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

第1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16-01

与小学生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读写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在高中阶段,有很多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在语文学科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是一种浪费。在语文课之外的时间,他们很少拿起语文书。理科班的多数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了数理化上,文科班的多数学生则把精力放在了政史地上。每次考试,语文分数总是比其他科目要高一些,这就更加促使他们不在语文学科上花费大力气。话又说回来,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高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不能把责任全推到学生身上,语文教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名从教十年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本人心中一直有一些没有妥善解决的困惑,这些没有解决的困惑就是本人作为一名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方面应该负起来的责任。把问题分析好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所以接下来本人将对心中存在的教学困惑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目标与现实不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写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大纲写出了教育者的期待和目标。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你真的用这些美好的目标来检验自己的学生,便会发现很多美好的因素已经在学生身上悄悄地减弱。这个时候其实你特别想帮助这些学生。

当你作为语文教师真的很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传授于学生时,你却发现学生对那些知识和能力漠不关心,甚至还会埋怨你,老师为什么让我们这些学生学得那么辛苦呢?这么辛苦又有什么用呢?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这种无以复加的轻视让你无法忍受。于是你便陷入某种困惑的圈子里,这些学生到底怎么回事?这种困惑比你上课无法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还要难受。

当你精挑细选,给学生选好语文习题,并且反复交代习题的重要性,千叮咛万嘱咐你们一定要去做,做完了老师讲解,做了就会有收获,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你却发现这些可爱的学生表面上在聚精会神地听课,实际上翻开他们的练习一看,居然是空白,此时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自尊其实是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的。有时你会问他没做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得到的答案是其他科的作业很多,无暇顾及语文作业。

高中语文教学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教学大纲中的目标,同时又兼顾到高考成绩,真的是一道难题,语文老师要为这道难题不倦地思考。

二、课外与课内时间的矛盾

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量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对待语文学科又比较轻视,所以不管老师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是不买你的帐,依旧是我行我素。无奈之下,教师只得动用课堂那宝贵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时间。课下老师总是用心地为学生选择经典名著,课上积极地向学生推荐并提出阅读要求。力求当堂阅读,当堂指导,当堂完成任务。本来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的任务,移到课堂来完成,完成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时还难免会占了其他语文学习任务的时间。可是如果老师不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去完成阅读任务,学生在课下又不会“动手”,老师总不能让高中生成为“阅读”吧?其实,课下的任务就是应该在课下完成,课上有课上的任务,然而据当前的高中语文现状来看,本来很简单的这个问题却成了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困惑。

三、代替与主动的矛盾

众所周知,提高语文成绩的前提就是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基础知识是需要长年累月、一点一滴积累的。字词的音、形、义,学生应该亲自己动手去分类、识记。可是,学生不去做,老师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怎么办?教师只好越俎代庖了。最终的结果是教师费力不讨好,劳累了教师,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锻炼。

四、鼓励与严格要求的矛盾

第2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育;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成才

随着我国学校教学制度的改革创新,高中的语文教学也不断地改革以适应当前的教育趋势,高中学校语文老师自发组织,分析目前高中的语文教学情况,主动探究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用乐观的教学态度和新型的教学策略,使高中语文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价值和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现实情况的清楚认识和探究,教师首先要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解剖分析,然后讨论和研究适合目前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与策略。

一、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现实情况的分析。经过学校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学习的调查试卷表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对高中语文科目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对语文的兴趣降低,学生的语文现代文解析能力、文言文阅读水平下降,而且表示语文学习的难度增强,在高中虽然对语文在不断地研究学习,但是看不到学习的效果或者只有小部分的收获。这样导致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也变得浮躁,可见,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急需解决。另外,在对高中语文科目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本身的能力构造和语文知识水平的影响,有些同学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表现出了语文学科学习困难的情况,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在倍感压力的情境中呼吁、感慨,学生没有成就感是很可怕的,这就会导致有些学生放弃某些重要知识,长期发展下去,这种不负责的学习态度就会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越来越低,严重影响学校教育学习的目标。

(2)高中教师教学现实情况的分析。高中的语文教学,学生作为教学课堂主体,对语文科目的自学能力很重要,同样,语文教师的解析和指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对语文科目的学习。有的老师这样想,高中学生的自律自学能力能够自己完成语文教学,不需要教师对学生实行管教措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对学生进行管教,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缺乏互动,这直接会影响教学成效和学生的语文学习结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策略,促进他们勤奋积极地学习语文。

二、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相应对策

高中语文教师应主动的探讨和深思熟虑,仔细对高中语文教学现实情况进行解析研究,进而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通过运用适合目前高中教学的教学方案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期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乐趣无穷。通过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了解,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提升高中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水平,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涯里,对学生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1)采取措施影响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学习态度。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实际结果,自信积极的学习心态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的学习当中。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前期,务必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心态端正,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态度的纠正,保证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与学生积极的互动,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解决生活或心理上的困惑,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着一颗热爱语文的心进行学习。

(2)高中教师要合理充分地利用新的教学模式。高中新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建立在高中语文教师本身教育教学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因此,语文老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语文教学技能和语文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成绩,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进行任务型的语文教学方式。任务型的语文教学方式是相对现实相对实际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通过语文教师布置适合、规范的学习任务来激活高中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创新的思维模式考虑问题,这种语文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起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推动高中生对语文学习态度和观念的转变,从而有助于高中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沁园春·长沙》前,选择先给学生布置以下的学习任务:第一,可以进行资料查询,简单介绍一下文章作者,并举例他的另外一些文学成果;第二,提前预习《沁园春·长沙》,清楚文章大概是讲什么;第三,找出《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这些任务的设计,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方向,明确了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其次,教师要在课堂展开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表现,每个学生有他自己思考问题的模式和习惯,教师可以选择多种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采取主动自主的互动模式,促使学生课堂互动环节的积极性,让高中语文课堂形象生动活跃起来。

例如,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时,就需要师生间的充分互动,使学生学习变得活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讨论,共同分析课文,探讨任务;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出文章的写作主旨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不可否认,但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探讨适合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的教学方法,为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为培养学生成才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J].华章,

2011(10).

[2]王俊伏.信息技术使语文阅读教学异彩纷呈[J].中国现代教育

装备,201l(10).

第3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学生们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学习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这三关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必须度过的难关。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经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探索,我简单就在教学活动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谈一下我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1. 给学生个支点,让他们学好文言文。这个支点就是一本《古代汉语字词典》、一本语文书和一本《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这个支点的建立,可以帮助同学们自主学习文言文,同学们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找到成功的感觉。比如,在教学《苏武传》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这句话对学生来讲很难,但是借助参考书,学生自主研讨,划分了句子成分,找到了像“‘以中郎将’是介词结构做状语,‘匈奴使留在汉者’是定语后置句式”这样的一个隐含的句法成分规律之后,学生能够很快给出正确的翻译。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尝到了甜头,自然地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不仅重视文言知识,更要注重文章内容,灵活设计课堂。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我给了学生自导自演学习文章的机会。自导自演时,加深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也让学生牢记了烛之武这样一个“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的经典人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的阅读兴趣。

3. 小组竞争,强化阅读兴趣。小组竞争阅读,竞争翻译,这些竞争机制的引入让学生们不断地体验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让同学们从“怕”文言文,到“爱”文言文。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文言文阅读,同样,也适合其他内容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学生能够通过三年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读懂浅易文言文。基于这样一个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重视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讲授。面对这样的一个挑战,学生很茫然。

1.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以课本为基础,多读、多诵、多背。课前诵读是每一节语文课的必修内容,学生们放声朗读,给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非常好的文学氛围。大约4分钟的文言文阅读既不会影响正课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坚实的文言语感。

2. 语法教学经常化,语法学习主动化。所谓经常化,是指无论是讲读课还是习题课,只要是文言文阅读课,我都会带领我的学生们温习语法知识,不断地补充我们的语法基础知识功底。所谓主动化,是指多给学生时间,多给学生机会,多让学生锻炼。对于一些难点较多的句子,教师应当给予点拨,对于一些语法简单的句子,学生应自主翻译,不懂得地方相互研讨。这样,将语法教学渗透到日常学习当中去。

3. 实词、虚词总结规范化。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课上或课下的时间总结课文当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时还会颇富创造性地给学生拓展延伸的空间。

4. 文言笔记随时写,文言成绩步步高。教导学生多做文言文笔记,将日常学习当中总结的知识写到笔记本上,将遇到的困惑写到笔记本上,将困惑的解决方案写到笔记本上。这样,一个小小的笔记本,就已经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经典财富。

第4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一、设置问题的原则和前提

虽然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但在设置问题时还应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在设置问题前教师必须要全面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采用提问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能保证设置的问题是和教学目标有关的。如果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没有考虑到教学目标,而是漫无目的地为了提问而提问,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其次,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设置的问题过难,不仅难以起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挫败学生的自信心。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则难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在设置问题前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再次,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不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在提问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个适应的时间。最后,在设置问题时应切忌多而杂。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每篇文章都有教学重点,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提问时应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不要将太多的时间用于提问。提问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多且没有重点,则会让学生感到困惑,不知道教学的重点是什么,进而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设置问题的具体方法

设置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问题。下文将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设置问题的方法。

1.在设置问题时可以采用创建问题情境的方法

高中生的压力比较大,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关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鉴于这种情况,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采用创建问题情境的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和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应多观察,通过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由此可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在设置问题时应加强问题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语文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只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将教学的内容局限在教材之中,从而忽视了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加强问题和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简化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到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在设置问题时应制造冲突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不同的人对待同一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而这些看法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是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不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法刻意制造冲突点,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5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一、四项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学会四项知识。其一,基础知识,即课文涉及的重点作者、语法、修辞和字词句篇等。只有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积累知识。其二,主题知识。即通过课文揭示的主题教育学生对人生持有正确的看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结构知识,即文章的布局谋篇及段落大意等。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划分段落,归纳大意;或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文章结构,只要合理即可。其四,文体知识,即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一般而言,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文学体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教师应指导学生搞清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的概念,可在实际教学中将文体知识与文本教学相结合,并辅之相关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两种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提高“两种能力”,即想象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侧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有了想象力就可举一反三。例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项链》一文的主人公一直以来颇具争议,你们对她的印象如何?预习过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她贪图享受,死要面子,活该;有的认为,她诚实守信,不赖账;还有的认为,她吃苦耐劳,不出卖肉体和灵魂。最后,教师点评:大家都言之有理,非常精彩。的确,针对同一题目,允许具有合理性的不同答案存在,这必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2.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识问题的能力

认识问题的能力,即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是否正确,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具有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文揭示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并通过课外知识的引申和印证,使学生对事物的道理或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应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结合。例如,教师让学生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写作文,仅凭课本知识绝对不够。为了落实“让地球没有污染”“还原小桥流水、草长莺飞的家园”及“让人们恢复传统美德”等方面的内容,就必须巧妙地引进课外知识。

(2)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即通过阅读课文、归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理解,才能分析;只有分析,才有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和不断的思考中逐步形成的,它包括:课堂提问、自主学习、寻求帮助和互相讨论等。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对语文综合知识的掌握,更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例如:开展演讲赛,举行辩论赛和开展社团活动等),使学生理解“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3)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根基,具体包括两点:一是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找到自身与社会的结合点;二是通过阅读分析,使学生提高审题、审美的能力,提高辨别文章好坏和人生是非的能力,从而想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一个重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包括主题立意、结构安排、语法修辞和对某种文体的独到审美等)能反映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四个关键:其一,写作前要构思;其二,紧扣主题动笔写;其三,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是关键;其四,写成初稿后反复修改(修改过程就是阅读分析过程)。在修改文章时,应注意五点:一是看结构是否合理,有无顺序混乱现象;二是看详略是否得当,有无喧宾夺主现象;三是修辞运用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形象;四是有无病句和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五是开头结尾的形式是否新颖,能否吸引读者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要使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第6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不少的青少年道德沦丧,情趣低俗,举止不文明,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抱负;很多青少年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没有健康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情况,更凸显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

高中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修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

一、以宽松、自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呈现人文精神

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的影响力很大。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文教育的效果。语文教师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社会关怀、人文素养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教师应该善于阅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宽容学生的错误。这样的教师,往往以人格魅力与人文素养,赢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自然而然以语文教师的言行审视自己的一切行为,从而打好自己的精神底色。反之,只关心学生的分数,对学生的错误恶语相加,只会让学生反感,甚至厌恶学习、厌恶语文。

其次,一位有着良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的个性探究,在宽松、自由、自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阅读――发现――探究――反思――合作,营造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的课堂情境,使课堂成为知识生成与文化提升的愉快园地,从而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没有学生参与建构的语文教学,只能是满堂灌的课堂,只能是低层次的知识记忆,只能传输低层次的语文知识,而不会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文因素。没有激发学生的人文思想,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可能实现积极探究、认真反思,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简言之,教师的表率作用,就是视人文教育为语文教学的持续深入与精华部分,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与课堂建构中,时刻关注,不断落实,让语文课堂时刻充满着人文精神。

二、以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水融,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修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简单地把高中语文的阶段性目标――高考,与语文中的人文教育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只会抑制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因为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不仅仅包括基础的语言分析能力、阅读能力,更包括思辨能力、批判能力与审美能力。拒绝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效率肯定低下;两者结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高二年级的《〈论语〉选读》中的《沂水春风》,文章有一段孔子与曾皙的对话: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从文言文教学角度看,“舍瑟而作”中“而”的解释与“异乎三子者之撰”的翻译,当是重点。一些学生认为“而”应该表示修饰,表示“舍瑟”是“作”的情状,“舍瑟”与“作”之间没有先后关系;一些学生认为“而”表示承接,“舍瑟”与“作”之间存在先后关系。文言文中“而”的用法繁多而复杂,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没有学过系统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学生也未必理解。教师不妨问问学生:①孔子与曾皙是什么关系?②曾皙回答孔子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要“作”?学生马上就懂得:站起来回答孔子的问题,表示曾皙良好的个人修养,所以“舍瑟”与“作”之间应该存在先后关系。这样,渗透了人文教育,一个复杂的词法问题就轻松解决了。翻译“异乎三子者之撰”一句,状语后置很明显,无需多讲,教师应该提示学生:课文下面的翻译中把“子”解释为“三位”,是不是很妥当?“子”在文言文中一般表示什么?学生马上明白:“子”,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又表现了曾皙良好的个人修养。这样,学生对《沂水春风》所反映的主旨“儒家礼乐思想的熏陶”,自然就理解比较深切了。

因此,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语文教学的落实,不是水火不容,而是水融。人文教育,不是脱离语文教材的高头讲章,不是离开课堂的政治动员,而是语文教学的自然深入,是语文教学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另外,必须彻底转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答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点点地被削弱,成为语文学习的边缘者。渗透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他们在思想、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语文课堂要转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状态。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需要走向社会化与生活化。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①以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必须根植于社会和生活,而不能拘泥于教材与课堂。②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走向社会化与生活化,是语文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③生活与社会也是语文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简而言之,在人文教育中,要实现语文教材与社会生活的无缝连接。在语文课堂里,通过组织学生就文本问题、社会现象的陈述、思考、辩论,不断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辨别假丑恶与真善美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要,并且让这种心理需要发展成为实际行动。

三、通过语文课堂人文元素的挖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国学者罗伯特・西奥迪在其专著《影响力》中提出:“深刻的影响力,从来不是强迫的被动的,而是以一种为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人文教育不是凭空说教,也不是盛气凌人的指手画脚,而是以一种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引导。现在的高中生,对社会充满好奇,对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又很困惑。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各种人文元素,既满足学生正常的好奇心,又解答学生的困惑,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通过阅读进行人文教育。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人文精神蕴含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拘泥于教材的语文教学,既让学生的语文视野十分狭隘,阅读体验非常不足,也让学生的人文意识长期沉睡。教师借助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从优秀文本中汲取多种养分,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我们应该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欣赏美文、阅读美文、探究美文,把学生从文本情节中解放出来,去品味语言、品味情感。教师还要为学生选择好的阅读材料,如古今中外具有人文精神的诗文词曲,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文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章以及一些词句优美的散文或者是世界名著,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滋润、心情得到愉悦。

其次,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挖掘教材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产生共鸣,并以此为题来写作,促使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譬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意义,以“生命”为题进行写作;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或者《始得西山宴游记》,让学生以“挫折”为话题,谈谈人生中挫折的意义。一旦写作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让学生的感悟到达一定的高度,充满情感体验、生活忧患、生命意识的作文,就能成为现实;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真正意义的提高。

最后,通过语言品味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语言品味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它是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更是体验文本的切入点。以简驭繁、以简蕴繁,以含蓄的文字,表达含蓄的情思,是很多文学作品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就是强调语言品味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把握文本感情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把握文本感情,是相辅相成的。唯有语言品味,才能让学生触摸到文本的人文因素。如《林黛玉进贾府》有这么一个细节:

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教师之为教师,应该有比学生更加敏锐的眼光。就学生而言,他们对文本的感受是表面的而不是深入的,是直线型的而不是发散型的。针对这个细节,教师应该设置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笑”说明了丫鬟们对宝玉什么样的情感?到底是谁,让丫鬟们称呼老祖宗的嫡传孙子、怡红公子为“宝玉”而非“少爷”?无须教师做多解释,学生们就会品味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这样的品味,不但让学生感知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更能树立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识:在人格上,人人生而平等;以金钱、地位论而造成人的不平等,是缺乏人性、扼杀人性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值得师生双方品味欣赏的语言,数不胜数。当教师不断挖掘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品味的时候,学生的语言能力、人文精神,自然会实现可喜的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和社会对人文精神回归的需求,人文教育已经是备受教育界关注。高中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很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利用好高中语文教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结合高中生的特点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好的作品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学科中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王锐生.人文精神的历史形态・对人文精神的历史主义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第7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教学策略

1.高中语文阅读生态课堂的教学意义

我国长期的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在建国初期社会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国家建设培养有用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中,高分就是衡量人才的观念不符合现代化有用人才培养的标准,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停留在技能的培养方面,对学生本身人格和精神的培养存在欠缺。阅读教学在语文考试的分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了取得高分的语文成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授主要是怎样对语文教学内容中比较精美的文本进行解剖来应对考试中出现的陌生的文本,那么在课本中比较生动的人物和感情就被掩饰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被禁锢,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发挥。教师和学生过于对高分的追求,在教学中语文教学训练的内容都是重复的,阅读教学也变成了一种乏味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或许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产生高分的学习成绩,但是学生却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造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只是知道文本结构分析和要点概括等学习方式,对语文中精妙的文本不懂得欣赏,这种解剖模式的阅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失败的。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告诉学生青花瓷瓶仅仅是作为装稻谷用的,要教会学生去欣赏青花瓷瓶本身的韵味和美的气息,培养学生从平凡中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才能。阅读生态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教授知识,学生任务是学习知识,所以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但是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短暂的,学生一生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教师桶中的水再满也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要培养学生获得水源头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水源头的能力,在学生走出校门后也可以继续找到新的水源来补给自己。在语文阅读生态系统中学生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学生有自己的位置,学生要不断的追求发展,立足于自身会有更好的发展。

2.高中语文阅读生态课堂教学特征

生态课堂是课堂教学和生态学相互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生态学的原理和课堂教学规律把生态环境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到一起,生态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缺少生命力,对知识按部就班进行灌输的机械化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和学生互动,建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态课堂就好比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一样,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健康发展。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阅读教学应该从传统的概念教学方法中分离出来,在阅读生态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要把文本中的情感和蕴含的内涵都读出来,不再是单纯的对文本的含义进行提取,学生借助文本与作品的作者进行交流,开发学生的智慧,实现文本情感的交流。语文是一门具有情感的学科,通过文本文字来传达教材文章的情感意义。生态学的观点是世界是一个有机和无机相结合的复杂的网络,物种本身与其它有机体都是相互依赖生存的。语文阅读生态教学系统的运行要靠生态因子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促进的过程,每一个生态因子都发挥着自己关键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信任学生,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给学生独立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体现出学生独立参与的价值,教师不要一层不变的给学生灌输固定的答案模式,这样学生阅读能力都被禁锢了,语文阅读生态课堂目的是完善教师和学生之间交互主体性关系。课堂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的阵地,语文阅读生态课堂的存在是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充分给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言说要有耐心的认真的听取,通过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阅读中存在的困惑,来掌握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了每一个学生对语文课本理解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标准的时候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我们要明确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对话性的,对话不是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设定,遵循教师上课的教学思维,学生得到标准的答案。真正对话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样才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共同成长,教师要站在学生阅读理解的角度去传授文本的含义,教师把自己的阅读教学的思路转化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思路,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生态课堂的积极性,对主体间性的更好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语文阅读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传授者的角色,变成一个阅读生态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会学生如何与文本进行对话,掌握对话的规则。

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可以更好的提升高中生语文的素养,语文阅读生态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教师和学生、文本和读者之间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作用的和谐生态模式,实现生态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要素和谐发展。把生态课堂引入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社会多方的相互配合共同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安国星.新课程下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的尝试与思考——也谈“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J].河北教育,2005年18期.

[2]杜亚丽,陈旭远.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第8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成教学;高中语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93-01

课堂生成教学指的是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囿于课前的预设,而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大胆地突破预设,适时、合理地抓住生成的一些教学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更好地进行探究。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重视课堂生成,能够推动语文教学模式的改善,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更加开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形成属于自己的感悟,这对活跃学生思维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中语文课堂生成教学的动因

1. 生成教学有利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符合学生潜力开发需要

传统观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过度地重视知识灌输,按照自己的预设思路掌控课堂,课堂教学“循规蹈矩”,不敢与课前预设有所偏差,无视学生生成资源的运用,对学生提出的“怪异”想法要么敷衍搪塞,要么不加理睬,按照自己的设计按部就班进行教学,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做,既无法解决学生的疑惑,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热情,甚至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非常不利,不符合对学生潜力开发的要求。

2. 生成教学注重合作交流,突出以人为本,符合新课改需要

新课改要求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更加重视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行思考,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思维碰撞,生成新的教学问题。通过对生成问题的思辨,不断校正自己的不成熟认识,形成正确的、稳固的见解与看法,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由此,我们能够发现,生成教学符合新课改的需要,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生成教学的策略

1. 打造民主课堂,营造良好的生成氛围和环境

高中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对象。高中生经过多年的系统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学习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感悟和认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绝对不能“专权”,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表演场,而是应该发扬民主,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好自己的课堂智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和提问。有些时候,学生的一些提问也会给老师带来启发,将老师的教学灵感激发出来。课堂教学本身便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老师无法提前预见的“偶然事件”。教师课堂教学之前的设定若是比较多,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会比较少,出现的生成资源也会比较少,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删繁就简,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

2. 重视学生需要,对其进行诱发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文本方面的挖掘和教师的引导,有着直接关系。激发学生的需要,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走进教材。语文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积极性会有明显的提高。比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时,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可以就一件事情,也可以就某个人物进行描写,老师自己讲的比较少,只是谈谈自己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帮忙进行解决。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容易提高,会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3.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异点,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

异点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看法。这便要求老师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异点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对于学生思维方面的碰撞,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引导,这种异点不是教师单方面提出,然后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形成的,这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对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及个性发展非常有利。笔者执教《鸿门宴》的过程中,学生在翻译句子“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时,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把“加彘肩上”理解为“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有的学生理解为“把猪腿放在盾牌上”。笔者并没有直接指出谁对谁错,而是分别让他们说出理由。然后,把这个问题再抛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教学资源的捕捉,并对其进行利用,构建、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只有这样,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效率才会真正得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会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语文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第9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高一学生 语文教学 问题 策略

随着一年一度中考的来临,学生升入高中将进入学习的新阶段,升学意味着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全面变革,学生心理需要一定的调试。 旧的学习方法加上科目的增加让让学生无法应对新课程,会出现偏科、学习时间与成绩不成正比等现象,特别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更是表现突出。此时有些学生开始抱怨高中语文太难学,摸不着门道,找不到方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的角度就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谈些个人看法。

一、高一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1.初中升入高中后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面对着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使得不少同学出现了心理、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期”学生之所以觉得高中语文难学,实际上是对由初中向高中转换后的学习不适应。

1.1对教材的适应性欠缺。一是初中阶段的课文篇幅短、教时长,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再加上有老师精细的讲解分析,以至于学生可以背诵课文。但到了高中阶段由于课文篇幅长,并且课时相对减少,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差,再加上学生对复习时间的掌握分寸不到位,几篇课文学过以后就把学生对学习“底线”搞乱了。二是高中阶段所学科目的增加意味着精力的分散,如果学习方法不对,势必有的科目无暇顾及,再加上学习兴趣的减弱。势必在语文学科上的弱势会逐渐凸显出来,偏科便由此形成。

1.2学生的学习方法欠佳。一是自学能力在初中阶段,语文考试内容有具体的范围,中考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对学生来讲只要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就没错。高中阶段就不一样了,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教材来学教材,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自学。二是很多成绩原本优秀的学生在跨阶段升学后都无一例外地遭遇了“滑铁卢”,第一次的月考、期中考让他们大受打击,无法应对新课程

1.3学生有困惑畏难情绪。因为经过紧张的中考以后学生如愿以偿的考进高中,从心里上来讲可以松口气了。但对高中语文来说不像数理化那样每日有笔头作业,其他作业一多让学生就将语文放至一边去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了,时间一长,自然就感到语文“难学”了。

2.初中升入高中后语文教学面临问题的成因

2.1沿袭初中语文的学习。一是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往往出现“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管听不到位下课很慌忙”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继续沿用初中的语文的学习方法,更注重答题,学习的重点可能更在于应试。二是高一学生要学习九门学科,时间紧,压力大,再加上有的学校强调语数外(其实只重视数学和英语),有的科目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甚至直接被挤掉。语文作业、课外阅读等只能在课内完成。三是到了高一阶段“更注重理解,答题时需要技巧”的学习无法运用,致使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学生的个性、学识问题。高一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同学语文基础不扎实,连最基本的语法知识都不懂,理解能力普遍较低。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甚至还不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自然兴趣不浓,甚至影响周围的同学。

二、高一语文教学的策略

1.创新教学消除学生困惑畏惧心理。教育专家胡波说:“新生们普遍觉得功课量特别大。此时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学习效率。”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抓紧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但作为教师,则应该在教法上多下些功夫。篇幅较长的课文,最忌的是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巨细无遗的讲法。教师要对教材有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准确确立教学要点,最好一课时完成一两个教学目的,争取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下深记得的印象。这样讲授的结果,能使学生把厚书读成薄书,把长课文变成短课文,对每一节课的重点都有一个深记得的印象,对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感到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收获,从而增强信心,不断摆脱误所谓“高中语文难学”的思想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