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资产资源管理范文

国有资产资源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资产资源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有资产资源管理

第1篇:国有资产资源管理范文

关键词:资源性国有资产;绿色GDP;产权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发展生态文明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保持经济发展后劲,国有资产的改革势在必行。两者之间看似是独立进行的,却有着内在统一性,实际上涉及到的就是资源性国有资产。贯彻十报告思想,根据不同种类的国有资产,进行针对性改革。

一、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一)资源性国有资产定义及特点

资源性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所规定的属于国有的自然资源中,在可预见的将来,通过开发利用,能直接带来收益的资源,区别于自然资源的关键在于国家所有权属性。

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特点有:所有权的垄断性,即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资产属性,是从对经济利益的获得与可控两个方面来定义的;范围的相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整体与局部角度来说,另一方面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价值多重性,是指资源性国有资产除经济价值,还有生态价值,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二)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资源的权属即产权界定是核心,明晰产权关系,才能依法保障权利主体的权益;资源的勘探管理是前提,经法律允许取得许可证后才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资源的保护管理是重要保障,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有必要实行开发和保护并重的方针,使自然资源处于良性状态。

二、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资源性国有资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资产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国家职能

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资源性国有资产在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很多能源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与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强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对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利于推广绿色GDP。我国一直将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但GDP因为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成本的忽视,只能说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利用绿色GDP核算经济,是管理资源性国有资产的要求。

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国目前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却与这种需求相悖,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完善国有自然资源的管理,避免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影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二)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科斯定理,只有产权界定明确,允许自由交易,才能使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减少“搭便车”行为。

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资源也要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没有自然资源的资产化、商品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真正健全地发展。

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方法,利用政府的力量管理与保障,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节约交易成本,克服负的外部性。

(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发展生态文明。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应当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借鉴经验,坚持生态文明发展观。

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人民着眼于长远利益。我国在开采和利用资源时的现状是: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污染导致的化学污染;三是生态恢复功能衰退。只有稳定有效的产权制度,才能纠正这种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的做法,使经济行为长期化。

三、我国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性国有资产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以部门分割为特征的管理体制,使得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的重要性一度被忽视,使我国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中遗留了以下问题:

(一)计划经济模式影响仍在,概念模糊

资源管理模式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严重,短时间范围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管理模式。界定产权需要明确资源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与管辖权等权能;明确国有与集体所有的产权关系;明确中央与地方在资源所有权上的归属。资源产权不明确,会使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资源最终走向“公地悲剧”,同时,资源产权转让的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费用较高,会导致“寻租”行为的产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隐患。

(二)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只对部分自然资源开展了资产化管理的实践,很多量化的东西并没有解决。分类专业管理的体制是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的主要根源。因为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政府难以把握资源使用和收益的动态。部门内部权责划分不明确,部门之间衔接链条断裂,不健全的管理体制造成了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低效使用与管理。

(三)资产的使用效率与资产化程度不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与发达国家相比,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低,单位能耗过高。我国对资源的管理重专业技术分工,即资源的物理属性与使用价值,轻价值管理责任,即资源的商品属性与价值,国有资源不能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也不能处理产权转让与置换。因此,将国有资源作为资产投入到市场上进行经营,即资源性国有资产的资产化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没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宪法》有对资源性国有资产范围的界定,但没有对其管理的规定;《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中缺乏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关于资源性国有资源的管理,只能参照各自然资源所属分类,依照分类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进行开发与管理,但是这类法律很少规定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权责。

四、对资源性国有资产改革的建议

首先,要准确定义,摸清“家底”。登记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权,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界定各个自然资源产权权能的界限,使各产权主体人格化即塑造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责任到人;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建立价值核算体系。其次,成立专门的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监督体制。我国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正处于无法可依的阶段,加快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基础的监督体制是依法治国的保障。(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岐红.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报.2007年4.第124期。.

[2] 崔巧环.规范行政事业性、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途径与方法[J].1999年4.第2期

第2篇:国有资产资源管理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有资产;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19-02

一、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数量较大、种类繁多,对其管理的难度也逐渐加大。然而当前在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管理上,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存在轻视的现象,加上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最终使得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责划分不明,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漏洞百出,资产重置现象严重。

2.独立学院国有资产核算体系不完善。近些年来,独立学院的会计审核制度发展较快,有关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核算标准也在不断变化,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套完善、标准的会计核算体系,这也就使得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价值总量无法得以确认。在当前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核算方面,很多高校采取以往的会计标准或者核算政策,在所难免会与当前独立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背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

3.独立学院资产的归属权界定不清。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主体不断扩大,独立学院的资产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也日益显现,特别是对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权属问题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当我国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扩大和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资产价值也不断提高,由于独立学院资产的归属权不清,直接导致了独立学院的办学者、合作者与独立学院的运营权、使用权产生矛盾和纠纷,这也不利于独立学院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4.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管理方法滞后、专业资产管理人员短缺。目前来看,我国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仍然比较单一化,还处在单机版的运作模式,未能充分运用当前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甚至出现脱节现象。这也使得独立学院内部的资产管理科室沟通不畅,国有资产管理数据信息更新缓慢,加上独立学院缺少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最终使得对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管理方法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也影响独立学院国有资产保值或增值目标的完成。

5.独立学院国有资产利用效率低下。在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认识不统一,重视不够,存在着重资金投入,轻建设规划,重使用,轻维护等问题,导致资产利用度不够,浪费比较严重。在很长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管理没有摆脱母体大学模式,国有资产经济效益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对经济的预算较为重视,并已形成不注重的实体资产购置,片面追求“小而全”,不能做到物尽其用。

二、提升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对策研究

1.提高对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切实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理念。一方面,独立院校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使资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者工作的重要组成,明确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划分,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明确对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管理的部门划分。笔者建议在财务处单设资产管理科,由其进行对国有资产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而学院的二级部门负责本部门内部的所有资产管理工作,在独立学院内部实行“二级管理”,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开展。

2.构建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统一的核算体系,提升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为了提高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核算效率,应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会计核算标准的制定,以保障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首先,应细化资产管理核算条目,要切实贯穿到资产采购、验收、付款、增加、调拨、报废和减少等各个环节。其次,加强对国有资产全过程的核算监控,进一步细化对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而提升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独立资产管理的有序、健康发展。

3.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的产权制度,实现独立学院资产的有效划分。针对独立学院的资产管理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拥有产权”的标准进行划分,进一步明确资产的权属。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主体,我们可将其作以下两个划分:第一,独立学院由其母体高校自办或与国有单位联合承办的,其资产的产权应为国家所有。第二,独立学院由母体高校与其它私人、个体联办的。其产权有以下三种途径:首先,可将独立学院具有国有资产的成份通过转售变成私人产权,此时,独立学院资产所有权威出资者所有。其次,可将独立学院的非国有资产逐步转换为外部借贷,由母体高校分期偿还债权人,债务偿清后,产权由其母体高校所有。最后,约定在一定时期内母体高校与非国有资产投资者根据出资比例分配所有权,并约定合作期满后产权处置方式。除此之外,在独立学院资产产权界定上,应就独立学院的投资者的权益分配原则、产权组织形式及解散时的资产清算原则等作出明确规定。

4.加快独立学院资产管理的专业队伍塑造,提高资产管理的业务水平。要想提升对独立学院资产管理的效率,离不开专业的资产管理人才,针对当前独立学院资产管理人才队伍短缺的问题,高校有必要加快资产管理方面的人才建设。除此之外,由于人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开展对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升人员的管理素质,明确各个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和工作内容,使管理人员熟悉从国有资产的申请、购置、登记、验收、入账到国有资产的使用、维修,再到国有资产的损毁、报废、清理、核销等一系列程序和相关的手续,并且还要确保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政策落实到位,以有效地做好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5.构建“协作共用、资源共建和共享”的国有资产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独立学院应着眼于建设一个“资源共享”的机制,有效抑制重复投资带来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现象。始终坚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效率的基本守则,充分发挥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作用,促进跨部门的协作共享。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发和利用动态、实时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方便、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使用信息,了解所有国有资产状况和最新发展,实现在固定资产、设备及其它资源间的信息共享。建立一个真正有效解决资源配置并符合需求的长效机制,提高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建华.浅谈独立学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5).

[2]杜娟.现代高校独立学院的资产管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

[3]韩莉.浅谈独立学院的固定资产管理[J].现代商业,2010,(3).

[4]张涛,邓治春,彭尚平.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03).

第3篇:国有资产资源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院;国有资产;采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44-02

医院的国有资产采购包括药品、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采购。采购不是简单的购买,而是从市场预测到商品转移到需方的过程[1]。由于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占医院总资产比重较大,医疗耗材、物资大量应用,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和诊疗安全,另外,它还是医院全部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核心,因此,加强医院国有资产采购管理在医院经济运营中显得尤为重要[2]。笔者就常见于采购环节中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谈一些体会。

一、医院国有资产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多头管理,内控不力。医院国有资产采购涉及品种多、采购分散、牵涉部门多、采购方式多样化及管理协调难,未建立岗位不相容职责分离的内部控制规范。由于机制不健全,难以实现对个人行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无法杜绝采购环节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加之供应商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合作与协调,采购与日常管理中职能部门之间以及院方与供应商之间各种抱怨和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很多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题上。

2.成本松弛,预算不被重视[3]。在医院的成本核算中,医院对采购管理工作不到位,对采购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力度不够,没有相应的预算约束制度或者预算采购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随意采购,造成医院成本松弛,甚至有大笔医院现金流转,清结不及时,财务上隐藏着漏洞与风险[4]。

3.轻视采购,监督缺失。没有统一的采购工作组织对医院的物资采购环节进行全面的控制,各个业务科室分割采购,各自为政,虽然有监察、审计等科室监管,但由于人员不足,控制力度不强,缺乏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招投标舞弊行为和议价不力情形,将“公开招标”变成“暗箱操作”。

4.信息不对称,价格难估。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变动较快,在采供双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给医院的采购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特别是进口产品或独家产品,没有竞争者,价格难以降下来。

5.药品集中招标流于形式。目前各省基本都开展了药品集中招标、网上采购;卫生材料也根据不同分类由省级或地市招标机构招标信息。医院在采购时只要求执行中标价,未要求量价挂钩、量大价优。一些垄断药品、新药、高档卫生材料价格虚高,加上流通环节过多,导致各个利益群体通过各种手段牟取暴利,现有的集中招标模式并不能挤掉其中的水分。

6.认识不到位,效率低下。由于缺乏对采购的正确认识、缺乏采购理论和采购技术,采购环节的浪费现象很严重。采购观念中的误区还表现为一味考虑节支,更多地考虑利己。长期拖欠供货商货款。这些短视性采购行为都不会给医院带来长远利益,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增加医院的采购成本,造成采购的低效率。

二、国有资产采购管理改进思想

1.完善制度,流程再造。建立完善采购制度是做好采购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以医疗需求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目的,结合医院采购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思考与分析,根据内控原则划分部门职能,重新设计流程,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5],“分口把关,权力分解”,使计划权、采购权、验收权、结算权和使用权相分离,设定相关控制点,完善和优化内部控制,有效促进权力制衡,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医院采购工作质量、效率和管理水平。“集体决策”有效地降低和规避财务风险[6],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2.专门采购,部门监管。设立专门采购和监管部门是规范医院国有资产采购管理的重要前提,实现对医院基建、物资、设备等所有国有资产采购活动控制监督全覆盖[7],切实执行院内采购制度和内控制度。

3.加强预算,多措并举。预算是医院国有资产采购的基本依据,是对采购进行控制的主要标准。合理的预算计划是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的关键,它可以促进采购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采购效率,降低医疗运行成本,规范医院的采购活动。因此,在采购活动中,要利用各种措施,想方设法降低采购成本。

4.深入调研,适应市场。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或组织参加样品展示会,科学确定采购需求,并依法选用、确定合适的采购方式,项目金额较大的采购项目,通常实行公开招标,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使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前来竞价,通过竞争,购买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对于独家供应或是竞争力小的产品,先进行市场询价或与供应商谈价,力争使价格降到最低。

5.把握时机,降低成本。医院应关注国家经济形势及医疗服务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利用经济低迷期,在价格最低时,多采购一些医院运行所需的常用物品。特别是在采购进口设备的时候,要密切关注汇率走势,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医院的结算币种。根据银行利率变动,尽可能争取大的价格折扣。对于进口材料,外汇币种的选择和汇率走势也要格外注意。选择合适的付款方式,实施稳健的融资策略,降低设备成本。

6.职能专业,强化内审。采购职能愈加专业,采购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理论自信”,提高对资产价格的把控能力,形成一支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管理经验的采购管理队伍,并有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采购管理制度,扩大审计面,加强资产采购的全过程审计,提高专业水平更好地进行采购管理。

7.强化信息建设,建立采购信息通报制。 建立有效信息系统可以详细记录查询并追踪国有资产从采购到报废的整个过程,提高采购各环节信息传递与反馈,有利于管理者对各个环节实时快捷的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提高运营效率。医院管理协会充分发挥医疗市场调研、协调、监督职能,定期将资产采购信息,通报会员单位,避免医院因市场信息不灵而失误,提高医院管理效益。

8.树立全面成本概念。全面成本是指由于产品和服务的选用而给医院整个供应系统和医疗行为体系带来的总成本。除了采购单价会影响成本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成本,比如:使用、售后服务、质量控制和保证等。采购单价不一定要最低,但采购总成本一定要最低[8]。

医院国有资产采购管理是采购职能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采购管理重要而又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建立“优质、高效、低耗”医院经营管理模式,需要围绕降低成本和风险控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规范化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控制,减少浪费,预防腐败,促进医院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军,唐志前,杨俊峰.医院医疗器械全程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2):88-89.

[2] 贾果袅.当前政府采购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0-10-15.

[3] 朱.医院物资采购存在的问题解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6):220-221.

[4] 余震,张亮.医疗安全管理新理念的控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11).

[5] 岑元柏.对大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审计要点选择与实施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8):61-62.

[6] 陶瑞波,刘加玲.浅议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策略[J].卫生经济研究,2011,(11):50-51.

第4篇:国有资产资源管理范文

    为了适应股份制改造试点和证券公开发行资产评估工作的需要,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根据国务院91号令《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国发(1992)68号)规定,现批准确认以下评估机构从事股份制试点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资产评估资格并向社会公告。

    中发国际资产评估公司

    中华会计师事务所

    中诚会计师事务所

    北京立达建筑审计事务所

    中信会计师事务所

    中国投资咨询公司

    中洲会计师事务所

    兴业会计师事务所

    北京中机审计事务所

    北京会计师事务所

    深圳资产评估事务所

    深圳中华会计师事务所

    蛇口中华会计师事务所

    上海市会计师事务所

    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会计师事务所

    广州资产评估公司

    天津审计事务所

    江苏省会计师事务所

第5篇:国有资产资源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流失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103-02

二十年来,我们在医改方面做了不少努力,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医疗卫生体制。各类医疗机构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医疗机构的补偿水平,缓解了多年“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局面,但“看病贵”、“看不起病”成了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

为了缓解“看病贵”、“看不起病”问题,有关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逐步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实行新合疗政策、药品收支两条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治理医药贿赂、实行单病种限价等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顽疾,必须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转变政府投资方式、调整公立医院结构,也就需要社会资金进入医疗服务领域。

一、社会资金进入医院成为可能

2010年2月23日,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公布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要“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也就是进一步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对以公益为目标的公立医院和以赢利为目标的民营医院,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类管理,确保它们在医疗市场上各尽其职。

对目前城市医院的服务结构进行调整,对适合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任务的小型医院,下决心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一部分公立医院,在区域卫生规划的指导下,引入社会资金进行改制。通过调整,形成既有收治疑难、危重病症的医院服务,又有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社区卫生服务;既有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又有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多渠道发展城市医疗服务的格局。

公立医院并不一定要由政府直接来管理。目前,大型国有企业现在正在建立相对独立的董事会,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引入外部董事。仿照这一制度,公立医院也可以设立董事会,作为医院的决策机构。从中国近年来实行医院产权改革的时间看,中小医院能迅速筹措资金摆脱困境,促使医护人员职责明确,各尽所能。

二、在社会资金涌入医院前,首先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社会资金涌入医院,投资双方首先要考虑投资收益,要衡量投资的可能性,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作为国有医院我们在吸收社会资金的同时,无论投资方是以资金、固定资产进行合作,签合同要考虑医院有形资产同时更应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首先要进行清产核资明确医院国有资产总额,其次是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结合自己实际工作,医院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不善造成的流失

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管理松懈、管理无序造成的流失处处可见。比如原设备科库房竟然有未开封已到报废年限的外科手术器械;有些科室搬家只将能用的设备带走,剩下的就与己无关了;有时新买的设备过来却无法安装造成资金浪费;有些科室只管买新的设备旧的找地方堆放也不办相关手续;设备重复购买严重,还有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出库手续不严格等问题造成流失,因此医院有必要进行医疗资源整合和规范物资管理工作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流失

国有资产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国有资产行政管理机构全面履行对国有资产的组织、运营、管理和监督职能,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没有理顺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并以行政权代行所有权、管理权和干预经营权,造成了国有资产使用时各方都要管,国有资产流失时各方都不管的局面。

(三)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产权制度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缺乏有力的法律保证,尤其是对行政权代替、侵蚀和干预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做法缺乏法律的界定和约束。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完善的资产运营、资产流动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得对一些国有资产流失的处置无法可依,制止不力。资产评估和中介活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资产评估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约束、监督和进行制裁的依据。

(四)科学的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形成,无形资产、土地增值不入账

医院无形资产尚未估计入账,医院权益无从体现,商标、专利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流失于账外。自然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资产频频被蚕食侵占,流失严重。

(五)国家或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政策调整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比如在2000年以前国家鼓励联合办院或多种形式如租赁、出租等方式搞医疗项目经营,而2000年下半年国家下文取消部署医院各种经营形式,我院在清理十几个经营合作项目时,因违约责任而赔偿大量资金。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首先要摸清家底

2005年8月经过对全院科室资产反复摸底后,院方决定对我院截至2005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进行大规模清查,抽调专人成立清查办公室,并委托陕西中信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本次清查。在清查核对资产过程中,出现如科室搬家、用房调整不及时办理设备调拨手续;无法维修的设备没有办理报废手续,继续购买新设备;房屋拆除没有任何手续等情况,清查组成员在原资产管理会计提供的资料基础上认真仔细核对每一笔出入库单据及发票,经过四个月不懈的努力,清查工作于2006年3月基本结束,彻底摸清医院现有资产状况,国有资产清查组和中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专项审计报告。

第6篇:国有资产资源管理范文

重庆市国家税务局:

你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平板玻璃是否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问题的请示》(渝国税发〔2004〕222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鉴于平板玻璃不属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发改环资〔2004〕73号)所规定的建材产品,因此,不得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6〕20号)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特此批复。

 

第7篇:国有资产资源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 管理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95―02

[作者简介]黄炳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16)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对高等院校的各种投资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积累所形成的资产,是整个社会国有资产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高校国有资产普遍表现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及对外投资等形式。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对高校所拥有或控制资源的具体运用和优化配置,以资产的价值动态管理为基础,以获取价值增加为目的的管理过程,表现为高校资产数量及其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资产形态之间的不断转换。与其他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一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也存在着管理主体的“越位”、“缺位”、“虚位”等现象。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助推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是高校管理部门当前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动力、活力与竞争力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动力源自于高等教育与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决定高校发展活力的决定因素和源泉所在,也是进一步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1 强化资产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是从传统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延续过来的。传统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背离了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现代大学的发展方向,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对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高等学校办学自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投入日趋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愈来愈明显,迫切要求高校按照市场规律来经营学校资产。

2 强化资产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活力的现实需要。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高校长期在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开展管理,其运行状况对高校的发展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内在驱动力。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高校按市场规律办事,进一步盘活高校的存量国有资产,提高办学活力;要求资源管理走向精细管理、运作管理,提升办学活力并进一步拓展高校办学动力。

3 强化资产管理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形式。高校竞争力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人力资源固然是高校竞争力的关键与核心因素,而高校的物质资源和管理资源也是高校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高校的物质基础资源是为高校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的要素资源,它包括经费来源、基础设施(校舍、办公设备、教学设备、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等)、高校信息化资源等多个方面;管理资源则是虚拟资源,体现为对高校运作过程的控制能力,是构成高校竞争力的软要素,能够保障高校整体价值与职能的切实履行和发挥。两者的有效结合集中体现了高校资源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二、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缺乏动力、活力的表现

由于历史原因和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动力、活力,比较轻视国有资产管理对高校竞争力的实质影响。

1 树立国有资产全员管理的理念比较困难。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师生缺乏全局意识,以局部利益为出发点,被动接受的多,主动争取的少,“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亟需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积极争取项目,盘活资源,树立全员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的理念,不断提升学校的活力。

2 管理机构设置分散,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资产管理往往分属于多个部门,有些资产的责任主体不明确,部门之间工作缺乏相互衔接,甚至出现部分资产管理交叉或真空的现象。高校内部存在信息“真空”、不对称、不完全等问题,领导与下属、主管领导与分管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信息鸿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整体力量的发挥,有些时候难免出现“1+l

3 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管理不规范。高校的资产管理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缺乏系统、规范、相互衔接的规章制度,存在“人治”大于“法治”,人情、面子大于规矩、制度的问题,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无法适应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影响到高校竞争力的集聚与提升。

4 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由于高校对资产管理的不重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已完成的信息化系统多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滞后于高校规模的快速增长,难以适应高校资产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5 实验室管理基础薄弱,大型仪器设备难以充分共事。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室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理论教学为依托、以科学研究为导向而建设的,存在设置小而全、管理较为松散、部分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等问题,致使大型仪器设备难以共享,功能的深度开发较为困难,影响了各类资产的运行效益。

三、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竞争力的途径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以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为依据,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为目标,以国有资产的高效运行和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全面构建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1 管理理念由粗放式走向精细化,不断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高校资产管理一直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高校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资产规模的扩大,资产管理也处在不断改进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树立购置设备重要、管理设备更重要的思想意识;要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投资效益;要以“确保非经营性资产合理有效地使用。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为指导思想,构建转型时期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

2 以优化机构设置整合为切入点,为学校资产管理奠定基础。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校应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依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暂行办法》(财政部第36号令)逐步改革校内机构设置,构建符合学校资产管理需要的管理体制。随着学校机构的优化组合,逐渐明确资产管理责任主体,提升资产管理的竞争力,继而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3 以制度建设为导向,提高资产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加快出台资产管理、公用房调配、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制度,逐步形成资产管

理从购置、管理、使用到处置整个周期的系统规章制度,使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使国有资产处于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之中,为资产精细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竞争力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或是一种服务,而是一个系统,它全方位地反映了高校组织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发现价值、寻找价值、利用价值、提升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者,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不断修炼自我素质,塑造出向上的、自信的、严谨规范的职业形象。

4 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栽体,加强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不断完善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即时、动态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准确地掌握高校国有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购置日期、使用与经营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为购置、管理、使用、调配、报废处置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

5 以方法创新为途径,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的过程管理。为了使资产管理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认真落实校院两级资产管理责任体系,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层层分解资产管理的责任,使每项资产都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同时认真摸清家底,建立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并对各学院、直属单位开展资产管理与使用评估;根据资产处置的程序、方法和权限,在资产报废处置过程中,采用招标竞价的方式,使整个资产处置过程透明化、公开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制定资产管理考核评价标准,从资产的计划采购、保管使用、报废处置等环节考核二级单位资产管理是否规范,调动二级单位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积极性。

严格规范设备采购环节,认真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和零星采购管理制度及大项设备采购招投标制度,对一次性采购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采取招投标办法。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资金、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还可以促进廉政建设。

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需要高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把学校的资产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李北群.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范爱民.精细化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郑永扣.大学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8篇:国有资产资源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 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48-02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总体上得到不断提升。但是,部分单位仍存在管理制度设计不完善,实际执行不到位,监督无力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制定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明确从2014年起行政事业单位将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颁布对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重大经济活动风险,防止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拥有大量国有资产,校内资产如何配置、如何有效管理,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高校资产配置管理,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把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某一单位或组织在完成教学、科研、办公任务的同时,也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获得较好的教育产出。

一、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指导高校资产的配置和使用管理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者要坚持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这样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促进学校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学校整体的协调发展。

第一,在学校资源配置的理念上,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决定了必须从学校全局出发,统筹好学校资源配置上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整体效益与局部效益的关系,照顾好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把握各方利益的结合点,挖掘学校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重组整合的潜力,推动校内资源相互协调、共享共用,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得到兼顾,最终提高学校资源配置的整体效能。

第二,在学校资源配置的方式上,必须抓住重点,统筹处理重点配置任务与非重点配置任务的关系,非重点任务要服从于服务于重点任务,同时完成重点任务要有利于非重点任务的解决。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要统筹好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既要抓住中心环节,围绕学校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服务,又要兼顾其他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制约学校全局发展的瓶颈因素,要切实加以解决,避免出现制约学校全局发展的“短板”。同时要重视资源配置过程中组织管理队伍自身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平衡协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校内资源配置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在学校资源配置的时效性上,应该统筹学校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立足校情,适度超前。在校内资源配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学校现在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能实现学校阶段性目标,又有利于学校长远的发展。尽力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必须在立足校情、适度超前的前提下,优化校内各种资源的配置,使各种资源实现良性互动,持续发展。

第四,在学校资源配置的职能上,应该统筹兼顾好决策、执行、评估三个环节的关系。校内资源配置前,在决策环节要坚持民主科学、周密论证的原则;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在执行环节要坚持顺畅高效的原则;资源配置完成后,在评估环节要坚持有力有效的原则。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的工作环节和工作职能确立工作重点,通过评估结果为以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三者环环相扣,起到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作用,从而提高学校资源配置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学校资源配置职能的有效性。

二、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高校资产配置和使用管理水平

在高校的固定资产中,房屋、土地、大型仪器设备占很大比例,管理更复杂,难度更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高校资源管理系统,对高校资产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能为资产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提供大量翔实、准确的基础数据信息,而且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可以再造资产管理工作流程,对高校资产实行可控的动态化管理,从而大幅度提升高校资产配置和使用管理水平。

第一,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对高校各类资产基础数据及工作管理流程的系统可视性。针对高校资产管理中的计划申请审批、政府招标采购、仪器设备管理、公房管理四个主要方面,资源管理系统将各类资产数据管理与工作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将各类资源的基本情况、三维图像以及资产管理的每个管理环节都清晰地体现在系统平台中,为资产管理者提供可视化的平台界面。

第二,创建高效、清晰的各类资产管理办公平台,实现对各类资产管理流程的可控性。高校的各类资产,如采购的申请、审批,公房配置的申请、审批、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等工作流程统一由这个平台实现。系统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在不同地点对各类资源的计划审批、配置申请等进行及时、高效的申请和回复,使大家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协同工作,实现在高校内部不同部门、办公地点对学校各类资产的协同管理控制以及对高校各类资产使用状况的掌控。

第三,对高校资源进行全面、快捷的查询以及生成丰富、实用的报表,实现资产使用管理的高效性。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平台,随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查询高校各类资产的原始数据,各学院、部门的占用量、使用状况、维护状况以及其他基础数据,真实并及时地为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资源管理系统还能生成资产管理者需要的各类报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反馈工作动向,从而为高校内部资产的规划、配置决策提供参考。

三、积极探索高校资产有偿使用的管理理念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管理体制改革,树立高校资产有偿使用的管理理念,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发展规律相符合,已成为高校新时展的潮流。我国高校资产的内部管理长期以来形成了实物无偿分配、条块分割的局面,各部门追求资产占用的最大化和永久化,这种资产配置模式不利于校内资源的合理流动,也不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探索高校资产的有偿使用制度,可以先分步试行,逐步推进。有偿使用的范围可以先在高校的部分公用房如科研性用房、经营性用房,以及具备开放共享条件的专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无形资产如校名、校徽等领域推广。

推广高校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就早已有之。1997年清华大学首开公用房有偿使用的先河,实行公用房有偿使用制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此后,陆续有高校借鉴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本校的公用房有偿使用体系。然而推行校内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并非易事,人们已经形成了校内资源无偿供给、无偿使用的固有观念。对于部分公用房和经营资产来说,高校资产无偿使用的弊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学校房产资源一次性无偿分配给使用部门,使用部门观念上认为分配给谁,谁就有了永久性的支配权、收益权,学校如果要调整公用房的配置难度会非常大,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房产资源的有效流动。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高校的经营性房产逐渐增多,由于管理机制没有变革,这种经营性的房产被拥有使用权的部门无偿占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影响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建立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有偿使用管理体系对高校内部整体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管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校公用房的有偿使用范围可以先从经营性用房和部分公用房的新建房源入手,实施有偿使用。再逐步扩展到学院、各部门单位按照定额配置、超定额有偿使用的原则实施有偿使用,同时对于使用效率高,公用房单位面积上产出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高的学院和部门可以给予奖励。对于专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可以根据使用的机时数等指标制定具体的收费标准。对于无形资产的有偿使用,可以根据用途的性质和带来的效益来制定合理收费标准。

资产有偿使用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收费,而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良性循环,发挥其最大作用。通过宣传使大家树立一种有偿使用的意识,使大家认识到学校的资产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具有增值的作用,通过市场运作,可以创造收益,为高校提供一定的建设和发展基金。

[ 参 考 文 献 ]

[1] 马玉昆.谈高校固定资产的配置和管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6).

[2] 李波.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第9篇:国有资产资源管理范文

关键词:行政单位 国有资产 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工作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是资产进行管理之后,已经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并通过各种管理方式,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量,提升其经济效益。近年来国内的事业单位都在转变传统工作模式,从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但是在进行管理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行政职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问题,从整体上来说,问题集中在工作模式陈旧,管理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时展需求。基础秩序构建效率低下等方面,虽然工作人员也在不断的完善工作内容以及方式,但是整体质量依然不够理想,下文将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简要阐述。

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方式

(一)创新管理方式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最关键的工作环节,就是对已有国有资产进行全面且深度的清产核资,明确库存数量、资产质量以及资产的分布情况等,将所有指标进行总结归纳。还要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完善,在完善之前,先按照当前国内会计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情况,结合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实际工作经验,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制度进行优化,并将收现付制更改成通行应收应付制度。结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不适合社会发展的会计科目进行优化改革,在其中增加一些可以满足当前时展条件的科目,更加全面的反映出当前我国资产价值科目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考虑利用当前会计改革时机,将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合并到一起,使其满足国际发展需要。

(二)构建基础秩序

可以通过构建基础秩序的方式,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制度。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在工作开展之前,先拟定基础制度,如果基础制度不到位,不论采用何种工作方式,都不会取得理想的工作效果。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配套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保证办法的落实。规定中已经明确了当前财务部门的本质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之一,所以各地区的财务部门要妥善的对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而财政部则主要对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管理。通过总结实际工作情况发现,中央行政事业单位的下属单位数量比较多,而且分别也比较广泛,所以很难保证日常管理质量。根据该情况,中央的不同驻地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完全可以在财政部统一管理的领导下,通过不同驻地专员来办理监督管理事项,将各地区专员办对中央驻各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并为其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两个办法中,已经明确授权了财政部门组织调剂不同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以及长期低效率运转的国有资产,但是通过总结实际工作情况发现,这部分资产是很难确认的,并且资产调剂之后财务处理方式以及受益分配方式,都是难以明确的,所以要完善财政部细则以及具体操作方法。

(三)转变管理方式

通过资产管理以及预算管理方式,将不同的管理方式相互结合,构建低成本且高效率的资产管理工作理念,并通过实物费用定额试点的方式,构建符合当前预算以及实物资产相互结合的工作体系。财政部门在向下下达预算时,可以全面考虑到不同单位国有资产占用情况,并将不同单位的国有资产相互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整体工作质量。国有资产的使用单位在使用资产时,也是可以反馈出当时资产价值以及资产使用情况的。工作人员可以让财政部门以国有资产财务核算以及国有资产财务报表汇总等形式,构建信息化系统。全面的反映出全国各地区资产总量以及资产的分布情况。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以及使用等诸多环节出发,提升动态管理工作质量。以科学化的管理方式来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提升财政监督工作力度

通过强化财政监督的形式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过程监督质量,具体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下述几方面;要结合不同部门的预算情况进行改革,不断强化事前资产预算以及资产购置等,提升事项审核力度,从根本上控制盲目构建问题。还可以拟定详细化的工作规则以及工作方式,在交给财政部门进行审批之前,相应的主观部门需要对审批责任进行规定。对常见的办公类国有资产来说,可以将申报单位现有资产的总记录作为基础,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标准以及规定来明确批准事宜。对业务类的国有资产来说,则可以通过聘请独立第三方的形式来明确是否存在购置价值,整个过程中,主观部门以及财政部门都可以做出决策。结合当前预算单位在决算审核以及产权登记方面的工作情况,全面提升资产使用监督检查管理工作力度,财政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对不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进行全面监督,通过动态跟踪等形式,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日常监督以及日常预算决算等工作进行反复审核,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资产使用效益,保证产权归属的科学性,控制国有资产,减少国有资产流失。还要对财政监督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进而提升整体监管工作效率。工作人员可以将财政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管主体来对待,并承担相关的监管工作责任。将审计、检查等诸多部门综合到监管网络的范围中,全面提升国有资产动态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并将审计检查等诸多工作模式纳入到监管网络日常工作范畴当中,进而实现全方位动态监管,提升资源共享效率与监督效率。

(五)提升行政和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质量

通过项目工程开发等方式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并构建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进而实现财政专门-主部门资产占有单位三位一体工作模式,让三个层次分别进行监督管理以及信息交换。财政部门也要在单位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基础之上,构建信息资源库等。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加准确且技术的掌握各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增减方面的变动情况,了解使用情况以及分布情况,进而为资金管理以及政府采购层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依据,提升行政工作效率,将信息一体化功能最大化发挥出来。

(六)加速闲置资源整合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比较多,并且单位中闲置的资源量也比较多,如果对其不管不问,不仅可能导致国有资源出现流失,还会降低国有资产实际使用效率。如果将这部分资产交给使用单位进行管理,有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帐外循环,影响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该问题,工作人员必须要对闲置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来提升工作质量。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式以及资产管理方式,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所以需要对工作方式进行优化,提升工作效率。从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是资产进行管理之后,已经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并通过各种管理方式,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量,提升其经济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不够理想,存在许多影响其工作正常开展的因素。上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开展现状,之后分别从加速闲置资源整合、提升行政和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质量、提升财政监督工作力度、转变管理方式、构建基础秩序、创新管理方式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如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量。希望可以通过相关方式,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璇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外资,2012,21:8-9

[2]杨颖.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9,14:30-31

[3]贾文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5:35-36

[4]张念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