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家养老服务报告范文

居家养老服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家养老服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居家养老服务报告

第1篇:居家养老服务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自愿服务;居家养老

中国分类号:G455

一、前言

老龄问题是公认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传统家庭养老面临一定困境,而我国机构养老设施又严重不足,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单纯的家庭养老如今已经不能适应更多老人的需求,更多的老人已经开始逐步向外发展,寻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家庭养老在现阶段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而此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社区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认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养老工作。

二、居家养老的内涵及现状

居家养老是指将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家庭-社会共同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既区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又不同于机构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及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这种养老方式既适应我国的国情,也符合老年人的意愿和需求,因此作为未来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性模式被广泛认同和推广。

为扩大养老志愿服务队伍,我国民政部、团中央积极倡导大学生参与社区为老志愿服务,但过程中普遍存在志愿服务节日化、短期化,针对性不强,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迫切需要探索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机制。大学生及其所在的志愿服务组织是长效机制内居家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为老服务实践证明,某些与老人需求密切相关专业的学生,如医学、护理、美发、烹饪等专业,很容易开展为老服务且服务效果良好。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可以“多对一”为主要活动形式,如组织大学生成立“为老服务小组”或者“助老服务团队”等,依靠团体的力量为老人提供服务。此方式更易得到社区及老人信任。同时可增强大学生服务信心和服务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易操作、便于长期坚持,更易获得社会资源支持,更易开展大规模深层次的为老服务活动。

三、大学生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自愿服务意识,并逐步接受一种新的思潮。

1.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不断地更新观念。包括职业社会工作者思想观念和居家养老被服务对象的思想观念。使大家明确居家养老不是简单的在生活上的照顾,而是包括其他多个方面,如心理健康等。

2.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壮大社区志愿者的队伍,为社区志愿者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3.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必须改变以前分散化、非专业化的服务人员格局,加强人才培训和资源整合,以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推动养老服务水平的进步。

4.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对就业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更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认识到居家养老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自愿参与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在这一行业中创业的意识。

四、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的途径

面对大学生群体,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大学生关注居家养老的意识。若要营造全社会居家养老的氛围,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引领居家养老文化的正确导向。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居家养老意识,自觉实践。在家庭教育中每位家长应当摈弃传统观念,将居家养老事宜放在首位。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在加强大学生居家养老教育方面要建立起教育机制,而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意识教育,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教育,从教育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居家养老问题。校园文化活动历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既形式多样、内容活泼,又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点。高校完全可以结合自身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和传播。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高校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受到居家养老服务思想的教育,并逐渐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动。在高校假期社会实践中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的内容。每年高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实践真实体验的重要机会,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五、总结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伦理中,绝大部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都希望选择居家养老,而居家养老的附加服务如心理陪护等,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几乎没有得到开发,但这些服务又是现有从业者所无法胜任的。那么,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选取一个长久的策略。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自愿服务意识,并逐步接受一种新的思潮。

[参考文献]

1.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2.刘斐莹,肖遥,郭尧.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09(5)

第2篇:居家养老服务报告范文

国务院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养老服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的基本原则。

市政协十二届十一次主席会议确定对我市城市居家养老作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从2013年7月下旬至8月期间,市政协副主席任书文带领政协社法委、民政局、政协委员调研组先后视察了杏花岭区锦绣苑社区、迎泽区五龙口三社区、海边街社区、太原市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情况,听取市民政局对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发展建设情况,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就我市城市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对策进行调查研究。

一、基本状况

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__年开始启动居家养老试点,市民政局作为政府总牵头部门,制定实施办法,创新工作理念,探索为老服务新机制,构建居家养老新体系,逐步把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市543个社区,到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全市。20__年9月和2013年7月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来太原市考察,充分肯定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做法,并向全省推广。综合归纳有六个方面的亮点。

(一)紧跟社会形势,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设。我市现有60岁及以上老人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8%,其中空巢老人约13万户,人口结构向老龄化、空巢化的趋势发展。为应对老龄化现实,目前全市建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15个,安设老年床位1380余张,招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500余家,设立养老服务点2461个,建立社区服务队760支(约20__人),招募志愿服务者10.2万人,建立老年人“爱心一键通”服务系统,为空巢老人发放2.4万部“爱心一键通”,开通8181890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建成现代化的求助呼叫网络平台,受理老年人求助呼叫225862人次,为民排忧解难70629人次,全天候(24小时)为老年人服务。

(二)创新养老模式,敢于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路径。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区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导向,把研究解决养老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养老服务工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前进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即“以家庭为基础、社区服务为纽带、居家照护服务为宗旨”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健全完善为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优质服务的运行机制,即“无偿服务针对80岁以上高龄、空巢、困难、伤残以及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低偿服务针对老人与服务机构签订协议,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服务;有偿服务针对以市场运作,为老人提供预约上门实惠服务”。

(三)制定扶持政策,构建居家养老事业新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养老政策的贯彻落实,为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规划和服务业扶持范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意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支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全市基本形成了“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

(四)树立全新理念,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机制。全市建立了各级党政部门、社区居委会、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广大居民“五力合一”的联动运行机制和分类服务、分级帮扶、助老服务、网格管理、亲切关怀、社会联动“六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创新为老服务机制,制定出台了《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评估管理办法》,为孤寡、失独、独居、空巢、困难、优抚、残疾和高龄等八类老人提供享受分级优惠服务,评估计分确定“abcd”四种类型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卷,即每年每人发给a类85岁以上空巢“三无”老人2400元、b类80岁以上空巢困难老人600元、c类70岁以上空巢伤残老人150元、d类60岁以上空巢特困老人享受亲情志愿者服务;今年为近五万名老人提供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其中a类128人、b类2585人、c类17194人、d类30000余人。

(五)扩大服务领域,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生活需求。根据老年人不同服务需求,在全市各个社区开展生活照料、医疗保健、防病治病、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志愿服务、老年餐桌、家政服务、配餐送餐、康复护理、心理咨询、亲情服务等40项社会化服务,在每个社区都配备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管员,及时为老人提供服务指南、服务项目、服务人员,解决老年人精神生活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问题和护理需求,基本做到“养老在社区、服务进家庭”。

(六)经费基本保障,投入养老公共资金逐年增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工作建设经费逐年增加,从20__年开始社区办公经费根据辖区范围和居民户数增加至5万元、6万元、7万元。2013年,为每个社区安排惠民项目资金2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建设与服务,市民政局按照管理原则,对资金使用投向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居家养老公共事业作为惠民项目资金重点使用领域之一,重点打造了社区“老年餐桌”试点,得到了社区老人的普遍欢迎。

总体上讲,我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早、发展快、有创新、见成效,服务和管理水平优先全国同类城市。

二、主要问题

在我市居家养老事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居家养老

公共经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虽然公共资金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数量不大,有的基层社区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吃大锅饭”、“撒胡椒面”的现象,用于发展居家养老公共事业经费不够明确,专项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对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磨合。社区居家养老管理工作涉及牵头单位民政、教育、老龄、人计、人社、发改、建管、卫生、财政、地税等10多个部门,有些部门对居家养老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工作方面配合不够主动、缺乏大局意识,应该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

(三)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还需进一步扩大。从全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关服务产业化发展不平衡,能够落地的养老服务产业为数不多,扶持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与形势发展还有差距,服务业力量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标准的需求。

(四)老年服务队伍还需进一步壮大。招募从业人员和老年志愿者有一定难度,专业型人员匮乏,志愿者队伍不够壮大,部分服务功能缺失,服务队伍的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家政人员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特护人员供需不平衡,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个短板。

(五)宣传引导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工作不够深入广泛,社会认知度还有偏差,从我市老年人民调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因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缺乏“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意识,不太愿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家庭、单位加强宣传引导、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市城市居家养老情况调研,市政协调研组认为:资金保障、管理体制、政策支持、队伍建设、宣传引导是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以人为本、服务满意、合理收费、管理精细、老有所养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发挥“驱动器”作用,是促进居家养老事业顺利前行的基本保证。为此,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供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参考。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社会广泛参与,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1、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从我市近几年看,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养老公共服务经费相对也在较大幅度的增加。根据市财政局报告,2013年预算安排城乡社区事务资金17.77亿元,比上年度增加9.24亿元,增长幅度108.4%。为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居家养老事业的公共经费安排,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经费投入要明确标准、细化项目、专款专用,一事一表列入财政预算计划,按照全市养老事业的发展规划,专门立项年度居家养老事业经费,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养老事业经费的幅度,根据老龄人口的增加,保障居家养老投入的公共经费足额到位。

2、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建设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各个环节上,提供有利条件,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民营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力量要支持养老事业发展,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多元化、社会化、长效化的投入机制。

3、管好用好居家养老公共资金。政府投入的居家养老专项资金,相关职能部门要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制定有效的管理使用办法,定期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资金用于发展居家养老事业的各项建设。

(二)加大政府效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健全完善科学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监管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民政部门对居家养老工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借鉴全国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我市《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大局考虑,进一步完善市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联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强化民政部门“总牵头、总指导、负总责”的责任意识,增强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全局意识,树立街道社区敬老助老的服务意识,齐心合力推动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充分开放为老年人活动的公共设施。各级政府对涉及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情况监督指导,积极协调社会各方,推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充分为服务老年人开放,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参加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依法保护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权利,构建完备的社区为老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促进全市为老服务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估机制更加完善。

3、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总理在2013年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落实中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在服务居家养老事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打开政策大门,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使广大老年人安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市场动力,积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

1、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各级政府要对各类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产业自用房产、土地房产、城镇土地使用等,完善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为社会资本减税清费,吸引更多的养老服务产业扎根落地;积极培育养老服务业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高度重视城市新建、改建、扩建中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力求规划建设同步落实到位;按照国家规定,对居家养老用地、税收、信贷、水电、床位、营运等方面,政府应大力扶持、给予“补贴补助”,坚持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的原则,提供优质的政策保障。

2、建设社区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各级政府要继续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开办小型养老院或敬老院,力争全市80%的社区各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化服务功能;按照国家相关 政策,优先为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年人提供集中住养场所。

3、推进社区“老年餐桌”惠民工程建设。政府花钱买服务,社区老人得实惠。市民政局组织牵头在我市锦绣苑社区、海边街社区开办“老年餐桌”试点服务项目,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老年人生活的关爱关心关照,解决了老年人中午就餐问题,很受社会欢迎。建议逐步向全市社区推广“老年餐桌”服务项目,并作为街道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把“老年餐桌”办成具有特色的品牌“窗口”。

(四)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有爱心、素质高、服务好”的居家养老专业化队伍。

1、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强化居家养老专业队伍建设,为招募专业服务人员创条件,办理签订合同制手续,享受同城化社会待遇,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市场化运作、社区化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平衡,促进相关产业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就业落实;各街道社区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工作,立足社区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社区现有人力资源,扩大网格化专业服务队伍,为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各级政府要指导委托相关培训机构,为从业人员免费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发给“职业资格证”,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服务明星,更好地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2、逐步完善招募老年志愿者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实现老年志愿者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0%的目标,对照我市还有差距。为此,各级政府要制定实施方案,负责动员指导,相关部门牵头,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逐步完善老年志愿者招募社会化、管理正规化、服务常态化“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老年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全市共青团、妇联、工会、教育、公安、人社、文明办、驻地部队等相关部门应带头响应,形成共建单位,签订《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协议书》,并纳入精神文明和谐单位考核。

3、建立街道社区联系从业人员制度和激励机制。各街道社区居委会要建立联系从业人员的制度,正确处理辖区社区干部、从业人员、居家老人三方人际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的理念,全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要建立激励机制,关心从业人员的政治待遇,尊重从业人员的劳动成果,健全完善从业人员档案信息,积极开展评选优秀服务明星的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以人为本、文明礼仪、热情服务、行为规范作为一项考核目标,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更加人性化。

(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流的幸福家园。

1、高度关心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各级政府要在推动养老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紧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当地养老事业的任务措施,解决养老突出问题,真正把养老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凝聚力量,在落实上很下功夫,促进我市居家养老事业提档升级。

第3篇:居家养老服务报告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23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运行机制

2010年,中国老年人(65岁以上)已经达到了1.13亿人,占总人口的8%,按照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便可称之为老龄化社会。《民政部 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6]200号)提出,要重点支持试点地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力量运营、市龌运作,全面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能力。

1.1 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社区中享受养老服务,具体形式有社区家庭养老、社区机构养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老年人互助中心等。需要指出的是,社区居家养老与传统的居家养老不同,它结合了社区中机构养老及老年人互助中心等形式,内涵更为丰富。

1.2 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①社区居家养老供给机制;

②社区居家养老动员机制;③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协同机制;④社区居家养老监管机制。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供给机制存在问题

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存在角色定位的困境。作为主要“供给主体之一”的角色和“管理者”的角色,其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实践中存在角色冲突。虽然经过简政放权和“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的创新,各级政府致力于加大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其他多元主体的管理上,管理者的身份要求政府对其运营资格进行准入限制和审查,因此,在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与如何加大养老服务社会供给之间存在困境。

2.2 动员机制存在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动员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营资格获取,需要消防、床位、员工数量等条件满足行政许可标准,这决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投入较大、回收较慢的特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员机制主要依靠政府宣传和民间慈善力量,但这种动员通常是偶然的,且效率较低。现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动员机制,缺少专门的制度规范,动员机制没有常态化。

2.3 社会协同机制存在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水平不高,社会协同机制有待改进。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政府“公办”养老院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绝大比重,近年来,各地政府在试点探索“公办民营”及“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形式,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实际受惠人群数量来看,都远远不够。同时,其他多元主体之间,如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同供给的实践中,联动水平较低。

2.4 监管机制存在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行检查评估机制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不具备发现问题和及时处理问题的效果。现行的检查评估机制主要是,每年向主管部门提交年度运营报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对硬件设施等进行检查,辅以主管部门的抽查。但现有检查评估机制流于形式,大量未能达到准入标准的民间“社区居家养老机构”,以“合法运营”或“透明运营”的形式存在。原因并非是政府主管部门不具备责任感或者作风,而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缺口以及监管之后的责任归属模糊,使政府主管部门难以处理,对部门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采取“不出事就是好事”的策略。

3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元协同,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创新形式和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应改进现行机制的不足之处,努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

3.1 强化政府“治理者”的角色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么一个深入影响社会各阶层人员的领域,应该明确自身的“治理者”角色,以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保护广大人民的养老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管理目标。近年来,老年人及其家属与养老服务机构的权益纠纷日益增多,政府作为治理者,应当创造更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社会氛围,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运营。不是追求以供给主体的身份更多地参与社区居家养服务供给,而是追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高速发展。

3.2 出台特定的动员制度规范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或者是任何一份事业的成功,都建立在人、财、物等资源高效整合的基础上。同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因此,这就需要有一个高效和常规的动员机制。政府通过出台特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动员制度规范,对政府力量、社区力量、非营利组织力量和其他民间力量进行科学动员,最大程度实现动员的精准、高效、常态化。

3.3 建立多元主体的联动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其他主体相对互动较多,其他主体之间联动性则较差。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多元主体的联动机制,不仅仅是加快“公办民营”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试点及经验推广,还应当探索加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联动,如企业以投资入股等形式,负责非营利组织名下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并以市场的力量促进其健康发展。同理,民间团体或个人慈善力量名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以通过支付报酬的形式,聘用企业帮助其进行管理,实现成本和效益控制,从而得到健康发展。

3.4 落实检查评估机制,完善配套措施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是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的创新措施,是适应新时代的现实背景而产生的,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客观上造成了,大量不具备市场准入资格的“透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存在,政府主管部门苦于没有良好的处理办法,大多是默认其存在于“灰色地带”。另外,已获取行政许可,具备运营资格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也存在着因检查评估流于形式,硬件设施投入逐年减少,养老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检查评估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透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重点防抓安全隐患,并给予政策照顾,还可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将其纳入监管体系;对已具备运营资格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应严格落实周期性考核和抽查评估,且进行相应的奖惩,并建立区域内的养老服务供给设施的评分评级系统。

4 结 语

适应新时代现实背景而产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的创新措施,对实现各阶层人民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权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应当在供给机制方面明确政府的治理者角色,在动员机制方面出台明确具体的制度规范,在协同机制方面建立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在监管机制方面落实检查评估制度,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Ageing 1950-2050[R].2002.

[2]F Burns.Reverse Mortgages in Australia: An Exercise in Sustainability?[M]. Sydney:Thomson Reuters(Professional) Australia Limited,2011.

[3]王浦劬,[美]R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苏健.居家养老中非营利组织的动员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6]王洁非,宋超.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社区养老供需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

第4篇:居家养老服务报告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老年人;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慢性病健康管理为健康人、高危人群、患者提供综合、主动、系统的健康管理措施,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1]。实践表明,社区综合干预的方法是有效防控慢病的最佳手段。在我国,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病综合防治已大范围实行[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为慢病患者进行有关防治慢性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相关资料,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讲座、社区义诊等;专业人员定期为居民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及社区日托服务,引入老年慢病患者专业化服务[2-4]。因此,为探索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成都市郫都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平台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对比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服务情况,及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上的差异,以更完善的模式及规范的流程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慢病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设计干预性调查

2014-06与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内容上的实施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郫都区10个社区的常住老年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园、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实施调查。横断面调查研究调查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服务主体在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上实施情况。抽样方法同前。

1.2对象

干预性调查研究对象:在成都市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老年人与同时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5周岁,有一定的读写能力,意识清醒;②同意参加本调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度较高;③经三级医疗单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④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间≥6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

1.3方法

1.3.1慢病管理内容

以多种卫生服务主体为核心、利用多种卫生服务资源,在特定的管理协调体系中,对正常人群、高危人群、慢病人群实施卫生服务,并且适时调整服务策略,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年检与监测。

1.3.2干预性调查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于2014-06和2016-06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市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500位老年人进行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基线调查与干预结果评价两个部分。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满意度等相关信息。

1.3.3横断面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于2016-06/2016-09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500位老年人进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同前。

1.3.4指标定义

1.3.4.1管理人数

最近1次随访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管理的人数。1.3.4.2管理率管理率=慢性病管理人数/辖区内估算的慢病患病总人数×100%。

1.3.4.3控制人数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

1.3.4.4控制率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已管理的慢病人数×100%

1.3.4.5满意人数

问卷调查中对所有慢性病管理满意的人数。

1.4质量控制

调查前,根据调查内容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其理解各项调查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调查期间,调查员相互核查问卷填写内容,检查是否有逻辑错误或者遗漏,及时改正错误;数据录入阶段,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录入的时候设置自动跳格、错误报值等功能,减少录入过程时的错误。在数据录入前,对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强调数据录入时注意事项。数据录入过程中执行双输入录入法,并进行双录入实时校验,及时发现错误并更改。在数据录入完成之后要进一步进行逻辑查错和抽查,以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分析阶段,运用SPSS21软件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和清理,保证数据质量。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描述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性,检验水准为P<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干预性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9%;对基线495人进行干预,回收问卷482份,回收率为97.4%;平均年龄为72±3.2岁。横断面研究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8.4%;平均年龄为69.6±4.3岁。在不同服务主体中,慢病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患病情况等因素上均衡,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2.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情况

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后老年人的满意度明显增高。其中健康咨询提高31.7%,健康教育与促进提高31.2%,年检与监测提高32.3%,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不同服务主体之间慢病管理情况对比在慢病管理中,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康咨询高出11.7%,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出16.2%,年检与监测提高21.2%,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9.7%,满意度提高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是一种综合社会、社区和家庭各方资源的新型养老模式[5]。以家庭为基础、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干预,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不仅带动影响家属对老年人的照顾能力,而且提高老年人的慢病自我管理能力[6]。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效果显著

3.1.1实施慢性病管理后,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慢病管理内容实施效果显著

成都市郫县社区几家养老中心在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后,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在5个维度上水平(健康知识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均显著的提高(P<0.05);且慢性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满意度由71.5%提高到85.6%,慢性病管理人数、管理率及控制率也明显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某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管理。因此与管理前比较,加强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家庭访视等,故社区老年人对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14.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实施加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合作,促进了养老和医疗康复的更好融合[7]。因此,必须大力推广以慢病管理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居家养老理念,并不断的规范服务流程,使得老年人慢病管理取得一定成效[8]。

3.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随着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自我照顾能力下降[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破传统的仅由老人自理或者子女、亲戚照顾的固有模式,建立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化服务为辅助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使得老年慢病患者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舒适安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对象年龄层次不等,依存性较差,难以全面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化需求,优化性欠佳,老年人满意度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则更高,慢性病管理率、控制人数、控制率等都较高,可见老年人更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或社区里获得定期、就近、方便、专业的健康护理照顾的服务,以减少其家庭依赖程度,减轻家庭负担,促进自身健康养老[10]。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开展具有着必然性[11]。

4参考文献

[1]杨敏,钱英.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39-142.

[2]孙海燕,王峰,杜冰,等.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项目实施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8):4-7.

[3]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10-14.

[4]路颜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意愿及临终关怀需求调查分析[J].社区护理,2009,24(20):82-84.

[5]林军,赵加奎,等.城市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013,8(3):177-179.

[6]纪珊珊.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J].改革与开放,2010,5(10):75-76.

[7]周育瑾,吴江,张升超,等.深圳市桃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5):1738.

[8]孙海燕,孙国珍,周滋霞.盐城市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61-63.

[9]何婷婷,洪倩.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治能力建设的现况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3):311-316.

[10]黄方超,王玉环,张宏英.社区一居家式老年人长期护理的服务内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056-2057.

第5篇:居家养老服务报告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西安发展;居家养老

项目资助:西安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人口老龄化下适应西安发展的居家养老保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PH30)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人口老龄化下适应西安发展的居家养老保障模式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6日

一、西安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早在2000年西安市老年系数就已超过10%,达到了国际通行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西安从此步入老龄化社会。西安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人口快速老龄化。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07年老年系数依次为5.45%、7.26%、7.94%、10.23%、13.77%。截至2012年底,西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0.6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4.11%,并且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期。二是老年人口高龄化。2010年西安市80岁以上老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1.38%。三是老年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一起居住,西安市老年空巢家庭已经占到老年家庭总数的57.2%。四是老年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因为西安市老年人口文化层次比以前更高,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五是未富先老。目前,世界上老龄化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至少在1万美元左右,而西安市在进入老年型时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左右,相差甚远。西安市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且未富先老的特点会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中叶,巨大的老龄人口规模使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漫长而又艰辛。解决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对西安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建设和谐西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老龄化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必然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劳动力内部结构高龄化。作为生产力基本因素的劳动力,其数量的多少及所占比例,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持续影响。在国外一些比较早达到老龄化的国家,由于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早已涌现劳动力短缺现象,他们只能大量地依赖外国劳动力的移入来支持本国经济的发展。从历年西安市统计年鉴分析,西安市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比较大,育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外省市劳动力大量入迁,因此西安市劳动力资源当前仍十分丰富,在一段时期内,还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但随着少年儿童人数的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剧,中国人口红利时期将很快结束,用工荒将在西安乃至全国很快出现。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一般认为,适度的人口数量、优良的人口素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劳动人口老龄化后,劳动能力日益衰退,很难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劳动人口高龄后,接受新的技术能力比较差,不利于推广新技术,进而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因而,人口老龄化将会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在人不同的生命年龄周期,人们的消费倾向、储蓄倾向必然有所不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用于生活和医疗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与日俱增而收入减少,所以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逐渐减少储蓄。因此,从平均储蓄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会大大降低总的储蓄水平,且会抑制储蓄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国家势必要拿出更多更大量资金用于老年福利设施的改善、医疗保障金和退休金的支付,这些社会消费基金的增加自然引发国家积累基金的减小,从而影响国家投资规模,从而限制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总之,老龄化会引起社会消费增加、储蓄减少,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加大了养老保障需求,而养老保障需求的加大将使西安市总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使得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2、家庭养老方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是老人和子女一起生活,便于给其照顾和关怀。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如今第一、二代独生子女正进入婚育年龄,他们组成的家庭形成一种全新的“四二一”家庭模式。1对夫妻养活自己的同时需要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年轻人在经济上虽能供养老人,但在对老人生活照料方面,由于现代化生活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导致时间精力有限而力不从心。在老龄化社会,特别是在城市空巢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变革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探求一种方便、经济、更为适宜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养老方式,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三、当前西安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机构床位少、入住率低。截至2012年底,西安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11家,养老总床位为2.4万张。按照现有情况计算,目前所有养老床位仅能满足全市2%%老年人的需求。即便如此,由于一些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低、设施不齐全、档次低等各方面原因,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养老机构入住率仍较低,年末在院人数7,554人。

(二)1/3的老人有社会化照料需求。通过西安电子城太白社区的抽样调研报告显示:城市老年人平时饮食起居靠自己做的占74.31%,配偶照料的占26.38%。老年人最喜欢的养老方式依次是:和子女一起居住由子女养老的有49.2%;入住养老机构的有20.6%;由社区或社会组织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的有18.5%;请保姆照料生活的占3.1%;其他养老方式为11.7%。根据调查结果,有57.2%的城市老人居住方式是独居或夫妻同居,西安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略高于全国大众城市56.1%的平均水平。“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有社会化生活照料服务方面的需求,空巢老人的比例更高一些。”因此,在生活照料服务方面,城市老年人以自我照料、配偶相互照料的方式为主,子女照料弱化,社区与社会居家服务供给缺乏。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照料自己开始困难起来,因此老人有社会化照料的需求。

(三)心理孤独是老人一大病。精神文化服务方面,抽样调研报告显示,虽然有大部分社区或社区附近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供老年人打发老年生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但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主要还是自娱自乐。因为老人与子女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不同和年轻人忙于工作和社交,导致很多老年人与子女沟通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或者缺乏沟通,因此,老人偶尔或经常有孤独寂寞感,他们内心深切渴望被关怀、心理慰藉需求大。

总之,在调研今后会选择什么养老方式时,很多老人给出的回答都是 “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土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具有强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部分城市老年人具备了一定的居家服务经济承受能力。针对以上现实问题,西安市急需推进居家、社区等养老模式,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真正造福老年群体。

四、人口老龄化下适应西安发展的居家养老保障模式探索

欧美各国在应对老龄化的长期实践中提出了“回到家庭中去”的口号。“回到家庭中去”的养老方式,就是政府可以不必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设施,而是让老年人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政策鼓励和扶持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街区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给老年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上门服务的生活照料,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居家养老保障模式在欧美国家实行之后效果良好。借鉴国外高龄化社会国家社区照顾的经验,我国也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也是西安市主推的养老模式。西安市有642个社区,如今已在165个社区试点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且均已取得良好效果。作为西安市民政局试点的居家养老服务点,2008年莲湖区政府开始以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化机构和社区为主体,通过整合区域内司法、就业、卫生、民政等政务服务资源和超市、餐饮、维修、配送等便民服务资源,建立区级服务平台和社区服务平台,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方面服务。

1、在服务形式方面。具体包括有老人信息咨询、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紧急救助、配送递送、特约服务、设备维修、物业服务、温馨提示、助餐服务等130多项服务。

2、服务对象方面。一是对政府援助的孤寡、伤残、特困、高龄等“重点”老人,由政府出资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家庭保洁、康复按摩、精神慰藉等无偿服务;二是对辖区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实行有偿和低偿的养老服务。

3、技术支持方面。从2010年9月莲湖区投资160万元开始筹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该信息中心以965668服务热线和网站形式,为老年人和社区居民建立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快速、便捷的现代化手段,实现老年人和服务机构的快速对接,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固话、移动、网站三种形式得到130多项养老服务。这种全天候的和全方位的呼叫服务系统,可以快捷有效地解决居家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和安全事故预防救助问题。

4、服务管理方面。建立区级服务平台和社区服务平台。区级服务平台由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和莲湖区如亲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成,主要为老人和居民提供“送上门”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站组成,主要是为“走出门”的老人提供服务。服务站有社区工作人员、公益性岗位人员及志愿者,他们为老人提供午餐服务、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和法律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使能走出家门的老人更好地参与社会,融入生活。两级服务平台的建立既满足了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也为全区老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虽然社区居家养老方式解决了很多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是目前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制约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问题。

1、资金不足成养老服务站普遍问题。目前,西安市已开展运作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性质多为民办非企业性质,财政支持力度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所需场所设施、人员培训等的资金投入需要。尽管社区竭尽全力,但因为地方小、经费少、人手缺等原因,居家养老服务想要为老人提供更多的服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进而无法保障老年人的养老质量。

2、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不仅应该在城市推行,农村也应该尽早试点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体到养老上,老龄化比城市更严重的农村应该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再难也要让农村老人享受到发展成果。目前农村中青年一代大多外出务工,因而照顾老人的任务主要地落在农村留守妇女的肩上,她们除了辛勤田间耕作、做家务外,还的教育孩子、照顾老人,精力都非常有限,这导致了农村的养老无法得到保障,养老纠纷时有发生。有些地方甚至产生了很多农村空巢老人。农村家庭养老现状堪忧,亟待解决。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探寻消除社区居家养老方式存在问题的方法,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顺利变革。

主要参考文献:

[1]史文静.城市居民养老模式变革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西安社会科学,2012.6.

第6篇:居家养老服务报告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5(b)-0128-04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home care model,and its role and impact on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ZHU Fei-ying PAN Gui-xing MIN Ya-ting WANG Xiao GONG Zhi-wu ZHONG Qing-ling

Medical College of Nanchang University in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home care model,and its role and impact on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elderly.Methods From July 2016 to December 2016,some of the communities were selected from party of Jiangxi,Ningxia,Shanghai,Guizhou,Xinjiang and other cities.Th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elderly,curr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home care model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chronic diseases was high in elderly patients,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68.1%),diabetes mellitus (40.3%),and osteoporosis (28.7%) were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the three major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munity home care model was common in China,which provides physical examination,health counseling,intravenous fluids,medical treatment and other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service mode,insufficient health resources.However,this service could enhance the elderly′s awareness of chronic diseases,delay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and reduced the cost of medical treatment.Conclusion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elderly is not satisfactory,and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is high.Although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model of community home care,it provides a number of services for the management,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which can reduce the cost of care,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Key words]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The elderly;Community home care model

目前,中老龄人口总量已居世界第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1]。人口老龄化的种种问题也接踵而来。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疾病具有病程长,控制率低,需要长期照料等特点[2]。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系统管理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方案的一项主要任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最为理想的方法[3]。但是我国老年人“养儿防老”的思想深根蒂固,他们更倾向于家庭养老这一传统方式,更渴望得到子女的关怀和照顾。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这一模式的出现,既满足了我国的国情需要,又能开展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工作。

3.3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对老年慢性病管理的作用

3.3.1 家庭养老模式中老年慢性病管理存在不足 接受本次调查的老年人都已>60岁,对于身边事物的更新换代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近半数的老年人从不主动获取一些保健知识。因为对慢性病的不重视,很多老年人患病后仍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这是慢性病管理的一大漏洞。调查显示,养老模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慢性病预防的效果。很多居家老人患病后自理能力下降,大多数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或者由老伴照顾,而子女又因为经济、工作、距离等因素没有更多的能力照顾父母,老人的慢性病因而得不到较好的保健和治疗,导致病死率居高不下[13]。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更全面、有效、专业的护理服务[14],在这种养老模式中,老人自身健康管理得到了促进,也减少了子女的生活负担。

3.3.2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对老年慢性病管理的积极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也会更加突出,因此大规模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将会很有效地管理慢性病,使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调查中,超过半数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了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宣传等服务,也有少数社区提供了更加细致化的慢性病管理服务,如日常配药、看病治疗、静脉补液和康复辅导治疗等。社区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尤其是针对存在康复可能的老年人以及有锻炼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福利性的设施和器材,帮助他们恢复和增进体能,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15]。接受调查的大多数老年人表示,社区提供的慢性病管理服务能够增强个人对慢性病的认识,起到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作用。此外,通过现代化、多样化的设施或者通过社区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场所还可以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为实现公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目标提供必要的保障,这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致谢:梁奕、潘昌慧。

[参考文献]

[1]阮桃丽.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16,(16):36-37.

[2]何雪,潘业春,曹雪梅,周翠翠,赵丹.老年慢性病的社区护理现状分析[J].当代护士,2016,(3):23-24.

[3]世界银行.中国可以在慢性病防控方面为世界树立榜样[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19(5):46-47.

[4]唐美芳.在社^开展临终护理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2010, 29(24):132-132.

[5]王仁.老年生活中的老年学习及其相关性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刘坤.农村老年人个人社会资本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关系[D].济南:山东大学,2015.

[7]曾颖.老年人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综合干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8]李小云.面向原居安老的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9].天津市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趋势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0.

[10]王拓.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11]陈为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关键问题反思及前瞻[J].西北人口,2016,37(3):100-104.

[12]徐静.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调查报告[D].合肥:安徽大学,2015.

[13]朱建平.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14]修宏方.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第7篇:居家养老服务报告范文

按照县委关于“**”主题教育要求和民政局党组主题教育活动安排,为深刻检视问题, 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全力推进主题教育和实际工作两促进、两不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立足自身职责,结合省市养老服务工作要求和当前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际,深入全县5所农村敬老院以及相关乡镇,对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质量提升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至2018年底,全县人口数为x万人,60周岁以上老人x万,占总人口的x%。其中60-69岁老人x人,占老年人口的52.3%,70-79 岁老人x人,占老年人口的35.7%,80-89 岁老人x人,占老年人口的11.2%,90-99岁长寿老人x人,百岁老人x人,高龄化趋势明显。目前,我县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全县共有x家公办养老机构,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大院等老人活动场所x家。

一是发展格局初步构建。以农村闲置房屋的适老化设施改造为基础,以农村幸福院与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以县福利院、 乡镇敬老院等机构养老为支撑,以“互联网+养老”的信息平台和网络为纽带,以和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和队伍为保障,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为补充,全县“六位一体”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至目前,全县建成县福利院x家、 x农村敬老院家、农村幸福院x处、日间照料中心x处、农村老年人娱乐活动场所xx处。已建成投入运营各类养老服务设施xx处,养老床位总计x余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x张,全县养老机构共入住老人x人。近年来,县民政局和相关乡镇按照省市要求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持续加强养老机构管理,全面开展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集中实施了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养老机构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不断提升。

三是网络建设加快实施。甘肃省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正式运行,已采集录入60岁以上老人信息xx条。与县和谐医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签订了静宁县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运营合同,制定了《静宁县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运营方案》,采取自主运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用工的方式,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实施全县养老服务“互联网+养老” 和“12349便民信息平台”建设,已完成办公场地布设、工作人员招聘、部分硬件设备采购,正在开展城区老年人数据普查、档案建立,正与电信部门衔接接入12349便民热线、与相关服务商街接确定服务内容、与相关网络公司衔接设定服务公众号、与相关金融部门街接定制服务二维码,并着手准备开发城区15分钟服务圈APP. 通过上门巡诊、家政服务、送餐服务、护理服务等,为社区老年人24小时提供助洁、助购、助餐、助医等居家养老服务。

四是医养融合探索发展。在县福利院设立了医疗护理站,聘用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和康复员各x名,基本满足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医疗服务。建立危重病老人定时巡诊制度,开通在院老人急救“绿色通道”,开展疑难病会诊等业务,基本解决了入住老人最为关切的生病就医问题。积极开展康复服务项目,重点对脑血栓后遗症、肢体偏瘫等失能老人开展康复评估,坚持长期性、综合性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练;定期开展老年人保健知识讲座,为每位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至少安排一次体检。各农村敬老院与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确定具体医疗服务人员定时上门开展医疗服务,并根据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能力、 服务需求,分级制订医疗护理计划,实行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有效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五是规范建设全面推进。建立了老年人能力评估机制,严格对照评估指标履行评估程序,运用自主吃饭、穿衣、上下床、如厕、室内行走、洗澡能力等六项指标,初步对全县特困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发放、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提供了准确数据。从食品、消防、用电、取暖等重点安全管理方面,为各农村敬老院购置了食堂消毒柜、电冰箱、食品留样柜等厨具用品,配设了灭火器、应急照明灯、紧急疏散提示牌等消防器材,更新了院内老旧老化用电线路,安装了节能、环保、安全的壁挂式电暖采暖设备,督促指导各敬老院建立健全了出入登记、日常巡查、值班值守、清扫保洁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了敬老院安全规范运行。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拟购买服务人员x多人,对全县所有特困老人开展保洁、护理、探视等上门服务,其中为各敬老院购买服务人员x人,专职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同时,积极实施养老管理和服务人员分级分类培训,累计组织参加省市县各级养老服务培训xx人(次),培训养老护理员xx余人。 ? 4人有证

二、结症分析

从全县养老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上看,主要存在“五难”的问题。一是土地审批难。目前全县用于建设的用地指标非常有限,而用于养老的土地指标更是少,因为没有可用建设用地,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无法开展项目投资。二是资金落实难。由于我县属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预算几乎为零,全县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资金全部为省级补助资金,由于申请上级资金审批手续严格、环节复杂、时间较长,致使李店敬老院、四河xx、红寺xx等项目建设至目前仍有缺口,制约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度。三是工作协调难。养老服务业发展涉及部门众多,一个养老机构从立项建设到运营管理,涉及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生态环境诸多部门,办理手续繁多,存在协调难问题。四是监督管理难。当前全县各农村敬老院的管理权限划归当地乡政府所有,虽然各相关乡镇确定了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但由于在乡镇一级未设立民政工作机构,加之乡镇日常忙于其他重点工作,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乡镇对敬老院的监管责任不明、措施不力、消极懈怠。五是人才培养难。目前,全县各养老机构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初、中、高级的养老护理员仅有xx人,对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所需的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尤其是养老护理专业毕业或医学护理毕业的专业人员更是匮乏。

从全县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和养老意愿上看,主要存在“三乏”的问题。一是收入贫乏。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村老人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收入,主要依靠子女供养。老年人每月的可支配收入在x元左右,用于养老的资金非常有限。二是精神匮乏。现在农村老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精神相对空虚匮乏,单独居住的老人面临着生活保障、日常照料、精神慰藉三大挑战,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老人的子女经济收入一般,难以很好的照顾老人,不少老人正面对心里危机的困扰。“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多数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写照。三是观念缺乏。许多老人认为进敬老院,不是没有儿女就是儿女不孝,大多数老人不愿走出家门。同时一些老人对社会化养老模式了解不多,对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缺乏自觉意识,居家养老仍然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

三、改进措施

综合分析全县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当前国家、省市对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措施,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养老服务业发展最重要的是社区居家养老,最需要的是护理型养老机构,最薄弱的是农村养老,最缺乏的是专业化组织服务队伍。因此,在工作决策部署上重要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拿出实招硬照,着力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加快推进全县养老服务工作稳定健康发展。

一是着力改善养老基础设施。按照当前全县农村敬老院布局和实际配置,结合各敬老院周边区域老人实际需求,大力争取实施百万院床项目,进一步调整优化入院老人数量,配齐完善饮食、娱乐、健身、护理等各项服务设施,确保敬老院管理跟得上、服务有质量,逐步把x所农村敬老院打造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积极申报争取省市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对基础设施老化、承载功能落后的古城、甘沟x所敬老院进行拓展重感对成。界石铺x所顿老院进行改道提开,并持续延伸建设农村日间照料中心,以养老基础础设施的不断健全完善,努力带动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是着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突出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和主体地位,以和谐居家养老服 .中心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采集老人数据信息,加快建成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养老信息数据库,促进社区老人与服务商有效对接,实现对社区养老热线、基本养老服务、老人健康档案、养老服务组织的资源整合,普及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一站一中心”为主要内容、功能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面将专业服务引入社区和家庭。

三是着力推进医养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县福利院医疗护理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购配备相关医疗设备,从病理、护理、心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聘请充实专业医疗护理人员力量,切实保障入院老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以健康扶贫为契机,充分发挥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加快建立完善农村敬老院医护需求与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紧密衔接的工作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农村敬老院康复护理功能。

第8篇:居家养老服务报告范文

关键词:福利多元化;居家养老;供需

一、选题缘由

从传统文化上,机构养老与家庭相比,老年人缺乏归属感,“集体宿舍”式的生活也会使老年人的生活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脱离,中国的许多老年人都存在“落叶归根”的朴素意识,而居家养老恰恰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家的眷恋的情感需求。

健全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够促进我国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减轻家庭的负担,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国家、家庭、社区、个人等多个主体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福利多元化的视角能够弥补从单一视角出发的局限,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分析不同主体在居家养老问题中应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使居家养老这一模式更能适应现实的需求,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二、理论基础

福利多元主义的概念,最早见于《沃尔芬德的志愿组织的未来报告》和罗斯的《相同的目标、不同的角色――国家对福利多元组合的贡献》,文章首先明确了国家在福利提供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不是对于福利的垄断。他还认为福利的多主体的产物,包括市场、国家、雇员等。伊瓦斯在罗斯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福利三角的研究范式,同时伊瓦斯在福利三角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利四分法的概念,伊瓦斯认为,社会福利的来源有四个,分别是国家、市场、社区和社会组织。他在这里特别强调了社会组织的作用。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伊瓦斯的福利四维分析的框架,同时考虑到实际情况,鉴于家庭在居家养老中实际作用的发挥,将从国家、市场、社区、社会组织、家庭五个主体来分析福利提供的问题,以使得不同主体在福利提供这个问题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清楚的呈现。

三、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研究

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可将养老需求分为三类:首先是医疗服务的需求、再者是生活服务的需求、最后是精神文化的需求。下面是HSD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一)医疗服务需求状况及问题。根据访谈的结果,笔者发现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和退休前的工作对于医疗服务需求的满足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退休前的工作往往和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两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需求状况。有的老人因为经济原因,甚至对于一些公益性的免费体检活动也反应冷淡。

(二)生活服务需求状况及问题。生活服务需求是最具有广泛性的需求行为,它融入了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小到具体的买菜购物、做饭、打扫卫生、起床穿衣、外出活动,大到影响社会质量和幸福指数。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在生活服务需求方面,老年人对于生活服务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家庭、家人,而对于政府和社区提供的服务则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与其生活服务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目前多数老年人还保留着勤俭自强的朴素观点,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会选择自己动手,如果住得近,家庭中的年轻人会帮助老年人做一些老人不方便做的事,比如拖地、炒菜等,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的生活服务需求都能通过自身和家庭得到解决,只有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允许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请外界帮助比如请护工等。

(三)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及问题。不同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状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些老年人热衷于集体活动,喜爱和别人聊天,而有些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则较窄,不过相同的是,老年人都希望儿女能够多回家看看,多给他们一些陪伴。单位和社区组织的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老人们之间的交流,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受到了欢迎。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因为儿女需要工作,给老年人最多陪伴的往往是老伴,老伴健在的老年人在心理上有更多的依靠感和安全感,而失去老伴的老年人则显得更为孤独,如果老年人性格内向,则需要家人和社会更多的关爱。在老年阶段,人们的社交范围与年轻人相比有所萎缩,不过年轻时积累的社会关系如果地域上距离不远则能延伸到老年,这也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老年生活得到丰富。在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中,比较重要的是家庭和社区提供的关怀,家庭不仅仅提供经济上、生活中的支持,家庭的陪伴亦是老年人莫大的安慰。而社区则能提供一种人与人交流的平台和更大意义上的社会支持,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成。

四、福利多元化视角下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整合分析

经过以上对于需求和供给的讨论分析,可以发现供需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状况。从供需平衡的角度出发,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发展:

从社区的角度而言,社区首先可以通过走访、问卷等形式了解居民实际的需求,包括生活服务需求、医疗服务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根据社区的实际人力、物力、财力状况,提供优质服务。

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国家应该在居家养老中积极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对于有服务费用支付困难的群体,根据其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给予适度的补贴,以帮助贫困老年人享受基本社区服务。

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市场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规律,引导居家养老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规范有序、良性竞争的社区养老市场的发展格局。使得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能够更容易的从市场中得到满足,同时也要保证市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的规范性。

从家庭的角度而言,目前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与核心化,与过去相比,家庭养老的比例越来越小。但对于有着深厚家庭情感的中国而言,家庭对于养老的作用仍然是不言而喻的。就情感而言,家庭成员应该给予老人关心和尊重;就法律而言,子女在法律上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所以家庭从情理两方面来说应分别照顾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并保障其基本生活。

从社会组织角度而言,社会组织是一个拥有巨大力量的群体,其成员来源广泛,为了共同的目的聚集到一起。如果能够广泛动员,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社会组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时,应注意在生活服务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等多发面给予老年人关怀。

根据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供给两方面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福利多元化的视角为解决居家养老中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了多重思考,对于同一需求,可以由不同的主体来提供服务,但每个提供主体在满足一种需求时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在福利多元化视角下,平衡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应该细化这些具体需求,并且五个主体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服务方向,才能使居家养老模式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推广。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本情况[R].2010.

[2] 赵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

[3]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3.

[4] 王建民.嵌入性与中国社会的伦理场域[J].晋阳学刊,2006,(1):33-38.

第9篇:居家养老服务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及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7%,该国家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我国在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到2000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16714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1130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5%。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由全国老龄办的《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比例已达到56.1%,占据了城市老年家庭的一半。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家庭数量增多的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讨论和关注的问题。

二、养老及相关概念的区分

在当前的养老模式中,社区居家养老成为当前政府大力倡导的养老实现形式。当前在对养老方式的讨论中比较普遍的提法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在深入讨论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之前,有必要将几个易于混淆的概念进行区分。

(一)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从经济角度加以区分。社会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和相关养老津贴;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由自己或家庭成员来承担的养老方式。养老问题主要涉及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但二者区别还主要是承担主体的区分上。

(二)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

目前学术界在讨论居家养老时,常常将其等同于家庭养老。但二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居家养老是相对于机构养老而言的,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社区和社会为帮助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但是家庭养老主要侧重于承担主体的问题。

(三)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敬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中,而不是在家庭中居住。机构养老的费用源自老人的退休金或是子女。机构养老与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所涉及到的养老承担主体是不同的。

三、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分析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逐步衰退,老年人对日常生活各种服务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社区内的设施以及家庭成员和社区服务者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社区养老服务”是指由政府、社区居委会、非营利组织、家庭成员及志愿者为居住在社区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多层次的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熟悉的环境下居住生活,度过幸福的晚年。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由衣、食、住、行、学习、娱乐、医疗、社交等多方面内容构成的,老年人在社区中居住养老不仅可以满足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可以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高层次需要,有利于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可以说,社区养老服务既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二者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又避免了二者的不足之处,是针对中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更为合理的新型养老模式。

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遇到的问题

(1)观念的认识不到位

观念的淡漠和认识的不足在我国各个社区的养老服务中都或多或少的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以及老年人的儿女或者老年人本身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认识不足。

(2)政策法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未富先老的状态,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不尽人意。由此可见,制定法律法规时在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和对不善待老人的惩罚应该有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急需大力发展社区相关老年服务的建设,用法律来调整有关的社会关系,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3)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

我国的社区养老是依靠政府资助才发展起来的,一直以来是由政府投资,但是这种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壮大的需求,致使社区养老服务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不能让社区所有的老人都享受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特别是家庭困难的老人。

(4)服务人员专业程度低

当前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主要是由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构成,服务内容仅限于满足老年人的日常基本生活照顾需要,对于那些瘫痪在床或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或需要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的老人,则要求由长期的、专业的康复护理人员来照顾,而社区服务中心(站)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而志愿者服务的随意性大且不规范,因此只能作为一种社会动员和社区专业服务的补充。所以这些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也决定了社区养老的发展程度如何。

五、问题的对策分析

尽管社区养老现在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还发展的并不完善,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我们一定要扬长避短,寻找适合的解决办法,让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更加平稳快速的发展。

(1)加强对社区养老的认识

充分认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在社区中定时开展讲座,举办大型的宣传活动,鼓励老人及其子女参与到其中,在社区较明显的地方摆放宣传栏,张贴宣传画等,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勿忘社区养老助老的意识。

(2)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政府应该从政策上来支持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设。不仅要完善与老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加大对违反者的惩罚力度,从而保障老年人的根本利益。法律是一切制度的保障,一套完善的居家养老体系最终是靠一套健全的法律所支撑的。

(3)多渠道筹集资金

我国的未富先老的国情或多或少的对社区养老的资金筹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要以国家的财政为基础,各个地区要想办法解决各地的资金问题。其次要加大非盈利组织的投资力度,非盈利组织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样不仅增加了社区养老的资金,同时也发展了自身。

(4)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的关键就是要有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所以首先应大力培养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其次是加强培训老年服务工作者的工作力度,社区养老模式要想得以长久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各层次的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合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服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6).

[2]毛才高.从传统的家庭养老谈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与对策[J].江苏社会科学,1998(1).

[3]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4]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