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用品行业分析范文

医药用品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用品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用品行业分析

第1篇:医药用品行业分析范文

医药行业11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尽管受国家政策调控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影响,我国的医药行业目前仍然表现为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生产、销售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本费用持续增加,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今年以来利润增幅终于超过10%。

生产、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1-11月,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60.23亿元,同比增长18.39%,较前三季度的增幅微跌。新产品产值653.47亿元,同比增长14.60%。

其中,化学原料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61.71亿元,同比增长17.11%;化学药品制剂工业累计实现1353.87亿元,同比增长14.48%;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1031.37亿元,同比增长13.86%,增幅列各子行业之末;中药饮片加工业累计实现191.41亿元,同比增长30.56%;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简称“医疗器械”,下同)399.61亿元,同比增长26.95%;生物生化制品行业381.07亿元,同比增长24.8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行业(简称“卫生材料”,下同)209.04亿元,同比增长39.93%,在所有的子行业中增幅最大;制药机械32.14亿元,同比增长31.85%。

今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医药工业中所占的比例为67.94%,山东、江苏和浙江省继续居排行榜的三甲,增幅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和广东省。

表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地区排名(前10位)

今年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61.45亿元,同比增长16.55%。

图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全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525.59亿元,同比增长19.71%。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药机械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203.77、179.21、361.24、30.10和382.9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5%、31.54%、28.15%、25.64%和24.95%,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为销售产值最高的3个分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24.37、1285.14和9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速进一步下降。

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出货值590.26亿元,同比增长26.83%,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作为医药出口两大组成之一的化学原料药行业,出货值占全行业的45.59%,在面临反倾销反垄断双重压力下,实现出货值269.09亿元,同比增长17.59%;出货居第二位、占比23.37%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累计实现出货值137.93亿元,同比增长42.52%。在成品药方面,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药分别实现出货值61.41和2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9%和24.07%,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化学药品制剂累计实现出货值51.60亿元,同比增长也达到18.46%。

产销衔接方面,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07%,比上年同期高1.1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的较高水平,整体产销较为稳定。除医疗器械行业和制药机械行业产销率分别较同期下降1.28和4.41个百分点外,其他分行业的产销率均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图2 2006年1-11月各子行业产销情况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61.74亿元,同比增长为18.12%。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制药机械、生物生化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92.97、169.32、29.53、347.38和379.7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2.42%、35.62%、30.25%、25.04%和23.21%,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的销售收入增幅相当,同比增长分别为15.00%和15.81%,均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增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47.95亿元和1248.51亿元。中成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45.82亿元,其增幅列全行业末位,为13.47%。

成本费用持续增加

自2003年底以来,水、电、煤、汽等上游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医药生产成本也相应提高。2006年1-11月,在面对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处于高位压力的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行业毛利水平下降、GMP改造后企业的经营费用普遍提高等原因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持续上升。

1-11月,医药工业成本费用的增长幅度一直领先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本期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同比增长了20.86%,比销售收入增幅高了2.74个百分点,达到3122.48亿元。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成本费用一直处于20%以上较高水平,并且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

图3 2000-2006年11月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增幅变化趋势

其中,化学原料药累计销售成本757.24亿元,同比增长16.03%;化学药品制剂613.10亿元,同比增长20.31%;中成药472.91亿元,同比增长19.77%;中药饮片加工100.10亿元,同比增长39.31%;生物生化制品194.48亿元,同比增长28.35%;卫生材料124.12亿元,同比增长48.42%;医疗器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25.70%;制药机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33.78%。

今年1-11月,全行业销售费用累计455.77亿元,同比增长13.61%,增幅较同期有所下降。

表2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销售费用情况

经济效益增速平缓,仍处于历史低位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352.89亿元,同比增长为10.44%,尽管仍处于历史低位,但是终于扭转了2006年以来利润增幅一直处于10%以下的局面。

图4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利润增幅变化趋势

医药行业运行分析

本期出现亏损企业1449家,行业亏损面为25.36%,累计亏损额36.72亿元,同比增长了17.58%。

从分行业的利润看,卫生材料、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原料药工业1-11月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2.62、36.35、8.75、38.10和6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8.39%、27.40%、24.48%、20.52%和19.58%,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中成药累计实现利润84.2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36%;化学药品制剂105.4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75%,也突破了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局面,且相对于2006年上半年情况有较大的好转;制药机械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同比下降了5.50%;作为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两个领域――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两个成品药领域效益增幅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全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表3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利润增幅及占比情况

第2篇:医药用品行业分析范文

长期从事中日经济技术交流的专家周冬霖向笔者打开电脑,展示他所拍摄的几千幅日本农产品加工成果的照片。梨,不仅用来当水果吃,而且可以用来做成很多种糕点,甚至做成了几十种日常菜肴;柑橘,除了我们熟悉的饮料、果冻之外,还可能制作成乳酸菌浓缩汁、十几种糕点、几十种清洁类日常洗涤及美容产品。还有葛粉、柿子、生姜……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水果、蔬菜,在外国人手中怎么就能够摇身一变,成为那么多精美实用的畅销产品呢?

周冬霖说:“其实,我们的很多种果蔬类农产品原材料,也完全可以通过产品研发创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让市场资金看到项目潜力和巨大客观的利益前景,从而把项目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市场优势,最后成为造福生产者、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活品质的商品优势。”

的确,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把原材料通过深加工,开发出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造福“三农”,造福国人。

一个柿子

可以有一百多种吃法

柿子,是我们熟悉的水果。在柿子鲜果中化验的20种营养成分中,有2种和苹果相等,有12种高于苹果。在中国,稍有生产规模的柿子产地,也只有8个省区约50个县市,农业部已将柿子列入“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加以重视。目前,全世界每年鲜柿果总产量大约400万吨,中国占其中80%,约产32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属居世界第一。

然而,最近十多年来,因为卖不出好价钱,几乎每年都能听到各地农民“宁愿让柿子挂在树上烂掉也无人采摘”的新闻。另外,中国柿果大都是涩柿子,脱涩后10天左右不吃掉,就会变质腐烂。柿果保鲜期的“短板”,严重影响了柿子储存和运输流通半径;柿子鲜果90%只能在产地周边勉强消化,加上柿子秋天下树销售旺季,有多种时令水果同时上市,这样,虽说柿子集多种优势于一身,市场地位却颇为尴尬,以至于这么高营养价值的水果,大量被白白浪费了。

目前,中国柿子的主要加工产品,是传统的柿饼。也有做柿子醋之类的其他产品,因为没有形成产品优势,也就谈不上市场。

在邻国日本,柿子却是另一番状况。据周冬霖介绍,日本柿子产量全球排名第三位,年产约20万吨,甜柿占大部分。日本柿子不仅是在品种改良上,取得了长达半年多的鲜果保鲜销售优势,更重要的是,以柿为主要原料、或辅助材料、为题材的深加工产品,以及衍生产品,达到100多种!

比如,食品类包括:风味柿果糕点、腌渍品、保健饮品、柿子宴席等产品系列;日用品类包括:柿涩染织的纺织品、比较高级的染发美发产品、美容护肤产品、柿涩面膜、洗面香皂、杀菌、消毒、防虫、除臭产品;柿子文化产品包括:图文出版物、卡通动漫造型、工艺品系列、美术品系列等等。

一撮茶叶

不仅可以冲泡还可以吃掉

茶叶,因含有多种价值极高的营养成分,被古今中外公认为最具养生保健和医药功效的三大饮品。在中国,茶叶主要用开水冲泡。然而,有一种颠覆性的观念在业内已成共识:据科学测定的开水“冲泡”茶叶,茶叶里丰富的营养成分仅仅只能溶于水中的大约30%;另有70%的有效营养成分,都被当做“茶叶渣”扔掉了!实验证明:“吃茶”比喝茶能更多更充分地汲取营养物质。

完整继承中国宋代“吃茶”传统的日本抹茶,就是沿袭了“吃茶”的方式,100%完整享用茶叶营养。这或许应该是日本多年来一直成为世界第一长寿大国的秘密之一。

抹茶,并不等于绿茶粉。国际市场上使用“抹茶”(Matcha)二字有严格限定,凡不是天然石墨碾磨的不得称作抹茶,凡是没有使用抹茶原料的产品绝对不允许使用“抹茶”(Matcha)二字。

而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抹茶和绿茶粉颇有些鱼龙混杂(因为是奢侈品和普通产品的差别,所以尚无标准限定),普通消费者是很难区分真假的!绿茶粉和抹茶,不仅仅是享用习惯和营养摄入上有很大差别,从经济效益上讲,价格相差也在十几倍以上。

抹茶,不仅深受到日本人的喜爱,近年在欧美国家也大受欢迎,从而带来日本抹茶出口量连年翻番。

一片生姜

不仅仅限于只做调料

生姜作为食材和药材,大家都非常熟悉。在中国古代,有20多部医疗典籍,都记录了它的药用和食用功效。可多年来,中国人食用生姜,主要作为烹饪调味料,糖盐腌渍不多,其他姜制品就更少见了。

日本人自古也有吃生姜的习惯,日本最古老的医学书《医心方》中就记载生姜的药用功效,人们日常生活也都离不开生姜。

为了引导生姜产品消费者,行业商会和企业动员科学家投入其中,出版了许多系列科普图书,指导人们如何健康地食用和日常使用生姜产品。还有厂商针对大量年轻时髦女性美丽“冻”人的需要投其所好,为她们生产出随身携带装有生姜粉末的袖珍容器(像口红笔),外出喝茶、喝咖啡、就餐喝汤等等,都能自己做主,随时加入生姜。就是这家做“口红式姜粉笔”的很小的公司,这一个产品去年销售额就高达人民币3000多万元。

厂家除了生产销售各种口味的生姜饮品之外,日本餐饮行业也积极开发出一系列生姜食谱;保健品行业开发了生姜保健品及“生姜减肥”服务项目,日用品行业开发了有生姜成分的生发液、洗发水及其他护肤日用品十几种……

据周冬霖介绍,1.4Kg鲜姜在日本大约合人民币30多元,加工成100g姜粉后的市场售价约合人民币130多元,增值4倍多。如果再以姜粉加工成其他的饮品、食品,又有5~10倍的增值水平。

目前,中国市场的生姜制品依然是大量空白。如果学习、借鉴、引进日本在生姜产品开发、生姜产品市场消费引导、生姜文化促进等方面的经验,在中国建立起产业化品牌,发掘整合生姜产业和产品文化,打造在全国独树一帜的生姜龙头品牌形象,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将可能为进军国际市场,奠定雄厚的产业基础。

启示

农产品深加工,需要“产、学、研”完美构架

纵观日本诸多农林产品深加工研发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是有一些基本规律可循,那就是在市场机制下,实现“产、学、研”完美结合的架构。

产业界――农民遵守行规,认真生产安全放心无添加的原料产品,提供鲜食品和腌渍类初加工产品;由农业生产协同组合(相当中国的行业协会或合作社),面向批发市场保证大宗商品销售;同时,委托相应专业科研机构进行产品研发、科学知识普及。

学术界――通过进行大量科学实验和分析论证,发表科研成果,逐步把实验室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此外,通过利用多种传媒渠道,面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推介产品对人体营养和身体保健的好处,从学术文化和科研角度,引导人们对可食用产品科学知识的认识了解。

研究界――针对不同农产品的特点,站在提升生活品质的角度,以便捷消费的立场,匠心独具,挖空心思研发出各种不同的产品,把果蔬类农产品从日常料理烹饪,到花样翻新的各种食谱;从各种饮料糕点食品,到日常生活系列用品,几乎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第3篇:医药用品行业分析范文

随着我国集约化养牛业的发展,肉牛(包括牦牛、水牛等)屠宰加工副产品也随之大量增加,其加工利用必须跟上肉牛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步伐,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我国肉牛副产品加工利用现状

1.1 我国牛体各部分占牛活体比例

在肉类屠宰加工业中,因家畜的种类、品种、年龄、肥瘦等不同,宰后家畜副产物占其活体重或胴体重的比例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产净肉量大的家畜,宰后副产品占其活体重或胴体重的比例相对较小。肉牛副产品占牛活体的比例如图1所示。

1.2 近年来我国肉牛副产品产量

随着国内市场对肉牛副产品的重视,我国肉牛副产品产量呈上升趋势,其中牛骨的上升比例高,产量增加幅度较大;牛血经历了先下降后又上升的阶段,产量变化幅度不大;牛脏器产量有所增加,但幅度相对较小。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有关肉牛副产品的最新实施规则的批准,我国肉牛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将会不断提高。

1.3 牛骨副产品加工利用现状

畜骨占家畜活体重的6%~12%,占胴体重的13%~20%。主要包括骨组织、骨髓和骨膜,主要的化学成分为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牛骨的主要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矿物质含量较为丰富,富含钙、磷、铁及铜等金属元素,在食品添加剂及生化制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1]。

1.3.1 在食品中的加工利用

牛骨可经过简单清洗、加工、包装等工序制成食品基料,如流变型食品基料、膨化食品基料;也可用于生产加工强化食品,如即食骨汤、畜骨乳液饮料、即食骨泥、黑米骨泥饼干等产品;牛骨还可用于制作保健食品,如壮骨粉、骨胶等产品[2]。

1.3.2 在食品添加剂生产中的应用

牛骨可用于生产营养强化剂,如多肽骨粉、离子化钙、纳米级牛骨粉等;还可用作香精香料的生产原料,用来生产浓缩骨汤调味料、调味骨粉、酶解畜骨咸味复合肽等产品。

1.3.3 在生化制药等方面的应用

我国牛骨主要用于生产生化药物如硫酸软骨素,牛的杂软骨中主要含有硫酸软骨素,在调节体内阳离子浓度,防御细菌或病毒感染、抗凝血、脂质净化及调节骨胶质纤维的生成和增强血管壁弹性发挥重要作用;还用作生化材料,如骨胶原蛋白、生物填充材料磷酸三钙、骨胶黏合剂等。此外,牛骨还可用于生产饲料。

1.3.4 国外牛骨加工利用情况

国外牛骨副产品也具有广泛用途,如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利用经破碎、蒸煮及分离浓缩工序处理的牛骨提取牛骨食用蛋白、骨胶原蛋白及动物明胶;美国将超微粉碎骨粉添加到婴儿食品、牛肉糜、牛肉饼、腌肉等食品中;巴西、印度等牛肉大国将牛骨与骨髓分离,分别加工成工艺品、首饰和食品原料出口世界各国;牛尾骨还可经软化后用于炖汤食用[3]。

1.4 牛血副产品加工利用现状

畜血在肉制品行业中,是较重要的副产物。畜血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用途非常广泛,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因此,畜血的深加工利用产业的社会价值较高,产业政策效应优势较明显。但目前我国对畜血的加工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较低。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产品加工的副产物也随之增加,其中以牛血为代表的畜禽血液资源非常丰富,增长量较大,增长速度较快。牛血液营养丰富,且各成分的含量较稳定[4]。牛血分别由80.9%的水分、17.3%的蛋白质、0.23%的脂肪、0.07%的碳水化合物及0.62%的矿物质组成,是含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的动物蛋白资源;除了矿物质铁以外,牛血的组成与肉的组成非常相近,牛血除含较高的蛋白质外,还含有钙、磷、铁、锌及锰等适量矿物质,同时还含有核黄素、硫胺素及泛酸等生理活性物质,营养较为丰富[5-6]。牛血中还含有丰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红素等。

1.4.1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牛血液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加工利用较多,利用牛血浆制备而成的血浆蛋白粉,是一种很好的发泡剂和乳化剂,可用于糕点的制作;从牛血中提取血色素,作为香肠着色剂;利用牛血制成蛋白质补剂和补铁剂,或用血粉代替肉作为香肠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将牛血制备成具有营养、保健功效的血粉;利用牛血制备酶水解血粉,将产物添加到果粉、蛋糕等产品中作为营养强化剂;利用牛血开发出牛血豆腐和血布丁等产品[7]。

1.4.2在工业原料中的应用

可将牛血液制备成工业用血粉,应用于粘合剂、稳定剂、抛光剂、催化剂;也可将脱纤维蛋白牛血浆,经加酸、压榨、干燥等工艺,做成塑胶,用作电器零件。国外牛血粉也被广泛用作工业原料。在法国,每年有4630吨血粉用于脲醛,1000多吨血粉用于酚醛,血粉还被作为酒类澄清剂用于葡萄酒工业[8]。

1.4.3在饲料方面的应用

利用牛血液制备饲用血粉,如挤压膨化血粉、微生态血粉、酶解蛋白粉等饲料,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适口性和可吸收性,也是牛血最简单的加工利用方式之一。同时,我国牛血加工成饲料的技术也较成熟,且所制产品质量较优[9]。日本首先培养出VPA菌种,将发酵血粉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及水产养殖业[10]。

1.4.4在生化制药中的应用

牛血在国内医药工业中主要是应用于提取制作凝乳酶、血酪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犊牛血清、血肽素(血红蛋白肽)、凝血酶、免疫球蛋白等物质。国外也利用牛血制备各种生化药品及制品,如利用经过抗凝处理的犊牛血,除去某些蛋白质,添加激肽类物质,可制成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利用牛血清或血浆制取抗炎类药物;利用牛血浆制取人体组织黏结胶;利用小牛血制取胰岛素类似物用于医药行业。

1.4.5牛血综合利用价值

对牛血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传统血粉加工技术生产的血粉吸收利用率低,生物安全性较差,且对环境污染较严重,而现代牛血加工企业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生产出的蛋白原料营养均衡、吸收率高、生物安全性较高,极大地降低了屠宰企业的环保成本;同时,通过充分利用过去被浪费的、利用率低的血蛋白原料生产优质蛋白,可以缓解我国饲料原料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畜血深加工产业能够生产大量优质蛋白源和可以替代抗生素、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产品,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1.4.6国外牛血加工利用情况

国外牛血液在食品加工上的应用历史比较长,除制作血肠外,还将血色素作香肠的着色剂,将血浆用于肉制品中,或作为食品粘结剂和乳化剂,从牛血浆蛋白中制取血纤维组织制品等。法国是畜禽血液利用较好的国家,畜血在血香肠中的量占畜血回收量的25%,利用范围比较广;在美国、俄罗斯等国以血浆作为香肠原料,将血粉添加到大麦面包中起到营养强化的作用;德国、保加利亚等欧洲国家用牛血制成血肠和罐头;英国和丹麦等国用牛血制备黑香肠、布丁和甜点心等;在瑞典30%~40%的牛血用于制作布丁食用。

1.5 牛脏器副产品加工利用现状

牛内脏包括心、肝、胰、脾、胆、胃、肠、脑等,各脏器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牛肝嫩度高,口感良好、保水性好,水分不易流失、熟肉率较高,加工过程中不易损失;牛肝中的蛋白质含量与牛肉接近,矿物质及糖原含量丰富,脂肪含量较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11];牛肝中的脂肪酸种类较丰富,主要由饱和脂肪酸中的棕榈酸、硬脂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为主,尤其牦牛肝中含具有保健功效的EPA、DHA等脂肪酸;同时牛脏器中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左旋肉碱、牛磺酸、肝素钠及谷胱甘肽等。

1.5.1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目前,国内对脏器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重视,牛脏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广泛。利用牛脏器为原料可加工预制食品如生鲜类食品,汤料类食品(即冲即食羊杂汤料、方便全牛杂、全羊杂)及腌腊类食品(腊牛心、腊牛肝等);也可利用牛脏器制成熟食品如酱卤制品(酱牛心、酱牛肚、卤制牛筋等),酱制品(冷食肝酱、牛肝酱等),熏烤制品(烤牛肚、烤牛舌等),肠制品(牛肚盐水火腿、牛筋香肠等),干制品(复合牛肝、蹄筋的牛肉干、灯影牛舌等);利用牛脏器加工保健食品如药膳羊肚、妙香牛舌等。

1.5.2在生化制剂方面的应用

牛脏器在生化制剂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可利用牛脏器开发多种生化制品。可从牛肝脏中提取肝浸膏、水解肝素和肝宁注射液等;牛心脏可用于制备细胞色素C、柠檬酸合成酶、谷草转氨酶、磷酸肌酸激酶、柠檬酸合成酶、乳酸脱氢酶等制品;胰脏中可提取胰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岛素、胰组织多肽、激肽释放酶等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3]。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上海阿敏生物公司、兰州金阳生物科技公司、甘肃农业大学等从牛胰脏中提取高活力的弹性蛋白酶、胰蛋白酶,用于食品添加剂、皮革鞣制剂等;从牛肺中提取肝素钠作为抗凝血药物应用于临床;牛胸腺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作为免疫增强剂,用于原发性及继发性免疫缺乏症以及肿瘤辅治疗,牛脏器还可制成医疗器械,如肠衣线、牙填料、隆胸填料等。虽然制药学的原料来源在不断扩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动物脏器,但脏器来源的药物仍占相当的比例和重要地位。

1.5.3国外牛脏器加工利用情况

美国及欧洲各国规定,可食牛脏器有肝、心、肺、肾、胃、大脑、胰脏、肠等。牛胃和肠常被加工成香肠原料和肠衣应用于食品行业,某些牛胃部分还用于制作奶酪;牛肠以加热煮制的方式软化后,调味加工成汤,或以油炸方式食用;牛肝是许多墨西哥菜肴中的主要原料;俄罗斯、埃及在日常膳食中以牛脏器作为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廉价来源;牛胰脏在英国被制成肉酱后添加到调味酱、面包中;在美国则通过煎炸、水煮等方式直接食用;牛心、肝、肺在欧洲、美国等国家,通过烹饪手段熟制后食用,或添加于燕麦粥中,也作为香肠和肉馅饼原料;牛肾可通过焙制、炖、油炸、熬汤等方式直接食用,也可做熏肉;其他牛副产物,如牛脑可用油炸或烤、炒、煮、炖等方式食用,食道作为香肠原料,牛舌可以加工腌制、熏制食品、罐头、血舌肠;牛脂肪可添加到甜馅、软糖、布丁、糖果中,也可加工成人造黄油、金属用油等。在日本及欧美等国也研究了利用牛脏器制备食品添加剂,如国外把β-半乳糖苷酶和淀粉酶固定于肝粉,用于生产糖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4]。

2 我国肉牛副产品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低

我国肉牛副产物利用存在产业链长、生产周期长、产业问题复杂、长期被忽视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较低。从目前肉牛产品加工现状分析,我国活牛屠宰后产生的骨、血液和脏器等副产物,70%~80%以原料的形式直接上市,不宜食用或口感较差的副产物经初级加工成饲料或肥料等附加值较低的产品,牛副产物加工率还不到5%[4]。同时,我国肉牛屠宰企业对肉牛副产物加工利用的意识不强,80%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在建厂设计时,未考虑到肉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2.2 工程化技术不够先进成熟

我国肉牛副产物利用的成套工程化技术不足,特别是用于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医药等天然活性物质的骨胶原蛋白肽、凝血酶、胰蛋白酶、膨化牛血饲料、血氨基酸、血红素等技术成果以单项的居多,集成程度低,未能很好地实现工程化。同时,成套的副产品综合利用核心技术还未掌握,特别是缺少超滤纳滤膜、离子交换、柱层析等先进的生物分离技术及设备等。

2.3 缺少规模化的副产品分级及综合利用体系

我国肉牛养殖、屠宰的规模化程度低,散户多,副产品产量低且分散,原料的标准化收集、保鲜和贮运较困难[3]。屠宰点(厂)的副产物不能及时加工利用,企业又面临原料短缺,原料未建立可追溯及冷链保鲜体系,无法保证原料安全优质,不能按订单生产,产品产量和质量不稳定。副产品分散,规模化的副产品分级及综合利用体系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肉牛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和对先进技术的资金投入。

3 可采用的关键性工程技术

随着国际市场对动物福利、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副产物综合利用及质量安全等方面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在肉牛副产品综合利用方面应采用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生物分离、发酵工程等技术手段,从食用、药用、饲用等方面对肉牛副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使我国肉牛副产物利用向工厂化、无公害化、商品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3.1 牛骨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产业化

研究以牛骨副产物为原料,利用超微粉碎、酶解、低温浓缩和微胶囊包埋等现代环境友好型加工专业技术和装备;开发应用品质优良的骨胶原蛋白肽、高档明胶、骨髓抽提物、蹄筋产品及新型、自动化、高效节能及环境友好型技术与装备;建立主要牛骨产品加工生产线及产业化示范基地。

3.2 牛血副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产业化

建立我国牛血、脏器原料的收集体系,保证原料数量及质量。研发离子交换、层析、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我国牛副产品活性物生化分离技术的规模生产。将已完成的挤压膨化牛血蛋白粉、微生态血粉等饲料加工技术以及犊牛血清制备技术产业化,推广并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熟化和优化凝血酶、血红素、血氨基酸、血清蛋白、免疫蛋白等生产技术和设备,形成生产线和批量。建立主要牛血产品加工生产线及产业化示范基地。

3.3 牛脏器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产业化

从内脏提取食品饲料添加剂和医药用原料是“十二五”期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探寻牛副产品应用于食品化工、保健、医药等行业的可行途径。

3.4 牛副产品熟食开发与产业化

依托现有牛肉屠宰加工企业,将现代化技术及装备与地方名优牛杂食品技艺结合,提高质量和档次;研发有害物残留控制技术,保护开发传统发酵畜产品微生态的多样性;开发生产清真牛杂碎、藏式血肠、血豆腐、发酵调味品等特色风味熟肉食品,制成各种休闲、方便和营养保健食品。

3.5 副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研究与示范

建立适于我国牛源性副产品加工企业的GMF、SSOP及HACCP综合安全控制体系和PACCP品质控制体系;副产品细化的质量标准要不断进行优化与创新,进一步系统研究我国动物源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基于科学基础的标准或增加标准的国际采标率。

4 对我国牛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政策建议

4.1 增加科技开发投入

建议政府加大动物屠宰加工副产物利用的科技投入,特别是针对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产业化和推广的投入,保障实用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人员培训与教育投入。鼓励相关部门、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动物副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的投入,在财政和金融上进行支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在科技开发、贷款等方面给予倾斜。

4.2 开展技术创新,以示范企业带动副产品综合利用

选择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食品、食品及饲料添加剂、生物医药)为示范,推动其成为副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主体,以点带面推动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发挥国家级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型企业等平台的作用,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动物副产品加工利用技术创新与升级。

4.3 完善和建立产品标准及技术规程

借鉴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体系的特点和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系统构建并完善动物源性副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标准及法规体系,及时制订畜血、骨、脏器系列提取物(活性物)的相关质量标准,完善和强化定点和就近屠宰法规,完善畜产品产业链可追溯法规及制订动物福利相关法规,制订畜产品及制品致病微生物限量标准,制订畜产品消费“碳排放”标签标注或认证。

4.4 加强副产物利用的调查研究

在行业内充分调研,掌握我国动物源性副产物开发利用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国内外市场、资源及贮运、加工技术、产量质量、经济分析及评价、产业链等状况,实事求是地提出产业发展报告,为政府决策服务,引导行业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提高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

第4篇:医药用品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引种紫锥菊 多糖 咖啡酸 烷酰胺 淋巴细胞增殖 白细胞介素-2 干扰素-γ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mmunomodulatory action of polysaccharides, caffeic acid derivatives and alkylamides from introduced E. purpurea,and to compare the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of foreign and introduced E. purpurea.MethodsThe proliferation of murine spleen lymphocyte and the secretion of IL-2 and IFN-γ were measured by MTT and ELISA assay to evaluate the immunomodulatory action. ResultsThe three fractions from introduced E. purpurea promo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lymphocytes and the secretion of IL-2 and IFN-γ stimulated by Con A, however, caffeic acid derivatives inhibited the secretion of IL-2. The results from the comparison of foreign and introduced E. purpurea extracts revealed that introduced extract was equally as effective as the foreign extract for the proliferation of lymphocytes. For the secretion of cytokines, each had his strong point between foreign and introduced extracts. Introduced extract showed better effect than foreign extract for IFN-γ production, but not as good as foreign extract for IL-2 production. ConclusionThe introduced E. purpurea and their fractions had the similar immunomodulatory action as foreign E. purpurea, suggesting introduced E. purpurea will be important resources of medicinal materials in developing immunomodulatory agent or food supplement in China.

Key words:Introduced Echinacea purpurea; Polysaccharides; Caffeic acid derivatives; Alkylamides;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L-2; IFN-γ

紫锥菊为菊科紫锥菊属Echinacea Moench植物,作为药用品种有3种,即紫锥菊E. purpurea Moench、狭叶紫锥菊E. angustifolia DC.和白紫锥菊E. pallida Nutt.[1],其中以紫锥菊的市场需求量为最大。紫锥菊原产于北美,但欧洲和其它地区有引种栽培,近年在我国北京、上海、南京、湖南、山东等地也相继引种成功[2],并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进口紫锥菊及其成分的研究已经十分广泛,其免疫调节作用也很确切,而且以进口紫锥菊为原料生产的免疫调节剂或保健食品也具有显著的功效,为我国引种紫锥菊的开发利用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3]。但引种的紫锥菊及其成分能否作为免疫调节剂原料使用,还缺乏相关的实验研究支持。尽管已有研究报道紫锥菊的理化性质或成分分析[4,5],但对引种紫锥菊及其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仍然十分有限[6],进口和引种紫锥菊在免疫调节活性方面的差异也无人报道。本实验采用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并结合细胞因子检测方法,研究了引种紫锥菊中三类成分对Con A刺激的正常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比较了进口与引种紫锥菊乙醇提取物对Con A刺激的淋巴细胞作用的差异,为我国利用引种紫锥菊开发免疫调节剂或保健食品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和试剂 进口紫锥菊,购自美国“Mountain Rose Herb”植物药公司,经鉴定为紫锥菊Echinacea purpurea Moench。引种紫锥菊(品种引自美国),购自四川凉山种植基地,经鉴定为紫锥菊Echinacea purpurea Moench。RPMI 1640培养基,GIBCO公司产品;小牛血清(FBS),上海轻工产品;青霉素、链霉素,华北制药厂产品;四甲基偶氮唑盐(MTT),Sigma公司产品;刀豆蛋白A(Con A),Sigma公司产品;异丙醇、甲醇、乙醇、醋酸乙酯、氯仿均为分析纯,广东光华化学厂产品;小鼠白细胞介素-2(IL-2)以及小鼠干扰素-γ(IFN-γ) ELISA检测试剂盒均由晶美公司提供。

1.2 动物清洁级昆明种小鼠,雌雄兼用,体重18~22 g。由河南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豫)2005-0001。

1.3 仪器倒置相差显微镜:重庆光学仪器厂产品;Benchmark酶标仪:BIO-RAD公司产品;Allegra 64R型高速冷冻离心机:Beckman公司产品;DU640紫外分光光度计:Beckman公司产品;Waters269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Waters公司产品;SANYO CO2培养箱,日本SANYO公司产品。

2 方法

2.1 紫锥菊提取物的制备

2.1.1 进口、引种紫锥菊醇提物将进口、引种紫锥菊全草均粉碎为粗粉,用75% EtOH提取3次,1 h/次。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EtOH,于50℃烘干即得上述两种样品。

2.1.2 引种紫锥菊多糖以引种紫锥菊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方法制备[7],用硫酸-蒽酮法定量测定,多糖含量为38.26%。

2.1.3 引种紫锥菊咖啡酸类成分将引种紫锥菊粉碎成粗粉,用10倍量MeOH回流提取3次,1 h/次,合并提取液,回收MeOH,以热水溶解,EtOAc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浓缩EtOAc,以2% Na2CO3溶液萃取3次,合并Na2CO3溶液,用HCl酸化,再以EtOAc萃取,回收EtOAc即得咖啡酸类成分[8]。以菊苣酸为指标成分,TLC进行定性鉴别,以HPLC进行含量测定,提取物中菊苣酸的含量为58.71%。

2.1.4 引种紫锥菊烷酰胺类成分以引种紫锥菊为原料,用10倍量95% EtOH超声提取3次,1 h/次,合并提取液,回收EtOH,以热水溶解,CH3Cl萃取3次,回收CH3Cl置50 ℃浓缩干燥即得[9]。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烷酰胺类成分为28.37%。

2.2 体外脾淋巴细胞培养 参照文献[10] ,取清洁级KM小鼠10只,兼用,断颈处死小鼠,立即分离脾脏,将脾脏剪碎,用1640培养液混悬并轻轻吹散细胞,静置除去组织块,取上清离心收集细胞,再用0.83% NH4Cl溶液破除红细胞,用无血清1640洗涤3次,离心弃上清,加入含10%小牛血清、5 μg/ml Con A的1640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为3×105个细胞/孔,以180 μl体积接种于96孔板;分别加入上述5种紫锥菊提取物20 μl,起始浓度为100 μg/ml, 10倍连续稀释至0.01 μg/ml,同时设置药物空白对照,置37℃,5% 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每种提取物浓度及对照均为3复孔操作,培养的细胞部分用于MTT检测淋巴细胞增殖,上清部分用于IL-2及IFN-γ ELISA试剂盒定量测定。

3 结果

3.1 引种紫锥菊三类成分对Con 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用MTT法检测了引种紫锥菊中三类成分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多糖、咖啡酸、烷酰胺三类成分均能增强Con A刺激的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咖啡酸的作用尤其明显,在0.1 μg/ml浓度时其增殖率高于对照组达36.30%;此外,样品浓度对淋巴细胞增殖率也有一定影响,低浓度作用促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而高浓度作用时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减弱。

提取物浓度C/μg·ml-1

图1 引种紫锥菊中三类成分对Con 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引种紫锥菊三类成分对Con A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的影响结果见图2~4。图2显示,多糖、烷酰胺类具有明显促Con A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L-2的作用,以低浓度最为明显,在0.01 μg/ml浓度下,多糖、烷酰胺类分别高于对照组80.87%和59.10%,随样品浓度的加大,多糖、烷酰胺促IL-2生成作用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咖啡酸类成分则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图3显示,多糖、烷酰胺、咖啡酸三类成分均有不同程度促Con A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FN-γ作用,其作用特点为加大药物浓度,促IFN-γ分泌也增高,多糖类成分较为明显。

图2 引种紫锥菊三类成分对Con A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L-2的影响

图3 引种紫锥菊三类成分对Con A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影响

3.3 进口、引种紫锥菊提取物对Con 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图4显示,进口紫锥菊与引种紫锥菊乙醇提取物均能促进Con A刺激的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二者作用强度与作用趋势均相似;因此,进口紫锥菊与引种紫锥菊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影响无显著差异。

图4 进口、引种紫锥菊提取物对Con 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进口、引种紫锥菊提取物对Con A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的影响结果见图5~6。图5显示,进口紫锥菊与引种紫锥菊乙醇提取物均能促进Con A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L-2,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在低浓度时作用更为明显,但在高浓度(100 μg/ml)时,进口紫锥菊与引种紫锥菊乙醇提取物促Con A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L-2作用相当。图6显示,进口紫锥菊与引种紫锥菊乙醇提取物均具有促进Con A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FN-γ作用,但就其作用强度看,引种紫锥菊作用明显高于进口紫锥菊。尤以低浓度最为明显,在0.01 μg/ml浓度下,引种紫锥菊促IFN-γ分泌水平高于进口紫锥菊达54.95%。

图5 进口、引种紫锥菊提取物对Con A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L-2的影响

图6 进口、引种紫锥菊提取物对Con A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影响

4 讨论

已有研究报道引种紫锥菊对小鼠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6],但对引种紫锥菊的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有待确认。此外,国外研究已报道,紫锥菊多糖、咖啡酸衍生物、烷酰胺类成分均有一定的免疫调节活性[11~14],但引种紫锥菊中这三类成分的免疫调节活性还有待证实。本文采用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技术,结合MTT法和ELISA法研究了引种紫锥菊中多糖、咖啡酸、烷酰胺类成分对Con 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及其分泌IL-2和IFN-γ的作用,结果表明,紫锥菊中三类成分均能增强Con A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其中,咖啡酸衍生物的作用最为明显,此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相吻合[1,15],以上结果也提示引种紫锥菊的免疫调节作用应体现多成分的组合,而非单一成分所能替代。紫锥菊的三类成分对IFN-γ的分泌也表现为促进作用,对IL-2的分泌,多糖和烷酰胺类表现为促进,咖啡酸则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

至今,尚无人对进口、引种紫锥菊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比较,通过用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的研究表明,进口与引种紫锥菊均能促进Con A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其中进口优于引种紫锥菊。在促淋巴细胞分泌IL-2和IFN-γ作用上,二者各有侧重,进口紫锥菊促IL-2的分泌作用明显强于引种紫锥菊,但促IFN-γ分泌作用则弱于引种紫锥菊。总之,进口与引种紫锥菊对正常小鼠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较为相似,在促IL-2和IFN-γ分泌作用则各有侧重。

通过小鼠脾淋巴细胞的研究提示,引种紫锥菊对T淋巴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但引种紫锥菊对Con 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并不能完全反映其全面的免疫调节作用,对B淋巴细胞的作用以及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等均有待阐明。而且,国内市场以紫锥菊为原料生产的保健食品均采用进口原料,随着紫锥菊在国内各地引种栽培面积的逐渐扩大,更应加快对引种紫锥菊品种的理化性质,成分分析、免疫调节活性以及相关药理及应用等研究,以便国内医药保健品行业尽早采用引种紫锥菊为原料生产免疫调节剂和保健食品。

【参考文献】

[1] Barrett B.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Echinacea: A critical review[J]. Phytomedicine, 2003,10(1):66.

[2] 马小军,王雅玲,屠鹏飞,等.紫锥菊在北京地区的引种[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 (10):590.

[3] 肖培根.国际流行的免疫调节剂紫锥菊及其制剂[J].中草药,1996,27(1):46.

[4] 王弘,王雪薇,陈世忠,等.松果菊属3种植物的理化分析[J].中草药,2001,32 (10): 934.

[5] 窦德明,崔树玉,曹永智,等. 引种紫锥菊有效成分菊苣酸含量研究[J].中草药, 2001, 32(11):987.

[6] 吴江涛,刘珂. 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的影响[J].烟台大学学报, 2001,14(2):131.

[7] 吴立军,姚新生.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1.

[8] Hyun-ock K, Tomothy DD, Christine HS, et al. Retenion of caffeic acid derivatives in dried Echinacea pururea[J].J Agric Food Chem,2000,48(9):4182.

[9] Bauer R, Remiger P, Becker H, et al. Alkamides from the roots of Echinacea angustifolia. Phytochemistry, 1989,28(2):505.

[10] Bian TH, Wang XF, Li XY. Effects of morphine and naloxone on proliferation of lymphocyte in vitro[J]. Acta Pharmacol Sin, 1995, 16(4):315.

[11] Bauer R, Jurcic K, Puhlmann J, et al. Immunological studies in vivo and in vitro of Echinacea extracts [J]. Arzneim-Forsch, 1988,38(I)(2):276.

[12] Wagner H, Stuppner H, Schafer W, et al. Immunologically active polysaccharides of Echinacea purpurea cell cultures[J]. Phytochemistry, 1988,27(1):119.

[13] Cheminat A, Zawatzky R, Becker H, et al. Studies on caffeic acid derivatives from Echinacea pururea. Phytochemistry[J], 1988,27(9):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