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实践的经验范文

社会实践的经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的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实践的经验

第1篇:社会实践的经验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社会实践;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01-05

引言

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普通高中已全面开设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区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仍推进缓慢且不尽完善,存在着较多问题。结合当前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现状对其进行研究,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以推进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本文是根据目前高中现状及我校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目的是要发现、探讨现行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提出合理化的策略及建议,为实践者提供帮助和参考,以期能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和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定义、内容及形式

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活跃、实践性最强的内容。社会实践,顾名思义,就是走到社会中去,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而学校中的社会实践,则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走出相对封闭的教室,走进社会,去亲身参与社会活动,以从中获得直接经验,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课程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内进行自主管理,校外参与实践活动。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种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体现为以下几点。

(1)政治活动。主要表现为宣传国家政策、协助国家进行政策调研,或学生建立自治组织、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等。

(2)经济活动。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引入商业活动因素或直接参与到商业活动中等。

(3)文化科技活动。指学生建立文化社团,参与文化科技活动,或参与社会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科技创新活动等。

(4)其他活动。即除了前面三种主要活动外,学生参加的有利于了解社会、提高探索能力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交警体验日等。

新课改下的课程体系与传统课程体系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前者更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主动探究的精神,能够将本来被局限于教室中的课堂延伸,拓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

二、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现状调查

(一)现状调查实施方法

本次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主要采用实证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采用不记名、选择式的答题方式,调查对象为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参加者的高中生、教师及学生家长,问卷内容涉及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认知、形式和内容、过程和评价等方面。本次现状调查还采用了观察法,对本校及学校周边走访调查,查看学校新课改以来的课程设置情况,查阅学校相关活动存档资料,查阅各年级及处室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掌握和分析相关资料。

(二)现状调查情况汇总

1.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通过走访调查,目前学校实施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的内容和形式有以下几种。

(1)政治活动。学校能利用各种节日或者宣传日让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例如在2016年防艾日中,一些学校引导学生动手制作防艾板报,带领学生进行防艾宣传。另外,多数学校已经建立了组织完善的学生会,下属多个部门,如学习部、外联部、生活部等,分工具体;能在团委指导下设立校园志愿者组织,活动范围涵盖校园清洁、校园安全、纪律管理等多个方面。部分学校还有各种学生社团,如校园广播电台、文学社、滑轮社等。

(2)经济活动。如在校庆活动、校运会、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时,一些班级或各社团会向社会商家拉赞助以确保集体庆祝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课余时间,学生会组织跳蚤市场、义卖等活动,在了解商业活动的同时为孤寡老人献爱心。

(3)文化科技活动。少部分学校还设有青少年科学院、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每年都举办校园科技艺术节、社团节及各类型节假日活动或晚会,同时,每年都派有学生参加全区或全国的机器人大赛等。

(4)其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交警体验日活动、森林公园考察活动、农庄种植体验活动等。

2.学校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情况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共发放问卷680份,回收680份,有效问卷680份。其中学生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家长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汇总,样本学校内部有28.5%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51%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自身素质有帮助,表示乐于参加;但同时也有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占用时间过多,或者对于高中生而言负担较大。而学生家长偏向于支持孩子的看法。教师调查结果则显示目前教师感觉较难对学生进行指导。

3.现状调查的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中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较广,内容也较为丰富。学生在参与社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和家长都反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从课本以外的地方收获人生的经验

同时,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存在较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如思想认识不足,课程设置单调且缺乏系统性,活动场所和教师人手不足,安全保障不够,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单一,活动经费缺乏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占6学分,旨在引起学生及学校管理者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重点从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原因剖析,以期有新的收获。

三、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结合调查情况,分析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尤显重要,这对推动广西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具有重大意义。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一)主要参与者对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充分

作为课改大环境下出现的新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与传统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有着十分大的区别。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参与的过程,侧重点是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只有在学生走出教室、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空间才能得以扩大,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升,也只有在实践参与中,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觉醒。这就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像考试一样,只要两个小时就能看到学生水平,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并且,只观察学生参加的几次活动,并不能发现他们在这之中有什么明显的进步与成长。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且受传统评价方式――分数的影响,学生家长对于高中生进行社会实践这一行为较为排斥。传统观念里,成绩与学生的未来是密不可分的,“有了好成绩,才能上好的大学,毕业后才能够拥有好工作,才会有一帆风顺的人生”的观念,在很多学子和家长中可谓根深蒂固。因此,许多家长就将“社会实践”和“不务正业”捆绑了起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5%的家长明确表示反对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31%的家长认为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过大,不应再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仅有20.5%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走进社会。

而社会实践的主体――学生,与家长的观点如出一辙。很多学生认为“分数大于天”,主观意识上抗拒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活动。调研结果显示,49%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有18%的学生表示非常乐意参与,但是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也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也不容乐观。调研结果显示,72%的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参加活动,但是同样的,有53%的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会影响学生学习。毕竟升学率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选样本学校还是以升学率为主,因此尽管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社会实践是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学校也安排了相关课程,但负责人都是将其当成任务来完成,甚至敷衍了事。这与开展社会活动的初衷是相悖的。

(二)安全问题是高中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跨越的问题

校园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管理的一大难题,但是社会实践活动相当多的时候都需要学生走出教室或校门。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逐渐成为社会青年人群的主流。对于家长而言,仅有的一个孩子是家里的宝贝,自小就给予万般呵护,一般不敢放孩子自由行动。每年新生入学,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家长陪同,报到完毕后家长还陪着孩子到宿舍去整理内务,甚至不让孩子插手,报到结束后仅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都要将孩子接回家中再休息一会,住得较远的甚至给孩子请假――对孩子的溺爱可见一斑。此类家长一般不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样本学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6%的家长反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理由是学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对于安全问题的过度考虑,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同样,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校园内部的安全都需时刻小心谨慎对待,一旦走出校门,没有了校内相对稳定的环境,校方承担的风险就大得多。学生出去得越多,发生事故的概率就越大。目前学校实行安全责任制,在谁手上出事谁负责,因此教师都不大愿意带领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组织的外出活动也不会得到教师或学校的正式批准。学校某些管理人员对社会实践活动抱有保守态度,使得活动更难组织。调查显示有49.5%的教师认为出于安全考虑不应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不愿出去,W生也不能出去,因此,学校团委、志愿者协会、学生会等部门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都是校内,缺乏实际的社会体验。

(三)经费缺乏导致高中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展开

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财政拨款,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财务审核十分严格。对于样本学校这样一所公办学校而言,教书育人本来就是一项非营利性的具有公益性的工作。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筹集资金。就目前的财政状况来说,能保持收支平衡已经很不容易了,学校在维持正常运转的同时,很难拿出额外的教育经费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些学校的资金严重不足且不具有可持续性,自然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周期性的开展。

那么能不能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解决社会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呢?从学校角度来说,上级是明令禁止额外收费的,学校自然不可能冒被举报的风险额外收费。从家庭角度而言,并不是所有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一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难以和城里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比,据观察,部分学生还对自己的家庭条件感到自卑。客观存在的家庭条件差异,决定了这部分经费是不可能由学生家长来出的。调查结果显示,23%的家长反对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并且前文提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水平的提升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即便是经济基础好的家庭,也更愿意将钱花在能明显提升成绩的补课、家教等活动上,而不是放在社会实践活动上。可见,经费不足,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是基础性的,如果不能解决活动经费的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将只能拘泥于校园之内,不能真正走出校门。

(四)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后才加入高中课程体系的新内容,而且广西课改起步较晚,导致高中学校难以设立适合本校情况的社会实践课程。具体表现为学校没有准确制定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缺乏理论支撑,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难以对学生加以具体和明确的指导。因此,在没有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只能模仿、借鉴其他地区的既有经验,甚至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没有目的性,也没有内在动力。

没有明确教育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但没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也无法培养学生能力,不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提高。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模仿借鉴,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形式难有突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主要参加的社会活动为志愿者活动,占比44.5%,而参与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则较少。对于自己孩子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认为没有集中场所的实践活动意义不大。这些情况教师也深有体会,接受调查的41%的教师认为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并且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配套教育也没有跟上。不仅是配套教育,相关人员也是极度缺乏,社会实践专职教师缺口一直未能填补。调查研究表示,有91.5%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兼任过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专职教师人数屈指可数。没有专职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本身专业课程就相当繁重,这就导致教师疲于奔命,活动的效果很难凸显。

(五)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尚未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目前,在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心中,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是分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时,很难做到脱离传统的分数标准去看待实践成果。因此,问卷调查中尽管有82.5%的教师表示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评价,其评价方式却难以肯定。统计结果表明,目前社会实践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展与活动结果调查报告,这两者加起来共占评价方式总量的84%。仅有6%的受调查教师表示自己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资料袋来对实践的过程、结果做出综合评价,其他评价方式更无从谈起。

这点是相当无奈的,因为在家长眼中,只关注学校的升学率、成绩与高考状元,至于自己的孩子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如何,关注者少之又少。尽管一些学校在各种科技比赛、社会活动、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在多数人看来,这都是次要的,永远比不过一所学校的一本上线率。

但是社会实践不可能只重结果,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与情感的培育,其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注重最终结果,而将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一笔勾销,那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收获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主人翁意识又如何体现?新课改的三维教育目标又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绝对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忽略了这些,又怎能说是在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上,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同样存在问题。调查数据表明,60.5%的教师认为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原因是没有相对应的教师评价制度。多数学校目前仍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业绩的评判标准,而没有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对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鉴定。教师参与评级评优并不需要该方面的数据,因而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组织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社会实践活动却没有科学的评价,活动自然就失去了目标引领,教师也失去了持续开展的动力和热情。

四、新课改背景下推进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策略

基于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不容乐观的现状,如何构建完善而有效的高中社会实践机制十分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因此,本部分主要从认识、内容、形式、评价和配套机制等方面为完善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提出相应的策略、方法和原则,为实际操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以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完善的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机制。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引导社会重视高中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投入大、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也就是说,这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如果没有全社会的支持,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就难以深入、持续、有效开展。

目前,相关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对社会实践提高人才层次、缩短培养周期、提高社会整体劳动生产力等优势认识不足,没有为高中生进行社会实践创造非常有利的政策条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传统的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束缚了他们的思S,使得他们普遍认为社会实践只是文化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并未将社会实践作为一种硬性任务看待,甚至将社会实践看做“不务正业”;家长则认为自己孩子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参与社会实践纯属浪费时间。

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明确高中社会实践对于社会进步、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课堂带到无限广阔的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成长,学生得到的比在单纯的文化课堂上丰富太多――走出狭窄的教室,走出封闭的校门,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这就完成了学生与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求的关系转变。在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原本单一的教育渠道变得多样化了,空中楼阁式的学习方式也变得生活化。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是他们生存体验增强,社会阅历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了解科学对自然、人类与社会的意义与价值的重要途径,他们能够在参与中学习如何去关心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人翁意识。在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学校、家长对实践活动价值的认知,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为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搭桥的大环境。

认识跟上了,政策也要跟上。加强政策的导向和约束,形成规范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化势在必行。政策落实了,社会各界才能真正认识到新形势下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对高中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大意义。这就需要教育部门根据《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对于社会实践的要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可行性高的措施,还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要求各学校开办符合要求的实践课程。

(二)构建系统的社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高中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各类实践活动的内在关联性和逻辑性薄弱,活动内容相互分离,进程安排比较随意,缺乏系统整合和资源调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构建是绝对不能离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认清课程内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弄明白作为课程结构的部分的各类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还要将其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联系,先要确立社会实践活动要完成的总体目标,再设计各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活动形式。当然,在构建体系时,必须要明确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教育方法论。要在对各类社会实践教育进行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将社会实践进行系统分类并据此形成各自独立的实践课程,促进整个社会实践系统的组合和优化,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效应,不断充实和完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有针对性、多样化、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总体框架中,进而对中学生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的实践育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给课外实践课程划了6学分。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结合本中学具体条件与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次、类别、阶段教育,课程安排应该尽量灵活,要基于学生的年级特点。由于高三升学压力大,6学分应当集中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完成。高一年级应以奠定思想基础为主,如开展军训、校园文化活动等;高二年级则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假期去敬老院做义工、参观博物馆等。

(三)建立健全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

为保证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安全问题一直是实践活动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要加强活动指导教师与参与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进行社会实践安全知识教育,重点培养教师和学生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同时,还要联系社会安保机构,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做到家长放心、学校省心、学生开心。有了安全教育作为前提,就能拓展实践活动的范围,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参与了就必须及时给出评价。避免过分强调结果,避免唯分数论,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程度,并且能够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是正确、合理的评价制度必须做到的。对此,可以尝试将学生个人、学生集体、指导教师与实践单位四者联系起来,建立起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争取做到合理、系统、客观、积极地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可以深化对自身的认识,培养对社会实践的兴趣与责任心;而互评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并向其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上述评价与实践单位的反馈进行综合评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建立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充实指导教师队伍

高中生要进行社会实践必须有场所,而社会实践基地就是成功开展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必须依托于社会与企事业单位。下至社区群体,上至各级企事业单位,各种职能部门需要相互配合,肯接纳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才能培育新时代所需的能够适应绝大多数环境的、完美应付各种社会挑战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作为培育青少年的重要基地,社会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可言。高中生开展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教育与培养,都是基于社区实践的。因此,高中生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投入到社区中去。

可见,要通过长远规划来建设实践基地。要知道,实践基地选取得合适与否,直接决定了高中社会实践能否成功开展。在建设高中社会实践基地时,必须要注重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同时还要兼顾社区发展。坚持多方受益原则,积极参与实践单位建设,为其提供服务与智力支持,建立起双方的合作关系,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有了配套的实践基地,自然要有能正确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任教师。但是,社会实践作为近几年才出现的课程要求,没有与之配套的参考资料,因此,许多教师都无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富于活力、敢于探索的社会实践教师团队迫在眉睫。建设完整的教学团队,原因之一是便于组织和管理,之二是社会实践毕竟还是一个由学校主导,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因而需要专业的、具有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团队进行管理。既然要组建专业的指导团队,就必须由教师全员参与其中,跨学科进行合作,并听取校外相关人才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组织,建设贯穿学校内部与社会组织、专职与兼职教师并存的管理与教学指导网络。

(五)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源,走出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困境

目前国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国家财政总量每年都在扩大。那么,在国库收入增长的同时,在保持原本财政分配比重的大框架下,适当增加教育事业部分的投入,可为建立完善的高中社会实践机制提供更有力的财政支持。有关部门应当适当增加对学校的财政投入,设立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专项资金,确保有足够经费供学校和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要保证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运行,不能单纯靠财政拨款调动社会资源,争取做到全社会共同参与到高中社会实践机制的建设中。在条件允许和自愿原则下,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家长可以进行爱心捐助,也可以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引导、部分工具或场所。学校可以带动周围环境的经济发展,同时周边的经济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学校,经济发展了,环境建设肯定会跟上,那么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时,风险率肯定会有所降低;并且,社会经济发展了,肯定会回馈教育事业,校方可以主动征集爱心人士,让他们为本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出谋划策,提供各种资源,解决资金困境,促进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和发展。

结束语

高中社会实践机制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设完成的,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问题。只有认识到目前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落实课程教育改革的精神。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只要从加强宣传、构建合理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培育专门人员、解决资金困难等方面入手,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终会开拓出高中社会实践的新天地。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建立起完善的高中社实践机制,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殷世东.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教育常态化开展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2] 袁勤伟,文明放.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薄弱课程建设的研究[J].调查研究,2014(4).

第2篇:社会实践的经验范文

一、财务会计学课程在会计学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科的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财务会计类课程、管理会计类课程、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类课程、审计类课程和财务管理类课程。我们根据会计基本理论和企业会计准则来编排财务会计类课程,财务会计类课程主要涉及会计循环、各项会计要素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会计需要向高层汇报的内容。由于经济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市场资本的日益庞大,对外报告会计的财务会计类课程成了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这决定着会计学这一专业的体系建构完整性。财务会计学课程有很多不同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深入探索中级会计学课程,中级会计学课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对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的财务会计类课程的研究,我们发现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著名的会计类专业的大学,他们已经通过EQUIS (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欧洲质量改进体系)和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两项的国际认证。他们提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管理中引入财务会计学进行管理实践。EQUIS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注重理论和企业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财务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能空洞说教。会计的主要作用就是使领导者直观的了解到企业业务的运营情况和具体营利方案存在的有利条件和弊端,进而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这对财务会计学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推陈出新,不仅仅把会计看做记账和制作财务报表的机器,而要能结合企业的实际,设计、讲解更多与企业的发展相关的问题,比如: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公司的崛起是否给传统零售业造成压力,苏宁电器、掌趣科技等轻资产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东方科技、华域汽车在主要营收之外串联起其他交易收入的经营模式的优点是什么?讲课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对现代企业的业务范围、营收方式有一个深入的掌握,只有这样财务会计学这门学科才成为一个体系,具有真正的完整性;同学们也只有深入企业真正的实践过财务会计学相关方面的工作,才能明白它的现实意义,才算对这一学科有相应的把握和发展的基础。

2.把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力作为财务会计教学的主要工作。EQUIS认证、AACSB认证重要标准之二是注重学科教学的创新优势的培养。他们根据企业的会计准则,展开项目的核算及财务报表的编排制作等方面业务的讲解。这样的课程讲解模式的缺点在于企业中关于会计的条文准则有时很不灵活,过于教条,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发展变化,所以这成为老师们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企业的财务资金的流转的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因此财务会计学的教学不只是对理论的解释和说明那么简单,还要在讲解中结合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发展案例进行创新意识的教学活动。财务会计学教学的创新能力指的是培养会计职业判断力,能够根据课堂讲述的知识结构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财务会计学教学不仅是老师教的活动更是学生学的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只是学习书本上讲的东西,更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案例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独立自主的解决之前没有见过的问题。高等学校的教育与其说教会同学们知识,不如说教会同学们学习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是一种职业本能的判断力,只有拥有这种判断力,同学们才能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财务会计学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是要保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中国特色,根据中国现实进行有必要的延伸。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要素核算、财务报告编排制作和分析是构成财务会计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他们互相联系,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结构,前后形成紧密的逻辑关系。这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金融资产、股票债权投资和固有资产的统计,公司负债、营业收入及所得税费的统计与分析,财务报表的编排制作及分析等。

财务会计学课程重难点的教学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主讲老师应该对课堂所需要讲的内容、经典案例和组织形式有所准备,特别是重点难点内容典型实例的准备;其次学生课前要进行预习,针对不会的内容做好笔记记录,重难点内容要反复的学习,最终达到能和同学讨论解决的目的,当然过于难的问题还是要询问老师。如此充分的准备之后,老师和同学们就会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进而提出有深度的有建设性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会超出老师和同学们的预料,比如:公允价值计量一课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是不是由公允价值引起的?

美国的国会议员提出这样的质疑,我们当然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来是资本市场的泡沫经济的破产,实际远没有这么简单,它是由多种因素作用导致的结果,而财务会计又在中间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老师在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要谨慎,有着重点,主要着重于财务会计方面内容的讲解。这时的会计就不单单是会计那么简单,它作为整个经济市场重要的一环,对经济的平稳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人可以确定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财务会计无关。老师们应该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进行财务会计学的讲解,不能空洞说教。对于重难点内容我们更要格外的注意,耐心细致的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也要有所解释,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重难点;课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成立小组探讨解答问题,或者预留作业,实时的了解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达到巩固练习熟练运用这门知识的效果。

财务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突出实践,通过实践来真正的培养创新精神,把握时展所带来的问题,最终解决它。因此学科老师多年来不断进行总结思考,探索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目标、紧跟时代潮流、注重实践教学,具体的改革方式有以下几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实例分析、专题讨论和多媒体实验教学等,促进同学消化掌握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成立实验室,实现会计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三位一体”全方位教学实践;建设“会计与财务案例库”,丰富案例教学资料和已有内容,便于老师们的教学和学生查阅。

四、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EQUIS(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欧洲质量改进体系)和AACSB认证有利于AOL

第3篇:社会实践的经验范文

在新形势新时代的要求之下,各国均将“智慧教育”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发达国家均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智慧教育”的发展。

一、“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智慧教育”是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该体系由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的云端设备组成开放校园。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可以通过该体系实现廉洁高效的管理。对照“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的概念、内涵,可以清楚看到,“智慧教育”正是“智慧城市”建设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智慧教育”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智慧教育”具有“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具有“信息化”的属性。

从教育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掌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从信息化技术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较少受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技术使得信息化传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二、国内外智慧教育建设成功经验

1.国内“智慧教育”建设成功案例

旨在加快湖南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而着力打造的职教新干线,是基于云计算服务、覆盖湖南全省职业院校、以个人空间为基础的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至2012年,“职教新干线”已建有机构平台161个,师生教学空间30余万个,发表文章660万篇,教学内容为主的视频25万个,其中录制的湘绣大师刘爱云、湘菜大师许菊云等技能大师的技艺视频2万多个。

佛山市南海区通过一个中心(云计算管理中心)、3个平台(云基础平台、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打造云计算环境下的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简称南教云),主要有电子政务云、学校管理云、教育资源云、互动社区云、智能课堂(电子书包)学习云等。目前,教育资源总存量达25.6TB,自主创作的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容量达39,500件,资源课程化率达到95%,在线使用人数日均两千多人次。从2009年开始,南海区在部分小学逐步试点电子书包项目。通过3年的实践,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试点班级里,学生成绩突出,自得学习之乐。在好效果的鼓励下,从2011年10月开始,南海在7所区直高中16个班级中正式试点,并于2012年推广到15所区直高中。到2015年,南海区所有高中、初中及小学将逐步普及使用“电子书包”。

2.国外“智慧教育”建设成功案例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全校600名师生通过“通用云计算服务”来获取虚拟电脑桌面,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弗吉尼亚州Passage中学允许学校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学生为此备受鼓舞,发明了很多能够使用手机的学习活动,并写成博客或录制视频在网络上分享。一些教师也开始使用手机来加强互动,譬如课堂提问不再指定某位学生回答,而是通过短信的形式将学生们的答案投影到教室前方的屏幕上,也有英文教师带领学生在Twitter上协作创作故事。

2010年,日本总务省启动了“未来校园”项目。这是日本最大的国家级教育信息化项目,项目将建立其一对一电脑应用系统、互动性白板以及连接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为所有6~12岁的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源,并于2020年前,完成全国范围的普及和应用。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协同国家信息化战略委员会于2011年6月向李明博总统汇报了《智能教育推进战略》,其核心内容为:自2015年起将在一线学校正式实施“量体裁衣”式的智能教育,用纸张制作的传统教科书将在学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数码教科书。韩政府为此将投入2兆2281亿韩元(约合21亿美元)。根据战略要求,至2015年韩国将在所有学校建设以云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即将教育内容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智能平板、智能电视等各种数码终端灵活使用。韩国教科部计划自2014年起从小学课程开始制作数码教科书,至2015年扩展到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教学科目,推行初期将采取数码教科书与纸张教科书并行的方式。

三、“智慧南京”建设总体架构设计

智慧南京的总体架构为1+4:即一个综合应用体系加上组织领导、政策法规、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等四个支撑体系。

(1)综合应用体系是智慧城市顶层架构的核心。其内部可分为基础服务层、行业应用层、集成应用层三个层面,体现系统融合和信息共享的导向。

(2)组织领导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组织领导体系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

(3)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从以下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智慧南京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一是强化依法管理。二是完善绩效考核。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四是出台信息化项目建设绩效评估办法。

(4)信息共享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线。在市级信息资源体系数据的采集方面,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部门交换,二是自建自采。在智慧南京建设过程中,将广泛征集部门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梳理数据源,推进共享交换,逐步实现基础信息资源的大集中。

(5)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南京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对南京市“智慧教育”建设的展望

根据“智慧南京”总体架构并结合国内外“智慧教育”建设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智慧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支持,如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教育政策的倾斜、硬件建设的持续发展、软件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广等。只有各种规划、政策、措施以及资金投入等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够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为使南京市“智慧教育”迈出较大的步伐,我市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智慧南京”建设实际,有效促进“智慧教育”建设,真正使教育实现现代化。

1.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育信息资源的汇聚、云服务模式的推行,都需要较高的带宽、较强的运算能力和较大的存储空间。因此,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水平,推进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先行条件。按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的要求,全面建成“标准统一、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智能服务”的市、区、校三级“智慧教育”网络,切实解决郊区、农村教育网络覆盖问题。同时应统筹规划建设全市教育数据中心。

2.推行教育资源云服务

云计算技术、云服务模式将对“智慧教育”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全市教育云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教育部门业务协同。因此,有必要构建南京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是“智慧教育”的大脑和枢纽,在整个“智慧教育”系统架构中起到匹配、整合、协调、联动各个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作用。通过“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为各类教育应用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开发平台及应用服务,此外可将“智慧教育”各子系统高层业务数据统一抽取,形成报表供实时查询,以及各种指令与信息高效、完整的下达到各个应用系统末端,从而实现领导决策与控制的完美循环。公共服务平台也是“智慧南京”的其他模块,或其他的“智慧城市”与南京“智慧教育”的进行系统交互的中枢。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化办公协同、教育数据采集分析,并实现全局的监督;全市学校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独立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以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降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和IT专业管理人员的投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便捷、低成本地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的教育服务,体现教育公平,实质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

制订和规范一批信息化教育管理、教学应用的制度、措施。逐步形成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框架,以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规范跨区域、跨学校的信息资源开发,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广泛共享。

3.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

构建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校园和教室,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知识盲点进入智能学习系统进行学习和体验。有条件的学校可推广数码教科书,减轻家庭为子女额外购买学习资料和参考书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民众对公共教育的满意度,降低学生对课外辅导的依赖程度。

4.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第4篇:社会实践的经验范文

一、公共管理形式的具体概念分析

(一)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具有广泛性的公共特点的管理组织,而且在社会中不以经营利益为目的的事务组织活动都是公共管理模式范围内的,例如,广泛社会自治力量组织的活动、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它们都是由公共管理主体管理范畴内的,这些组织通过与政府一同进行合作,有效开展公共事务管理工作,并且以公共利益为直接管理目标进行相关公共管理工作。但是近几年,在公共管理工作中,有效人认为可以将公共事务交给私人自主进行公共管理,进而出现了将公共事务管理内容包给私人组织管理工作的行为,但是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由于私人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与公共管理思想不符,所以不可以将公共事务交给私人组织,要严格按照相应要求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确保公共事务能够正常实施。

(二)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服务于公共事务,主要是通过提高社会治理活动效率来体现的,它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也确保我国共享社会的成就发展。公共管理目标体系是具有多层次特点的,它最终的目标是提高我国社会发展速度和促进我国各个利益发展,所以在实施公共管理体制时定要注重社会公平,有效提高社会发展效率,并对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力给与不断的支持,保障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发展带来帮助,良好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三)对于公共管理形式来说,其管理手段和管理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围绕的范围是政治、法律(政策)和管理几个方面构成的公共管理形式。现今我国社会治理过程由于过分追求专业化要求,已经脱离了政治、法律(政策)和管理的手段,而在工作是只运用其中一种手段进行工作管理,但是随着公共管理形式的崛起,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长,所以的公共事务都需要将政治、法律和管理的手段进行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对公共事务进行处理。因此,公共管理的手段是法治基础之上,在通过公众参与而提供的高质量公共服务形式,通过依法治理、民主行政、科学管理三个基本方面所形成的公共管理手段。

(四)公共管理體系是通过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所形成的,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合作关系形成的纽带,也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项目为主要目标,传统的社会治理活动多数有政府来管理,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民主也逐渐的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机构,但公民权利也受政治途径所局限,民主治理形势完全没有发挥其作用,依然是政府垄断社会治理形势。而公共管理形式属于非政府组织和不同类型的自治力组织的管理范围,这样使得政府垄断社会治理形式受到的不小的>中击,所以政府现今已经融入到一个更大的治理体系中去了。这样公共管理系统就会表现出良好的结构体系,有效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良好增强多元治理体系的互动形式。

二、公共行政形式到公共管理形式的变革过程

公共行政转变为公共管理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这样才导致公共行政形成公共管理形式。我国的公共行政在工作中一直承受着社会治理的负担,并且在工作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二十世纪末,发达的市场体系与先进的私有部门管理意识的衬托中,我国社会主流的公共部门出现管理效率逐渐下降,活力也渐渐匮乏等问题,而且因此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财政危机事件、管理危机事件和信用危机事件,由于这些因素迫使人们对公共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发展进行从新审视。

我国的公共管理形式是直接通过公共行政形式中转变而形成的,公共管理还没有出现时,政府一直以公共行政为基本社会治理形式,可以说公共行政形式通过改革形成的公共管理形式,而公共管理形式的出现就意味着,以工业社会治理模式为代表的公共行政形式的终结,但这并不代表公共行政问题的完全消失,公共管理形式一定要根据公共行政形式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社会发展速度。公共管理形式是具有多元治理主体合作而成的形式,这样也使原有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分化和分离形式进行转变,逐渐向融合统一的形式发展。而且相关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要与私人管理部门的管理形式相同,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项目,有效确保我国公共管理形式的良好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公共管理形式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形式,它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具有广泛性的公共特点的管理组织,公共管理形式的主要目标就是服务于我国公共事务,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公共管理制度能为社会发展带来有利帮助,而且管理手段和管理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效保障公共管理制度的正常实施,为我国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5篇:社会实践的经验范文

关键词: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共享;协同创新

“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从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开始[1],经过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近十年的建设,顺利实现转型升级[2],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上线接受社会的评价。总结近十年的建设体会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一、深化精品资源建设是关键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关键是结合课程的特点建设精品资源。包括深化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探索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研制课程教学的新资源。

1.深化教学内容建设

(1)引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有机化学及实验”是技术基础课,在引进学科发展新内容时要有选择,既要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又不能增加课程的教学学时数。

有机化学课程引进了下述新内容:①有机化合物旋光性的螺旋理论――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国内外的有机化学教材中都没有解决有机化合物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我国化学工作者提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螺旋结构使分子产生旋光性[3]。将这一观点引入教学,填补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旋光性的空白。②邻基参与反应――某些反应分子构型保持。邻基参与反应是1942年提出[4]、近年被有机化学工作者所共识,把这个反应引入教学,纠正了对某些反应的构型、构型保持的错误解释。③LDA低温反应――实现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反应。一直认为两种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是没有合成意义的,近年发现强碱LDA在低温下先与一种羰基化合物反应,然后加入第二种羰基化合物,实现了两种羰基化合物选择性地交叉缩合[5],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④科研新成果――酚羟基快速醚化。笔者科研专利成果,酚羟基在适当的溶剂中,可以在室温下,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快速地被醚化[6],增添了教学新案例。⑤室温离子液体――多用途的新化合物。室温离子液体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一直没有引起化学工作者的注意,近年来其合成、反应、应用都发展很快,是有机化学教学的新案例。⑥有机氟化合物――有特殊性能的卤化物。有机氟化合物是近年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7],其性能特殊,有特殊用途,引进教学拓展了卤烃的性质。⑦双氧水――绿色氧化剂。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发现双氧水能氧化多种官能团化合物,有的已实现工业应用。因此引入用双氧水替代污染严重的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的教学案例。诸如这些内容的引入保持了教学内容鲜活性,又没有增加学时数。

(2)全面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内容。有机化学一直重视石油加工及其化学,而忽视煤、生物质加工及其化学。我国煤储量多于石油,近年来,煤加工生产有机化学品发展很快;生物质是绿色化学品来源,生物质炼制工程包括生物柴油、天然有机化合物的转化等。增加这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了《21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所提出的有机化学的定义[8],也体现了有机化学发展方向。

(3)引入反应控制的基本概念。动力学控制/热力学控制是高等有机化学的内容,将这一概念引入有机化学,既提升了教学内容,又简化了一些繁琐的解释,如共轭二烯的1,2-加成与1,4-加成、芳烃的定位规律、迈克尔加成反应规律等的解释。

(4)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使用。过去用鲍林提出的抽象的共振杂化体表示离域体系,如烯醇负离子的结构和性质,学生很难理解;现在使用可视化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表示,很容易理解离域体系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5)简化一些叙述性的内容。如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不再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不仅加深了对物理性质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2.研究课程新体系

新体系把有机化学课程分成三部分,基础知识(或称概论)篇,主干内容篇,前沿交叉知识运用篇。

将分散在整个课程的各章节的化合物的结构与基本性质、命名、同分异构体、结构表征(四大谱)等内容集中,构成课程的基础知识篇。好处是提高了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内容学习做铺垫,节省学时,集成了知识模块。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构成有机化学的主干篇,主要介绍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其中通过(2n+2)个π电子规律将具有芳香性的芳烃和杂环化合物组合成一章,由加成-消除反应机理将羧酸及羧酸衍生物融合成一章,卤烃/金属有机、含氧/含硫化合物、含氮/含磷化合物分别组合成一章,天然化合物分散到相应的章节中。组合结果强化了课程内涵联系,缩减了篇幅,节省了学时。糖、氨基酸蛋白质、类脂核酸、有机合成基础为前沿交叉知识应用篇,改用反应原理为主线组织课程,知识连贯顺畅,内容容易理解,前两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得到了巩固、应用和深化。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体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课程的起点提高,内容深化,学时减少,体现课程的基础性,符合认知规律,为自主学习留有空间。

3.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式教学方法起源于问题式教学的方法(PBL),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只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课堂单一教学形式向以图书馆、实验室、科学实践多种教学形式转变,以灌输的方法向以启发、引导、研究等多种方法转变,以“一次成才”为目标向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转变的教学都属于研究式教学方法范畴。不同的课程会衍生出多种形式,有机化学教学团队探索实践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包括:

(1)研究式讨论课。基本做法分六个步骤:教学设计、提炼问题、公布问题、集中讨论、教师总结和提炼新问题等。多数学生对研究式教学模式是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构建的引导者。不仅训练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与人沟通合作及协调各方面关系的综合能力。

(2)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在变化的情景中对比分析并加以运用,以实现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特别适合有机化学课程,例如:以反应规律为主线将烯烃的知识迁移到二烯、炔、小环烷烃,芳烃的知识迁移到杂环化合物、酚、芳胺、芳酸等,卤烃的知识迁移到醇、醚、环氧化合物,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羧酸及其衍生物,醇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糖等。每组前面的内容精讲、细学、讨论深透,后面的内容粗讲、引导讨论,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探索出“重点讲解-对比讨论-提高终身学习、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机化学教学新路子。

4.探索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依据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本课程实施大课化小课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考核形式。大课化小课考核也可以期中考核50分,期末考核50分,考过的内容不再特意考核,促使学生把精力放在平时知识积累上,减轻学生的负担。闭卷考核增加主观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展示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从课程整体高度掌握知识体系。开卷式考核是一个包含所学过大部分内容的合成题目,给学生较长的时间,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写出报告,完成考核。组织集中交流典型的试卷,相互借鉴,是一次复习深化过程。

5.研制课程教学新资源

配合研究式教学,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出版了一批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1)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四套立体化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第2版、《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软件》2.0版和《有机化学电子讲义》,共四部),其中《有机化学》第2版被评为2008年精品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实验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有机化学实验助教性课件》2.0版、《有机化学实验助学性课件》附在书后,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获得大连市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双语教学示范课用书立体化教材(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s,共二部);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课教材中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学习指南》、《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电子教案》,共三部)。

(2)研制新世纪“有机化学网络课程”,获国家优秀网络课程荣誉称号。这是精品课程之前的工作,“有机化学网络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是精品课程顺利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

二、共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特点

1.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队伍是关键

有机化学及实验现有教学师资队伍包括六名教授、四名副教授、两名讲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其中一人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两人为辽宁省教学名师;一人在国外教学进修过一年,负责电子资源建设和网上传输技术处理;一人负责国家双语示范课教学;五人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过课,直接学习的有机化学教师上千人,录制了一批授课实况。优秀的教学队伍保证了课程能够实现共享。

2.基本资源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

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程结构、重点难点解析、习题作业、课程总结、试卷、重要参考资料(网络链接,纸质资料目录)、讲课录像等资料齐全,网上传输流畅。除此之外,还提供了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特有的基本资源:实验教学录像,实验整体安排要求讲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制备与应用授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有机化学双语教学部分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2005年、2008年二次出版的电子讲义(高教出版社免费赠送)和开放实验教学等资源介绍。

三、协同创新建设教学资源

协同创新是指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研制拓展资源。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下述新资源。

1.研制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库

研制了有机化学教学常用的近500个化合物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每个化合物有8种分子模型,并用于教学,既是教学新内容又是教学新手段。在国外,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用于教材编写仅限于近十年几本流行的优秀教科书,用于教学也仅是几所名校。将静电势能图模型的彩色标改成黑白色标,用于纸质教材可降低印刷成本。

2.研制模拟计算实验

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学教育发展趋势是从单纯动手实验转向动手实验和模拟计算实验两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为此,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一批模拟计算实验,经少数学生试用效果较好。

3.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

参考“化工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用)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草案)的要求,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浙江大学(分析化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物理化学)联合研究编写了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经过2年使用,反映很好。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负责编写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是按精品课程研究的新课程体系编写(学时数为60左右),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贯穿全书。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教高[2003]1号.

[2]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教高[2011]8号.

[3] 尹玉英,刘春蕴. 有机化合物分子旋光性的螺旋理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 S. Winstein et al. J. Amer. Chem. Soc. 1942, 64: 2780.

[5] Graham Solomons T W. Organic Chemistry,9th Ed[M].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8.

[6] 高占先等. ZL 2007 1 0158795.9(2008),申请号201110097447.1(2011),申请号201110233332.0(2012)[Z].

第6篇:社会实践的经验范文

刚才听了市政府对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通报,总体感觉到,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严峻态势,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牢牢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精心谋划和办成了一批大事要事、实事好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是坚决的,对形势的研判是准确的,确定的工作思路是符合实际的,采取的工作措施是有力有效的。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破解全市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一是在研判形势中坚定信心。准确把握当前全市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第三产业增长动力偏弱等短板问题,集中精力开展调查研究,找准问题根源,提出对策建议,为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建言献策。二是在服务大局中助推发展。紧紧围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大对社会事业、民生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等问题的关注力度,通过提案办理、社情民意信息等途径,促使有关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在履行职能中主动担当。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的优势,主动加强对外交流,在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多做工作,在促进经济交流、深化互利合作、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多办实事,在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方面多出主意,为促进经济增长、助推小康建设提业支撑。

下面,按照本次会议要求,就如何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和学习思考、调查研究的收获,我谈三点建议,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家省市持续加大项目建设扶持力度,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展顺利。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建议市上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第7篇:社会实践的经验范文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金融体系;实体经济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管理、监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和手段。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的“五个坚持”原则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被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结构多元化和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传统的货币应量、新增人民币贷款等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2011年4月14日,央行在召开的第一季度金融数据说明会上首次对外了“社会融资规模”。从此,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完整的反映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全新指标而备受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由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元,年均增长27.8%,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9.4个百分点。2010年社会融资总量与GDP之比为35.9%,比200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此外,2012年一季度融资规模为3.88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46万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32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809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721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271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960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875亿元。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快速扩张,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基于此,从社会融资规模角度去研究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尤为迫切。

二、文献综述

自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Husam-Aldin N. Al-MalkawiHazem A. MarashdehNaziruddin Abdullah(2012)

选用货币化比率(M2/GDP)和金融中介比率两个指标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两个变量之间的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Noureddine Khadraoui(2012)使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系统估计法对70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估计,得出资本流动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的结论。在国内,高松成(2011)采用2002-2010年的月度和季度数据得出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CPI的关系更紧密;王伟,郑月明(2011) 以中国各省1985-2007年数据为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并且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这一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朱庆(2011)采用2002-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表明了区域融资总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本文立足于全国宏观环境去分析,考虑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新指标的内涵,通过收集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各组成部分与GDP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 Johansen协整检验,考察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最后通过 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并判断因果关系的方向。

三、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变量和数据

本文采用的是季度数据,考虑数据的完整性与可获性,将样本区间设定为2002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一季度。从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的具体统计口径来看, 社会融资总量 = 人民币各项贷款 + 外币各项贷款 + 委托贷款 + 代客理财及资金信托产品资金运用(贷款部分) + 银行承兑汇票 + 企业债券 + 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 + 保险公司赔偿 + 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 + 其他(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 贷款公司贷款等),本文以DK表示金融机构贷款在量,代表信贷市场融资,其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以GPRZ代表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以ZQRZ代表非金融机构企业融资总量,其数据均来源于每季度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BXRZ表示保险赔偿额,代表保险市场融资规模。最后,以GDP表示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以上5个变量的单位均统一为亿元,为减少数据的波动幅度和异方差性,对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最后得到5个变量: LNGDP、LNDK、LNGPRZ、LNZQRZ、LNBXRZ。

(二)ADF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的数据可能是平稳的,也可能是不平稳的,为了防止伪回归,必须在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回归之前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在本文中我们以 ADF的方法对 上述5个变量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注:检验类型( C,T,K)中的 C、T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模型中含有的常数项、时间趋势,n表示不含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其中滞后阶数以 AIC准则为准。

从表1中可以看出: LNGDP、LNDK、LNQPRZ、LNZQRZ和 LNIM都是非平稳序列,而 DLNGDP、DLNDK、DLNQPRZ、DLNZQRZ和DLNBXRZ和都是平稳序列,即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各项贷款、非金融机构股票融资及债券融资、保险赔偿之间有可能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下面,通过建立 VAR模型判断其滞后阶数,再通过 Johansen检验来分析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第8篇:社会实践的经验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验;北京旅游卫星账户;产业旅游供给比;旅游业增加值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32―05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对于旅游业是不是一项产业一直存有争议,这主要是由于旅游业所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其产品形态复杂多样,难以按照产品类型进行分类。更主要的是,旅游消费产品和服务是以需求方来定义的,如当地居民购买的饮料、食品按其业态看,分属于食品行业和商业零售业,而如果是旅游者购买则属于旅游消费。除了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景点等旅游特征产业外,大多数行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形。旅游消费在现有的国民账户体系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类别,而是分散地隐含在各个行业和部门之中。也就是说,现有的国际通行的SNA93(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是无法完整、全面和客观地反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鉴于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法国、加拿大等国率先开始尝试编制旅游卫星账户(TSA),2000年3月联合国统计署正式批准了欧共体委员会、经合组织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提交的《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编制该账户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地区国民账户、地区投入产出表、经济普查资料和旅游者消费抽样调查等方法,计算出某一产业产出值中由旅游者消费引致的比例,即旅游供给比例(Tourism Supply Ratio),将旅游消费部分从该项目中剥离出来,计入现行国民账户以外的一个虚拟的账户,即旅游卫星账户之中。因此,旅游供给比例的确定和精确与否成为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关键,也是目前我国地区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难点之一。旅游供给比例值是在0―100%之间,数值0意味着该项与旅游消费完全无关,数值100%代表全部是由旅游消费带来的。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在一定时域内针对特定地区设计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方案,对人为控制任何游客出入该地区条件下的实验组和游客自由出入该地区的对照组的社会经济运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测度旅游对于地区经济的影响。显然这种社会实验是要在人为地阻止外来游客进入和内部游客的外出的情况下进行,这对于一个省或大城市在现实中是难以开展的。但2003年北京等地出现的“非典”(SARS)突发性事件给模拟这一社会实验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机会。

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在我国的广东、北京、山西等地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爆发,给北京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自4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中国的多个省市属于重度sARs疫区后,100多个国家与中国取消了彼此间的出入境旅游业务,同时我国也为了防止疫情的传播,取消了当年的“五一”黄金周,城际的人员流动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当年5月份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鉴于此,本文针对北京12个旅游特定产业,选取2003年全年和2003年5月份两个时域,通过对发生“非典”(即控制游客出入)条件下实验组结果和假如没有发生“非典”(即游客自由出入)条件下的对照组结果横向比较研究,确定出北京旅游产业供给比这一核心数值,进而测度北京旅游业对当地国民经济的影响,这为编制旅游卫星账户提供了一种简易的辅助方法,为印证旅游卫星账户中一些关键性的数据提供新的参照系数。

二、实验要素

从科学认识的角度来看,社会实验是由实验主体、实验条件和实验客体3个基本要素组合的“刺激一反应”过程。显然,对于作为实验主体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确定实验客体及实验条件,以模拟前文提到的理想的社会实验条件。

为了实现准确测度北京旅游产业对当地国民经济的影响这一目标,本文的实验客体为北京旅游特定产业(包括旅游特征及相关产业)。参考世界旅游组织等编写的《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及《地区旅游卫星账户编制指南(2005)》相关产业目录内容,考虑到本社会实验方法的适用性、数据可获性、可比性的要求和北京市旅游产业实际情况,我们选定了住宿业、餐饮业、铁路客运业、道路客运业、公共交通业、汽车租赁业、航空客运业、旅行社和类似服务、环境资源业、体育娱乐业、文化艺术业共11个旅游特征产业,一个旅游相关产业――零售业,总计12个旅游特定产业作为实验客体。

针对实验客体,我们设定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实验组就是考察在发生“非典”(即控制游客进出)条件下的旅游特定产业规模业绩,而对照组则是考察假设没有发生“非典”(即游客自由进出)条件下的旅游特定产业规模业绩。此外,为了提高实验信度,将“非典”对北京市居民(不包括游客)关于实验客体的消费总量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我们选取2003年全年和2003年5月份两个时间段作为实验时域。对关系到旅游交通的铁路客运业、道路客运业、公共交通业、汽车租赁业、航空客运业以及文化艺术业6个客体选取2003年全年进行实验,其余则选在2003年5月这个“非常时期”。

三、实验结果对比研究

在此,为了最终确定旅游供给比例,我们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值同对照组的比值称为变异比例。表1中实验结果具体来源及计算方法见脚注;在表2中,我们将实验客体2002年5月份规模业绩直接等同于对照组结果,这样变异比例就为实验客体2003年5月份规模业绩同比下降比例,其统计资料来源见对应的脚注。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表2的各项实验客体的变异比例都远高于表1,印证了2003年5月是这些行业经营业绩下滑最为严重的月份。而在两个表格所有实验客体中,变异比例最高的都是旅游业,说明了旅游业受“非典”冲击程度比其他行业都要大。

四、确定产业旅游供给比例

如前所述,所谓产业旅游供给比例就是指某一产业产出值中由旅游者消费引致的比例,因此我们只需用表1和表2中实验客体各自的变异比例与相应的旅游业变异比例逐一进行比值运算,所得到数值即为2004年北京各产业的旅游供给比例,其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看出,旅行社和提供类似服务的企业产业旅游供给比最高,达100%,这是旅游产业中最核心的部分;其余依次为航空客运业和住宿业,分别为94.6%和77.5%;列在最后3位的分别是零售业(13.5%)、餐饮业(43.8%)和汽车租赁业(46.2%),说明这3个行业中,居民消费比例要高 于游客,尤其是零售业,居民消费的比重占到了86.7%。这个结果也符合我们的经验估计:这一方面是由于北京是一个有着16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居民日常消费量巨大;另一方面,旅游者对于零售业的需求本来就比餐饮业、住宿业和交通客运业要小得多。

五、北京旅游业增加值和旅游就业人数测度

1 旅游业增加值测度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提供的12个旅游特定产业的2004年总产出及增加值,通过各产业旅游供给比,我们得出2004年北京市旅游业总产出为7370523.4万元,旅游业增加值为3141266万元,如表4所示。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8》公布的有关数据,2004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为6060.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111.2亿元,据此可以推算:北京市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4%。

由表4得出,在旅游业增加值中住宿业、铁路客运和民航客运是增加值最大的3个行业和部门,而汽车租赁业则是增加值最小的行业。这说明北京旅游业对于住宿行业和铁路民航交通部门的经济贡献最大,而旅游业对汽车租赁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2 旅游就业人数测度

同样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提供的2004年12个旅游特定产业的就业人数,通过各产业的旅游供给比,可得出2004年北京旅游就业总人数为76.41万人(见表5),再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5)》公布的有关数据,2004年北京市总就业人数为8540654人,从而得出旅游就业占北京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为8.95%。

从表5看出,除旅行社和类似服务行业外,产业旅游供给比最高的是民航、住宿业。由于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总体规模较大,虽然产业旅游供给比不高,但旅游就业人数要远大于旅行社和民航客运部门,吸收旅游就业规模前3位的行业分别是餐饮业(17.7万人)、住宿业(13.2万人)和零售业(12.2万人)。

由此可见,北京旅游业对于行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部门是住宿、铁路和民航;而对于安排就业贡献最多的行业是餐饮、住宿和零售业。

六、讨论与结论

第9篇:社会实践的经验范文

今年年初以来,昌邑区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部署,在总结化解社会矛盾经验的基础上,实行社会矛盾化解办案流程,在侦察、监督、公诉、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民事行政检察、控告申诉等检察业务工作各个环节,全过程、全方位地对案件涉及到的社会矛盾进行过滤和化解,在追求法律效果的同时,追求社会效果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努力为辖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昌邑区人民检察院的具体做法是:在履行检察职能过程中,准确运用法律和政策办理各类案件,努力将工作重点向社会矛盾化解延伸,加强源头治理,注重环节治理,综合运用打击、保护、惩处、预防、监督和教育等职能,使执法办案成为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手段。在办案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矛盾过滤环节。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询问被害人、审阅卷宗材料、收集社会反映等社会矛盾过滤方法,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履历、家庭状况、经济收入、品行状况、有无需要抚(赡)养的家庭成员,犯罪嫌疑人是否为关键岗位、特殊人才,案件是否涉及公共利益,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是否有需要修复的社会关系等社会矛盾过滤内容。

认真落实中央政法委提出的“两减少、两扩大”原则,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按照“严到位、宽适度、重化解、讲效果”的要求,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适度。对初犯、偶犯、过失犯、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因邻里婚姻家庭纠纷引起的刑事案件,以及被告人认罪的案件,都适用宽缓刑事政策。

正确理解、准确适用《刑法》第13条,对案件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坚决不按犯罪处理。综合分析案件情况,在保证侦查工作顺利进行的条件下,对可捕可不捕的尽可能不捕,努力降低逮捕率。

加大刑事和解工作力度,对符合刑事和解条件、工作原则的案件,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达成和解协议,将矛盾化解在检察机关;对于轻伤害案件,在双方达成刑事和解后,从化解社会矛盾角度出发,建议公安机关撤案;对其他轻微刑事案件,在对方当事人达成刑事和解后,也做出妥善处理。

正确行使相对不诉职权,对符合相对不诉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做相对不诉处理;落实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对符合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实行从速、从简、从宽处理;对于被告人认罪的案件,实行简化审理,出庭公诉人向合议庭建议对主动认罪的被告人予以从轻处罚。

充分行使量刑建议权,综合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意性等因素,向审判机关提出量刑建议。建立健全案件回访机制、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扎实做好涉检工作,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多元化分工。