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第1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古代诗歌 传统节日 语文教学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诗歌焕发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除旧布新的革新气象、敬祖绍宗的家庭美德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活情趣,为人民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为教育青少年平添许多生动教材。传统节日为新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又为传统节日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二者相得益彰,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充满无限生机,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赏析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斗争中创造的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语言精练、声韵优美、朗朗上口,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性哲理,具有其他文学样式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艺术魅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隐含着许多难以言表的对人生、历史等的精辟见解和内蕴,给后人以深远的道德启迪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何从世界竞争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古典诗词的育人地位,发挥它们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实在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适应新大纲的要求,更好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古诗歌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告诉学生这种优秀的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讲一些关于诗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或诗歌产生的背景;特别是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可以加深印象,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折服并产生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哲理美。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应该在对作品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经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而提炼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美的享受。

第三,培养学生运用古代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恰当使用古代诗歌。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

二、感受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的豪迈雄奇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岁月长河中欢乐的盛会。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使我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着谦让有礼、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团结和睦、思念亲人等传统美德,代代传承歌颂。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把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重拾起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透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母语文化之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之豪迈雄奇,从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向学生简单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并不要求学生了解所有传统节日,而是选择那些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适合孩子们学习探究的语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

第2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

弘扬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现在作为我国的法定节日,这充分证明了我们重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已经增强了许多。

众所周知,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赛龙舟这些活动喜气洋洋。这些,曾经在端午节是最受欢迎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节奏加快,外来文化的入侵,中国人民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了,而是把重点放在“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中,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感到悲伤,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正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方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称,“亚洲一个国家正在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现在端午节已被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个消息,中国人民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一些庆祝活动。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文化内涵丰富,保留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那么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眼看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会有多么尴尬?

不用说,这些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是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菜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用说了——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

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独特的习俗——吃。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吃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繁体字,当代青年有多少人熟悉并会使用繁体字?你不懂文字怎么能理解古代文化呢?另一个造纸的例子,中国的造纸工业是传统手工业流失的结果,许多高质量的纸到日本或韩国购买,他们不仅继承了我们传统的造纸技术,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以端午节为例,它已经融入到各个周边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轮渡节,这是一个在插秧后祈求丰收的节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注重创新,但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精神上的断层甚至扭曲,而这种断层又会给精神文明带来什么呢?

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外国节日的兴盛与传统节日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事实上,不仅是传统节日,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也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丰富,保留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我们必须敬畏和重视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的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起来吧。

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如题目是《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我国的传统节日吗?

也许,你们早已习惯了圣诞节的狂欢,习惯了在“母亲节”送给妈妈小礼物,习惯了在“父亲节”向爸爸表达感激之情。其实,一年365天,还有许多印有“中国”标签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无穷的智慧。

6月xx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的代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端午还被称为端阳、重午、女儿节、龙日等。民间纪念端午节的风俗很丰富,较普遍的庆祝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和文化标签。然后,当我们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时,人们也多多少少冷落了传统节日,丢失了对文化传统的记忆。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你们想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个绵延两千年的传统佳节呢?让我们从今年端午节开始,重新拾起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传统节日习俗,发展传统节日习俗,创新传统节日习俗,让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认识,毕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再过一个星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了。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守民族文化,弘扬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中,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体不被吞噬。

然而在20xx年,韩国将端午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20xx年,端午节被正式认定为韩国的非物质遗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尴尬,韩国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时间较中国的传统端午节晚一千多年,从中反映出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流失与退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一部分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当我们站在圣诞的霓虹灯下,不要忘记在除夕陪陪家里的爷爷奶奶;当我们在万圣节狂欢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中秋节与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团圆;当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当元宵的灯会不再流光溢彩,当端午的龙舟不再激情澎湃,当中秋的月饼再也品不出深挚的内涵,我们似乎失去了什么?

虽然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已成为我国法定假日,以立法手段保护传统节日是积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举措。但同时我也觉得,申遗和立法只是一种外在的行动模式。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种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力量和自信。有了这种内驱力,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能得到延伸与丰富,民众的心态也会变得健康、美好和开放。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和珍爱之情。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新的风采!

还有,随着端午节来临,也就意味着整个学期临近尾声。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系统复习,也预祝同学们在高考、中考、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同学们,加油!

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屈原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等,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 五月五日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些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来因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业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节。

端午节,门查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在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

当我们还沉寖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以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听了这些,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xx多年的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你不想吃,农耕社会时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术,我国造纸工业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和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手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又民族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落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端午节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也是我们的魂。屈原并没有因为别国的强大而抛弃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别国。他的忠是一种广义的,一种大爱,一种永恒,不计报酬与代价。用灵魂之歌来谱写生命之歌。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会遇到这种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虑过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其实又时刻都体现着忠,不计报酬与代价的忠与你自己,忠于你所爱的人,忠于爱你的人。平凡,朴实没什么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属于自己的光芒。

谢谢大家!

三分钟端午节演讲稿范文

同学们,大家好!

不知道同学们有哪些能列举出我国的传统节日的?

也许,你们早已经习惯了圣诞节的狂欢,习惯了在“父亲节”送给爸爸小礼物,习惯了在“母亲节”向妈妈表达感激之情。其实,一年365天,还有许多印有“中国”标签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无穷的智慧。

6月23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端阳,午日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龙日等。民间纪念端午节的习俗很丰富,较普遍的庆祝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还有悬钟道像以驱邪,挂艾草以避邪驱瘴,佩香包驱瘟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出自当代诗人文秀笔下的《端午》,道出了端午节与屈原的渊源。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和文化标签。然而今天,当我们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时,人们也多多少少冷落了传统节日,丢失了对文化传统的记忆。

第3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海外华人族群的日益壮大,使得海外华文教育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不断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不仅教授广大华人华侨及其子孙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所在地域问题,海外华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在国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尤其是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一些国家由于担心本国文化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并不十分赞同海外华文教育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所以,海外华文教育要不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海外华文教育重应该传承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怎样取其精华,并如何与当地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合,对此,学者们也展开了相关的讨论。此外,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有效地文化传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现如今学者们考虑的问题。笔者就以上问题,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将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汇总,以供参考。

二、关于是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由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地域性特点,受当地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一般都经历了受排挤到相衔接的过程,考虑到与当地文化融合度的问题,以及是否会同化当地文化,有部分学者认为华文教育只需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不宜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大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反驳意见,薛纪达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和海外华文教育相辅相成,通过海外华文教育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又给予华文教育支援和扶植。黄薇认为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相比,更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任务,我们不能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陈晓桦认为,在目前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清点自己的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新形势下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谐共处。吴端阳、吴绮云认为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海外华族文化包容吸收了本地文化,但与中华文化同源,中华文化还有很强的世界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外华文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都认识到了作为华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关于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既然我们应当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有效地传播,其策略问题必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翦伯象、白少玉谈到了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的策略问题,他们认为可以用如下方法:1.在汉语阅读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2.在华文写作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3.通过与华人社团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李其荣谈论了华侨华胞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华侨华人既是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又是“传播者”他们通过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和华人社团这“三宝”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黄薇认为以下几点在华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要予以重视:第一、横纵结合,对比教学;第二、寓教于乐的原则;第三、温故而知新,避免“炒冷饭”现象;第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宣扬带有政治色彩的超文化内容。陈晓桦对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方式也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信息时代,远程的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此外,在社会环境中认知、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耿虎认为文化传播借助文化传播载体而展开,在众多的文化传播载体中,基于人的活动所形成的载体又至关重要。就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而言,依托不同层次的华族移民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传播载体主要有个体活动、家庭生活、华族社团、华文传媒和华文教育等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体而言都认为应该依靠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及华文传媒这三大支柱来展开文化传承。

四、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海外华文教育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反过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海外华文教育、海外华人族群,甚至是本土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苏泽清认为华文教育应当确保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以保证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中具有永久的魅力,再次,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石。李其荣对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做出了如下阐述:1.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2.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民族伟大复兴;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了侨胞良好形象,

有利于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从而进一步展示当代中国新形象。薛秀军、何青霞认为,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心,可以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的重要表现。

第4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武术;苗拳;保护;弘扬

前言

这些年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本身理论体系的同时也不断地臻于完善,在这种大背景下,包括武术等民族传统文化渐次被人们所重视。本文结合黔东南州苗拳的实际情况展开考查与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以后更进一步探讨黔东南苗族武术的发展和研究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1.黔东南州苗族武术及苗拳的简介

据有关史料记载,苗族为蚩尤部族后,其中苗拳是源于古代苗族民间开展的“角抵”,现代汉语词典称之为苗族武功,古籍载之为“蚩尤拳”、“苗技”。据史料《尚书・大禹谟》记载,“苗民逆命,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阶,七旬有苗格”;“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史记》。从商周开始,由于战争或其它因素,苗族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迁徙,由此不难看出,苗拳和苗族的其他武术一样,由于人们当时为抵御外部侵略、生活生产和锻炼健身的需要,苗族武术和苗拳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就产生了。

2.黔东南州苗拳的现状

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聚居生活着多种少数民族,正因为这种特点,从贵州史料、贵州地方志和相关的文献中得出,苗族拳有三十多个流行拳种和八百多个套路,其中苗拳也是其中之一。根据黔东南州苗拳的实际情况,苗拳的总体特征主要有:父子相传、技与德相结合、动作拳型严密紧凑、辅以苗医、注重实战,灵活多变、地方特色浓郁等方面的特点。在今天经济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仅仅靠本民族口传身教这种古老的模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有点不合事宜,所以,保护与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迫在眉急。

3.黔东南州苗拳的保护与弘扬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一、传承模式单一,单凭口传身授不是保护的最好途径,没有形成多层次继承;第二、面对西方的文化乃至中国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没落,从而产生了民族自卑感。第三、对于黔东南州的武术文化,思维定位不正确,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有些将原生态民族歌舞,按照现在非常流行的时尚审美观胡乱篡改、编造,并结合现在娱乐加之以作秀的成份粉墨登场,所以旅游开发向“钱”看;第四、对黔东南苗族武术及苗拳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力度有待改进和完善。第五、政府的监管力度是其必要的指路标,保护力度与地方政府监管有待更进一步完善,使其更人性化。

4.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眼光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弘扬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要注重以人为主体的原则。就是要强调苗拳的保护与弘扬要以人为本,做到科学化、人性化、合理化,各项工作做到雅而不浓、淡而不腻。第二、静态保护原则。静态保护,简单的说就是把没有被文字记载,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通过以直观的、物质的、系统的加以备份,如苗拳可以通过文字、有声图像、模型等方式方法加以保护。第三、活态继承原则。如果说静态保护只停留在物质层面,那么动态保护就是静态保护的升华,而不是机械式、固执式的封存。第四、坚持适度开发利用的原则。苗拳蕴含着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民族高尚的原始图腾,在发展的历程中会经历重生的痛苦,毕竟破茧成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要坚持适度开发,合理取舍。

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眼光下对保护与弘扬苗拳的措施

第一、对黔东南的苗拳及其他少数民族武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迫切性。

在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区,把苗族武术以及苗拳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这是民族对原始图腾崇拜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文化全球化的需要;政府要对苗拳的现状展开调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为苗拳及苗族武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第二、建立和完善教育传承体系和培养专业性人才。

作为教育,对于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了的教育传承体系和培养大量的后继人才,才能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在中华文化的锦缎上缀上味短而韵长的一笔。

第三、建立原生态博物馆或图书馆等进行保护。

苗拳以及其他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奇,政府必须加大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建立原生态博物馆或图书馆进行保护。

第四、坚持适度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道路,建立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

黔东南州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这些旅游开发当中,要做到有度有节。黔东南的各种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弘扬之间是一把双刃剑,开发是为了更好的去弘扬与保护,保护又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开发和弘扬,所以我们要在保护与开发、开发与弘扬之间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建立一个属于黔东南的靓丽民族旅游名片。

第五、整合资源,加大宣传和影视效益,打造具有黔东南民族文化特色品牌。

黔东南的非物质遗产及苗拳的保护与弘扬是一项长久的社会工程,必须整合及各个方面的优秀资源,形成强大的保护力量进行保护与弘扬。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宣传,可以把影视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并通过电影向全国观众展现,对提升黔东南的形象和知名度,文化的繁荣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各种宣传效果,在人们心中建立起对黔东南美好的印象,并促进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出具有黔东南民族文化特色风情的名牌。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与其实践生活相密切联系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相关联的文化空间。苗族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武术的一部分,我们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去思考苗族苗拳的保护与弘扬,研究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丰富民族武术理论知识,增添武术文化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勇于实践的民族精神,指导如何去保护与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有借鉴等各方面的作用。

所以,苗拳的保护与弘扬,推而广之,黔东南州苗族武术保护与弘扬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单一的保护和传承,而是应该在现代化与原生态、开发和保护之间形成一种科学发展、和谐共处的良性氛围;并对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加以科学的保护与弘扬,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形成与地方政府、经济、文化的良性循环,推动黔东南州苗族武术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美丽的黔东南,奋进的黔东南,强大的黔东南。

【参考文献】

[1]吴曙光.试论苗拳[J].贵州民族研究,1990(4).

[2]麻勇恒,范生姣.苗族侗族文化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为基本内容。但是,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兴旺发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表达了国家富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繁荣的幸福场面。 “民为重,君为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主内涵则是当今民主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要求就是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早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记》中就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谐大同社会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就是要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 “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处于公,公出于道”、“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则蕴含着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当今爱国精神的文化基础。诚信,在中国传统化中历来受到世人的青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中蕴含着诚信精神是营造良好诚信风尚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凝聚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孕育着深刻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改革发展精神, “因材施教”、“审时度势”、“与日俱新”则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深刻的优良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思想精神,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仅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而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为人民群众进行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规范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自强求富、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个人价值准则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祖国、守诚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牢固的文化基础。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活力和命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文化是我国当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融合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和精髓。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发展,发展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也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从中汲取其丰富深厚的文明成就。在继承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1、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内容极为丰富。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都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融入民族意识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始终凝聚着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引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力量源泉,爱国主义精神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发展舞台和指明方向。

2、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6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西部动漫 民族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56个少数民旗中,藏、彝、苗、蒙、羌、维吾尔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在西部都有聚居区,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她更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从中国动漫的发展历程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其中的运用可谓比比皆是,再观中国动漫在21世纪的发展蓝图,民族传统文化应成为中国动漫的创作之“魂”。西部动漫及其西部优势将成为中国动漫走向世界的主力军,可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中外动漫发展的足迹

动漫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不论是欧洲的动漫还是美、日的动漫,从各自不同的发展脉络和风格来看,中国动漫的发展都在世界动漫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欧洲动漫的发展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文化环境下。欧洲拥有文学、哲学、音乐、绘画、雕塑、壁画、戏剧、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其艺术环境滋养着欧洲动漫的发展。欧洲的动画人注重品味,始终坚持着将各门传统艺术融入动画的探索和实践,欧洲成为了继加拿大后强劲的艺术动画王国,2000年,英籍荷兰人迈克尔创作的《父与女》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最佳短片动画奖,2003年法国的《美丽城三重奏》也进军奥斯卡。欧洲人在坚持自己理念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动漫道路。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历史较短,美国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由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和不同宗教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磨合形成的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这种文化下形成的动画大多取向于未来幻想和喜剧幽默,甚至取材于其他国家的历史传说和故事。科技强大的美国,到了20世纪末,大量运用数字技术与电影技术的结合。一个个鲜活的动画明星,各具特色的造型和性格特征,让美国的动漫产业一直引领着世界动漫的发展方向。比如“唐老鸭”、“米老鼠”以幽默滑稽的性格特征征服观众,而“蜘蛛侠”、“超人”则以特殊的超人能量,除恶济民的形象深入人心。当然这些动画形象承载的是美国的一种文化品质。

东方日本民族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民族优秀文化,20世纪60年代从我国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中吸取了他们需要的营养,吸收艺术动画的长处而又强调个性,追求开拓精神,更强调东方情调,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他们以推出明星导演为主,公司则隐在其后,比如:手冢治虫、宫崎峻、大友克洋、押井守和金敏等导演。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推广也是无微不至,不去强调一个传说故事,但是却将他们的文化作为一种装饰贯穿其中,比如宫崎峻的《龙猫》,日本美丽的田园风光、天真的孩童让观众具有亲切感但又不失特色,最为重要的就是表现了日本青少年对于亲情的尊重,对爱的诠释,动漫甚至影响了整个日本民族,成为日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

我国的动漫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当时我国的动画是建立在我国悠久的民旅传统文化之上的,不论是动画的故事还是造型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民放传统文化无素始终影响着我国当时的功漫,以至于这种比族传统文化进而影响日本的动漫发展,80年代后。我国动漫在发展中遇到了口大的瓶颈,这个瓶颈包括了创意、资金、技术、盗版版等方面,我们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压力下,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显得的不够自信和重视,这种不自信和不重视导致了我们的民族传统义化在功漫艺术上的缺失。

不管是欧美动漫、日本动漫还是中国动漫,都是在探寻一条适合自己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发展道路,都需要把动漫产业建立在自己的民族文化或者是民族性格之上。都需要把表现自身的义化优势捉升到文化战略高度,我们需要打开中国动漫人的思路,振兴中国动漫产业。

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动漫艺术并轨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又有机地统一着。其中年画、剪纸、皮影、水墨画、戏画、民间传说等都源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艺术思想的积累,来源于中国各民族文化特征的审美意识。艺术是相通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对我国现代动漫艺术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它还将长时期的影响整个世界动漫业。

在世界动画的舞台上,我国的动画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当时的动画作品大多植根于中国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从服饰习俗、环境描绘、人物面貌、性格特征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纯。例如: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1963年的《牧笛》,1988的《山水情》等水墨动画片,脱胎于中国画的写意山水画和写意花岛画,以其独特的东方艺术视觉在国际动画舞台上享有盛誉;1979年的《哪吒闹海》在国外大受欢迎,它以浓重壮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博发强烈的民族风格光彩,《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传统艺术动画片都是借鉴中国古代壁画;剪纸动画《猴子捞月》使剪纸造型产生新的视觉质感,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形式,让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表现出绚丽多彩的光芒;《三个和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篇幅虽短,但寓意深刻,它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是发展民族风格的一次新的尝试,人物的动作、背景、音乐设计均采用了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骄傲的将军》将京剧脸谱赋予角色,动作情节妙趣横生,更突显中国东方艺术对人物审美的意趣风格特征;而动画片《阿凡提》更是一部直接取材于新疆维吾尔族优秀题材故事的作品。还有《孔雀公主》等一大批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动画影片。

由此看来,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动画影片作为一种现代视觉艺术,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发展进行了很好地表现与传达,多维的新技术手法,为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艺术之间建立起有机的、合目的的联结点,极大地推动了动画艺术的向前发展以及提高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新的审美价值。

三、坚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动画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艺术形式,承担着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传承,而每一代中国人又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上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我们越

应该重视和重新估计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

五千年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56个民族的艺术语言为中国动画创作奠定了有利基础,使其动画艺术造型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中国民族传统艺术血脉难以割舍,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漫产业,理当借鉴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需要,挖掘中国水墨画、璧画、剪纸、皮影等艺术形式的精髓,塑造出新的形象,创新动画艺术。

20世纪末,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以我国南北朝民歌“木兰辞”改编的《花木兰》动画片,充分说明了我国的民旗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支持,但是从中我们又看到了美国在借鉴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题材时,已经变革了我们本身的比族文化,只是做到形式上的借鉴,而动画影片的实际思想内容完全美国化。2008年美国再次推出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三绯影视动画《功大熊猫》。在日本,水墨特色的格斗游戏“街头霸王4”宣传片、“三国志口”等众多的动漫作品也具有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最近在中国放映并狂赚7个亿人民币票房的美美国画大片《阿凡达》中,无不显现出一些中国西部的民族人文元素,可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风格的动漫作品频频出现在世界动漫的舞台上,并且获得好评,这充分说明我们应该坚持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中国风格”不仅是指视觉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作品的故事、造型、视觉、音乐等方面都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当然在吸收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应该与时俱进,用科技手段和现代制作技术来完善原创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代表中国西部的文化,才能在世界动漫的舞台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西部动漫在全国动漫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西部动漫艺术发展的优势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千姿百态、色彩瑰丽。我国西部拥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西部的民族传统文化对西部动漫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西部动画工作者推出了多部具有明显中国特色且对我国动漫艺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动漫作品。比如全三维水墨动画短篇《夏》,这是中国大陆作品第一次人选计算机图象技术的世界盛会SIGGRAPH,三维水墨拓展了三维表现语言,而且表现出水墨所不能创建的运动空间。二维动画《十二生肖》,创作者巧妙的运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皮影、剪纸、写意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流畅精致的数字手段,将这一古老传说题材在二维维技术平台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文成公主》,是一部以藏族文化为题材的动画片,造型独特、色彩鲜明、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意义。

西部拥有创作动漫的丰富资源。西部少数民族神话和民问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心理。众多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对西部动漫在剧本上,拿不出故事,找不到题材的情况本身就是是一个最好的提示。比如藏族的《格萨尔干》,彝族的《火把节的传说》、苗族的《仰阿莎的传说》,傣族的《南牡诺拉》等等。在动画剧奉的创作上,完全可以以这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史诗等民族民间文学为蓝本,进行加上整理和再创造,通过现代人的思维模式来重新改编这些故事,达到西部动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说过:“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同时也是希腊艺术的土壤。”

西部还有着历史悠久的古蜀文明,包括让世界震撼的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仍然还在发掘中的金沙遗址,给动画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依据。这种文化的积淀同样能帮助西部动漫人去做到现代动漫艺术的创新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还要看到,西部少数民族民问工艺美术的种类也很多,包括面具脸谱、唐卡、民族建筑风格艺术、名城古镇等等,动漫的造型语言完全可以和这些民族民问工艺美术的造型语言和造型特点相结合。面具在我国的西南民族地区流行较为广泛,种类也很丰富,具有独特的造型语言,比如藏族的藏戏面具、贵州傩戏面具和地戏脸子。

工艺美术不仅广泛流传于民族社会的特定环境中,还受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动漫造型语言如果能借助这些工艺美术的造型语言,让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造型语言在西部动漫艺术的发展中起到辅助作用,期待西部动漫艺术的发展将取得质的飞跃。

2,坚守西部制造,促进动漫发展

“中国西部制造”动漫走向世界路途漫漫,在这一艰难的道路上,中国西部的动漫行业也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和进步。多年来,在西部地区举办多届国际性的动漫节,如:在四川举办的“金熊猫”国际动漫节、“56个月亮”西部大学生动漫节、在贵州举办的“亚洲青年国际动漫大赛”等,都体现了我国西部动漫在走上世界舞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和支持,并且建立了以成都、重庆为主的动漫产业基地。整个西部地区有近二十所高校开设了动漫专业,教育者和受教育眷都是促进西部动漫走向世界舞台坚实的后备军。

“56个月亮”顾名思义是“56个民族”的意思,体现了发扬和传承中国各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56个月亮”西部大学生动漫节发掘了一批动漫生力军,把握住了动漫教育的主导方向,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石,塑造民族团结和谐大家庭,迈出了中国民族动漫的第一步,其中同名电视动画片“56个月亮”是国内首部涵盖我国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三维原创动画作品,从故事到人物的形象、服饰以及建筑等环节,都严格按照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来创作,在正确处理好了传统文化精髓的情况下,以动画的形式完美再现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走进新时代的主张。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又可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动漫产业的舞台上,西部民族文化元素题材的动画近年来正飞速发展,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西部本土动画作品大多植根于神话、童话、民问传说和民族题材的作品,从服饰习俗、环境捕绘、人物造型、性格特征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纯。其中年画、剪纸、皮影、水墨画、戏曲、民间传说等都源于几千年传统民族文化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艺术思想的积累,来源于中国各民族文化特征的审美意识。

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艺术符号,承担着文化的传播,而每一代中国人又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我们越应该重视和重新估计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

中国西部的民族文化元素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我国动漫艺术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可以大力开发民族题材的动画、漫画、游戏及其衍生产品,从而让中国西部动漫进入国际国内动漫产业大舞台。动漫产业作为创意产业艺术的一部分,中国西部有着得天独厚的大环境,我们应以饱满的创作热情,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视角,高度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对动漫表现形式与发展之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关照,在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视觉艺术之间建立起有机的、和睦的联结点。不断的推动中国西部动漫产业向前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创造西部动漫产业新价值。

第7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社会基础广泛深厚。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这些传统节日,尽管形式不同、主题各异,但其中所凝结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则一脉相承、历久弥新,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之魂。

无论情势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当前,我们已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丰富资源,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任务,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去年底国务院已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让人民身心得以休整的同时,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了文化的自觉。这为我们利用传统节日,深入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开辟了新的思路。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建首善自京师始”,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在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方面,理应积极前行。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精华,剔除封建糟粕,赋予时代内涵,创新形式载体,突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通过节庆活动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和谐的节日气氛中充分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大力发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节日文化,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宣传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唤起全社会的文化自觉。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主题、内涵、内容、形式、载体,以及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第8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105―03

前言

近年来,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问题逐渐升温,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包含了本民族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概念是对于事物属性的反映,我们只有对于事物概念有清晰的了解才能更加深入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应包含三个层次,即民族的、传统的和体育的。在此单就本研究而言,认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必须对于民族和传统这两个概念做以区分。

1 对于“民族”和“传统”两概念的认识

1.1 对于“民族”概念的理解

“民族”是一较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中国,而且包括西方等国家。对于“民族”一词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多角度分别予以了论述,但归纳起来不外是从社会群体的主观归属感和划分群体的客观标准两个不同角度出发,区别民族与非民族。在汉语中,“民族”一词出现得比较晚。

在古籍中,对于不同文化特征的人经常使用“族”。在中国,“民族”一词的广泛使用源于1903年梁启超将瑞士的政治学家、法学家伯伦知理的“民族”的概念引入中国。“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体一样不仅包括确定的领域和语言,还包括共同的文化信仰、共同的文字、风俗及血统。

对于“民族”一词来讲,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概念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人的共同体。”

对于“民族”概念的界定只是一个相对的理解,而就一个国家来讲,这里的民族是一个绝对的整体意义上的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是单一民族也可以是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群体而不是特指构成这个群体的某个单一民族。

1.2 对于“传统”概念的认识

“传统”是一个外延最宽、反映客体事物最一般规定性的概念。从民族学的意义上看,世界各个民族各有其传统,它包含着各民族的文化、思想、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传统以及语言文字传统等要素。

“传统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劳动过程的沿传,是人们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身需要所获得的成果的凝聚结构。”“传统”与古代并不具有固定的同一关系,而是具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内涵和外延也发生变化的特点,把历史等同于传统的认识是错误的。“传统”即长期被传下来形成的一个体系,是传统在某种程度而言它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吸纳性。所谓的“吸纳性”即在发展过程中它不断的吸纳其他有益于本学科的理论体系来支持其发展,是传统的就必然具有历史性。它是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候是下一个时代的难题。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不能无视它们走得太远。

2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是在远古和古代产生发展并保留较为固定的形制而影响至今的体育及近似的体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不同时代的影响,并产生顺应社会变革的变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的农业文化土壤养育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体育观念是直接受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而非商品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影响而形成的。

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理解必须对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现象、风俗习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必要对植根于本民族或本区域的文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创造物,他在发展过程中受其他文化的制约,民族心理、社会习俗、价值需要、审美需求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他又反作用于其他文化因子,与其他文化形式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不能仅限于从物质层面去思考,将民族传统体育放在整个文化巨系统中,对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建设有着重大的价值意义。

3 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概念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是区别和正确了解一件事物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指世界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以满足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活动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中国所具有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在世界上每一个名族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的运动形式,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必然是在中国特定的地域、环境、政治背景、社会条件、文化因素等诸多要素下所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当时社会条件所相适应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

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必然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必然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及价值趋向在里面,中国武术中的,“天人合一”太极拳的“太极”哲理等等,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区别于西方传统体育必须对于中国传统体育的追求目标价值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因素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表现出与西方及其他传统体育很大的不同,儒家文化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处于主流的地位,对于中国古代体育也影响甚大,因于此,中国的传统体育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哲学基础,以保健、养生活动为基础的体育运动形式,崇尚礼让、平和、宽厚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

在现代社会由于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中国本土的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中国当代的社会人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形式、内容及文化内涵产生了隔阂。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产生者重要影响,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大的文化因素,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认识的深入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从某个方面印证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西方的文化进入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确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致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小,因此加大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是每个人的责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和内涵有清晰的了解更加有利于我们去发展和推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必须走出封闭状态,不断地完善自我才不至于在与西方传统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丧失其个性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个价值整合体,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他是整合民族凝聚里的根本精神力量,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有利于加强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性,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具有浓厚中华民族显著文化特色的存在方式,浓缩着极为大量和重要的文化内容,携带着辨识我们文化血脉的文化基因。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发展必须秉承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与未来对话的态度,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条件下才可以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更好的发展。

第9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互动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以中华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体,融合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各民族传统养生、健身和娱乐等体育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和现代竞技体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更成为世界现代体育的良好补充。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现代文化发展,城市变革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处于退化变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边缘化以及文化危机。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民族传统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

1.1 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实践性、技能性、游戏性等特点,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改进,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中去,不仅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延伸和发展,而且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育的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同时改变课程结构,使课程计划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最终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风格迥异的体育项目进入课程,同时,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虽然我国校园文化生活开展的比较丰富,但却缺少一定的特色性和继承性。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带去了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各个学校可以展示各地区的民族风格特点,使无形的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的推动着校园文化建设。

1.3 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传统体育包含着浓厚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道德等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强烈的民族性。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展,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更加直接和深入的了解,产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2 构建学校体育教育新模式,振兴民族传统体育

2.1 传承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最理想的载体,也是扩大、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影响力的必经途径。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会有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此,不同地域都会开展适合自己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这样,学校就成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源,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都会得到重视和传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画面,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2.2 丰富体育教育手段

民族传统体育有悠久的历史,他的起源发展仅用语言来表述,学生很难深刻的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以及神秘色彩。并且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参与的人员居多,并且需要穿着具有民族特点的服装。民族传统体育也因此拥有大量的受众群,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

3 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对策

3.1 学校积极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地域民族特点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健康第一”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制为原则,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选择符合学校文化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武术、太极拳、高脚跳、舞龙、鼓舞等,这些项目对场地规格、器材投入、以及技术难度都要求不要,适合在学校中开展,能够成为学校很好的课程资源。

3.2 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外活动氛围

学校体育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定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游戏节等,丰富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建社团俱乐部。在参与中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在健身娱乐中了解民族文化,领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

4 结束语

体育文化的多元性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只有进入到学校体育教育中来,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学校体育更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来进行丰富和拓展。二者及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是一个互动发展的双赢过程。

参考文献:

[1]徐旭,蒙军.发挥学校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主导作用[J].铜仁学院学报,2008(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