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

第1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范文

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没有知识的爱与没有爱的知识,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生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试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试知识1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

①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

②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

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试知识21、【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

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试知识3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①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②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③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④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①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③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试知识4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

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学好高中地理的技巧1、学会使用课本。

课本的目录提示了全书的要点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做到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

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如何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1)学什么? (2)在哪里?(3)为什么?(4)有何利弊?(5)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第2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人教版;两极;《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89-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是该版教材中较为重要的一课。一方面,它上承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它下接本单元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世界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局面;第三,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本课涉及的核心事件“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

彭树智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为国家教委规划组织编写,属“八五”国家级重点书,系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的第1卷。本书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行程,其史学价值之高早已被业内公认。

笔者在参见《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关于冷战史的论述以后,反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内容,发现该课存在一些史实性的瑕疵,故不妨冒昧提出,请教专家。其问题如下:

一、对丘吉尔富尔顿演说部分内容的描述缺陷

教材第118页对丘吉尔富尔顿演说有着这样的描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该表述不够全面。彭树智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对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是这样描述的:“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那么丘吉尔富尔顿演说中所谓的“铁幕”究竟是从哪里到哪里呢?笔者在查阅了英文版的丘吉尔富尔顿演说中关于“铁幕”是这样描述的:“From Stettin in the Balticto Trieste in the Adriatic an iron curtain has descended acrossthe Continent.”Trieste即的里雅斯特,Stettin即斯德丁,后改名为什切青。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时,斯德丁并未改名。所以教材中的表述是正确的,如果为防止出现歧义,可在斯德丁后面加上今什切青。

二、对《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节选内容引用出现问题

教材第120页“学思之窗”关于《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这样的描述:“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第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该表述不正确。如彭树智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对《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部分内容是这样描述的:“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因此笔者建议教材应将“第一缔约国”改为“每一缔约国”,这才更符合历史实情。

另外, “学思之窗”的两则材料均未标明具体出处。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证实教材中引用的《北大西洋公约》内容是《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教材中引用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内容是《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第四条》。因此笔者从教材严谨的角度出发,建议“学思之窗”中的所引材料应该具体分别标明《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第四条》。

三、对柏林墙的描述缺陷

教材第120页“历史纵横”关于“柏林墙”有这样的描述:“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为防止公民自由外流和西方势力入侵,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由水泥墙、钢丝网和望塔组成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彭树智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对“柏林墙”的描述是这样的:“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笔者认为教材只是单方面地将民主德国政府作为“柏林墙”的筑建者,而决然不提苏联在其中的角色,显然不妥当;另一方面,教材表述“柏林墙是被人沿着西柏林四周筑起的”也有违事实,史实是“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的”。故笔者建议教材将对“柏林墙”的描述改为“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更为恰当。

四、余论

教材第120页“历史纵横”中柏林墙的图片,笔者认为这幅图片没有很好地反映出柏林墙守卫森严的感觉和冷战期间柏林墙基本的严密构造,比如,岗楼,壕沟等明显的标志建筑。因此笔者建议教材编写者更换成一幅冷战期间柏林墙的原貌图片。

教材121页“探索学结”之“本课测评”问题是“冷战是什么?”笔者翻阅教材后,并未找到这一问题的具体答案。因此笔者建议教材应明确“冷战”的概念。

第3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四步法;高中历史;学生;教师

复习课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枯燥的,但是复习课却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之处,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那么就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还能把学生的成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教师需要学会趁热打铁,让学生对高中历史所涉及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以便于学生能够查缺补漏,并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

高三复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并使得学生能够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知识链,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总复习,为学生及时梳理知识结构。因此,教师需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四步法”教学,完善全书中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灵活运用。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四步法”教学帮学生梳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链呢?

一、为学生构造完整的框架结构,整合学生高中时期所学知识

高三复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总复习工作。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整合所学知识,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链只是其第一步,但是却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复习工作。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某校教师在高三时期,为帮助学生有效整合所学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教师在为学生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一时,需要让学生自己从时代的先后顺序整理出其政治制度(如:夏商周时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以及出现了“天下为家”的局面,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却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制度),最后教师再帮助学生完善其知识链(如:是什么原因导致秦朝的衰落),使得高中生能够对所掌握的相关知识通过知识链的形式复习并且一目了然。

二、联系与之相关的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

高三复习阶段的第二步就是学生需要学会联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并能够融会贯通。因为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高中历史知识,才能在简答题中有效地理解题意,回答更完善、准确。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某校高三历史老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经常让学生比较相关知识,比如:必修一中的第一单元所讲的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有什么异同,为什么秦始皇没有接着实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而是重新改革创新为中央集权制。最后教师还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扩充学生的知识“书库”。

三、史论相接,提升自身的能力

高中历史不能死记硬背,但是其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要求较高,因为高中历史中有较难的简答题,而简答题不仅需要学生运用到书本中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对题中的事件进行了解评价,并形成自己微薄的见解,所以教师需要学会让学生能够史论相接,从而提升自身对事件评价的能力。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某模拟试题中问到的主要内容,学生如若想要得到高分必须首先回答课本中所提及的的内容,其次再回答自己对的见解,如:民众在华创办了民用工业、近代教育等,标志着中华人民勇敢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像这样的回答不仅有书本中的知识还有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站在时代的高度,感受曾经的历史

高三复习阶段,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完成以上三个目标,还有一个就是需要让学生学会站在新时代的角度下感受历史。例如:教师可以尽可能地抽出一些时间使自己站在导游的角度,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开展活动之前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所有查阅工具查看相关报道),或者是从前遗留下来的遗址遗迹等,为学生介绍物件或建筑物的由来,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降低知识点混记的概率。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对于文科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点,并使学生能够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知识链,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总复习,为学生及时梳理知识结构。但是教师不能在高三历史的总复习阶段大量做相关知识的类型题,勾画其中重点需要掌握的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学会有效地利用“四步法”教学把全书中的知识结构完善,并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其中的知识。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范文

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面与面的相互传授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课堂提问则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有效的提问方法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到极致又能让学生在一问一答中掌握老师传授的精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把握好提问问题的度,又要适时的将要表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问题反馈给学生,这既需要教师加强专业的学习,又需要教师简单精炼的语言。总而言之,课堂提问的有效既需要教师个人能力的加强又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发挥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高中历史课堂学习的知识点多且密,学习高中历史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由于高中历史本身的特点造成很多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应有以下问题

1.1 学生课堂上学习历史积极性不高,对课堂提问丝毫不感兴趣。从事了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曾不止一次的反应说学生在学习历史方面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对于历史课堂上的提问也毫不关心。造成学生历史课堂学习兴趣不足,对于历史课堂的提问毫不关心的原因是多方面。

1.2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杂且重点不突出。由于高中学习的任务繁重,学生一般习惯于对于系统的知识掌握和理解,对于零散的知识掌握能力不足。而高中历史正属于整体框架明显,零散知识较多。由于这些缺陷,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多、问题杂。这样的教学失误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漏掌握。

1.3 教师在教学提问时缺乏和学生互动,缺乏对于学生的鼓励。由于教学方式的弊端,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缺陷。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教师会遗漏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同学;对于有发散性的问题的知识点教学可能缺乏引申;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教师可能会忽略鼓励。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高中历史课堂的提问的有效性不足。

2.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对策

为提高课堂的效率,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2.1 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应该做足自己的"课下功"。课堂学习的效率高或者低,最主要的是受教学人员的影响。老师在这个过程里扮演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全面准确的掌握教材,能够用简单精炼的语言将教材上所描述的重点问题复述。另外要有引申的知识来拓展自己并且启发学生。

2.2 有效提问应该掌握好"度"。由于高中课堂的时间有限,老师对于设计提问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教师的提问应该抓住知识点的点和精髓来提问。由于提问的精准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更加全面和具体,力求做到吃透教材,吃透大纲,设计的问题力求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能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思考。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二第四专题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中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就不仅应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互联网的应用来归纳出影响,还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对待网络的态度。

2.3 有效提问应该把握好"机"。"机"是指在有效课堂的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好时机。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课堂提问发挥出非常好的效果。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需要教师切实的观察学生的具体情况,当发现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时,教师需要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把握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还需教师根据教材重难点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教学重点是的历史意义,这也就必然要在讲述完过程后设计问题探究:是成功还是失败?

把握时机的提问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加深对于所学内容的印象。

2.4 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应该做好语言功,加强自身专业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教育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在课堂提问上能够清晰、准确、简练的将问题反馈给学生,不仅能够使学生准确的把握住课堂学习的重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假如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语言过于复杂,不仅会导致学生对于所学的问题理解模糊而且会造成学生抓不住所学的重点。可见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简单精炼的语言将会给课堂的有效提问加上有效的一笔。

2.5 有效的课堂提问还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教师的教育智慧不仅体现在对教学知识的把握上还具体体现在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上面。对于学生课堂上的回答教师做出及时准确的回应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相互影响。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鼓励和表扬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且能活跃课堂氛围。

第5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应用

新课程改革推动着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发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结合历史看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历史问题。”因此,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积极性、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1、“主题式”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需求。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且忽视了其社会功能。为了能够让历史课堂教学得以科学进步,新课程改革便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被分成了三个组成部分:知识与能力、方式和过程、情感表达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后强调高中历史教学摒弃单纯的背诵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得以最大化发挥。然而,“主题式”教师便符合新课改的需求,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为出发点,积极强化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建设[1]。2、“主题式”符合当代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论要点。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他人之间不断的相互帮助和协作中获得的,唯有人们通过合理的协作研究,将彼此之间的知识相互分享才能够丰富的总体储备量。这一重要思想正式当前我国历史教学的理论要点,即重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及相互学习经验的共享。“主题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了解到课本中所表达的核心观点,加之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性,便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认识。此时,“主题式”便能够让学生们通过相互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意义的实现。

二、主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1、创设历史情境,把握课堂主题。在课堂教学前期,部分教师可能会对课程主题的设计不够精准,而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向偏离教材的核心。例如,在必修二中《新航路开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以提问题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同学们,现在假设你们是欧洲的一个普通家庭,而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会给你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和影响呢?”在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思想不过于偏离主题,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来转变学生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航路开辟》的纪录片,让学生先对故事的发生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历史。最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分组分层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历史课本主题的领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2]。2、突出课本重点,激发学习积极性。高中历史课本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关联性较强,完全打破了初中历史那种章节的独立性,使得许多学生在背诵学习时感到杂乱无章,并将诸多历史事件和时间混淆。究其原因,鉴于高中历史课本中各个章节的关联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便难以把握课本知识的主题,尽而导致在学习时缺乏明晰的学习思路。然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主题式教学思想便能够良好的打破这一现象,不仅能够让学生明晰学习思路,掌握各个章节的主题内容,亦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将历史知识进行明确梳理。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创设一个主题,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使学生们进行积极讨论并分析中央、地方的演变过程。此外,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些其他的知识点进行讨论,通过这种主题式教学法的推进,学生不仅能够沿着主题方向对历史课本知识进行学习,还能打破传统“背景概括意义”的单一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完善主题关系,强化教学重点。完善主题关系是主题式教学在历史课堂有效融入的重点。首先,教师要明确主题式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将各个存在一定历史关系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而是将统一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能够根据某一个知识点延伸学习其相关的知识内容。之后,教师要对教材中讲述的内容以及相对性的任务进行精确划分。最后,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对内容能够熟练记忆,并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便需将整个事件归类为一个主题,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例如,教师在对《的崛起》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其成几个“小主题”,即重大会议、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等。通过将主题进行整体贯穿的形式进行教学,便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系统的认识[3]。

“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运用,是当前我国历史教学中一次大胆创新,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此方法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发现其中所隐藏的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正,进而保证“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意义得以充分实现。值得强调的是,历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其课堂教学与主题式授课模式相结合亦要循序渐进。

作者:张东梅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乔仪晴: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J],学周刊,2012,02(06):45.

第6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实生活

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继承人。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提高其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学习历史,掌握分析实践和援引历史经验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当下的问题。同时,融合现实,也是历史考题的范畴。

一、高中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历史是人们津津乐谈的内容,它是故事也是启发。所有的事件都以历史为背景,以背景和时间为框架。如果不了解历史,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那么在别人讲述过往和援引历史事件时就会因为知识盲点无法沟通或者得到新认知。因此,了解历史也是进行沟通和获得新知的基础。马克思与恩格斯从哲学和历史中总结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建立三观的基础,是认识现实问题、处理问题的思想法宝。人们必须了解历史,才能认识到这一法宝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不够生动有趣

历史教学时间紧迫,知识点庞大,高一下学期开始进行分科,高二下学期便进入全面复习阶段。学习的内容从古代到近现代,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从国内到世界。三本必修,四本选修,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讲得全面和仔细,就会缺乏乐趣。教师讲述轶事或者进行趣味讲解的时间非常有限,所有的内容几乎都锁定在考试的范围内,所以要将高中历史讲得既透彻又生动是很考验教师功力的事情。

2.学生以记忆为学习目的

获得高分数与记忆力有关,但是好的记忆力依靠的绝不是死记硬背。除了记忆技巧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兴趣和对真理的敬仰。如果缺乏学习知识的正确态度,就无法主动地探索和思考问题,就无法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探索能力和逻辑能力,当在考试中面对陌生的考题时就不能快速地联系课本知识,而且不能延伸出新的观点和视角。因此,以记忆为手段,以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才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正确方法。

三、融合高中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方法

1.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点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又是和过去并存的对立的存在。掌握历史知识点是认识现实的基础和前提,不了解历史就不明白现实的来源和未来的历史发展趋势。如何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点,有赖于教材的完备、教师高超的讲解技巧和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在学习中,理解了知识点,才能深层次、全面地掌握知识,单纯记忆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

2.联系现实事件,丰富教学内容

不联系现实的知识都是孤立的,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需要联系现实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联系现实的思维习惯,才能培养出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除了讲解古代和近现代历史外,还要讲述时事新闻,以时事新闻引发出学生联系历史知识点和背景渊源的思想,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国外的殖民历史时,联系现在国家的发展现状,学生就知道香港和澳门的前身和现在该地文化形成的原因。在讲解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时候,联系当下世界的发展现状和格局,就显得很有必要。学生可以通过历史,探索格局形成的原因,同时认识到现实问题的发展趋向或者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身处学校,视野相对于专业的历史研究学家有一定的局限。多媒体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多样的学习渠道获得更多关系历史与现实的高论。教师在教课时利用多媒体现有的教学资源,可以节省更多的备课精力,将重心放在分析现实问题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上。但多媒体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进行补充、总结和划定重点。但是,多媒体讲解具有十分丰富的视角,这对于历史联系现实有很大的帮助。

4.联系现实,注意适可而止

高中生学习历史课程,除了了解历史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认识历史和现实的技巧与方法。所以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联系现实要精当,不可以占用过多的时间,防止学生沉迷于历史和现实的故事讲述中,而没有理性的学习态度。高中教学一般比较紧凑,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已经拥有了高效的传授经验,讲解事件和成因等问题时能够精准快速。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故事讲述和现实援引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不可以滥用现实事件。重要的是援引有限的重要的现实事件之后,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黄毅.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J].求知导刊,2016(5).

[2]杨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J].科普童话,2014(32).

第7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备好课;教学手段

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历史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高中众多的学习科目当中,却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所学习的是过去的事情,对今天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历史之上,只要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记忆就行。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之下,学生们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主科”的学习之上,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历史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过去,而且可以让我们在对历史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之上,更好地进行今天的建设。通过历史学习,我们可以有效的借鉴历史发展中的精华,避免历史发展中的错误重新。学好历史对当今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认清历史学科在学生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发挥出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遇到过重重阻碍,但是,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现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以供大家参考和解决,也请广大的同行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历史学科没有得到重视。

今天高中之后,由于所学习的科目众多,学生们感到学习时间不够用。他们往往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语数外的学习之上。历史一直被认为是“副科”,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由于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导致学生不能保证历史的学习时间。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记忆就行,不用花费太多的心思,只要在考试之前抽出时间努力进行记忆,一定能够在历史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他们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

2、历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得掌握历史知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把精力放在了课本内容的讲解之上,他们根据教材,对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勾画,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历史学习更加枯燥、乏味,打消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历史学科当中,有很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需要记忆,面对如此众多、繁杂的知识点,学生只是依靠死记硬背,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历史学习上学生出现了抵触的情绪和畏难的心理,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乏味、沉闷。

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教师备好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只有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堂教学,才能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的保障。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备课观念。有些教师对备课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备课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通读,写好教案。这种肤浅的备课形式,必然不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不能调到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备课分为备教材和备学生。在备教材的环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要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的内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引申和拓展。在备学生的环节之上,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组织课堂教学,把学生的生活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时期教师要备好课,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搜集更多的教学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发挥出同组成员共同协作的作用,通过集体力量的发挥,使备课更加优化。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是我们不能笼统的决定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优劣,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才能够发挥出教学手段的优势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综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①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自从多媒体技术出现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节约教学时间,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给学生展示更多的历史资料,增加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使历史学习也变得形象、生动。

例如:在学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古代手工业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优美的青花瓷、雄伟的兵马俑以及色泽鲜艳的珐琅器等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叹古代手工业的先进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8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81-02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是让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共鸣。然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脱离学生的实际和已有经验,以教师、书本为中心,开展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原本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学生是望"史"兴叹。鉴于这种现状,本文拟通过对影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现状的分析,对历史生活教学提出自己的策略。

1.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发生质的变化,历史的生活化教学是促成质变的方式之一。目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在实践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活化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并不是很理想。

1.1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依旧。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在高考大环境下,以考纲为教学大纲的现象随处皆是,高考要求什么,教师就按考纲教什么,要求学生关注什么,掌握什么。所以,在升学压力之下,把基础知识的落实作为教学目标的传统教学方式仍顽固地影响着新时期的教学。学生习惯于被灌输,不会主动思考。难怪有如此调侃"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

1.2教材编写过于浓缩。为了实现新课改精神,高中教材体例以专题史出现,从而导致知识点的高度概括,这就造成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成了干瘪瘪的"知识点"的大集合。如必修三思想史第一专题第一课"百家争鸣"的"孔子和早期儒学"一目仅介绍"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主要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因此,新教材虽然语言生动活泼,史学观念新颖,文字插图并重,但却与实际教学实践存在不符之处,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处,学生也只能"敬而远之"。

1.3教学手段、方式跟不上时代要求。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探究,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头脑风暴法等,借助新的科技手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如微课、翻转课堂、幕课等。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将历史知识简单地列为要点和序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变成"这是考点,要划下来"之类枯燥、干瘪的要求。在新课改中许多教师试图通过"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改变传统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局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了形式主义而作秀。教师课堂所设计的环节无法落于实处,无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较深层次的思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看起来热闹,实际却无多大的教学效果。

2.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策略

2.1制订生活化教学目标。高中历史知识体系较为庞大,单靠学生死记硬背无法全部掌握,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历史知识讲解时,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原本空洞、苍白的课堂授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以让学生熟记历史知识为基础,同时,提高其对古今中外历史产生和发展规律等文化知识的修养,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借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2.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古代中国手工经济"一课时,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深入了解其发展特征,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将古代中国手工艺制品用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中国手工业生产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3生活素材开展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的是对历史事实的讲述,而忽视历史知识中的生活元素,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事件讲述时,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充分运用生活素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累积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高三历史必修三中的"中国的古代艺术"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以小组的方式,搜集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古代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的素材,可以翻阅图书、报刊,也可以借助网络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学生收集素材是对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养成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的良好习惯。

2.4教学理念的生活化。首先,高中历史教师从教育理念的改变开始,需用生活化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教育资源。另外,历史本身也是人的历史,学习历史理应贴近人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成才观要有重新的认识。中学历史教学不是要培养考试机器,也不是要培养历史工作者、专家,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创造条件。"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教学应是一种人文关怀,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视。教师有如此观念,方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及生命联系起来。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应用生活化理念开展教学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也让学生在生活化氛围中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历史知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使枯燥、繁杂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提升历史知识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创新;实施对策;弊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特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改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国家要求的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目标,基本上符合国家颁布的新课程计划与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教材的改编力度也较大,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了传统的学习观念,在教学方式以及结构体系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二、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

新教材的改革,在教学方式上,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上有明显的改观,更加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发展方向。首先,在历史教育的内容上,在保证学生能够学到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知识的生活性以及学生对课程的适应。其次,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突破了以往传统教育方式,从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到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从以往传统的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能够深入的去探索知识。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也能主动的参与其中。新教材也更加体现出学生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敢于质疑,善于分析和思考。最后,在对学生的考评方面,突破以往单一的只能从考试成绩上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现在的考评多元化,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新教材实施对策

教材是学生学习与老师传授知识的工具,要想充分的将新教材利用好,就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整合,从而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同时,对教材的整体衔接性也要做充分的考虑,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因教材的连贯性而导致的问题发生。老师也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历史学习更加的富有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历史教学过程安排更加的合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历史。

在让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同时,老师本身也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也要充实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加丰厚的知识,也不会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有任何的困难。老师首先必须对新教材充分的了解,熟悉新教材的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并且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锻炼其思维能力的整体目标,与学生简历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活跃性,保证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都会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教材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学校与老师也要充分分析本学校学生的整体情况,争取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解,从而能够准确的而对学生实施准确的并且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以往传统教育模式中,由于教学方式的缺陷,造成了很多学生的基础很薄弱,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学习历史职能靠死记硬背,没什么实际的意义。所以说,在这一问题上,学校以及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历史,充分的在课堂中使用情境式教育,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另外,学校也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关于历史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让学生清楚,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四、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改编后的弊端

对于一种新事物的到来,一定是利与弊同时存在的,在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的同时,同时也会出现许多的问题。

教材课程安排上的不足,使内容跨度过大,而且知识面多而且杂,缺少目的性,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在课程安排上的松散,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钻进一个怪圈中。教材内容安排不当的主要体现就在于,在一节课中,很容易就出现空间跨度相对较大的问题,比如说,教材中前一段说的是几千年前的事,而下一段就到了几百年前,使学生们只能盲目的去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能自主性的思考。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历史,正确的对待历史事件,也不能对历史中所出现的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给老师的教育过程也带来了很多麻烦。

另一方面,在新改编教材上,对于教材中历史事件想关联的其他内容并不完整,从而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只能学习单一的历史事件,不能从事件中延伸,造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困难。

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给现阶段的老师以及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方便,同时也会有很多的弊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高明方. 论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显著特点——以岳麓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2第2版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