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教学 “大思政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64-01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普遍不重视思想政治学习,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和挑战,所以,进行课堂改革就成为高职思政教育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能够适应形势需要,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打破教学常规,践行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能获得有效发展。

一 构建高素养的施教主体是践行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关键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使他们成功成才,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师,要能够积极树立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够从教师型转向导师型,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就目前而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不能积极实现身份转型,教师课堂教学中依然做知识的传播者,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式教学,对学生的启发有限,引导不足,课堂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另外,高职思想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得到重视要积极构建专兼职结合,人员立交式流动的科学化模式。要通过创新施教主体的方式促进教学的发展,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中的党员、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分子进行有效培养,使之能够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通过这些学生了解全班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 教学要能够引进教育典型事例,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智慧促进教育功能的提升

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要能够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凡是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素材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引进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想。现在社会竞争力和压力很大,很多高职学生都担心自己的前途,怕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在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明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给学生鼓劲,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学生能够轻装上阵。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思想教育价值的教育典型事例,使事例人物的典型品质、职业操守、个人修养、业务能力等被学生感受到,促使学生思考、借鉴,发挥典型事例的内在影响力,获得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如教师可以将主流媒体推出的先进人物与思想内容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聆听他们的感人事迹,感受他们的高尚品格,这种作用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教学内容,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另外,教师可以请校友中的成功人士到学校来现身说法,用他们的创业事迹和人生经验来感化学生,鼓励学生不断锐意进取,鼓励学生不断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这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会更大。因此,高职教学要勇于突破,利用一切条件,创造典型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人士的崇高与伟大,为学生树立生活中的榜样,使学生能够不断努力追求成功。

三 积极拓展,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立足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需要教师能够面对形势需要,研究学生特点,能够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种模式教学中获得学习潜能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模式,积极探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变单向教学为师生的互动教学,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为学生创设模拟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总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认识到创新才能促发展的道理,努力开拓教学创新途径,力图促进学生成功成才,进行有效教学探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雪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哲学思想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同时它也是建立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是大学生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最难研究和理解的原因如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有关工作本质性的知识,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众多现象中发现规律性具有理论规范性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论提升和概括,这就是哲学思想中从现象到本质的一个发展过程。其次,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又是具有体系性的,其中各个不同的原理之间要有严谨而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困难重重,所以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建构应用哲学思想是最好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哲学思想的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得以合理建构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哲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建构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想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个关于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大厦,必须要保证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这些基本的砖石的合理性。这一过程的完成必须要对哲学思想进行恰当的应用,尤其是哲学分析法的应用特别是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和概念语义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分析和形成是很有好处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观点的概括和精炼也需要哲学思想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观点的得到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是对概念的不断提炼和概括的过程,这一过程哲学思想是必须要用的,因为哲学思想可以透过简单的外表看到内部的复杂性,帮助观点的形成。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体系的建构和对体系的反思和调整离不开哲学思想。因为哲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具有统揽全局的整体性眼光和建构体系的严谨的逻辑性。

二、恰当应用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2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哲学思想的恰当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和学科的建设中对哲学思想的应用有时候不是特别到位和准确,也就是说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对哲学思想应用的不足或者应用过度的情况,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科的建构产生不良的后果和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领域当中有许多的相似和相近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的区分要利用哲学思想较大的辨别能力,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学对相关的学理的分析和辨别就做的不够清楚了,就会产生概念混乱的现象。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这些相近概念它们各自的含义都是什么,如果不利用哲学思想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行研究,就会产生这些住概念的模糊不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的原理进行建构和讨论中也必须要对哲学思想进行恰当的应用,例如哲学思想有一个论断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论题来源问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论题不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当中提取出来进行研究得来的,而是把哲学中有关的原理和体系生搬硬套过来,再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名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论题来出现的,这种论题的来源方式没有实践性和先验性。这种论题脱离了实践,是从概念到概念,而不是从实践到概念,这样容易使这些原理在哲学的相关原理中兜圈子,无法发挥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成了纯粹的经院哲学。换句话说就是哲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不起当应用,除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还会使人们产生对哲学思想的误会,从而也不利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三、哲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变化,所以在新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对策,增添新内容,从而使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

1.1 学术概念缺乏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在理论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概念,例如思想和行为、内化与外化、言传和身教、疏通与引导、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这些基本的学术概念已经逐渐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和使用。

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本概念、范畴的严谨度欠缺,自洽性不足。在一些重要的教科书中,有些基本概念的涵义没有做到贯通一致,在同一本教科书、同一部研究专著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其涵义所指大不相同。一些基本范畴的使用随意,一些重要概念带有较大的含混性。

1.2 学科边界模糊。“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不清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科向外开拓研究领域迅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疆域过宽,主干学科发展受到制约,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其突出表现是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宽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设置随意”。[2]

1.3 学科理论性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应该采用更加接近生活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以满足人的现实生活需要,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过强,一些专业的学术概念很难被大众所理解,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1.4 学科注重传承,缺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当然离不开传承,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科的传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固然要注重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经验,但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上,要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总结新的理论成果和方法,及时的应用到我们的教育中去。要懂得创新,独立探索,在成熟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

2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规范化趋势。

2.1.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科学规范化。随着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三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一是一些领域、某些问题,没有形成研究者群体。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反复读到的只有少数学者的文章。二是研究领域遍地开花,研究问题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三是理论学科快速发展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彰显局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做出明确规定,与其他学科以及边缘学科形成鲜明的界限,呈现科学规范化的趋势。

2.1.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化。我们党历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重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国内外的思想实际,提出明确的教育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势必按照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际,从思想理论层面、社会价值观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和社会规范层面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地确定自己的内容。实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心理、行为模式的全方位的引导。

2.1.3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学规范化。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人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制度建设与正面教育的相互配合日趋紧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行思想引导;另一方面又注重制度约束和管理,用行政手段和法制手段相辅助提升教育效果。注重民主和对受教育者的引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疏通引导,提倡双方地位的平等,互相尊重,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采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方法和内容,以满足人的现实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活化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表现为将理论性的学术概念与周边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人们有可能获得和理解的各种生活经验和事例,取材于现实的生活、周围的环境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面向大众,为大众所理解,这样才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2.3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趋势。随着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逐渐开始向专业化、多样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具备高尚的政治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应该有较强的科学分析能力、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既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才,又要成为知识经济下贯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通才。

3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创新性与世界眼光

3.1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获得质变和飞跃的必然选择。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的创新:一是体现为完善性创新;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基础上对其理论成果加以充实和完善,对原有的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视角加以解释和论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理论以新的科学涵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内容更新;二是体现为集成性创新;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研究成果加以集中、综合和整合,形成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在整合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发展与创新;三是体现为原创性创新;就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沿与实践前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新规律,发现新问题,在重点和难点上有所突破,获得原创性的理论成果。

只有适应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才能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发挥这门学科的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3.2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世界眼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世界眼光,既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走向。随着国际间竞争的加强,人才成为竞争的核心力量,因此培养出符合本国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正成为各国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世界眼光,要培养人们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对来自国际范围的各种文化、学派、思潮、理论,要培养分析辨别能力,选择吸收能力,批判抵制能力。防止和抵制已经出现的世界性问题,如价值观念不确定性和信仰危机;精神世界的庸俗化,极度宣扬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行为方式和消极现象,一定会伴随国际化发展趋势而扩散,影响和危害我国的青少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吸收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因素,也要防止和抵制其所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的学习。

综合来看,虽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学者和大众的不断关注和探索,积极研究,已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良好的、积极的状态,为今后思想政治的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建设都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祖嘉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2011(1)

2 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对比分析;学科性质;紧密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念的引导、教育。而德育教育侧重一种道德规范的教育,思想政治的核心是思想观念与政治观念,而德育教育的核心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又包括社会道德、社区道德、学校道德、家庭道德等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明确二者的区别,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分开来,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工作。 为了简要地说明这二者的区别,我们以下将就几点来进行讨论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学科性质对比

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德育教育并没有收录在高校开设的课程之中,德育教育也不在专业目录之内。德育原理曾经被分类于教育学,独立设科。但是,后来重新改革,德育原理被包含于教育学科之内。不管德育是否自成一科,德育基本可以归类于教育学,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德育的学科性质应该是教育学范畴。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和专业来开设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改革,它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越来越成熟和完善。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是被明确归为法学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专业。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是属于法学的范畴。这是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本质区别。从学科性质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教育学和法学的本质区别。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核心概念对比

一方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是我们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围绕这三个核心概念来展开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是使他们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有科学的认识。人生观的培养是使他们对自我价值、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有正确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去影响和有意识地改变世界。而价值观的培养则是使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大小、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正确的认识。科学的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努力维护社会价值体系。

另一方面,德育的核心概念是道德。德育教育的工作围绕道德教育展开。道德是人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或环境的一种处事原则和方法论,道德是正确认识这些关系的结晶。一个人只有具备道德意识,才能够对自己进行约束,根据道德准则去理解自身和周围关系,成为一个具备道德修养的人。二者核心概念的区别是一种最根本的区别。这个核心概念的不同,导致二者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教育目标也是不相同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内容对比

一方面,德育教育的内容基本固定,它受到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不大。德育的主要内容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道德理想、公民道德规范、人道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爱情婚姻家庭道德教育等等。德育教育内容跟人自身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德育主要强调对人自身的影响。比如说,道德理想教育是要让人能够通过理想追求,完善自身,不断地鞭策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动性较大,它除了固定的部分,比如历史政治等,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随着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政策方针变动而变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到国家经济政治的影响比较大。这是因为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而且社会经济,文化程度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动,因此,在不同时期,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会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某一具体时期来看待,而不能够简单地总结出来。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逻辑关系对比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高于德育教育。从以上对核心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没有建立对自身以及自身所连接的各种关系的正确认识,就无法谈其对社会各种关系的认识。也就是说,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比方说,世界观没有建立在自身对世界发展规律的认知、了解的基础上是无法形成的。人生观没有建立于对人生意志的正确选择和认识也是无法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高于德育教育。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比德育教育来的重要,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要凌驾于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地进行。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教育层面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层面相对来说比德育教育高,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关系到一些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等,而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德育教育常常跟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比如一些学习态度、处事原则等等。因此,德育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德育教育的教育效果更明显,比如辅导员开个德育教育讲座,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可以马上做出实践,只要他们对一些日常生活习惯进行改变就可以做到。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一种无形的,它扎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才能够体现出来。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比德育教育更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更强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教育内容的关联性更强。比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另外,没有对社会主义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地理解思想等。而德育教育的教育内容就没有这么系统化的理念,德育教育针对“德”和“育”来展开,“德”是一个独立的教育范畴,而“育”也可以是另一个独立的教育范畴。德与育并行展开,不需要明确的先后顺序,相反地,德与育往往要同时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五、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教育途径的类同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以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基础,从知、情、意、行等几个人类的行为出发,将教育内容贯彻到自身修养的问题中去,并体现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原理。因此,他们二者又有很多的类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教育形式类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教育形式都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两大部分,理论是教育的基本途径,而实践是检验理论成果的准则。其次,组织教育的形式类同。通过日常工作开展教育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校中,通过教师、辅导员、系主任、班主任等角色利用各种机会,比如讲座、会议、班级建设等等形式去展开教育是实现的主要形式。最后,舆论引导作用类同。通过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最常见的形式。现代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上的作用是类似的,媒体的教育效果也是差不多的。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他们的也有类同之处。

总而言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进行对比分析时,可以得出结论,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的学科性质不同,核心概念也不同,还有其他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二者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的联系是紧密的。二者都是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而言,是提高一个人素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韦冬雪.对“道德教育”、“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辨析[J].探索,2007(1):120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主体定位;客体;逻辑审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215-0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的理解不同,衍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许多其他问题的不同解释。因此,本文试梳理争论,以有助于清晰问题,商榷分歧,寻求共识。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有无必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

有研究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已足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没有必要引进哲学认识论中“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有无必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的始发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是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没有发生时就已经先在地被规定了的。因此,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作静态描述的时候,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说明问题是适当的,更准确地说是够用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当我们着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作用的性质时,在描述它们生动丰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就显得有些词不达意了。引进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更清晰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是有必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主体定位的争论

当我们引进哲学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的概念之后,争论随之而来,谁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其一,“单一主体说”。 “单一主体说”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于主体和客体讨论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单一主体说”可以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前者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因而教育者是主体。后者认为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服务的,因而受教育者是主体。单一主体说坚持了教育管理主体的一元论,但因两种观点同时否认各自对方的主动性而陷入片面性。

其二,“双主体说”。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双主体说”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从受教过程来看,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但“双主体说”模糊了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同时,“双主体说”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了两个主体,或多或少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其三,“主体际说”。“主体际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一种主体际关系。“主体际说”中的客体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由客体转化为主体,与教育者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这种转化是在空间中的实在的转化。从哲学认识论来看,主体与客体是构成认识过程的一对矛盾,但是主体间性说中所揭示的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资料客体的矛盾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受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资料客体的矛盾也很难被理解为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应该指向受教育者及其思想认识。

无论是“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主体际说”或“主体间性说”,问题集中指向的都是受教育者能否成为主体? 通过分析学科产生的特定政治环境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了基本路径。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普遍制度安排给思想政治教育学国际化学术努力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政党才是作为终极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主体定位的基本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学术建构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逻辑,是以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逻辑推理中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出发,基于经验事实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确定?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来看,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两个角色不能转换。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来看,它是政治统治或政治控制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而不同于知识教育。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实现政治统治或政治控制而进行的使受教育者服从于教育主体的说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学术建构的应有逻辑。

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代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掌握者利用自己的地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机关是用“硬规范”型塑人们行为的“刚性”主体,在客观上它也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功能。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更好的去理解:

首先,多元化存在的政党作为各自意识形态宣传者的角色充当了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当代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是政治的主体,国家是政党活动的舞台,人们不能设想没有政党的政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其次,国家机关运用法制这一“硬规范”充当了型塑人们行为的“刚性”主体,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对人们政治意识的型塑。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信仰自由的宪法原则,这意味着任何政党都可以在体制内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

最后,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之中并以后者名义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特定观念的塑造是当代世界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得到民众普遍认可的基本方式。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之中的做法是由国家政治发展的客观进程决定的。

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的实践表明,政党是政治理念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其自身的价值诉求决定它必然要扮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角色,尽管它在各国的实现形式并不相同。因此,政党作为终极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辑。

参考文献:

[1]卢黎歌,田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研究略述[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2]卢黎歌,杨建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客体范畴[J].思想政治教育,2006,(3).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逻辑起点; 现实的人; 思想与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42/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34-04

收稿日期:2013-03-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研究”(09YJA710058)

作者简介:邵献平(1964-),男,浙江兰溪人,武汉理工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何丽君(1989-),女,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它对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 的基石,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很有必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进行分析,一是讲逻辑起点的基本含义及其规定性;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综述,分为相关研究成果和简短评述两部分;三是具体叙述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看法。

一、何谓逻辑起点

1.逻辑起点的含义

逻辑起点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必然的逻辑发展。每门学问,作为科学,必然都有特定的理论体系,每一种体系都有各自的逻辑的结构。黑格尔认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他反对仅仅是“零碎知识的联系”的做法。要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或体系,必须要有一个逻辑起点。所谓学科逻辑起点,是指该学科结构的起始范畴(范畴是指事物本质的概念)。[1]学科的逻辑起点区别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是指学科结构的起始范畴,例如,《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从商品出发先推出货币进而一步一步推出资本的。而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指学科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2.逻辑起点的规定性

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对逻辑起点提出三条规定:第一,逻辑起点与历史上、实践中最初的东西是相符合的,即逻辑起点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具有初始性,在逻辑起点时间前不可能再找到包含对象基本矛盾的事物。第二,逻辑起点揭示了对象的最本质规定,逻辑起点包含着各范畴体系一切矛盾的胚芽,是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学科研究对象中所包含基本概念、基本矛盾的逻辑推演和展开都是从逻辑起点发展起来的,也即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第三,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即逻辑起点是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的,它与后续的一切范畴之间没有第三者再作为它们的共同前提或共同条件,它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的支点,标志着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深化。

我国学者对逻辑起点应有的规定性也做出了具体探讨,如王洪才教授认为逻辑起点至少应具备四种规定性:第一,基本性或单一性。一门学科中高度抽象化的最基本范畴。第二,公设性或不证自明性。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所代表的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人们对该概念所指代的东西具有不言而喻的理解或认同而不需要再对该概念加以证明。第三,内涵的广延性。逻辑起点的全部内涵可以指代该门学科研究对象中每一具体事物;第四,自在性。逻辑起点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种发展方向和目标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且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发展方向和目标来认识它本身。[2]周倩认为作为逻辑起点的范畴应符合以下条件:第一,逻辑起点必须是研究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第二,逻辑起点必须与历史起点相一致;第三,逻辑起点必须蕴含着整个体系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3]

无论学者们所称的逻辑起点的规定性有几条,其本质和核心都是一致的,这就是:第一,逻辑起点是标志研究对象的“纯存在”范畴,它是客观存在的。所谓纯存在,就是“直接存在”。黑格尔在《逻辑学》中的话来解释:“从何开始?‘纯存在’……‘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是开端。‘本身不包含任何内容’……‘不以任何东西不为介’……。”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以商品为其逻辑起点。马克思曾指出:商品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还是一种“纯经济存在”。第二,逻辑起点是整个范畴体系中最简单、最基本、最一般、最抽象、最普遍、最常见的范畴,是构成事物本质的核心因素。正如列宁称《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商品)为“直接的‘存在’”、“细胞”、“胚芽”等。第三,逻辑起点应以“胚芽”的形式内在地包含着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一切矛盾,从它出发能演绎出一系列的后续概念。马克思在阐述《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点时,曾从方法论上对它做了这样的概括:“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4]正如列宁所言,“某种商品和其他商品交换的个别行为,作为一种简单的价值形式来说,其中就已经包含着资本主义的尚未展开的一切主要矛盾”[5]。第四,逻辑起点应该和历史起点相吻合,即它不仅是本学科理论体系的起始概念,也应是本学科历史的起始对象。正如列宁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6],“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进程”[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8]。列宁则进一步阐发这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研究综述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相关研究成果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雷小丽认为:人的本质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9]刘瑞平认为:只有“现实的人”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这里的“现实的人”应当指“有物质需要的人,有社会需要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10]徐志远认为: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11]赵勇、王金情认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应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原始的基本的关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就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12]袁晓妹、王天恩根据对逻辑起点的认识,认为“现实的人”只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起点,而不能成为逻辑起点,人性自由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13]秦在东提出了以社会与思想、教育与精神的关系为其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14]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研究成果的简短评述

学界专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写了不少文章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以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逻辑起点。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为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马克思还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由于社会关系具有阶级性,所以人的本质也具有阶级性。但如果单纯地把人的本质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有失偏颇,因为那会造成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重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关系而轻人的自然性与心理属性,重人的社会价值而轻人的自然价值和心理属性价值问题。因而,这一逻辑起点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能很好地统一。[16]

马克思早期由于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曾一度把作为一般的抽象的人的本质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分别将人的本质概括为“自我意识”、“理性”和“自由”等。在1841年3月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以“自我意识”为人的本质,强调用体现“自我意识”的哲学去“征服世界”,“给现象打上它的烙印”。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是把个体的精神自由归结于人的本质,他的理论指向无非是希望个体的精神能够像“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一样,挣脱“官方的色彩”,达到完全的自由。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劳动”(即完全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7]。

这种从抽象的本质出发,势必将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虚构的、理想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根据的。用抽象的人的本质来衡量现实、考察现实和批判现实,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这实际上是对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倒置。马克思也认识到了这点,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把旧唯物主义的那种颠倒了的思维方式完全颠倒过来了,从而使自己的理论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地划清了界限。同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观也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他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其根本缺陷就在于他不知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8]可见,这里马克思已不再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虚构的、理想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现实性上去概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刘瑞平认为以“人的本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轻视人的自然性。事实上,“社会性”仅是“现实的人”的一个方面,社会性不能代表“现实的人”的全部。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化。他认为将“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可以克服上述局限性,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本来面目。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人本化、教育目标具体化、教育方式隐蔽化。[19]这种观点无疑认为:由于人们各自的生活环境、社会经历、受教育程度以及身心发展水平、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人们的思想也就各有其特点。教育者要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差异,根据其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矛盾,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无疑,从现实的人出发,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历史传统,具有科学性和积极的意义。但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看成是现实的人,只是从现象上对人的差异性特点作了揭示,而未能从根本上总结人的共同特点,从理论上讲,这是不符合学科理论严谨性、抽象性与科学性要求的。

从实践上讲,以现实的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只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跟在人的思想、感情、作风、情趣、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后面去做一些“医治”工作。而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上述差异性特征显化后,我们才针对这些不同的思想、个性等去做工作,这无异于亡羊补牢。

最后,根据黑格尔规定性之一——逻辑起点揭示了对象的最本质规定,具体而微地包含着各范畴体系所涉及研究领域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关系。单纯地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有失偏颇, 因为那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与别的其他学科(比如说教育学、心理学等)没有明确的区别,失去了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

第三,以思想与行为为逻辑起点。到目前为止, 张耀灿和徐志远两位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起点研究比较深入,他们所阐述的“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也是相当严密、深入与完善的,但是这个“思想与行为”不是一般的笼统的概念,而是特指现实的人的思想与行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是现实人的思想和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其范畴体系必然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逻辑起点。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第一,要看该范畴是不是该学科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要看该范畴是不是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第三,要看该范畴是否是该学科研究领域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不是该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第四,该范畴作为逻辑起点是不是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18]据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只能是现实人的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

第一,现实人的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逻辑起点必须是理论体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在任何理论体系中,大量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最终都要简化为基本问题,因而只有回答基本问题的关键概念才真正符合这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基本任务就是 “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0]。归根结底,实际上就是要改变人现实的思想与行为,使之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

第二,现实人的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特有矛盾的研究。笼统地讲,心理学、医学、教育学、人类学都以人为研究对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只研究人的一个特殊领域,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等方面,这在人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即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承担的。而要解决这个特殊矛盾就要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这两个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会要求,就要研究现实人的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另一方面,这对范畴又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只有深入研究现实的人的思想与行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人性,在二者之间形成契合,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也才能更根本地把握两个规律。

第三,现实人的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现实人的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以“胚芽”的潜在形式内在地隐含着所有后继规定的内容,一切后来的东西都可以而且必须从中合理地、有序地演化出来,因此它一定是整个范畴体系得以进展下去、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实在基础,它“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也没有根据;不如说它本身倒应当是全部科学的根据”。

第四,现实人的思想与行为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地再现历史,这是构建学科理论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要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列宁认为:“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21]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22]无论哪个国家,也无论哪个统治阶级都离不开其思想统治。统治阶级必然会以本阶级的政治价值观为中心,设法对整个社会进行文化意识整合和行为定向,通过各种方式将他们的思想观念提升为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培养公民意识,形成政治认同,以达到维护统治、降低治理成本的目的。所以,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现实的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辩证统一。

第五,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本身出发,现实人的思想和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从概念分析指向现实的人;其次具体的人要具体分析,个人在不同时期思想行为不同,以现实人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可以避免“一刀切”。

教育过程是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即既包含内化的过程,也包括外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思想必须通过行为来体现,因而思想和行为缺一不可。现实人的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原始的基本的关系”。由此我认为,现实人的思想与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更为合适。

参考文献

[1] 陈平水,温海燕.高等教育经济学逻辑起点探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8-82.

[2] 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江苏高教,1997(2):9-12.

[3] 周倩.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规范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5-8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

[5] 列宁.哲学笔记(第一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3-164.

[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20.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

[9] 雷小丽.初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的本质[J].办公室业务,2012(6):11-12.

[10][19] 刘瑞平.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N].光明日报,2006-10-16.

[11] 徐志远.思想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41-46.

[12] 赵勇,王金情.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新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44-46.

[13] 袁晓妹,王天恩.人性自由: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8-103.

[14]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结构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9-105.

[15][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6] 徐国民.论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出发点[J].求实,2007(4):4-7.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

[20]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互动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如何将其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

1.校园文化的相关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的总和,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为主旨,以学生与教职工的积极交往互动为主干,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学校精神与校风为主要特征,其展示的是校园独特的文化感召力、吸引力和统摄力[1]。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成长、成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调节作用、感染熏陶作用,可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优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化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体现了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1.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和必要途径。

经由特定的机构、载体,以集中传授或开展活动为主要方式,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使高校经由传承、创新而形成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校风校际不断地为在校大学生所接受并认同。同时不断结合当代社会新形势下的文化需要,凝结成新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符合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理念,而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宣传和实现。在校园文化这个特殊的育人氛围中,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潜移默化,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受到校园文化弘扬的精神的浸染,大学生将这种精神逐步地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从而指导个人行动。

2.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指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大学校园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只有全面发展、思想进步的现代化人才才能承担起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作为培养人才中最重要的一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且有必要遵循党的基本教育方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之下完成,不能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为所欲为。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善于观察,因材施教,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显性教育的功能,如很多主题明确的活动,都是主旨鲜明地表明活动的目的,希望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同时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教育的教育功能,如有些校园活动会更关注大学生本身的创造性和个人特征,让他们自由发挥,在创新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感悟。校园文化正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完美结合,而隐性教育因其潜移默化的特性更为大学生所接受,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佳的保障效果。

2.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及个性培养上的导向作用,通过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得以实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对校园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改造和创新作用[3]。思想政治教育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的方向,使得真正健康积极、大学生喜闻乐见活动成为主导,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轨道和方向,促使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将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从而实现二者良好的互动,共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匡和平.从校园文化建设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6).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因而将教育学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价值,因而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用教育学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革新,不断进步。

一、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教育学中发展出来的,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进行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研究,虽然两者从研究对象上看存在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且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发展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实践当中,具体来说教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离不开教育学理论。教育学主要是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认识,这些认识构成了教育学理论,也可以说教育学理论属于认识理论的一种,而这种理论也是在近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教育习俗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原有的教育习俗认识在教育生活经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想和认识,这就会使得教育习俗认识之间产生矛盾和歧义,并且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这些传统的教育习俗认识也不能够解释很多教育活动中的问题,这就促使科学教育学体系和理论诞生,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认识论的部分主要就来自于生活习俗和教育理论当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来自于日常家庭和学校教育生活当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也往往通过借助于日常的习俗认识来进行,而这些日常教育习俗就是教育学理论诞生的基础部分。并且随着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学校和家庭也逐渐受到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会采取一些教育学理论上的方法,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部分。在高校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与基础教育阶段有了很大提升,因而日常教育习俗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更应该借助于现代教育学理论来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来构建思想政教育理论框架。

(二)、教育学理论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解决教育方面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因而对于解释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科学解释,教育学能够清楚明确教育问题,这是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属于教育问题之一,因而教育学理论也同样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界定。再者,教育学理论能够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包括通过专门的术语、概念来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释,这时日常语言所做不到的,作为教育问题中的一部分,教育学理论也能够运用专门的语言或概念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且这种解释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基础上的,而不是根据直接感性经验判断出来的,这就使得运用教育学理论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带有了科学性和理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层次提升了一个等级。正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不断的科学及时,才促进了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知识的增长,对于更加有效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学理论的应用

(一)、培养坚定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态度是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现,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态度能够不断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推动教育工作者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也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而消极的教育态度则会阻碍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教育态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而积极正确教育态度的培养与教育学理论是分不开的,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对于养成积极正确的教育态度,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多积累自身的教育学知识,在用教育学理论来支撑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信念,让自己能够积极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这样才能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理论素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各项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教育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理论素质,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学习能够不断丰富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教师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学习不仅能够让教师掌握教育方面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而且也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来面对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断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方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关键。再者,深入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往往是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自身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方法是比较片面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从多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论证和思考,也没有将自身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使得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因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学习和浏览教育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一个教育问题的各种观点和流派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一个教育问题进行不同解释,从中体会教育问题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观念和观点中找出最适合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学会将自身的经验和教育理论高度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走出经验主义教学的怪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开阔自身的理论眼界,接触更多国内外的教育学理论和流派,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好理论基础。

(三)、运用教育学理论研究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对多种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对现有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而后通过归纳、整理形成相应的理论,在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中非常常见,也是现代教育学研究者比较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合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中的基础课程,包括很多学科方面的内容,像是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体系,而质性研究方法的基础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涉及如此多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非常有价值的,质性研究方法本身也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借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进行研究,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关注,而质性研究方法也是关注于人的价值,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通的,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突出人思想价值研究主体,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层次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质性研究方法强调意义建构和深度解释,强调对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这一点非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需求,通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深层和最基本的教育问题,通过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探究,能够不断深入行为和思想之间,揭示人的思想与行为之间的本质关系,同时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来分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从中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和认识,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质性研究方法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和理论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语

教育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其不仅能够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教育问题,而且还能够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因而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非常高,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教育学理论的价值,将其更好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小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评《当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2〕牛倩.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3〕张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现实意义及条件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4〕宋俊成.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内容分析:文本与范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5,(07).

〔5〕张凡.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2,(04).

〔6〕王翠.关于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05).

〔7〕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结构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在多元化办学体制的指导下,我国各个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管理体制也存在差异。各个高校所采取的管理理念不同,如素质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都是目前我国高校崇尚的多元化指导思想。多数高校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些高校则推行实践教育活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受到了一定影响。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极其容易受到信息以及网络时代的影响。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关于高校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发展。

一、大数据的变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大数据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概念,原意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这本是一个IT概念,但近些年来,被广泛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高校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随着科技的变革,信息以爆炸的速度膨胀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拓宽了高校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渠道,微博问政以及微信朋友圈的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表个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看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使命感以及政治素养的提升和强化。

其次,大数据时代出现大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供使用的资源十分丰富,高校可以委派专门的人员进行资料的采集和信息的推广,加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最后,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活性极大地增强,拓宽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平台,突破了以往讲座、授课等枯燥的教育方式,在社交平台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但是随着全球化以及社交平台的发展,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发展日益更新。[2]同时,宗教思想以及国外思想的涌入,高校学生接触的观念日益丰富,面临的选择也十分多样化,由此出现了大学生信仰多样化的状况。目前,我国高校信仰宗教的学生居多,虽然大多数学生表示信仰,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表示并不是自己的唯一信仰,信奉多样化思想逐渐成高校学生信仰的一种趋势。另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助长了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例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想,这些不良思潮的广泛传播给学生信仰的选择提出了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同时也面临着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挑战。人是需要信仰的,对于高校学生和教师而言,信仰的力量更是十分重大。信仰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导向,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信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大部分人的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日益弱化,对于高校学生学生而言该种状况十分突出。越来越少的学生将作为个人信仰,一部分学生对于的信仰并不是十分坚定,极易受到其他社交平台上各种言论的影响,改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同时,由于大学生各方面还不是十分成熟,信仰弱化的状况比较严重。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发

(一)更新教育理念

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某一事件或事物的理性认识,理念对于高校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高校而言,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指导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享受到先进教育理念的熏陶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学习和生活,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因而,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善待学生”。追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所要提倡的最终境界。在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21世纪,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更新教育观念,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发展、个性解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应该以学生为基本的立足点,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开拓、自由创新,保护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构建大数据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大数据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是保证互联网在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基础。因此,运行机制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4]:

第一,关注互联网发展现象,构建多维互动的动态机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主动放下身段,融入网络时代的大潮中,争取与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相融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感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概况,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够拉近与学生群体的距离,构建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营造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规划以及畅想利用互联网平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宣传和普及,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家长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平台,使得家长能够及时得知学校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划,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学校、学生、家长三者联动的动态机制将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优化作用。

第二,建设导向清晰明确的思想教育平台。运行机制的建立以及完善需要统一的思想进行约束,以此规范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秩序,因此,要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明确思想导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立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建设力量,需要不断提升队伍的互联网意识,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与高校学生进行互动,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网络的发展现状。同时,要提升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于思想政治导向变化做出敏捷快速的反应。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要建立健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借助学生组织的力量,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组织化程度的提升。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主力军,承担着端正思想政治导向的重要任务。同时,高校学生作为网络平台的主要使用者和参与者,对于各种思想政治观念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如何统一学生的思想观念、端正学生思想态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面。

第三,德育先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科学的利用网络则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端正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态度,严禁不良思想和言论的出现以及蔓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大数据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此外,在运用互联网平台时,不能仅仅一味追求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范围,也要注重信息传递的质量,将高校学生的德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三)科学规划网络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对于学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坚定依赖于网络教育平台的建立和发展,因此,学生要利用互联网平台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科学规划互联网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5]:

第一,走进学生生活,将互联网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机融合,促进教育常态化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想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实效,首先必须走进高校学生的生活,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契机,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创造平等沟通的互动平台,制作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之所以没有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原因在与没有与高校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死板僵硬,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互联网平台的引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应该主动拉近与高校学生之间的距离,破除沟通障碍,促进沟通。交流的人性化以及亲民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同时,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沟通方式和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从关心身边的小事开始逐渐过渡到对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国家政治发展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