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

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

第1篇: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探讨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探讨,对解决方案的寻求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中对经济学的假设与模型的设计的应用都有许多重要的作用,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又普遍存在着诸多不足,鉴于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生在学习后的学习效果反馈,通过此调查希望找出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研究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言献策。

一、实证调查分析

为全面了解此项工作的实效性,笔者本着能得到客观的,学生坦诚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在该门课程授课完最终考核成绩公布后的前提下,笔者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014届和2015届新疆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以及2014级高校师资人才培养计划经济管理专业10名学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以及国际贸易等10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在实际的科研分析过程当中都需要扎实的经济学理论支撑。

针对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做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7份,有效问卷占到98%。问卷设计内容包括:受调查学生的年级,性别,专业这三项基本信息;最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形式,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以及对该门课程授课老师提出的意见建议。

受调查的男生与女生人数各占总人数的一半。在这门课程的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可以非常直观的,相对客观的反映这门课程的最终效果,其中12%的学生,认为掌握的很好,37%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较好,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掌握的一般,认为自己掌握的很差的同学为0,这反映出学生总体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算非常理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6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适中,3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较难,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生都有初级经济学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的难度算不上很大,其中5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最大的部分在于经济学理论和思想过于深奥,31%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薄弱是学习该门课程的瓶颈,还有12%的学生认为曲线太过抽象,由于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假设与数学推到相结合的课程,所以任何一部分知识的薄弱都会对课程的把握产生影响。经过统计处理,结果详见表3-1。

分析过程中,教材是重要参考依据,尤其研究生学习阶段,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范里安编著,对于课程教材选择是否满意的调查中,发现55%的学生较满意,38%不满意,另外有4%和3%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很满意和很差,表明学生对教材选择的满意度整体满意度处于中上等水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教材作为参考。在调查“值得继续努力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方面,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介绍学科新动态,新发展方面做的比较好,当然也有20%多的学生选择了较差。在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清晰准确程度的调查中,选择“内容比较清晰”的占到了46%,选择“内容单一”的占27%,剩下的15%。对这一环节很满意,显示了教师在该环节的水平总体是良好的,也有少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需要继续下功夫。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分析。1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11%的W生认为自己掌握了25%到50%的内容,6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50%到70%,还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总体达到了老师的预期水平。在学习方式的调查中62%的学生偶尔复习或者预习,19%在课堂之外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仅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4%从不复习和预习,只有15%的学生定期复习和预习,可见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

在对教师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环节的调查中,有43%选择延长学时,案例教学,这是值得所有任课老师欣慰的一点,不同于大多数课程学生要求缩短课时的呼声,该门课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那么低,可以认识自己的不足,他们希望增加课时,增加案例,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27%的学生建议选择浅显的教材,对于这部分学生,就需要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引导他们重新系统的回顾初级微观经济学,为后期深入学习做准备;23%的学生认为老师可以组织更多的课堂练习,这部门学生可能是有考博意向的学生,有7%的学生认为应该压缩教学内容。

从调查结果反映出, 83.15%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习目标普遍明确(由于主要以获学分为主要目标,同时为今后考博做准备),认为考核形式及上课形式应该呈现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度、案例教学丰富度、认知实习指导程度方面都认为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受多种因素制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理论与现实教学存在较大距离,学生缺乏兴趣,课程安排难度大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本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理论内容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授课过程多采用理论授课短渠道教学模式,出现学生理论知识含混不清,应用实践理解不深的现象。首先是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中级微观经济学设计的理论模型以及数学函数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学科严重脱离实际的感觉,觉得学这门课程无用,觉得乏然无趣,旷课率极大攀升,最终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恶性循环。其次是课程安排难度大,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学懂内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大部分研究生由于英语过级的压力,或打工兼职等一些活动,以及跟导师做课题的需要,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问来看相关书籍,因此学生们更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完所需的一切知识与模型理论,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在设置上有一定偏颇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在以往授课中涉及内容总想着面面俱到,覆盖到教材的全章节。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中就显示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不突出,且未给学生给学习自主性的空间。自行查阅资料,读文献,并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农业经济中的现实经济问题。例如目前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中的一系列经济学思考,经济学模型的假设与推理。实行满堂课的灌输、未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对显的不足。

(三)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

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第一,偶尔出现颠倒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主次关系。《中级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只能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内容较多学时较少的情况下,教师注意案例教学不能占时过长,不能影响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不能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特有研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这样会削弱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第二,案例与课堂教学的需要紧扣程度不高。案例的编写有时不能紧扣课堂教学的需要,不能仅仅为引发学生的兴趣,引案例。撰写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与阅历来控制案例的难度。案例应该有鲜明的主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1]。

(四)专题讲座、专家讲座学时相对不足

目前,该门课程的理论学时设置在50-60学时之间,每学时50分钟,实践教学学时0~2周,专家讲座学时相对不足。教师最大的困惑是: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无法完整开展实践教学。在目前课程专题讲座学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学专题讲座、讨论远远不够,只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学能力等。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上的先进性、前瞻性、积极性显的尤其不足,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分析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人才。

(五)教学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考核方式目前显的有些单一,缺乏灵活性。中级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而试卷内容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以及计算组成。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于考试内容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极大地削弱了考试分数作为一个科目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能力不相符,最终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声誉。

三、实行科学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

教师应积极开展科研、生产工作,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承担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从事实际科研项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撰写专业论文或著作。授课教师应把自身尽快转化成专业人士,并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广泛获取信息,提高专业技能,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改变单一教师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多元化授课

中级微观经济学,涉及60个学时,仅由一名教师来授课,方式、方法上难免显的一陈不变,上课的风格也是比较单一。可以尝试由三名主攻经济学课程的多位教师共同分段完成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这样可以调整学生上课的新鲜感,以及与教师的互动状态。提高学生的学生效果,也降低授课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的时间冲突,让教师能够很用心的完成他所负责的章节知识的讲授。同时可以避免因个别教师外出进修或者出差过程,造成课程量积压,而使后期集中上课带来的学生强度大,学习效果不佳的状态。

(三)多种教学方式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设置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的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开辟学生自由讨论板块,学生可以在此论坛发表自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认为授课老师有待改进的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实时更新的教学反馈信息库,为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事实依据。此外,借助“翻转课堂――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课程+专家讲座+经济学课题专题讲座”组合的教学模式,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撰写专业论文,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借助“慕课-中国大学MOOC”的形式做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全方位立体式的进行教学方式与模式的大胆尝试与改革。

(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应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指标应涵盖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测验、讨论、课程论文、出勤这几个方面,期末考核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改以写专业论文为主,注重专家讲座的思考反馈、学生借助互联网自主W习效果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也改变以往的由一名教师掌握一门课程的成绩,而变为多名教师共同以答辩的形式,给出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最终考核成绩体现出更加的客观性,降低一位教师评判的主观性可能。

(五)采用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跟踪毕业生去向和成长轨迹

对本专业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问卷跟踪调查,在问卷中设计学习需求、学习偏好的教学方式、受欢迎的讲授内容等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结果,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追踪了解毕业研究生在企业和单位工作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探讨所设课程对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研究生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并通过比较不同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探讨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对其后续发展的作用,及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今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苏海洋,独立学院“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一一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教改课改,2015(12):76-77

第2篇: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 课程设置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因此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经济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的经济学教育与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保持教师填鸭式授课、学生记忆背诵的传统模式。每年大量的经济学学生毕业,但合格的经济学人才却非常稀少。如何尽快改变经济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教育模式,提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长期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在系统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并且主要以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MIT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等知名院校经济系为例,从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研究美国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论分析

拔尖创新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格,在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物质载体。课程体系是承担特定人才培养职能功能、具有特殊结构和组成部分、具有延伸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知识组织结构,课程体系构成了一个学科的基本范式,这种范式使得各门课程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具体落实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确立专业规格与专业品质,区分不同人才学科的人才特征,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海必须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要求,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既要有知识体系的稳定性,也要有知识内容的革命性和前瞻性,同时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与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1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实现课程体系的组织和优化。要按照经济学科的特点,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联系性与严密性,使得课程的规划、研究和设计过程逐渐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自觉的学习意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1.2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实现科学性与发展性相协调。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反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从整体优化角度开展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内容改革”。经济学是一个涉及面广、分支多、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而且变化频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理论和体系层出不穷,需要我们结合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将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个模块、各门课程科学合理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方法相配合、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随着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强势传播,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在不断变化,手机阅读、互联网阅读成为阅读的主流,这样在当代学生中,知识碎片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更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3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做到普适与特色相结合。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科学,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尊重经济学体系的一般内容与范式,做到课程体系的普遍适用。然而,每一个高校的研究与教学偏好又都有所不同,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甚至基本观点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完全一模一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差异化生存、特色化发展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就课程体系设置而言,也要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学校要因校而异,根据自己的教学定位和理念,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着眼经济建设的前沿变化,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开发出相应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1.4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平衡。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全面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只有深入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才能具备触类旁通的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众所周知著名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既是经济学界的大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也是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曾荣获美国最高的计算机科学奖项。因此,在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重视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大量开设理工、人文、社科、艺术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开设交叉学科的综合课程以及跨学科的讲座等等,打破专业限制,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美国四所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一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美国多所著名高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模式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教学模式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多数高校实施的是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结构设计,但各校的课程分类与组合不尽相同。如麻省理工学院为理工类学生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以保证文理学科相互渗透。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研究型大学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研讨课,还有跨学科的专题学术讨论课程、导师辅导课以及问题情境式教学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美国还十分重视开设创业课程,硅谷60%-70%的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三是教学方法灵活,研究性教学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教学方面,为了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美国大学在设置本科经济学课程时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以及经济分析与应用等方面课程细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在经济学专业一年级,开设初级经济学原理,二年级学习中级经济学在初级课程中对新生只讲授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不涉及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和相关的数学知识后,才允许修读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应用分析、中级宏观应用分析等方面的课程,有的学校在选修课程上还开设高级微观理论。以下是MIT、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学校经济系课程设置。

2.1 MIT本科课程设置[1]:

2.1.1一般经济学理论,这一类课程包括微观经济理论与公共政策、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级应用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阅读与讨论、经济学专题、博弈论的经济应用、经济学与心理学、战略与信息等课程。

2.1.2产业组织,包括产业组织与竞争策略、卫生经济学、经济学与激励:理论与应用等课程。

2.1.3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包括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中的研究与交流:主题、方法与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

2.1.4国民收入与金融,包括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环境政策与经济学、能源决策、市场与政策、能源经济学与政策、金融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信息技术与美国劳动市场等课程。

2.1.5国际、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包括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

2.1.6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包括变化的经济中的美国劳动力、劳动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等课程。

2.1.7经济史,包括中世纪经济史的比较研究、金融危机的经济史、资本主义以及对它的批评、世界贫困问题等课程。

2.1.8经济发展,包括发展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等课程。

2.2 MIT研究生经济学课程设置[2]

2.2.1一般经济学与理论,包括经济学家的数学、微观经济理论Ⅰ、微观经济理论Ⅱ、微观经济理论Ⅲ、微观经济理论Ⅳ、博弈论、契约理论、博弈论专题、独立研究论文、讨论:经济学专题、经济学阅读讨论等。

2.2.2产业组织,包括产业组织Ⅰ、产业组织Ⅱ、卫生经济学讨论、集体选择理论:经验检验、集体选择理论:制度与实证政治理论等。

2.2.3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包括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经济分析、高级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经济研究讨论。

2.2.4金融经济学,包括金融经济学简介、高级金融经济学Ⅰ、高级金融经济学Ⅱ、高级金融经济学Ⅲ。

2.2.5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Ⅰ、动态最优方法应用、宏观经济理论Ⅱ、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理论Ⅲ、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理论Ⅳ、经济危机、宏观经济学专题、高级宏观经济学Ⅰ、高级宏观经济学Ⅱ、高级宏观经济学Ⅳ。

2.2.6公共经济学,包括环境政策与经济学、公共经济学Ⅰ、公共经济学Ⅱ、高级公共经济学专题、环境经济学与市场失灵的政府反应。

2.2.7国际、区域、城市经济学,包括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国际经济学Ⅰ、国际经济学Ⅱ。

2.2.8劳动经济学和劳资关系,包括劳动经济学Ⅰ、劳动经济学Ⅱ、高级劳动经济学专题、劳动市场关系与职业流动性。

2.2.9经济史,包括经济史等课程。

2.2.10发展经济学,包括发展经济学:微观学问题与政策模型、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政治经济学:制度与发展、经济制度与增长政策分析、政治经济学1:国家与经济的理论等课程。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主要课程:核心课程:价格理论(分为Ⅰ、Ⅱ、Ⅲ)(应是微观经济学)、收入理论(分为Ⅰ、Ⅱ、Ⅲ)(应是宏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学中数理方法导论、经验分析Ⅰ、Ⅱ、Ⅲ);专业课程:数理经济学(包括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专题)、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包括高级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专题、市场专题(贝叶斯方法在营销与微观经济计量学中的应用)、经济史(包括人口与经济、商业伦理、市场营销的经济学与人口统计)、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本(包括应用价格理论、人力资本、知识与技能经济学)、数量经济分析(生命周期动态学与不平等、社会相互作用与不平等)、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专题、国际贸易与增长、国际贸易中的数量分析)、公共部门经济学(政治学的经济模型、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部门中的发展经济学)、计量劳动经济学(微观数据分析Ⅰ、Ⅱ、Ⅲ)、宏观经济动态学与金融市场(宏观经济的随机模型、公共财政与宏观经济动态学、金融市场的动态模型)、金融经济学(金融决策理论Ⅰ、Ⅱ、Ⅲ)、资产定价(资产定价、实证金融专题、资产定价专题)、产业组织(高级产业组织理论Ⅰ、Ⅱ、反托拉斯与产业组织)。另外有很多讨论课程,还有方法论的训练课程。[3]

哈佛大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一般经济学、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为一类,包括微观经济理论Ⅰ、Ⅱ、文化经济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博弈论Ⅰ、Ⅱ等;计量经济学与数量方法,包括应用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专题等;经济史、发展经济学,包括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Ⅰ、Ⅱ、发展政策设计、经济增长理论;货币和财政理论与政策、公共部门经济学,包括公共经济学与财政政策Ⅰ、Ⅱ、卫生经济学等;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金融、高级国际贸易专题等;产业组织与规制、环境经济学,包括产业组织Ⅰ、Ⅱ、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包括公司金融、企业家精神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行为金融;劳动、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城市经济学为一类,包括社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另外有大量的阅读、研究、讨论课程安排。[4]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1)第一年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分析Ⅰ和Ⅱ、经济学家须掌握的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Ⅰ和Ⅱ;2)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与发展Ⅰ和Ⅱ、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公共财政Ⅰ和Ⅱ;3)计量经济学,包括微观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经验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专题Ⅰ和Ⅱ、计量经济学讨论会;4)经济思想史,包括经济思想史;5)产业组织与规制,包括产业组织专题、产业组织专题Ⅰ、Ⅱ和Ⅲ、产业组织讨论会;6)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金融、贸易与金融政策中的战略问题、贸易协定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货币与金融、贸易与发展专题、国际货币经济学专题、商业政策专题、全球经济政策、经济地理专题、国际贸易讨论;7)劳动经济学,包括劳动经济学Ⅰ和Ⅱ、劳动经济学专题;8)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理论,包括宏观动态学专题、高级宏观经济分析Ⅰ和Ⅱ、宏观经济学与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分析专题Ⅰ和Ⅱ、应用宏观经济学与金融、经济模型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货币理论与政策、高级经济学经验研究专题、货币经济学讨论会、经济波动讨论会;9)微观经济理论与数理经济学,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分析Ⅰ和Ⅱ、群体决策的建模与分析、经济学家的高级数理经济学方法、数理经济学专题、金融与货币的一般均衡基础、博弈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控制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机制设计、契约与组织、政治的经济分析专题、市场设计、产业竞争的经济学与政治学、微观经济学讨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讨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研究方法讨论;10)公共财政,包括公共财政Ⅰ、Ⅱ、Ⅲ、公共经济学基础;11)其他课程,包括美国经济史、欧洲经济史、日本的经济组织与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专题研讨、苏维埃与后苏维埃经济、中东欧、后苏维埃国家以及东亚改革国家的转轨问题、城市经济学、集体行动的政治经济分析、政治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分析、日本经济问题、卫生经济学专题;12)讨论,包括经济理论、货币与宏观经济学、劳动与人力资源、国际经济学、发展与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组织与战略、应用微观经济学与劳动。[5]

3.美国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从前述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高校经济系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课程体系完整,数目庞大

每一所大学开设的经济系课程几乎都涵盖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到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如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无所不包,课程数量庞大。哈佛大学2009年秋季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20门,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50门之多。由于课程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以及今后的职业选择,灵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有助于实现经济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权衡,也有利于教师专注于某一个研究领域,提高研究与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课程层次丰富,结构合理

美国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布局合理,课程之间内在的结构关系、逻辑联系得以完善。

首先,课程层次性强,课与课之间的纵向衔接紧密。在课程设置上,遵循知识传授的渐近规律,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构建完整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各大学都把一些主要的经济学课程分解成几个由低至高的级别,如微观经济学Ⅰ、Ⅱ、Ⅲ,宏观经济学Ⅰ、Ⅱ、Ⅲ,计量经济学Ⅰ、Ⅱ、Ⅲ等等,让学生拾级而上,步步升高,帮助学生既打好专业基础,又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其次,注重经济学方法的训练。美国高校在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特别强调现代经济分析研究方法的教学,开出了大量统计方法、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微观宏观经验研究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等课程,并且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主流理论和方法。通过经济理论与经济方法课的结合,以突出定性经济学与定量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既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的定性表述,又能把这些理论化解为具体的假设,并运用统计资料和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定量检验。

第三,注重跨学科培养。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经济系设有经济数学(Econ-Mathematics)、经济统计学(Econ-Statistics)、经济运筹学(Econ-Operation Research)、经济哲学(Econ-Philosophy)、 经济政治科学(Econ-Political Science)五个跨学科方向,学生的培养由两个系共同完成,各个方向均有自己的学分要求,其中前两个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分别占总学分的22%和44%。这样的跨学科培养是紧跟经济学发展前沿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共同分析某个领域的能力。本科生毕业后,学校会鼓励他们去别的大学继续深造(不同于我国的基地班),基本上没有近亲繁殖现象。通过跨学科的培养,不断拓宽经济学教育领域的学科目标。这些跨学科的经济学扩展课程,如社会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宗教与资本主义等课程,为经济学的理论论证和方法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空间,而且还在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中,发现本学科的缺陷和不足,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3课程的应用性强

美国大学本科经济课程设置特别注重提高课程的应用性,以适应大部分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具体经济职业的实际要求。课程的应用性既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里,又显示在众多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之中,从每一门课来看,其内容设计一般是从具体的经济现象着眼,在提出、分析和解决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相关的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因此,整个课程的学习不是和经济现实脱节或割裂开来,而是形成积极互动的良性关系,即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中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知识的拓展,又提高对经济现实的思考层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水平。

3.4全球化的学术视野

美国高校的经济学研究在全世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因而其学术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国的经济问题,对全球经济问题都有研究。因而其开设的课程几乎涵盖全球各国的主要经济现象,开出了大量涉及各国经济问题的课程,如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分析、日本的经济组织与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问题研究、国家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等课程,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避免了过度本土化所带来的问题。这些课程安排,也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探讨和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多元化的因素。

3.5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

美国高校课程设置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个高校都开设了大量的workshop和seminar课程,由任课教师主持,每个班级不超过20人,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论文,对本领域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讨论课还须提交自己的研究论文,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塑造具有怀疑精神和创新思想的学术品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极大的欠缺。

4.完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 实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完善我国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实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科学设置教学层次

把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明显的层次,初级经济学原理在一年级开设,不用数学表述,只是讲解基本原理,而且可以由教授轮流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涉及一定的数学语言,在二年级开设,我国一些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已采用这种课程设置,可以在经济学其他专业推广。与之相关的计量经济学、应用微观、应用宏观等课程在三年级开设,加强课程的应用性。

4.2加强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

我国的经济学教育,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与灌输,但对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却有所忽视。就目前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仅在二三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而前面我们看到,美国高校在方法论方面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包括微观计量、宏观计量等专门化的课程,这样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较多,也容易培养他们对这些比较枯燥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建议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论课程也应分为不同的层级,在二、三年级开设,在培养基本理论功底的同时,注意学生的选修课建设,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4.3逐步提高讨论式教学的比重

Workshop或Seminar式的教学,对我国高校来说是一种新课程,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应当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注重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要将最新科研成果引进Seminar教学,寻找突破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Seminar课程应由对本领域学术发展趋势较为熟悉的教授、副教授主持,在每一门专业课之后都应开设类似的课程,由教师指定研究领域和文献,学生对该领域的问题研究、讨论,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Seminar课程应从原属课程分离,单独设立,课时比例也应提高。

4.4拓宽专业口径

从以上美国著名高校的办学理念看,这些院校均秉承宽口径、少分类的原则,使得经济系课程设置反映经济学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尊重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加强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避免了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问题。我国各高校专业口径狭窄,财经类院校表现尤为明显。在某个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撰写的有关股票市场有效性问题的论文,竟然被学术委员会评为不符合专业方向,因为该校有金融学院,委员会成员认为股票市场问题只能由金融学院来研究。如此狭隘的专业划分只会局限学生学术视野,限制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应吸收这些先进的经济学教学经验,减少专业分类,实现院系教学之间的互通,使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4.5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学的课程提示设置中,要大力推进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大力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增加探索性课程,加大教育资源对学生开放程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每一名课程都要以问题探索为导向,在科研时间获得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学生入校就开始科研训练,大学生科研项目要提供明确的科研计划,安排导师专门指导,提示经常性地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成果交流活动等,不断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释:

①资料来源:

②资料来源:。

[5]MIT经济系研究生课程设置:http://econ-mit.edu/graduate/courses/

[6]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项目课程设置:http://economics.uchicargo.edu/。

[7]哈佛大学经济系课程设置:http://economics.harvard.edu/。

第3篇: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

高校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试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往来越来越为密切,在人才的选择上,对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在高等院校,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随着各国经济关系交往的频繁,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跟着日益提高。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对象是国济经济关系。它运用一般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国际货物、服务、资产等交易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其内容丰富,牵涉到的数量关系及数学模型占有相当比重。可见,国际经济学是门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依然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更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经济类专业人才。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国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义,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经济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促进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其主要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等数学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对逻辑推导、图示、公式、数学证明更不易于接受,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与经济涵义相联系,故然对理解其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更是难上加难。而高校中的大部分国际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依赖教材,过于注重基本理论、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使学生有学不会的感觉,以致于出现厌学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对于用理论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更是无从入手。另外,许多高校对教师考核的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教学的科研成果。对于实践教学方面根本不属于考核范围。正是由于院系方面对实践教学方式的忽视,使授课教师也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和压力,最终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都隶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随着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于经济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经济专业,不仅要求在国际经济方面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人员,会经常与国外客户沟通联络,会经常使用英语专业术语。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依然是“黑板加粉笔”,满堂灌的中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三)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包括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是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的。美国大学就特别重视核心课程设置,比如康奈尔大学每年都要对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与要求等)都要进行修改。目前,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的新生入学以后,首先,要求必修三门课程,即“初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等数学”。其后再修八门课程,这八门课程中,包括三门必修课程,即“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另外五门可由学生按学校规定的范围选择课程。可见,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案例教学不仅是实践教学内容,也可以说属于课程设置的内容,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不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就做不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缺乏兴趣。

(四)实践型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从事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大部分老师中,虽说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导致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授课中,只讲本书中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忽略了这门涉外课程要求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和实践型的分析问题能力。再得,参加学术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有许多大学教师很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使自己不能与其它高校教师或同行教学进行交流与学习,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易于教学创新。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

(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以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因此,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此,应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重视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师生互动,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社会用人趋势。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充分使用辅助教学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穿插一些现实经济中的案例和图片,不但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涉外经济课程,有着深厚的国际化背景。所以,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求掌握从事国际交流活动的专门技能,而英语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因此,要求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要高。大多学校都是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来体现对英语的重视,但忽视了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英语专业术语。这就要求在教学期间,一方面通过开设像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相关专业英语课程,来强化学生的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汉语教材为主英语为辅”的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多使用英语,渐渐实现用英语回答问题及考虑问题,特别是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市场需求。

(三)科学安排课程设置。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用比较通俗、直观的方法,讲述基本概念,介绍基本理论。因此,学习国际经济学要有扎实的西方经济学功底。另外,修好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学生要求具备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但是,自高校扩招以来,经济类专业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的薄弱,以至于学生对教学中讲到的经济学案例有兴趣,而对逻辑热推导、公式、数学证明难以接受。再者,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中国加入WTO对国际经贸人才的新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所以,只有科学的安排高校学习课程,才能强化基础性理论课、外语类课、计算机运用和专业技能课,使学生有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国际经济学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在数学、英语等方面涵养,以适应国际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4篇: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

岳宗伟(1982-),女,山东聊城人,会计,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会计实务、经济实务。

摘要:在对旅游经济系统进行分析时,需要从系统论出发,综合运用地理学、系统动力学、生物集群论及空间结构论等学科理论,结合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知识,通过对旅游经济系统的动力结构、集群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层面构建出更具解释力的旅游经济系统结构模型,向人们提供一个深入认识旅游经济活动及其内在运行规律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旅游经济系统;哑铃结构;层次模型;旅游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1602

迄今为止,国内外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旅游经济系统模型,或者论证了旅游经济系统局部模型,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但是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旅游经济系统模型都存在某些缺陷或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模型研究范围过大、过粗,比如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型;二是模型研究范围过小、过窄,主要限制在旅游经济运行的局部问题上,比如旅游需求预测及决策、旅游供给函数、旅游乘数效应等,没有将旅游系统与其所依赖的内外部环境结合起来;三是模型的结构层次体系不合理,没有建立一个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三层次体系相统一的旅游经济系统模型,比如厉新建(2003)在Leiper的旅游系统模型上构建出了旅游经济哑铃结构模型,他认为旅游经济是一种“哑铃经济”,但他只考虑了旅游经济系统宏观层的表现形式,没有提出旅游经济系统微观层和中观层的表现形式。

1国内外学者在微观层面对旅游经济模型方面的研究综述

在旅游者需求预测研究方面,旅游需求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研究对旅游规划和经营决策很有帮助,可以用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高峰指数、旅游需求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主要有趋势外推模型(如图形法、简单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结构模型(如多元回归数学模型)、仿真模型(如旅游系统动力模型)、定性模型(如德尔菲法)等。

在旅游者消费行为决策研究方面,普雷德(1967)提出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认为在经济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人们如果将更多的钱投入到旅游中,可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就会增多,会增加旅游信息的感知;霍斯特·托特(1976)利用旅游消费可能线和旅游无差异曲线确定人们的旅行距离长度;Middleton(1994)提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刺激——反应”消费行为模型。

在旅游决策过程研究方面,Mathieson A & Wall G(1982)提出旅游决策过程模型,较为详尽的分析了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的过程。在旅游购买决策过程方面,最早的模型可能是Wahab(1975)等人提出的旅游消费行为模型,而Schmoll(1977)提出了自己的消费行为模型,并强调旅游者自身感知对最终决定的影响。Moutinho(1987)提出的度假旅游者行为模型,将决策分为三个不同的相互影响的阶段,明确指出购买决策是动机、认知和学习的结果。

针对旅游者对多个旅游目的地选择问题,Um & Crompton(1990)提出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Woodside & Lysonski(1989)提出休闲目的地认知和选择一般模型。吴必虎(1997)通过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客源市场在距离上的分配研究表明,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内。谢彦君(2004)则指出个体旅游者决策模型和群体旅游决策过程模型的不同特点。

在旅游者消费效用最大化方面,Bull(1995)构建了旅游者在各个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一定的技术选择和组合后以求得效用最大目标函数模型;邹树梅(2001)则构建了旅游者作为更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将时间与收入在旅游产品和其他产品之间进行资源配置,以求得效用最大化函数模型。

2国内外学者在中观层面对旅游经济模型方面的研究综述

这个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旅游产业群簇上,分析旅行社行业、饭店行业等产业集群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行为等内容。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框架,孙天琦(2001)提出改良的旅游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为了科学分析和评价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师萍(1999)提出了反映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程度指标模型、旅游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指标模型和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评价模型。

对于旅游产业集中度的研究可以借助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比如绝对集中度指标、相对集中度指标(通常用洛伦兹曲线)、H.I指数(综合集中度指标)、R.I指数(罗森布拉斯指数)、E.I指数(恩特罗比指数)、C.I指数(重点集中指数)。

对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的分析,可采用旅游产业构成比重指数和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对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分析,可采用旅游产业产值—资金效益系数、旅游产业增加值率超越系数、旅游产业效益偏离—份额系数等模型。

3国内外学者在宏观层面对旅游经济模型方面的研究综述

在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型研究方面,Crampon(1966)首次应用引力模型对旅游地引力进行研究,Wolfe(1972)对此模型在距离变量上进行了修改,而Edwards & Dennis(1976)则提出了另一个更为详尽的距离变量修改形式;Cesario & Knetsch(1976)提出旅游引力综合模型,将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综合,即将旅行产生模型和旅游分布模型的特征合二为一;吉阿林、斯沃特等(1974)在对土耳其旅游地研究中提出旅游地吸引力指数评价模型。

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研究方面,保继刚(1999)提出同一个客源地的两个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认为两地竞争力与自身吸引力成正比例关系,与客源地到旅游地的距离成反比。

在旅游目的地发展方面,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Doxey(1975)的四阶段模型和Butler(1980)的六阶段模型;而厉新建(2002)则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创新动态模型,包括旅游景区(点)创新、配套设施及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等。

在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容量(旅游承载力)研究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公式、资源容量公式(面积法和线路法)定量测量;而保继刚(1999)认为旅游经济发展容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内部的旅游设施接待力和外部的基础设施及支持性产业的容纳量,并借助旅游地食宿、娱乐设施的供给能力来衡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在旅游流运动模型研究方面,马里奥特的两地间旅游流模型指出了联结永久居留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三种不同路径——进入路径、返回路径和休闲路径;康贝尔(1967)在休闲与度假模型中则刻画了一个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的不同的旅游流运动形式;沙罗特的国家模型是在国家和国际尺度上探讨旅游流,对旅游需求和供给、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做了区分;兰德格林的空间层次模型(1982)注重考察不同类型的旅游区点的作用,分层次刻画了中心城市型、周边小城市型、周边乡村型和自然环境旅游目的地之间所形成的旅游流运动规律。

4旅游经济系统的哑铃结构“微观、中观及宏观”层次模型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科学技术,在旅游者和旅游企业、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产业、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因旅游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旅游经济子系统是由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和旅游经济宏观运行与管理活动等因子构成的。旅游者消费活动是指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到达旅游目的地,并进行一系列旅游消费活动来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旅游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是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为其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旅游经济宏观运行与管理活动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及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等活动,为旅游经济系统的运行提供旅游信息服务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企业行为的宏观经济管理活动。

从系统论出发,综合运用地理学、系统动力学、生物集群论及空间结构论等学科理论,结合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知识,在Leiper旅游系统空间模型、Lundgren旅游流空间分层模型、吴必虎的“旅游系统构成要素模型”和张辉、厉新建的“旅游哑铃经济模型”基础上,通过旅游经济系统的动力结构、集群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构建出微观、中观、宏观等三个层面相统一的旅游经济系统的哑铃结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在微观层面,从个体角度,用微观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构建其微观动力结构层,包括旅游需求推动力及旅游消费动力源泉(能量源)、旅游供给拉动力及旅游生产动力引擎(发动机)、旅游产品及服务等三个方面。

在中观层面,从群体角度,用产业经济学和生物集群论 构建其中观集群结构层,包括旅游者集群、旅游企业集群和旅游媒介体等三个方面。

在宏观层面,从地域角度,用宏观经济学、地理学、空间结构论 和万有引力论等理论构建其宏观空间结构层,包括客源地旅游消费力、目的地旅游生产力、客源地与目的地间的旅游引力及旅游流等三个方面。

旅游经济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其运行的基础条件,其外部环境主要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旅游经济系统的性质、结构、层次、功能和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原理和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0121,249268,159173.

[2]李天元.旅游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厉新建.旅游经济学批判与框架构建[J].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9.

[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第2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87.

[5]克里斯·库伯等编著.旅游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2.

[6]长安.关于旅游系统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4):173.

第5篇: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教材 金融法规 金融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89-01

一 经济学教材概述

经济学专业教材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国外的经典教材,如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理以及最为经典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些教材都是国外主流的经济学教材,沿用至今数十年,即使再版也仅仅是更新了数据和案例,核心内容没有做过大的修改。另一类就是国内的教材,所有的专业教材按照教授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教材。但是,国内的教材不论教授对象如何,编写的主轴都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主,然后按照具体的专业需要把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拆分和细化,如专门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和金融法规教材。

二 国内经济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教材的主题和内容脱节。以金融法规的教材为例,金融法规是一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需要、从金融业务中需要的法律知识角度出发,以学生未来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和编排的课程。如果只看主题,学生们会认为这是一门关于金融法规的课程,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发现这门课根本没有任何关于金融法规的内容,有的只是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这门课的教材只是一本大杂烩,我国根本没有制定专门的金融法。这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重点,因为每个章节都是一部庞大的法律,老师可以做的就是简单介绍一下每条法律大致涉及的内容,导致和金融法规的主旨背道而驰。

第二个问题是教材的难度不一。以金融风险管理的教材为例,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非常切合现实需求的课程,因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让每个普通人都感受到了金融风险的杀伤力。这么一门实用的课程,教材却有着各章节难度不一的问题。教材前面的章节集中介绍金融风险的概述和基本理论,然而在风险识别、度量与预测的章节,难度一下子提升了很多,因为涉及到不少微积分理论及方差的计算公式。而后面关于金融风险战略和巴塞尔协议的内容又完全不涉及计算,难度一下子下降了许多。这样的编排使得教师不容易安排好合适的课程计划,前面花了太多时间讲数学和计算,后面又完全脱离计算,学生好不容易理解了计算,却又很快在后期的学习中忘掉。

第三个问题是个别课程的教材更新速度太慢,老师不得不采纳太老旧的教材。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例,这门课概述了信用、信用风险及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历史演进。介绍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和国家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对于金融业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这门课非常实用。但是当老师挑选新教材时,会发现这门课可选的教材寥寥无几,而国外相关的教材难度又偏大,唯一比较合适的教材也已是2008年的版本了。可能是由于这门课在国内比较冷门,因此国内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老师来说,总是选旧书的好处就是能减少备课的压力;然而对于学生,他们只能被动接受过时的信息和内容。

三 国外经济学教材的概况

国内已有翻译的很多非常优秀的国外经济学教材,比如初级入门常用的曼昆经济学原理,此书为大学低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文中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为贴近,复杂的数学用得很少,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十大原理”,适合零基础的学生阅读。

中级水平则有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该书是标准的中级微观教材,在美国多个大学供MBA采用。此书内容适中,主题广泛,均是各部分理论之要点,不旁及其他分歧内容,其中定价部分较为详细。图形清晰、语言流畅、所采用数学工具甚浅,有函数但不涉及微分,只用差值。

高级教材的经典是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它是目前通用的研究生宏观经济学教材之一,被国内许多院校指定为考博参考书。此书是做经济理论研究的较好参考书,特色是大幅增加了对内生增长理论、真实经济波动理论、后凯恩斯学派的市场微观调节理论的介绍。全书深入浅出、清楚明了,尤其是技术方法运用恰当,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宏观经济学。

由此可见,国外经济学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编者非常了解自己所要撰写的内容是适用于哪个程度的学生,且难度由浅入深,逐级推进。

四 对我国经济学教材的建议

第一,在教材最初的立项时就应当严格地确定教材的适用范围,哪些内容适合大专院校,哪些内容适合本科院校,哪些适合研究生和博士。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授课对象,书本的内容就很容易发生偏差,导致老师不好教,学生也不好学。

第6篇: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人学考试的专业课必考科目,此外,在整个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西方经济学始终是必修的一门课程,因而学生一般都很重视,加之其所特有的课程结构和具有相当难度的知识层次,故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不同层次的理论。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下,为引导高层次学生进人学科研究的前沿,专业教师就更需要在自身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方面做更多创新和积累。通过多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笔者感到无论是教与学,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从而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评述,结合实际教学积累的经验,探讨该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与结构

西方经济学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锻炼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同时,西方经济学还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多门专业课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等的基础。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打好坚实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掌握该课程独有的逻辑分析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本科阶段的其它相关课程。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专业课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给学生与实际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方面,本科教育阶段该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把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从而运用供求、边际效用、生产和成本与生产最优组合、厂商、博弈、分配及福利经济学等理论来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运用国民收人、消费与投资、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失业、总供求等理论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西方经济学是我国将欧美国家传统和经典经济理论引进后的称谓,在国外它一概被称为经济学(B(几工niCS)。经济学依据其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和侧重点不同又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欧美高校中,本科的经济学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区别在于初级经济学基本不使用数学推导,而中级经济学使用数学推导;此外,不同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设置很不一样,有只讲授初级经济学的,也有同时设置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的。只讲授初级经济学的高校,其开课时间又分一学期和两学期两种。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本科开始开设经济学课程时,基本上是以第一种方式为主,讲授的层次相当于初级经济学,内容是将宏、微观两部分组合在一本书中,只介绍少量和简单的内容,典型的教材是北京大学梁小民所编写的西方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加速,与世界联系也日益紧密,理解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因此,国内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迅速升温,客观上促进了该门课程与国际的接轨。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课时和内容都有较大增加、数学推导份量加重(目前大部分还是作为选学内容),内容层次介于初级经济学与中级经济学之间。而少数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则仿效国外名牌大学的做法,在本科开设初级经济学(一学期)和中级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一学期)。目前,这一模式正在被推广,这种将经济学以不同难度和内容开设两遍的做法,可以在时间和内容的掌握上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加深、强化对经济学的理解。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虽然开设的时间不长,但发展相当快。究其原因,西方经济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实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因此,必须要让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引进欧美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之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这就要求经管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理解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的巨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解决实际问题。但由于教材、开设时间、教授方法、教师水平等诸多原因,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一度只停留在“浅显易懂”的范围内,大部分学生掌握的程度浅,尤其是未能建立起西方经济学内容的整体框架,而这点对学习至关重要。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正处于摸索时期,还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此时,教师的教学主要以基本概念的灌输为主,对大量的模型没有给学生进行深人的分析,甚至未将大部分模型做讲解。使学生误认为经济学也只是一门“纸上谈兵”的课程,理论性和实用性都不强;此外,很多学校将西方经济学压缩在一个学期内、或是在本科高年级开设这一课程,这样使学生根本无法系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并且严重影响到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在教学能力方面,多数西方经济学教师是在其所学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始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而且很多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也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大量先进的西方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加之国内这方面的培训也很少。因此,未经过经济学系统学习和训练的教师本身在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多年来一直是教师大量的板书、讲解与学生的听讲、笔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使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很费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效果也不理想。板书不但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对众多经济学模型的动态演化过程,很难在黑板上准确进行演示,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学生机械的记笔记,费时费力、主次难分,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此外,这种教学模式受条件限制,教学双方除了一间一答之外,基本上再没有什么互动学习方式,从而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方面,与国内多数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相适应,国内出版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初级经济学与中级经济学教学的混合物,因而不适用于大学本科初级经济学教学。这些原因使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目前处于一种流于形式的状态。

四、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鉴于上述原因,我国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已明显落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造势在必行。因此,寻求一种新的、能满足学生要求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而从20世纪如年代初以来,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加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条件下,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寻求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可能。初步实践证明,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内多数重点高校和财经类院校,都将目光投向这一新领域,纷纷开始尝试将其运用于日常教学。与此同时,有关这方面的软、硬件建设也在同步进行。西方经济学的信息化改造,需要从软硬件和主客体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具体而言,改造的过程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运用多媒体讲授西方经济学时,由于专业性比较强,所以肯定还需要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主要应考虑到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课程讲授内容的比重该如何进行调整,其次是如何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从第一个方面来讲,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板书量肯定会大幅度减少,课堂空余时间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对讲课内容做较大调整。调整之一就是对大量的基本概念用口述代替板书以节约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模型进行多媒体演示与讲解,力求通过更多形象的例子来将济现象讲授请楚;调整之二是通过对大量经济学模型的多媒体演示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对模型的理解更加深人,而这一点正是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关键;调整之三是鼓励和提倡学生采用互动的方式在课堂上及时提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就模型分析中的任意一步提出更精确的问题,而教师则可以根据课件相应地作出实时的解答。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较之以往的板书而言,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极大提高。从第二个方面来讲,既然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则在教学时应对教学内容与对象加以区分,以充分提高教学效率。如上所述,对理解层次较低的知识点,如一些简单的概念,可以作简单介绍,而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模型分析,应做详细讲解。此外,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不同,导致掌握知识的水平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将接受式教学方法与启发式、自我发现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从而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其所能掌握课堂内容。此外,由于多媒体方式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手段,因而,利用每课时一个固定的提问时间以及固定的答疑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答疑辅导,可以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第二,选定适当的教辅材料,做好文字性的备课笔记。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比较流行的教材,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不但内容安排合理、分析透彻,而且还依据经济学的发展动向不断更新再版,如将“博弈论”纳人到后期版本之中,因此很适合国内高校本科生初级经济学的教学。这些教材一经出版很决将国内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初级教学用书统一起来。这些教材都是在借鉴了国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编写,从而很受学生欢迎。同时,近几年来国内直接引进了大量的国外经济学书籍和读物,其中,广受欢迎的萨缪尔森、曼昆以及斯蒂格利茨等编写的一些经济学教材,都是专门的大学本科初、中级经济学教材,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在国内十分畅销。目前,教学改革中的教材体系建设已较为完善,在此条件下,任课老师应该根据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材,并尽可能多地参考相关的图书和文献,从而准备尽可能全面的备课笔记。

第三,调整课程讲授内容和开设时间,形成层次教学模式。目前西方经济学中级教材是为至少两学期的教学任务设计的,通常包括40章左右,其内容由浅人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章内容往往前后呼应、互相衔接,一学期很难讲完。因此,如果对内容进行选择和削减,将课程压缩为一学期,只讲授教材里的部分内容,将会极大地削弱开设中级教程的意义。这样无论对任课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两难选择。为此,在课时安排上应制定切实有效的计划。最好是仿效国外高校及北京大学的做法,在本科第一学年使用国内较为优秀的教材给学生开设一至两学期的初级经济学,在此基础上于第三学年使用引进教材再专门开设一学年的中级课程。实践证明: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在初级基础上学习中级,不但可以极大地加深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其不断强化对本课程的认识,而且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由于对该课程进行新教学模式改造的工作量极大,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可以组织相关的任课教师成立开发组,共同研讨改造规划。在此基础上,将课程设计的过程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位教师进行部分模块的制作,最后将这些模块汇总到一起。这样做不但可以减少单个教师的工作量,使其能够更专注于自已开发的模块,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通过定期研讨,可以博采众长,有利于课程内容和课件设计的优化。

第7篇: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

在这样的一个城市,西北大学显得有些形单影只。

西北大学在省外的名声确实有点不够响。在我报考西北大学时,我还不知道它究竟在哪座城市,也没有听说过还有这么一所大学。如果说兰州大学是中国最孤独的大学,我想,西北大学应该就是中国最容易被人误解的大学。“西北”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个让我们有些误解的名词,总是让人想到戈壁、沙漠、风暴、干旱、黄土等,也更让人觉得学校就在甘肃、青海等更西部的省份。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常写些小文章投给报刊。写得多了,有时就连回信地址中的省市名也省略了,直接写“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然而,在收到的回信中发现有些信封很有意思。有一个信封上面贴了个“退改签”的字条。我细看,原来信封上只写了“西北大学”,没有写具体省市,从邮戳上看,这封信是从兰州大学转过来的。最离奇的一封信,地址写的居然是“甘肃省西安市”。编辑是好心,只想让信件能准确到达,却没料闹出了笑话。这一则小插曲,从另一个侧面或许也可以看出西北大学的尴尬。

虽然西北大学遭遇了这样那样的尴尬和误解,但它从不抱怨,不慌张,只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情,像极了这座城市:一座城墙圈住洗净浮华的沧桑,与外界相安无事。记得我还在学校的时候,地质学系的舒德干教授正处于科研高产时期。他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共发表研究论文10篇,获得了空缺了好几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对古生物进化的研究使他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当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想用重金挖他过去时,他只说了一句:我爱西北大学。

舒教授是个工作狂,一天十几个小时他都在实验室里寻找早期生命进化的真谛。有幸去过一次他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就像一个采石场,桌上摆放着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碎石,地上堆满了一摞摞还未开封的装满化石样本的木箱,屋内飘浮着细细的尘土,只有桌上的那台显微镜还能时时提醒人们这是一间实验室。就在这间实验室里,舒德干教授从一个绿色的大保险柜中,双手捧出那块为中国科技界带来无上荣誉的“昆明鱼”化石,开始为我们讲解这块不起眼的石头。难以想象眼前的这条小鱼儿就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整个脊椎动物的“老祖宗”。舒教授说,当时找化石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地人要他们每天交300元的开采费,否则便不准开采。他们经费紧张,拿不出这笔钱来,开采工具经常被收。没办法,舒教授他们只好偷偷摸摸地去采,采下来后赶紧运走,否则也有被没收的危险。“昆明鱼”的那批化石就是连夜运走才免遭“劫难”,要不然那位“老祖宗”便无出头之日了。舒教授还有一个更令人惊讶的“癖好”。他经常喜欢睡觉前躺在床上想问题。他说这不仅能起到“催眠”的效果,而且还会有更奇妙的“灵感”。第二天醒来时,舒教授忽然来了灵感,就马上从床上跳下来,找杆笔把要点记下来,生怕忘记,然后心满意足地刷牙洗脸,推上他那辆破旧的永久牌二八自行车,开始他的工作和生活。

西北大学就如西北老农一样朴素、踏实,面朝黄土兢兢业业地潜心学术,百年间,从这里走出的名人数不胜数,、廖仲恺、舒德干、何炼成、张维迎、贾平凹、迟子建、牛汉、雷抒雁、陈宗兴、……曾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 “作家摇篮”,位列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省部共建高校行列,这在众多地方性大学里的确不多见。我总是想,这也许是因为西北大学面临的尴尬让许多学子终究要承受这种默默无闻的坚守,他们更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经济学家张维迎的导师何炼成在多年后回忆说,张维迎的研究生3年,除了最后一年忙于毕业论文,前两年,大多捣鼓他的读书会。他的大量时间,都耗费在研读现代经济学的原著上。一次,张维迎从外文书店买回一本台湾的翻译版本《中级微观经济学》,繁体字,非常厚,鼓动读书会成员人手一本。一个月后,何炼成再次看到这本书时,上头已被标注得密密麻麻。这本书,张维迎至今保留在手。如此多久仰大名的校友,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我们的自豪感。那时候我们在宿舍经常卧谈,说西北大学应该合并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新组建新的西北大学。每每听到或者看到别人对学校的误解和偏见,我们总是要乐此不疲地鸣不平,校史、科研成果、名师……一切都可以作为佐证。

当然,这些都只是笑谈。西北大学在这样的一座城市,终究要承受这种默默无闻的坚守。它虽然无法给予我们巨大的光环,但是西大的老师们对学生却无限关爱。学院资料室的朱老师就是这样。朱老师烧得一手好菜,同时具备南方的特色和北方的风味,煞是让人羡慕。她每天早晨都给我们带些早点和小菜。早晨起得很晚的我,常在睡梦中被她打来的电话唤醒,叫我去吃早餐。后来才知,朱老师是有意改变我晚起床、不吃早餐的习惯。朱老师最喜欢煮稀饭,往往一煮就是一大锅。一到吃饭时间,那些中午不回家的老师就跑到她的办公室,坐在那儿等着她把饭做好,然后瓜分干净。夏天的时候,朱老师常给来资料室看书的学生熬绿豆汤,天天能喝到。到后来,平时几乎不到学校来的人,也要来喝碗绿豆汤再回去。

还记得开学接新生的时候,有一个海南来的女生,第一天晚上哭得泪眼婆娑,哭着嚷着嫌西北大学条件太差了,要回家。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在食堂安慰了她半天,情绪才算有所好转。结果后来,她本科毕业以后,又接着在西北大学上了研究生。可见,她对西北大学的感觉终不是无可救药。我觉得,这里的学生大都如此,刚进校的时候,怨言很多。但慢慢地,就像恋爱,就发现出学校的好来。

学校档案: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8月改称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内迁来陕,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复称国立西北大学。现为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省部共建高校。学校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学校是后备军官培养首批试点院校之一。

招办电话:029-88302211

第8篇: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哈尔滨学院;应用型;财务管理;课程建设

教育部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已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由此,各高等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各有不同的思路。而我国本科院校自进行分类管理以来,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各类院校在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点上出现了很大差异,这同时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实施。本文以哈尔滨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为例,就教学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改革思路。

一、课程建设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财务管理环境不断变化和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创新的需要,为了使我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我院确立了有别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等普通本科院校的类型:即教学型本科院校,并确立了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能力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哈尔滨学院是哈尔滨市属的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其中的财经与管理学院,长期为黑龙江省尤其是哈尔滨市输送大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立足哈尔滨、面向省内外,重点服务于基层、生产一线,尤其面向中小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而中小企业几乎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具有广阔的市场。合适的定位,会给学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更为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我院以往的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几乎是参考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而设定的,不仅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没有体现专业方向。在“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中,定位模糊不清,没有侧重,而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才更是因社会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分工。因此,如何在我院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我院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会计学和金融学知识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造成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么偏重于会计学,要么偏重于金融学,而没有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的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服务对象为基本研究内容,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又可以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

(一)公共基础课

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经济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有较扎实的汉语写作、数学、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主要应设置思想品德、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哲学、计算机基础、财经应用写作、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二)学科基础课

开设学科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这些课程应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与贸易、经济法规以及与财务管理专业相近的基础知识。主要课程应该设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统计学、金融学、税法、经济法、会计信息系统等。

(三)专业课

开设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专业必修课程可划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管理会计、资产评估原理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可以划分为:电子商务概论、证券投资、财务软件应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税收与纳税筹划、资产评估实务、咨询与鉴证服务、财会职业道德专题、毕业论文专题讲座等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合理界定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财务管理基础主要讲授公司财务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技能,并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以阐述。中级财务管理主要讲授公司理财的具体方法,注重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对金融衍生工具做详细的介绍,以便使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与时俱进。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介绍特殊情况下的财务管理。三门课程的内容既不能重复,也不能完全割裂。要使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有效地体现“由一般到具体,由基本到特殊”的原则。

三、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艺术。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描述、轻分析的教学观念还处于主导地位。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中,以教师讲授、全堂灌输式为主,即使有些实践课程和校外实习,也是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课程的安排上,也是理论讲授多于实践操作,使培养的学生“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会做。”更有甚者,学生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越学越死,越学越糊涂。

笔者认为,理论教学可以在财务管理基础教学中占有大量比例,而在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应以实践和实训为主。课堂教学应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并结合实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结合所学知识,形成以各个知识点为支撑的案例,以课堂讨论、课后点评的形式,使学生通过案例的模拟训练更为切实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工具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的能力。第二,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要不定期地聘请优秀的理财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吸取实用的理财经验。帮助企业进行财务诊断、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范文),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等工作,使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有针对性地研究与探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来。同时,可以辅以多媒体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丰富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使校园网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围绕哈尔滨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把教育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可以满足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人才兴校、特色兴校”,人才是支撑,特色是品牌,一个有特色的专业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一个有特色的本科院校才会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999,(3).

陆富彬.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南京工程学院学报,005,(5).

第9篇: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南省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弹性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KGHAD-026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功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15日

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民办高校更是如此。作为应用型极强的财务管理专业来说,首当其冲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转变观念、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乘着转型发展的东风,服务于地方,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助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转变观念,服务地方,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甚至在许多大学的宣传里,认为一般好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专门培养白领高级管理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属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蓝领,如果把学校定性为应用型大学,则会有降低学校规格的嫌疑。但根据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因此,不止是地方高校要面临转型,其实所有的高校都要面对转型的问题,我国95%以上的高校都可以算作应用本科,而研究型和应用型其实并不矛盾。转型的目的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地方高校作为本地的最高学府,应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基地与培训基地,提高地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合理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进行转型发展的首要内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应时刻关注当前社会人才观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高校,就应该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应社会之所需,培养出来的才是人才,方能有用武之地。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教育科研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三、科学构建应用技术型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与保障。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遵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实践”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三大模块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应用技能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和共同限选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从第五学期开始,将课程进行模块化细分,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考虑部分考研学生和立志于从事财务管理研究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应用技能课程模块则依据学生专业方向(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下又分为投资理财方向和税务筹划方向),体现办学特色,增强人才的就业竞争能力,满足学生择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体育、舞蹈、艺术欣赏水平、法律知识、心理学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共同限选课是所有专业都应选修的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图1)

(一)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原理、税法、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将这些基础知识精讲,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做到灵活应用,比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等。

另外,建议在财务管理原理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之间增设中级财务管理,有利于学生在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相关原理之后,达到灵活应用,有助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与提高,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从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等整个企业运营过程娴熟连贯起来,并从微观层面可以更熟练地操控企业各个阶段的战略规划,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提高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选择上,不建议在基础课程阶段采用注会教材,注会教材难度大、内容深、起点高,不适合作为初级阶段选用教材,如财务管理原理,学生刚开始接触到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没有任何的基础,建议不要在这个阶段选择注会教材――财务成本管理,应选用高质量的本科教材,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使用自编教材,成功学院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自编了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教材,理论清晰,突出实践与应用,比较贴近学生实际。

(二)选修课程建设。目前,我院开设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涵盖范围比较广,既兼顾继续深造学生和就业学生的需求,还有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注重学生劳动教育、养成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继续深造学生的需要,重点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应用技能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就业学生的需求,重点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比如,沙盘模拟、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财务会计实验等课程,进行顶岗实习,岗位模拟训练,增强人才市场竞争力。

(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实习和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社会实践可以在寒、暑假由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活动,社会实习一般是在第七学期所有课程结束之后联系实习单位,在财务类岗位进行实际业务的操作,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并在实习结束后给出评分,而往往校内实习教师又是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所以又可以针对学生论文选题指导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际调研,把调研得出来的数据和结论用于论文写作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言之有物,既可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又可以避免规范性研究所带来的抄袭,降低重合率,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实习,提高其实习和论文写作的主动性和实际效果。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增加课堂案例教学的比重。教师可以搜集企业在运营管理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以实际案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兴趣学,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在讲到筹资管理时,可以结合当前热议――阿里巴巴在美国IPO成功上市,成功募集资金达到250亿美元,投资人对阿里巴巴的估值达到了2,150亿美元,通过此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阿里巴巴上市之旅,采用发行股票方式IPO筹集资金,公司价值评估等知识。课堂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由之前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占主导”转变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讲到资金时间价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家房贷政策,提出个人住房贷款哪种形式更划算,一把付还是首付加贷款,还款方式是选择等额本金、等额本息还是双周供,根据手中现有资金及未来预期资金,选择多长时间的贷款期限,等等,做出最优购房决策。

考核形式由随堂测验及课后作业、岗位角色模拟实验、分组辩论、课堂报告、试题库随机抽题笔试等几部分组成。随堂测验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测验,能够紧抓学生的心,督促其对课堂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还可以提高到课率,对授课老师也能起到教学反馈的作用。岗位角色模拟实验是依据企业实际岗位安排,学生分组充当不同的管理角色,分组运营企业,以资金盈余和获得情况来评判企业运营状况,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岗位角色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报告是让学生自主搜集案例公司资料,加工整理数据,制作PPT,进行案例讲解和答辩,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师根据答辩情况和分析报告给出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面试做铺垫。试题库随机抽题笔试是由教师提前出12套试题库,期末考试时随机抽取套题,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水平。多种考核方式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并举,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师者,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在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进步与提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应遵循校内培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去企业实地调研或跟踪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走产教融合发展的道路,提高教师实际业务操作水平,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同时从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财务经理、总监、注册会计师等来培训或做讲座,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学校在政策奖励方面适当向积极创新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进行业务实践,提升专业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顺利进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娇娆,黄基廷,闫萌萌,王华.CDIO模式下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实样态及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