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范文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

第1篇: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框架式自学模式;学生主体性;归纳能力

Shallow theor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frame type self-study mode used

Guo Yan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big,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new curriculum goal,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history frame type classroom students self-study mode, to improve teachers' new curriculum practice ability, accelerate the update of teaching ideas, teachers and conducive to the students' self-study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urden of student learning,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learn; And to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literacy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Frame type self-study mode; Students' subjectivity; Conclusion ability

2006年历史以开卷的形式纳入中考科目,很多人认为开卷无外乎就是抄,没有什么难度,可是根据这几年中考历史的考卷情况和学生的考试情况了解到开卷不是抄,考的已经不只是历史知识,更多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历史的综合能力,我个人推敲出了一种适合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即历史课堂框架式自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解决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密度大,专业倾向强,知识内容繁琐,记忆负担沉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自学框架

因为学生的差异性,致使少部分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锻炼已经能根据教师的初略框架自己初步整理出历史框架,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完善教师提供的初略框架。所以在本阶段教师应该先自己总结出每节课的知识框架,然后以表格或框架的形式在黑板上出示本节课的初略框架,让学生根据初略框架来分组健全本课历史框架以达到自学的目的。

基本操作流程:初一历史下册第1课

在课堂中把一个班按5到6个人分成几组,每组针对以上初略框架进行讨论,并且最终完善历史框架,然后对各族进行初略框架的分工,最后让每组派一人上黑板来完善和班上的历史初略框架,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对于出错率比较大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和举例。利用这种一帮一,或一帮几的方式让大部分学生掌握初略框架的填写方法,从而自己找出本科的重点,而达到自学的目的。

3 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独立完成自学框架

学生通过两个阶段的训练,基本上每个学生已经掌握了初略框架的填写方法,已经能通过个人的努力找到历史中每一课的重点内容。所以在本阶段教师应该先自己总结出每节课的知识框架,然后以表格或框架的形式在黑板上出示本节课的初略框架,让学生根据初略框架来自己健全本课历史框架以达到自学的目的。

第2篇: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范文

一、学习历史的记忆方法

1.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呢?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人手。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讲历史课时,教师要经常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生动的故事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学下去,达到应有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常有的重要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就会马马虎虎、张冠李戴。

3.联想记忆法

有人说历史很好学,不过就是死记硬背,那样就大错而特错了。学习历史时,我们可以由一个事件联想到另一个事件,由一个时间联想到另一个时间,从而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4.归纳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合在学习新知识时,更适合复习。中国近代史是民族屈辱史,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学习完《》以后,我们就应该进行一下必要的总结归纳了。条约的内容一般就是围绕着割地、赔款、通商来表述的,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三方面都有。只有《》与众不同,它没有通商口岸,而且在众多的条约中,它的赔款数额最大。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条约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我们还可以归纳出英国和日本都单独分别挑起了第一次和,同时他们还都参与了。

5.时间记忆法

历史教材的时间很多,学生记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掌握了时间记忆法,学生能把握时间的脉搏,对历史的年代分期有一个清楚的脉络,能准确地来做排列历史时间的试题。

6.数字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加以归纳整理,找出知识内容的特点按规律强化记忆。

以冀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例,教学时笔者采用“一二三四”数字记忆法。具体方法是:一条主线,即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主线;二次运动,即运动和;三个条约,即《》、《》、《》;四次战争:即、第二次、中日、。

初中历史的学法很多,这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但“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学生要根据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于知识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的练习题。

三、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陕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的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第3篇: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范文

在许多人看来历史课教学一般就是教师讲课时要求学生在书中勾出重点,考前印发复习资料,学生突击记忆就可以得高分。这是应试教育的短视行为,是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行为。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近年来教科书改革使课本内容更丰富,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地图等,使教科书阅读更进一步增大,并且对阅读的要求也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初中历史阅读教学不同于语文阅读教学,它侧重于对已阅读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历史阅读的重要性,我就历史课内的阅读教学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系统阅读

1、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课本知识结构。每学期上新课之前就要引导学生读目录,了解课本有多少个主题,每一主题有哪几课构成。从章节目录阅读到子目录,弄清主题,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找出问题的关键词句、段落。每一节历史课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主栏中的“大字”是学习主要内容,必须反复阅读,认真领会;“小字”是对大字内容的展开或补充,具体生动,也应该认真阅读。此外,教材中的图像,图表和地图,为“再现”历史提供了一些形象资料,应加以注意。辅栏中的读、看、写、记、想、说、议等方面要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优化学习过程。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第四学习主题古代文明的交融,由两课组成。这两课标题正是点明了古代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一是掠夺战争,二是和平友好交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2、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在讲授历史课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五大要素构成,要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把握这五要素,注意事件的主要内容或经过,注意事件的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经验教训、成败原因、评价等。要指导学生抓住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如讲授《英国的新生》,指导学生抓住英国新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把握革命的原因、革命的经过和革命的结果三大版块。再具体阅读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从革命经过中又认识到革命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二、方法多样,形式灵活

学生在阅读时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阅读纷繁杂乱,毫无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上升到乐读,真正享阅读于一生。我认为初中历史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指导阅读:

1、略读与速读:通读课文,大体感知教学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

2、精读与细读:体会和推敲主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引导深入解读课文,进行研究性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精读细读才能读通读透,否则就好比隔靴搔痒,徒劳无益。

3、.默读与朗读:对简单的可以让学生默读。重要的段落可以让学生朗读。既可集体朗读,又可分角色朗读。对于难懂的词,不认识的字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两种读法相结合,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4、提问与讨论:在阅读之前,适当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景,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假如问题设计不当,就显得呆板、直白,索然无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更要让学生读出问题。教师提问之后又可将学生前后四人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适时、适度地参与,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习惯。

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主导者,要能动地有效点拨和开掘,要善于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读无定法”,“读贵有法”。在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以达到阅读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一下几点:a让学生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法国思想家布韦认为“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初中学生不会作记号,有的是一字不勾画,有的是全书勾画。教师进行阅读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作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批注,本上写笔记。要求学生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备有作业本记一记板书,理清线索,抓住重点。b重视课前导语的阅读指导,合理安排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影响教学,也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来不及思考,阅读只能流于形式。c注意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热点相结合,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第4篇: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范文

历史插画是历史教材中常见的模块,这些插画图片对文字进行了补充和说明。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很少有人能够重视对历史插画的讲解,教师往往只是关注文字部分的讲解,而学生一般也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在书上记着笔记,划着重点。但其实,历史插画存在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课,不停的向学生灌输着知识,而学生就在下面不停的记着笔记,生怕漏下教师口中所谓的考试重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1]。首先,这种教学模式导致课堂的学习氛围非常压抑并且沉闷,这让学生很容易产生疲惫或者头晕的状态,不利于学习;其次,即便是没有走神的学生来说,这种不停歇的学习方式也会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教师为了赶学习进度,提高教学效率而不停歇的教学方式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学生没有时间去对问题和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只能通过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消化和吸收,远远没有在课堂上的效率高。久而久之学生会因为繁重的课业压力导致对历史学习进一步失去兴趣,也就导致了历史学习成为初中生心目中乏味无聊的代名词。

二、初中历史插图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才能学习好。如果我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那么将会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并且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成绩。与此同时,养成一个对于知识的渴求欲望以及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习惯可以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因为毕竟我们不能教学生一辈子,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终究是要独立面对生活。初中历史插图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初中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态度,因此我们要探究初中历史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插图的作用,导致学生对于枯燥的文字产生厌倦的情绪,不利于历史的学习。如今我们要改善这一现象,将历史插图与文字结合起来。比如,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有一张图叫乔冠华开怀大笑,我在讲到这一课的前一天,将图片放大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们并布置家庭作业:找出有关头像的相关信息,比如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开怀大笑,照片中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个事件说明什么等等。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小问题,但是却几乎涵盖了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并且这些小问题并不会耗费学生几分钟。然而,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有时候甚至会比一堂课要来的有价值[2]。因为,这是学生自主的去寻求答案的过程,这期间学生会积极的思考以及归纳总结,其实这都是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养成一个习惯,会让学生一看到图片就会想到这些问题,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通过历史插图加深历史知识印象

研究表明,我们人类对于文字的记忆是最弱的,而图片向我们传达的信息要高出文字很多倍,并且其占用的空间却相对小很多。这就意味着,学生们看到一幅图片之后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然而看到一个字的时候却只会局限于这个字。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对插图的描述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印象。如上文所述,如果我们只通过文字来描述1971年10月,第二十六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相信如果不进行复习,下次上课会有大部分人忘记这段话。而如果是通过这些文字来描述上述图片,那么会加深学生对插图的印象,而图片总是比文字更容易牢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插图的应用,来增加学生的印象,强化识记。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能完全依赖于插图,否者会导致学生对于历史框架的掌握出实现问题,这同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

3.通过插图让学生更好的复习备战考试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已经了解了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是可能会有很多教师仍然觉得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们的教育中仍然十分重视分数和成绩。其实我认为,通过历史插图能够帮助我们学生进行更好的复习。如果有可能,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些插图统一到一起,然后根据插图来复习知识点。学生看到一个图片之后,会联想到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够一一得到答案,那么就可以换到一下张,如果想到了什么问题却没想出答案,就去找出答案将答案写在图片旁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避免浪费时间,对于看到图片就能想到的知识点说明已经完全掌握也就不需要进行反复的识记,这是我们在复习文字内容的时候所不具有的作用。另外,在考试前学生们通常是很紧张很焦虑的,这个时候如果再去看厚厚的笔记资料等只会加重焦虑的情况,而这个时候我们使用插图来复习检验学习成果等都显得容易的多。

4.举办历史插图比赛

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举办历史插图比赛来提高校园学习历史的热潮。既给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激励了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兴趣去做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将会变得有意义,变得轻松容易,甚至还可以鞭策自己克服懒惰的心理。比如,我们可以面向整个校园学生来进行报名,还可以以年级为单位单独举行,按照参加报名的人数的多少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初试,一般初试只要笔试就可以,可以设置选择题和判断题,这样可以节约时间[3]。另外,通过初试的学生就可以继续参加比赛,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就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了。比如我们可以在每个环节中学生固定回答题目之外设置抢答环节,通过这些附加题可以很快的拉开分数距离,并且这种竞争形式会带动现场观众的情绪。因为,无论是插图的应用还是竞赛的举办,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初中生历史成绩,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另外,我们还要注意题目的选择上不宜选择过难的题目,这样会导致观众不能很好的融入比赛氛围当中,对于比赛的关注度降低,甚至会影响对历史的兴趣。

三、总结

第5篇: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范文

创新教育是提高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我们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基础上,经过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因此,能不能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教育的创新,能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局。

首先,要实现优化历史教学,就必须培养一只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好坏在于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创新精神。因此我国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的教学创新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以便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历史教师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要实现优化历史教学,就必须不断的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即师生关系要创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趣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地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培养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因此历史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因此在创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新型的师生关系还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这才是我们的最终教育目的。

再次,要实现优化历史教学,就必须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尽可能的利用周围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我们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我们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才有强大的后劲,为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我们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就是要以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这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使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因此历史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教师的讲解要立足于讲的艺术,要求讲得精彩,讲得精当,讲得明白,讲得科学。对于历史事件,就要着重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比较重大事件的异同,对重大历史事件们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讲解由灌输变成了引导,由对课堂的主宰变成了对课堂的指导。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因为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并能在视觉、听觉上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在教师群体中率先采用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青年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在教学中较多的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觉得颇有收益,成功的完成了《南北战争》的课堂教学。

第6篇: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范文

一、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了解到许多学生总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他们对历史学科学习功用不能理解,认为该学科是副科,对升学考试来说,其分值不高,不太感兴趣,但又有一定考试压力,所以总是等着现成答案来背,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课堂上再三启发,还是“启”而不“发”,常常是考试过后向老师汇报:“我背了的都没考到,考到的我还没来得及背。”尤其是近几届毕业升学考试中,历史学科已是开卷考试,有些学生更是不把该学科放在心上,总认为到时翻书就行,殊不知没有听明白相关历史基本知识的来龙去脉,没有掌握学史的基本方法,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积累,根本就不能审题,翻书也找不到该答何处内容,而且答卷时间又有限,因而这种不重视知识建构,只考虑应考并不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也不应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新课标新课程下基础教育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钻研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建构,以引导学生怎样学,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人的知识来源来看,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大类。接受学习是在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接受间接知识和书本知识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也是创新的基础。牛顿说过:“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特别是历史学科的学习,接受学习尤为重要,历史难以“目睹”,难以“发现”,接受前人的记载和老师的讲述以及多媒体教学资料的直观展示进行体验,探究成为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但接受学习又可分为被动接受和主动接受学习两种类型。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学习。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新生的第一堂历史课尤其要重视激发兴趣。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所以在讲授中并不急于上主课内容,而是轻松愉快地上一堂学习历史的预备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教材的封面和封底,甚至可以播放历史题材影视片断,激发求知欲,再让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教材首页“写给同学们”,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不难,能轻松愉快地学好,并在其后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资源及学生的情况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有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第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感受到、体验到学习历史是有用的。学习历史能与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对话”,可以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启迪智慧,更深刻地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为让学生对“有用”感受更直接,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历史后,可以在写作文时,引经据典论证思想观点,可以用所学知识去评价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文艺作品,分析该作品是正说、戏说历史,还是瞎编乱诌,甚至有些别人想不通的问题,你可能很容易就想通了。因为历史上的人或事,成功的是经验,失败的是教训,你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得多,就容易想得明白,“学史以明智”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浓厚,更持久。最终形成持之以恒主动接受学习的不竭动力。

第三,引导学生保持主动接受的状态,在教学中重视新课导入的趣味性和前后知识的联系,并注重结合时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要做到“启”而有“发”。在基本知识的教学时注意板书的提纲性、要点性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小结时,引导学生归纳,教师点评,让学生及时自我评价出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是初中生发现学习的基本方式,实施好这些学习方式,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帮助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鼓励学生回忆、自由联想、区别不同问题并发现相关联系。积极采用质疑、讨论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历史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将主动接受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讲“山顶洞人已能人工取火”可引导学生探究这一说法的理由是什么;在引导观察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后,可比较探寻它们为什么不一样;讲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奇迹”时,学生们就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称誉它,联想到另外的七大奇迹是哪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得到结果,并为将来学习世界文明发展史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第一,教师备课必须备好教师所讲学生所学。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好要讲教材内容的层次、导学方式。历史课标实验教材给历史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既是一本“教材”,同时又是一本“学材”,通过学生探究学习的辅栏要求和资料,教师可充分利用适时引导。

第二,在教学中,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采取启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学习,安排足够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新课教学过程中突出分段式学法引导,一是利用小黑板或投影出示课程的内容要点,引导学生按要点认真阅读教材做好勾划、批注,教师做些必要的知识间的连接补充。二是依据教材辅栏设问提示,思考讨论,加深对该课知识内容的理解,找出一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思考其对我们当今现实生活的启示。三是引导学生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评小结并请学生在书上做好笔记。四是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是否基础知识过手,是否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长期的学法引导之后,能极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求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教师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的氛围和环境。在评价学生时,不只看考试分数,而是把学生参加历史学习过程纳入考查评定成绩范围,至少是在平时成绩记载表上体现出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只要主动学了就会被承认,就会有收获,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时,也帮助家长更新观念,不要对子女提出盲目的考试分数要求,应该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帮助孩子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一位合格的社会公民是孩子将来成就事业贡献社会的一个基点。

总之,只有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才有可能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总体目标。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其他任何因素都要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才起作用,历史学科教师尤其需要在教学中找到更多的途径,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寻出高效的学史方法,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思辩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晓明,王丽荣编著.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2]陈旭远,张捷主编.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大出版社

第7篇: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知识结构;兴趣;边听边思考;回忆;科学

学习连接着教师、教材和学生三大要素,如何从教师的角度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并教会学生怎么学习,至关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真正确立了,学习的主要方法也就掌握了。下面我从教学过程的三大环节来探讨一下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第一个环节:课前预习阶段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听课之前,一定要先把教材内容浏览一遍,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一册书由几单元构成?每一单元是由哪几部分知识组成的、各部分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每一课的知识有哪些要点?要学会分析哪些部分是重点,哪些部分属于了解就行了。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两者在教材、学习方法和考察方向方面也不同,差别很大。教师在第一堂课上要对学生明确提出要求,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历史就有针对性、目标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学得稀里糊涂。

首先,在学期开始讲授新课之前,务必教给学生历史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其次,在进行每单元教学之前,务必教给学生单元的基本知识结构,特别是单元引言。最后,在进行每一课教学之前,务必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围绕历史的每一课的标题和框来抓中心、划段落,归纳提纲和要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课堂学习阶段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够学得快乐,而且对于提高学习的实效性也有一定的帮助。“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导入时富有吸引力、感召力,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介绍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学生先介绍自己家中有哪些瓷器,有哪些特征,导入新课……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的情境中来。

有些代课教师应该先帮助学生理清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现象的本质概括,是历史思维的基础和起点。理解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认知结构的基础。那么作为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教师清理出的每一课的中心思想和基本线索,尤其注意每一课的开始和结尾两部分知识。每一课的开始基本上是复习和提问阶段,概括了前一课的主要内容,然后导入这节课的历史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环节作用。而结尾部分,是教学活动中对这节课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形成归纳思维、解决问题的阶段。

第二,注意教师的板书结构。通过板书结构,可以逐渐把知识点分散出去,又能把一节课的内容聚拢起来,而不会显得没有条理。一定要记在历史笔记本上,以后复习的时候有章可循,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三,上课边听边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听课的过程中,边听边思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听课方法。

第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经过我的观察,凡是发言积极踊跃的学生,学习进步得特别快、成绩都很好。

第五,听课过程中,对于一些疑难问题,不要马上打断教师讲课,可以先记下来,等到下课的时候再思考或再请教同学、教师。这样做,一是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进度,也不会由于个人纠缠某个问题而耽误大家的学习时间,同时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钻研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第三个环节:复习和解题阶段

课后复习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没有哪个人单靠课堂学习就能完全掌握知识,做作业不查书就顺利完成的。

在复习时,尽量选择与新课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来复习。看看自己哪些知识掌握得牢,哪些地方有缺漏。做到课课清,章章清。采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或用文字概括,或用表格,或用图解等形式,做到全面复习加工,使知识更有系统。首先尝试回忆,其次要巧记,不要死记硬背。

在勤奋的前提下,进一步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不但可以减轻学习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应当懂得“并非勤奋者都能获取科学的明珠,这里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实践证明,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人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带来的是事半功倍;而拙劣的学习方法,能阻碍才能的发展,越学越僵化,带来的是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吴昌飞.浅谈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及讲授技巧.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第8篇: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范文

一、精心设置导入,开启学生心灵之门

在课时紧张和学生基础差、不重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很多历史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甚至把能力和思想教育作为知识来掌握。从长远看,这应属一种短视行为,甚至会带来恶性循环。反之,如果历史学科的魅力真正被发掘出来,学生即使基础再差,学习历史的热情也会被唤起。初中生兴趣点多,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我常用的导入法有情境导入法、猜谜语导入法、多媒体音像资料导入法、知识竞赛导入法等,利用初中生生性好奇、好胜、求知欲强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有创意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很快地投入对问题的思考。

二、突出课文中心,大胆重组教材内容,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精炼、跳跃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中心内容进行确定。如果课堂上面面俱到,主次不明,轻重不分,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当课文中心定下来后,有些课文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性缺乏的缺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放弃形式上的合作,追求课堂讨论之实效

在热热闹闹地实施了一场课堂讨论后,学生激情洋溢地发表了一个又一个的“如果……我就……”诸如此类的言论后,作为教师的我,伴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只能匆匆地说“说得真好”“有创意”就下课了……每当我翻着他们干干净净的几乎没有几个笔记的课本,每当回忆起那貌似热闹的场面,我心里总是涌起一阵阵的思绪:“我到底让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在走了一段弯路后我意识到,作为初中生,此类讨论课、辩论课,只适合在每个单元的活动课中运用,而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质量。讨论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它是否需要,我们创造了什么条件来讨论,我们是不是按照所需要的智育和方法来讨论,不然它就是“无效讨论”。同时,学生的讨论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引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四、深耕课堂,任务驱动,练讲结合,有效互动

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练讲结合模式的着眼点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以后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在认真学习洋思模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历史组认真集体备课研讨,在摸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教学方法,即练讲评结合授课法。以《民族团结》为例。第一,上课开始听写上一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教师提问题,学生直接写出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3分钟)第二,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各组要完成的任务:各学习小组明确分配到的任务;组员分头查找资料,汇集、综合整理成本组意见;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收集成果,并与别的小组共享成果。(20分钟)第三,教师做出必要的点评。(10分钟)第四,课堂巩固训练。(5~7分钟)看起来简单的这个四步法,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一是要熟读课标,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练习设计要针对知识点、重点、难点、理论、方法、思想教育等教学目标分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以便在练习过程中,围绕目标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再作精讲分析。比如讲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①落实相关的基础知识。②掌握分析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方法。③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就可以把练习设计成问答题:“有同学说,中国汉族人口占了总人口的92%,即使不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中央人民政府一样能统一管理整个民族和国家。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从中你有何认识?”这样就把知识、能力、情感教育目标通过练习融合在一起,使教师讲解和学生接受自然天成,入木三分。

二是练习要服从于讲的体系要求,精讲要突出知识的体系结构。“深耕课堂,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是我们学校历史组成员的口号。这个效率,其实就是从练习和讲里面要。从内容上讲,练习隐含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占一定地位;但从形式上说,练又只是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步骤。二者都要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统筹安排,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注意:①练习要依据所讲体系体现出逻辑性、联系性,使讲和练在内容上能密切配合。不能见题就用,强加填塞。②在题型上可多选一些小型灵活的练习,如选择、简答、恰当的材料等,这些题针对性强,比较有利于体系安排。

三是设计练习要有一定的深度,尽量采用有启发性的、生动的新材料,以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

四是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习题类型要多样化,以便根据需要灵活穿插使用,并注意借助小黑板、讲义、幻灯、录像、电脑等多种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广义的练习不局限于习题,可采用师生问答、辩论、讨论、质疑、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使整个课堂成为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活动。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不仅能产生强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久远的印象。

五、重视课堂讲评,力争讲评到位

一是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讲评时绝不可不分主次地对答案,必须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起到讲评作用。

二是分析不足,查找原因。讲评时应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答案进行深入分析,使出错学生在较深层次上弄清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三是注重学法的渗透,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仅仅注重如何把历史知识讲清楚、讲明白是不够的,还应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学法的渗透,而这一条的作用和意义更为明显。比如平时让学生在卡片上写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卡片,归纳出历史原因的不同类型,如长远的与近期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有意识地进行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一个具体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引出学习历史和探索历史的路径,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历史原因的类型、性质、作用等,使学生既从认识的角度知晓历史原因的复杂多样,又从方法的角度尝试进行历史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学习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法的渗透能够体现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渗透在解题、讲评过程中。

六、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做学生的好榜样

第9篇: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范文

>>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刍议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深入,人们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农村初中数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的平稳发展。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及亲身体会对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摸索出一些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农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是从课本或老师而得,不会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产生知识无用论的想法。特别是家长,现在看到很多在学生毕业后工资低,工资还不及那些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人,甚至有些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后,总认为文凭对自己的子女将来出无多大用处。把子女送进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就认为一切都是老师的责任,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及成长漠不关心或关心不够,自己却高忱无忧在外面打工。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在教好数学这门课之前,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应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变“要我学”成“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利用各种途径转变家长的观念,共同使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二、培养兴趣,打牢基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可以说,一个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培养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地保持下去。热情是做事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办法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数学学习能力,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数学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学习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在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后,我们教师就要注重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可以从数学学习的基础概念教学入手,要求学生在初中起始阶段就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有了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的后续学习才有可靠保证。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农村的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慢等特点,听课时,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只会简单的模仿、记忆,不会举一反三,思维缓慢,跟不是老师的思路,时间长了,导致听不懂,日积月累,对数学的学习越来越困难,产生放弃的念头。作为教师,首先要学生会预习。预习数学时,第一要阅读课文,也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这是最基础的东西;第二扫除绊脚石,数理化的指示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还有不明白、不清楚,一定要搞清楚;第三把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特定符号等是数学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需要深刻理解,牢牢记住的。所以预习的时候要把新的公式等,多写几遍,多记几遍。要试做练习,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知识而出的。预习是可以试做那些习题。检验预习的效果如何从两个方面考虑:(1)下一讲的基础知识是什么?(2)下一讲还有哪一些内容有哪些问题,学会带着问题去听课。其次,让学生会听课,听课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对于每一堂课,都有其重点与难点,这些可以在教师板书或讲解中有所体现,但是,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其难点不一定与教师的预设相同,全班学生的难点也许并不一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记下自己认为的重点,特别是自己的学习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难点内容作较为详细的记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记下一时不能理解且又不便在课堂上向教师请教的问题,再等到课后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后,把这部分内容补充完善。另外,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也可以作为记录听课笔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