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物科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生物教学 方法
0.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观念也得到更新,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最近几年来,高中生物课程的理念不断更新且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较低,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因此,如何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广大生物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也是笔者将要探讨的课题。
1.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资源不够丰富
高中生物教学的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导致其教学效率低下。根据目前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看来,高中生物课程资源还无法很好地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没有把新课改的理念与现实的改革相结合,试题和习题的拟定也脱离教学实际,教学实践缺乏先进的理念指导。有部分教师还无法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进行教学,只是单纯地把生物课程的知识点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课程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效率也就不尽人意。
1.2 课堂教学方式不具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高中生物教学仍然沿用过去陈旧单一的方式,致使高中生物教学效率低下。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还是没有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要求。归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发挥了主体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这样的课程教学很大程度地影响了高中生物教学效率。
1.3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师教学无法与时俱进,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很难满足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极大地影响了高中生物教学效率[1]。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对其具体内涵的理解更是模凌两可,无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高中生物教学实践。随着现代生物技术走进课堂教学,高中生物教师自身素质也须得到提升,然而在现有的教师团队中,大部分教师无法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很难把生物科学方法以及思想融入到生物教学中。
1.4 学生缺乏学生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大部分的高中生物教师都还未完全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禁锢,一味地把知识技能
灌输给学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自然而然,教学效率也就较为低下。
2.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方法
2.1 灵活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来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让教学更具体形象,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这一节时,就可以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展示,由于细胞分裂包括减速分裂和有丝分裂,分裂过程较为复杂,学生一时之间很难掌握和理解,这就要借助flas来直观地展示其分裂过程,既有良好的听觉效果,又具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使教学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兴趣。从教学角度来讲,多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丰富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课程资源。
2.2 开展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下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在新形势下以探究式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此方法,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2]。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如“什么叫常染色体?什么叫性染色体?性别由哪类染色体决定的”或“尔根的果蝇实验发现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就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明白,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是男性高于女性,再增设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最后让学生把探究结果陈述出来,教师要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3 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只有生物教师能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对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朝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进行教学,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
2.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相关信息的印象就会加深。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举出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呼吸作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制作酸奶和酸菜以及酿酒的过程来引出相关的理论概念,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一、利用多种因素激发兴趣
1.设悬念以激发兴趣
所谓悬念,就是让读者在读某个有设悬念方法的文章时越看越想看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牵挂,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使其带有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2.创情境激发兴趣
情趣,就是既有情又有趣。情,即情感,深厚浓郁的情感;趣,就是趣味、乐趣,饶有风趣,妙趣横生。教学的情趣,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如果把课堂气氛努力地制造成情感充沛、趣味盎然,那么学生就会情绪激昂、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自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内心总会是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产生很大的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1)从教材的潜在内容上去寻找教学的情趣;(2)我们可以从教师的内在因素去找寻教学的情趣;(3)教师上课时要使学生内心充满愉悦、轻松,从而产生兴趣。
3.励求新以获兴趣
要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意求新――求新意、求新解、求新知,永远保持一种内心的求新诱惑力;也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直接兴趣转化为意向兴趣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
4.探索中寻求情趣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心理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尤为强烈而突出。鉴于此,教学的艺术性就必须表现在善于引导、培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求得发现、求得探索,善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他们不断巩固和实现自己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5.质疑中寻找乐趣
疑,是指要经过努力思考、分析、推演,在智力的台阶上“跳一跳,才能摘下果子”的问题。通过激疑问难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对自己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的问题愿意自己去思考、自己动手做,一旦他们想做或者做对的时候,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悦的情感,而这样的情感又会反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实现新的教育理念,一批新的教学法应运而生。
1.导学式教学法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或求知的途径,并结合教学的内容,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地发挥的一种教学方法。导学式教学法又包含背景呈现法和要点提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背景呈现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理论(如分离定律)的分析和概念的理解(如免疫)常常只需向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而不必详细讲解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称为背景呈现法。
(2)要点提示法。要点提示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一个或几个要点来引出新课以及复习和回顾某些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2.探究式教学法
生物学家运用探究方法研究生命世界中的各种问题,解释各种生命现象。高中生物课程提倡将探究法作为生物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科学本质和领悟生物学基本规律。
(1)讨论探究法。讨论探究法主要是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讨论、辩解,来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热点话题和一些疑难问题的教学方法。
(2)实验探究法。实验探究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去探究实验手段和实验过程的教学方法。
3.自主式教学法
自主式教学法有很多种方式,比较常用的有媒体教学法、查阅资料法等。
(1)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胚胎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比较复杂的知识都可以直接借助于VCD、DVD甚至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动画进行直观教学。
(2)查阅资料法。借助报刊杂志以及多媒体手段了解一些知识性的或当前生物科技发展成就的教学方法称为查阅资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将不断改进。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同时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教学工作,一定能找到科学、适用、高效的新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科生 数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78-02
文科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耐心对待文科生的数学学习。文科生对人文知识、时代的潮流等有着强烈的兴趣,为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将数学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使他们愿意学习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喜欢学习数学,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数学学习心理。本文主要探讨五种提高文科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数学知识抢答赛
要引导文科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必须上好第一堂课,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使其愿意学、想要学。上文科班的第一堂数学课,笔者没有着急给学生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给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个活动――数学知识抢答赛。笔者把整个班级按座位分成了4个小组,并为获奖的小组提前准备了一定的礼物。抢答赛的题目是平时在各种书籍、杂志以及网络上面搜集下来的,它们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解答出来需要一定的注意力和耐心。例如:
(1)只允许移动一个数字,使下列等式成立:62-63=1。
(2)某一顾客到甲店买衣服,甲店的衣服每件成本48元,售价56元。该顾客买了一件衣服,拿了一张100元的钱给店主甲找,店主甲找不开,就拿去隔壁店跟老板乙换了零钱,回来找了44元给顾客。顾客走了之后,隔壁店的老板乙把100元的钱拿回来,说收到的是假钞,店主甲不得不给隔壁老板乙一张真的100元。问:该店主甲损失了多少钱?
(3)一个盆里的细菌,每秒钟就繁殖原来的一倍。经过一分钟,盆里的细菌满了。问:第几秒的时候盆里的细菌占一半?
问题提出后,整个班级非常活跃,学生激动万分,纷纷举手抢答问题,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这次抢答赛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对数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发现数学中蕴涵的趣味,让他们觉得数学也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
二、介绍名人轶事
在课堂上,我们会经常碰到一些新的理论或者定理公式等,而每个理论、定理、公式等一般都有第一发现者,文科生对于故事以及历史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从这个第一发现者入手,改善课堂气氛,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当然,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数学史知识。
例如,在“集合”这一章,可以谈论德国数学家、集合论的创始人――格奥尔格・康托尔(Cantor,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1845~1918年),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介绍康托尔的生平和他在首创集合论的时候所遭受的苦难,并借此激励学生学习的斗志和提升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学习函数之初,可以让学生了解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一个博学多才的“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一位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是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研究成果还遍及力学、逻辑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外交等,他还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讲到这些的时候,学生很惊讶: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博学多才的人。借此机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并对他们表示充满信心:你们未来也一定能在某个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功。
在学习欧拉公式时,有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年);在“解析几何”这一模块,有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勒奈・笛卡尔(Rene Descartes),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当学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可以说说数学界的王子――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年);学习“韦达定理”时,聊聊代数学之父――弗朗索瓦・韦达(法语:Franç;ois Viète;1540~1603年),等等。
在学习每一个新知识的时候给大家介绍相应的名人轶事,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与名人共同学习。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还需要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共同参与,每周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发言,讲解他们对数学的一些认识,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体现新课改的“以学生为主体”性。
三、探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之美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涵着大量数学信息。课堂上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教师还应该相应地补充课外知识。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也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使课堂上的知识生活化,激起大家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引入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时候,教师以投资者的身份投资一个月,学生是老板,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投资者第一天投资两块,以后每天的投资金额是前一天的一倍;另一个方案是投资者每天给老板投资10块。此时学生身临其境,因为自己是老板,所以他们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到课堂中,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相应的知识。
又如,福利彩票中奖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参与过这种类似抽奖的活动,我们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把问题分解开来,其实就是我们学到的概率问题。根据当地学生家庭特点,在学习“数学期望”时用实际生活中的养鱼、养蚕等实例来分析。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学特征,普罗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开普勒也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在数学中,虽然有大量表面看来枯燥无味的推理和计算,然而其中却蕴涵着内在的、深邃的、理性的美。然而对于文科生来说,要给大家讲解数学之美,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内外不断地给大家展示数学之美到底美在哪里。
例如,在学到解析几何的圆锥曲线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给大家展示数学之美:首先,通过一杯水水面截面的不同形状来认识到数学的真实美;其次,开普勒第一定律与卫星运行轨道的联系可以让大家看到数学的神圣美;最后,组织大家共同做实验:拿一条细绳和一些必要的工具就可以快速画出我们想要的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还可以决定他们的圆与扁,给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数学之美。
苏霍姆林斯说:“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强大源泉。”教师通过与实际联系,并展示数学之美,可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定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并乐于主动去学习数学。
四、提供成功和表现的机会
乔治・波里亚说“尽量让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亲自、独立地去发现它”。现在文科生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兴趣依赖于成功所带来的愉悦心理,持久的兴趣又反过来促进学习活动,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成功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题目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再从简单慢慢深入。在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点上,还可以考虑给学生DIY(Do It Yourself)题目,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环节。
例如,在学习期望的应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笔者特意把每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给5分钟的时间,叫他们自己DIY一个类似的应用题出来。大家很积极,5分钟以后,就有各种各样的题目出来了。周同学以两家包子店的包子好吃与否举例;徐同学说家里养了两种不同的蚕;莫同学说的是两个盒子里的小球;庞同学举的例子让大家更感兴趣:两个制造炮弹的厂家……出题之后,叫其他组同学起来解答问题,然后再由出题人或者老师帮审核看是否解答正确。一堂课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
五、肯定学生
未成年的中学生往往希望老师能够注意他们,肯定他们,表扬他们。在学习了魏书生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之后,笔者更加感受到肯定学生的重要性。文科班的学生在理科的学习上本来就很吃力,有的学生选择文科就是因为数学学得不好。对此,教师应用微笑和鼓励来面对学生,给予学生轻松愉快的心情,让他们感到亲切、温暖。“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
例如,学习瞬时速度的时候,教师以一个例子出发,一步一步讲解,再把解题步骤写出来,然后叫学生做课后练习。模仿着刚才的例子,按照给出的步骤,同学们一个一个安静地在动笔,特别是以前很少听课的小贤同学也在动笔。笔者走到他身边,对他大加赞扬,同桌吴同学见小贤得到了表扬,也赶紧拿笔与小贤一边讨论一边计算起来,笔者也顺便肯定了吴同学的积极。大概花了5分钟左右,大家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互相的探讨中把练习写出来了。对此,笔者很高兴,表扬了全班同学,肯定了大家的进步。当然,学生做的与笔者预期的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要抓住他们这一点闪光点,欣赏他们,不吝啬表扬和肯定的语言。学生得到表扬后,心情愉快,极大地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持久,学习热情高昂,整堂课都认真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
即使学生不小心犯了错,也不要一票否决。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与改正错误的过程,我们是在不断地犯错和改错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要相信学生,要对他们抱有希望。“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取得进步。”我们对学生的希望,也就等于给了学生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去追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一种和谐的强大的合力中开展教与学活动。
此外,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不断地锤炼自己,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打磨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具备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以此影响和指导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学生自然而然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现代数学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初中生物课却未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充分重视,大部分学生认为生物课是“副课”,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佳。要改变这种现状,初中生物教师就要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想方设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努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1.课前复习提问,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生物课是“副课”,思想上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铃响了,学生吃的、喝的、说的、笑的、跑的、打的、闹的、玩的等现象经常发生。怎样让学生尽快的回到课堂,进入学习的状态?上课铃一响,我一进教室就对上一节课学过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问题,这样既起到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目的,又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分散的精力得到集中,尽快的进入上课的状态,为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2.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便会乐学好学,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目的。生物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课本中的许多知识都是生活中遇到的,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例如:在讲授“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的运动方式,例如:鸟在空中飞行、鱼在水中游泳、马在草原上奔跑、蛇在草丛里爬行……动物除能运动之外,还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鸡叫鸟鸣、虎啸狼嚎、羊咩狗吠等,变化多种体态:蜜蜂美妙的舞姿、蝴蝶绚丽的色彩,萤火虫闪烁的灯光等;这些都是动物的行为,那么什么是动物的行为?我们常见的猫捉老鼠、螳螂捕蝉、孔雀开屏、蜜蜂采蜜、蚂蚁筑巢、鸟类迁徙、鱼类洄游、青蛙鸣叫、蜥蜴断尾等分别是动物的哪些行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知道了。自然有趣的导入新课,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情境”“乐学氛围”,用多种多样的生动形象、幽默丰富的语言导入新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就中学生而言,它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技能。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很好的理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善于通过有效方法和途径寻找有关知识,不断完善自己认知结构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重点和关键;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学生会把掌握的知识在学习上、日常生活中加以灵活、有效运用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升华和归宿;包含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观察是基础、记忆是桥梁、思维是核心,智力技能是学习能力的灵魂。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因此,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去主动的探索思考难点问题、归纳总结要点内容、理解记忆重点知识。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引导学生从多方位来思考问题,对难点问题提出较多的思路。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创造。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4.1 教会学生上课,培养专心学习的习惯
专心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刚从小学进入中学的初一年级学生,有的不会上课,更不会学习。所以教师首先教会学生上课,教会学生上课做到五到:眼到看、耳到听、脑到想、心到记、手到写。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学习,培养学生专心学习的习惯。
4.2 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
动脑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条件。教会学生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过程,掌握思考方法,积极思考问题,及时组织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3 教会学生阅读,培养科学记忆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知识点,加深对课本中基本概念、实验过程、重要结论等的理解,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记忆方法,例如列表法、比较法、知识网络法、归类法 、串线法、类比法、图示法等方法进行记忆,可以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痕迹的保存能力,明显提高记忆效果。养成边听讲、边思考、边总结、边记忆的习惯,力争当堂消化、巩固知识。
4.4 教会学生笔记,培养记笔记的习惯
上课一定要记笔记,而且要记好笔记,采取“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教师板书跟着记,疑难问题重点记”的方法记,通过课堂笔记,可以记下讲课的主要内容和思路,以备复习时参考;也可以记下尚未弄清楚的问题,以便课后自己学习和探讨;还可以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注意力,增强记忆力,从提高自己的多种能力。
1启动轻松课堂模式
一堂课程的开始,良好的开端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模式,从而有利于整堂课的教学.而良好的课堂开端,首先,教师需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积极愉快的个人形象.情绪是会感染的,所以教师在上课前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情绪,避免将自己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如表情过于严肃,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和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自我定位,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多以朋友或家人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减少师生间的距离感,能促使学生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所以,上课前教师和学生聊聊时事或分享自己最近的生活趣事也是很有效的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方式.
2“问”道物理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但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一方面是教师不够重视课堂提问的作用,另一方面,课堂问题的设置也有些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能力提高作用不大;问题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作答;问题不具有普遍作答性,不能全面调动学生;问题设计没有连续性,不利于学生深度扩展;对于问题缺乏反思,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反馈等.所以,要改变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不易集中注意力、对于教师提问回答积极性不高或如临大敌的心态,教师必须在课堂提问方面下功夫.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首先要教师要为课堂提问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语气和神态尽量和蔼可亲,或富于幽默感,注重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考虑问题与授课内容的关联,从而有效诱导学生学习到相关知识,当然也不能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是问题的主体,所以课堂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的普遍可答性,照顾各种成绩阶段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等生的舞台,要注重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气氛.第三,在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合理的思考和计算时间,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动态,如若学生存在解答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告知问题的思考角度,可能需要用到的物理原理,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化解题目.第四,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认真耐心倾听,即使学生的回答有所偏颇,教师最好不要立刻制止,要认真分析其谬误的原因,以互相商讨的态度来得出正确答案.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强调学生的参与过程.
3活在物理课堂
高中物理随着学习深度和难度加大,复杂的运算增多,容易使学生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物理问题很多来源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让物理的课堂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将物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用于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物理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运用能力.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引出相关的物理问题,例如在引入“相对运动”的概念之前,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观察我们坐在车上前进时,道路两旁的建筑物的运动方向,然后学生会发现建筑物是向后运动的,并且学生对这种现象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亟待教师解答疑惑,此时教师便可顺势引入“相对运动”的概念,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将所学物理原理运用到生活之中,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有用性认识,例如,在讲解完“曲线运动”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乒乓球比赛,让学生实地观察乒乓球的运动,分析其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理解曲线运动中的运动方向、合外力与曲线弯曲方向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活化的物理教学,能让学生感知到物理知识的无处不在,从而让学生感知到课堂既是生活,生活也是课堂.
观、形象的特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考虑到高中生认识水平及能力的限制和差异,因此在分析和解决物理难点问题的过程中来借助物理实验进行求解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索;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69-02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课书生物》的教材设计,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综合应用,即发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更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的实施和运用,期望达到较高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效果。
一、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本节课所讲的基本内容,灵活多样地创设相应的实际情境,营造出自然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讲人类的遗传病时,学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为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印象深刻,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定一个家族的一对夫妇,男性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和一种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患者,女性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患者,这对夫妇共生育了5个子女,3男2女,每个子女都结婚生有后代,请同学们用家系图表示这个家庭三代中的所有成员,注明每个成员的表现型和可能的基因型,先让同学们自己做,然后师生共同探究。这样可以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各种遗传病的症状表现及遗传特点。这样一来,学生不用专门记忆,就会将知识点理解得很到位,记得很准确、很牢固。
二、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教育专家指出“教学不仅是教师教会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会的过程”,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每节课的前10~15分钟时间,教师设计自学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深浅,教师提出的自学题目由易到难,既能使程度稍差的学生从自学中找到自信,又能让程度优的学生开发智力,达到使学生都愿意自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摸清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以教导学中”解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积极地学习,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自读、品味、分析、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三、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生物课程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养蚕业上,多希望雄蚕多于雌蚕,因为雄蚕食桑量少,吐丝较早,蚕层率高,出丝率比雌蚕高20~30%,而且生丝质量好,所以在蚕丝界喜欢专养雄蚕,家蚕的性别遗传机制是ZW型,ZZ为雄蚕,ZW为雌蚕,利用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或异位)可培育成性别的自动鉴别品质,根据可识别的性状达到准确鉴别雄蚕的目的。
四、课堂上精讲多练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精讲,也就是少讲,把重点难点讲清楚,就题论题,针对某个知识点精讲。讲完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任务,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读、去记、去做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更多的东西。
五、做好课堂提问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有效方式,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发展的一个重点。高效率的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问题和情境,提出具体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并且所提问题要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促进学生的创作性思维,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因此,问题的提出要把握“趣”、“精”、“巧”三个字。“趣”是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发地探索知识。“精”是指问题在“少”不在“多”。“巧”应体现在提问题的角度、提问题的方式和提问题的对象。例如在讲《伴性遗传》这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将教学内容转化成课堂提问的几个问题:①家系中红绿色盲的遗传者的性别是什么?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②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是什么?③总结伴X隐性遗传与显性遗传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把学习过程变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教学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互融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要紧抓教材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例如,《遗传因子的发现》这章内容是按科学发展史的线索编写的,教师可以以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八年的研究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两大定律。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孟德尔的成功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基础、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究,以及科学创新的试验方法,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还要教导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有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要立足于课本的重点、难点中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课堂的智慧生成的引领者和创造者,机智地对待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及时捕捉有效信息,因势利导,灵活地调整生物课堂教学策略,使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钱益锋.高中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2.
[2]方绍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科研,2008.
一、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进行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新课改条件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教学地位中的主导作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再也不能只是单向地传递信息,解决学生的疑惑,更多的时候应该是怎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培养更为自主的思考学习方式,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物学科的重新定位,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认真贯彻新课改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精神.另外,教师还要对新课改以后的高中生物教材熟练把握,做到烂熟于心.只有对教材足够熟悉,才能灵活把握教材中的内容,才能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更为胜任.然后,还要及时学习生物科学发展的新知识和新内容,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另外,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还应该努力掌握信息技术,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进行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让课堂学习更为生动活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条件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知识点的安排都呈现出板块的形式.所谓板块的形式,即说教材在设计上,把内容相近,或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安排在一起,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目标的明确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专注于某堂课,或某些课中所要集中讲授的知识点,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内容,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探讨都可以多样化,但是始终要围绕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施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下进行学习,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在课堂中,教学的主体已经变成了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与开发.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认真地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设计和安排,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每个学生学习的水平的不同,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进行一定的调整,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另外,教学设计还包括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推进教学的手段,是老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从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出发,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提问方式,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让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有效.
四、提高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
提高教学的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利用课堂教学的艺术手段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更为丰富活泼.教师通过课堂语言的组织,运用形象生动的话语让学生对生物世界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通过良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内学习,让学生不觉得生物学习很枯燥.另外可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课堂所学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为了解,在生物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另外,课堂教学毕竟还是严肃的学习时间,不能过于的放纵,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内进行适当的知识扩展和学习探究,这样才能更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保持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会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率.新课改环境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被动学习是一味灌输式的学习,往往效果不是很好.通过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提高提问的技巧,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向,把具有想象空间和一定解题难度的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开始之前便带着疑问去学习.或者是在生物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设问,让课堂教学围绕问题而展开,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利用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生物教学课堂的效率.
2.结合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关键词】理想化方法 理想模型 理想实验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方法确定为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桥梁。物理方法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工具,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的法宝,是学生重要的能力之一,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理想化方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谈谈理想化方法以及如何使高中学生从物理课堂中学到理想化方法。
一、理想化方法
物理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而自然界的复杂让人类认识到科学地描述自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写,不是拍照,不分主次地考虑一切因素,不仅会增加认识的难度,甚至不能得出精确的结果。因此,为了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性,就需要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其方法就是突出研究对象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这就是物理研究中的理想化方法。它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伽利略指出:懂得忽略什么,有时与懂得重视什么同等重要。足见理想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理想化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建立理想模型,设计理想实验。
1.理想模型。理想模型是指物体本身或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起来的理想研究对象,突出地反映某一过程的主要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次要方面。中学物理乃至大学物理所研究的对象,严格地说,大都是理想模型。理想模型可以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
对象模型:用来代替由具体物质组成的、代表研究对象实体系统的模型叫做对象模型。如力学中的质点、刚体、单摆、弹簧振子、连续介质等;热学中的理想气体、孤立系统等;电磁学中的点电荷、无限长直导线、无限长螺线管、理想变压器等;光学中的点光源、平行光源、单色光薄透镜等;近代物理学中的原子核式结构、玻尔氢原子模型,绝对黑体等都属于对象模型。这些理想化模型都是从客观原体抽象出来的,只反映所研究问题的本质,但又不同于实际物体。
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所建立的模型叫做条件模型。如光滑平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都属于条件模型
过程模型:把具体过程纯粹化、理想化后所抽象出来的物理过程叫做过程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气体状态变化的等温过程、绝热过程、可逆卡诺循环等,都属于过程模型。它们都是对物体实际运动的近似和简化,如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在地面附近在忽略空气阻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微小变化的情况下的理想化运动。
2.理想实验。理想实验是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以逻辑法则为依据,用思维来展开实验过程。它能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运用高度抽象能力,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某种特性或关系推到极限,把握事物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理论。所以,也可以说,理想实验是一种带有浓郁物理学色彩的逻辑推理,是人们在思想上塑造的理想过程。
理想实验之所以被称为“实验”,是因为它在特征和目的上,与实际实验相似,都是将研究对象加以“纯化”,以便在最少干扰和影响下概括出研究对象的特性和本质。然而理想实验并不等同于实际实验,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1)理想实验不是一种实践活动,不能用来作为检验科学理论的标准;(2)实际实验总是有一定误差的,理想实验则不同,要它纯化到什么程度,就能纯化到什么程度;(3)理想实验可以超越当时的科技水平,充分发挥思维的作用,实际实验却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4)一般说来,理想实验难以物化为实际实验,但随着实验手段和工具的改善提高,某些理想实验也可以转化为实际。如在牛顿提出理想炮弹实验270年后,人类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理想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实验,在科学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指出,物理学发展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基本理论的建立,都是在理想实验的帮助下完成的。纵观物理发展史,近代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是从理想实验开始的。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开拓者、奠基人,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都是理想实验的大师。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就多次使用了理想实验的方法,如“爱因斯坦列车”“爱因斯坦升降机(电梯)”“爱因斯坦旋转圆盘”等。人们惊异于科学的巨大成功,更惊异于这些科学大师们进行理想实验的高超的研究方法。
二、学习理想化方法的途径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各种专业的各类模型日趋繁多。因此,教学生学会一个理想模型的建立以及由它所研究出来的概念或规律,这只是一个战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讲解理想模型时能否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提高到方法层面,遇到新问题能否正确地使用理想化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它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即“授之以鱼”的同时更应“授之以渔”。
如何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理想化方法呢?理想化方法就是抓住本质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使我们更易于认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这是理想化方法的精髓,但这同时导致了理想化后的事物不同于事物的原型,即理想化模型源于具体事物,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干扰下,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们认为,物理方法教育重在 “循序渐进”“长期渗透”和“有意培养”,而不宜在教学中把方法当作知识来讲,形成“死方法”“死框框”,应适度显化,适时点明,适当训练,以帮助学生总结和强化以利形成能力。理想化方法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所以物理课堂是方法教学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以下三条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教学理想化方法的途径。
1.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逐步显化理想化方法。物理教材主体是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物理方法论的体系,通常教材对知识点的逻辑联系采用显性处理,而对物理方法采用隐性处理,即不在课文中写明,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领会。所以教师应深入钻研、有意识地挖掘隐蔽着的物理方法,便于学生逐步掌握。
(1)通过质点模型的学习,初步认识理想化方法。质点模型是高中物理提出的第一个理想模型。我们对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其教学要求是初步的,学生对理想化方法的认识也只能是初步的。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考虑:质点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质点概念的提出、分析、建立质点模型的过程,以领悟其中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为此,需先通过实例说明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是十分困难的,并逐步指出建立质点概念的必要性,以充分展现理想化方法的思维过程。教学中可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先创设问题情境。如放映录像:鸟的飞行,羽毛的下落,汽车的行驶……
设问:详细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困难?
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的运动的区别吗?
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一个只有质量而没有大小的“点”,问题就简单了。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这样的点呢?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质点概念。这样在学生理解质点概念的过程中,渗透和培养了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理解了为什么要理想化,如何进行理想化。
(2)通过“理想气体模型”的学习,知道如何用理想化方法认识复杂的对象和过程。在实际气体分子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可用理想气体分子来代替,在此基础上导出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但当条件变成高压时,就有较大偏离,这时就要考虑真实气体分子的固有体积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导出了范德瓦尔斯方程。该方程比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复杂,但由此得出的结论却与实际吻合得更好。可见对复杂的对象和过程可先研究其“理想化模型”,然后将研究结果加以种种的修正,使之与实际的对象相符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们逐步深刻认识复杂事物的一种方法。
(3)通过“原子模型”的学习,知道理想化方法是导致新发现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在理想模型的抽象过程中,由于舍去了大量的非本质的具体因素,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性,这就更便于发挥逻辑思维的力量,从而使得理想模型的研究结果能够超越现有条件的局限,指示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研究的方向,形成科学的预见或者获得新的突破,物理模型也相应地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并不断完善。原子模型的建立和演化过程说明了这一点。汤姆逊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从而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它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很快他的学生卢瑟福等人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用这个模型无法解释实验结果,于是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微观世界迈出了及其重要的一步。尔后,这一模型又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能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的线状光谱等事实,与经典理论发生了矛盾。为此,玻尔在核式模型的基础上将普朗克量子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中,于l913年提出了三条基本假设,建立了玻尔原子模型。玻尔理论正是玻尔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发挥逻辑思维力量得出的科学预见,玻尔理论指明了原子物理学发展的方向,推动物理学进一步向前发展。但是玻尔模型在解释除氢原子外其它的原子光谱时却与实验事实出入很大,直到1925年量子力学建立以后,物理学家们将量子力学用于原子结构,用电子云这个崭新的概念代替了传统模型中的电子轨道概念,解释了玻尔模型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才有了较完善的原子结构理论。而量子力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认识到理想化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并逐步学习了运用理想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有意突出理想化方法。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理想化方法,物理概念的引入和物理规律的发现,大多数是建立在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到的,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建立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如何在规律教学中,突出理想化方法呢?可让学生“身临其境”, 引导学生经历用理想化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伽利略是科学史上第一个卓有成效地应用理想实验的科学家,我们就以此为例,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演示斜面实验,把金属丝弯成如右图所示的轨道,让玻璃小球从左边某一位置A滑下,达到右边最高点B,可以看到B比A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进行推理和猜测:若减小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结果怎样?再将条件推向极端——当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为零时呢?当然,此种情况用实验做不到。但伽利略正是根据这一推理构想了一个理想实验,找到了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的力和运动的本质。接着介绍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并进行思维点拨: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是什么?进行推理时忽略了什么次要因素?抓住了什么主要因素? 这样,在规律建立的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理想化这种思维方式的奥妙及其魅力。
三、在习题教学中,有刻意训练理想化方法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想化方法是分析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法。而练习是物理教学中巩固知识、熟练方法、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故应通过习题教学,加强应用理想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想化方法的运用变为本能思维和自觉行为。
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理想化方法为背景的习题,如下面是以“牛顿大炮”为背景的习题:牛顿曾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他发现人掷出去的石头总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于是牛顿提出了一个“大炮”的设想,图是他画的“大炮”草图——在地球的一座高山上架起一只水平大炮,以不同的速度将炮弹平射出去,射出速度越大,炮弹落地点就离山脚越远。他推想:当射出速度足够大时,炮弹将会如何运动呢?牛顿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著名的“牛顿大炮”的故事。
(1)故事中的牛顿用了的研究方法________;
(2)研究中牛顿基于的可靠事实是:________;
(3)根据以上资料和牛顿的“大炮”草图,推测牛顿当年的重要结论是:________。
参考答案:(1) 理想实验;(2)人掷出去的石头总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3)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环绕地球运转。
另外,在教学中有些习题明显要运用理想化方法来求解,此时教师要点明,让学生学会应用这种方法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例:取一个不高的圆桶,桶内装水,用来测量照射到地面的太阳能,设照射到水中的太阳能全部被水吸收。某天中午在太阳垂直照射下,计算得到地球表面每平方米每秒获得的能量为700J,已知射到大气层的太阳能只有50%到达地面,另外50%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地球半径r=6.38×106 m,太阳半径R = 6.96×108 m,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1.50×1011m。试求太阳辐射功率
分析:此题的难点在理想模型的建立:太阳向各个方向的辐射均匀,若以太阳为中心,以日、地距离L为半径作一球面,则太阳能全部且均匀地射到该球面上,而地球上的圆桶截面是该球面上的一部分,若没有大气吸收和反射,球面上每秒接收的太阳能即为太阳辐射的功率。
解答:太阳辐射的功率为:
要使学生认识某事物变化的本质“是什么”,首先要选用理想化的模型知道它“像什么”,再通过理想化的手段理解它“为什么”,最后学生才会明白学习了它之后应该去“做什么”。可见整个教与学当中运用理想化思维方法十分必要。它虽不是教学中唯一的方法,但在发挥物理教育的多功能性上起着重要作用。理想化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一门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掌握一些探索客观世界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王瑞旦,宋善炎.物理方法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教学方法;教学途径
生物科学史中的发现都是众多科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与周密的试验得到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是高中生理解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将生物知识学会,而且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了解生物知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取合理的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行生物课堂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生物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生物教学受到了教育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局限于"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形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违背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阻碍了生物教学的进步。生物科学史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它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生物教学内容,同时提高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了整个高中教育教育的发展。
二、高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1、坚持利用生物科学史教学的原则。首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要把握住教学的重点,生物科学史要适当引入,但是教学的重心还要放在生物知识的教学上;其次,要对生物科学史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筛选,选用的生物科学史部分要能够给学生多方面的教学;第三,高中生物老师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只45分钟,老师不能把课堂时间都用来满堂灌的教学,要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而且要对教学内容详略得当;第四,高中生物教师要选取合适的科学史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而且要与学生的高中生物课本内容紧密相连,不能把教学内容复杂化,影响实际的教学内容。
2、加强过程式教学。生物学知识是人类长时间研究与精心积累的知识,在各类知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物科学家进行生物知识研究的全过程,而且能够将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探究精神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而且在了解生物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生物探究的方法,明白生物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授了生物知识,而且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讲述生物学家的生平事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在适当的时候,有意地选取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讲述,把科学家的事迹适时的渗透到生物知识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科学家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学生以后的生活中不畏艰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入科学家事迹的讲述,势必会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在了解科研的基础上,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4、增加生物科学史的故事性教学。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授生物知识,枯燥的教学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甚至厌倦学习。因此,在生物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生物科学史不仅能够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进行"酶的作用"的教学时,首先给学生讲述科学家斯帕兰札尼的实验设计,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酶的作用的学习,而且还学会了科学家解决困难的方式方法。
5、增加学习生物知识的途径
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生物教师要给学生适当地提供一些其他的学习途径,比如随着网络的普及,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生物知识学习的网站,让学生利用对科学史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生物知识。生物科学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年代里,各种有益的科学史料数不胜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实现史料的完全呈现的,因此给学生提供其他的学习途径是非常有益的,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生物科学史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和各种学习方法。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物成绩,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当前,比较全面、受欢迎的网站比如http:///ebook/biology;http://cyborg.bokee.cpm/等。
总结:
生物科学史展示了生物学科发展的过程,呈现了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它能够将生物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高中学生在对生物科学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将生物科学知识学会,而且还认识了生物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因此,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作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俞丽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科学本质教育[J].生物学教学
[2]王锦红.浅谈科学史在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