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积极作用;有效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现代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发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也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现阶段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在政治思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特见解和看法,同时也是全部观念和看法的汇总,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是对现代企业制度和现象的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方案,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

(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首先,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企业职工,对其进行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增强企业职工的岗位责任意识和主人翁地位,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其次,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法,它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完善企业资源管理制度。最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具体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沟通和交流,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对企业员工进行因材施教[3]。

二、开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发展奖励三种管理方法,其中精神奖励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我国关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中曾明确指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影响员工的经济和政治能力以及行为,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企业和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杠杆[4]。”由此可见,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使其热爱自己的岗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起到塑造人、教化人的积极作用,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员工的意志品质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强调人力价值资源方面的管理,企业员工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价值,更重视要的是其爱岗敬业的意志品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对员工思想的教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利益的需求,能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企业员工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岗位责任意识和主人翁地位,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人事调整、奖励福利管理,这些内容都是企业中的敏感话题,如果管理实施的不恰当,势必会引起员工的消极抵制情绪,不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将企业政治思想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缓解员工的负面心理和情绪,化解企业内部无法解决的矛盾,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企业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三、目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确定了一定的成效,收到了实质性的突破,但在发展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很多企业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认为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并且不能直接获得经济利益,得不偿失,往往忽视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很多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模式,发几本关于企业发展目标的书籍,没有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导致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衔接不到位,导致员工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出现思想断层的情况,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了集体利益。第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不能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导,教学内容方法落后、单一,企业员工没有形成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工作效率低下[5]。

四、利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力资源(下转第21页)(上接第19页)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个企业要想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认识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第2篇: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灌输的本质是一种教育宣传活动,是教育者有规律地传播相应的政治观点、思想理念等,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灌输论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二者相铺相成才能使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变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灌输理论,甩掉传统灌输观点。针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灌输客体,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创新提高灌输方法,。

    1.坚持灌输内容的针对性

    坚持灌输内容的针对性,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高素质及自主意识、选择意识、批判思维的发展,都对灌输接受的选择性增强,对灌输内容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理论“灌输”的着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面对的现实问题上,对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进行客观、辩证、科学的解释,指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提高他们的认识分析水平,真正做到灌输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提高理论灌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坚持灌输内容的实效性

    从实践来看,灌输不仅是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传承人类社会文明的主要渠道。有人说,灌输只对知识水平低的人适用,大学生是不需要灌输的,因为他们有知识、有自学能力,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具备公民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坚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懂得灌输和自我教育的联系和区别。自我教育和灌输是相容的,其目标是一致的。一方面,灌输最终要通过自我教育来消化和理解;另一方面,自我教育以灌输为条件,否则,自我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况且,灌输具有系统性、正面性和目的性,能克服自我教育中难以避免的随意性、零碎性,为受教育者克服理解和认识上的障碍提供了帮助。如果一味地强调教育对象的自学,而否定灌输的必要性,就无异于否定教育的必要性。

    3.坚持灌输方法的多样性

    实施灌输也就必须坚持启发式教育,决不能采取强制硬灌的做法。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了。自主性也加大了,要使灌输起作用。灌输的方式方法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做到“两课”灌输与其他课程灌输、第一课堂灌输与第二课堂灌输、他人灌输与自我灌输、普遍灌输和个别灌输、理论灌输与实践灌输等有机统一。扩大灌输的覆盖面;要重视从显性灌输向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转变,大力提倡环境灌输、形象灌输、行为灌输、舆论灌输、校园文化灌输、实践灌输、网络媒体灌输等。将灌输融入管理之,融入文体活动之中,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融入网络媒体之中,融入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到广大青年大学生思想之中。

    4.坚持灌输客体的主体能动性

    在灌输过程中,教师作为灌输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诱导性,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学生虽然作为灌输的客体,并不是一味地居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自主选择意识显着增强。他们比以往的青年更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崇尚自我实现,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强调自我主判断,以“本真”的方式去思维、去说话、去行为,而不人云亦云,他们也会以其能动的反作用对灌输者产生影响,有时还会把接受灌输变成一种自觉需要。在主动开展的学习、研讨中,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接受灌输。因此,在灌输过程中,强调

    灌输客体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灌输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灌输客体能动的实践过程中,外在灌输才能成为对灌输客体有价值的活动。反之,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只能复制教育者事先编排好的程序,那么,学生的知、情、意、行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思想处于消极封闭状态,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灌输过程中,必须改变灌输理念,从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坐标的双向互动式的灌输模式。把大学生真正作为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我控制的能力。使他们的主体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5.坚持灌输内容的正反相结合

    要注重灌输内容正与反的关系。当前全球化的浪潮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局面已使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迷惘与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只是正面说教就是显得苍白无力了。在灌输教育中,适(下转第7页)(上接第5页)度安排一些“反面”材料是有益的。例如,除了灌输理论,还可介绍一些其它意识形态的理论,客观评价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优劣,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曲折但却属正常的道路,不能一味回避我国社会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困难。让大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背景的基础下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去体验。这样的灌输,才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才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面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现代化、市场化的新境遇,我们要在整体性视野下深入思考灌输内容的科学性,灌输渠道的有效性,灌输情境的和谐性,克服眼前短期的实践功利性。要有效地发挥灌输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以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坚持在内容、方法、对象、等方面创新和发展的灌输理论,赋予的灌输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开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史文光.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灌输[J].理论研究,2001(增刊).

    [2]陈选华.对灌输教育的新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第3篇: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价值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93-02

把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心理疏导是我党在进一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后提出的,标志我党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思路,也为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心理疏导的科学含义

疏导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疏导原指古代治水上的疏通和引导。大约起源于大禹时期。《孟子・滕文公上》载禹“凿龙门,疏九河,导洪水,入东海”,就是指大禹按照水流通的规律进行疏通和引导,从而取得了治水的成功。思想政治工作和治水一样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必须采取疏导的方法。

疏通引导的思想是无产阶级理论家、革命家一贯倡导的重要思想的总结和升华,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倡的重要工作方法。恩格斯早在1876-1878年所写的《反杜林论》中就曾指出:“我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利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说服的方法上升为疏导方针,是改革开放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的内容和对象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到了对象的思想、心理中的堵塞和疏导的矛盾层面。

心理疏导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它的提出借鉴了西方国家提出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模式。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指导下帮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帮助其自强自立。”从心理角度出发,更能把握今天人们的内心思想的变化,深挖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就是指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共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使疏导者和来访者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人们的认知、情感、信念、态度和行为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3]。疏和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不等于引导,引导也不等同于疏通,二者是相互区别的。但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开展疏通是为了进行引导,而引导又是疏通的目的,又为下一阶段的疏通提供了依据。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心理疏导中。

二、心理疏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价值就是指客体满足或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关系。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满足作为价值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中的客体是指主体的需要对象,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生联系。按需要的对象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条件,精神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4]。

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疏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心理疏导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价值,它能使人们感受到心理疏导的有用性。

1.促进身心和谐,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大学生在学业困惑、情感、前途和失眠问题,表面上看是这些因素造成的,追根溯源,却都与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卡耐基和丹尼尔・葛儿蔓都曾说过成功15%取决于专业素质,85%取决于情商,而一个人情商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与人相处过程中的融洽与否。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大学生与人交往遇到困难、失败时,往往出现心理失调现象,如多疑、敏感、顾虑多、以自我为中心等,因此这时很难再与别人形成良好的互动交往。久而久之,脱离群体生活,出现心理错乱严重时可导致人格交往障碍。

心理疏导是实现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宣讲,灌输,着重从思想领域塑造人,改造人,而心理疏导则通过耐心倾听,合理宣泄,让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恢复心理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是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全过程入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需求,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适时地点拨、疏通,消除其心中的疑惑、不安和恐惧,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通过心理疏导可以促进大学生人与人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激发精神动力,营造接受氛围

良好的心理认知是做好心理疏导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疏导是改变心理认知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使各种各样的矛盾摆在了大学生的面前。在这个不同观念相互交织激荡的年代里,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大学生无法客观的、正确地认识自己,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如自我封闭、悲观厌世、情绪波动、抑郁等,严重还会发展成心理障碍,如人格障碍、精神病等。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分析对社会生活形成的错误认知,改变其对事物歪曲的认识,形成对事物合理的、科学的认知,从而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重新认识和评价他人,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找到生活的目标和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朝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3.塑造健全人格,促进成长成才

大学生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健全的人格品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三方得到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服务于社会,但实际上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人格缺陷,如自卑、偏激、孤僻、多疑等,不但不能成为栋梁之材,还可能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心理疏导是一种专业的服务,以平等交流、相互商讨的方式和大学生一起探讨对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获得客观、科学的认识,逐渐纠正问题学生人格上的缺陷,调整其心理状态,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积极持续的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个体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高校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以提高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5]。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展专题研究,利用校刊、校园广播等传播媒介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心理健康训练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2.抓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升心理疏导的实效性

心理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困扰和强烈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学生,通过鉴别、诊断和干预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问题和障碍,恢复健康心理。咨询是一种具备较高专业心理知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健康心理的标准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人的全部心理过程,进而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学会用一些简单的心理学方法解决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心理健康,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适应社会。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如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疏导思想,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心理疏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合格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引发思想动荡的诸多因素,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更多地从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开始。在高校进行心理疏导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协作完成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疏导更加重要。高校要着力于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更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要掌握心理咨询的有关理论与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将爱融入到工作中去。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吸纳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典型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心理疏导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5.

[2]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104-106.

第4篇: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艺术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28-01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相互独立,但是,将艺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展现个性和特长,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艺术性的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艺术教育之中,采取艺术化的教育形式,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作用

1.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人格

成长环境影响学生思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比较优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环境,与上世纪的大学生成长环境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物质生活趋于丰富的时代,大学生思想特征主要表现为个性张扬,感性十足,思想活跃,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强,但是,从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散漫自由、依赖性强、意志薄弱、感情脆弱的一面,许多学生都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艺术美术教育,本质特征就在于以人为本的教育形式, 美术教育不仅反对整齐划一,尊重参与者的个性特质,而且还强调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抒发。与其他专业相比较,美术教育学科较为自由、开放,这一点,正适合当代大学生感性特征,即张扬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因此,如果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再施以正确的引导,更有利于发挥美术教育审美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人格

1.2 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思想,以美扬善、以美辅德

美术设计的许多教育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内涵。因此,将艺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可以有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般情况下,美术教育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教学方面,二是实践教学方面。理论教学主要侧重于艺术原理和美术史论的传授,而美术设计的实践教学,主要侧重于技法训练和艺术原理的应用。当然,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学,作品艺术性和思想性解析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那些优秀的美术艺术作品,更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传授技法,而是培养学生审视和鉴别美与丑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美,体验美,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最终实现表现美、创造美。所以,艺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思想,以美扬善、以美辅德。

2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实践

2.1 利用优秀美术作品资源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大家的理想抱负,还浓缩了艺术家们宝贵的思想,展现了心中的大爱,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能感染、鼓舞欣赏者,使他们通过欣赏作品,接受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张首的《捣练图》(中国唐代),就极大的弘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传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时期),不仅表现了当时经济繁荣的市井场面,还给我们以启迪,只有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下,国家才会富强,人民才会安居乐业。南宋佚名《女孝经图》,更是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扬州八怪的花鸟画,则隐含着一种宁折不弯的气节。作品的思想性,政治性,正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气节、孝道,或正直、勤劳、勇敢,都是在传播正能量,体现出人类优秀的道德品质,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将艺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可以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利用优秀美术作品资源感染学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2.2 利用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思想

艺术审美教育中的审美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善、美的感受,感染和熏陶W生的思想,以美扬善、以美辅德。审美教育可以通过灌输给学生积极的思想,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思想上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而使其转化为自觉、崇高的道德。美术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轻松自由的,美术教育不需要灌输和说教,需要通过艺术魅力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在接受审美教育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源于对美的渴求和追求,只关注于对美本身的欣赏。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术教育中,以形象感染为教育手段,通过可感知的形象感染学生,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把学生培养成懂得真善美,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育具有普遍性。艺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个人的最佳素质,发挥一技之长,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均时,陈慧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 寇荣.完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以保定学院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1.

[3] 俞世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多视角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2010(05).

第5篇: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一、一些相关显著的案例分析

在高校中,由于学生每天会受到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所以其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比较弱,如果在这时,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情感疏导,那么就更容易让其产生抑郁症等症状,严重的会危急到自身甚至他人的生命安全。在此方面,最为显著的案例就是2004年,在云南大学所发生的马加爵案例,马加爵杀害了自己的四名同学之后,也使得我国对大学生的情感疏导教育更加的注重起来。还有2007年震惊世界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赵承熙射杀了32人事件。这些新闻从现在来看,已经时过境迁,但是这些事件就给我们的后果以及对它的反思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被磨灭的。因为这些事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他更多的伤害到了其他人的生命安全,同时这反映出了当今高校对学生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

自从马加爵事件发生之后,一些相关的学者分析之后说,不断要求转型的中国,随着社会的整体巨变,和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冲击下,人们以前旧的价值观已经彻底的被,随之而来的新的价值观又尚未建立成功,所以迷茫哦哦人们只是注意自己的生活问题,而忽略了对自己的内心变化与需求,这样日久月累的慢慢下去,大部分人们都会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心里问题。马加爵之后在其的绝命书中提起的内容中,大部分都是亲戚对自己的帮助,由此可见,马加爵的心中十分的渴望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对其的关爱。在大学生这个年龄段应该已经懂得了如何关心他人,理解他人,而不是随意的去歧视和取笑别人。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之间必须要善于坦诚相待,如果在相处当中,别人只能感受到来自于其他人的嘲笑和歧视,那么就会逐渐的使人产生怨恨,最后由怨恨升级为仇恨。马加爵事件所带给人的后果是惨重的,赵承熙所制造的后果也是恶劣的,但仔细的想想,他们俩人又有谁不是悲剧的牺牲品。认真的反思了这俩个案例,其实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缺乏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的疏导工作。

二、什么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人文关怀中的“人文”一词最早的出现在了我国的《易经》当中,其的原文是“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的人文主要指的就是要重视人的文化,同时也是指在人类的社会进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的现象统称。而所谓的“人文关怀”就是指对人类本身的生存条件和状态的关注,它主要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为内在的一个价值取向。而“心理疏导”更加注重对人的人性审视,它既不是教导,也不是指导。教导相对来说比较缺乏亲和力,而指导又听起来高高在上的感觉,所以这俩个词都不能真正的解决学生的内心心理问题。要想真正的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就必须首先要建立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而且必须要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情感疏导和人文关怀。在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合理科学的心理疏导能使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够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人文关怀有效的进行结合,然后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心理诉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价值最大化。

三、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立的思考

在现在这个和谐社会主义的当代,随着我国越来越注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现思想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同时,还应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l展重视起来。高校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是属于一个比较系统化的工程,从观念层次来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好比像是一个树,在生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充分的水,同时还必须要阳光和雨露。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时候必须要找到大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然后激活出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主体性。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然后根据其每个人之间不同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的服务。如果要想真正的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观点,高校还必须要从以下几个内容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第一、调研关。调研关指的是要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学生当中,要真正的做到对学生的实际问题,个性偏激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要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只有拿到真实的资料,才能在以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第二,是情感关。列宁曾经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如果要想真的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建立和谐平等相处的关系。从具体来分析,也就是教师要用热爱,关怀的感情去感染大学生的内心,对一些弱势群体诚恳宽厚,不以讽刺的态度去对待,只有这样摆弄激发出其的理智道德感,最终将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第三、因材施教。在当今社会,每个学生总是富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个性,在这时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每个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所以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和情感疏导的时候就必须要用不同的思维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倡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展现自己,发展自己。

四、结语

在构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时,还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大学生心态的检测和评估工作,要不断的发现展问题和改善问题,逐渐找出平衡的工作机制。同时还应当注意要善于引导大学生的心态良心变化,要帮助其在逐渐的改善中达到心理和谐的状态。如果高校可以长期的这样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对其适度心理状态疏导,逐渐的就会使学生树立起更加自信的心态,以及养成坚韧不拔,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任效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06,(37).

[2]周悟.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点[J].法治社会2008,(06).

[3]杨林.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4]胡钦太.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J].肇庆学院学报,2003,(04).

[5]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6]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8).

[7]顾春禄.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05).

[8]周琼花.略论人文关怀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第6篇: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摘 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情感层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不能再依据过去的情感事实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层面进行引导和教育,而应该精密地解析大学生情感发生发展的新状况,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和条件,加强和完善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新媒体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以及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朱小蔓认为:“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1],而对于这种解释主要是从人的心理、生理机制的层面来说的。我从另一角度来看,情感教育是从受教育者的情感层面出发,以洗涤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为初级目标,以推进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促使受教育者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二、当今大学生的情感现状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人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2],现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物欲横流。大学作为一个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特别阶段,大学生的情感易受外界的感染和影响。再加上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部分大学生活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目前这种“社会关系”大部分却建立在网络虚拟平台的基础上,这样就会大大地增进了人与人异化的速率和深度,最终导致人的情感畸化、异化。而情感异化的开端往往又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其主要表现在情感漠化、理智情感低、极度缺乏存在感、排他心理等。

三、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情感教育\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仍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乃至是反复强调但毫无实际效果、有待更新解决方法的问题。

其中最显而易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面对新时代和新形势没有达到对情感教育因素的充分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缺乏最基本的情感互动,针对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只局限于口头、及形式主义上,而未落到实处。

四、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教育者存在的误区、不足

教育教学是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范畴的教育实践活动,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然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在教学方针上往往只重视对受教育者理论知识素质的培养,单一地强调认知发展,从而漠视了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关怀;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书本上的抽象理论,脱离现实中的实践环节,缺乏亲和力和说服力;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做到与教育主体的即时沟通,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和心理接受度;在教学理念上,部分教育者错误的认为推崇的是“唯理性教育观”,对教育观、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关系的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

(二)受教育者的因素

“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是促成教育对象从应然的接受主体到实然的接受主体转化的重要条件”[4],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还要充分地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因素,提高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再者,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特点,在自由地来表达自身观点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大学生语言的随意性和情感的偏激性。这对受教育者主动性的调动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追逐下,物质逐渐冲淡了人们的情感,人们甚至将情感寄托在物质的基础之上,推崇“物质至上”的观点。这种不良风气由社会逐步蔓延到了大学校园,大学生在还没有形成坚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辨别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下,极易形成思想上的自我矛盾和情感的迷失,从而不利于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

五、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可见加强对受教育者情感层面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一)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是其本身的必然要求

“人们常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6],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本身具有对情感层面的要求,只有做到以情动人,紧密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层面,达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情感共识,才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再者,“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体现”[7],而情感教育的本质同样是对人的培养尤其是道德培养,其最大价值在于推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而可知两者在终极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二)情感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动力性因素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8],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9],可见情感是人追求自我本真的起始力量,是索取知识、寻求真理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再者“情感必有意志,意志必有情感”[10],情感是意志的泉源和基础,意志是情感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的激励是意志行动的首要内驱力,意志行动是情感激励的现实性表现,这是一个由情感的激励逐步地过渡到意志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有利于刺激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使受教育者端正学习态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动力性因素。

(三)情感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创新化因素

“人们的情感具有社会历史性”[11],随着社会条件、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情感也会发生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依据过去的情感事实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层面进行较低比重的关心和教育,而应该适应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情感发生发展状况的新特点,更新对受教育者情感教育的方法,加强对受教育者情感教育的强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提供创新化因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

(四)情感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亲和力因素

情感教育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层面出发,来关注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成长发展规律,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从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得受教育者真正地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俗化、接地气。

六、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实施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至于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是在一定环境中运行的,必须考虑其影响”[12],因而我们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简述:

(一)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层面

在受教育者层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有针对性地多途径多方法地加强对受教育者情感层面的交流和互动。比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交流会,来了解受教育者真实观点和想法,促使受教育者主硬斡氪笱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在教育者层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纠正部分教育者对教育观的曲解,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存在、发展空间;同时还要加强对教育者综合素质的考察和建设,如果教育者理论素质到位,但是缺乏感情投入,只是单一的传递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其所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教育介体层面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新媒体这个教育传播介体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教育,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大学生情感层面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大部分是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而导致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反客为主,顺应时代潮流,顺势利导,将网络这一媒介为我所用,利用网络较强的隐蔽性,来弱化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心理戒备,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更好的建立平等互动关系。比如,建立网络情感互动平台,定期推送情感方面的德育内容等措施,把网络作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手段之一。

(三)教育环境层面

情感是需要人能动地去培养和维系的,同样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环境也需要人有意识地进行改造和建设。在硬件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加大对情感教育应用实施的经费支持,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提供物质环境的支持;在软件上,应当加紧净化校园环境,尽可能弱化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积极弘扬和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使得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提供精神环境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4.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3.

[5]刘军涛,赵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15.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5-56.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4.

[9]列宁.书评[M].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10]刘恩久,王启康,李铮等.心理学简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99.

第7篇: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关键字】 我国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队伍

现在这个时期的高等学校发展要求即建设新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所以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值得我们探讨。

一、科学定位当今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在建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时候,多点注重人的发展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管理过程要多点思考“以人为本”。从多方面出发,结合主体和客体的实际情况,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管理模式进行学习。以前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只注重“管理”,而对主体和客体都没有进行“以人文本”的思考,也就是没有注重人的发展而出现了一些偏差,因而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注重人的发展以及人的感受,从而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真正的本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是很特殊的,它能够让学校的各种资源配置得当,也可以科学融合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各个要素,从而让科学的人性化管理目的得以实现。

2改进以前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位偏差

以前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不是过高就过低,又或者是太空泛,不切实际,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出现这种问题显示出高等学校教育的不足,教育满足于现在,没有时刻积极地关注社会的动态,没有建立教学改革的相关负责部门进行教学的研究。在出现新的问题,发现旧的教学管理目标已经不适用于当前教学面对的问题,太过于措施不及的情况经常出现,使教学管理出现滞后的现象时有出现。然而这个问题对当前建设我国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有不利的影响。所以,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的和定位不够准确和不切实际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3、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基本质素

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进行理论的学习,通过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例如组织观看历史影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义务劳工等。工作人员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加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生活小事上体现其自身政治水平高,树立起先进的模范。在日常教学中,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来保证工作的有效落实。建立专人负责监督教学是否认真开展,不时通过对学生考试的模式检验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对教学工作者也要落实起考核制度,检查其自身文化素养以及教学方法,实行奖惩制度,把不适合或者暂时没有能力进行教学的工作者进行自我继续教育作为进修。因此,教学队伍在教学的过程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把握好教学的新方向,走在学生的前面,把自己培养成适合21世纪新时代的教学新型人才。

二、革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看法

我们要重视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由于社会利益主体较多以及不断分裂和融合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还有社会和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有越来越大的挑战。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看法对不同的的发展问题要进行不同的革新,因为通过这样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看法才能统一于社会大环境的整体发展中。

我国以前由于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下的经验观念太过深刻,经常都会很难适应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上做出的改变。我们都知道,观念很难形成,但是它一旦形成就影响人的思维行动等而且很难改变。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看法的革新也没有异样。努力发掘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人民百姓基层中去。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争取建立必要经费预算制度。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政治思想教育活动贯穿在课堂和生活当中。

三、建设融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管理氛围

构建现在这个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队伍与学校的文化环境以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管理氛围密切相关。不仅要在现在这个时期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构建中重视提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而且也要不断努力来创建多种外部条件。在这当中,建设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管理环境就很重要。在当前这个时期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建设管理队伍在很大程度上被建设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管理环境影响。所以,要从根本上深刻探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队伍建设,然后进一步总结、归纳和利用所有有用的因素并且好好利用它,就可以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队伍建设添上很大的一个推动力。

四、结语

坚持科学发展观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好处是:可以较好的建设良好的师德和师风建设、也可以建设现在这个时期高等学校育人和管理的好的氛围,从而带动高等学校融洽校园文化氛围和管理环境的建设,科学发展观能很好的指导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革新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看法。

参考文献

[1]熊丽娜;浅谈现在这个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J];前沿;2012年08期

[2]韩永进;现在这个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08期

[3]邵泽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体系化孵育与建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第8篇: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当前社会背景下,新媒体的概念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当中,因而新媒体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定义,它是通过数字交互特征来实现的信息与服务传播模式。校园新媒体不同于社会媒体,其传播范围仅仅局限于校园空间之内,通过对信息载体的传播来达到为学生提供新闻资讯或是学习指导的目的。

新媒体在校园中的出现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这一新兴的校园媒体形式对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校园媒体革命正蓄势待发,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施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被赋予了更加显著的时展特征,在彰显思政教育魅力的同时也为高职思政教育的开展创设了更加优越的校园环境,其实践价值不容小觑。成熟完善的新媒体环境不仅为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舆论导向功能,同时网络本身的开放性特征也使得思政教育的空间更加广阔,这对于提升思政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和亲和力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与广泛性特征,这极易导致不良社会信息渗透进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这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此,新媒体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需要积极避免其中负面信息的影响,尽可能突出新媒体环境对于高职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新媒体环境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一)充分突出新媒体在思政课程方面的教学优势

高职思政教育实施既需要依赖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教育作用,同时也应当积极将新媒体融入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之中,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提升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像是MSN、QQ、BBS、Email等都是有效的新媒体形式,这对思政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有着积极影响。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来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由于新媒体本身具备了快捷和无屏障的优势,因此这对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状况是极为有利的,是构建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辅导员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班级群组的建立来及时将思想观念通过QQ或是飞信的方式发送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和内化思想,严格执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这更加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素养。

(二)积极构建相关的网络生活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网络生活平台的搭建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中网站内容的构建并非是对学校概况的简述,而是应当将校园网中的课程连接通过网页的形式到校园网上,积极构建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电子图书阅览功能,引起学生对思政信息的关注。此外,思政专题网站的构建也是极其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各种案例来更加深入地理解指导思想与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从民族精神以及时展特征出发更好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时展精神相结合,促进新媒体在高职思政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发挥。这一专题网站中还应配备必要的师生互动平台与资料库,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观影的方式来欣赏经典影片,及时了解时事新闻,并在欣赏过后与教师形成在线互动,便于师生之间观后感的交流,这对学生思政课程学习兴趣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新媒体交流的方式既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同时也能够将思政教育内容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不再沉迷于虚幻的网络游戏当中,而是将新媒体转换为思政学习的工具,更好地帮助自身完成学业。

(三)发挥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多方联动效应

第9篇: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有选择地借鉴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搞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急需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加速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稳步推进。但是,思想文化的创新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必须有所继承,才能发展,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恰是我们思想文化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财富。

一、关于儒家思想文化研究

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家传统的“天”的哲学、“任德不任刑”的德治思想和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并对其家里改造,从而形成了适应时展和需要的新儒学。关于仁,董仲舒立足于天人感应论.吸收先秦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并作了扬弃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新仁学思想,他赋予“天”以仁的品性,并且要以爱别人为根本法则,否定了只爱自身的思想;关于义,董仲舒对“义”从新的视角作出了新的解释:从人与我的角度提出了“义以正我”的法则;关于仁义之分,董仲舒认为仁与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仁之于人,义之于我”,同时还强词指出了仁义之分的不容混淆性和意义所在。认为仁义所针对的对象是千万不能混淆、颠倒的,只有明于仁义之分,才能“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实现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于义利观,董仲舒在明于仁义之分的基础上对义、利关系的阐述,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其德治思想主张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另外,董仲舒吸收了先秦阴阳家及秦汉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吸收了法家“三纲”思想及先秦正名学说,提出“大一统”论,吸收了先秦人性论思想,改造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提出“性有善质”论及“性三品”说。

二、德育思想史研究类

董仲舒的德育学说是以“独尊儒术”为指导思想,以“三纲五常”为其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必须要建立“教化堤防”,并且提供了“显德以示民”的方法和“明于天性”的价值激励法。丁钦波阐述了董仲舒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并且为我们简述了董仲舒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指出董仲舒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三品说,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并且简要的介绍了德育的方法,如“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明道重志、行道养志”、“必仁且智”等。孙文胜主要从董仲舒“三纲五常”理论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论述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作用,并且提供了相关的道德教育方法。游庆国、崔华前指出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刻意分为四个方面,即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德育受教方法、环境育人法,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更为详尽的分析了董仲舒的德育方法。

三、教育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为代表的汉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把教育与德政、人性论、天人感应、实践等结合起来,也论述了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封建王朝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董仲舒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鉴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而迅速灭亡的教训,主张实行“德教”,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学内容也完全的儒学化了,他主张以“六艺”(《诗》、《书》、《礼记》、《乐》、《易》、《春秋》) 培养人才,这虽然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统一和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其他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以为人性是“天”所赋予人的一种先验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向善或恶的两种可能,教育则就是要通过人为的手段使人向善。董仲舒甚至认为,一个国家的兴废治乱都应取决于礼乐教化,对于教育的社会作用。  四、政治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的政治理想是“大一统”,大一统包括政治上的大一统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两个方面。政治上的大一统,指的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把君权至上作为统一的关键。思想上的大一统即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是的儒学从显学而成为官学。书中也简要阐述了董仲舒的治国方略,但是只是做了一般性的论述,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董仲舒看来,“王者”只有实行“仁政”,“爱利天下”,才是通天道、法天意的表现,也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赖红卫指出董仲舒为了强化统治者的廉政意识,他对上至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的重利行为都进行了批评,他说:“使诸有大俸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业,乃天理也。”提出“不与民争利”的廉政思想。董仲舒提倡德治,很重视内在仁义德性的觉醒和培养。任“德教”是对秦王朝“严刑峻法”的批判,认为“德治”是天下唯一的“大治之道”。理想政治的实现是通过思想的一统,从而形成—个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还提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德政思想。

五、伦理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认为天赋予了阴阳五行道德属性,因此,他把德、刑、爱、乐、严、哀等等这些本来是社会现象的政治、法律、道德的属性硬加到阴阳、五行、四时等自然现象上去,从而把一个至高无上的天描绘成非常神秘的有意志的东西了。同时董仲舒用儒家伦理思想神化君主,将君权神授理论化,从而为汉朝统治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以天人关系为根据把三纲五常进一步系统化,把儒家伦理由家族伦常贯穿到政治领域;董仲舒还着力借用阴阳的一切知识来构筑君臣、父子、夫妻的具体行为准则,董仲舒把伦理关系中的贵贱尊卑原则提到了专制的极端,春秋战国时期伦理观念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平等内容在这里消失了。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以政治一统为核心,以君权至上为关键,以文化一统为保证。所谓“君权至上”,董仲舒是在君权天授说的基础上展开的,其重点:一是神化君权,维护君主在国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二是约束和规范君权,使君主的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同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说,使儒家伦理真正发展为政治伦理,并被封建社会统治者所采纳。

六、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人性中有善的质而实际未善,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之成为善人。他的这种教育其实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书中并没有涉及到董仲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等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唐国军指出董仲舒以“大一统”理论为武器,倡导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的统一,以“三纲五常”的理论体系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汉武帝采纳了“独尊儒术”的提议,“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端。

参考文献

[1] 李存山. 董仲舒: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J]. 河北学刊2010(4).

[2] 黄钊. 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 张彬, 周谷平.中国教育史导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 2007.

[4] 孔颖.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J]. 民办教育研究, 2008(5).

[5] 丁小萍.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