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的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

第1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论文摘要:取得较好的课程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过程追求的目标。本文根据多年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体会,提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以及布置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边缘技术学科,是农业工程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在我校开设此课程还不足十年的时间。开设此门课程是为了适应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思想己普遍被世人接受和采用,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课程内容丰富,以机械及电子相关领域的多门课程为基础,内容抽象又难于理解,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本人不断探讨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多媒体汇集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特殊效果等,它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包含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它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和理解问题的方式,而且逐渐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弥补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时某些方面表现单调的缺陷,创造出最理想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特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图表简单且不精确,视觉效果差的不足,增加了图片、动画及视频等辅助内容,使更生动、形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这门课的序言中,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得出生产、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即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介绍常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采用了几种多媒体技术,如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直接在投影屏幕上打出打印机和全自动照相机的图片;列举航天航空领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列出了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机和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车的图片……;如列举儿童玩具中会动的机器狗,最尖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器人,直接插入了相应的影音文件;最后介绍和本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我直接把刚完成的科研成果照片播放出来。这些多媒体效果的应用不但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本门课程要研究的内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再如,在序言中为了直观、生动地说明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时,通过机器人这个真实产品的应用实例来具体分析。首先通过机器人下台阶、机器人回答主持人问题、机器人跳舞的录像分析机器人要完成任一动作都要由构成机器人身体的框架、四肢和机体内的机械系统、完成信息采入的检测系统、完成信息处理的控制系统、提供动力的伺服系统以及类似于人神经系统的接口协调完成,并很容易得出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由机械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接口设备等五个主要部分构成,进而得出与这五个系统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技术即机械技术、检测技术、控制技术、伺服技术和接口技术构成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辅助手段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学习和理解过程水到渠成,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还如,在介绍机械系统中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时,如果不采用多媒体形式,许许多多的机构简图必须在黑板上手工画出,由于这些结构图都比较复杂,手工绘制一方面占用大量的课堂有效时间,另一方面绘制不准确,影响学生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如果通过扫描仪把这些结构图的图片直接插入PowerPoint文件中,则可以直接投射在大屏幕上,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与原图片一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另外,为了形象地说明某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如滚珠丝杠副,又插入了相关的动画资料,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且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总之,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这样一门枯燥单调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掌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

根据该课程的多轮教学体会,很多学生开始兴趣很大,但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渐丧失了兴趣,课程学习变成了包袱,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所以进度较快,学生又缺乏实践基础,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较大的困难,随着问题的堆积,丧失了信心;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照顾到课程系统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实践大多只针对个别知识点,而教学对象又是没有任何工程经验的在校学生,使得本来富于魅力的知识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和内容的堆积,学生感到难以致用,丧失了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解决学生实践基础差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是课程的难点所在。

高等学校在教学之外还应具备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科研是高校教学的底蕴,将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笔者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的科研项目,通常以自己的科研实践为案例,变抽象为直观,通过实物样机来理解复杂的结构及原理。在整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无论讲述课程的哪一部分内容,都以自己的科研课题“穴盘苗自动移栽机”和“嫁接机器人”为例讲解,使抽象的内容变为现实中触手可及的真实产品,令学生信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述同步带的工作原理时,直接把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同步带及带轮拿到课堂上,通过实物讲解,易于理解和掌握。再如,讲授步进电机的控制及工作原理时,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步进电机拿到实验教学的课堂上,直接讲述它的工作原理及控制过程并现场编制梯形图。学生见到实物并观察编程过程后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很轻松地掌握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科研项目案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总之,课堂教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布置丰富的课外作业

学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自主选题的课外作业,给他们一些学习的“压力”,他们就会变得主动起来,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特点,布置了灵活的课外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讲述“检测系统”的传感器时,由于教材永远赶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布置了“到互联网和图书馆上查到最近传感器”的作业,要求不停留在教材提及的内容,越新越好,弄懂其基本原理。最后,每名同学都查到了很多应用在高科技产品上的新型传感器,使学生掌握了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又拓宽了视野。

其次,为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第一次课就布置了“研究一种农业机器人,掌握其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这一作业最后是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的,学生找到了几乎所有的农业机器人,如移栽机器人、嫁接机器人、挤奶机器人、西红柿采摘机器人、黄瓜收获机器人等,学生们在分析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内容。

第2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课程 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 理实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183-01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作为四大教育类型之一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地加强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笔者以光机电一体化课程为例进行了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地位

光机电一体化结合了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可以说都融合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可见该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通过项目课程改革,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更重视职业能力特别是技能、知识、品德、习惯、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 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第一,以“帮助学生成功”为教学理念。在加拿大,职业教育以社区学院的形式存在,兼顾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双重角色。和中国社区医院类似,只要有社区需要就会建立相应的课程,职业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企业”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只要学生和企业成功了,学校就成功了。

第二,启迪人生、提供改变人生教育的学院。加拿大卡莫森学院提出“提供优质、有针对性的教育和高含金量的职业资格,使学生获得终身成就,从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的办学宗旨,价值观是:“我们都是学习者、我们都是服务者、我们都是领导者”。这也符合国内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三,“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以职业为基础,学生预就业为前提”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办学,在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企业要承担整个学习培训四分之三的课时。较之国内企业参与较少的职教现状,学生的就业目标更加明确,同时采用类似于高校委培模式的“预就业”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促进了学习主动性。

三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在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教会与学会、学会与会学”是笔者探索的新教学模式。

2.理实一体化模式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有着理论与实训不可分割的特性,必须边学边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训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此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不但学习兴趣增加了,而且善于提出问题,渐渐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形成并发展起来。

3.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设计

通常我们的项目课程都是以模块来划分的,如PLC模块、变频调速模块、电机模块、低压电器模块、模拟生产设备实训模块等。传统的课程设置理论性强,不适合职教学生文化底子弱的特殊背景,新的项目课程设计强化工作任务,模拟企业的岗位任务,循序渐进,让学生明确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强化工学结合

中国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学历教育,工学结合方面比较弱,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参与的是重复的简单工作,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加上学生对工学交替的不重视,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和竞争力。而企业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往往只是提供一个实训的场所,对学生将来成功就业与否影响甚少。针对上述现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灌输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在参加工学交替期间,把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写成与专业相应的工学交替报告。毕竟企业才是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地方,只有对新技术、新发展,反应敏锐,才能具有就业竞争力,最终获得成功。

四 结束语

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用什么去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是成绩而是能力。学生从学校走出去的时候,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能不能体现人生价值,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办学的核心。以光机电一体化课程为例,笔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教学,在校内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校外工学交替期间积极与企业合作,模拟岗位职业环境,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有效提高了光机电一体化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成荣.加拿大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1)

第3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五年制高职课程设置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我校的主要专业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而机电一体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发动机”,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是就业领域最宽的专业。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应不断适应对人才需求的这种变化,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而且对于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应涵盖哪些学科领域,课程设置方面更应该进行大胆的改革。

一、在教学中增加介绍微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的课程

在我校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对此专业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做过一个调查统计,调查学生人数为79名,发现两个09级机电一体化班级中,见过晶体管的同学在一个班中只有一名,而另一个班因有选修课的原因,有一部分同学对晶体管稍微有一点了解。这个调查结果说明,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接触到微电子技术的知识,而机电一体化实际上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向机电技术不断渗透的产物,在我校的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中,没有微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的课程设置。

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看,学生的起点是比较低的,学生本身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基础也比较薄弱,到五年制高职的前三年,除了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元器件知识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集成电路?什么是敏感元器件、光电管和继电器?这些知识能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是大有裨益的。可以尝试在五年制教学的第二学年中增加一门微电子技术理论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具备一点热敏电阻、温敏二极管、温敏三极管的知识,对于温度传感器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当学生具备了一些元器件的知识,那么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就会轻松许多。

从机电技术发展的情况看,不论是生产制造系统还是试验和研究装置及各类终端产品,电子技术取代了许多机械本身的主要功能,电子元件代替了许多机械式的信息处理机构和控制机构,同时采用微电子技术增加了许多控制功能,如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代替原来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等。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应时展的需要,增加介绍微电子技术知识的课程,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单一的学科领域内,必然会导致知识结构的狭窄,从而不能满足技术进步带来的对人才的需求。

在南校区学生的座谈会上,有些学生也提出了他们对电子元器件知识的需求,他们认为自己连一些基本的元器件知识都没有,根本就不知道元器件的作用和各种功能,这使对一些现有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有些学生表示他们学习非常努力,但是还是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的薄弱造成的,所以我们应不断研究:究竟学生哪方面是薄弱环节?最主要的需求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

二、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分析,对课程的时间安排进行必要调整

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课程的设置应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还要反映教育对象状况,在确保基本教育水准的提前下,体现因材施教。与三年制高职所不同的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并非本人意愿,而是教育制度强制性分流的结果,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基础很薄弱、学习动力也不足,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分析职业能力时,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对于学生所学的课程来说,同样应注意分析他们的现有知识是否有能力达到。对于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说,从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电气控制技术”课安排在第五学期,而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前四个学期没有一门电类的相关课程,我们知道电气控制技术是以各类电动机为动力的传动装置与系统为对象,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控制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而根据学生此前学习的相关课程,连最基本的电路基础的知识还没有具备,更不用说这样一门综合知识很强的一门学科的学习了,显然学生的基础能力没有达到此门课的学习要求,因此,有必要将“工业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提前到第四、五学期学习,而可以将“机械工程应用技术”课程错后一学期学习,这样使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基础能力,以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至于感到课程难度太大,亦能提高学生自信心。

三、加强学生的电工电子技能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高职毕业生比本科生应具备更强的技能,比中职生具备更多的理论知识。那么,如何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呢?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我们有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实习实训条件,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更合理的进行课程的设置。

“工业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为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侧重于电子控制技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分析等内容,并且有一些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但是仅仅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我认为还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单独开设一学期的“电工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安排学生多样化的电工电子实习训练。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既可以增加一些理论教学内容,又主要侧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其形式比如可以从万用表的正确使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元器件安装技术、焊接技术、调试技术、维修技术、基本电路分析和故障分析等中选择一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训练,并在教学中同时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等。

在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中,大部分对于电子小制作也非常感兴趣,他们热爱动手,当制作出自己亲手制作的电子产品时,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实践的探索。而在实际的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学生接受技能训练的机会很少,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何通过五年的学习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通用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我们应努力给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头脑更加灵活,手脚更加麻利,成为企业真正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结论:

五年制高职学习起点较低,我们在安排课程时应多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有必要在学习一些核心课程之前增加一定的铺垫,让学生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让他们感到前面的台阶通过努力能够顺利的迈过去,而不是遥不可及,我们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课程设置,使课程的安排真正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加农.试论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中国自动化教育论文集,2003.

[2]季维发.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第4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 开发实践

在学习了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中国职业教育的前辈进行了多种改革与尝试,并在模块化课程、项目化课程等领域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这些成果都还在摸索与尝试阶段,不成熟、不系统。姜大源教授提出来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无疑促使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向前进了一大步。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概述

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类似于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但又有所区别,它是植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土壤成长起来的一棵极具生命力的小树,它选择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旨在培养人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级工)课程开发过程

(一)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筛选。淮海技师学院位于宿迁市经济开发区,对本市及本市周边地区跟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头脑风暴等方式,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相关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级工)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机电一体化设备与系统的简单设计、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与修理,机电设备与产品制图,工厂供配电,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建筑机电使用与管理,ISO质量管理,机电设备营销等。

(二)行动领域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由于典型工作任务是筛选的结果,还是零散的,这就需要对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进一步归纳,以形成源于典型工作任务又高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工作领域,称为行动领域,这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平台。机电一体化专业行动领域:普通机电一体化设备行动领域,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设备行动领域,特殊设备行动领域。

(三)学习领域转换―――课程体系构建。即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课程设计不能只考虑企业的需求,因为企业的目标是功利性的,功利本身并没有错,这是企业发展必需的。但是,教育还必须关注人的一生发展,所以,课程必须融入教育因素。这意味着课程既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又要遵循认知学习规律。职业成长规律指的是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使行动领域实施“教育学”的转换,形成所谓的学习领域体系。在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的行动领域实施“教育学”的转换,形成10个学习领域:

一是文化基础学习领域,二是职业素养学习领域,三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功能分析学习领域,四是电子部件制作与检修学习领域,五是机械部件加工作与设计学习领域,六是电机控制部件制作与检修学习领域,七是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检修学习领域,八是自动控制系统功能关系分析学习领域,九是常用控制系统制作与检修学习领域,十是自动生产线运行与维护学习领域载。

(四)学习情境创设―――学习单元设计。即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细化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创设,一要关注职业工作过程的特征,工作过程的6要素: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它们是变化的;二要关注相对固定的思维过程,即个体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每个学习领域都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具体如下:

1.文化基础学习领域由6个学习情境组成:(1)思想政治。(2)职业实务写作。(3)数学。(4)英语。(5)计算机。(6)体育。

2.职业素养学习领域由10个学习情境组成:(1)职业生涯规划训练。(2)书写能力训练。(3)心理训练。(4)礼仪训练。(5)团队合作训练。(6)理财能力训练。(7)口才训练。(8)“6S”管理训练。(9)就业指导训练。(10)模拟员工训练。

3.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功能分析学习领域由3个学习情境组成:(1)解构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2)解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部件。(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技术应用与管理。

4.电子部件制作与检修学习领域由10个学习情境组成:(1)万用表的制作、调试与检修。(2)稳压电源的制作、调试与检修。(3)稳压电源的制作、调试与检修。(4)智力竞赛抢答器的制作、调试与检修。(5)脉宽调制器的制作、调试与检修。(6)通用控制器的制作、调试与检修。(7)数字钟的制作、调试与检修。(8)电灯亮度调节器的制作、调试与检修。(9)声光控制延时电路的制作、调试与检修。(10)数显可调恒温控制器的制作、调试。

5.机械部件加工作与设计学习领域由7个学习情境组成:(1)识读组合三视图。(2)绘制组合轴测图。(3)识读零件图。(4)识读部件装配图。(5)测绘零部件图。(6)用普通机床加工部件。(7)用数控机床加工零部件。

6.电机控制部件制作与检修学习领域由12个学习情境组成:(1)交流电机应用与检修。(2)制作交流电机正反转控制器。(3)制作交流电机降压启动控制器。(4)制作交流电机制动控制器。(5)制作交流电机调速控制器。(6)制作交流电机顺序控制器。(7)制作交流电机位置控制器。(8)制作直流电机启动、正反转控制器。(9)制作直流电机的调速控制器。10.制作直流电机的制动控制器。(11)自动调速控制系统的运行和调试。(12)交流变频调速器的操作与调试。

7.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检修学习领域由10个学习情境组成:(1)M1432外圆磨床安装与运行。(2)X62万能工作台卧式铣床安装与运行。(3)T68卧式镗床安装与运行。(4)M1432外圆磨床调试与检修。(5)X62万能工作台卧式铣床调试与检修。(6)T68卧式镗床调试与检修。(7)气压、液压系统电气控制安装与运行。(8)气压、液压系统电气控制故障检修。(9)复杂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10)数控机床的维护与一般检修。

8.自动控制系统功能关系分析学习领域由6个学习情境组成:(1)自动控制及自动化技术概论。(2)直流调速实训装置功能分析。(3)电力电子变流装置功能分析。(4)使用计算机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仿真。(5)自动化生产线液压气动装置功能分析。(6)自动化生产线机械传动装置功能分析。

第5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1 国内中高职衔接现状

中职教育是高中教育必需的学习基础,而高职教育则是中职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有机的整体,缺少哪个都是不完整的。缺少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只能是具有较高文化理论和中等专业技能的教育,在职业岗位方面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斩首”工作,缺乏竞争力。只有中、高职作为一个整体有效衔接起来,使中职毕业学生能够像高中生顺利升入大学一样进入高职学习,才能实现高职培养目标。

对接中高职的教育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使中职毕业生实现高学历加高级技能的培养目标,使他们在理论和技能上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训练[1]。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主要以招生考试、单独招生考试、推荐进校、成人高考考试、“3+X”、“3+证书”等考试形式进行连接[2]。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自2011年起,被广东省教育厅列入自主招生试点院校,招生由单一的面向普通高中招生,变为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学校自主进行招生、“3+2”中高职分段招生并行。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是广铁职院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通中职生专业水平提升的通道的改革举措。广铁学院已有9个相关专业实现了中高职对接。

目前在连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职招生的主要对象是考不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虽然有很多方法来接受高等教育,但由于对高职教育学生了解不多,并且学校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学生缺乏职业发展的意识,进一步的求学意念不强,所以大部分的毕业生选择就业,放弃进高职进一步提升[3]。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但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要想使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关键切入点。通过课程的基础性和层次性来体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不同。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专业对接体系,就会造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中职体系不对接,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重复,专业技能训练与中职训练区别不大,导致学生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因此,对于该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中职和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

2 专业与课程有效对接是核心

专业衔接和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落脚点。对于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衔接首要解决的问题。中职的专业一般是按照就业岗位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知识点很细,而高职则是面向岗位群设置专业,课程教学上知识点更粗,知识层次可延伸性和扩展性更强,中、高职衔接就是要在课程内涵建设和专业建设实质上建立有机统一[4]。

目前,高职因招生模式不同,生源存在很大差异。就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中高职对接的招生形式就有“三二分段、自主招生(面向高中和中职)”等。中、高职衔接中课程设计建设存在系统化不足的问题,很多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从根本上说高中生源和中职生源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中职学校生源的学生和高中生源的学生采取相同学制的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重复,职业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课程内容区别较小。自主招生(面向中职招生)的采用2年学制,自主招生(面向高中招生)的采用3年学制,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课程设置上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相同的课程,一般中职的课时量要大些,高职的课时量少一些。开设课程的名称相同,使用的教材不尽相同,针对中职生源学生的教材缺乏。

3 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探索

相同或相近专业中职的课程设置与高职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就基础知识来说,中职阶段知识水平是要知道“做什么”即可。而高职要教的是基本理论和相关技能的应用,知识掌握水平是“知道”以及知道“为什么”[5]。在技能培训上,根据设定的工作导向的培训目标,适当进行技能培训。中职学校重点是初级工和中级工的培养,而高职院校则重点在高级工的培养。另外,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还希望高职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因此高职阶段还加入了企业管理、自主创业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是如何运作的,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和强调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使高职毕业生了解创业政策,并鼓励他们大胆创业。

高职课程体系要想有效地衔接中职课程体系,势必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系统地为每一个职业构建共同的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统筹安排和分期实施,具体建议如下:

3.1 充分进行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区域产业链,分别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设定,以实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凝聚力。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主要以铁路机械制造产业链不同的职业岗位,制定机械类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初中级职业教育阶段,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电安装调试,而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层次更深,针对性较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般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一定创新能力,适应机电产品安装、维修、保养、管理和销售工作的能力。通过组建“中高职对接教学委员会”,协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中高职对接教材、以及招生考试方案[6]。

第6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CDIO;机电一体化课程;工程项目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机电专业发展状况

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

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

3.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

4.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

5.微型化

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6.系统化

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

三、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育状况

当前职业院校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还偏于传统,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主要体现在:

1.重理论轻实践

机电专业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机电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3.专业特色不明显

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科实训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尤其是缺少工程实际案例,无法形成专业特色。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CDIO教学体系的构建

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当前机电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借鉴CDIO教育理论对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

1.班级学生小组化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注意各小组间的能力水平相当,每一小组中让专业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带领组员就工程项目组织组内成员进行分析、制定解决方案、完成项目分工。

2.将课程知识项目化

教师在充分研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收集机电工程项目。整合学校的机电实训资源,以适应学生完成工程项目的需要。

在项目化过程中,根据工程难度可将项目层次化。即一个大的工程项目可由N个小项目组成,几个小项目构成单元项目,由单元项目再组成系统项目。如某一物料分拣系统可由供料、搬运、分拣、包装等单元系统构成,每一单元系统可单独成为一个实训项目,学生在完成工程项目过程中实现对机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制定项目任务书,在任务书上提出完成项目任务的指导意见,明确项目技术要求,规定任务完成的时间。

3.技术指导与查阅技术、工程资料相结合

教师在工程现场的技术指导远比学生在课堂上的受教深刻的多。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因项目需要而惑,因惑而思、因惑而究。他们会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也会积极的查阅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4.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带领学生参加工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看、学、做,熟悉完成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

专业教师也应该多下企业,参与工程项目任务的完成,积累完成实际工程项目的经验,完成由专业理论教师到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工程专家。

请机电工程一线的技术人员给学生做报告、开讲座、传经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机电专业发展状况,学习机电专业的新成果、新见解。同时,还可以引进一些工程项目作为实训项目,丰富教学资源。

五、完善工程项目完成评价体系

工程项目的完成需要用工程标准进行评价。除了对项目任务的功能进行鉴定以外,还要对团队的协作精神、项目任务的文本资料等进行考核和鉴定。项目成绩包括:功能分、工艺分、安全操作分、时间分、软件资料分等。

评价的时候可以有小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的形式进行。组内自评主要是组内成员对照任务书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记载。通过组间互评达到组间交流、沟通、和相互学习的目的。

六、结束语

将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使学生在工程项目中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探求专业知识,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接近工程环境的试验平台上,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组装和调试,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工程项目过程中构思-设计-实施-运作,进行充分的工程实践,培养起来的专业能力和工程能力为将来参与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韦家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2009(6).

[2]左远志,蒋润花,杨小平.以创新设计为导向的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

第7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理实一体化

机电检测技术我院示范性的院校建设正在不断的推进与深入,学校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建设,对原有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使我院的教学工作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课程建设方面,突出核心专业课的建设,强化重点专业基础课,体现夯实知识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本文以学院重点专业基础课《机电检测技术》课程为例,进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实一体化

1.1现代学徒制和理实一体化的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的创造发展,其本质是将理论和实践向结合,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和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实一体化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实训场所,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两者的结合

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可形素养、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实一体化模式采用项目载体,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实际生产技术的基本要素深度融合,实现学生的课程学习与企业实际生产工作有效融合,紧密联企业和学校,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2.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近几年学院机电类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结合实际分析得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机电检测技术》目的是学会选用、使用传感器,做到会安装、会调试与排故。因此,《机电检测技术》课程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是:学会使用、根据与测量环境相关的参数,合理地选择传感器,做到会安装、会调试、能排故,完成各种检测、控制等生产任务。

2.1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法以工程项目为教学主线,通过设计不同的项目将理论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相融合。其项目设计要考虑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如实验场地、实验设施、学生素质、合作企业等因素,不能光是考虑实践环节而忽略了理论学环节,不能光考虑就业岗位而忽略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各个项目按照知识点与技能要求循序渐进编排互有侧重,使学生在实践中既实现理论知识储备又能突出技能的提高,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中每一个工程项目必须来源于企业,但不是照搬,学院要自己消化确定典型的检测任务。针对不同的典型检测任务,以掌握技能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合理地选择理论教学的内容。

项目的实践环节中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与理论知识相呼应的实训任务,一部分为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这样设置的原由主要是充分利用学院的原有实训资源,同时在推行学徒制时又能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下面以一实例进行说明:如图1,任务环节由本校老师完成,学徒环节由企业老师完成。

2.2教学实施

2.2.1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实训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最直观的展示,使课堂更加生动,便于学生思考和理解。

采用班组模式,每一组以各方面考核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全组的任务监督与指导,协助老师的任务分配工作。

2.2.2教学考核

“以过程考核为基础、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多种考核方式结合”的原则,考核应体现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采用学生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三种形式。

3.实施保障

实训室的建设:在学院现有实训设备进行合理资源统计,根据班组情况采购一批新设备,进行实训设备的合理配置。

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学院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力度,企业的兼职老师要加强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保障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最后新型的教学方法需要资源的大力投入,需要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其不足之处,为其它类似课程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启东,高洪波. 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的高职教育实践与思考――以南通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6,01:17-20.

[2]黄鹏. “自动检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 科技信息,2011,27:258.

第8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教学成果评价

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传统理论讲授式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也体现不出教师的“成就感”。所以,加快由传统理论讲授式教学向一体化教学的转变是目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同时也是现代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学生能在一体化教学场景中找到学习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近几年在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中的经验,并以电子电路课程中的集成功率放大器一体化教学为例,进行系统阐述。

一、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课题的选择

教学课题的选择不仅能够涵盖专业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还需具备实践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课题在选择过程中必须明确目标和任务。

1.明确一体化教学课题的目标

一体化教学课题目标就是要实现理实一体化。如选择集成功率放大器作为一体化教学课题,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有形、有声、有趣的集成功率放大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2.明确一体化教学课题的任务

一体化教学课题的任务是在轻松的教学场景下引导学生动手“做”,熟练掌握电子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如集成功率放大器一体化教学课题的任务是通过“做”使学生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同时掌握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技能等。

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下面就以集成功率放大器一体化教学过程为例,系统介绍如何进行电子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1.通过实物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集成功率放大器一体化教学实施的第一步是老师演示自制的示教板,让学生直观感觉音乐就是从一块电路板和喇叭里发出的。这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手机的音乐通过接口送入示教板电路中,激发学生想自己动手 “做”的欲望。学生成了学习的主动者,只要教学场景设计合理,引导学生动手去“做”,教师不会觉得难教,学生也就不觉得难了。

2.结合实物系统讲解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物图和电路原理图结合起来讲解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无疑可以让学生在有“形”的对应下学习,避免了电路原理图的一些抽象概念,降低了学生理解电路工作原理的难度,为下一步学生自己动手“做”打下基础。

3.开展实训教学,指导学生动手“做”

学生熟悉了电路结构及原理后,就可以分发电子元器件和PCB板,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做”的过程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学生进行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掌握用万用表检测新器件的方法;第二步,讲解电路装接工艺及要求,重点强调焊接须注意的事项;第三步,学生进入电路装接与调试环节,教师应在现场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调试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示波器和万用表在示教板上演示调试过程,学生可以直观掌握电路调试方法。

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成果的评价

1.通过教学成果评价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

通过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不但可以掌握本课题实施后是否已达到目标与任务,而且还可以检验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如在对集成功率放大器一体化教学成果评价时,应从功率输出的大小、音质的好坏、电路安装的整体布局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出每个学生所“做”电路的优缺点,并帮助其改进。

2.通过教学成果评价创新改进教学课题

第9篇: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问题;探索实践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对本专业学生实现对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良好的基础作用。其学习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多数中职教师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对此现象,我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探索与研究。现将分析结果呈现如下: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编写陈旧,不能充分契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如今,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教授该门课程时采用的多是电子技术基础这一教材,这一教材虽然很好地阐述了现代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典型电子元器件及其应用等诸多电子类专业学生应当熟悉掌握的理论知识点,但因为是由大学教材直接改编而来的,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习者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理解、接受能力。

中职学生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成绩较为落后、文化素质稍微欠缺,更谈不上同知识层次水平更高的在校大学生相比了,这就使电子技术基础这一教材的编写远远超出了一般中职学生可理解、可接受的范围。

2.传统教学方式盛行,不能很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探索实践中,我发现多数中职教师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主要使用“板书+讲解+实验”的落后教育模式,即:教师先照本宣科地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强硬灌输给学生,随后再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实验操作又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教师提前将实验的目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等事无巨细地一一讲解给学生,然后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一特定实验。殊不知,无论是在课堂讲解活动中,还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都更为侧重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及有效锻炼。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中等职业院校电子专业的宗旨在于培养具备高超电子实践技能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而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则仅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及掌握实践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理论知识点即可,并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范围做过多的要求。

考虑到这一点,笔者认为,中职教师在教授电子技术基础这一课程时,应当恰当而灵活地使用教材,既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材所给出的理论讲解知识点,同时又要对其中难度较大、知识结构陈旧的内容进行大胆舍弃与删减。只有实现教材内容的创新整合,才能保证教材内容同中等职业学生知识水平相契合,才不至于因为难度过大而使中职学生失去对相该科目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如,在教学“多级放大电路”这一知识点时,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实际接受水平,教师只需要将其中蕴含的电子学定理直接讲述给学生,“电路对放大信号而言,属于串联关系,前一级输出的信号就是后一级输入的信号,多级放大电路总的放大倍数为各级放大倍数的总乘积。”这样一来,就不用再向学生详细讲解该定理的具体推导计算过程及验证过程,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与精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该定理的学习难度,有利于所教中职学生实现对该知识点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与记忆。

2.教学方式应侧重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

传统而落后的“板书+讲解+实验”的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电子专业中职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想方设法优化模式及方式方法,既要确保其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实际教学效果,更要侧重于其对所教学生电子专业技能提升的积极推动作用。这其中笔者常用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及“案例教学法”这两大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如,在教学“集成运放的使用常识”这一节内容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集成运放是否能完全取代交流放大电路中的晶体管?”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认真阅读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借助相关电子设备尝试进行探究性的操作实验,这样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实践探究过程也确保他们充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这些都将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及时、有效地解决更多的工作难题。

再如,在教学“扩音机”的相关内容时,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出示了如下案例:某双声道扩音机的制造厂最近出现了一次严重的产品质量危机:新来的工人因为对操作流程不甚熟悉,导致在安装过程中犯了二极管接反的低级错误。请问这一错误将会对该工厂制造出来的双生道扩音机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如果你是该工厂的负责人,你会如何避免工人再犯此类错误?

随后,便要求学生在这一案例的背景下,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交流与沟通。如此,便借助该案例的设置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思考方法,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借助自身所学的电子学理论知识轻松自如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难题。

总之,中职教师在教授“电子技术基础”这一课程时,既应正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同时,更要侧重于中职学生多实践、多操作的学习特点,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如此方能确保中职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发展、提高自身的电子专业相关实践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