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常见典故范文

高中语文常见典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常见典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常见典故

第1篇:高中语文常见典故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优化

一、引言

文言文是阅读史料、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升华平台。学好文言文不仅对于高中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还关乎其今后的就业与生活。为此,针对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教学目标的讨论一直以来便是学术界以及教育界不变的主题。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基于文言文选段特征模式下的教学要求。研究现代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段的分类特征,为后续的教学体系完善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探究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教学要求与目标,为后续的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二、高中文言文选段基本特征

文言文的分类模式相对复杂,按照较为常见的分类原则可以按照文体、时间、作家等原则来进行分类。按照文体而言文言文可以分为“诗词歌赋”、“文言小说”、“文言散文”、“文言史料”以及“文言科技类文章”等几大范畴。按照时间分类则可以分为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文言文等多个领域范畴、按照作家而言,文言文又可以分为更多的门类,此种分类方式更多的适宜于唐诗与宋词领域。其中,按照文体与相关内容的分类体系是现代文言文研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文言文门类相对较多。按照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杂记类文言文、小说类文言文、碑志类文言文、史传类文言文以及诗词等门类,其具体分类特征及其代表作品如下:(1)杂记类文言文是指古人的心得体会、游记等内容的记述与抒情类文体内容。包括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此类文言文多以山水游记为主体,记述作者的生活点滴,具有显著的生活气息;(2)小说类文言文是指古人的小说体例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由于其篇幅较长,往往以选段的形式而存在。如《水浒选段》、《聊斋志异选段》等。该类作品具有丰富的剧情内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较容易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教学目标达成以及课堂效率相对较高;(3)碑志类文言文是指被刻印在碑上的相关问题。该类作品往往是具有祈福、祷告、明志等功效,如《送东阳马生序》、《捐田碑记》等;(4)史传类文言文是指史传类作品中的节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包括《史记》、《春秋》等选段较为常见,如《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此类作品多以人物、历史事件为重要体裁,尤其是在相关的考试过程中更为常见。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研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可以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握合理的教学特点等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文言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有所成,学生才能学有所获,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教师可以将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兴趣,从而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解,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例如,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讲“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来源,从而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第二,根据文体特点,合理进行字面教学。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和现代的语言习惯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字词句是组成文言文的重要单位,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即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文体特点,注重字面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尺度,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甚至全部重要内容,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肯定是不大好的,因为学习文言文,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学生精要地、高效地熟悉字面意思之后,应科学地、有侧重地切入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只要轻重合理,一定能各得其所。

四、总结

本文探究了高中文言文的基本分类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与实践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语文常见典故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动课;有效性;提升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突出的学科。在新课标中,高中语文课的语文活动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是长期将语文活动当作常规动作,贯穿于每一节语文课或每一个学期中。

语文活动的类型有很多,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的对于规范汉语的听说读写来展开的,常见的语文活动主要包括:课前演讲(主要锻炼听说能力)、诗文诵读大赛(主要锻炼听说能力)、作文互评互批(主要锻炼读写能力)、撰写语文专题小论文(主要锻炼读写能力)、话剧及类似舞台剧(主要锻炼综合能力)等。然而不幸的是,据笔者长期观察,语文活动课在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并不代表其在实际中拥有重要地位——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对其的理解和采用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认识上,有的教师认为这是花架子,于是,语文活动便流于形式;

其二,在实践上,有的教师认为这仅仅是活跃气氛的手段,于是,语文活动便不够深入。

“流于形式”和“不够深入”这两大痼疾便使得语文活动课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深可忧虑!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活动的有效性呢?以下以笔者的日常做法为例,就其中几个常见的语文活动展开论述。

一、提高课前演讲的有效性

(1)循序渐进,岗前培训

我们班的课前3分钟演讲是按照语文成绩的高低来排序上台演讲的,这从整体上保证了前面的学生能够给后面的学生做出榜样和示范。当然了,因为书面成绩和口语表达仍然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对于开学第一周演讲的学生,笔者私下里给予他们特殊的“岗前培训”,对他们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如尽量脱稿,目视大家,用语得体,使用肢体语言,如何调动气氛等等。

2.写下题目和语料

如果仅仅是什么主题都能讲,长期下去,学生们的口语水平还是会在一个平面上滑行。鉴于此,笔者又提出了要在演讲前在黑板上写下题目和语料。写题目是为了锻炼学生们说话要围绕主题,不要偏离主题。所谓语料,是指演讲中会使用到的两个成语或者两句名人名言。写语料是为了让学生们养成锤炼话语的习惯,不要把演讲当做是“吹牛”或“忽悠”,而是一次在公共场合发表正式演说的机会,用语一定要典雅、规范、深刻。

3.教师点评,恰到好处

学生讲完之后,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点评。要么是引申发挥学生的主题,要么是纠正学生演讲中部分的不足(字句、逻辑、主题……),当然了,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事实上,学生对于教师的反馈意见是极为期待的。没有互动的演讲,是充满遗憾的。

提高撰写语文专题小论文的有效性

1.小论文选题以兴趣为前导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很多事情不是以意义为转移而是以兴趣为转移的,尤其需要教师加以有益的引导。教师应该思考,小论文选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呢?比如,单纯考据式的选题就令人感到无趣,而能结合最新生活的选题就可以让人有创作的冲动。再如,布置学生抽象地去研究古诗中的各种意象,就不如让学生从某某歌星的“中国风”歌曲(如《兰亭序》、《东风破》、《发如雪》等)中去搜集实例,学生为了读懂歌曲自然能够先搞清楚关于意象的各种知识,如此学习的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2.选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所谓学生的实际情况,指的是学生的年级、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软硬件等各种实际情况。比如,教师盲目地开列了一大堆书目,却不想想学生去哪里能弄到那么多书?再如,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却没有想到某些寄宿制学校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网络资源。所以,实事求是才是第一位的。

三、提高作文互批互改的有效性

1.订好规则,教师主导

互批互改前,教师要定好规则并亲自示范,传授各种批阅方法和批改本次作文的各项标准;互批互改后,教师还要仔细检查互批互改的成效。切忌课堂气氛也的“伪活跃”。

2.深入评改,循序渐进

除了对于错字、错词以及病句的修改外,更要强调对构思立意、结构选材、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深层探究,以及对这些方面实质性的建议。

3.自评为首,提升能力

自我的评改是互批互改中不可缺失的一环,而且是首要的一环。只有自我最了解文章主题、结构、用语的形成过程,自评是一次自我的深刻反思,既要看到相对于过去的进步,还要看到某些方面的不足。自评,必不可少。

4.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要告诉大家,互批互改首先要关注他人作文中的长处和优点。要学会首先带着欣赏和学习的态度去读别人的文章,对于优点要用红笔强调出来,更可以当面表扬,对于不足之处,表达的时候语气要客观,不可把批改当成了挑剔。

提高原创古典诗词活动的有效性

1.激发趣味,树立信心

古典诗词对于一般学生而言,几乎就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东西,那么这时候就必须要展示一些之前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利用齐读、分析,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方式,将人家的创作经历说出来,让人觉得其实创作古典诗词也是同龄人能做到的,以此告诉大家,其实你也做得到。

2.讲解规范,强调韵律和结构

要做古诗词,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有很多的要求的,从字、词、句、典故到思想感情、艺术手法乃至意境都是要通篇考虑的。但是对于起步阶段的同学而言,最关键的是要押韵以及结构。比如绝句和律诗中哪些句子必须押韵,如何押韵;再如填词的时候,各个词牌中的韵脚在何处,都必须提前指出。另外,有的学生貌似填的词的每句话的字数都是按照词牌来填的,但是词性却都没有对上,这种情况较为普遍,需要多提示。

3.找好评委,发挥带头效应

第3篇:高中语文常见典故范文

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而古代诗歌正是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古代诗歌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通过学习和鉴赏古代诗歌,可以熏陶学生的志趣、品格和情操,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两条基本的文艺理论都是对诗歌的本质的认识,诗歌的创作必然来源于作者本身的情感,并且作者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才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其包含的社会意义,切实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语文教师面对着一首首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歌,往往采取简单化地处理,逐字逐句翻译古代诗歌,过分注重关于古代诗歌内容的理解,忽视了古代诗歌所包含的深刻感情,将一堂诗歌鉴赏课上成了文言翻译课。学生在下面只知道埋头苦记,不知道反复吟诵,仔细体味,如此很难理解古代诗歌深刻的人文性。

而在事实上,由于古代诗歌所处的年代久远,背景各异,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充满了复杂性。同时古代诗歌独特的韵律、表达也对学生造成了极大地干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鉴赏诗歌时,必须全盘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当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思想美。

而在高三进行诗歌鉴赏复习时,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两年学习的积淀,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诗歌赏析的基本知识。然而考试面对具体的诗歌试题时,学生只能够借助脑中的知识储备,笼统粗略地完成答案。这些答案个个似是而非,不够具体准确,因此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考题的平均得分总是较低。

情感是一首诗歌的`魂,在近十年的江苏高考中,理解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已经成为必考题。教师在进行高三复习时,必须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古代诗歌情感,进而准确地鉴赏诗歌。

理解古代诗歌的感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诗歌题目、作者、注释,初步揣测诗歌感情。诗歌题目、作者、注释可以带给我们很多信息,古代诗歌的题材总有很多相似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大多描绘清新自然的优美景物,借以表达对宁静闲适、归隐生活的向往,有的诗歌还会隐藏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一丝惆怅;边塞诗的情感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国力强盛时,边塞诗大多在描写奇美的边塞风光,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随着国力的衰退,边塞诗情感也逐渐变得凄苦,风格大多变为描写塞外军旅生活的艰难,战争的残酷,对统治者开边的不满以及自身浓浓的思乡之情。怀古咏史诗大多借古伤今,凭吊国运、哀叹兴衰或者感伤自身;羁旅诗大多描写旅途之景,抒发羁旅的孤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个体怀才不遇的悲伤。通过这些信息的把握,学生调动脑中的知识储备,可以初步判断诗歌的题材。

在初步揣测出古代诗歌的思乡感情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情感词语,准确把握诗歌感情。中国古代诗歌内容凝练,讲究一字千金。比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中的“寒”字;“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中的“悲”和“冷”字。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字眼,也就有了具体把握情感的抓手,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判断理解古代诗歌的情感。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之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紧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深入理解诗歌感情。意象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选取大自然中的物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比如“梅兰竹菊”是在象征高洁的人格;“鸿雁”、“明月”总是引起作者的思乡之苦;“折柳”、“南浦”总是传递诗人离别的忧伤,“松风”、“竹影”经常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凄雨”、“孤灯”和诗人的羁旅之苦紧密相连。古代诗歌多用典故,学生通过日常的积累,熟知一些常见典故的固定情感,可以准确理解诗歌感情。比如“楼兰”、“投笔”反映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东篱”、“采薇”传递了诗人的归隐之心;“碧血”、“丹心”表达了为国捐躯的忠贞。把握这些意象和典故,学生就可以准确地理解赏析诗中具体的句子。

第4篇:高中语文常见典故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注释;教材;编者;教师;学生注释

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辅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除此之外,注释还能够起到介绍作者及背景、分析文史资料等功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解读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辅工具。注释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彰显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文本的注释研究,探究对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使用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厚其文化底蕴。

一、文言文注释的主要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人物背景注释人物背景注释注释选文出处、作者或文章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生平际遇、古诗文作品中的创作缘起、其他人物介绍,还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等。补充有关作者生平经历等资料,为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等解析文本方法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音义语法注释对文言文选篇中字词的读音与释义作解,一般注释的是课文殊的读音,如人名、地名等生僻的字音;还有注释词义或句义,主要侧重对词在原文中意思的解释,尤其是疑难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字、语气词,还有对于词性、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语法注释、修辞注释,为师生阅读理解扫清字词障碍。

(三)文化常识注释对古诗文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介绍,这些专有名词主要包括朝代年号、区域地名、天文时辰、典故出处、官职称谓、古代兵器等,多为文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是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课文的必备资料。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注释问题

从中学语文的教科书来看,所节选的文章大多为流传千古的篇目,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厚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人生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注释从属于助读系统,它既能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还能连接古今,故注释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容小觑。但或许是文言文年代久远,编者没有充分考虑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意见不统一等原因,教材中注释也难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完善之处。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容易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当注未注当注未注是指对于那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或读错之处没有作注释,具体表现为字词不注释、译句不译字、多音字不注音等。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请以战喻”,教材的注释是“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但没有单独解释“喻”的意思,可课文的注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比喻”的意思。其实,“喻”在此处是“明白”的意思,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方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教师此时还可以将“家喻户晓”“不言而喻”等成语相结合讲解,便能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但如果此时不仅有句子的注释,还有字词的注释,我们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的《赤壁赋》中有一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课文注释是“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对句中“曾”字没有单独注音。在教学中,教师对“曾”字有读“zēng”的,有读“céng”的,读音不同,解释自然会有分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注:曾,念“zēng”。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念céng。①曾经。②通“层”,重叠。所以,句中的“曾”字应补充注音“zēng”,并最好附带注释: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

(二)注释的不准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但部编版的初中教材已没有这首诗歌。人教版的课本对于诗中“草木长”的注释为“【草木长(zhǎng)】草木从生”,这里的“长”是生长的意思。但是我们这个完整的句子是“道狭草木长”,我们不难发现“长”与“狭”相对应,都是形容词,“道狭”与“草木长”是对比,所以此处的注音应为“cháng”。由于我国人数众多,地域广泛,在几千年的汉字使用发展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的复杂情况,主要表现为通假字、古今异词等。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者叫“古字”,在后者叫“今字”。①这是古今字,而通假字却又不同。凡词都有专为记录它而造的字,这就是本字。在古代文献上,书写时不写本字而写其他同音或近音字,叫做通假。②因注释用语不统一,老师和学生经常无法分清通假字和古今字。比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反”字,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中有“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注释为“反,通‘返’”,这是通假字。而必修五《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的注释为“[反]返回,后作‘返’”,这里是古今字。还有必修二《离骚》中的“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课文注释为“反,返回”,这便看不出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上述三个“反”字都是“返回”之义,但注释术语有差异,所以教材理应统一并规范注解。

三、文言文注释的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曾提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③理解词义是读懂诗歌、文章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但只有准确并规范的注释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克服教材中的注释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编者首先,要会取舍。语文教材最大特点是教学性,它适用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故课本上的文言文注释和一般的古籍中所注有所差别,而对于那些具有争议的注解,教材应当选取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注释。而且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了照顾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需要,在语言表达上不会表述得太过深奥。其次,要统一意见。编者在给教材作注解时应多关注容易引起分歧、误解的字词,这样的字词句定要作注,并且需要统一注释内容和格式,否则会引起混乱,不便于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最后,全面了解中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教材编辑者在编辑教材的时候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材编辑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可让中学一线教师来配合完成调查任务,确保不忽视学生文言知识水平。

第5篇:高中语文常见典故范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策略研究

在传统文化热此起彼伏的当下,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入了一个高度重视的阶段。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学思想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学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注重逐字逐句解释,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

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教学生再学是最为传统可行的教学思路,其教学方法更是可想而知,为了使全班学生无一落伍,教师通常会采取每字每句都做详细解释的方法,这样的教法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认真听讲的学生自然听懂了课文内容,但对于其他学生或是课后时间,这些翻译会像乌云见到太阳一样在学生的记忆里一哄而散,消失殆尽。原因很简单,就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懒散地接受,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以及其自学能力的提高。相反会是一种巨大的阻碍。久而久之,学生会依赖老师的翻译,而不愿自己动脑分析、动手查阅。

2.教师偏重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把握

在初中乃至高中阶段,死记硬背课文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考试,师生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做出这等不情愿之事,那就是不论内容本身讲了什么人,发生了相关的什么事,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有着如何深刻的社会原因,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等,师生乃至学校关注的永远是学生会不会背,能不能写对,会不会得分等等,这种外界压力迫使其不得不采用老式旧式的教法与学法,此种现状根深蒂固。

3.教师局限讲解书本知识,忽视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普及

随着新课改标准的提出,新课改政策的实施,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都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虽然大体改善,但依然有问题出现。部分教师过于偏重课文内容的讲解,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个过程上,势必造成一遇没学过的文言文便不知所措,茫茫然不知所写中心思想是什么,更可悲的是学过的文言文依然不知讲的什么内容,张冠李戴连最常识的知识都不知道。学《出师表》不仅要知道是谁所作及其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造成这种形势的前因后果。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1.学生自主学习先行,教师具体讲解后补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不让其心生畏惧实属不易,更别说让其爱之,更是难上加难。初中生心性不稳,好动调皮,贪玩且好奇心重,教师可抓其特性,摘取文言文中的典故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有助于推动教学进度,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可给学生放映相关历史短片,再举《出师表》为例,典故三顾茅庐说的就是作者诸葛亮,教师可将新版三国之三顾茅庐的视频放予学生观看,效果要比直白地讲述好得多。

2.多读多悟,寄情于文,巧记牢记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真意不失为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自我的学习、教师的讲解,都只是学习的前两步,第三步的诵读领悟着实关键,是高层次的精神共鸣。读之思之,字句之意,悟其情感抒发,主旨表达。把自己的感情真切投入到古文中去,感受作者是用怎样的心情抒写经典的。然而,用巧法记住的东西才会长存于脑海。

3.多问多思且好学,长知识又阔视野

不耻于下问多问、勤于思而好学者,总不至于落人后。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常见句式的判断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句式,一旦问题堆积不解决,在后面的学习中就困难重重,所以配合老师的差异比较法和归纳整理法就很容易记住混淆多变的句式。如在学习《木兰诗》一文中,教师可以利用“文章在叙事和描述上有什么特点”“文中的互文修辞、对偶句有哪些”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另外,多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更能开阔一个人的视野与胸怀。你所拥有的知识越单一薄弱,越不容易在社会里立足竞争,要做就做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

学好初中文言文是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良好铺垫,既是过渡更是基础,所以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尤为关键,因此对其教学的思考与研究也是必然。综上所述,唯有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做到全面透彻地分析,才能找出原因,寻求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改变思路创新方法,才能有益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语文常见典故范文

一、读诗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诗题这扇诗词的窗户,我们往往能窥探到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考生,忽视了诗题的重要性,阅读诗词时花费了大量时间不说,作答时中心游离,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作答诗词鉴赏题目,用十来秒时间关注那些带有“思、念、想、恨、独、愁、怨、想、叹、伤、怀、别、送”等感情倾向的词语,以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诗题的作用有:1.明示感情倾向;2.暗示写作内容。

二、看注解

注解是理解诗词的钥匙。很多诗词,由于距离现在历史悠久,加上作者创作时特定背景,现在阅读起来有较高的难度,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有意在诗词背后附带一些注解。这些注解或注明诗词中难懂的字词,或交待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身世际遇。在鉴赏诗词时,我们不要漠然置之,要仔细去揣摩它们与诗词内容的联系,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理解难懂诗词的钥匙,顺利走进作者含蓄丰富的内心世界。注解类型有:1.注明作者身世个性,时代背景;2.注明作者经历遭遇,人世浮沉;3.注明词句含义,典故寓意。

三、写何景(人、事);四、抒(阐)何情(理)

文载道。无论何种文章,不外乎描人写景叙事抒情,诗词也一样,往往通过精练的语言,或写景,或写人,或叙事,但目标只要一个,要么借人喻己,要么借景抒情,要么借事说理,这是为文的根本,命题者自然不会违背这一命题准则。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对方怎样出牌,何有不会应对的道理?故而,在阅读鉴赏诗词时,我们一定要目标明确,迅速锁定命题者意图,各个击破。

1.写景抒情

这类诗词,要么写春花秋月,感叹时光匆匆、韶华易逝,人生易老、怀才不遇,要么写山河壮景,抒万丈豪情,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要么绘残花败柳、画凄凉破败景象,发山河破碎、离人伤感之悲痛。

2.借人喻己

看似写别人的故事,实则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作者描写历史人物,要么效仿古人、以史为鉴,要么借人自比,在追慕古人的同时,寄寓自己的情感。

3.因景(事)阐理

这类诗词,要么借助一个历史故事阐述事理,要么借景说理,或给人生活的启迪,或给人人性的关怀。

五、用何法

文无定法,但文章有法。为了更加形象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加深入透彻地阐述生活的道理,作者往往借助一定的手法,这也是命题者特别钟情的题型。作为学生,我们除了掌握几种常用的修辞、表现手法外,还要知道这种手法的作用,以不变应万变,备战于平时,决胜于高考。

1.常考题型

诗歌鉴赏题不外乎是问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思想感情等,对这些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

2.方法贮备

(1)“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修辞手法也是表现手法,只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称谓不同而已。

(2)“情”、“景”关系与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指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六、有何用

有何用,简单来说就是作者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抒情方式对表现中心的作用,一般采用的设题方式为: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7篇:高中语文常见典故范文

一、借助音乐,激趣

古人云:“泛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学生一定会感到趣味无穷。如,学习岳飞的《满江红》,可以听一听杨洪基唱的《满江红》,在激昂雄壮的音乐中,感受岳飞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结合名曲《春江花月夜》进行朗读。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配以相应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感受诗歌所蕴涵的音韵美、意境美,进而充分体会诗歌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二、借助朗读,激趣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分析轻感悟,重讲解轻朗读。有价值的语感教学,往往被诸多时髦的理论和教法所架空。洪宗礼先生曾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古典诗歌,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其中之味,悟出其中之义。所以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根据作者的感情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充分把握诗歌的节奏感,让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通过对诗歌的反复朗诵,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诗歌的鉴赏解读。

三、借助想象,激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是审美实现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对古典诗歌学习时不能借助想象,便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更谈不上对作品进行审美体验了。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江东送客时的场景,枫叶、荻花、秋夜下的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构成了清晰如画、萧瑟苍凉的意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离愁别绪。

四、 借助问题,激趣

设置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 设计出高质量、富于技巧性的问题,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极大地提高诗歌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是谁了么?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概括。3.昭君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她应该是最幸福的那个女人,她怨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读到的?4.这首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拔,学生不仅掌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还掌握了古典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原来死水一样的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五、借助典故,激趣

用典,是古典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学生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许多诗歌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有滋有味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他们知识面,还能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第8篇:高中语文常见典故范文

关键词: 高考 古诗词鉴赏 误区 对策

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应该说是最让老师费心、学生烦心,而得分又最让人闹心的题型之一,每届平均得分都不高。究其原因,一些学生做诗歌鉴赏题时易走入以下误区,剖析问题,找准对策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误区:重字字落实,不重整体把握。

在诗歌鉴赏教学指导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习惯于当文言文来读,一词一义去理去顺,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见一叶,不见森林。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句式词序颠倒,则思维方寸全乱,根本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抒发的是什么感情。更有甚者,在理解某些词句的意思时,常常只从字面上作简单的附会性理解,因为常常被命题者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选项。

对策:围绕题材,做好情感归纳。

读诗歌时,完全不必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最重要的是抓住诗歌文题,明确题材类型,做好诗歌情感归纳。题材即诗词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不少诗词的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诗歌首句是全篇总貌,以下三句对春色之迟进行具体描绘。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出五原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它包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误区:重就题做题,不重题型归纳。

一些同学在做题时,只注重做,而不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思索,整理考点、知识点,更不注重题型归纳。其实题目是做不完的,我们应该向理科学习,学会整理和梳理,尤其是技巧考点。比如从形式角度而言,修辞方法中带“像”字的真假比喻,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对比与反衬,比拟与比喻,明引与暗引,等等;表现手法中的点与面,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白描与彩绘,叙写与议论,联想与想象,现实与浪漫,烘托与对比,伏笔与照应,寓情于景(物、事)与托物言志,等等。这些相近的修辞方法或相对的表现手法,考生在辨别时常常容易混淆。

对策:围绕考点,做好题型突破。

其实从考点上说,不外乎从诗歌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情感四个方面,专题复习,专项训练。其中最难的是诗歌技巧识记,如景物描写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借代和叠词等;表现手法有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等;各种结合有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感官结合等;还有白描(工笔)、细节描写(语言或动作或环境等)。鉴赏时,我们要因诗制宜,细心揣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不能单纯地就景论景,就物论物,一定要看到在景后、物后的那个活生生的人。

误区: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

做诗歌鉴赏题时还有一个常见误区,就是注重自我感觉,在答题时常犯“答非所问”和“言不由衷”的毛病。自我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拔高主题。一般而言,高考所选诗歌材料,或抒发人生情怀或评价历史人物等,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且向上的,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常常容易拔高原有主题。命题者恰恰常于此命题,引导考生仔细分辨,正确评价诗歌。

二是机械死记。理解欣赏诗歌时,有的同学只根据自己熟悉的某个诗人的流派特点、创作风格、语言特色、个人经历,而不顾实际情况理解该作者的作品;或者套用某种常规模式机械理解诗歌,陷入常规思维的误区。如一见到苏轼就想到他的“豪放”,高唱“大江东去”;一见到杜甫就想到他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国破山河在”;一见到陶渊明就想到他的远离尘世,“采菊东篱下”;一见到李清照就想到她的婉约凄惨,“怎一个愁字了得”。见到景色优美,一定心情舒畅了,见到“悲”、“恨”、“愁”、“怅”就一定感伤孤独,去国怀乡了,用贴标签的方法欣赏诗歌,结果往往容易出错。

对策:围绕题干,做好命题揣摩。

第9篇:高中语文常见典故范文

一、立足课堂,激发兴趣,提高古典诗词鉴赏素养

与新课程标准相匹配的新教材,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需要出发,增加了古诗文的分量(新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篇目约占41%),因此,借助这些课内篇目的学习,将目光聚焦在课堂教学上,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基本素养,在鉴赏方法的传授上做文章。

(一)学会诵读,激发阅读兴趣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熟读”,首先是准确的朗诵。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1.读出古典诗词的韵味。语文老师都知道,读诗一定要读出韵味,这韵味一是要准确断句,按古诗词平仄、押韵、抑扬的基本要求流畅地读下去;二是能读出一些古音,诸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一句中“衰”的读音,就不能读成“shuai”,而应该读成“cui”。“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中的“斜”就不能读成“xie”,而应该读成“xia”。“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的“得”,就不能读成“de”,而应该读成“dei”。

2.培养诵读能力。在利用教材提供的文本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应该提出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是普通话朗读的要求,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学生说普通话的环境差,很难迈出说普通话的第一步,语文教师一定要执着,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常识和技巧,诸如五言诗、七言诗断句的位置,不同词牌的词断句的位置,以及古诗词在平仄、押韵、变读有哪些要求等方面的基本技巧,采用教师领读或跟着朗读磁带朗读的方式,从模仿开始,通过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声读、小组比赛读、品味性自读等方式,培养学生准确朗读的能力,为鉴赏奠定语言基础。

(二)驰骋想象,理解诗词含义

鉴赏诗词,最基本的就是先要理解诗词内容,所以,在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将诗歌熟读成诵后,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了一些关键词和关键句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将诗词以书面形式,改写成散文,要求语言准确,流畅而优美,让人读后有美感,以达到理解诗词内容的目的。

(三)教给方法,培养鉴赏能力

新课程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是我们经常强调的,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教给学生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概括起来,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有四个要点,即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具体是:

1.外部感知:(1)读诗题:就是读诗词的题目,了解诗词所写内容属哪一方面,也可从试题中直接解读出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题目本身就是诗词整体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韩琮的《暮春水送别》,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是一首送别诗,那肯定抒发的是离情别绪;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我们也能看出是一首怀古诗,抒发的当然就是世迁,物是人非,借古伤今之情了。(2)识诗人:就是了解诗词的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有利于诗歌的阅读鉴赏。例如,同样的诗歌题材,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当然不同。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都以“柳絮”为题,写过一首诗,由于她们,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叛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两人的出身和目前在贾府中的地位不同,尤其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对“柳絮”的理解也就大相径庭。林黛玉写道“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柳絮在东风中任凭摆布,也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不但是借柳絮来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也是对她自己将要到来的悲惨结局的无可奈何的哀叹。薛宝钗却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反平时为人处世的安分守愚,志得意满之态跃然纸上。整首诗用语平易,不露声色,与宝钗内敛性格极似。这一番表白和诗中表达的意境都可以约略看出她在大观园里的春风得意和自命不凡。所以,了解诗人,应该是阅读鉴赏古诗词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了解诗人时,一方面可以调动文学常识记忆库中的知识储备,诸如在教材提供的文本中接触过的诗人、词人;另一方面,借助现场的材料――诗词后面的注释。(3)辨题材:古典诗词按题材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羁旅诗、宫廷闺怨诗、送别酬答诗、咏物写景诗、寄兴咏怀诗等,阅读鉴赏时,就要根据题材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4)看注释: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所以,看注释,有助于我们直接进入诗歌的鉴赏环节。

2.象境体悟:这里的“象”指意象,“境”指意境。(1)品“意象”:所谓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作者创作时选取的对象,完全是根据内心情感和表达志趣的需要。一般来讲,有些意象,有着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意义比较固定。如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象征清高和坚强等。“梅花”是傲雪、坚强、身处逆境但不屈不挠的象征。“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柳”与“留”谐音,经常暗喻离别,又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等等。但是,有时候,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所表达的寓意是不同的。例如,严维写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和韩琮写的《暮春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两首诗中同样写到了“水”这个意象,但寓意却有所不同,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用“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因此,品意象,最重要的是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寓意,决不能直接拿某一意象的固定意义硬套。(2)味“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即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三个方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鉴赏古典诗词,一定要处理好景、情、境三者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诗词中写景的句子,都是为了渲染和烘托气氛,为抒情主人公抒发思想感情服务的,绝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许多句子,在写景的同时,已经将感情寄寓到了景物描写中,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诗歌在描写景物时营造的氛围,就是诗歌的意境,这样,就达到了三者的完全交融。

3.技巧品赏:这部分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鉴赏古典诗词的技巧,包括一些专业术语。一般来说,鉴赏古典诗词可以从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烘托渲染、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偶、用典、夸张)、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方面入手。具体步骤是:(1)明色调:就是明确诗词所表达的感彩。人的感情或热烈欢愉,或淡泊明净,或黯然悲哀等等,这些反映在诗中往往让景物带上了主观的感彩,所以,鉴赏诗词时,就要通过阅读,首先把握感彩。例如,韩琮的《暮春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整首诗将友情以及对历史,人生的感慨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所组成的画面中,用叶子和花的暗淡色彩来渲染作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而夕阳昏黄之景犹如日薄西山的唐王朝,潺潺流水又如同时光的流逝,蕴含了诗人对朝代兴亡,历史变迁的感慨。(2)觅诗眼:散文有文眼,诗歌有诗眼,所谓文眼,就是贯穿全文内容的一个字或者一个短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短语就是文眼,起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绿》的文眼就一个字“绿”,同样起了线索作用。所谓诗眼,也指贯穿全诗的一个词或者几个词,这些词,有的明显,有的含蓄。如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中诗眼就明显,词中写道:“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其中“却是池荷跳雨”一句中的“跳”就是诗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水打在荷叶上又反弹起来的情景以及雨之急、雨之大。王安石的《葛溪驿》诗眼就比较含蓄,诗歌写道:“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全诗以“鸣蝉更乱行人耳”一句中“乱”字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黄的灯光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名“乱”的部分原因,为他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步;尾联用衬托的手法,借“鸣蝉”、“疏桐”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乱”是全诗的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使诗歌内容丰富集中。(3)析风格。诗词的风格有多种多样: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鉴赏时,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其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语言玩味:这部分就是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所体现的个性特征。它往往与诗人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有关。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古典诗歌语言多种多样,要鉴赏,就得先了解常见的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风格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

常见语言风格及其特点有:清新雅致、朴素自然、明白晓畅、含蓄蕴藉、委婉含蓄、平实质朴、华美绚丽、绚丽飘逸、豪迈雄奇、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朦胧隐晦、幽默讽刺、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

鉴赏诗歌语言特色风格时,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语句具体分析,再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运用专业术语,不同角度鉴赏

要进行诗词鉴赏,就要运用专业术语,而鉴赏角度不同,所用专业术语就不同。

1.语言的角度。首先要掌握语言风格方面的专业术语:清新雅致、朴素自然、明白晓畅、含蓄蕴藉、委婉含蓄、平实质朴、华美绚丽、绚丽飘逸、豪迈雄奇、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朦胧隐晦、幽默讽刺、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其次,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赋比兴、象征、双关、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

2.形象的角度。古诗词中的形象分为景物形象(意境类、意向类)、事物形象、人物形象。(1)景物形象就是把景物中所营造的意境与氛围。所用的专业术语有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2)事物形象即“物象”,古典诗词中的咏物诗词,一般都是为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所以,所咏之物,都有其特殊内涵,所用术语,必须与这一物象包含的内涵相一致。如“梅花”象征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象征坚韧不屈,凌寒怒放,甘于寂寞;“杜鹃”象征凄凉哀伤,悲苦无依;“鸿雁”象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等。(3)人物形象包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抒情主人公。所用的专业术语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战,爱恨情长等。

3.表达技巧的角度。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所用的专业术语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2)表现手法所用的专业术语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或对照、抑扬、照应、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起兴、虚实结合等。

4.评价作者思想内容的角度。“诗言志”,鉴赏诗词的重点就是把握诗词的主题,古典诗词的重要主题分为情感类、诗体类。情感类主题一般用的专业术语是: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别恨离愁、隐者情怀、生活杂感等;诗体类主题一般用的专业术语是:咏史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别离诗等。

二、研究试卷,把握题型,教给解题步骤与方法

这一环节是将课堂教学和应试能力衔接的桥梁。只有了解了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鉴赏的题型和基本的答题步骤,才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研究试题,明确解题步骤

不论是“大纲卷”还是“课标卷”,古典诗词鉴赏的主要题型有: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情感和主旨型、炼字型、判断和评价型、一词领全诗型、赏析语言特色型等。根据不同的题型,相应的答题步骤分别是:

1.分析意境型。(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分析技巧型。(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情感、主旨型。(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若无特别的技巧则可省略这一步);(3)抒发什么情感。

4.炼字型。(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判断和评价型。(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时还要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要紧扣评论关键词

6.一词领全诗型。(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7.赏析语言特色型。(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运用术语,分类解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