技术部门的意见,提出诸如技改、维修、转让、报废等建议,盘活资产,杜绝浪费。

4、 必须培养风险防范意识,树立风险控制机制,坚持给固定资产投保。由于风险意识不强或存在侥幸心理,企业常忽视固定资产投保这一重要的风险规避手段;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往往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风险管理和控制意识,通过与专业保险公司合作,结合企业的资产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成本与风险相宜的财产险方案,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戴上“护身符”。要特别关注企业的附属设施、在建工程、装饰装修和设备附属物等“隐性”资产,在保险方案别关注,防止潜在损失。

本文通过论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重点讨论了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投资管理、购置管理、日常管理等,试图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防范资产管理中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 庄严明.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审计文摘,2005;8

[2] 汤炎非,杨青.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 徐俊菊.论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商场现代化.2007;3(上)

第2篇: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

[关键词] 企业 固定资产 核算 现状 方法

固定资产是我国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企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越来越不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探讨如何正确核算企业固定资产的方法,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都至关重要。

一、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的核算标准过低

在以往界定的固定资产标准中,一般设备的单位价值为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为800元以上,这一界定明显偏低。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企业部门内某些办公用品的价值不断降低,而且容易损坏,需要经常更换,将其纳入固定资产核算,不仅加重了会计员的核算工作量,而且还造成固定资产的统计数据不够准确,核算范围过于宽泛。

2.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计价口径不够合理

我国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往往按协议、合同或评估所确定的价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借记“固定资金”科目。这样的处理方式一般会存在两种问题:第一,同是对外投资业务,但是投出固定资产的账目处理与无形资产、投出材料和货币资金等账目处理不一致,造成了账目混乱;第二,按协议、合同或评估所确定的固定资产价值与账面上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差额没有得到体现。

3.没有体现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

现阶段,我国各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是通过“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两个科目进行的。固定资产的构建一律作为企业资金支出,而且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所以,固定资产一经入账,直至报废,会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净值就一直与原值相等,不做任何处理。另一方面,对于固定资产的维护和更新,则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这种核算方法并不能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情况,也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最终将导致虚增净资产。

二、改革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已经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所以有必要重新制定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方能促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重新界定固定资产的标准和范围

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确定的关于固定资产的标准仍然低于《企业会计制度》制定的标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应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重新界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即单位价值可以上升到2000元以上,对于一些专用设备的标准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以提高。对于饮水机和办公桌椅等简易设备,将之作为低值易耗品进行管理和核算,不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2.对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计价口径进行统一规范

对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计价口径进行统一规范,首先要按照固定资产净值,贷记“企业基金――投资资金”科目,借记“企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其次,按照固定资产的原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照合同、协议或评估所确定的固定资产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并且按照借贷差额借记或贷记“企业――投资资金”科目。按照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企业内部的各种投资处理相一致,充分反映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3.通过“累计折旧”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

随着我国企业在近几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按照原值与使用年限计算折旧,并取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这样的做法可以让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变得完整真实。同时,在会计科目的设置方面,建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以此作为固定资产的备用账户。另外,企业还应在年度终了或期末结束后,对固定资产进行逐项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

4.建立固定资产问责制度

我国企业还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并建立落实固定资产问责制度,彻底消除有物无帐,有帐无物的不良现象。另外,企业还要对各种固定资产的存量和流量、以及分布等情况及时进行登记,保障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总之,我国企业要严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保障固定资产能够高效、节约、合理地得到配置和使用,为企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

关键词:项目 后评价 中央企业 建议

投资建设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经历的一个完整活动过程称为一个项目周期。从投资决策机制角度,一般把项目周期划分为项目规划、立项、评估、融资、实施和后评价六个阶段。

后评价是项目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一般指项目投资完成之后进行的评价。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全面回顾,与项目决策时的目标及技术、经济、环境等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差别和变化,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出对策建议,改善新一轮投资管理和决策,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一、我国项目后评价的发展概况

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第一次有目的的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后评价。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后评价被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组织广泛地用于世界范围的投资活动结果评价中。

我国的项目后评价是从建设项目的后评价中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吸收一些国外机构主要是世行贷款项目管控经验的基础上,国家计委组织了一批国外贷款项目的后评价。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为确立项目后评价在我国投资管理体制中的作用和地位奠定了基础。随着《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国资发规划[2005]92号)和《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发改投资[2008]2959号)两个文件的实施,我国的后评价制度逐步完善,项目后评价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中央企业在项目后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央企业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随着其发展壮大,投资规模持续上升,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动辄数百上千亿。由于其国有资产背景,许多中央大型企业如中石油等单位都设立了后评价工作管理的兼职和专职机构,编制了行业或企业具体的投资项目后评价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项目后评价工作得以不断推进,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 部分企业对后评价工作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由于种种原因,相较于项目前期决策、实施和运营阶段,部分中央企业对后评价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投资项目甚至是重大项目,在运营多年后未能开展后评价工作。已经开展后评价工作的项目,也由于一些部门对后评价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参与、配合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后评价的工作开展不畅。

由此以来,导致项目管理没有形成闭环管理,也未能对项目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进行总结,投资项目未能形成有效的责任追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效率。 后评价管理制度和办法相对滞后,体系不够完善。《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的出台为中央企业的后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各行业之间差别大,项目种类多,该指南很难贴合各行业的具体情况。部分央企也未能及时根据企业所在行业和项目特点出台有针对性的细则和方法,导致后评价体系不完善,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

此外,项目后评价工作经费在很多企业中没有明确来源,缺乏制度上的保证,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后评价工作缺乏独立性。项目后评价重要原则之一就是独立性原则,后评价应由未参加项目前期和实施过程的咨询机构或专家来完成。但部分中央企业的很多后评价工作由项目单位自行完成,出现了“自己评价自己”的现象,完成的后评价报告往往刻意回避问题,缺乏客观公正性,使得工作流于形式。 工作难度加大,专业人才缺乏。后评价是对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涉及知识面广、工作量大,而随着央企近年扩张迅速,并购项目和海外投资项目逐年增多,需要开展后评价的项目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后评价工作难度不断增大。目前后评价队伍的整体数量和水平,难以适应具体的工作要求,后评价工作出现了统计化的现象。

三、建议 高度重视,使后评价工作能够制度化。中央企业应建立专职或兼职机构,从投资额度、项目类型(并购项目)等方面划分,以明确哪些项目需要开展后评价。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宣传,转变对后评价工作的认识,使有关部门充分重视后评价工作,积极参与配合。 不断完善后评价体系。各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体系。就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近年逐步建立了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并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项目(如炼化项目和气电项目,建设项目和并购项目等),编制了典型项目后评价报告、自评价报告模板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后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建立回避机制,由独立或者相对独立第三方完成后评价。建议由上级单位聘请有资质、相对独立的咨询机构进行后评价。部分项目后评价可由建设单位提前开展自评价,第三方在此此基础上开展详细后评价。

应明确后评价资金来源和经费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保证后评价工作的开展。笔者建议可在项目可研投资估算中列出一笔专门的后评价费用,或由上级投资管理部门列出专项资金作为保障;避免后评价费用由项目运营单位承担,以确保后评价工作的独立性。 具体工作开展上,中央企业的后评价应注重分析、评价项目对行业布局、企业发展、投资效益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方面的影响。现场调研要充分重视,并以数据资料收集为核心,尽力取得第一手资料,避免走形式。以笔者参与的项目后评价为例,在具体工作中制定了详细的现场调研方案,经济评价部分统一了评价模型,对具体参数提出深入、细致要求,对各项指标尽量予以量化,以使各项目在后评价时具有横向可比性。

2014年,我国约1400亿美元对外投资规模已超过利用外资规模,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在我国企业“走出去”这一战略下,中央企业更将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只有更好的完成项目后评价工作,才能为这一战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4篇: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危机;财务预警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19-02

一、中国水泥行业现状

1、水泥行业现状及特点

水泥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其产值约占统计口径建材工业产值的40%。水泥行业的上游相关产业包括能源、运输、采矿、设备制造等产业,其下游相关产业包括房地产、建筑业等产业,同时又与环保产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水泥是基础建设的重要材料,在公路、铁路、机场、水利、能源、城市设施等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同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本建设投资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近年来,受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建筑业及房地产业投资高速增长的拉动,我国水泥工业市场需求旺盛,生产能力快速扩张,结构调整加快,效益显著提高,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大型水泥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水泥行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其生产销售也会有表现出一定的特性,比如其产品销售有一定的销售半径的限制,通常不超过200公里,所以水泥行业的营销及发展地域性很强,在生产上,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一季度通常是水泥销售的淡季,所以一季度的产销量很低、成本较高。水泥行业属于传统的重工业制造业,所以在财务结构上也有一定的特点,比如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大,存货、银行借款较多等等。另外,从水泥行业的相关产业来看,水泥行业与国民经济的诸多基础产业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水泥行业的发展周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2、水泥行业财务现状

目前,全国水泥企业5000多家,产能16.5亿吨,2009年企业平均规模仅35万吨,规模很小。2009年前十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仅为20%左右,产量大于300万吨的43家企业生产集中度不到35%。由于这种低产业集中度导致我国水泥行业局部区域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竞争,因此水泥企业的利润水平偏低,波动性较大,部分水泥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非常大,主要的财务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基具体表现是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0%以上。

(2)项目投资分析不科学,投资决策失误时有发生。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盲目,导致大量投资损失。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于是产生财务风险。

(4)赊销比重较大,应收款缺乏控制。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5)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目前在我国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超储积压。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费用上升,利润下降。

二、水泥行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建立

1、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经营总风险在财务活动上的集中体现,是企业财务活动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仅指筹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包括筹资风险在内的所有由于不确定事项给企业带来的可能损失及其损失程度,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资产贬值(或跌价)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本文主要以广义的财务风险为研究基础。

2、财务风险管控的范围及内容

针对我国水泥行业的财务现状及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水泥行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1)筹资风险管理。由于水泥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周期联系紧密,所以水泥行业的筹资通常会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而受影响巨大,因此水泥行业的筹资风险管理也异常的重要。筹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举债以及资本结构的控制,以及对不同筹融资工具的利用,使得企业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在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的同时,又要尽量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这个环节要重点监测企业的负债规模、银行借款的比例及结构、负债率等指标,在企业出现筹资风险问题时,及时进行调整和防范,保证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降低财务风险。

(2)投资风险管理。企业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短期或长期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对未来情况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或由于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致使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投资效益,导致企业盈利、偿债能力下降,甚至于出现亏损的可能性。一旦决策失误,其损失将是长远而巨大的。从微观上讲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宏观上讲会使国家经济遭受损失。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要经过预测、决策,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国家鼓励兼并重组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支持下,近几年,中国的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不断向纵深发展,一些大型的水泥集团通过并购重组、投资新建等方式,很快扩大了自身的规模,并尝到了战略重组的规模效益,然而也有一些企业对于投资管理较为混乱,很多产权不清、法律关系不畅的项目依然冒险去投资,还有一些新建或者并购项目根本无法通过可行性论证或者对可行性论证只是走形式的通过,并没有充分去调研了解情况而冒然投资,最终造成重大投资损失而影响全局。

结合水泥行业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投资风险:①树立风险意识,进行风险预测;②加强投

资项目的预测、决策分析及管理,提高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③注重投资组合,以分散或降低风险;④要科学地对资金的投向进行预测和决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项目和效益较好的项目上。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⑤必须加强对投资资金的管理,以提高投资效果要坚持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原则,严防出现战线过长、资金分散的被动局面;⑥企业要提高质量意识,加强投资项目的质量管理;⑦企业要加强投资项目投产前的准备工作。

(3)资金回收风险管理。水泥行业因为其行业性质及产品特点,往往应收款项及存货余额比较高,这样企业在资金被占用的同时又承担着资产发生减值或者坏账的风险,继而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所以对于水泥行业加强资金回收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个方面实现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①对应收账款按照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事前通过对客户开展信用调查、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对企业销售及客户进行风险防控管理,事中通过对客户建立信用及业务档案,定期对账及时催缴,对销售业务过程进行财务监控,实时掌握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状况;事后通过财务账龄分析,确定不同客户的收款政策,对不同时期的应收账款采取不同的催收方式,进行催讨工作,防止应收账款帐龄超过两年的时效,并按照销售及财务制度对业务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实现责任到位,奖惩分明;②对存货要结合生产和销售的情况建立科学的销计划体系,以合理安排采购、优化库存。一方面,要保证完成生产计划所需的原燃材料供应,避免出现采购与生产脱节导致的材料短缺或者囤积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快从存货结转到产成品变现的效率,也就是企业从生产到销售过程,这要求企业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做好市场调查,及时分析市场行情及走势,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4)收益分配风险管理。收益分配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围绕利润分配政策展开,通过对影响企业利润分配政策因素的分析。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下,决定企业到底采取怎样的利润分配政策。水泥行业收益分配管理需要考虑以下四种因素:①法律因素,法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本保全、企业积累、净利润、超额累计利润等四个方面的影响;②股东因素,股东因素对于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十分重要,它主要包括稳定的收入与避税和控制权的稀释两个方面;③公司因素,公司影响利润分配政策的因素主要包括盈利的稳定、资产的流动、债务问题、投资机会、资金成本及举债能力六个方面;④其他因素,如股东个人将股利进行其他投资的机会多少和所得报酬率的高低、国家的经济环境、通货膨胀的变动、公司股票价格走势及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平均水平的影响等等。企业应积极面对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应该利用利润分配政策因素对企业有利的影响,使之与企业分配政策相适应;另一方面要限制利润分配政策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其危害降到最小。

3、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对于整个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来说,财务预警体系是一个核心的系统,它是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中识别、监测、评价财务风险的动态信息平台,在整个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预警的模式主要有定量和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又分为单一模式分析以及多变量模式分析,针对水泥行业的特点和现状,可以采用定量分析中的单一模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财务预警体系。结合水泥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于财务预警指标的选取可以按照时效性分为长期和短期的预警指标,长期指标的选取主要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主,可以继续将指标细分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指标,短期指标的选取主要以现金流量表为主,反应企业的短期现金偿债能力以及收益的质量。另外,企业还需要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建立一套非财务指标。来判断分析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异常状况。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可利用其对风险信号进行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总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目标的需要。根据预警的信息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案,从而控制财务风险,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

4、财务风险管控体系支持

企业因内外部各种原因产生的风险,如企业诚信风险、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企业生产企业技术及产品创新风险等等,最终都会表现为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在确定管控范围、内容以及管控的模式后,还需要很多资源去支持、维护,以保障这套体系持续稳定的运转并发挥其作用,这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所以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也必须要加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财务的基础是业务,只有在业务的源头上按照企业内控制度的要求控制了风险,才能最终在财务上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针对目前水泥行业的现状。企业有必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审计,支持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运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63

[2]李胜,傅太平,论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4,(6)

[3]叶弟豪,财务风险规避,知识出版社,1996

[4]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3):39

第5篇: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

近几年来,莱芜市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2005年至2009年的五年间,生产总值由291.98亿元增至461.29亿元,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民间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成为莱芜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莱芜市民间投资的现状

近几年来,莱芜市的投资领域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莱芜市民间投资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投资规模、总量不断扩大,比重逐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民间投资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2005年我国立法通过“非公36条”政策,更使民间投资加速启动。民间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已大大超过国有经济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06年至2009年的四年间,莱芜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40.42亿元增至260.55亿元,其中民间投资由124.52亿元增加至213亿元,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占到了82.8%。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利的拉动了莱芜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2.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民间投资主体呈现出集体投资、股份制投资和个体私营投资的多元化局面,其中以股份制投资的发展最为迅速,2006年至2009年的四年间,股份制投资由60.03亿元增至114.98亿元,股份制投资占民间投资的比重占到了48.8%。集体投资占民间投资的比重由2006年的8%增加到2009年的20%,个体私营投资由2006年的39%下降到2009年的22%。

3.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

民间投资领域涉及的行业众多,但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较少涉足。

三、莱芜市民间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莱芜市的民间投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投资领域的支柱性力量,但在莱芜市的民间投资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政策不配套,投资环境不够宽松

近几年,尽管国家和莱芜市先后出台了一些扶持民间投资的政策,但普遍存在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同时还缺乏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严肃性,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到部门和地方利益,往往互相掣肘,难以落实,形成党委、政府和群众两头热,一些部门中间冷的局面。在影响当前民间投资积极性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民间资本的权益保护难。虽然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莱芜市经济环境总体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三乱”问题仍然存在,对民营企业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国有企业有保护政策,而对个体私营企业则限制多、扶持少,不能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个体私营企业的社会地位法律保障不明确,产生了纠纷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2.民间投资的领域过度集中,投资结构不够合理

民间投资总量和结构,表现不尽合理,传统产业仍是民间投资的“主战场”,其投资领域局限于一些技术和市场较为成熟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及一般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具有技术含量低、市场门槛低,竞争较为充分等特点;对于科技含量高、资金密集型行业,如电子及通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民间投资则低于国有及其控股投资。

服务业投资中的行业构成也不尽合理。目前莱芜市的服务业投资还主要依赖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及社会组织业等四个传统性和公共性的行业支撑。2010年上半年这四个行业完成投资36.5亿元,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达80.73%,而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服务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投资仅完成1.89亿元,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0.42%。这种行业投资的传统性和不均性现状不利于服务业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和高端化发展。

3.民间投资融资环境不完善

从莱芜市民间投资的发展来看,其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筹为主,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来源占得比重较小。投资项目无论是规模还是资金密集程度都比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果没有相应的融资政策支持,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是非常困难的。民间投资融资难、担保难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在现行的贷款体制下,很多民间投资企业都比较难以获得资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把资金倾向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很难获得贷款。这不仅和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不发达有关,也由于民间投资中小企业本身资产规模小、自有资金比例低、信用等级低有关。商业银行对担保和抵押的要求严格,而中小企业因固定资产较少、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提供可靠的贷款抵押物,这些严格审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私营个体企业需要自筹资金,自行解决资金短缺期的困境。

四、激活莱芜市民间投资的的政策、措施

近几年,我国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各地都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闯出了许多激活民间投资的新路子,激活莱芜市民间投资的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1.创建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障碍是政府职能转变太慢,干预过当。政府机构进行调整及其职能相应转换,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的边界,对政府规章制度和产业政策进行规范,是适应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形势下发展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

(1)政府要为民间投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政策环境。要制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把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创新求实,按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尽快将有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政务环境。着力构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强化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坚决制止对民营企业的吃、拿、卡、要行为。政府要积极树立服务意识,强化对民间资本投资项目的服务,完善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服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环节,提高效率;建立健全政府服务与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三是法制环境。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要依法保护各类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一方面要强化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遏制各种侵权行为。要抓紧清理涉及民营经济的不合理收费和歧视性规定,进一步完善保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强民营企业权益保护机构建设。可借鉴一些地方的先进经验,设立本地民营企业权益维护中心,援助民营企业维权投诉。通过这一系列配套措施,从而为民间投资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四是舆论环境。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树立和宣传民营经济的先进典型。要在全社会倡导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奋发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

(2)政府构建咨询服务平台,引导民间投资

我国企业咨询行业起步较晚,而民间投资企业急需大量的咨询服务来拓展业务、提升管理水平、走向世界市场。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构建这一咨询服务平台,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政府要多用经济杠杆、信息引导,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避兔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众多民间投资小企业对于资源的过度消费和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政府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民间投资企业的监督和引导。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宏观引导和信息服务,要及时并定期将产业投资政策、行业发展前景、地区发展规划等投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对预期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实行全社会招标吸引民间资本。政府及有关部门所办的信息服务中心向民营企业开放,提供服务。要建立和完善民间投资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投资中介机构。

2.政策上支持和扶持,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

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都应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并推动民间投资向纵深和全面发展。允许民间投资参与发展和竞争,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这不仅有利于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范围,而且能极大地促进相关重要行业的发展和繁荣。目前一些领域民间资本的进入仍受到所有制歧视,因此,必须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外,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一律取消或改为登记备案制。同时要尽快制定民间投资指导目录以及民间投资申报程度。目前对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政策尚不健全,往往导致地方政府和产业管理部门在宽、严上各行其是的现象。政府应尽快组织力量,做好这项工作,明确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准入条件和操作程序。

3.创新并推行新型投资模式

在目前的经济转轨过程中,投资主体多元化必将引领投资模式朝多元化发展。不同行业的投资有着自身的特点,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性质,民间投资应该具有多样化的进入渠道和模式;对于一些竞争性、盈利性的行业,应当进行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允许民间投资以独资或控股方式进入;对准竞争性行业民间投资可以以相对控股的方式进入;而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民间投资则可以参股。

4.拓展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民间企业融资困难,特别是广大中心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以来困扰企业长期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各级财政预算中可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并制定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

(1)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要着力搭建融资平台,开发符合企业、公众需求的金融理财产品信托产品,正确引导民间资金介入经济建设。目前莱芜市已成立了多家小额贷款公司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在规范经营和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的信用担保体系,解决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可由政府组织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专门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并可直接对民营企业进行小额特定项目融资,此类机构可收取适当比例的担保手续费,也可以专门建立用于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财政贴息担保基金;组织效益高的中小民营企业实行“联合互保”进行融资。

(3)鼓励民间投资者以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入股,推动内部员工持股。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和改造,鼓励非国有企业之间、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实现强强联合,提高资本集中度。

第6篇: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

摘 要 本文重点关注在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电力消费需求减弱的经营状况下,电网企业应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管理,建立以资本经营为核心,以全面预算和收支两条线为手段的集权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

关键词 资本经营 集权式 控制

一、背景及现状分析

(一)电网公司行业特性分析

电网企业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以南方电网公司为例,其固定资产占其总资产比例一直持续在60%以上,其中2008年南方电网公司固定资产约达到总资产的70%。电网企业的资产种类复杂、生命周期长、技术更新快,且受市政规划、电网规划等因素影响大、改造频繁、管理难度大。而规模庞大且高速增长的资产必然带来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费、修理费、运维费用、财产保险等供电成本的急速增长,给企业运营带来巨大成本压力。同时,闲置资产、不需用资产、低效和无效资产还占有一定比例,资产使用效率亟待提高。

从近年来的资产处置情况看,资产处置形成损失率仍较高,除了技术更新、规划改造等主要原因外,还存在着浪费现象。由此通过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标准化精细化程度、建设全面覆盖的信息系统来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供电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存在很大的空间。

(二)外部环境分析

除企业内部特性外决定经营发展外,企业外部环境也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1.社会用电需求增速放缓,上网电价调高,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受全球宏观经济形势放缓等因素影响,全国电力近年消费需求明显减弱。以南方电网公司数据为例,2009年全年售电量5239亿千瓦时,比2008年增长6.2%,相较2002-2007年社会用电量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明显放缓。且2008年调整上网电价,增加了电网购电成本,盈利能力受到不利影响。用电需求增速放缓和购电成本增加,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电网投资规模扩张,企业资本支出压力增大

自2005年起,全国电网建设步伐逐年加快。以南方电网公司数据为例,2006-2008年,公司资产总额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35%。200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1亿元,其中电网建设投资915亿元,同比增长91.5%,增幅巨大。与此相对应的是公司债务规模2006-200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53%,总资本化比率加速提高。受企业投资规模扩大影响,资本性支出给企业资金流构成较大压力。同时债务规模的扩大推动财务费用快速走高,公司资金成本不断增大。

综上所述,电网企业内部和外部均面临着制约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因素。如何把握“企业效益为重,社会效益优先”的经营理念,如何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如何平衡财务管理控制力与灵活性的关系,如何盘活现有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如何筹划管理增量资产提高投资效益,如何在一系列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综合最优,这些都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资本经营理论简述

1.资本经营 (Capital Operation)定义

资本经营又称资本运作、资本运营是指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将本企业的各类资本,不断地与其它企业、部门的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以达到本企业自有资本不断增加这一最终目的的运作行为。

资本经营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注重利润和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更要重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资本经营类型

资本经营类型内容非常广泛,从不同的方面分类,可以划分为如下类型:

从资本的运动状态来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存量资本经营和增量资本经营。前者是指投入企业的资本形成资产后,以增值为目标而进行的企业经济活动。资产经营是资本得以增值的必要环节。企业还通过对兼并、联合、股份制、租赁、破产等产权转让方式,促进资本存量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后者实质上是企业的投资行为,因此,增量资本经营是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筹划和管理。包括投资方向的选择、投资结构的优化、筹资与投资决策、投资管理等。

从资本经营的形式和内容来划分,可以将资本经营分为实业资本经营、金融资本经营、产权资本经营以及无形资本经营等。实业资本经营是以实业为对象的资本经营活动。金融资本经营是以金融商品(或称货币商品)为对象的资本经营活动。产权资本经营是以产权为对象的资本经营活动。无形资本经营是以无形资本为对象的经营活动

本文着重从提高电网企业资本运营效率方面来引入资本经营理念来论述构建经营型财务管理体系。

二、以资本经营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

通过对经营现状的分析,电网企业应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管理,建立以资本经营为核心,以全面预算和收支两条线为手段的集权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通过整合存量资产、理顺产权关系、提高企业固有资产的运营能力和筹划管理增量资产两方面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一)提高存量资产运营能力

1.整理存量资产、理顺产权关系

电网企业通过做好电网资产清理和接收,充分发挥电网企业资产密集的整合优势。首先对存量资产的规模以及使用状况进行清查清理,核实资产,夯实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其次剥离低效不良资产,对闲置资产进行再利用,提高资产质量和运行效率。再次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接受代管县和农电机构的优质电网资产,整理扩大存量资产,为电网企业存量资产运营奠定统一基础。

2.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通过对资产的规划设计、设备采购、工程建设、生产运营、退役报废等全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综合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四大业务的横向融合。结合资产管理现状,对管理对象实施统一的管理标准,应用标准编码方案,逐步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资产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整合,辅以信息手段支持,建立评估考核体系,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产使用的可靠性、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综合最优。

3.合理安排维修计划,降低可控成本

资产修理费支出是电网企业可控供电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设备可利用率得以增加收益,以优化企业维修资源为核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维修计划及相关资源与活动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统筹规划,建立集团资源优化配置渠道

各地电网分子公司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电网规划发展并不平衡,只有通过集团公司的统一调配,建立有效的各分子公司资产管理沟通途经,根据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安全性能要求,加大对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对闲置资产以及基建、专项工程拆除的仍有使用价值设备物资的合理调配,深化降压降级再利用程度,才能确保设备物资能用必用,提高电网企业整体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科学筹划管理增量资产,控制经营风险

电网企业应结合国家行业政策支持和企业自身高资产、高比例营运资金流的特点,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在满足其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需求的情况下,规划投资,保持企业合理债务结构,对增量资本经营进行科学筹划,对筹资渠道、对象的多样性不断进行开发,以便控制企业经营风险。

1.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性资金投入

通过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对于国家或地方的电网重点建设项目,筹集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投资,争取优惠的偿债条件,减轻电网企业自身融资压力。

2.争取金融机构稳定的授信额度和长期借款

认真研究国家信贷政策,建立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坚实的银企关系,获取稳定的长期和短期资金流。以南方电网公司数据为例,截至2008年南方电网公司在多家大型银行获得了累计约2,690 亿元的授信支持,为电网建设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3.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引入低成本长期资金

利用电网企业优质的固定资产和良好信用,发行无担保企业债券等各种方式进行筹集资金。以南方电网公司数据为例,通过持续发行企业债券等债券市场融资品种,同时引入保险公司作为投资者,有效扩大债券投资者群体,有效提高了企业债券发行的市场化水平,降低融资成本,为公司电网建设提供了低成本、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截至2010年3月31日,公司累计在债券市场融资528亿元,其中发行企业债券228亿元,发行中期票据150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150亿元,累计节约利息支出超过20亿元。

4.融资租赁

利用杠杆租赁融资方式满足电网建设高压电网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通过充分发挥杠杆租赁以小博大的杠杆优势,由金融租赁公司牵头,联合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同为特高压项目建设筹集巨额资金。

5.战略联合

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善股权结构,加强资本运作。加强金融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高金融资产盈利能力。

三、构建以资本经营目标的集权式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

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通过对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运营管理,能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建立突出资金安全高效运作和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集权式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统一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构建统一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通过公司各分子公司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和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会计业务规范,统一会计科目设置和报表设置,确保各项财务工作规范、有序和高效。

(二)统一财务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统一的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实施对下属单位会计信息的随时调用和跟踪监控,建立全企业财务分析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各分子公司的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运用网络技术实现数据系统化,进行实时财务控制,实现现时报告和远程在线处理,便于迅速整合财务资源,有效地作出经营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对市场迅速反应的能力。

(三)高度集中财务决策权,整合企业整体财务资源

通过高度集中融资决策权、对外投资决策权、重大资产处置权、资本运营权、资金管理权、成本费用管理权、收益分配权,整合集团内部财务资源,调动资金运作。其中:

高度集中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决策权。电网企业应集中超过资产负债率安全线的举债融资,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融资决策权以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控制集团的融资风险。

高度集中重大资产处置权。电网企业应集中集中审批各分、子公司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关键设备、成套设备、重要建筑物、限额以上的资产等重要事项的资产处置。

高度集中资本运营管理权。电网企业发挥资本集中和财务专家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制定资本运营管理权限,管理和监控集团资本运营活动。

高度集中资金管理权。电网企业实行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企业总账户实时监控各分子公司资金支付情况。集中统一管理整体资金及各子分银行账户;调剂内部资金余缺;主持企业内部往来结算管理,组织整体流动资金管理;控制流动资金存量和应收账款总量。

高度集中成本费用管理权。电网企业通过预算控制手段对各分子公司各项供电成本费用指标进行考核,从而集中成本费用管理权。

(四)推进全面预算管理,落实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结合存量资本管理,以降低经营成本为核心、成本驱动因素分析和标准作业成本法为主要方法,结合资产经营考核和绩效管理,实施经营性全面预算管理。通过编制年度、季度预算,下达资产运营指标如内部资产报酬率、万元资产供电量、可控单位供电成本、闲置物资利库率等一系列指标,深化成本管理,加强成本、费用指标的控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对预算的实施实行过程管理,检查和监控预算执行过程,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提出处理建议,审核预算目标的调整,考核各子、分公司年度经营预算指标完成情况,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五)推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资本性项目预算管理

结合增量资产管理,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投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和监督制度,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杜绝没有资金来源或负债风险过大的资本预算。通过集中对外融资管理权,由企业统一筹划资金来源,确定融资方案,严密监控资产负债率和借款风险,实施负债总量控制和资本结构调整优化。

(六)以收支两条线为控制手段,实时监控全面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

设立资金结算中心,对下属子分公司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强调资金使用全过程监控。在充分考虑合作银行的网络服务、资金调拨效率、合同费用和资金监控、资金信息服务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银行系统建立集团总账户、子账户,由此对子分公司资金的使用全过程实行实时监控,有效地强化对内部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督。同时通过合理调度盘活内部的停滞资金,利用各项资金的时间差与空间差,做到资金的总体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通过在电网企业建立以资本经营为核心、以全面预算和收支两条线为手段的 “经营性、控制性”集权式财务控制体系,有效规范分子公司的财务行为,整合内部财务资源,调动资金运作,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并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经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企业在市场变动中的应变力和承受力,从而达到规模迅速扩大,资产迅速增值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民杰.保险集团管控模式比较研究.

[2]刘文斌.中国企业集团管控探讨.

[3]赵梅阳.谈谈集团管控.全球品牌网.

[4]王吉鹏.集团管控的核心问题.

第7篇: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

国有企业税负增加,利润和折旧率持续下降,技改自有资金不足

技术改造对企业的重要意义无庸赘言。明知意义重大,为何“冷落技改”?笔者认为,自有资金不足,是国企难以推进技改的主要原因之一。

1、1993-1997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和折旧率双双持续下降

之所以选1993年为起点,是因为这一年开始实行新的财会制度,统计指标与过去有所不同。

表1中的数据来源,是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和主要财务指标。其中,税负总额是利税总额与利润总额之差。税负总额包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不包括所得税;利润总额包括所得税。

表1 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关指标 单位:亿元

年份 企业单位数(个) 工业增加值 利润总额 利税总额 固定资产原价 固定资产净值 税负总额

1993 80586 7280.97 817.26 2454.7 19066.39 13304.37 1637.44

1994 79731 7902.95 829.01 2873.25 23101.98 15677.52 2047.24

1995 87905 8307.19 665.62 2874.16 30935.69 21363.89 2208.54

1996 86982 8742.42 412.64 2737.13 34764.96 23860.7 2324.49

1997 74388 9192.93 427.83 2907.22 38351.01 25883 2479.39

表2是对表1中基础数据的加工分析。其中,固定资产原价增量,是指固定资产原价本年与上年之差;固定资产净值增量亦然。两个增量之差即为本年折旧,本年折旧与固定资产原价之比即为综合折旧率。

表2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指标分析 单位:亿元

   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 固定资产原价增量 固定资产净值增量 本年折旧 综合折旧率(%)

 利润总额 税负总额            

1993 11.2 22.5 3396.61 2321.72 1074.89 5.6

1994 10.5 25.9 4035.59 2373.15 1662.44 7.2

1995 8 26.6 7833.71 5686.37 2147.34 6.9

1996 4.7 26.6 3829.27 2496.81 1332.46 3.8

1997 4.6 27 3586.05 2022.3 1563.75 4.1

关于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自有资金状况,从表1和表2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从1993年到1997年,在工业增加值平均递增6.0%的情况下,税负总额年均递增10.9%,利润总额年均递减14.9%。

第二,5年之间,税负总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从22.5%上升至27.0%;与此同时,利润总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则从11.2%下降至4.6%。

第三,1992年,财政部编印的《企业财务会计改革》一书谈到:“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率逐年提高,以工业企业为例,1982年为4.3%,1985年为5%,1988年提高到5.3%,1989年达到5.5%……”“我国现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平均折旧率为5.5%,这次折旧制度改革将较大幅度地提高折旧水平,折旧率可达到6.8%-7.8%……”。表2中1993年折旧率5.6%,1994年折旧率7.2%,印证了财政部的预测。但是,从1995年起,折旧率基本上呈大幅下跌趋势,1996、1997年两年的综合折旧率,已经退回到1982年以前高度集权时期的水平。

2、1998年,情况并无好转

1998年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指标有较大的变化,因此不宜与上述数据共同列表。

1998年,国有工业企业(56096家)的工业增加值8032.7亿元,利润总额101.1亿元(同期应交所得税202.1亿元),利润总额2315.6亿元,本年折旧1569.3亿元,固定资产原价36308.6亿元。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第一,税负总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进一步上升至27.6%,升幅0.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进一步下降至1.3%,降幅3.3个百分点。

第二,如果从利润总额中扣除应交所得税,以税后利润来判断盈亏状况的话,56096家国有工业企业总体净亏损101亿元。

第三,综合折旧率略有回升,为4.3%,达到1982年水平。

3、量力而为是企业和银行的理性选择

折旧和利润是技改投资时自有资金的两大主要来源。在折旧率和利润双双持续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只讲技术进步的需求,不顾自有资金供给的制约,靠大规模举债去搞技改投资;二是承认供应约束,量入为出,适应技改。从统计数据来看,1993年来1998年,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67.5%略降至65.5%左右,而且比较稳定。这说明,在实践中企业避免了盲目的投资冲动,没有去增加债务绞索,而是理性地选择了后一条道路。

当然,实际上这要一条道理是银行与企业共同选择的结果,而且很可能银行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企业自有资金匮乏的情况下,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不能不慎贷、惜贷。须知对于技改贷款来说,“有没有好项目”还是第二位的问题,首要问题是“有没有好企业”,因为债务人是企业而不是项目。一个连折旧都提不足的企业,即使有“好项目”也难以借贷,难以实施。

总而言之,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技改投资各项指标下降的状况,恰恰是国有企业和银行面对供应约束走向成熟的标志,并非冷落技改。

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身陷巨大的财务风险,如不顾条件地继续负债投资包括技改投资,风险就可能变为危机

1、东亚金融危机的启示之一,是企业负债确实有警戒线

国际上对于资产负债率有着约定俗成的衡量标准,一般认为低于50%是稳健的,达到70%则蕴含着较大的风险。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在高负债下经营,过去有些人认为这并不可怕,理由是日本和韩国的企业也在高负债运行。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一论点明显站不住脚了。

1996年底,韩国全部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76%,其中最大的30家财阀为79.5%,导致了一年后纷纷破产;日本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67.4%(1995年底),后果是利润低微,银行惜贷,设备投资下降,经济长期不景气;台湾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46.1%(1995年底),比欧美一般水平更低,因此在东亚经济危机中仍能维持适度增长。

2、国有工业企业(与国际接轨的)资产负债率过高

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合计54063.9亿元,负债合计35648.3亿元,由此可计算出资负债率为66%。但要和国外状况对比,这个数字还需作一些调整。

首先,按原价计算,全部固定资产36308.6亿元中,生产经营用的为28683.9亿元,也就是说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从幼儿园到火葬场)占21%。注意到在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中固定资产占一半略多,扣除掉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之后,资产负债率为74%,提升8个百分点。

其次,国有企业的一些应收账款虽已成坏账,却长期不予冲销,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资产产总额还应再打折扣。

另外,一些隐性负债没有记入平衡表,最明显的就是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帐。

3、国有工业企业的债务清偿能力已到极限

国有工业企业从总体上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已经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利息备付率是国际上判断清偿能力的重要指标,它是指缴所得税和支付利息前的利润总额与利息的比值;债权方一般要求借款人有利息备付率应保持为4:1,如果低于2:1,说明付息能力有问题。1998年国有工业企业利息支出1097.1亿元,利润总额101.1亿元,由此可知利息备付率仅为1.09%,已经无可再低。

实际上,由于综合折旧率已从1994年的7.2%降下来了约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企业少提折旧约1100亿元左右,真实的利息备付率早就小于1,企业正在以本该用于偿还本金的钱(折旧)来支付利息。至于本金的偿还,只能拖着。

4、要扩大国有企业技改投资,就必须扩充企业的权益资本,使其增资减债

过去的投资管理中,允许企业“自有资金占30%”就可以上项目,这其实是诱导负债率高的企业往绝路上走。设想某企业有3亿元资产,资产负债率80%,要投资一个2亿元的项目;“自有资金占30%”,无非是要求企业能拿出0.6亿元的现金来投资,这一点企业未必办不到;但是在没有新增权益资本的情况下,企业实际上至少净增1.4亿元负债,项目建成后其资产负债率上升为(2.4 亿+1.4亿)/(3亿+1.4亿)=86.4%

5、应该像对待外资企业那样,重视国有企业的财务稳定性

不仅大量老企业面临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险境,许多新建、在建项目(企业),也同样存在权益资本严重不足的现象,竣工投产之日就是发生债务危机之时。

权益资本是项目(企业)的财务基础,比例过低将使项目(企业)失去稳定性。国有资本投资在所有者缺位及没有建立出资人制度的情况下,常常只考虑上项目,不考虑还贷,恨不能无本投资,这是投融资体制仍在不断为国有企业制造待破产成员的根本原因。

第8篇: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

【关键词】投融资体制;市场机制;法律环境;自主决策

一、当前中国投融资体制的主要问题

2004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针对企业投资决策权的落实、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投资宏观调控和监管有效性的增强,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思路。经过几年的深化改革,中国投融资体制在国有企业自主决策(国有商业银行独立审贷)、市场效率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方面都有所改善,但都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一)国有企业自主决策还未真正落实

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成为重要的投资主体以来,国有企业的自主决策问题就成为了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但该问题一直没有形成突破。随着国有企业财务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投资自主决策在财务上有了较大的保证。但是,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导致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一直难以完全理顺。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约束,导致政府对国有企业不敢放开,且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甚至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不能实现充分自主,损失了效率,经常与市场化发展失之交臂。探索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市场化的约束激励机制,对于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企业真正自主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投融资体系运转效率较低

中国投融资体系运转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第一,高储蓄无法有效地转化为有效投资。第二,金融资产单调,融资方式单一。在2010年的100万亿金融总资产中,银行资产约占92%,而证券、保险相对规模较小(繆建民,2011)。第三,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债券市场发展滞后;股票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明显;保险企业热衷于投资型产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品种缺乏。第四,金融服务覆盖不合理。一是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金融服务严重滞后;二是银行系统总信贷规模中对非国有部门的信贷规模偏少。2011年12月末,中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4.79万亿元,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含票据贴现)余额21.77万亿元,占比39.7%,年末小企业贷款(含票据贴现)余额10.76万亿元,占比19.6%。相比之下,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第五,银行系统经营效率不高。仍然存在较大的行政审批和管制,特别是在机构和产品准入及部分金融产品定价上。

(三)政府对投融资体系的宏观调控效率较低

政府在投融资体系中的宏观调控是保证体系良性运转的关键。到目前,虽然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但其运转效率仍较低下,这与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有较大关系。其一,由于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委托关系)没有理顺,虽然是国家所有或控股,却难以对国企形成硬约束,导致政府或直接参与重要经济活动,或采取命令、指令式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因而不该作为的做了;其二,在投融资体系的建设和维护中政府的作为有所欠缺。原因之一是缺乏经验;原因之二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局限;原因之三是决策水平和机制落后。

政府对投融资体系的宏观调控,一个较为明显的欠缺体现在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落后与政府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或对农村的公共投入长期不足密切相关。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执行后,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分别为7.1%、6.4%和36.1%。1959年谈到经济计划的安排方针时提出:过去安排计划的次序是重工轻农,今后恐怕要倒过来。但是,这样的次序始终没有倒过来。1963-1965年调整时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投资比重分别为17.7%,3.9%和45.9%。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执行后,这三项投资的比例分别为10.7%,4.4%和51.1%。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9.3%,“六五”(1981-1985)、“七五”(1986-1990)和“八五”(1991-1995)三个时期,这项比例分别为5.1%,3.26%和3.19%。“九五”、“十五”和“十一五”三个时期,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分别为2.04%、2.79%和2.49%,而第二产业相应的比例分别为37.32%、40.02%和43.32%。

另一个较为明显的欠缺是法律环境的建设。从立法时间看,立法滞后于政策制定。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政府就调整金融业中的公私关系、调整金融业与工商业的关系、解决农村资金问题、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许多政策,但是缺乏相应的法律。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1995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二者时间相隔11年之久。从立法的角度看,美国所有的金融立法以保护金融消费者为中心,中国的金融立法基本以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与执行和维护金融稳定为中心,两者在监督主体和监督效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立法结构来看,目前中国金融法律框架虽已基本建立,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立法不足;二是大多数法律条文都只是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同时,适用的法律又未考虑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因而整体的金融法律框架执行难度较大。从执法力度来看,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首先,由于存在立法设计中的问题,导致执法效率较低下;其次,执法组织结构不完善,导致执法乏力。而在美国,除了司法部门以外,联邦和州两个行政级别的金融监管机构,与其说是在执行监管职能,不如说是在执行执法的任务,加上高效的行业自律协会,形成了严密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执法组织体系;最后,金融行政执法程序不完善和执法手段较为单一也导致执法乏力(刘晓然,2008)。

法律环境建设滞后是影响政府宏观调控效率的关键因素。为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使命。政府应加强法律对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先导作用,同时克服甚少受法律与立法机构约束、为施政需要而制定法规的随意性,形成“成文法框架中的自主管理”体制,加强执法组织体系建设,力促向法律主导型转化(袁海勇,2011)。

(四)制度设计存在盲点与误区

中国投融资体制中存在的国有企业决策、市场效率和法律机制问题可以归结到体制设计中存在的盲点和误区。比如,在中国的体制设计中,较为侧重的是“所有制”的形式,较为忽略的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在体制运行的设计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观念占据主流,而“创新意识”则较为薄弱;在体制运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中,“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被置于较高的地位,而“伦理经济理论”和“制度经济理论”等重要的经济思想,则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应当强调的是,体制设计的伦理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如果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所形成的体制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运行。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立志为帮助祖国印度摆脱经济贫困的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一度批评现实中经济学与伦理学相分离的状况并由此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同时应当强调的是良性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提出了“制度变迁理论”,并揭示了政治决策所形成的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路径依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他指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如果其实践者认识不到政治决策对经济运行的决定性作用,就无法解决其面临的问题。”(道格拉斯?诺斯,1990,p112)

关于“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他指出:“要充分理解‘路径依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将社会的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法律体系视为一个相互交织、对社会行为形成一系列正式与非正式约束的‘有机体’。这一‘有机体’构成社会的纵横交错的‘制度矩阵’(institutional matrix),引导经济沿着特定的轨道前行。”(道格拉斯?诺斯,1990,第115页)笔者认为,对于这一“有机体”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认识和研究,要做到三点:一是科学性;先进的、科学的“有机体”引导社会经济走向先进、科学、健康和活力;不先进的、不科学的“有机体”引导社会经济走向落后、非科学、贫穷和腐败。二是要将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法律体系有机协调为一个整体;三是要充分认识这一“有机体”的外部性(externality),即限制经济行为人的选择并阻止经济行为人实质性改变现有制度构架的行为。

二、当前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

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投融资体制走过了一条由中央政府主导的由计划行政体制到市场体制的变迁演进之路,大致经历了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一脉相承但各具特色的阶段。这种传承体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然而,中国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绝不仅仅局限于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鉴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对当前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形成以下思考:

第一,投融资体制改革体现了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市场化取向,其存在的问题是整体经济体制改革所存在问题的缩影,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

第二,国有企业自主决策(国有商业银行独立审贷)是投融资体制改革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探索既能有效约束国有企业又能使其真正自主决策的市场化机制是突破的关键。学习和借鉴成熟市场经济体的经验是一条相对的捷径。国有经济的理顺将为私有经济的管理提供借鉴和手段,使整个国民经济步入良性轨道。

第三,法律环境的建设与维护是推动投融资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因素。良好的法律环境并不在一朝一日形成。但是,试图用一时有效的行政措施来取代法律,将使改革的道路疲乏甚至停滞不前;投融资体系或金融体系的效率有赖于投融资制度或金融制度的深层次改革,理顺、确立和维护各经济主体的法律关系是实现这一深层次改革的基本条件。

第四,清理和消除制度设计中的盲点和误区,从源头上消除中国投融资体制中存在的国有企业决策、市场效率和法律机制问题。1978年党的所做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表明了党和政府的改革决心,也表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党和政府主导。未来改革的持续和推动仍然取决于党和政府的政治意愿和决心。体制创新,思想为先。对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应当首先克服种种模式的禁锢,以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素质为核心;应当丰富体制运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加强伦理价值理论和政治决策理论等重要经济思想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支持力度。

体制创新,其次要考虑体制的路径依赖问题。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教授(1978)研究认为,至少从十三世纪开始,英国就不同于我们传统上知悉的以族长式统治、大家族、妇女地位低下、连接紧密而又封闭的农民村落、自给自足,以及家庭为劳动单位为特征的小农社会。麦克法兰通过指出英国不同于其他国家,而且这种差异由来已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路径依赖报酬递增的正例。而历史上西班牙的沦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路径依赖报酬递增的反例。十七世纪,西班牙从西方世界自罗马帝国以来最强盛的国家沦落为二流实力的国家:农村人口流失、工业发展停滞。虽然,王室及其贵胄深知国家正在走向腐朽没落,却仍然无法改变其所走的路径。英国与西班牙在十七世纪都面临财政危机,但它们所走的截然不同的路径显然反映出深植于社会基础的制度特性。(道格拉斯?诺斯,1990,第116页)任何一种体制都存在优劣性和外部性。鉴于此,追求制度的先进性、追求制度设计中的思想观念更新和与时俱进是中国投融资体制克服路径依赖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晓然.浅论金融行政执法[J].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

[2]繆建民.关于中国金融战略的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2期.

[3]万玲.系统法学视域下的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以结构要素分析中美制度[J].行政与法,2011年第12期.

[4]夏斌.2020:中国金融战略的主要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2期.

[5]杨瑞龙.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与中国投融资体制的演变[J].教学与研究,1998,10-11.

[6]袁海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法制问题[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1年第3期.

[7]周道炯.当代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周炼.浅述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历程及改革思路[J].广西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

第9篇: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投资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使企业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这是每个企业的领导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财务管理、技术创新、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等。本文主要从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阐述财务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性以及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分析。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范畴与识别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一是能更好的实现客户所看重的价值,二是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所特有,三是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企业的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等。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识别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否构建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前提。

首先,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实现顾客所看重的核心价值或核心利益。要识别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弄清:顾客愿意付钱换取的究竟是什么;顾客为什么愿意为某些产品或服务支付更多的钱;哪些价值因素对顾客最为重要,也因此对实际售价最有贡献。经过如此分析,可以初步识别能真正吸引顾客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与其他相关企业的竞争差异。企业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模仿、不能轻易获得或建立起来的能力,只有这样,它才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让企业拥有进军更广阔市场并取胜的潜在能力,能够给企业发展提供很大的延展空间。企业能够在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下,容易进入其他产品领域,实现多元化经营的规模经济。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是企业在创造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须拥有、占用、消耗和回收财产,这些经济业务的发生,就是财产在企业的运动。在商品经济社会,财产的货币表现就是资金。因此,财产在企业的运动过程就是资金运动过程。企业所有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表现为资金运动的结果。企业财务管理是以企业财务活动为对象,对企业资金实行的决策、计划和控制。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有利于完善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目标,有利于优化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

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及其分配管理以及成本费用管理。管理的基本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引起的财务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以财务决策为管理的核心。

1、资金筹集管理

企业的资金包括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企业应遵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要求,从不同渠道,用不同的方式,按照经济核算的原则筹集资金,从数量上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要考虑降低资金成本,减少财务风险,提高筹资效益,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资金筹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最基本的的管理内容,而筹资决策又是筹资管理的核心,因为筹资预测是为筹资决策服务的,而筹资计划则是筹资决策的具体化。

筹资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等问题,要求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选择最合适的筹资方式,并在风险和成本之间权衡得失。

筹资决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预测企业资金的需要量,估计筹资额度。

②规划企业的筹资渠道和资本结构,合理筹资和节约使用资金。

③规划企业的筹资方式,使筹集的资金符合实际的需要。

④确定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资金风险,使企业获得最佳收益,并防止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

⑤保持一定的举债余地和偿债能力,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条件。

2、投资管理

企业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和对其它企业的直接投资。投资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严格的投资管理程序,充分论证投资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在收益和风险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力求做好预测和决策,以减少风险,提高收益。

企业筹集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便形成对内投资;用于购买其它企业的股票、债券,或直接投资、形成对外投资。无论是对内投资或是对外投资,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投资对象、投资时期、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力求选择收益大,风险小的投资方案。

投资决策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①预测企业的投资规模,使之符合企业需求和偿债能力。

②确定企业的投资结构,分散资金投向、提高资产流动性。

③分析企业的投资环境,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和投资对象。

④研究企业的投资风险,把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⑤评价投资方案的收益和风险,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⑥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而服务。

3、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是企业对全部流动资产的投资,净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因此营运资金的管理既包括流动资产的管理,又包括流动负债的管理。

营运资金在企业中占的比重很大,其特点是周转快、容易变现。它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企业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既要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保证资金的供给,又要挖掘资金潜力,节约使用资金。

②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③合理配置资金,妥善安排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关系,既要防止流动资产的闲置,又要保证有足够的偿债能力。

4、利润及其分配管理

它包括企业销售收入管理、利润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其基本内容是要认真做好预测和销售决策,开阔市场,扩大销售,确保贷款回笼,认真做好利润预测和利润计划,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并合理分配利润,确保各方面的利益。

企业利润的分配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利益和股东的收益。企业应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扩大企业内部的积累,保留更多的盈余进行各种新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股东的近期收益,发放一定的鼓励,以调动股东的积极性。

利润分配决策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①分析企业盈利情况和资金变现能力,协调好企业近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②研究市场环境和股东意见,使利润分配贯彻利益兼顾的原则。

③确定股利分配政策和股利支付方式,使利润分配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

④筹集股利资金,按期进行利润分配。

财务管理中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三个内容是互为因果,相互联系的。有了较好的筹资决策,就会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和较低的投资成本,以及有较多的收益提供分配;有较好的投资决策,就会实现较多的利润,提供较多的资金;而有了较好的利润分配决策,就能调动投资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筹资途径和投资机会。所以,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把几个内容联系起来,加以统筹安排。

5、成本费用管理

成本费用反映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耗费。合理降低成本费用,对节约资金、扩大利润具有决定性意义。它的管理内容包括成本费用的目标管理,成本非同的计划管理和成本费用的控制。

成本费用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是一项同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相并列的综合性管理工作。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与现代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与原则

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企业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人们从企业财务活动实践中总结出的、体现财务规律的行为规范,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之间有着重要的并且密不可分的关系,确定企业财务管理原则必须从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入手,笔者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依法理财原则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经济的核心是建立并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在公平竞争的的条件下,社会的经济资源才可能得到最有效的、最充分的运用,社会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如果没有或缺乏必要的经济运行法规,势必引发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出现不正当竞争的局面,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2、系统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财务管理是企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又由筹资管理、投资及营运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子系统组成。为此,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从财务管理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出发,从其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和统一出发,运用各种理财方法,在动态中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这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计划原则

做事需“胸有成竹”,这就说明了计划的重要性。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行动之前都必须有可行的财务计划,即进行计划管理,对影响企业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的各种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预测财务前景,妥善编制各种财务计划,并及时控制和调节计划的执行,以提高预见性、防止盲目性、增强应变性,避免或化解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目标顺利实现。

4、协调平衡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由各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构成,只有个环节协调平衡,动作一致,才能实现其财务目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一致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为此,企业必须对财务活动中存在的不平衡、不一致的因素加以影响或调节,以求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在协调平衡中进行,这就是协调平衡原则。

企业的协调平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资金数量在动态上保持平衡

我们知道,企业全部资产的价值等于企业全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这是一个必然恒等的关系,这反映了资金的静态平衡问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保持资金的这种平衡,更重要的是努力保持资金收支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的动态平衡,即资金收支在每一时点上的协调平衡。

②收益与风险协调平衡

获取收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但是市场经济的多变性、不确定性及未来情况的难预测性导致了风险的存在,使企业在获取经营收益过程中承担着这种风险。稍有不慎,企业就可能在市场竞争的海洋中触礁沉船。这里讲的风险是指企业获得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讲,企业承担的风险大,则收益也大,企业承担的风险小,则收益也小。

收益与风险协调平衡原则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尽可能对产生风险的各种因素加以充分估计,预先找出分散风险、化解风险的措施。如在筹资时,可以从多渠道、多种方法获取资金;在投资时,认真分析影响投资决策的各种因素,科学的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既要考虑投资项目的报酬,也要考虑相应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郑晓云.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上海会汁,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