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在工程中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威胁着生态的平衡。而传统的化工生产每年都会产生几十万吨的二氧化碳,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而且由于当时国家针对温室效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化工企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对大气层的破坏又无需承担相应责任,人类的生产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随着南极臭氧层空洞事件的发生,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开始关注温室效应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大多数化工企业都开始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不断努力的开发新技术,运用绿色科技进行化工生产,改善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举例来说,化工企业在生产尿素的时候,通过采用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有效的收集,然后利用一些有效的化学反应,比如说CO2为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其化学反应公式是:CO2+Na2O=Na2CO3,然后将反应生成的碳酸盐又运用到相关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去。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解了温室效应,另一方面也对二氧化碳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2运用绿色科技进行海水淡化处理,丰富生活资源
水作为生命之源,无论是工业生产的发展还是人类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而人类的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十分的匮乏,淡水危机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此,人类开始尝试采用海水淡化的绿色化工技术来缓解淡水危机。海水淡化技术初期的研发应用成本非常高,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有技术和资金的保障。但是,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运用成本也相对降低,于是海水淡化最为一种绿色化工技术不断的传入发展中国家,并且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随着绿色科技在化学工程应用的不断拓展,海水淡化技术的关键就是绿色化学工业的应用,一方面利用海水获取淡水资源,另一方面又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或者危害。而目前,绿色科技在海水淡化处理中的运用,具体来说就是,将氢氧化镁运用到海水淡化处理中,氢氧化镁不仅环保可靠,而且成本低廉,操作工艺也相对简单,而且不用担心在海水淡化处理过程中产生换进的二次污染,淡化海水的处理效果非常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运用绿色科技进行香料香精的化工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香精香料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和广泛。但是传统的香精香料的生产缺乏安全的质量保障,而且很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据相关调查统计,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香精香料的出口受到限制,原因是香精香料中含有的有害杂质严重超标,这些归根结底是由化学生产工艺存在缺陷所导致的,提取材料的成分以及包装材料的不当使用都会影响香精香料的质量。针对此问题,我国开始拓展绿色科技,将绿色化工技术运用于香精香料的生产中,采用绿色无污染的包装材料,而且在生产工艺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不断的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严格控制香精香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加强产品质检。运用绿色科技,不断的研发新的化学生产工艺,进而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料香精,减少环境的污染,促进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近年来,以分析裂解为主的反向工程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其优越性在于:①可以了解橡胶制品的组成、结构以及各个体系的作用机理,从而优化配方提高制品的性能,指导新制品的研制开发;②可以分析废旧橡胶制品的成分、结构,从而了解老化降解机理,为废旧橡胶制品的再利用提供依据。
一、分析裂解原理
是指将样品放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加热,使之迅速裂解成易挥发的分子碎片,并用其他联用装置分离和鉴定这些裂解碎片,从而推断样品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联用装置最普遍的是色谱仪和质谱仪,故分析裂解是裂解质谱和裂解色谱的总称。
1.裂解质谱
裂解质谱即将热裂解产生的碎片送入质谱分析仪中,由谱图分析裂解产物。裂解质谱具有所需样品量小、可从碎裂方式分析分子结构、可鉴定混合物等优点。故裂解质谱是最早也是最广泛应用于合成和天然高分子结构分析的质谱技术,典型应用包括:均聚物结构的确认;异构体高分子的区别;共聚物的组成和序列分布分析;高分子混合物的分析;高分子中挥发性添加剂的鉴定及添加剂对高分子性能影响的研究和高分子的热分解机理研究等。裂解质谱技术包括直接裂解质谱、闪蒸裂解质谱和裂解色谱质谱。
2.裂解色谱是将试样放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经过热裂解形成小分子碎片,而后用直接或间接方法送进气相色谱仪中进行分离测定
不同的高分子材料有不同的特征谱图,因此未知样品谱图与标准特征谱图对照分析,即可对未知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本方法可以发挥气相色谱法的快速、灵敏度高、分离效能高的优点,且样品用量少,对含有复杂填充剂的硫化胶,通常可不必经过复杂的分离手续,即可直接进样裂解分析。主要用于聚合物的鉴定、组成分析、结构表征以及降解研究等方面。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和裂解同时衍生化技术是近年分析裂解技术的重要进展,其大大推动了裂解色谱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裂解质谱与裂解色谱相比在定性分析制品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定量分析较为困难,而裂解色谱则可定量分析。综合裂解质谱和裂解色谱各自的优点,两种技术的联用可对橡胶制品进行广泛的推广。
二、分析裂解技术的应用
橡胶制品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大,难溶、难熔且难以挥发,用通常的分析技术难以分析他们的组成。分析裂解技术可以结合化学方法并与其他仪器分析法如红外、核磁等联用,对橡胶制品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是提供制品分子结构、组成信息唯一而有效的方法。
1.废旧橡胶分析橡胶工业发展的同时废旧橡胶的产量也与日俱增,这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还浪费了大量资源,回收利用废旧橡胶制品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回收利用废旧橡胶制品首先要对其组成结构给以分析。景治中等人曾用热裂解色谱 2 质谱技术对硅橡胶边角废料及次品进行分析,确定了两种酸碱化合物的组成,高温橡胶的酸催化裂解产物主要是环状化合物,室温橡胶的酸催化裂解产物中有环状和链状两类化合物,从而为硅橡胶废料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邱清华等运用裂解质谱及其他辅助技术对胶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粉含胶率为49.161% ,填料质量分数为 50.139% ,其中炭黑质量分数为29.128%,为胶粉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孙玉珍采用色质连用仪对氟橡胶二段硫化挥发物进行了研究,确定挥发物及组分来源,对环境保护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废旧橡胶制品的组成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其废旧原因,探讨其废旧机理,以便在制品的配方设计或工艺设计中加以改善,从而提高制品的使用寿命。cardina 利用分析裂解色谱技术研究了轮胎胎面胶废旧后成粒子状的原因是空气粉尘对其破坏作用,但空气粉尘对不同胶种的破坏作用不同,由此,我们可以优化耐用胎面胶配方。
2.热解机理的研究
研究高分子的热分解过程和热分解机理,必须详细了解热分解产物的组成和分布,尤其是各种大分子量的低聚体分解产物,往往能反映高分子的初级分解过程。研究表明,热分解不是随机的,而是有选择性的特征反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种简单反应导致了橡胶的热解过程。典型的热分解反应有:①解聚反应,最终得到单体;②支链取代即简单分子的消除,还伴有分子链的改造;③环化至较低分子量化合物;④氢转换,伴随含不饱和基团的开链碎片的生成。烃类橡胶的热解多数是自由基降解反应,裂解产物的形成遵循自由基降解反应的规律,因此可利用此规律帮助分析裂解产物的谱图,也可以用分析获得的产物结构进行自由基反应机理的研究。其他仪器剖析技术由于设备装置原因或制样较为困难,不便于对裂解机理进行研究。而分析裂解技术采用特殊的装置,不需对样品进行处理,在分析橡胶及其制品时,通过热裂解
转贴于
形成的小分子碎片通常是单体、二聚体及链断裂的分解产物,可用于橡胶的初级热解机理的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该技术均能给出明确无误的橡胶初级热解产物信息,从而得到聚合物初级热反应机理。
利用裂解色谱分别讨论了聚环戊二烯和聚丁二烯橡胶的裂解产物及机理。国内有关学者已研究过多种橡胶,包括 cr、nr 及 br等,获得了各种橡胶的特征信息,并从理论方面讨论了各种橡胶的裂解机理。黄玮等使用裂解色谱 2 质谱连用仪对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泡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辐射导致的裂解机制与热裂解机制有相同之处,并对其裂解机理进行了讨论。
3.橡胶结构的表征采用分析裂解技术分析橡胶,可对橡胶进行表征
杨丹等采用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 2 质谱对由溶液法和胶乳法生产工艺制备的氯化天然橡胶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氯化天然橡胶具有相同的主体结构,但胶乳法制备的氯化天然橡胶中含有少量的羧基和羰基结构。氯化天然橡胶分子链上的环结构应为六元环,其裂解特征产物是环己烷同系物。王朝阳等运用裂解色谱及其他测试技术对环化氯丁橡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二甲苯溶剂参与了环化反应,且随环化度增加,参与反应的溶剂二甲苯的数目也逐渐增加,并确定了环化结构的形成。
[关键词]生物化学工程技术 绿色食品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228-01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国家的专门机构提出的要求进行无污染和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所生产出的食品符合优质且安全营养的食品标准。通常消费者和专家将绿色食品称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餐桌上的新革命”。在称谓方面国外将类似我国绿色食品的食品称为有机食品或生态食品,或将绿色食品称为自然食品,当前我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已经超过了3962家,产品总数超过10708个,而且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同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相关组织建立了联系[1]。由此可见提倡天然、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费成为了国内、国外人们食品消费的主流。
1. 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要求
首先绿色食品对产地环境的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畜禽养殖用水的水质、渔业水质和土壤质量等均有一定的指标要求和浓度限值。其次,在生产和加工绿色食品中,所投入的农药和肥料,以及饮料和食品添加剂等应符合相关规定,在种养殖方面符合相关的的生产规程。再有,绿色食品从初级农产品到加工产品均应符合感官和理化以及生物学等方面的要求。从生物化学工程技术角度来解读绿色食品的生产,即在生产和加工中密切预防所生产的食品中被农药残留和放射性物质等污染,以保证食品的营养和安全性。
2. 生物化学技术的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2.1 固氨转化技术的应用
养分在农作物生长中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中氮元素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如果通过相关技术能够固化空气中的氮气使之被植物吸收,既可以节省生产投入成本还可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尽量减少农作物使用化学肥料的数量更能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据王嘉祥报道[2],许多细菌具有固化氮气的功能,同时绝大多数农作物对固氮菌具有排斥功能。因此,将固氨转化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便可以有效的解决多数农作物排斥固氮菌的问题。首先通过DNA技术改造固氮酶基因以强化其固氮能力,其次还可通过生物化学技术促进更多种类的农作物能够与固氮菌共生。
2.2 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抵御病虫害
为了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在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遵循国际惯例,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从而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替代农药可在减少农药残留基础上提高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通过增强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基因,例如,在水稻中增加Bt蛋白基因,使其进入害虫体内影响害虫蛋白功能和发育进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这样可以在减少使用杀虫剂和农药残留基础上,增加水稻产量约11%。
3.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改善绿色食品营养价值
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改善食品营养价值方面,还可通过增加食品中的果聚糖、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等来提高食品的营养。以下本文将对生物化学技术提高食品中的果聚糖、蛋白质和油脂的含量进行简述。
3.1 增加食品中的果聚糖含量
果聚糖作为β-D-呋喃果糖的多聚体,由果糖聚合而生成。果糖残基数目通常是7-35,但也有少数是90-260。果聚糖有3种分型:(1)果糖残基以β2→1糖苷键连结而成的线形分子聚合生成的菊糖型。(2)果糖残基以β2→6糖苷键连结而成的线形分子聚合生成的左聚糖型。(3)混合型。许多植物根、茎、叶及种子中含有果聚糖,而且果聚糖这类碳水化合物能够有助于人体健康是肠胃菌的营养物质。应用生物化学工程技术中将1-SST基因转移到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上,可以使其果聚糖的含量增加。
3.2 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多数来自植物性食物,其中谷类种子蛋白质含量达到15%,豆类种子蛋白质含量达到了29%[3]。但谷类和豆类的种子中分别缺少赖氨酸和蛋氨酸。赖氨酸作为人体必需的碱性氨基酸,具有促进人体发育和免疫的功能,还可提高中枢神经组织功能。而蛋氨酸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氨基酸,若蛋氨酸缺乏时会使人食欲降低,不利于生长发育还容易导致肾脏肿大和肝脏铁堆积等现象。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可改善食物蛋白质合成途径,将基因编码高的赖氨酸和蛋氨酸外源基因转至谷类和豆类中,以平衡豆类和谷类食物中的氨基酸所含的比例。
3.3 增加食品中的油脂含量
植物油脂是人们主要食用油,但植物油脂也存在着不饱和脂肪酸熔点低,以及热稳定性也相对低且容易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的特点。为了改善植物油存在的上述不足,工业上通常采用氢化的方法来提升油脂熔点和热稳定性。但采用氢化的方法改变食用油的熔点和热稳定性不利于人体健康,容易增加人体中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是含饱和键的脂肪酸。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及乳脂中,这些食物也富含胆固醇。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高是导致血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升高的主因,进而引起动脉管腔狭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但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有利于人体健康,能够起到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和干扰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还具有阻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形成等效用。在绿色食品生产中通过结合转基因技术和人们需要提高植物油营养价值的要求,开发出高油酸含量的食用油,利用基因技术从酵母中将EPA和DHA以及花生四烯酸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酶基因,运用克隆技术编码这类酶基因再通过基因技术导入植物体内,使得植物油脂中的DHA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能够得到提升。
结束语
综上,为了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在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遵循国际惯例,运用生物化学技术,可以精简生产资金的投入同时也减少食品被污染几率以提高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特种加工;多元化教学;探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硬度、高强度和高脆性的难加工材料在国防、军工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尺寸微小、结构复杂特殊的精密零部件制造需求也日益增加,仅依靠传统的机械切削加工方法难以满足新的加工要求。特种加工(Non-Traditional
machining)也称“非传统加工”或“非常规机械加工”,是利用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声能等能源来达到去除或增加材料的加工方法,因其具备的诸多优点,成为了现代先进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加工手段。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特种加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对新加工工艺领域的认知、拓宽学生加工思路、培养学生对各种加工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内的许多工科院校均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了特种加工课程
1 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特种加工是指利用力、热、声、光、电、磁、原子、化学等能源来进行加工的非传统加工方法,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电火花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超声加工、精密与超精密磨料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工艺规律以及应用范围,涵盖内容特别广、前沿知识更新特别快,并与物理、化学、材料、自动控制等多学科领域密切相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特种加工课程作为一门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只有让学生通过工程实践强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地了解各种工艺方法的加工条件和适用对象,才能够培养出学生主动思考以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特种加工课程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较为繁杂、高深,但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按照教材内容体系传授,教学方式多停留在教师课堂理论讲解,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理解、记忆、认知这些抽象的专业知识存在较大难度,学生上课热情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受到设备条件限制,特种加工课程普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不能利用特种加工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无法充分激发其创造力和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
2 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
为了解决特种加工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不断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出了“多元化”的特种加工课程教学方法。
2.1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材+黑板”是进行课程讲授的主要模式,对于特种加工课程,涉及的加工方法多、内容知识面广、工程背景强,很多理论知识晦涩枯燥,依靠老师的语言讲授和简单、抽象的板书讲解,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授课意图,容易影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24~32个学时,受到学时限制,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展开深入讲解,对于每一种加工方法的讲授只能浅尝辄止,不能做到讲清、讲透,即使在黑板上绘制简单的图形,也难以将抽象的概念解释清楚,而且又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
现代多媒体教学是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与教学内容结合成一体,通过交互式操作,向学生呈现图文并茂、鲜活生动的信息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记忆。多媒体教学凭借丰富的表现力,可显著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特种加工的每一种加工技术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及特点,语言讲解晦涩难懂,但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实现对真实加工案例的情景再现和模拟,直观地展示各加工技术的加工机理及微观物理过程,使抽象概念变得清晰易懂,加工过程变得简单明了,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可以有效弥补学时不足的弊端,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2 课堂互动的案例式教学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传授理论知识的主体,而学生作为被动的一方接收知识,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智能的开拓与发展。另一方面,特种加工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课程,要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知识需要在课外获取,仅通过课本让学生了解各种加工技术,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在学习了基本加工理论和工艺方法后,针对典型产品零部件案例,设定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该零部件的加工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研讨,教师对此进行点评。例如航空发动机叶片上的冷却孔,可以采用电火花穿孔、电解打孔、激光打孔等技术方法进行加工,因此可以设立若干研究课题,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该类零部件的结构和材料特点,并根据每一种特种加工技术的原理、特点,辩证的分析其各自具有哪些优缺点,最后确定实现该零件高效、精密以及低成本制造的加工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把具体的产品案例和特种加工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扩展至实际工程应用的层面,有利于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点的理解与消化,另一方面完成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角色转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其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积极开展工程实践
实践性强是特种加工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特种加工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安排一定课时的观摩和实验环节,通过带领学生现场参观各种机床设备,并指导学生在机床上加工一些简单形状零部件来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使其了解课堂中所学的内容究竟可以做什么、如何做,从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实验室的观摩与实践活动并不等于真正的工业化生产,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特种加工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还应该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深入工业企业,拓宽学生视野,使其直观的了解电火花线切割、电火花成型加工、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等各种特种加工设备在生产中的普及情况,现场感受特种加工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对特种加工技术的生产组织、产品类型、生产环境以及机床操作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其今后进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工程实践基础。
总之,对于特种加工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内容丰富、工程实践性强的课程,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采用的创新的教学手段、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理解教材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晋春,白基成,郭永丰.特种加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
[2]张桂香,李志永,高军,等.“特种加工技术”精品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220-221.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职业学校 《化工机械基础》课程
老的教学方法就是以老师为中心、教教材、教课程,但是这些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学生,尤其是职业中专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基础较差,思想懒散。我们也一直在寻求好的方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很多院校普遍进行注重内涵建设的教学变革,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而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基础上的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并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就项目教学法在《化工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谈谈看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1.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
2.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路
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设计出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方案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实施时,老师要对项目进行分解,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并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让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按照老师提出的任务要求,进行项目讨论、协作制订计划,协作实践。最后以项目完成的情况来评价学习效果,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工程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并且可以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取新的知识。
4.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
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随着教学活动开展,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二、项目教学法在《化工机械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四个教学阶段进行: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前准备与任务实施,检查评估。
1.明确项目任务
使用项目教学法,首先要确定项目任务,比如,在此课程中,就可以确立如下任务:化工容器中材料性能判断;内、外压容器的比较;化工容器构造分析等项目。确定的项目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项目来源于真实的生产活动,具有应用性;(2)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具有综合性;(3)项目内容具有一定难度,经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努力,学生可以完成,具有可教性;(4)项目来源于现实的化工厂中,具有代表性。通过几个项目的学习,学生对化工材料与容器等就有了较深的了解,并且培养了协作、思考、查阅、计算等的综合能力。
2.制订计划
老师提供任务、工作任务的描述、工作任务的引领,该任务的知识和技能点等,学生讨论完成制订项目的工作计划,最后老师根据学生计划比较其中的相同与不同,并纠正其中的不当之处。在此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完成工作的能力,并且发挥了每个学生的想象力。有时候他们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但不是错误的,也给老师提供了很多素材(学生的很多想法老师可能会忽略)。
3.实施前准备与计划实施
这个是关键性阶段,也是实质性阶段,根据项目中的具体问题,确定学生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形式,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刚开始实施时,学生肯定是缺乏自信的,也没有多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工作。但是在后来的工作中,老师要学会慢慢放开,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刚开始肯定会进行得比较慢,但是在后来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成熟。从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看,靠单个学生的力量去完成项目效果不是很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学习容易经受挫折,学习热情很容易消沉。通过项目工作小组形式,可以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4.检查评估
学生完成任务后,小组间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组合组之间进行评论,最后是老师评价。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发现问题,并且小组间会想尽办法挑毛病,无形中就提出了新的问题。这时候老师若加以点拨,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三、《化工机械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学生的求知需求
《化工机械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掌握化工机械的材料、化工容器的分类与结构、机械传动、化工检修钳工等相关知识。可是该课程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大部分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压力,每次上课都在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目前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很难完全直接运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主要原因就是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职业院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2.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只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教学生。学生普遍反映《化工机械基础》课程枯燥无味概念多,考试合格率低。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综合能力,现在很多职业院校都采用实践教学环节。在此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成为一个关键。根据教学现状,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总结,一直在学习新的方法,如模块教学法、卡片教学法、大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等等,但是在《化工机械基础》课程上,工学结合下的项目教学法才是真正能以学生为中心,由教教材变为教学生的好方法。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置身真实或模拟的职业环境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教师是一名向导和顾问,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教师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值得在职业教育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项目设计生活化;创新教育
虽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大力支持中职教育,但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职业变换频率提高,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是不仅仅具备一技之长,还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就导致职业定向培训与职业变换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职课程项目化教学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中职的教学项目化改革正如火如荼,我校也在摸索实施中。笔者在中职《化工分析》课程中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并探索了一些可供借鉴的体会。
1 项目设计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课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目前,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老师感觉最难的是项目设计,很多时候,项目设计流于形式,或者是不能跳出学科体系的框架,纯粹地将学科体系中的实验项目变成课程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内容和以前一样,学习兴趣大减。我们在几轮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项目设计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
项目的设计一般要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项目,使学生通过生活,浓缩兴趣,发出学习的活力和激情,从而得到有效的学习,实施有效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此,项目选择不能脱离学生生活。比如,在酸碱滴定项目化教学模块中,笔者通常选择“工业硝酸、工业硫酸或工业纯碱”作为项目研究的对象,上述这些产品是学生不能碰,不能摸的物质,学生对它们本已心存畏惧,所以很难对该项目学习产生兴趣。经过探索,笔者结合生活,重新选择项目名称,以“食醋、柠檬、肥皂”为项目研究对象,考察它们的酸碱度,并让学生先品尝,后测定它们的酸碱度,将生活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借由生活因素的激发,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快乐地学会知识、内化知识,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分析的种种能力与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
项目的选择要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没有生活作底色的项目是苍白无力的,也是索然无味的。当然,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生活”引进课堂,不能让“生活”成为主角,“知识”成了陪衬或影子。要将知识的学习置于生活或学生的直接经验土壤之中,才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探究,在自主中学会自主。
2 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长期以来,课程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承,教师常常采用“告知”的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当成考试的机器。学习内容固定,学习方式单一,问题和答案标准统一,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项目化教学改革,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前的一卷定成绩的学习模式,也改变了长期重视知识的传承的缺陷,但也有另外一种声音,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成系统,学生感受知识零散,还是喜欢以前的服从、接受和不会探究和创造的教学模式。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模式对引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感受社会和研究社会很重要,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搭建桥梁。
搭建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摈弃以前的满堂灌和写教案或抄教案的方式。上课是有组织教学活动,所以,备课时要设计师生活动,要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的内容。比如,笔者在设计“食醋质量检验”项目的方案时,采用头脑风暴、探究等创新的教学手段贯穿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共鸣的音符。
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允许“另类”的想法,让学生产生质疑,敢质疑,鼓励学生自由舒放的思维和想法,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允许不同的方案,同时让学生去实践体验,真正让学生感觉课堂是能够相互信赖、能够分享,并能找到知己的舞台。
3 幽默与新鲜的知识伴行,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兴奋点,不要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老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作为示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制定食醋质量检验方案”任务教学过程中,我引用中学曾学过的“教授变换指头品尝食品”的方法,让学生误以为是很好吃的食品,每个人都来品尝,结果显而易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兴奋点和好奇心也已经完全放开,非常有利于后面的学习,这时,我再将话题稍微衍生,让学生思考如何科学地“闻、尝、看”。陶行知曾在“创造的教育”演讲中提出,每个人都有创造力,要扫除束缚创造力的障碍,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其实,创新离学生很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拥有自我学习的动机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 改革反思
从开展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常常实践—反思—调整—改进—再实践。对实践的每一步,认真总结,反思,调整,继续前进。课程改革的生成在许多时候是借题发挥,借机发挥。这种发挥不是信马由缰、信口开河,而是有的放矢、有为而作。也许,与预定的内容不相一致,甚至感觉离题万里,但是,从整个改革来看,这样的离题万里反而是“题中应有之义”。项目化教学改革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情问题,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一味地按照教学内容等按部就班地执行无疑是一种盲目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俞宁生.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2005,7:40-41.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pth reform of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 many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actively carrying ou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curriculum reform. The curriculum project is an effective way, which can high 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motes quality of curriculum.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pro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mode of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based on the employment-oriented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and highly skilled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personnel.
关键词: 课程项目化;工程监理专业;应用
Key words: curriculum project;Engineering Supervision;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17-02
0 引言
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改革,很多高职院校在积极地进行专业建设改革和课程内容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必要在高职院校进行积极探索,从而带动专业建设改革,引导课程设置重构、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本文就课程项目化在工程监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促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建设监理人才。
1 课程项目化简介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服务于基层以及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岗位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职业技术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恰恰是以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质为目的,从而突出职业工作任务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当前,高职教育处在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阶段,课程项目化作为课改的重点内容,是凸显高职办学特色、实现“理实一体化”课改目标的有效途径。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基于工作过程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情境教学设计,按照项目组织原则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设计,立足工作岗位要求,将实际的工作过程分解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转变成典型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进而若干个项目化的课程即构成了与实际工作岗位业务密切联系的课程体系。
近几年,我国各大高职院校陆陆续续进行了课程改革。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在课改进程中始终备受关注,而且有的院校已对该课程设计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部分成果,并且总结出了高职项目课程的内涵:一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二是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三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认为“高职项目课程是基于工作任务的、聚合式的”,即:“项目的具体内容是工作实践中既定的工作任务,因此其选取不能凭主观想象,而必须以严格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其思维与行动的目标指向是通过综合知识与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其结果是获得制作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项目课程是把具体的产品(或服务)及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切入点,并非意味着其课程内容仅仅局限于这些产品(或服务)及工作任务,其用意在于以产品(或服务)及工作任务为载体延伸出需要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知识和其他产品(或服务)及工作任务。事实表明,项目化、模块化课程是正在进行的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可以促进建设类课程改革健康的发展和前行。
2 课程项目化在工程监理教学中的应用
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主要有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美国和加拿大职业教育的CBE模式以及英国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CBET模式,这些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始终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都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此外,这些模式都采用开放式教学组织形式,在理论知识考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对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强调“学重于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必须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严格来讲,教师的决策已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和指导者,而学生,则变成积极的学习者,这种角色的转变能够促使学习更加快捷、高效。
为了使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有效地学习工程监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从事监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进一步适应市场对监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对该专业课程――尤其是主干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例如《建设工程监理实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包括调整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师资力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环境适应能力,以满足监理行业相关岗位的需求。
在工程监理教学中应用课程项目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调整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具有区别于传统课程体系的特点,其融合了建设工程监理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通过模拟监理岗位工作过程的形式,明确了工作过程在构建监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调整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集合专业知识进行核心课程的开发、重构与优化,使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更加契合,并完成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保证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职能要求的一致。
2.2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更加合理、科学,针对性与适用性需更强。根据“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强化应用,适当弱化理论,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挖掘和充实建设工程监理的教学资源,例如精品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使用资源共享的微课、慕课、在线视频公开课等信息化课程。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2.3 强化师资力量
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教师应明确本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不定期学习专业前沿技术。高职院校应配齐人才培养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考核、淘汰制度。聘请企业工程师等优秀人才,担任监理核心课程兼职教师,形成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并存的师资队伍。还需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岗位轮训、研修、挂职锻炼制度,组织专兼职教师共同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教材。
2.4 创新教学方法
工程监理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更加灵活,打破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课堂学习、校内外实训基地学习、工地实习等多位一体的、理实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强化实践,开拓学生视野,且在此过程中渗入团队意识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岗位需求的技能训练适时、适度地融入到监理专业理论知识中,应充分体现实用性、针对性和教学做一体的原则,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师应积极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并结合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方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有机的融合。丰富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由原来单纯的课本化教学转变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能够促使学生轻松有趣地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参与度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
2.5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以监理专业为例,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应更加科学,考核将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而且评价将由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组合而成,最后再根据整个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
3 结束语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建设工程监理岗位的需求,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可以提高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让学生一毕业就具备实际工作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监理人才。
参考文献:
[1]〔2015〕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西餐工艺学》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指外在的,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二是指内在的,即从课程本身出发,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度。
1.1职业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职业教育水平提升,才能为发展潮流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职业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实现培养大量的大国工匠这一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虽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是传统的“一把刀,一口锅,一个黑板,一张嘴,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寻找更加适合当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成了教育者的任务之一。对于《西餐工艺学》这门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将更适合学生掌握这门课程。
1.2《西餐工艺学》课程的需要
《西餐工艺学》作为高校烹饪与营养教育、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主要介绍西餐的特点、选料、刀工、调味、烹调、装盘分类等及西餐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2]。通过学习,掌握意大利菜、法国菜和东南亚菜肴的制作,让学生了解西餐菜肴的特色和魅力。以往我们采用传统的“先理后实”的教学模式,学生缺少直观认识西餐的机会,没办法较直观地引导学生走进西餐的大门。掌握西餐生产原理、西餐饮食文化往往是学生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入门很慢,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各种方法之间相互配合,能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记,理论实践灵活运用,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自然能够真正有效地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西餐工艺学》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2.1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理论与实际操作同时进行,这就严格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同一性,把基础理论搬到实训室中,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融为一体,通过教师的讲授、示范、辅导等,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眼、耳、鼻、口、手等进行学习。还要求该实训室必须有足够的空间,能配套西餐制作的各种设备工具,能满足西餐基础理论的教学。实训室既是学习西餐理论知识的课堂,又是学习西餐工艺的课堂[3]。
2.2产学结合实训室
“神都是用子弹喂出来的”,说明不断实践才是学好技术的方法。将生产和学习结为一体的西餐厨房,让学生有机会将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学到的知识,拿到产学结合实训室进行实验。学校可以聘请行业大师对学生进行生产指导,学生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势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不断操作,遇到问题时自主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对理论知识查漏补缺,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同时,在一次次的理论与实操结合的训练中,不断提升实际操作水平,使实际操作不落后于理论,让学生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2.3校外实训室
鉴于在传统的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积极地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西餐教学中的运用。先安排老师带着学生一起下企业轮岗学习一个学期,每个学生在每个岗位学习一个月。通过一个学期的工学结合,使学生对厨房的工作程序有清晰的了解,对在岗位工作表现的优缺点有一定的认识,再让学生回学校学习,将自己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不足或者实操技能不够的缺点补上,半年后再出去餐饮企业顶岗实习。通过这样转变实习模式,能够使学生充分地接触全真的厨房工作模式,认识到自己学习和技能上的不足,重新回校再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再出去顶岗实习。经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通过学习后实践再调整学习后再实践的形式,更有针对性地得到提高,从而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长期职业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2.4双师型教师队伍
“生源是基础,教师是关键”。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校有计划地让年轻的教师去行业或餐饮培训机构进行学习,鼓励在校教师提高学历,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技术科研工作是有一定的必要的。在校老师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整体教师的素质。另外,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聘用一些行业大师、烹饪大师、餐饮管理人才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以更加直观的角度,教授学生更多实用的餐饮企业理念,积累实践经验,让学生更加了解餐饮企业的现状与机遇。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师团体的整体能力,这样才能形成整体优秀的师资力量。
3.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西餐工艺学》课程中的应用
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应用在《西餐工艺学》课程中,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1教学前
首先,在学习《西餐工艺学》课程之前,我们增加了“下企业,看?N房”这个环节,让专业老师带学生去西厨房参观学习,并请西厨人员介绍西餐厨房工作流程、各厨房岗位的设置和各岗位的职责等,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西厨房,熟悉西厨房的工作环境,对西厨房工作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以后的《西餐工艺学》奠定基础。
其次,在学习《西餐工艺学》之前,教师会组织一次“大师宣讲会”,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行业大师,如西餐行政总厨、西餐主管、餐饮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主要为学生介绍西厨房的就业前景、西厨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等,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同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3.2教学中
3.2.1情景模拟
学生刚开始接触《西餐工艺学》这门课,对于西餐知之甚少,不了解西餐的种类、文化,不了解西餐厨师的作用,厨房和酒店的哪些部门有联系。所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模拟酒店厨房,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西餐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具体安排:将整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三个同学一组模拟成立小型西餐厨房,学生担任行政总厨岗位,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从餐厅的起名、厨房人员、楼面人员岗位配置、菜单的编排、设备的需求、成本核算等一系列的任务,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必须了解西餐厨房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厨房生产运营,学习厨房管理基础等。学生从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西餐基础知识。
3.2.2?C合演示
综合演示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进行,配套录播一体教学平台。第一阶段教学由教师根据西餐正餐上菜顺序进行演示教学。具体安排:按照西餐开胃菜,西餐汤类,西餐热菜,西餐点心顺序教学,其中热菜类按西餐烹调法教学,包括温煮、沸煮、?h、烤、烩、焖、炸、蒸、煎、炒、铁扒、串烧。关于基础汤,两大基础冷少司,五大基础热少司穿插在具体的菜肴中。如:在演示恺撒沙拉这个菜肴时穿插蛋黄酱少司的制作,演示奶油蘑菇汤菜肴时穿插牛奶少司、奶油少司的制作。另外,还可以将菜肴典故、菜肴制作原理穿插在具体要演示的菜肴当中,做到边讲边做,让学生充分了解一个菜肴的由来及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更有效率。第二阶段教学由教师演示欧洲各国经典菜肴,使学生了解更多相关的西餐知识。第三阶段教学由教师演示东南亚各国风味菜肴,使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西餐菜肴,通过多方面的涉猎,为下一阶段的创新奠定基础。第四阶段由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的传统西餐知识,结合后期的一些新颖的文化知识,根据自己的理念,结合不同的饮食文化,尝试创造一些新颖的西餐菜式。
3.2.3角色扮演
在日常创新实训课程当中,将整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四个同学一组模拟成立小型西餐厨房,学生A担任扒炉厨师,学生B担任西炉厨师,学生C担任冷菜厨师,学生D担任加工厨师,由教师担任出品主管。实训地点在产学结合实训室,学生通过顾客点单,按质按量完成菜肴制作。让学生真实扮演西厨房厨师进行生产,从而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厨房工作,提高综合技能、管理、团队合作等各方面能力。
关键词:优化采血流程;降低;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特殊的、意外发生的事件,与常规不一致的护理和治疗。在采血操作中,采血标本错误、标本未及时送达导致过期等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从2013年7月起,我院规范采血查对流程,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960例。
1.2方法 随机抽取在我院的住院患者,2013年1月~6月的480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7月~12月的480例作为试验组。试验组按照新的采血流程进行采血,对照组用旧的采血流程进行采血。最后观察两组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哪个组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
1.3优化的采血流程
1.3.1医生下达医嘱,经办公班护士审核后,通知管床护士准备采血。
1.3.2管床护士打印抽血条码,如果有多个患者此时均要采血,则每次只打印1例患者的条码,并与办公护士一起核对是否与医嘱一致;如果查对无误,则准备采血管,将采血条码贴在采血管上,将1例患者的采血管,用小橡筋捆在一起;再将患者的采血管按床号次序放在分隔盒内,准备在治疗车上。
1.3.3携治疗车到床旁,从分隔盒中取出该患者的采血管,解开小橡筋,核对患者的手腕带,问患者或家属"患者叫什么名字",对腕带、采血管上的条码及床头牌上的床号、姓名、住院号。将采血管放在治疗盘内。
13.4核对无误后,寻找血管,按规范消毒皮肤。再次核对患者的手腕带,问患者或家属"患者叫什么名字",对腕带、采血条码及床头牌上的床号、姓名、住院号;再对采血管与检验项目是否一致。采静脉血的按静脉采血的注意事项进行操作,动脉采血的按动脉采血注意事项进行操作,注意标本采集的先后次序,防止标本凝集。
1.3.5采血过程中,每采集一个采血管,均要注意检查床号、姓名、住院号、采血管与检验项目是否一致。
1.3.6采集完毕,再次核对患者的手腕带,问患者或家属"患者叫什么名字",对腕带、采血条码及床头牌上的床号、姓名、住院号;再对采血管与检验项目是否一致。经核对无误,将采血管用小橡筋套好,放在分隔盒内。
1.3.7按照此法采集下1例患者。
1.3.8采集完毕,到护士站,按床号逐个填写血标本传送登记本,将标本放在放在血标本传送箱内,通知护工送血。
1.3.9护工携标本传送本及传送箱到检验科送血标本。检验科工作人员接受标本后,核对检验项目是否与采血管一致以及标本质量后,在标本传送本上签字确认。
2结果
试验组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例,对照组发生14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方法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3.1标本采集的原则是遵照医嘱、充分准备、严格查对、正确采集、及时送检[1]。采血操作时,要遵循以上原则。
3.2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规范执行采血流程。任何护理操作,都要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即"三查"[1]。规范的采血流程,就是在查对的基础制定的,按照规范的流程认真执行采血操作,不能随意简化任何一个步骤。
3.3严格执行标本传送制度。管床护士要对血标本负责到底,监督血标本送出并有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签字,确保标本及时送检。检验科对标本的质量有督查义务。
3.4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特别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规范执行采血的流程。
3.5护理部和科室加大督查力度,不定期检查采血流程的规范执行情况,并做好记录。
4结论
优化的采血流程能降低因采血引起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